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語錄讀后感(熱門21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5 22:46:12
姥姥語錄讀后感(熱門21篇)
時間:2023-11-25 22:46:12     小編:LZ文人

讀后感是讀者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對所讀的書籍、文章、影視作品等進行個人評述和總結的一種文體形式。讀后感可以幫助我們深入思考,拓寬視野,同時也是表達自己觀點和感受的途徑?,F(xiàn)在是不是應該寫一篇讀后感呢?寫讀后感時要有意識地將自己的思考過程和閱讀經驗融入其中,形成個人獨特的寫作風格。讀后感是讀者對所讀書籍或文章的一種主觀感受和思考。在寫讀后感時,我們可以剖析作品中的語言運用和修辭手法。下面是一些推薦的讀后感范文,供大家參考學習。

姥姥語錄讀后感篇一

放假在家,買了一本倪萍寫的書《姥姥的語錄》來拜讀,讀出了一份辛酸,讀出了一點味道,更讀出了一份想念。于是想在空閑的時間寫點東西,就算是對疼愛自己的姥姥姥爺的一份清明節(jié)的心靈對話吧!

清明,一個值得讓人辛酸的日子,一個值得讓人懷念的日子,一個值得讓人沉思的日子。4月4日,早早起來,開車來到了老家,把姥姥姥爺喜歡吃的用的東西準備齊全,帶上兒子來到了姥姥姥爺的墳墓前。一年了有太多的話想對二老說,有太多的嗑想對二老嘮,此時的腦子里象過電影一樣充盈著美好的回憶:春天,姥姥和姥爺合作,在地里為春耕而忙碌的身影瞬間浮現(xiàn)在眼前,姥爺專業(yè)的駕駛著牲口,一口行話讓牲口變得溫順而聽使喚。姥姥則在一旁點豆子和種子,撒的勻稱而專業(yè),他們二老合作的默契而愉快。累了姥爺就會在地邊休息片刻,吧嗒吧嗒抽帶煙。姥姥則坐在一旁開始用頭上的草帽扇著扇著;夏天,姥姥總喜歡拿著一把芭蕉扇坐在家中宅院的臺階上扇呀扇,給我們扇走玩耍后流出的汗水,給我們扇走叮咬我們的蚊蟲,更給我們帶來扇動中一種享受的快樂;秋天,地里總會有姥姥姥爺忙碌的身影,拔草、摘豆子、掰棒子都是我們所不能及的。

姥爺每次從地里回到家,總會給我們帶來無限的驚喜,幾個紅紅的小果子從籃子里拿出,分給我們孩子吃,看著我們吃得津津有味的樣子,姥爺就會高興的合不攏嘴,這時候姥姥把早已經準備好的.糖水遞到姥爺的手里,姥爺就會細細的咀嚼起來,那份勞動后的滿足感欣然掛在臉上。姥爺牙口不好,總喜歡到墻頭外的香椿樹上摘一些葉子,用開水一沖放上少許鹽,就開始就飯吃起來。小的時候我不太懂姥爺為什么要這樣做,逐漸長大的我越發(fā)懂得,這就是姥爺樸實本色的生活;冬天,老爺和姥姥成了閑人,坐在燒熱的炕上跟我們講自己親身跟日本鬼子斗智斗勇的故事,跟我們玩牛牌,一起去推碾子,給我們做年糕,做驢打滾吃。炸丸子,炸白薯魚……一想起這些,心底就更多了一份對姥姥姥爺的想念。

“清明”意味著逝去。人的一生中有很多東西會逝去,比如:親人、朋友、健康、金錢等等。但有一樣,在有生之年會永遠伴隨你,那就是在人生的旅途中,對你熟知的人對你熟悉的物心中油然而生的一種情感。它包含清明的傷感,逝去的思念,離開的想念,傷病的惦念……愿在夢中和天堂里的他們敘舊……想在每天和天堂外的他們心語……你們二老樸實無華的做人本色會在孫女的記憶深處永遠保留!

姥姥語錄讀后感篇二

外婆和奶奶,小時候的我一直搞不清關系,因為奶奶在我很小時就離開我們了,所以我一直喊外婆為奶奶,后來長大了,明白媽媽的媽媽是外婆,不是奶奶,但已經叫習慣了,一直沒改口。

小手拉大手

小時候的我,奶奶拉著我小小的手去上幼稚園,早早地在門外等著牽我的手回家。每一天我都有點心吃,我最愛的是吃奶奶煮的紅心番薯糖水,一碗熱騰騰的番薯糖水,一個人乖乖地坐在椅子上加糖攪拌,一口一口地吃,吃下去的是番薯的香甜,也是奶奶疼愛我的心意。偶爾不用上學的周末,奶奶會牽著我的小手我去她的家,路感覺很遙遠,奶奶一個人從我家到她的家,都是走路的,帶著我,卻總是坐三輪車。我和奶奶說,我想走路,因為走路可以一路玩,看更多的風景,但可能也是因為習慣奶奶牽著的手,可以和奶奶聊更多的話。

同個屋檐下的夏天

在奶奶家住一整個夏天,是小學的暑假。奶奶每天會到市場買菜,偶爾會買冰淇淋雪糕,很多不一樣的牌子,有五羊冰淇淋甜筒,巧克力味飛魚,紅豆綠豆雪糕棒等等,好像媽媽都不會這么任性買這么多不一樣口味的雪糕給我,所以我會特別興奮和開心。

奶奶會一個人去繳電費水費,會煎很好吃厚厚的雞蛋,始終如一口味的魚,奶奶不識字,但是會用鉛筆在白紙上記數,數哪一天需要干什么事,這個月的煤氣用了多少天。奶奶還會講故事,四五個版本,但我百聽不厭,因為每一次奶奶講得很生動,奶奶會講謎語,讓我猜,夏天的很多個午后,和奶奶躺在地板上,聽著故事猜著謎語睡著了。

在窗外看望

從奶奶家回到自己的家,是小時候最不情愿的事情之一,要大人騙我說去公園我才愿意。從樓上下樓梯走到大馬路,我會偶爾抬頭看奶奶家的陽臺,發(fā)現(xiàn)奶奶正站在陽臺和我招手,好像和我說什么,但不知道奶奶在說什么,就這樣她看著我小步伐地回去,我看著遠遠叮囑著我的奶奶,就這樣,走幾步,回頭看幾眼,直到上了車,陽臺越來越小,車拐了彎。

距離聯(lián)系

因為讀書,除了暑假,很少可以和奶奶相處一整個夏天那么長的時光,放學回家,會很經常習慣打電話給她,聊學校的事,聊吃什么。過年,一家人去奶奶家,可以碰見很多小朋友,收奶奶的紅包,圍在一起吃午餐和糖果,玩游戲,和奶奶聊天。

和奶奶相處的日子很長,也很短。日子很長,因為她填滿我童年的回憶,日子很短,因為我慢慢長大了,奶奶慢慢老了,沒有那么奢侈的時光可以像童年時那般揮霍,倆人聊的天少了,講的故事也忘了。

奶奶在這兩年因身體原因住過院,搶救過,重癥監(jiān)護室里生死一線中回到我們的身邊,看姥姥語錄,會不自覺地想起自己的奶奶當時的時光,很多人都有特別親的奶奶,在生命里溫柔地善待過我們,愛著我們,是她用自己的方式教會我們待人接物,是她用最樸實的話語告訴我們生活的道理。

書還沒看完,會繼續(xù)看下去,感恩倪萍老師用細膩的文字掀起我和奶奶很多的回憶,感恩健在的奶奶還在身邊,還可以一起相處時光。

姥姥語錄讀后感篇三

最近讀了倪萍寫的《姥姥語錄》,感覺寫的很平實、很感人,還有些風趣。

姥姥雖然沒上過學不識什么字,但她一生勤勞善良、精明能干,是個讓人愛戴、令人敬佩的人,以前常說毛主席語錄句句是真理,一句頂一萬句,我看姥姥語錄也可堪此評價,往往真理就是從平凡的生活中悟出的道理。

姥姥是具有我們中國傳統(tǒng)美德的勞動婦女代表,她勤儉持家、樸實善良、吃苦耐勞、堅韌勇敢。姥姥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繹出智慧的人生,姥姥一生辛勞,也經過一些磨難,但姥姥的晚年的.過得非常幸福、子孫也非常有出息,這些都證明姥姥是個有大智慧、大福氣的人,可親可愛的姥姥活得很明白、很真實。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讀了《姥姥語錄》更是深有體會,《姥姥語錄》讓姥姥成了我們大家的寶,她的話樸實中蘊藏著深刻的人生的哲理,記住她的話對我們的生活會有很大的益處。

姥姥語錄讀后感篇四

很少讀語錄,總覺得語錄放在當時的語境里才更有勁頭,更是味兒??墒欠竭@本書的時候,還是抱著很多想法,一頁頁地翻了下去。倪萍老師畫畫雖是半路出家,雖然我不懂畫,但是看到那一頁頁我覺得真美,真自然。讀著老人從小對她的教導,真實在啊,老人是一腳一腳走出來的智慧,是實踐來的,話老,理卻實在。我想到我那個活到98的老奶奶,我爸爸的奶奶,真不容易,早年守寡拉扯5個孩子長大,一輩子堅強,忍耐,勤勞,聰明,明白了一輩子,那只裹著的小腳同樣走出了真智慧。

這樣明白的老人真不少,能讓我們繼承的東西也真不少,傳下來就是財富。倪萍老師對姥姥的愛讓我汗顏,我也是在姥姥胳膊上長大的,從小學開始,一到周末就騎自行車跑十來里去找姥姥,她幫我藏了那么多好吃的,多少年了都這樣,可是慢慢我大了,上大學了,畢業(yè)了,結婚了,生子了,離姥姥越來越遠了,見面的次數越來越少了,講起話來也不知從哪講,親起來也不知怎么親了……是我還不夠用心吧,怎么就忘記了姥姥怎么給予我的愛呢。最悔恨不過是想孝順卻再也沒有機會,而值得慶幸是,如今還來得及,不讓自己隱藏的愛毀于遺憾和無奈,還好,姥姥還在,好好愛,還來得及。

姥姥語錄讀后感篇五

我讀了倪萍寫的《姥姥語錄》這一本書,讀后給我的感受十分深刻。

《姥姥語錄》記錄了倪萍與姥姥一起生活的50多年間的點點滴滴。倪萍的姥姥是一個十分平凡但又特別的老人,是一個到死也不愿麻煩別人的的老人。她沒什么學歷,但卻是一個有著真正的人生的大智慧的人。

她那自認為很土的生活細節(jié)卻也無不透露出她的智慧,她那種我們所不具備的種植的人生的大智慧,在這本書中處處閃光?!独牙颜Z錄》在平常中透露著感動,在這些感動中有這么幾處讓我記憶深刻。

姥姥通過倪萍給她的“工作”掙得每月450元的工資,但她卻視金錢如糞土,將自己辛辛苦苦得到的錢慷慨的贈與他人補貼家用。這正表現(xiàn)了她“歡樂都是乘法,憂傷是除法”的人生觀念。

正如書中所說麻煩別人心里是苦的,幫著別人自己心里是甜的。給人一座金山是幫,給人一碗水喝也是幫,你幫了別人,早晚人家也會幫你,不信你試試?這一輩子是不出來,下一輩子你孩子也能試出來。

姥姥語錄讀后感篇六

看到姥姥,我也想起了自己的爺爺!

暑假公公帶著侄女來玩了些日子,每天都是我來操辦一天三頓飯,當忙完吃完飯我洗碗筷的時候就會想起爺爺,因為自己開始顧家了,會懂得換位思考了才知道爺爺的不易!奶奶是地主家的女兒,從小都不干活,家里的一天三頓飯,頓頓都是爺爺做的!因為爺爺家里條件不好,所以也算是招的上門女婿,爺爺從招進奶奶家的那刻,再到有我爸和我叔,然后到我和我弟這輩,這么大一家子的'飯菜都是爺爺一天三頓換著花樣的做!而我們還會埋怨他做咸了,做淡了,做多了,做少了!因為我愛吃紅燒土豆,所以爺爺頓頓都有紅燒土豆!這也會引起我們的埋怨!因為這些埋怨,所以我從小都沒有懷著感恩的心去享受爺爺做的美食!現(xiàn)在想起來,感覺只有一家人圍在一起吃爺爺做的一大桌美食的時候,才是最幸福的時候,因為一家人在一起吃飯,那才叫家!所以我一直很懷戀爺爺做的各種好吃的!

自從自己天天想著今天吃啥,明天吃啥,中午吃啥,晚上吃啥,大熱天的留著汗,在廚房里蒸著桑拿做出來的一桌子好吃的,別人都沒動過,還覺得你做的不好吃的時候,自己有多難受!

所以說,懂得尊重別人有多重要!不停告誡自己一定要教育好女兒,媽媽并不是你的保姆,媽媽在這種大熱天里,想破了腦袋給你做的好吃的,為了讓你吃得營養(yǎng)長得身體棒棒才做的,你應該懷著感恩的心來享受這些美食!哪怕媽媽做的不是很美味,但媽媽畢竟不是大廚師,可是媽媽也是用心來做的,一定要懂的尊重和感恩!別人都不是欠你的,也不是義務的,你要懂得這些道理!懂得感恩!同時也要懂得尊重和理解別人!

姥姥語錄讀后感篇七

經過張建平校長的推薦,我在網上訂購了四本全部出自著名主持人筆下的書籍。其實,我在之前并不認為這四本書會有多好,有什么特別之處。但當我真正去看之時,我發(fā)現(xiàn)我錯了。其中,倪萍的《姥姥語錄》深深打動了我。

這一章主要寫的是姥姥離世前,倪萍先后用整理報紙、剝瓜子的方式,用她的話來說就是”變著法兒不讓姥姥老“,但在姥姥病危時,未能趕回去見姥姥最后一面,留下終生遺憾并沉痛懷念至今。

姥姥說:”麻煩別人自己心里是苦的,幫著別人自己心里是甜的。你幫了別人,早晚人家也會幫你,不信你試試?這一輩子你試不出來,下一輩子你孩子也能試出來。“”享多大的福就得遭多大的罪,罪遭夠數了,福又回來了?!胺N善因得善果、”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物極必反“,姥姥一輩子沒上過學,不認得字,但卻對做人的準則有實實在在的領悟。我們這些受著高等教育成長起來的”文化人“,是否想過”我為人人“?有沒有為了謀取自身的利益,而不惜犧牲別人?有沒有肆意浪費著不可再生的資源,而不曾意識到節(jié)約克制?有沒有翅膀硬了,就再不會關心含辛茹苦哺育自己成長的長輩?這足以使我們這些”文化人“深刻反思一通。

姥姥語錄讀后感篇八

一本倪萍撰寫的《姥姥語錄》我?guī)缀跏且豢跉庾x完的,倪萍姥姥——一個99歲的農村小腳老太太簡直是太棒了!太可愛了!

當我這個還算年輕的姥姥走進99歲姥姥平凡的日子,享受質樸無華的人生智慧時,我感到那一刻是充滿快樂的,是極其享受的。

老人一生沒念過書,卻那么崇尚念書人,那么明事理,那么有哲理,那么有心氣,那么有骨氣!怪不得養(yǎng)了那么一大群成功的后輩兒孫!

倪萍的文筆是平實的,樸素的,沒有太多的修飾,完全是質樸的白話兒,卻讓一個有血有肉,情感豐富,勤勞善良,胸懷博大,充滿智慧的姥姥躍然紙上,仿佛就在身邊。之所以那么打動我的緣故,讀著倪萍的《姥姥語錄》,我想起了自己沒有文化的小腳老奶奶,有些地方一如相近,也深刻地影響了我的一生。可能這就是沒有文化卻不乏智慧和品德的'老人們共同的地方吧。

如今,俺也進入了姥姥的行列,看看倪萍姥姥對她的深刻影響,想想自己的言行將對后輩兒孫的潛移默化,姥姥深感責任重大。

倪萍姥姥說:“心閑著閑著就麻了,麻了就跳的慢了,慢了就上床躺著,躺著就是心臟有病了。”我雖然退休了,沒有工作的心可操了,人很容易思想犯懶。我很佩服倪萍為了不讓姥姥閑著,給姥姥安排了整理報紙和嗑瓜子兒出口的“掙錢工作”,看到此我啞然失笑。

姥姥我可別讓心閑著,好書還是要經常讀讀,好戲也要經常看看才不致于落伍呀!

姥姥語錄讀后感篇九

這本書最讓我感動的是倪萍的孝心。倪萍剛參加工作的時候,每個月工資是21元,拿到工資的第一個月,她就給姥姥寄去了10元錢,幾乎占了工資的一半。她在電影《山菊花》中獲當年小百花獎的最佳女演員獎,獎金六百塊。她給姥姥買了一塊日本西鐵城的小手表,而她自己帶得是一塊上海牌大手表,那是她到濟南上學時媽媽送給她的。 姥姥從二十年前就跟倪萍來北京了,倪萍領著姥姥吃遍了北京最貴的飯店,給姥姥買過最貴的鐲子。她自己還沒有鉆石的時候,就給姥姥買了,坐火車買軟臥還要十三級以上干部的單位介紹信的時候,她就開始帶著姥姥坐軟臥。

多少年前,倪萍為姥姥買上出口的羽絨被;后來聽說純蠶絲的被子好,倪萍又從杭州絲綢博物館給姥姥訂了一床;再后來人們又說蓋棉花被最好,倪萍又從新疆給姥姥買了四斤最好的棉花做了棉花被。

家里最大的衛(wèi)生間是給姥姥用的,最現(xiàn)代化的衛(wèi)浴焊上兩個最土的扶手,又粗又難看,可是安全啊。

看完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觸是,一定不要等到”子欲養(yǎng)而親不在“時再后悔,那時候一切都晚了。哪怕再忙,也要?;丶铱纯?,一定要抽出時間多陪陪我們的父母,說說話,拉拉家常;或是經常打個電話,哪怕是簡單的一句問候,也會讓他們的心里溫暖很久。

姥姥語錄讀后感篇十

一口氣聽完了《姥姥語錄》,倪萍通過她的嘴轉述著姥姥的話。

書里沒有姥姥的照片,但我隱約間看得到姥姥的模樣——一個活得明白的老太太。倪萍的《日子》我沒看過,但我相信,就算她出書為了賺錢,只要是她親自寫的,就一定會受用。扉頁上微笑著早年的照片,和藹、可近,百度倪萍,看到她近期的照片,不再是幸福滋潤的臨家大姐,而是臃腫的面容上堆積著生活中的經過風霜雨雪吹刮后的印記。倪萍是為一大家人忙前忙后的'女人,為了兒子可以付出一切的女人,是一個天蹋了可以擎天的女人,是一個心里、肩上承載太多的女人,她是一個大女人。她講她的姥姥,讓我想起我的奶奶。

奶奶說的話沒有倪萍轉述姥姥語錄的精彩,但是理兒是一樣的。小時候,奶奶分圓面包,用手掰肯定是掰不勻的,奶奶總是把大的一半分給姐姐,我拿著雖然嘴不說但心里不高興(不然不能現(xiàn)在還記得,這件事在當時的我看可是件大事),奶奶給我那一半的時候會說,“大半小半其實就差一口”。這句話已經烙在我心里,但凡自己吃點虧的時候,就會想起這句話。奶奶通常把人懂事、謙讓類似的態(tài)度說成“心眼兒好使”,我出來上學、工作,用奶話說“見大世面”,奶都歸功于我心眼兒好使,她說“心眼兒好使的人,將來錯不了”。

印象中的奶奶總是有還不完的人情,誰對她好一點,她會記一輩子,我現(xiàn)在回去,八十多的奶奶還會念叨著我爸小時侯誰對他好了,說人家是好人,可處的人,可要記住人家,奶奶的世界里似乎都是對她有恩的人。原來,我對生活一直心存感恩的態(tài)度源自于奶奶。奶奶沒上過一天書,但是現(xiàn)在可以讀圣經,她是個有心人,好學的人,崇尚知識。聽媽說,我一出生,奶就在我枕頭底下放本。我剛聽懂話的時候奶奶總是逗我,“明長大了要上大學,奶奶帶著暖瓶、臉盤送明到火車站,明跟奶奶說再見……”,每次說到這的時候我就哭,他們就笑。誰知奶奶逗我的一句玩笑在我幼小的心靈里播下了種子,我從小就知道自己要上大學?!棠痰墓适逻€有好多。剛給姑姑電話,讓她帶我給奶奶500塊錢,雖然知道她不缺錢,沒有花錢的地方,她的錢總是給“對她有恩的人”。

但給了她,變成她的了,她給別人更理直氣壯了,給了她,我心里能舒服一些。錢已經不是錢,是一種感情的表達,是一種情緒的宣泄?!皹溆o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待”。趁親人還健在,通過各種方式表達自己的感情,為自己獲得未來的一份安寧?!独牙颜Z錄》提醒我,及時愛我的親人。

姥姥語錄讀后感篇十一

《姥姥語錄》敘述的事情樸實,簡單,溫暖。卻又讓人如此敬佩,敬佩于一個大字不識的老太太,用淳樸博大的胸懷,將許多“文化人”也看不清,理不明的事情,處理的那么透徹,那么在理。一時找不出什么樣的詞匯來形容這個老太太,就是能感覺到,她是多么了不起的姥姥!一個活到99歲的老太太呀!

我羨慕倪萍有這樣一個姥姥,但是,倪萍又何嘗不是因為自己的偉大,才有了幾十年那么多輝煌的成就,最重要的是,依然善良,依然努力,依然不忘初心。

姥姥語錄讀后感篇十二

一口氣看完了《姥姥語錄》,這里面沒有太華麗的語言,也沒有波瀾曲折的故事情境,用姥姥的話說“人人都明白的理兒,家家都遇上過的事兒”,但卻深深的吸引著我,也許不僅僅是覺得姥姥的話語吸引我,姥姥和倪萍的那份情感更讓我羨慕不已。

看著倪萍和姥姥有趣的對話,讓人覺得很親近而又有哲理,不禁感嘆,用白巖松老師的話就是“有學歷的人,不一定有文化;沒學歷的人,一定沒文化。

”姥姥那些看似平凡、陳芝麻的小事,但卻句句有理,讓人信服,為之驚嘆。

姥姥說:“麻煩別人自己心里是苦的,幫著別人自己心里是甜的。

給人一座金山是幫,給人一碗水喝也是幫。

你幫了別人,早晚人家也會幫你,不信你試試?這一輩子你試不出來,下一輩子你孩子也能試出來。

”姥姥這樂于助人的思想,已經落實到她的生活中了,她也想把這個好想法分享給我們,讓我們看到,只要在自己能力范圍內,盡量多幫助他人,“好人有好報”,就是這個理。

“這就是太陽的好哇,管誰都趕不上它公平,不偏不向,不歪不斜,對誰都一樣,給你多少就給他多少”世上不公平的事很多,但太陽是最公平的,給每個人的時間都一樣。

我們每天要面對很多的客戶,給客戶服務是否到位,這也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我們的服務是否讓客戶感到滿意呢?

姥姥說:“有好事想著別人,別人就老想著你。

你有了好事不想著別人,只顧著自己,最后你就剩一個人了,一個人就沒有來往了。

一個人一輩子的好事是有限的,使完了就完了,人多好事就多。

”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中,能想著別人,記住別人恩情的人還是有很多的,雖然我還沒達到姥姥那個境界,我經常也會想,你認為的好事對別人來說也是好事嗎?有時我不確定,我便不行動,但當我確定了,我會盡我的所能去實現(xiàn)。

在我這些年的經歷中,我覺得自己是幸運的,也許我遇到了很多像姥姥這樣為人處事的好人,我知道我會記住那些曾經在我困難的`時候想著我的人。

這本書教會了我們如何樂觀的面對生活,更是讓我們不自覺的被姥姥那顆知足、寬容、感恩的心感動。

書中姥姥那些語重心長的話,那些實實在在的理也不禁讓我想到自己的姥姥,同樣是小時候經常待在姥姥家的我,在看到倪萍對姥姥那種濃濃的愛時不由得感同身受,姥姥對外甥女的特別疼愛和外甥女對姥姥那種濃濃的依戀與感激之情我都能深切地體會到,不由得讓我更加喜歡這本書。

姥姥懂得疼愛,卻不溺愛,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中總結出做人的道理,教會我們要學會和別人分享快樂,要學會靠自己,要堅持,要學好,不讓自己閑下來才能把日子過的更充實。

姥姥的生活常識用在我們?yōu)榭蛻舴丈贤瑯涌捎茫瑥睦牙颜f的話中,我們可以獲得很多感觸。

質樸無華的語言流露著真摯的情感,貼心而溫暖,我相信,每一個讀過此書的人都會被書中那些真實而打動,為那些字字在心、句句在理兒的大白話而豁然。

這就是《姥姥語錄》,一本樸實地描述了日常生活的書,它沒有華麗的語言,卻那么讓人親切,它靠平凡去感動世人,用一句句貼心的老理兒去點醒世人,我相信,這位可愛的姥姥將在每一位讀者的心中永生,時刻提醒著我們“樂就是?!?。

我平時讀書不多,沒想到第一次認真讀的書,竟然出自倪萍之手。

在我的印象里這個曾經光鮮美麗的“央視一姐”,永遠端莊賢德的站在舞臺一角,用她特有的主持方式,影響了我們整整一代的人審美和思想,如今她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卻一直不曾停下藝術人生的旅程。

這本210頁的膠印版圖書,我讀了整整一個月。

起初它放在我的枕邊,我用打發(fā)時光的眼光去讀它。

書里的姥姥時不時的會跑出來,穿著對襟藍布大衫,用木質的簪頭將稀疏的頭發(fā)挽成個髻子,盤腿坐在我的床邊,我累了就躺在她綁著裹腿的大腿根兒上,任憑她操勞的手撫摸我的額頭,細細軟軟的喊我的小名,原來所有生于那個時代的中國女性,都散發(fā)著土布一樣溫軟的氣息,那是倪萍的姥姥,也是我的。

姥姥去世已經6年了,從那個時候起,我特別抵觸暮春初夏的時節(jié),因為姥姥是伴著丁香花的香味走的,那香味兒和姥姥身上的味道一樣,清香恬淡。

她比姥爺大幾歲,那個時候都興這樣的“姐弟戀”。

文革的時候,姥爺打成了“右派”,生性剛烈的他一下子得了中風,既而半身不遂,在床上癱了36個年頭,姥姥一個人帶大了7個子女,還有我們12個外甥男女,甚至在82歲的時候還在幫忙照看大表姐的小女兒。

她是骨子里愛美的女人,直到去世,都堅持不拄拐棍,于是家屬樓前前后后都知道有位顫巍巍的姥姥,摸索著花園臺子,扶著墻角,去菜場買菜,然后在顫巍巍的回家,給我們這群小兔崽子烙“爐羔子”。

我是她最惦念的那個孩子,一直都是。

從剛從產房抱出來,她就是我最親近的那個人,倪萍說在她的眼里,“姥姥就是媽,媽就是姥姥”。

她為了給我熱牛奶,挨過姥爺的棍子,也曾為了給高三的我做飯,把電飯鍋的內膽放在煤氣上燒成了廢鋁,還曾親自把我的手交給我的老公,要他一定好好的疼我一輩子。

她一直那樣的操著心,一刻也不停。

她最愛和老媽吵架,她總覺得老媽太愛說教我,在她的眼里,我永遠是沒有缺點的懂事孩子。

姥姥在世的時候,每年的寒暑假都要來我家過,我喜歡抱著她的瘦瘦的胳膊睡覺,喜歡吃她做的菜,就算是最普通的食材,用最普通的方法做出來,味道都是一等一的好吃。

那時的我多么的幸福,我坐在書房溫書,姥姥就拿個板凳坐在我的對面,把小米、大豆、高粱有時還有豇豆,鋪在地板上,帶著花鏡找糧食里的米蟲。

在2009年一個春天的早晨,我醒來的時候發(fā)現(xiàn)姥姥給我做的小棉花被子找不見了,我的心一下子不安,買了當晚的火車票回去,19個小時的之后,看見姥姥坐在床上,用小勺子挖香瓜吃,我的眼淚不自主的流了下來,她在,家才是家。

看見我的電腦包壞了,85歲的她非要給我縫一個新的,包的內襯是她年輕時候自己織的老布,在她眼里幾千塊的電腦是個十足的“大物件”,她用彈好的新棉花絮在里面,又弄來一塊紫花緞子給我做成了包面,她努力的踩在嘰嘰作響的老式縫紉機上,用疼愛的心拉起牽掛的線,她舍不得老,只要我們還需要她。

然而,時隔一個星期,包上的姥姥味還未消散,她就安靜的走了,人生原來有那么多的來不及。

當讀到《姥姥語錄》,我又看見姥姥顫巍巍的向我走過來,她從淡紫色的丁香花樹下走來,在老家雞棚里摸出來白燦燦的柴雞蛋,轉身進屋,又去柴垛上抱一捆柴,日子的流彩映在姥姥身上,真美。

于是,我把這本書仔細的包上書皮,放在包里,在清晨、傍晚,于車上、課間,帶著虔誠的心一字一字的去看,仿佛姥姥還在,仿佛她從未離開。

姥姥語錄讀后感篇十三

毫不夸張,這就是我第一次讀《姥姥語錄》的反應。發(fā)自內心的感動。無論是姥姥的只言片語,還是兩代人的對話,句句都能戳到自己心中最柔軟的地方。看著她的姥姥,我腦海里盡是遠在山東的我的姥姥。我想,也正是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親愛的姥姥,都有難忘幸福的童年,才更使得這本書能喚起作者這么多的共鳴。

時間都去哪兒了?似一塊鵝卵石,扔到水里,換來記憶的'一片漣漪。那些我們不曾想割舍的過去,也在歲月的流沙中,伴著想念,漸行漸遠了。

至于倪萍姥姥的“語錄”,也自然地流露出了歲月在一位普通農村婦女身上留下的智慧和偉大。“人的手不能輕易伸,只有一件事可以把手伸出來,救命的事兒!”“吃一輩子小虧,站了一輩子大便宜……一輩子沒有大幸福,小幸福一天一個?!薄翱可缴降梗咳巳死稀?縼砜咳ツ憔桶l(fā)現(xiàn)了,最后你靠的是你自己?!边@些人生哲理、生活經驗都是大白話的,但句句讓人信,讓人服,讓人不自覺地摘錄下來,作為座右銘常伴左右。

樸實的語言,真情的流露,思想的共鳴,使我越發(fā)的喜歡這本書。這個活的明白的小腳老太太,身上有太多值得我們年輕一代學習的地方。

姥姥語錄讀后感篇十四

逐行逐句讀完《姥姥語錄》,時而欣慰,時而溫暖,時而鼓掌叫好,時而傷心落淚……倒不是作者倪萍的文學造詣有多高,就是她這般平鋪直敘的大白話,更襯出了99歲的姥姥一輩子真實淳樸的人生哲學,發(fā)人深省。

這是來自著名主持人、演員倪萍心底的一則則姥姥與外孫女之間愛的故事,令人為之動容,清澈質樸、真摯感人的文字,溫暖人心。倪萍帶領讀者走進她99歲姥姥的平凡生活,追憶作者與姥姥一起走過的有淚有笑、有滋有味的日子,細述這位純樸、善良的山東老人生命中的最后樂章,分享她那些看似平常卻讓人終生受用的生活大智慧。

這本書讀后有兩點給我觸動很大,一是倪萍的孝心,二是姥姥的智慧。

倪萍為了讓97歲的姥姥每天有些事做,就想了一個點子:說歐洲某國家收購瓜子仁,要求必須是手剝的,不能用嘴嗑,瓜子仁必須是完整的,15元一斤,問姥姥愿不愿意在家里剝瓜子,姥姥很是愿意,于是就開始剝瓜子。那時起倪萍就按瓜子重量給姥姥發(fā)工資,并動員全家偷偷吃掉這將“出口歐洲”的瓜子仁,甚至有朋友來臨走也要讓朋友帶上些。姥姥因此有了事做,自己也覺得自己還有用,還掙了錢。這件事可見倪萍是費盡心思讓老人在世的日子快快樂樂。

“有一碗米給人家吃,自己餓著,這叫幫人;有一鍋米吃不了,給人家盛一碗,那叫人家?guī)湍恪!?/p>

“遺憾就是專門留下的,要不就沒這倆字了?!?/p>

“快樂比別嫌它小,一個小,兩個加起來,三個加起來,你加到一百試試?快樂就大了。你不能一天老想著一百個快樂,你這一輩子能碰上幾個一百個快樂?”

“享多大的福就得遭多大的罪,罪遭夠數了,福又回來了?!?/p>

“愛越分越多,愛是個銀行,不怕花錢,就怕不存錢?!?/p>

這就是姥姥,一個沒有文化的.中國老年婦女說出來的話語!透著豁達,透著大度,透著善良,透著哲理,透著一個大寫的人的人格魅力!

姥姥是真正用智慧點亮人生的人!

姥姥語錄讀后感篇十五

第一次接觸這本書是看董卿的節(jié)目《朗讀者》,里面本書的作者倪萍分享了書中的一篇文章,覺得話語很樸實,沒有華麗的辭藻,全是生活中的大白話,就是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話語。所以后面在網上買了這本書,一直到看完,感觸特別深。因為我也是從小跟姥姥一起生活長大的,看這本書里面的字里行間,腦袋里面會不自覺的回憶自己成長的回憶。其實這就是這本書的魅力所在,姥姥的話不是什么大道理,但是它就是從小刻在我們心里,流淌在我們的血液里,一直影響著我們的成長和為人處世。下面把本書的一些文章和心得拿出一些來和大家做一個分享:

本書的作者是倪萍,先后主持了13屆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主持人、演員、作家、趙本山的夢中情人這些可能是我們對作者的第一印象,而本書的主人公,姥姥原名劉鴻卿,用作者的話說沒有上過一天學,卻有一個詩意的名字,一個一輩子圍著灶臺生活的小腳女人,而也正是這個平凡得不能再平凡得女人影響甚至改變了倪萍的一生,現(xiàn)在也在默默影響著成千上萬個看本書的讀者。作者是這樣描述的:姥姥年輕時說的那些話,就像蘿卜、白菜一樣,不值什么錢,卻是最順口、最對胃的好東西。下到鍋里,就養(yǎng)命……。姥姥的話,滲進我的骨頭,融在我的血液中,影響著我的一生。

姥姥的冬天,這篇文章說的是姥姥老了以后身體不好,一到冬天就會咳嗽,整夜睡不好覺,咳嗽的厲害的時候,我時常都會在想姥姥會不會這個冬天就過不去了,所以每年的冬天都像姥姥的一個坎,姥姥年輕的時候沒有享受過什么福,所以到姥姥老了時候我們都拼命的孝敬姥姥,什么好吃給她買什么,什么貴給她買什么,有次我問姥姥,姥姥你這輩子最幸福的年紀是什么時候,姥姥卻告訴我是20多歲的時候,我問她,姥姥那時候你多苦啊,要吃的沒吃的,要穿的沒穿的,吃了上頓沒下頓的,有什么幸??裳?,你看你現(xiàn)在什么都不差,兒女承歡膝下多好。姥姥說“孩子,管多么富裕都沒有年輕富裕啊,年輕的時候胳膊是胳膊,腿兒是腿兒,年齡到了,富裕管個啥,眼也花了,牙也酥了,渾身都窮了,要錢有什么用”,多么睿智的姥姥,她用最平淡的話告訴年輕人,你們是現(xiàn)在是你們這輩子最富裕的時候,不要在最富裕的時候敗給現(xiàn)實。

眼要是吃不飽,人就像個傻子。印象中姥姥是最愛美的'人,在鄉(xiāng)下最窮的時候,也喜歡在院子里養(yǎng)一些月季,養(yǎng)一些牽?;ǎ牌哦?,冬天下雪的時候,人都穿不暖的時候,也要給用剪刀剪一些布條給話穿上衣服,還要穿的五顏六色的,就算冬天不開花,遠看著也像話點綴的家里的院子。姥姥說:“人的肚子不怕餓,沒有稠的就喝點稀的,沒有稀的,喝水也死不了。眼睛可不能餓著,眼要是見不著好東西,慢慢心就瞎了,心瞎了,人就沒有用了。眼要是吃不飽,人就像個傻子”。姥姥用最質樸的情感、最省錢的方式養(yǎng)育著眼睛,養(yǎng)育著美,養(yǎng)育著我們的心靈,姥姥告訴我們要多看看這個世界的美好的東西,多去見識一下我們的大千世界,見識多了,格局和眼界也就大了。

以上就分享了兩個書中姥姥最樸實的幾句話,希望可以讓有共鳴的同學可以去讀一下這本書。

姥姥語錄讀后感篇十六

其實在張校長發(fā)這條信息之前,我們的杜老師就已經讓我們閱讀《姥姥語錄》了。

這是一本充滿愛和善的書,字里行間都是一些小到不能再小的`事情:包包子,撿麥穗,聊閑話……但卻在作者的筆下生動了起來,如果沒有對姥姥那份無微不至的愛,對生活的感觸深厚,怎么會寫出那么生動,那么活躍,那么活躍;更激活了心中對愛的理解,對孝的理解,對人和生命的理解。

這本書啟發(fā)了我兩點:一是姥姥的智慧;而是作者的孝心。

姥姥那些智慧的語言和比喻令我印象極為深刻,其中,就有這么一句:

“有一碗米給人家吃,自己餓著,這叫幫人;有一鍋米吃不了,給人家盛一碗,這叫別人幫你。”我一開始對后半句很奇怪,給別人盛飯,怎么能叫別人幫你呢?后來想了想,正因為是有了前一句“有一鍋米自己吃不了”,這句話才能讓人想通,姥姥的智慧真是博大啊。

作者為了能讓97歲的姥姥能有些事做,讓姥姥剝瓜子來掙錢,作者是想讓姥姥快樂地過完一輩子;為了能讓姥姥補補身體,補品從幾元一斤買到幾千一斤,為了能讓姥姥開心,作者真是費盡心思。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待”,趁著家人還健在,只要讓長輩感到滿足,幸福,這即是孝了。

姥姥語錄讀后感篇十七

久沒有看過一本書,拿在手里就想一口氣讀完。一個99歲的老人,自己就是一本厚書,吃過大苦,也享過大福。樸素無華的語言里飽含著世間最透徹的智慧。兩個晚上,看一看停一停想一想,眼眶經常是潮濕的,想到兩年前已經離開的我的外婆,那些情景那些話語曾經我是多么的熟悉。一直想要為我的外婆寫一點東西,幾度提筆,幾度垂淚,幾度止筆。外婆是個佛教徒,每天過著早晚一炷香的生活,初一十五不動葷腥,正月七月要守齋。外婆的腿動過兩次大手術,這讓她的晚年遭了很大的痛苦。她始終認為這是她前世的罪孽太重,這一生才會受苦,所以要多做善事。常常我看到她點燃一支香和一盞油燈跪在灰暗灶膛前的蒲團上前額著地,低聲細語,很少祈求佛祖保佑她減少病痛的折磨,多是求著保佑一大家四代幾十口人能夠平平安安,工作的能夠工作順利,讀書的能夠學習好考個好學校。最后扶著灶臺艱難的站起來。20xx年的國慶,我回老家看她,帶著相機專門想要給她和外公照相,對著鏡頭她雙手合十習慣性的做了一個禮佛的姿勢,神態(tài)安詳,面容和善慈悲。中秋回家,媽媽翻著以前的老照片對小侄女說:“姍姍,奶奶現(xiàn)在已經沒有媽媽了呀?!毙≈杜艅傄粴q,這話更多的是呢喃自語。聽到我覺得很心酸。在未來的某一天,或許我也會說同樣的話。而今天千里之外的我,有時想要為父母做一頓飯,洗洗碗,幫媽媽帶帶小侄女,陪他們買買菜,甚至什么多不做,就是在家呆著。卻發(fā)現(xiàn)能夠為父母做的卻是少之又少,內心的愧疚無以言說。

有一碗米給人家吃,自己餓肚子,這叫幫人;一鍋米你吃不了,給人家盛一碗,那叫人家?guī)湍恪?/p>

心里有氣有怨,說出來就好了,不管真對真錯,別留著,留日子長了,就長在身體里了。

一碗水端不平,就只能裝半碗。

天黑了就是遇到擋不住的大難了,你就得認命,認命不是撂下,是咬著牙挺著,挺到天亮。天亮就是給你希望,你就趕緊起來去往前走,有多大勁就往前走多遠,老天會幫你。別再黑夜里耗著,把神兒都耗盡了,天亮就沒勁了。

人的手不能輕易伸,只有一件事可以把手伸出來,救命的事。

錢要花在有用的地方上錢才值錢。

二十幾塊錢買個啥?買個吃的一會就吃完了,買本書吃一輩子,好的書下一輩兒又接著吃,上算。

不管啥事你想不通倒過來想就通了,什么人你看不慣換個個兒就看慣了。

快樂你別嫌小,一個小,兩個加起來,三個加起來,你加到一百試試?快樂就大了,你不能老想著一天有一百個快樂,一輩子能碰上幾個這樣的日子。

姥姥語錄讀后感篇十八

從小我也是奶奶帶大,總覺得奶奶那一輩子的人非常的淳樸,奶奶也說了很多大白話,但是卻對我應該很深,奶奶說天亮睡不久,人老命不長。

每每奶奶早上都是很早就會起來,雖然奶奶做的飯一般,但是我卻認為是世界上最好香德菜,隨著奶奶年齡德增長,慢慢奶奶很多時候老是糊涂,飯菜有時候鹽少有時候言多的,但卻一樣時常都拿出雞蛋出來,在她認為雞蛋就是最珍貴的,很多時候自己不舍單吃留給我。小的時候有好吃的奶奶總會留給我,我問她奶奶你也吃,奶奶卻說少吃多有味,說他吃飽了。后來長大了才慢慢知道奶奶其實是舍不得吃給我吃罷了。

到了奶奶的影子了一樣。最后祝愿我家老小孩能夠長壽,而我能夠對對回去看看他。

姥姥語錄讀后感篇十九

在沒有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對“姥姥”的理解是像大部分人一樣,姥姥只會寵著自己的孩子:會帶他去玩,去耍,孩子不高興了就哄,就逗。因為我沒有姥姥,所以我的理解會這么片面,讀過這本書后,我才發(fā)現(xiàn),原來姥姥也會教給孩子影響他一生的話。

書中倪萍的姥姥就教會她很多的事情,而姥姥說的話也變成了語錄,變成了貼近生活的哲理。姥姥曾這樣說過“愛越分越多,愛是個銀行,不怕花錢,就不怕存錢?!边@句話是倪萍問姥姥“你不怕我愛我媽就不愛你了?”的答語。愛是無限多的,可以把愛分給媽媽,分給姥姥,還可以分給更多愛自己的人。這一篇一直在講倪萍認為自己的媽媽不夠愛她,她把這件事給姥姥說了以后,可姥姥卻說“你媽不是親媽,也不是后媽,是個合格的媽。”媽媽知道應該怎樣愛孩子才會讓孩子懂得更多,媽媽不管孩子怎樣誤解,但她最終還是愛自己的孩子的。而我們呢?說什么孝順,孝順是美德嗎?不,是應該的。有哪個父母說照顧自己的孩子是美德?沒有。父母為我們付出那么多,我們無論為他們做多少,也是補償不了的。父母總是想給我們最好的,可我們?yōu)樗麄冏鲞^什么?不僅是姥姥的話,這本書里的其他內容也是很有哲理的。

姥姥語錄讀后感篇二十

小時候春晚趙本山和宋丹丹的小品里提到過倪萍的《日子》,宋丹丹說她要寫本《月子》,還好不是坐月子。

讀了才知道倪萍原來是山東人,書里也有些山東的韻味,即使她刻意避著。我常覺的有些道理得是方言講出來才有感覺,普通話太普通,像在念天書。

我有個山東同學給我多次講過她母親的育兒觀:養(yǎng)娃就像種樹,即使有些枝枝岔岔,只要給它定時施肥澆水,它是能夠長大的。這說法形象。

我媽也是愛說能說的人,而且很多話一經她口就特別有水平。我學習不順,我媽說,人生的路總是彎彎曲曲,平坦的路往常都在后面,你鼓點勁,堅持一下,就能看著了。相比之,我爸不愛說,更多是身教而非言傳了。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小時候我一直生長在縣城,沒有機會體會隔輩親這種情感。仔細回想,只在老家待會一個暑期,和我爺我婆的記憶也很難串聯(lián)。記憶里,打我初面見到他們二老直至他們離世,他們的樣貌在我記憶里幾乎沒有發(fā)生變化。我想是我沒有仔細觀察過他們吧。說來遺憾,我甚至不知道我爺我奶的名字。我婆是基督教信徒,但她識字不多,一本圣經翻來覆去讀了無數遍,我真希望她最終在書里找到了生死的答案。我爺是大家長,很有威嚴,對我父親很嚴厲。因為家里男娃多,且我是最小的,自然待我不親。他最后生病的時間里,我去看過他,他不認識我。

日子在過,人在日子里老去,這是生活無變的真理。上周和家里打電話時,我媽給我又把舅家娃要結婚的事說了一遍,我爸和我的話也越來越多了,而這就是父母老態(tài)。

姥姥語錄讀后感篇二十一

“人最值錢的就是知道自己幾斤幾兩,沒個分量你往大秤上站站試試?那個秤砣動都不動?!?/p>

姥姥說:“用心看著人,用心和人說話。別覺著自己比人家高,也別怕自己比人家矮?!?/p>

姥姥說:“孩子,山上風大,爬上去不容易,你使勁了,你這輩子都不用后悔了?!保?8去的第一個城市--廣州,大城市的繁華的確不一樣,在感慨自己過去所堅持的那一點點,對于這繁華來說只不過是九牛一毛而已,還是不夠自律和努力。如果真的想要扎根大城市,英語,演講,ppt等等,都是必不可少的技能。所以,新的一年,繼續(xù)加油)。

姥姥說:“有好事想著別人,別人就老想著你。你有了好事不想著別人,只顧著自己,最后你就剩一個人了,一個人就沒有來往了。一個人一輩子的好事是有限的,使完就完了,人多好事就多。”(為人處世,不用太過勉強自己做到世俗所要求的,只要有一點點溫暖,慢慢成長‘就夠了)。

姥姥說:“孩子,管多么富裕都沒有年輕富裕啊。年輕的富裕就是胳膊是胳膊,腿兒是腿兒,年齡大了富裕管個啥?眼也花了,牙也酥了,渾身都窮了。錢有的是,可身子窮了。(所以,年輕時做的一些事情和等有了資本以后再做同樣的事,心境是不一樣的。覺得自己也是蠻折騰的,爬過岳麓山和白云山。沒什么負擔的感覺很好)。

孩子,你記著,好事來了它預先還打個招呼,不好的事咣當一下就砸你頭上了,從來不會提前通知你!能人越砸越結實,不能的人一下子就被砸倒了。”

(所以,要多積累。當你遇到問題的時候就知道該怎么處理,做所有的事情都不要淺嘗輒止,要扎根往下。這樣,當風雨來臨是,你才有力量撐過那風雨?。?。

姥姥說:“日子得靠自己的雙腳往前走,你看誰能幫你搬著你的腿走路?你爹你媽也不能。大道走,小道也得走,走不通的路你就得拐彎,拐個彎也不是什么壞事,彎道兒走多了,再上直道兒就走快了。走累了就歇會兒,只要你知道上哪兒去,去干嗎,道兒就不白走。人活一輩子就是往前走,你不走就死在半道兒上,你為么不好好走、好好過呢?”

(突然覺得自己很幸運,因為有了這1%的幸運,我看到了一些同齡人沒看到過的,沒經歷過的,無論你現(xiàn)在是怎樣的,身處何方,都請你相信,你也擁有這1%的幸運,有和別人不一樣的經歷。因為這世上只有唯一的一個你我。)。

姥姥常說:“東西不在多少,話有時候多一句少一句可得掂量掂量。沒有人會為多點東西、少點東西記住一輩子,可有時一句話能把人一輩子撂倒,一句話也能把人一輩子抬起來?!?/p>

(所以,不論什么情況下,都不要說傷人的話,因為,傷害造成了就是造成了,況且,你能傷害的也只有那些在乎你的人,如果,你的存在對他們來說是一種傷害,那么,你于他而言,又有什么意義呢)。

姥姥說:“房子沒有梁早晚得塌了,人要是沒人幫著,你有多大能耐也活不起呀!”(所以,盡量養(yǎng)成樂于助人的習慣,攢人品)。

姥姥說:“做好事不該讓人知道,讓人知道,好事就變味了。做好事都是應該的,就像一個人不偷東西,你還表揚他?”

眼睛可不能餓著,眼要是見不著好東西,慢慢地心就瞎了,心瞎了,人就沒用了。眼要是吃不飽,人就像個傻子。”

每個人心里舒服的那根筋都不在一條線上,何必用常規(guī)去擰巴呢?

說話是不是給別人聽的?哪有自己對自己說的?給別人聽的話就得先替別人想,人家愿不愿意聽,聽了難不難受、高不高興。這一來二去,你的話就變了一半兒了。你看見人家臉上有個黑點,你不用直說。人家自己的'臉,不比你更清楚嗎?打人不打臉,揭人不揭短。你要真想說,你就先說自己臉上也有個黑點,人家聽了心里就好受些了?!?/p>

(情商,所有的一些得體的行為都是需要去修的。)。

姥姥說的能人是勤奮、努力、舍得自己、不怕吃苦的人,是用心做事、執(zhí)著往前走的人,是敢于超越別人、敢于打倒自己、敢于承認自己的錯、敢于面對別人的成就的人。

它往地里扎,那個力就是生命力。人也是這樣,有本事的人都不是在表面能說會道,開個花幾日就敗了,扎個根兒人才能長久?!保ㄟ€是覺得自己很幸運,這1%的幸運。想來,自己大學遇到的人和小學,初中,高中遇到的人都不同。還有大學的老師她們,還記得大學第一節(jié)專業(yè)課,經濟學。超級喜歡講課的老師,覺得氣場很對。還有會計的老師,統(tǒng)計學的老師。潛移默化對自己的影響。所以,自己要更堅定去做一個自己認可的人,這樣才會遇到更多志同道合的人!)。

【本文地址:http://m.aiweibaby.com/zuowen/15095703.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