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yōu)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聲聲慢教學反思優(yōu)缺點篇一
選擇《聲聲慢》作為課賽的課題起初就是一種單純的喜歡,是嘆服開頭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這14個疊字的精妙嗎?是被結尾“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這無盡的愁緒所打動嗎?其實,自己也說不清楚。可是,當題目被敲定后,開始進入準備階段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一切并非自己想的那么容易!
首先,對詞本身并沒有深入的理解,仍然處于一個很淺顯的層次,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如此低程度的把握很顯然是不夠的。
其次,所謂:“知人論事”,要想深入文章的精髓,要想聽作者內心的呼喚,就必須了解作者的人生經(jīng)歷,而對于《聲聲慢》這首詞,如果拋除作者的生平不去了解,就要用一課時的時間,所以對于時間的把握很重要。
這節(jié)課有一些值得進一步發(fā)揚的方面,比如:對品詩步驟的引導、誦讀的指導、學生討論等。以上幾方面,領導、老師以及語文組的前輩們給予了我一定的認可,同時也給我提出了諸多寶貴的意見,讓我受益匪淺。現(xiàn)將自己的反思和前輩們的意見整理如下:
1、課堂不夠緊湊。教學環(huán)節(jié)是精心設計的,但因為上課時有點緊張,有疏漏。因而上完后感覺課堂不夠緊湊。由此看來,自己的個人素養(yǎng)還應加強。
2、課堂應急機智不夠靈敏。課前,自己精心設計了教學環(huán)節(jié)以及教學內容,但由于前部分的問題處理結束之后已經(jīng)用了相當長的時間,自己沒有做出很好的應變措施,及時的刪減一些內容,還是按部就班根據(jù)自己的設定進行,以致影響了后面教學任務的完成。導致了后面的環(huán)節(jié)都是匆匆?guī)н^,整堂課給人的感覺就是前松后緊。
3、學生在班上討論時,應讓學生站起來,這樣效果會好一些。因為既然是討論,那就應該讓學生動起來,不能僅僅局限在小組內部的討論,小組與小組間的討論也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這雖然是一個細節(jié),但也會影響上課效果,不可忽視。再有當學生起來回答問題做出展示的時候,沒能做到小組的評價獎勵機制,導致了學生的積極性以及競爭意識較弱。
4、對于詩詞的鑒賞,沒能加強學生自主鑒賞詩詞的能力,在學生展示環(huán)節(jié)只是幾個學生頻繁展示,應該做到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課堂的展示當中,應注重全體學生的發(fā)展。
5、課堂上的環(huán)節(jié)銜接過渡準備不好顯得生硬,應做好各個環(huán)節(jié)的銜接過渡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
另外,還有兩個弱點:
1、自己在課堂上對于授課語言的表達還不是很規(guī)范,細節(jié)問題處理的不夠好,給人感覺不嚴謹,隨意性較強。
2、口頭禪非常多。“對不對”“是吧”之類的詞不知道說了多少遍,這讓人聽來會感覺不舒服。
聲聲慢教學反思優(yōu)缺點篇二
《聲聲慢》是高中語文必修三第二單元的一篇課文,是李清照晚年的重要代表作,是一篇千古絕唱,詞情凄清,催人淚下,是一篇寫 ”愁”的名作,是詞人情感歷程的真實寫照,也是時代苦難的象征。其藝術表現(xiàn)方式是獨特的,李清照善于選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環(huán)境、行動、細節(jié)來展現(xiàn)自我的內心世界——她獨有的寂寞心境。結合本單元的教學要求,我把教學目標定為:知識與能力: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了解李清照的婉約風格;過程和方法:誦讀課文,鑒賞分析,比較探究;情感態(tài)度:感受《聲聲慢》的凄美,培養(yǎng)學生對藝術的感悟能力。
回顧這節(jié)課,基本實現(xiàn)了教學目標,而且從學生課堂的表現(xiàn)看,對本節(jié)課內容的掌握也較好,但是自我反省,還有很多不足:
1、朗讀不夠 教讀古典詩文,一定要以讀帶動教學的進程,“讀”,不僅是老師的范讀,還有學生的各種各樣的讀,但無論是何種方式的讀,必須讓學生明白,“我讀這一遍,要達到一個什么目標”,也就是“帶著問題讀課文”,而我在講課時,沒有處理好這一點。學生讀懂了,讀透了,方可進入詩的意境,然后,學生們才可帶著感情讀出韻味來。
2、 在“緣愁選景”步驟中我要求學生從詞中找出相關描寫愁的意象并進行分析,這樣雖然可以讓學生迅速把握作者宣泄“愁情”的切入口,在教學中更利于操作, 但卻無形中削弱了對整體詞句的品讀,使詞作的分析有些支離破碎,“愁”的深度和濃度都變淺、變淡了。因此我覺得詩詞的賞析一定不要駕空,意象的品讀要融入具體詞句,邊讀邊品,每分析完一個意象,應用精煉的總結性語言幫助學生提升對此意象的把握和其與全詞的內在聯(lián)系。不宜純粹脫離感情基礎去找一些景致。
3、課堂內容的安排還是有些多,使得以上環(huán)節(jié)不能充分展開。
聲聲慢教學反思優(yōu)缺點篇三
《聲聲慢》編排在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單元,這一單元主要學習宋詞。本單元主要選錄了豪放派代表人物蘇軾、辛棄疾的詞和婉約派代表人物柳永和李清照的詞作?!堵暵暵肥抢钋逭漳隙珊蟮闹匾碜?,是一篇千古絕唱,詞情凄清,催人淚下,是一篇寫“愁”的名作,是詞人情感歷程的真實寫照,也是時代苦難的象征。結合本單元的教學要求,我把教學目標定為,知識與能力: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了解李清照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風格;過程和方法:誦讀課文,鑒賞分析,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情感態(tài)度:感受《聲聲慢》的凄美以及詞人深沉的家國愁情,培養(yǎng)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
我的.教學設計從三個方面展開:即怎樣入愁,如何寫愁,為何生愁。首先課前播放安雯的《月滿西樓》,這首歌化用了李清照前期的詞作《一剪梅》,力求讓學生早點進入課堂情境。導入我選擇了李清照前期的兩篇代表作《如夢令》和《醉花陰》,引出與這兩首詞風格截然不同的一首詞《聲聲慢》。接下來是誦讀,包括教師范讀、名家范讀,學生自讀三個方面,力求讓學生通過朗誦進入課程情境。整個教學設計的中心是以小組合作探究為主,首先探討怎樣入愁,即分析開篇“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蘊含的情感基調。其次分析如何寫愁,即探討意象所蘊含的愁情,由意象構成了怎樣的意境,以及這些意境傳遞的情感。最后分析為何生愁,聯(lián)系李清照的生平,可以說本首詞寫出了詞人的情愁、家愁、國愁,和《醉花陰》里的愁不一樣,這是一種永恒的難解之愁。
總的來說,我這節(jié)課圓滿完成了教學任務,實踐了高效課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采用了分組討論探究這一教學模式,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勇于探討??傮w來說,課堂氛圍活躍,教學效果較好,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1、誦讀課文。導入的時候我就讓學生齊讀《如夢令》和《醉花陰》,讓學生對于學習過的文本有所復習。開篇由我自己范讀課文,然后再聽名家朗誦,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快速的進入到學習詩歌的狀態(tài)中來,在此基礎上學生有感情的朗誦。
2、品讀意象。意象在詩歌賞析中是重點中的難點,“愁”是看不見摸不著無色無味的,如何在宏觀層面表現(xiàn)愁,就是詞人選取什么樣的意象,意象的特點其實就是愁的特點。讓學生在文中找出體現(xiàn)詩人情感的意象,聯(lián)系所學詩歌進行分析,這樣既復習了所學知識,同時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詩歌的濃厚興趣。
3、小組合作探究有實效。將全班分成小組,小組成員之間相互討論,最后將討論結果匯總,由小組代表發(fā)言。這樣能讓同學們暢所欲言,能當堂反饋學習成果,能分享自己的學習成果。
第一、課程設計取舍不當,應變能力需要加強。教學環(huán)節(jié)精心設計很多,但課堂上學生的答案千變萬化,這就占用了很多分析引導的時間,導致教學時間不夠,結尾處處理有所欠缺,日后定當有所取舍,詳略有致。
第二、課堂語言應該精煉。語文課堂隨機生發(fā)的問題很多,這就需要老師合理利用課堂時間,一個問題切忌重復多遍,語言要精煉準確。
第三、學生在班上交流時,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他們參與的積極性,有些問題老師可以點撥學生就能完成的,教師盡量少講,學生交流完的結果應給予充分的肯定。
這次公開課的教學讓我學習到了很多,也充分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作為一名青年教師,要學會在反思中成長,在同事的互助中成長。未來的教學生涯還很長,我會繼續(xù)努力,彌補自己的不足,所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聲聲慢教學反思優(yōu)缺點篇四
這節(jié)課有一些值得進一步發(fā)揚的方面,比如:對品詩步驟的引導、誦讀的指導、學生討論等。以上幾方面,語文組的前輩們給予了我一定的認可,同時也給我提出了諸多寶貴的意見,讓我受益匪淺?,F(xiàn)將自己的反思和前輩們的意見整理如下:
1、課堂不夠緊湊。教學環(huán)節(jié)是精心設計的,但因為上課時有點緊張,有疏漏。因而上完后感覺課堂不夠緊湊。由此看來,自己的個人素養(yǎng)還應加強。2、課堂應急機智不夠靈敏。課前,自己精心設計了教學課件,但教室電腦突然出現(xiàn)問題,致使課件反映遲緩,影響了對作者生平及寫作背景的介紹,導致學生沒能生動了解作者凄涼的處境,從而影響到學生對作者情感的理解。其實,有關作者的生平及創(chuàng)作背景,完全可以交給學生去回答,這樣更有利于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學習。3、學生在班上交流時,應讓學生走到前臺去,這樣效果會好一些。這雖然是一個細節(jié),但也會影響上課效果,不可忽視。學生交流完后,我小結時,自以為比較精當,但從錄像看,講的有點多,顯得有些啰嗦,應該結合詩歌鑒賞的要點稍作小結即可,這也是以后教學當中要注意的一個問題。4、對于詩詞的鑒賞,沒能結合高考大綱中詩歌鑒賞的考察要點,加強學生自主鑒賞詩詞的能力。5、過于著重分析個別詞句,而忽視了突出“愁”的次要細節(jié)。6、對“愁”因進行深層探究時,應明確“詞人為什么愁”這一問題。
另外,還有兩個弱點:1、自己在課堂走動太多、太隨意,給人的感覺很不舒服。2、口頭禪非常多?!澳敲础币辉~不知說了多少遍,聽起來覺得煩。
通過這次研課磨課的教研活動,自己感慨頗多。上課是老師最基本的工作,但要上好一堂課卻很不容易。我想,自己離一名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距離頗遠。但如果我每節(jié)課后,都能回顧總結一下,我想,教學中的遺憾肯定會越來越少,自己在課堂教學中也會游刃有余。
聲聲慢教學反思優(yōu)缺點篇五
注重誦讀,以讀為上,以讀為美,是漢語言教育的一個優(yōu)秀傳統(tǒng)。語文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要“在誦讀實踐中增加積累,發(fā)展語感。”、“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問題,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毙抡n標還倡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提倡評價方式的多元化,激發(fā)學生對母語的熱愛。教學設想是:體現(xiàn)“人本”教學理念,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突出學生主體地位;體現(xiàn)詩歌鑒賞課的特色,增加課堂的文化含量,利用多媒體技術創(chuàng)設藝術情境;重視意境的挖掘、情感的把握、語言的品味、形象思維的訓練及誦讀訓練。所以我這節(jié)課設計思路是:以誦讀為主線,誦讀涵詠感受美—合作探究解讀美—聯(lián)想想象再現(xiàn)美—聲情并茂分享美。
設計亮點:
2、《聲聲慢》與法國詩人克洛岱改寫的《絕望》進行了對比,來彰顯中國古典詩詞意象那種蘊藉含蓄的藝術之美。
3、從宏觀層面拓展了意象,擴大了視野,探究了愁如何成了秋的文化象征符號。
4、小組合作探究有實效,能當堂反饋學習成果,能分享自己的學習成果。
5、誦讀pk環(huán)節(jié),小組展示誦讀成果,由全班同學做大眾評委,以掌聲的分貝決定名次。這既是個人的展示,又是群體的分享。充分調動了同學們參與的熱情。
1、小組合作探究法:真正放手讓學生通過閱讀、上網(wǎng)查找等方式,整合李清照的.歷史資料,在對李清照的一生有一個全面的了解的基礎上,集合全組智慧探究問題。
2、活動法:恰當?shù)幕顒?如誦讀pk環(huán)節(jié)),充分調動了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
3、利用網(wǎng)絡博客這一記錄平臺,讓學生享受發(fā)表的快樂。
長期以來,學生辛辛苦苦寫出一篇作文,讀者就只有老師,從唯一的讀者那里得到的鼓勵認可少得可憐,尊重需要與自我實現(xiàn)需要長期無法得到滿足。而網(wǎng)絡是一個非常便捷的發(fā)表平臺,利用它進行課堂片段寫作訓練,讓學生把自己的習作傳到班級博客,讀者就成了全體師生。這既能使學生感受到發(fā)表的快樂,也能使他們不隨便應付差事,同時也方便師生共同點評。
效果分析:
1、小組合作探究有實效。能根據(jù)查找的資料和文本的內容以及小組的思考,提出有價值的觀點,這就訓練了學生搜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恰當運用信息技術這個學習的認知工具,拓展了學習空間,提高了學習效率。
2、學生在班級博客踴躍發(fā)言,語言及思維的訓練非常有效。
3、從誦讀pk環(huán)節(jié)的當堂反饋情況看,學生欣賞美再現(xiàn)美的能力有了顯著提高。
聲聲慢教學反思優(yōu)缺點篇六
《聲聲慢》是婉約派女詞人李清照晚年時期的作品,被后人譽為“千古絕唱”。詞中展現(xiàn)的家愁國愁,身世飄零之悲,令人動容。詞人通過描寫殘秋所見,所聞,所感,抒發(fā)自己孤寂落寞,悲涼愁苦的心緒。詞風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詞作的開朗明快??梢哉f整首詞都緊緊圍繞詞眼"愁"字展開。
因此,授課中,我把握住“愁”這個關鍵字,將“愁”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
1、作者前期創(chuàng)作與后期創(chuàng)作變化比較大,她的詞作風格與社會環(huán)境、個人遭遇的關系比較突出,學習本課時先讓學生了解詞人的身世經(jīng)歷,使學生在理解詞中“愁”的由來時更深入,學生對愁的諸多內涵的把握較準確。
2、課前開始播《聲聲慢》歌曲,營造凄慘愁戚的詩詞氣氛,引發(fā)了學生對課文的興趣,學習情境創(chuàng)設得較為成功。
3、思路清晰,重點突出。按照“怎樣入愁、怎樣寫愁、因何生愁”的思路引領學生進行了分析探討。
4、鑒賞詩詞主要是把握感情、體會意境,不要讓學生糾纏于某一個文言詞語的字面意思上,而應注意詞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營造的意境,以及詞句中凝聚的感情。
5、現(xiàn)代教育理念認為:課堂老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質疑是主線。本節(jié)課可以說學生的主體性得到的充分的發(fā)揮,讓學生自己品讀意象,說出自己的感受,做到了讓學生個體直接與文本對話。老師的點撥也十分到位。
當然,教學中,仍然存在許多需要注意和改進的地方。
1、在聽過名家的朗誦,且配樂自讀之后,學生對朗誦明顯有了興趣,但卻因為時間的緣故,未給學生更多的時間。
2、板書雖在課前有所設計,但因為黑板所留位置不足,而未能很好的表現(xiàn),以致學生沒有一個深刻的印象。
3、小組討論前,由于教師沒能放手讓每一位學生充分獨立的思考,導致小組活動中少爭辯,少合作,結果小組的發(fā)言便成了小組代表“個人”,即能力較強的學生的發(fā)言。
魯迅說"不滿是向上的車輪",我說"存在缺憾的課堂是向上的動力"。盡管本堂課仍有不足之處,但是我相信通過自我反思,自我修改,下一堂課會更好。
聲聲慢教學反思優(yōu)缺點篇七
《聲聲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寫詞人歷遭國破家亡劫難后的愁苦悲戚,是詞人情感歷程的真實寫照,也是時代苦難的象征。這篇課文是高中語文課本中的傳統(tǒng)篇目,它的教學設計歷來為大家所重視,也涌現(xiàn)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模式。我們這一次的教學設計,以誦讀為基礎,著重突破意象和疊詞的重難點,重點突出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流暢性與重難點突破的有效性。從課堂實際來看,基本達到了目的。
我們刻意打造的亮點之一是請學生即興表演,要求學生用眼神、步態(tài)、手勢等,演繹第一句詞所寫的情景?!皩ひ捯?,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短短的十四個字,卻濃縮了詞人一生的經(jīng)歷、滿腔的愁緒。在分析完“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中的“次第”,了解了作者生平大事之后,我們引入了這一環(huán)節(jié)。雖然因為閱歷與學識的限制,學生很難一下子找到感覺,但是同學們參與的熱情卻被調動起來。除了女同學,男同學也愿意上場一試身手。上課老師調動自己豐厚的積淀、敏銳的感覺,為表演的學生現(xiàn)場配解說詞,再輔以低婉的音樂,在課堂上營造出了非常符合詩意的氛圍,為學生更好地理解作者情感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現(xiàn)場響起一片掌聲,整齊而低沉。這時,老師又帶領同學齊聲誦讀這一句詞,較之于開始的朗讀,效果已是大為不同,因為“閱讀材料、閱讀情境與閱讀者的心境呈現(xiàn)某種一致性時,那么閱讀的效果一定很好”(羅生布拉特)。
讓學生學習用日常生活中常見意象表達自己情感的方法,這是我們的第二個著力點。學以致用,詩歌鑒賞的教學要充分尊重審美心理的形成規(guī)律,從術語、文化知識的抽象的植入轉變到文化感悟的'培養(yǎng),展開合理想象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有關詩句的意象、意境,讓學生心底的真情從筆端流淌出來。我們是農(nóng)村寄宿制學校,住校生多,留守少年多,大家雖然沒有國破家亡的感觸,卻有鄉(xiāng)愁之思親情之戀。這一環(huán)節(jié)放在意象分析之后,學生此時已經(jīng)按老師的要求用較為固定的模式自己分析了詞中的一兩個意象,情感醞釀到了一定火候,正有表達的沖動。老師的要求很明確,選用生活中的常見意象,表達自己對家鄉(xiāng)對親朋的情感。由于只要求寫一兩句話,所以學生容易構思,下手很快,也便于交流和展示。
“院中好象有雪花飄落,我走進屋內,空氣也顯得寂寞,里面嗅不到一絲家的味道,‘爸爸,廣州也下雪么?’我在心底喊到……”
“梔子花的臉有些慘白,小狗阿黃竟然倒退著發(fā)出警惕的嗚咽,回家的喜悅也變得傷感。”
“殘花凋零滿地,朵朵血痕,泣訴著生命的終結。不,這不是終結,‘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即便零落成泥也要留下縷縷香魂,只為來年花更香艷……”
雖然只請了幾位同學展示,但是出現(xiàn)在句子中的意象也如此的豐富,傳達的情感是如此的多樣,學生的想象力和才情不可小覷。
還有一點值得肯定的地方是,課堂上各個環(huán)節(jié)之間銜接流暢,毫無梗滯。從文本誦讀到整體感知,從前后詞風對比到本詞情感體驗,從直抒胸臆到意象分析,上課老師都能夠較好地用形象化的、有感染力的語言帶動整個課堂有序進行。教師的主導性得到較好體現(xiàn)。
也有一些問題。實際操作時要更注意時間的控制。我們的兩次課均出現(xiàn)了這一問題,雖然都不是大問題,但對整個課堂的完整性及完美感是一種傷害。對疊詞的分析用時應少于對意象的分析,并且要留足最后寫作與展示的時間。意象分析這一環(huán)節(jié)可以總結展示出較為固定的模式,即“詩詞聯(lián)想、意象提取、畫面再現(xiàn)、情感分析、歸納總結”等幾個步驟,而動筆練習時則應充分鼓勵學生更靈活地嵌入常見意象。各個環(huán)節(jié)均應有不等長的文本誦讀,以期努力達到讓學生當堂成誦的目的。葉圣陶說過:“所謂美讀,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些什么,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通了,無論興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獲?!保ā度~圣陶語文教育論集》)因為時間較緊,課堂上讓學生誦讀的次數(shù)稍微少了些,更沒有達到當堂背誦的效果。
學無止境,教亦無止境。上好一堂課就像寫好一篇文章,既要有明確的主題,又要注意起承轉合、詳略主次,每一個步驟的些微失誤都可能造成巨大的遺憾。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中,我們只有準備得更充分,考慮得更周到,操作得更細心,才有可能讓自己的技藝更進一步,讓我們的語文課堂更加精彩。
聲聲慢教學反思優(yōu)缺點篇八
《聲聲慢》是高中語文必修三第二單元的一篇課文,是李清照晚年的重要代表作,是一篇千古絕唱,詞情凄清,催人淚下,是一篇寫”愁”的名作,是詞人情感歷程的真實寫照,也是時代苦難的象征。其藝術表現(xiàn)方式是獨特的,李清照善于選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環(huán)境、行動、細節(jié)來展現(xiàn)自我的內心世界——她獨有的寂寞心境。結合本單元的教學要求,我把教學目標定為:知識與能力: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了解李清照的婉約風格;過程和方法:誦讀課文,鑒賞分析,比較探究;情感態(tài)度:感受《聲聲慢》的凄美,培養(yǎng)學生對藝術的感悟能力。
回顧這節(jié)課,基本實現(xiàn)了教學目標,而且從學生課堂的表現(xiàn)看,對本節(jié)課內容的掌握也較好,但是自我反省,還有很多不足:
1、朗讀不夠教讀古典詩文,一定要以讀帶動教學的進程,“讀”,不僅是老師的范讀,還有學生的各種各樣的讀,但無論是何種方式的讀,必須讓學生明白,“我讀這一遍,要達到一個什么目標”,也就是“帶著問題讀課文”,而我在講課時,沒有處理好這一點。學生讀懂了,讀透了,方可進入詩的意境,然后,學生們才可帶著感情讀出韻味來。
2、在“緣愁選景”步驟中我要求學生從詞中找出相關描寫愁的意象并進行分析,這樣雖然可以讓學生迅速把握作者宣泄“愁情”的切入口,在教學中更利于操作,但卻無形中削弱了對整體詞句的品讀,使詞作的分析有些支離破碎,“愁”的`深度和濃度都變淺、變淡了。因此我覺得詩詞的賞析一定不要駕空,意象的品讀要融入具體詞句,邊讀邊品,每分析完一個意象,應用精煉的總結性語言幫助學生提升對此意象的把握和其與全詞的內在聯(lián)系。不宜純粹脫離感情基礎去找一些景致。
3、課堂內容的安排還是有些多,使得以上環(huán)節(jié)不能充分展開。
聲聲慢教學反思優(yōu)缺點篇九
《聲聲慢》是婉約派女詞人李清照晚年時期的作品,被后人譽為“千古絕唱”。詞中展現(xiàn)的家愁國愁,身世飄零之悲,令人動容。詞人通過描寫殘秋所見,所聞,所感,抒發(fā)自己孤寂落寞,悲涼愁苦的心緒。詞風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詞作的開朗明快??梢哉f整首詞都緊緊圍繞詞眼“愁”字展開。
因此,授課中,我把握住“愁”這個關鍵字,將“愁”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
1、作者前期創(chuàng)作與后期創(chuàng)作變化比較大,她的詞作風格與社會環(huán)境、個人遭遇的關系比較突出,學習本課時先讓學生了解詞人的身世經(jīng)歷,使學生在理解詞中“愁”的由來時更深入,學生對愁的'諸多內涵的把握較準確。
2、課前開始播《聲聲慢》歌曲,營造凄慘愁戚的詩詞氣氛,引發(fā)了學生對課文的興趣,學習情境創(chuàng)設得較為成功。
3、思路清晰,重點突出。按照“怎樣入愁、怎樣寫愁、因何生愁”的思路引領學生進行了分析探討。
4、鑒賞詩詞主要是把握感情、體會意境,不要讓學生糾纏于某一個文言詞語的字面意思上,而應注意詞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營造的意境,以及詞句中凝聚的感情。
5、現(xiàn)代教育理念認為:課堂老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質疑是主線。本節(jié)課可以說學生的主體性得到的充分的發(fā)揮,讓學生自己品讀意象,說出自己的感受,做到了讓學生個體直接與文本對話。老師的點撥也十分到位。
當然,教學中,仍然存在許多需要注意和改進的地方。
1、在聽過名家的朗誦,且配樂自讀之后,學生對朗誦明顯有了興趣,但卻因為時間的緣故,未給學生更多的時間。
2、板書雖在課前有所設計,但因為黑板所留位置不足,而未能很好的表現(xiàn),以致學生沒有一個深刻的印象。
3、小組討論前,由于教師沒能放手讓每一位學生充分獨立的思考,導致小組活動中少爭辯,少合作,結果小組的發(fā)言便成了小組代表“個人”,即能力較強的學生的發(fā)言。
魯迅說“不滿是向上的車輪”,我說“存在缺憾的課堂是向上的動力”。盡管本堂課仍有不足之處,但是我相信通過自我反思,自我修改,下一堂課會更好。
聲聲慢教學反思優(yōu)缺點篇十
《聲聲慢》是婉約派女詞人李清照晚年時期的作品,被后人譽為“千古絕唱”,詞中展現(xiàn)的家愁國愁,身世飄零之悲,令人動容。詞人通過描寫殘秋所見,所聞,所感,抒發(fā)自己孤寂落寞,悲涼愁苦的心緒。詞風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詞作的開朗明快??梢哉f整首詞都緊緊圍繞詞眼“愁”字展開。
因此,授課中,我把握住“愁”這個關鍵字,將“愁”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
1、作者前期創(chuàng)作與后期創(chuàng)作變化比較大,她的詞作風格與社會環(huán)境、個人遭遇的關系比較突出,學習本課時先讓學生了解詞人的身世經(jīng)歷,使學生在理解詞中“愁”的由來時更深入,學生對愁的諸多內涵的把握較準確。
2、課前開始播《聲聲慢》歌曲,營造凄慘愁戚的詩詞氣氛,引發(fā)了學生對課文的興趣,學習情境創(chuàng)設得較為成功。
3、思路清晰,重點突出,按照“怎樣入愁、怎樣寫愁、因何生愁”的思路引領學生進行了分析探討。
4、鑒賞詩詞主要是把握感情、體會意境,不要讓學生糾纏于某一個文言詞語的字面意思上,而應注意詞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營造的意境,以及詞句中凝聚的感情。
5、現(xiàn)代教育理念認為:課堂老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質疑是主線。本節(jié)課可以說學生的主體性得到的充分的發(fā)揮,讓學生自己品讀意象,說出自己的感受,做到了讓學生個體直接與文本對話。老師的點撥也十分到位。
當然,教學中,仍然存在許多需要注意和改進的地方。
1、在聽過名家的朗誦,且配樂自讀之后,學生對朗誦明顯有了興趣,但卻因為時間的緣故,未給學生更多的時間。
2、板書雖在課前有所設計,但因為黑板所留位置不足,而未能很好的表現(xiàn),以致學生沒有一個深刻的印象。
3、小組討論前,由于教師沒能放手讓每一位學生充分獨立的思考,導致小組活動中少爭辯,少合作,結果小組的發(fā)言便成了小組代表“個人”,即能力較強的學生的發(fā)言。
魯迅說“不滿是向上的車輪”,我說“存在缺憾的課堂是向上的動力”。盡管本堂課仍有不足之處,但是我相信通過自我反思,自我修改,下一堂課會更好。
聲聲慢教學反思優(yōu)缺點篇十一
期中考試已經(jīng)結束,綜觀學生的試卷,我發(fā)現(xiàn):從整體上看,學生的卷面書寫得干凈、整潔,基礎知識掌握得較好。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數(shù)學問題。但由于一年級學生初次接觸考試,題比較活,因此對于理解能力差的學生解決起來有一定的困難。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過于馬虎,不認真審題,在應用數(shù)學中出現(xiàn)漏題、將數(shù)抄錯、計算時得數(shù)出錯的現(xiàn)象比較嚴重,因而失分較多。
看來,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小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應該從入學之日起,進行訓練。習慣不是與生俱來的,它是在生活中形成并逐漸穩(wěn)固下來的。中國人能把筷子運用自如,而且也非常愛用筷子,卻不習慣用刀叉,這既是長期鍛煉的結果,又是長期習慣了的緣故。但人生下來并不能把筷子運用自如,沒有愛用筷子的習慣,這說明習慣的后天可培養(yǎng)性。
中國有句老話:積千累萬,不如有個好習慣。習慣養(yǎng)得好,終身受福;養(yǎng)得不好,則終身受累。印度有一句古諺語:“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p>
青少年學生正處于身心快速發(fā)展階段,也是培養(yǎng)良好的習慣的最佳時期。一個教師教給學生的知識是有限的,而培養(yǎng)一個良好習慣的受益卻是無窮的。
今后,我決定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習慣培養(yǎng):
1、培養(yǎng)學生 認真審題、認真思考、認真檢查的好習慣。
2、加強學困生的輔導,培養(yǎng)他們不懂就問的習慣。
3、平時為學生多準備一些開放性的題目,培養(yǎng)學生靈活思維的習慣,做到活學活用。
4、在應用題方面應密切聯(lián)系生活,加強學生的應用意識,培養(yǎng)學生靈活解決問題的習慣。
聲聲慢教學反思優(yōu)缺點篇十二
《聲聲慢》是李清照的代表詞作之一,感情深婉細密,耐人尋思、品讀。因此,我把《聲聲慢》的教學重點定位為:通過朗誦、探究等讓學生品味這首詞的情感,理解詞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屬性,體會情景交融的藝術特色。
在課堂教學中,我主要按以下幾個步驟進行:
首先,通過朗誦讓學生初步體會這首詞的情感;
接著,在朗誦的基礎上加深對這首詞的理解,真正走向《聲聲慢》的更深處。此處是本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通過探討《聲聲慢》中學生不理解的問題以及鑒賞學生喜歡的句子來實現(xiàn)。
然后再聽錄音帶范讀,總結這首詞的意象和意境,情和景的關系,使學生對《聲聲慢》這首詞有一個整體把握。
最后,為了讓學生對李清照的詞風有一個較全面的理解,我設置了拓展延伸環(huán)節(jié),比較鑒賞她后期的代表作《聲聲慢》和前期代表作《一剪梅》。
通過以上幾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本節(jié)課較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我想,這主要得益于我在教學過程中采取的討論——探究這一教學模式。
討論—探究這一授課形式可以較好地使學生戰(zhàn)勝學習的心理障礙,激活思維,主動學習;還可以為每一個學生提供更多參與語文活動的機會,真正使每一個學生都成為課堂的主人。在上課過程中,我注意到,強烈的表現(xiàn)欲使學生戰(zhàn)勝了被動、依賴、害羞的心理,他們不知不覺參與到《聲聲慢》的鑒賞中。在整個討論—探究的過程中,學生或問或答,或思或記,大部分學生都主動、緊張地思考、學習,效果較好。同時,討論——探究這一教學模式有利于消除老師的神秘感和權威性,學生可以向我大膽地提出不同的觀點及疑惑,我也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引導他們思考,這樣就能在友好、親切、和諧的氛圍中實現(xiàn)真正的師生互動。
當然,這一教學模式也存在著不足,比如會削弱對詞的把握的整體性。它要求教師課前要作好充分的準備,課堂教學中要有較強的概括總結能力。在上課過程中,我自己覺得,在總結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做得不夠,還不能讓學生對整首詞有個高屋建瓴的把握。在引導學生方面也存在較大的不足,問題提出后,讓學生思考的時間不充分,而且急于給學生提示,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另外,課堂節(jié)奏偏快,容量偏大,使得學生不能完全消化知識。
聲聲慢教學反思優(yōu)缺點篇十三
選擇《聲聲慢》作為課賽的課題起初就是一種單純的喜歡,是嘆服開頭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边@14個疊字的精妙嗎?是被結尾“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這無盡的愁緒所打動嗎?其實,自己也說不清楚。可是,當題目被敲定后,開始進入準備階段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一切并非自己想的那么容易!
首先,對詞本身并沒有深入的理解,仍然處于一個很淺顯的層次,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如此低程度的把握很顯然是不夠的。
其次,所謂:“知人論事”,要想深入文章的精髓,要想聽作者內心的呼喚,就必須了解作者的人生經(jīng)歷,而對于《聲聲慢》這首詞,如果拋除作者的生平不去了解,就要用一課時的時間,所以對于時間的把握很重要。
我在導入部分就直接通過溫故和了解李詞(學生以前接觸過一些),慢慢引入對其人其作品風格的講解,以及她的生平經(jīng)歷,是為了后面能更好地把握詞人的內在情。接下來我要做的是通過景和情的關系找出其中的契合點,重在把握典型意象所包蘊的詞人內心情感和對關于寫愁的詩句的一個小結性總結。重在啟發(fā)學生鑒賞詩歌把握一些答題技巧和規(guī)律以及解題步驟的強化??偟膩碚f,感覺學生對于典型意象把握不錯,就是缺乏相似寫法的總結歸納,課堂互動不錯,因為前面對于這一塊把握有一定的基礎。,應該說還是基本完成了自己的教學計劃,達到了預期的目標,可還是留下了一些遺憾,仍然存在許多問題。比如說時間有些倉促,課堂練習檢測教學環(huán)節(jié)處理得簡化了點,以后得在這方面要加強。
1、課前開始播《月滿西樓》flash,營造詩詞氣氛,引發(fā)了學生對課文的興趣,學習情境創(chuàng)設得較為成功。
2、課前指導學生查找相關資料使得學生的感受和理解更深入。而且自己也閱讀了大量關于李清照的事跡及詩詞,了解她的經(jīng)歷,對課文的理解達到一定的深度,讓學生準確把握愁的諸多內涵。同時在閱讀中知道作者前后期的經(jīng)歷不同,詞作的風格也不同。
3、現(xiàn)代教育理念認為:課堂老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質疑是主線。本節(jié)課可以說學生的主體性得到的充分的發(fā)揮,讓學生自己品讀意象,說出自己的感受,做到了讓學生個體直接與文本對話。老師的點撥也十分到位。
4、課堂上討論落到了實處,使學生明確具體任務,但可以改進,例如老師在巡堂過程中可以參與學生的討論,及時給予指導,切實掌握學生討論的深度和廣度。作業(yè)的處理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對作者的作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起到了溫故而知新的效果。
1、導入太長,意象品讀拓展不足。也許是由于時間的限制,沒有完全放開讓學生去討論,所以對意象的品讀顯得不十分到位,有點淺。
2、解決“如何入愁”問題時,我非常在意時間,顯得過于急躁,代替了學生的思考。處理的不夠從容,給學生時間不夠充分,整個課堂感覺很“趕”。
3、課堂上老師的反應不夠靈敏,應對學生的回答語言顯貧乏,單一,對學生的個性品讀,不能給出具有建設性的意見,只泛泛而談,做不到一針見血。同時對回答好的同學沒能給予及時的表揚。
4、小組討論前,由于教師沒能放手讓每一位學生充分獨立的思考,導致小組活動中少爭辯,少合作,結果小組的發(fā)言便成了小組代表“個人”即能力較強的學生的發(fā)言。這是變相的“一言堂”!這是變相的“灌輸”!只是先前是由教師一言灌輸?shù)?,而現(xiàn)在,則是由少數(shù)幾個能力較強的學生一言灌輸。
聲聲慢教學反思優(yōu)缺點篇十四
《聲聲慢》是婉約派女詞人李清照晚年時期的作品,被后人譽為“千古絕唱”,《聲聲慢》教學反思。詞中展現(xiàn)的家愁國愁,身世飄零之悲,令人動容。詞人通過描寫殘秋所見,所聞,所感,抒發(fā)自己孤寂落寞,悲涼愁苦的心緒。詞風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詞作的開朗明快。可以說整首詞都緊緊圍繞詞眼"愁"字展開。
因此,授課中,我把握住“愁”這個關鍵字,將“愁”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
1、作者前期創(chuàng)作與后期創(chuàng)作變化比較大,她的詞作風格與社會環(huán)境、個人遭遇的關系比較突出,學習本課時先讓學生了解詞人的身世經(jīng)歷,使學生在理解詞中“愁”的由來時更深入,學生對愁的諸多內涵的把握較準確。
2、課前開始播《聲聲慢》歌曲,營造凄慘愁戚的詩詞氣氛,引發(fā)了學生對課文的興趣,學習情境創(chuàng)設得較為成功。
3、思路清晰,重點突出,教學反思《《聲聲慢》教學反思》。按照“怎樣入愁、怎樣寫愁、因何生愁”的思路引領學生進行了分析探討。
4、鑒賞詩詞主要是把握感情、體會意境,不要讓學生糾纏于某一個文言詞語的`字面意思上,而應注意詞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營造的意境,以及詞句中凝聚的感情。
5、現(xiàn)代教育理念認為:課堂老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質疑是主線。本節(jié)課可以說學生的主體性得到的充分的發(fā)揮,讓學生自己品讀意象,說出自己的感受,做到了讓學生個體直接與文本對話。老師的點撥也十分到位。
當然,教學中,仍然存在許多需要注意和改進的地方。
1、在聽過名家的朗誦,且配樂自讀之后,學生對朗誦明顯有了興趣,但卻因為時間的緣故,未給學生更多的時間。
2、板書雖在課前有所設計,但因為黑板所留位置不足,而未能很好的表現(xiàn),以致學生沒有一個深刻的印象。
3、小組討論前,由于教師沒能放手讓每一位學生充分獨立的思考,導致小組活動中少爭辯,少合作,結果小組的發(fā)言便成了小組代表“個人”,即能力較強的學生的發(fā)言。
魯迅說"不滿是向上的車輪",我說"存在缺憾的課堂是向上的動力"。盡管本堂課仍有不足之處,但是我相信通過自我反思,自我修改,下一堂課會更好。
【本文地址:http://m.aiweibaby.com/zuowen/12566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