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戈多讀后感經(jīng)典(通用16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4 21:58:16
等待戈多讀后感經(jīng)典(通用16篇)
時間:2023-11-24 21:58:16     小編:碧墨

讀后感是在讀書的過程中,對作者的觀點、情節(jié)、人物等進行分析和思考的過程。在寫讀后感時,我們可以運用一些寫作技巧來提升文章的質量。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優(yōu)秀的讀后感范文,供大家參考。通過閱讀這些范文,我們可以了解到其他人對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同時也可以借鑒一些寫作技巧和思維方式。當然,讀后感是一種個人體驗和思考,所以每個人的寫作風格和觀點都會有所不同。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讀后感,激發(fā)我們對作品的思考和感悟。

等待戈多讀后感經(jīng)典篇一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等待,是花兒的綻放;等待,是夢想的啟航。但很多時候,等待卻是一種迷茫?!?/p>

不知道大家是否記得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貝克特,他曾寫過一部有趣且無厘頭的荒誕劇《等待戈多》。

劇中描寫了兩個人在等待戈多的過程中做出各種有趣的動作來打發(fā)無聊時光,時間一天天過去,直到劇的結尾,他們要等待的戈多也沒有來。那么戈多是誰?為什么要等待他?這部荒誕離奇的戲劇起初并不被人所接受。但后來,人們慢慢領會到這部看似離奇、不知所云的戲劇主旨之一便是對生活中司空見慣的無謂等待而進行的辛辣諷刺。

初讀此文時,我甚至懷疑評選諾貝爾文學獎的評審們是不是一個個腦袋發(fā)熱,不開竅所至的呢!漸漸地,發(fā)現(xiàn)好像并不是這么一回事。沒有明確地披露戈多的身份恰巧是貝克特的高明之處!可是一直都有人在探尋著戈多究竟是誰…為此,貝克特給了一個解釋:“我們如果知道戈多是誰,那早就在劇本中寫出來了?!?/p>

而今,越來越多的人讀懂了《等待戈多》,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上了《等待戈多》。

的確,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很多人正是因為耽于無聊的等待而錯了許多寶貴的機會。要知道,命運給予每個人的機會都是均等的,但幸運女神往往只眷顧那些有充分準備的人,只是坐著靜靜等待而不去積極爭取的人能輕易成功嗎?簡直就是天方夜潭!

再者,如果趙匡胤在黃袍加身后稍做等待,必將以篡君謀權之罪而被誅殺;如果李世民在玄武門前稍做等待,恐怕“貞觀之治”也就成了水月鏡花……做事并非不需要耐心的等待,但無謂的盲目的等待卻是一種消極頹廢的態(tài)度,不免會讓人錯失良機,導致失敗。

說到這里,如果你正為自己不見起色的學習成績而懊惱,請不要等待,馬上拿起書本,奮發(fā)苦讀,因為青春經(jīng)不起等待;如果你為自己即將畢業(yè)卻無從就業(yè)而茫然,請不要等待,馬上帶上簡歷,整裝出發(fā),因為年輕經(jīng)得起失??!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朋友們,你我如果是那靜臥馬廄的千里馬,與其等待伯樂的賞識,不如勇敢地馳騁賽馬場,讓人們驚嘆你的英姿,讓自己勇敢地對伯樂說:“伯樂,我們無需等待!”

等待戈多讀后感經(jīng)典篇二

“望人生如浮云虛無,嘆歲月如白駒過隙”,黑暗,世間真正的黑暗恐怕便是存在于人內心深處那“失名”與“失明”的迷茫吧!內心的“失名”與“失明”,便是給我們帶來了那所謂難以擺脫的,無病呻吟的人性無奈之苦。

那是在一個黃昏,至于是星期幾,就連主人公愛斯特拉岡和佛拉圾米爾也是模模糊糊的說不清。是在一條鄉(xiāng)間小路之旁,那茫茫無人煙,只是一棵樹給兩位主人公暗示著這還是一個“生機勃勃”的世界。坐在一個低土墩上,滿心期待的著他們的救世主“戈多”出現(xiàn)。(縱然主人公還沒見過他)也或許是這個緣故吧,使他們久久等待在毫無結果之后,仍始終是不肯離開,甚至不肯睡下。他們怕一不留神他就走啦,雖然那荒涼偏僻的鄉(xiāng)間難得出現(xiàn)一個身影。

在等待解救人生痛苦的期望到來之前,異常是苦苦等待多時仍不見任何象征著期望就要出現(xiàn)時,人們總是盼著發(fā)生點什么事?;蛟S那樣便能夠給迷茫的靈魂,在“失名”與“失明”之際,減輕一些痛苦和沉悶吧!

弗拉季米爾和愛斯特拉岡是“無名”與“無明”的結合體“找不到自我,也找不到光明”。而在這我想說波卓便是那結合體中“無名”的另一層面的反應,而幸運兒恰如其當?shù)某洚斨盁o明”的身份。主人公的“二合一”,配角的“一分二”,但都是迷茫中的“失名”與“失明”的精神寄托,都是介于“存在”與“虛無”之間困惑的符號。

空蕩的存在的期望,把戲劇中的人物膨脹得像孤魂野鬼一般。凄涼的鄉(xiāng)間小路上,孤獨與無聊相和,高高低低,濃濃淡淡,沒有音符。鋪天蓋地的愁悶的空氣中若隱若現(xiàn)地充斥兩個字“虛無”,零零碎碎又密密麻麻。越是祈求,“期望”越是從主人公的生命中流逝,“失名”與“失明”的黑暗越死纏他們不放,讓那疲倦的心靈擺脫不了那沉重的負荷。

等待戈多讀后感經(jīng)典篇三

等待戈多是薩繆爾貝克特的一部戲劇。

薩繆爾貝克特是先用英語后用法語寫作的愛爾蘭作家,也是法國荒誕派劇作家的主要代表之一。他于1906年4月13日出生在愛爾蘭都柏林的一個新教家庭里,1923年進入都柏林的三一學院學習法文和意大利文,1927年畢業(yè)。第二年貝克特被選派到巴黎高等師范學校擔任為期兩年地英語助教,結識了已經(jīng)是意識流小說大師的同鄉(xiāng)喬伊斯,并且與人合作把他的一些作品譯成了法文。

任教期滿,貝克特回到三一學院任拉丁語講師,1932年辭職后專事創(chuàng)作,同時先后在法國、愛爾蘭、英國和德國漫游,在1937年看到納粹主義的威脅后回到巴黎定居。他在二戰(zhàn)期間參加了抵抗運動,替一個為英國收集情報的支部翻譯資料和打字。結果支部被人出賣,他躲過了蓋世太保的追捕,逃到普羅旺斯的一個村莊里當雇工。和平剛剛恢復,他又志愿到諾曼底的一個紅十字會醫(yī)院去當了幾個月的翻譯。

等待戈多寫的是發(fā)生在兩個黃昏的事情,但沒有什么情節(jié)可言。主人公是兩個流浪漢,背景是一片荒野,路旁僅有一棵枯樹,兩個流浪漢就在樹下等待一個名叫戈多的人。他們一面做著聞臭靴子之類的無聊動作,一面在語無倫次的夢囈。最終有一個男孩來說戈多今晚不來了,第一幕就算結束。第二幕是第一幕的重復,只是當明白戈多又不來的時侯,他們就想上吊,結果褲帶一拉就斷,于是只能毫無期望的等待下去。

等待戈多顯然是一出荒誕劇,這種情景能夠發(fā)生在任何時代,任何地方,因為戈多是誰,誰也不明白,它表現(xiàn)的只是人類等待的期望只能化為泡影的悲慘現(xiàn)實。那里的等待,在法語里是此刻進行時,所以它不是本義上的期待,而是一種生存狀態(tài),意味著人類永遠再等待,卻又不明白到底再等待什么,并且永遠不可能等來什么。正因為這個劇本用荒誕的手段極其深刻地揭示了生活的荒誕和無意義,它才流傳至今吧,并且成為法蘭西喜劇院的保留劇目,并且被譯成20多種語言。

等待戈多這部劇本反映了時代的杯具,表現(xiàn)了大戰(zhàn)在西方人心靈下留下的創(chuàng)傷,以及他們在冷戰(zhàn)中對社會現(xiàn)實的絕望。

這種用完全荒誕的手法來表現(xiàn)世界和人生的荒誕,在形式和資料上到達了完美的統(tǒng)一,因而能引起我們內心的震撼,像希臘杯具那樣起到了凈化心靈的作用。

等待戈多讀后感經(jīng)典篇四

我否認。

北京的地鐵站里,我發(fā)現(xiàn)大家都是一個螺絲釘,就像人群里的矮子,譬如我。拼命跳騰也不礙人流的前進,自以為個性的人們都是一樣匆匆向前。

人是要給自己找活的,就像沒有工作就會覺得虛無,其實工作依舊虛無,只是沒有時間體味虛無。人并不是害怕虛無,而是能夠體味到虛無。無聊是常態(tài),不是偶爾。人在等待的,只是死亡的一天。

有一天,我發(fā)現(xiàn)我和別人長得其實一樣。

我沒有敏感的神經(jīng),即使生活虛無,我也不知道,得意自己的樂觀,沒有敏感的心來體驗痛苦。人生的理想,不過是為了給自己所有的躲避無聊的事情找一個思路。說什么享受每一天的生活,自我欺騙著自己,存在如何有價。

比起有沒有價值,還不是考慮需不需要存在,人們最害怕承認的是自己其實沒有必要存在。

如果世上存在靈魂,但是不可感知,靈魂只能看,不能說,不能摸,卻可以思考,這一定世界上最大的酷刑。

我依舊會努力,因為我懼怕死亡,同時也懼怕體味無聊。

無奈之間我也不明白,我始終思考不了戈多是誰,如果不等他該如何做。

我沒有敏感的神經(jīng),姑且把它當作一種幸事吧。至少,在不愿意死亡的時候可以去enjoy生活。

傻乎乎的只知道超前看,擁有大條的神經(jīng)。

一周的出租車,終于看完《等待戈多》,有了以上的東東,其實也不知道自己要說些什么,因為好多事情,我也沒有思考出答案。

等待戈多讀后感經(jīng)典篇五

一片小荒山,一棵樹,一塊石頭……兩個流浪漢在等待著希望。他們也許信仰上帝,因為他們還提到福音書,他們還很善良。四周鮮有人煙,一片蒼茫,但是,質樸歸真的哲理,往往就沉浸于這般的荒誕與凄涼。

相信每個人在第一次看《等待戈多》時都會有一個共同的想法:這寫的是什么玩意兒?!這是戲劇嗎?兩個流浪漢無休止無期限地等待一個莫名其妙的戈多。而在他們說了大量夢囈般的語言,做了無數(shù)次古怪的動作后,那個神秘的戈多還是沒有來。然后兩個人居然還在繼續(xù)等待,等待……難怪當年《等待戈多》公演結束后,一頭霧水的觀眾會把作者貝克特堵在了劇院門前,追問“戈多”到底是誰。但是作者的回答更耐人尋味:“我自己要是知道,早就說明了。”但是,如果大家在一段時間后,再嘗試著再把它讀幾遍,或許也會發(fā)出這樣的感慨:塞繆爾·貝克特,確實是個怪才!

1889年,瘋狂的哲學家尼采在意大利悲觀地宣布:“上帝死了!”自此,“自我救贖”成為了西方民眾在困惑中最普遍的情感,而等待也成為了一種最普遍的生活方式?!兜却甓唷肪褪窃谶@樣的一個大背景下被創(chuàng)作的,所以,“等待與救贖的循環(huán)”自然也就成為了作品的思想主線。讓我們回顧劇中一段經(jīng)典對話:“我們走吧?!薄拔覀儾荒堋!薄盀槭裁床荒??”“我們在等待戈多。”“他什么時候來?”“不知道?!薄澳俏覀冞€是走吧?!薄拔覀儾荒?。”……一副完美的多米諾骨牌產(chǎn)生了,重復且意味深長的語言,傳遞出一種夾雜著壓抑的恐慌。春去春又來,花謝了也還會再開,但在愛斯特拉岡和弗拉基米爾面前,卻只有無盡的等待,而且中途還絕對不能結束,甚至上吊都不行!這是什么?死循環(huán)。不由得想到了曹禹的《雷雨》,周樸園關切地讓繁漪無休止地喝一種苦藥,她越說自己沒病,就越被要求喝更多的藥,異曲同工之妙,一樣的毛骨悚然。殘酷的現(xiàn)實,沒有選擇的未來,這就是當時的社會。

其實,這又何嘗不是我們目前生活的縮影?從小到大,十多年來,等待對我們來說,也是一種特殊而必要的生活狀態(tài)。在車站,等待著公交車緩緩地駛來;在課室,等待著一次次的上課與下課;在食堂,等待著位次一點點地靠近窗口;高中等待著大學,壓迫等待著解放,渺小等待著輝煌……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都在“等待戈多”,同時,我們自己也扮演著那位被苦等的“戈多”。父母等待著我們回家的腳步,國家等待著我們的抱負,而某些勢力也在等待著我們倒地,然后大聲歡呼。于是,在等待和被等待中,我們漸漸長大。在社會的底層,我們等待,我們無奈,所以,我們也在加快腳步。

無論古今,人生其實就是“等待與救贖”。它實際上可以理解為對理想的追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或夢想,人們一生都在為此而奮斗,有的人成功了,但更多的人卻是“昨夜西風調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本腿鐞鬯固乩瓕透ダ久谞柕却甓嘁粯?,戈多就是他們的理想或夢想,今天不來,或許明天;明天不來,還有后天……從原點直等到終點,雖然戈多最終沒有出現(xiàn),但愛斯特拉岡和弗拉季米爾的信念并沒有改變。一天天的失望就好比在追求理想的過程中的一次次失敗與挫折,但只要不放棄,就意味著不遠處的希望?,F(xiàn)實社會亦然,我們常常放棄一個等待,開始另一個等待,不久之后又去展開第三個等待,但不管是三個也好,四個也好,或更多的也好,到頭來都只?!耙黄酌C4蟮卣娓蓛簟?。今天,當我們擁有了古人夢寐以求的各種條件后,為什么還是在等待,還是沒能完成“救贖”?因為我們忘記了一個詞——“堅持”?,F(xiàn)今,“程門立雪”早成神話,“懸梁刺股”也屢被譏諷,早晚會成為精神病的代名詞。我們缺了什么精神?“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最近看了些熱播國產(chǎn)劇,對此更有感觸?!读羷Α分欣钤讫埖呐穑骸靶∪毡?,老子一定和你拼了!”《潛伏》里余則成為了心中的信念而一直隱忍;《解放》中國軍整編第七十四師師長張靈甫的遺言:“委座、黨國知遇之恩,當以死相報!我軍與陣地共存亡!孟良崮將成為我軍的紀念碑!”都是極普通的語言,卻有著最高貴的精神。他們不僅會等待,而且肯堅持!所以,他們成為了英雄!

細想一下,我們的生活確實也應如此。在經(jīng)歷了高一學年的沉沉浮浮后,我也曾感到心灰意冷,缺乏希望。但到了現(xiàn)在,經(jīng)過近幾周的順暢,對一切卻更能看開了,內心保持平靜?,F(xiàn)在我能做的,只有一如既往地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會懷著平和的心態(tài),迎接前方的炮火,等待并堅持著,直到實現(xiàn)最終的理想,走完“變革”之路。

希望遲遲不來,苦死了等的人,弗拉基米爾與愛斯特拉岡所等待的戈多始終沒有來。盡管如此,但當再一次看完《等待戈多》后,我忽然感到了一點興奮。雖然目前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但是,明天不就正像那個“戈多”,在被我無限期地等待嗎?無論它現(xiàn)在是否到來,我們都應該相信,自己所苦苦等待的“戈多”,正在路上。

等待戈多讀后感經(jīng)典篇六

13日出生在愛爾蘭都柏林的一個新教家庭里,1923年進入都柏林的三一學院學習法文和意大利文,1927年畢業(yè)。第二年貝克特被選派到巴黎高等師范學校擔任為期兩年地英語助教,結識了已經(jīng)是意識流小說大師的同鄉(xiāng)喬伊斯,并且與人合作把他的一些作品譯成了法文。

任教期滿,貝克特回到三一學院任拉丁語講師,1932年辭職后專事創(chuàng)作,同時先后在法國、愛爾蘭、英國和德國漫游,在1937年看到納粹主義的威脅后返回巴黎定居。他在二戰(zhàn)期間參加了抵抗運動,替一個為英國收集情報的支部翻譯資料和打字。結果支部被人出賣,他躲過了蓋世太保的追捕,逃到普羅旺斯的一個村莊里當雇工。和平剛剛恢復,他又志愿到諾曼底的一個紅十字會醫(yī)院去當了幾個月的翻譯。

等待戈多寫的是發(fā)生在兩個黃昏的事情,但沒有什么情節(jié)可言。主人公是兩個流浪漢,背景是一片荒野,路旁只有一棵枯樹,兩個流浪漢就在樹下等待一個名叫戈多的人。他們一面做著聞臭靴子之類的無聊動作,一面在語無倫次的夢囈。最后有一個男孩來說戈多今晚不來了,第一幕就算結束。第二幕是第一幕的重復,只是當知道戈多又不來的時侯,他們就想上吊,結果褲帶一拉就斷,于是只能毫無希望的等待下去。

等待戈多顯然是一出荒誕劇,這種情景可以發(fā)生在任何時代,任何地方,因為戈多是誰,誰也不知道,它表現(xiàn)的只是人類等待的希望只能化為泡影的悲慘現(xiàn)實。這里的等待,在法語里是現(xiàn)在進行時,所以它不是本義上的期待,而是一種生存狀態(tài),意味著人類永遠再等待,卻又不知道到底再等待什么,而且永遠不可能等來什么。正因為這個劇本用荒誕的手段極其深刻地揭示了生活的荒誕和無意義,它才流傳至今吧,并且成為法蘭西喜劇院的保留劇目,并且被譯成20多種語言。

等待戈多這部劇本反映了時代的悲劇,表現(xiàn)了大戰(zhàn)在西方人心靈下留下的創(chuàng)傷,以及他們在冷戰(zhàn)中對社會現(xiàn)實的絕望。

這種用完全荒誕的手法來表現(xiàn)世界和人生的荒誕,在形式和內容上達到了完美的統(tǒng)一,因而能引起我們內心的震撼,像希臘悲劇那樣起到了凈化心靈的作用。

沒有什么事發(fā)生,沒有人來,沒有人去,真可怕。

懷著一顆好奇的心,我讀完了這本愛爾蘭作家貝克特的這本曾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等待戈多》,閉上眼,腦中一片混亂。整個劇情用上面那句話來概括再恰當不過,就是這樣一部看似重復和無聊之極的戲劇,卻是貝克特荒誕派戲劇的經(jīng)典之作。

貝克特通過他的方式向人們呈現(xiàn)人們自己親身經(jīng)歷著的生活狀態(tài)本身,只是將它荒誕化了,他將這荒誕的感覺拉長了也縮短了,他把它捏扁打碎復又粘貼起來,讓我們看清楚它到底是個什么樣子。

弗拉基米爾和埃斯特拉岡,在一棵不知名的大樹下,兩個老人呆呆的坐著,偶爾傳來毫無意義的對白,卻仍是等待著,沒有思緒的等待,知道天黑離去,口中還念念不忘,明天,戈多會來的。

戲劇結尾的時候。

埃斯特拉岡說:“嗯,咱們走不走?”

弗拉基米爾說:“好,咱們走吧。”

他們坐著不動。

我清楚的記得,戲劇中,他們有好幾次說他們要走了,但他們仍然坐著不動。等待戈多,永遠只有等待,等來的是一個奴隸主和他的奴隸,等來的是戈多說明天再來的通知。其實他們都知道也許明天戈多也不會來,也許他們根本就不是在等待戈多,而是在等待中消磨他們所剩無多的生命。就好像我們重復著日復一日的工作,單調著日復一日的生活,如同《等待戈多》中的兩個流浪漢一樣披著等待的外衣逃避著什么。

戈多也許就是我們的理想,人們期盼著自己的理想,卻在生活中被打磨掉了棱角,只是等待著理想能夠來到我們面前。我想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的生活一定是充滿激情,我會付出我的努力和汗水,全身心的投入到生活中去,去擁抱幸福的明天。

與君共勉!

等待戈多讀后感經(jīng)典篇七

《等待戈多》是愛爾蘭作家塞繆爾?貝克特于1952年創(chuàng)作的一部荒誕派戲劇,雖然只有兩幕,卻在當時的歐洲掀起了軒然大波,直到現(xiàn)在都還在影響著人們的思想,意義非凡,是荒誕派戲劇中的經(jīng)典之作。

故事發(fā)生在兩個黃昏,第一天,兩個流浪漢愛斯特拉岡(戈戈)和弗拉季米爾(狄狄)在鄉(xiāng)間小道的一棵枯樹下焦急地等待戈多,然后遇到了波卓和他的奴隸幸運兒,進行了一系列無聊的談話和無意義的舉動,等到傍晚,一個小孩子跑來告訴他們戈多先生今天不來了,明天來。第二天,他們又在原地等待戈多,不同的是,枯樹長出了幾片葉子,波卓瞎了,幸運兒啞了,最后仍舊是以小孩子相同的傳話結尾。戈多究竟是誰,能做什么,連他們自己都不清楚。他們就這樣莫名其妙地等著,靠夢囈般的對話和無聊的動作消磨時光。

貝克特這部戲劇的寫作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的西方世界,戰(zhàn)爭給人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戰(zhàn)后的世界混亂無序,荒謬丑惡,人們的生存環(huán)境極其惡劣。這在劇本中人物活動的背景中就表現(xiàn)了出來,荒原、沼澤、枯樹、黑夜等等,都體現(xiàn)出了凄涼、孤獨、恐怖的生存環(huán)境。兩個主人公戈戈和狄狄就生存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他們地位卑微,行為荒唐,精神狀態(tài)恍惚迷離,整日渾渾噩噩,百無聊賴。荒誕派戲劇的精神內涵與存在主義哲學有著密切的關系,劇中也體現(xiàn)出了存在主義的基本原理:終極價值已經(jīng)沒有了,人必須為自己尋找存在的理由。戈戈和狄狄不知道自己該做些什么,卻每天都在等待著所謂的“戈多”,這成為了他們活下去的唯一目的,是他們賴以生存的精神支柱。仿佛只要戈多來了,他們就會被解救,從此結束如今這痛苦的生活,他們熱切地盼望著,等待著。然而生活總是不盡如人意,荒誕的生活一次次打擊著他們的希望,他們能等來的只有失望,甚至是絕望。戈戈和狄狄這兩個流浪漢永無休止卻毫無希望的等待反映了當代人,而不只是西方人,迫切希望改變自己的生活處境但又難以實現(xiàn)的絕望心理。放眼望去,現(xiàn)今的社會上像戈戈和狄狄這般渾渾噩噩,百無聊賴度日的人可謂是數(shù)不勝數(shù),縱使物質世界的發(fā)展再迅速,也彌補不了人們精神世界的空虛和迷茫。劇中的戈戈和狄狄雖是兩個有些神經(jīng)質的流浪漢,卻也是整個人類的縮影,生存在荒謬混亂的環(huán)境中,于孤立無援、生死不能、痛苦絕望的境地里渴望著、等待著一份不曾謀面也不知何時出現(xiàn)的希望來將我們救贖。我們徘徊在虛無縹緲的人生道路上,茫然而不知所措,忍受著生與死的痛苦折磨,默默等待著遙不可知的命運中的希望。

貝克特沒有告訴我們戈多是誰,是什么,但每個人對于戈多都有自己的理解,每個人心里都有屬于自己的戈多。因為戈多并不特指某個人或某種事物,可以說他并不是真實存在的,他只是人們?yōu)榱税参孔约壕幵斐鰜淼幕孟耄侨藗冊诰衩悦顟B(tài)下的一種寄托,就像是即將掉入懸崖時抓住的那一根救命稻草,哪怕再微弱,再渺小,那也是支持著人們堅持活下去的希望。每個人的需求不同,等待的事物也盡不相同,所以才會有很多不一樣的戈多。然而這樣的戈多實在是太渺茫了,那種無法抓住的感覺有時會令人感到絕望,于是人們認識到等待只能換來無望而又無可奈何的結局。人的一生不就是在等待中度過的嗎?或許是等待一件事物,或許是等待一個人,甚至也可能是等待死亡,這個等待的過程正是荒誕的人生所經(jīng)歷的過程,于無盡的等待中漸漸走向毀滅的黑暗。

希望在神話中是潘多拉魔盒打開后最后出來的事物,這正意味著希望是絕對存在的,然而要等待希望的實現(xiàn)卻是未知而不可控制的,等待只能意味著幻滅。所以我們不能在原地傻傻地等待著希望的到來,而應該鼓起勇氣朝前方探索,或許希望就在離我們不遠的地方?!案甓噙t遲不來,苦死了等他的人。”那么,我們就不要等了,開始動身去尋找戈多!

等待戈多讀后感經(jīng)典篇八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么你真的會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等待戈多》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劇中的情景在腦海中不斷重復,兩個衣衫襤褸的流浪漢坐在樹下苦苦等待,雖然等待是令人煩躁和苦惱的,但他們依然執(zhí)著的等待著,守著那份期望,今日等不到就等到明天,直到等到戈多為止。同時,小男孩帶來的消息,也堅定了他們等待的信心,因為他們堅信明天還有期望會等來戈多。我不明白兩個流浪漢為什么要一向等待戈多,并且只要一向等待就真的會等到嗎?我有很多的不解和疑問,覺得那只可是是他們自我安慰的方式,現(xiàn)實往往是令人難以理解的,戈多只可是是一個象征,也許根本就不存在,然而他們還是在等待著,等待著那若有若無、似曾相識而又不見其面的期望。

有人說,等待也是一種幸福,我認為這句話是有必須道理的,因為能去等待,至少說明還存在著期望,如果連等待的機會都沒有了,那是連僅僅一點點的期望都沒有了。所以,等待也會給我們帶來完美的期望,無論結果怎樣,至少我們以往幸福過,幸福真的很完美。

還記得小時候,我在學校等待父母來接我的情景,看著同學們一張張?zhí)煺娴哪橗嫞浑p雙期盼的眼睛,也許那時的我不懂得這就是等待,只是在見到他們的那一刻,幸福的奔跑到他們的懷抱,這就是等待的甜蜜。漸漸的我長大了,明白了原先父母也一樣是在等待,他們等待我回家的心境也是幸福的,這是一種很自然的生活現(xiàn)象,自然中滲透著等待的幸福。這不禁讓我想到兩個流浪漢等待戈多的情景,雖然他們不明白結果會怎樣,可是他們依然堅定的去等待著不愿放棄。我不明白他們等待的意義是什么,也許他們也不明白自我等待的意義,他們把生命寄托在等待中,他們活著的唯一意義就是等待戈多,也許僅有等待才是他們的期望所在吧!

人生也如同一場等待,每個人的人生都是豐富多彩的,我們不能預見明天會怎樣,但我們依然都抱有幸福的期望。等待就像幸福的花開,我們一天天期盼它成長,等到花開爛漫時,那必須是最美麗繽紛的時刻。我們每個人都在等待,就像流浪漢等待戈多一樣沒有答案。也許每個人都經(jīng)歷過等待,有的等待是甜蜜的;有的等待是痛苦的;有的等待是漫長的;有的等待是短暫的;有的等待是幸福的,而有的等待只是一種等待。

《等待戈多》讀完了,然而我還是沒有弄清楚戈多到底時誰,這個人真的存在嗎?雖然他沒有出現(xiàn),但他卻像一根線一樣牽引著整個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也許這就是荒誕意義的所在吧!而流浪漢的苦苦等待,只是更加升華了文章的杯具意義,現(xiàn)實世界的丑惡、混亂和可怕,使他們的期望難以實現(xiàn),他們的處境是悲哀的,只能等待,因為生活本身就是荒誕的'。

如果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我覺得他們與其這樣毫無結果的去等待戈多,為什么不去主動尋找"戈多"呢?也許人們對自我的命運和自我所生存的世界是不可知的,認為僅有選擇等待才是必然的,可是,如果一向這樣盲目的被動等待下去,真的能夠等到幸?;蛘咭幌蛐腋O氯??至少我覺得不會,我認為命運是掌握在自我手中的,而不是去等待命運的宣判,或許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樣幸福,但至少我們是歡樂的,在歡樂中去等待,無論結果怎樣,但至少過程是值得讓人回味的。

"等待戈多"是幸福的,同時又是荒誕的,兩個流浪漢的堅持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但他們的思考方式和做事方式是不可行的。生活雖比較喜歡捉弄人,但你不被它的磕碰打擊,又如何增強生命的堅韌和生活的意義呢?所以,我們要勇往直前的向目標奮斗,不能坐以待斃,麻木不仁。

等待戈多讀后感經(jīng)典篇九

弗拉季米爾和愛斯特拉岡,他們的目光不在戈多到來的方向,他們面向的是死亡,一步步地走過去,期望在半途遇上戈多獲得夢想里的救贖,孩子捎來的消息之于他們是繼續(xù)的支撐,因為沒有絕望的理由,只好漫無邊際地等下去。

戈多是誰,是無所不能的上帝,不可抗拒的命運,抑或僅僅就是等待本身。在整個劇本里,沒有一個人能說出他究竟是誰,弗拉季米爾和愛斯特拉岡把波卓誤認成了戈多,當問起戈多究竟是什么人時他們給出的卻是這樣的回答,“能夠說是一個相識的人”,“哪里說得上,我們簡直不認識他”,“就是見了面也不認得”??蓪τ谶@么一個模糊的人,人們還是寧愿義無反顧地等待下去,人類正是在這種盲目的憧憬中耗盡了生命。與其說戈多是個人,不如說是一種虛無不可見的期望,或者一個又一個讓人大失所望的明天。

《等待戈多》的中心,不在于戈多這個人物,而在于“等待”。等待只是一種存在方式,一種生存的狀態(tài),難怪劇中說“咱們老是想出辦法證明自我還存在”,等待就是那證明的途徑?!捌谕t遲不來,苦死了等的人?!备ダ久谞柕脑捓锿嘎吨鴿庵氐谋呱?,仿佛一個人從降生便進入等待的反復里,之所以在等待里苦死,那正因為所謂的期望根本不會到來,這期望又是什么,我認為那是一種對“被救贖”的強烈渴盼,劇中主人公始終堅持“戈多來了我們就得救了”。他們說到“把每個人都釘上他的小十字架”,那么每個人都在等待著救贖,然而當弗拉季米爾和愛斯特拉岡對這波卓興高采烈嚷著“救兵最之后啦!”的時候,波卓竟開口對他們大呼救命。誰都不得救,全劇充滿了宿命的影子?!半y道我們沒給系住?”“拴在誰身上?”“拴在你等的那個人身上”,他們認為自我該被捆綁在命運上,也許事實就是這樣,人和上帝,和命運間連著一根無形的線,人被它所牽引,始終逃離不開,對線另一頭的世界卻不得知更不得見。

個人認為弗拉基爾米和愛斯特拉岡正是世界上人類的代表,他們沒有個性,沒有性別,彼此相愛卻又彼此怨恨,男人的女人的美的丑的善的惡的,一切人類具有的品格他們都具有,都在他們身上以這樣或者那樣的形態(tài)展現(xiàn)出來。當然,從劇本里不難看出,弗拉季米爾較之愛斯特拉岡,身上集合了更多的冷靜理性寬容以及自尊,也有少許的自以為是,而愛斯特拉岡則顯露出更多的自私卑微惡毒和神經(jīng)質,所以猜測作者是否讓他們承擔著詮釋男人女人特征的作用。兩人曾有過一段對人性的討論,“天生的`脾氣”,“掙扎沒有用”,“本性難移”“毫無辦法”,說出了對靈魂,對人性弱點的無可奈何。人注定無法克服自身的弱點,于是寄期望于被救贖。無法被救贖,便只能透過無望的期待發(fā)出對悲慘命運的反抗。

波卓的出現(xiàn)一向是讓我最生疑問的,他一出場就被誤認作戈多,連名字讀音都與他相似,于是讓我不禁猜測他的身份,他是否是作者安排的另一個戈多,在不一樣的時空里,無所不能的戈多化身成千萬個自我靠近人類,他沾染了人類一切的病態(tài),他狂躁,麻木,癲癲狂狂,喜怒無常,他對幸運兒頤指氣盛,而他又讓兩個流浪漢莫名地恐懼,莫名地恭敬。在第二幕里,他的神秘和高貴通通地消失,連流浪漢也能夠對他任意蹂躪。他失掉了眼睛失掉了幸運兒,隨之失掉了所有能夠依仗的東西,他和流浪漢再沒有區(qū)別,或者他顯得更落魄些。原先所謂的那個上帝,和凡人的距離并不遠。

至于幸運兒,實在像個陷入“羅網(wǎng)”的哲人,他是所有人中唯一有思想本事的人,也是唯一不懼怕思想的人,他思想的方式竟是靠帽子和喉嚨,然而這個唯一終究失去了帽子,隨之失去了嗓音,隨之失去了生命,最終一個會思想的人死去了。都說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fā)笑,而人類總是不屑于去思考的,幸運兒的思考無法被理解是注定了的。

兩幕戲時間地點結構都出奇相似,故事的結尾都又回到開始的地方,第二幕是對第一幕的反復又是對第一幕全然的否定,人們喪失了記憶,失去了寶貴的依靠,戈多又一次失了約,一切像個騙局。生命在幻滅,生活在無休止地循環(huán)。等待是太過漫長的絕望,漫長得讓人無力感覺。夢想的沮喪,命運的可笑,人格的分裂以及無所不在的死亡就這樣把人拖進了不可理喻的漩渦。時間的無限延伸,等待的永無盡頭。

全劇沒有情節(jié),沒有矛盾沖突,甚至沒有完整的人物形象,在劇中一切事物都荒誕化,時間脫了常規(guī)于是一夜之間枯樹就長出了葉子,人與外部的客觀世界處于一種無法感知的隔絕狀態(tài),給人以一種不能抗拒的壓迫感。他們不認識這個世界,又說道“瞧這個垃圾堆!我這輩子從來沒離開過它!”,世界對他們而言僅僅是個蒼白的印象。另外人與人之間亦處于一種無法分開又相互隔膜的狀態(tài),兩個流浪漢想分手又無法分開,波卓想離開又邁不動步子?;恼Q之中,反映出得卻是如此深刻的狀態(tài)。

人在生活里謎失了,在作品中人既不知自我從何而來,也不知自我向何處去。人無從預測自我的明天,完全失去了自我的精神家園。那個如上帝般凌駕于苦難之上的戈多永遠不會到來,可他又一向存在著,這樣的存在對他的到來不斷預示著,于是人們只好不可救藥卻又無能為力地繼續(xù)等下去。

等待戈多讀后感經(jīng)典篇十

懷著一顆好奇的心,我讀完了這本愛爾蘭作家貝克特的這本曾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等待戈多》,閉上眼,腦中一片混亂。整個劇情用上面那句話來概括再恰當不過,就是這樣一部看似重復和無聊之極的戲劇,卻是貝克特荒誕派戲劇的經(jīng)典之作。

貝克特通過他的方式向人們呈現(xiàn)人們自己親身經(jīng)歷著的生活狀態(tài)本身,只是將它荒誕化了,他將這荒誕的感覺拉長了也縮短了,他把它捏扁打碎復又粘貼起來,讓我們看清楚它到底是個什么樣子。弗拉基米爾和埃斯特拉岡,在一棵不知名的大樹下,兩個老人呆呆的坐著,偶爾傳來毫無意義的對白,卻仍是等待著,沒有思緒的等待,知道天黑離去,口中還念念不忘,明天,戈多會來的。

戲劇結尾的時候。

埃斯特拉岡說:“嗯,咱們走不走?”

弗拉基米爾說:“好,咱們走吧。”

他們坐著不動。

多也不會來,也許他們根本就不是在等待戈多,而是在等待中消磨他們所剩無多的生命。就好像我們重復著日復一日的工作,單調著日復一日的生活,如同《等待戈多》中的兩個流浪漢一樣披著等待的外衣逃避著什么。

戈多也許就是我們的理想,人們期盼著自己的理想,卻在生活中被打磨掉了棱角,只是等待著理想能夠來到我們面前。我想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的生活一定是充滿激情,我會付出我的努力和汗水,全身心的投入到生活中去,去擁抱幸福的明天。

與君共勉!

等待戈多讀后感經(jīng)典篇十一

劇中的情景在腦海中不斷重復,兩個衣衫襤褸的流浪漢坐在樹下苦苦等待,雖然等待是令人煩躁和苦惱的,但他們依然執(zhí)著的等待著,守著那份期望,今日等不到就等到明天,直到等到戈多為止。同時,小男孩帶來的消息,也堅定了他們等待的信心,因為他們堅信明天還有期望會等來戈多。我不明白兩個流浪漢為什么要一向等待戈多,并且只要一向等待就真的會等到嗎?我有很多的不解和疑問,覺得那只可是是他們自我安慰的方式,現(xiàn)實往往是令人難以理解的,戈多只可是是一個象征,也許根本就不存在,然而他們還是在等待著,等待著那若有若無、似曾相識而又不見其面的期望。

有人說,等待也是一種幸福,我認為這句話是有必須道理的,因為能去等待,至少說明還存在著期望,如果連等待的機會都沒有了,那是連僅僅一點點的期望都沒有了。所以,等待也會給我們帶來完美的期望,無論結果怎樣,至少我們以往幸福過,幸福真的很完美。

還記得小時候,我在學校等待父母來接我的情景,看著同學們一張張?zhí)煺娴哪橗?,一雙雙期盼的眼睛,也許那時的我不懂得這就是等待,只是在見到他們的那一刻,幸福的奔跑到他們的懷抱,這就是等待的甜蜜。漸漸的我長大了,明白了原先父母也一樣是在等待,他們等待我回家的心境也是幸福的,這是一種很自然的生活現(xiàn)象,自然中滲透著等待的幸福。這不禁讓我想到兩個流浪漢等待戈多的情景,雖然他們不明白結果會怎樣,可是他們依然堅定的去等待著不愿放棄。我不明白他們等待的意義是什么,也許他們也不明白自我等待的意義,他們把生命寄托在等待中,他們活著的唯一意義就是等待戈多,也許僅有等待才是他們的期望所在吧!

人生也如同一場等待,每個人的人生都是豐富多彩的,我們不能預見明天會怎樣,但我們依然都抱有幸福的期望。等待就像幸福的花開,我們一天天期盼它成長,等到花開爛漫時,那必須是最美麗繽紛的時刻。我們每個人都在等待,就像流浪漢等待戈多一樣沒有答案。也許每個人都經(jīng)歷過等待,有的等待是甜蜜的;有的等待是痛苦的;有的等待是漫長的;有的等待是短暫的;有的等待是幸福的,而有的等待只是一種等待。

《等待戈多》讀完了,然而我還是沒有弄清楚戈多到底時誰,這個人真的存在嗎?雖然他沒有出現(xiàn),但他卻像一根線一樣牽引著整個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也許這就是荒誕意義的所在吧!而流浪漢的苦苦等待,只是更加升華了文章的杯具意義,現(xiàn)實世界的丑惡、混亂和可怕,使他們的期望難以實現(xiàn),他們的處境是悲哀的,只能等待,因為生活本身就是荒誕的。

如果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我覺得他們與其這樣毫無結果的去等待戈多,為什么不去主動尋找"戈多"呢?也許人們對自我的命運和自我所生存的世界是不可知的,認為僅有選擇等待才是必然的,可是,如果一向這樣盲目的被動等待下去,真的能夠等到幸福或者一向幸福下去嗎?至少我覺得不會,我認為命運是掌握在自我手中的,而不是去等待命運的宣判,或許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樣幸福,但至少我們是歡樂的,在歡樂中去等待,無論結果怎樣,但至少過程是值得讓人回味的。

"等待戈多"是幸福的,同時又是荒誕的,兩個流浪漢的堅持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但他們的思考方式和做事方式是不可行的。生活雖比較喜歡捉弄人,但你不被它的磕碰打擊,又如何增強生命的堅韌和生活的意義呢?所以,我們要勇往直前的向目標奮斗,不能坐以待斃,麻木不仁。

等待戈多讀后感經(jīng)典篇十二

懷著一顆好奇的心,我讀完了愛爾蘭作家貝克特的這本曾獲諾爾文學獎的《等待戈多》。閉上眼,腦中一片混亂。目光茫然,再次翻開這本書,一遍遍讀著這句話,直到嘴唇干裂,腳已經(jīng)站麻了,感到累了。坐在騰椅上,手中傳來杯子的余溫。午后的陽光懶懶散散,靜靜地等待著,瞇起眼,思緒在不安的空氣中越行越遠。

黃昏,寂寞的天空有飛鳥掠過,了無痕跡。不知名的大樹下,兩個老人呆呆的坐著。已經(jīng)有一段時間了,就這樣望著遠方彼此不語。偶爾傳來毫無意義的對白,卻仍是等待著。沒有思緒的等待著,直到天黑離去。口中卻還念念不忘,明天,他會來的。

我冷笑了,‘戈多’真的會來么?兩個老流浪漢只要一向等就能夠了么?真是可笑,真是荒誕的無可救藥!現(xiàn)實世界的混亂、丑惡和可怕,使人的期望難以實現(xiàn)。他們的處境是悲哀的,只能等待,一天又一天,在等待中迎來,又在等待中逝去。而我的‘戈多’,他真的存在么?‘戈多’可是是等待對象的一種象征,或許根本就不存在,即使是上帝,那也過于遙遠??蔀楹挝覀冞€是等待著,等待被解救,等待著期望。

忽然想去小時候,常常和姐姐跑到郊外的田野等爸爸。也是黃昏,天空的顏色卻是異樣的完美。那里種著好多好多的向日葵,夕陽下,一片一片明晃晃的,溫暖得讓人想要落淚。我們一向等一向等。天漸漸黑了,四周安靜得可怕。于是,我們就在那一片花海中輕輕歌唱。企圖打破這黑夜來臨前的恐懼。其實我一向都很懷念那時的我們,兩個女孩,在空曠的田野上執(zhí)著的等待,她們的頭頂是金燦燦的葵花。一向到最終,我們也沒等到爸爸。我不明白當初自我為何會在等待中唱起歌兒,因為我一向都害怕長時間的等待。只是姐姐說,向日葵總是朝著太陽在轉,大概我是在那時鼓起了勇氣。于是,習慣了等待。

這真的很像在樹下長時間等待著的老人們,他們的臉上是經(jīng)歷時間所留下的滄桑。而我們,只是單純的等待著,等待著所愛者的歸來。

不久以前,我也曾陷入深深的等待。日思夜想,而當自我最終踏上了回家的那輛公車,等待的心頓時安靜了下來。車窗外的景色不斷更改著,熟悉的畫面映入眼簾。剎那的感動,有淚溢出。第一次,在等待中看到了期望。只是,有些時候,有些人在等待的最終只剩下麻木和絕望。愛斯特拉岡和弗拉季米爾著兩個老流浪漢,他們把生命寄托在等待中,他們活著的唯一意義就是等待‘戈多’。然而,‘戈多’遲遲不來,反倒等來了奴隸主波卓和他的奴隸‘幸運兒’。莫非現(xiàn)實的世界真的如此殘酷,覺得黑夜還不夠黑暗,于是又狠狠潑上一桶冰水,澆滅那散發(fā)著溫暖與光明的火焰。

其實,我是很不了解的。為什么寧愿毫無結果的去等一個毫不知情的人,而不主動去尋找所謂的‘戈多’?有人說,人對自我生存的世界和對自我的命運是不可知的,‘等待’就是人類的生存狀態(tài)??墒牵晃睹つ康谋粍拥却?,人是否會一向幸福?答案是否定的。至少,我以為命運是掌握在自我手中的,而不是一味的去等呀,等呀,等。雖然,報信的小男孩會給等的人帶來幸福,但消極的等待比不上進取的尋找。在尋找中等待,歡樂的等待,等待的過程會變得幸福。

起身,打開窗戶,外面的世界鳥語花香。音樂響起的時候,空氣竟也變得暖洋洋。只要記得,以往,我們頭頂著葵花唱歌。

等待戈多讀后感經(jīng)典篇十三

《等待戈多》這部劇也許看過的人不一定多,但是知道的人一定不少。愛爾蘭著名劇作家塞繆爾·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荒誕派戲劇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這部戲劇的誕生確立了荒誕派戲劇作為一個文學流派的意義。但是正是它的荒誕性與意識流,使得許多人都放棄了閱讀,不得不說我曾經(jīng)也是這其中的一員。我們只是知道,它以荒誕的形式向人們昭示了一個真理:人只要活著,就有一種不可磨滅的需求,那就是對希望的渴求和等待。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答案有太多太多。有人在劇中找,戈多就是出場過的波卓;有人在其他著作中找,戈多是巴爾扎克劇作《自命不凡的人》里一個統(tǒng)一在劇中不出現(xiàn)的人物“戈杜”。從具體來猜,有人說那是一個著名的摩托車運動員,從虛幻的象征來理解,有人說戈多就是象征死亡。其實,我更相信更愿意理解的說法,戈多(godort)就是上帝(god),更提出西蒙娜·韋爾的《等待上帝》為證。其實我倒并不是這么詳細的考證之后得出結論,只是上帝這個寓意,更能便于理解等待的含義。

一個連作者也不不知道的形象,不管是故弄玄虛還是確實如此,這樣的安排卻正好豐富了該劇的一層內涵。我們對于生存對于命運,始終還是一無所知的。無論戈多是誰,從作品中都能明顯感覺到,這樣一個可以讓人無止境等待下去的人,他的到來,將帶給等待者的,必然是如同新生一般的改變。不然何以讓人放下所有的生活,只執(zhí)著于這樣一個虛無縹緲的行為。

然后即便戈多即是上帝,但上帝最終拋棄了他的某些信徒,就像戈多永遠不會出現(xiàn)一樣。兩個流浪漢一幕幕的只記得重復堅持等待這個行為,于是,等待上帝就是后上帝時代部分人的宿命和使命,以兩個流浪漢為代表。

簡單來說,戈多就是上帝。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在打碎了世界秩序的同時,也打碎了不少西方人心中信念。我們都曾經(jīng)有信仰有夢想。可是崩塌的世界同時帶走了我們關于生活的全部向往。于是,我們等待著上帝的拯救,將手放在圣經(jīng)上默念主的恩賜,但是上帝的救贖遲遲不來,在一片黑暗之中等不到希望之光的招搖。于是,戈多也不是那個上帝,上帝已死,人們倔強的把命運交給戈多,等待的是對未來生活的呼喚和向往,是希望是憧憬,是我們在痛苦和失望中的曙光。

那么,我們所作所為到底有何意義,上帝不存在,戈多更不會來,如果要賦予“等待戈多”一種意義,意義只能在于“等待”本身?!案甓唷敝皇俏覀?yōu)榱俗晕揖融H制造的幻影而已,等待他毫無意義。上帝也并不能拯救世人,磨難重重的人類史得以發(fā)展,靠的是人類無畏的勇氣和堅韌的毅力。所以但其實,等待的本身,就已經(jīng)是一種救贖了,自我的救贖。

等待戈多就是獲得救贖的方式,但戈多不來,救贖不來,人生的意義便只在于“等待”本身。如果消極而直白的來看待我們的生命旅程,每一次生命過程于我們而言都是一次流浪。我們在這世上流浪,找到一個地方開始扎根。就像兩個流浪漢找到一個地方開始等待戈多一樣,我們則開始思考生命的意義。戈多對我們而言就是生命的意義,我們終其一生也許都在尋找的就是生命的意義,而且不一定就能找到。就像是一場無望的等待。

在作品中,兩個流浪漢通過上吊、相罵等一些荒唐無聊的手段來打發(fā)“等待戈多”的過程,消磨時間。我并不認為這是不必要的手段,相反,這正是必須的。如果將尋找生命的意義作為我們人生的最終目標,那么我們并不能一開始就找到它,所以在這漫長的旅途當中,我們所需要的是盡力來充實我們的生活。

就如同這幕劇,盡管觀眾的初衷是為了看戈多的出現(xiàn),但是最終看見的,還是流浪漢的自娛自樂。也許看到最后還是念念不忘戈多,但是這幕劇的主角已經(jīng)毫無疑問的是這兩個流浪漢。所以,我們?yōu)槭裁匆屗^生命的意義來主宰我們的生活呢?難道每一天的生活不該才是主角嗎?到最后,我們會發(fā)現(xiàn),戈多并不是生活的必需品。我們?yōu)榱怂却鴪猿?,最終忘掉了初衷。

的確,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是不能自主的被動,死亡就像達摩克利斯之劍一樣,永遠高懸于頭頂。等待過程中所玩的第一個和最后一個游戲都是上吊,面對著死亡這樣一個同樣的重點,我們在小頻率的重復著同樣的生活。在劇中,第一、二幕在時間、地點、內容幾方面都相似,尤其是內容,到了最后又回到了開始的地方。這不就是人生的重復性和無奈嗎?生在這樣的循環(huán)中,我們不能自已。但是生活也會時不時給我們驚喜,就像第二幕中,那棵樹長出了幾片葉子,這正是一點微不可察的驚喜和改變啊。在單調、刻板的人中里,在沒有盡頭的煎熬里,我們也應該也能夠找到快樂的。

在沒有等到戈多之前,生存沒有方向,即使想要遠行,也不知道將去向何方。戈多的出現(xiàn),必將顛覆兩人的生活,由此可以堵上現(xiàn)有的生活來尋求一個結果。多少人為生命意義這個問題所困,或者碌碌無為的終其一生,或者選擇寧要真相不要平庸。而一旦找到了生命的意義,找到了死亡以外的標點,總是能爆發(fā)出無限的動力去達到。我認為,這才是等待戈多的真正意義所在。

一般的文學評論,總是強調戈多強調等待體現(xiàn)出的西方社會的人們的迷惘、絕望與茫然的痛苦。但是,人類的困惑總是一體的,不會因為地域和種族而有本質區(qū)別。因此,這兩個流浪漢是人類的縮影,一個源自內心深處的聲音在質問,在尋求真相,因此他們將獲得拯救或者走向毀滅。盡管他們身上散發(fā)著口臭和腳臭,但等待戈多這個神圣的行動卻使他們有權利以人類的名義說話:“可是在這地方,在現(xiàn)在這一刻時間,全人類就是咱們,不管咱們喜不喜歡?!贝砣祟惖却甓嗍枪陋?,也是一種冒險。但是在他人還在糾纏于世俗的關系時,他們已經(jīng)做這樣一件可以自豪驕傲的事情了:“咱們盡了自己的職責?!?/p>

每個人都懷抱著希望而生活。因為人必須有所追求有所希冀才能使得個人的活著變得有意義和有價值。劇中兩個流浪漢狄狄和戈戈就是因為有希望地等待著,在希望中等待所等的東西使得他們的等待和等待的人生有意義。他們選擇了一個痛苦的過程,用兼著血淚與痛苦的過程來證明自己等待的意義和存在的價值。

人要有信仰才會有所畏懼,等待戈多是一種堅守,在浮躁中堅守內心的那一份沉凈,即使做了最壞的人,也要堅守內心的那一份純凈的心靈。是啊,大家都說,沒有戈多的,你看你等了這么久,有見過嗎,沒有的,但是我依然等待著,等待著。等待戈多就是在浮躁、光怪陸離的社會中保持住最基本的純真,那是一塊柔弱的心。等待是一種狀態(tài),戈多代表一種可能從不會出現(xiàn)的東西,等待戈多是一顆滿懷期望卻注定失望的心。等待是希望與幻滅的結合體,人類應該懷抱希望,相信幸福就在等待里藏著,像一枚果核,在果子里面默默地守候發(fā)芽的日子。

“戈多”不來,那是他的選擇,但是我仍能堅持我等待的選擇。我等的不是戈多,我只是等待我內心想要追尋的一個答案,汲汲一生,我尋求的也只是這樣一個救贖而已。跟“戈多”無關,我們有權利選擇我們是否“等待”。

等待戈多讀后感經(jīng)典篇十四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后感如何寫了哦??赡苣悻F(xiàn)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等待戈多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全劇分為兩幕。第一幕中,兩個流浪漢愛斯特拉岡和弗拉基米爾來到了一條空蕩蕩的小路上,周圍只有一棵光禿禿的樹,他們自稱要在樹的附近等待戈多的到來。但是戈多是誰、什么時候來、為何要等待戈多,兩個人不明緣由,可他們又執(zhí)意要等下去。在等待的過程中,兩個流浪漢各自做著無聊的動作,并且進行著雜亂無序、邏輯不通的對話,一會聊到《福音書》里救世主的.故事,一會說自己做了個夢等等。這時候來了一對主仆――波卓和幸運兒,主人波卓用繩子牽著幸運兒,幸運兒拿著沉重的行李。兩個流浪漢一開始把波卓錯認為戈多,隨后與波卓發(fā)生了一系列無聊的對話。最后他們等來了戈多的信使,一個男孩,男孩告訴他們戈多今天不來了,明天準來。第二幕中,場景幾乎相同,只是樹上多了四五片葉子,兩個流浪漢依舊在等待戈多,為了打發(fā)寂寞的時光,他們一起說些無聊的話、做些荒唐可笑的動作,這時,波卓和幸運兒再次出現(xiàn)了。僅僅過了一晚,波卓的眼睛瞎了,幸運兒變成了聾子。最后,昨天出現(xiàn)的那個小男孩又來了,他告訴兩個流浪漢戈多今晚不能來了,明晚準來。至此,兩個流浪漢十分的絕望,想死沒有死成,想走,最后卻都站著不動。

整部劇表面上看來十分荒誕可笑,是一個無休止的一直等待的循環(huán),戈多是劇中永恒的主題,但戈多到底指什么,作者卻自始至終都沒有給出答案。我認為戈多就是一種希望,一種人們在等待中所趨向和寄托的美好未來。等待是我們一生中必要的生活狀態(tài),在車站,等待著公交車緩緩地駛來;在課室,等待著一次次的上課與下課;高中等待著大學,壓迫等待著解放,渺小等待著輝煌……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都在“等待戈多”。在這些等待的過程中,我們往往感覺煩躁、苦悶,但心中又不斷期盼著事情朝自己所想的發(fā)展,不安與希望并存著,心中無比矛盾,可以說這是生活給予我們的力量,也可以說生活給予我們得考驗。劇中兩個流浪漢麻木地生活著,雖然看起來毫無生機的生活,但是他們仍然堅持等待下去,第二幕中有交代那棵光禿禿的樹長出了一點點新葉,說明了兩個流浪漢的等待并不是白費,希望正在慢慢降臨。“戈多”是支撐他們的動力,是他們不輕易放棄的力量,所以我們每個人也要找到自己的“戈多”,等待生命之樹長出新芽。每個人等待的東西只有自己知道,我們不需要去探尋別人的“戈多”,不需要攀比誰的“戈多”來得早,更不需要去斤斤計較“戈多”為你帶來了什么,我們要做的是積極的等待,永遠保持昂揚精神,在等待中不斷充實自己,豐富自己的內心,別讓自己迷失在無止境的循環(huán)中,為了“戈多”的到來做好準備。

反思一下:我們能做到無休止的等待嗎?看著周圍行色匆匆的人們,我們很容易會迷失在繁華的大都市中,不知道為什么努力,要怎么努力,總因看不見自己的未來而憂心忡忡。然而,每個人心中一定都要有屬于自己的“戈多”,雖然我們不知道他什么時候會到來,即使在一次又一次的挫敗后,我們依然需要再次漫長的等待,但仍不能輕易的放棄他。

“戈多”好像虛無,但他確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總被我們殷殷地期待著,無論他會不會到來,我們都應該相信,自己所苦苦等待的“戈多”正在路上。

等待戈多讀后感經(jīng)典篇十五

殘陽似血的黃昏,在一個荒無人煙的野路上,兩個年邁的流浪漢,相遇了。他們睜著黃濁的眼睛,眼神空洞,神情麻木地開始做同一件事——等待戈多。他們衣衫襤褸,瘦骨嶙峋,臉上道道深如溝壑的皺紋,訴說著生活對他們的摧殘。他們從何而來,他們要到哪里去,都無法得知。他們只是在等待戈多。然而戈多依舊沒有來。

這一部曾經(jīng)獲得奧斯卡獎,荒誕派的奠基之作之一的劇作,用一種全新的寫作手法,顛覆了傳統(tǒng)的劇作規(guī)則,展現(xiàn)了在20世紀那個年代人們的苦悶掙扎的生活。我不得不承認,閱讀這部劇作的時候花了極其大的耐心和精力。沒有任何的情節(jié)起伏安排,沒有任何的邏輯線索,甚至連人物背景,地點時間都沒有一個確切的交代。閱讀著它,我似乎被硬生生地帶進了一個陌生的世界,然而當我克服內心對陌生世界的本能反抗后,我看著兩個流浪漢的等待全過程,一種莫名的力量給予了我巨大的沖擊。

盡管沒有戲劇沖突,只有雜亂的無頭緒的對話和插曲,但是作品的字里行間都充斥著一種荒涼,凄清,絕望的氣息,就像當時的整個社會環(huán)境一樣。兩位流浪漢的落魄和無所事事,也恰恰是當時社會人們的縮影——被悲苦的生活折磨得形骸落魄,精神受盡生活壓力階級壓力的摧殘,。兩位流浪漢其實都不知道自己為什么會出現(xiàn)在那里,他們只知道要等待戈多,而戈多到底是什么樣的,也沒有人能夠說出來,戈多什么時候來,他們更不知道。但是我卻看得出在他們心里,戈多就是一個解脫一個拯救的.化身。他們也許都沒法表達為什么要等待戈多,但是他們在等待的過程中極盡百般無聊,他們做了很多沒有意義的事如嗅靴子、聞帽子、想上吊、啃胡蘿卜。當波桌主仆出現(xiàn)的時候,他們一度那么歡喜,然后知道戈多不會出現(xiàn)的時候他們是那么傷痛,雖然上吊的把戲看起來是那么荒誕而蒼白無力,但是我真的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們內心那種已經(jīng)絕望到極點卻無奈地承受來自生活的欺騙的那種痛楚。他們第二天依然來等待戈多,戈多就像是一種信仰,這讓我不禁深思到底是不是戈多的到來就會帶他們走出困境?答案我無從得知,因為最后的戈多也沒有來。但是,戈多至少就是人們心底里那個希望,只有希望才會讓人們堅持等待,只有希望才會在已經(jīng)麻木的人們的心里形成一種信仰,散發(fā)出一種力量,驅使人們行動。然后希望,卻是那么難實現(xiàn),實現(xiàn)之前也還有那么多的失望。

關于高中生讀后感600字_有關高中生讀后感600字。

等待戈多讀后感經(jīng)典篇十六

一棵突兀的樹,一塊堅硬的石頭,兩個極度渴望的人,還有四顧無際的充滿光亮與空氣的大地和柔軟的天空。這就是我們生活于其中的這個世界的全部維度。另一個世界僅僅屬于幻想的迷夢,那里一切都是被允許的,生命在這里找到了理想的天國。但它終于厭棄了它,沒有痛苦的幸福好比沒有幸福的痛苦一樣不可忍受。幸福與痛苦,就象一塊硬幣的兩個面,同等的占有和分享生命的乳汁。戈多,某種意義上僅僅是希望的變體而已。希望什么,無關緊要。失敗是必然的,因為希望是沒有的。這個世界沒有希望的預席。如果有,那也只可能存在于永恒的語言誘惑或者時間綿延無窮的晦澀自殺中罷了。對于一個荒謬者來說,所有看似神秘的事物,包括這個世界,最終都只能是歸于零。作者很巧妙而又最平淡不過地踩住了剎車,在距離絕望僅一步之遙的地方。沒有扼殺希望,卻把它的幻影徹底地吹散了,從此便永不能聚合。

在我的經(jīng)歷中,電影評論是很學術的領域。想到我們剛從電影學院畢業(yè)的那會兒,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電影在中國新文化復興運動(不知道能不能用這樣的詞來形容那個時期的文化現(xiàn)象)中充當了相當重要的角色?!靶码娪罢Z言”、“新浪潮”、“結構主義”等等名詞如雷貫耳,而且話語權威都是一派學者氣質,很有學術性、高尚感。這樣的氣氛把我們烘托得很了不起,真有藝術殿堂的感受。

后來,大概到了九十年代中期,1995、1996年前后,這幫大師突然不玩兒了,很快從這個圈子里消失掉,無影無蹤了。在他們拋棄我們之后的寂寞的日子里,我們感覺到一陣孤獨。文藝批評一向左右著各類藝術的歷史進程,這樣的空白真的令人心慌。

我想他們不玩兒了的很大原因和后工業(yè)時代的到來有關。消費概念一統(tǒng)天下,文化也可以成為產(chǎn)品進入流通市場,當它們成為超級市場貨架上供人選擇的,和選擇一件衣服一樣自由、一樣隨意的商品的時候,藝術過去神圣的地位、儀式化風范及上層領域的優(yōu)越感全然被打碎了。這十來年,隨著這樣的變遷,其實誰也沒消停,大師放棄的陣地自有后來人。由于商品化的普及、便利和自由,還有文化藝術產(chǎn)品本身的巨大魅力,孕育出了一代從fans走入電影行業(yè)的專業(yè)人員。這些從消費群體中走出來的人可能是批評家,可能是導演,也可能是編劇。我想他們的出身就能把前輩的鼻子給氣歪。美國前衛(wèi)導演昆廷·塔倫蒂諾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他“卑賤”的出身讓他在入行時受了一番屈辱,直到1993年他的《落水狗》一舉獲得戛納電影節(jié)金棕櫚大獎,才得以揚眉吐氣,也標志著一個新的電影時代的到來。法國人是多么地傲慢,從來都以文化大國國民自居,一副霸權的樣子,一直把持著藝術殿堂的金鑰匙。所以昆廷的獲獎,連他自己都深感意外、欣喜若狂,直到今年在戛納當評委主席還念念不忘那一幕。如果不是世道變了,這事無論如何解釋不通。

大概有一個現(xiàn)象我原來沒有足夠重視,當我知道后,很吃驚。原來各電影廠有自己的刊物、畫報,不知何時被外面的人承包下來,變了味道,和過去大不相同了。開始我很嗤鼻,覺得不夠專業(yè)化,比如《看電影》、《電影世界》、《新電影》啊什么的,我很長時間把它們等同于文化商品的延伸紙版讀物,比如盜版光碟指南什么的。到了有一天在三聯(lián)書店看到一本近似工具書的《電影20xx》,還有《為希區(qū)柯克尖叫》和《后窗看電影》,我發(fā)覺這已經(jīng)不是我原來概念中的電影產(chǎn)品指南了。其資料的價值性和全面性,以及專業(yè)化水準都令我對他們的存在不可小視。網(wǎng)絡上頗負盛名的“后窗看電影”等陣地亦成為新一代的影評代言人。

就在這個時候,早已在新銳影評人中赫赫有名的小白把他的書稿(《等待是一生最初蒼老:顧小白電影隨筆》,古吳軒出版社20xx年5月版)拿給我看,極沒有架子,以很自我的口吻,甚至是一個影迷的角色來談電影。像日記,像觀后感,也像夜話。我在他曾任版主的論壇“后窗看電影”及其精選書籍里也能感覺到同樣態(tài)度。小白的尖刻和敏銳也是很散漫的,像他的生活狀態(tài),完全沒有權威姿態(tài)。這讓我對小白刮目相看。還有另外一個原因是,他當時在和我合作一個劇本。我很喜歡他寫在劇本中的那些人物的狀態(tài),很典型的“后工業(yè)”人類,而且是典型的中國都市小資類。

接觸多了,我對小白的身份恍惚起來。我連問了他好多問題——你到底干什么專業(yè)?他回答說,在一家數(shù)字化公司,好像還是國有單位。就我對社會了解的知識結構,這就夠錯位的?!悄阍趺从珠_始寫劇本了呢?怎么又寫評論了呢?他答,網(wǎng)上開始的,偶然的,喜愛的,咳……我完全聽不懂,也不想再細問了。可這又有什么關系?通過小白,讓我對很多事情了解更具體了。電影在他們眼中的樣子和我們有很大不同,他們首先是在用精神消費它。不論欣賞、崇拜還是品嘗、指點,完全像對待一種物質——某種拜物主義傾向,而我們卻當做理想來追求。脫離了人文環(huán)境的我們完全失去了價值判斷,這兩者的對話該有多么大的差距啊。

可以說,小白成為了我的“后窗”,通過他,我看到了新一代的成長和他們的精神。

【本文地址:http://m.aiweibaby.com/zuowen/14777255.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