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張的歷史和現(xiàn)狀的研究報告(熱門20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3 07:17:04
姓氏張的歷史和現(xiàn)狀的研究報告(熱門20篇)
時間:2023-11-23 07:17:04     小編:文軒

在工作和學習中,我們時常需要寫報告來傳達信息和展示研究成果。在撰寫報告之前,我們需要明確報告的目標和受眾,以確定合適的內(nèi)容和語言風格。在下面的范文中,作者對市場調(diào)研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和總結(jié)。

姓氏張的歷史和現(xiàn)狀的研究報告篇一

我們學校好像沒幾個同學姓詹,“詹”姓是怎么來的呢?歷史上姓“詹”的名人有哪些呢?現(xiàn)在的“詹”姓是不是我國人口最少的姓氏呢?帶著這些問題,我對“詹”的歷史和現(xiàn)狀作一次研究。

研究方法。

一、查閱書籍和報刊。

二、詢問身邊的人。

三、其他方法。

一、詹姓的的來源。

詹姓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后。周宣王時,封其支子于詹(今地不詳),建立詹國,為侯爵,史稱詹文侯,其后世襲為周大夫。文侯在幽王時任少師,見幽王寵愛褒姒,玩物喪志,遂辭職返回自己的封地。后來幽王烽火戲諸侯,導致亡國之禍,自己也命喪黃泉。而詹文侯雖然是幽王的庶兄,卻明哲保身,毫發(fā)無損,其子孫也得以成功逃過一劫。因詹文侯首封于詹,故后世子孫尊其為詹姓得姓始祖。

二、詹字的歷史名人。

詹何:戰(zhàn)國時楚國術(shù)士。善術(shù)數(shù),傳說坐于家中,能知門外牛之毛色及以白布裹角。

詹必勝:婺源(今屬江西)人,唐末將領(lǐng)。昭宗大順年間,王審知攻福州,年余不下。后審知擢必勝為先鋒兵馬使,強攻城之西南,必勝冒矢石先登。城破,必勝歿于陣。

詹雄:福州(今屬福建福州)人,唐末詩人。工詩,與陳黯等齊名。不第而終。

詹琲:光州固始(今屬河南)人,詹敦仁子,五代時隱士。有文才,能詩。隱于鳳山,號鳳山山人。清源軍節(jié)度使陳洪曾向朝廷舉薦他,他固辭不就。

詹淵:建寧崇安人,宋代官吏。進士出身,授臨江戶曹掾。決獄清明,民有冤屈,皆找其審決,時有:“寧為戶曹非,不愿他官直”之語。累遷監(jiān)車輅院。

詹先野:建州崇安(今屬福建)人,北宋時名士。其博鑒經(jīng)史百家。仁宗天圣四年領(lǐng)鄉(xiāng)薦,繼應賢良科。后隱居武夷,吟詠山水間,終日忘歸,人謂其有仙風道骨。

詹體仁:建寧浦城(今屬福建)人,宋代大臣、名士。少從朱熹學,后進士及第。初本站任太常少卿等職,后因參予策立寧宗,升太府卿,不久出知福州。后又改任靜江知府,任內(nèi)減免賦稅,賑糧救災。官終司農(nóng)卿。其博極群書,疏薦為當世名士。有《詹元善先生遺集》。

詹師文:建寧崇安人,南宋詞人。進士出身,任婺源尉時,捕盜有功,因調(diào)江西憲司檢法官,治獄無冤。后歸家,以詞賦名于時。有《幔亭遺稿》、《通典編要》。

詹鳳翔:江西樂安人,元末明初理學家、文學家。洪武初被薦于京,以病免,歸任本府儒學訓導。自少至老書不釋手,有《大學中庸章句》、《家禮括要》、《律呂新書括要》、《理學類編》及《奎光堂文集》等。

詹泮:字少華,江西玉山人,明代官吏、詩人。正德十六年進士。章懋弟子,以講學為己任。官至禮科給事中。詩文別具一格,有《少華集》。

詹珪:江西波陽人,明代官吏。正德進士。嘉靖初為建寧縣知府,有惠政,民為其樹“遺愛碑”于名宦祠。官終貴州副使。

詹方桂:清安徽休寧人,字天木。工書畫,精醫(yī)理,通術(shù)數(shù),能預測天氣。順治二年,避居松羅山。有《四家小品》。

詹天寵:江西婺源人,清代易學家、書畫家。性聰慧,通曉陰陽、星緯、術(shù)數(shù)等書。工書、仿朱熹酷肖。善畫,尤善畫卉。

詹天佑:廣東南海(今屬廣州)人,近代鐵路工程學家。十二歲赴美留學。后入耶魯大學,學土木工程及鐵路??啤R痪帕阄迥陝?chuàng)建京張鐵路,全線通車后,舉世皆驚。他是我國自行設計修建鐵路之第一人,特授工科進士。有《鐵路名詞表》、《京綏鐵路工程紀略》等。

三、現(xiàn)狀。

根據(jù)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2015年最新排名中詹姓排名152位。

四、探究結(jié)論。

歷史上,“詹”姓名人輩出。有戰(zhàn)國時期楚國術(shù)士詹何、唐末詩人詹雄、唐末將領(lǐng)詹必勝、宋代大臣詹體仁、元末明初理學家,文學家詹鳳翔、近代鐵路工程學家詹天佑。他們在各個領(lǐng)域都閃耀著光芒。

姓氏張的歷史和現(xiàn)狀的研究報告篇二

中國的姓氏文化博大精深。作為族氏區(qū)分的標志符號,可以追朔到原始社會的“母糸時期”。有人統(tǒng)計,據(jù)記載和現(xiàn)存的姓氏有5600多個。我作為中國第三大姓,張氏家族的一員,對張氏家族的歷史和現(xiàn)狀做了一些研究。

二、研究方法。

1、上網(wǎng)查閱。

2、查閱書籍和報刊。

3、問問其他人。

4、其他方法。

三、資料整理。

1、張姓由來。

張氏家族分布在世界各地有一億多人口,是我華夏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河北清河縣為發(fā)源地,是為清河張氏。民間有“天下張姓出清河”的說法。

張姓的始祖是張揮,黃帝長子青陽的第五個兒子,是古代重要武器弓矢的發(fā)明者。因發(fā)明弓箭,對當時的社會發(fā)展貢獻很大,所以黃帝封揮為弓正,職掌弓矢制造。也稱弓長,所以姓張是張姓的始祖。

張姓也是星名,屬朱雀七宿中的第五宿,天象的排列似弓。張姓是擅長制造弓箭的氏族崇拜的原始天象圖騰,進而成為氏族名、地名和姓氏。

2、歷史人物。

自揮公始得張姓,張氏家族在中國歷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上至天上玉皇大帝,下到地府閻羅王都姓張。在人間,張氏更是人才輩出,如:張良,張飛,張衡,張學良等。特別是:

張騫:西漢外交家,陜西城固人兩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國與中亞各國的友好往來。

張仲景:東漢析學家,河南鎮(zhèn)平人,勤求古訓,博采眾方,《著傷寒病論》造福人民,為后人尊為醫(yī)圣。

3、發(fā)展現(xiàn)狀。

張氏家族分為八大分枝。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山東,河北三省,大約占張姓總?cè)丝诘?7。5%,其次,分布于江蘇四周,安徽,遼寧,黑龍江,湖北六省又集中了28。5%。河南居住了,張姓總?cè)丝诘?0。1%,為當代張姓第一大省。湖南岳陽的張谷英村,廣東的梅州為全國張氏單姓最大聚集地。全國形成了以長江為界的高比率的北方張姓區(qū)和低比率的南方張姓區(qū)。

海峽兩岸張氏宗親聯(lián)誼會,每年的4月26日到28日都舉行拜祖大典。今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改為網(wǎng)上祭奠。

四、結(jié)論。

1、張姓的始祖是黃帝長子青陽的第五個兒子張揮。

2張氏的發(fā)源地在河北省的清河。

3、2017年年底具調(diào)查,張姓在全國已達到9450萬人,占全國人口7。07%。

姓氏張的歷史和現(xiàn)狀的研究報告篇三

我們學校有不少同學姓張,身邊也有許多朋友姓張?!皬垺毙帐窃趺磥淼??歷史上姓張的名人有哪些?現(xiàn)在“張”姓是不是我國人口最多的姓氏?帶著這些問題,我做了一次“張”的研究報告。

二、研究方法。

1、查閱書籍和報刊。

2、詢問身邊的人。

3、其它方法。

三、資料整理。

張姓的歷史來源。

1、可能出自名人。

張揮,號天祿,青陽之子,是古代重要武器弓矢的發(fā)明者。因弓箭的誕生對社會影響大,所以黃帝封揮為弓正,職掌弓矢制造。后又取弓長之意,賜姓張于濮陽,封地清河。后逝葬于帝丘。因此,張揮成了張姓人的始祖。黃帝姬姓的后代,屬于以字為氏。春秋時,晉國有大夫解張,字張侯,他的后代以其字命氏,也稱張氏。

2、可能源于改姓:

出自聶姓。三國魏將張遼本來是聶壹的后人,其家族為了避怨而改張姓,其子嗣。

便以張為姓。

源于賜姓。世居云南的南蠻酋長龍佑那,于三國時被蜀相諸葛亮賜姓張,以后其子孫便以張為氏。

張姓人口數(shù)量與現(xiàn)狀。

張姓是中華姓氏中的大姓之一,在宋朝時期,張姓就有接近500萬的人口,是宋朝的第三大姓,張姓第一大省市山東省。到了明朝張姓已成第二大姓,人口數(shù)500多萬。

張姓名人。

《金匱要略》。書法家張芝,“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及其連者,氣脈通于隔行,被稱“今草”。以及人稱“張?zhí)鞄煛钡牡澜虅?chuàng)始人張道陵。

總結(jié)。

1張姓的名人有許多,由此可見張姓人才輩出。

2張姓作為第三大姓,絕不是浪得虛名,人口眾多。

姓氏張的歷史和現(xiàn)狀的研究報告篇四

我姓“陶”,雖然我身邊姓“陶”的人不多,但我很想知道“陶”姓是怎么來的?歷史上姓“陶”的名人的有哪些?現(xiàn)在姓“陶”的人有多少?帶著這些問題,我對“陶”姓的歷史和現(xiàn)狀作了一次研究。

二、研究的方法。

1、上網(wǎng)搜索。

2、詢問爺爺奶奶。

3、查閱書籍和報刊。

三、資料整理。

1、陶的原意。

陶,拼音to或yo,多音漢字,名詞時多念to,做動詞時多念yo。起先陶字寫成沒有“阝”的“陶”,后來在其左增加“阝”部,形成陶字,其義為表示制陶時從高坡上取黏土之義,所以說陶字也可以說是形聲兼會意,后世便以這個字代替“陶”。陶yo通“窯”。窯灶《集訓》:“陶,燒瓦器土室也?!?/p>

2、陶姓的來源。

陶姓的來源一:出自于虞舜。據(jù)《元和姓纂》所載,西周初年,舜之裔孫虞思,官至陶正(即管理陶質(zhì)器物制作的官職),其子虞閼承襲父親的職位,其后子孫以官為氏。

陶姓的來源二:出自于唐堯。據(jù)《辭源》所載,相傳堯帝初封于陶(故城在今山東定陶西南),后徒封于唐(故城在今河北唐縣),其后子孫以封地為氏。

3、歷史名人。

陶詩言(1919年8月1日-2012年12月17日),浙江嘉興人,天氣學家、動力氣象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大氣環(huán)流和天氣動力學研究工作,兼任許多職位。在1996年,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shù)進步獎;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縣人,中國人民教育家、思想家,偉大的民主主義戰(zhàn)士,愛國者,中國人民救國會和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領(lǐng)導人之一。1935年,在中國共產(chǎn)黨“八一宣言”的感召他下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1945年成功當選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曾寫過《中國教育改造》、《古廟敲鐘錄》、《齋夫自由談》等作品。

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名潛,字淵明,又字元亮,自號“五柳先生”。世人稱為靖節(jié)先生,他是潯陽柴桑人、是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先后擔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zhèn)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后一次出任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寫過《五柳先生傳》、《桃花源記》和《歸去來兮辭》等著名的詩。

4、陶姓的人口分布情況。

第一大省是浙江,再次分布于陜西、福建等省。近現(xiàn)代陶姓的人口192萬,排在全國第一百零六位,在《百家姓》中排名八十三。江蘇、上海、浙江三省市占23%,湖南、安徽、湖北、廣西、江西等省區(qū)也較多,而西南的四川、貴州、云南次之,北方、華南地區(qū)則較少。

5、陶姓家規(guī)。

“非窮達不可妄求,壽夭永無外請故耶!”

釋義:貧窮與富貴不能強求,壽命的長與短永遠是不受人左右的。

四:總結(jié)。

1、陶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83位。

2、陶姓家族人才輩出。

3、陶姓現(xiàn)約有192萬人。

姓氏張的歷史和現(xiàn)狀的研究報告篇五

姓氏的起源很早,很有研究價值,所以我對“張”這個姓氏展開了研究。

研究方法。

1、查閱有關(guān)書籍,了解“張”姓的來源。

2、尋找“張”姓名人。

3、上網(wǎng)查閱,了解“張”姓人口和分布情況。

4、搜集“張”姓名人的故事。

資料整理。

“張”姓的來源可分為以下幾種:

1、源于姬姓。

2、出自聶姓。

3、被賜姓張。

4、源于古奚族。

宋朝時期,張姓人口大約有490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6。3%,僅排在王、李之后,為宋朝第三大姓。

明朝時期,張姓人口大約有560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6%,為明朝第三大姓。

當代張姓已有8960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6。74%,為現(xiàn)代第三大姓。

姓氏張的歷史和現(xiàn)狀的研究報告篇六

一、問題的提出。

我們學校有不少同學姓王,我有好幾個鄰居也姓王。“王”姓是怎么來的?歷史上姓王的名人有哪些?現(xiàn)在“王”姓是不是我國人口最多的姓氏?帶著這些問題,我對王“姓”的歷史和現(xiàn)狀做了一次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查閱書籍和報刊。

2詢問身邊的人。

3其他方法。

三、整理資料。

來源:王姓源出姬姓。周靈王之子太子晉,稱王子晉,因直諫而被廢為平民。其子中敬仍在朝中讓司徒之職,詩人因其王族的后代變稱“王家”,這支族人遂以王為是氏。先秦時期,這只王鑫一直活躍于河南洛陽一帶,秦末漢初,王之子王元和王威,為避戰(zhàn)亂分別遷徙至山東瑯琊,山西大原,最終發(fā)展成瑯琊王氏和太原王氏,兩大姓望族。

歷史人物:王詡、王翦、王陵、王昭君、王莽……。

現(xiàn)狀:網(wǎng)絡查詢王姓人口情況統(tǒng)計,占全中國漢族人口的9。74%。

四、研究結(jié)論。

1王姓來源復雜,派別勝多,但仍有一些共同點即多以爵但是天子之后代多以為姓,也有不少人是賜姓王的。

2在歷史長河中,王姓人才輩出。有女中豪杰,王昭君。唐代詩人王維、王勃,王之渙,王安石。我們以王氏祖先創(chuàng)造的輝煌驕傲。

3王姓是當代中國人最多的姓氏,王姓人口總數(shù)超過1億。

姓氏張的歷史和現(xiàn)狀的研究報告篇七

姓氏是一個人的標簽,也是一個家族的符號,對于每個人,每個家族,不可或缺,每個姓氏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

一、問題的提出。

我們班只有我一個人姓繆,所以我對自己的姓氏特別感興趣?!翱姟毙帐窃趺磥淼??繆氏人口分布在哪里?歷史上姓繆的名人有哪些?繆氏的家訓是什么?帶著這些問題,我對“繆”姓的歷史和現(xiàn)狀作了一次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查閱書籍。

2、搜索百度。

3、詢問長輩。

三、資料整理。

1、尋根溯祖。

繆姓,出自百家姓,但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娦盏钠鹪春茉?,有詳細記載的一支起源于春秋時期,是秦穆公的后代。秦穆公的謚好為“繆”,由于古代“繆”與“穆”同音,所以秦穆公也稱秦繆公。他的庶子以他的謚號為姓,世代傳為繆姓。

另外一種源于官位,出自秦、漢時期官吏繆吏,繆吏是專職負責絞殺罪犯的劊子手,是一種很重要的職官。師古曰:“繆,絞也?!笨娎舳酁槭酪u,在其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或職業(yè)稱謂為姓氏者,稱繆氏,世代相傳至今。

2、遷徙分布。

在古代,繆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蘭陵。有聯(lián)曰:“秦室家聲遠;蘭陵世澤長?!?/p>

繆姓一直十分純正,自立姓后,一脈相承2600多年,歷史上幾乎沒有發(fā)生過外族改姓繆的事件。直到清朝初期,才在滿族中出現(xiàn)繆姓。

當代繆姓人口約有四十六萬七千余,占全國人口總數(shù)的0。029%左右。目前,繆姓主要分布于江蘇、浙江、四川、福建、湖南、廣東6省,占繆姓總?cè)丝诘?4%。江蘇省為繆姓第一大省,居住了繆姓總?cè)丝诘?1%。

3、歷史名人。

三國時期魏國文學家繆襲,撰述了歌頌曹操功業(yè)的詩歌《魏鼓吹曲》12首;南宋狀元繆蟾,入贅皇家為駙馬,官至禮部尚書,太子太傅;元代經(jīng)學家繆主一,撰有《易精蘊》《尚書說》等著作;明代醫(yī)藥學者繆希雍,精通醫(yī)術(shù),著有《本草經(jīng)疏》《本草諸方》等書;清代詩畫家繆謨,詩文清麗,善畫山水,尤長樂府,有《雪莊樂府》等著作傳世;近代藏書家、??奔铱娷鯇O,是京師圖書館,江南圖書館,三江師范學堂等的主要創(chuàng)辦人。

4、繆氏家訓。

繆氏家族源遠流長,其“十全”家訓更是在家族中代代傳承。

仕途一則:繆氏家訓倡導為官之人要廉潔,“民勤致富國昌盛,官到守貧才是廉”;

兄弟一則:繆氏家訓要求弟兄切莫相煎逼,因為“世間難得者兄弟,和善仁義振家聲”;

教子一則:繆氏家訓要求潛移默化須身教,畢竟“人之初性本善,嬌寵溺愛質(zhì)變遷”;

結(jié)友一則:繆氏家訓倡導選擇“忠信仁義講原則”的人;

親鄰一則:繆氏家訓要求做到“文明禮貌話家?!?。

四、研究結(jié)論。

1、“繆”姓源于姬姓和官名。

2、“繆”姓主要分布于江蘇、浙江、四川、福建、湖南、廣東6省,江蘇省為繆姓第一大省。

3、歷史上,“繆”姓人才輩出。

4、繆氏家族家訓從為人、居家、持孝、立業(yè)、仕途、夫妻、兄弟、教子、結(jié)友、親鄰十則予以訓誡。

姓氏張的歷史和現(xiàn)狀的研究報告篇八

一、問題的提出。

我們學校有不少同學姓朱,我有好幾個鄰居也姓朱?!爸臁毙帐窃趺磥淼??歷史上姓朱的名人有哪些?現(xiàn)在的“朱”姓是不是我國人口最多的姓氏?帶著這些問題,我對“朱”姓的歷史現(xiàn)狀作了一次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查閱書籍和報刊。

2、詢問身邊的人。

3、其他方法。

三、資料整理。

出自曹姓,是顓頊帝的后裔。相傳顓頊帝有個孫子叫陸終,生有6個兒子。其中,第5個兒子叫安,姓曹,封在曹(今山西東定陶縣西南)。周武王滅商后封弟弟振鐸在曹國,稱為曹叔振鐸;改封曹安的苗裔曹挾在邾國,稱邾子挾,附庸于魯國鄒縣。春秋時,傳至儀父,見齊桓公稱霸諸侯,便附從于齊,進為子爵之國,亦稱邾婁。戰(zhàn)國時,邾國被楚國所滅,其公族子孫遂以國名”邾”為氏,后又有人去邑以朱為氏,稱朱氏。

據(jù)統(tǒng)計,2018年全國戶籍人口中,王、李、張、劉、陳五個姓氏的數(shù)量占據(jù)前五名。其中,“王”姓和“朱”姓的數(shù)量超過16萬,并且“王”姓比“朱”姓多。

四、研究結(jié)論。

1、我國的朱姓源遠流長。此姓出自曹姓。以國為氏。椐《元和姓篡》和《通志氏族略》云。周武王封曹挾于邾國(金山東鄒縣)。后被楚宣王所滅,其遺族以原國名為去邑為朱氏。

3、2018年,我國戶籍人口最多的姓氏是“王”姓,“朱”姓排名第17。

3、2018年,我國戶籍人口最多的姓氏是“王”姓,“朱”姓排名第17。

姓氏張的歷史和現(xiàn)狀的研究報告篇九

這姓李究竟是怎么來的?這個世界上總共有多少姓李的人呢?歷史上有多少姓李的名人呢。

1.查閱有關(guān)中華姓李的的書籍,閱讀報刊,上網(wǎng)瀏覽,了解李姓的來源和李姓歷史名人。

1、李姓來源的說法共有九種之多,最多的說法是:出自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之后裔,外族的改姓和指李為姓。

2、李姓名人層出不窮,有有春秋末期思想家李耳,戰(zhàn)國時期水利專家李冰,唐太宗李世民,大詩人李白,北宋女詞人李清照,明朝藥物學家李時珍,中國共產(chǎn)黨創(chuàng)始人之一李大釗。我們?yōu)槔钚兆嫦葎?chuàng)造的輝煌感到自豪。

3、李姓是當今中國第一大姓,也是世界頭號大姓,人口大約有八千七百多萬,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7.94%。

4、我們廣東李氏源于李世民后裔。

李姓占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七點九,即超過8700萬人。李姓在國內(nèi)分布極廣,以北方居多,在海外也幾乎遍及全世界。根據(jù)古資料顯示,李姓是嬴(ying)姓顓頊(zhuanxu)的后裔,先為理姓(大理石的理)。商朝末年因避難逃至今河南,在河南鹿邑(yi)縣定居。為了感激逃難時有木子(一種木本植物的果實)充饑及躲避殷紂王的追緝,改為李姓。李姓從商末到東周初的二百多年間一直居住在河南。東周時期李姓向甘肅、河北發(fā)展,西漢時期,李姓有一支遷往今山東境。大約從東漢開始,李姓陸續(xù)遷徙西南,分布于四川、廣西一帶。在唐朝以前李姓主要是在北方發(fā)展,在長江以南僅分布部分地區(qū)。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統(tǒng)治了將近300年,李姓作為“國姓”,最為顯貴。唐朝李家皇室子孫眾多,另外,凡有功于唐朝的人,均被賜與李姓,這樣大大擴充了李姓人口。經(jīng)過唐朝的大發(fā)展之后,李姓開始南遷,主要有三次。第一次,河南的李姓于唐高宗年間進入福建開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亂時,不少李姓因避戰(zhàn)亂遷往南方;第三次從唐末黃巢大起義到五代,因中原地區(qū)長期動亂,李姓自長安、河南等地方直接進入福建、廣東等地。在中國歷史上,李姓稱王稱帝者多達60余人,先后建立大成、西涼、涼、吳、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四夏和大順等政權(quán)。另外,李姓歷代人才輩出。春秋時有著名思想家、道家創(chuàng)始人李耳(老子);唐代有政治家李淵,李世民、大詩人李白、李賀、李商隱等;五代詞人李煜;北宋女詞人李清照,名將李顯忠;明代杰出醫(yī)藥學家李時珍、文學家李夢陽。清代太平天國將領(lǐng)李開芳、李秀成,戲曲理論家、作家李漁;近代有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中國共產(chǎn)黨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李大釗、地質(zhì)學家李四光、愛國民主人士李公樸等等。海外居住的李姓也涌現(xiàn)了許多杰出人才。美籍華人李政道、李元哲,分別獲得諾貝爾物理獎和化學獎,為當今世界上第一流的科學家;祖籍廣東的李光耀曾任新加坡總理;現(xiàn)代香港十大財團之首、廣東潮州人李嘉誠等等。

李姓從形成時起,族人世居今河南鹿邑一帶,春秋時期的李耳,是正史中立傳的第一個李姓人物。李耳,字伯陽,外字聃,號老子,生于楚國苦縣厲鄉(xiāng)曲仁裏,做過周朝的“守藏室之史”(管理藏書的史官),是春秋時的思想家和道家的創(chuàng)始人,傳為《老子》一書的作者。古書有的說他是周平王時(春秋初期)人,又說春秋末期的孔子曾向他問禮,于是就說他活了160多歲或200多歲,是因為修道養(yǎng)壽才活了那麼大歲數(shù)?!独献印酚置兜赖陆?jīng)》、《老子五千文》,是道家的。主要經(jīng)典,用“道”來說明宇宙萬物的演變,包含著某些樸素辯證法因素,對中國哲學的發(fā)展有很大影響,後來唯物、唯心兩派都從不同的角度吸收了老子的思想。據(jù)《新唐書》記載:李姓始祖李利貞也是娶陳國契和氏家的女兒,生兒子叫李昌祖,後在陳國任大夫,住在苦縣。李昌祖的兒子叫李彤德。彤德的曾孫叫李碩宗,被周康王賜采邑(采邑也叫食邑、采地或封地,是奴隸社會時期帝王或諸侯封給卿、大夫的連同土地上勞動的奴隸在內(nèi)的土地)于苦縣。李碩宗的五世孫叫李乾,字元果,在西周任御史大夫,娶益壽氏女嬰敷,這就是李耳的父親和母親。李耳的後代李宗,字尊祖,在魏國做官,被封于段,為干術(shù)大夫。李宗之子李同為趙國大將軍,孫李兌為趙相,曾孫李躋為趙國陽安君。李躋有兩個兒子:李云、李恪。李恪的兒子李洪,任秦國(在今甘肅、陜西一帶)太子太傅,其孫李興族為秦將軍。李興族之子李曇,字貴遠,在趙國做官,封柏人(今河北唐山)侯,後又入秦,任御史大夫。李曇有4個兒子:崇、辨、昭、璣。他們及其後代因分別在外地任官、定居而分出兩支:長子李崇,任隴西(治所在今甘肅臨洮縣)守,封南鄭公,為隴西房;四子李璣,戰(zhàn)國末任秦國太傅,李璣的二兒子李牧在趙國做官,定居在趙郡(治所在今河北邯鄲市西南),為趙郡房。後來,隴西房又分為39房,趙郡房又分為東、南、西3組。

姓氏張的歷史和現(xiàn)狀的研究報告篇十

1、據(jù)我調(diào)查,王姓來源主要有五大方面:一是出自姬姓,而由此又衍生出構(gòu)成王氏主體的三支姬姓。周靈王太子晉因直諫被廢為庶人,晉之子宗敬為司徒,其后人由洛陽遷居太原,瑯邪,時人號稱王家,以此為氏,此其一。此支源于太子晉的王氏,后來成為天下王氏的主要支派。京兆郡,河間郡有王姓,為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的后裔,此其二。河東猗氏有王姓,是周平王太孫赤的后裔,此其三。二是出自媙姓,為齊王田和的后代,此是河南王氏。三是出自子姓,為殷商王子比干之后,也為河南王氏。四是由北方他族該王姓而來。五是出自賜姓或冒姓而來的王氏。

2、王姓作為我國十大姓之一,在各個朝代,都有杰出的人物涌現(xiàn)。秦代有為輔佐始皇平定趙,燕,薊,荊等地的大將王翦。西漢末年有攝政王,后建新朝稱帝的王莽。東漢有思想家、哲學家、無神論者王充。晉有書圣王羲之等名人!

3、王姓是當代中國人口位居第一多的姓氏,據(jù)統(tǒng)計王氏站漢人口7.41%。

姓氏張的歷史和現(xiàn)狀的研究報告篇十一

我曾了解到許多人姓王,這引起了我追溯其源頭的興趣。它的歷史是怎樣的?為什么會逐漸壯大?現(xiàn)在王姓的數(shù)量占人口的比例是多少?針對這些問題,我要展開調(diào)查和研究。

查書籍,閱讀報刊,上網(wǎng)瀏覽,了解王姓的來源和王姓的歷史名人。

1、王姓歷史久遠,加之支系眾多,世族繁盛,代代名人層出不窮。如戰(zhàn)國時期授蘇秦、張儀縱橫術(shù)的“鬼谷先生”王詡。西漢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瑯琊的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的書法千古留名。唐代,有著《滕王閣序》的“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大詩人王維、王昌齡。著名的文學家、王安石。元曲的代表作家王實甫,所著《西廂記》堪稱經(jīng)典。明、清之際的大思想家,著《日知論》的王夫之。清末有大文學家王國維?,F(xiàn)代的名人有:科學家王選、中國馬克思主義經(jīng)濟學家王亞南、中國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王稼祥、被授予共和國上將軍銜王震……我們?yōu)橥跣兆嫦葎?chuàng)造的輝煌感到自豪。

2、王氏的眾多分支中數(shù)來仍以源自周文王姬姓子孫的那一支名氣最大。這一支王姓源自原來的周朝,也即今天的甘肅、陜西西安一1帶,其后來的主要分封之地在今山東省境。根據(jù)考證,福州王氏發(fā)源于山東瑯琊王氏,以王審之為福州王氏的祖先代表。

3、據(jù)2007年最新統(tǒng)計,王姓是當代中國人口最多的姓氏,王姓人口數(shù)量達9288.1萬人。

王姓是占我國人口最多的三大姓之一,其姓源十分復雜。據(jù)《通志·氏族略》載:在京兆、河間一帶的王氏族人,據(jù)說是周文王的第十五個兒子畢公高的后代,因此這一支系乃是出自于姬姓;在北海(今山東境內(nèi))、陳留(今河南開封附近)一帶的王姓則傳說是帝舜的后代,這一支系出自于媯姓之王;而在汲都郡(今河南新鄉(xiāng)一帶)的王姓,則稱自己是王子比干之后,出自于子姓;以上三支都與“王”的本身含義有關(guān)。還有一些是少數(shù)民族王朝的后代,以其祖先是王者而姓王。如河南的王姓,出自于可頻氏;在馮翊一帶的,原來是鉗耳族的后代;山東營州王姓,來自高麗國;安東王姓一族,本阿史布?!稄V韻》中把王姓望族歸納為21處:太原(今山西)、瑯邪(山東)、陳留(河南)、東海(山東)、高平(甘肅)、京兆(西安)、天水(甘肅)、東平(山東)新蔡(檔南)、新野(河南)、山陽(山東)、中山(河北)、章武(河北)、東菜(山東)、河東(山西)、金城(江蘇)。其中太原、瑯邪王氏尤為著名。正因為王姓的起源相當久遠,在歷史的變遷中形成了眾多的源頭。除了源自王室之外,還有不少人是賜姓王氏或冒姓王氏的,如燕王丹之玄孫嘉,獻符命于王莽,賜姓王氏;如隋末地方割據(jù)者王世充本西域胡支氏,冒姓王;南朝梁將領(lǐng)王僧辯本烏丸氏,屬鮮卑族,被完顏氏金朝封為王,故易名王罕。不僅華夏族的王室之后不少是以王為姓,許多少數(shù)民族的部落首領(lǐng)、執(zhí)政者的后代也有以王為姓的,其意與上述出自姬姓、媯姓、子姓的王氏大致相同。因此就形成了“王”姓源頭眾多,分布廣泛,人丁蕃盛的局面。王氏的眾多分支中數(shù)來仍以源自周文王姬姓子孫的那一支名氣最大。這一支王姓源自原來的周朝,也即今天的甘肅、陜西西安一帶,其后來的主要分封之地在今山東省境。根據(jù)考證,晉朝中興名臣王導就是這支王氏在山東繁衍的子孫,其子孫世代簪纓,使王氏成為一時望族。

姓氏張的歷史和現(xiàn)狀的研究報告篇十二

1.我國楊姓源遠流長,楊姓的'發(fā)源也在今山西省汾水中游霍縣一帶,后來繁衍分布至今河南境內(nèi),成為后世楊姓發(fā)展的主流。

2.在歷史長河中楊姓人才輩出。有北宋名將楊震,唐玄宗寵妃物玉環(huán),唐代著名詩人楊炯,宋代著名詩人楊萬里,以及諾貝爾物理獲得者楊振宇。

3.楊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6位,約有人口400萬,占全國的3.08%。

4.楊姓不管在國外還是國內(nèi),都有著重要的地位,楊姓遍布許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光是宗譜就有一百來卷,我為自己是一個楊姓人而感到驕傲和自豪!

姓氏張的歷史和現(xiàn)狀的研究報告篇十三

1.查閱有關(guān)姓氏的書籍,了解楊氏的起源。

2.閱讀相關(guān)的報刊、教科書,搜集有關(guān)楊氏名人的資料。

3.上網(wǎng)瀏覽有關(guān)楊氏人口數(shù)量的資料,記錄下來。

4.查閱書籍和相關(guān)資料,了解楊姓在百家姓中的排名。

5.上網(wǎng)瀏覽有關(guān)于楊姓族譜的資料。

6.上網(wǎng)查閱資料,了解楊姓遷徙史。

7.上網(wǎng)瀏覽,了解楊姓的地位。

姓氏張的歷史和現(xiàn)狀的研究報告篇十四

我們學校有不少同學姓李,我有好幾個鄰居也姓李,“李”姓是怎么來的?歷史上姓李的名人有哪些?現(xiàn)在的“李”姓不是不是我國人口最多的姓氏?帶著這些問題,我對“李”姓的歷史和現(xiàn)狀作了一次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查閱書籍和報刊。

2、詢問身邊的人。

3、其他方法。

三、資料整理。

“李”的來源:傳說皋陶曾任堯帝大禮官,(掌管刑法的官職),其子孫以官名“理”為姓氏。后來呢,后來的“李”大多來源于此。唐代時,“李”為國姓。一些姓徐,安,杜,郭,麻,鮮于的武將,因立功被皇帝賜“李”姓。

“李”姓的現(xiàn)狀:據(jù)統(tǒng)計,2018年全國戶籍人口中,王,李,張,劉,陳五個姓氏的數(shù)量占據(jù)前五名。其中“王”姓和“李”姓的數(shù)量均超過1億,并且“王”姓比“李”姓略多。

四、研究結(jié)論。

1、傳說,“李”姓來源于上古時代的官名。唐代時,大量姓氏改為“李”姓,這可能為后來“李”姓人口的增加奠定了基礎。

2、歷史上,“李”姓名人輩出。有水利專家李冰父子、軍事將領(lǐng)李廣、橋梁專家李春、“詩仙”李白、李清照、藥物學家李時珍、革命領(lǐng)袖李大釗……他們在各個領(lǐng)域都閃耀的光芒。

3、2018年,我國戶籍人口最多的姓氏是“王”姓,“李”姓排名第二。

姓氏張的歷史和現(xiàn)狀的研究報告篇十五

1、我國的崔姓源遠流長。根據(jù)多種古籍的記載,崔氏出自姜姓。崔姓出自于西周時期的齊國,曾經(jīng)長期是山東望族和中國著姓。開國君主是呂尚。呂尚本來姓姜,因為他的先祖被封于呂(今河南省南陽),從其封姓。呂尚的兒子丁公佶,是齊國的第二代國君,他的嫡子叫季子,本來應該繼承君位,但卻讓位給弟弟叔乙,而自己則住到食采地崔邑(今山東省章丘市西北),就是崔氏。而這位丁公佶,相傳是姜太公姜子牙的兒子。由此可見,崔氏中國人是源自姜太公的直系后代,追本溯源還是上古時期炎帝神農(nóng)氏的子孫。崔姓,算起來大約有3000余年的歷史了。

2、崔姓人才輩出:有著名史學家崔鴻魏,唐代大詩人崔顥、崔護,北宋名畫家崔白,軍馬都元帥崔立,元朝名臣崔斌,清代歷史學家崔述,著名書法家崔瑗明代著名畫家崔子忠;當代澳門第三任行政長官崔世安,著名節(jié)目主持人崔永元,娛樂明星崔健、崔智友,央視主持人崔志剛……我真為崔姓人創(chuàng)造的輝煌感到驕傲。

3、中國崔姓分布最多的是遼寧,山東,黑龍江,吉林,河北,天津,山西,北京,河南,甘肅及北方所有省份。而南方諸省較少。

4、經(jīng)過幾千年的發(fā)展,崔姓已是我國的一個人口大姓,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28%。新近統(tǒng)計的數(shù)據(jù)顯示,當前中國崔姓人口約有445萬,位列全國姓氏人口第五十四位。

姓氏張的歷史和現(xiàn)狀的研究報告篇十六

從小到大,爺爺總是對我說:“你是林家的后代,我們林姓源遠流長,人才輩出,林家子孫遍布中國乃至世界各個角落,你要做一個林家的好子孫?!边@讓我很好奇。林姓的歷史是什么?現(xiàn)狀又是怎么樣?我想借這次活動做一次調(diào)查。

1、查閱有關(guān)中華姓氏的書籍,閱讀報刊;2、上網(wǎng)瀏覽,了解林姓的來源和歷史;3、向人請教,了解林姓的現(xiàn)狀。

信息渠道:書籍、報刊涉及的方面;林姓的來源。具體內(nèi)容:林姓起源于姬姓,是東周周平王姬宜臼(公元720—770年)的小兒子姬開,他的子孫以林字為姓。

信息渠道:上網(wǎng),涉及方面:林姓人口數(shù),具體內(nèi)容:林姓在全球約有2千多萬人。

信息渠道:爺爺?shù)闹v述,涉及方面:林姓族譜,具體內(nèi)容:近日在安溪縣湖頭鎮(zhèn)一古厝里被挖出。

1、林姓起源于姬姓,是東周周平王姬宜臼(公元前720——770年)的小兒子姬開。

2、林姓歷史上的名人有憂國憂民的.林則徐,民國第一才女林徽因,太平天國將領(lǐng)林鳳祥,清海軍將領(lǐng)林永升......

3、林姓現(xiàn)在有2千多萬人。

4、林姓族譜在安溪縣湖頭鎮(zhèn)被挖出。

姓氏張的歷史和現(xiàn)狀的研究報告篇十七

我一直覺得林姓是一個小姓,沒多少人姓林,就我們班來說吧,除了我以外,只有一個同學姓林。于是,我對林姓的歷史和現(xiàn)狀作了一次調(diào)查。

1、查閱有關(guān)中華姓氏的書籍,閱讀報刊,上網(wǎng)瀏覽,了解林姓的來源和林姓歷史名人。

2、通過多種途徑,搜集林姓的名人故事。

信息渠道涉及的方面具體內(nèi)容。

上網(wǎng)林姓也是一個大姓林姓在福建、廣東、臺灣三省分布較多,如今林姓已遍布全國各地,而且還遠播到港澳與國外。林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十六位的大姓,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一點一七。

書籍、報刊歷史上的林姓名人林則徐、林森、林伯渠、林鳳、林完。

書籍林姓的來源林姓最初發(fā)祥于河南省境內(nèi)。春秋時期,林姓由于官職調(diào)遷與避亂隱居,散居于周、魯、齊、衛(wèi)等地。

上網(wǎng)林姓人口數(shù)量大陸林姓人口約為1416萬,林姓人口在全球約2千多萬。

1、我國的林姓源遠流長。戰(zhàn)國時期,趙國宰相林皋,始居九門,生有九子,分別為文、成、宣、化、德、修、明、勉、昭,父子均十分賢德,被稱之為“九龍之父”,“十德之門”。后來因為趙王妒其才能欲加害,所以迫使林姓舉家遷至西河避難。漢朝時,林姓子孫歷任少府、太子太傅等官職,從而在濟南地區(qū)使林姓成為名門望族。后由于再次遭受政治迫害,中原林姓在東漢末、三國時期大批南遷,遷入江浙一帶。至西晉末年,中原林姓開始進入福建。

2、林姓作為一大姓,在歷史長河中,著名歷史人物卻寥寥無幾,但也不是沒有。比如說:禁煙英雄林則徐,我最敬佩他。我為林姓祖先中,有這樣的英雄感到自豪。

姓氏張的歷史和現(xiàn)狀的研究報告篇十八

二、調(diào)查方法。

1、查閱書籍。

2、通過電子設備查閱資料。

3、請教他人。

三、調(diào)查研究情況和資料整理。

來源:

陳姓。

陳姓,根據(jù)戶籍部門的“全國公民身份信息系統(tǒng)”(n攝氏度iis),陳姓為中國第五大姓。陳姓源于周初封在陳國的舜帝后裔胡公滿。陳姓在我國眾多的姓氏中,若按人口來說,是中國的第五大姓。陳姓最早出自媯姓,是舜帝的后裔。周武王建立周朝以后,找到舜的后人胡公滿,封他在陳這個地方,建立陳國。到了陳閔公的時候,陳國被楚滅掉了,亡國后的陳國子孫便以原國名為姓氏,于是有了陳姓。陳姓除了源于國名,還有從其他姓氏改名而來的,其中有一支是由少數(shù)民族改姓而成的。據(jù)《魏書官氏志》記載,北魏時期鮮卑貴族侯莫陳氏隨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將侯莫陳改為單姓陳。

歷史人物:

陳胡公。

出自舜帝姚重華裔孫陳胡公媯滿,屬于以先祖封地為氏。周武王將長女太姬嫁給滿,備以三恪,奉祀虞舜。陳國始建都于株野(今河南柘城胡襄鎮(zhèn))史稱陳胡公,后遷都于宛丘(今河南淮陽城關(guān)一帶),轄地最大時達十四邑,大致為河南東部和安徽一部分。從胡公受封至公元前479年,楚惠王殺陳湣公為止,陳國共歷25世,延續(xù)568多年。陳亡后,陳的分支仕齊的陳公子完的后裔于公元前386年取代了姜姓齊國,史稱陳氏(田氏)代齊。

陳璘(1532年—1607年),字朝爵,號龍崖,明代將領(lǐng)、抗倭英雄。

陳璘先于嘉靖末年屢平廣東賊兵,萬歷二十六,陳璘出征朝鮮,于露梁海戰(zhàn)中痛擊日軍,大敗石曼子(島津義弘),立下援朝第一功。萬歷二十八年,參與播州之役,先擊破楊棟梁軍,后殲滅四牌、七牌賊軍,攻破青龍囤,致使楊應龍自焚。晚年又平定苗民,為邊境治安立下功勛。

現(xiàn)狀:

陳姓是中國百家姓排名第五的姓氏。據(jù)統(tǒng)計,陳姓人口數(shù)量超過8000萬。在湖南韶山,還保存著有一米多厚的陳氏族譜,足足50卷之長。

四、研究結(jié)論。

陳姓為中國第五大姓,陳姓源于周初封在陳國的舜帝后裔胡公滿。

當代陳姓人口數(shù)量已超過8000萬,為中國第五大姓。

陳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臺灣省則名列第一,人口約7138萬4000余,占全國人口總數(shù)的4。46%左右。

姓氏張的歷史和現(xiàn)狀的研究報告篇十九

1、出自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之后裔。堯時,皋陶曾擔任大理(掌管刑獄的官)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后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有兩種。一種說法是:商紂時,皋陶后裔理徵,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而被處死,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利貞逃難時,因食李子充饑,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種說法是:據(jù)(姓氏考略)記載,周之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顯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稱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哀牢夷后,賜當?shù)厣贁?shù)民族趙、張、楊、李等姓。鮮卑氏有復姓叱李氏,漢化后,改為漢字單姓李氏。是為洛陽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據(jù)有關(guān)資料所載,唐開國元勛有諸將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鮮于氏等16氏,因立功從唐國姓,賜予李氏。

李氏自商末至東周的二百年間一直居住在豫東。西漢時,李氏有一支遷往今山東境,大約自東漢開始,有李氏族人陸續(xù)徙居西南,分布于川、滇一帶,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壯、彝、滿、回、土家、納西等民族中。魏晉南北朝時,李氏已是全國的大姓,中原的崔、盧、李、鄭并稱四大名門望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發(fā)展。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李氏作為國姓,最為顯貴。唐代李氏南遷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遷,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于唐高宗時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亂"時,有不少李氏子孫遷往南方。第三次是五代時,因動亂,李氏有遷往福建、莆田、晉江等地定居的。從明末開始,閩、粵李氏陸續(xù)有人移居臺灣。李氏遷徙至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國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國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許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華人。在中國歷史上,李姓稱帝稱王者多達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涼、涼、吳、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順等政權(quán)。

所謂郡望,即郡中之望族,也即郡中的顯貴姓氏。姓氏郡望,不僅是該姓發(fā)祥地的標記,也是氏族人口、經(jīng)濟實力、政治地位與文化影響力等綜合族力強盛與否的反映。據(jù)(廣韻)記載,李氏共有十二個郡望。

1、郡望隴西郡:戰(zhàn)國時置郡。相當于今天甘肅省東鄉(xiāng)以東至臨洮縣一帶隴西地區(qū)。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司徒李曇長子李崇。堂號"隴西堂",因為李氏望出隴西郡故名。

2、趙郡:邯鄲一帶,漢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太傅李璣次子李牧。

3、頓丘郡:西晉時置郡。晉武帝置。在今天河南省??h一帶。此支李氏隴西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西漢名將李廣1世孫李忠。

4、渤海郡,西漢置。在今天河北省,遼寧省的`渤海海灣沿岸一帶。

5、中山郡:漢高帝置郡。相當于今天河北省北部正定縣一帶。此支李氏為趙郡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李璣第三字李齊。

6、廣漢郡:漢時置郡。漢高祖六年分巴郡之地置。相當于今天四川省廣漢縣一帶。此支李氏為隴西李氏之后,其開基始祖為李尚(李廣之父)。

7、襄城,戰(zhàn)國時魏邑,秦置縣。歷代因之,清屬河南許州。

8、江夏郡,漢高帝置。相當于今天湖北省武漢一帶。

9、梓潼,古縣名,漢代置。為廣州郡治,蜀漢置梓潼郡,在今天四川省梓潼縣。

10、范陽郡,三國魏改涿郡為范陽郡,在今天河北省涿縣及北京市昌平、房山一帶。

11、梁國,漢高帝將原來秦代的碭郡改為梁國,相當于今天河南省商丘至安徽省碭山一帶。

12、南陽郡,戰(zhàn)國時秦置。相當于今天河南省南陽市一帶。

李耳: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學家,道家的創(chuàng)始人。他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提出"一陰一陽為之道"的辯證法和"天人合一"的系統(tǒng)論。

李冰:戰(zhàn)國時期蜀太守,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馳名中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為國家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貢獻,被后世奉為川神。

李世民:唐太宗,初始以"玄武門事變"取得政權(quán),后制定了一些對社會發(fā)展較為有利的措施,創(chuàng)造了"從諫如流,道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貞觀盛世。

李白:唐代著名浪漫主義詩人,他在中國文學史上占著極為重要的地位。其代表作有(蜀道難)、(夢游天姥吟留別)、(靜夜思)等。人稱"詩仙"。

姓氏張的歷史和現(xiàn)狀的研究報告篇二十

網(wǎng)上瀏覽。

2、調(diào)查情況和資料。

信息渠道涉及的`方面具體的內(nèi)容。

書籍王姓的來源傳說王姓的直接來源是周靈王的兒子——太子晉的姓?,F(xiàn)在是中國第一大姓。

爸爸的講述歷史上王姓的名人王翦,王莽,王充,王羲之,王勃,王維,王溥,王安石,王實甫,王守仁,王夫之。

上網(wǎng)王姓的人口數(shù)量王姓人口占中國12%的人。

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體的內(nèi)容。

書籍。

王姓的來源。

傳說王姓的直接來源是周靈王的兒子——太子晉的姓?,F(xiàn)在是中國第一大姓。

爸爸的講述。

歷史上王姓的名人。

王翦,王莽,王充,王羲之,王勃,王維,王溥,王安石,王實甫,王守仁,王夫之。

上網(wǎng)。

王姓的人口數(shù)量。

王姓人口占中國12%的人。

【本文地址:http://m.aiweibaby.com/zuowen/14302832.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