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總結,我們可以從錯誤和失敗中吸取教訓,不斷提升自己。寫一篇較為完美的總結,還需要關注語法和標點符號的正確使用,確保文章的流暢性。這是一份精選的總結文集,希望對你的總結寫作有所幫助。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小學數(shù)學說課稿篇一
一、說教材《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是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第十冊第三單元的教學內容。本課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礎上,第一次學習立體幾何圖形的有關知識。幾何知識具有很高的抽象性,而這節(jié)課又是學生初次較深入研究立體幾何圖形,因此有一定難度。根據本節(jié)課的內容和小學生形象思維空間薄弱的特點我確定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目標:使學生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長、寬、高。
2、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初步看立體圖形的能力。并逐步形成空間觀念。
3、情感目標;在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教學難點是讓學生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面、棱、頂點的特征,認識其長、寬、高,教學難點是讓學生初步建立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空間概念。
二、說教法、學法針對幾何知識教學的特點,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以及小學生空間觀念薄弱的特點,我打算采用講授法、觀察發(fā)現(xiàn)法,以及分組討論合作探究的形式進行教學,并運用多媒體輔導教學。
為了使學生較好地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逐步形成空間觀念,除了讓學生通過,來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以外,讓學生在觀察實物的基礎上,通過動手操作,看一看,摸一摸,數(shù)一數(shù),量一量,做一做來學習新知,同時以此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說教學過程(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生活中的物體(有禮品盒、煙盒等)。
同學們,你們看,屏幕上都展示了哪些物體,這些物體是什么形狀的?
學生回答。
教師肯定:對,它們都是長方體。
多媒體展示長方體圖形。
這些物體的大小不同,可它們都是長方體。今天咱們就來進一步認識長方體。
(通過對現(xiàn)實生活中物體形狀的觀察,抽象出長方體的圖形,使學生了解到生活中很多物體的形狀都是長方體。教會學生用數(shù)學眼光去觀察生活。)。
(二)、探究新知。
1、認識長方體的面、棱、頂點。
請拿出你準備的長方體,閉上眼睛摸一摸,看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學生摸。
學生匯報自己的發(fā)現(xiàn)。
教師拿出長方體模型,邊摸邊說明:同學們們的發(fā)現(xiàn)可真不少,長方體上平平的面,我們把它叫做長方體的面;兩個不同平面相交的一條邊,叫做長方體的棱;這個尖尖的點也就是三條棱相交的一點就是長方體的頂點。
(在這里讓學生閉上眼睛動手摸長方體,讓學生更加深刻直觀認識了長方體的面、棱和頂點)。
2、研究長方體的特征。
我們已經認識了長方體,那么,長方體的面、棱、頂點都有什么特征呢?
下面我們首先來研究長方體的面有什么特征?
1、長方體有幾個面?
2、這些面是什么圖形?
3、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學生研究完了,可以和同桌交流。
教師利用課件進行總結。
長方體有6個面,這些面是長方形,特殊情況有兩個正方形。相對的面相等。
同學們剛才合作的非常認真,下面自己拿出自己的長方體研究一下棱有什么特征?
出示學習提綱:
1、長方體有幾條棱?
2、哪些棱長度相等?
學生研究。
挑學生反饋:長方體有12條棱,相對的棱長度相等。
那么,這些同學研究的對不對呢?
動畫演示,教師總結;長方體有12條棱,相對的棱長度相等。
我們研究完了長方體的面和棱,那長方體有幾個頂點呢?
出示學習提綱,學生研究、反饋。
教師利用多媒體進行總結。
長方體有8個頂點。
(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數(shù)一數(shù)、比一比等活動,引導學生認識了長方體的面、棱、頂點的特征,從而讓學生有了比較全面的認識)。
剛才我們把三條棱相交的一點叫做頂點,那么相交于一個頂點的三條棱分別叫什么呢?
同學給三條棱起名字。
師:下面請同學們再次拿出長方體學具,將它放在眼前的不同方位,觀察:你看到了長方體的幾個面?都是什么圖形?學生反饋(1個面、2個面、3個面。有長方形、平行四邊形)。
同學們觀察的非常細致。(電腦演示直觀圖)我們在作圖時,除了前面和后面外,其它各面都畫成平行四邊形,但實際上是長方形??床灰姷睦庥锰摼€來表示。
(從實物中抽象出幾何圖形,有效地發(fā)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也教給學生識圖的方法。)。
師:想一想:如果將長方體的長、寬、高調整,使長、寬、高相等,會得到什么形體呢?(教師演示將長方體變成一個正方體)它也叫立方體。
出示魔方:它有什么特征呢?能不能用研究長方體特征的方法去觀察思考?
出示自學提綱:
1、正方體有幾個面?大小怎樣?
2、正方體有幾條棱?長短有什么關系?
3、正方體有幾個頂點?
學生反饋。
教師總結。
(學生對長方體特征有一定認識后,運用遷移規(guī)律,自學歸納正方體特征。)。
學生先同桌互說、然后挑學生反饋。
教師總結:正方體是長、寬、高都相等的特殊的長方體。我們可以用集合圖表示它們的關系。
多媒體演示。
(三)、反饋練習。
3、用一根鐵絲圍成一個棱長3分米的正方體框架,這根鐵絲長多少分米?
(通過練習,進一步加強了學生的識圖能力和空間想像能力)。
(四)、整理回顧。
想一想,我們這節(jié)課研究了什么?你的收獲是什么?
學生說。
四、說板書設計。
本節(jié)課的板書設計簡明扼要,清晰地將本課的內容傳遞給學生,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小學數(shù)學說課稿篇二
課始,我出示了一個用蘿卜做成的長方體(長3厘米、寬2厘米、高2厘米),引導學生討論:怎樣知道這個長方體的體積?學生受上節(jié)課的影響,很快想到了切分成一個個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再數(shù)數(shù)。就得出了這個長方體的體積。
(一)首先創(chuàng)設無法在視覺上比較體積大小的問題情境,讓學生想辦法解決,學生求知欲很高,想到了很多方法。采用一生的方法計算,在通過動手操作,擺擺、算算,讓學生自己探索,驗證方法的正確性與可行性,把求長方體的體積很自然地引入了求小正方體的個數(shù),把復雜問題簡單化,最后借助小組合作交流,經過歸納、推理,揭示出長方體體積計算公式。公式的推導過程,是學生個人獨立思考的過程,是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學生對公式的來源、理解特別深刻,真正賦予知識的個人意義。
(二)我又請學生介紹數(shù)的方法,先數(shù)第一層的個數(shù),再乘層數(shù)(相當于高),第一層也就是看看有幾行(相當于寬),每行有幾個(相當于長),這是全班學生的認可的最佳方法.緊接著讓學生擺,記錄.再討論交流發(fā)現(xiàn)出了體積公式。雖然這里花費了很多的時間,以至于后面學生鞏固公式解決問題的時間很少,但我個人認為還是值得的。學生在操作、交流的`過程中不僅收獲了“公式”,更多的是思維得到了訓練,學習能力得到了培養(yǎng)。
(三)掌握了公式,就要實踐運用,讓學生感到數(shù)學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更讓他們感到成功的喜悅。掌握了長方體體積公式后,出示魔方,讓學生嘗試解決它的體積,通過動手量、算,自然地遷移和轉化到正方體體積計算公式。
(四)從課堂教學實踐看,本節(jié)課教學效果較好,充分體現(xiàn)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教師為學生的自主探索提供了廣闊的時間和空間。學生學得自主,學得快樂,并學有所獲。不但能做到較好的掌握課本知識,還能做到靈活的運用遷移和轉化的數(shù)學思想學習新知,既訓練了思維又培養(yǎng)了能力。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小學數(shù)學說課稿篇三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過去初步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基礎上,進一步教學的。這是學生比較深入地研究立體幾何圖形的開始。由研究平面圖形擴展到研究立體圖形,是學生發(fā)展空間觀念的一次飛躍。長方體和正方體是最基本的立體幾何圖形。通過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可以使學生對自己周圍的空間和空間中的物體形成初步的空間觀念,是進一步學習其他立體幾何圖形的基礎。
為了使學生較好地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逐步形成空間觀念,教材強調要學生自己多動手。除了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數(shù)一數(shù),量一量,來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以外,還要求學生動手用硬紙板做一長方體和正方體,這樣既鞏固了所學的知識,也為后面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和體積做了準備。
掌握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征,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系。
初步建立“立體圖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1、知識目標:初步建立“立體圖形”的概念,掌握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征,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系。
2、能力目標:能識別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實物,會看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直觀圖,會用直尺測量長方體的長、寬、高。
3、情感目標:通過操作、觀察、想象等活動,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滲透學習目的性教育。
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使學生逐步形成空間觀念,教學中我從復習近平面圖形入手,然后認識立體圖形,進而認識長方體、正方體。這樣有利于學生分清長方形和長方體的概念,便于學生逐步形成有關立體圖形的空間概念。然后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數(shù)一數(shù),量一量,畫一畫來具體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并抽象概括出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征。最后,讓學生比較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并用集合圖形表示它們的關系。
在創(chuàng)新應用上,我讓學生動手用硬紙板做一長方體和正方體,并實際進行測量。通過做一做,擺一擺,說一說,練一練等方式,鞏固所學的知識,加深學生的理解,同時又教給了學生認識事物的方法,從而大大的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圓滿完成本節(jié)課的教學。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小學數(shù)學說課稿篇四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大家好!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課是在學生能夠識別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即將學習長方體表面積和體積計算的基礎,對今后進一步學習立體幾何圖形以及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均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依次展示)。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教材的特點,結合五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我確定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的教學目標:(展示)。
而讓學生掌握長方體的特征,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是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形成長方體的空間觀念是本節(jié)課的教學難點。
(4、教具、學具準備:)。
教學中,多媒體、長方體紙盒是我要準備的教具;小棒、接口、長方形紙片等是這節(jié)課要準備的學具。
(二、說教學方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根據這一理念,,我合理地運用遠程教育模式二進行教學,提供大量可操作素材,讓學生玩中學,學中玩,合作交流中學,學后交流合作,通過這種體驗式的學習方式,學生既獲得知識上的體驗又獲得成功的喜悅。
(三、說教學過程)。
按照新課程理念,我將衛(wèi)星接收的遠程教育資源與實際情況進行取舍整合,構建了創(chuàng)設情境——動手操作——合作交流——拓展應用的新教學模式,整個教學過程設計如下:
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我設計了一個在裝有很多物體的魔袋中摸出長方體的小組活動,通過大家交流摸的成功經驗,建立起長方體的表象,從中明確面、棱、頂點的概念,自然地引出今天的課題。
第二個環(huán)節(jié):主動參與,探究新知。
(小組合作,操作實驗)首先我出示一個蘿卜,讓學生猜一猜:要將蘿卜切成長方體,至少要切幾刀?再利用多媒體演示切蘿卜的過程,使學生從中明確長方體有6個面。
接著提供小棒、接口和長方形紙片等材料,讓同學兩兩合作制作長方體,并填好實驗操作單,明確要求后,學生互相交流,在動手實踐中,探究長方體的特征,不斷積累空間觀念。
教師精心設計的提問,以及農遠資源和教學內容的合理取舍整合,使長方體的特征和空間位置關系清晰形象地顯示出來,實現(xiàn)了學生由具體形象到抽象思維的過渡,給學生以感性認識,逐步形成長方體的空間觀念,很好地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有了師生共同合作,共同學習,再讓學生將自己的發(fā)現(xiàn)在小組內交流,填寫好實踐報告單,利用投影儀進行匯報展示,從面、棱、頂點三個方面得出長方體的特征。
接著以表格形式進行小結,使學生對長方體特征有一個比較系統(tǒng)完整的認識。
(深化探索,實現(xiàn)飛躍)最后我出示一個包裝箱,讓學生觀察一次最多能看到幾個面?明確從左前方看到的長方體畫出來只有三個面(出示實物圖),看不到的棱我們用虛線表示(出示透視圖)。多媒體演示,由實物抽象出長方體平面透視圖,這是其他教學手段所不能實現(xiàn)的。
然后直接說明長寬高的概念,并不斷變換長方體的放置方式讓學生指出長寬高,說說長方體一共有幾條長、幾條寬、幾條高?進一步明確長方體有12條棱,可以分成三組,每組互相平行的四條棱長度相等。
接著提出:“我想用小鐵絲做一個如圖所示的長方體框架,至少需要多長的鐵絲呢?”先讓學生明確求鐵絲的長度就是求長方體所有棱長的總和,再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不同的計算方法,最后引導得出計算長方體棱長總和的最優(yōu)方法,讓學生在掌握長方體特征,認識長寬高的同時,學會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學生的空間觀念在不斷積累中形成,在形成中發(fā)展。
第三個環(huán)節(jié):鞏固應用,發(fā)展提高。
根據遠程教育的示例資源,結合實際情況,我加工整合了一個打撈海洋垃圾的.倡議(出示),適時地對學生進行愛護環(huán)境的教育。
從基礎知識,到生活中的運用,再到深化拓展,由淺入深,使孩子們不僅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而且還增強了環(huán)保意識。
第四環(huán)節(jié):交流評價,體驗成功。
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和感想?
教師的提問,再一次把學生推到課堂教學的主體地位。通過學生自評、互評和教師的評價,讓學生既體會到學習的快樂,培養(yǎng)自我評價的能力,又總結了學習方法,幫助學生成為獨立的終身學習者。
整節(jié)課,我始終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充分利用遠程教育資源,突破傳統(tǒng)思路,在摸——做——說——議——玩的線索中,組織學生進行有價值的數(shù)學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學會數(shù)學和會學數(shù)學的能力。
(四、說板書)。
這節(jié)課我的板書是隨教學過程的展開逐步完成的,直觀形象、一目了然,而且體現(xiàn)了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有助于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和建構。
總之在這節(jié)課中,我將衛(wèi)星接收到的遠程教育資源與實際情況合理的取舍整合,制作出適合自己教學的多媒體,真正彌補了農村教學資源匱乏的問題,使農村孩子和城里孩子一樣,同在一片藍天下,共享優(yōu)質教育資源。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小學數(shù)學說課稿篇五
教學目標:
3、培養(yǎng)學生歸納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用具。
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若干塊,正方體和長方體教具。
教學過程設計。
(一)復習準備。
1.提問:什么是體積?常用的體積單位有哪些?
2.請每位同學拿出4個1厘米3的正方體,擺成一個長方體。
教師:這個長方體的體積是多少?你是怎樣知道的?(因為這個長方體由4個1厘米3的正方體拼成,所以它的體積是4厘米3。)。
教師:如果再拼上一個1厘米3的正方體呢?
教師:要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就要看這個物體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如果想知道我們這間教室的體積應該怎么辦呢?(引導學生理解有的物體是不能切開的,能不能運用學過的知識來解決。)能不能通過測量、計算來求出教室的體積呢?今天我們來學習怎樣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板書課題: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
(二)引導探索。
1.長方體的`體積。
師:“要想求長方體的體積,你們猜想可能與什么有關呢?”
(1)教師:請同學取出12個1厘米3的小正方體。問:它們的體積一共是多少?
教師:請同學們四人為一組,用這12個小正方體來拼擺長方體,并分別記下擺出的長方體的長、寬、高。
學生討論后回答:長方體的體積正好等于它的長、寬、高的乘積。
進一步驗證:同桌合作,用小正方體擺出自己喜歡的長方體,看看長方體的體積是否等于長、寬、高的乘積。
教師:用v表示體積,a表示長,b表示寬,h表示高,公式可以寫成:
板書:v=abh。
(2)練習:(學生口答。)出示老師的長方體教具,給出長、寬、高,求體積。
師:現(xiàn)在老師測量了教室的長是7、5米,寬是6米,高是3米,教室的體積是多少,你們知道嗎?學生快速計算。
2.正方體體積。
學生口答,老師板書:正方體體積=棱長×棱長×棱長。
用字母表示公式:用v表體積,a表示棱長,公式可寫成:v=a·a·a或者v=a3。
(2)教學例2。
學生試做,指名板演。
做一做:出示老師的正方體的教具,求體積。(學生口答)。
(三)鞏固反饋。
練習七5、6題。
(四)課堂總結。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小學數(shù)學說課稿篇六
首先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長方體的認識》是北師大版小學數(shù)學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內容,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是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具體而言是對長方體與正方體的頂點、面和棱的認識。這是在學生已經對長方體和正方體已經有了基本認識的情況下展開的,也對后續(xù)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以及體積打好了鋪墊,在課程結構上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說學情。
接下來談談學生的實際情況。新課標指出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所以要成為符合新課標要求的教師,深入了解所面對的學生可以說是必修課。本階段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也能做出簡單的邏輯推理,而且在生活中也為本節(jié)課積累了很多經驗。所以,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學習是相對比較容易的。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分析以及對學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頂點個數(shù),面的個數(shù)、形狀和大小關系以及棱的條數(shù)和長度關系。
(二)過程與方法。
在認識長方體的過程中,提升動手能力與空間觀念。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在自己動手研究長方體的過程中,感受數(shù)學活動的樂趣。
四、說教學重難點。
我認為一節(jié)好的數(shù)學課,從教學內容上說一定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而教學重點的確立與我本節(jié)課的內容肯定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根據授課內容可以確定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是長方體的認識,教學難點是:長方體與正方體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
五、說教法和學法。
現(xiàn)代教學理論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教學的一切活動都必須以強調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為出發(fā)點。根據這一教學理念,結合本節(jié)課的內容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征,本節(jié)課我采用情境教學法、直觀演示法和引導發(fā)現(xiàn)法等教學方法。
六、說教學過程。
下面我將重點談談我對教學過程的設計。
(一)新課導入。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觀察思考發(fā)現(xiàn)展示圖形為長方體和正方體,這也是學生之前已有的知識經驗,引入課題。并通過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實例,讓學生感受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
(二)新知探索。
接下來是教學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環(huán)節(jié),我主要采用直觀演示、小組合作探究、分組討論等教學方法。
在學生獨立思考后我會請個別同學回答,總結后板書明確面、棱和頂點。
之后組織學生小組活動:利用課前準備好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學具,讓學生小組合作,填表完成長方體和正方體頂點個數(shù),面的個數(shù)、形狀和大小關系以及棱的條數(shù)和長度關系,再請小組代表發(fā)言,最后我總結并板書。
設計意圖:這樣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自己思考長方體的組成,讓其有參與感,這也是學生自己能夠總結出的內容能夠,教師作為引導者要敏銳發(fā)現(xiàn)學生能夠自己掌握的知識內容,在此基礎上加以總結并規(guī)范。
最后跑出一個問題讓學生自己思考:長方體和正方體有什么區(qū)別與聯(lián)系。學生能夠自己思考后發(fā)現(xiàn),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至此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已經講授完畢。
(三)課堂練習。
出示課本中的試一試的內容。
(四)小結作業(yè)。
在課程的最后我會提問:今天有什么收獲?
引導學生回顧:長方體的認識。
本節(jié)課的課后作業(yè)我設計為:
回家找一找生活中的長方體,找一找它們的頂點、面和棱。
七、課后反思。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小學數(shù)學說課稿篇七
李麗娟。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景和實踐活動,探索并掌握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學生在動手操作,主動參與學習活動過程中發(fā)現(xiàn)知識的規(guī)律,掌握數(shù)學知識、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訓練。
3、在觀察、操作、探索的過程中,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得到提高,空間觀念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
教學實施具體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發(fā)現(xiàn)問題。
1、大家都愛吃水果,那么西瓜和蘋果哪個大?哪個小?(西瓜大蘋果小)。
其實剛才我們在比它們的什么?(比較它們的體積)體積指的是什么?(體積是指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
2、那么常見的體積單位有哪些呢?
4、看來同學們的意見出現(xiàn)了分歧,那么怎樣才能準確的比較出它們的大小呢?誰說說看?(看看它們哪個體積大哪個就大?)。
二、觀察思考提出猜想。
1、猜想:我們學過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誰來說說長方形面積與什么有關?(長方形面積與長和寬有關),長方體的體積可能與什么有關?下面請看課件。
出示三組長方體進行比較引導學生使學生初步認識到長方體的體積與它的長、寬、高都有關。
三、觀擦實驗,驗證猜想。
(1)看一看下面的長方體的體積是多少?為什么?
體積是4立方厘米。為什么?因為他它含有4個1立方厘米的體積單位。
我們已經知道,長方體的體積就是指長方體所含有的體積單位數(shù)。所以求長方體的體積就是求長方體所含有多少個這樣的體積單位。下面我們運用1立方厘米的體積單位來研究長方體的體積計算方法。
(2)再加上這樣的兩排,這個長方體的體積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學生1:12立方厘米。追問怎么得到的?
學生2:一排是4立方厘米,3排就是4×3=12立方厘米。??
學生2:一層是12立方厘米,2層就是。
12×2=24立方厘米再追問:這個長方體的長寬高分別是多少?學生3:長是4厘米,寬是3厘米,高是2厘米。
學生1:長方體的體積就等于長、寬、高的乘積。學生2: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
(1)師問:在生活中,怎樣計算長方體的體積?課件出示習題。
(4)繼續(xù)觀察。
使學生明確陰影部分的面積是上面各個圖形底面的面積,稱為底面積。然后導出。
v=s×h四.學以致用。
鞏固提高。
1、填一填。
2.判斷(判斷對錯,說明理由)。
(1)一個正方體的棱長是2米,它的體積是8立方米。(。
)(2)一個長方體的長30厘米,寬2分米,高5厘米,它的體積是30×2×5=500(立方厘米)。
(
)
(3)一個棱長為6分米的正方體,它的表面積和體積相等。(。
)3.提高題。
(1)一塊磚的長是24厘米,寬是長的一半,厚是6厘米,它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只列式)。
(2)一個正方體的棱長總和是36厘米,它的體積是多少?4.實際應用。
解:v=abh=2.9×1×14.7。
=42.63(m3)。
v=a=6×6×6。
=216(cm3)。
答:這種魔方的體積是216立方厘米。
五、談談你今天的收獲板書設計:
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
v=a×b×h。
=abh。
正方體的體積=棱長×棱長×棱長。
v=a×a×a。
a
=3。
v=s×h。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小學數(shù)學說課稿篇八
《長方體的認識》是北師大版小學數(shù)學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一節(jié)課。它是在學生過去初步認識了長方體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長方體的特征,這是學生比較深入地研究立體幾何圖形的開始。由研究平面圖形擴展到研究立體圖形,是學生發(fā)展空間觀念的一次飛躍。長方體是最基本的立體幾何圖形,通過學習,可以培養(yǎng)學生形成初步的空間觀念,為進一步學習其他立體幾何圖形打下基礎。
幾何知識具有很高的抽象性,而這節(jié)課又是學生初次較深入研究立體幾何圖形,因此,根據本節(jié)課的地位和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空間觀念薄弱的特點,我確定本節(jié)課的:
教學目標為:知識目標:使學生掌握長方體的特征,認識正方體的特征。
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初步學會看立體圖形的能力,并逐步形成空間觀念。
思想品德目標:在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
教學重點為:掌握長方體、正方體面、棱、頂點的特征。
教學難點為:形成長方體、正方體的概念,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二、說教法。
針對幾何知識教學的特點、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以及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空間觀念薄弱的特點,我打算主要采用講授法、觀察發(fā)現(xiàn)法、實驗法,以及分組討論、合作學習的形式,并運用計算機多媒體教學課件輔助教學,讓學生在觀察、感知各種實物的基礎上,動手操作,比一比、量一量,分組討論、合作學習,老師恰當點撥,適時引導,多媒體課件及時驗證結論。采取這些方法及手段,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實驗得出結論,體現(xiàn)了教學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
三、說學法。
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怎樣有序觀察、怎樣操作、用什么樣的方法發(fā)現(xiàn)的,怎樣概括結論,通過一系列活動,培養(yǎng)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能力,使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會學生學習。
四、說教學過程。
本節(jié)課內容屬于幾何知識中的概念教學。立體圖形的教學必須在利用實物模型的直觀活動中,通過分析、比較、綜合,初步概括形體的特征,在此基礎上抽象出圖形。所以,我確定本節(jié)課的教學程序為:
1、聯(lián)系已知、觀察實物、建立表象―導課。
2、抓住目標,合作學習,概括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征,抽象圖形。
3、比較長方體和正方體,探究知識間的聯(lián)系。
4、具體化(應用)內化新知。分四個環(huán)節(jié)進行教學。
第一步:聯(lián)系已知、觀察實物、建立表象―導課:首先,計算機顯示已經學過的平面圖形,強調“平面圖形是由線段圍成的”,接著,再顯示即將學習立體圖形,從而引出長方體,讓學生用手摸長方體,說出你感覺到了什么?這樣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激起了求知欲,自覺、有意地投入到了新知識的學習中去。
第二步:抓住目標,合作學習,概括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征,抽象圖形。
在這個重點環(huán)節(jié)中,我設計了三個教學層次。
1、觀察實物或模型,認識長方體的面、棱、頂點讓學生仔細觀察,并用手摸一摸,通過視覺、觸覺等多種感官共同參與大腦的分析活動,在學生充分感知的基礎上,計算機進行演示,然后用下定義的方式揭示概念,使學生對長方體各部分的名稱留下深刻的印象,為展開研究長方體的特征鋪平道路。
2、師生共同研討長方體的特征,解決重點。我打算采用分組討論、合作學習的方式,把要討論的問題放手給學生。我列出這樣三個問題,讓學生討論解決:
(1)長方體有幾個面?你是怎樣數(shù)的?每個面是什么形狀?相對的面有什么關系?
(2)長方體有多少條棱?你是怎樣數(shù)的?哪些棱的長度相等?
(3)長方體有多少個頂點?
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數(shù)一數(shù)、比一比、量一量,在學生充分討論的基礎上,并用計算機動態(tài)顯示驗證:大家請看。
(1)這是演示讓學生數(shù)面,并驗證相對的面完全相同。
(2)這是演示把棱分成四組,有規(guī)律地數(shù)出有12條棱,并驗證相對的4條棱的長度相等。
(3)這是顯示有8個頂點。
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要適當引導,循序漸進。比如在數(shù)面和棱的多少時,通過先讓學生自已數(shù),過渡到老師指導下的有規(guī)律地數(shù),不僅教知識而且教方法,對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大有益處。并且采用了分組討論、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充分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體現(xiàn)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培養(yǎng)了學生團結協(xié)作解決問題的精神。
3、師生共同研討正方體的特征,解決重點。
(1)正方體有幾個面?你是怎樣數(shù)的?每個面是什么形狀?所有的面有什么關系?
(2)正方體有多少條棱?你是怎樣數(shù)的?哪些棱的長度相等?
(3)正方體有多少個頂點?
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數(shù)一數(shù)、比一比、量一量,在學生充分討論的基礎上,并用計算機動態(tài)顯示驗證:大家請看。
(1)這是演示讓學生數(shù)面,并驗證所有的面完全相同。
(2)這是演示并驗證所有的棱的長度相等。
(3)這是顯示有8個頂點。
第三步,比較長方體和正方體有哪些相同點,不同點?
第四步,具體化(應用)內化新知,數(shù)學概念的形成與深化,不僅靠直觀感知,還要輔以靈活、有趣、有層次的訓練與練習。
根據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我設計了三個層次的練習:
1、基本練習:填空題,深化掌握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征。
2、應用練習:文字判斷題和應用題。進一步深化知識,提高思維能力。
本節(jié)課的板書設計我采用了綱要信號法,簡明扼要,一目了然,重點突出,突出強調了長方體的特征。
(板書設計)。
正方體的認識。
面面棱棱頂點頂點。
總之,本節(jié)課的設計,我遵循小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由直觀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采用分組討論,合作學習的形式,讓學生參與教學全過程,增強了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并用計算機多媒體教學課件輔助教學,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學效率與效益。
以上是我對《長方體的認識》這節(jié)課的教學設想,不當之處,請老師們批評指正。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小學數(shù)學說課稿篇九
各位老師:
大家好!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長方體和正方體,這是學生比較深入地研究立體幾何圖形的開始。
知識目標:使學生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長、寬、高。
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初步看立體圖形的能力。并逐步形成空間觀念。
情感目標;在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
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面、棱、頂點的特征,認識其長、寬、高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難點在于形成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概念,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針對幾何知識教學的特點,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以及小學生形象思維為主空間觀念薄弱的特點,我打算采用講授法、觀察發(fā)現(xiàn)法,以及分組討論合作探究的形式,并運用多媒體教學,課件輔導教學,讓學生在觀察感知各種實物的基礎上動手操作,比一比、量一量、做一做,利用這些方法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一系列有序活動培養(yǎng)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的能力,使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會學生學習。
本節(jié)課的內容屬于幾何知識中的概念教學,立體圖形的教學必須在利用實物模型的直觀活動中,通過分析、比較、綜合、初步概括形體的特征,在此基礎上抽象出圖形,所以,我確定本次課的教學過程為:
(一)從分類中引入。
1、請看大屏幕,以4人組為單位,把大屏幕上的圖片進行分類。
小組匯報。要求:你們是怎樣分類的?標準是什么?
2、仿照以長方體與非長方體為標準的組分類法,請大家把所有的長方體和正方體都挑出來。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研究長方體和正方體(出示課題)。把另一堆放在一邊。
(二)在觀察討論中了解長方體、正方體面的特點。
1、拿一個長方體,讓學生觀察后,問:它是什么圖形?長方體的面有什么特點?
學生觀察后討論特點,并說明你怎么證明?
匯報:長方體有6個面,6個面都是長方形,相對的面大小相等。
例如證明相對的面大小相等:(學生可能會有以下幾種方法)。
(1)可以通過度量長和寬算出面積。
(2)可以把一個面用剪刀剪下來與相對的面去比。
(3)也可以把一個面描在紙上,再用相對的面去比。
……。
2、在你們分出的長方體中,有沒有特殊的類型。學生匯報:
(1)有一個長方體有2個面是正方形,4個面是長方形,而且2個正方形大小相等,4個長方形大小也相等。
(2)有一個長方體的6個面都是正方形,這一類(我們把它們叫做正方體或立方體)是長方體的一種特殊情況。(并讓學生畫集合圖表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系。)。
(三)在制作中了解長方體、正方體頂點和棱的特點。
1、自學課本1-2頁了解兩個面相交的邊叫做棱。三條棱相交的點叫頂點。相交于一個頂點的三條棱的長度,分別叫長、寬、高。
2、用小圓球(頂點)和4種不同長度(分別以a,b,c,d表示)的小棒(棱),制作長方體、正方體模型(如下圖)。
3、出示小組合作制作要求:
(1)每組制作一個長方體和一個正方體;
(2)制作前先小組討論填好材料單;
材料單。
模型頂點棱。
(小圓球)(小棒)。
abcd。
長方體個條條條條。
正方體個條條條條。
(3)按材料單準備好材料;
(4)制作完成后,討論棱和頂點有什么特點。如果材料不夠或有多余,請說明為什么?
4、小組活動。
(四)在設計填寫學生報告單中鞏固。
請大家按小組設計一張學習的報告單來小結今天學習的內容。
(五)課外延伸中深化。
1、找一個火柴盒和魔方,分別量出它們的長、寬、高。
2、用硬紙板做一個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模型,比較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課外實踐操作,把數(shù)學學習從課堂延伸到課外,進一步體驗到數(shù)學與生活緊密相關。]。
本課為學生提供具體的實踐活動,創(chuàng)設引導學生探索、操作和思考的情景。整節(jié)課大部分時間學生都在動手實踐,有獨立探究,有合作交流;有猜想,有驗證;有觀察,有分析,有想象,有解決問題的策略。力求讓學生在盡可能大的活動空間中切實體驗到數(shù)學就在自己的身邊,數(shù)學對解決實際問題是有用的。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小學數(shù)學說課稿篇十
教學內容:
課本p40、41,例3、例4及練習八中相應的練習。
教學目標:
結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動,學生初步認識直角,會用三角板判斷直角和畫直角。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會用三角板判斷直角和畫直角。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出示活動角)這是什么圖形?
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系?
教師演示轉動成直角,問:你們見過這樣的角嗎?
這種角就是直角。
[設計意圖]:通過舊知的復習引發(fā)學生認識直角的興趣。
二、合作探索,學習新知。
1、教學例3。
(1)、你還在哪些地方見過這種角?把你發(fā)現(xiàn)的這種角說給小組的同學聽聽。
學生小組交流發(fā)現(xiàn)。
匯報發(fā)現(xiàn)。
(2)、教師板書畫一個直角。學生觀察教師畫的角。
(3)、你能制作一個直角嗎?想一想你準備怎樣制作,做好后在小組內交流認識你制作的直角。
學生思考制作直角的方法并制作,在小組內交流認識直角。
(4)、教師指名匯報制作直角的方法。并根據學生的匯報決定是否介紹用一張紙折出一個直角:先將這張紙上下對折,再沿著折痕對折就可以得到一個直角。
2、教學例4。
(1)、你有什么方法可以驗證一個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呢?把你的方法說給小組的同學聽一聽。
小組討論交流驗證一個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
(2)、學生匯報,并驗證方法:在我們的三角板上有一個是直角。要知道一個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F(xiàn)在請你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學生觀察三角板并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3)、請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看看哪些角是直角?
學生分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周圍的角中哪些是直角。并匯報。
3、畫直角。
(1)、你還能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干什么?
回憶一下上節(jié)課我們是如何畫角的,然后請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畫一個直角。畫好后給小組的同學說說你是怎樣畫的。
學生回憶畫角的方法,思考直角的畫法再畫出直角,交流畫直角的方法。
(2)、指名板演畫直角并說說畫法。
畫直角的時候要注意什么問題?引導學生歸納總結直角的畫法。
[設計意圖]:通過對學生生活中的物品的觀察,以及制作直角等活動,使學生充分認識直角的特點,加深學生對直角的理解。讓學生判斷直角、畫直角等小組活動,學生進一步認識直角,會正確判斷直角。并通過復習角的畫法引發(fā)學生思考直角的畫法及得出畫法、正確畫直角。
三、學習效果測評。
1、完成第41頁的做一做第1題。
你能找出我們身邊的直角嗎?找到并驗證后說給小組的同學聽一聽。
學生分小組尋找直角并交流。
2、完成第41頁的做一做第2題。
教師指導學生獨立完成。
指名匯報并要求說出是怎樣畫的。
學生獨立畫直角并思考是如何畫的。并匯報說明畫法。
[設計意圖]:通過尋找生活中的直角以及畫直角等練習,讓學生體會到直角就在我們的身邊。
四、課堂總結。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什么知識?
教師引導學生梳理知識。
你有什么收獲?
教學后記:
直角是一種特殊的角,在學習完角的認識之后學習這部分內容,學生有了一定的知識鋪墊。本節(jié)課先讓學生觀察實物,從實物中抽象出直角,再讓學生通過折一折、畫一畫、比一比等活動鞏固對直角的認識。學生畫直角有一定的困難,方法雖然會了,但在一些細節(jié)方面,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還是力不從心。如,在畫另一條直角邊時,由于尺子不好按牢,畫出的邊不直;又如:從頂點出發(fā)畫另一條直角邊,因為尺子有厚度,畫出的邊不能和邊相交。要讓學生多練習畫,熟練后就能找到技巧了。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小學數(shù)學說課稿篇十一
體驗是指“通過實踐來認識周圍的事物”,是人類的一種心理感受,是帶有主觀經驗和感情色彩的認識,與個人的經歷有著密切的關系,數(shù)學學習中的體驗是指學生個體在數(shù)學活動中,通過行為、認知和情感的參與,獲得對數(shù)學事實與經驗的理性認知和情感態(tài)度。體驗具有以下特點:
1、體驗是對學習個體的重視。包括個體的各種生活經驗、獨特的思維方式和情感態(tài)度。因為真正有價值的學習是以學生個體經驗為基礎的,是學生對知識主動建構的過程,更是使學生整個精神世界發(fā)生變化的過程。
3、體驗中的數(shù)學活動包括合作與交流。這是因為數(shù)學建構活動有其社會性質,也就是說,“個人創(chuàng)造的數(shù)學必須取決于數(shù)學共同體的‘裁決’,只有為數(shù)學共同體所一致接受的數(shù)學概念、方法、問題等,才能真正成為數(shù)學的成分。”因此,個體的經驗要與同伴和教師交流與分享,才能達到共同建構的目的。
二、設計思路。
長方體和正方體是最基本的立體圖形,它是在學生直觀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特征的基礎上展開教學的,為今后進一步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體積,以及其它立體圖形做好鋪墊。
教材先引導學生觀察長方體的模型,歸納長方體的特征,接著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和正方體的特征以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系。練一練安排了三個層次的練習,由淺入深,通過看立體圖、實際測量、制作長方體和正方體,進一步鞏固對長方體和正方體特征的認識,形成空間觀念。
基于以上認識,我認為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通過觀察、討論、分類、制作等實踐活動,了解長方體、正方體的棱、頂點、面的特點,初步學會制作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模型。
2、培養(yǎng)操作、觀察、表達及思維能力,發(fā)展空間觀念,學會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體驗學習數(shù)學的樂趣。
教學重點:長方體的特征。
為完成以上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點。本節(jié)課體現(xiàn)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教育思想和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合作發(fā)現(xiàn),體驗成功,和諧發(fā)展”的教學思路。在教學中,讓學生眼、手、腦多種感官參與認知活動,通過觀察、測量、制作等活動,從具體到抽象,使學生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會制作長方體和正方體。在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中,促進了各個層次學生的多向交流和共同發(fā)展,培養(yǎng)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技能。同時,引導學生體驗合作發(fā)現(xiàn)的愉悅,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和主動探索的創(chuàng)新意識。
三、教學過程。
(一)從分類中引入。
1、今天大家都帶來了各種各樣的物體,請以4人小組為單位,把自己帶來的立體都放在一起,然后分一分類。
小組匯報。要求:你們是怎樣分類的?標準是什么?
2、指以長方體與非長方體為標準的組:請大家和他們組一樣,把所有的長方體和正方體都挑出來。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研究長方體和正方體(出示課題)。把另一堆放在一邊。
(二)在觀察討論中了解長方體、正方體面的特點。
學生觀察討論特點,并說明你怎么證明?
匯報:長方體有6個面,6個面都是長方形,相對的面大小相等。
例如證明相對的面大小相等:(學生可能會有以下幾種方法)。
(1)可以通過度量長和寬算出面積。
(2)可以把一個面用剪刀剪下來與相對的面去比。
(3)也可以把一個面描在紙上,再用相對的面去比?!?。
2、在你們的長方體中,有沒有特殊的類型。
學生匯報:(1)有一個長方體的6個面都是正方形,6個面的大小相等。這一類(我們把它們叫做正方體或立方體)是長方體的一種特殊情況。(并讓學生畫集合圖表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系。)。
(2)有一個長方體有2個面是正方形,4個面是長方形,而且2個正方形大小相等,4個長方形大小也相等。
再讓學生猜想一下,有沒有一個長方體只有4個面是正方形?
(三)在制作中了解長方體、正方體頂點和棱的特點。
1、自學課本1-2頁了解兩個面相交的邊叫做棱。三條棱相交的點叫頂點。相交于一個頂點的三條棱的長度,分別叫長、寬、高。(投影揭示下圖)。
2、用小圓球(頂點)和4種不同長度(分別以a,b,c,d表示)的小棒(棱),制作長方體、正方體模型(如下圖)。
3、出示小組合作制作要求: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小學數(shù)學說課稿篇十二
活動目的:
2、進一步鞏固對正方形和長方形的認識,了解平面和立體的不同。
活動準備:
活動過程:
1、復習鞏固認識正方形和長方形。
教師分別出示正方形和長方形,讓幼兒說出它們的相同和不同的特征。
3、發(fā)給幼兒(每組)長方體、正方體、正方形、長方形各一個,讓幼兒隨意擺弄,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它們有什么不同與相同。
4、教師與幼兒一起比較、總結:按順序數(shù)一數(shù),長方體有六個面,它的每一個面一般都是長方形,正方體也有六個面,每個面都是正方形(用正方形和正方體的每個面重疊比較)它的六個面一樣大。
5、讓幼兒說出生活中見過哪些物體是長方體。哪些物體是正方體。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小學數(shù)學說課稿篇十三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
一、說教材《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是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第十冊第三單元的教學內容。本課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礎上,第一次學習立體幾何圖形的有關知識。幾何知識具有很高的抽象性,而這節(jié)課又是學生初次較深入研究立體幾何圖形,因此有一定難度。根據本節(jié)課的內容和小學生形象思維空間薄弱的特點我確定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目標:使學生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長、寬、高。
2、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初步看立體圖形的能力。并逐步形成空間觀念。
3、情感目標;在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教學難點是讓學生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面、棱、頂點的特征,認識其長、寬、高,教學難點是讓學生初步建立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空間概念。
二、說教法、學法針對幾何知識教學的特點,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以及小學生空間觀念薄弱的特點,我打算采用講授法、觀察發(fā)現(xiàn)法,以及分組討論合作探究的形式進行教學,并運用多媒體輔導教學。
為了使學生較好地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逐步形成空間觀念,除了讓學生通過,來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以外,讓學生在觀察實物的基礎上,通過動手操作,看一看,摸一摸,數(shù)一數(shù),量一量,做一做來學習新知,同時以此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說教學過程(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生活中的物體(有禮品盒、煙盒等)。
同學們,你們看,屏幕上都展示了哪些物體,這些物體是什么形狀的?
學生回答。
教師肯定:對,它們都是長方體。
多媒體展示長方體圖形。
這些物體的大小不同,可它們都是長方體。今天咱們就來進一步認識長方體。
(通過對現(xiàn)實生活中物體形狀的觀察,抽象出長方體的圖形,使學生了解到生活中很多物體的形狀都是長方體。教會學生用數(shù)學眼光去觀察生活。)。
(二)、探究新知。
請拿出你準備的長方體,閉上眼睛摸一摸,看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學生摸。
學生匯報自己的發(fā)現(xiàn)。
教師拿出長方體模型,邊摸邊說明:同學們們的發(fā)現(xiàn)可真不少,長方體上平平的面,我們把它叫做長方體的面;兩個不同平面相交的一條邊,叫做長方體的棱;這個尖尖的點也就是三條棱相交的一點就是長方體的頂點。
(在這里讓學生閉上眼睛動手摸長方體,讓學生更加深刻直觀認識了長方體的面、棱和頂點)。
我們已經認識了長方體,那么,長方體的面、棱、頂點都有什么特征呢?
下面我們首先來研究長方體的面有什么特征?
出示學習提綱,請學生根據提示來研究長方體的面。
1、長方體有幾個面?
2、這些面是什么圖形?
3、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學生研究完了,可以和同桌交流。
教師利用課件進行總結。
長方體有6個面,這些面是長方形,特殊情況有兩個正方形。相對的面相等。
同學們剛才合作的非常認真,下面自己拿出自己的長方體研究一下棱有什么特征?
出示學習提綱:
1、長方體有幾條棱?
2、哪些棱長度相等?
學生研究。
挑學生反饋:長方體有12條棱,相對的棱長度相等。
那么,這些同學研究的對不對呢?
動畫演示,教師總結;長方體有12條棱,相對的棱長度相等。
我們研究完了長方體的面和棱,那長方體有幾個頂點呢?
出示學習提綱,學生研究、反饋。
教師利用多媒體進行總結。
長方體有8個頂點。
(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數(shù)一數(shù)、比一比等活動,引導學生認識了長方體的面、棱、頂點的特征,從而讓學生有了比較全面的認識)。
剛才我們把三條棱相交的一點叫做頂點,那么相交于一個頂點的三條棱分別叫什么呢?
同學給三條棱起名字。
師:下面請同學們再次拿出長方體學具,將它放在眼前的不同方位,觀察:你看到了長方體的幾個面?都是什么圖形?學生反饋(1個面、2個面、3個面。有長方形、平行四邊形)。
同學們觀察的非常細致。(電腦演示直觀圖)我們在作圖時,除了前面和后面外,其它各面都畫成平行四邊形,但實際上是長方形??床灰姷睦庥锰摼€來表示。
(從實物中抽象出幾何圖形,有效地發(fā)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也教給學生識圖的方法。)。
師:想一想:如果將長方體的長、寬、高調整,使長、寬、高相等,會得到什么形體呢?(教師演示將長方體變成一個正方體)它也叫立方體。
出示魔方:它有什么特征呢?能不能用研究長方體特征的方法去觀察思考?
出示自學提綱:
1、正方體有幾個面?大小怎樣?
2、正方體有幾條棱?長短有什么關系?
3、正方體有幾個頂點?
學生反饋。
教師總結。
(學生對長方體特征有一定認識后,運用遷移規(guī)律,自學歸納正方體特征。)。
誰來說一說長方體和正方體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學生先同桌互說、然后挑學生反饋。
教師總結:正方體是長、寬、高都相等的特殊的長方體。我們可以用集合圖表示它們的關系。
多媒體演示。
(三)、反饋練習。
1、說出下面每個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長、寬、高。
3、用一根鐵絲圍成一個棱長3分米的正方體框架,這根鐵絲長多少分米?
(通過練習,進一步加強了學生的識圖能力和空間想像能力)。
(四)、整理回顧。
想一想,我們這節(jié)課研究了什么?你的收獲是什么?
學生說。
四、說板書設計。
本節(jié)課的板書設計簡明扼要,清晰地將本課的內容傳遞給學生,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小學數(shù)學說課稿篇十四
我覺得這位教師的成功之處在于摒棄傳統(tǒng)的灌輸模式,采用換位思考的方式,把課堂還給了學生,讓學生真正掌握了學習的主動權,改變了過去那種學生讓老師在既定的框架內牽著鼻子走的被動局面,變“教師問學生答”為“學生問教師答”,使教學信息從學生出發(fā),在教師的知道和點撥下,最后又反饋給學生,形成“學生——教師——學生”的信息流程,信息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都是學生,更好地體現(xiàn)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
沒想到只是交換了一下位置,不僅教者輕松,學者亦輕松,我真切地感受到:換位體驗,真好。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小學數(shù)學說課稿篇十五
(三)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一)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的意義和計算方法。
(二)確定長方體每一個面的長和寬。
教具:長方體、正方體紙盒(可展開)、投影片、電腦動畫軟件。
(二)學習新課。
教師出示長方體教具,用手摸一下前面(面對學生的面),說明這是長方體的一個面,這個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積;再用手摸一下左邊的面,說它也是長方體的一個面,它的大小是它的面積。
教師:長方體有幾個面?學生:6個面。
教師用手按前、后,上、下,左、右的順序摸一遍,說明這六個面的總面積叫做它的表面積。
請學生拿著自己準備的長方體盒子也摸一摸,同時兩人一組相互說一說什么是長方體的表面積。
再請同學拿著正方體盒子,兩人一組邊摸邊說什么是正方體的表面積。
學生討論。(把六個面展開放在一個平面上。)。
教師演示:把長方體盒子、正方體盒子展開,剪去接頭粘接處,貼在黑板上。也請每位同學把自己準備的長、正方體盒子的表面展開鋪在課桌上。
教師:請再說一說什么是長、正方體的表面積。(學生口答。)。
教師板書:長方體或正方體6個面的總面積,叫做它的表面積。
2.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學生四人一組邊操作邊討論后歸納:
請同學用自己的展開圖練習找各面的長寬。然后再請一兩位同學上講臺,指出黑板上展開圖中相等的面和對應的長和寬。
3.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1)教師:看看自己的正方體表面展開圖,能說出正方體的表面積如何求嗎?
(2)試解下面的題。
例2(投影片)一個正方體紙盒,棱長3厘米,求它的表面積。
請同學們填在書上,一位同學板書:
32×6。
=9×6。
=54(厘米2)。
答:它的表面積是54厘米2。
教師:如果這個盒子沒有蓋子,做這個盒子要用多少紙板該如何列式?
學生:少一個面。列式:32×5。
教師:說表面積是指六個面,實際問題中有的不是求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審題時要分清求的是哪幾個面的和。
(3)練習:課本p26做一做。(請兩位同學寫投影片,其余同學做本上。)。
用學生投影片集體訂正。
(三)鞏固反饋。
課堂教學設計說明。
本節(jié)新課教學分為三部分。
第二部分教學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第三部分教學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板書設計。
【本文地址:http://m.aiweibaby.com/zuowen/15537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