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利用已有的經(jīng)驗和知識,更高效地解決問題,同時避免重復犯錯。怎樣處理與他人的沖突和矛盾?通過閱讀這些范文,可以拓寬我們的思路和視野。
實踐論讀書心得篇一
此次閱讀學習,我主要拜讀了毛主席的《實踐論》,讀后獲益良多,也有自己的一些感想。
《實踐論》是毛澤東哲學代表著作,運用了馬克思哲學的觀點,有力地批判了當時黨內嚴重錯誤的教條主義。以實踐觀點為基礎,以認識和實踐的辯證統(tǒng)一為中心,系統(tǒng)地論述了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因為重點是揭露看輕實踐的教條主義這種主觀主義,故名為《實踐論》。
《實踐論》具體地論述了實踐及其在認識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強調人類的生產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它決定其他一切活動;社會實踐有階級深刻的影響;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和推動認識發(fā)展的原動力;只有人們的社會實踐,才是認識外界的真理性的主要標準;實踐還是認識的目的,無產階級認識世界的目的是為了改造世界;階級性和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兩個最顯著的特點。該著作具體地論述了在實踐基礎上認識發(fā)展的辯證過程,論述了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批判了唯理論和經(jīng)驗論的錯誤。
文章指出,通過實踐而發(fā)現(xiàn)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fā)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fā)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而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huán)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huán)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入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也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tǒng)一觀。
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辯證唯物論有兩個最顯著的特點:一個是它的階級性,公然申明辯證唯物論是為無產階級服務的;再一個是它的實踐性,強調理論對于實踐的依賴關系,理論的基礎是實踐,又轉過來為實踐服務。判定認識或理論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觀上感覺如何而定,而是依據(jù)客觀上社會實踐的結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的實踐。從這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毛澤東同志在《實踐論》中所闡述的觀點和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是完全統(tǒng)一的,正如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只有人們的社會實踐,才是人們對于外界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也就是今天被我們常提到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毛澤東同志在《實踐論》中說: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更深刻地感覺它?!秾嵺`論》還談到,“感覺只解決現(xiàn)象問題,理論才解決本質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一點也不能離開實踐。無論何人要認識什么事物,除了同那個事物接觸,即生活于(實踐于)那個事物的環(huán)境中,是沒有法子解決的?!边@說法看似平淡無奇,實際上正是許多人忽略了的真理。
正如在過去的十幾年學習生涯中,我們學大多數(shù)知識都只是為了應付考試,對于一個沒有任何社會經(jīng)驗的人,學這些理論無異于紙上談兵。即使我們當時記得很牢,考試時可以做出絕大部分甚至所有的題目,但是如果沒有實踐,我們就學不會真正的知識,因為我們沒有和所學的內容形成共鳴,而知識和經(jīng)驗的掌握大多來自于親身實踐。其實回想高考前所學的知識,大多也都忘卻。如果立馬再來一次,我想我不能出現(xiàn)在今天的校園了。所以實踐是重要的,只有在實踐中我們才能真正掌握需要的知識和技能。
實踐也要求我們對于時間和空間有個統(tǒng)一,因為不同的時期和地點會要求我們進行不同的實踐,在整篇實踐論當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符合當時歷史背景的具體實例,用那些實例來說服人們,我們也知道,要用發(fā)展的觀點看問題,所以在不同的時期地點,需要進行不同的實踐。這就是我們所說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許多人總埋怨機會太少,其實機會從來就不是少,只是我們沒有做好充足準備,沒有在不同狀況下進行不同實踐的能力。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我們要做好迎接各種挑戰(zhàn)的準備,要積極提升自我,積極了解各方面知識與經(jīng)驗,這樣當機會來臨時,我們才能把握機會,在各種情況下都能創(chuàng)造成功。我們要抓緊機會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才能做有準備的人?!秾嵺`論》引導我們現(xiàn)在、將來各種實踐活動有著極為深遠的意義。
“只有人們的社會實踐,才是人們對于外界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睂τ谶@句話,毛澤東同志給了更加深刻準確的詮釋:在社會實踐過程中,人們達到了思想中所預想的結果,于是認識被證實了,如果達不到,說明認識是錯誤的,改正之,然后才有機會取得成功。
成功是在不斷的實踐中產生的,實踐,改進,再實踐……。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將進一步加強對《實踐論》的學習,努力學習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堅持用崇高理想鼓舞自己,用堅定信念鞭策自己,用高標準要求自己,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不斷超越自我,實現(xiàn)人生最大的價值。
實踐論讀書心得篇二
《實踐論》一文是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1937年7月的論文著作。現(xiàn)收集于《毛澤東選集》中,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的文章。
時值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抗日革命戰(zhàn)爭即將到來。在中國共產黨內,曾經(jīng)有一部分教條主義的人長期拒絕中國革命的經(jīng)驗,否認“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這個真理,而只生吞活剝馬克思主義書籍中的只言片語,去嚇唬人們;還有另一部分經(jīng)驗主義的人長期拘守于自身的片斷經(jīng)驗,不了解理論對于革命實踐的重要性,看不見革命的全局,雖然也是辛苦地—但卻是盲目地在工作。
這兩類人的錯誤思想,特別是教條主義思想,曾經(jīng)在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四年使得中國革命受了極大的損失,而教條主義者卻是披著馬克思主義的外衣迷惑了廣大的同志。為了用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觀點去揭露黨內的教條主義和經(jīng)驗主義—特別是教條主義這些主觀主義的錯誤,于1937年7月毛澤東寫了《實踐論》這篇文章。毛澤東曾以這篇文章的觀點在延安抗日軍事政治大學作過演講,目的在于揭露輕視實踐的教條主義觀點,教育披著馬克思主義迷惑廣大群眾的同志,使他們理論聯(lián)系到具體的革命實踐中來。
《實踐論》以認識和實踐即“知”與“行”的辯證關系為中心全面系統(tǒng)地闡和發(fā)揮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原理。具體地論述了實踐及其在認識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強調人類的生產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
首先,文章闡明了實踐的基本形式,實踐和認識的關系及實踐在認識地位中的地位。指出“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的生產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薄叭说纳鐣嵺`,不限于生產活動一種形式,還有多種其他形式,階級斗爭,政治生活,科學藝術活動,總之社會實際生活的一切領域都是社會人所參與的。
所以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把實踐提到第一位,認為人的實踐一點也離不開、排斥一切否認實踐的重要性,使認識離開實踐的錯誤理論。”并且,“無論從認識的源泉,認識的發(fā)展動力,還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標準來看,都離不開人的實踐活動?!笨傊瑢嵺`的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觀點。
其次,文章闡述了認識的發(fā)展過程,指出認識過程要經(jīng)過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和由理論到實踐兩次飛躍。實現(xiàn)兩次飛躍之后,認識運動“既完成了,又沒有完成”,因為認識的發(fā)展過程是無限的,是階段性和無限性的統(tǒng)一。
再次,闡述了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強調絕對真理是有的,但它存在于相對真理之中,離開相對真理的絕對真理是不存在的。無數(shù)相對真理的總和,就是絕對的真理。并著重指出,“馬克思列寧主義并沒有結束真理,而是在實踐中不斷開辟和認識真理的道路。”提出了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任務,指出“無產階級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爭,包括了實現(xiàn)改造客觀世界和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的任務”。
此外,文章還對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主要內容作了高度概括。指出通過實踐來發(fā)現(xiàn)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和發(fā)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fā)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huán)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huán)的內容,都比較地進行了高一級的程度。
實踐論讀書心得篇三
毛主席在《實踐論》中總結了,通過實踐而發(fā)現(xiàn)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fā)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fā)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而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huán)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huán)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tǒng)一觀。
在過去的高考課本里,我們學大多數(shù)都是為了應付考試,對于一個沒有任何社會經(jīng)驗的人,學這些理論無異于紙上談兵,即使當時記得很牢,但是如果沒有實踐,你就學不會真正的知識,因為你沒有形成共鳴,而知識和經(jīng)驗的掌握大多來自于親身實踐。現(xiàn)在你回想一下高考的知識你還記得多少。如果現(xiàn)在讓我們去再考又可不可以考到原來的分數(shù)呢?所以實踐是重要的。
“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huán)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huán)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tǒng)一觀。”這是正確的實踐觀。“自覺投身社會實踐中去”,相信這也是對于我們年輕人的一個要求,同時也是我們進步的一個最好手段。所以,在實踐中進步,從現(xiàn)在開始。
《實踐論》論文的語言不僅直白生動,還準確。對于論文而言,語言的準確性是第一位的。主席通篇用的都是常見的詞匯,但卻十分精確地表達出了作者的思想內涵。比如說,“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在技術不發(fā)達的古代只能是一句空話,在技術發(fā)達的現(xiàn)代雖然可以實現(xiàn)這些話,然而真正親知的`是天下實踐著的人,那些人在他們的實踐中間取得了‘知’,經(jīng)過文字和技術的傳達而到達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間接地‘知天下事’。如果要直接地認識某種或某些事物,便只有親身參加于變革現(xiàn)實、變革某種或某些事物的實踐的斗爭中,才能觸到那種或那些事物的現(xiàn)象,也只有在親身參加變各現(xiàn)實的實踐的斗爭中,才能暴露那種或那些事物的本質而理解它們?!焙啙嵕_的例子把要說的問題一語道破,這也算是主席的高明之處了吧!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組成同性質,你就得實行物理學和化學的實驗,變革原子的情況。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論和方法,你就得參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從直接經(jīng)驗發(fā)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經(jīng)驗,事實上多數(shù)的知識都是間接經(jīng)驗的東西,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識?!睂嵺`,不論是怎樣的工作都離不開實踐,實踐出真知!
實踐也是要求我們對于時間和空間有個統(tǒng)一,因為不同的時期和地點則要求我們進行不同的實踐,在整篇實踐論當中,也可以看到很多符合當時歷史背景的具體實例,用那些實例說服人們,我們也知道,要用發(fā)展的觀點看問題,所以在不同的時期地點,進行不同的實踐。
只有人們的社會實踐,才是人們對于外界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敝飨緦τ谶@句話給了更加深刻準確的詮釋:在社會實踐過程中,人們達到了思想中所預想的結果,于是認識被證實了,如果達不到,就會在實踐中失敗,在失敗中得到教訓、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
許多人總埋怨機會太少,機會從來就不是少,而是機會來了我們沒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我們要積極提升自我,積極了解各方面知識與經(jīng)驗,這樣當機會來臨時,我們才能把握機會,創(chuàng)造成功。我們要抓緊機會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才能做有準備的人。
《實踐論》談到,“感覺只解決現(xiàn)象問題,理論才解決本質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一點也不能離開實踐。無論何人要認識什么事物,除了同那個事物接觸,即生活于(實踐于)那個事物的環(huán)境中,是沒有法子解決的?!边@說法看似平淡無奇,實際上正是許多人忽略了的真理。
《實踐論》引導我們現(xiàn)在、將來各種實踐活動有著極為深遠的意義。我們要認真學習它,并領悟其中的思想,應用于我們的實踐,從而使我們更好的參與實踐,在實踐中獲取成功,在實踐中得到經(jīng)驗。
實踐論讀書心得篇四
《實踐論》為我們提供了認識事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需要我們在認識事物的時候,不急不躁、由表及里、全面觀察、由感性到理性、了解事物的演進變化、分清事物彼此間的區(qū)別聯(lián)系、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循環(huán)往復、不斷加深對事物的認識。
對具體來說就是:在對任何事情沒有做出深入了解、分析的前提下,都不要急于作出任何結論。具體的操作過程可以是:
1)觀察事物的外在特性:盡可能多地從不同的側面觀察事物的特性,詳細列舉事物的外在特性要素。
2)觀察事物的內在特性:探尋事物內在特性,盡可能多地列舉事物的特性的各個要素。
3)觀察事物的變化過程:即探尋事物特性如何隨推演變化的。劃分事物的變化階段、描述每個階段的事物特性的變化。
4)觀察手段:從一切可以或得文字、影像、交流、思考中提取事物的特性,逐一記錄。提取過程中,保持客觀態(tài)度,忽略原作者所有帶有推斷性、結論性或感性化的描述。
5)觀察事物內在聯(lián)系:描述事物內部的各個要素是如何相互影響和相互依存的。
6)觀察事物外在聯(lián)系:描述事物與周邊相關的聯(lián)系:是如何區(qū)別與聯(lián)系的,整體與局部是如何互動的。7)技術方法:矩陣法,關系圖,時間軸。
8)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循環(huán)反復,不斷加深對事物的認識,摸索出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對事物的發(fā)展做出合理預測。
實踐論的提出根本意圖是指導人們認識世界、指導人們依據(jù)對客觀事物的深入認識來改造世界。
懷著一種沖動我重新讀了毛主席《實踐論》這篇文章。
這種沖動來自于我自身的危機意識,我發(fā)現(xiàn)無論我讀多少書,我避免不了淺薄。這種淺薄的危機感,使得我對自身進行審視。而這種審視的落腳點,便是知與行的問題,也是《實踐論》的副標題所揭示的。
毛主席的文章,有時候有種老生常談的感覺。這種老生常談的另一層意味是,說多了也無用。直到許多大牛將自己的成功歸之于毛澤東思想。據(jù)說,習曾被其父親習仲勛要求背誦毛選大部分文章。在看了這篇文章之后,我發(fā)現(xiàn),老生常談的是他的句子,煥發(fā)精神魅力的是他的精神。
人是社會性的。人所從事的最基本的實踐形式是生產勞動,而與此相連接的是人與人皆有生產活動所結成的階級斗爭、政治生活等社會關系。三大實踐活動,生產活動,階級斗爭和科學實驗。從哲學的角度,將人類所有的活動囊括進來,不能再有更多的內容。
人的認識都要經(jīng)歷從低級向高級的發(fā)展,伴隨著這個過程,也就是從片面到全面,由潛入深的過程。這一點很簡單,當我們加入一個班級的時候,我們總為不能及時記清所有人的姓名而苦惱,隨著認識的深入,我們慢慢的了解到確認他們是誰。我們往往有認識片面的時候,那么這些片面的認識來自于哪里呢?第一是剝削階級的偏見,或者說宣傳輿論觀念的灌輸所造成的一些假認識;第二是生產規(guī)模狹小,用現(xiàn)在的語言講就是格局視野的狹小。學校的大學生為什么書呆子,或許就是這兩個因素共同造成的吧。
我們的認識如何是真的呢?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嚴肅的問題。或許你會說,這是書里說的,或者這是某某老師說的?;蛘呶揖褪欠浅4_認,雖然我也說不上什么理由。那么實踐論告訴我們,人們只有達到了思想中的所預想的結果時,人們的認識才被證實了。我們需要做到使自己的思想合乎客觀外界的規(guī)律性。簡單的說,就是要實事求是。但我們所遇到最大的陷阱是,客觀太強大,自己的思想(主觀)太自卑,從而造成固囿于自己的見解之中。通常的情況可能是,因為心懶,即使再三栽跟頭,也不愿從自己所遭受的失敗中汲取經(jīng)驗教訓。
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把實踐提到第一的地位。而判定認識或理論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觀上覺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觀上社會實踐的結果如何而定。實踐是認識的驅動和落腳點,但認識卻經(jīng)常選擇離棄實踐,這是一大弊病。書生的落腳點一如既往的書,或者說認識。從書中來到書中去,實踐只是生活中的吃喝拉撒。書生的毛病是意識的淤積,堆砌著無數(shù)的東西,卻不能甄別不知何用,三大實踐卻常常是三腳貓的功夫。淤積是種病,中醫(yī)上說的。
不能在封建社會就預先認識資本主義社會的規(guī)律,因為資本主義還未出現(xiàn),還沒有這種實踐。認識脫離不了實踐,認識與實踐是辯證統(tǒng)一的進行著。因而,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識里手,有了道聽途說的一知半解,便自封為天下第一,適足以見其不自量而已。知與行的分離,人生缺少多少味道。然而,世上真有脫離實踐,只關注書本的蠢人。向往著圣賢之事,而不敢為圣賢之事。知道個大同世界,但不敢創(chuàng)造個大同世界。滿足于書本上的好似有趣的事情,在實踐中往往對認識之于指導實踐取取消的態(tài)度。就好像,總是向往著書中美好的愛情,卻不敢對心仰的女孩道一聲你好。
然而,還是需要認真的對待知識的問題。知識的問題是一個科學問題,來不得半點的虛偽和驕傲,決定地需要的到時其反面——誠實和謙遜的態(tài)度。知識被書生束之高閣,但不意味知識的不重要性。知識的問題非常關鍵,認識的作用仍然依然重要,知識的傳承與發(fā)展,有賴于以誠實與謙遜的態(tài)度認真對待前人的認識以及當下的實踐的活動。
知識包括兩個方面,直接經(jīng)驗與間接經(jīng)驗。而一切真知都是從直接經(jīng)驗發(fā)源的。時常談熟知非真知。這告訴我們,一切熟知要轉換為真知,必須通過自己的生活實踐應用。沒有生活實踐的知,好似海市蜃樓,不過是大?;蛏衬械囊婚W,你只是望望,卻永遠不能住在里面好好體會他的滋味;或者每個假期都可以來度度假。古諺有云,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讀書不實踐,枉費了對虎穴的苦苦尋覓。一個閉目塞聽,同客觀外界根本絕緣的人,是無所謂認識的。
毛主席教導我們,要完全的反映整個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質,反映事物的內部規(guī)律性,就必須通過思考作用,將豐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造功夫,造成概念和理論的系統(tǒng),就必須從感性認識躍進到理性認識。這告訴我們的是做學問的方法。可能這也是對潘維老師《憶先師陳翰苼》一文中陳老所教方法最好的概括呵!
看重理論,正是,也僅僅是,因為它能知道行動。如果有了正確的理論,只是把他空談一陣,束之高閣,并不實行,這種理論再好也是沒有意義的。同樣,看重讀書應該也是這個道理。需要說明的,這種理論的來源有兩個,其一是生產實踐的總結,其二是理論體系的歷史繼承。后一種就是讀書可以給予我們。這與自己的一個問題息息相關,就是為什么書賣了那么多但很少讀,或者說,讀書為什么越來越?jīng)]趣了。原因,我想就是失去了實踐維度,好似干活是沒有男女搭配。
人類認識的歷史告訴我們,許多理論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經(jīng)過實踐的檢驗而糾正其錯誤。這另外思考一個問題,老祖宗的書在何種意義上是至偉不破的。為什么我們需要不斷的產生新思想新方法。同時,又說,理論若不和革命實踐聯(lián)系起來,就變會變成務對象的理論,同樣,實踐若不以革命理論為指導,就會變成盲目的實踐。
最后,主席教導我們,我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改造自己的認識能力、改造主觀世界同客觀世界的關系。隨著實踐水平的上升,理論素養(yǎng)也必須跟得上,在這個過程中,方法論的意義不斷提升,即注意改造自己的認識能力。實踐,認識,再實踐,在認識……循環(huán)往復以至于無窮,這就是全部的實踐論。
《實踐論》一文是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1937年7月的論文著作。現(xiàn)收集于《毛澤東選集》中,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的文章。
時值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抗日革命戰(zhàn)爭即將到來。在中國共產黨內,曾經(jīng)有一部分教條主義的人長期拒絕中國革命的經(jīng)驗,否認“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這個真理,而只生吞活剝馬克思主義書籍中的只言片語,去嚇唬人們;還有另一部分經(jīng)驗主義的人長期拘守于自身的片斷經(jīng)驗,不了解理論對于革命實踐的重要性,看不見革命的全局,雖然也是辛苦地—但卻是盲目地在工作。這兩類人的錯誤思想,特別是教條主義思想,曾經(jīng)在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四年使得中國革命受了極大的損失,而教條主義者卻是披著馬克思主義的外衣迷惑了廣大的同志。為了用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觀點去揭露黨內的教條主義和經(jīng)驗主義—特別是教條主義這些主觀主義的錯誤,于1937年7月毛澤東寫了《實踐論》這篇文章。毛澤東曾以這篇文章的觀點在延安抗日軍事政治大學作過演講,目的在于揭露輕視實踐的教條主義觀點,教育披著馬克思主義迷惑廣大群眾的同志,使他們理論聯(lián)系到具體的革命實踐中來。
《實踐論》以認識和實踐即“知”與“行”的辯證關系為中心全面系統(tǒng)地闡和發(fā)揮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原理。具體地論述了實踐及其在認識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強調人類的生產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
首先,文章闡明了實踐的基本形式,實踐和認識的關系及實踐在認識地位中的地位。指出“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的生產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人的社會實踐,不限于生產活動一種形式,還有多種其他形式,階級斗爭,政治生活,科學藝術活動,總之社會實際生活的一切領域都是社會人所參與的。所以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把實踐提到第一位,認為人的實踐一點也離不開、排斥一切否認實踐的重要性,使認識離開實踐的錯誤理論。”并且,“無論從認識的源泉,認識的發(fā)展動力,還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標準來看,都離不開人的實踐活動?!笨傊?,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觀點。
其次,文章闡述了認識的發(fā)展過程,指出認識過程要經(jīng)過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和由理論到實踐兩次飛躍。實現(xiàn)兩次飛躍之后,認識運動“既完成了,又沒有完成”,因為認識的發(fā)展過程是無限的,是階段性和無限性的統(tǒng)一。
再次,闡述了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強調絕對真理是有的,但它存在于相對真理之中,離開相對真理的絕對真理是不存在的。無數(shù)相對真理的總和,就是絕對的真理。并著重指出,“馬克思列寧主義并沒有結束真理,而是在實踐中不斷開辟和認識真理的道路?!碧岢隽烁脑炜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任務,指出“無產階級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爭,包括了實現(xiàn)改造客觀世界和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的任務”。
此外,文章還對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主要內容作了高度概括。指出通過實踐來發(fā)現(xiàn)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和發(fā)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fā)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huán)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huán)的內容,都比較地進行了高一級的程度。
毛澤東在《實踐論》中總結了,通過實踐而發(fā)現(xiàn)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fā)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fā)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而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huán)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huán)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tǒng)一觀。
在過去的高考課本里,我們學大多數(shù)都是為了應付考試,對于一個沒有任何社會經(jīng)驗的人,學這些理論無異于紙上談兵,即使當時記得很牢,但是如果沒有實踐,你就學不會真正的知識,因為你沒有形成共鳴,而知識和經(jīng)驗的掌握大多來自于親身實踐。現(xiàn)在你回想一下高考的知識你還記得多少。如果現(xiàn)在讓我們去再考又可不可以考到原來的分數(shù)呢?所以實踐是重要的。
“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huán)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huán)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tǒng)一觀?!边@是正確的實踐觀?!白杂X投身社會實踐中去”,相信這也是對于我們年輕人的一個要求,同時也是我們進步的一個最好手段。所以,在實踐中進步,從現(xiàn)在開始。
《實踐論》論文的語言不僅直白生動,還準確。對于論文而言,語言的準確性是第一位的。毛澤東通篇用的都是常見的詞匯,但卻十分精確地表達出了作者的思想內涵。比如說,“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在技術不發(fā)達的古代只能是一句空話,在技術發(fā)達的現(xiàn)代雖然可以實現(xiàn)這些話,然而真正親知的是天下實踐著的人,那些人在他們的實踐中間取得了‘知’,經(jīng)過文字和技術的傳達而到達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間接地‘知天下事’。如果要直接地認識某種或某些事物,便只有親身參加于變革現(xiàn)實、變革某種或某些事物的實踐的斗爭中,才能觸到那種或那些事物的現(xiàn)象,也只有在親身參加變各現(xiàn)實的實踐的斗爭中,才能暴露那種或那些事物的本質而理解它們。”簡潔精確的例子把要說的問題一語道破,這也算是毛澤東的高明之處了吧!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組成同性質,你就得實行物理學和化學的實驗,變革原子的情況。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論和方法,你就得參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從直接經(jīng)驗發(fā)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經(jīng)驗,事實上多數(shù)的知識都是間接經(jīng)驗的東西,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識?!睂嵺`,不論是怎樣的工作都離不開實踐,實踐出真知!
實踐也是要求我們對于時間和空間有個統(tǒng)一,因為不同的時期和地點則要求我們進行不同的實踐,在整篇實踐論當中,也可以看到很多符合當時歷史背景的具體實例,用那些實例說服人們,我們也知道,要用發(fā)展的觀點看問題,所以在不同的時期地點,進行不同的實踐。
只有人們的社會實踐,才是人們對于外界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泵珴蓶|同志對于這句話給了更加深刻準確的詮釋:在社會實踐過程中,人們達到了思想中所預想的結果,于是認識被證實了,如果達不到,就會在實踐中失敗,在失敗中得到教訓、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
許多人總埋怨機會太少,機會從來就不是少,而是機會來了我們沒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我們要積極提升自我,積極了解各方面知識與經(jīng)驗,這樣當機會來臨時,我們才能把握機會,創(chuàng)造成功。我們要抓緊機會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才能做有準備的人。
《實踐論》談到,“感覺只解決現(xiàn)象問題,理論才解決本質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一點也不能離開實踐。無論何人要認識什么事物,除了同那個事物接觸,即生活于(實踐于)那個事物的環(huán)境中,是沒有法子解決的。”這說法看似平淡無奇,實際上正是許多人忽略了的真理。
《實踐論》引導我們現(xiàn)在、將來各種實踐活動有著極為深遠的意義。我們要認真學習它,并領悟其中的思想,應用于我們的實踐,從而使我們更好的參與實踐,在實踐中獲取成功,在實踐中得到經(jīng)驗。
懷著一種沖動我重新讀了毛主席《實踐論》這篇文章。
這種沖動來自于我自身的危機意識,我發(fā)現(xiàn)無論我讀多少書,我避免不了淺薄。這種淺薄的危機感,使得我對自身進行審視。而這種審視的落腳點,便是知與行的問題,也是《實踐論》的副標題所揭示的。
毛主席的文章,有時候有種老生常談的感覺。這種老生常談的另一層意味是,說多了也無用。直到許多大牛將自己的成功歸之于毛澤東思想。據(jù)說,習曾被其父親習仲勛要求背誦毛選大部分文章。在看了這篇文章之后,我發(fā)現(xiàn),老生常談的是他的句子,煥發(fā)精神魅力的是他的精神。
人是社會性的。人所從事的最基本的實踐形式是生產勞動,而與此相連接的是人與人皆有生產活動所結成的階級斗爭、政治生活等社會關系。三大實踐活動,生產活動,階級斗爭和科學實驗。從哲學的角度,將人類所有的活動囊括進來,不能再有更多的內容。
人的認識都要經(jīng)歷從低級向高級的發(fā)展,伴隨著這個過程,也就是從片面到全面,由潛入深的過程。這一點很簡單,當我們加入一個班級的時候,我們總為不能及時記清所有人的姓名而苦惱,隨著認識的深入,我們慢慢的了解到確認他們是誰。我們往往有認識片面的時候,那么這些片面的認識來自于哪里呢?第一是剝削階級的偏見,或者說宣傳輿論觀念的灌輸所造成的一些假認識;第二是生產規(guī)模狹小,用現(xiàn)在的語言講就是格局視野的狹小。學校的大學生為什么書呆子,或許就是這兩個因素共同造成的吧。
我們的認識如何是真的呢?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嚴肅的問題?;蛟S你會說,這是書里說的,或者這是某某老師說的?;蛘呶揖褪欠浅4_認,雖然我也說不上什么理由。那么實踐論告訴我們,人們只有達到了思想中的所預想的結果時,人們的認識才被證實了。我們需要做到使自己的思想合乎客觀外界的規(guī)律性。簡單的說,就是要實事求是。但我們所遇到最大的陷阱是,客觀太強大,自己的思想(主觀)太自卑,從而造成固囿于自己的見解之中。通常的情況可能是,因為心懶,即使再三栽跟頭,也不愿從自己所遭受的失敗中汲取經(jīng)驗教訓。
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把實踐提到第一的地位。而判定認識或理論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觀上覺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觀上社會實踐的結果如何而定。實踐是認識的驅動和落腳點,但認識卻經(jīng)常選擇離棄實踐,這是一大弊病。書生的落腳點一如既往的書,或者說認識。從書中來到書中去,實踐只是生活中的吃喝拉撒。書生的毛病是意識的淤積,堆砌著無數(shù)的東西,卻不能甄別不知何用,三大實踐卻常常是三腳貓的功夫。淤積是種病,中醫(yī)上說的。
不能在封建社會就預先認識資本主義社會的規(guī)律,因為資本主義還未出現(xiàn),還沒有這種實踐。認識脫離不了實踐,認識與實踐是辯證統(tǒng)一的進行著。因而,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識里手,有了道聽途說的一知半解,便自封為天下第一,適足以見其不自量而已。知與行的分離,人生缺少多少味道。然而,世上真有脫離實踐,只關注書本的蠢人。向往著圣賢之事,而不敢為圣賢之事。知道個大同世界,但不敢創(chuàng)造個大同世界。滿足于書本上的好似有趣的事情,在實踐中往往對認識之于指導實踐取取消的態(tài)度。就好像,總是向往著書中美好的愛情,卻不敢對心仰的女孩道一聲你好。
然而,還是需要認真的對待知識的問題。知識的問題是一個科學問題,來不得半點的虛偽和驕傲,決定地需要的到時其反面——誠實和謙遜的態(tài)度。知識被書生束之高閣,但不意味知識的不重要性。知識的問題非常關鍵,認識的作用仍然依然重要,知識的傳承與發(fā)展,有賴于以誠實與謙遜的態(tài)度認真對待前人的認識以及當下的實踐的活動。
知識包括兩個方面,直接經(jīng)驗與間接經(jīng)驗。而一切真知都是從直接經(jīng)驗發(fā)源的。時常談熟知非真知。這告訴我們,一切熟知要轉換為真知,必須通過自己的生活實踐應用。沒有生活實踐的知,好似海市蜃樓,不過是大?;蛏衬械囊婚W,你只是望望,卻永遠不能住在里面好好體會他的滋味;或者每個假期都可以來度度假。古諺有云,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讀書不實踐,枉費了對虎穴的苦苦尋覓。一個閉目塞聽,同客觀外界根本絕緣的人,是無所謂認識的。
毛主席教導我們,要完全的反映整個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質,反映事物的內部規(guī)律性,就必須通過思考作用,將豐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造功夫,造成概念和理論的系統(tǒng),就必須從感性認識躍進到理性認識。這告訴我們的是做學問的方法。可能這也是對潘維老師《憶先師陳翰苼》一文中陳老所教方法最好的概括呵!
看重理論,正是,也僅僅是,因為它能知道行動。如果有了正確的理論,只是把他空談一陣,束之高閣,并不實行,這種理論再好也是沒有意義的。同樣,看重讀書應該也是這個道理。需要說明的,這種理論的來源有兩個,其一是生產實踐的總結,其二是理論體系的歷史繼承。后一種就是讀書可以給予我們。這與自己的一個問題息息相關,就是為什么書賣了那么多但很少讀,或者說,讀書為什么越來越?jīng)]趣了。原因,我想就是失去了實踐維度,好似干活是沒有男女搭配。
人類認識的歷史告訴我們,許多理論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經(jīng)過實踐的檢驗而糾正其錯誤。這另外思考一個問題,老祖宗的書在何種意義上是至偉不破的。為什么我們需要不斷的產生新思想新方法。同時,又說,理論若不和革命實踐聯(lián)系起來,就變會變成務對象的理論,同樣,實踐若不以革命理論為指導,就會變成盲目的實踐。
最后,主席教導我們,我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改造自己的認識能力、改造主觀世界同客觀世界的關系。隨著實踐水平的上升,理論素養(yǎng)也必須跟得上,在這個過程中,方法論的意義不斷提升,即注意改造自己的認識能力。實踐,認識,再實踐,在認識……循環(huán)往復以至于無窮,這就是全部的實踐論。
此次閱讀學習,我主要拜讀了毛主席的《實踐論》,讀后獲益良多,也有自己的一些感想。
《實踐論》是毛澤東哲學代表著作,運用了馬克思哲學的觀點,有力地批判了當時黨內嚴重錯誤的教條主義。以實踐觀點為基礎,以認識和實踐的辯證統(tǒng)一為中心,系統(tǒng)地論述了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因為重點是揭露看輕實踐的教條主義這種主觀主義,故名為《實踐論》。
《實踐論》具體地論述了實踐及其在認識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強調人類的生產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它決定其他一切活動;社會實踐有階級深刻的影響;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和推動認識發(fā)展的原動力;只有人們的社會實踐,才是認識外界的真理性的主要標準;實踐還是認識的目的,無產階級認識世界的目的是為了改造世界;階級性和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兩個最顯著的特點。該著作具體地論述了在實踐基礎上認識發(fā)展的辯證過程,論述了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批判了唯理論和經(jīng)驗論的錯誤。
文章指出,通過實踐而發(fā)現(xiàn)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fā)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fā)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而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huán)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huán)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入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也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tǒng)一觀。
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辯證唯物論有兩個最顯著的特點:一個是它的階級性,公然申明辯證唯物論是為無產階級服務的;再一個是它的實踐性,強調理論對于實踐的依賴關系,理論的基礎是實踐,又轉過來為實踐服務。判定認識或理論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觀上感覺如何而定,而是依據(jù)客觀上社會實踐的結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的實踐。從這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毛澤東同志在《實踐論》中所闡述的觀點和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是完全統(tǒng)一的,正如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只有人們的社會實踐,才是人們對于外界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也就是今天被我們常提到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毛澤東同志在《實踐論》中說: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更深刻地感覺它。《實踐論》還談到,“感覺只解決現(xiàn)象問題,理論才解決本質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一點也不能離開實踐。無論何人要認識什么事物,除了同那個事物接觸,即生活于(實踐于)那個事物的環(huán)境中,是沒有法子解決的?!边@說法看似平淡無奇,實際上正是許多人忽略了的真理。
正如在過去的十幾年學習生涯中,我們學大多數(shù)知識都只是為了應付考試,對于一個沒有任何社會經(jīng)驗的人,學這些理論無異于紙上談兵。即使我們當時記得很牢,考試時可以做出絕大部分甚至所有的題目,但是如果沒有實踐,我們就學不會真正的知識,因為我們沒有和所學的內容形成共鳴,而知識和經(jīng)驗的掌握大多來自于親身實踐。其實回想高考前所學的知識,大多也都忘卻。如果立馬再來一次,我想我不能出現(xiàn)在今天的校園了。所以實踐是重要的,只有在實踐中我們才能真正掌握需要的知識和技能。
實踐也要求我們對于時間和空間有個統(tǒng)一,因為不同的時期和地點會要求我們進行不同的實踐,在整篇實踐論當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符合當時歷史背景的具體實例,用那些實例來說服人們,我們也知道,要用發(fā)展的觀點看問題,所以在不同的時期地點,需要進行不同的實踐。這就是我們所說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許多人總埋怨機會太少,其實機會從來就不是少,只是我們沒有做好充足準備,沒有在不同狀況下進行不同實踐的能力。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我們要做好迎接各種挑戰(zhàn)的準備,要積極提升自我,積極了解各方面知識與經(jīng)驗,這樣當機會來臨時,我們才能把握機會,在各種情況下都能創(chuàng)造成功。我們要抓緊機會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才能做有準備的人?!秾嵺`論》引導我們現(xiàn)在、將來各種實踐活動有著極為深遠的意義。
“只有人們的社會實踐,才是人們對于外界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睂τ谶@句話,毛澤東同志給了更加深刻準確的詮釋:在社會實踐過程中,人們達到了思想中所預想的結果,于是認識被證實了,如果達不到,說明認識是錯誤的,改正之,然后才有機會取得成功。
成功是在不斷的實踐中產生的,實踐,改進,再實踐……。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將進一步加強對《實踐論》的學習,努力學習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堅持用崇高理想鼓舞自己,用堅定信念鞭策自己,用高標準要求自己,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不斷超越自我,實現(xiàn)人生最大的價值。
實踐論讀書心得篇五
《實踐論》是毛澤東-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省湘潭縣韶山?jīng)_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1976年9月9日一代偉人毛澤東離開了他為之奮斗一生的“中**親”,最終成為一顆耀眼的明星懸掛在宇宙的上空指引著中國的前進。毛澤東無論是在中國的政治界還是在世界的政界,他無疑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革命家。他率領著中國人民大眾締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的發(fā)展探索道路前進所著作的理論著作。
毛澤東在《實踐論》中闡述了以下四個基本問題:(1)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觀點。(2)認識的辯證過程,即從實踐到認識的過程,又從認識到實踐的過程。(3)批判“唯理論”和“經(jīng)驗論”。(4)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關系。
《實踐論》通過闡述認識的發(fā)展過程,讓我們了解到:其一,實踐是認識的來源。認識運動的辯證過程,首先是從實踐到認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認識采取了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兩種形式,并經(jīng)歷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動飛躍。其二,實踐是認識的動力和目的。在工作的實踐中應不斷調整對工作內容的認識,并逐步修正和豐富自己的感觀認識,從而形成正確的理論指導。理論指導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每個事物在每個階段的發(fā)展變化而變化的。所以,辯證唯物主義的知行統(tǒng)一觀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如此循環(huán)無窮的過程。
次證明了《實踐論》讓中國從貧窮到富裕、從羸弱到強大、從一個“東亞病夫”到世界的“東方雄獅”。
《實踐論》主要從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立場出發(fā),具體的論述了實踐及其在認識中的地位和作用。該著作說明了在實踐基礎上認識發(fā)展的辯證過程,論述了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批判了唯理論和經(jīng)驗論的錯誤。它還深刻指出,主觀和客觀相分裂,認識和實踐相脫離,是“左”和“右”傾錯誤的認識論根源。人類認識發(fā)展的全過程是: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如此往復以致無窮,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的發(fā)展的總過程。
《實踐論》在中國的傳播大規(guī)模地改變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以及行為方式,同時對于人們正確認識問題、分析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方面也有很強的指導作用。而作為當代大學生的我們更應該正確把握好認識和實踐的辯證關系,避免教條主義和經(jīng)驗主義,深知“實踐出真知”。為此,要找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點,在結合中升華,在結合中創(chuàng)新,在結合中發(fā)展。要把調查與研究結合,既要弄清情況,又要理出頭緒,把經(jīng)驗與教訓結合,把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結合;既要有豐富的材料,又要找出本質,把集中起來與堅持下去結合;既要善于集中正確的意見形成科學的決策,又要持之以恒的抓好落實。這樣,《實踐論》可以引領我們不斷進步、不斷向前、不斷發(fā)展。
實踐論讀書心得篇六
《實踐論》是毛澤東寫于一九三七年七月?!秾嵺`論》以認識和實踐的關系為基本線索,系統(tǒng)地闡述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主要內容,本質特征和重要意義,堅持和發(fā)展了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毛澤東在《實踐論》中闡述這以下四個基本問題:
(1)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觀點。
(2)認識的辯證過程,即從實踐認識的過程,又從認識到實踐的過程。
(3)批判“唯理論”和“經(jīng)驗論”。
(4)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關系。
毛澤東在《實踐論》中總結了,通過實踐而發(fā)現(xiàn)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fā)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fā)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而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huán)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huán)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tǒng)一觀。
在過去的高考課本里,我們學大多數(shù)都是為了應付考試,對于一個沒有任何社會經(jīng)驗的人,學這些理論無異于紙上談兵,即使當時記得很牢,但是如果沒有實踐,你就學不會真正的知識,因為你沒有形成共鳴,而知識和經(jīng)驗的掌握大多來自于親身實踐。現(xiàn)在你回想一下高考的知識你還記得多少。如果現(xiàn)在讓我們去再考又可不可以考到原來的分數(shù)呢?所以實踐是重要的。
“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huán)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huán)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tǒng)一觀?!边@是正確的實踐觀。“自覺投身社會實踐中去”,相信這也是對于我們年輕人的一個要求,同時也是我們進步的一個最好手段。所以,在實踐中進步,從現(xiàn)在開始。
《實踐論》論文的語言不僅直白生動,還準確。對于論文而言,語言的準確性是第一位的。毛澤東通篇用的都是常見的詞匯,但卻十分精確地表達出了作者的思想內涵。比如說,“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在技術不發(fā)達的古代只能是一句空話,在技術發(fā)達的現(xiàn)代雖然可以實現(xiàn)這些話,然而真正親知的是天下實踐著的人,那些人在他們的實踐中間取得了‘知’,經(jīng)過文字和技術的傳達而到達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間接地‘知天下事’。如果要直接地認識某種或某些事物,便只有親身參加于變革現(xiàn)實、變革某種或某些事物的實踐的斗爭中,才能觸到那種或那些事物的現(xiàn)象,也只有在親身參加變各現(xiàn)實的實踐的斗爭中,才能暴露那種或那些事物的本質而理解它們?!焙啙嵕_的例子把要說的問題一語道破,這也算是毛澤東的高明之處了吧!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組成同性質,你就得實行物理學和化學的實驗,變革原子的情況。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論和方法,你就得參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從直接經(jīng)驗發(fā)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經(jīng)驗,事實上多數(shù)的知識都是間接經(jīng)驗的東西,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識?!睂嵺`,不論是怎樣的工作都離不開實踐,實踐出真知!
實踐也是要求我們對于時間和空間有個統(tǒng)一,因為不同的時期和地點則要求我們進行不同的實踐,在整篇實踐論當中,也可以看到很多符合當時歷史背景的具體實例,用那些實例說服人們,我們也知道,要用發(fā)展的觀點看問題,所以在不同的時期地點,進行不同的實踐。
只有人們的社會實踐,才是人們對于外界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泵珴蓶|同志對于這句話給了更加深刻準確的詮釋:在社會實踐過程中,人們達到了思想中所預想的結果,于是認識被證實了,如果達不到,就會在實踐中失敗,在失敗中得到教訓、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
許多人總埋怨機會太少,機會從來就不是少,而是機會來了我們沒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我們要積極提升自我,積極了解各方面知識與經(jīng)驗,這樣當機會來臨時,我們才能把握機會,創(chuàng)造成功。我們要抓緊機會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才能做有準備的人。
《實踐論》談到,“感覺只解決現(xiàn)象問題,理論才解決本質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一點也不能離開實踐。無論何人要認識什么事物,除了同那個事物接觸,即生活于(實踐于)那個事物的環(huán)境中,是沒有法子解決的。”這說法看似平淡無奇,實際上正是許多人忽略了的真理。
《實踐論》引導我們現(xiàn)在、將來各種實踐活動有著極為深遠的意義。我們要認真學習它,并領悟其中的思想,應用于我們的實踐,從而使我們更好的參與實踐,在實踐中獲取成功,在實踐中得到經(jīng)驗。
實踐論讀書心得篇七
實踐論是毛澤東的一本哲學著作,闡釋了實踐的重要性。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哪些心得?下面是本站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實踐論。
一起來看看。
《實踐論》是毛主席一生當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也不妨說這是中國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因為這篇文章拯救了當時的中國。為了揭露這種不好的現(xiàn)象,從而推動中國革命的發(fā)展,毛主席寫了這篇著名的文章。毛主席憑借著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結合中國的具體國情,深刻的揭示了“知和行”的關系。
即我們應該通過實踐而發(fā)現(xiàn)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fā)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fā)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而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huán)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huán)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
讀完這篇文章,使我對辯證唯物主義有了一些了解,以前只知道有這個名詞,卻不知道它代表這什么。首先,馬克思主義者認為人類的生產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是決定其他一切活動的東西。一切有關知識,離開生產活動是不能得到的。再者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只有人們的社會實踐,才是人們對于外界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
實際的情形是這樣的,只有在社會實踐過程中(物質生產過程中,階級斗爭過程中,科學實驗過程中),人們達到了思想中所預想的結果時,人們的認識才被證實了。人們要想得到工作的勝利即得到預想的結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觀外界的規(guī)律性,如果不合,就會在實踐中失敗。這充分的表明了,認識對社會實踐有著依賴性的關系。
剛開始讀這篇文章感覺有點讀不懂,因為感覺有些哲學的思想。讀著讀著覺得這篇文章和自己走的越來越近,讓我漸漸明白了知與行的道理。認識來源與實踐。在實踐過程中,人們通過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個表象、各種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聯(lián)系,即對事物的感性認識。
然后,隨著社會實踐的繼續(xù),人們抓住了事物的本質、全體以及事物的內部聯(lián)系,感性認識達成飛躍,成為理性認識。感性和理性二者的性質不同,但又不是互相分離的,它們在實踐的基礎上統(tǒng)一起來了。
毛澤東在《實踐論》一文中,以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為基礎,聯(lián)系我國的具體社會實踐,深刻地揭示了認識與實踐的密切關系。在讀完《實踐論》以后我對辯證唯物主義的知行統(tǒng)一觀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而這將指導我在以后的生活中的行為。
毛澤東在文中指出“如果要直接地認識某種或某些事物,便只有親身參加于變革現(xiàn)實、變革某種或某些事物的實踐的斗爭中,才能觸到那種或那些事物的現(xiàn)象,也只有在親身參加變革現(xiàn)實的實踐的斗爭中,才能暴露那種或那些事物的本質而理解它們”。盡管就我們個人而言,我想我們距那些能夠變革現(xiàn)實的斗爭還是比較遙遠的--我們更多的是要去辨別某種或者某些人或者事物的本質,對于我們來說的意義,以及我們該怎么去對待,但是這段話告訴我們如果想要獲得對某種或者某些事物的正確的認識就必須得自己去親身接觸,親自經(jīng)歷,這樣才有可能了解到他們的本質,才能夠獲得最接近事實的認知。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能夠聽到人們談論某某人、某某產品據(jù)說怎么樣怎么樣的,有時甚至已經(jīng)與最初發(fā)表評論的人的說法完全相反了,可是卻沒有人想到要去驗證,只是人云亦云,而這有時甚至會導致非常嚴重的后果。就拿我們交友來說吧,不可能有哪個人能夠取得所有人的好感,喜歡他的人會對他評價很高,不喜歡他的人就對他沒有什么好感,有時甚至會出言詆毀,如果你只是通過某個人的評價就構成了他在你心目中的形象,或許你運氣很好的交到了一個合你胃口的好朋友,或許,你就交到了一個品格很差勁兒的損友。人們常說要知道一個人怎么樣就看他周圍的朋友,這句話并不完全正確,但是反映出了朋友對于一個人的影響之深刻。因此,也許由于你的錯誤認知而交的這個損友就會影響到你的一生。所以,我覺得我們要了解一個人你必須去與他接觸,在與他的交往中積累自己的認知,最后對其作出一個較為客觀全面的評價,從而決定他在你心目中的定位。對于其他事物也是一樣的,只有自己親自去嘗試,去體驗,才能夠得到最準確的認識。當然了,這并不是說我們得以自己的主觀思想為準,忽視其他人的一切想法,只是提醒我們別人說的并不一定都是正確的,我們必須得通過自己的實踐去檢驗,從而得到事實的真相。
我們在實踐中得到了理論的認知,我們還得把它運用到實踐中去,這樣才能夠發(fā)揮它的指導作用,使其具有現(xiàn)實意義。正如毛澤東所說,“如果有了正確的理論,只是把它空談一陣,束之高閣,并不實行,那么,這種理論再好也是沒有意義的”??茖W社會主義的學說源于西方,可是西方社會實行的是資本主義制度,并未把其運用到制度建設中去,所以對其而言,科學社會主義頂多就是個出色的理論,而沒有什么實際意義。而對于我們這個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來說,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是我們堅定不移地貫徹實施的指導思想,指導著我們的社會建設,對于我們的社會進步有著無法忽視的重大意義。而我們在運用科學社會主義指導我們的社會建設的同時也在實踐中不斷地為其補充著新鮮的血液,使其散發(fā)著活力??梢?,一個理論只有把它運用于實踐中去才能夠使其不只是一個空架子,也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夠使其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
《實踐論》一文讓我更加深刻地了解到了實踐對于得到正確認識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讓我意識到了將理論運用到實踐中去的必要性。就我來說,我總是知道該怎么做才是最好的,卻往往只是知道而已,而沒有付諸行動,因而沒有得到自己理想的結果。今后,我將把自己的想法切實地落實到行動中去,讓自己做到最好。
在高中的政治課本中就學過與實踐有關的一些理論,通過閱讀毛主席的《實踐論》,我更進一步認識到了實踐的重要性。毛主席的《實踐論》是其最杰出的哲學著作之一,是在1937年7月,在中國革命的生死關頭,黨內卻出現(xiàn)了兩種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條主義和經(jīng)驗主義,妨害著革命的發(fā)展的情況下,毛主席為了揭露這種不好的現(xiàn)象,從而推動中國革命的發(fā)展,寫了這篇著名的文章。毛主席在《實踐論》中闡述了四個基本問題。第一,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觀點。第二,認識的辯證過程,即從實踐認識的過程,又從認識到實踐的過程。第三,批判“唯理論”和“經(jīng)驗論”。第四,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關系。我認真閱讀了毛主席的《實踐論》,深受啟發(fā),以下是我讀完這篇文章的感悟。
實踐是認識的前提和基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對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可能會有不同的認識和評價,如果我們想知道正確的答案最好自己去實踐一下。就如我們想知道葡萄是酸是甜,就可以去品嘗然后得出答案,而不是光聽被人講。毛主席認為,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生產實踐活動是人首要的基本的實踐活動。人類為了生存,就必須進行物質資料的生產活動,人類也在這種活動的過程中不斷獲得自身的發(fā)展。無論是在什么樣的社會形態(tài)下生存,無論是什么形式的活動,都離不開人。因此,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和基礎,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只有從實踐中得出的認識才是有根據(jù)的認識。正所謂“實踐出真知”,人的知識、才能歸根到底來自實踐。這并不排除接受間接經(jīng)驗和學習書本知識,事實上,任何人都不可能也無必要事事直接經(jīng)驗。就每個個人的知識而言,大量是從間接經(jīng)驗、書本中學來的。但一切知識就其最初來源而言,仍然是實踐。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實踐,從實踐中獲得新的認識,豐富自己,不斷增加自己的頭腦儲備。
理論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人的認識是從實踐中產生,又服務于實踐的。這種能夠服務于實踐的認識是一種理性認識,是人們在頭腦中運用概念進行判斷和推理,從而得出對事物本質和規(guī)律的認識。理論是源于實踐的,只有親身投入實踐,才能獲得對事物的理性認識。無論任何人要認識任何事物,除了同那個事物接觸,實踐于那個事物的環(huán)境中,否則是沒有辦法解決的。然而,人的生命和力量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每件事都親自去實踐,但我們可以借助前人的優(yōu)秀理論成果來指導自己的實踐。但我們必須選擇正確的理論,因為只有用正確的理論來指導實踐,我們才能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否則,我們就會被引向歧途。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經(jīng)過感性認識達到的理性認識是否具有科學性,是否能成為真理,判定認識或理論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觀上覺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觀上社會實踐的結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的實踐,需要把它放回到實踐中去檢驗,看是否符合預定的目的。如果預定的理論在同一實踐過程中變?yōu)槭聦?,這種理論就會成為客觀真理,這個認識的過程也就隨之完成了;如果這種理論經(jīng)過實踐檢驗與客觀現(xiàn)實不符合,則還需要繼續(xù)認識,不斷糾正錯誤認識,最終獲得真理性認識。毛澤東的軍事思想,如工農武裝割據(jù)思想,就是經(jīng)過實踐檢驗的真理。
毛主席有句。
名言。
:“如果有了正確的理論,只是把它空談一陣,束之高閣,并不實行,那末,這種理論再好也是沒有意義的?!边@就強調了實踐的重要性。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要重視實踐,動手實干,因為許多事情看明白了,行動計劃制定出來了,但是不干就不能落實,更不能實現(xiàn)目標。就好像我自己經(jīng)常會為學習制定計劃,但是我并沒有毅力去實踐,所以我一直都不能享受到計劃實現(xiàn)的成果。于是我深深明白要勇于實踐,這就要克服畏懼情緒。很多事情都是這樣,當你接受一項任務時,剛開始時可能是困難重重,就退縮。但是,如果你埋下頭,不氣餒、不抱怨、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堅持到底,就沒有干不成的事情,這樣,我們就會有成就感了。
其實,我覺得我們的學習也是缺少實踐的,從小學到高中,我們都有一個很明確的目標,考上一所好的學校,為了取得好的成績,我們拼命學習,學習那一大堆的教科書就是為了應付考試,但對于一個沒有任何社會經(jīng)驗的人,學這些理論無異于紙上談兵,在當時是記得很牢,但是沒有實踐,我們就學不會真正的知識,因為我們沒有親身實踐?,F(xiàn)在到了大學還好,在學校的提倡下,我們很多學生都會在假期去進行與自己專業(yè)有關的實踐,盡管有一些是與自己專業(yè)無關,但是我們也還是可以從中獲得認識。通過社會實踐,我們可以從中學到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開闊視野,了解社會,體驗了生活,更使我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和要改進的方面,最重要的是更加明確了自己今后應該努力的方向。
很多東西并沒有說出來的那么簡單,只有自己去實踐,才能真正體會其中的真諦。正所謂實踐出真知,再好的認識,看似再完美的理論,不經(jīng)歷實踐的洗禮,就不可能開出美麗的花朵。我們要敢于在實踐中檢驗自己的主觀認識,在實踐中得到教訓,從而在主觀與客觀的統(tǒng)一中,改造世界,提升自己?!秾嵺`論》在當時就起了重大的作用,現(xiàn)在它仍有積極的價值,我們要認真學習它,并領悟其中的思想,應用于我們的實踐,從而使我們更好的參與實踐,在實踐中獲取成功,在實踐中得到經(jīng)驗,享受成功的快樂。
實踐論讀書心得篇八
在《實踐論》中總結了,通過實踐而發(fā)現(xiàn)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fā)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fā)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而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huán)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huán)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tǒng)一觀。
在過去的高考課本里,我們學大多數(shù)都是為了應付考試,對于一個沒有任何社會經(jīng)驗的人,學這些理論無異于紙上談兵,即使當時記得很牢,但是如果沒有實踐,你就學不會真正的知識,因為你沒有形成共鳴,而知識和經(jīng)驗的掌握大多來自于親身實踐?,F(xiàn)在你回想一下高考的知識你還記得多少。如果現(xiàn)在讓我們去再考又可不可以考到原來的分數(shù)呢?所以實踐是重要的。
“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huán)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huán)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tǒng)一觀?!边@是正確的實踐觀?!白杂X投身社會實踐中去”,相信這也是對于我們年輕人的一個要求,同時也是我們進步的一個最好手段。所以,在實踐中進步,從現(xiàn)在開始。
《實踐論》論文的語言不僅直白生動,還準確。對于論文而言,語言的準確性是第一位的。通篇用的都是常見的詞匯,但卻十分精確地表達出了作者的思想內涵。比如說,“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在技術不發(fā)達的古代只能是一句空話,在技術發(fā)達的現(xiàn)代雖然可以實現(xiàn)這些話,然而真正親知的是天下實踐著的人,那些人在他們的實踐中間取得了‘知’,經(jīng)過文字和技術的傳達而到達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間接地‘知天下事’。如果要直接地認識某種或某些事物,便只有親身參加于變革現(xiàn)實、變革某種或某些事物的實踐的斗爭中,才能觸到那種或那些事物的現(xiàn)象,也只有在親身參加變各現(xiàn)實的實踐的斗爭中,才能暴露那種或那些事物的本質而理解它們?!焙啙嵕_的例子把要說的問題一語道破,這也算是的高明之處了吧!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組成同性質,你就得實行物理學和化學的實驗,變革原子的情況。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論和方法,你就得參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從直接經(jīng)驗發(fā)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經(jīng)驗,事實上多數(shù)的知識都是間接經(jīng)驗的東西,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識?!睂嵺`,不論是怎樣的工作都離不開實踐,實踐出真知!
實踐也是要求我們對于時間和空間有個統(tǒng)一,因為不同的時期和地點則要求我們進行不同的實踐,在整篇實踐論當中,也可以看到很多符合當時歷史背景的具體實例,用那些實例說服人們,我們也知道,要用發(fā)展的觀點看問題,所以在不同的時期地點,進行不同的實踐。
只有人們的社會實踐,才是人們對于外界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蓖緦τ谶@句話給了更加深刻準確的詮釋:在社會實踐過程中,人們達到了思想中所預想的結果,于是認識被證實了,如果達不到,就會在實踐中失敗,在失敗中得到教訓、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
許多人總埋怨機會太少,機會從來就不是少,而是機會來了我們沒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我們要積極提升自我,積極了解各方面知識與經(jīng)驗,這樣當機會來臨時,我們才能把握機會,創(chuàng)造成功。我們要抓緊機會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才能做有準備的人。
《實踐論》談到,“感覺只解決現(xiàn)象問題,理論才解決本質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一點也不能離開實踐。無論何人要認識什么事物,除了同那個事物接觸,即生活于(實踐于)那個事物的環(huán)境中,是沒有法子解決的?!边@說法看似平淡無奇,實際上正是許多人忽略了的真理。
《實踐論》引導我們現(xiàn)在、將來各種實踐活動有著極為深遠的意義。我們要認真學習它,并領悟其中的思想,應用于我們的實踐,從而使我們更好的參與實踐,在實踐中獲取成功,在實踐中得到經(jīng)驗。
實踐論讀書心得篇九
在面對民族存亡的危機時刻,為了糾正黨內教條主義、經(jīng)驗主義錯誤,擺脫中國革命的困局,推動革命的發(fā)展,毛澤東創(chuàng)造性地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實踐相結合寫就了《實踐論》。在《實踐論》中,毛澤東不僅從哲學層面將馬克思主義的相關理論進行了高度概述和總結,還從中國社會的實際出發(fā),深刻論述了認識和實踐的關系,推動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豐富和發(fā)展?!秾嵺`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經(jīng)典之作。因此,深刻把握《實踐論》的內容、領悟其中的思想真諦,對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具有深遠意義。
在《實踐論》中,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進行了深刻的分析和解讀。馬克思主義哲學從實踐的角度出發(fā)去認識客觀世界,并在實踐的基礎上把握規(guī)律,實現(xiàn)主客觀的統(tǒng)一?!秾嵺`論》一開篇就對實踐的內涵和形式進行了分析。毛澤東認為:“人的社會實踐,不限于生產活動一種形式,還有多種其他的形式,階級斗爭,政治生活,科學和藝術的活動,總之社會實際生活的一切領域都是社會的人所參加的?!蔽镔|生產、階級斗爭、科學實驗是實踐的三種基本形式,在此,毛澤東對馬克思的“實踐”概念進行了豐富和發(fā)展,賦予了“實踐”更廣義的解釋。在認識和實踐的關系上,毛澤東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把實踐提到第一的地位,認為人的認識一點也不能離開實踐,排斥一切否認實踐重要性、使認識離開實踐的錯誤理論”。在此基礎上,毛澤東又進一步闡明了實踐是認識的來源、發(fā)展動力、目的以及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準。在突出實踐的重要地位的同時,毛澤東也強調認識對實踐的反作用。在《實踐論》中,毛澤東從辯證的角度看待認識與實踐的關系,實現(xiàn)了唯物論與辯證法的有機統(tǒng)一。
《實踐論》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社會的實際進行了有效的結合。毛澤東指出:“馬克思主義看重理論,正是,也僅僅是,因為它能夠指導行動。如果有了正確的理論,只是把它空談一陣,束之高閣,并不實行,那末,這種理論再好也是沒有意義的?!瘪R克思主義作為一種科學的理論,如果不與具體的條件、實際相結合,超越時空,就會失去生命力?!秾嵺`論》一方面肯定了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真理對無產階級革命的指導作用,另一方面強調了中國革命的特殊性,提出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
《實踐論》強調了人的一切認識離不開實踐,實踐是認識的開端,“只有社會實踐才能使人的認識開始發(fā)生”?!巴ㄟ^實踐而發(fā)現(xiàn)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fā)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fā)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而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huán)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huán)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tǒng)一觀。”毛澤東從實踐出發(fā)分析了認識的整個過程,通過總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區(qū)分與聯(lián)系、認識過程的兩次飛躍、認識的規(guī)律性和上升性等,打破了主觀唯心主義認識論、客觀唯心主義認識論和舊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局限,構建了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將傳統(tǒng)的認識論提升到了實踐認識論的高度。
人的認識從實踐發(fā)生,又服務于實踐,要明晰這種聯(lián)系,需從認識的整個過程中去把握。在《實踐論》中,毛澤東認為應在實踐的基礎上獲得感性認識,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再由理性認識回到實踐中。在認識發(fā)展的辯證過程中人的認識要經(jīng)歷兩次飛躍。在“實踐—感性認識”的環(huán)節(jié),毛澤東堅持唯物主義的反映論,認為人在實踐過程中通過感官獲得對事物表面的、外在的認識;在“感性認識—理性認識”的環(huán)節(jié),毛澤東認為由于感性認識階段對事物的認識并不充分,在持續(xù)的實踐中人會將引起感覺和印象的東西重復多次引發(fā)認識過程的第一次飛躍,形成概念。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會進一步了解到事物的本質、整體和內部聯(lián)系;在“理性認識—實踐”的環(huán)節(jié),人們會拿“這種對于客觀規(guī)律性的認識去能動地改造世界”,“把理性的認識再回到社會實踐中去,應用理論于實踐”,完成認識的第二次飛躍。
實踐論讀書心得篇十
之前很少讀這種專業(yè)性的哲學范疇的經(jīng)典,無意間翻閱到一些《實踐論》中的片斷,便頓覺相見恨晚。每次突然密集的看書時,都是遇到了迷惑、想不通的,久思不解的難題,想從書中前人的智慧里獲取靈感。這一次讓我豁然開朗,突然明白后續(xù)讀書的方向,也讓我從心底再次對毛爺爺肅然起敬。
結合自己的一點涉世經(jīng)歷和人生感悟,我前后讀了好幾遍,每一遍都感悟迥然不同。下面結合文中感觸較深的片斷,談談自己初讀的淺感。正如文中所說認識與實踐的真諦:我不斷的品讀,不斷的去感悟,再把所感所悟運用到實際工作生活中,再感悟、比較,再去運用實踐……如此往復,就一定能領悟《實踐論》的真諦。
“感性與理性是認識的兩種屬性,二者的性質不同,但又不是分離的,它們在實踐的基礎上統(tǒng)一起來了。我們的實踐證明: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的了東西才更深刻地感覺它。”
在這一點上,讓我明白,人們對事物的初級認識都是感性的、主觀的,都是依仗自己生活、學習所得的經(jīng)驗主義、主觀臆斷。如果全憑主觀臆斷的感性認識,則是我們說的空談、空想,淺顯的表層現(xiàn)象問題。有的可能是往期的實踐經(jīng)驗的推理或是某種理論的拿來主義,在某些范疇內可能具有理性屬性,但它就算推斷成功,其實因為具有特殊性還是普遍性,還有待于進一步實踐證明。因此,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每一次的推斷、推理或是決策,都要進行實踐性的調查研究、分析總結,并根據(jù)實踐過程中的變化因素而及時變化,這樣才能保證我們的推斷或決策的成功率。當然,一次的成功并代表我們的決策或推理是就是真理,還應客觀的分析研究其是特殊性的成功,還是普遍性的成功。
這是就是認識與實踐的聯(lián)系與統(tǒng)一關系,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往復更替的過程,但每一次的循環(huán),都突破了原有狀態(tài),并進行了提升而高于原狀態(tài)。沒有實踐的認識,認識就是空中樓閣,鏡中花水中月般的站不穩(wěn)腳跟。而沒有基于認識的實踐,實踐則像是無頭蒼蠅,沒有方向與目標,更不會提檔升級向著更高級的方向發(fā)展。
“感覺只解決現(xiàn)象問題,理論才解決本質問題。但這些問題的解決,一點也不能離開實踐。”
人與生俱來便具有“惰性”,身體上的懶惰和思想上的懶惰,而后者則更可怕。思想的懶惰,便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在我們生活的日常,很多人在面對問題時,條件反射般的產生了恐懼與懼怕,更別說去想出好的辦法解決問題了。一是因為他們只看到問題的表象所帶來的心理壓力;二是“惰性”思維定式下的條件反射式排斥問題。在沒有思考如何解決問題的辦法之前,已經(jīng)被惰性所擊敗。另一種,可能沒有被“惰性”下條件反射所擊敗,開始進入解決問題的實踐階段,可能會成功突圍,但更可能會再次被擊敗,甚至萬劫不復。但顯然第二種是值得贊許的,因為相比第一種他又邁出了一大步。遇到問題,首先我們應不被表象所嚇倒,沉穩(wěn)冷靜的去解剖表象下面所蘊藏的內在聯(lián)系、動機與目標,即現(xiàn)象下的本質。再實事求是地去客觀分析總結解決之思路或方案,然后根據(jù)事態(tài)實際情況的發(fā)展變化去進行實踐解決,方可解決問題、達到心理預期目標。說到底,每一個問題降臨,我們都不能止步于感性的認識,在沒有正確的理論指導下,實踐的過程是不能停止的。因為沒有實踐,是永遠不肯能得到正確的理論。而就算一開始就有拿來主義的理論,更需要我們實際的實踐過程去檢驗、去修正。因為事物是矛盾運動下不斷發(fā)展向前的。
“辯證唯物論的認識運動,如果只到理性認識為止,那么還只說到一半。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十分重要的問題,不在于懂得了客觀世界的規(guī)律性,因而能夠解釋世界,而在于拿了這種對于客觀規(guī)律性的認識去能動地改造世界?!?/p>
在這一點上,是要告訴我們,不僅要通過事物的表象去練習自己分析客觀本質的能力,并驗證出一些理性的東西,進而不斷提升自己理性素養(yǎng)。但更可貴、也是最重要的是,要將這些理性的東西運用到后續(xù)的生活與工作中,再通過遇到的新問題來檢驗之前的理性東西,并豐富完善出新的理性東西。這一層面講的是,不僅要獲取理性的“知”,更要將“知”付諸于“行”,去改造環(huán)境、改造現(xiàn)狀。
另一層面,“拿客觀規(guī)律性的認識去能動改造世界”,一是要改造我們的主觀世界,二是改造客觀世界。就這一點來說,運用實踐所得的客觀規(guī)律,刻意地去先改造好我們的主觀世界,讓我們自身具備科學、理性的主觀思維方式,將更加有利于我們去能動的改造客觀世界。只有知行合一,才能保證真理的永恒價值和科學性。
通過實踐而發(fā)現(xiàn)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fā)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fā)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而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huán)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huán)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tǒng)一觀。
實踐論讀書心得篇十一
《實踐論》一文是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1937年7月的論文著作。現(xiàn)收集于《毛澤東選集》中,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的文章。
時值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抗日革命戰(zhàn)爭即將到來。在中國共產黨內,曾經(jīng)有一部分教條主義的人長期拒絕中國革命的經(jīng)驗,否認“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這個真理,而只生吞活剝馬克思主義書籍中的只言片語,去嚇唬人們;還有另一部分經(jīng)驗主義的人長期拘守于自身的片斷經(jīng)驗,不了解理論對于革命實踐的重要性,看不見革命的全局,雖然也是辛苦地—但卻是盲目地在工作。這兩類人的錯誤思想,特別是教條主義思想,曾經(jīng)在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四年使得中國革命受了極大的損失,而教條主義者卻是披著馬克思主義的外衣迷惑了廣大的同志。為了用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觀點去揭露黨內的教條主義和經(jīng)驗主義—特別是教條主義這些主觀主義的錯誤,于1937年7月毛澤東寫了《實踐論》這篇文章。毛澤東曾以這篇文章的觀點在延安抗日軍事政治大學作過演講,目的在于揭露輕視實踐的教條主義觀點,教育披著馬克思主義迷惑廣大群眾的同志,使他們理論聯(lián)系到具體的革命實踐中來。
《實踐論》以認識和實踐即“知”與“行”的辯證關系為中心全面系統(tǒng)地闡和發(fā)揮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原理。具體地論述了實踐及其在認識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強調人類的生產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
首先,文章闡明了實踐的基本形式,實踐和認識的關系及實踐在認識地位中的地位。指出“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的生產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人的社會實踐,不限于生產活動一種形式,還有多種其他形式,階級斗爭,政治生活,科學藝術活動,總之社會實際生活的一切領域都是社會人所參與的。所以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把實踐提到第一位,認為人的實踐一點也離不開、排斥一切否認實踐的重要性,使認識離開實踐的錯誤理論。”并且,“無論從認識的源泉,認識的發(fā)展動力,還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標準來看,都離不開人的實踐活動?!笨傊?,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觀點。
其次,文章闡述了認識的發(fā)展過程,指出認識過程要經(jīng)過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和由理論到實踐兩次飛躍。實現(xiàn)兩次飛躍之后,認識運動“既完成了,又沒有完成”,因為認識的發(fā)展過程是無限的,是階段性和無限性的統(tǒng)一。
再次,闡述了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強調絕對真理是有的,但它存在于相對真理之中,離開相對真理的絕對真理是不存在的。無數(shù)相對真理的總和,就是絕對的真理。并著重指出,“馬克思列寧主義并沒有結束真理,而是在實踐中不斷開辟和認識真理的道路?!碧岢隽烁脑炜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任務,指出“無產階級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爭,包括了實現(xiàn)改造客觀世界和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的任務”。
此外,文章還對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主要內容作了高度概括。指出通過實踐來發(fā)現(xiàn)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和發(fā)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fā)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huán)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huán)的內容,都比較地進行了高一級的程度。
《實踐論》為我們提供了認識事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我們在認識事物的時候,要不急不躁,由表及里,全面觀察,有感性到理性,理解事物的演進變化,分清事物彼此間的區(qū)別聯(lián)系,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循環(huán)往復,不斷加深對事物的認識。具體地說就是在對任何事情沒有做出深入了解、分析的前提下,都不要急于作出任何結論。
在應對、處理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先要觀察事物的外在屬性,盡可能多地從不同側面觀察事物的特性,詳細的描述事物的外在特性要素,從感性上對其進行整體感知。其次更重要的是,觀察事物的內在屬性,探尋事物的內在屬性,盡可能地多舉事物內在特性之間的各個要素。任何一事物的發(fā)展都是內外因相結合作用的,外因是事物發(fā)展的條件,內因是其根本性的東西。我們在認識事物發(fā)展的時候,不僅要分清事物發(fā)展所處的階段、地位,運用普遍的、聯(lián)系的、全面的、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待之。對事物的外在形式,表象的東西進行觀察、分析進而上升到事物內部特性的認識,即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實現(xiàn)認識論實踐的第一次飛躍。
在實現(xiàn)實踐論第一次飛躍之后,我們應該將實踐認識理論返回的實踐中去,接受實踐的考驗,進一步去指導實踐。我們學習、認識、觀察事物過程就是理論聯(lián)系指導實踐的過程。我們學習別人的正確的東西,用之來指導我們的實踐,反之,我們在實踐的同時也檢驗了別人理論的正確與否?重復往返,不斷深入。正確的理論不斷指導我們的生活實踐,影響著整個人類社會的認識和發(fā)展。
在認識的過程中,理性認識還依賴于感性認識,我們必需堅持反對“唯理論”即只承認理性的實在性,不承認經(jīng)驗的實在性,以為只有理性靠得住,經(jīng)驗是靠不住的?!敖?jīng)驗論”錯誤在于不知感性才材料固然是客觀外界的真實反映,這兩種認識錯誤多我們都是不利的。而認識有待于深化認識事物要完全地反映整體,反映事物的本質和內部規(guī)律性,這就需要我們用腦子思考,將豐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正如《實踐論》所述的,認識與實踐是相互統(tǒng)一的,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本質規(guī)定。我們在生活、學習實踐中要用到這一原理,必需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言之有物,不說空話。在實踐中堅持和發(fā)展真理,正確認識和改造世界,全面貫徹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思想路線。在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首先要認識自我。只有“認識你自己”才能改造你自己,進而認識和改造世界。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是上帝安排給我們的任務,這過程中我們要堅持認識與實踐的統(tǒng)一。因為此兩者是相互依賴,彼此制約的。我們認識世界就是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又必需正確地認識世界。這需要我們提高自己觀察處理問題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的能力,尤其是實踐能力,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勿犯教條主義、經(jīng)驗主義。堅持自己的立場,不能人云亦云。
為了更好地認識自己、改造自己進而認識和改造世界,包括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我們要在實踐中堅持和發(fā)展真理,當然真理是相對的。這需要我們努力做到以正確的理論為指導,對待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等必需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不斷進行實踐創(chuàng)新和理論創(chuàng)新,做到堅持和發(fā)展的統(tǒng)一。只有創(chuàng)新,才能不斷發(fā)展,創(chuàng)新又是堅持和繼承為前提的。把繼承和創(chuàng)新統(tǒng)一起來,理論才能真正順應時代和實踐的呼喚,體現(xiàn)于時俱進的要求。
《實踐論》是一篇杰出的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貢獻的馬克思主義著作,既豐富和發(fā)展了《反對本本主義》關于從實際出發(fā),調查研究,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思想。深刻地闡明了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中實事求是的基本觀點,科學地解決了幾千年來中國哲學史上爭論不休的行、知問題,為中國哲學的發(fā)展增添了極其光輝的一頁。它與《矛盾論》等為我們黨確立了科學的思想路線的理論基礎,為延安整風作了理論準備,也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發(fā)展奠定了思想基礎。
作為二十一世紀的青年,我們必需應該努力學習理論知識,并不斷積極參與實踐活動。在實踐活動中堅持理論聯(lián)系實際,一切從實際出發(f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全面落實行動,用知識武裝自己,在實踐中檢驗自己。注重理論實踐創(chuàng)新,激發(fā)自己不斷學習理論知識、實踐的激情,不斷拓展自己的新視野。不斷探索科學真理,弘揚科學精神,人文精神,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質,做到看清對象,有的放矢,對自己,對社會生活的理想付諸行動。不斷提高認識和實踐的素質的能力,爭取做有為的青年,成為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
以上是小編為大家整理好的范文,希望大家喜歡。
實踐論讀書心得篇十二
毛澤東在文中指出“如果要直接地認識某種或某些事物,便只有親身參加于變革現(xiàn)實、變革某種或某些事物的實踐的斗爭中,才能觸到那種或那些事物的現(xiàn)象,也只有在親身參加變革現(xiàn)實的實踐的斗爭中,才能暴露那種或那些事物的本質而理解它們”。盡管就我們個人而言,我想我們距那些能夠變革現(xiàn)實的斗爭還是比較遙遠的——我們更多的是要去辨別某種或者某些人或者事物的本質,對于我們來說的意義,以及我們該怎么去對待,但是這段話告訴我們如果想要獲得對某種或者某些事物的正確的認識就必須得自己去親身接觸,親自經(jīng)歷,這樣才有可能了解到他們的本質,才能夠獲得最接近事實的認知。
【本文地址:http://m.aiweibaby.com/zuowen/11928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