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兩則說課稿(精選17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7 11:40:18
寓言兩則說課稿(精選17篇)
時間:2023-11-17 11:40:18     小編:翰墨

人生短暫而寶貴,我想我們需要珍惜每一天,努力過上精彩的生活。鑒于這個問題的重要性,我們需要思考一個更完善的解決方案。以下是關于各個領域的總結(jié)示例,希望能為您的寫作提供一定的啟示。

寓言兩則說課稿篇一

寓言是三年級的學生首次遇到的新的體裁,所以一上來,我覺得有必要讓學生理解什么是寓言,讓學生知道在這則小故事中包含著一個道理.并讓學生說說平時看過或聽過的寓言故事,讓學生從現(xiàn)實的例子中真正理解寓言二字的含義.即實現(xiàn)理論與實踐的結(jié)合.然后通過學生說的例子中導入我們要學習的一則寓言《揠苗助長》.學貴有疑,我大膽地讓學生針對題目去質(zhì)疑,然后幫助學生歸納出要解決的問題,并打上問好,讓學生做到心里有數(shù)。

二,以讀感知,以演促演。

這則故事很精彩,通過演的方式很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能讓學生通過真實的演來掌握道理.但是要能演好卻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因為只有讓學生掌握了文中人物的心情,語氣,動作,把自己當做文中的農(nóng)夫,才能很好的通過演出再現(xiàn)課文的內(nèi)容.所以在整堂課的學習中,我反復讓學生進行朗讀,每一次都有不同的要求,真正做到了在讀中理解課文,在讀中感悟課文.在閱讀中與文本對話,在對話中師生交流,在交流中共同成長.

三,重視字詞教學。

四,不足之處。

整堂課我就是從以上幾方面引導學生積極地投入學習,讓學生真正地做學習的主人。

寓言兩則說課稿篇二

教材分析寓言是一種文體。寓,寄托的意思;言,話語。寓言,所寄托的話。作為一種文體,它使用假托故事或者自然物的擬人手法來說明某個道理或教訓的文學作品,常常帶有諷刺或勸戒的性質(zhì)。這類寓言作品,往往短小精干,生動有趣,發(fā)人深省。

教學目標。

1.教育學生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對意外的收獲不要存僥幸心理,做事要老老實實,成功要靠誠實的勞動。

2.繼續(xù)訓練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3.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4.朗讀和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懂詞句,理解兩則寓言的寓意。

教法學法:啟發(fā)誘導,合作交流。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設計。

寓言兩則說課稿篇三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能熟練運用。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懂得復述課文。

3.創(chuàng)設情境,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課文中的生字詞。

4.結(jié)合歷史故事及自身經(jīng)歷理解《鷸蚌相爭》所包含的寓意。

教學重難點:

了解寓言這種體裁,并掌握寓言的基本特點,基本能復述課文。了解寓言故事所包含的寓意。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1.我們今天繼續(xù)學習第24課《寓言兩則》,板書課題《鷸蚌相爭》。

2.讓學生齊讀課題,要求把字音讀準。

3.老師出示“鷸”和“蚌”字,請學生把它們放到相應的圖下。

二、初學寓言,了解內(nèi)容。

1.師問:這兩個小動物之間到底發(fā)生了什么故事?請朗讀課文,等會集體交流。

2.請學生把故事的大意說出來。

3.老師出示口頭訓練題:河蚌剛剛張開殼曬太陽,鷸,蚌(),雙方(),結(jié)果()。

4.同桌練說,指名表述。

三、細讀寓言,深入理解。

1.再讀課文,思考:為什么鷸蚌互不相讓呢?

2.學生分角色朗讀,教師巡視指導。

3.指名朗讀,教師點撥。

4.聯(lián)系文本,理解人物。

(1)引導學生抓?。胡柮偷糜帽M力氣——威脅筋疲力盡。

蚌急忙——牢牢地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這些描寫動作、神態(tài)的詞語和語言表現(xiàn)兩人互不相讓的態(tài)度。

(2)問:就在這時,漁夫看見了,他怎么做呢?(指名回答,朗讀)。

(3)全班分角色朗讀。

(4)換位思考:這樣一個結(jié)果,三個主人公:鷸、蚌、漁翁會怎么想呢?(引導學生理解:鷸:后悔不該輕易吃蚌,而且身處困境,還威脅蚌。蚌:不該賭氣不放開鷸,造成兩敗俱傷。漁翁:嘲笑鷸蚌互不退讓,結(jié)果讓他輕易獲利)。

四、拓展延伸。

1.發(fā)揮想象:對于鷸蚌來說,這是多么悲哀的結(jié)局呀!假如上天再給它們一次機會,它們會怎樣解決這樣一個矛盾呢?(讓學生拓展想象,可以課后練筆,可以當場練說)。

2.引導思考:讀了這個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指名回答: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方式理解)。

3.布置課外作業(yè):把這個故事告訴爸爸媽媽聽,聽聽他們的評論與意見,并且自己再去閱讀其他的寓言故事。

板書設計:

鷸——啄——威脅蚌——夾——毫不示弱互不相讓漁翁得利教學反思:

寓言兩則說課稿篇四

1.從寓言學習做人的道理。

2.了解寓言的特點。

3.間接學習閱讀寓言的方法。

1.重點:通過故事領悟其中所包含的道理。

2.難點:比較閱讀。

1.查字典,給下面加點字注音。

2.查工具書,解釋下面的詞語:

(1)庇護:原指包庇,袒護;含貶義。本課指保護。保佑;含褒義。

(2)愛慕:本課指因喜好而追求。

(3)粘:本課指緊緊地附著在物體上。

(4)自吹自擂: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比喻自我吹噓。

(5)大模大樣:形容傲慢、滿不在乎的樣子。

(6)張牙舞爪:形容猖狂兇惡的樣子。

(7)洋洋自得;自己感到十分得意或舒適。洋洋:得意的樣子。

(8)不可一世:自以為在當代沒有一個人能比得上他。形容狂妄自大到了極點。

(9)護忌:對才能、名譽、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懷怨恨。也作忌妒、嫉妒。

3.熟讀課文,思考自讀提示。

請一人講守株待兔的故事(或刻舟求劍)然后讓學生簡評故事發(fā)生的可能性及寫作意圖,教師引入寓言這個話題導入??新課。

伊索,公元前6世紀的希臘寓言家。奴隸出身,他善于講寓言故事,用這些來諷刺權(quán)貴,最后遭到殺害。他編的寓言經(jīng)過加工,成為《伊索寓言》,流傳于世。兩千年來《伊索寓言》在歐洲文學史上和對以后寓言的創(chuàng)作有著深遠的影響?!兑了髟⒀浴饭适露绦【?,描寫形象生動,語言簡潔樸素,富有幽默的特點。

同學們通過《寓言三則》的學習,掌握閱讀寓言的方法,課外讀一些寓言故事,擴大視野。

15。

1.分角色朗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2.討論下列問題:(學生先思考再全班交流)。

(1)赫耳墨斯來到人間的目的是什么?表現(xiàn)他什么樣的性格特征?

(目的是想知道他在人間受到多大的尊重。表現(xiàn)他愛慕虛榮的性格。)。

(表明了他自己的小人之心自命不凡。)。

(3)這個寓言在結(jié)構(gòu)上有什么特點?

(第一段講故事,第二段議論點出寓意。)。

3.講解:第一段講故事運用表達方式的特點:

以敘述為主,間用語言、動作、心理描寫。間用描寫,為了增強寓言的形象性和文學性。

4、小結(jié)。

本文短小精悍,構(gòu)思精巧。寫三問三答,略有變化,有起有伏。正當赫耳墨斯的虛榮心越來越旺盛,卻遇到了雕像者如一瓢冷水似的答語,陡然之下便顯然而止。用反襯手法,作了辛辣的諷刺,點出了自命不凡愛慕虛榮者的一文不值。

10分鐘。

1.朗讀課文。

2:請同學們比較一下,這則寓言與《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有什么相同與不同之處?

學生自由發(fā)言討論,教師歸納:

相同點:結(jié)構(gòu)相同。都是第1段講故事,第2段議道理。

不同點:(l)情節(jié)不同?!逗铡凡捎萌龁柸?,把情節(jié)推向高潮?!段谩穼懥藘杉?。第一件是蚊子與獅子戰(zhàn)斗,戰(zhàn)勝了獅子;第二件是蚊子得意忘形,被蛛網(wǎng)粘住了。

(2)寓意不同。《赫》諷刺和批評了那些愛慕虛榮,自命不凡的人?!段谩分S刺那些取得一些成績就得意忘形的人。

(3)表現(xiàn)手法不同?!逗铡钒焉癞斪魅藖韺??!段谩穭t用擬人手法,賦予動物以人的感情和性格。

(4)表達方式不同。《赫》主要用語言、動作、心理描寫,表現(xiàn)赫耳是斯愛慕虛榮,自命不凡的性格特征?!段谩分饕\用語言描寫,表現(xiàn)蚊子勇敢機智,邈視強大的敵人。描寫兩次吹喇叭的動作,第一次表現(xiàn)蚊子的勇敢,第二次表現(xiàn)蚊子得意忘形。最后用間接引語,寫出蚊子的反省。

5分鐘。

思考:煙囪和濃煙的性格特點分別是什么?

從不自吹自擂,永遠默默工作洋洋自得,不可一世。

討論(答案不限)。

寓言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言在此而意在彼,給人以生活的啟示。寓言故事一般是簡短的,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擬人化的動植物或其他事物。閱讀寓言,要透過簡短的故事情節(jié)發(fā)現(xiàn)所包含的深刻哲理。

課后練習一a類。

處理課后練習二:進行口頭作文訓練,先擬稿再口頭交流。

1.《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寫續(xù)篇。

2.《蚊子和獅子》安排一個不同的結(jié)局。

本文三篇分別采用精讀略讀和瀏覽的方法指導閱讀,重點是讀好一篇,做個示范。因為是快班,所以要抓主要問題,而且重視口頭表達和寫作的訓練,把讀寫結(jié)合在一起。

寓言兩則說課稿篇五

1、會認10個生字,會寫9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默讀課文,能在讀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對意外的收獲不要存有僥幸心理做事要老老實實,成功要靠誠實的勞動。

3、能把故事講給別人聽。

1、重點:認字、寫字,朗讀課文,感悟寓意。

2、難點:“寓、截”的識記?!百M、望、算”的書寫。感悟寓意。

四、教學準備:

生字卡片、田字格黑板、課件、投影儀。

自主探究、小組合作、朗讀感悟。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提問:你讀過成語故事嗎?舉例說說。

(像《刻舟求劍》那樣,講一個有趣的小故事,用來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教育和啟發(fā),這樣的小故事叫“寓言”。學習“寓”字。

2、本課的兩則寓言,講的是什么故事?這兩個故事各說明什么道理?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來讀課文。

(二)自學課文,自讀感悟。(學習第一則寓言)。

1、讀(邊讀邊標出自然段,圈出生字。)。

2、記(想利用多種識字方法識記生字)。

3、想(你讀懂了什么?)。

4、問(這則寓言,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

(三)小組合作討論。

1、檢(檢查生字認讀情況)。

2、讀(分自然段讀課文,評一評誰讀得好,為什么?)。

3、議(這則寓言說明的道理)。

巴望——盼望的意思。

焦急——心里特別著急。

這個人急切地想讓自己田里的禾苗長得快些,天天去看。由于心情急切,感到禾苗“好像”一點兒也沒有長高。于是他在田邊焦急地轉(zhuǎn)來轉(zhuǎn)去想辦法。(這是故事的起因。)。

筋疲力盡——形容非常勞累,沒有一點力氣了。

白費——白白地耗費。本課指白費力氣。

一大截——一大段。

他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還認為“力氣總算沒白費,禾苗都長高了一大截。”(這是故事的經(jīng)過。)。

指名學生朗讀第4自然段,并回答:拔苗的結(jié)果怎樣?

結(jié)果禾苗都死了。(這是故事的結(jié)果。)。

指名學生按故事的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簡要復述故事。

(四)揭示寓意。

(一)提問:禾苗為什么都枯死了,這個人錯在哪里?

1.禾苗只能自己慢慢生長。把禾苗往高里拔,它的根被拔斷了,所以禾苗死了。

2.這個人急于求成,所以把事情辦壞了。

3.這個人錯就錯在不管禾苗的生長規(guī)律,急于求成,拔苗助長,結(jié)果事與愿違,把事情辦壞了。

(二)自己遇到過哪件事,因為急于求成結(jié)果辦壞了?(舉例)。

(三)你讀了《揠苗助長》這則寓言,懂得了什么道理?

辦任何事情如果急于求成,不按事物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去辦,反而會把事情弄糟。

(五)指導書寫。

1、分析字型及結(jié)構(gòu)。

2、師寫生看。

3、生抄寫生字。

第二課時。

(一)復習檢查。

1、認讀詞語。

寓言寓意焦急焦慮喘氣計算算盤。

一截攔截丟失費力浪費盼望張望氣喘噓噓。

2、看圖講故事。

3、說一說《揠苗助長》這則寓言的寓意。

4、這節(jié)課我們將用上節(jié)課學習《揠苗助長》的方法來學習另一則寓言。齊讀課題。識記“守”。

(二)自學課文,自讀感悟。

1、讀(邊讀邊標出自然段,圈出生字。)。

2、記(運用多種方法識記生字。)。

3、想(你讀懂了什么?)。

4、問(這則寓言說明了什么道理?)。

三、小組合作。

1、檢(檢查生字識記情況)。

2、讀(評一評準讀得好,好在哪里?)。

3、議。

(這則寓言說明的道理)。

《守株待兔》里的那個種田人是怎樣得到一只野兔的?以后他是怎么做的?結(jié)果怎樣?

討論第一個問題:

一只野兔從樹林里竄出來,一頭撞在田邊的樹樁上死了。種田人急忙跑過去,沒花一點力氣,白撿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誰能回答得簡單一點?

一只野兔撞在樹樁上,死了。種田人白撿了一只野兔。

——按問題回答:那個種田人是怎樣得到一只野兔的?(先說“誰”,再說“怎樣得到”,最后說“一只什么樣的野兔”。)。

那個種田人白撿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那個種田人白撿了一只撞死在樹樁上的野兔子。

比較兩個句子。思考:他為什么能撿到?第二個句子說得更明白。

第二個問題。

種田人白撿了一只野兔以后:

想:要是每天能撿到一只野兔,那該多好啊。

做:從此他丟下鋤頭,整天坐在樹樁旁邊等著,看有沒有野兔再跑來撞死在樹樁上。

——他的想法能實現(xiàn)嗎?為什么?

種田人的想法不能實現(xiàn)。因為野兔由于跑得快而撞死在樹樁上,是一件極偶然的事情,不可能天天有野兔撞死在樹樁上。

——你從哪里知道野兔是由于跑得快而撞死在樹樁上的?

“一只野兔從樹林里竄出來”,“竄”是亂跑、亂逃的意思。所以說野兔跑得很快。

“丟下鋤頭”是什么意思。

“丟下鋤頭”就是不種田了,一心只想等到野兔。

討論第三個問題:

結(jié)果:兔子沒等到,莊稼全完了。

(3)指名學生按故事的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簡要復述《守株待兔》這個故事。

四、揭示寓意。

(一)樹立形象靠感受。

1.朗讀《守株待兔》,想想那個種田人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2.討論:那個種田人太傻了,野兔不可能總撞死在樹樁上。

(二)分析錯因要思考。

1.提問:那個種田人錯在哪里?

2.討論。

(1)那個種田人白撿了一只撞死在樹樁上的兔子,就想每天能撿一只,那是不可能的。

(2)那個種田人把偶然性當成必然性,不懂得事物是發(fā)展變化的',存在僥幸心理,希望還能不勞而獲。

(3)那個種田人丟下鋤頭,守株待兔,兔子沒等到,莊稼也完了。

(4)那個種田人錯就錯在存有不勞而獲的僥幸心理,結(jié)果把事情辦糟了。

(三)揭示寓意需提煉。

1.讀了《守株待兔》這篇課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守株待兔》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不能存有不勞而獲的僥幸心理。(寓意)。

2.“守株待兔”這個成語就來源于這個故事。成語“守株待兔”是用來比喻不主動努力,而存有萬一僥幸的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獲。

五、指導書寫。

1、分析字型及結(jié)構(gòu)。

2、生試寫“守、肥、樁、比”,評價后再寫。

3、生抄寫生字。

揠苗助長:急——拔苗——苗死。

做事不可急于求成。

守株待兔:干活——撿兔——等兔——等不到。

莊稼全完。

對意外的收獲不要存有僥幸心理。

八、作業(yè)布置。

1、把課文中的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

2、課外:閱讀寓言故事。

寓言兩則說課稿篇六

1.理解課文內(nèi)容,懂得這兩則寓言的寓意。

2.學會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后悔”“勸告”等詞語的意思。

3.認識“只要……就”,“如果……就……”這兩種句式。

4.能用自己的話將這兩則寓言講出來,并背誦其中的一則。

二、教學重點。

理解兩則寓言的寓意。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亡羊補牢。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這則寓言。

2、學會本課生字新詞,注意多音字“圈”的讀音及“窟窿”、“街”等字的字形。

3、理解《亡羊補牢》這則寓言故事的內(nèi)容,懂得做錯了事要即時糾正。

教學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在理解故事內(nèi)容的基礎上體會寓意,并能聯(lián)系學習、生活實際,談一談感想。

教學準備:投影。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揭示課題。

1、同學們喜歡聽寓言故事嗎?為什么?

1.過去我們學過哪些寓言?

2.寓言有什么特點?(用一個短小的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或諷刺某種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講道理。)。

3.“寓言二則”的“則”是什么意思?(相當于“篇”)。

4.今天我們學習《南轅北轍》和《亡羊補牢》兩篇寓言。我們先學習寓言。看老師寫課題:亡羊補牢?????指名讀,齊讀。

二、理解題意。

1、“亡羊補牢”是個成語,這個成語中有不理解的字嗎?

2、指名解疑,并說說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亡:丟失。?牢:關牲口的圈,在課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話完整地說說“亡羊補牢”的意思。

4看了課題,你想提出什么問題?(為什么丟羊?為什么補羊圈?)。

5、再讀課題,從“補牢”這個詞你能猜出丟羊的原因嗎?

三、初讀課文,了解內(nèi)容。

1、你的猜想對不對呢?讓我們來讀課文。注意:讀的時候要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2用自己的話把這個故事講給大家聽聽,引導評議。

3養(yǎng)羊人一共丟了幾次羊,為什么丟?

4、小結(jié):可見讀書前我們的猜測是完全正確的,讀書就要這樣邊讀邊想,讀前要想,讀中也要想。

四精讀課文,理解內(nèi)容。

1課文哪幾個小節(jié)講丟羊的?

2自由讀1—4節(jié),思考:養(yǎng)羊人丟了一只羊,為什么還會丟第二只?

3同桌互議。

4集體交流:

(一)羊圈破了個窟窿。

(1)齊讀這句話。(第三句)。

(2)第三句講了丟羊的原因,那前兩句講了什么?引讀前兩句。

(3)理清這小節(jié)三句話之間的聯(lián)系,試背。

(二)街坊勸告,他不聽。

(1)“街坊”就是——(鄰居),注意“坊”讀輕聲。

(2)街坊是怎么勸的?指名讀,讀出勸告的語氣。

(3)可養(yǎng)羊人呢?指名讀,評議。(讀出他的無所謂,毫不在意)。

養(yǎng)羊人是這樣說的,你猜他心里會怎樣想?

(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養(yǎng)羊人卻漫不經(jīng)心,不聽勸告。同桌分角色朗讀。

5讓我們來看看他不聽勸告的結(jié)果。

(1)指名讀第4節(jié),評議。

(2)為什么要讀好兩個“又”字?聯(lián)系第一節(jié),想一想。

(3)齊讀第4節(jié)。

(4)剛才我們學習的片段,如果用題目中的兩個字來概括,就是——(亡羊)。

6、二次丟羊后,養(yǎng)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讀第5節(jié),劃出有關句子。

7、討論交流:

(1)養(yǎng)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圖說話。

(2)指名讀文中句子,評議。

為什么要讀好“趕快”?能否去掉?(改正錯誤,不能拖延)。

(3養(yǎng)羊人為什么會這么做呢?引讀描寫他心理的句子。

(4)指導讀這句話,讀出他的后悔之情。

(5)將這句話換一種說法。(要是……就……??如果…就……)。

(6)但是他轉(zhuǎn)念一想,現(xiàn)在修還不算晚,為什么?

(7)他的想法對不對?從哪兒讀出?(從此,他的羊再也沒丟過。)。

(8)“從此”是什么意思?指導學生用“從此”造句。

(9)理清句與句之間的聯(lián)系,背誦第5節(jié)。

五、體會寓意。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臺演,并指導評價。

3如果這個人再不修羊圈,會出現(xiàn)什么后果?

4、揭示寓意:由此可見,像養(yǎng)羊人這樣犯了錯誤,只要(?????),就(?????)。

5、在生活中,也常常發(fā)生類似的事。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看法。同桌互議,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視,沙塵暴,環(huán)境污染……)。

這些都可以用一個詞語來概括——“亡羊補牢”。

六、學習生字???總結(jié)全文。

1再讀課題,理解題意。(本義,引申義)。

2所以,“亡羊補牢”后面往往跟著一句話——“未為遲也”。自己讀讀,理解它的意思。

3、總結(jié)學習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題意——理解內(nèi)容——聯(lián)系實際,體會寓意。

4、認讀生字]。

(1)難字指導記憶書寫。

窟窿:這是個凍字,因而“洞穴”的穴做偏旁。

寓:寫時注意第11筆是橫,不是點。

作業(yè)設計:

1.比一比再組詞。

悔()?叼??????????屈??????隆。

梅()????叨?????????窟???????窿。

2背誦這則寓言。

3聯(lián)系學習、生活實際,談談你讀了這則寓言的感想。

第二課時。

一、故事導入激發(fā)興趣。

二、自讀自悟。

1、把課文讀正確流利。認讀生字“纏”

2、想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

四、匯報交流,指導朗讀課文。

1、檢查讀文和認讀生字。

2、交流課文及不理解的問題。討論“南轅北轍”、“盤纏”

3、練習朗讀課文,講故事。

4、指名朗讀,師生評議。

5、根據(jù)評議,再練習朗讀。

6、練習講述故事。注意把任務語言講明白。

五、創(chuàng)設情景練習口語交際。

1、出示圖:棉隊哪個人走遠的影子,他的朋友會說什么?

2、你想對那個楚國人說什么?

3、回到課始的故事:楚王會不會攻打趙國?為什么?

總結(jié):南轅北轍的故事現(xiàn)實中可能沒有,但是實際上,有多少人在做著這樣的蠢事??!,做任何事,,要是選擇錯了方向,無論怎樣努力,也是達不到目標。

六、寫字練習。

1、抄寫生字。

2、難點提示:“纏”右半部不要寫成“厘”

3、抄寫詞語。

寓言兩則說課稿篇七

理解詞語,了解內(nèi)容和寓意。

使用成語造句。

一、導入。

今天,寓言是文學作品的一種體裁,是指帶有勸喻或諷刺的短小故事。我國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寓言就已經(jīng)盛行,先秦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優(yōu)美的寓言。例如《守株待兔》、《葉公好龍》、《狐假虎威》、《愚公移山》等。

課文《畫蛇添足》出自《戰(zhàn)國策》?!顿I櫝還珠》和《濫竽充數(shù)》選自《韓非子》,這兩個故事都是戰(zhàn)國時期的?!度淌яR》選自《淮南子》,《淮南子》是西漢淮南王劉安組織他的賓客編寫的。書中涉及禍福的文字很多,這與作者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有關。

寓言借此喻彼,借遠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寓較深的道理于簡單的故事之中,具有鮮明的訓誡性、諷刺性和哲理性。寓言一般結(jié)構(gòu)簡短,情節(jié)集中,故事風趣幽默,人物性格突出,常用比喻、擬人等手法。寓言的語言生動形象,常用簡約的語言勾畫人物的動作和心理。

二、誦讀。

老師泛讀課文。

三、字詞。

借助工具書、課下注釋,生字讀音,解釋重點實詞、虛詞和短語。

四、朗讀課文。

采用不同方式,請同學朗讀課文四遍,熟悉課文內(nèi)容。

五、串講課文。

同學串講,老師適時指點。

六、概括寓意。

學生分小組討論,概括寓意,然后交流。

七、總結(jié)。

《畫蛇添足》:事情已經(jīng)到了完美無缺的地步,再做多余的事,不僅無益,而且有害。過和不及也許僅僅相差一點點,但是要掌握分寸必須明智。過分聰明,思想方法不對,有時反倒被聰明貽誤。

《買櫝還珠》:沒有眼力,只重外表,取舍不當,就會舍本逐末。

《畫蛇添足》、《買櫝還珠》都是諷刺寓言,有生動的喜劇情節(jié),活潑風趣,讓讀者在輕松的閱讀中忍俊不禁,并從中體會其蘊含的道理。

《濫竽充數(shù)》:成就一番事業(yè)關鍵是有真本領。沒有真本領,一味地投機取巧,只能得逞于一時,終歸要碰壁的。這則寓言敘事平實,情節(jié)簡括,由于前后對比,并不顯得平板。突出了人物于變化的環(huán)境的應對,一個“逃”字活畫出南郭處士的狼狽。

《塞翁失馬》:這個故事說明了“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生活哲理和事物之間的辯證關系。這是一篇哲理寓言,敘事多用對話,情節(jié)曲折,用白描的手法,生動地刻劃了一個深謀遠慮的老者的形象,通過語言描寫表明了他對突發(fā)事件的冷靜的思考與平和的心態(tài)。讀者從中可以感悟到“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生活哲理和事物之間的辯證關系。

八、布置作業(yè)?。

1.復習字詞,熟讀課文。

2.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并翻譯句子。

(1)未成,一人之蛇先成,奪卮酒,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為蛇足者,終亡其酒。

(2)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之,廩食以數(shù)百人。

(3)近塞上之人有善術(shù)者,馬無故亡入胡。

九、

畫蛇添足?——?多此一舉???弄巧成拙。

買櫝還珠?——?取舍不當???舍本逐末。

濫竽充數(shù)?——?魚目混珠???投機取巧。

塞翁失馬?一一?安知非福???禍福無定。

寓言兩則說課稿篇八

教學目標:1、學會本課9個生字及新詞,認讀2個字。2、能夠用“匆匆忙忙”和“毫不示弱”造句。3、能講述“鄭人買履”的故事,表演《鷸蚌相爭》。4、知道這兩則寓言所講的故事,懂得不要墨守成規(guī)以及互不相讓只能兩敗俱傷讓別人得利的道理。教學重點:知道這兩則寓言所講的故事。教學難點:懂得不要墨守成規(guī)以及互不相讓只能兩敗俱傷讓別人得利的道理。課時:2課時。???????????????????????????第一課時鄭人買履教學目標:1、學會本則寓言中的5個生字,1個認讀字。2、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知道那個鄭人沒有買到鞋的原因,懂得不要墨守成規(guī)的道理。3、能用“匆匆忙忙”造句。4、能講述“鄭人買履”的故事。教學重點:知道“鄭人買履”這則寓言所講的故事。教學難點:懂得不要墨守成規(guī)的道理。教學過程:一、導入:我們以前學過了好幾篇寓言故事了,誰愿意回憶一下都學過了什么?都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呢?下面讓我們進入今天的寓言故事“鄭人買履”,看看你能從這篇寓言故事中學到什么?二、新授: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把字音讀準確。

2、指名讀,糾正字音。

3、小組互相檢查,做到正確、流利。

4、默讀課文,想一想:那個鄭人為什么沒有買到鞋?(默讀課文,思考。)5、匯報。(二)指導造句。1、“匆匆忙忙”這個詞語,你怎么理解?用到什么地方比較合適呢?2、那么試著用這個詞語說一句話。(教師指導學生把話說完整。)3、自由發(fā)言。(三)講述這則寓言。1、這個鄭人多么的愚蠢可笑呀,這篇寓言多么的生動,你能把這則寓言像講故事那樣講出來嗎?2、自由發(fā)言,講述故事。3、教師及時平價。三、課堂小結(jié):通過學習這則寓言,你有什么收獲?四、作業(yè):把這則寓言的故事講個別人聽。?????????????????????????第二課時鷸蚌相爭教學目標:1、學會本則寓言中的4個生字,1個認讀字。2、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知道鷸和蚌一起被漁夫捉走的原因,懂得互不相讓只能兩敗俱傷讓別人得利的道理。3、能用“毫不示弱”造句。4、能講述“鷸蚌相爭”的故事,并排練課本劇,演一演。教學重點:知道“鷸蚌相爭”這則寓言所講的故事。教學難點:懂得互不相讓只能兩敗俱傷讓別人得利的道理。教學過程:一、導入: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來學習一篇新的寓言故事,“鷸蚌相爭”??纯催@則寓言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二、新授: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把字音讀準確。

2、指名讀,糾正字音。

3、小組互相檢查,做到正確、流利。

4、默讀課文,想一想:為什么鷸和蚌一起被漁夫捉去了呢?(默讀課文,思考。)5、匯報。(二)指導造句。1、“毫不示弱”這個詞語,你怎么理解?用到什么地方比較合適呢?2、那么試著用這個詞語說一句話。(教師指導學生把話說完整。)3、自由發(fā)言。(三)講述這則寓言。1、這則寓言寫的多么生動啊,如果鷸和蚌不那么互不相讓的話,肯定不是這個結(jié)果的,那么你能把這則寓言像講故事那樣講出來嗎?2、自由發(fā)言,講述故事。3、教師及時平價。三、課堂小結(jié):通過學習這則寓言,你有什么收獲?四、作業(yè):1、把這則寓言的故事排演成課本劇。2、發(fā)揮想象,把這則寓言改編一下,看看結(jié)果會有什么變化。

寓言兩則說課稿篇九

1、會認10個生字,會寫9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用自己的話講這兩個寓言故事。

3、能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實際理解寓意,從中受到啟發(fā)和教育。

教學重難點。

1、重點:能用自己的話講這兩個寓言故事。

2、難點:能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實際理解寓意,從中受到啟發(fā)和教育。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弄清題意。

1、出示“寓言兩則”,查字典解釋詞意。

二、?教學《揠苗助長》。

(一)、解題引入:同學們,你們聽過寓言故事嗎?(學生交流)。教師介紹:寓言和童話、記敘文一樣,是一種文章體裁,它往往借一個虛構(gòu)的小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霸ⅰ奔耐邪囊馑?,寓言就是說話包含著某種意思?!皠t”在這里是一個量詞,表示條數(shù)。“二則”就是二條。

(結(jié)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引發(fā)學生的交流討論。自然引出教學內(nèi)容,向?qū)W生介紹寓言的常識性知識,豐富學生的認識,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

(二)、學習《揠苗助長》。

1、初讀。

(1).讀題思考:讀了課題你們想到了什么?相機教學“揠”字的讀音和意思,“長”在這里讀“zhang"。

(2).出示課件或錄像資料,變“話”為“畫”,引導學生觀看,細致了解故事內(nèi)容。

(由題引入,變文字為畫面,激發(fā)學生的熱情,了解故事的內(nèi)容,為學文奠定基礎。)。

(3)、自讀課文。輕聲朗讀課文,找出并讀準生字、新詞。利用工具書理解不懂的詞語,同桌互相討論。

(4)、全班交流生字詞語的識記。

2、朗讀。

(1)、引導學生朗讀自己最喜歡段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練習朗讀。

(2)、指名朗讀,教師相機引導學生說出朗讀體會:你為什么這樣讀?結(jié)合重點詞句,引導學生體會人物的語言和心情,教師相機啟發(fā)、指導學生進行感情朗讀。

3、討論。

思考:讀了這則寓言明白了什么道理?生活中有過類似的事情嗎?今后我們應該怎樣做?引發(fā)學生討論,教師相機點撥,抽象出寓意。

4、拓展。

1、啟發(fā)學生思考:如果讓你給這個農(nóng)夫起個名字,你認為他應該叫什么?說出自己的理由。

2、如果要你把這個寓言講給幼兒園的小朋友們聽,你會怎么講?講寓言比賽。

三、寫字。

1、出示“我會寫”中的“焦、費、望、算”。引導學生觀察這幾個字在結(jié)構(gòu)和筆畫上的特征,交流觀察的收獲,教師適當強調(diào)。如:“焦”的上面,右邊是四橫,不要寫成“住”;“算”字中間是“目”不是“日”?!百M”字上面的是“弗”,要先寫“弓”字;“望”字上面左半部的“亡”字的最后一筆有變化。

2、教師范寫。

3、練寫,評議。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利用生字詞語卡片,組織學生回顧。

2、啟發(fā)交流:從《揠苗助長》的學習中,你得到了哪些收獲?。

二、?教學《守株待兔》。

1、?初讀。

(1).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把句子讀通順。利用工具書或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語。教師巡視指導。

(2).檢查學生自學情況。

(3).啟發(fā)思考:通過讀文,你知道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研讀。

(2).結(jié)組學習。引導學生圍繞著梳理出的問題研讀課文。教師巡視,適當提示,比如:要抓住重點詞句進行理解,體會人物的語言和心情等。

(3).小組匯報交流學習成果。教師要結(jié)合學生的讀書匯報,適時地引導學生理解語言,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豐富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和蘊含道理的感悟和體驗。如:

抓住“種田人急忙跑過去,沒花一點兒力氣,白撿了一又肥又大的野兔?!币龑W生體會?!鞍住弊?。指導朗讀該句,讀出種田人那種撿了便宜心滿意足的語氣;撿了野兔后,他想些什么?指導朗讀該句,讀出種田人那種期盼的心情;守株待兔的結(jié)果怎樣?指導學生讀出惋惜的語氣等。

在感情朗讀的基礎上,啟發(fā)學生交流:這個人做得對嗎?

(4).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3、拓展。

(1).討論:讀了這篇寓言,你有什么收獲?

(2).交流:在生活中,你見過像課文中的種田人一樣的人和事嗎?

(3)、思考:種田人正坐著等待兔子,假如你經(jīng)過看見了,你會怎么樣來勸說他?

4、寫字。

(1)、出示“我會寫”中的“守、丟、此、樁、肥”,組織學生進行觀察。

(2)、教師示范書寫。

(3)、學生練寫,師生評議。

詞語解釋:

揠苗助長:揠:拔。比喻不遵循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強求速成,反而把事情弄糟。也作“拔苗助長”。

守株待兔:比喻死守狹隘的經(jīng)驗,不知靈活變通。也比喻妄想不勞而獲,坐享其成,或不經(jīng)過努力而僥幸得到成功.

板書設計:

寓言兩則說課稿篇十

二年級下冊第27課是寓言故事,本課是由《揠苗助長》和《守株待兔》兩篇寓言組成。課文分別為我們描述了古代兩個可笑的人物形象。一個做事急于求成,違背常理,結(jié)果把事情弄得更糟;一個是對意外的收獲心存僥幸,不認真做事,結(jié)果一事無成。這兩則寓言都是家喻戶曉的作品,語言簡潔明快,內(nèi)容生動有趣。

寓言常常是以一個小故事來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是學生們喜聞樂見的一種體載。寓言的學習應抓住課文篇幅短小、內(nèi)容生動有趣的特點。引導學生結(jié)合課文的插圖,抓住理解重點詞句,分析人物的言談舉止和心理活動,讀懂課文內(nèi)容。同時結(jié)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理解感悟。抓住課文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分析因果揭示寓意,讓學生從中受到教育和影響。

如:《揠苗助長》,講的是古時候有個人盼望禾苗長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高里拔,結(jié)果禾苗都枯死了。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事物有它自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如果違反自然發(fā)展規(guī)律,強借外力,強求促成,反而會把事情弄糟。這則寓言情節(jié)簡單,學生一讀就能了解故事內(nèi)容,但寓意比較抽象,這對于二年級的孩子來說是比較難以理解的。為此,我認真研讀了文本,尋找到了本課教學的關鍵所在,較好地引導學生悟出了深刻的寓意。

寓言兩則說課稿篇十一

《寓言兩則》是蘇教版第六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講述了古時候有個人盼望自己的禾苗長得快些,就將禾苗一棵一棵往上拔,結(jié)果禾苗都枯死了.這篇課文的內(nèi)容比較淺顯,主要通過指導學生朗讀來領會課文內(nèi)容,把握故事內(nèi)容,結(jié)合生活實際體會故事蘊含的道理,懂得做事要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做,不可急于求成.

一,導入:。

寓言是三年級的學生首次遇到的新的體裁,所以一上來,我覺得有必要讓學生理解什么是寓言,讓學生知道在這則小故事中包含著一個道理.并讓學生說說平時看過或聽過的寓言故事,讓學生從現(xiàn)實的例子中真正理解寓言二字的含義.即實現(xiàn)理論與實踐的結(jié)合.然后通過學生說的例子中導入我們要學習的一則寓言《揠苗助長》.學貴有疑,我大膽地讓學生針對題目去質(zhì)疑,然后幫助學生歸納出要解決的問題,并打上問好,讓學生做到心里有數(shù).

二,以讀感知,以演促演。

這則故事很精彩,通過演的方式很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能讓學生通過真實的演來掌握道理.但是要能演好卻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因為只有讓學生掌握了文中人物的心情,語氣,動作,把自己當做文中的農(nóng)夫,才能很好的通過演出再現(xiàn)課文的內(nèi)容.所以在整堂課的學習中,我反復讓學生進行朗讀,每一次都有不同的要求,真正做到了在讀中理解課文,在讀中感悟課文.在閱讀中與文本對話,在對話中師生交流,在交流中共同成長.例如:"宋國有個農(nóng)夫,他巴望著自己田里的禾苗長得快些,就天天到田邊去看.可他總覺得禾苗一點兒也沒有長,心里十分焦急."在這一小節(jié)中我主要想通過反復的讀讓學生自己理解農(nóng)夫那時候的心情,然后讓學生自己通過自己的朗讀來想象農(nóng)夫會怎么看,會怎么想,會怎么說,為最后的表演做一個鋪墊,讓學生在表演中有話說.每一小節(jié)都能這樣讀演結(jié)合,以讀促演.

這樣一次一次的閱讀與小表演的結(jié)合,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學生真正地成了學習的主人.《大綱》中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學生自主學習,既避免了教師的煩瑣講解,又培養(yǎng)了他們獨自發(fā)現(xiàn)并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教學活動真正建立在學生活動,自主探索的基礎上.

三,重視字詞教學。

這是一課時的教學,所以識字,寫字也十分重要.這堂課,我充分借助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來豐富識字教學.讓學生自己來為生字找"朋友",真正的把生字運用到生活中去.

四,不足之處:。

課堂中難免有不足之處,比如對于學生的回答評價語言少,總感覺到只有那么幾句可可以表揚的話,還有在讀的層次設計上要有所把握.

整堂課我就是從以上幾方面引導學生積極地投入學習,讓學生真正地做學習的主人.

寓言兩則說課稿篇十二

《西門豹》這篇課文所講的故事發(fā)生在戰(zhàn)國時代,講的是魏王派西門豹管理鄴這個地方,西門豹巧施妙計,和群眾一起破除迷信,興修水利,帶動當?shù)亟?jīng)濟發(fā)展的歷史故事,刻畫了一個為老百姓做好事,辦實事的古代地方官的形象,贊揚了他反對迷信、尊重科學的品質(zhì)。

這篇課文的篇幅雖然比較長,但是文章有一條明確的主線,那就是西門豹調(diào)查——除害——開渠。重點是西門豹是調(diào)查和除害的過程,如果掌握了這兩點,那么學生也就掌握了整篇課文。我的要求是讓學生能夠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個故事,所以理解這條主線就成了我上課的一個重點。

本課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通過大量運用人物對話,展開情節(jié),表現(xiàn)人物。因此讓學生充分體會人物對話是他們理解課文、把握主要內(nèi)容的重要途徑。課文的對話主要有以下特點:

1、以對話反映故事內(nèi)容。

西門豹剛到鄴時,看到土地荒廢,人煙稀少,人民生活十分困難,于是進行調(diào)查。他找了一位老大爺,通過他的“四問”與老大爺?shù)摹盎卮稹保唵蚊髁说闹懒水數(shù)馗F困的主要原因。

以上內(nèi)容集中在1—8自然段,在講解課文時,我先讓學生自己通過讀課文概況西門豹的“四問”;然后根據(jù)老大爺?shù)幕卮?,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講述問題的答案。我讓學生學會換位思考,如果他們是西門豹,看到當?shù)厝嗣竦母F苦生活,他們會怎么做。通過角色體驗,讓他們加深印象并初步思考如何改善這個局面。

2、以對話表現(xiàn)人物機智。

讓學生仔細品讀課文第9自然段西門豹的話語,然后體會他話語下面的潛臺詞。

他說:“河伯真靈啊”!真的是相信河伯的靈驗嗎?真的是賞識給河伯娶妻的有用嗎?

不是的,他實際上是欲擒故縱。

他說:“我也送新娘”。真的是去參與給河伯辦喜事嗎?不是的。他要借送新娘懲辦巫婆和官紳的計劃早就想好了。這樣說,只是為了不打草驚蛇。

西門豹的這些話語都表現(xiàn)了人物的機巧和智慧,需要學生仔細、反復體會。

3、以對話揭示矛盾斗爭。

“麻煩你去跟河伯說一聲,說我要選個漂亮的,過幾天就送去?!?/p>

西門豹借口新娘不漂亮,以再選新娘為理由,讓巫婆去跟河伯說一聲,讓衛(wèi)士把巫婆扔進漳河里。

“巫婆怎么還不回來,麻煩你去催一催吧。”

接著,西門豹又借口讓官紳頭子去催一下巫婆,又把官紳頭子投進了漳河。

“怎么還不回來,請你們?nèi)ゴ叽甙?”

“起來吧。看樣子是河伯把他們留下了。你們都回去吧?!?/p>

他并沒有直接戳穿壞人的騙局,而是用既幽默又客氣的話語,采取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策略,展開了針鋒相對的斗爭。

他為什么這么做呢?主要目的是為了揭穿巫婆和官紳們的騙局,進而教育當?shù)氐陌傩?,這是本課講解的一個重點,也是學生理解的一個難點。

西門豹和巫婆及官紳們的對話及行動都是在當?shù)乩习傩赵趫龅那闆r下進行的,他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是給老百姓們看的。

既然當初是巫婆說河伯是漳河的神,每年都要娶一個年輕漂亮的媳婦,否則漳河就會發(fā)大水,淹掉老百姓的田地;當?shù)氐墓偌澮渤雒娼o河伯辦喜事。西門豹就順水推舟的假裝真的相信真有河伯,而且巫婆及官紳和河伯的關系也很熟,讓他們?nèi)ズ秃硬f一聲也很合適。所以,把巫婆及官紳頭子投進了漳河。如果他們能安全返回,說明真的有河伯;如果他們都沒有回來,那么他們先前所說的河伯娶媳婦都是騙人的,迷信自然破除了。

“老百姓最后都明白了,巫婆和官紳都是騙錢害人的”。老百姓得到了教育,巫婆及官紳等一干壞人也到了應有的懲處。

通過品讀課文中的人物對話,學生們基本都理解了課文內(nèi)容。本來,我還想讓學生通過扮演角色來演一下這個故事,那樣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會更深一步。但是因為時間有限而沒有演成。這是一個遺憾,希望有機會在以后的教育教學中再進一步完善。

寓言兩則說課稿篇十三

重點:

理解詞語,了解內(nèi)容和寓意。

難點:

使用成語造句。

過程:

一、導入。

今天學習,寓言是文學作品的一種體裁,是指帶有勸喻或諷刺的短小故事。我國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寓言就已經(jīng)盛行,先秦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優(yōu)美的寓言。例如《守株待兔》、《葉公好龍》、《狐假虎威》、《愚公移山》等。

課文《畫蛇添足》出自《戰(zhàn)國策》。《買櫝還珠》和《濫竽充數(shù)》選自《韓非子》,這兩個故事都是戰(zhàn)國時期的?!度淌яR》選自《淮南子》,《淮南子》是西漢淮南王劉安組織他的賓客編寫的。書中涉及禍福的文字很多,這與作者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有關。

寓言借此喻彼,借遠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寓較深的道理于簡單的故事之中,具有鮮明的訓誡性、諷刺性和哲理性。寓言一般結(jié)構(gòu)簡短,情節(jié)集中,故事風趣幽默,人物性格突出,常用比喻、擬人等手法。寓言的語言生動形象,常用簡約的語言勾畫人物的動作和心理。

二、誦讀。

老師泛讀課文。

三、學習字詞。

借助工具書、課下注釋,學習生字讀音,解釋重點實詞、虛詞和短語。

四、朗讀課文。

采用不同方式,請同學朗讀課文四遍,熟悉課文內(nèi)容。

五、串講課文。

同學串講,老師適時指點。

六、概括寓意。

學生分小組討論,概括寓意,然后交流。

七、總結(jié)。

《畫蛇添足》:事情已經(jīng)到了完美無缺的地步,再做多余的事,不僅無益,而且有害。過和不及也許僅僅相差一點點,但是要掌握分寸必須明智。過分聰明,思想方法不對,有時反倒被聰明貽誤。

《買櫝還珠》:沒有眼力,只重外表,取舍不當,就會舍本逐末。

《畫蛇添足》、《買櫝還珠》都是諷刺寓言,有生動的喜劇情節(jié),活潑風趣,讓讀者在輕松的閱讀中忍俊不禁,并從中體會其蘊含的道理。

《濫竽充數(shù)》:成就一番事業(yè)關鍵是有真本領。沒有真本領,一味地投機取巧,只能得逞于一時,終歸要碰壁的。這則寓言敘事平實,情節(jié)簡括,由于前后對比,并不顯得平板。突出了人物于變化的環(huán)境的應對,一個“逃”字活畫出南郭處士的狼狽。

《塞翁失馬》:這個故事說明了“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生活哲理和事物之間的辯證關系。這是一篇哲理寓言,敘事多用對話,情節(jié)曲折,用白描的手法,生動地刻劃了一個深謀遠慮的老者的形象,通過語言描寫表明了他對突發(fā)事件的冷靜的思考與平和的心態(tài)。讀者從中可以感悟到“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生活哲理和事物之間的辯證關系。

八、布置作業(yè)?。

1.復習字詞,熟讀課文。

2.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并翻譯句子。

(1)未成,一人之蛇先成,奪卮酒,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為蛇足者,終亡其酒。

(2)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之,廩食以數(shù)百人。

(3)近塞上之人有善術(shù)者,馬無故亡入胡。

九、設計。

畫蛇添足?——?多此一舉???弄巧成拙。

買櫝還珠?——?取舍不當???舍本逐末。

濫竽充數(shù)?——?魚目混珠???投機取巧。

塞翁失馬?一一?安知非福???禍福無定。

寓言兩則說課稿篇十四

2.了解寓言的特點。

3.學習閱讀寓言的方法。

4.了解韓非及《韓非子》的相關知識。

5.體會寓言特點,理解本文深刻寓意。

6.識記并理解積累文中的文言實、虛詞。

二、重點難點。

1.重點:通過故事領悟其中所包含的道理。

2.難點:寓言的特點。

三、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人。

1.作家作品簡介。

(二)、檢查預習。

1.給下面加點字注音。

度其足(?)????遂不得履(?)?(?)????寧信度(?)?????墜于水(?)????遽契(?)。

2.默寫課文,思考自讀提示。

3.借助查工具書,讀《鄭人買履》,理解文章大意。

4.按時間順序給文章分層次:

先度足,置其坐。

一層:????????????????交代人物事件。

至之市,忘操之。

已得履,返取之。

二層:???????????????交代經(jīng)過結(jié)尾。

返市罷,不得履。

人問曰,何試足。

三層:??????????????對話式的結(jié)尾。

鄭人曰,無自信。

5.說說這篇寓言講述了一個什么道理。

6.課堂練習:

解釋下列詞語的意思:

(1)??????????欲:

(2)??????????置:

(3)??????????坐:(通假字)。

(4)??????????度:

(5)??????????遂:

(6)??????????及:

(7)??????????反:(通假字)。

7.翻譯全文。(師相機指導)。

8.通讀全文,注意讀出鄭人說話的語氣。

(三)、歸納主題:

這則寓言通過鄭人買鞋的故事,刻畫了一個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腳的墨守成規(guī)的人物形象。告誡人們:不要迷信習慣、成規(guī)和理論,而要根據(jù)實際得出體會和結(jié)論。

(四)、布置作業(yè)?:

1.背誦這則寓言。

第一課時。

1.了解呂不韋及《呂氏春秋》的相關知識。

2.識記并理解積累文中的文言實、虛詞。

3.體會寓言特點,理解本文深刻寓意。

4.學會變通地處理各種事物。

二、重點難點。

1.重點:通過故事領悟其中所包含的道理。

2.難點:寓言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導語?。

寓言早在我國春秋戰(zhàn)國時代就已經(jīng)盛行。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傳下來。外國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臘的《伊索寓言》,法國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國的《克雷洛夫寓言》。希望同學們通過《寓言二則》的學習,掌握閱讀寓言的方法,課外讀一些寓言故事,擴大視野。

二、作家作品簡介。

三、題目解說。

文題中的“刻”是刻記號,“舟”是船的意思,“求”是尋找。整個文題的意思是“在船上刻記號,到水中去找丟失的寶劍”。

四、抽生試背全文(師相機糾正發(fā)音)。

五、解釋下列字、詞的意思。

(1)??????????墜:

(2)??????????遽:

(3)??????????契:

(4)??????????是:(指示代詞)。

(5)??????????若此:

(6)??????????不亦惑乎:

六、翻譯全文。

七:劃分文章結(jié)構(gòu),概括每層意思:

楚人涉江,劍墜水中。

一層:??????????????????交代人物、起因。

遽契其舟,吾劍從墜。

舟止求劍,從其所契。

二層:??????????????????指出錯誤原因。

舟行劍止,豈可求劍。

八、歸納主題:

這則寓言通過楚人刻舟求劍的故事,尖銳地諷刺了那些不顧客觀實際的發(fā)展變化,不知變通的愚蠢之人;告誡我們不要靜止地看問題,而要用運動和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問題。

九、這則寓言的寫作特點:

(1)??????????語言簡潔平實、蘊含豐富?!皦嫛睂懗隽顺说幕艁y,“遽”寫出了楚人反應速度之快,“入”“求”又寫出其行為的愚蠢。

(2)??????????對比、反問揭其錯誤實質(zhì)。結(jié)尾“舟行”與“劍止”對比,指出“求劍若此”不僅找不到劍,而且太糊涂了??磥聿粦o止地看問題。

十、通讀全文,試背全文。

十一、布置作業(yè)?:

1、????????完成課后練習。

2、????????背誦寓言。

寓言兩則說課稿篇十五

1.在品讀《揠苗助長》表現(xiàn)農(nóng)夫急性子的語句時,學生感情把握非常充分,文章讀得非常有味道。語文課要有語文味,孩子能夠把句子讀得有感情,讀出語文味,這個過程,就是對語言文字的一種品味,消化,吸收,今天同學們表現(xiàn)非常好。

2.關于“一棵一棵”的爭論。這是我預先沒有想到的,當我問到為什么“一棵一棵地往上拔”?有的孩子說他有耐心,我就追問了一句:“同學們剛剛說他是急性子,這會兒他怎么又這么有耐心了?”有的孩子說,他既性急,又有耐心。(顯然沒有理解)有的孩子理解就特別好:“他想讓禾苗快點長高,所以一棵一棵往上拔,覺得雖然累,但也值得!”這樣一辯,孩子對農(nóng)夫急于求成的心理感受更深了。不過,覺得我少說了一句話,應該點一下,這里的耐心是反襯他的心急的。因為覺得學生有些糾纏不清,想急于往下進行,當時表述可能也不是十分清晰,估計有的學生還是會有些糊涂的,自己也犯了急于求成的錯誤。

3.關于寓意的揭示。雖然孩子們沒有總結(jié)的那么準確,但是意思完全表達出來了,比如:莊稼生長需要一定的時間,不能太心急;禾苗有它生長的方式,不能破壞它;提到了“欲速則不達”,“心急吃不了熱豆腐”等等。再如第二則寓言,我們談到了“退一步,海闊天空?!痹谶@樣的交流碰撞中,寓意的揭示水到渠成,教師再用多媒體展示出來,學生理解了,記憶也更深刻了。

《守株待兔》這篇寓言故事對孩子很有教育意義,這是古人做的一件蠢事,對什么事情都存有僥幸心理,不會靠自己的努力去爭奪。

在學習中,我借鑒第一節(jié)課的良好效果,讓學生用“真”來總結(jié),部分學生很有悟性,從種田“真辛苦”到撿到兔子“真幸運”再到心里想:要是每天都能撿到一只兔子那該多好啊!“真敢想”到從此扔下鋤頭,整天坐在樹樁旁邊等著,“真有耐心”再到天里長滿了野草,莊稼全完了。

“真可悲,真愚蠢”。我將課文交給學生自己,讓他們一邊讀書一邊總結(jié),很快,學生就在一節(jié)課中度過了,我們就在這簡潔的寓言中用簡潔的語言總結(jié)故事,相信這節(jié)課一定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真是一節(jié)“真愉快真和諧”的課堂啊!

寓言兩則說課稿篇十六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9個生字,理解課文中的詞語的意思。

教學重點:理解寓言內(nèi)容,體會寓意。

教學難點:讀懂詞句,理解兩則寓言的寓意。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板書課題:今天老師和同學一起來學習兩則寓言。你們知道什么是寓言嗎?

3.學習“寓”字:“寓”是“寄托”的意思。(學生自由發(fā)言,說自己的記憶字形的方法)。

4、這節(jié)課我們先來學習第一則寓言。(板書:揠苗助長,指導讀準字音)。

二、初讀課文,了解寓言大意。

1、請學生自由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出示生詞:齊讀、指名讀、小組讀、全班讀。

3、指名讀故事,讀通順課文,并說一說“揠苗助長”是什么意思。

三、學習故事,揭示寓意。

1、學生自由讀故事,然后交流自己讀懂的內(nèi)容。

2、指導朗讀: 。

(2)指導朗讀第一段,讀出農(nóng)夫的焦急。

(3)指名讀第二、第三段。農(nóng)夫想到什么辦法?(相機理解“筋疲力盡”) 。

(4)讓學生觀看插圖。此時他的神情是怎樣的?能用一個詞語概括嗎?

(5)指導有感情地朗讀第二、三自然段:能把農(nóng)夫當時又累又高興的心情讀出來嗎?(指名讀、齊讀)。

(6)指名讀第四段:農(nóng)夫辛苦工作了一天,結(jié)果怎樣?(理解“納悶”)。

3、理解寓意: 。

(1)討論交流:禾苗為什么會枯死?種田人錯在哪兒?

(3)看到枯死的禾苗,如果你是農(nóng)夫的兒子,你會說些什么?如果你是他的鄰居,又會說些什么?如果你是他的妻子,你會說些什么?如果你是村里最德高望重的老人,你會忠告他什么?(口頭練習說。)。

四、指導識字寫字。

1、請同學讀生字。

2、記憶字型,分析難寫字。

3、師范寫,學生書空。

4、描紅。

第二課時。

一、故事導入,激發(fā)興趣。

講故事:戰(zhàn)國時候,中原大地并立著七個小國:秦、楚、韓、魏、趙、燕、齊。(出示戰(zhàn)國七雄圖)在這七個國家中,秦國的國力最強大,其他六個國家勢力較弱,但相互之間實力相當。秦國一直野心勃勃,想消滅其他六國,統(tǒng)一天下。但他心里明白:如果直接與六國為敵,即使自己再強大,也很難如愿以償。于是,他一直在等待著機會。有一回,趙國和燕國鬧了點小矛盾,趙王大怒,決定攻打燕國,出出心里的這口氣。秦王大喜,相信統(tǒng)一天下的機會來了。然而,趙國有個叫蘇代的人聽說了這件事后,急忙求見趙王。蘇代只給趙王講了一個故事,立刻打消了趙王攻打燕國的念頭,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個統(tǒng)一天下的好機會。一個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場戰(zhàn)爭,什么故事有這么大的力量呢?這個故事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另一則寓言故事《鷸蚌相爭》(板書,讀準字音)。

二、初讀故事,了解內(nèi)容:

1、自己讀課文,不認識的字看看生字表或查字典,做到正確流利;同時,想想文章主要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2、出示生詞,多種方法檢查朗讀,讀準字音,認清自形。

3、指名讀課文,相機正音。

4、說一說故事的主要內(nèi)容。

三、再讀故事,理解寓意。

1、自由讀課文,思考:鷸蚌是怎樣互不相讓的?劃出有關語句。

2、學生交流。

3、指導朗讀:

出示鷸蚌相爭時的語言,指導朗讀。(指名讀,男女生對話讀,師生分角色讀。)。

4、鷸蚌相爭的結(jié)果怎樣?(指名回答,指導朗讀)。

5、換位思考:這樣一個結(jié)果,三個主人公:鷸、蚌、漁翁會怎么想呢?

6、學了這個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7、小結(jié):互不相讓,只會兩敗俱傷。

四、拓展延伸。

1.發(fā)揮想象:許多年后,鷸和蚌的子孫再一次在河邊相遇了。這次,他們之間又會發(fā)生什么新的故事呢?(讓學生拓展想象,可以課后練筆,可以當場練說)。

2、你還知道那些寓言故事?讀后有什么收獲?

五、指導寫字:

先范寫,再描紅。

六、布置作業(yè)。

1、把自己新編的故事寫下來。

2、再去搜集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讀一讀,體會它蘊含的道理。

寓言兩則說課稿篇十七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用自己的話講述兩則寓言故事。

教學重難點:在了解寓言主要內(nèi)容的基礎上,體會寓意。

教學準備:

1、本課課件。

2、布置學生搜集、閱讀寓言故事。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談話:同學們都愛看故事聽故事,誰還記得我們以前學過哪些寓言故事?

2、揭題: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兩個有趣的寓言故事。板書:寓言兩則(指導“寓”的書寫)。我們先來學習第一則寓言故事《亡羊補牢》。

3、說說你對課題的理解。

二、朗讀課文,讀通讀順。

1、自由朗讀課文,讀正確讀流利。

2、同桌互讀課文,相互正音。

3、指名朗讀課文,相機檢查字詞的學習情況。

4、這則寓言主要講了一個什么故事?誰能用三言兩語概括?(先四人小組內(nèi)練說,再指名回答。)。

三、交流體會,明了寓意。

1、小組內(nèi)分角色讀、演課文。

2、組內(nèi)交流:我從這個故事明白了什么?

3、全班交流(引導聯(lián)系學習、生活實際去談感受)。

四、總結(jié)學法,自讀自悟。

1、我們是怎么讀懂這則寓言的?(引導學生總結(jié)寓言的學習方法。)。

根據(jù)回答,板書。

寓言故事學習法:

(1)朗讀課文,讀通讀順。

(2)了解故事內(nèi)容。

(3)體會故事寓意。

2、根據(jù)學法,自學第二則寓言故事《南轅北轍》。

3、組內(nèi)交流各自的自學所得,提出疑難組內(nèi)探討。

4、匯報交流,釋疑解惑。

第二課時。

一、復述故事。

1、熟讀課文,同桌互練,用自己的話講述兩個寓言故事。

2、指名上臺復述故事,師生評議。

二、拓展延伸。

1、小組成員互相展示各自搜集的寓言故事資料,商討匯報形式,做好匯報準備。

2、小組上臺匯報。

3、評出最佳匯報小組。

三、堂上寫字。

1、你覺得哪些字比較難寫?(指導難寫字的書寫)。

2、抄寫生字詞。

3、聽寫生字詞。

四、布置作業(yè)。

1、把這一課的兩個故事講給家人聽。

2、小練筆:我從某個寓言故事想到的。

【本文地址:http://m.aiweibaby.com/zuowen/12734305.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