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稿是一種口頭表達方式,用于向聽眾傳遞特定的信息或觀點。在撰寫演講稿時,要注重句子的變化和節(jié)奏感,利用修辭手法和感情色彩來增強演講的效果。以下是一些演講員們在實際演講中的亮點和經(jīng)驗總結,供大家參考學習。
端午節(jié)吃粽子的演講稿篇一
老人們說,端午節(jié)是門前懸掛的艾草,菖蒲,可以驅鬼辟邪,求得平安;青年們說,端午節(jié)是河上的一條條龍舟,可以盡情展示自己;小孩子們說,端午節(jié)是腰上掛著的一個個香袋,每一個都裝有一個童趣的心。只要擁有過她的人,哪怕只聽過她的故事,都會有刻骨銘心的感覺,我又豈能例外。端午節(jié)是我們這塊神州大地上的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到了那時,可熱鬧了!人人門前懸上艾草,掛上鐘馗,有的地方還有賽龍舟,但這些還是吸引不了我,我最喜歡吃粽子,爸爸對我說,端午節(jié)包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屈原在遭到不公正待遇的時候,不愿離開生他養(yǎng)他的故土,為了祖國,為了民族,投江殉國。我想,愛國主義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是凝聚國家和民族團結支柱,屈原精神的偉大,在于他心憂天下,忠貞不渝的愛國主義精神。包粽子首先要有箬葉。媽媽對我說,箬葉要到山上采,山上會有箬葉樹,我和伙伴們,大人們一塊兒去采箬葉,山上有人工栽種的箬葉樹,所以我們不用瞎瞄瞎撞,直接去采就行了。我每次都會與伙伴們競賽,看誰采的多。
箬葉采回家后,還得用剪刀剪去箬葉的兩端,放在水里泡個一天半會兒的,才能包!有了箬葉還不行,還得有糯米和餡料,我家是吃葷的,所以當然是去買肉了!肉買來后,一切都準備好了,只欠“媽媽”這陣東風了!媽媽包粽子前,當然要先把糯米攪勻,再依次放下三勺鹽,兩勺醬油,兩勺味精,一勺辣椒粉,接著,才可以包。媽媽把箬葉折成三角形,流下一個空洞,先放一半糯米,再放下餡兒,然后又把糯米添滿,再將箬葉包在糯米上,用線一綁,就形成了一個枕頭形。我看著媽媽做了許久,做得糯米沒了,餡料空了,才停下來。停下來后,我望著一個個粽子,真是直流口水呀!就催著媽媽快點煮幾個,可媽媽說,一時半會兒也煮不熟,叫我先出去,我看著都直流口水,又怎么肯出去呢但媽媽一定要我先出去玩會兒,我只得依依不舍地離去。來到街上,我見到許多伙伴也在街上,我一問才知道,他(她)們也和我一樣,都是被媽媽"趕"出來的。我們各自說著想象中自家的'粽子應該是多么多么的好吃!過了一會兒,我們各自懷著滿腔喜悅回家了。
端午節(jié)吃粽子的演講稿篇二
今天,我媽帶我去吃粽子,粽子是用竹葉包著的,綠色的竹葉粽熱氣騰騰的。我要吃粽子了,打開竹葉,里面是白白的糯米,香噴噴的!我咬了一口,又香又甜!我還發(fā)現(xiàn)了一顆大紅棗,我把棗吃了下去,太甜了!我吃了一個又一個,可是想起吃多了東西總有吐的毛病,盡管粽子好吃,也不敢再吃了。
我忘不了粽子好吃的味道!
指導教師崔梅茹。
端午節(jié)吃粽子的演講稿篇三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今天我演講的主題是紀念傳統(tǒng)節(jié)日和傳承傳統(tǒng)文化。
眾所周知,端午節(jié)在農歷五月初五。關于端午節(jié)的起源有很多故事。屈原的國家楚國被侵略,屈原跳河而死。屈原死后,楚國人民劃著龍舟,把粽子和雞蛋扔到河里,防止魚吃屈原的尸體。
端午節(jié)吃粽子是一種傳統(tǒng)習俗。粽子皮是葉子做的,里面有很多種餡料。吃粽子的習俗已經(jīng)廣為流傳。
同學們,我想問你們幾個問題。你吃過哪些餃子?你做過粽子嗎?你知道怎么包粽子嗎?是的,糯米或紅棗是最常見的粽子制作方法。我記得,在幼兒園,端午節(jié)之前,有一次舉辦了一包粽子,當時我和奶奶都參加了。端午節(jié),社區(qū)還組織各族居民一起做粽子。
賽龍舟也是端午節(jié)的習俗。電視上每年都有龍舟比賽。
我聽媽媽說,她家鄉(xiāng)有很多慶祝端午節(jié)的活動。比如早上用插在門上的艾蒿、艾草、冬瓜洗手洗臉,用草藥做一些香囊,給孩子穿上彩色的線,煮雞蛋,包粽子。興高采烈??傊?,這個節(jié)日很重要,是一個很大的民間節(jié)日。
端午節(jié)之前,它是中國的一個兒童節(jié)。每年都有人用彩線扔彩球。每年五月初五之后的雨天,人們就把球扔到雨天的地方。據(jù)說它每年都給人們帶來好運。
中國一直重視傳統(tǒng)節(jié)日。近年來,端午節(jié)作為法定假日,是全國人民慶祝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在這里,我想說,很多人無視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喜歡國外的西方節(jié)日,比如圣誕節(jié)、愚人節(jié)、萬圣節(jié),這些都是不能提倡的。我們是中國人,每個傳統(tǒng)節(jié)日背后都有著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每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都是身心受洗。我們應該為自己是中國人而驕傲!
同學們,屈原的故事離我們很遠,但他的愛國情懷離我們很近。熱愛偉大的祖國,建設美好的家園,需要每一代人繼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我們是祖國的未來,要好好學習,成長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端午節(jié)吃粽子的演講稿篇四
網(wǎng)址aoue
今天是公歷的五月二十八日,農歷的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節(jié)。聽媽媽說:“端午節(jié)又稱端陽節(jié),這一天要吃粽子的。”說完就去買粽子了。
過了一會兒,媽媽買回來一袋粽子。我迫不及待的去吃粽子,我看到了粽子是三角形的,表面是用綠色的竹葉包著,我逐層剝開,越往里面葉色越黃,里面就是一個白白的、胖胖的大粽子。這種味道真香啊,真是香氣撲鼻呀!我還沒吃到粽子就被粽子迷倒了。終于可以吃粽子了,咬一口粽子,嘴里感覺甜甜的、粘粘的、軟綿綿的,就像是吃了棉花糖一樣,舒服極了!里面還有兩個大棗,棗比蜜還甜!就這樣我把粽子全都消滅了。
指導教師崔梅茹。
網(wǎng)址aoue
端午節(jié)吃粽子的演講稿篇五
過端午節(jié),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tǒng)習慣,由于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于是不僅產(chǎn)生了眾多相異的節(jié)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比如,賽龍舟、吃粽子、佩香囊等等。粽子,又叫“角黍”、“筒粽”。隨著時代的變遷,端午節(jié)吃粽子已經(jīng)成為一種傳統(tǒng)。以下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粽子的資料,供大家了解!
端午節(jié)吃粽子是我國傳統(tǒng)食俗。粽子多用于祭祀、祭神。由于祭祀屈原納入端午節(jié)的節(jié)俗活動中,粽子也從初夏的節(jié)令食品演變?yōu)槎宋绻?jié)食俗,以表明人們祭祀屈原的特別方式。隨著端午節(jié)中屈原核心地位的確立,包粽子、吃粽子成了端午最佳性的。
節(jié)日習俗。
粽子是我們祖先的發(fā)明,據(jù)專家考證:粽子從創(chuàng)制至今,至少已有上萬年歷史,在炊具沒有被發(fā)明之前,已經(jīng)有了粽子可見,粽子是早于粥、飯便已出現(xiàn)的古老食品,它是中國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之一,有著豐厚的歷史沉淀和文化底蘊嘉興市稻。
作文。
化發(fā)祥地。據(jù)記載,早在古代就把米用植物葉子包裹起來,投入火石沸水中待熟后食用,這可能就是傳說中嘉興最早的粽子了。到了民國初年,幾個原以彈棉花為業(yè)的蘭溪人,在張家弄創(chuàng)辦五芳齋粽子店的傳奇故事,更是家喻戶曉。近年嘉興粽子產(chǎn)業(yè)更是發(fā)揚光大,成為嘉興具有特色的旅游商品。
屈原從南北朝以后,民間開始有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說法。話說當年屈原投身汨羅江之后,百姓莫不感嘆哀傷,空有抱負的屈子就這樣離開了楚國,實乃國家損失。所以百姓未免讓魚蝦侵蝕屈子,就紛紛將米糧投入江中,希望魚蝦只顧吃這些米糧而不損傷屈子肉身。而后,據(jù)古書記載,是屈原托夢百姓說,米糧投入江中實則被江中的蛟龍所食,如果用艾葉包裹,再綁以五色繩,則可以免遭蛟龍吞食;這才有了后來的粽子。
端午吃粽子,現(xiàn)在人們只知道這是為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傳說,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后,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為什么后來又用艾葉或葦葉、荷葉包粽子呢?《初學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漢代建武年間,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的官名),對他說:“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后可用艾葉包住,將五色絲線捆好,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庇谑牵藗儽阋浴拜匀~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傳,并逐漸發(fā)展成為我國的端午節(jié)食品。
但據(jù)專家考證,粽子只不過是民間普通食品,最初吃粽子也不固定在端午;說端午食粽是祭屈原,是后人附會而形成的,僅反映民眾的心愿而已。
實際上,為了紀念春秋時晉國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間節(jié)俗的“寒食節(jié)”(清明前一天)吃粽子,起源要比端午食粽早。至今,許多地方仍通行清明前一天與清明食粽的民間風俗。
據(jù)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堿,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堿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jié)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蹦媳背瘯r期,出現(xiàn)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xiàn)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于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xiàn)用粽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后來又出現(xiàn)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xiàn)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端午節(jié)吃粽子的演講稿篇六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關于端午節(jié)起源的傳說可多了,其中,紀念屈原的說法流傳得最廣。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出生在多年前戰(zhàn)國時期的楚國。他為人正直,學識淵博,很有才干,在楚國擔任了重要職務。因為他主張堅決對抗秦國侵略,而受到打擊、排斥,還被楚王趕出了朝廷。屈原悲憤極了,在流放途中寫下了許多充滿愛國精神的詩篇,最有名的是《離騷》。后來,秦國軍隊攻占了楚國都城。楚國失地千里,尸橫遍野。屈原心如刀割,他不愿意看到國破家亡的慘景,就在農歷五月五日這一天,懷抱石塊,跳進了江里。當時他62歲。
百姓們愛戴屈原,當聽到他自殺的消息后,紛紛劃著船奔向江中,去打撈屈原的遺體,但沒能找到。他們怕江中的魚蝦會咬食屈原的遺體,又紛紛把江米裝迸竹筒,扔到水里,想用江米喂食魚蝦來保護屈原的遺體。從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都會自發(fā)地來到江邊,悼念屈原,還要劃著船沖進洶涌的波濤,象征人們爭相打撈屈原遺體,以此來寄托對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我國南方就形成了端午節(jié)賽龍舟的習俗。因此,端午節(jié)又成了紀念屈原的節(jié)日。
同學們,屈原因為熱愛祖國、關心百姓疾苦而受到人們的愛戴。當我們津津有味地吃粽子、觀看賽龍舟時,不要忘記多年前那位愛國大詩人——屈原。
讓我們懷著敬愛之心和珍愛之情來看待中華這一傳統(tǒng)佳節(jié)吧!提前祝大家端午節(jié)快樂!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端午節(jié)吃粽子的演講稿篇七
眼看端午假就要來臨,大家要記得吃粽子哦。在新加坡留學的學生當?shù)匾灿泻艿胤降男录悠卖兆樱瑒e具風味。
每年端午節(jié)前的那個周末,xxx(51歲,保姆)與母親xxx(69歲,保姆)都會與幾名親戚起早摸黑,準備包粽子的大工程。
昨天清晨6時,他們在家門前走廊擺好多張小凳子、好幾大盤炒好的豬肉塊、香菇、糯米和栗子,還有幾根系上繩子的竹竿。就這樣,一家老少三代圍在一起包起粽子來。
自去年起,謝渺珍的女兒xxx(28歲,會計師)和表兄弟姐妹也加入陣容。xxx一向對包粽子興趣缺缺,但為了不讓這道家傳小吃失傳,她也開始早起向長輩學習包潮州粽。
xxx說:和全家人一邊包粽子一邊說笑,能促進感情,其實很好玩,也相當有意義。很高興自己做出這樣的嘗試,不然也不會體會到其中的樂趣。
xxx從15歲開始向母親學習包粽子,食譜就源自她具有烹飪天分的母親。母親20多年前去世后,她因一包粽子就想起母親,曾一度放棄。她笑著說:后來家人和鄰居們都對我家的粽子念念不忘,我又開始包了。如今多了年輕幫手,雖然拖慢速度,但相信他們多包幾年,我就能升為主管了。
端午節(jié)吃粽子的演講稿篇八
粽子是漢族人民過“端午節(jié)”的節(jié)日食品,大家也知道端午節(jié)吃粽子,那對哦端午節(jié)的粽子大家了解多少呢?下面是愛匯啦小編給大家整理的端午節(jié)的粽子,供大家閱讀!
1.粽葉清洗后用水煮10分鐘左右備用。
2.糯米淘洗后濾干水放置至少三個小時讓其變干。
3.放入生抽和老抽來調色調味,再放置2個小時左右讓其變干。
4.肉皮去掉后把精肉和肥肉分開切好。
5.肉里同樣加入生抽和老抽,加點料酒和白酒腌制1個小時。
6.拿起一張粽葉,從中間入手向內折出一個錐形。
7.先放入一點糯米。
8.放入一塊瘦肉,一塊肥肉。
9.上面再用糯米蓋好。
10.把粽葉向上蓋住包好。
11.用棉繩扎好就可以。
12.在淘洗好的糯米里放入洗干凈濾干水分的小米,赤豆和藜麥,糯米和小米,赤豆,藜麥的比例大概在4:1:1:0.5;所有材料放置4個小時左右。
13.迷你紫薯清洗后去皮。
14.用上面同樣的方式把粽子包好。
15.把粽子放入高壓鍋,粽子只能放到高壓鍋的一半。
16.水量一定要沒過粽子很多,幾乎加滿鍋子。
17.上面壓個盤子。
18.蓋上蓋,大火煮開發(fā)出撲哧聲后繼續(xù)大火煮40分鐘后關火;關火后繼續(xù)讓粽子燜3個小時再打開就可以吃了。
8.煮好后的粽子一定要先不要打開鍋蓋,要燜幾個小時再吃味道才會更香濃;
9.粽子是用糯米做的,糯米不容易消化,所以一次不能多吃,最好配上一杯茶,喝點果汁或者吃點水果,或者可以做雜糧粽更加健康。
地球上最早
江西德安縣文物部門于2010年12月在一座宋代古墓里發(fā)現(xiàn)了兩個實物粽子,據(jù)考證,這是發(fā)現(xiàn)的世界上最早的實物粽。
該古墓位于德安縣城郊,葬于公元1274年。墓主右手拿一根長40厘米的桃枝,桃枝上吊有兩個棱形粽子。
粽子長6厘米,寬3厘米,分別系于桃枝兩邊,外皮為粽葉,苧麻捆扎。專家介紹,早期粽子有祭奠之意,放入棺木中以示親屬的哀悼。兩個粽子成雙成對,象征吉祥如意。
歷史最悠久
粽子西安的蜂蜜涼粽子,載于唐韋巨源《食譜》。特點是只用糯米,無餡,煮熟后晾涼,吃時用絲線勒成薄片,澆以蜂蜜與黃桂醬――白糖腌桂花醬。
體積最大
大肉粽產(chǎn)于廣西南寧,每只重約兩斤,以肥豬肉、綠豆為餡,清香、軟糯、甘潤、膏腴不膩。廣西壯族出現(xiàn)過最大的粽子,它是將芭蕉葉墊在一個特大的方形籠格中,內放50公斤淘凈并拌有醬油的糯米,再拌入一只去皮骨、切成小方塊的豬腿的肉,面上復一層芭蕉葉,隔水蒸熟,這種粽子壯族人叫“口粽粑”,可供一家三口吃兩個月。據(jù)香港的媒體介紹,香港有9位老人,曾經(jīng)包了1只重36公斤的粽子,供250人食用。1989年端午節(jié),臺灣彰化縣曾制作一只特大粽子,重達350公斤。廣東一帶包的粽子個兒特大,煮熟后1只粽子端到桌上,四個年輕人居然沒法將它吃掉。
體積最小
最小的粽子在上海城隍廟,綠波廊、湖心亭兩處皆有。長約寸許,形如枕頭,火腿為餡,小巧清鮮;湖心亭以為茶食,甚妙。
在上海一些酒樓飯館中,宴席點心供應“迷你粽”,小得像手指一般,每50克糯米加4小塊火腿,可包4只小粽子,白線纏綠葉,玲瓏淡雅,真象一件工藝品,讓人愛不釋手,舍不得剝而吃之。
最早速凍品種
1995年,三全食品研制出了中國食品行業(yè)第一顆速凍粽子,至今堅持推動粽子行業(yè)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
端午節(jié)吃粽子的演講稿篇九
很多人在煮粽子的時候都不知道什么時候能夠煮熟,心里面也沒有一個大概的時間點。那么煮粽子到底要煮多久才能夠徹底的煮熟呢?其實,粽子的主要成分是糯米,是很難徹底煮透煮熟的。所以說,煮粽子的時候,一定要等到水燒開了之后才能下鍋去熟,而且要根據(jù)自己所開的火候情況,煮2到3個小時左右才能夠保證粽子徹底煮熟,當然,期間要一直用大火來煮,才能夠保證粽子能夠煮透。
用清水來煮粽子是很多家庭加熱煮熟粽子的主要方式,只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用清水煮粽子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清水的水量,水量不可以太多,也不可以太少,要剛好沒過粽子即可。而在粽子下鍋之前,要保證鍋內的水完全沸騰,才可將粽子放入到鍋中進行煮食。而在煮粽子期間,如果發(fā)現(xiàn)鍋內的水被蒸發(fā)掉很多的話,一定要注意適時的補充熱水,這個熱水可以不是沸騰的水,但也要盡量使用熱水加入鍋中。
可能很多家庭在煮粽子的時候,都不會注意在鍋蓋上壓上一個重物。其實,在煮粽子的時候,沸騰的水是很容易把粽子翻滾的三開的,所以說,煮粽子的時候,一定要在鍋蓋上壓上一個重物,這樣就可以很好的避免因為水沸騰而讓粽子煮散的現(xiàn)象。而且經(jīng)過嚴密密封煮出來的粽子,香氣會更加的充沛,而且口感也會更加的好,粽子的味道會更加的美。所以說,煮粽子的時候,一定要記得用重物壓緊鍋蓋。
粽子的煮法看似簡單,其實也是大有學問的。很多人在煮粽子的時候,都是等水沸騰之后,直接丟在鍋中去煮熟,然后覺得時間差不多了,就直接把粽子撈出來,稍微放涼之后直接食用。其實,想要煮出來的粽子口感和味道更好的話,遠不是這么簡單的。在注意時間、用水量、和密封之外,在煮粽子的過程中,還需要注意翻滾粽子。因為鍋密封之后,水是很不容易把粽子沖翻掉的,所以在煮粽子的過程中,為了保證粽子能夠全面煮熟,就要注意期間手動來翻動粽子,讓粽子能夠全面受熱。
其實,除了直接用清水來煮粽子之外,用微波爐直接加熱粽子也是很不錯的選擇,不過,用微波爐加熱粽子的時候,最好使用微波爐專用的蒸籠。另外,用蒸鍋直接蒸粽子也是很不錯的選擇哦,蒸出來的粽子比水煮出來的粽子口感更好呢。
怎么樣?煮粽子看似簡單,是不是也有很大的學問呢?如果大家想要自己煮出來的粽子更好吃的話,那么這些事項就要多注意哦!
端午節(jié)吃粽子的演講稿篇十
我愛吃那香噴噴的粽子,也看過別人包粽子,卻從來未自己動手包過。直到今天,我才算是大開眼界了。
我乖乖地在奶奶身旁耳染目睹,認為簡單的包粽子根本難不住天才的我,不學自通。誰知,當我真正去包時,才明白包粽子是門手藝,能包得漂亮而結實非常不容易。
開始動手,我拿出兩片一大一小的粽葉,學著奶奶的樣子折出一角,再在折好的角筒上放入一點已浸泡好的糯米,塞上一大塊豬肉,又用糯米蓋得嚴嚴實實的。我得意了,比想象中還順利地完成了一大半。當我再把粽葉蓋好時,糯米就像孩子似的不聽我的使喚,接二連三地跳出來。我急得直跺腳,幸好奶奶替我“解了圍”——割掉一些糯米,我才舒了一口氣。
哈哈,經(jīng)過小挫折,總算是到了最后的,也就是最簡單的步驟——扎棕繩。小k,看我大顯身手。地球人都知道,粽子要包扎嚴實才好吃。我接過棕繩,先把粽子五花大綁捆了一圈,還認為奶奶她們抱的樣子特老土,不好看,就自作主張地用棕繩打了一個漂亮的蝴蝶結,理由很充分,只要不隨便碰到繩子,也是十分結實的。大功告成,我拿起粽子準備放入碗中,可是不小心拉了一下棕繩那短的一部分,只聽得“嘩啦”一聲,粽葉散開了,糯米們就像飛珠滾玉一般,一粒接一粒地掉到地上。
我不甘心,各中各樣的粽子在奶奶手中誕生,可我連一只都包不好,骨子里的牛勁兒頓時上來了。有了失敗,我小心了許多,也成功地包出了幾只。
吃著自己做的可愛的粽子,我心里有一種說不出的喜悅。
端午節(jié)吃粽子的演講稿篇十一
又是一年端午節(jié),我很想體會體會這種氣氛,便向奶奶要求,讓她教我怎樣包粽子。
包粽子,首先要把箬葉洗干凈,在熱水中泡軟。再準備好棗子、雞蛋、肉等做陷,將自己喜歡的陷煮得香噴噴的,就可以開工了。先把長長的箬葉折疊,圍攏來,做成一個窩,中間放進調配好的糯米和粳米,包出棱角。然后把陷放在米里,和在一起揉勻,最后把箬葉包著的粽子做成四角的形狀。
這包粽子的功夫全在最后一道工序,你的粽子包得好不好,就看四個角是不是勻稱,是不是有型。我開始學的時候,總是把四個角弄歪了,不是成了六個角,就是揉成一團球了。
奶奶就不止一次看著我的“杰作”發(fā)笑:“這,這能叫粽子嗎?你讓細線系在什么地方???”
我暈!感情粽子包出四個棱角是方便用細線系著掛起來的,怎么這世界上就沒有圓粽子呢?
包好的粽子放進鍋里用猛火煮,大約1小時后,改文火煮30分鐘就可以。
在煮粽子的過程中,我總是急不可耐地要揭蓋子察看情況。因為從鍋里飄出那粽子的香氣,饞得我直流口水。
等待的時間總是特別的漫長,看到熱氣騰騰的粽子終于從鍋里“解放”出來的時候,我高興得手舞足蹈。放在碗里,用筷子剝開,就可以看到里面金黃松軟的“粽肉”了,咬一口,美味無比,我差點連筷子都要咬下來了。
今年端午節(jié),我學會了包粽子,品嘗到自己勞動的果實,那感覺不是一般的甜蜜。
粽子是端午節(jié)的節(jié)日食品,傳說是為祭投江的屈原而發(fā)明的,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為止文化積淀最深厚的傳統(tǒng)食品。 今天,姥姥家也包起了粽子。我就跟姥姥學包粽子。姥姥拿了一張粽葉,用手一卷,粽葉便成了一個空心的圓錐形。我學著姥姥的樣子,拿了一張粽葉,想把它卷成圓椎形,可就是卷不好,卷來卷去還是一個直筒。姥姥見了,就在旁邊指點:“左手捏緊粽葉一角,右手將粽葉的另一角往里卷,下面用力拉緊,上面放松一些?!痹诶牙训闹更c下,我卷好了粽葉。
接著,姥姥在空心圓錐形的粽葉里插上一根筷子,拿調勺舀一些糯米放在里面,然后均勻地搖動筷子,直到把糯米包的.緊緊的。我也在粽葉里插好筷子,放好糯米??蓳u動筷子時,不是把粽葉戳穿了,就是糯米包不緊。姥姥說:“搖動筷子時要輕一些,把粽葉包緊些。你看……”姥姥邊說邊示范,我邊聽邊學。哈哈!我包的粽子像點樣子了。
然后是捆繩。只見姥姥兩手捏緊粽葉,用繩子在粽子尖角附近纏了兩圈,結上繩頭,一個漂亮的粽子就包好了。我也照著捆好了第一個粽子。隨之,第二個,第三個……我一連包了好幾個。
最后一道工序就是煮粽子了。把綁好的粽子逐一放到鍋里,然后放入冷水滿過粽子1厘米左右,點火……水開15分鐘后把鍋里上下粽子換位置,再以慢火煮上1小時即可。
這時我才明白包粽子是門手藝活兒,包起來非常不容易。
我感受到人們通過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紀念屈原這種偉大的愛國精神,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節(jié)的傳統(tǒng)風俗。蘊涵著祖國人們深深的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絢麗的文化,它起源于中國,發(fā)展于中國,我們要保護它,傳承它,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端午節(jié)是我們中華民族自己的節(jié)日。
端午節(jié)吃粽子的演講稿篇十二
端午節(jié)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tǒng)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jù)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堿,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稱為廣東堿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jié)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流口水),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xiàn)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于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xiàn)用粽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后來又出現(xiàn)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xiàn)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讓我們來看看端午節(jié)粽子還有哪些少見的品種:
“竹葉粽”:“取竹葉裹白糯米粽煮之,尖有如生切菱角?!?/p>
“艾香粽”:“糯米淘凈,夾棗、栗、綠豆,以艾葉浸米裹,入鍋煮?!?/p>
“甜茶粽”:“取真武山優(yōu)質甜茶取汁用來制作粽子,其粽子色澤金黃油亮,入口潤滑細嫩,柔軟粘稠,齒頰留香,回味甘甜,去膩消食,營養(yǎng)豐富”
“薄荷香粽”:“薄荷水浸米先蒸軟,拌洋糖,用箬裹作小粽,再煮。”
“豆沙粽”:“豆沙、糖、脂油丁包小粽煮?!?/p>
“蓮子粽”:“去皮心,拌洋糖,包小粽?!?/p>
“松仁粽”:“去皮包小粽”
“火腿粽”:“入火腿塊包粽,火腿要金華者,精肥適均。又,肉丁包粽可。”
“蛋黃粽”:“中間一個蛋黃,蛋黃必須采用上好雞蛋,入口甜咸而不反感?!?/p>
如何,看來這么多美味營養(yǎng)的粽子,你是不是也胃口大開了呢?
端午節(jié)吃粽子的演講稿篇十三
前幾天,我和媽媽來到外婆家,看見外婆正在包粽子,哇塞~~~那可是我最愛吃的東西啊!我有點迫不及待想嘗嘗這美味,可是外公卻說沒有包粽子就不能吃,本來剛想指著媽媽也沒包,誰知道才一會的時間媽媽卻已經(jīng)在包了,真是讓我失望啊!可憐的粽子,姐姐我沒能吃掉你,我對不住你呀```!我想了又想:與其被攙死到不如被笑死.
于是,我逞強道:"不就是包粽子啊,誰不會."接著,我拿起兩片棕葉,偷偷地斜著眼睛看著外婆怎么包,可是老鼠最終還是逃不過貓的手掌心.最后我還是被外公發(fā)現(xiàn)了.他婉轉地說:"你不是說包粽子誰不會包呀!現(xiàn)在包得怎么樣了啊!要不要外公教教你啊!""不用,我自己會處理好."我堅決地說.于是我接著放了些糯米,香菇,和豬肉.準備包起來.
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發(fā)生了......當我捏好左邊時,右邊掉餡了;當我捏好右邊時,左邊掉餡了;當我捏好中間時,兩邊掉餡了.可憐的我呀!為什么只有兩只手,之前只顧著吃粽子,怎么會沒想到原來吃粽子的背后包粽子的人是多么艱辛啊!我感覺我做錯了,一直以來做的每件事,都不曾了解背后.
于是,我紅著臉對外婆說:"外婆可以教我怎么包粽子嗎?"沒想到外婆毫不猶豫地答應了.原來包粽子也是有竅門的`喔`````看了這篇文章不知道你們是否有這樣的經(jīng)歷!
我愛吃香噴噴的粽子,也看過別人包粽子,卻從未自己動手包過。直到今天,我才算是大開眼界了。
我乖乖地在奶奶身旁耳染目睹,認為簡單的包粽子根本難不住天才的我,我一定會不學自通。誰知,當我真正去包時,才明白能把粽子包得漂亮而結實非常不容易。
開始動手,我拿出兩片一大一小的粽葉,學著奶奶的樣子折出一角,再在折好的角筒上放入一點已浸泡好的糯米,放上幾顆紅棗,又用糯米蓋得嚴嚴實實的。我得意極了,沒想到包粽子比想象中還順利。當我再把粽葉蓋好時,糯米就像淘氣的小孩似的不聽我的使喚,接二連三地跳出來。我急得直跺腳,幸好奶奶替我“解了圍”——倒出一些糯米,我才舒了一口氣。
哈哈,經(jīng)過小挫折,總算到了最后的,也是最簡單的步驟——扎棕繩。小意思,看我大顯身手。粽子要包扎嚴實才好吃。我接過棕繩,先把粽子五花大綁捆了一圈,還認為奶奶包的粽子樣子特老土,不好看,就自作主張地用棕繩打了一個漂亮的蝴蝶結,只要不隨便碰到繩子,也是比較結實的。大功告成,我拿起粽子準備放入碗中,可是不小心拉了一下棕繩那短的一部分,只聽得“嘩啦”一聲,粽葉散開了,糯米們像飛珠滾玉一般,一粒接一粒地掉到地上。
我不甘心,各種各樣的粽子在奶奶手中誕生,可我連一只都包不好,不行,我不能退縮,不能氣餒。有了失敗,我小心了許多,也成功地包出了許多像樣的粽子。
當我們坐在一起,嘗著自己親手做的粽子時,覺得今天的粽子特別甜。因為,這是我勞動的收獲!
端午節(jié)吃粽子的演講稿篇十四
端午節(jié)到了,最讓人記掛的便是粽子,對呀!粽子是那樣的香,那樣的甜,總讓人回味無窮。
記憶里,我從沒包過粽子,只是站在旁邊看著大人在邊說邊笑的同時包出一個個大形美的粽子,心里是那樣的羨慕。
而這次端午節(jié)老師將帶我們包粽子,只見桌上放著兩盆米,一包竹葉。老師首先教我們做了一個,第二個將自己包,我學著老師的樣子,取出一片粽葉,然后做成一個喇叭形的,這本是一個簡簡單單的動作,但對我這個初學者來說也是充滿困難,卷,不是一個喇叭而像吃完的冰淇淋筒干干癟癟,不管了,只要可以放進東西即可,一顆棗、一點米、一顆棗、一點米,這一點點平常對我來說無分量的東西似乎快要把這粽葉壓垮,最后封上口綁上線便好了。拿起來仔細看一下,咋看似乎像一個五花大綁的香腸,不美觀,拿起來仔細看一下倒像一種花,瞧那白線,是不是花紋,那扎起的綠葉好像花瓣,美!
要煮了,我把那包的唯一粽子放到鍋里,接下來便是一次漫長的等待。當老師打開高壓鍋的蓋子時,便有一陣清香撲鼻而來,瞧,粽子出來了,我的粽子因為長的特別,好辨認,但卻和其他粽子比起來黯然無光。拿起來一聞,香。吃一口,甜??芍^是粽不可貌相?;蛘咭部梢哉f是自家看著自家好。
“壁裝束裹三角尖,玉帶一縷腰間纏,未解羅裳清香送,無限誘惑在里面?!彪m然我家的粽子不美,卻是誘人的,粽子香!
端午節(jié)吃粽子的演講稿篇十五
每年端午節(jié),家家戶戶都要包粽子,粽子不僅以它特有的形狀、色彩和滋味惹人喜歡,而且還能引起我們對一位古人的懷念。
粽子形狀很特別,既不是方的也不是圓的。人們用翠綠的粽葉包裹著雪白的糯米和鮮紅的棗子做成粽子。煮熟以后,顏色變深了。剝開墨綠色的粽葉,只見潔白如玉的珍珠團里鑲嵌著幾顆深油紅亮的瑪瑙棗。綠白紅三色相映襯,顯得十分艷麗動人。
粽子的味道更是美極了,散發(fā)出淡雅的清香,咬一口,真是甜而不膩,黏黏而爽口,它既是開胃的美食,又是營養(yǎng)補品所以大人小孩都喜歡吃。
傳說粽子是為了紀念古代愛國詩人屈原而流傳下來的。屈原一生寫了許多的愛國詩篇。后來國王不接受他的愛國主張,造成國土淪喪的后果。他滿懷憂憤,抱石投江自盡。人們懷念他,崇敬他,每年端午節(jié),總是把食物用粽葉包起來。投入江中,讓魚兒吃扔下來的食物,使屈原的尸體不受傷害。
老人們說,吃了粽子要學習屈原的愛國品格。難怪人們吃粽子的時候,老人總要講屈原的故事。
端午節(jié)吃粽子的演講稿篇十六
端午節(jié)剛剛過去,關于端午節(jié)的日記怎么寫,看看下面的范文吧,也許對你有幫助喔。
端午節(jié)過去了,相信每個人對端午節(jié)的印象各不相同,下面這篇小學生400字日記,就從學做粽子到吃粽子,向讀者娓娓道來。
過端午節(jié),一定少不了粽子!今天,姐姐就在教我包粽子呢!你瞧。
做粽子一定要有準備的。原來,姐姐已準備好浸泡了3個小時的糯米,同時也買好了粽葉,這樣準備就讓我大吃一驚了。
我把米放在葉子里,可米全撒在了桌上,我生氣極了。姐姐對我說:“你要把葉子做成一個三角形的樣子,然后再把米放進去啊!”
于是,我按照姐姐說的步驟作了一遍,在米上按了按,咦?旁邊那個盤子中間放的是什么?原來是肉餡哦!我在糯米中間挖了一個小洞洞,把肉餡弄成圓狀,塞入糯米中,讓它也加入糯米的行列中。可怎么封好呢?我看了眼姐姐,就明白了一切。
我把翹起來的一片葉子按下來,并用繩子用力的扎緊。成功啦!我按照前面的方法,包了好多個?,F(xiàn)在就要下鍋了,先是把水燒開,然后把粽子放下去。
過了一會兒,粽子煮好了。大家四人坐在桌子旁,吃起了粽子。
我把繩子解開,正想把葉子摘掉,可我一碰,就被燙著了。姐姐看了,哈哈的笑了起來。我吹著吹著,把讓熱氣吹走了。我再次小心翼翼的將葉子掀開,吃起了自己親手做的香噴噴的粽子來——白白胖胖的糯米中間,包著一團鮮汁可口的肉餡,放入口中,不油不膩,又有嚼勁,感覺太好了!
端午節(jié)就這么過去了,嘴里吃著自己親手包的粽子,心里想著我國唐代詩人杜甫寫的詩: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自天題處濕,當暑著來清。意內稱長短,終身荷圣情。
這真是一個快樂的端午節(jié)!
2009年5月29日星期五晴早上。
路上我問媽媽:“‘端午’是什么意思?端午節(jié)為什么要吃粽子?”媽媽說:“‘端午’的‘端’是開端的意思,也就是初。午指五,端午就是五月初五。端午節(jié)吃粽子為了紀念愛國主義詩人屈原,被秦國包圍后,寫了《懷沙》這首詩,跳入汨羅江,自殺而亡。南方人這時候還會賽龍舟呢!”
一進大姨家,香噴噴的粽子味迎面撲來。“啊,真香!”我大叫一聲,嚇他們一跳。大姨笑著端上穿著綠色“粽子衣”的粽子,脫下衣服露出了雪白的身子,還有一個紅“嘴巴”。粽子一端上來,我和大姨夫迫不及待地吃起來,大姨夫咬了一口,滿嘴長了許多白“胡子”。我們哈哈大笑。大姨夫卻津津有味地舔了下嘴唇,說:“啊!又香又甜十分美味!”我們在一片歡笑中,都吃了粽子,過了一個快樂的端午節(jié)!
今天是農歷初五,是中國民間傳統(tǒng)的節(jié)日——端午節(jié),也是每一年傳統(tǒng)的節(jié)日,有吃粽子,賽龍舟,比武,擊球,蕩秋千的習俗,今天,我和媽媽就過了一個快樂的端午節(jié)。
因為端午節(jié)有一個吃粽子的習俗,所以,在端午節(jié)那天,我們就包了多樣的粽子,過一個快樂的端午節(jié),我們早起起來,先洗漱,洗漱完后,我和媽媽吃了早飯,啊!早飯真香啊,有油煎雞蛋,有油炸火腿腸,好多好吃的展現(xiàn)在我眼前,讓我吃個夠,我大口大口的吃,過了二十分鐘后,我終于吃好飯了,我們就上街了,街上的東西也很多,有買鞋子的,有買衣服的,琳瑯滿目,街上的聲音很大,很熱鬧,我和媽媽進了百姓量販,百姓量販真是涼快呀,我們進去了,看見了賣蘆葦葉的,那里有賣餡的,媽媽給我了錢,讓我自己去買,她在百姓量販外面等我,過了十分鐘后,我把媽媽叫給我的任務完成了。
我們到了家后,媽媽吩咐我,先把洗蘆葦葉洗好,放在一個大盆里,再準備一些繩,我包好了你纏,我迅速把媽媽包好的粽子給纏好,媽媽包的粽子各異,有圓形的,有方形的,有三角形的,餡也不同,有山楂餡的,有蜜棗的,有菠蘿的,味道也不同,有苦的,有甜的,我和媽媽樂的笑哈哈。
下出來后,我和媽媽邊吃著甜美的粽子,邊笑,真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啊!
端午這天,家家戶戶都要吃粽子,那么,端午節(jié)為何要吃粽子呢?專家日前對此進行了解釋。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民俗專家趙之珩介紹說,古代粽子又叫角黍、筒粽。角黍是因粽子的形狀有棱有角,內包有糯米而得名;筒粽是因最初的粽子用竹筒貯米燒煮而成。
魏晉時期,周處所撰的《風土記》中記載:"仲夏端午,烹鶩角黍。"南朝吳均的《續(xù)齊諧記》中,也記載了屈原投江自殺后,楚國人民哀悼他,便在每年端午以竹筒貯米投于水中祭吊的事。到了唐宋時代,粽子已成為節(jié)日和民間四季出現(xiàn)于市場的美味食品。長安有專門制作粽子的店,而且技藝也相當高。當時粽子餡已有多種果仁,其味道比只有黍米好多了。到了宋代,就有"艾香粽子",是用艾葉浸米裹的。陸游的"盤中共解青菰粽,哀甚將簪艾一枝。"指的就是"艾香粽子"。明弘治年間,就用蘆葉裹粽子,粽餡也多了,有蜜糖、豆沙、豬肉、松仁、棗子、胡桃等等。到了清乾隆年間,林蘭癡《邗江三首吟》中有"火腿粽子"一條,這種粽子流傳至今?,F(xiàn)代粽子以浙江嘉興最負盛名。
如今,粽子與正月的元宵、中秋的月餅一起,被稱為中國的三大節(jié)令食品。民俗專家介紹,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不但盛行不廢,而且流傳到日本、朝鮮和越南等國。
【本文地址:http://m.aiweibaby.com/zuowen/14341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