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撫順市導游詞篇一
撫順市有著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自然環(huán)境。撫順與省會沈陽毗鄰,12公里的高速公路把兩市緊緊相連,市區(qū)距桃仙機場40公里,距營口港200公里,距大連港400公里,且均由高速公路相連,穿越市區(qū)的沈吉、沈撫兩條鐵路干線與全國鐵路相連,客、貨運十分便利快捷。撫順的森林覆蓋率達70%,居全國先進水平,是遼寧省重要的水源地、涵養(yǎng)林和用材基地。撫順東部盛產的人參、鹿葺、林蛙、山野菜、食用菌等特色旅游商品國內外享有盛譽。
撫順是清王朝的發(fā)祥地。撫順處處充滿了神異的色彩,被稱為“啟運之地”(鴻運開啟的地方)的撫順是瑞氣素生的龍興之地,清王朝在這里奠定了康乾盛世的根基,世界文化遺產、清朝關外三陵之首——永陵,依然佇立在興京城神奇的啟運山下。當年努爾哈赤登基稱汗的后金第一都——赫圖阿拉城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覺爾察城、御路古榆、啟運神樹無不向人昭示著那段神奇的歷史,引起游人無盡的遐思。
撫順是滿族的發(fā)祥地。撫順時時洋溢著濃郁的滿鄉(xiāng)風情,被譽為“中華滿族第一鄉(xiāng)”的新賓縣內,中華滿族風情園中那全國唯一的滿族歷史文化長廊、滿族博物館、滿族老街、滿族農莊,滿族美食不僅讓您親身感受風情萬種的滿族民俗,深刻了解滿族文化和歷史,同時也讓您為一個自強不息的弱小民族在這塊熱土上發(fā)展壯大,為推動中國歷史文化寫下精彩篇章的歷史而感慨萬分。
撫順是綠色的天然氧吧。迷人的薩爾滸風景名勝區(qū)、清幽的三塊石風景區(qū),怪石林立的猴石風景區(qū)等國家級森林公園,遼寧屋脊崗山等幽古清溪,成為日夜忙碌打拼的都市人回歸自然、澄碧心境的寧靜港灣;長達12多公里,兩岸山勢雄偉、飛瀑高懸的紅河峽谷漂流千迴百轉,讓敢于挑戰(zhàn)的勇士感受驚險刺激的同時與自然達到完美結合。風景秀麗、依山傍水的鴿子洞農莊、今日農莊、日月山莊等20多個旅游農莊,讓您在盡情呼吸綠色、淋浴綠色的同時,還可以吃到綠色食品、買到綠色商品,讓您體味到全身心回歸綠色的愜意與滿足。投資1.5億美元的皇家極地海洋世界位于高灣境內,距沈陽世園會南門僅7公里。20xx年五月份將隨沈陽世園會一起正式向游人開放。
撫順是全國重要的紅色旅游基地,世界上最著名的士兵——雷鋒從這里走向世界,國家三代領導人都曾為之題詞的雷鋒紀念館,隨著雷鋒精神的傳播而聞名國內外;曾經關押過日本戰(zhàn)犯、偽滿戰(zhàn)犯、蔣介石戰(zhàn)犯的撫順戰(zhàn)犯管理所,是末代皇帝溥儀的再生之地,清王朝始于此地又終于此地的歷史巧合,吸引了世人的目光和駐足的腳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撫順平頂山慘案遺址紀念館是世界上現存最完整的一處日本軍國主義侵華罪證的現場遺址;世界第一大人工煤礦——西露天礦是全國工業(yè)旅游示范點,毛澤東主席、曾親臨這里視察,30里煤海浩瀚壯觀,氣勢宏偉,堪稱世界奇觀。
撫順還是宗教旅游的勝地。新賓縣的皇寺、清原縣的青云寺、撫順縣的中華寺、高灣經濟區(qū)的善緣寺、東洲的三慧寺、高爾山觀音閣等均是人們宗教旅游的理想去處。其中投資2億元人民幣、占地千余畝的中華寺規(guī)模宏大,氣勢壯觀,明年也將正式對游人開放。
每年一度的中國(撫順)滿族風情旅游節(jié)不僅吸引海內外滿族人來此尋根探源、歸鄉(xiāng)祭祖,同時也吸引海內外游人關注撫順,旅游撫順,來此觀看恢宏的仿清帝祭祖和登基大典表演,更吸引了國內外旅行商來此考察交流,擴大相互間的旅游合作。
撫順市導游詞篇二
游客朋友們,大家好!
歡迎來到赫圖阿拉城游覽!
在新賓滿族自治縣永陵鎮(zhèn)蘇子河南岸,有一座古地依山而建。雖然早在三百多年前,人們就已知道這是后金第一都城“赫圖阿拉城”。但它真正為世人所熟知,卻是在最近幾年被重新修 建,逐漸恢復歷史原貌之后。
“赫圖阿拉”是滿語,漢意為“橫崗”,即平頂的山崗。而事實上,它卻也建在橫崗之上?!盀u洄千曲水,盤迭百重山”,手扶古城墻垛口,極目遠眺,你不難想象當年康熙皇帝東巡祭祖時來此的那種心境。赫圖阿拉城由內城和外城組成,其中位于城北的“汗宮大衙門”是全城的“心臟”所在。它欲稱金鸞殿,又叫尊號臺,是1620xx年努爾哈赤建立后金政權“稱汗”的地方。置身其間,但見八角飛檐沖天而起,御座、御案閃閃生輝,氣勢輝宏。另有兩處景致讓人拍手稱奇:殿左側斷崖處有一深潭,面闊水幽,荷花爭艷;殿右側陡坡下是一池塘,清水粼粼,魚蝦競游,名曰“神龍二目”。
內城中部地勢低洼,形若盆地,有全城唯一的飲水井。井深丈余,井水充盈,俯身可取。因傳現在井下之木板框仍是當年努爾哈赤時所為,故名“罕王井”。赫圖阿拉城西南角建有普覺寺,即關帝廟。寺內雕塑生動,貼金彩繪,姿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每年農歷四月十八廟會之日,各地進香者、朝拜者如潮水涌來,蔚為壯觀。
出赫圖阿拉城東行約二百米,山崗上有兩處建筑群古樸典雅、莊嚴肅穆。這就是被合稱為“皇寺”的地藏寺和顯佑宮。地藏寺是滿族人民最早修建的寺院,一度為遼東佛教名勝之地,曾紅火近三百年。至今,寺內香火仍長年縈繞。鐘鼓之聲不絕于耳。顯佑宮亦是滿族人民最早接受漢族文化中道教文化的實物力證。相傳,清太祖努爾哈赤每遇戰(zhàn)事或重大活動之前,都要入宮進香,祈求神明保佑。宮內有神奇榆樹一株,已歷四百年風雨,仍生機盎然?,F在,這兩處建筑群已和山下的赫城湖有機地融為一體,成為新興的“滿族風情園”中最獨特的人文景觀。
人們追憶歷史上輝煌的后金第一都城,但卻更喜歡現在古樸自然的老城。因為,雖然城內的古建筑都是按歷史原貌恢復,但其中畢竟有了許多鮮活有趣的景致。比如滿族舞蹈、婚俗表演,比如農家小院滿族飲食,無一不體現出濃郁的滿鄉(xiāng)風情。
游客朋友們,我們今天的參觀即將結束,歡迎下次再來赫圖阿拉城游玩!
撫順市導游詞篇三
清永陵是清朝皇帝的祖陵,位于遼寧省新賓滿族自治縣永陵鎮(zhèn)西北啟運山腳下,清永陵北依啟運山,南臨蘇子河,對恃煙筒山。
陵內葬有努爾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兒、曾祖福滿、祖父覺昌安、父親塔克世及伯父禮敦、叔父塔察篇古以及他們的福晉,始建于1598年(明萬歷二十六年)。1634年(后金天聰八年)稱興京陵,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尊為永陵。從1682年到1820xx年,康熙、乾隆、嘉慶、道光等皇帝曾先后九次親來永陵祭祖,。 永陵是中國現存規(guī)模較大、體系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寢建筑群。
清永陵在建筑形制、布局、造型、工藝上都有自己的建筑特點和藝術特色。1988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xx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陵寢的東配殿與西配殿、果房與膳房、肇祖碑亭與興祖碑亭、齊班房祝版房與茶膳房滌器房,東下馬碑與西下馬碑皆以中軸線為中心左、右對稱排列,均衡布局,主次分明,彼此呼應。給人以平衡、穩(wěn)定、莊重、圓滿之感。
永陵最基本的陵寢形制是"前朝后寢",及由前至后縱向排列二方一園的三進院落。所謂二方一園的三進院落是指第一進院落前院是方形,第二進院落方城亦方形,第三進院落寶城是圓形。啟運殿后的寶城寶鼎是奉安帝、后尸骨的地宮寢殿稱"后寢"?;蛟魄宄y(tǒng)治者迷信,"事死如事生",認為皇帝死后到陰間仍然當皇帝,因此陵寢的方城,就是他們陰間的皇城,享殿就是他們在陰間上朝臨御的宮殿。而寶城內的寶鼎地宮則是他們陰間的寢宮。只所以將方城建成方形,將寶城寶鼎建成圓形是分別象征地和天,以合"天圓地方"之說。
永陵位于遼寧省新賓滿族自治縣永陵鎮(zhèn),坐落在呼蘭哈達(滿語,漢譯煙筒山)下,蘇克素滸畢拉(滿語,漢譯魚鷹河,今稱蘇子河)北岸。尼雅滿山崗(今稱啟運山)南麓。東距縣城22公里,距永陵鎮(zhèn)2公里。東南距興京故城赫圖阿拉約5公里,西距夏元行宮約3公里。南新公路于陵前通過,交通方便。東南公路在清永陵前840米處通過,沈通高速公路距清永陵南2公里,沈通公路距清永陵東南5公里。西距沈吉鐵路線南雜木站55公里。西距撫順市103公里,距沈陽市149公里,距沈陽桃仙機場154公里;南距大連港512公里,距本溪市129公里;東距新賓滿族自治縣城23公里,距吉林通化市126公里;東南距世界文化遺產桓仁五女山城95公里,距丹東市312公里。
撫順市導游詞篇四
撫順永陵,滿語稱“恩特和莫蒙安”,是大清皇帝愛新覺羅氏族的祖陵。
清永陵始建于1598年,初稱興京陵,1659年改稱永陵。陵內葬著努爾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兒、曾祖福滿、祖父覺昌安、父親塔克世及伯父禮敦、叔父塔察篇古以及他們的福晉。從1682年到1820xx年,康熙、乾隆、嘉慶、道光等皇帝曾先后九次親來永 陵祭祖,使永陵祭祖活動成為清代的國家典制。永陵由下馬碑、前宮院、方城、寶城、省牲所、冰窖、果樓等部分組成,總占地面積為一萬一千平方米,號稱清朝關東第一陵,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景點細說:
1 下馬牌
清代的皇陵、宮殿、王府以及寺廟前兩側的闡道上均設有下馬碑和下馬石,作為官兵下馬的標志。永陵是清王室的祖陵,下馬碑更顯得神圣、莊嚴。碑上用滿、蒙、漢、藏、回五種文字刻著:“諸王以下官員人等至此下馬”。
2 正紅門(柵欄門)
永陵的正門、稱正紅門巴,又稱前宮門,它是永陵的總門戶。此門是一座硬山式甬道門,共三間,每間有兩扇對開木制柵欄門,門及前后廊柱均涂紅色,頗具滿族祖先的生活特點,不禁使人聯想到滿族先世依山 傍水聯柵為城的古老生活習俗。柵欄門在國內皇陵建筑中絕無僅有,建筑風格獨特,堪稱一絕。
3 “四祖”碑樓
與其它清代皇陵相比,永陵有兩個顯著特點:
一是一陵多葬,君臣共陵;
二是葬在這里的四位皇帝生前在歷史上并無建樹,只是因子孫為帝而貴,被清王朝追封為“肇興四祖”。
這四座碑樓,就是肇興四祖的神功圣德碑樓。原始的滿族人有“祖孫父子生同居、死同域”的傳統(tǒng),而后世的滿族人則講究“四世同堂”。“肇興四祖”輩份不同,長幼有另“,四座碑樓去!款式一致,于 前宮院內一字排開,坐北朝南,東西并列,不分先后大小,不講輩份高低。清王朝入關進京后,歷 朝皇帝都為自己建造單獨陵寢,永陵的“四祖碑樓”就成為大情皇陵中的一曲絕唱。
4 坐龍
它是一種國內罕見的浮雕,龍首狗身,共十六條。坐龍分別盤坐于四座碑樓前后二門兩側的墻壁上,
兩只前爪直立撐地,尾部卷坐壁底,像狗一樣坐著。狗是滿族祖先的崇物,龍則是中華民族的圖騰
物。狗曾經救過努爾哈赤的命,滿族的祖先因游牧、待獵而崇尚狗,稱其為天龍,將龍與狗合為一
體,坐龍便誕生了。
5 神樹賦
興祖福滿墓前,原生長著一株巨大的古榆,又稱為“瑞榆”。關于這株古榆,滿族民間流傳著神奇的傳說。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皇帝在第三次東巡永陵祭祖時,賜封這棵樹為“神樹”,并作《神樹賦》一首。
6 功德碑
聳立在四祖碑樓內的四座石碑,即清王朝“肇興四祖”的神功圣德碑。碑文內容各不相同,均由御筆親撰,用滿、蒙、漢三種文字合壁刻寫。馱碑的動物叫“赑 ”,傳說龍生九子,它是其中的一個,因其壽命長而且善于負重,所以,古人在建筑中大多用它來馱石碑。現在還流行著“模摸頭,什么也不愁,摸摸背,一輩子不受累,摸摸牙,想啥就來啥,摸摸尾,一輩子不后悔。”的說法。
7 啟運門
又稱內宮門,是方城、寶城的門戶。封此門為“啟運門”,起初是說清王朝的好運從這里開始,而清王室的解釋是:“光啟鴻圖,肇興帝業(yè),開先裕后”。啟運問是由六扇朱紅門板制成的,每扇門板上裝飾著九九八十一顆望金銅釘,并各配有一個銀門環(huán)。在封建社會里,自然數字以九為大,皇帝則被稱為之尊,所以皇家的門上要橫九排豎九行,共九九八十一顆銅釘,文武百官品級越低,自家門上的銅釘越少,而老百姓的門上則不許釘銅釘,因此才叫做“白釘”。由此足見封建社會的等級何等森嚴。
8 磚雕“五彩云龍”
啟運門左右兩翼是順山紅墻,內外建有四組國內罕見的大型磚雕龍壁“五彩云龍”,龍姿優(yōu)美,栩栩 如生,其精雕細刻之技令人嘆為觀止,它們經歷四百年風雨,至今仍壯美如初。
9 焚帛亭
是永陵內最小的一個建筑物,雖不及陵內其它建筑豪華,卻是永陵建筑的一個點綴。每逢人祭時,都、要用它焚燒祭文、祝版、制帛以及金銀裸子等祭物。
【本文地址:http://m.aiweibaby.com/zuowen/1534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