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訓(xùn)讀后感(熱門20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6 18:58:06
了凡四訓(xùn)讀后感(熱門20篇)
時間:2023-11-26 18:58:06     小編:文鋒

讀后感是在閱讀一本書后,對所讀書籍的感受、思考和體會進行總結(jié)和概括的一種文字表達方式。它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書中的故事情節(jié)、人物形象以及思想內(nèi)涵。讀后感是對讀書過程中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進行整理和記錄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可以促使我們對書中的內(nèi)容進行深入思考,加深對書籍的理解與認識。我想我應(yīng)該寫一篇讀后感了吧。寫讀后感可以從情節(jié)、人物、主題等多個角度進行分析和評價,以豐富讀后感的內(nèi)容和表達的深度。為了更好地理解書中的內(nèi)涵和價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的精選讀后感,歡迎大家閱讀。

了凡四訓(xùn)讀后感篇一

都是一些道聽途說的例子,大部分應(yīng)該都是以訛傳訛胡編的,還好都勸人向好。大概是封建思想的產(chǎn)物吧。

有一點值得肯定:做好事卻不深究其中的客觀道理,就自稱是做了好事。知道其實是造孽,浪費了一番苦心不說,還沒好處。

了凡認為,對自己好的好事不算好事,對別人好的好事才是真的好事。這在現(xiàn)代社會的風(fēng)氣里,不太可能流行起來。經(jīng)濟學(xué)中認為每個人都做對自己有好處的事就會推動社會變得更好,雖然也有外部性等例外,但大部分情況下還是要以經(jīng)濟人的利益為首。

了凡舉孔子的例子說明,人做善事不應(yīng)該只看眼前的好處而要看長遠的利弊。不談?wù)撘粫r而談?wù)撻L遠,不談?wù)撘粋€人而談?wù)撊煜?。有時候看起來不道義反而是道義,看起來不符合禮節(jié)反而符合禮節(jié),看起來不誠信反而誠信,看起來不仁慈反而仁慈。

文中有言,韓愈說過:“如果想要勸人家一時,用嘴說就行了;如果要規(guī)勸百世的人,就要寫成書籍?!辈恢朗钦娴募俚?,可能他沒有考慮過萬一后人不讀書怎么辦吧,但是不對,不讀書總有人會讀,只要讀了就會影響些人,一些人就可以影響其他人。

了凡四訓(xùn)讀后感篇二

暑假去了西安的終南山,父母認識一位讓我們?nèi)叶己芫粗氐陌桌蠋?,他送給我家一本書,書名叫《了凡四訓(xùn)》,并囑咐我們認真閱讀。我認真讀了好幾遍,我覺得看完這本書我學(xué)到了書本上沒有學(xué)到的知識,今天我就來分享一下我看完這本書的心得。

《了凡四訓(xùn)》,是明代著名思想家袁了凡給自己兒子寫得告誡書,被稱為“中國歷史第一善書”和“東方勵志書”。這本書中,了凡先生以畢生的學(xué)問和修養(yǎng),用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告誡兒子不要被命運束縛,命是可以改變的,要自強不息。

這本書包含了“立命之學(xué)”,“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方”四訓(xùn)。這里主要說了,了凡先生自幼喪父,母親讓他棄學(xué)從醫(yī),學(xué)醫(yī)可以養(yǎng)生,也可以救人,了凡先生聽從了母親的意見。有一天,他去慈云寺遇到了一位老者,姓孔,云南人,老者修髯偉貌,飄飄若仙??紫壬嬖V了凡先生命里為官,并告訴他“你縣考可以考第十四名,府考可以考第七十一名,提學(xué)考可以考第九名。”第二年了凡先生趕考,結(jié)果孔先生的話都一一應(yīng)驗。孔先生還告訴了凡先生,他以后是個大官,五十三歲那年因病而終,可惜沒有孩子。了凡先生相信了孔先生的話。知道自己五十三歲就要死了,所以了凡先生也無所求,無所思了。每個人生下來都不是圣人,哪里沒有過錯的呢?了凡先生決定從今天起改掉過錯,每日行善。了他做了很多好事,包括做官時,減免稅負,關(guān)心百姓疾苦,是百姓敬重的好官。最后了凡先生不但有兒子,而且還活到了七十多歲。

讀了這本書使我明白了“積善之家,必有余慶”,就是說樂于助人,好施舍的人,這樣才能把壞的命運變成好的命運。了凡先生告誡后人要有善心德心孝心。作為一個小學(xué)生更要學(xué)會這些。什么是善心,就是要樂于助人;德心我認為就是做一個有道德,公有德心的人。比如很多人會亂丟垃圾,我絕對不會亂扔垃圾,現(xiàn)在40度的高溫,清潔工爺爺奶奶們冒著酷暑,在烈日下清掃大街,我請求所有人不要再隨地亂扔垃圾,有的開車的叔叔阿姨會把垃圾隨手扔在大馬路的中間,他們就沒有德心,清潔工們會冒著生命危險去撿垃圾,只要一個小小的舉動就可以給別人一份愛心;以后不管在哪里吃飯,我絕對不會浪費糧食,在學(xué)校吃多少打多少,不能吃不完就倒掉,因為,在山區(qū)偏遠的農(nóng)村還有很多和我們一樣大的孩子中午都沒飯吃,我希望可以盡我小小的力量幫助到他們;孝心,就是知道孝順父母,知道感恩。感恩我的家人把我?guī)У竭@個世界上,幫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感恩老師教我們學(xué)習(xí)知識,上課認真聽講,不讓老師操心。

日日謙善,日日進步;這個是我以后必須每天都要做到的,我希望我身邊的每個人都能讀懂這本書,并明白書中的真諦。

了凡四訓(xùn)讀后感篇三

“滿招損,謙受益”我們常能看到這樣的話語。了凡對朋友說,如果上天真要賜福給一個人,那么首先就會賜予他智慧,一個有智慧的人知道萬物的廣度,有著謙卑處下的胸懷,狂妄自大的是浮夸的,也是無知的。

一個人只有懂得謙遜的道理,才能踏踏實實的積累些東西,才能獲得上天的青睞,獲得福報。

小時候,老師就讓我們要謙虛謹慎,老師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你們看秋天麥田里成熟的麥穗是不是都是低著頭的呢?你們知道為什么嗎?因為它們腹中是沉甸甸的`果實,而那些高高昂著頭的麥穗全都是腹中空空”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要謙虛,真正的大師,都是謙虛的人;一個人,要想成功,就要低著頭,多聽取別人的批評指教,才能進步,才能成為正真的大師。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一個人做到“立命、改過、積善、謙德”這四點,那么福氣、運氣,自然會降臨。

了凡四訓(xùn)讀后感篇四

近日,我瀏覽了《了凡四訓(xùn)》,如同凝聽圣人教誨,收獲甚大。

《了凡四訓(xùn)》這本書,是明代袁黃所撰寫的一部教育兒子的四篇家訓(xùn),分為立命之學(xué)、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四部份內(nèi)容,集中概括總結(jié)了我國封建時代的道德倫理思想的精華,由于清代初年的高僧賢德們的推重、印行,在民間廣泛流傳,對我國民眾的人生和道德實踐發(fā)生了重要影響。

立命之學(xué)中提到了改造命運的原理有兩個方面,即,極力行善和努力斷惡。了凡先生由最初的宿命論轉(zhuǎn)變成相信自己可以改變命運,即在生活中不斷的行善,而不作惡事,他的這類轉(zhuǎn)變也正是信仰的轉(zhuǎn)變,從信仰宿命論而改成命由我造的人生觀。

改過之法,就是不但要積極其善,而且還要知非改過。了凡先生將改過分為三個層次,分別是從事上改、從理上改和從心上改,并且論述了各自的利弊得失。從心上改,意思是說由于人們有不正當?shù)乃枷氩艜l(fā)展成千萬種錯誤,一個人假如能凈化自己的思想使自己的心靈不被腐朽思想玷污,自然就不會出錯誤。這是了凡先生論述改過的最高境地。

積善之方,即積善成德的方法,要改造命運不但要改過,而且還要積善。在積善方面了凡先生劃分了十條標準,即與人為善;愛敬存心;成人之美;勸人為善;救人危急;興修大利;舍財作福;護持正法;敬重尊長;愛惜物命。假如能做到這幾點,我們就可以夠具有這世間各種品德。

謙德之效講的是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本篇首先從理論上論述了謙虛獲益的普遍性,這個道理類似于我們平時所提倡的滿招損,謙受益,謙虛使人進步,自豪使人落后。

一、命運是可以改變的。自己的命運完全把握在自己的手中,只要自己努力,布滿信心,完全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人若能待人厚道,處處為他人著想,這人必有后福;而一個人若對人刻薄,心胸狹窄,起心動念都為自己的利益,勢必遭致災(zāi)禍,即使眼前有福報,福也會折損滅亡。即空門講求的因果報應(yīng)。佛教以為,宇宙的萬事萬物的生起,都是業(yè)力感化而成。因此,人的善惡報應(yīng)都是由自己的業(yè)力所感化。相由心生,境隨心轉(zhuǎn),因此,要培養(yǎng)仁慈之心,多行善事,這類光明正大的心念就會主導(dǎo)人的身心。要經(jīng)常檢討自己。當意想到不好的情況發(fā)生時,要立即覺察到自己的行為,反思自己的過去。

二、知非改過須具三心:一是知恥心,二是畏懼心,三是英勇心。

第一要發(fā)恥心。人能夠知恥,就不會起妄心,動惡念。我們做人處事時刻要謹慎,要檢討是否是對得起父母的養(yǎng)育、組織的培養(yǎng)、親人的期待。

第二要發(fā)畏心。要有畏敬之心。假如人沒有畏心,又不知恥,甚么樣的壞事都會做出來。平時我們在工作、生活、處事中要畏敬黨紀、國法和規(guī)章制度,這是鐵規(guī),須深知觸碰各項規(guī)章制度高壓線的后果嚴重,教訓(xùn)慘痛。

第三要發(fā)勇心。有過當下就改,不必遲疑。發(fā)勇心改過就須痛下決心,決定沒有猶豫,當機立斷。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有過能改,善莫大焉。

了凡四訓(xùn)讀后感篇五

讀了知過,認識了知過,那我就談?wù)勎业母邢?,知過有知道過去的意思,往深了里講還有一點,就是知道自己過去所犯下的錯誤,換個角度可以說,知過等于反思。在了凡四訓(xùn)里云谷禪師問了凡,你應(yīng)不應(yīng)該有兒子?了凡回答,不應(yīng)該。在古時候生兒子是很重要,光宗耀祖就夠這個,現(xiàn)在了凡回答了不要,就說明他首先很誠實。

其實他能充分的了解自己的錯誤,并能詳細的把每一點列舉出來這需要勇氣,而了凡就具備了這一點,這為他的將來成就奠定了基礎(chǔ),也為改命劃下了起點。其實按現(xiàn)代人的眼光來看,了凡的那些錯誤并不是很大的錯誤,但了凡卻很重視它們,現(xiàn)在我就一一列舉說明。一開始他先說了自己福薄,不是當官的料,因為當官不是給自己當?shù)模墙o千千萬萬百姓當?shù)?,所以心胸要開闊。然后他講了兼不耐煩劇。不能容人。這句話是說性情急躁,心急的人因為沉不住氣,所以做事毛燥,感別人一種毛手毛腳的感覺,這種人成不了氣候。

然后他談到了直心直行,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耍性子,在那時對這種風(fēng)氣是很不看好的,當然我并不是說這種風(fēng)氣在現(xiàn)實社會里好,除了女孩子以外,如果一個男性經(jīng)常性的鬧脾氣,我想周圍不會有人喜歡他的,相對的就是輕言妄談,也就是說話要穩(wěn)重,從這一點上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品德修養(yǎng)。下一點是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這一句是說地下不干凈會長東西,會生五谷雜糧;水要是太清了就沒有魚。為什么?魚在清水里,它也知道會被人家捕去,所以它不會在清水里游。也可以說地里頭很干凈沒有穢物,是不會生長植物的。而了凡提到這一點的時候想說的是有潔癖的人也是不好的,要把握到“中”這個度。最后一點是和氣能育萬物,我想這點大家都有體會,你對人好,別人對你好,這是相對的。

多言耗氣。宜無子者四,喜飲鑠精。宜無子者五。好徹夜長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無子者六。前面說的那些是講存心的,后面則從生理上說為什么不應(yīng)該有兒女。喜歡強出頭,喜歡喝酒,晚上熬夜,這都是傷身之舉。

通過以上的知過,了凡知道自己有這么多毛病,所以他開始懺悔,用佛門講就懺除業(yè)障,業(yè)障除掉如何除去呢,這就要通過修行,把毛病一點點的修正過來,只有知錯能能改才能有效,不然光知過有什么用呢。當能把這些業(yè)障都一點點的解決了,那么改命就已經(jīng)開始,這是從內(nèi)向外的轉(zhuǎn)變,所以得出一個結(jié)論,求人不如求已。

了凡四訓(xùn)讀后感篇六

了凡先生在第一篇立命之學(xué)中就直指了一個問題,那便是人的命運真是被注定的嗎,人的命運可能通過人的行為去改變嗎?如果一個人的行為是被注定的,那么他的命運也就是被決定了的,而一個人倘若可以用自己的行為去改變命運,而且那種行為的意愿來自自己而非其他,那么他的命運便決定于自己而非其他了。從了凡先生的命運中,我們看到,多做善事,種善因,可以改變命運,而且,“一息尚存,彌天之惡,猶可悔改”,“一念猛厲,可以滌百年之惡”,了凡先生勸世人行善,改變了自身的命運,可以說是佛教智慧的體現(xiàn)。

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則是了凡先生開出的改變命運的三劑良藥。改過之法首先要端正改過的態(tài)度,所謂發(fā)恥心、發(fā)畏心、發(fā)勇心,然后要明白改過的方法,便是從事上改,從理上改,從心上改。恥心、畏心、勇心給我的觸動很大。

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只有有了恥心,才能夠主動的去反省自己的行為,然而曾幾何時我已經(jīng)將反省漸漸淡忘,以至于自己做了很多錯事,要別人的提醒才能夠自知,別人指出的錯誤畢竟有限,那些我茫然不自知的錯誤又何止千萬,對錯誤不自知,以為自己做的問心無愧,實際上卻是一點一點的墮落,這些錯誤,可能就是我煩惱的根源,可能就是我為人處世上的缺陷,任由這些錯誤存在,最后只會貽害自己。

發(fā)畏心則是告訴我要有一顆虔敬之心,敬畏之心,也就是小時候父母經(jīng)常教導(dǎo)我的慎獨。的確,很多時候雖然并沒有人去監(jiān)督我,但是這不代表我可以為所欲為,了凡先生說,我們雖然“過在隱微”,但是“天地實鑒”,被人看破就會一文不值,我覺得倘若排除了鬼神的監(jiān)督,排除了別人發(fā)現(xiàn)的可能,這種畏心依然是必要的?!邦^頂三尺有神明”,人必需要有一顆敬畏的心。

發(fā)勇心則是教導(dǎo)我要當機立斷,改變以前的種種不端,從現(xiàn)在開始,反省自己,用道德約束自己,不給錯誤以任何可乘之機,勇猛精進,過則無憚改。

了凡先生用一本《了凡四訓(xùn)》告訴世人,人的命運是可以改變的,改變的方法就是要多積善行,多培養(yǎng)善德;易經(jīng)同樣告訴我們: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對于我們這些在俗世學(xué)佛的人一定要認真踐行《了凡四訓(xùn)》所說的金玉良言,發(fā)恥心、畏心、勇心,多行善事,多積德行,遠離顛倒夢想,證悟菩提。

愿世間一切有情眾生,早脫輪回,往生西方極樂,證得佛果。

了凡四訓(xùn)讀后感篇七

在《了凡四訓(xùn)》中,了凡先生給的答案是,行善。

全書宗旨在于“行萬善”。了凡先生說到,當他需要實現(xiàn)某個愿望時,就發(fā)愿行善,行三千善,行萬善。

為什么要行善呢?行善是為了積累陰德,積累福報,更簡單點來說就是自己做了那么多好事,內(nèi)心就不會有愧,人生也不會有什么遺憾。

王陽明先生說,要致良知。致良知和行善,都是為了培養(yǎng)自己的心靈。大師的思想基本上殊途同歸。

如果自己的心靈沒有養(yǎng)護好,那么做什么事情都會走了樣。

那怎么樣才是好的行善?

是不是所有的行善都是好的?

不一定,有時候你認為自己做了好事,但別人不一定這么認為。那怎么衡量?

中峰和尚說:“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惡”

也就是做了對別人好的事情的,是善良的;做了對自己好的事情就是惡。要是對別人,那么就算是打罵也是好的;如果對自己好,就算對人恭謙有禮,那也是不好的。

就好比,只是簡單的把玫瑰插到土里,然后就不管不顧了,這不叫真正的行善。真正的善,是按植物生長規(guī)律,給予足夠的陽光及養(yǎng)分,讓它真正的生根發(fā)芽開出花,這才叫善。

了凡四訓(xùn)讀后感篇八

了凡先生告訴兒子袁天啟命是可以改的,但命要怎樣改呢?所謂“斷惡修善,災(zāi)消福來,趨吉避兇,避禍納?!边@是改造命運的原理。既然懂得行善來改命,那為什么不是馬上積極行善而是先要改過呢?了凡先生告訴我們其實行善的第一步就是改過。改過的根本:由心改過。只有從心改過,方能有效的行善。改過是積善的先決條件,過不能及時的改正,雖然修善,善中夾雜著惡,善不純,功難顯,命難改。

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孟子說“人恒過,然后能改”可見改過的重要性,同時了凡先生提出了改過必要的三要素對我頗有觸動,即第一要發(fā)恥心,知恥才能正在從心里正視改過的必要性;第二要發(fā)畏心,敬畏才真正地愿意付出實際行動去改過;第三要發(fā)勇心,改過需要勇氣,我們常常不改是抱著得過且過的心態(tài)。

另外了凡先生提出改過的方法分三個層次分別是:第一層從事上改,即把毛病找出來一一改正;第二層從理上改,即從理解道理的角度出發(fā),道理明白了,自然會加以改正;第三層從心上改,即人有不好的思想所以才會發(fā)展成千萬過錯,一個人如果凈化自己的心靈和思想,這樣犯錯的次數(shù)也會大大降低,從而改過之舉就成了沒必要的了。

了凡四訓(xùn)讀后感篇九

《了凡四訓(xùn)》是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家訓(xùn),以此來訓(xùn)誡他的兒子,認識命運的真相,明辨善惡的標準,改過遷善?!读朔菜挠?xùn)》共分為四個部分:“立命之學(xué)”、“改過之法”、“積善方”、“謙德之效”。文章雖篇幅短小,但是寓理深刻,內(nèi)涵豐富,兼融儒道佛三家思想,體現(xiàn)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深邃與渾厚。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了凡四訓(xùn)》中提到“改過之法”,即:第一,要發(fā)恥心;第二,要發(fā)畏心;第三,須發(fā)勇心?!熬呤侨?,則有過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然人之過,有從事上改者,有從理上改者,有從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驗亦異?!奔词钦f,如果能發(fā)這三心,就能去除弊病,找回自我,重新做人。即便是有過錯,有過失,只要發(fā)心發(fā)愿去用心改正,一樣能回歸自然,回歸到我們最真實最善良的一面。

“滿招損,謙受益”,這句訓(xùn)誡一直成為世人的座右銘。在《了凡四訓(xùn)》一書中,同樣闡釋了“謙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绊毷刮掖嫘闹菩?,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虛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時時憐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氣盈者,必非遠器,縱發(fā)亦無受用。稍有識見之士,必不忍自狹其量,而自拒其福也,況謙則受教有地,而取善無窮,尤修業(yè)者所必不可少者也?!币驗橹t虛,我們能放開心胸,接納他人,贏得更多的機遇;因為謙虛,我們能反躬內(nèi)省,及時發(fā)現(xiàn)弊病,極力改過,贏得新的生命;因為謙虛,我們能營造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氛圍,有助成長。

《了凡四訓(xùn)》不僅包括待人接物的技巧,也有安身立命的方法,還有應(yīng)對人生、處理情感、生活的策略,不失為一本全面周到的佳作,細細研讀會對我們的自身修養(yǎng)大有幫助。

了凡四訓(xùn)讀后感篇十

明朝的袁了凡先生給兒子寫了四封家書即《了凡四訓(xùn)》,書中主要是通過袁了凡先生如何在云谷禪師的教導(dǎo)下,通過自己不斷的行善而改變原孔先生為他算定的命,來告誡世人只有不斷的行善才能徹底改變命運。一個常人很難做到?jīng)]有胡思亂想的念頭,那就會被陰陽氣數(shù)所束縛,也就有了定數(shù)。但是一個極善的人,有了做善事的力量,命運之定數(shù)就會控制不了他。

行善,首先要有改過之心。要改過要先有發(fā)“羞恥心”。沒有“羞恥心”的人,經(jīng)常沉溺于美酒佳肴、賭博、賣淫等等卑劣的行為,也會失掉人格,和禽獸沒有兩樣。

改過,還要有畏懼的心。佛家常言道:三尺頭上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很多時候,我們自欺欺人,感覺自己做的事情很隱蔽,沒有人知道。其實,這個道理古人在《掩耳盜鈴》中的道理應(yīng)該跟我們說得很清楚了。說到這個,我想起南懷瑾大師曾經(jīng)說到的,現(xiàn)在很多人,亂搞男女關(guān)系,以為沒有人知道,其實在做那種事情的時候,有很多幽靈在旁邊等著投胎呢!有成千上萬的幽靈在看著你們做的事情。

改過,最后還要有毅力、有勇猛之心。我們?nèi)撕芏鄷r候都比較懶惰,有了過失得過且過,沒有毅力。要改過,今天發(fā)現(xiàn)了過失,今天就要立馬去改,不可推遲到明天,因為明天又復(fù)明天了。

也許你是一個唯物者,認為我迷信或者在瞎扯蛋。當然不會要求你相信這個世界上有因果報應(yīng)或者幽靈的存在,因為這個東西我自己也講不清楚。我們先來做這樣一個分析,善事有分為陽善和陰德,所謂陽善就是做的善事是被人知道的,所謂陰德是所做的善事是不被人知道的。接下來你細細想一下你做了很多善事會怎么樣?如果你做的很多是陽善,今天你幫助那么多的人,哪一天你落難的時候,也會有一些人來拉你一把的。當然我們做的善事主要不是為了這個,但是有些人還是有情的。再說,你做的陰德,那么沒有人知道你做的善事,你堅持做了,你的人生境界已經(jīng)到達一個很高的層次了,你的心態(tài)也相當?shù)暮谩θ松牡门c失你也不會去計較很多了,這樣的情況下你還不會快樂嗎?從這兩點來說,我是贊同行善的可以改變命運的。也許我的論點或者論據(jù)不是很充分,觀點是片面的,但是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很多時候不在于你這輩子是否轟轟烈烈,而在于有沒有意義。多行善的人生我覺得會是很有意義的。

《了凡四訓(xùn)》是明代袁黃(字坤儀,號了凡)所撰寫的一部教育子女的家訓(xùn),分為“立命之學(xué)、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四部分內(nèi)容,集中概括總結(jié)了我國封建時代的道德倫理思想的精華,由于清代及民國初年的高僧賢德們的推崇、印行,在民間廣泛流傳,對我國民眾的人生和道德實踐發(fā)生了重要影響。

“立命之學(xué)”中提到了改造命運的原理有兩個方面,即,竭力行善和努力斷惡。而“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正是印證了這樣的思想。了凡先生由最初的宿命論轉(zhuǎn)變?yōu)橄嘈抛约嚎梢愿淖兠\,即在生活中不斷的行善,而不作惡事,他的這種轉(zhuǎn)變也正是信仰的`轉(zhuǎn)變,從信仰宿命論而改為信仰福善禍淫、命由我造的人生觀。正如其所說“余初號學(xué)海,是曰改號了凡,蓋悟立命之說。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

“改過之法”顧名思義,就是不僅要積極為善,而且還要知非改過。正如孟子所說“人恒過,然后能改?!痹S先生將改過分為三個層次,分別是從事上改、從理上改和從心上改,并且論述了各自的利弊得失。第一種層次僅僅是從表面上改變,即把毛病找出來一樣樣地改。第二種層次就是從理解道理的角度出發(fā),道理明白了,過錯自然就會消除,正如此所說“其馀種種過惡,皆當據(jù)理思之。此理既明,過將自止?!钡谌菑男纳细?,即“過有千端,惟心所造,但當一心為善,正念現(xiàn)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币馑际钦f因為人們有不正當?shù)乃枷胨赃@些思想才會發(fā)展成千萬種過錯,一個人如果能凈化自己的思想使之充滿心間,那么其他不正當?shù)乃枷刖筒粫栉圩约旱男撵`,自然就不會犯錯誤。這是袁黃先生論述改過的最高境界。

“積善之方”,即積善成德的方法,要改造命運不僅要改過,而且還要積善。要積善就必須先明白事理,因為 “為善而不窮理,則自謂行持。豈知造孽,枉費苦心,無益也?!痹趨^(qū)分善與惡方面我們可以借鑒中峰禪師的話:“有益於人,是善;有益於己,是惡。有益於人,則毆人,詈人皆善也;有益於己,則敬人,禮人皆惡也。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則為真;利己者私,私則為假。又根心者真,襲跡者假;又無為而為者真,有為而為者假?!贝送?,在積善方面我們可以按照了凡先生劃分的標準,即與人為善;愛敬存心;成人之美;勸人為善;救人危急;興建水利;舍財作福;護持正法;敬重尊長;愛惜物命。如果能做到這幾點,那么我們就可以具備這世間各種品德。

“謙德之效”講的是只有謙虛謹慎、戒驕戒躁。本篇首先從理論上論述了“謙虛獲益”的普遍性,這個道理類似于我們平時所提倡的“滿招損,謙受益?!比魏问挛锒加衅浒l(fā)展的過程,也都有其發(fā)展的極點,當?shù)竭_極點后,就會逐步下降,就像“月滿則虧,水滿則溢”的道理一樣。在生活中我們也經(jīng)常說“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币仓挥兄t虛,戒驕戒躁,我們才能更好的領(lǐng)悟這個世界,參透世間的各種道理。

無論改過、積善還是謙德都應(yīng)基于立命,即對生命生活本身的存在與構(gòu)成的理解。“積善”是建立在“改過”的基礎(chǔ)之上, “改過”是建立在明白因果的基礎(chǔ)之上,即“福善禍淫、命由自造”的人生價值信念?!洞髮W(xué)》上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边@“立命” 亦即“知命”是本,“知命”之后必要力行改過、積善與謙德方可轉(zhuǎn)化命運。

如果借用他人的語言對全文進行歸納那就是“誠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齊家”。

了凡四訓(xùn)讀后感篇十一

去年暑假熱播的國漫《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說:“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說了才算!”這與《了凡四訓(xùn)》所提倡“命自我求,福自我作”的觀念相契合。少年的我們,大都承認命運的存在,我們擁有青春,充滿活力,我們大聲說著:“我的命運掌握在我自己手里,我才不信所謂的命中注定!”但當我們受挫時,我們會感傷地說:“命中有時終須有,無時,爭也不是自己的?!贝_切地說,我們有著積極面對生活的態(tài)度,但因不了解人的遭遇是怎么回事而陷入困窘的局面?!读朔菜挠?xùn)》這本書,首先用了凡先生切身改命的事實,取信于讀者,然后授予“改過之法”和“積善之方”,最后以“謙德之效”再予印證。

我們現(xiàn)在讀書,以后進入社會工作,終究是為了更好的幸福的生活。但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我們?nèi)绾吻蟾_h難呢?“福之將至,觀其善而必先知之矣;禍之將至,觀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今欲獲福而遠禍,未論行善,先須改過?!备倪^必備三心:知恥心、敬畏心、勇猛心。知恥是自覺,知道自己的過失并羞愧,“知恥而后勇”。敬畏心,天地在上,鬼神難欺,雖過在隱微,而天地鬼神實鑒臨之。俗話說: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何以不懼?勇猛心,是下定決心,做出改變。普通人大都知道自己的一部分過錯,但因循退縮,積習(xí)難改,而賢者“奮然振作,不用遲疑,不煩等待”,當下就改。我們年輕人,更應(yīng)說來就來,青春活力,更當奮然振作,當下改過,與賢者看齊。

善改過者,未禁其事,先明其理。以理服人,以理悅心?,F(xiàn)世,人心多嘈雜,爭吵之論,不絕于耳,“聞謗而怒,雖巧心力辯,如春蠶作繭,自取纏綿。怒步惟無益,且有害也。”倒不如“聞謗而不怒,雖饞焰熏天,如舉火焚室,終將自息?!贝死砑让鳎膼偡?,過將自止。過有千端,惟心而造,亦由心改,但當一心為善,正念現(xiàn)前,當下清凈。

易曰:“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狈矠樯贫酥瑒t為陽善;為善而人不知,則為陰德。陰德天報之,陽善享世名。我們常聽言:你做好事有什么用,又沒有人識你的好。天地鬼神實共鑒之,若無人稱贊,但留陰德。易曰:“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鄙朴猩茍?,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善行無窮,其類至繁,約言其綱,大約有十條,余略述三四耳。與人為善,“勿以己之長而蓋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收斂才智,若無若虛;見人過失,且涵容而掩飾之?!爆F(xiàn)在的我們,大都缺乏一雙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卻又有著挑刺的敏覺。與人相處不好,就是因為別人有不稱我意的行為,雖不立即形于表,但心中暗暗記了一筆。待日久,愈積愈多,一朝發(fā)泄和氣失。救人危急,患難顛沛,人所有時,偶一遇之,速為解救。以我所見所聞,錦上添花,繁不勝數(shù);雪中送炭,寥寥無幾,不落井下石者,亦是少數(shù)。在最需要幫助的時候,被人避而遠之,或因己內(nèi)德不修,或因人有憂懼……崔子曰:“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蔽鹨陨菩《粸?,或借錢財少數(shù),于你并無難處,何不舍財作福?甚或舉手之勞,何不為之?敬重尊長,“在家而奉侍父母,使深愛婉容,柔聲下氣,習(xí)以成性便是和氣格天之本?!蔽矣X得敬重尊長,首要的是敬重我們的父母,父母生養(yǎng)我們,他們是我們頭頂上的那柄傘,為我們遮風(fēng)擋雨。父母之恩,無以為報,但敬重、柔聲待之、友愛姊妹,略報一二。

《了凡四訓(xùn)》,一則以圣賢之行讓我反觀自省,明晰過錯;二則明理,以理禁事,心悅服,現(xiàn)于行,由此可改過;三則鼓勵了我,長這么大,所見所聞所感,對于“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句話有了疑惑,書中解了我的疑惑,我將在自己能力范圍內(nèi)去幫助他人。改過、積善,非一時之行,是一生!

了凡四訓(xùn)讀后感篇十二

春秋時期,有很多的“先知”,他們通過觀察一些人的行為習(xí)慣就能判斷出他接下來的禍福吉兇,《左傳》里記錄了很多這樣的例子。一個人做的好事多,就有福澤,壞事多就有災(zāi)難。

相對于做好事來講,不做壞事更容易一些,所以更正自己已有的錯誤,是獲取福報的第一步。

曾子也說:吾日三省吾身。了凡認為,欲要改過,一定要有三顆心,一是羞恥之心,二是敬畏之心,三是發(fā)勇之心。

王陽明曾言自己的學(xué)說是“致良知”之學(xué),這個致良知就是羞恥之心。匪盜被王陽明關(guān)押起來,讓他們脫掉衣服的時候,他們依然會不好意思,這就是羞恥心。

所謂敬畏之心,就是說人生在世,一定要有敬畏的東西,舉頭三尺有神明,有所敬畏,人做事情就不會太出格。

第三個是發(fā)勇之心,就是說,人意識到錯誤之后一定要在行動上體現(xiàn)出來,要勇于改正錯誤。

比如,意識到每天熬夜是一種壞習(xí)慣,知道不對,但是就是不改,這樣是萬萬不可取的。天下沒有完人,每個人都會有大大小小的錯誤,我們要做的就是時刻反省,努力更正。

了凡四訓(xùn)讀后感篇十三

相信有很多朋友都有算過命的經(jīng)歷,不管是自己去算,還是父輩拿著我們生辰八字替我們?nèi)ニ忝@種現(xiàn)象從古至今都十分的普遍。同時我們在生活中也常能見到很多人在感概自己的故事時都會補上一句臺詞:這就是命吧!

中國人的骨子里總有個觀點“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然而生活在新時代的我們又積極地大喊口號“我命由我不由天,事在人為”.所以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始終沒弄清楚,命由天定跟自我改變的關(guān)系。命運是什么?人的命運真的已經(jīng)注定了嗎?可以改變嗎?如果可以改,怎么改呢?直到我有幸讀到《了凡四訓(xùn)》這本一書,才終于找到了答案。

《了凡四訓(xùn)》是我國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主要是根據(jù)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現(xiàn)身說法”來教戒自己兒子袁天啟,內(nèi)容分為四個章節(jié),于是叫《了凡四訓(xùn)》,也作為家訓(xùn)的方式一代一代傳承下來。《了凡四訓(xùn)》不僅揭示了命運的真相,提出了明辨善惡的標準,也指明積善改過的具體方法及積善謙虛的種種效驗,同時還包含了儒家、道家、佛學(xué)中偉大的智慧和人生感悟。

了凡四訓(xùn)讀后感篇十四

《了凡四訓(xùn)》是明朝袁了凡先生在69歲時所著,以他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講述了是如何多行善事,最終改造命運,心想事成。袁了凡先生在年輕時,曾有以為大師幫其算命,只能活到53歲,做官做到現(xiàn)在的縣長級別,而且膝下無子女。隨著袁了凡先生的人生軌跡,每一步都跟大師算的一模一樣,袁了凡先生深信不疑,認為這就是自己的命運,認為他的一生就這樣了。但后來他又遇一位大師的指點,從而明白了修善斷惡,改變自己原定的命運,最后活到了74歲,官位也晉升到了進士,還得了兩個兒子。這本書共分為四個部分:立命之學(xué)、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

立命之學(xué)。即“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袁了凡先生剛開始覺得自己的人生命運和第一位大師算的一樣,覺得命已天定,從此聽天由命,然后到后來受到第二位大師的指點,在生活中多行善事,立斷惡念,得到了不一樣的命運。

改過之法。即先改過,再積善。改過的結(jié)果就是避災(zāi)避禍,不改過,修的善也會大打折扣,積的善和福也會漏掉。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做了錯事要有羞恥心,對待任何事物都要有敬畏之心,要勇于承認和改正錯誤。

積善之方。要做到與人為善、勸人為善、敬重尊長、愛惜生命等,多行善事,福澤綿延?!兑捉?jīng)》也說過:積善之家,必有余慶。

謙德之效。這就告誡我們要始終保持一個謙卑的心,遇人遇事都要謙卑,不可驕傲自滿。

了凡四訓(xùn)讀后感篇十五

《了凡四訓(xùn)》總共分為四個部分,立命之學(xué),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

立命之學(xué),作者用講故事的方式,講了自己小時候被算命先生算命,算到作者一輩子的造化。這個觀點我是不認同的,我一直對算命這個說法很反感。后來云谷禪師傳授的改變自己命運的道理,就是多行善。行善無大小,只要有心,處處可行善。

改過之法,要有羞恥心,敬畏心,勇猛心。真正能達到這樣思想境界,如此徹底的人又有多少。許多人知道自己有過,往往抱著僥幸心理,或者想著這次做了,下次就不再做。或者知道有過,遲遲沒有付諸行動。我想,只要覺察到自己有過,哪怕沒有像作者說的那樣勇猛徹底到位,只要每天每次改一點點也是好的。

積善之方,指做善事的各種方法方式。作者講到了真善和假善之分。善的偏、正,半、滿,大、小之分。真善和假善,有時很難區(qū)分。行善時需要對善事仔細考察分析,才能分辨。我回顧自己的助人,有些表面上是幫助他人,但結(jié)果反而是使他的結(jié)果更壞。常人很難分辨。以后做善事,多留一份心,多覺察。

順其自然地幫助別人,大概有十種:1、與人為善2、愛敬存心3、成人之美4、勸人為善5、救人危急6、興建大利7、舍財作福8、護持正法9、敬重尊長10、愛惜物命。

其中與人為善,感觸比較深。與我家先生相處十幾年,受他最大的影響就是與人為善。認識他之前,我看到的別人,大多是懷疑,不信任,帶著敵意。覺得別人都是不友善的。

記得十年前的某天晚上,我們的汽車在路上被人追尾,對方司機是個滿身酒味的五十多歲男人和他的妻子,我感覺自己的車無緣無故被人追尾,仗著得理對對方夫妻一通指責抱怨發(fā)脾氣,而我的先生卻是溫和的教對方如何打保險公司電話,如何打交警電話等等一些安全注意事項,當時的我是不理解的。最后在交通事故處理完,對方妻子說:“看在你老公的份上,要怎么賠償我們都會配合,如果是你,我們就不賠你。因為我先生的行為,讓后續(xù)理賠的事情順暢許多。我自慚形穢。

謙德之效。謙虛使人進步。

了凡四訓(xùn)讀后感篇十六

我接洽到了seo賺錢模式,發(fā)現(xiàn)破命之說跟seo賺錢的模式有著很大的類似性。

seo呢,你首先選好你要做什么產(chǎn)品,什么詞,這是第一步,定位。第二步就是去建網(wǎng)站,天天更新文章,外鏈做優(yōu)化。等時光到了,取得了良好排名之后,實現(xiàn)盈利。

而立命呢,你首先許下宿愿,許下命,這是第一步,立命。第二步就是每天去行善,多做善事,等功德積夠了,你所盼望的命,天然可能實現(xiàn)。

以了凡的觀點,行善積德,是立命的方式。假如說,我們相信了凡所說,那項轉(zhuǎn)變運氣的,就去行善積德吧,還有一點要說的是,我們這一輩的父母們大多都相信命運數(shù)理,他們初一十五拜神禮佛,愈甚者逢三六九都拜神禮佛。都是為了子女們積德。子女們這一輩大都相信無神論且不說,不積陰德也不說,就是千萬不要總是去積惡,把父母們辛辛勞苦為你求來積來的善德都抵過掉了。

我們家是逢三六九拜神的,我媽說過,在以前,你們小的時候,我只是初一十五有拜神明,但是當初,兒女們都出去外面了,我就開端逢三六九也拜神念心了。不外我媽也很愉快,由于還真的,有多事件都是心想事成的。

我呢,我個人,從小到大,你們也曉得,咱們這一輩是在新中國的無神論下長大的,從小就崇尚西方,不相信有鬼神之說。但是,越長大,我是越相信舉頭三尺有神明。聽過了太多的事,不禁你不相信,而且,你會發(fā)明,年紀越大的人越信任這種貨色。我是屬于相信型的,然而與孔夫子一道的立場,敬而遠之。

同樣那句話,如果你見過我所見過的,聽過我說聽過的,經(jīng)歷過我所閱歷的,你就會批準我的觀點。所以不要妄加批駁。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了凡四訓(xùn)讀后感篇十七

明朝袁了凡是一個考功名后做了官的賢達,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很深研究并指導(dǎo)自己做人做事。在老年寫下了四篇短文,當時叫“戒子文”,把自己一輩子做人做事的心得體會寫下來,告訴自己兒子,訓(xùn)誡他兒子,也就是后來廣行于世的.《了凡四訓(xùn)》。他可以忽悠別人,不可能忽悠自己兒子,可想而知,這是他一輩子做人做事的成功心得體會,我們也應(yīng)該好好感悟并指導(dǎo)我們心靈修為和言行舉止。歷代很多賢達也非常推崇,也有很多詮釋,如印光大師、凈空法師都有講記。

四訓(xùn)為:立命、改過、積善、謙德。

什么是立命?就是自己把握自己命運。你這一輩子過得怎么樣?是幸福、安寧、踏實……都是你自己,外求永遠求不到。就是面對這樣的社會、單位、上司、下屬、父母、子女、老婆、老公……不管是好壞,這些對于你來說都是外在因素,你很難把握和改變,你只能調(diào)整你自己,你怎么應(yīng)對,怎么做人做事,怎么適應(yīng)這些既定的外在因素,并盡力促進外在因素改進。我們?nèi)松^價值觀首先得回到這個思維軌道。

了凡四訓(xùn)讀后感篇十八

命運,在幾百年前的人看來,只能在它身下顫栗,卻從未想過去扼住他的咽喉。然而,當時真的有一位“逆天改命”的人。更重要的是,他成功了。

他,便是袁了凡。在他很小的時候,就被人算定命數(shù)。剛開始他還有動搖,而后來直接放棄了掙扎,讓一切以“預(yù)定”好的程序進行。后來,他在南京的國子監(jiān)讀書時,遇到云谷禪師的點化,端正了心態(tài)。此后,他多行善事,嚴于律己,最終也打破了命運的牢籠。

這就是書中第一訓(xùn)的內(nèi)容。在接下來的三訓(xùn)中,了凡告誡子孫要謙虛謹慎、“虛己待人”,舉了許多實例并現(xiàn)身說法——總而言之,便是告誡自己的子孫要行善積德。

書中雜合了當時的釋、儒、道等思想,也被后來許多人當做教子的首選之書。不過書中提倡行善的目的是能“積德”——也就是你的未來或你后代的利益。這本身就失去了行善最初的含義——讓社會變得更和諧,更穩(wěn)定。但是在“人心不古”的明、清兩代,這些觀念也只能套上利益的外衣,力求能達到之前的效果。

在現(xiàn)代心理學(xué)的研究中,人們發(fā)現(xiàn):如果一個人對未來會有一種預(yù)見性的想法,也就是自我預(yù)言。那么這個人的行為就趨向于這種想法產(chǎn)生的結(jié)果。這也是宗教中布道者常用的方法,讓你產(chǎn)生自我預(yù)言,增強對那個宗教的虔誠性——無論是什么宗教,無論在哪個地方。這也是迷信思想根深蒂固的原因。

但是,了凡敢于向當時認為幾乎不可動搖的“命運”發(fā)起挑戰(zhàn),沖破命運的束縛。這本來就是精神可嘉的。只不過他的著作在時代思想的影響下,會略帶有迷信色彩。

而我們在閱讀這一類書籍時,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就回有所收獲。

了凡四訓(xùn)讀后感篇十九

讀此書,從她說起,一位宛若仙子的女子,與我甚是要好,20xx機緣巧合結(jié)緣佛教,20xx暑假回家鄉(xiāng)與她見面,言談間對生的從容、對死的坦然讓我刮目,臨別送我?guī)妆緯渲幸槐?--《了凡四訓(xùn)》,暑假期間得空細細品讀,頗有些許沉淀,借此機以為記。

一、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也能夠被創(chuàng)造。

了凡先生在少年時,遇到一位孔先生替他算命,算他一生的壽命到五十三歲,命中無子,當官的話可以做到縣長。他每年拿國家多少待遇,考試第幾名,都算得很準,了凡先生一對照,一點都沒錯,所以就深信不疑。既然一生的命都已定,所以心就定了,沒有妄想。世間人追求功名、財富,而了凡先生沒有這個念頭,因為他曉得命里沒有的,求也求不到,所以干脆就不想了。

后來,他和云谷禪師在禪堂里,坐了三天三夜,沒有打一個妄想。禪師很佩服他,說道:“你的功夫了不起,一般人做不到。”他回答說:“我的命被人算定了,打妄想也沒有用?!痹乒榷U師聽了哈哈大笑說:“我以為你是圣人,原來你還是個凡夫。”隨后,云谷禪師的一番教導(dǎo),使得他頓悟。于是,他立志改變自己的命運,不但考取了進士,而且還有了兩個兒子,活到了74歲。

這正是《了凡四訓(xùn)》所講,“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

二、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發(fā)心去改,善莫大焉。

《了凡四訓(xùn)》與佛經(jīng)有著相似之處,目的皆在“與人為善”、“護善念”。那么,又應(yīng)如何“護善念”呢?這就需要平定你的心,去掉“貪嗔癡慢疑”這“五毒”,不被名利富貴等物欲所動心,將堅定的正念、正信堅持下去。

只要一心一意地發(fā)善心,做善事,正的念頭出現(xiàn)在前,那么邪惡的念頭,自然就污染不上我們的心靈。即便是有過錯,有過失,只要發(fā)心發(fā)愿去用心改正,一樣能回歸自然,回歸到我們最真實最善良的一面。

三、虛心使人進步,謙虛是成功的助力器。

“滿招損,謙受益”,這句訓(xùn)誡一直成為世人的座右銘。在《了凡四訓(xùn)》一書中,同樣闡釋了“謙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绊毷刮掖嫘闹菩?,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虛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時時憐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氣盈者,必非遠器,縱發(fā)亦無受用。稍有識見之士,必不忍自狹其量,而自拒其福也,況謙則受教有地,而取善無窮,尤修業(yè)者所必不可少者也?!边@是說,人若謙虛,神明相佑,人若驕滿,神明相拒。

路漫漫,把每一天當成修行。

了凡四訓(xùn)讀后感篇二十

人生在世,就要在修的問道方面有所成就,如果想做一個有益于世,頂天立地的人,就必然在立命,改過,積德和培養(yǎng)謙德四個方面下功夫。《了凡四訓(xùn)》里就強調(diào)了人的命運完全可以自己掌握,一生的成敗完全取決于自身所作所為,正所謂其中的“命自我作,福自己求”。

《了凡四訓(xùn)》雖然篇幅不多,但寓意內(nèi)涵十分深刻,它結(jié)合了儒釋道三家思想,展現(xiàn)出了真善美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通過“立命之學(xué)”、“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孝”四個篇章,論證了“種瓜得瓜,善有善報,積極進取,有愿皆成”之理。

它平實而無虛華,深奧而不迷信,有很強的感染力與說服力,流傳至今。

當我讀完《了凡四訓(xùn)》后,也明白了許多道理,也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許多幸福,說法,和做法都有些不正確。

當我們到達一個層次,就會發(fā)現(xiàn)命運無時不刻地在注視著我們,監(jiān)督的我們,而我們卻無法看見它,感受它的存在。但我們只要一心向善,行得正,坐得端,做得直,為自己積功累行,才能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滿幸福。

我們?nèi)绻胍吋軆?,納福而免禍,且不說行善,首先要能改正過錯。改正過錯,須發(fā)三心——恥心,畏心與勇心,具備了這三心,則有過即可改,正如春天的冰雪遇到了陽光,難道還要擔心它不消散嗎?“過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斬毒樹,直斷其根,奚必枝枝而伐,葉葉而摘哉?”

當我做到了改過,就要學(xué)會行善,而善圖惡的區(qū)別就在于善是一心為別人著想,而惡事只為自己的利益著想。

這些,就正所謂“由此觀之,舉頭三尺,決有神明,趨吉避兇,斷然自我?!?/p>

現(xiàn)在社會這個大染缸是許多人迷失了方向,人們的妄想,欲望不僅沒有被控制住,而且還在一天天膨脹!他們胡作妄為,還以為不會有報應(yīng),真是自欺欺人!人們要早日回頭,千萬不要等到惡報降臨的才悔悟,到時候那真是欲哭無淚啊!

【本文地址:http://m.aiweibaby.com/zuowen/15374233.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