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師編寫的一種教學指南,有助于提高教學效果。教案的編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實踐能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歡迎大家瀏覽以下教案范文,對教學設計有更深入的理解。
歸園田居·種豆南山下教案與鑒賞篇一
南山:指廬山。
稀:稀少。
興:起床。
荒穢:形容詞作名詞,指豆苗里的雜草。穢:骯臟。這里指田中雜草。
荷鋤:扛著鋤頭。荷,扛著。
晨興理荒穢:早晨起來到田里清除野草。
狹:狹窄。
草木長:草木叢生。長,生長沾:(露水)打濕。
足:值得。
但:只.
愿:指向往田園生活,“不為五斗米折腰”,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但使愿無違:只要不違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違:違背。
歸園田居·種豆南山下教案與鑒賞篇二
二、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一本本色彩斑斕、圖文并茂的小人書曾讓兒時的我們如癡如醉、愛不釋手她們充實著我們寂寞的童年,滋養(yǎng)著我們懵懂的心靈,她們一路伴隨著我們成長!
要完成這項工作,光有熱情遠遠不夠先來看一下已完成的古詩編輯包括哪些內容?
明確:注音,注釋,譯文,插圖。
三、淺吟低唱,完成注音。
1、學生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重音和節(jié)奏。
提示:用“∕”劃分節(jié)奏,注意音節(jié)劃分和意義劃分相結合。
[屏幕出示]。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2、互讀互評:展開朗讀競賽,相互糾正,完成注音。
四、七嘴八舌,疏通詩意。
教師引導:要完成這首詩的翻譯需要注意什么?可以通過哪些途徑和方法?
明確:尊重原文,借助課下注釋,適當擴展。
小組合作,選出最佳譯文。
五、斟詞酌句,繪制美圖。
1、配樂誦讀:邊聽邊想象,我們的眼前會呈現(xiàn)出哪些畫面?用一兩句話描繪一下。
要求:(1)用第一人稱;(2)有景物和人物描寫(動作、心理描寫);。
5、推薦交流:小組內交流,推薦優(yōu)秀者全班交流。
[屏幕出示]1、陶淵明月夜歸耕圖。
2、教師習作:我雖然獨自一人,卻有一輪明月相伴月下的我肩扛一副鋤頭,穿行在齊腰的草叢中透明的月光、靜謐的田野、青草的芳香、泥土的氣息、此起彼伏的蛙鳴,啊,好一幅迷人的月夜歸耕圖如果有“絲竹亂耳,案牘勞形”,哪有機會和心情欣賞這良宵美景?調皮而又多情的露珠也來助興,它給辛勞了一天的我以清涼溫柔的撫慰遠離官場,遠離喧囂,按自己意愿生活的感覺真好!
3、學生點評。
六、配樂誦讀,積累升華。
[屏幕出示]方法指導:事件——所見——所感。
七、盤點收獲,課堂總結。
回顧這節(jié)課,你都有哪些收獲呢?我們如何去鑒賞一首古詩呢?學生暢所欲言。
歸園田居·種豆南山下教案與鑒賞篇三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這首詩,了解本詩的寫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
2、通過反復讀詩,讓學生在吟詠之中加深理解,熟讀成誦;。
3、品味詩歌語言,體會詩的意境,領會詩人的思想情感。
教學重點:熟讀成誦,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理解詩句所蘊涵的內涵,體會詩歌意境。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方法:朗讀法、聯(lián)想法、點撥法、交流法。
一、背景導入,營造氣氛。
課件展示環(huán)境優(yōu)美,和平安寧的圖片。師生共賞,由優(yōu)雅安寧的世外桃源,導入新課。介紹作者。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
要求:注意拼音節(jié)奏。
2、自由朗讀。解詞釋句。
3、詞語小測試。
三、研讀賞析,解讀文本。
1、品讀。
一讀:讀出農夫的無奈和辛苦。
(草盛苗稀,晨興月歸,夕露沾衣)。
二讀:讀出耕者的樂觀和堅定。
(理穢荷鋤,精心侍弄,衣沾不惜)。
三讀:讀出詩人的情趣和愉悅。
(帶月晚歸,悠然愜意)。
四讀:讀出隱士的潔身守志。
(淡泊名利,超凡脫俗)。
2、解讀陶淵明的性格志趣。
四、拓展探究,加深理解: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讹嬀啤贰?/p>
五、練習設計,鞏固知識。
六、深層思考,升華思想。
1.評價陶淵明。
2.探討:你欣賞陶淵明的人生態(tài)度嗎?
如果陶淵明生活在當代,他還會隱居起來嗎?
歸園田居·種豆南山下教案與鑒賞篇四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注釋】。
南山:指廬山。
?。合∩?。
興:起床。
荒穢:形容詞作名詞,指豆苗里的雜草。穢:骯臟。這里指田中雜草。
荷鋤:扛著鋤頭。荷,扛著。
晨興理荒穢:早晨起來到田里清除野草。
狹:狹窄。
草木長:草木叢生。長,生長。
沾:(露水)打濕。
足:值得。
但:只。
愿:指向往田園生活,“不為五斗米折腰”,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但使愿無違:只要不違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違:違背。
【翻譯】。
南山下有我種的豆地,雜草叢生而豆苗卻稀少。早晨起來到地里清除雜草,傍晚頂著月色扛著鋤頭回家。道路狹窄草木叢生,夕陽的露水沾濕了我的衣服。衣服沾濕了并沒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違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鑒賞】。
詩篇生動地描寫了詩人歸隱后的生活和感受,抒發(fā)了作者辭官歸隱后的愉快心情和鄉(xiāng)居樂趣,從而表現(xiàn)了他對田園生活的熱愛,表現(xiàn)出勞動者的喜悅。同時又隱含了對官場黑暗腐敗的生活的厭惡之感。表現(xiàn)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間生活的艱辛。作者陶淵明其實寫的歸園田居是自己理想的故居。
《歸園田居》五首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其所以是如此,不僅在于五首詩分別從辭官場,聚親朋,樂農事,訪故舊,歡夜飲幾個側面描繪了詩人豐富充實的隱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發(fā)的感情而言,是以質性自然,樂在其中的情趣來貫穿這一組詩篇的。詩中雖有感情的動蕩,轉折,但那種歡愉,達觀的明朗色彩是輝映全篇的。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交代了勞作的地點:南山;勞作的成果:草盛豆苗稀;把“盛”與“稀”形成對比,寫出了作者不善勞作的特點,同時也寫出了勞作的艱辛。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交代了勞作的時間:一整天;寫出了勞作的艱辛,“帶月荷鋤歸”寫出了勞動歸來的詩人雖獨自一人,卻有一輪明月相伴。月下,詩人扛著鋤頭,穿行在齊腰深的草叢中,的一幅美麗的“月下歸耕圖”暗示了這種艱辛在作者眼里是快樂的。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寫出了勞作的艱辛,為后文寫“衣沾不足惜”做鋪墊。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點明主旨:寫出了勞作的艱辛,但這種艱辛在作者看來是快樂的,因為向往田園生活,不為五斗米折腰,不愿與世同流合污的意愿沒有被違背,暗含了作者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對官場黑暗社會污濁的批判,反映了作者高潔傲岸,安貧樂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質。
這首詩用語十分平淡自然。“種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樸素如隨口而出,不見絲毫修飾。這自然平淡的詩句融入全詩醇美的意境之中,則使口語上升為詩句,使口語的平淡和詩意的醇美和諧地統(tǒng)一起來,形成陶詩平淡醇美的藝術特色。
歸園田居·種豆南山下教案與鑒賞篇五
過程與方法:
(一)課前指導:通過圖書、網絡等多種渠道搜集有關陶淵明的相關資料,幫助學生理解詩意;搜集有關田園詩的有關資料,讓學生能夠用一種寬闊的視野來欣賞田園詩作。對于那些能力強的同學還可以讓他們寫一寫對田園生活的理解。
(二)課堂應該充分體現(xiàn)學生對田園詩以及對田園生活的理解,老師則應做提煉與升華的工作。
(三)情感與態(tài)度:通過反復的朗讀吟詠,通過對田園詩歌的比較欣賞,真正體會到田園詩給我們帶來的巨大美感,感受田園生活寧靜以致遠的恬淡曠達。
課程重點難點:
穿過語言的表象領悟陶淵明詩意田園的內涵。
課程實施理念:
以詩歌本身所具有的魅力牽引著學生“披文入情”,再輔以優(yōu)揚的音樂、美麗的圖片,讓他們能夠身臨其境般地重返詩意的田園。
課程實施:
課前的指導。
1、熟讀《歸園田居》這首詩,并搜集詩人的相關資料。
2、有能力的同學寫出對田園生活的理解的文章。
3、給陶淵明畫肖像。
4、找到適合的背景音樂。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前奏:播放歌曲《走在鄉(xiāng)間的小路上》同學們聽聽這首。
歌唱出了鄉(xiāng)間的什么樣的景色和心情?渲染氣氛,為學生理解本詩打下基礎。
一、導語。
在上這節(jié)課前,我想請同學們做兩個選擇題。1、如果擺在你們面前有兩條路:
a做官,名利雙收b做農民,平平淡淡。
你們會怎樣選擇?找一二位同學說說自己的看法,教師不作點評。
大家的選擇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實我們都在做同一件事:舍與得。舍和得之間充滿的人的一生,東晉著名文學家陶淵明也曾經做過這樣的選擇,但不同的是,他選擇的是做農民。而且,他這一選擇使他成為中國文學史上最出名的農民之一。《歸園田居》寫于做農民后的第一年后寫的。其中,包含了他對自己棄官歸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文章,學習陶淵明的舍與得。
二、走進作者:
陶淵明(365--427),東晉著名詩人。一名潛,字元亮,稱靖節(jié)先生,又自號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隱士,不滿于官場的黑暗,“不為五斗米折腰”,隱居農村。從彭澤令職位上隱退,這一年他41歲,以后終老農村,死后世人稱他為“靖節(jié)先生”.“不為五斗米折腰”說的是公元405年,陶淵明擔任彭澤縣令時,郡督郵來縣巡察,縣吏告訴他,應該穿戴得整整齊齊地去恭迎郡督郵。陶淵明嘆息說:“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即日授印去職。離開官場回到家園,從事耕讀,這首詩描寫的就是農家生活。陶淵明開創(chuàng)了田園詩一體,為古典詩歌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從此以后,田園詩不斷得到發(fā)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園山水詩派。宋以后,描寫田園的詩人就多到不可勝數(shù)了。
指出重點:陶淵明的這次辭官回家是最后一次,從此再也沒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淵明41歲,在江西彭澤做縣令,不過八十多天,便聲稱不愿“為五斗米向鄉(xiāng)里小兒折腰”,掛印回家。從此結束了時隱時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終老田園。歸來后,作《歸園田居》詩一組,共五首,描繪田園風光的美好與農村生活的淳樸可愛,抒發(fā)歸隱后的愉悅心情。課本中所選是第三首。
三、解題。
明確:“歸”
2、提問:既然“歸”字是題眼,標題只是明確告訴我們要回到田園生活,那么在這個明示信息下面還潛藏著哪些隱性信息和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呢?(以“歸”字為核心來解讀詩歌)。
討論、明確:
(1)、從何而歸?
(2)、為何而歸?
(3)、歸向何處?
(4)、歸去如何?
四、放配樂朗讀錄音,尋找相關信息,回答上述問題:
1、明確:官場。
2、明確:官場腐敗黑暗、爾虞我詐,不愿與統(tǒng)治者同流合污。
3、明確:田園。
他的田園生活是什么樣子呢?
詩人如釋重負,告別了那個令人壓抑的官場,終于來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園。來到南山腳下,種下了豆子,但草兒盛,豆苗稀。詩人只好一大早起來就扛著鋤頭去除草,晚上一直勞作到與星星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濕了衣衫,可解脫了身心束縛的詩人不以為苦,而深深地體味其中的樂趣。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歸園田居·種豆南山下教案與鑒賞篇六
陶淵明的歸園田居種豆南山下這首詩看起來極為平易淺顯,好像只是一個日常生活的片斷,其實卻有不少需要深入體會的內涵。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注釋。
南山:指廬山。
?。合∩佟?/p>
興:起床。
荒穢:形容詞作名詞,指豆苗里的雜草。穢:骯臟。這里指田中雜草。
荷鋤:扛著鋤頭。荷,扛著。
晨興理荒穢:早晨起來到田里清除野草。
狹:狹窄。
草木長:草木叢生。長,生長沾:(露水)打濕。
足:值得。
但:只.
愿:指向往田園生活,“不為五斗米折腰”,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但使愿無違:只要不違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違:違背。
譯文。
南山下有我種的豆地,雜草叢生而豆苗卻稀少。
早晨起來到地里清除雜草,傍晚頂著月色扛著鋤頭回家。
道路狹窄草木叢生,傍晚的露水沾濕了我的衣服。
衣服沾濕了并沒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違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賞析。
這首五言詩,主要是采用“賦”的手法,通過敘事來表現(xiàn)思想感情,其中沒有景物的描寫、氣氛的烘托,也沒有比興的運用,幾乎全用敘述,只在未尾稍發(fā)議論,以點明其主旨。
起句很平實,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就像一個老農站在那里說話,讓人覺得很親切。作者雖志在田園,但初歸時的勞動效果不大理想,莊稼長得不好,豆苗還沒有草多。這一方面是因土地荒蕪貧瘠,雜草叢生,地廣人稀,難以根除;另一方面也說明他不善于勞動,一個封建士大夫,剛離官職的縣太爺,既沒有耕作經驗,又沒有耕作能力,種不好莊稼,也是情理中的必然。他對“草盛豆苗稀”的狀況是不甚滿意的,但不文過非,這符合他一貫“任真自得”的性格。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為了不使豆田荒蕪,詩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著月光回來。雖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這從“帶月荷鋤歸”的美景就可以看出來。“晨興”寫早起;“帶月”寫晚歸,看出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辛勞?!袄砘姆x”,寫他歸耕后墾荒工作的艱難。盡管每天勞動時間很長,從日出到月出,身體很疲憊,然而詩人沒有絲毫怨言,反而有“帶月荷鋤歸”的悠閑筆調寫出他勞動后的`輕快。陶詩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陶詩的情趣來自于寫意?!皫г潞射z歸”,勞動歸來的詩人雖然獨自一身,卻有一輪明月陪伴。月下的詩人,肩扛一副鋤頭,穿行在齊腰深的草叢里,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歸耕圖啊!其中洋溢著詩人心情的愉快和歸隱的自豪。我們好象看見詩人在月出山崗后,心滿意得地扛著鋤頭,哼著詩句,漫步歸家的情景。此時,人與月與自然環(huán)境構成了一個和諧的統(tǒng)一體,詩人心靈的舒暢,通過藝術的筆觸,凈化為一種崇高的自然美、精神美、詩歌美,活脫出一個美好靜謐的意境和悠閑自得的形象?!皫г隆本淇烧f是神來之筆,它變勞苦為歡快,化困倦為輕松,具有點染之功。?!胺N豆南山下”平淡之語,“帶月荷鋤歸”幽美之句;前句實,后句虛。全詩在平淡與幽美、實景與虛景的相互補襯下相映生輝,柔和完美。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路窄草長,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濕了有什么可惜的呢?這兩句是進一步寫田園荒蕪,歸耕艱難。以上六句敘寫耕作生活,真切樸實,宛如在目?!耙抡床蛔阆А边@句話看似平淡,但這種平淡正好映射了結尾這一句“但使愿無違”,使得“愿無違”強調得很充分。這里的“愿”更蘊含了不要在那污濁的現(xiàn)實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它既有儒家潔身自好、安貧樂道的思想,亦有道家的返璞歸真、順應自然的意念,并且這二者常常融為一體。
這首詩用語十分平淡自然?!胺N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樸素如隨口而出,不見絲毫修飾。這自然平淡的詩句融入全詩醇美的意境之中,則使口語上升為詩句,使口語的平淡和詩意的醇美和諧地統(tǒng)一起來,形成陶詩平淡醇美的藝術特色。
歸園田居·種豆南山下教案與鑒賞篇七
《歸園田居種豆南山下》有一種真實的情感始終貫穿在詩歌中,并呈現(xiàn)為一個完整的意境,詩的語言完全為呈現(xiàn)這意境服務,不求表面的好看,于是詩便顯得自然。
生1:是一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與世隔絕的地方。
生2:是一個人人平等,百姓豐衣足食,熱情淳樸的地方。
生3:是一個景色優(yōu)美,讓人留連忘返的地方。
生:因為當時社會黑暗,動蕩不安,人心思定,渴望和平。
生:陶淵明以這個世外桃源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表達了他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師:同學們掌握得相當不錯,今天我們再走進他的詩歌《歸園田居(其三)》,去深入體會這位大詩人美好的心靈。先請同學們自由讀兩遍。(師板書題目作者)誰來為大家朗讀一遍?(一生毛遂自薦,效果不錯,然后全班齊讀)。
師:請同學們靜下心,輕輕地讀一讀,細細地想一想,發(fā)揮想象,把詩歌改寫成一篇優(yōu)美的散文。要求:1.用第一人稱。2.有景物和心理描寫。3.時間為五分鐘。(小組內交流并推薦優(yōu)秀作品,而后全班交流)。
生1: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雜草叢生,豆苗長得很稀。清晨我下地松土鋤草,星月下我扛著鋤頭回家休息,草木覆蓋了狹窄的歸路,夜露打濕了我的粗布上衣,衣服濕了又有什么可惜,只求我那心愿至死不移。
生2:南山腳下有塊豆地,雜草叢生,豆苗稀疏,還有幾棵營養(yǎng)不良,毫無生機。沒有辦法誰讓我不善種田呢?盡管如此,我仍然早出晚歸,不辭勞苦。勞動歸來的我雖然獨自一人,卻有一輪明月相伴。月下的我肩扛一副鋤頭,穿行在齊腰的草叢中。透明的月光、靜謐的田野、青草的芳香、泥土的氣息,啊,好一幅迷人的月夜歸耕圖。如果有“絲竹亂耳,案牘勞形”,哪有機會和心情欣賞這良宵美景。調皮而又多情的露珠也來助興,它給辛勞了一天的我以清涼溫柔的撫慰。遠離官場,遠離喧囂,按自己意愿生活的感覺真好!(掌聲)。
師:寫得真好!我們都陶醉在你描繪的意境之中了。同學們,經過剛才的創(chuàng)作,詩中哪些句子或詞語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讓你產生豐富地想象?請你再反復地品一品,然后把你獨到的感受與大家分享。
生1:“帶月荷鋤歸”,詩人是帶月而歸,而不是月照而還,一個“帶”突出了人物的主體性,“一切景語皆情語”,流露出詩人對周圍景物地喜愛和勞動后的愉悅心情。有此警句,全句生輝!(掌聲)。
生2:對這句詩我的感受是:天上一個皎潔的月亮,地上一位悠閑的老人,肩上扛著一把心愛的鋤頭,輕松走在一條回家的路上,這句營造了一種溫馨的意境。畫中有詩,詩中有畫,大概如此吧。
師:陶淵明有你們二位知音,定當含笑九泉。
生3:“道狹草木長”中,草勢旺盛,蔓延到路上,蓋住了路面,所以“狹”正面寫路窄,側面寫草長。
生4:“狹”還有“長”的意思,羊腸小道彎彎曲曲,鄉(xiāng)間小路,斗折蛇行。在月光地映襯下,給人一種曲徑通幽的感覺,也許在詩人的眼里,與其說走在回家的路上,不如說走在一道美麗的風景線上。
師:你們二位見解獨到,讓人耳目一新。
生5:句中用“狹”而不用“窄”,體現(xiàn)了詩人的良苦用心,讓我聯(lián)想到一句詩:“吟安一個字,捻斷數(shù)根須?!倍覀儗懽髦芯屯鄙龠@種精神。(轉向同學)我說的對不對?(掌聲,生說:“對!”)。
生6:我很欣賞本詩的語言。詩中語言,不見絲毫裝飾,樸素如隨口而出,明白如話,如話家常。
師:嗯,我有同感。
生7:就本詩結構而言,不斷轉折是本詩的特色,草盛豆稀不僅不棄,反而早出晚歸,精心侍弄。言及歸來似乎無話可說,詩人轉而道狹草長。露打濕衣,大概要抱怨了吧,他又說不足惜,只要不違心志就行。轉折雖多,卻毫不費力,沒有刻意而為之的痕跡。如果不是性情平和,如果不是語言功底深厚,我覺得是達不到這種境界的。(學生點頭頷許)。
師:有理有據,(抱拳)佩服佩服。
師:剛才大家精彩地賞析有點有面,既有局部地探究,也有整體地把握。不知道大家能否融會貫通,把自己對作品地理解,通過朗讀表達出來。大家先準備一下,一會兒,我們舉辦一個小小的詩歌朗誦會,自由報名,男女不限,名額有限喲!(生笑并躍躍欲試)。
(音樂響起,學生朗讀聲情并茂,教室里掌聲不斷。)。
師:我的嗓子癢癢了,給老師一個表現(xiàn)的機會,行嗎?
生(異口同聲):行。
(老師根據自己對作品的理解,感情充沛地背誦了一遍,引起了學生共鳴。)。
師:如此美詩,如果背誦下來,那該多好呀!
(學生背誦,教師找個別學生試背,效果不錯)。
師:陶淵明詩中的田園生活是怎樣的?請用一個詞概括。
生1:美好的,溫馨的。
生2:幸福的,自由的。
生3:既辛苦又愉快。
師:現(xiàn)實生活中的`歸隱生活果真如此嗎?(學生用異樣的眼光看著我,可能一時沒想到老師這樣問。)讓我們考證一下。(出示課件《五柳先生傳》節(jié)選。注釋略。)。
五柳先生傳(節(jié)選)。
陶淵明。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h(huán)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生1:家貧如洗,家徒四壁。
生2:衣幾乎不蔽體,食幾乎不裹腹。
師:讀了自傳,再看本詩,你有什么疑問嗎?
生:陶淵明在詩中隱去了生活的困苦與艱難,把田園生活描寫得如此美好,這是為什么?
師:問得好,這是為什么呀?能否用本詩中的一句話來回答。
生:但使愿無違。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歸園田居·種豆南山下教案與鑒賞篇八
初看,此詩平淡無奇,淡到幾乎看不見詩,但卻得到人們的欣賞并廣為傳誦,原因何在?主要就在于,陶淵明的視角是詩人的,不是普通農夫的,他所表達的是只有詩人耕作才會產生的感受,不同于田者自歌。他看似平淡的語言中蘊含著樸厚悠遠的詩的神韻,在平平常常的敘說中,寫出了一個寧靜而豐足的精神世界。他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我們不妨從他對農耕的態(tài)度講起。
詩作開頭兩句說:“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遍_篇十分自然樸素,詩人在南山下種了一些豆子,豆田的情況是草很茂盛,豆苗卻稀稀疏疏的。面對這種情況,詩人是什么態(tài)度呢?地地道道農夫的態(tài)度,很可能是要焦慮的,或者干脆放棄了,而詩人卻欣然接受。豆田如此荒蕪,他還要精心侍弄。“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币淮笤缇推饋砣デ宄s草,直到月亮出現(xiàn)在天空才扛著鋤頭回去。為了這長得稀疏的豆子,詩人還要在草木叢生的狹窄小道上行走,以致晚間的露水打濕了衣裳。讀到這里,人們不禁會產生疑問,這么做值得么?詩人最后道出了種豆之意,原來豆子的豐茂與否,并不是他特別掛心的,衣服被沾濕更是小事一樁,他在意的是另一件對于他整個的生命都非常重要的事,那就是“但使愿無違”,只要不違背自己的意愿。他的意愿究竟是什?這首詩沒有說,我們可以從詩人其他的詩作中看出來。
《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二首》(其二)云:“雖未量歲功,即事多所欣。”“長吟掩柴門,聊為隴畝民?!彪m然一年過去到底種了多少地,收獲有幾多,詩人從不曾考慮;可是在農事耕作里遇到的事情大多讓他心神舒暢。因而,他吟詠不輟,虛掩柴門,甘心做個耕作于隴畝之間的百姓。依循同一思路,豆子多少,詩人并不計較,關鍵在于他能在農事中得到樂趣,覺得做個農夫挺不錯?!段魈铽@早稻》一詩在備述農家事之后,亦云:“但愿常如此,躬耕非所嘆?!笨梢?,詩人的意愿就是能在田園安居,過著自食其力的耕種生活。
早起晚歸去耕種,詩人也認為是苦差事,他之所以不說它苦,是因為怕辜負了自己的心志。而且,盡管耕作讓人四體疲勞,可沒有外界特別的憂患干擾,人的心靈能夠得到安寧。他說:“不言春作苦,常恐負所懷。”(《丙辰歲八月中于下巽田舍獲》其一)“田家豈不苦,弗獲辭此難。四體誠乃疲,庶無異患干?!?《西田獲早稻》)在《歸園田居》(其三)這首詩里,詩人就不僅不言春作苦,而且還寫了他在種豆一事中得到的淡淡的欣悅。
文人士大夫對于耕作,還有兩例可以與陶淵明相對照,從中更可以看出陶的個性特點。漢代司馬遷的外孫楊惲,曾作有歌詩,也言及種豆。陶詩首二句可能受到楊的啟發(fā),也可能根本未受楊的影響,二人所言之事類似,只是偶合而已。不管真實的情形如何,我們都能夠看出他們對種豆所持的態(tài)度是有很大差別的。據《漢書·楊惲傳》載,楊惲被廢為庶人之后,“家居治產業(yè),起室宅,以財自娛?!彼^著以財自娛的生活,看起來沒有親自參加耕作的可能性更大些。但他在《報孫會宗書》中卻說:“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園治產,以給公上?!辈恢握邽槭?。楊自云酒后耳熱,仰天拊缶歌呼其詩曰:“田彼南山,蕪穢不治。種一頃豆,落而為萁。人生行樂耳,須富貴何時!”他也在南山種豆,但卻聽之任之,根本不加整治,由它自生自落。因為他認為,人生應當及時行樂,想富貴還不知要等到什么時候。由此看來,楊惲即使真的自己耕田,也只是用以發(fā)泄悲憤而沉淪的情感罷了,與陶淵明耕種以求食的樸素目的,在耕種中得到精神愉悅的態(tài)度截然不同。
陶詩中談及“理荒穢”,這讓人聯(lián)想起另一位偉大的詩人屈原。從屈原的詩作中,我們看不到種豆的事情,不過他有對種植的表述。《離騷》云:“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衡與芳芷。冀枝葉之峻茂兮,愿俟時乎吾將刈。雖萎絕其亦何傷兮,哀眾芳之蕪穢?!鼻栽圃苑N了百畝香草,并對這些香草寄與了厚望,希望它們長得枝葉峻茂。如果香草枯萎斷絕,他不會為之悲傷,可是香草卻變得蕪雜污穢,改變了自然的芬芳高潔品質,這讓詩人哀嘆不已。屈原可能真的.種植過香草,但詩中并非重在寫植草種花,而是在很大程度上賦予此事以象征意義,指的是詩人曾培植教育過一些弟子,可是,他們卻和政治上的反動者同流合污,失去本來的貞正品格,使詩人深感痛心。
與楊惲和屈原相比,陶淵明既不像楊惲那樣對南山之豆不聞不問,也不像屈原那樣有所寄托,他對農耕之事抱著客觀而且坦然的態(tài)度,不管豆苗繁茂與否,他都盡心盡力地除草整治,而他整治荒穢的目的,也不是為了求得怎樣的豐收,他以平和的心態(tài)面對種植豆苗,別是一種順任物之自然,順任人之自然的態(tài)度。他在種豆除草這樣極平常的事情中,發(fā)現(xiàn)了樂趣,實現(xiàn)了自我,得到了心靈的寧靜,看似平淡的語句因此飽含醇厚的詩意。
這首詩在藝術表現(xiàn)上也有卓越之處。與詩人自己其他的作品比較,就能夠略知一二。比如,同是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表述,《西田獲早稻》云:“晨出肆微勤,日入負耒還?!贝嗽妱t云:“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薄袄砘姆x”所說行動的指向性就比“肆微勤”具體多了,而且“帶月荷鋤歸”一句不僅有形象,還寫出優(yōu)美溫馨的意境,詩中有畫,真切生動。有此警句,全詩生輝。詩人是“帶月”而歸,而不是月照而歸,這樣的措辭,就突出了人的主體性,流露出人物的風神,流露出人物對周遭景物的喜愛,雖然這欣喜是那樣的淡,讓人幾乎不能覺察。富于形象性,篇有佳句,也是這首詩受人喜愛的一個原因。
詩的語言平淡古樸,具有漢魏風格,不避重復就是一證。豆,草,沾衣等字樣在短短的四十個字的小詩里,都重復出現(xiàn),作者并不選擇其他的語詞來代替,這在近體詩中是很少見的。然而這些語詞的重復并沒有給人累贅之感,反而讓人覺得親切樸實,仿佛詩原本就在作者胸中,是自己流出來的一樣。他信口而吟,卻自有旁人不能及的一片曠遠散談,天然渾成,真是令人企慕。
就結構而言,不斷的轉折是本詩特色。豆苗稀就不要種了吧,可詩人還津津有味地早起晚歸去整治。言及歸來,似乎已經無話可說,詩人轉而言說道上草木長,晚露打濕衣裳。沾濕了衣裳大概要抱怨了吧,他又說不足惜,只要不違背心志就行。就在這不斷的轉折中,詩人完成了一幅他心靈的風景畫。轉折雖多,卻毫不費力,沒有刻意為之的痕跡,如果不是性情本來就平和,如果不是語言的功力深厚,是不可能達到這一境界的。
歸園田居·種豆南山下教案與鑒賞篇九
陶淵明創(chuàng)作了大量田園詩,開創(chuàng)了田園詩派。與中國文學史上前前后后諸多的田園詩人相比,陶淵明最大的特色就是親自參加了農業(yè)耕作,并在詩中真切地表達了其中甘苦。他自述參與農耕的詩作共有六首,其他一些詩也涉及農耕,但并非專寫此事。在這幾首詩中,以這首《歸園田居》(之三)與另一首《庚戌歲九月中于西田獲早稻》最為人稱道。
初看,此詩平淡無奇,淡到幾乎看不見詩,但卻得到人們的欣賞并廣為傳誦,原因何在?主要就在于,陶淵明的視角是詩人的,不是普通農夫的,他所表達的是只有詩人耕作才會產生的感受,不同于田者自歌。他看似平淡的語言中蘊含著樸厚悠遠的詩的神韻,在平平常常的敘說中,寫出了一個寧靜而豐足的精神世界。他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我們不妨從他對農耕的態(tài)度講起。
詩作開頭兩句說:“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遍_篇十分自然樸素,詩人在南山下種了一些豆子,豆田的情況是草很茂盛,豆苗卻稀稀疏疏的。面對這種情況,詩人是什么態(tài)度呢?地地道道農夫的態(tài)度,很可能是要焦慮的,或者干脆放棄了,而詩人卻欣然接受。豆田如此荒蕪,他還要精心侍弄?!俺颗d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币淮笤缇推饋砣デ宄s草,直到月亮出現(xiàn)在天空才扛著鋤頭回去。為了這長得稀疏的豆子,詩人還要在草木叢生的狹窄小道上行走,以致晚間的露水打濕了衣裳。讀到這里,人們不禁會產生疑問,這么做值得么?詩人最后道出了種豆之意,原來豆子的豐茂與否,并不是他特別掛心的,衣服被沾濕更是小事一樁,他在意的是另一件對于他整個的生命都非常重要的事,那就是“但使愿無違”,只要不違背自己的意愿。他的意愿究竟是什?這首詩沒有說,我們可以從詩人其他的詩作中看出來。
《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二首》(其二)云:“雖未量歲功,即事多所欣?!薄伴L吟掩柴門,聊為隴畝民?!彪m然一年過去到底種了多少地,收獲有幾多,詩人從不曾考慮;可是在農事耕作里遇到的事情大多讓他心神舒暢。因而,他吟詠不輟,虛掩柴門,甘心做個耕作于隴畝之間的百姓。依循同一思路,豆子多少,詩人并不計較,關鍵在于他能在農事中得到樂趣,覺得做個農夫挺不錯?!段魈铽@早稻》一詩在備述農家事之后,亦云:“但愿常如此,躬耕非所嘆?!笨梢?,詩人的意愿就是能在田園安居,過著自食其力的耕種生活。
早起晚歸去耕種,詩人也認為是苦差事,他之所以不說它苦,是因為怕辜負了自己的心志。而且,盡管耕作讓人四體疲勞,可沒有外界特別的憂患干擾,人的心靈能夠得到安寧。他說:“不言春作苦,常恐負所懷?!?《丙辰歲八月中于下巽田舍獲》其一)“田家豈不苦,弗獲辭此難。四體誠乃疲,庶無異患干?!?《西田獲早稻》)在《歸園田居》(其三)這首詩里,詩人就不僅不言春作苦,而且還寫了他在種豆一事中得到的淡淡的欣悅。
文人士大夫對于耕作,還有兩例可以與陶淵明相對照,從中更可以看出陶的個性特點。漢代司馬遷的外孫楊惲,曾作有歌詩,也言及種豆。陶詩首二句可能受到楊的啟發(fā),也可能根本未受楊的影響,二人所言之事類似,只是偶合而已。不管真實的情形如何,我們都能夠看出他們對種豆所持的態(tài)度是有很大差別的。據《漢書·楊惲傳》載,楊惲被廢為庶人之后,“家居治產業(yè),起室宅,以財自娛。”他過著以財自娛的生活,看起來沒有親自參加耕作的可能性更大些。但他在《報孫會宗書》中卻說:“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園治產,以給公上。”不知何者為是。楊自云酒后耳熱,仰天拊缶歌呼其詩曰:“田彼南山,蕪穢不治。種一頃豆,落而為萁。人生行樂耳,須富貴何時!”他也在南山種豆,但卻聽之任之,根本不加整治,由它自生自落。因為他認為,人生應當及時行樂,想富貴還不知要等到什么時候。由此看來,楊惲即使真的`自己耕田,也只是用以發(fā)泄悲憤而沉淪的情感罷了,與陶淵明耕種以求食的樸素目的,在耕種中得到精神愉悅的態(tài)度截然不同。
陶詩中談及“理荒穢”,這讓人聯(lián)想起另一位偉大的詩人屈原。從屈原的詩作中,我們看不到種豆的事情,不過他有對種植的表述?!峨x騷》云:“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衡與芳芷。冀枝葉之峻茂兮,愿俟時乎吾將刈。雖萎絕其亦何傷兮,哀眾芳之蕪穢?!鼻栽圃苑N了百畝香草,并對這些香草寄與了厚望,希望它們長得枝葉峻茂。如果香草枯萎斷絕,他不會為之悲傷,可是香草卻變得蕪雜污穢,改變了自然的芬芳高潔品質,這讓詩人哀嘆不已。屈原可能真的種植過香草,但詩中并非重在寫植草種花,而是在很大程度上賦予此事以象征意義,指的是詩人曾培植教育過一些弟子,可是,他們卻和政治上的反動者同流合污,失去本來的貞正品格,使詩人深感痛心。
與楊惲和屈原相比,陶淵明既不像楊惲那樣對南山之豆不聞不問,也不像屈原那樣有所寄托,他對農耕之事抱著客觀而且坦然的態(tài)度,不管豆苗繁茂與否,他都盡心盡力地除草整治,而他整治荒穢的目的,也不是為了求得怎樣的豐收,他以平和的心態(tài)面對種植豆苗,別是一種順任物之自然,順任人之自然的態(tài)度。他在種豆除草這樣極平常的事情中,發(fā)現(xiàn)了樂趣,實現(xiàn)了自我,得到了心靈的寧靜,看似平淡的語句因此飽含醇厚的詩意。
這首詩在藝術表現(xiàn)上也有卓越之處。與詩人自己其他的作品比較,就能夠略知一二。比如,同是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表述,《西田獲早稻》云:“晨出肆微勤,日入負耒還。”此詩則云:“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薄袄砘姆x”所說行動的指向性就比“肆微勤”具體多了,而且“帶月荷鋤歸”一句不僅有形象,還寫出優(yōu)美溫馨的意境,詩中有畫,真切生動。有此警句,全詩生輝。詩人是“帶月”而歸,而不是月照而歸,這樣的措辭,就突出了人的主體性,流露出人物的風神,流露出人物對周遭景物的喜愛,雖然這欣喜是那樣的淡,讓人幾乎不能覺察。富于形象性,篇有佳句,也是這首詩受人喜愛的一個原因。
詩的語言平淡古樸,具有漢魏風格,不避重復就是一證。豆,草,沾衣等字樣在短短的四十個字的小詩里,都重復出現(xiàn),作者并不選擇其他的語詞來代替,這在近體詩中是很少見的。然而這些語詞的重復并沒有給人累贅之感,反而讓人覺得親切樸實,仿佛詩原本就在作者胸中,是自己流出來的一樣。他信口而吟,卻自有旁人不能及的一片曠遠散談,天然渾成,真是令人企慕。
就結構而言,不斷的轉折是本詩特色。豆苗稀就不要種了吧,可詩人還津津有味地早起晚歸去整治。言及歸來,似乎已經無話可說,詩人轉而言說道上草木長,晚露打濕衣裳。沾濕了衣裳大概要抱怨了吧,他又說不足惜,只要不違背心志就行。就在這不斷的轉折中,詩人完成了一幅他心靈的風景畫。轉折雖多,卻毫不費力,沒有刻意為之的痕跡,如果不是性情本來就平和,如果不是語言的功力深厚,是不可能達到這一境界的。
歸園田居·種豆南山下教案與鑒賞篇十
《歸園田居種豆南山下》反映了詩人勞作艱辛,但躬耕田園的志向不改,表達作者厭惡官場,熱愛田園生活。
一、導入新課。
請同學們打開課本第206頁,今天我們來學習30課詩四首。第一首《歸園田居其三》,作者是陶淵明,上個單元里我們學過了他的《桃花源記》。
陶淵明可算是我國詩歌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因為他寫出了大量歌頌田園風光和農村生活的詩篇。陶淵明的性格既剛正不阿,又適情任性。這使他與爾虞我詐、相互傾軋的官場格格不入。41歲時,他辭別官場,歸隱田園。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歸園田居(其三)》,這首詩是他辭官的第二年寫的,詩題的意思是回到園田居住。詩人陶淵明共寫了五首《歸園田居》,這是其中的第三首。(轉身寫板書:歸園田居其三陶淵明)。
二、整體感知。
帶學生朗讀詩文。
三、詩歌譯文。
我在南山山坡下種了些豆子,雜草長得很茂盛,豆苗卻長得很稀少。早晨起來到田里清除野草,星月下扛著鋤頭回到住的地方。道路很狹窄而草木叢生,夜露打濕了我的衣服。衣服被打濕了不足以可惜,只要不違背自己的意思就行了。
四、品讀詩文。
1、這首詩一共有8句,那么我們來分析一下詩文。
2、這首詩寫的是哪個季節(jié)的勞動生活情形?
明確:從“種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時間當是農歷三四月間即春末夏初。
3、詩人到田間去干什么?鋤了多長時間?
明確:鋤草。從“晨興”到“帶月荷鋤歸”,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4、詩的前四句只記豆田鋤草一事。
第一句交代種豆的地點,“南山”當指廬山,詩人家在柴桑,在廬山之北,故以廬山為“南山”。第二句說鋤草的原因是草長得茂盛,把地里的營養(yǎng)都吸收了去,豆苗長不起來,自然非鋤不可。第三句說一大早就去鋤草,“興”,原來的意思就是“起”,“晨興”就是“早早地起來”;“理”,清理,這里可引申為清除;“荒”,雜草;“穢”,指田中雜草(“穢”的這個意義現(xiàn)已消失,只作骯臟,丑惡解)。第四句說回家已是晚上了?!昂伞保瑩?、扛(“荷”是“何”的俗字,“何”的古義有二:擔;誰。不用講給學生聽)。
小結:前四句為第一層,寫了種豆鋤草的勞動情形。
5、第五句中“道”指什么?(詩人的歸途,緊承上句中的“歸”字。)即是歸途,大概也就是來時的路,為什么開頭不提,到這里才說它狹而多草木?(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詩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為夕露所濕。)為什么要著意寫夕露沾衣?(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寫詩人歸田的愿望。)。
明確:詩人寫勞動生活,也是為了表明他終生歸隱的意愿,盡管勞動了一整天,卻不以此為苦;及至在歸途中夕露沾衣,就巧妙地利用這個細節(jié)表述了他的意愿。這生動地表現(xiàn)了詩人自然樸實的風格。
小結:后四句為第二層,借夕露沾衣來抒發(fā)對田園生活的熱愛。
五、朗誦詩文。
讓同學齊讀這首詩,然后試著請同學背誦。
六、板書。
興:起穢:田間雜草前四句:種豆鋤草的勞動情形。
荷:扛著長:茂盛后四句:抒發(fā)對田園生活的熱愛。
歸園田居·種豆南山下教案與鑒賞篇十一
在陶淵明看來,為口腹所役,以社會的價值標準作為自己的行動準則,追逐富貴,追逐虛名,都是扭曲人性、失去自我的行為。而自耕自食,滿足于儉樸的生活,舍棄人與人之間的競逐與斗爭,這才是自然的生活方式。不管這種認識在社會學中應作如何評價,終究是古今中外反覆被提出的一種思想。當然,陶淵明作為一個貴族的后代,一個很少經歷真正的苦難生活的磨礪的士大夫,要完全憑借自己的體力養(yǎng)活一家人,實際是難以做到的;而且事實上,他的家中仍然有僮仆和帶有人身依附性質的“門生”為他種田。但他確實也在努力實踐自己對人生、對社會的特殊認識,經常參加一些農業(yè)勞動,并在詩歌中歌頌這種勞動的愉悅和美感。讀者應當注意到:不能把陶淵明的“躬耕”與普通農民的種地等量齊觀,因為這并不是他維持家庭生活的`主要經濟手段;也不能把陶淵明對勞動的感受與普通農民的感受等同看待,因為這種感受中包含了相當深沉的對于人生與社會的思考,在古代,它只能出現(xiàn)在一小部分優(yōu)秀的知識分子身上。如果要找相類的表述,讀者可以在托爾斯泰的著名小說《安娜·卡列尼娜》中看到。小說中的列文,在某種程度上是作者的化身,也曾親身參加農業(yè)勞動,而從中求取人生的真理,以此來批判貴族社會的虛偽、空洞、無聊。
所以,這首詩看起來極為平易淺顯,好像只是一個日常生活的片斷,其實卻有不少需要深入體會的內涵。
首先,這詩中不易察覺地涵化了前人的作品,那就是漢代楊惲(司馬遷外孫)的一首歌辭:
歸園田居·種豆南山下教案與鑒賞篇十二
請同學們打開課本第206頁,今天我們來學習30課詩四首。第一首《歸園田居其三》,作者是陶淵明,上個單元里我們學過了他的《桃花源記》。
陶淵明可算是我國詩歌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因為他寫出了大量歌頌田園風光和農村生活的詩篇。陶淵明的性格既剛正不阿,又適情任性。這使他與爾虞我詐、相互傾軋的官場格格不入。41歲時,他辭別官場,歸隱田園。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歸園田居(其三)》,這首詩是他辭官的第二年寫的,詩題的意思是回到園田居住。詩人陶淵明共寫了五首《歸園田居》,這是其中的第三首。(轉身寫板書:歸園田居其三陶淵明)。
二、整體感知。
帶學生朗讀詩文。
三、詩歌譯文(上課時省略)。
我在南山山坡下種了些豆子,雜草長得很茂盛,豆苗卻長得很稀少。早晨起來到田里清除野草,星月下扛著鋤頭回到住的地方。道路很狹窄而草木叢生,夜露打濕了我的衣服。衣服被打濕了不足以可惜,只要不違背自己的意思就行了。
四、品讀詩文(以問題為主展開教學)。
1、這首詩一共有8句,那么我們來分析一下詩文。
2、這首詩寫的是哪個季節(jié)的勞動生活情形?
明確:從“種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時間當是農歷三四月間即春末夏初。
3、詩人到田間去干什么?鋤了多長時間?
明確:鋤草。從“晨興”到“帶月荷鋤歸”,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4、詩的前四句只記豆田鋤草一事。
第一句交代種豆的地點,“南山”當指廬山,詩人家在柴桑,在廬山之北,故以廬山為“南山”。第二句說鋤草的原因是草長得茂盛,把地里的營養(yǎng)都吸收了去,豆苗長不起來,自然非鋤不可。第三句說一大早就去鋤草,“興”,原來的意思就是“起”,“晨興”就是“早早地起來”;“理”,清理,這里可引申為清除;“荒”,雜草;“穢”,指田中雜草(“穢”的這個意義現(xiàn)已消失,只作骯臟,丑惡解)。第四句說回家已是晚上了?!昂伞保瑩?、扛(“荷”是“何”的俗字,“何”的古義有二:擔;誰。不用講給學生聽)。
小結:前四句為第一層,寫了種豆鋤草的勞動情形。
5、第五句中“道”指什么?(詩人的歸途,緊承上句中的“歸”字。)即是歸途,大概也就是來時的路,為什么開頭不提,到這里才說它狹而多草木?(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詩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為夕露所濕。)為什么要著意寫夕露沾衣?(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寫詩人歸田的愿望。)。
明確:詩人寫勞動生活,也是為了表明他終生歸隱的意愿,盡管勞動了一整天,卻不以此為苦;及至在歸途中夕露沾衣,就巧妙地利用這個細節(jié)表述了他的意愿。這生動地表現(xiàn)了詩人自然樸實的風格。
小結:后四句為第二層,借夕露沾衣來抒發(fā)對田園生活的熱愛。
五、朗誦詩文。
讓同學齊讀這首詩,然后試著請同學背誦。
六、板書。
興:起穢:田間雜草前四句:種豆鋤草的勞動情形。
荷:扛著長:茂盛后四句:抒發(fā)對田園生活的熱愛。
《歸園田居》上課時間為一課時,主要訓練學生的感知能力和探究能力,在上課的過程中,基本能按照自己預設的教學思路進行講授,但課堂的重點在鑒賞陶淵明筆下的田園風光,鑒賞詩句和描繪整體畫面對學生來說是有相當難度的。如學生無法準確分析出詩句中的藝術手法,描繪畫面可能順序不當、想象不足或流于翻譯詩句,不一定能鑒賞出田園風光的美,而教師由于經驗不足,不能給予學生恰當?shù)囊龑?,合理的評價,尤其是針對一個學生對主旨的偏激理解沒能夠及時引導,而是置之不理,導致沒有很好地促成教學生成。
但是課堂上學生的出色表現(xiàn)還是充分體現(xiàn)了新課改的要求,學生能夠自主預習,在課堂上小組合作交流,主動發(fā)言,并且在課后積極思考,認真完成作業(yè)。
教學方式是為課程目標服務的,課程目標是多元的,教學方式也不應該是單一的。不管在教學中采用哪一種教學方式,其目的都是為了促進學生有效學習,從而全面實現(xiàn)課程目標。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都得到了訓練,并且也提高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久而久之,還能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的主動權,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教學應該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不再是教師展現(xiàn)自我的舞臺,教師應該從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出發(fā),一切為了學生。我對《歸園田居》一課的教學設計主旨還是正確的,今后我一定加強學習,不斷提高自身專業(yè)素質,在課堂實踐中鍛煉自己的應變能力。
歸園田居·種豆南山下教案與鑒賞篇十三
生1:是一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與世隔絕的地方。
生2:是一個人人平等,百姓豐衣足食,熱情淳樸的地方。
生3:是一個景色優(yōu)美,讓人留連忘返的地方。
生:因為當時社會黑暗,動蕩不安,人心思定,渴望和平。
生:陶淵明以這個世外桃源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表達了他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師:同學們掌握得相當不錯,今天我們再走進他的詩歌《歸園田居(其三)》,去深入體會這位大詩人美好的心靈。先請同學們自由讀兩遍。(師板書題目作者)誰來為大家朗讀一遍?(一生毛遂自薦,效果不錯,然后全班齊讀)。
師:請同學們靜下心,輕輕地讀一讀,細細地想一想,發(fā)揮想象,把詩歌改寫成一篇優(yōu)美的散文。要求:1.用第一人稱。2.有景物和心理描寫。3.時間為五分鐘。(小組內交流并推薦優(yōu)秀作品,而后全班交流)。
生1: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雜草叢生,豆苗長得很稀。清晨我下地松土鋤草,星月下我扛著鋤頭回家休息,草木覆蓋了狹窄的歸路,夜露打濕了我的粗布上衣,衣服濕了又有什么可惜,只求我那心愿至死不移。
生2:南山腳下有塊豆地,雜草叢生,豆苗稀疏,還有幾棵營養(yǎng)不良,毫無生機。沒有辦法誰讓我不善種田呢?盡管如此,我仍然早出晚歸,不辭勞苦。勞動歸來的我雖然獨自一人,卻有一輪明月相伴。月下的我肩扛一副鋤頭,穿行在齊腰的草叢中。透明的月光、靜謐的田野、青草的芳香、泥土的氣息,啊,好一幅迷人的月夜歸耕圖。如果有“絲竹亂耳,案牘勞形”,哪有機會和心情欣賞這良宵美景。調皮而又多情的露珠也來助興,它給辛勞了一天的我以清涼溫柔的撫慰。遠離官場,遠離喧囂,按自己意愿生活的感覺真好!(掌聲)。
師:寫得真好!我們都陶醉在你描繪的意境之中了。同學們,經過剛才的創(chuàng)作,詩中哪些句子或詞語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讓你產生豐富地想象?請你再反復地品一品,然后把你獨到的感受與大家分享。
生1:“帶月荷鋤歸”,詩人是帶月而歸,而不是月照而還,一個“帶”突出了人物的主體性,“一切景語皆情語”,流露出詩人對周圍景物地喜愛和勞動后的愉悅心情。有此警句,全句生輝!(掌聲)。
生2:對這句詩我的感受是:天上一個皎潔的月亮,地上一位悠閑的老人,肩上扛著一把心愛的鋤頭,輕松走在一條回家的路上,這句營造了一種溫馨的意境。畫中有詩,詩中有畫,大概如此吧。
師:陶淵明有你們二位知音,定當含笑九泉。
生3:“道狹草木長”中,草勢旺盛,蔓延到路上,蓋住了路面,所以“狹”正面寫路窄,側面寫草長。
生4:“狹”還有“長”的意思,羊腸小道彎彎曲曲,鄉(xiāng)間小路,斗折蛇行。在月光地映襯下,給人一種曲徑通幽的感覺,也許在詩人的眼里,與其說走在回家的路上,不如說走在一道美麗的風景線上。
師:你們二位見解獨到,讓人耳目一新。
生5:句中用“狹”而不用“窄”,體現(xiàn)了詩人的良苦用心,讓我聯(lián)想到一句詩:“吟安一個字,捻斷數(shù)根須?!倍覀儗懽髦芯屯鄙龠@種精神。(轉向同學)我說的對不對?(掌聲,生說:“對!”)。
生6:我很欣賞本詩的語言。詩中語言,不見絲毫裝飾,樸素如隨口而出,明白如話,如話家常。
師:嗯,我有同感。
生7:就本詩結構而言,不斷轉折是本詩的特色,草盛豆稀不僅不棄,反而早出晚歸,精心侍弄。言及歸來似乎無話可說,詩人轉而道狹草長。露打濕衣,大概要抱怨了吧,他又說不足惜,只要不違心志就行。轉折雖多,卻毫不費力,沒有刻意而為之的痕跡。如果不是性情平和,如果不是語言功底深厚,我覺得是達不到這種境界的。(學生點頭頷許)。
師:有理有據,(抱拳)佩服佩服。
師:剛才大家精彩地賞析有點有面,既有局部地探究,也有整體地把握。不知道大家能否融會貫通,把自己對作品地理解,通過朗讀表達出來。大家先準備一下,一會兒,我們舉辦一個小小的詩歌朗誦會,自由報名,男女不限,名額有限喲!(生笑并躍躍欲試)。
(音樂響起,學生朗讀聲情并茂,教室里掌聲不斷。)。
師:我的嗓子癢癢了,給老師一個表現(xiàn)的機會,行嗎?
生(異口同聲):行。
(老師根據自己對作品的理解,感情充沛地背誦了一遍,引起了學生共鳴。)。
師:如此美詩,如果背誦下來,那該多好呀!
(學生背誦,教師找個別學生試背,效果不錯)。
師:陶淵明詩中的田園生活是怎樣的?請用一個詞概括。
生1:美好的,溫馨的。
生2:幸福的.,自由的。
生3:既辛苦又愉快。
師:現(xiàn)實生活中的歸隱生活果真如此嗎?(學生用異樣的眼光看著我,可能一時沒想到老師這樣問。)讓我們考證一下。(出示課件《五柳先生傳》節(jié)選。注釋略。)。
五柳先生傳(節(jié)選)。
陶淵明。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允染?,家貧不能常得?!h(huán)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生1:家貧如洗,家徒四壁。
生2:衣幾乎不蔽體,食幾乎不裹腹。
師:讀了自傳,再看本詩,你有什么疑問嗎?
生:陶淵明在詩中隱去了生活的困苦與艱難,把田園生活描寫得如此美好,這是為什么?
師:問得好,這是為什么呀?能否用本詩中的一句話來回答。
生:但使愿無違。
師:怎樣理解句中的“愿”呢?(板書:愿)。
生1:不愿為五斗米折腰,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濁的現(xiàn)實世界中失去自我。
生2:淡泊名利,寧靜致遠。
生3:安貧樂道,與世無爭。
歸園田居·種豆南山下教案與鑒賞篇十四
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要努力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聲情并茂地朗讀,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的翅膀,激發(fā)靈性,陶冶情操,增加文化積累。其教學基本流程如下:
一、激情導入,活躍氣氛(4分鐘)。
在我們中華民族浩如煙海的文化寶庫里,有一顆璀璨的明珠,那就是詩歌。今天,我們就將走進一位詩人的生活,去領略“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去感受“種豆南山下”的喜悅,他就是陶淵明。(多媒體展示陶淵明的畫像)。
同學們能說說對陶淵明的了解嗎?
(學生應該能答出陶淵明所處的年代,陶淵明是一個隱士,我們學過他的《桃花源記》,知道了他對平等自由生活的向往,在《愛蓮說》里知道他喜愛菊花,由此可知他的人生志向等。學生答對后老師還可選擇一些重要的文句讓全班學生一起重復,旨在調動全班學生的積極性。老師要補充提醒學生注意他生活的社會環(huán)境,他隱居之前的出仕及“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為后面詩歌的了解奠定基礎。)。
教師介紹:《歸田園居》組詩寫于詩人辭官后的第二年,共五首,課本選了其三。(多媒體展示課題《歸園田居其三》)。
二、初讀詩歌,初步感知(約5分鐘)。
1、(多媒體展示詩歌內容)學生自讀,全班齊讀,教師正音,注意“穢”、“荷”等字,并作初步的語氣和節(jié)奏指導。
2、學生再讀,教師作評價。
(此時學生大都還不理解詩意,朗讀語氣可能仍欠佳,教師提醒學生在下面環(huán)節(jié)注意詩歌意境,為讀好本詩作準備。)。
三、再讀詩歌,品味詩意(約10分鐘)。
1、解題:《歸園田居》中的“歸”指為何而歸?
從題目上我們可知這首詩寫的是陶淵明所選擇的一種什么樣的生活方式?(明確棄官歸隱,選擇田園生活)。
2、感知詩意:
學生自讀詩歌,想象詩中景物構成的畫面。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述想象中的畫面。
教師抓住學生表述中的關鍵詞,將學生帶入詩句的理解中。關鍵詞如下:
“南山下”點明地點,
“盛”和“稀”寫出野草與豆苗長勢的對比,點出鋤草的必要。
“晨興”與“帶月”體現(xiàn)了農家生活的艱辛。
“草木長”和“夕露”可以讓我們感到田園的荒蕪、環(huán)境的幽清和夜氣的濕寒。(多媒體展示意境剪影)。
3、理解情感:
好的詩歌都能做到情景交融,景由情生。
陶淵明的田園生活很辛苦,他自己感覺呢?從哪句詩可以看出來?
(“但使愿無違”的“愿”,不愿同流合污,為了能保持完整人格和高尚情操而甘受田間生活的艱辛,并從中感受到愉快和喜悅。)。
4、小結:(多媒體展示小結)。
此詩寫田園勞作之樂,表現(xiàn)了詩人愉快恬淡的心情和對歸隱生活的心滿意足。
四、三讀詩歌,感悟意境(約8分鐘)。
同學們現(xiàn)在已經了解了這首詩的詩意及作者的思想情感,現(xiàn)在我們再來讀這首詩,同學們覺得讀詩的時候應該表現(xiàn)怎樣的情感呢?(愉悅、自然)。
學生有感情朗讀詩歌,教師作評點并指導,若第一遍讀得不夠理想,教師示范個別句子后再讀。
同學們讀好了這首詩后,再來感受一下這首詩的語言。
陶詩用語平淡自然,樸實無華,但富于情趣,意境醇美。(多媒體展示語言風格)。
歸園田居·種豆南山下教案與鑒賞篇十五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意,熟讀成誦。
2、賞析意境,領悟詩人的志趣情懷。
教學方法:
情感激趣法啟發(fā)引導法。
教學重點:
品味詩歌的語言,體味詩歌的情味,領悟詩歌的意境。
教學難點:
激發(fā)學生想像,再現(xiàn)詩歌畫面,深刻體會景物描寫中蘊含著的深厚的情思。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回顧舊知,走進作者。
說說你所了解的陶淵明及作品,教師相機補充。
二、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一本本色彩斑斕、圖文并茂的小人書曾讓兒時的我們如癡如醉、愛不釋手她們充實著我們寂寞的童年,滋養(yǎng)著我們懵懂的心靈,她們一路伴隨著我們成長!
要完成這項工作,光有熱情遠遠不夠先來看一下已完成的古詩編輯包括哪些內容?
明確:注音,注釋,譯文,插圖。
三、淺吟低唱,完成注音。
1、學生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重音和節(jié)奏。
提示:用“∕”劃分節(jié)奏,注意音節(jié)劃分和意義劃分相結合。
[屏幕出示]。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2、互讀互評:展開朗讀競賽,相互糾正,完成注音。
四、七嘴八舌,疏通詩意。
教師引導:要完成這首詩的翻譯需要注意什么?可以通過哪些途徑和方法?
明確:尊重原文,借助課下注釋,適當擴展。
小組合作,選出最佳譯文。
五、斟詞酌句,繪制美圖。
1、配樂誦讀:邊聽邊想象,我們的眼前會呈現(xiàn)出哪些畫面?用一兩句話描繪一下。
要求:(1)用第一人稱;(2)有景物和人物描寫(動作、心理描寫);。
5、推薦交流:小組內交流,推薦優(yōu)秀者全班交流。
[屏幕出示]1、陶淵明月夜歸耕圖。
2、教師習作:我雖然獨自一人,卻有一輪明月相伴月下的我肩扛一副鋤頭,穿行在齊腰的草叢中透明的月光、靜謐的田野、青草的芳香、泥土的氣息、此起彼伏的蛙鳴,啊,好一幅迷人的月夜歸耕圖如果有“絲竹亂耳,案牘勞形”,哪有機會和心情欣賞這良宵美景?調皮而又多情的露珠也來助興,它給辛勞了一天的我以清涼溫柔的撫慰遠離官場,遠離喧囂,按自己意愿生活的感覺真好!
3、學生點評。
六、配樂誦讀,積累升華。
歸園田居·種豆南山下教案與鑒賞篇十六
“教是為了不教”,教法的根本是學法,只有把“學法”教給學生,才能達到不教,正所謂“授之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
1.誦讀法:如果說作品是世界的微縮、心靈攝影的話,朗讀的使命是喚醒蚊子,復活語言。朗讀,有感情的朗讀,是讀者學習語言、表達自己對作品理解程度的最好方式。它具有喚起形象、表達情感、加強理解、訓練思維等多種功能?!稓w園田居其三》是一篇雋永精美的古詩,在反復誦讀基礎上理解文章的內容,感受優(yōu)美的意境。
2.想象法:“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愛因斯坦)。想象力對人的發(fā)展的重要性,充分展開聯(lián)想的翅膀,想象詩歌的畫面,充分體會詩歌的意境。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對學生的成長發(fā)展來說,教學過程中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學習興趣,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培養(yǎng)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
歸園田居·種豆南山下教案與鑒賞篇十七
1、誦讀教學法。通過誦讀,把握其節(jié)奏韻律,逐步加深對詩意的理解。
2、聯(lián)想法。古典詩歌語言精煉,內涵豐富,教學時宜讓學生充分展開聯(lián)想的翅膀,想象詩歌的畫面,充分體會詩歌的意境。
3、點撥法。抓住關鍵詩句進行點撥,以點帶面,以利學生對作品的整體理解。
教學設計思想。
【本文地址:http://m.aiweibaby.com/zuowen/13869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