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專業(yè)14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4 22:30:03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專業(yè)14篇)
時間:2023-11-24 22:30:03     小編:紫衣夢

讀后感是表達對一本書的讀后所思所感的一種寫作形式。在寫讀后感時可以適當運用修辭手法,如比喻、對比、夸張等,以增強文章的表現(xiàn)力。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給大家寫讀后感提供一些啟示。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篇一

龍應臺眼中的香港和安德列眼中的香港有很大差異,雖然談不上天差地別,但差別也不小。這是因為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香港,所得到的觀點自然也就不一樣。

安德烈覺得香港沒文化,主要是香港人的生活中缺少情趣。香港生活的節(jié)奏太快了,快到什么程度?人們都甚至無法停下來,回顧一下之前的生活,進行總結與反思。連這些都被剝奪,更別說享受生活了。我去香港旅游時,站在香港繁忙的街頭,車水馬龍,匆匆的行人隨處可見,自己也就情不自禁地隨著人流腳步越來越快,進入快節(jié)奏模式。感覺稍微慢下來,就耽誤了什么,心中不踏實。于是原本好好的旅游計劃變了,并且是從性質上改變,變成了需要按時完成的任務。然后,大家都抓緊時間,抓緊時間購物,抓緊時間逛多幾個景點,抓緊時間多吃幾樣小吃。為何不慢一些,為何那么匆忙,為何一次性干那么多事情?我們是來旅游的,而不是工作,需要休閑的氣氛,一次性做不完的事情可以分多幾次做。要是都做完了,沒有遺憾了,再去一次又有什么意義呢??梢越o自己留一點驚喜??!

由此看來,龍應臺在文化前加逗留二字就十分合適。港人不逗留,觀光客也無法逗留,這樣就形成了惡性循環(huán),每個人都盡快的做事情完成任務。環(huán)境造就了循環(huán)如此之快的社會,這種社會適合鳶飛戾天者,努力拼搏開發(fā)能力得到功名和財富。但不適合學術研究,更不適合潛心創(chuàng)作,即使有這么一部分人那大部分人也是有著別的目的不是真正的去追求精神財富。逗留文化的缺失,使香港成為一個浮躁的社會。

香港人的生活是這樣子的——周末要加班,工作禮拜天回來就是一頓睡把睡眠補回來,然后又是星期一。留學生的生活——上課,談文化,喝咖啡、啤酒,讀書,旅游,休息,上課,聊天,談文化……無憂無慮。

這兩類人的生活差異一眼便知,也許歐洲學生的生活在港人眼中是無憂無慮的吧。香港人其實并不是沒有文化,只是在沉重的生活壓力下迫不得已的急迫,不像歐洲學生如此閑適。文化的差異是由不同地區(qū)的氛圍造成的,香港沒有歷史根基,歐洲各種名勝古跡,香港想達到那樣的氛圍——難。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篇二

第二次讀《親愛的安德烈》感覺有所不同!我把自己和媽媽平時生活中所發(fā)生的事一起帶入書中,去感受兩個家庭,兩代人之間的差別。

書中安德烈生活極其幸福,豐富,充滿樂趣,他可以喝酒,聊天,開party,旅游……遇到挫折,會有很多人鼓勵他,成功的時候,朋友就會為他慶祝。而身在中國的我們,聊天,開party只會影響我們的學習,每天都是早早起床,上學,寫作業(yè),復習預習,偶爾的娛樂和放松。安德烈可以做的事,中國和他同齡的大多數(shù)人都只是渴望。我們也希望有那樣放松的生活。

在安德烈十四歲的時候,龍應臺離開歐洲前往臺北,他們之間慢慢出現(xiàn)一座無形的墻,但在他們母子的努力下,這座墻,被擊垮了。而我們,極大多數(shù)的孩子都在爸爸媽媽的身邊,他們之間的代溝無聲無息地變得越來越大,把他們越隔越遠。他們也有尋找解決的方法,但有一些卻只會更加地彼此傷害。中國教育和外國教育相差甚遠,中國孩子從小就要努力讀書,考大學,這段時間里,根本就像與世隔絕。讀大學就為了張文憑,可以找份工作嗎?為什么現(xiàn)在有那么多大學生沒有工作?他們沒有社會經(jīng)驗。在外國,他們經(jīng)常讓學生自己動手,親身經(jīng)驗,他們的適應能力才更強。西方國家是那么尊敬小孩,在中國,只要家長聚在一起,就是是講孩子的學習成績。他們沒有在其他大人面前表揚過孩子,而是講他們做事怎么怎么不好,他們以為這是謙虛,但孩子的自尊心更是被深深地傷害!

真希望中國的爸爸媽媽們讀讀這本書,體會一下快長大的孩子的內心,多給孩子一些放松的時間,讓他們有自己的時間安排自己的事,多參加一些社交活動。父母也有自己的苦衷,一心為孩子好,幫他們打點一切,可我們也需要自己的時間和空間啊。

真希望我們可以彼此了解!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篇三

《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讓我知道了龍應臺那個年代的貧窮,那樣的生活,那樣的環(huán)境,那樣的落后,是我無法想象的。而安德烈這一代,及我們只一代,這是另一個世界。這個時代,與時尚接軌:瘋狂地聽音樂,無止地跳舞,拼命地玩耍,這些與龍應臺那一代截然不同。而這樣的差異,會選擇的人總是站在安德烈的那一年代,殊不知,當人們的生活,文化隨著時間逐漸提高時,往往會丟棄一些原始的東西,被金錢所束縛而變得殘忍。而那被丟棄的東西,正是龍應臺那時所普遍擁有的單純與互助?,F(xiàn)在的人們,在利益的誘惑下,友誼、親情變得一文不值,而身為現(xiàn)代人的我們,又是否看清什么呢?還是在享受著販賣心靈后得到的物質呢?也許,我們能期望某一天在我們享受物質時,回頭想想逝去的心靈。

也許,我和安德烈是同一代,一個新新時代,懂的快樂,玩耍和音樂的時代。在我們這個時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有自己的偉大理想。我們不是只懂玩的叛逆少年,我們有自己的人生自己的向往,所以也請?zhí)煜碌母改改芾斫馕覀?,別總用“輕狂”指責我們,別總用“清狂”批評我們,別總用“不行”給我們下死刑。在信中龍應臺寫過這樣一句話:走進人生的叢林之后,自由卻往往要看你被迫花多少時間在閃避道上的荊棘。這句話然我感受很深,是呀,人生的荊棘太多,困難太多,每一個困難都需要花上你大多時間去克服去打敗,而在人生的時間中就給自由的,玩耍的卻所剩無幾,畢竟這個社會殘酷。雖然我還是一個初中生,但只屬于小學生的自由,我卻無法在享受,也許這正是龍應臺在信中所說的“寂寞無比”。

信中,安德烈說自己是一個百分百的混蛋,我的想法和龍應臺一樣,我并不認為他是混蛋。人活在這個世上,總有一些有優(yōu)點,不能因為他人在受苦自己在享受而自貶。其中,安德烈與龍應臺都寫了自己對道德的看法,安德烈因為面對道德而厭惡自己,但我認為只管這樣厭惡自己是沒有用。當我們意識到自己與他人條件優(yōu)越時,不該更加努力地生活著,用更好的方法幫助他們嗎?畢竟他們的貧窮鄙視自己造成的,我們不必厭惡自己。同樣,既然意識到這一點了,就應該讓自己節(jié)省一點,不浪費東西和金錢,就給需要幫助的人。此外,我們在吃穿住行,也是給自己一個良好的條件去掙金錢和愛心,所以我們需要心存善心并付出行。

在關于人際關系方面的感受,我不會像安德烈一樣去煩惱,而是堅決地支持自己的想法。在權威的世界里,人際關系仿佛顯得很重要,它可以將你從山峰摔到低谷,也許會讓你一炮而紅,所以,掌握好人際關系很重要。對每一個人都露出微笑,面對那樣的“英語老師”我們大不用消極的方式去反抗,我們可以與那樣的權威坐下來溝通,解決好所在問題,而不是將那無謂的反抗化作讓自己受傷的一把劍。至于那對于我來說還很遙遠的愛情,在龍應臺的話中,我也找到了最好的詮釋:你需要的伴侶,最好是那能夠和你肩并肩立在船頭的,淺酌低唱兩岸風光,同時更能在驚濤駭浪中緊緊握住你的手的人。對于愛情,也許我還想得很簡單,但這句話卻和我想的一樣,愛情不需要海枯石爛,滄海桑田,只需平平淡淡地“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

在書中,何必要糾結于“左”“右”之分呢?就如菲利普所說的,極左跟極右,就像站在一個圓圈上,看起來是在兩個相反的方向走,其實最后會碰頭的。在我看來,只要做出的決定對人民對國家有好處,都可采用,不必計較誰好誰壞。有時候,今天的問題用一種方式解決,明天用另一種。也許,支持“左”“右”之分的人都是為人民好,那不如將左右結合,即可“左”也可“右”,既能解決政治問題,也可擺平爭吵,豈不萬事大吉,皆大歡喜?有時候,不需要問到底,探個透,適中也是一種解決方法。對于那些有爭議的問題,若你看后解決不了什么,那你不如當做看了一本故事書,不用無風起浪的分出勝負。要知道,有些問題就是這樣。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篇四

“我們是兩代人,中間隔個三十年。我們也是兩國人,中間隔個東西文化。我們原來也可能在他十八歲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樣各自蕩開,從此天涯淡泊,但是我們做了不同的嘗試——我努力了,他也回報以同等的努力。我認識了人生里第一個十八歲的人,他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親愛的安德烈》的主人公之一龍應臺,作為一個母親,她這樣說。

看了這本書,我不由自主地跟隨他們書信的印跡,開始了一段心靈之旅。

這本書感動了無數(shù)被“親子”之間隔閡與沖突深深困擾著的讀者,為兩代人溝通交流帶來了全新的思維和方法。

是啊,在我們的周圍,有多少人像他們母子一樣無法聚在一起。有的母親為了生存離家棄子,外出打工賺錢,孩子成了留守兒童;有的母親因為意外事故或是疾病纏身,離開了孩子,親人再也無法相守;有的孩子尚未成人便外出打拼,早早地脫離了母親的陪伴。所以,現(xiàn)在的孩子與母親之間的相處時間越來越少,距離也越來越遠。漸漸地,母親已不再是最懂孩子的那個人,她已經(jīng)漸漸遠離了孩子的心。

母親龍應臺與兒子安德烈共同找到一個透著天光的窗口,透過36封電子家書,兩代人開始了“打開天窗說亮話”。他們通過書信訴說著自己的生活、學習與工作,有玩笑話,有關心與在乎,但更多的是相互坦誠的交流。

我想,對于許多人來說,書信也許是最好的交流方式。在36封家書里,讓我最有感觸的是第四封信——《年輕卻不清狂》。這封信是安德烈寫給龍應臺的,里面講述了他十八歲的生活。他的十八歲也正是我們所向往的自由、無憂無慮的生活,那是一種沒有大人管教的有些放縱的時光。對此,龍應臺在回信中給予了理解:“玩,可以說是天地之間學問的根本”,“玩,也同樣是在達成一個集體的意志”。但她也同樣給予了提醒:“走進人生的叢林之后,自由卻往往要看你被迫花多少時間在閃避道路上的荊棘?!薄畛恋哪笎蹪B透在每個字眼之中。

愛,這個字眼對我們來說,無非就是家人、朋友給予的溫暖與體貼,它更多的來自于家人。在看完《親愛的安德烈》之后,我才明白,當兩個無法經(jīng)常待在一起的母子,對愛的理解也是完全不同。

而且,即使是長久相處在一塊的母子,其中的代溝也赫然存在。就如現(xiàn)在的我和媽媽,我們每天都會見面,這樣的無間無疑是件讓人羨慕的、特別幸福的事情。有時我也會惹媽媽生氣,平時別看我大大咧咧的,但每當事情過后,當時覺得理直氣壯的我,內心其實還是很后悔,都希望下次自己有更好的表現(xiàn),讓媽媽覺得欣慰。

是啊,隨著時間的流逝,成長中的我們漸漸明白,父母為我們付出了太多太多,可我們卻總是忽視他們的辛苦,把這些無私的奉獻看成理所當然。捫心自問,我們?yōu)楦改缸隽耸裁矗繒r間的變遷,帶走了父母還來不及揮霍的年輕,留下的卻是無盡的滄桑。感恩,理解,支持,幫助……趁我們現(xiàn)在還與母親在一起,好好溝通,別讓母子關系再次生疏。

在人生這個過程中,盡管我們要遭遇未知的艱難險阻,盡管不可能一帆風順,但我們要珍視親情,善于溝通,把父母豐富的人生經(jīng)歷分享,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生命中的真、善、美!

愛,只是十個筆畫、兩個拼音拼成的一個字,只是四個字母組成的一個單詞。但正是這個簡簡單單的字,卻蘊涵著很深的含義。不能輕易看待任何一個平凡的事物,或許就是因為平凡,才讓我們的生活變得不再平凡。

愛,是一場心靈之旅。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篇五

和兒子安德烈用三年時間互通書信的結集。36封家書呈現(xiàn)了母子兩代人心靈的碰撞以及中西不同文化對個體思想意識的影響。在信中,安德烈“有三分玩世不恭,二分黑色幽默,五分認真”;--。

“有八分認真,二分知性懷疑”。安德烈對--。

“嘲笑有加”;--。

對安德烈“認真研究”。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就是眼看著這個自己深愛的孩子越走越遠,而且他的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有時候父母總是不計代價的付出,孩子走遠了,又覺得無限荒涼和凄然。其實每個人都知道,在我們的心里,沒有人能取代父母的位置,他們對我們的付出,對我們的愛,我們其實全都牢牢的記在了心里。我們也愿意用最大的愛去回報,只是,請允許我用自己的方式。我愿意把我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拿來讓我的媽媽過上相對充裕的生活,去享受自己想要的精神或物質,這樣我會得到一種莫大的快樂和滿足;但我不愿意聽她嘮叨一分鐘,我覺得這不是不愛,只是因為我們不是能在語言交流上取得愉悅的人。如果說她在說,我在聽,我不違心的告訴你,那僅僅是出于禮貌和孝敬。

當然,我覺得--。

和安德烈,也有些其他的原因。

比如說,也有安德烈的原因。父母都是有成就的名人,而且長時間不在身邊,從小過著優(yōu)裕的生活,十幾歲周游了半個世界。我們可以想象這樣的孩子是獨立、自由、無憂而任性的人。他會放縱自己沉迷于自己的喜好,比如說朋友、音樂、足球、啤酒,而不愿意拿一點點時間來敷衍任何人。

我不知道通過這樣的方式,他們是否達到了最終的目的,消除了心靈上的隔離;還是只是一個母親一次有些癡心有些偏執(zhí)的努力,其實在我的心里,我覺得可能沒有。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篇六

龍應臺在書中寫到,“母親想念成長的孩子,總是單向的;充滿青春活力的孩子奔向他人生的愿景,眼睛熱切望著前方,母親只能在后頭張望他越來越小的背影,揣摩,那地平線有多遠,有多長,怎么一下子,就看不見了?!?/p>

孩子與母親的關系,往往漸行漸遠,孩子懷揣青春的故事拼命地往前奔跑,母親則總是守候在回憶的渡口默默想念。即使許多讀者羨慕龍應臺和兒子推心置腹的交流,也無法繞過他們母子之間也會有距離的現(xiàn)實。

特別是安德烈寫的第34封信《你知道什么叫二十一歲?》,還有龍應臺寫的第35封信《獨立宣言》,你便知道母子之間會產(chǎn)生一定的距離是不可避免的事實。

二十一歲的安德烈迫切地希望母親把他當成一個真正的成人,十八歲的菲力普去上海實習也期待有一個屬于自己的獨立空間,他們不想再躲在媽媽溫暖的羽翼之下而見不到人生真正的風景,他們想用自己的腳步丈量世界的長度和深度,用自己的手掌觸摸世界的溫度與濕度。

這一切,都需要與父親母親家庭保持適當?shù)木嚯x,才能有足夠廣闊的時空去錘煉獨立的自我,這是每一個孩子從稚嫩走向成熟的必經(jīng)之路,每一個父母都應該為兒女獨立的勇氣而自豪,他們終于試著闖進這復雜的世界,尋找一個屬于自己的方向。

如今的事實是,父母每次見到20多歲的兒女都忙于催婚,介紹相親,讓女兒早點找個終生依靠,兒子早日成家生子,讓學業(yè)事業(yè)壓力本來就很大的兒女更是焦躁不已,往往奔著拉近距離的目的,卻總是越干涉越矛盾,與他們漸行漸遠了。反作用力在青春時期是逆反心理,一切[]跟父母對抗著來,而到了青年時期就是逃避心理,他們遠離父母,遠離家鄉(xiāng),因為外面的世界給尚未想通的他們提供了一個安靜和寬闊的時空自我緩沖,他們身處陌生城市但是內心踏實。

如今這也是一個事實,很多年輕人過年過節(jié)不愿意回家,反而更喜歡待在大城市里圖一個清靜。

所以,在兒女需要距離的時候,請父母主動騰出一個空間,給他們一點時間吧,等他們想明白了,就會向你們飛奔而去,因為他們所謂的背井離鄉(xiāng),都是為了有一天讓你們完全放心。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篇七

在很小的時候,他便坐上了前往異鄉(xiāng)的航班,從此身邊環(huán)繞著不同發(fā)色的人,耳邊充斥著各色的口音,透著陣陣寒氣的冰塊在舌尖翻滾,五光十色的雞尾酒在嘴角絲絲跳躍,從此忘了時間,在快感與茫然中等待陽光和清晨。

在銀絲垂?jié)M額間時,她的腦海與回憶充斥著他的背影,隔著茫茫的海洋,望著散著淡淡秋色的白玉盤掛在枝頭,從此任由相思浸滿淡薄的月色。只是,她勇敢地向前追去,執(zhí)筆迎接一個個續(xù)寫的明天。

他是安德烈,而她是龍應臺。一對身在異鄉(xiāng)的母子,在茫茫的人海中,尋找彼此飄渺而堅定的身影。

那一封封微不足道的信封,卻裝著兩顆勻勻跳動而赤誠的心靈。有一次,他問她,能否挑戰(zhàn)權威,言語中盡是少年的躍躍欲試,像一股狂風,似攜卷飛舞的殘葉;而她則輕柔地娓娓道來,似柔中帶剛的柳枝,在逆風中從容地舒展著纖細的身軀,枝尖盈盈地點向遠方。當十八歲的他在感情中跌跌撞撞,在彎曲的路上嘗盡酸甜苦辣時,又不小心與寂寞撞了個滿懷;而將一切收進眼底的她,并沒有苦口婆心地陳鋪那些爛熟于心的大道理,而是如娟娟流水,用一個個動人的故事溫暖他那被千瘡百孔的靈魂,為他灑上滿天繁星,任他在自己心靈港灣棲息,靜靜傾聽他勻勻的心跳。

柔月在枝頭棲息,雖然他們身居兩地,但每當他在現(xiàn)實生活被千瘡百孔時,在異國四處漂泊時,她便會第一時間,用一封封誠摯的信件訴說那一段段深情,用最平常的文字寫盡一個母親的柔軟心腸。淡淡的詞句,卻可以霎時填充那個或迷?;蚯酀男⌒⌒撵`。所謂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應該就是這樣的狀態(tài)吧。

或許某天,他走在繁華的街道,身邊的行人絡繹不絕,燈光五光十色,而她則輕輕漫步于彎彎曲曲至前方右轉的泥徑,淡薄的陽光旁是一樹梨花洋洋灑灑,這時他們或許會想到彼此,心間徒添一點溫暖。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篇八

這本書還是我初中的時候讀的,當時是我爺爺買給我的,因為我爺爺是個老教師,最喜歡讓我看書,小時候覺得爺爺好煩啊,老是要我背古詩什么的,現(xiàn)在很感謝爺爺了,給我買了那么多書,很多書我其實沒有怎么認真看,因為提不起興趣,講實話,龍應臺的人生三書我全部都認真看完了,完全是自己要看的那種,她,很吸引我。

《親愛的安德烈》首先很奇特,至少當時書讀的不多的我是這樣認為的,是龍應臺與安德烈的書信往來,所以很真實很自然。當時的安德烈十八歲。我覺得她屬實是一位很成功的母親以及教育者?!皭郏坏扔谙矚g;愛,不等于認識。愛,其實是很多不喜歡、不認識、不溝通的借口。因為有愛,所以正常的溝通仿佛可以不必了。不,我不要掉進這個陷阱。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沒有關系,但是我可以認識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認識這個人。我要認識這個十八歲的人?!?/p>

十八歲,十八歲的安德烈是個成年人了,他的生活充滿樂趣,他喝酒、聊天、開派對、旅行……身為母親的龍應臺,很想走進兒子的內心,去重新認識這樣一個成年人。

在信中,他們談國家意識,談文化認同,談世界觀、人生價值,談愛情觀,也會談抽煙問題……有爭論,有認同,有時會吵起來,我覺得有趣極了,我當時羨慕極了這樣的母子關系。但是現(xiàn)在我不羨慕,因為現(xiàn)在我十八歲,我成年了我長大了,我回頭去看我的成長歷程,我的母親也是一位極棒的母親,從小到大給了我很大的尊重,給了我絕對的自由,并且在一些不能放任的方面對我絕對嚴格。越長大越覺得母親真不容易。

“對我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我也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這一段話,我深深地喜歡著。人生如果是鋪滿荊棘的曲折小道,充滿了泥濘和坎坷,那么父母就像是系在我們身上的安全繩,不論我們去往何處,都守在我們身邊??戳诉@本書,當時年少,更多的是對安德烈的羨慕,如今回首,更多的是理解和感恩。我十分感恩我的母親,她很偉大,溫柔似水,教會我太多溫暖的東西。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篇九

今天終于把計劃中要讀的龍應臺先生的《親愛的安德烈》讀完了,也終于明白這本書為何如此經(jīng)典。36封來往家書,她與大兒子安德烈推心置腹的訴說與質問,一樁樁,一件件,哪件不是我和我們所經(jīng)歷或在經(jīng)歷的日常。

論個人,他們聊個人的信仰、自由和理想,這些字眼像是穿越千年來到我眼前。從打算留在這個城市的那天起,我們要開始奮斗,為房子,為謀生,為立足,而漸漸與故鄉(xiāng)等這些字眼好像斷了聯(lián)系。家里人以我為榮,但褪去看似光鮮的外衣,內里的煎熬只有自己知道。日漸麻木的內心,對這些字眼不再敏感。忽然讀起18歲的人信中這些字眼,唯憶起少年不更事之時。

論家庭,可能書中的安德烈還沒有到這個地步,不知現(xiàn)在的他會跟母親聊家庭的事情嗎。想想我們二人之家成立半年以來,和以前的二人生活并沒有任何改變。張先森每天都在窗外的樓燈快滅完的時候回到家,比之前更辛苦。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而能替他做的只有準備好水果倒一杯水。想起在學校讀書的時候,我想象自己以后的樣子,一定像電視里那些厲害的人,為身邊的人撐起一片天,能夠讓父母不再操勞,能夠和自己愛的人一起享受生活……原來,生活真的不是那么容易。

論社會乃至這個國家,我理解龍應臺先生的經(jīng)歷讓她沒有那種強烈的愛國感,我也羨慕安德烈生在一個和平美好的年代。我也算是,我見證了這個國家的昌盛,我愛這個國家,但出身草根,也見過底層的窮苦人,也慶幸我對他們保持著一種清醒的同情心?,F(xiàn)在的工作,讓我進入一個新的圈子,看到不一樣的事情,也對這個社會運行有了更多認識,最深刻的感受是,很多事情不是靠一句話的浪漫情懷就能改變的,只憑一個人,力量太有限。

我也相信龍先生所說的,"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平庸’是跟別人比,心靈的安適是跟自己比。我們最終極的負責對象,千山萬水走到最后,還是'自己'二字。"

愿你出走一生 歸來仍是少年。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篇十

這些天疲于奔波在孩子小升初的途中,想盡設法地想為她爭取盡可能適合她的又相對師資比較好的學校??墒钦労稳菀?,一次次的失敗與糾結之中,突然讀到龍女士給安德烈的信中“給河馬刷牙”的章節(jié),有種釋然的感覺。

文中,安德烈告訴媽媽,他說:“媽,你要清楚接受一個事實,就是,你有一個極其平庸的兒子?!卑驳铝艺J為自己平庸,是較之于自己的父母。他覺得自己很難有父母的成就,又擔心平庸的自己讓父母失望。他的內心應該是無奈的,甚至是有些沮喪的。可以說,沒有一對父母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平庸的,包括我,也是!至少,我覺得我的孩子在某一方面,是優(yōu)秀于別的孩子的。但是,升學是個嚴峻的現(xiàn)實,孩子某一方面的特長并不是衡量優(yōu)秀的唯一標準,升學需要權衡綜合,在現(xiàn)實面前,我們不得不妥協(xié),不得不接受事實。所以,我們要積極地去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讓孩子在既定的環(huán)境中接受平庸,但又不甘于平庸,人最怕的是給自己框框子,我們要勇于去突破。

“青年成長是件不容易的事,大家都知道;但是,要抱著你、奶著你、護著你長大的母親學會‘放手’,把你當某個程度的‘別人’,可也不容易啊?!边@是龍應臺女士的原話,我讀著卻覺得是那樣的酸爽,這也確實是身為人母的我的內心寫照。孩子在慢慢地長大,在慢慢地轉身,在慢慢地離我們遠去,學會放手,幽雅地轉身。他們有他們的世界,兩代人之間,隔著近三十年的距離,這差距或許不亞于隔著牛郎織女的銀河吧!

龍應臺還寫道“我也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的確,孩子的成就與否,并不是作為父母追求的最終目標。身為父母,我們希望我們的孩子是快樂的,是幸福感滿滿的。在若干年以后,她有能力從事自己喜歡的職業(yè),能游刃有余地解決碰到的問題,我想,這就是我們最大的幸福了。

真如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一樣,世界上也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孩子。我們在敢于接受孩子平庸的同時,也不忘繼續(xù)發(fā)展她的優(yōu)勢,揚長而避短,讓她不斷地去歷練。成長的道路從來就不是一帆風順,只要肯努力,總會有進步。

孩子的路還很長,我只愿是那個幸福的守望者,靜等花開。孩子,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篇十一

“媽媽,你和我說話的方式,還是把我當作……小孩看待,你完全無法明白我是個……成人,你給我足夠的自由,是的,但你知道嗎?你一邊給,一邊覺得那是你的‘授權’或‘施予’,你并不覺得那是我本來就有的天生的權利!對,這就是你的生態(tài)啊。也就是說,你到這天都沒法明白: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于你的‘別人’!”拿起《親愛的安德烈》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這樣一段話,瞬間一種強烈的共鳴撲面而來。的確,我們這個年齡段的人,總是會有很多自己的思想,想著走自己的路,選取自己的品味,在搞自己的游戲,并總是在心底高呼:“媽,你能不能明白,我們要自己出去探索?!边@便是我們心中的獨立。

而我是從何時開始變得上述般反叛的,具體自己也說不清楚。或許是我產(chǎn)生“這么大的人同母親還太親近,代表著本身人格獨立性不夠完整”的觀念開始的。只記得去年自己當選“蠡中年度十大人物”后,家里沒人知道,直到頒獎的前一天晚上,母親才因我的一句話“明天的頒獎典禮我是獲獎者之一”而得知?!笆裁??你?你申請了?怎樣沒和我們商量?”那一刻望著母親驚愕的表情,心底卻莫名地涌起一種快感,這是這么多年來我第一次自己做決定,而且是一次成功的決定。于是每每當我想起這一經(jīng)歷,嘴角便會情不自禁地揚起一絲得意的笑。然而當我讀到書里第三十四封信中龍應臺應對兒子的獨立宣言時的“慘狀”,這抹淺笑滿滿的凍結、封存。

或許,在她心里依舊清晰地記得,那個柔軟地躺在自己懷里無助啼哭的嬰兒時代的我,而我卻仿佛一夜之間變得亭亭玉立,說話干脆,做事自信,又不拈人,并且叛逆地表示,我沒話想和她說。這個時候,一旁的母親真得會很心痛吧。

此時再回想自己,在這羽翼還未豐滿之際,就早已想方設法地追求“獨立”,是否的確疏忽甚至在無形中傷害了有著中國“保護式”教育心理的母親。

一番沉思之后,目光再一次回到手中的書上。書的封面,是英俊的安德烈沉思的樣貌。驀然發(fā)現(xiàn)再叛逆的孩子,在母親面前,其實仍然只是一個孤獨成長的少年,一個應對學習、情感、生活常常困惑,卻發(fā)奮地去適應和排解的少年,一個擁有和自己一樣血液的優(yōu)秀、感性、率真、誠實、幽默的可愛少年。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篇十二

初識龍應臺是因為《目送》,在網(wǎng)上很是暢銷。尤其是那一句“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可是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边@讓我很是感慨。當時很難想象母親和孩子竟能夠這樣的交流。當龍應臺遇到了所有家長都會遇到的問題——和自我的孩子終歸還是漸行漸遠時,甚至她的問題更為嚴重,在孩子最重要的成長過程中并未陪伴在孩子身邊,并且兩人中間還隔著一堵巨大的中西文化的差異之墻??墒驱埾壬x擇的是“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沒關系,可是我能夠認識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認識這個人。”于是兩個人便一齊寫了三年專欄,經(jīng)過一封封跨越大洋的書信,一次次深夜的交談,讓所有人看到了,找到了和父母和兒女溝通的方法。36封家書談論的資料包含生活,社會,經(jīng)濟,政治,人生,母親與孩子思想的碰撞交流融合清晰的展此刻所有人的面前。如果說《傅雷家書》是父親對孩子諄諄的教誨,那《親愛的安德烈》就是母親與孩子深刻的交流。

何取舍——那只是個人的事。

第27封信《給河馬刷牙》更是使無數(shù)人潸然淚下。文中龍應臺主要寫到他的兒子覺得自我會一向平庸下去,而問他是否會失望,龍應臺的回答是只要覺得有意義,能夠帶來歡樂便不是平庸,平庸是和別的比的,自我的事情本就不需要和別人比較,何來平庸?“我怕你變成畫長頸鹿的提摩,不是因為他沒錢沒名,而是因為他找不到意義。我也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期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币沧屛颐靼琢烁改傅男模麄円笪覀兒煤脤W習的目的并不是要讓我們成為什么人,而是讓我們有選擇成為什么人的權利。

“龍應臺的文字,橫眉冷對千夫指時,寒氣逼人,如刀光劍影。俯首甘為孺子牛時,卻溫柔婉轉,仿佛微風吹過麥田。從純真的《孩子你慢慢來》,到坦率得近乎痛楚的《親愛的安德烈》,龍應臺的寫作境界逐漸轉往人生的深沉?!边@樣的文品、人品,值得我們去品讀。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篇十三

一直特別喜歡讀這種貼近生活的書,可能是好理解或者是得到某一瞬間的共鳴。我熱愛人與人之間的碰撞和交流,就像三毛書中寫的朋友親情的那些暖和怨總讓我悲傷或溫暖。在這種美好的生活中如果再有一點感情的點綴,讓人很容易愛上這個世界。

龍應臺帶有中國母親的特點卻又有一些特別,安德烈?guī)в卸畾q年輕人的心聲特點卻又有異國的風情。今年我二十,不得不說當讀到他說我是一個平庸的人,我心里震動一下。我想我也是比他更更平凡的人。三流學校沒有志向沒有興趣大概我最迷茫的時候就是此處吧。我想我就是注定平凡的人,所以我就是盡情做自己想做的事??梢酝嬗螒驎r大喊大鬧沉浸其中,可以夜晚叫上朋友跑出學校游蕩城市的角落,可以坐在那里看上一下午的書,可以對路過的人肆意大笑,我想這是二十歲的我獨特的迷茫和頹廢,我沒有目標便只好浪費生活。想起家中的親人何不內疚,但是我難以邁出我的步伐達到他們的期待,只好做生命的享受著,我是一個小小平凡的人。當龍應臺說出我只想讓你快樂,如果我淚腺發(fā)達肯定會流淚。因為我們都想做令人驕傲的孩子,同時也渴望理解。

倆代人的溝通帶有親情的傳遞也有思想的碰撞,特別有意思。我想交流才是真誠的傳遞方式。當我們想了解一個人,就要跟他說很多的話,真誠的說話。在中國不得不說親情的重量是最重的,但是那是父母一昧的給予他們的愛,孩子也要尊重父母努力的達到期待。這是親情么,是,這是幾千年的親情,但我想算一種賦予的契約,做父母的應該怎么做做孩子的應該怎么做。我們從未了解彼此。這不是那種你知道你怎么做你爸會痛扁你也不是你媽看你一眼就知道你拉的什么屎,是那種你說出一個觀點,竟然是認同或者討論,而不是那種你一個小孩子懂什么。我想在中國很難,因為父母給予的太多,連龍應臺這種開明鼓勵獨立的母親,在孩子說抽煙喝酒什么時候第一反應就是去詢問和勸誡,他們不管自己孩子有沒有主見或者在何種心情下做這種事,只知道這不好要停止。這就父母身上那種你永遠是小孩,我要永遠保護你。這種深愛,大概很多時候都讓孩子喘不動就想他們能把心放在自己身上,享受自己的日子??僧斘覀?yōu)槿烁改赣质侨绱耍@是典型的中國情感。沒有好壞,只是想要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會慢慢改變。當讀到安德烈說他看到中國二十歲的年輕人的幼稚表現(xiàn),我羞紅了臉,因為我也如此。

一個母親能與孩子這么交流,是一種多大的感動。我們都退讓一步,不能全部認同但我學著理解你的世界。以上吐槽了可多,其實是隨心寫。我知道這邊本書感動的是親情,我也羨慕能如此真誠的同最愛的人交流。我更喜歡他們討論的香港人的快生活對政治的討論對恐懼的討論去愛情的見解,這才是內容,是生活。是倆代人的不同是碰撞,但是我讀了共鳴也讀到了感悟。原來每個人都是如此有意思。說是心靈雞湯吧,也算,但我不認同。因為我并不是求雞湯而來,我只想看看這對母子的不同和思想的不同階段,一個二十歲的世界和一個四十的世界和增加我們對生活的感悟。

不管是誰,只要我們愛,都要想著去了解,在生活中永遠不要忽略與他人的溝通。這是愛應該有的最初步驟。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篇十四

這是一本龍應臺與兒子的書信集,母親帶著八分的認真與二分的知性懷疑,兒子存著二分黑色幽默,三分玩世不恭和五分真誠。

我本是抱著不情愿去看這本書,當看到1/4時,忽然間我有一種找到了知音的感覺,更有一種徹悟,書中對孩子與父母的描寫,那種無比新奇而又見解獨到的教育方式,讓我耳目一新。

書中的安德烈對生活充滿樂趣,幾乎天天聽歌、開派對、旅行等等這些我們中國孩子想也不敢想的生活方式。

再來看看我們的一天,早晨早早起床、沒完沒了的課內與課外作業(yè)等等等等。

另一方面,小安每次遇到了挫折,媽媽來安慰他,成功時,親朋好友都為他送去衷心祝賀;但我們取得成功卻永遠是理所當然,甚至與家長的期望還相差許多,這就是東西方教育的差距。

這本書中隨處可見中西方文化的沖突。

安德烈是土生土長的德國青年,除了出生在臺灣,其他方面已經(jīng)很難同中國扯上關系。

我也不關心德國的未來將走向何方,我自己又將以什么為以后生活的憑依,我只關心自己每天是不是開心,是不是活得有想法有創(chuàng)意?!?/p>

我想這樣的孩子如果活在中國,不用問一定會被父母一通斥責然后令其痛改前非。

如果他是一個普通的孩子也就算了,但是這就是龍應臺的兒子?臺北文化局局長、國際知名教授的兒子?我原以為龍應臺會像平常家長那樣對待自己的孩子,但她卻說:

“他是一個自由的人,是我生命中相遇的‘另一個人’,我無權強令他做什么,只能和他朋友似的交談?!边@種話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在我們的父母的口中說出。

我覺得安德烈對mm的語氣不像總統(tǒng)也像首相了,竟然這樣和自己的母親說話,而龍應臺只是傾聽,只是思考,與自己的孩子如朋友一般交流,他們這種火星撞地球的交流讓我再一次地感到震撼。

一個地區(qū),而是不同種族,不同信仰的n個國家的統(tǒng)稱,它們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我們要學會放眼世界,學會認識我們大家共同的地球。

在《親愛的安德烈》中,母子的書信交流,龍應臺對正處于叛逆的青春期孩子的教育給我深刻的啟示。

讀了龍應臺的《親愛的安德烈》,我有一種找到了知音的感覺,更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書中那些關于父母與子女的關系的描寫,那些在我獨到的見解令我耳目一新,書中那個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爛漫的安德烈更是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在此書中作者討論的話題包羅萬象,例如對感情世界的迷惑、自我價值的追結、對全球化的看法及討論,也有讀者的回應引申出人省思的議論。

不僅動人,而且滌蕩人的胸懷啊!

現(xiàn)實生活中,孩子的教育問題令多少人有一種難以名狀的壓抑?身為教師的我也不知道如何去觸動孩子的心靈,《親愛的安德烈》中母子之間的睿智對話,觸及了我的神經(jīng)。

從這本書中,我看到了對孩子的尊重和肯定是多么的重要:菲力浦在第34封信《獨立宣言》中總結歸納出一個非常精辟的結論:歐洲人看人是看年齡的,只要滿十四歲了,連老師也要用“您”來稱呼學生。

永遠不能得到尊重,永遠只能選擇服從。

我又發(fā)現(xiàn)了一點,那就是中國的父母在夸贊孩子時總是對他的父母說:“你的兒子真厲害!”,“你的女兒真棒!”……諸如此類,真是可笑,這到底在夸誰呢?由此看來,在東西方在對待孩子的觀念真的有著巨大的差異。

其中最令我感動的篇章是《給河馬刷牙》,內容是作者安德烈對他的母親說:“我覺得我將來的事業(yè)一定比不上你和爸爸……,要接受一個事實,那就是,你有一個極其平庸的兒子?!?/p>

而龍應臺回答:“對我而言,最重要的不是你是否有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

我要你用功讀書,不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能擁有有選擇的權利……”“平庸”是跟別人比,“心靈的安適”是跟自己比。

我們最終極的負責對象,千山萬水走到最后,還是“自己”二字。

讀完這一段,龍應臺對要求兒子讀書的精辟詮釋,帶出另一種想法,“用功讀書”其實是讓自己有更好、更多的選擇權。

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而不是為了謀生,這才會在心中產(chǎn)生成就感,而成就感會給我們快樂。

為了傳遞這一信息,我也特意讓女兒也讀一讀這本書,特別是對于龍應臺關于“讀書”的精辟見解,我們母子之間還進行了一次討論:想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就必須具備一定的競爭能力,就必須努力學好本領。

為了將來的快樂,今天必須用功讀書。

看來“用功讀書”并不是我們中國孩子的“專利”,我們崇羨的西方人要用功讀書。

不是每個母親都能象龍應臺這樣成功、這樣睿智地與孩子交流的。

如果你仔細地讀這本書,會發(fā)現(xiàn)在太多的時候,那位認真的母親,正在努力與孩子建立一種相互信任。

走進孩子的生活、心靈和世界,為孩子的成長減少一分迷茫。

《親愛的安德烈》一書所包含到的內容可謂包羅萬象,大到嚴肅的人生觀、價值觀,小到微不足道的生活細節(jié),在三十多封書信中,說實話,里面涉及到政治內容和文化內容讓我收獲頗多。

但更讓我感動的龍云臺的良苦用心。

【本文地址:http://m.aiweibaby.com/zuowen/14784686.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