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是一種通過色彩和線條來展現(xiàn)藝術(shù)家的創(chuàng)造力和視覺效果的藝術(shù)形式。對于學生來說,如何合理安排學習和休閑的時間,使得學業(yè)和娛樂兼顧?今年的工作總結(jié),讓我深思與反思;
柳永雨霖鈴心得篇一
“寒蟬凄切”,這是送別的大環(huán)境,不僅渲染了氣氛,也暗示了送別的地點。宋代的汴京河兩岸栽有很多柳樹,柳永在另一首詞《少年游》中曾寫過“高柳亂蟬嘶”?!昂s凄切”正是寫柳樹上寒蟬凄切的長鳴,而柳樹又有“拂水飄綿送行色”的作用,因此自然會觸動離情。這就點明了全文的主旨。下面接著說“對長亭晚”,意思就更明確了。在唐宋時期,“長亭”已經(jīng)當作了離別地點的通稱。康與之曾說過:“今古短長亭,送往迎來處?!痹~人此刻到了長亭,正值“驟雨初歇”,眼前的景物變得更加清晰,他聽著凄切的蟬聲,看到河兩岸的柳樹和河邊的小舟,離情自然更濃。這里是一種融情入景的寫法。
雨停了,這時,無論如何也該啟程了,必得離別,自然逼出下句“蘭舟催發(fā)”。
“都門帳飲無緒”,詞人因仕途失意,窮困潦倒,只能在一個很簡陋的帳蓬里告別戀人,當時的心情正如李煜所說:“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p>
白天就登程了,因不忍離別,延挨到了“對長亭晚”,自然喚起下句“方留戀處”。正在依戀難舍的時候,船家又一陣一陣地催他出發(fā),船家越是這樣催促,他愈覺得留戀,愈值得珍惜,內(nèi)心更覺得痛苦。
“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在催促聲中,詞人已不得不離別。離別之際,縱有千言萬語,也被噎住,說不出話來,兩人只有緊緊地握住手,如蘇軾所說:“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p>
這樣寫景與寫情用的是反襯手法。
盡管寒蟬聲凄欲斷,總還能發(fā)出嘶鳴。而人在離別的時候,反成了“無語凝噎”。悲痛之極,連寒蟬那種凄切之聲也難以發(fā)出。
這里又運用了一種遞進手法。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一個“念”字,就表明了以下所寫的景物是詞人所想象的。這一句將上片別前的實寫巧妙過渡到下片別后的虛寫。
行舟去處,是那千里煙波。崔顥在《黃鶴樓》一詩中曾寫過:“昔人已乘黃鶴去,煙波江上使人愁?!蹦乔Ю餆煵ㄖ鲜浅脸聊红\,那沉沉暮靄之上又是空闊的楚天。而在這無邊的廣漠之中,漂泊無所止的卻是一葉小舟,行舟里是孤獨的旅人,以及旅人那無比寂寥悵惘的內(nèi)心。想到這里,作者更加感到離愁的痛苦和前途的渺茫。
詞人由離別之事觸動離別之情,由離別之情又推及到離別之理,就自然有了下面的開頭“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
自古以來,秋天就很容易使人悲傷,杜甫《登高》中曾說:“萬里悲秋常作客?!瘪R致遠《天凈沙99秋思》也說過:“枯藤、老樹、昏鴉,斷腸人在天涯?!?/p>
而離別又總是令人非常傷心。李白《送友人》詩中曾說:“揮手自茲去,蕭蕭斑馬鳴?!睋]手告別,連馬也因不忍離別而禁不住蕭蕭長鳴,更何況是在“冷落清秋節(jié)”這樣特別的環(huán)境中離別。這種痛苦就更加使人難以忍受。難怪宋代詞人吳人英說:“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p>
對于“傷離別”。蘇軾在《水調(diào)歌頭》中也曾感嘆:“人有悲歡離合。”但是他能由“月有陰晴圓缺”的自然規(guī)律得到領(lǐng)悟,心胸曠達,最后發(fā)出“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樣的美好祝愿。而柳永卻沒能從“傷離別”中解脫出來,在一葉孤舟上推想“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一千古名句。這里的楊柳、曉風、殘月都是最能觸動離愁的事物。溫庭筠在一首送別詞里就說過:“江上柳如煙,雁飛殘月天。”曹植也曾寫過:“愿為西南風,長逝入君懷?!?/p>
作者把這三件事集中成一幅凄清的畫面:飄拂的楊柳,凄涼的曉風,破碎的殘月,這樣更加使離人勾起對往事的回憶,深感眼前的孤獨。
更何況這幅畫面又是出現(xiàn)在一個特定的時刻――“酒醒”之后。離人飲酒,為的是消愁,但李白說過:“舉杯消愁愁更愁。”李清照也曾說:“扶頭酒醒,別是閑滋味?!边@“閑滋味”正是指的“愁滋味”。
試想,柳永此時不過是離開心愛的人的第二天早晨,“執(zhí)手相看淚眼”的圖像依然鮮明地留在心上,面對著眼前的凄清景象,而前路又是“千里煙波”,他還得繼續(xù)前行,離心愛的人越來越遠,正如歐陽修所說的“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此去經(jīng)年,應是良辰美景虛設(shè),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想到離別后凄涼寂寞的心情,縱然有良辰美景也形同虛設(shè),因為沒有心上人陪我共賞。即使有許許多多的風情韻事,又能對誰傾訴呢?這一反問,與李清照《聲聲慢》的結(jié)尾“怎一個愁字了得”有異曲同工之妙,使感情顯得更加強烈,這種離愁只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與日俱增。
讀完了下片,再回過頭來看看上片“都門帳飲無緒”,“無語凝噎”,我們自然會更加理解這些話的內(nèi)涵――原來詞人和他心愛的人之間的感情竟如此深厚,怎能不難分難舍。這是一種虛實相濟的寫法。
柳永雨霖鈴心得篇二
在柳永仕途失意,四處飄泊。這首詞就是他離汴京、前往浙江時“留別所歡”的作品。
詞以悲秋景色為襯托,抒寫與所歡難以割舍的`離情。上片寫送別的情景,深刻而細致地。
表現(xiàn)話別的場面。下片寫設(shè)想中的別后情景,表現(xiàn)了雙方深摯的感情。全詞如行云流水,
寫盡了人間離愁別恨。詞人以白描手法寫景、狀物、敘事、抒情。感情真摯,詞風哀婉。
【賞析】。
這首詞上片細膩刻畫了情人離別的場景,抒發(fā)離情別緒;下片著重摹寫想象中別后的凄楚情狀。全詞遣詞造句不著痕跡,繪景直白自然,場面栩栩如生,起承轉(zhuǎn)合優(yōu)雅從容,情景交融,蘊藉深沉,將情人惜別時的真情實感表達得纏綿悱惻,凄婉動人,堪稱抒寫別情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詞和婉約詞的代表作。
【詞牌格律】。
詞牌說明。
雨霖鈴,是唐教坊曲,后用為詞牌。《樂章集》入“雙調(diào)”?!稑犯s錄》:“《雨霖鈴》,明皇自西蜀返,樂人張野狐所制?!薄侗屉u漫志》卷五引《明皇雜錄》及《楊妃外傳》云:“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彌旬,棧道中聞鈴聲。帝方悼念貴妃,采其聲為《雨霖鈴曲》以寄恨。時梨園弟子惟張野狐一人,善篳篥,因吹之,遂傳于世。”《漫志》又稱:“今雙調(diào)《雨淋鈴慢》,頗極哀怨,真本曲遺聲?!币话偃?,前后片各五仄韻,例用入聲部韻。前片第二、五句是上一、下三,第八句是上一、下四句式,第一字宜用去聲。
柳永雨霖鈴心得篇三
柳永的獨特生活閱歷使他的詞在描寫離愁別恨時,不同于那些旁觀者僅僅局限于客觀描摹,而是有著切身體驗的真情實感和自抒胸臆。能夠運用層層鋪敘、恣意渲染的手法,使內(nèi)心情感如水銀瀉地般揮灑自如,盡情抒發(fā),給人酣暢淋漓、耳目一新的暢快感受。
《雨霖鈴》便是其中廣為世人誦的一首。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緒,留戀處、蘭舟催發(fā)。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jīng)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shè)。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這首詞寫的是作者離開都城汴京城時,與一位紅顏知己纏綿悱惻、哀婉動人的別離情景。
從寫景開始,交代送別的時間、地點。通過寒蟬凄切痛楚的叫聲、令人傷感的時間和地點以及驟雨初歇后的蕭條冷落的景物,更兼雨后帶涼意。映襯出離人此時內(nèi)心深沉的痛楚。景中有情,字字含情。此時的景已經(jīng)不是單純的景物。一陣驟雨過后,景色特別鮮明刺眼,正值暮色蒼茫時分,周圍全是凄切的蟬聲,對著這送別的長亭,一幅多么動人愁思的境界!這里著重釀造的是:一種足以觸動離情別緒的氣氛,給人一種無可奈何的感受,也增強下面抒情寫實的真實性和感染力。
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fā)。京城門外,情人臨時搭起帳篷,設(shè)宴餞行,然而因為離別而心情不好,食之無味。正當二人難分難舍之時,船公卻催促登船。兩個轉(zhuǎn)折句,足見其留戀之情深。從“催發(fā)”中可以看出故事中的人物是多么依依不舍。從這種依依不舍中也可以更清楚的看出,那“無緒”已經(jīng)是達到了“黯然魂銷”的程度。
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通過對情景的白描手法,神情逼真地寫出了二人分手時的情況,刻畫出“別亦難”時的悲痛心情。那種“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是一種多么使人柔腸寸斷,悲痛欲絕的場景。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想到從此天各一方,心情更加暗淡,移情入景,水色天光便披上了陰影。借此景襯托離愁的無邊無際、離人前途的渺茫及情人相見之無期;也反襯離人孤舟行駛的飄零渺小、孤苦伶仃。在這種景色中,那暗淡的情緒就變得越發(fā)黯淡了,更何況渺茫的前程?于是就把所有的景色都涂上了更加黯淡的色彩,再加以必要的擴張,說“千里”,說“沉沉楚天闊”。這么一來,給予讀者的感覺就不光是自然的景色,更深刻的是這種景色中充塞著茫無邊際的離愁別恨。由此可以想象出離人在離別之時雖然不是無語凝噎,但從望空凝思、情意綿綿之態(tài),自然引出了下文對別后漂泊孤寂的聯(lián)想,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清秋冷落的時候,這種情何以堪的離情,凡是多情的人都會具有的。這種把個別的、特殊的情況說成永恒的、普遍現(xiàn)象,顯得合情合理。與前文結(jié)合起來看,可謂是虛實結(jié)合,由實及虛,突破了時空限制,增加了感情容量,更擴大了感情的深度。因為清秋時節(jié)“傷離別”,關(guān)鍵在于“多情”二字。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古人有折柳相贈之說,柳暗含“留”之意,楊“柳”——即“留”的諧音,離人見柳思人,離愁更生。作為傳誦千古的名句,就在于這種擬設(shè)的描寫本身,反映出作者有著多次“相見時難別亦難”的痛苦經(jīng)歷,用酒醒后但見柳岸曉風殘月的悵然若失,更加突出臨別時分的蘭舟語咽和醉不成歡的“留戀”難舍。并且也隱含著對于未別之前羅帳燈昏、青樓夢好那“千種風情”的凄涼回味,而這一切,都因“多情”的思前想后蔓延開來。“今宵”二句,景是虛景,情屬實情,作者的由實入虛,帶給讀者的則是因虛見實。運用生動的`藝術(shù)聯(lián)想,既有著依情揣擬的瞻望,又有著意在不言中的回顧,充分表達了清秋離別的復雜內(nèi)心。而讀者則可以調(diào)動自身積累的生活體驗,去完善和補充詞人提供的藝術(shù)境界。
此去經(jīng)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shè)。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良辰美景”是虛景,“千種風情”是虛情,以虛景虛情結(jié)尾,清秋節(jié)的實景可以隨著時間的推移暫告消失,而“傷離別”的實情,只會因時間的推移而日漸積累。這種別開生面的寫景、寫情,可以說是柳永在詞的藝術(shù)表現(xiàn)上的杰出創(chuàng)造。
柳永雨霖鈴心得篇四
“寒蟬凄切”,這是送別的大環(huán)境,不僅渲染了氣氛,也暗示了送別的地點。宋代的汴京河兩岸栽有很多柳樹,柳永在另一首詞《少年游》中曾寫過“高柳亂蟬嘶”?!昂s凄切”正是寫柳樹上寒蟬凄切的長鳴,而柳樹又有“拂水飄綿送行色”的作用,因此自然會觸動離情。這就點明了全文的主旨。下面接著說“對長亭晚”,意思就更明確了。在唐宋時期,“長亭”已經(jīng)當作了離別地點的通稱??蹬c之曾說過:“今古短長亭,送往迎來處。”詞人此刻到了長亭,正值“驟雨初歇”,眼前的景物變得更加清晰,他聽著凄切的蟬聲,看到河兩岸的柳樹和河邊的小舟,離情自然更濃。這里是一種融情入景的寫法。
雨停了,這時,無論如何也該啟程了,必得離別,自然逼出下句“蘭舟催發(fā)”。
“都門帳飲無緒”,詞人因仕途失意,窮困潦倒,只能在一個很簡陋的帳蓬里告別戀人,當時的心情正如李煜所說:“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
白天就登程了,因不忍離別,延挨到了“對長亭晚”,自然喚起下句“方留戀處”。正在依戀難舍的時候,船家又一陣一陣地催他出發(fā),船家越是這樣催促,他愈覺得留戀,愈值得珍惜,內(nèi)心更覺得痛苦。
“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在催促聲中,詞人已不得不離別。離別之際,縱有千言萬語,也被噎住,說不出話來,兩人只有緊緊地握住手,如蘇軾所說:“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p>
這樣寫景與寫情用的是反襯手法。
盡管寒蟬聲凄欲斷,總還能發(fā)出嘶鳴。而人在離別的時候,反成了“無語凝噎”。悲痛之極,連寒蟬那種凄切之聲也難以發(fā)出。
這里又運用了一種遞進手法。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一個“念”字,就表明了以下所寫的景物是詞人所想象的。這一句將上片別前的實寫巧妙過渡到下片別后的虛寫。
行舟去處,是那千里煙波。崔顥在《黃鶴樓》一詩中曾寫過:“昔人已乘黃鶴去,煙波江上使人愁?!蹦乔Ю餆煵ㄖ鲜浅脸聊红\,那沉沉暮靄之上又是空闊的楚天。而在這無邊的廣漠之中,漂泊無所止的卻是一葉小舟,行舟里是孤獨的旅人,以及旅人那無比寂寥悵惘的內(nèi)心。想到這里,作者更加感到離愁的痛苦和前途的渺茫。
詞人由離別之事觸動離別之情,由離別之情又推及到離別之理,就自然有了下面的開頭“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
自古以來,秋天就很容易使人悲傷,杜甫《登高》中曾說:“萬里悲秋常作客?!瘪R致遠《天凈沙99秋思》也說過:“枯藤、老樹、昏鴉,斷腸人在天涯?!?/p>
而離別又總是令人非常傷心。李白《送友人》詩中曾說:“揮手自茲去,蕭蕭斑馬鳴?!睋]手告別,連馬也因不忍離別而禁不住蕭蕭長鳴,更何況是在“冷落清秋節(jié)”這樣特別的環(huán)境中離別。這種痛苦就更加使人難以忍受。難怪宋代詞人吳人英說:“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
對于“傷離別”。蘇軾在《水調(diào)歌頭》中也曾感嘆:“人有悲歡離合。”但是他能由“月有陰晴圓缺”的自然規(guī)律得到領(lǐng)悟,心胸曠達,最后發(fā)出“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樣的美好祝愿。而柳永卻沒能從“傷離別”中解脫出來,在一葉孤舟上推想“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一千古名句。這里的楊柳、曉風、殘月都是最能觸動離愁的事物。溫庭筠在一首送別詞里就說過:“江上柳如煙,雁飛殘月天?!辈苤惨苍鴮戇^:“愿為西南風,長逝入君懷?!?/p>
作者把這三件事集中成一幅凄清的畫面:飄拂的楊柳,凄涼的曉風,破碎的殘月,這樣更加使離人勾起對往事的回憶,深感眼前的孤獨。
更何況這幅畫面又是出現(xiàn)在一個特定的時刻――“酒醒”之后。離人飲酒,為的是消愁,但李白說過:“舉杯消愁愁更愁?!崩钋逭找苍f:“扶頭酒醒,別是閑滋味?!边@“閑滋味”正是指的“愁滋味”。
試想,柳永此時不過是離開心愛的人的第二天早晨,“執(zhí)手相看淚眼”的圖像依然鮮明地留在心上,面對著眼前的凄清景象,而前路又是“千里煙波”,他還得繼續(xù)前行,離心愛的人越來越遠,正如歐陽修所說的“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此去經(jīng)年,應是良辰美景虛設(shè),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想到離別后凄涼寂寞的心情,縱然有良辰美景也形同虛設(shè),因為沒有心上人陪我共賞。即使有許許多多的風情韻事,又能對誰傾訴呢?這一反問,與李清照《聲聲慢》的結(jié)尾“怎一個愁字了得”有異曲同工之妙,使感情顯得更加強烈,這種離愁只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與日俱增。
讀完了下片,再回過頭來看看上片“都門帳飲無緒”,“無語凝噎”,我們自然會更加理解這些話的內(nèi)涵――原來詞人和他心愛的人之間的感情竟如此深厚,怎能不難分難舍。這是一種虛實相濟的寫法。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柳永雨霖鈴心得篇五
【賞析一】。
柳永(約984年—約1053年),原名三變,字景莊,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稱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代表人物。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時學習詩詞,有功名用世之志。咸平五年(10),柳永離開家鄉(xiāng),流寓杭州、蘇州,沉醉于聽歌買笑的浪漫生活之中。大中祥符元年(10),柳永進京參加科舉,屢試不中,遂一心填詞。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歷任睦州團練推官、余杭縣令、曉峰鹽堿、泗州判官等職,以屯田員外郎致仕,故世稱柳屯田。
柳永是第一位對宋詞進行全面革新的詞人,也是兩宋詞壇上創(chuàng)用詞調(diào)最多的詞人。柳永大力創(chuàng)作慢詞,將敷陳其事的賦法移植于詞,同時充分運用俚詞俗語,以適俗的意象、淋漓盡致的鋪敘、平淡無華的白描等獨特的藝術(shù)個性,對宋詞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柳永雨霖鈴心得篇六
詞的上片寫臨別時的情景,下片主要寫別后情景。全詞起伏跌宕,聲情雙繪,是宋元時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全詩如下: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fā)。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柳永雨霖鈴心得篇七
原文:
簡析:
這是一首送別詞。在以前,抒的詞非常多。但因為是一個長期浪跡江湖的游子,對生活有著獨特的體驗,因而他一對戀人的離別,就不同于傳統(tǒng)的送別詞那種紅樓深院、春花秋月的狹小境界,而表現(xiàn)出一種煙波浩蕩、楚天開闊的氣象。
鑒賞:
上片臨別時戀戀不舍的情緒?!昂s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這三句說,在深秋時節(jié)的一個黃昏,陣雨剛停,一對戀人到長亭告別。這里不僅交代時間、地點,而且就所聞所見烘托出一種濃重的凄涼氣氛。耳邊是秋蟬凄切的.鳴叫,眼前是令人黯然傷神的暮雨黃昏。這里所的景象中已暗含詞人的感情,而又同時為下片“冷落清秋節(jié)”的概括先伏一筆?!绑E雨初歇”四個字意味著馬上就要起行,自然地引出下面對臨別時矛盾復雜心情的描:“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fā)?!薄岸奸T帳飲”,是指在京都的城門外設(shè)帳置酒送別。從這句看,這首詞很可能是作者離開汴京南去,跟戀人話別時所。依戀不舍卻又不得不分離,因而也沒有心緒;可這時候,蘭舟無’情,正在催人出發(fā)?!皥?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边@兩句描握手告別時的情狀,感情深摯,出語凄苦。臨別之際,一對戀人該有千言萬語要傾訴、叮囑,可是手拉著手,淚眼朦朧,你看著我,我看著你,卻連一句話也說不出來。無言勝過有言,正因為氣結(jié)聲阻,就更能見出內(nèi)心的悲傷?!澳钋Ю餆煵?,暮靄沉沉楚天闊?!边@三句以景情,寓情于景。一個“念”字領(lǐng)起,說明下面所的景象只是一種想象,而不是眼前的實景。但虛中見實,由推想的情景中更能表現(xiàn)出一對離人此刻的思緒和心境。重復“去”字,表明行程很遠?!澳睢弊值闹髡Z是誰?詞里沒有交代。從感情來看,應該包括行者和送行者兩個方面。分別以后,前去便是楚天遼闊,煙波無際,行人就要消失在煙籠霧罩、廣漠空曠的盡處。上片離別時的情景,經(jīng)歷一個時間發(fā)展過程,景象是由小到大,,而離人的思想感情則越來越強烈,到最后三句發(fā)展到高潮,因而既收束上片,又引出下片。
下片離別之后的孤寂傷感?!岸嗲樽怨艂x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边@三句,由個人的離別之苦而推及于一般離人的思想感情,俯仰古今,在難言的凄哀中去深沉地思索人們普遍的感情體驗??墒歉谥闹星镌~中“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的超曠態(tài)度不同,詞人越是把個人悲苦的離情放到歷史發(fā)展的廣闊時空中來咀嚼,就越加陷入深沉的感傷之中,并讓讀者越發(fā)感受到那沉重感情的分量?!袄渎淝迩锕?jié)”,照應到上頭三句,使得情景交融,增強藝術(shù)感染力?!敖裣菩押翁??!边@兩句是為人傳誦的名句,被稱為“古今俊語”?!熬菩选倍趾蜕掀岸奸T帳飲無緒”遙相呼應,使人將酒醒后的情景同前面送別時的情景自然地聯(lián)系起來。妙在詞人不情而景,寓情于景中。他不直接說自己酒醒之后如何寂寞孤凄,只是拈出在飄流的孤舟中所見所感的三種物象:岸邊的楊柳,黎明時的冷風,空中的殘月,心中那種凄哀悲苦的感情便充分地表現(xiàn)出來?!按巳ソ?jīng)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shè)。”這兩句更推開去,愈想愈遠,愈遠愈悲。.和心愛的人長期分離,再好的時光,再美的景色,也沒有心思去欣賞領(lǐng)受。“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這兩句照應到上片“執(zhí)手相看”兩句,離別時是千言萬語說不出,離別后是千種風無處說,這就在眼前與將來、現(xiàn)實與推想的對比中,把真摯深沉的情愛和凄苦難言的相思,表現(xiàn)得更加充分,在感情發(fā)展的高潮中收束全詞。
這首詞以秋景離情,情景交融;在表現(xiàn)上,以時間發(fā)展為序,,層層遞進,一氣呵成;語言自然明暢,不尚雕琢,以白描取勝,確實表現(xiàn)一種“清和朗暢”,“意致綿密”(黃蓼園語)和“秀淡幽絕”(周濟語)的風格特色。
柳永雨霖鈴心得篇八
柳依然搖擺在風中,枝條的濃綠沾染風情,千萬場別離,送了千萬場愛與恨,隨折隨生的枝條,忘了初衷,忘了該怎樣思念,流水與浮萍。
怕是曉風與殘月都不肯眷顧癡情,徒添難圓的傷悲,青舟欲去,而岸上的.淚眼,相望永遠。
永遠有多遠?永遠,此去經(jīng)年,千里煙波吹不盡,心情如霧,沉了沉了,千年的月亮,不再回了,哪怕是清秋,哪怕是佳節(jié)。
雨打濕的豈只是記憶,別離歌唱起,響在一生的宿命里。舉酒消愁,三杯兩盞之后,人自醉啊自醉。
相思綿綿不絕,如淋漓的秋雨,如今宵的千種風情,如落紅片片飄零,欲訴無人能訴,如慢慢,慢慢打濕的良辰美景,奈何天公不作美。
柳永雨霖鈴心得篇九
寒蟬凄切。
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fā)。
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
今宵酒醒何處?
楊柳岸、曉風殘月。
此去經(jīng)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shè)。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此詞為抒寫離情別緒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詞和有宋一代婉約詞的杰出代表。詞中,作者將他離開汴京與戀人惜別時的真情實感表達得纏綿悱惻,凄婉動人。
詞的上片寫臨別時的情景,下片主要寫別后情景。全詞起伏跌宕,聲情雙繪,是宋元時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起首三句寫別時之景,點明了地點和節(jié)序?!抖Y記。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蟬鳴?!笨梢姇r間大約農(nóng)歷七月。然而詞人并沒有純客觀地鋪敘自然景物,而是通過景物的描寫,氛圍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別意。秋季,暮色,驟雨寒蟬,詞人所見所聞,無處不凄涼?!皩﹂L亭晚”一句,中間插刀,極頓挫吞咽之致,更準確地傳達了這種凄涼況味。這三句景色的鋪寫,也為后兩句的“無緒”和“催發(fā)”,設(shè)下伏筆?!岸奸T帳飲”,語本江淹《別賦》:“帳飲東都,送客金谷?!彼膽偃硕奸T外長亭擺下酒筵給他送別,然而面對美酒佳肴,詞人毫無興致。接下去說:“留戀處、蘭舟催發(fā)”,這七個字完全是寫實,然卻以精煉之筆刻畫了典型環(huán)境與典型心理:一邊是留戀情濃,一邊是蘭舟催發(fā),這樣的矛盾沖突何其類銳!這里的“蘭舟催發(fā)”,卻以直筆寫離別之緊迫,雖沒有他們含蘊纏綿,但卻直而能紆,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于是后面便迸出“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二句。寥寥十一字,語言通俗而感情深摯,形象逼真,如目前。真是力敵千鈞!
詞人凝噎喉的就“念去去”二句的內(nèi)心獨白。這里的去聲“念”字用得特別好,讀去聲,作為領(lǐng)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轉(zhuǎn),下啟“千里”以下而一氣流貫?!澳睢弊趾蟆叭トァ倍诌B用,則愈益顯示出激越的聲情,讀時一字一頓,遂覺去路茫茫,道里修遠。“千里”以下,聲調(diào)和諧,景色如繪。既曰“煙波”,又曰“暮靄”,更曰“沉沉”,著色一層濃似一層;既曰“千里”,又曰“闊”,一程遠似一程。道盡了戀人分手時難舍的別情。
上片正面話別,下片則宕開一筆,先作泛論,從個別說到一般?!岸嗲樽怨艂x別”意謂傷離惜別,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一句,則極言時當冷落凄涼的秋季,離情更甚于常時?!扒迩锕?jié)”一辭,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應,針線極為綿密;而冠以“更那堪”三個虛字,則加強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為明顯、深刻。
“今宵”三句蟬聯(lián)上句而來,是全篇之警策。成為柳永光耀詞史的名句。這三句本是
想象
今宵旅途中的況味,遙想不久之后一舟臨岸,詞人酒醒夢回,卻只見習習曉風吹拂蕭蕭疏柳,一彎殘月高掛楊柳梢頭。整個畫面充滿了凄清的氣氛,客情之冷落,風景之清幽,離愁之綿邈,完全凝聚這畫面之中。這句景語似工筆小幀,無比清麗。清人劉熙載《藝概》中說:“詞有點,有染。柳耆卿《雨霖鈴》云:”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上二句點出離別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點染之間,不得有他語相隔,隔則警句亦成死灰矣?!耙簿褪钦f,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襯,中間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壞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統(tǒng)一性,而后面這兩個警句,也將失去光彩。“此去經(jīng)年”四句,改用情語。他們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總感到歡娛;可是別后非止一日,年復一年,縱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賞的`興致,只能徒增棖觸而已。“此去”二字,遙應上片“念去去”:“經(jīng)年”二字,近應“今宵”,時間與思緒上均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步步推進?!氨憧v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以問句歸納全詞,猶如奔馬收韁,有住而不住之勢;又如眾流歸海,有盡而未盡之致。
此詞之所以膾灸人口,是因為它藝術(shù)上頗具特色,成就甚高。早宋代,就有記載說,以此詞的纏綿悱惻、深沉婉約,“只合十七八女郎,執(zhí)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這種格調(diào)的形成,有賴于意境的營造。詞人善于把傳統(tǒng)的情景交融的手法運用到慢詞中,把離情別緒的感受,通過具有畫面性的境界表現(xiàn)出來,意與境會,構(gòu)成一種詩意美的境界,繪讀者以強烈的藝術(shù)感染。全詞雖為直寫,但敘事清楚,寫景工致,以具體鮮明而又能觸動離愁的自然風景畫面來渲染主題,狀難狀之景,達難達之情,而出之以自然。末尾二句畫龍點睛,為全詞生色,為膾灸人口的千古名句。
柳永雨霖鈴心得篇十
宋代:柳永。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fā)。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賞析。
《雨霖鈴》是柳永著名的代表作。這首詞是詞人在仕途失意,不得不離京都(汴京,今河南開封)時寫的,是表現(xiàn)江湖流落感受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這首詞寫離情別緒,達到了情景交融的藝術(shù)境界。詞的主要內(nèi)容是以冷落凄涼的秋景作為襯托來表達和情人難以割舍的離情?;峦镜氖б夂团c戀人的離別,兩種痛苦交織在一起,使詞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和渺茫。
全詞分上下兩闋。
上闋主要寫?zhàn)T行時難舍難分的惜別場面,抒發(fā)離情別緒。
起首“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三句寫環(huán)境,點出別時的季節(jié)是蕭瑟凄冷的秋天,地點是汴京城外的長亭,具體時間是雨后陰冷的黃昏。通過這些景物描寫,融情入景,點染氣氛,準確地將戀人分別時凄涼的心情反映了出來,為全詞定下凄涼傷感的調(diào)子。真正做到了字字寫景而字字含情。
“都門帳飲”是寫離別的情形。在京城門外設(shè)帳宴飲,暗寓仕途失意,且又跟戀人分手。“無緒”,指理不出頭緒,有“剪不斷,理還亂”的.意思。寫出了不忍別離而又不能不別的思緒?!傲魬偬帯⑻m舟催發(fā)”。正在難分難舍之際,船家又陣陣“催發(fā)”。透露了現(xiàn)實的無情和詞人內(nèi)心的痛苦。
“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是不得不別的情景。一對情人,緊緊握著手,淚眼相對,誰也說不出一句話來。這兩句把彼此悲痛、眷戀而又無可奈何的心情,寫得淋漓盡致。一對情人傷心失魄之狀,躍然紙上。這是白描手法,所謂“語不求奇,而意致綿密”。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睂憚e后思念的預想。詞中主人公的黯淡心情給天容水色涂上了陰影。一個“念”字,告訴讀者下面寫景物是想象的。“去去”是越去越遠的意思。這二字用得極好,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包含了離人無限凄楚。只要蘭舟啟碇開行,就會越去越遠,而且一路上暮靄深沉、煙波千里,最后漂泊到廣闊無邊的南方。離愁之深,別恨之苦,溢于言表。從詞的結(jié)構(gòu)看,這兩句由上闋實寫轉(zhuǎn)向下闋虛寫,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下闋著重寫想象中別后的凄楚情景。
開頭作者先宕開一筆,把自己的感情賦予普遍的意義:“多情自古傷離別”。意謂自古以來多情者都會因離別傷心?!白怨拧眱勺?,從個別特殊的現(xiàn)象出發(fā),提升為普遍、廣泛的現(xiàn)象,擴大了詞的意義。但接著“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一句,則強調(diào)自己比常人、古人承受的痛苦更多、更甚。江淹在《別賦》中說:“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作者把古人這種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詞中,而且層層加碼,創(chuàng)造出新意。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边@是寫酒醒后的心境,也是他飄泊江湖的感受。這兩句妙就妙在用景寫情,真正做到“景語即情語”。“柳”、“留”諧音,寫難留的離情;曉風凄冷,寫別后的寒心;殘月破碎,寫此后難圓之意。這幾句景語,將離人凄楚惆悵、孤獨憂傷的感情,表現(xiàn)得十分充分、真切,創(chuàng)造出一種特有的意境。難怪它為人稱道,成為名句。
再從此后長遠設(shè)想:“此去經(jīng)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shè)。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這四句更深一層推想離別以后慘不成歡的境況。此后漫長的孤獨日子怎么挨得過呢?縱有良辰好景,也等于虛設(shè),因為再沒有心愛的人與自己共賞;再退一步,即便對著美景,能產(chǎn)生一些感受,但又能向誰去訴說呢?總之,一切都提不起興致了。這幾句把詞人的思念之情、傷感之意刻劃到了細致入微、至盡至極的地步,也傳達出彼此關(guān)切的心情。結(jié)句用問句形式,感情顯得更強烈。
《雨霖鈴》全詞圍繞“傷離別”而構(gòu)思,先寫離別之前,重在勾勒環(huán)境;次寫離別時刻,重在描寫情態(tài);再寫別后想象,在刻劃心理。不論勾勒環(huán)境,描寫情態(tài),想象未來,詞人都注意了前后照應,虛實相生,做到層層深入,盡情描繪,情景交融,讀起來如行云流水,起伏跌宕中不見痕跡。這首詞的情調(diào)因?qū)懻媲閷嵏卸@得太傷感、太低沉,但卻將詞人抑郁的心情和失去愛情的痛苦刻劃的極為生動。古往今來有離別之苦的人們在讀到這首《雨霖鈴》時,都會產(chǎn)生強烈的共鳴。
柳永雨霖鈴心得篇十一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fā)。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秋蟬的叫聲凄涼而急促,傍晚時分,面對著長亭,驟雨剛停。在京都郊外設(shè)帳餞行,卻沒有暢飲的心緒,正在依依不舍的時候,船上的人已催著出發(fā)。握著對方的手含著淚對視,哽咽的說不出話來。想到這一去路途遙遠,千里煙波渺茫,傍晚的云霧籠罩著南天,深厚廣闊,不知盡頭。
《雨霖鈴》是柳永著名的代表作。這首詞是詞人在仕途失意,不得不離京都(汴京,今河南開封)時寫的,是表現(xiàn)江湖流落感受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這首詞寫離情別緒,達到了情景交融的藝術(shù)境界。詞的主要內(nèi)容是以冷落凄涼的秋景作為襯托來表達和情人難以割舍的離情?;峦镜氖б夂团c戀人的離別,兩種痛苦交織在一起,使詞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和渺茫。
全詞分上下兩闋。
柳永雨霖鈴心得篇十二
宋代:詩人柳永。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fā)。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翻譯。
秋后的蟬叫得是那樣地凄涼而急促,面對著長亭,正是傍晚時分,一陣急雨剛停住。在京都城外設(shè)帳餞別,卻沒有暢飲的心緒,正在依依不舍的時候,船上的人已催著出發(fā)。握著手互相瞧著,滿眼淚花,直到最后也無言相對,千言萬語都噎在喉間說不出來。想到這回去南方,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煙波,那夜霧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無邊。
賞析。
詞的上片寫臨別時的情景,下片主要寫別后情景。全詞起伏跌宕,聲情雙繪,是宋元時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起首三句寫別時之景,點明了地點和節(jié)序?!抖Y記·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蟬鳴?!笨梢姇r間大約農(nóng)歷七月。然而詞人并沒有純客觀地鋪敘自然景物,而是通過景物的描寫,氛圍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別意。秋季,暮色,驟雨寒蟬,詞人所見所聞,無處不凄涼。“對長亭晚”一句,中間插刀,極頓挫吞咽之致,更準確地傳達了這種凄涼況味。這三句景色的鋪寫,也為后兩句的“無緒”和“催發(fā)”,設(shè)下伏筆?!岸奸T帳飲”,語本江淹《別賦》:“帳飲東都,送客金谷?!彼膽偃硕奸T外長亭擺下酒筵給他送別,然而面對美酒佳肴,詞人毫無興致。接下去說:“留戀處、蘭舟催發(fā)”,這七個字完全是寫實,然卻以精煉之筆刻畫了典型環(huán)境與典型心理:一邊是留戀情濃,一邊是蘭舟催發(fā),這樣的矛盾沖突何其類銳!這里的“蘭舟催發(fā)”,卻以直筆寫離別之緊迫,雖沒有他們含蘊纏綿,但卻直而能紆,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于是后面便迸出“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二句。寥寥十一字,語言通俗而感情深摯,形象逼真,如目前。真是力敵千鈞!
詞人凝噎喉的就“念去去”二句的內(nèi)心獨白。這里的去聲“念”字用得特別好,讀去聲,作為領(lǐng)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轉(zhuǎn),下啟“千里”以下而一氣流貫?!澳睢弊趾蟆叭トァ倍诌B用,則愈益顯示出激越的聲情,讀時一字一頓,遂覺去路茫茫,道里修遠?!扒Ю铩币韵拢曊{(diào)和諧,景色如繪。既曰“煙波”,又曰“暮靄”,更曰“沉沉”,著色一層濃似一層;既曰“千里”,又曰“闊”,一程遠似一程。道盡了戀人分手時難舍的別情。
上片正面話別,下片則宕開一筆,先作泛論,從個別說到一般。“多情自古傷離別”意謂傷離惜別,并不自他始,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一句,則極言時當冷落凄涼的秋季,離情更甚于常時。“清秋節(jié)”一辭,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應,針線極為綿密;而冠以“更那堪”三個虛字,則加強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為明顯、深刻。
“今宵”三句蟬聯(lián)上句而來,是全篇之警策。成為詩人柳永光耀詞史的名句。這三句本是想象當晚旅途中的況味,遙想不久之后一舟臨岸,詞人酒醒夢回,卻只見習習曉風吹拂蕭蕭疏柳,一彎殘月高掛楊柳梢頭。整個畫面充滿了凄清的氣氛,客情之冷落,風景之清幽,離愁之綿邈,完全凝聚這畫面之中。這句景語似工筆小幀,無比清麗。清人劉熙載《藝概》中說:“詞有點,有染。柳耆卿《雨霖鈴》云:‘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隙潼c出離別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點染之間,不得有他語相隔,隔則警句亦成死灰矣?!币簿褪钦f,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襯,中間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壞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統(tǒng)一性,而后面這兩個警句,也將失去光彩。
“此去經(jīng)年”四句,改用情語。他們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總感到歡娛;可是別后非止一日,年復一年,縱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賞的興致,只能徒增棖觸而已。“此去”二字,遙應上片“念去去”:“經(jīng)年”二字,近應“今宵”,時間與思緒上均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步步推進?!氨憧v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以問句歸納全詞,猶如奔馬收韁,有住而不住之勢;又如眾流歸海,有盡而未盡之致。
此詞之所以膾炙人口,是因為它藝術(shù)上頗具特色,成就甚高。早宋代,就有記載說,以此詞的纏綿悱惻、深沉婉約,“只合十七八女郎,執(zhí)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這種格調(diào)的形成,有賴于意境的營造。詞人善于把傳統(tǒng)的情景交融的手法運用到慢詞中,把離情別緒的感受,通過具有畫面性的境界表現(xiàn)出來,意與境會,構(gòu)成一種詩意美的境界,繪讀者以強烈的藝術(shù)感染。全詞雖為直寫,但敘事清楚,寫景工致,以具體鮮明而又能觸動離愁的自然風景畫面來渲染主題,狀難狀之景,達難達之情,而出之以自然。末尾二句畫龍點睛,為全詞生色,為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柳永雨霖鈴心得篇十三
雨,我已感覺。
雨,潺潺而流,在那最是回當流經(jīng)處,心的悲哀簌簌而下。
雨,自天上人間攜憂郁而來,無法蜇隱于這冷清大地,只能用我們的心作為盛接它的容器。
我的心,傳遞給我永遠無法放開的悲涼,渴望飲一杯能夠清醒自己的露水,接得來的確實無窮無盡的酸意。我的心,竟停止了轉(zhuǎn)動,,回到原來原來,最初最初的上古,太虛中唯有空溟。
我就這樣一直虛空著……。
終于,逝去了雨意,驟雨初歇。但是,卻被禪兒彈起了沉重的調(diào)曲,一聲聲悲鳴。
流淚,你終于制忍不住。千行淚,終究只能對品嘗其中顛簸陸離的滋味。天淚有聲,禪淚有形,只有一人臉上這簌簌流下的,是無聲無息的熱淚。無形的淚,淚早已不聽使喚,連表達也覺無力的時候,便只有渴求能借助淚來自己開懷了。
亭外的雨雖已停下,可心中的雨卻一直無法停息。悉悉索索地鏈接著,我們卻在享受眼淚。眼淚千行,也無法平衡心的沉重,這股壓抑于心的沉重,亙古無法消除。
你說你要飲酒為我餞行,我卻無論如何端不起這千斤的杯子,我只怕舉杯消愁愁更愁??晌矣窒肱e杯飲盡,永遠不要醒酒,那就不用受離別的苦楚。
暮然,又望見了那依依楊柳?;叵氪禾斓臅r候,我愛那楊柳將此岸綠遍,漂亮的綠條子潛身于同色調(diào)的綠波里,緩緩地向有你的彼岸游去。今日,卻依然在這綠楊堤,柳兒卻成為我們離別的見證。我們彼此站著,很久很久,雖然那橫在水中的蘭舟時刻地在催促著我,我們就這樣彼此站著。即將,我們之間橫著一條莽莽蒼蒼的河,以至于把我們站成了兩岸,卻無法牽手的兩岸。兩岸總是相同的風,相同的景,卻不再有相同的人,遺留給我們的只是同樣的悲涼。
人生為何要有真情?有情總是如此的讓人心醉又心碎,總是在離別的時候有無法抑制悲哀的漸進。希望告訴你我們同屬一片天地,希望在某年某月某一天,我們能在兩岸互相伸出手臂,秘密地從河底挽起。希望我們能用同樣的視線讓我們眼映出漣波一片。希望,卻不敢奢望;希望,卻只是希望而已。
歸去來兮,我流連于此,不忍離去。站在船頭望著你逐漸縮小的背影,我已滿腹辛酸,我和滿腔的悲酸和思念,與何人訴說。只希望愛皓月當空的時候,對著明月,讓它寄托于你我的哀思,共同念起這闋你我都愛的詞: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此去經(jīng)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shè)。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p>
細細碎碎,輕輕喚醒,沉睡的舊夢,曾經(jīng)都門悵飲,無緒,無緒,怎生話別,怎生強作歡顏笑語,心事凝噎于心口,多情自古空余恨,寂寞如刀,風鈴中刀聲如歌,如別離的調(diào)子,揚起在今宵。
柳永雨霖鈴心得篇十四
寒蟬凄切。
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fā)。
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
今宵酒醒何處?
楊柳岸、曉風殘月。
此去經(jīng)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shè)。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此詞為抒寫離情別緒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詞和有宋一代婉約詞的杰出代表。詞中,作者將他離開汴京與戀人惜別時的真情實感表達得纏綿悱惻,凄婉動人。
詞的上片寫臨別時的情景,下片主要寫別后情景。全詞起伏跌宕,聲情雙繪,是宋元時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起首三句寫別時之景,點明了地點和節(jié)序?!抖Y記。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蟬鳴。”可見時間大約農(nóng)歷七月。然而詞人并沒有純客觀地鋪敘自然景物,而是通過景物的描寫,氛圍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別意。秋季,暮色,驟雨寒蟬,詞人所見所聞,無處不凄涼?!皩﹂L亭晚”一句,中間插刀,極頓挫吞咽之致,更準確地傳達了這種凄涼況味。這三句景色的鋪寫,也為后兩句的“無緒”和“催發(fā)”,設(shè)下伏筆?!岸奸T帳飲”,語本江淹《別賦》:“帳飲東都,送客金谷。”他的戀人都門外長亭擺下酒筵給他送別,然而面對美酒佳肴,詞人毫無興致。接下去說:“留戀處、蘭舟催發(fā)”,這七個字完全是寫實,然卻以精煉之筆刻畫了典型環(huán)境與典型心理:一邊是留戀情濃,一邊是蘭舟催發(fā),這樣的矛盾沖突何其類銳!這里的“蘭舟催發(fā)”,卻以直筆寫離別之緊迫,雖沒有他們含蘊纏綿,但卻直而能紆,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于是后面便迸出“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二句。寥寥十一字,語言通俗而感情深摯,形象逼真,如目前。真是力敵千鈞!
詞人凝噎喉的就“念去去”二句的內(nèi)心獨白。這里的去聲“念”字用得特別好,讀去聲,作為領(lǐng)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轉(zhuǎn),下啟“千里”以下而一氣流貫?!澳睢弊趾蟆叭トァ倍诌B用,則愈益顯示出激越的聲情,讀時一字一頓,遂覺去路茫茫,道里修遠?!扒Ю铩币韵拢曊{(diào)和諧,景色如繪。既曰“煙波”,又曰“暮靄”,更曰“沉沉”,著色一層濃似一層;既曰“千里”,又曰“闊”,一程遠似一程。道盡了戀人分手時難舍的別情。
上片正面話別,下片則宕開一筆,先作泛論,從個別說到一般。“多情自古傷離別”意謂傷離惜別,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一句,則極言時當冷落凄涼的秋季,離情更甚于常時。“清秋節(jié)”一辭,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應,針線極為綿密;而冠以“更那堪”三個虛字,則加強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為明顯、深刻。
“今宵”三句蟬聯(lián)上句而來,是全篇之警策。成為柳永光耀詞史的名句。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況味,遙想不久之后一舟臨岸,詞人酒醒夢回,卻只見習習曉風吹拂蕭蕭疏柳,一彎殘月高掛楊柳梢頭。整個畫面充滿了凄清的氣氛,客情之冷落,風景之清幽,離愁之綿邈,完全凝聚這畫面之中。這句景語似工筆小幀,無比清麗。清人劉熙載《藝概》中說:“詞有點,有染。柳耆卿《雨霖鈴》云:”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隙潼c出離別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點染之間,不得有他語相隔,隔則警句亦成死灰矣?!耙簿褪钦f,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襯,中間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壞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統(tǒng)一性,而后面這兩個警句,也將失去光彩。
“此去經(jīng)年”四句,改用情語。他們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總感到歡娛;可是別后非止一日,年復一年,縱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賞的興致,只能徒增棖觸而已。“此去”二字,遙應上片“念去去”:“經(jīng)年”二字,近應“今宵”,時間與思緒上均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步步推進?!氨憧v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以問句歸納全詞,猶如奔馬收韁,有住而不住之勢;又如眾流歸海,有盡而未盡之致。
此詞之所以膾灸人口,是因為它藝術(shù)上頗具特色,成就甚高。早宋代,就有記載說,以此詞的纏綿悱惻、深沉婉約,“只合十七八女郎,執(zhí)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這種格調(diào)的形成,有賴于意境的營造。詞人善于把傳統(tǒng)的情景交融的手法運用到慢詞中,把離情別緒的感受,通過具有畫面性的境界表現(xiàn)出來,意與境會,構(gòu)成一種詩意美的境界,繪讀者以強烈的藝術(shù)感染。全詞雖為直寫,但敘事清楚,寫景工致,以具體鮮明而又能觸動離愁的自然風景畫面來渲染主題,狀難狀之景,達難達之情,而出之以自然。末尾二句畫龍點睛,為全詞生色,為膾灸人口的千古名句。
柳永雨霖鈴心得篇十五
1、知識與技能:。
識記作家作品,了解柳永詞的寫作背景及其藝術(shù)風格。
2、過程與方法:。
(1)、反復吟詠,整體把握詞的內(nèi)容,感受詞的音律美。
(2)、品味語言,運用聯(lián)想和想象,感悟詞的情與景渾然交融的意境美。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會詞中作者流露出的濃濃的離情。
【教學重點】。
(1)、鑒賞詞融情入景、虛實相濟的寫作手法。
(2)、準確把握作者情感,培養(yǎng)詞的鑒賞能力。
【教學難點】詞的意境的鑒賞。
【教學時數(shù)】1課時45分鐘。
【教具準備】ppt課件。
學習過程。
一、導入。
人生無常,聚散不定,我們的生活總是充滿了別離的。長亭送別,執(zhí)手相看,柴門扶杖,汽笛聲催,生命總在演繹著悲歡離合的'故事,而當我們輕輕敲開古典詩詞的門扉,不經(jīng)意間就會發(fā)現(xiàn)一個個凄婉纏綿的動人故事。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柳永的《雨霖鈴》,感受作者筆下抒寫的哀婉動人的別離。
這首詞是作者離開汴京(當時為北宋首都)與情人話別之作,當時作者由于仕途失意,盡情十分抑郁,決定離開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從此不能跟心愛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了愛的慰藉,更覺痛苦萬狀。
【知識預熱】。
1、詞,是詩歌的一種。古代的詞都合樂歌唱,故唐五代時多稱為曲、雜曲或曲子詞。詞體萌芽于隋唐之際,與燕樂的盛行有關(guān)(一說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句子長短不一,故也稱長短句。另有詩余、樂府、琴趣、樂章等別稱。宋詞是我國文學史上的又一座高峰。宋詞習慣上分為婉約和豪放兩派;婉約派以寫閨情、離緒為主,以清麗婉約見長,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擴大了詞的題材,對社會生活的種種感受皆可入詞,大氣磅礴,飄逸灑脫,代表作者有蘇軾、辛棄疾等。
2、走進柳永。
二、朗誦。
1、思考:本詞的感情基調(diào)是怎樣的?
明確:本詞是一首寫離別之情的詞,感情基調(diào)格外低沉悲戚。
2、誦讀點評。
誦讀時要注意把握感情,注意字音、語調(diào)、節(jié)奏。
寒蟬凄切--“切”要拖音,“切”字為韻腳,韻腳字一般要讀得鮮明;尾音讀長更能讀出凄切之情。
竟無語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讀出哽咽之聲、冷澀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領(lǐng)起字)。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何處”讀出疑問語氣,楊柳岸,曉風殘月,就一景一頓,聲斷氣不斷。
更那堪--稍重、稍停,拖音。(統(tǒng)領(lǐng)字)。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稍重、稍停,拖音(統(tǒng)領(lǐng)字)。
3、指名朗誦,要求感受情感氛圍。
三、誦讀品味,探究賞析。
《雨霖鈴》一詞,通過描寫冷落凄清的秋景,襯托了情人間纏綿哀怨、傷感低沉的離情別緒。
1、思路探究。
貫穿這首詞的線索是什么?從時間角度看,這首詞應如何劃分?
【明確】這首詞基調(diào)低沉,作者盡情十分壓抑,“離情”線索貫穿全篇。從時間角度看,別時與別后自然分為上下兩闋。
【方法指津】理清思路,一要抓開頭,二要抓過片(下片首句),三要抓結(jié)尾。
2、意境賞析。
意境的欣賞是屬于文學鑒賞較高層一種學習活動。所謂“意境”,就是作品所描繪的自然、生活圖景和所表現(xiàn)的主觀思想感情融會一致所形式的一種藝術(shù)境界。在鑒賞詩詞時,要引導學生運用聯(lián)想和想象,透過字句和畫面,去細心體會、感受作者的情懷,從而領(lǐng)會意境中所蘊涵的思想感情。
賞析意境,一要抓畫面,二要抓情感。
問題:上闋描寫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試概括這一傳神畫面,并擬作標題。
【明確】標題為“執(zhí)手相看,淚眼相向”等,詞人首先交代了離別的季節(jié)、時間和地點?!昂s凄切”(點明時令);“對長亭晚”(點明時間和地點);“驟雨初歇”(點明氣候);“帳飲無緒”(凄涼心情);“蘭舟催發(fā)”(不得不分離)。詞人巧妙地把自己憂傷的感情融入對景物的描摹中,不僅點染了送別的氣氛,也暗示了送別的地點。
“執(zhí)手相看,淚眼相向”,這個標題精妙地概括了這幅畫面。本已經(jīng)愁苦不堪的“愁人”,生離死別、執(zhí)手凝視、千方百計、千般思緒,愁苦盡在兩雙含情的淚眼里。有道是“此時無聲勝有聲”,真是“一切盡在不言中”。
柳永雨霖鈴心得篇十六
朝代:宋代作者:柳永。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
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方留戀處,蘭舟催發(fā)。
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此去經(jīng)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shè)。
便縱有千種風情,待與何人說!
注釋。
凄切:凄涼急促。
驟雨:急猛的陣雨。
都門:指汴京。帳飲:設(shè)帳置酒宴送行。
無緒:沒有情緒。
蘭舟:魯班曾刻木蘭樹為舟,后用坐船的美稱。
凝噎:喉嚨哽塞,欲語不出的樣子。
去去:重復言之,表路途之遠。
暮靄:傍晚的云氣。
經(jīng)年:經(jīng)過一年又一年。
風情:男女相愛之情,深情蜜意。
譯文。
秋后的蟬叫得是那樣地凄涼而急促,面對著長亭,正是傍晚時分,一陣急雨剛停住。在京都城外設(shè)帳餞別,卻沒有暢飲的心緒,正在依依不舍的時候,船上的人已催著出發(fā)。握著手互相瞧著,滿眼淚花,直到最后也無言相對,千言萬語都噎在喉間說不出來。想到這回去南方,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煙波,那夜霧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無邊。
賞析。
詞的上片寫臨別時的情景,下片主要寫別后情景。全詞起伏跌宕,聲情雙繪,是宋元時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起首三句寫別時之景,點明了地點和節(jié)序。《禮記·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蟬鳴?!笨梢姇r間大約農(nóng)歷七月。然而詞人并沒有純客觀地鋪敘自然景物,而是通過景物的描寫,氛圍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別意。秋季,暮色,驟雨寒蟬,詞人所見所聞,無處不凄涼?!皩﹂L亭晚”一句,中間插刀,極頓挫吞咽之致,更準確地傳達了這種凄涼況味。這三句景色的鋪寫,也為后兩句的“無緒”和“催發(fā)”,設(shè)下伏筆?!岸奸T帳飲”,語本江淹《別賦》:“帳飲東都,送客金谷。”他的戀人都門外長亭擺下酒筵給他送別,然而面對美酒佳肴,詞人毫無興致。接下去說:“留戀處、蘭舟催發(fā)”,這七個字完全是寫實,然卻以精煉之筆刻畫了典型環(huán)境與典型心理:一邊是留戀情濃,一邊是蘭舟催發(fā),這樣的矛盾沖突何其類銳!這里的“蘭舟催發(fā)”,卻以直筆寫離別之緊迫,雖沒有他們含蘊纏綿,但卻直而能紆,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于是后面便迸出“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二句。寥寥十一字,語言通俗而感情深摯,形象逼真,如目前。真是力敵千鈞!
詞人凝噎喉的就“念去去”二句的內(nèi)心獨白。這里的去聲“念”字用得特別好,讀去聲,作為領(lǐng)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轉(zhuǎn),下啟“千里”以下而一氣流貫?!澳睢弊趾蟆叭トァ倍诌B用,則愈益顯示出激越的聲情,讀時一字一頓,遂覺去路茫茫,道里修遠。“千里”以下,聲調(diào)和諧,景色如繪。既曰“煙波”,又曰“暮靄”,更曰“沉沉”,著色一層濃似一層;既曰“千里”,又曰“闊”,一程遠似一程。道盡了戀人分手時難舍的別情。
上片正面話別,下片則宕開一筆,先作泛論,從個別說到一般?!岸嗲樽怨艂x別”意謂傷離惜別,并不自他始,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一句,則極言時當冷落凄涼的秋季,離情更甚于常時?!扒迩锕?jié)”一辭,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應,針線極為綿密;而冠以“更那堪”三個虛字,則加強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為明顯、深刻。
“今宵”三句蟬聯(lián)上句而來,是全篇之警策。成為柳永光耀詞史的名句。這三句本是想象當晚旅途中的況味,遙想不久之后一舟臨岸,詞人酒醒夢回,卻只見習習曉風吹拂蕭蕭疏柳,一彎殘月高掛楊柳梢頭。整個畫面充滿了凄清的氣氛,客情之冷落,風景之清幽,離愁之綿邈,完全凝聚這畫面之中。這句景語似工筆小幀,無比清麗。清人劉熙載《藝概》中說:“詞有點,有染。柳耆卿《雨霖鈴》云:‘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上二句點出離別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點染之間,不得有他語相隔,隔則警句亦成死灰矣?!币簿褪钦f,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襯,中間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壞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統(tǒng)一性,而后面這兩個警句,也將失去光彩。
“此去經(jīng)年”四句,改用情語。他們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總感到歡娛;可是別后非止一日,年復一年,縱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賞的興致,只能徒增棖觸而已?!按巳ァ倍?,遙應上片“念去去”:“經(jīng)年”二字,近應“今宵”,時間與思緒上均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步步推進?!氨憧v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以問句歸納全詞,猶如奔馬收韁,有住而不住之勢;又如眾流歸海,有盡而未盡之致。
此詞之所以膾炙人口,是因為它藝術(shù)上頗具特色,成就甚高。早宋代,就有記載說,以此詞的纏綿悱惻、深沉婉約,“只合十七八女郎,執(zhí)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這種格調(diào)的形成,有賴于意境的營造。詞人善于把傳統(tǒng)的情景交融的手法運用到慢詞中,把離情別緒的感受,通過具有畫面性的境界表現(xiàn)出來,意與境會,構(gòu)成一種詩意美的境界,繪讀者以強烈的藝術(shù)感染。全詞雖為直寫,但敘事清楚,寫景工致,以具體鮮明而又能觸動離愁的自然風景畫面來渲染主題,狀難狀之景,達難達之情,而出之以自然。末尾二句畫龍點睛,為全詞生色,為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柳永雨霖鈴心得篇十七
“寒蟬凄切”,這是送別的大環(huán)境,不僅渲染了氣氛,也暗示了送別的地點。宋代的汴京河兩岸栽有很多柳樹,柳永在另一首詞《少年游》中曾寫過“高柳亂蟬嘶”?!昂s凄切”正是寫柳樹上寒蟬凄切的長鳴,而柳樹又有“拂水飄綿送行色”的作用,因此自然會觸動離情。這就點明了全文的主旨。下面接著說“對長亭晚”,意思就更明確了。在唐宋時期,“長亭”已經(jīng)當作了離別地點的通稱。康與之曾說過:“今古短長亭,送往迎來處。”詞人此刻到了長亭,正值“驟雨初歇”,眼前的景物變得更加清晰,他聽著凄切的蟬聲,看到河兩岸的柳樹和河邊的小舟,離情自然更濃。這里是一種融情入景的寫法。
雨停了,這時,無論如何也該啟程了,必得離別,自然逼出下句“蘭舟催發(fā)”。
“都門帳飲無緒”,詞人因仕途失意,窮困潦倒,只能在一個很簡陋的帳蓬里告別戀人,當時的心情正如李煜所說:“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p>
白天就登程了,因不忍離別,延挨到了“對長亭晚”,自然喚起下句“方留戀處”。正在依戀難舍的時候,船家又一陣一陣地催他出發(fā),船家越是這樣催促,他愈覺得留戀,愈值得珍惜,內(nèi)心更覺得痛苦。
“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在催促聲中,詞人已不得不離別。離別之際,縱有千言萬語,也被噎住,說不出話來,兩人只有緊緊地握住手,如蘇軾所說:“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p>
這樣寫景與寫情用的是反襯手法。
盡管寒蟬聲凄欲斷,總還能發(fā)出嘶鳴。而人在離別的時候,反成了“無語凝噎”。悲痛之極,連寒蟬那種凄切之聲也難以發(fā)出。
這里又運用了一種遞進手法。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一個“念”字,就表明了以下所寫的景物是詞人所想象的。這一句將上片別前的實寫巧妙過渡到下片別后的虛寫。
行舟去處,是那千里煙波。崔顥在《黃鶴樓》一詩中曾寫過:“昔人已乘黃鶴去,煙波江上使人愁?!蹦乔Ю餆煵ㄖ鲜浅脸聊红\,那沉沉暮靄之上又是空闊的楚天。而在這無邊的廣漠之中,漂泊無所止的卻是一葉小舟,行舟里是孤獨的旅人,以及旅人那無比寂寥悵惘的內(nèi)心。想到這里,作者更加感到離愁的痛苦和前途的渺茫。
詞人由離別之事觸動離別之情,由離別之情又推及到離別之理,就自然有了下面的開頭“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
自古以來,秋天就很容易使人悲傷,杜甫《登高》中曾說:“萬里悲秋常作客。”馬致遠《天凈沙99秋思》也說過:“枯藤、老樹、昏鴉,斷腸人在天涯?!?/p>
而離別又總是令人非常傷心。李白《送友人》詩中曾說:“揮手自茲去,蕭蕭斑馬鳴?!睋]手告別,連馬也因不忍離別而禁不住蕭蕭長鳴,更何況是在“冷落清秋節(jié)”這樣特別的環(huán)境中離別。這種痛苦就更加使人難以忍受。難怪宋代詞人吳人英說:“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p>
對于“傷離別”。蘇軾在《水調(diào)歌頭》中也曾感嘆:“人有悲歡離合。”但是他能由“月有陰晴圓缺”的自然規(guī)律得到領(lǐng)悟,心胸曠達,最后發(fā)出“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樣的美好祝愿。而柳永卻沒能從“傷離別”中解脫出來,在一葉孤舟上推想“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一千古名句。這里的楊柳、曉風、殘月都是最能觸動離愁的事物。溫庭筠在一首送別詞里就說過:“江上柳如煙,雁飛殘月天?!辈苤惨苍鴮戇^:“愿為西南風,長逝入君懷?!?/p>
作者把這三件事集中成一幅凄清的畫面:飄拂的楊柳,凄涼的曉風,破碎的殘月,這樣更加使離人勾起對往事的回憶,深感眼前的孤獨。
更何況這幅畫面又是出現(xiàn)在一個特定的時刻――“酒醒”之后。離人飲酒,為的是消愁,但李白說過:“舉杯消愁愁更愁。”李清照也曾說:“扶頭酒醒,別是閑滋味?!边@“閑滋味”正是指的“愁滋味”。
試想,柳永此時不過是離開心愛的人的第二天早晨,“執(zhí)手相看淚眼”的圖像依然鮮明地留在心上,面對著眼前的凄清景象,而前路又是“千里煙波”,他還得繼續(xù)前行,離心愛的人越來越遠,正如歐陽修所說的“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此去經(jīng)年,應是良辰美景虛設(shè),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想到離別后凄涼寂寞的心情,縱然有良辰美景也形同虛設(shè),因為沒有心上人陪我共賞。即使有許許多多的風情韻事,又能對誰傾訴呢?這一反問,與李清照《聲聲慢》的結(jié)尾“怎一個愁字了得”有異曲同工之妙,使感情顯得更加強烈,這種離愁只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與日俱增。
讀完了下片,再回過頭來看看上片“都門帳飲無緒”,“無語凝噎”,我們自然會更加理解這些話的內(nèi)涵――原來詞人和他心愛的人之間的感情竟如此深厚,怎能不難分難舍。這是一種虛實相濟的寫法。
柳永: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柳永雨霖鈴心得篇十八
《雨霖鈴》是柳永的代表作。此詞以景寄情,抒發(fā)了作者失意之感,描繪了一幅凄美的長亭離別圖,詮釋了世間的離別之苦。給大家分享雨霖鈴的原文及賞析,歡迎借鑒!
雨霖鈴·寒蟬凄切。
宋代:柳永。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fā)。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譯文。
秋蟬的叫聲凄涼而急促,傍晚時分,面對著長亭,驟雨剛停。在京都郊外設(shè)帳餞行,卻沒有暢飲的心緒,正在依依不舍的時候,船上的人已催著出發(fā)。握著對方的手含著淚對視,哽咽的說不出話來。想到這一去路途遙遠,千里煙波渺茫,傍晚的云霧籠罩著南天,深厚廣闊,不知盡頭。
賞析。
《雨霖鈴》是柳永著名的代表作。這首詞是詞人在仕途失意,不得不離京都(汴京,今河南開封)時寫的,是表現(xiàn)江湖流落感受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這首詞寫離情別緒,達到了情景交融的藝術(shù)境界。詞的主要內(nèi)容是以冷落凄涼的秋景作為襯托來表達和情人難以割舍的離情?;峦镜氖б夂团c戀人的離別,兩種痛苦交織在一起,使詞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和渺茫。
全詞分上下兩闋。
上闋主要寫一對戀人餞行時難分難舍的別情。
起首“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三句寫環(huán)境,點出別時的季節(jié)是蕭瑟凄冷的秋天,地點是汴京城外的長亭,具體時間是雨后陰冷的黃昏。然而詞人并沒有純客觀地鋪敘自然景物,而是通過景物的描寫,氛圍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別意。時當秋季,景已蕭瑟;且值天晚,暮色陰沉;而驟雨滂沱之后,繼之以寒蟬凄切:詞人所見所聞,無處不凄涼。加之當中“對長亭晚”一句,句法結(jié)構(gòu)是一、二、一,極頓挫吞咽之致,更準確地傳達了這種凄涼況味。
后兩句中“都門帳飲”是寫離別的情形。在京城門外設(shè)帳宴飲,暗寓仕途失意,且又跟戀人分手?!盁o緒”,指理不出頭緒,有“剪不斷,理還亂”的`意思。寫出了不忍別離而又不能不別的思緒?!傲魬偬帯⑻m舟催發(fā)”。正在難分難舍之際,船家又陣陣“催發(fā)”。透露了現(xiàn)實的無情和詞人內(nèi)心的痛苦。
“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是不得不別的情景。一對情人,緊緊握著手,淚眼相對,誰也說不出一句話來。這兩句把彼此悲痛、眷戀而又無可奈何的心情,寫得淋漓盡致。一對情人傷心失魄之狀,躍然紙上。這是白描手法,所謂“語不求奇,而意致綿密”。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寫別后思念的預想。詞中主人公的黯淡心情給天容水色涂上了陰影。一個“念”字,告訴讀者下面寫景物是想象的?!叭トァ笔窃饺ピ竭h的意思。這二字用得極好,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包含了離人無限凄楚。只要蘭舟啟碇開行,就會越去越遠,而且一路上暮靄深沉、煙波千里,最后漂泊到廣闊無邊的南方。離愁之深,別恨之苦,溢于言表。從詞的結(jié)構(gòu)看,這兩句由上闋實寫轉(zhuǎn)向下闋虛寫,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下闋著重寫想象中別后的凄楚情景。
下片則宕開一筆,先作泛論,從個別說到一般,得出一條人生哲理:“多情自古傷離別”。意謂傷離惜別,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自古”兩字,從個別特殊的現(xiàn)象出發(fā),提升為普遍、廣泛的現(xiàn)象,擴大了詞的意義。但接著“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一句,則強調(diào)自己比常人、古人承受的痛苦更多、更甚。江淹在《別賦》中說:“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作者把古人這種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詞中,而且層層加碼,創(chuàng)造出新意。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是寫酒醒后的心境,也是他飄泊江湖的感受。這兩句妙就妙在用景寫情,真正做到“景語即情語”?!傲?、“留”諧音,寫難留的離情;曉風凄冷,寫別后的寒心;殘月破碎,寫此后難圓之意。這幾句景語,將離人凄楚惆悵、孤獨憂傷的感情,表現(xiàn)得十分充分、真切,創(chuàng)造出一種特有的意境。難怪它為人稱道,成為名句。
再從此后長遠設(shè)想:“此去經(jīng)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shè)。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這四句更深一層推想離別以后慘不成歡的境況。此后漫長的孤獨日子怎么挨得過呢?縱有良辰好景,也等于虛設(shè),因為再沒有心愛的人與自己共賞;再退一步,即便對著美景,能產(chǎn)生一些感受,但又能向誰去訴說呢?總之,一切都提不起興致了。這幾句把詞人的思念之情、傷感之意刻劃到了細致入微、至盡至極的地步,也傳達出彼此關(guān)切的心情。結(jié)句用問句形式,感情顯得更強烈。
《雨霖鈴》全詞圍繞“傷離別”而構(gòu)思,先寫離別之前,重在勾勒環(huán)境;次寫離別時刻,重在描寫情態(tài);再寫別后想象,在刻劃心理。不論勾勒環(huán)境,描寫情態(tài),想象未來,詞人都注意了前后照應,虛實相生,做到層層深入,盡情描繪,情景交融,讀起來如行云流水,起伏跌宕中不見痕跡。這首詞的情調(diào)因?qū)懻媲閷嵏卸@得太傷感、太低沉,但卻將詞人抑郁的心情和失去愛情的痛苦刻劃的極為生動。古往今來有離別之苦的人們在讀到這首《雨霖鈴》時,都會產(chǎn)生強烈的共鳴。
【本文地址:http://m.aiweibaby.com/zuowen/15629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