2023年認識教案設計范文(15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0 05:06:04
2023年認識教案設計范文(15篇)
時間:2023-11-10 05:06:04     小編:雅蕊

教案是教師與學生之間進行有效溝通的橋梁,也是教師與家長交流的依據。教案要重視課堂氛圍的營造和情感教育的滲透,營造積極的課堂氛圍。歡迎大家查閱以下教案范文,希望能給大家?guī)硪恍﹩⑹竞徒梃b。

認識教案設計篇一

認識直角很重要,教學分兩步進行:從一些物體表面提取直角;比較幾個直角,發(fā)現(xiàn)它們都是同樣大的。

例題在三角尺、紙工袋、正方形紙片的表面上提取直角。像例1那樣,先用紅線勾畫出物體表面的一個角,然后隱去實物,只留下三個角的圖形。教材指出“這三個角都是直角”,并做上表示直角的記號。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能讓學生體會到三點:一是身邊許多物體的表面上有直角,尤其是長方形、正方形的面上,很容易看到直角;二是呈現(xiàn)的三個直角雖然位置不同,但形狀是相同的,從而把直角的“樣子”記住,在頭腦里產生直角的印象;三是表示直角的記號很簡單,也很鮮明,看到有這樣記號的角,就知道是直角。

例題安排學生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和另外兩個直角比一比,發(fā)現(xiàn)三個角同樣大。這項活動能讓學生明白兩點:一是所有的直角都是同樣大的,即直角的大小是確定不變的;二是利用三角尺能很方便地判定別的角是不是直角,即與三角尺上的直角同樣大的角就是直角,與三角尺上的直角不一樣大的角不是直角。

認識直角要抓住“比較”這個環(huán)節(jié),通過反復的比較讓學生建立銳角、直角、鈍角的清晰表象。在教學中我也抓住了這一點,對于一般的銳角和鈍角學生基本能做出正確的判斷,但對于一些接近于直角的銳角和鈍角,學生都認為是直角,我就讓學生借助三角尺上的直角來比一比,但是一部分學生將三角尺轉來轉去,怎么也放不準。在借助三角尺上的直角來比一比,這個環(huán)節(jié)上還要加強示范,以及個別輔導,這樣才能讓學生掌握好這一方法。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認識教案設計篇二

一、課內重視聽講,課后及時復習。

新知識的接受,數學能力的培養(yǎng)主要在課堂上進行,所以要特點重視課內的學習效率,尋求正確的學習方法。上課時要緊跟老師的思路,積極展開思維預測下面的步驟,比較自己的解題思路與教師所講有哪些不同。特別要抓住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課后要及時復習不留疑點。首先要在做各種習題之前將老師所講的知識點回憶一遍,正確掌握各類公式的推理過程,盡量回憶而不采用不清楚立即翻書之舉。認真獨立完成作業(yè),勤于思考,對于有些題目由于自己的思路不清,一時難以解出,應讓自己冷靜下來認真分析題目,盡量自己解決。在每個階段的學習中要進行整理和歸納總結,把知識的點、線、面結合起來交織成知識網絡,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

二、適當多做題,養(yǎng)成良好的解題習慣。

要想學好數學,多做題目是必須的,熟悉掌握各種題型的解題思路。剛開始要從基礎題入手,以課本上的習題為準,反復練習打好基礎,再找一些課外的習題,以幫助開拓思路,提高自己的分析、解決能力,掌握一般的解題規(guī)律。對于一些易錯題,可備有錯題集,寫出自己的解題思路和正確的解題過程兩者一起比較找出自己的錯誤所在,以便及時更正。在平時要養(yǎng)成良好的解題習慣。讓自己的精力高度集中,使大腦興奮,思維敏捷,能夠進入最佳狀態(tài),在考試中能運用自如。實踐證明:越到關鍵時候,你所表現(xiàn)的解題習慣與平時練習無異。如果平時解題時隨便、粗心、大意等,往往在大考中充分暴露,故在平時養(yǎng)成良好的解題習慣是非常重要的。小學數學練習機49.0版250種類的隨機練習題,題目數量無限多,電腦自動批改,家長省心省力,而且孩子還喜歡做愛做。

三、調整心態(tài),正確對待考試。

首先,應把主要精力放在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這三個方面上,因為每次考試占絕大部分的也是基礎性的題目,而對于那些難題及綜合性較強的題目作為調劑,認真思考,盡量讓自己理出頭緒,做完題后要總結歸納。調整好自己的心態(tài),使自己在任何時候鎮(zhèn)靜,思路有條不紊,克服浮躁的情緒。特別是對自己要有信心,永遠鼓勵自己,除了自己,誰也不能把我打倒,要有自己不垮,誰也不能打垮我的自豪感。

在考試前要做好準備,練練常規(guī)題,把自己的思路展開,在保證正確率的前提下提高解題速度。對于一些容易的基礎題要有十二分把握拿全分;對于一些難題,也要盡量拿分,考試中要使自己的水平正常甚至超常發(fā)揮。

認識教案設計篇三

教學內容:

二年級(下冊)第73―74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具體情景中初步理解“倍”的含義,能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簡單實際問題。

2.使學生經歷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發(fā)展初步的觀察、比較、操作能力和有條理地表達能力。

3.使學生在參與數學活動的過程中,初步體會變與不變的辯證關系,激發(fā)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教學過程:

1.引出“倍”,揭示課題。

談話:春天來了,花園里五彩繽紛的鮮花都張開了笑臉!瞧,這里有黃花和藍花(課件演示同樣多的黃花和藍花)。

小結:其實,黃花與藍花的朵數之間,除了小朋友們剛才所說的多與少的關系,還有“倍”的關系。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有關倍的知識。(揭示課題:倍的認識)。

2.在圈畫中形成對倍的初步認識。

出示:2朵藍花,6朵黃花。

談話:如果我們把藍花的2朵圈起來,看作一份的話,(師邊說邊圈)那么,黃花有這樣的幾份?可以在練習紙的第一題上圈一圈,再告訴大家。

提問:誰來說說你是怎么圈的呢?黃花有這樣的幾份呢?

小結:藍花有2朵,黃花有3個2朵,我們就說黃花的朵數是藍花的3倍。(板書)。

課件出示:藍花2朵,黃花12朵。

提問:黃花變成12朵,現(xiàn)在黃花的朵數是藍花的幾倍呢?能用圈一圈的方法解決嗎?在練習紙的第二題上試一試。

提問:誰來匯報?說說你是怎么圈的?發(fā)現(xiàn)黃花是藍花的幾倍了?

(修改板書:黃花有6個2朵,黃花的朵數是藍花的6倍。)。

3.在比較中充實對倍的認識,掌握倍的內涵。

課件出示下圖。

談話:你覺得下面的哪一幅圖是表示黃花的朵數是藍花的幾倍呢?黃花的朵數是藍花的是3倍、還是2倍呢?先認真地獨立思考,再把你的想法跟小組里的同學說一說。

學生小組內交流。

設疑:看來,在圈的時候,能不能隨意的去圈?得根據什么來圈?

課件出示:12朵黃花,沒有紅花。

提問:我們再來看看,黃花的朵數是紅花的幾倍呢?

引導:大家覺得有困難嗎?

小結:看來1份紅花有幾朵太關鍵了!

提問:那就讓你來猜,你猜猜紅花可能是多少朵,再說說你又會怎么圈?

提問:如果紅花有3朵,黃花的朵數是紅花的幾倍呢?

在練習紙第3題上先圈一圈、再填一填。

交流:誰來說說是怎么圈的?得出什么結論了?

追問:如果把1份紅花有4朵、6朵,它們之間的倍數關系又會是怎樣呢?

完成練習紙的第4、第5題。

交流:你是怎么圈的?得出什么結論。

提問:如果紅花只有1朵,黃花還是12朵,黃花的朵數是紅花的幾倍呢?我們在自己的腦海里默默地圈一圈,再告訴我答案。

交流:你能說說腦海中是怎么圈的嗎?

設疑:如果紅花是12朵,黃花也是12朵,現(xiàn)在它們的倍數關系又怎樣呢?

交流:孩子們,黃花一直是12朵,那為什么兩種花之間的倍數關系也發(fā)生了變化?(出示上述藍花3朵、4朵、6朵、1朵、12朵的5幅圖)。

談話:孩子們,我們每人的信封里,都有一些圓片,你能擺一擺,表示第二行的圓片個數是第一行的2倍嗎?擺完的同學可以跟小組的'交流交流自己的方法。

請學生做小老師介紹方法。

提問:還有不同的擺法嗎?或者你還想到了什么不同的擺法?

小結:只要第一行的1份的個數確定了,第二行就擺這樣的幾個幾。

設疑:那如果要擺第二行是第一行的3倍,該怎么想?5倍呢?10倍呢?

認識教案設計篇四

學習目標:

1、理解“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

2、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

難點:建立“倍”的概念。

知識鏈接:

“倍的認識”是在學生學習了乘除法后進行教學的,是關于乘除法的拓展應用。導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出概念。

2、不知道沒有關系,學習了本節(jié)課大家就知道了。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倍”(板書課題)。

3、出示學習目標,齊讀。

二、探究新知,理解概念。

(一)、初步認識倍的概念。

1、出示課本50頁主題圖,看看圖中有哪幾種蘿卜?(板書:胡蘿卜紅蘿卜白蘿卜)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要研究蘿卜數量之間的倍數關系。

2、根據自學提示,自學課本50頁“做一做”以上內容。

自學提示:

(1)仔細數一數每種蘿卜的數量記錄在蘿卜的前面。

(3)說一說:紅蘿卜的根數和胡蘿卜有怎樣的倍數關系?

(4)照樣子圈一圈,完成填空。

(5)說一說:白蘿卜的根數和胡蘿卜有怎樣的倍數關系呢?

先獨立思考,再把你是怎樣想的和同桌說一說。4分鐘完成。

3、匯報:。

(1)擺一擺。(怎樣擺能夠一眼看出它們根數的倍數關系?為什么這樣擺?)。

(2)圈一圈。(怎樣圈的?為什么這樣圈?)。

(3)說一說你是怎樣想的?誰聽清楚了他的想法?

4、引導學生總結:

(1)胡蘿卜2根,紅蘿卜有3個2根。我們就說紅蘿卜的根數是胡蘿卜的3倍。同桌互相說一說。

5、檢測練習:

(1)如果白蘿卜有6個2根,白蘿卜的根數是胡蘿卜的幾倍?你是怎么想的?

(2)如果白蘿卜有6個2根呢?8個2根呢?10個2根呢?你能繼續(xù)往下說嗎?請生舉例說說。

(3)如果白蘿卜有20個2根呢?50個2根呢?100個2根呢?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有幾個2根,白蘿卜的根數就是胡蘿卜的幾倍。)。

6、拍手游戲:。

(1)師拍2下,生拍3個2下。

(2)男生拍4下,女生拍2個4下。

拍手時注意節(jié)奏與停頓。在拍手的過程中,請學生說一說拍手次數間的倍數關系。

(二)在變化中,加深對倍的概念的理解。

1、兔媽媽又抱來1個胡蘿卜,此時各種蘿卜的根數間又有怎樣的倍數關系呢?任務提示:

(1)紅蘿卜根數是胡蘿卜的幾倍?你是怎樣想的?

(2)想一想:紅蘿卜都是和胡蘿卜比較,為什么倍數變了?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先獨立思考,再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說說。3分鐘完成。

2、匯報。引導學生認識到標準發(fā)生變化了,倍數也就跟著變了。

(三)提煉倍的概念。

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兩個數進行比較,一個數里包含幾個另一個數,就說這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

三、鞏固練習,加深理解。

1、填空。黃花是紅花的5倍。

2、“做一做”第1題。

圈一圈,完成填空,說一說你是怎么想的?藍色圓片的個數是黃色圓片的幾倍?

3、“做一做”第2題。

學生讀題,提問“第一行的4倍”是什么意思?再拿出小棒擺一擺,完成填空。

4、解決游戲問題,理解“加倍”的意思,對學生進行不能沉迷“電腦游戲”的教育。

5、舉例說一說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倍。

四、課堂總結。

這節(jié)課你學到了什么新知識?

板書設計:

2胡蘿卜:2根。

6紅蘿卜:3個2根。

紅蘿卜的根數是胡蘿卜的3倍。

10白蘿卜:5個2根。

白蘿卜的根數是胡蘿卜的5倍。

認識教案設計篇五

教學內容:

倍的認識。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比較、操作,溝通幾個幾和倍的聯(lián)系,經歷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過程,體驗一個數是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使學生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含義。

2、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操作和有條理的語言表達能力。

3、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體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培養(yǎng)學生動腦思考及主動探索的精神。

教學重點:

體驗一個數是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

教學難點:

通過觀察、操作,初步理解倍的含義。

教學過程:

一、例題呈現(xiàn)。

1、課前口算。

師:同學們,上課前,廖老師想考考大家的計算能力,誰愿意來試一試?

指名學生回答,全班判斷。

設計意圖:通過課前口算,培養(yǎng)學生進行每天口算10題的好習慣,同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信心,并鼓勵學生有更精彩表現(xiàn)。

2、揭示課題。

黑板擺好蘿卜卡片。

指名學生回答,給予肯定。(比多少、倍)生:紅蘿卜是胡蘿卜的3倍,師:對,倍是一種數量關系。

(1)胡蘿卜有2根,紅蘿卜有6根。對,這是他們的數量,那它們之間什么數量關系呢?

(2)誰比誰多,誰比誰比誰少。

師:其實,當兩個數量進行比較的時候,除了比多少的關系,還有一種新的數量關系倍,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倍!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導入,通過讓學生比較蘿卜的數量,從而引出倍的概溝通新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

二、類題呈現(xiàn)。

1、感知倍。

師:到底什么是倍?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假設方案:原來你使用挪一挪的方法,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能讓我們一眼看出有幾個2根?(1個2根、2個2根、3個2根)全班一起數。板書:3個2根。

師:把2根胡蘿卜看成一份,紅蘿卜有3個2根,我們就說紅蘿卜的根數是胡蘿卜的3倍。隨即板書:說紅蘿卜的根數是胡蘿卜的3倍。

師:你聽明白了嗎?誰能像廖老師這樣說?(如果學生說得不完整,教師先鼓勵。你的意思說,教師把這句話再說一次規(guī)范語言)。

指明學生說,3個,同桌互說,全班齊說。

設計意圖:在學生掌握幾個幾的知識基礎上,幫助學生初步認識倍的概念,這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通過學生圈一圈,有利于學生建立倍的表象,再通過對比,使學生感知,能圈出這樣的幾份,就是一份數的幾倍,有利于學生理解倍的含義。

2、進一步理解倍。

提要求:請同學們拿出挑戰(zhàn)卡一,動筆圈一圈、填一填,開始吧。

學生獨立完成。

同桌互說:和你的同桌說說你的想法。(教師下去指導)。

展示挑戰(zhàn)卡:下面請一位能干的孩子上來展示他的挑戰(zhàn)卡,仔細觀察,xx圈的和你們的一樣嗎?xx請說說你是怎樣想的。(引導學生把2個胡蘿卜看成一份,白蘿卜有5個2根,白蘿卜的根數是胡蘿卜的5倍)說得可真好,同學們誰還有誰想說?看課件演示一遍。(請1個同學重復)。

三、歸納領悟。

1、改變比較量拓展練習。

過渡句:師:剛剛我們發(fā)現(xiàn)了紅蘿卜有3個2根,紅蘿卜的根數是胡蘿卜的?(3倍);白蘿卜有5個2根,白蘿卜的根數是胡蘿卜的?(5倍)。

(出示ppt)師:都是與2兩根胡蘿卜進行比較,現(xiàn)在白蘿卜有幾個2根?白蘿卜的根數是胡蘿卜的幾倍?6個2根,是6倍,接著看白蘿卜有幾個2根?白蘿卜的根數是胡蘿卜的幾倍?7個2根,是7倍。再接著看,現(xiàn)在呢?誰來說一說?(9個2根,是9倍)請學生模仿復述。

師:如果白蘿卜有10個2根?(指名說,注意把話說完整)。

師: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有幾個2根,白蘿卜的根數就是胡蘿卜的幾倍)。

2、改變標準量拓展練習。

點幾名學生回答(2倍)。

師:你是怎么看出是2倍的?誰來說說?

指名學生說。(3根看做1分,有2個3根)。

師:咿,都是與6根紅蘿卜與胡蘿卜進行比較,怎么一下是2倍,一下又是3倍呢?

指名生答(胡蘿卜上面是2根,下面是3根)。

師:對!剛才是2根作成1份,現(xiàn)在是3根看做1份,比較的標準變了,倍數也就發(fā)生了變化。

設計意圖:創(chuàng)設辨識情境,不斷引起學生認知沖突讓學生在困惑中感受,1分數的重要性,使學生的認識得到了升華,對倍的認識更加深刻。

四、游戲練習。

1、擊掌游戲。

師:看同學們學得都非常認真,咱們一起來玩一個游戲吧!大家可要注意哦!掌聲里也有倍數關系!

師:哪位同學先來?好,請你拍2下。

師:全班同學注意聽,老師拍了幾個2下,是她的幾倍?

生:老師拍得是4個兩下,是她的4倍。

你會玩了嗎?還有誰想玩擊掌游戲?請你來,(小聲交代拍3下),全班同學注意聽xx同學拍手。

師:誰來說說xx拍了幾個3下,是xx拍的幾倍?

生:回答?,F(xiàn)在請你與同桌玩互相玩一玩,

看看能不能從掌聲中找到倍數關系,開始。

設計意圖:通過游戲,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的熱情的同時,借助拍手游戲,感受倍。

2、獨立練習-挑戰(zhàn)二。

師:游戲后,我們要再次迎接挑戰(zhàn)了!請同學們獨立完成挑戰(zhàn)卡二!

學生獨立完成。

同桌交換說說想法,再請同學們上臺展示挑戰(zhàn)卡二。說說你為什么要這樣圈?

生:黑圓片是3個一份,我圈了4個3,所有,正方形是黑圓片的4倍。

師:說得真好,比較的標準在下面一行,你們也找出倍數關系,真不錯。

設計意圖:將標準量放在下面,目的是通過變式練習,避免學生的思維定性,在辨析中深化學生對倍的認識。

3、擺一擺。

請生上臺擺一擺。

師:第一行擺3根,第二行小棒的根數是第一行的幾倍?(3倍多1根)也就是不是整倍數關系。

四人小組合作:請同學們開動腦筋,通過增加或者減少第二排小棒的根數,使它們倆成整倍數關系?四人小組合作開始吧!

學生試一試,匯報(減少1根或添上2根)。

師:同學們真聰明,同一道題,想出了多種方法來解決,廖老師都很佩服你們!

設計意圖:通過擺一擺小棒這個開放性的練習,讓學生感知,標準量不變,比較量的變化,倍也隨之變化。

4、估一估。

(出示ppt)師:我們再來看看這道題,請你估一估,白條的長度是黑條的幾倍?

師:你是怎么想的?(目測、比劃)。

師:我們來看看是不是3倍,答案馬上揭曉。設計意圖:通過目測、比劃等形式,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力和估測能力,讓孩子們從不同的視覺找出倍數的關系。

五、課后總結。

生:我有6個蘋果,我同桌有18個蘋果,他的蘋果是我的3倍。

師:說得可真好,誰來說說這節(jié)課你的收獲?生:我知道有幾個幾,就是幾倍,我知道通過圈一圈,找到倍數等等。

師:你們都非常了不起,只要留心觀察你身邊的事物,你會發(fā)現(xiàn)身邊處處有數學。

認識教案設計篇六

教學目標:

1、經歷初步認識“倍”的過程,聯(lián)系實際問題初步理解“倍”的含義,經過自己探索,找到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計算方法,會解決有關的實際問題。

2、在認識“倍”的數學活動中發(fā)展數學思考,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出示星星圖讓學生觀察。提問:在美麗的夜空中,有什么?數數金星有幾顆?(2顆)藍星有幾個2顆?(2個2顆)2個2是多少?你會列式嗎?(學生回答,教師板書2×2=4)再數數紅星有幾個2顆?(3個2顆)3個2顆是多少?算式呢?(學生回答,教師板書3×2=6)。

2、小結:求幾個幾相加得多少,我們用什么方法計算?

3、談話:這些星星這么美,想摘嗎?只要你肯動腦筋,你就能摘下它。

二、學習新課。

1、教學“黃花的朵數是紅花的3倍”。

(2)小朋友用藍、黃花片進行操作。

(3)指名到黑板上擺。數一數,黃花擺了幾個2朵?

(4)講解:藍花有2朵,黃花有3個2朵,這時我們就說:黃花的朵數是藍花的3倍。出示這句話,并讓學生讀。

(5)同桌互相說說為什么黃花的朵數是藍花的3倍。

(1)談話:小明有3本書,小紅有2個3本,(出示圖)這時我們可以說小紅的書是小明的'幾倍?(學生回答,并說說為什么。)。

(2)談話:媽媽買了4個蘋果,草莓有4個4,(出示圖)這時誰又能用“倍”來說一句話。(指名回答,并說說為什么。)。

3、教學計算黃花的朵數。

提問:要求黃花有幾朵?怎樣列式?(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你怎么想到用乘法計算的?

4、教學計算紅花的朵數。

(2)學生操作學具,同桌合作討論,討論好的打開書列算式。

(3)反饋交流。讓學生說說是怎么擺的,用什么方法計算,為什么用乘法計算。

三、組織練習。

1、“想想做做”第1題。

2、“想想做做”第2題。

談話:看,又來了一位小客人,它是小熊貝貝,它想出一道題目考考大家,愿意接受考驗嗎?把書翻到第83頁,做“想想做做”第2題。學生獨立完成后相互檢查。

3、“想想做做”第3題。

讓學生自己擺道具,填括號,寫算式。做完后,一人報結果,全班學生一起訂正。

4、拍手游戲。

請一位學生拍2下,教師拍6下,讓該學生說說老師拍的是自己的幾倍。然后采用教師說要求、學生拍手,學生說要求、教師拍手,同桌互拍等多種形式進行練習。

5、數星星。

談話:小朋友這節(jié)課上的表現(xiàn)都很棒,看看哪些小朋友摘到了星星。上來排排隊。

(1)數一數金星、紅星、藍星各有幾顆。

(2)你會用今天學的“倍”說一句話嗎?

認識教案設計篇七

1、學生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

2、使學生初步學會做角,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

3、使學生知道角有大小,會用重疊的方法比較角的大小。

4、使學生在認識角的過程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

5、創(chuàng)設平等和諧、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培養(yǎng)學生相互協(xié)作的精神。

一、情境,引入新知。

師:今天我給小朋友們帶來了一位好朋友,你們看:

藍貓:小朋友,你們知道我是誰嗎?(多媒體演示:帶著紅領巾的藍貓,一只手拿數學課。

本,另一只手拿一只插著吸管的杯子)。

師:藍貓今天非常想和大家一起學習新本領:認識角。(出示課題)。

(評析:從學生喜聞樂見的卡通動物藍貓引入課題,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情緒,使學生對所要學的知識產生興趣和期盼。)。

二、組織活動,探究新知。

1、找一找。

讓學生邊觀察自己的數學課本邊找出藍貓手中數學課本封面上的角。

指導學生用手勢正確地比劃出角。(首先由教師用手勢演示第一個角,接著讓舉出數學課本,與教師一起用手勢表示出第二個角,然后讓一名學生演示第三個角,最后讓全體學生一起書空比劃出多媒體上的第四個角。)。

生:有三個角。

讓學生用手勢表示紅領巾上的角。(多媒體邊演示)。

師:我們剛才在數學課本的.封面上、紅領巾的面上都找到了角,你們看看還有角嗎?(多媒體演示吸管。請學生上臺用手勢表示出吸管上的角。)。

藍貓:小朋友你們可真聰明,對,這些都是角。(多媒體演示:隱去三件物品顯出三個角。)。

請學生拿出三角板。

師:那么你們能找出三角板面上的角嗎?找出角,并用手勢表示給你的同桌看,好嗎?

(評析:教師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fā),因勢利導,精心安排了學生的實踐活動,使學生通過對實物的觀察以及手勢演示初步體會角的含義,加強感性認識。同時,在抽象角的圖形時,應用媒體讓學生清晰地看到由實物的角變化為圖形的角的過程,促使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轉化。)。

2、摸一摸。

師:(讓學生摸一摸角的頂點處)有什么感覺?

生:尖尖的。

師:(在多媒體里出示第一個角的頂點)對,尖尖的地方我們叫它“頂點”。

師:(再讓學生摸一摸角的兩條邊)有什么感覺?

生:直直的。

師:(在多媒體里出示第一個角的邊)直直的,我們叫它“邊”。

那么角有幾個頂點?幾條邊呢?

(板書:角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

讓學生分別指出第二、第三個角的頂點和兩條邊。

3、辨一辨。

師:藍貓的好朋友都來了,他們都畫了一個角,你們看看它們畫的對嗎?

(評析:讓學生通過觸摸感受角的頂點和邊,突出了角的本質特征,再通過判斷所畫角的正誤,自然地引入“畫角”的教學)。

4、畫一畫。

首先請學生自己動手畫角,同時讓一名學生上黑板板演,然后讓多媒體演示藍貓畫角過程,接著讓學生按藍貓畫角的方法再畫一個角,并將自己所畫角的頂點和兩條邊指給同桌看一看。

(評析:創(chuàng)設條件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先鼓勵學生嘗試畫角,其間充分體現(xiàn)了教學的民主,可以自己畫,也可以討論,還可以看書,尊重學生的主觀意愿;針對畫角中出現(xiàn)的問題,積極引導學生參與評價,鼓勵學生自己想辦法尋找畫角的正確方法;在此基礎上,運用媒體動態(tài)演示,使學生形象地看到角的畫法,從運動的觀點來加強對角的認識。)。

5、數一數。

藍貓:你們真棒!我想邀請大家去我家做客,好嗎?(多媒體演示出藍貓家的外景)。

師:藍貓又遇到難題了,開門的密碼忘了,門打不開,怎么辦?你們愿意幫它找密碼嗎?(多媒體出示藍貓家窗戶、屋頂和門的邊框圖形)。

師:只要你們能正確找出下面的圖形中各有幾個角,就能知道密碼了。

讓學生用手勢表示出每個圖形中角的個數。

(評析:溝通了“角”與“多邊形”之間的聯(lián)系,滲透聯(lián)系的觀點,加深對角的認識。)。

6、做一做。

師:哈哈,門打開了,咦,桌子上放了一個信封,里面寫的是什么內容呢?

(展示信紙內容:小朋友,你們好!剛才你們認識了角,現(xiàn)在我為大家準備了吸管、小棒、彩色紙等材料,請你任選一個你喜歡的材料做一個角。加油吧?。?。

讓學生各自選用吸管、小棒、活動角、彩色紙等物品做一個角。

學生上臺演示自己的作品。

(評析: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材料和方法做一個角,在實踐中探索不同的做角方法,給學生留出了充分的思考及表現(xiàn)自我的時間和空間。)。

7、玩一玩。

學生活動后交流,初步建立角的大小與角的兩邊*開的大小有關的概念。

8、比一比。

師:你們做一個比周老師的角大的角嗎?再做一個比它小的角,可以嗎?

師:你們能做出一個和它一樣大的角嗎?

教師取一名學生做的角來比較大小。(介紹重疊法)再請一名學生自己上臺比較大小。

(評析:由學生自己操作活動角的模型,既訓練了學生的操作能力,也加深了他們對角的認識,蘊含了邊的*開程度決定角的大小的道理,還為將來從運動(旋轉)的觀點理解掌握角的定義埋下伏筆,完全是一舉多得?。?。

認識教案設計篇八

1、了解常見的蔬菜的名稱,了解糧食來之不易,愛惜勞動成果,做到不挑食的好習慣。

2、初步了解幾種蔬菜的特點、作用,培養(yǎng)幼兒對蔬菜的了解及喜愛之情。

3、知道常見蔬菜的實用方法及營養(yǎng)價值。

重點:通過觀察、交流,知道蔬菜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

難點:熟悉各種蔬菜的外形特征,能正確的讀出蔬菜的'名字。

1、各種蔬菜(西紅柿、黃瓜、蘿卜、土豆、茄子、青椒)若干(每人手里一份)。

2、魔術箱。

3、白菜奶奶頭飾一份。

4、音樂。

一、開始部分。

1、導入:師幼做律動《小手拍拍》。

師出示魔術箱,引起幼兒興趣。

二、基本部分。

1、摸一摸,猜一猜。

(1)讓幼兒猜猜箱子里面裝的什么,鼓勵幼兒大膽的表述。

(2)請一名幼兒到前面的箱子里摸一摸,感受其蔬菜的外形特征,引導幼兒能夠說出常見蔬菜的名稱,如:西紅柿、黃瓜、蘿卜、茄子、青椒等。

(3)師出示各種蔬菜,讓每名幼兒親手摸一摸,感受其形狀特點(形狀是圓的還是長的,表面是光滑的還是粗糙的)。

(4)師向幼兒介紹各種蔬菜的營養(yǎng)價值和對人體的好處,鼓勵幼兒吃飯不挑食。

(6)讓幼兒分別說一說自己喜歡吃哪種菜,不喜歡吃哪種菜,為什么?

三、結束部分。

1、小結:

游戲(1)師出示白菜奶奶頭飾:“小朋友們,你們看,這是誰啊?(幼回答)今天呀白菜奶奶過生日,我們挑自己最喜歡的一種蔬菜做白菜奶奶的生日禮物好不好”?我們一起給白菜奶奶唱首歌吧,師放音樂《生日快樂》。

(2)總結:小朋友們,今天我們認識了這么多蔬菜,也知道了蔬菜非常有營養(yǎng),所以小朋友以后不能挑食要多吃蔬菜,這樣身體就不會得病了。

四、延伸環(huán)節(jié)。

鼓勵幼兒在生活中多觀察各種蔬菜,懂得節(jié)約糧食,做個不挑食的好孩子。

認識教案設計篇九

教案點評:

導入時先讓學生以各自不同的測量工具為標準匯報每個人課桌的長度,隨后通過一個“為什么結果都不一樣”的提問很自然地引出測量單位和測量方法。

教學認識厘米時,先讓學生發(fā)揮想象,隨后通過實物來感受1厘米的長度,實現(xiàn)由抽象到具體的認識過程。

量小棒長度時,老師放開手讓學生自己去主動學習,探索方法,有利于調動學生積極性;然后教師以規(guī)范的動作,標準的測量方法量給學生看,讓學生與自己的操作產生對比,使學生在對比中產生頓悟,從而掌握量的要領;最后再親自實踐,使知識技能的掌握經歷了由淺到深,由表及里這樣的循序漸進的過程。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認識教案設計篇十

教案內容: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15~17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正確認識毫升,并形成1毫升的容量觀念,知道升和毫升之間的進率,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2、讓學生在應用練習中,感受一些小容器的容量,體驗毫升的應用價值。

3、在學習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能力,養(yǎng)成認真、嚴謹的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作風。

教學重點、難點:

使學生正確認識升和毫升之間的進率,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教學準備:

量杯、量筒、滴管、各種小容器。

教學過程:

一、認識毫升。

2、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認識“毫升”(板書課題)。

3、請幾位同學上臺來展示一下你找到的用毫升做單位的容器。

4、大家覺得,用毫升做單位的容器和前面我們學習的用升做單位的容器有什么不同?

5、可見,毫升是在其計量比較少的液體時常用的單位。毫升也可以用“ml”或“ml”來表示。(板書:ml,ml)。

7、接下來,我們來做一個實驗,我用滴管向量杯里滴水,大家數一數,幾滴水大約是1毫升。

8、通過這個實驗,你對毫升有了什么認識?

二、升與毫升的進率。

1、請每個組長拿出課前老師發(fā)的量杯。請小組里的同學仔細觀察量杯上的刻度,并依次指一指,100毫升,150毫升,250毫升,400毫升和500毫升各在什么地方。

2、接下來,請同學們將自制量器中的1升水倒入量杯中,看看可以倒幾杯。(提醒學生注意倒入量杯時到500毫升是就算一杯)。

3、通過實驗,請小組里的同學討論,1升等于多少毫升。

4、指名回答后板書:1升=1000毫升,說明升與毫升的進率是1000。

三、應用拓展。

“想想做做”第1題。

1、指名讀題后指名口答。全班集體訂正。

2、再請同學們拿出你的容器,以毫升做單位,在小組里說一說它們的容量各是多少。

“想想做做”第3題。

1、指名分別說一說三種飲料的容量。

2、說一說,每一種飲料分別需要多少瓶才正好是1升?為什么?

“想想做做”第4題。

1、生獨立完成后集體訂正。

2、指名:為什么2000毫升是2升?

“想想做做”第2、5題。

課后完成,下節(jié)課上匯報結果。

四、你知道嗎?

生自由閱讀后交流感想。

五、課堂小結。

認識教案設計篇十一

1.進一步學習區(qū)別1個物體和許多物體。

2.認識1和許多之間的關系,知道許多可以分成1個、1個……;1個、1個……合起來是許多。

3.激發(fā)幼兒對數的`興趣,發(fā)展感知能力

棒棒糖許多個、蘑菇許多個、音樂磁帶

一.運用聽覺和觸覺區(qū)別“1”和許多。

做游戲:請你跟我這樣做,讓幼兒運用聽覺和觸覺區(qū)別“1”和“許多”

二.實物操作,了解1和許多之間的關系

1.教師出示1個棒棒糖,請幼兒集體、個別說出:“這是一個棒棒糖”,然后出示許多棒棒糖,啟發(fā)幼兒說出“許多棒棒糖”。

2.請每個幼兒從盤子里拿出一個棒棒糖,拿時教師問幼兒:“你拿了幾個棒棒糖?”要求幼兒說出:“我拿了一個棒棒糖”。拿完之后再問幼兒:“盤子里還有棒棒糖嗎?(沒有了)”。

教師小結:“剛才盤子里有許多棒棒糖,小朋友一個、一個……地拿走了,盤子里就沒有棒棒糖了,我們可以把許多分成一個、一個……”

3.小朋友們都喜歡吃棒棒糖,請你們回家后與家人一起分享好嗎?啟發(fā)幼兒將自己手中的棒棒糖送回盤子由教師暫時保管,邊送邊說:“我送了一個棒棒糖”送完后引導幼兒說:“現(xiàn)在盤子里有許多棒棒糖了?!?/p>

教師小結:“小朋友把手里的棒棒糖一個、一個……地放進盤子里,盤子里就有許多個棒棒糖了,一個、一個……合起來是許多。

三.做游戲,進一步理解1和許多之間的關系。

做游戲:小白兔采蘑菇,練習將許多分成一個、一個……再將一個、一個……合成許多。

認識教案設計篇十二

1、引導幼兒觀察各種蔬菜,知道它們的名稱,能簡單描述他們的顏色、形狀等特征。

2、啟發(fā)幼兒能用完整的語句進行簡單描述。

3、感受采摘活動的樂趣。

1、組織談話。

2、幼兒參觀講述。

3、采摘活動。

4、引導幼兒進行品嘗。

5、活動延伸。

平時注意引導幼兒認識各種蔬菜。

1、知道不同的蔬菜有不同的生長方式。

2、按照蔬菜的食用部分,對蔬菜進行簡單的分類。

3、培養(yǎng)幼兒的合作能力和記錄能力。

一、回憶蔬菜?

1、幫助幼兒回憶都吃過什么蔬菜?

2、是什么樣子的?

二、蔬菜是怎樣長出來的?

教師出示常見的具有代表性的幾種蔬菜如:西紅柿、白菜、土豆、藕請小朋友辨別一下是哪種蔬菜,并找出我們吃的部分。

教師出示蔬菜的整體余局部的課件,幫助幼兒理解不同的蔬菜有不同的生長方式。(有的長在土里;有的長在水里;有的吃地上的莖葉;有的吃底下的莖)。

分析與反思:看到整棵蔬菜的圖片,孩子們發(fā)出陣陣驚嘆:“原來西紅柿是長在樹上的”“土豆原來長在土里,土豆樹還開白色的花呢”“原來荷花的根就是藕呀”隨著孩子們的陣陣驚嘆聲,他們的好奇心被充分的激發(fā)出來,學習興趣也被充分的調動起來,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但是“圖片呈現(xiàn)”的方式總感覺遙遠不真實,如果活動當時能帶孩子參過一下菜園,相信孩子們的印象會更深刻,理解也會更透徹。

三、蔬菜分類。

出示多種整株蔬菜,請幼兒根據我們吃的部分進行分類。大體分為(葉菜類、瓜果類、根莖類)。

幼兒分組討論確定記錄的方法,完成常見蔬菜分類統(tǒng)計表。

認識教案設計篇十三

活動目標:

1、認識秋天的各種蔬菜,了解不同的蔬菜吃不同的部位。

2、通過做一做、嘗一嘗,體驗蔬菜不同的.味道。

活動準備:

1、芹菜、蘿卜、胡蘿卜、黃瓜、青菜、蔥、花菜、西紅柿等蔬菜。

2、用五個籃子分別表示吃根、吃莖、吃葉、吃花、吃果。

活動過程:

一、談話。

1、秋天有些什么蔬菜呀?

2、今天這里有許多蔬菜,你們都認識嗎?

二、找一找。

1、分別找一找蔬菜的哪個部位可以吃,如蘿卜吃根,卷心菜吃葉,西紅柿吃果實,花菜吃花,芹菜吃莖(葉)。

2、請幼兒將蔬菜放在相應的籃子里。

三、做一做。

1、對蔬菜進行簡單加工后,拌如色拉醬,讓幼兒品嘗,邊品嘗邊交流:我吃的是什么蔬菜?是蔬菜的哪個部位。

認識教案設計篇十四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3頁,練習一。

第1—3題。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情境中體會建立統(tǒng)一長度單位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

2、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一厘米的理念,知道1厘米的長度單位。教學準備:尺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老師:過了一個假期,在教家里做了哪些有益的活動,如果你們在家里有些物體是有長短的要知道有多長該怎么辦(教師做示范)記錄下來。

讓學生自由發(fā)言,可能學生會提出不同的想法,老師不作評價。老師:要想準確的答案該怎么辦。

二、出示直尺。

師:我們測量物體的長度時經常用直尺來量。

1、首先老師說明尺上“0”是表示起點,就象我們在賽跑時,從起點開始尺子上有豎線有長有短叫刻度線。

問:一厘米有多長呢?請同學們在自己的尺上用手指一指,指名學生在自己的練習本上畫一畫1厘米有多長。

問:如果你能用手指比畫出1厘米有多寬。問:在尋找1百米的過程中,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3、用手比畫。

用手指在尺上量一量感知1厘米有多長,在用學生在桌上或紙上畫出1厘米長度。

5、用厘米量。

同學們都懂了1厘米有多,3厘米有多長,如果老師指數量你們能用尺量出它們有多長。

老師巡視發(fā)現(xiàn)問題在黑板上訂正。

三、練習。

練習一。

第1—3題。

1、填一填,第一題。

2、量紙條,拿一張紙條,先估計3厘米大約多長,再用尺量出它的準確數。

3、量實物。

如課本、練習本等。

四、布置作業(yè):設計思路:

本節(jié)課我在認真領會教材編寫意圖的基礎上對教材做了大膽處理,體現(xiàn)了“用教材教的'思想”。

首先,采用情境,引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體驗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其次,從學生的實踐活動入手,認識厘米到建立幾厘米就幾大格的抽象概念,通過指、認、量、說、比等多種形式,讓學生經歷了認識厘米,建立長度單位的過程,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從形象思維到抽象的過渡,充分享受到學習數學樂趣。

認識教案設計篇十五

高中時期是確立自我意識最為關鍵的階段,對剛進入高一的新生特別重要。同時,高中生對他人也有了一定的關注意識,懂得如何正確認識自己與認識他人對高中新生的身心發(fā)展有很大的幫助。

1、讓高一新生正確認識自我,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規(guī)劃自己的人生之路,做好高中階段學習的思想準備。只有正確認識自我,才能更好地應對人生道路上的各種機遇和挑戰(zhàn)。

2、認識他人,才能理解,關懷他人,才能獲得良好的友誼與增強自身的情商,這是人際交往的基礎。

興化市戴南高級中學高一(11)班。

本班教室。

1、要求全體同學回憶自己成長的過程,想想自己做過哪些事情,準備幾張白紙。

2、征求學生意見,將相對熟悉的學生每三個分為一組,注意男女結合。

(一)歌曲《突然的自我》引入,初步感悟。

(二)心理測試。

1、每個人拿出一支筆和一張白紙,在一分鐘內寫出你認為很重要的五個名詞。

2、在二分鐘內寫出五個形容詞。

(學生的結果可能會有積極的,可能會有消極的,在潛意識下所做出的結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這個人最近的心理狀況。這樣可以使學生更真實地認識自己。)。

(自我感知)。

(二)游戲。

1、每個人寫出自己的性格、愛好、優(yōu)點、缺點,時間限度為3—5分鐘。寫好后各人自己保管好。

(自我剖析)。

2、模擬“與鏡子的對話”的方式,每三位同學分為一組,其中一位同學扮演找優(yōu)點的鏡子,另一位扮演找缺點的鏡子,一齊找出第三位同學的優(yōu)點和缺點,輪流循環(huán)。

(互助剖析)。

3、對照自己寫的和同伴幫忙找的優(yōu)缺點,交流。

九、小結。

【本文地址:http://m.aiweibaby.com/zuowen/10073618.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