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教案的編寫,教師可以更好地把握教學進度和教學重點。編寫教案時需要注重評估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教師的教學效果。以下是一些成功教案的特點,希望對您的教學設計有所啟發(fā)。
初二語文教案篇一
孤高情懷有誰知,獨與天地相往來。一個人,登臺長吟: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一個人,登高作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一個人,獨往湖心亭: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一個人,寒江釣雪: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讓我們一起回顧大家非常熟悉的柳宗元的《江雪》吧。
(可比較它們在描寫手法和情感表達上的異同或者假設時空倒流,張岱在湖心亭上遇到釣魚的柳宗元,你認為張岱會認他為知己嗎)。
初二語文教案篇二
1、了解“信天游”這種民歌形式,體會詩的藝術特色。
2、學習比興、夸張等手法在詩歌中的運用。
3、有感情地誦讀詩歌,感受作者對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厚感情。
教學重點。
1、理清文章的敘事線索和感情線索,感受作者對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厚情感。
2、品讀重點語句,掌握作者抒發(fā)感情的技巧。
教學難點。
比興手法在詩歌中的運用。
教學過程:
一、賞讀入境。
1、導入:
2、了解信天游并搜集信天游。
3、了解延安革命歷史、陜北特色文化。
4、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二、悟讀品味。
1、作者把延安比作什么?你從哪些詩句讀出來的?詩人為何這樣作比呢?請結合具體詩句和詩人的經(jīng)歷思考。
2、詩歌五部分各寫了哪些內容?每部分內容分別流露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4、這首詩在體現(xiàn)民族和地方風味上別具一格,本詩哪些地方體現(xiàn)了陜北特色?
5、通過以上的學習,你能總結一下信天游的特點嗎?
三、研讀展示。
與老師和同學交流你的想法。
四、精讀積累。
背誦本詩。
五、美讀運用。
模仿《回延安》嘗試寫一兩節(jié)“信天游”,注意運用比興手法并力求音韻和諧。寫完后與老師同學一起交流。
初二語文教案篇三
【教學目標】:
1、自主學習,認識泰山雄偉神奇的景象。
2、理解、學習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3、探究文學作品風格與作家個人遭遇之間的關系。
【教學程序】:
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詞、短語或語句來描繪你印象中的泰山呢?(簡單點評后轉入杜甫的《望岳》)。
1、老師范讀《望岳》。學生聽讀,要求聽準字音,把握五言古詩的誦讀節(jié)奏。
2、全體學生齊讀。
3、學生推薦朗讀,其他學生點評。
1、學生參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詩句,理解詩意。
2、全班交流問題及解答。
3、學生說說詩句的含義。
出示問題,小組研討: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點?從哪些地方看出來?
——研討后,師生共同賞析:
“岱宗”兩句:“遠望”(補充背景常識:此句說的是泰山山脈,它在山東中部,從東平湖東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長約200公里。)。
問(1):“夫”是個虛詞,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樣)上,試比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語氣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則驚奇、贊嘆之情更明朗,也更強烈。)。
問(2):此句寫出了泰山的什么特點?詩人是如何寫的`?對你有何啟發(fā)?(沒有抽象地說,而是別出心裁的寫出自己的體會,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的高。
“造化”兩句:“近望”問:能否通過對這兩句品度,各用一個字分別概括詩人眼中泰山的特點?(“神”或“秀”,“高”。這兩句詩突出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蕩胸”兩句:“細望”問:展開合理的聯(lián)系和想象,用你的語言再現(xiàn)當時的畫面。
“會當”兩句:由“望岳”想到了將來的“登岳”。
1、問:年輕的詩人科舉不第后游歷齊趙,見到了泰山,寫下了這首詩,在詩中你能看出任何科舉敗后消極頹廢情緒嗎?那整首詩給你的感受是什么?(詩人熱情贊美了泰山的神奇秀麗,流露出了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尤其是最后兩句,直抒胸臆,表現(xiàn)了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魄,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你還能聯(lián)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詩句?(王之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矣谶M取,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
2、再次齊讀詩歌,讀出感情來。
問:這首詩歷來被譽為歌詠泰山的絕唱,談談這首詩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指出來并說明理由。
(示例:1、煉字。鐘——將大自然人格化、擬人化,把大自然寫的有情有義。割——從山的北面看,那照臨下土的陽光像被一把碩大無比的刀切割了一樣,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哲理美。3、虛實相生......)。
2、總括泰山的全貌,突出它的雄偉高大的山勢的句子是:
3、描寫近望泰山神奇秀麗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地句子是:
4、表現(xiàn)詩人欣賞泰山而入神的句子是:
5、充分表現(xiàn)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成為千古名句的句子是:
6、包含一切有所作為的人都應具有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哲理的詩句是:
7、明全詩主旨并表達作者遠大的理想和抱負(有人生哲理)的詩句是:
8、詩人細望泰山而時間之久,表現(xiàn)對祖國河山的熱愛的詩句是:
初二語文教案篇四
注意結合所學內容的主要點小結即可,突出學習收獲即可。
1.完成課后練習。(a)。
2.摘抄文中優(yōu)美詞句,細心體會,學會運用。(b)。
3、讀后感。(c)。
本文是一篇富于詩情畫意的優(yōu)美散文,文章運用生動簡潔的語言描繪了鶴群飛行于空中的優(yōu)美姿態(tài),記錄了鶴鷹之戰(zhàn)的激烈場面,贊頌鶴的群體精神。如何體會鶴的形象及把握理解鶴群精神,是本文教學的重點。對文中"鶴鷹之戰(zhàn)"開始時鶴群的驚慌的理解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文章描寫細致傳神,語言貼切富有表現(xiàn)力,可以借此訓練學生的描寫能力以及語言領悟能力,在教學中宜注意加以引導。
初二語文教案篇五
1.教師播放示范朗讀或設置背景音樂,教師范讀,學生聽讀,把握字音及停頓。
2.學生讀課文,疏通文句,整體感知文意。(1)學生自讀課文,疏通文句并質疑。(2)小組討論交流,質疑解難,教師巡視酌情指導,教師也可預設重點字詞全班解決。
初二語文教案篇六
知識與能力:
1.閱讀課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2.理解文章于自然中寫出自己獨特的感受,流露出對兒時生活的懷想,對故鄉(xiāng)的熱愛。
過程與方法:以合作探究及練習的方式,激發(fā)學生對民族深厚文化的熱愛,從而感受文章的韻味和情趣。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課文,理解作者對兒時生活的懷想的情感,激發(fā)學生對故鄉(xiāng)的熱愛。
合作探究,深入了解文章的內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體會作者的感情。
導入——閱讀——品評——拓展。
多媒體課件。
一課時。
一、導入。
我們剛剛過完端午節(jié),在享受快樂之余,也深深體會到了中華文化的深邃?,F(xiàn)在讓我們看看江南的節(jié)日和我們有何不同。(板題)。
二、走近作者。
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作家。
三、合作探究。
1、文章開頭介紹了端午節(jié)的哪些習俗?作用是什么?
2.家鄉(xiāng)的鴨蛋到底好在哪里?有什么特點?
以“這是的鴨蛋,因為(找出文中相關的語句”為句式說一段話。
示例:
這是與眾不同的鴨蛋,因為“高郵還出雙黃鴨蛋。別處鴨蛋也偶有雙黃的但不如高郵的多,可以成批輸出?!?/p>
質細而油多。
居然讓人如此讓人垂涎欲滴。
色彩鮮艷。
蛋殼是淡青色的,蛋白是白色的,蛋黃是紅色的。
小結:家鄉(xiāng)的鴨蛋是與眾不同的,聲名遠播的,歷史悠久的,吃法多樣的,美味可口的,色彩鮮艷的……一提起家鄉(xiāng)的鴨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韻味十足的語言訴說內心的贊美和自豪。這種贊美,這種自豪都緣于作者那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緣于那深深的故鄉(xiāng)情結吧。
3、擬寫廣告詞。
好的東西,應該讓所有的人知道。請大家擬寫一則廣告詞來向外界推薦。
示例:“天上月亮太陽,高郵鴨蛋雙黃”,請你選擇一樣家鄉(xiāng)的名有特產為它擬寫一則廣告。
四、布置作業(yè)。
用你的筆,把你家鄉(xiāng)的風俗文化贊揚一番,寫出自豪感,語言生動傳神,有文化氣息。
初二語文教案篇七
1.學習作者用真正的北京口語(京白)介紹回蕩在京城胡同小巷中的叫賣聲。
2.結合課文介紹的北京吆喝聲,引導學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風民俗。
1.生動幽默的語言。
2.結構安排獨特。
二課時。
一、預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招徠(1ai2)鐵鉉(xuan4)囿于(you4)。
隔閡(he2)餑餑(bo1)秫秸(shu2jie1)。
商販(fan4)吹噓(xu1)吆喝(yao1·he)。
小鈸(bo1)荸薺(bi2qi2)。
2.解釋下列詞語。
招徠:招攬。
餑餑:饅頭或其他面食,也指用雜糧面制成的塊狀食物。
秫秸:去掉穗的高粱稈。
隨機應變:跟著情況的變化,掌握時機,靈活應付。
合轍押韻:這里指押韻。
油嘴滑舌:形容說話油滑。
囿于:局限于;拘泥于。
隔閡: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離。
吹噓:夸大地或無中生有地說自己或別人的優(yōu)點;夸張地宣揚。
吆喝:大聲喊叫(多指叫賣東西、趕牲口、呼喚等)。
二、導人。
如果時光倒流幾十年,在舊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們經(jīng)??梢月牭缴特溄匈u的各種吆喝聲。如今,這些清脆的叫賣聲大多已經(jīng)淹沒在都市的喧囂中,但聽一聽蕭乾的吆喝,依舊能引發(fā)我們無盡的遐思。
教師借助錄音、錄像等媒體播放一些街頭叫賣的吆喝聲,增加學生的聽覺、視覺方面對“吆喝”的了解。
作者簡介:
蕭乾(1910~1999)原名蕭丙乾,蒙古族。北京人。作家、記者、翻譯家。早年畢業(yè)于燕京大學。曾任《大公報》編輯、記者,倫敦大學講師,《大公報》駐英特派員。1946年回國后,歷任復旦大學教授、《人民中國》(英文)副總編輯,《文藝報》副總編輯、中央文史館館長。
三、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在作者看來,北京小販貨郎的叫賣聲簡直就是一種“戲劇性”的藝術。作者介紹了從白天的叫賣聲到夜晚的叫賣聲,從賣吃食的、放留聲機的,到乞討的,還有富有四季特色的叫賣聲等等,從中流露出作者對北京的吆喝聲懷有一種特殊的感情,那就是愉悅和懷想。
(二)理清文章思路。
明確:
全文共14自然段??煞秩蟛糠?。
第一部分(第1至3段),總寫舊北京城街頭商販為招徠顧客而發(fā)出的種種音響。
第二部分(第4至10段),具體從兩個方面入手寫“吆喝”:一是“從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
第三部分(第11至14段),介紹了各種吆喝的主要內容,聲調變化、音韻節(jié)奏。
四、學習課文。
(一)學習第一部分。
學生朗讀課文第1至3段。
提問:文章開頭在寫法上有什么特點?重點寫什么內容?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文章開頭在寫法上可以說是采用“花開兩朵,各表一枝”的方法。作品先將舊北京走街串巷的小販為招徠顧客而做出的種種音響分作兩種:“器樂”和“聲樂”,然后重點寫“聲樂”——各種小販那醉人的叫賣。
寫北京街頭各種商販的叫賣,突出了叫賣者的本事:他們氣力足,嗓子脆,口齒伶俐,咬字清楚,還要會現(xiàn)編詞兒,腦子快,能隨機應變。正因為叫賣者的這些種種特點,很自然地引出下文介紹的各種吆喝聲。
(二)學習第二部分。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第一層次(4~9),寫從早到晚的吆喝聲。
第二層次(10),寫一年四季的吆喝聲。
文章這里從兩個方面寫“吆喝”,作者按時間順序展開,一天中按從早到晚,一年中按春夏秋冬,條理層次清晰。
提問:
作者寫從早到晚的吆喝聲,具體寫了哪些叫賣聲?重點又寫了什么?‘。
學生閱讀課文,找出相關的語句。
明確:
作者從早寫到晚。寫早晨吆喝賣早點的:大米粥、油炸果的;和新鮮蔬菜的:賣青菜和賣花兒的。寫白天賣日用百貨和修理各種家具的,這就更熱鬧了。
然而重點是寫晚上。北京胡同的晚上好不熱鬧:賣夜宵的,唱話匣子的,用凄厲動人的叫喊討飯的,真是應有盡有。這一層作者重在寫出北京胡同里小販的叫賣聲持續(xù)時間之長,種類之多。
五、小結。
主要理解北京胡同里小販們在夜晚發(fā)出的各種吆喝,感受京城民俗風情。
六、布置作業(yè)。
1.研討與練習二。
2.選用課時作業(yè)優(yōu)化設計。
一、復習舊課。
聽寫詞語:招徠、隔閡、吆喝、吹噓、隨機應變、油嘴滑舌。
二、繼續(xù)學習課文。
(一)閱讀文章第十自然段。思考:這一段結構有何特點?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本段的中心句“四季叫賣的貨色自然都不同”,本段的結構可以說是總分式。這一段寫吆喝聲按從春到冬的順序展開。春天一到,萬物復萌,小販們走街串巷賣春鮮兒。夏天賣西瓜和雪花糕,秋天賣“喝了蜜的大柿子”。到了冬天,熱乎乎的烤白薯和一串串糖葫蘆,經(jīng)小販們一叫賣,也頗為誘人。
(二)閱讀課文第三部分。
提問:這一部分所寫內容與前文有何不同?試具體說說。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文章第三部分從叫賣作為一種口頭廣告的角度來寫。這里寫叫賣的文化內涵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有的叫賣說明商品制作的工藝過程。如:“蒸而又炸呀,油兒又白搭。面的包兒來,西葫蘆的餡兒啊。蒸而又炸?!逼涠械慕匈u具有強烈的戲劇性。如賣山楂的喊:“就剩兩掛啦?!逼鋵嵥砩蠏鞚M了那用繩串起來的紫紅色的果子。其三,叫賣的語言十分豐富,極富表現(xiàn)力。有的善用比喻,如“栗子味兒的白薯”、“蘿卜賽過梨”等;有的合轍押韻,頗為動聽,如“又不糠來又不辣,兩捆蘿卜一個大?!?/p>
文章介紹了各種吆喝的主要內容、聲調變化、音韻節(jié)奏,使讀者對吆喝有了較為全面深入的理解。
三、品味語言.。
提問: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語)來寫的,特別是描寫吆喝的語句,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試找出幾例,仔細讀一讀,體會其中的意味。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介紹夜晚的吆喝,如“餛飩喂——開鍋!”“剃頭的挑子,一頭熱”“硬面——餑餑”。
介紹夜里乞丐的叫聲,如“行妤的——老爺——太(哎)太”“有那剩飯——剩菜——賞我點兒吃吧!”
介紹吆喝作為一種口頭廣告,舉例如“鹵煮喂,炸豆腐喲”“葫蘆兒——冰塔兒”,“冰棍兒——三分嘞”等等。
這些對吆喝的描寫,極富特色,從這些“戲劇性”的藝術中,讀者聆。
聽到那些奇妙無比、特色鮮明的“聲樂藝術”,欣賞到富有京城特色的民俗風情。
四、探究活動。
1.讓有特長的學生模仿課文中的叫賣聲,學生從中體驗吆喝的民俗內涵。
2.吆喝其實是一種廣告,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這類廣告在逐漸消失。但作為一種文化遺產,自有其獨特的魅力,應該注意搶救。你不妨把家鄉(xiāng)的吆喝,或者類似吆喝的口頭文化遺產記錄下來,為搶救工作做點貢獻。
學生討論,交流自己所熟悉的吆喝,談自己的體會。教師引導學生更多地關注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間文化。
五、小結。
本文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動幽默的語言介紹了舊北京街市上動人的一景,緩緩的追憶語調中流露出的是愉悅和懷想,讓人不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中蘊涵的濃郁的情趣。此外,文章在結構的安排上也頗有獨到之處。
六、布置作業(yè)。
1.研討與練習三。
2.選用課時作業(yè)優(yōu)化設計。
初二語文教案篇八
2、理解、學習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3、探究文學作品風格與作家個人遭遇之間的關系。
一、導入新課。
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詞、短語或語句來描繪你印象中的泰山呢?(簡單點評后轉入杜甫的《望岳》)。
二、教學新課。
(一)作者及背景簡介。
(二)朗讀詩歌。
1、老師范讀《望岳》。學生聽讀,要求聽準字音,把握五言古詩的誦讀節(jié)奏。
2、全體學生齊讀。
3、學生推薦朗讀,其他學生點評。
(三)了解詩的內容。
1、學生參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詩句,理解詩意。
2、全班交流問題及解答。
3、學生說說詩句的含義。
(四)再次朗誦,要求學生一邊聽一邊想象詩歌描繪的畫面和意境,想象詩人當時望岳的情景。
出示問題,小組研討: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點?從哪些地方看出來?
——研討后,師生共同賞析:
首聯(lián)岱……未了。譯文泰山到底怎么樣?在齊魯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沒有盡頭。賞析:以設問統(tǒng)領下文,寫驚嘆仰慕之情,以一望無際的青翠之色烘托泰山高聳入云,蘊含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未了:不盡。以距離之遠烘托泰山之高。
頷聯(lián)造化……昏曉。譯文大自然將神奇和秀麗集中給了它,山南山北的天色分成明暗兩部分。賞析:“造……秀”,表現(xiàn)泰山景色神奇秀麗的特點?!扮姟保杭?、匯聚。用字精當,言簡義豐,極富神韻。擬人,將大自然人格化,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泰山的神奇秀麗?!案睢保簲M人,用字精當,煉得極好,用詞精準,言簡義豐,極富神韻,形象地寫出了泰山像一把碩大無比的利劍把山南山北的陽光分割成明暗兩部分,形成不同的景觀的樣子,從側面表現(xiàn)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和高聳陡峭、挺拔險峻、高大雄偉的特點。該聯(lián)虛實結合,突出了泰山神奇秀麗、高大巍峨的特點。
頸聯(lián)蕩胸……歸鳥。譯文望著層云疊起,不禁心胸激蕩。目送歸鳥入巢,眼眶幾乎睜裂。
賞析:“蕩胸……歸鳥”,寫細望,夸張,生動地寫出了詩人對泰山迷人景色的陶醉,表現(xiàn)對祖國山河的喜愛和贊美之情。“生”“入”:具體形象地表現(xiàn)了詩人心情的激蕩和眼界的空闊。
尾聯(lián)會當……山小。譯文一定要等上泰山的最高峰,放眼望去,所有的山就顯得矮小了。
賞析:“會當……山小”,寫出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人生高峰,俯視一切的精神和氣概。再次突出泰山高峻,表現(xiàn)詩人廣闊的心胸和非凡的氣魄,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注釋:
1.題解:這是杜甫青年時期所寫的一首五言古詩,岳:高大的山,這里指泰山。2.岱宗:對泰山的尊稱。泰山別名岱,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夫如何:怎么樣。3.齊魯:原是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兩個國名,在今山東境內,后用“齊魯”代指山東地區(qū)。未了:不盡。4.造化:大自然。鐘:聚集。5.陰陽割昏曉:古代山南叫“陽”,山北叫“陰”。此句是說泰山很高,在同一時間,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6.決眥入歸鳥:決:裂開。眥:眼眶。決眥:極力張大眼睛。入:收入眼底,即看到。7.會當:應當,定要。凌:登上。
詩句大意:
第一二句:岱宗究竟是怎樣的雄偉壯觀呢?齊魯大地上它青翠的山色連綿不斷,望不到盡頭。
(設問領起,答句遠望其廣闊綿延。)。
第三四句:大自然在這里聚集了所有了神奇秀麗,高聳險峻的泰山山南山北判若黃昏和清晨。(近望泰山,寫出其神奇秀麗和山勢之高。)。
第五六句:山中生出層層云氣,心胸為之激蕩,極目遠望,歸巢的鳥兒盡收眼底。(寫細望黃昏時的山景和產生的感受。)。
(前六句寫盡泰山景色,突出泰山氣勢,流露出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
第七八句:總有一天,我一定要攀登到泰山的絕頂,到那時,俯瞰群峰,它們將是多么渺小!(篇末點睛,寫由望岳而生的登岳的豪情壯志,也包含了人生的雄心壯志。)。
主題思想:
初二語文教案篇九
出示一則手機短信,“親愛的寶貝,如果你能活著,一定要記住我愛你!”
誰能說說這則短信是在什么境況下出現(xiàn)的,
過渡:是啊,這樣的一則短信讓我們想起了這樣一位平凡而又偉大的母親,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類似的母親形象還有很多,今天,就讓我們隨著鄒韜奮一起走近他慈愛的母親。
初二語文教案篇十
教學目標:
1、自主學習,認識泰山雄偉神奇的景象。
2、理解、學習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3、探究文學作品風格與作家個人遭遇之間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詞、短語或語句來描繪你印象中的泰山呢?(簡單點評后轉入杜甫的《望岳》)。
二、教學新課。
(一)作者及背景簡介。
(二)朗讀詩歌。
1、老師范讀《望岳》。學生聽讀,要求聽準字音,把握五言古詩的誦讀節(jié)奏。
2、全體學生齊讀。
3、學生推薦朗讀,其他學生點評。
(三)了解詩的內容。
1、學生參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詩句,理解詩意。
2、全班交流問題及解答。
3、學生說說詩句的含義。
(四)再次朗誦,要求學生一邊聽一邊想象詩歌描繪的畫面和意境,想象詩人當時望岳的情景。
出示問題,小組研討: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點?從哪些地方看出來?
――研討后,師生共同賞析:
《望岳》知識點。
首聯(lián)岱……未了。譯文泰山到底怎么樣?在齊魯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沒有盡頭。賞析:以設問統(tǒng)領下文,寫驚嘆仰慕之情,以一望無際的青翠之色烘托泰山高聳入云,蘊含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未了:不盡。以距離之遠烘托泰山之高。
頷聯(lián)造化……昏曉。譯文大自然將神奇和秀麗集中給了它,山南山北的`天色分成明暗兩部分。賞析:“造……秀”,表現(xiàn)泰山景色神奇秀麗的特點?!扮姟保杭?、匯聚。用字精當,言簡義豐,極富神韻。擬人,將大自然人格化,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泰山的神奇秀麗?!案睢保簲M人,用字精當,煉得極好,用詞精準,言簡義豐,極富神韻,形象地寫出了泰山像一把碩大無比的利劍把山南山北的陽光分割成明暗兩部分,形成不同的景觀的樣子,從側面表現(xiàn)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和高聳陡峭、挺拔險峻、高大雄偉的特點。該聯(lián)虛實結合,突出了泰山神奇秀麗、高大巍峨的特點。
頸聯(lián)蕩胸……歸鳥。譯文望著層云疊起,不禁心胸激蕩。目送歸鳥入巢,眼眶幾乎睜裂。
賞析:“蕩胸……歸鳥”,寫細望,夸張,生動地寫出了詩人對泰山迷人景色的陶醉,表現(xiàn)對祖國山河的喜愛和贊美之情?!吧薄叭搿保壕唧w形象地表現(xiàn)了詩人心情的激蕩和眼界的空闊。
尾聯(lián)會當……山小。譯文一定要等上泰山的最高峰,放眼望去,所有的山就顯得矮小了。
賞析:“會當……山小”,寫出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人生高峰,俯視一切的精神和氣概。再次突出泰山高峻,表現(xiàn)詩人廣闊的心胸和非凡的氣魄,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
《望岳》復習指南。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注釋:
1.題解:這是杜甫青年時期所寫的一首五言古詩,岳:高大的山,這里指泰山。2.岱宗:對泰山的尊稱。泰山別名岱,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夫如何:怎么樣。3.齊魯:原是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兩個國名,在今山東境內,后用“齊魯”代指山東地區(qū)。未了:不盡。4.造化:大自然。鐘:聚集。5.陰陽割昏曉:古代山南叫“陽”,山北叫“陰”。此句是說泰山很高,在同一時間,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6.決眥入歸鳥:決:裂開。眥:眼眶。決眥:極力張大眼睛。入:收入眼底,即看到。7.會當:應當,定要。凌:登上。
詩句大意:
第一二句:岱宗究竟是怎樣的雄偉壯觀呢?齊魯大地上它青翠的山色連綿不斷,望不到盡頭。
(設問領起,答句遠望其廣闊綿延。)。
第三四句:大自然在這里聚集了所有了神奇秀麗,高聳險峻的泰山山南山北判若黃昏和清晨。(近望泰山,寫出其神奇秀麗和山勢之高。)。
第五六句:山中生出層層云氣,心胸為之激蕩,極目遠望,歸巢的鳥兒盡收眼底。(寫細望黃昏時的山景和產生的感受。)。
(前六句寫盡泰山景色,突出泰山氣勢,流露出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
第七八句:總有一天,我一定要攀登到泰山的絕頂,到那時,俯瞰群峰,它們將是多么渺小!(篇末點睛,寫由望岳而生的登岳的豪情壯志,也包含了人生的雄心壯志。)。
主題思想:
初二語文教案篇十一
1.準確流暢地朗讀課文,培養(yǎng)文言語感。
2.掌握重點字、詞、句的意義及用法,積累文言知識。
3.學習本文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法。
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法以及重點詞句的用法。
錄音材料、課件或小黑板。
1.教師導人:口技是一種用口頭摹擬表演的藝術,是一種傳統(tǒng)技藝,就是“用嘴學叫聲”如蟲鳥嗚叫,火車進站等。今天學習的就是一篇描述口技的文章。(板書課題。)
2.生閱讀注釋。(出示課件l。)
要求:記住作者及作品。
聽錄音,完成以下問題。(出示課件2。)
1.注意停頓,然后準確、流暢地朗讀課文。
2.畫出生字詞,查工具書解決。
3.通譯全文,達到疏通文意。
1.小組內合作解決疑難問題。
2.教師指導全班學生討論小組解決不了的問題。
1.朗讀課文。
要求:找多個學生朗讀,其他同學認真聽并及時點評至無誤為止。教師在此過程中適當指導或示范,讓學生知道如何才能讀好。
2.檢查預習
(1)給加點字注音。
(見《新課標作業(yè)設計》中本課的“積累運用”部分。)
要求:指名讀,其他同學認真聽記,若有錯誤并及時糾正。
(2)解釋加點詞的意思。
(見《新課標作業(yè)設計》中本課“積累運用”部分。)
3.通譯全文。
要求:指名逐字、逐句翻譯,其他同學認真聽記,發(fā)現(xiàn)錯誤起來糾正。教師指導學生把重點字、詞、句按古漢語現(xiàn)象歸類整理。
4.找出文中側面描寫的語句。
明確:(共有三處:(1)滿坐寂然,無敢嘩者。
(2)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
(3)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zhàn)戰(zhàn),幾欲先走。)
(明白側面描寫與正面描寫的作用。)
師:再次朗讀課文并討論下列題目。
1.文章三個場景的描述,口技者以繪聲為主,對聲音的描繪由遠及近,由外及內,由大及小,由微弱而喧鬧,由簡而繁,試看作者是如何描繪的,請你分析。
(生讀文章內容,小組討論交流。明確作者的寫作順序,學習有條理地介紹事情的經(jīng)過。)明確:(第一個高潮是漸起的,由深巷犬吠,婦人一人驚覺欠伸,到四口之家各種聲響“一時齊發(fā)”有個演進過程作者作了細致的描寫,使人如臨其境。)
(第二個高潮是突發(fā)的,由“忽一人大呼”至“百千齊作”,人有“俄而”片刻時間緊張、紛亂、恐懼,造成了聽眾“變色離席”的效果。)
(在兩個高潮間有過渡的場面即全家再次入夢。這把口技者精心設計的構思表現(xiàn)出來了。)
2.文章結尾處再次出現(xiàn)了“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重復出現(xiàn)有何作用?
明確:(突出舞臺道具簡單反襯表演者的高超技藝。在結構上首尾呼應,使文章渾然一體。)
小組交流本節(jié)課的收獲。
(如有時間可在課堂完成。)
做《新課標作業(yè)設計》中“閱讀理解”的第二部分。
做《新課標作業(yè)設計》中的“遷移延伸”部分。
口技
林嗣環(huán)
正面描寫側面描寫
善犬吠婦醒神頸、側目、微笑、默嘆
鬧而復靜意少舒,稍稍正坐
失火救火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zhàn)戰(zhàn)
初二語文教案篇十二
一、簡介作者、藤野先生和作品的寫作背景。1魯迅和本文的寫作背景。魯迅(1881—1936),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一生寫作了許多小說、雜文、散文、詩歌、日記、書信、論著,這些都是我國現(xiàn)代文學的寶貴財富。課文《藤野先生》選自散文集《朝花夕拾》?!冻ㄏκ啊?,是魯迅于1920xx年2月至11月間寫作的十篇回憶散文。最初在《莽原》半月刊上陸續(xù)發(fā)表時,總題為《舊事重提》;1920xx年5月,編印成書時改題為《朝花夕拾》。這是魯迅回憶青少年時代生活經(jīng)歷的一組文章?!短僖跋壬穼懹?920xx年10月12日。當時作者正在廈門大學任教。魯迅是應廈門大學聘請于1920xx年8月26日離開北京南下到上海,同年9月4日到達廈門的。1920xx年3月18日,北洋段祺瑞執(zhí)政府的衛(wèi)隊血腥屠殺愛國請愿學生,死47人,傷300多人,女師大學生劉和珍、楊德群就是其中的兩個殉難者。魯迅說“三月十八日,民國以來最黑暗的一天”。北洋政府血腥鎮(zhèn)壓愛國者的當天下午,就下了通緝令,抨擊過北洋政府及其首領的魯迅,自然是被列入這個通緝名單的。后馮玉祥的國民軍把段祺瑞趕下臺,而奉軍又攻進北京,趕走國民軍。奉軍進北京,騷擾百姓,奸淫擄掠,大肆逮捕和殺害進步人士。北京成了一個充滿恐怖和令人窒息的地方。魯迅遭到北洋軍閥反動政府的迫害。這年的七月,魯迅接到廈門大學的任教聘請,8月離開北京去廈門。本文是魯迅離別了藤野先生二十年后寫的。2魯迅留學日本的目的和有關情況?!短僖跋壬芬晃模貞浀氖亲髡唪斞赣?920xx年至1920xx年在日本留學時的一段生活經(jīng)歷和往事。1920xx年春,魯迅在南京陸師學堂附設的礦路學堂畢業(yè)后,在學堂總辦俞明震的帶領下和幾位同學一道去日本留學,教案《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1920xx年到日本后,先在學日文,1920xx年4月畢業(yè)后,他按原定志愿到仙臺醫(yī)學專門學校學醫(yī)。這是魯迅經(jīng)過鄭重考慮后作出的選擇。1920xx年春,魯迅決心改變自己的生活道路,棄醫(yī)從文,于是離開仙臺到東京。1920xx年6月,難違母命,他回國結婚,幾天后復回東京。1920xx年回國。魯迅出國前后,中國正迅速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祖國面臨日甚一日的危亡形勢。作者東渡日本前,1894年爆發(fā)中日甲午戰(zhàn)爭;1920xx年,八國聯(lián)軍入侵我國。這兩次戰(zhàn)爭,最后都是以中國割地賠款而告終。魯迅到日本后,1920xx年至1920xx年,爆發(fā)日俄戰(zhàn)爭,這是日本和俄國兩個帝國主義列強為了爭奪中國的東北而發(fā)生的戰(zhàn)爭。魯迅出國留學和后來棄醫(yī)從文,都是為了尋求救國救民的道路。魯迅早在故鄉(xiāng)紹興的青年時代,就在探索人生的道路,立志“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求別樣的人們”。南京求學時期的他,和許多先進的中國人一樣在思考、探索國家民族出路。他們的結論是:“要救國,只有維新,要維新,只有學外國?!?毛澤東《論人民民主專政》)魯迅東渡日本不久,便立下了宏大志向:“我以我血薦軒轅”。他要把滿腔的熱血奉獻給祖國。他是一位深沉的愛國者,又是一個科學救國論者。他先選擇了醫(yī)學。他說:“知道了日本維新是大半發(fā)端于西方醫(yī)學的事實”,后來便到“日本一個鄉(xiāng)間的醫(yī)學專門學?!睂W習,“預備卒業(yè)回來,救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戰(zhàn)爭時候便去當軍醫(yī),一面又促進了國人對于維新的信仰”。(魯迅《吶喊?自序》)1920xx年,一個偶然的事件,成了他思想發(fā)展和改變志向的契機。魯迅:“有一回,我意在畫片上忽然會見我久違的許多中國人了,一個綁在中間,許多站在左右,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出麻木的神情。據(jù)解說,則綁著的是替俄國做了軍事上的偵探,正要被日軍砍下頭顱來示眾;而圍著的便是來賞鑒這示眾的盛舉的人們。這一學年沒有完畢,我已經(jīng)到了東京了,因為從那一回以后,我便覺得醫(yī)學并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于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于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魯迅:《吶喊?自序》)魯迅的這一段經(jīng)歷和他棄醫(yī)從文的原因,他在《魯迅自傳》(這篇自傳是作者在1920xx年所作《自敘傳略》的基礎上于1930年增補修訂而成的)里是這樣寫的:我在礦路學堂畢業(yè)后,即被派往日本去留學。“但待到在東京的預備學校畢業(yè),我已經(jīng)決意要學醫(yī)了。原因之一是因為我確知道了新的醫(yī)學對于日本維新有很大的助力。我于是進了仙臺(sendai)醫(yī)學專門學校,學了兩年。這時正值日俄戰(zhàn)爭,我偶然在電影上看見一個中國人因做偵探而將被斬,因此又覺得在中國醫(yī)好幾個人也無用,還應該有較為廣大的運動……先提倡新文藝。我便棄了學籍,再到東京,和幾個朋友立了些小計劃,但都陸續(xù)失敗了?!?簡介藤野先生與魯迅藤野先生,即藤野嚴九郎(1874—1945),姓藤野,名嚴,排行第九。日本福井縣人,出生于一醫(yī)生家庭。18,畢業(yè)于名古屋愛知縣醫(yī)學專門學校后留校任教。1920xx年到仙臺醫(yī)學專門學校任講師,1920xx年7月(魯迅從仙臺醫(yī)專前幾個月)升為教授。曾擔任解剖學、解剖實習和局部解剖等課程。他為人正直、生活樸素,工作認真負責,對弱國學生無民族偏見,對魯迅很關懷,受到魯迅的尊敬。1920xx年,東北帝國大學成立;1920xx年,仙臺醫(yī)專并入,成為東北帝國大學醫(yī)學部。1920xx年,決定成立東北帝國大學醫(yī)科大學,藤野因學歷不夠退職后到東京一慈善醫(yī)院就業(yè)。1920xx年回故鄉(xiāng)自立診所,熱心為鄉(xiāng)民服務。1945年8月11日病逝。“1935年日本巖波文庫中要出《魯迅選集》的時候,曾經(jīng)來問魯迅先生自己,選些什么文章好。魯迅先生回答:‘一切隨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選錄進去。’目的是在借此探聽到藤野先生的一點消息。當這選集出版的第二年,譯者增田涉到上海來訪問魯迅先生。魯迅先生向他打聽藤野先生的情況,增田涉說沒有下落時,魯迅先生慨嘆地說,‘藤野先生大概已經(jīng)不在世了吧!’其實藤野先生活到七十二歲,直到1945年8月11日才因腦溢血逝世。《魯迅全集》在日本出版后三年,藤野先生的長子入第四高等學校讀書。教師發(fā)現(xiàn)他是藤野先生的兒子,把《魯迅選集》給他。藤野先生戴上眼鏡匆忙地翻開這選集。當他看到扉頁上魯迅先生的照片時,驚喜地高聲叫道:“啊!這是周君,他已經(jīng)了不起啦!’他知道魯迅先生還健在,非常高興。”(許欽文:《語文課中魯迅作品的教學》,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出版)1937年3月,日本《文學案內》上發(fā)表了以《謹憶周樹人君》為題的藤野先生的談話錄。
初二語文教案篇十三
1.欣賞三峽雄奇險拔、清幽秀麗的景色,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畫面美。
2.抓住精彩的寫景段落,仔細揣摩畫龍點睛的詞語,把握作品景物的特點。
3.背誦課文。
1.把握文章小寫景物生動、傳神、語言精美的特點。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簡介;朗讀課文,指導學生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出情調;學生自讀課文,對照注釋,疏通文意;整體感知文意,引導學生把握文章寫景的脈絡,選擇關鍵詞語,增設詞語提綱,理清背誦思路,指導學生背誦。
一、導語設計:我們偉大的祖國,山河壯麗,有無數(shù)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輝的瑰寶,裝扮著中華大地,引得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文人墨客為之傾倒,為之歌唱。我國北魏時期著名大地理學家酈道元為我們留下了一篇篇膾炙人口的游記散文,《三峽》就是其中的一篇。讓我們一起走進那雄奇險拔、清幽秀麗的三峽畫卷中去吧。
二、作者及作品簡介
三、朗讀課文:感受文章的音韻美
四、學生自己朗誦課文:理清文章的整體布局,把握寫景重點以及景物特征。
1.明確:第一段重點寫山,“兩岸連山,略無闕處”,兩岸都是連綿的高山,幾乎沒有中斷的地方,突出群山連綿的特點?!爸貛r疊嶂,隱天避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是說一層層的懸崖,一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陽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時候,連太陽和月亮都看不見。說明江面狹窄,兩岸雄峰相連,峭壁對峙,只看見一線天。突出峰巒重疊,雄峻險拔的山勢。
2.二、三、四段寫水,描繪不同季節(jié)山峽的不同景象。
駕著疾風,也不如它快。以船行之快突出江流湍急的特點。(教師板書:夏季夏水襄陵乘奔御風奔放美)
第三段:寫三峽春冬之景?!八赝木G潭,回清倒影”是說在春冬兩個季節(jié),雪白的急流,回旋著清波;碧綠的深潭,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波光粼粼,景物重重,一派秀麗風光?!敖^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是說在極高的山峰上,生長著許多奇形怪狀的柏樹,在山峰之間,常有懸泉瀑布飛流沖蕩,山靜、飛泉、柏怪、水奇,構成一幅挺拔超脫的畫面?!扒鍢s峻貌,良多趣味”,水清、樹榮、山高、草盛,趣味無窮。用極為精練的四個字狀寫四種景物,總結全文。(教師板書:春冬素湍綠潭懸泉瀑布清榮峻茂清幽美)??學生齊讀第三段,想象三峽的秀美挺拔,感受其清幽美。
第四段:寫三峽的秋景?!懊恐?晴初霜旦,林寒澗肅”是說每到初晴的時候或下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顯出一片清涼和寂靜,充滿凄清肅殺的氣氛?!俺S懈咴抽L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是說高處的猿猴拉長聲音啼叫,聲音連續(xù)不斷,非常凄涼怪異??諘绲纳焦葌鱽碓程涞幕芈?,悲哀婉轉,很久很久才消失。寫秋峽以代表性事物——猿來表現(xiàn),山猿哀鳴,渲染了秋天的肅瑟氣氛。(教師板書:秋林寒澗肅高猿長嘯凄婉美)
3.文章最后一句引用漁者歌,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明確:借漁者的感受來表達自己的感受,用哀轉久絕的猿聲來側面襯托三峽的凄涼與悲哀。)
五、布置作業(yè):背誦并默寫《三峽》
反復誦讀,引導學生體會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涵詠品味文章的語言;拓展閱讀,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進行比較閱讀的能力。
一、檢查背誦、檢查翻譯
二、根據(jù)課文內容,想象三峽的景色,并用自己的話進行描述。
1.選一個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三峽的奇景(教師提醒學生想象要扣緊山水、季節(jié)、景物特征,如:高峻的山峰、洶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飛懸的瀑布、哀轉的猿啼、悲涼的漁歌等)
2.本文對三峽的描寫比較客觀,作者的感情并沒有直接表達出來,但是字里行間仍然可以體會到作者豐富的情感。請你根據(jù)自己的閱讀體驗結合具體景物,說說隱含作者哪些情感?(明確:如寫群山連綿、高聳入云,體現(xiàn)了作者欣賞贊嘆的感情。他驚嘆自然的神奇,盛贊三峽夏日之時的奔放美,春冬之時的清幽美,秋日之時的凄婉美。作者聽到凄涼的猿啼,悲涼的漁歌,仿佛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
三、品味作者獨特的語言魅力(學生見資料)學生齊讀這三個句子,感受其語言美的特質。
連特點。)
2.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既有俯察近物,又有仰觀遠景,“素湍綠潭,回清倒影”屬俯視江中所見,動靜相雜,色彩各異,相映成趣?!敖^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屬仰觀遠景,以“絕”狀山,以“怪”寫柏,繪形寫貌,形神兼?zhèn)洹!肮职亍憋@示著旺盛的生命力和堅強的意志,給山水之間注入一股生命的活力,使人頓覺生意盎然。
3.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山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保ㄒ浴翱展葌黜?,哀轉久絕”渲染猿鳴幽凄、山谷空曠,即從正面摩聲,又從側面引用,以漁歌的凄涼來寫猿鳴,手法多變,搖曳多姿。)
四、拓展閱讀:閱讀李白的《朝發(fā)白帝城》一詩,請說出它和本文內容上的聯(lián)系。(明確:詩和課文都描寫了三峽風光,前者是詩,后者為游記散文。文章第二段與這首詩的一、二、四句相印證,都表現(xiàn)了夏天三峽水流速度極快;文章第四段與詩歌的第三句相對都是寫連續(xù)不斷的猿啼;文章第一段則和詩中的“萬重山”相應。)
初二語文教案篇十四
三讀蓄勢1.一生朗誦全文,師生簡評。
2.一生再讀,明確要求:找出短文中作者犯下的一個頗為嚴重的前后矛盾的錯誤。
(“獨往湖心亭”與“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及舟子的喃喃自語)教師乘勢設疑是否要讓張岱改改。
3.全班齊讀,明確要求:找出文中一個能形象概括張岱形象的詞語。(“癡”)。
三癡解意“癡”用通俗的話怎么說?自由朗讀,討論,找出張岱哪些地方表現(xiàn)出了特別的呆氣。
(1)“癡行”(“是日更定”,“獨往湖心亭”,是“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的時候去的)教師提示想象三天大雪之后的情景,除了從人的聽覺來描寫,還從什么角度來寫?(可有類似“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的想象)這樣的天氣我們在家干什么?可是他卻在天寒地凍的天氣里凌晨時分跑到湖上去看雪,癡人“癡行”,真是“怪異”啊。
(2)“癡景”(“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一生讀,有感情地讀,說說此景異在哪里。教師提示:a.“天與云與山與水”是否拖沓?去掉讀一讀,對比讀出田地蒼茫的景象。b.量詞之“異”:好像應該是這樣的“湖上影子,惟長堤一條、湖心亭一座、與余舟一艘、舟中人兩三個而已”?c.順序之“異”:好像應該是這樣的“湖上影子,惟舟中人兩三個、與余舟一艘、湖心亭一座、長堤一條而已”?d.讀“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讀出“而已”的言外之意。
教師明確:這段寫景文字運用了白描手法??啥嗝襟w摘要顯示:白描是一種描寫的方法。原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是指一種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線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畫法。作為一種描寫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質樸的文字,寥廖幾筆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寫方法。白描用于寫人,只需三言兩語即可勾畫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態(tài),使讀者如見其人。白描用于寫景,只需幾筆就可勾勒出一幅鮮明的圖畫,使人如臨其境。白描用于寫事,也只要幾筆就可使事態(tài)畢現(xiàn),生動形象。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來寫,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長與短、點與線、方與圓、多與少、大與小、動與靜簡潔概括,表現(xiàn)出悠遠脫俗的情味。
初二語文教案篇十五
本學期,我們初二語文備課組將在新的課程標準的指導下,圍繞著校長室、教導處的工作思路,深化語文教學改革,努力轉變教育教學觀念,大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以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大面積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為目標,結合學科自身的特點,扎實有效地開展工作。抓好教學質量和面向全體,積極創(chuàng)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使教學質量再上一個新臺階。
一、主要研究目標:
1、認真學習教育教學理論,以《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為指導,如何開展“輕負優(yōu)質”的語文教學,切實提高語文教學的課堂效率。
2、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進行有的放矢的教學,抓好兩頭,爭取發(fā)揮學生的最佳潛能,提高學生的能動力,使語文教學朝著合理的方向發(fā)展。
3、抓好寫作教學,以“語文報杯”作文競賽為契機,豐富學生的知識面,引導學生多看書,多寫作,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二、主要研討問題:
1、在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中找到一個切合點,進行小課題的研究,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教學活動,以提高語文素養(yǎng)。
2、圍繞閱讀和寫作教學進行教學實踐和探索,找到適合提高學生讀寫能力的方法。
3、如何通過各種方式,多種渠道,提高教師的業(yè)務能力,為語文教學的發(fā)展打下扎實的基礎。
4、開展合理有效的語文課外活動,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語文學習的視野更加開闊,使語文學習的途徑更加廣闊,以適應時代的發(fā)展。
三、主要措施。
1、學習教學理論,提高教學業(yè)務。
新的語文教學應按照語文和語文學科的特點,適應新世紀的社會需求,強化語文的人文性、實踐性、綜合性,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為了適應這種新形勢,我們語文老師認真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和新的《課程標準》。結合語文教學實踐,通過專題學習和討論,提高自身的理論素養(yǎng),更新教育教學觀念,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和學生觀,及時了解語文教學的動態(tài)和語文教改趨勢,開拓視野拓寬語文改革思路;同時,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吸收并消化他人的先進的教育經(jīng)驗,不斷練好自身的語文教學“內功”,從而更好地適應素質教育對語文教師所提出的更高的要求;緊密結合教育教學實際和課題研究,并根據(jù)自身的需要,確定學習重點,講究學習方式,提高學習效率。
2、狠抓教學常規(guī),提高課堂效率。
抓課堂教學常規(guī)的落實。語文學科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關鍵是落實常規(guī)、改革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課堂教學是主陣地。要對照新的課程標準的要求,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轉變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突出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堅決做到面向全體學生,研究和實施分層分類教學;努力促使課堂教學結構的最優(yōu)化,大大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教師通過相互之間的聽課、評課,切實提高教學藝術。
3、加強教學研究,提高學生素養(yǎng)。
語文教學應當在教給語言知識的同時,著重于引導應用。這就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及時轉變過去以傳授知識為主的舊教育,而到著眼于培養(yǎng)學生應變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新穎教育。為此,我們要加強課題研究,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在狠抓雙基的基礎上,想方設法擴大學生知識面,正確引導學生看課外書,開設閱讀課,向學生推薦課外閱讀材料。切實開展集體備課活動,做到統(tǒng)一進度、統(tǒng)一要求、統(tǒng)一訓練。各語文教師之間要加強交流,資料共享,相互切磋,共同提高。
三,具體實施計劃:。
教學進度表(以實際教學周為準)。
第一周1、《藤野先生》(2)2、《我的母親》(2)3、《我的第一本書》(1)。
第二周4、《列夫托爾斯泰》(2)21、《與朱元思書》(2)5、《再塑生命》(1)。
第三周22、《五柳先生傳》(2)23、《馬說》(1)綜合性活動寫作口語交際、:獻給母親的歌(2)。
第四周24、《送東陽馬生序》(2)25、《詩詞曲五首》(3)。
第五周6、《雪》(2)7、《雷電頌》(1)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古詩苑漫步(2)第六周8、《短文兩篇》(2)9、《海燕》(2)。
第七周10、《組歌》(1)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尋覓春天的蹤跡(2)。
第八周期中復習(5)。
第九周期中考試試卷分析期中總結。
第十周11、《敬畏自然》(2)12、《羅布泊,消逝的仙湖》(2)13、《旅鼠之謎》(1)。
第十一周14、《大雁歸來》(1)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科海泛舟(2)16、《云南的歌會》(2)。
第十二周17、《端午的鴨蛋》(2)18、《吆喝》(2)19、《春酒》(1)。
第十三周20、《俗世奇人》(1)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到民間采風去(2)。
26、《小石潭記》(2)。
第十四周27、《岳陽樓記》(4)28、《醉翁亭記》(1)。
第十五周28、《醉翁亭記》(2)29、《滿井游記》(2)30、詩五首(1)。
第十六周30、詩五首(3)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背起行囊走天下(2)。
第十七周期末復習(5)。
第十八周期末復習(5)。
第十九周期末復習、期末考試。
【本文地址:http://m.aiweibaby.com/zuowen/12509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