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本書籍或文章中,總結部分常常是對前文的歸納和概括。寫總結時要對自己的成長和收獲有清晰的認識,展現(xiàn)自己的思考能力。請看下面一些總結范文,希望能給大家寫作提供一些思路。
人教版六年級語教學設計篇一
一、教材分析:
《百合花開》是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教科書第11冊冀教版的一篇閱讀課文。文章介紹了一株生長在斷崖邊上的百合經(jīng)過自己的努力,戰(zhàn)勝了惡劣的環(huán)境終于成為斷崖上最美麗的風景。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讀通課文,理解課文內(nèi)容,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懂得斷崖邊上的百合為什么要努力開花。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品味作品中清新質(zhì)樸、意味深長的語言。
(3)感受百合花的形象,感悟人生。
2、過程與方法。
(1)以讀為主,以學生的自我感悟為主。
(2)引導學生抓住文中的關鍵語句進行品讀、想象,感悟文中蘊含的人生哲理。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感悟百合花堅強自信執(zhí)著的精神。
三、教學重難點:
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悟文章所蘊含的深意。
四、學生分析:
六年級學生是小學高段的結束年級,處在這一年齡階段的學生,在字詞和語句方面有了一定的儲備,在語文學習的知識技能上,具有一定的識字、閱讀和寫作的能力,同時這一時期,學生的有意注意開始明顯發(fā)展,思維方式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
(一)復習前文,整體回顧。
教師:同學們,上節(jié)課你們初讀了課文,并且學習了課文的1—8自然段,誰能給大家說說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學生匯報交流。
預設:一株生長在斷崖邊上的百合經(jīng)過自己的努力,戰(zhàn)勝了惡劣的環(huán)境終于成為斷崖上最美麗的風景。
(二)創(chuàng)境導入:
1、教師:同學們,你們見過百合花開放嗎?我們一塊兒來看看。播放課件。
2、教師:百合花的美麗讓人驚嘆,看到花開冰心奶奶曾經(jīng)這樣說:播放課件,教師配樂讀。今天讓我再次走近百合花用心去感受這成功之花奮斗的淚泉。齊讀課題:百合花開,融入剛才欣賞畫面的想象有感情地再讀課題。
(三)新授,賞析文本。
1、學生自讀課文。
請你們自己默讀課文第9~15自然段,勾畫出描寫百合花開的句子,反復讀一讀,從百合的表現(xiàn)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試著用簡單的話或詞語加批注。
學生自由讀,
2、反饋匯報,品悟語言。
教師:誰想給大家讀讀你勾畫出來的句子,談談自己的感受?
a生:在野草……嘲笑它了。
師:教師出示句子,兩句話哪句話好?“終于”讓你感受到了?
學生匯報:我感受到百合開花非常不容易。
教師:百合從野草,到花開都經(jīng)歷了什么呢?
生:經(jīng)歷了別人的嘲笑和譏諷。風霜雨雪。惡劣環(huán)境的考驗。
師:歷經(jīng)了這么多的不容易之后,百合開花了,真讓人欣喜呀!誰能再來讀讀這一段,讀出百合開花的艱難以及那份欣喜?教師指名讀。
師:誰再給大家讀讀這句話?學生再讀句子。這株百合我聽出了真的不容易。這株百合我聽出了花開的欣喜。
b生:百合花……淚滴。
師:誰還想給大家讀讀你勾畫出來的其它句子,談談自己的感受?學生讀句子。
教師:想一想,人們通常是在什么時候流淚?
生:傷心。生:特別感動。
師:這時的百合是難過還是高興呀?生:高興。
師:不僅僅是高興呀!而且是極度——生:高興,高興得都——生:哭了。喜極而泣呀!
這時候百合內(nèi)心里非常復雜,如果你就是那株百合,你的心里會怎么想呢?
學生匯報交流。
來,咱們一起讀。
c生:年年……百合。
師:誰還想給大家讀讀你勾畫出來的其它句子,談談自己的感受?
師:原本那一株斷崖邊上的百合,開花了,完成了自己的莊嚴使命,它驕傲了嗎?生:沒有。它停下開花的腳步了嗎?生:沒有。
教師:百合沒有停下它的腳步,而是繼續(xù)努力地開花,它在想什么?
學生:它在撒播自己的種子,它在傳承自己的后代,它在傳承自己的精神。
教師:如果它是一個人,最像生活中的什么人?這是一種什么精神?
生:最像媽媽,這是一種母愛般的奉獻的精神。
教師:誰能再給大家讀讀,讀出百合那種母愛般的偉大情操。學生朗讀。
d生:幾十……落淚。
教師:滿谷的百合仿佛就在我們面前了,人們給這個美麗的山谷起了一個美麗的名字——生:百合谷。美麗的景色引來了無數(shù)欣賞美的人們。同學們看看這句話,自己先讀一讀。
教師:來欣賞百合的人很——生:多。你從哪些詞語或句子中感受到的?
生:從城市,從鄉(xiāng)村,千里迢迢,(……)。
教師:人們是怎樣欣賞百合的`?
生:孩子們跪下來快樂地嗅著百合花的芬芳。生:情侶們手拉著手,許下“百年好合”的誓言。生:無數(shù)的人看到這從未見過的美麗,感動得直落淚。
教師:除了孩子和情侶,還有誰也會來看百合?他們會怎么做呀?
學生匯報交流:老人——欣慰;詩人——作詩;病人——樹立自信。
教師:這段話寫的是人的表現(xiàn),作者僅僅是想寫出人的表現(xiàn)嗎?
生:我覺得這些都是為了襯托百合花開,說明百合花開是一種很壯觀的景象。
師:這一段沒有直接講百合開花什么樣,而是借助人們的表現(xiàn)襯托百合花開的情形,這寫作方法,叫做側(cè)面襯托。(點到為止)。
教師:讓我們大聲齊讀,讀出百合開花的美,讀出人們的感動。
3、品悟百合精神。
生:我欣賞第一株百合,因為它的自信,執(zhí)著,持之以恒。(板書)。
生:我也欣賞第一株百合,因為它全心全意地來做事情,面對蜂蝶鳥雀的嘲笑它也不氣餒,自信。
師:文章中那句話最能體現(xiàn)百合的堅強,自信,持之以恒》出示課件:朗讀(教師指導朗讀方法,排比句朗讀要注意就像爬臺階一樣)。
生:我更欣賞漫山遍野的百合,因為它們繼承了第一株百合的精神,都很自信,都具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師: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呀!出示課件:默默。
教師:看著看著,眼前的兩幅圖片慢慢融合為一體,滿山遍野的百合。
仿佛找到了知音,面對我們會心的微笑。
師:靳老師讀了這篇課文之后,情不自禁地寫了一首小詩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感受,我就這樣把這株百合種在了自己的心里。請你們跟著我一起來讀一讀。(出示文字投影,師生齊讀)。
(四)升華情感,解讀作者。
師:這篇課文的原文叫作《心田上的百合花》,選編入我們教材的時候,編者改成了《百合花開》。
師:原來的百合花開只在作者心田上,現(xiàn)在的百合花也開在了——我的心田上。
生:你的心上。
生:所有人的心上。
教師:想不想認識這位名家?(出示照片以及文字)。
(五)教師結語:今天的課我們就上到這里,課下就請你用你的文字作種子,在你的心田上也種下一株純潔的百合。下課!
人教版六年級語教學設計篇二
教學目的: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nèi)容,體會課文中蘊含的哲理,聯(lián)系生活實際,談談自己從中受到的啟發(fā).。
教學重點:領會課文告訴我們的道理和自己從鷸蚌相爭中受到的啟發(fā).。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二,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把課文讀準確,理清課文的只要內(nèi)容.。
2.溝劃優(yōu)美的語句多讀幾遍,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記號.。
三.精讀課文,指導學生讀懂故事.。
1.故事發(fā)生在什么地方,環(huán)境怎么樣?
2.了解故事是怎么發(fā)生的.。
3.了解故事的發(fā)展情況.。
思考:鷸蚌為什么要一直相持下去?
分角色朗讀。
4.了解故事的結果.。
鷸蚌相爭,結果怎么樣?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四.聯(lián)系生活,升華理解在我們的生活中,有鷸蚌相爭的現(xiàn)象嗎?你想對這樣的人說什么?
五.作業(yè)。
六.板書設計。
25鷸蚌相爭。
鷸
相爭漁甕得利。
蚌
互不相讓。
兩敗俱傷第三者得利。
人教版六年級語教學設計篇三
通過學生自學、合作、探究理解本課的內(nèi)容,并是學生受到尊敬一切善良的普通人,一切誠實的勞動者的教育。結合課文,寫一篇贊美普通人的文章。培養(yǎng)學生善于觀察和表達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教育學生尊敬一切善良的普通人,一切誠實的勞動者。寫一篇贊美普通人的文章。
教學構思。
預習中讓學生找出疑難句,根據(jù)提示和要求,自由組合成學習小組,采取合作、探究的形式學習這篇課文,理解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并受到尊敬普通人的教育。
教學準備。
課時安排。
1課時。
學生學習過程。
一、回顧單元內(nèi)容,導入新課。
在這一單元中我們圍繞著“高尚”,學習了哪些人物的哪些高尚品質(zhì)?(學生自由回答,可以是一個人物的一種品質(zhì)。)。
這些人物中有像周總理這樣的偉人值得我們尊敬,有像桑娜,看林人這樣平凡的人也值得我們尊敬,我們應該尊敬我們身邊普普通通的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尊敬普通人》。
二、讀通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文章內(nèi)容。
2.檢查朗讀,糾正學生的讀音。
3.默讀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三、質(zhì)疑。
在預習中你讀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問題,或者是難理解的句子?提出來。
四、學習課文。
1.自學的提示要求:
(1)思考:我們?yōu)槭裁匆鹁雌胀ㄈ?這些普通人有什么特點?
(3)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綜合出有價值的討論。學生默讀文章,獨立思考,在書的旁邊做相應的批注。
2.小組合作,探究。
小組內(nèi)將自己讀書的感受,理解提出來,小組內(nèi)共同探討。
3.全班交流。
五、拓展:寫自己尊敬的人。
1、在文章中有“……”它的作用是什么?(還有很多的普通人也值得尊敬。)你還知道哪些人也值得尊敬?(注意:觀察身邊的人,從他們身上找到值得你尊敬的地方,事例要合情合理。)。
2、學生自由寫。
六、總結。
作業(yè)設計:
1.練習。
請找出下面句中的錯別字,并將正確的寫在括號內(nèi)。
(1)因為從童年到老年,經(jīng)過慢長的歲月,我懂得了一個道理:應該尊敬普通人。()。
(2)相信有真情,真誠地對待每一個人,甚至上當受騙,也從不思誨改的人。()。
2.結合課文,寫一篇贊美普通人的文章。
板書設計:
善良誠實。
人教版六年級語教學設計篇四
教材分析。
《碧螺春》是冀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傳統(tǒng)文化吐馨香”中的一篇講讀課文。本課通過名茶碧螺春,向我們展示了中國的茶文化。課文開頭,僅用一句話點明了碧螺春的“久負盛名及主要產(chǎn)地。接下來,課文依次介紹了碧螺春的傳說、采摘、制作、品嘗碧螺春以及人們對碧螺春的評價和喜愛。文章結構緊湊,前后連貫,描寫細致入微,用詞準確生動,富有濃郁的文化氣息。
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簍、煞”等11個要求會認的字,掌握“霞、彌”等10個要求會寫的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背誦課文第四、第六、第八自然段。
3、了解碧螺春的傳說和采摘、制作過程,了解有關茶文化的信息。
4、了解茶鄉(xiāng)人的生活和生產(chǎn)情況,感受茶鄉(xiāng)人生活的美好。
5、把握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表達的有序性,體會描寫的細致與準確,積累相關的詞句。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碧螺春的傳說和采摘、制作過程,并背誦課文第四、第六、第八自然段。
教學難點。
把握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表達的有序性,體會描寫的細致與準確,積累相關的詞句。
學情分析。
六年級的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還不算太多,本課就是有關馳名中外的中國茶文化的科普讀物,讓學生在學習課文的同時感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滋養(yǎng)。
授課類型。
講讀課。
教學準備。
教師:錄音機、小黑板、碧螺春茶葉、杯子。
學生:查找相關資料、預習課文。
教學方法。
以讀代講、小組合作探究、討論法。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情境引入。
同學們,如果讓你從飲食方面選一種,你會選擇什么?(餃子、茶……)你知道哪些種類的茶?(龍井、毛尖、碧螺春等)。我國是茶樹的原產(chǎn)地,是世界產(chǎn)茶、飲茶最早的國家,世界第一部茶葉著作——《茶經(jīng)》,就是出自我國唐代陸羽之手。今天,我們就透過中國名茶——碧螺春,領略我國茶文化的魅力。
板書課題:碧螺春。
二、展示目標(出示小黑板)。
三、自學文本。
四、全班交流。
指名分段讀課文,檢查生字、生詞自學情況。
五、再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的寫作順序。
本文先講了碧螺春的產(chǎn)地,然后用一個傳說介紹碧螺春名字的來歷,接著依次介紹了碧螺春的采摘、制作、品茶以及人們的評價與喜愛。
給各段起個合適的名字:清晨采茶、入夜制茶、月下品茶。
六、質(zhì)疑答疑:
七、小結:
八、作業(yè):熟讀課文第四、六、八自然段。
人教版六年級語教學設計篇五
教學目標:
1.通讀課文,理解課文內(nèi)容,把握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2.理解課文,寫一篇贊美普通人的文章。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難點:
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理解應該尊敬天底下一切善良的普通人,一切誠實的勞動者。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nèi)容。
2.交流主要內(nèi)容。
3.找出不懂的句子。
三、小組合作學習。
1.同位互相檢查朗讀情況。
2.小組合作交流,弄明白課文。
四、深入閱讀,體會思想感情。
再讀課文,回報學習結果:
六、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板書設計:
天底下一切善良的普通人,一切誠實的勞動者。
尊敬。
教后札記:
通過學生通讀課文,理解課文內(nèi)容,把握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理解課文,讓學生寫一篇贊美普通人的文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理解應該尊敬天底下一切善良的普通人,一切誠實的勞動者。
人教版六年級語教學設計篇六
1、學會本課的生字,理解課文中出現(xiàn)的新詞。抄寫描寫環(huán)境的句子。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nèi)容,感受漁夫夫婦的高尚品質(zhì)和沙俄時代窮人的窮困和悲慘。
3、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展開合理的想象,學習心理活動的描寫方法。
4、練習續(xù)寫課文。
1、理解課文內(nèi)容,感受漁夫夫婦的高尚品質(zhì)和沙俄時代窮人的窮困和悲慘。
2、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展開合理的想象,學習心理活動的描寫方法。
練習續(xù)寫課文。
課前搜集資料、課件。
兩課時。
第一課時。
1、窮人是什么意思?(窮苦的人)看著這個課題,你心里想到些什么?
課文為什么用“窮人”做題目?
2、為了解開同學們的疑問,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這篇課文的作者和當時的時代背景。
3、學生交流搜集的資料。
教師和學生共同了解有關列夫?托爾斯泰的資料。
列夫托爾斯泰(1828—1910),俄國偉大的作家,出身貴族,但是同情被剝削被壓迫的農(nóng)奴。青年時期就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他全部的創(chuàng)作時間達六十多年。其作品無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資本主義勢力的種種罪惡。他的代表作《戰(zhàn)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是世界文學中的不朽名作。
4、師:托爾斯泰晚年時把法國著名作家雨果的敘事詩《窮人》改編成了一篇文章。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窮人》,板書課題。
1、自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全文。
用生字生詞卡片檢查生字讀音。(提醒注意“濺、填、怨”都是前鼻音。)。
2、再讀課文,想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桑娜和她的丈夫,在鄰居西蒙病死后,主動收養(yǎng)了她的兩個孩子的故事。)。
3、抽生檢查讀書情況,并正音。
4、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
同學們讀課文,完成填空練習。
課件出示:
桑娜和漁夫從早到晚的干活,還只能___________;孩子們沒有___________;吃的是___________,菜___________魚。
西蒙的兩個孩子她一個人張羅,如今又加上病。寡婦的日子___________!
一只蒼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從___________垂下來。
母親的臨死的時候,拿___________蓋在他們的身上,還用___________包住他們的小腳。
2、指導有感情的朗讀。
人教版六年級語教學設計篇七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內(nèi)容,了解作者所訪之“友”。
(2)?抓住重點詞語,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構思,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感情。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反復誦讀,培養(yǎng)聯(lián)想和想象的能力。
(2)?展開想象,感受作者的心境。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親近大自然、熱愛大自然、并用心去感悟大自然。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
反復誦讀,體會作者的感情。
2、難點。
理解文章的寫景狀物的技巧和聯(lián)想、想象的能力。
課時安排。
1課時。
(一)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
大家都有許多好朋友吧?誰來說說你的朋友都是些什么樣的朋友?(學生自由發(fā)言)請同學們就文章標題展開想象,猜一猜作者到山中去訪問一位怎樣的朋友?作者到山中究竟訪問什么朋友呢?今天,就讓我們“帶著滿懷的好心情”,帶著豐富的想象,跟隨作者去會一會他“山中的朋友”。
(二)自讀感知,整體把握。
1、走近李漢榮。
李漢榮,系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陜西省政協(xié)委員,著名詩人、散文家。多年來寫作詩歌約3000首,散文隨筆1000多篇,中短篇小說30余篇。
2、指導學生積累生詞。
梔子(zhi)唱和(he)禪心(chan)湛藍(zhan)憔悴(qiaocui)逝川(shi)。
逝川:流水,比喻消逝的時光。
凝神:精神高度集中,不分散。
玄奧:玄秘深奧。
唱和:指歌唱時此唱彼和,互相呼應。
德高望重:道德高尚,有很高的聲望。
津津樂道:形容有滋味或有興趣的說道。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3、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學生思考:本文的題材是什么?寫了什么?作者要表達怎樣的感情?
[點撥]《山中訪友》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滿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帶著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的眾朋友”,與“朋友們”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2)自瀆課文。
[學生活動]畫出文中“走進山林”后所描述的具體事物,抓重點詞語,感知內(nèi)容,理解思路。
(使學生在自由閱讀中了解課文內(nèi)容,體會作者的感情,自主培養(yǎng)閱讀能力)。
[點撥]作品依次描述了:古橋―樹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懸崖―云雀―石頭―落葉―小花―陣雨―老柏樹―螞蟻―歸鳥。
(三)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1、理解作品中作者“走進山林”后的所見所想。
(分小組討論,合作探究,教師參與。對學生的發(fā)現(xiàn)給予鼓勵,這類訓練重在語言的感悟和理解)。
[點撥]古橋――德高望重――古老而堅韌的靈魂。
樹林――知己――我變成了樹。
山泉――姐姐――照出我的渾濁。
小溪――妹妹――唱和小詩。
白云――大嫂――天空的護士,使天空返老還童。
瀑布――大哥――天生金嗓子,無回報地從古唱到今。
懸崖――爺爺――給人清凈、無雜念的心境。
云雀――弟弟――純潔少年,從不說是非。
石頭――敲擊――時間的回聲。
落葉――紋理――命運的手相。
小花――采一朵插在頭上――悄悄做一會兒女性(尋找一份美)。
陣雨――俠客吼叫,醉酒的詩人朗誦――感動又嚇人。
老柏樹――慈祥――恩澤、遮雨。
螞蟻――小弟弟――患難兄弟。
歸鶴――拌我披月回家。
作者從山中的眾朋友身上悟到了這樣的啟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變的堅韌的靈;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眾當中;要愛護大自然,保護人類的朋友――鳥類;要淳樸善良;用愛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永遠健康地、身心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2、探究,領會深層內(nèi)涵。
[學生活動]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后練習以及下列問題分小組研討,深入領會作者匠心,然后在全班分小組發(fā)言,教師予以評價點撥。
(1)“那座古橋,是我要拜訪的第一個老朋友,德高望重的老橋,你在這澗水上站了幾百年了?你累嗎?”本段文字中,對古橋,作者在敘述時人稱有無變化?如果有,請揣摩一下變化的原因,并思考變化時應注意的問題。
[點撥]本段文字中對古橋的敘述人稱有變化,由第三人稱變?yōu)榈诙朔Q;用第二人稱,似面對面的傾訴,更親切自然,更利于抒發(fā)強烈的感情。由第三人稱變?yōu)榈诙朔Q,請注意呼告語,如本段中“德高望重的老橋”。
3、味文學創(chuàng)作,感受藝術魅力。
本文突出的藝術特色是什么?
[學生活動]分組朗讀或?qū)W生范讀,質(zhì)疑思考。
人教版六年級語教學設計篇八
《窮人》是六年級上冊第三組的課文,學習本組課文,要在讀懂課文、體會情感的基礎上,學習作者是如何通過對環(huán)境、人物心理活動等方面的描寫、抒發(fā)美好的情感。《窮人》是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寫的短篇小說。課文記敘了一個寒風呼嘯的夜晚,桑娜與漁夫主動收養(yǎng)已故鄰居西蒙的兩個孤兒的故事。反映了沙俄專制制度下漁民生活的悲慘,贊美了桑娜和漁夫?qū)幙勺约撼钥嘁惨獛椭鷦e人的美好品質(zhì)。
人教版六年級語教學設計篇九
1.繼續(xù)認識詳寫和略寫的作用,學習分辨課文的詳略更好地領會課文的中心思想。
2.學會本課6個生字、1個多音字;理解23個詞語的意思。
3.理解含義深刻句子的意思。
4.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第1自然段。
5.了解閏土是個活潑可愛、聰明能干、見識豐富的農(nóng)村少年:感受“我”。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學時間3課時。
教學重點認識詳寫和略寫的作用,學習分辨課文的詳略更好地領會課文的中心思想。
教學難點認識詳寫和略寫的作用,學習分辨課文的詳略更好地領會課文的中心思想。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初讀課文,自學生新詞,分段,教學一、二兩大段,背誦第1自然段,完成作業(yè)本第1、4題。
教學過程。
一、1.簡介魯迅《少年閏土》的出處,出示課題。
2.生輕讀課文,要求按注音讀準生字,劃出不懂的詞語。
3.討論分段。
二、1.抽讀課后題1(1),貼掛圖,放第一自然段的課文錄音,師以教鞭隨錄音指圖。
(抽答,然后齊讀“其間……逃走了”一段話。理解“其間”和“猹”兩個詞語。)。
為了襯托閏土的形象,課文開頭描寫了哪些景物(天空、圓月。西瓜),用了哪些表示顏色的詞語?(深藍,金黃、碧綠、)。
情感朗讀指導,齊讀本自然段,體會夢幻般的美景襯托下的少年英雄形象。
二、學習第二大段。
讀后抽答。
2.釋疑,師生共同討淪理解“少爺”、“值年”、“祭祀”、“鄭重”、“仿佛”、“五行”、“裝掠”等詞語的意思。
3.師生共同討論小結本大段的主要內(nèi)容。(本段主要寫“我”結識閏土的原因)。
三:熟讀第―自然段,抽背,同桌互背。
四、師課的小結。
五、課堂作業(yè):作業(yè)本第1、2兩題。
[1][2][3]下一頁。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學習第三、四兩大段。分辨課文詳略,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完成作業(yè)本第5題。
教學過程。
一、讀讀寫寫課后第5題的詞語。
二、抽讀第三段(第4、5兩節(jié)),生劃出描寫閏上外。
貌特點的語句。(“紫色的圓臉……銀項圈”)師生共同。
討論,抓住“紫色”、“氈帽”、“銀項圈”理解人物的。
外貌特點描寫,并在黑板一側(cè)作副板書:
外貌特點。
紫色的圓臉生活特點。
頭戴小氈帽地方特點。
套一個銀項圈時代特點,
齊讀這句話,深入體會閏土的外貌特點描寫。
提問:第4小節(jié)的開頭哪些詞語反映了“我”迫切見到閏土的心情?(盼望、好容易、飛跑)那么,這小節(jié)的結尾又有幾個關鍵詞語反映了閏土和“我”剛見面就建立了友誼?(只是、便、于是)。
情感語氣指導后生齊讀第4小節(jié)。
三、1.抽讀第四段(第6―16小節(jié)),生劃出本段的中心句(閏土的心里有無窮無盡的稀奇的事),板書:稀奇事。
2.生自讀課文,找出四件稀奇事。(板書)那么,四件事中寫得最詳細是哪一件?(管西瓜刺猹)抽讀“閏土又對我說……油一般的滑”,(注意朗讀的情感語氣)理解“無端”、“伶俐”、“素不知道”等詞浯的意思。
3.提問:這部分課文哪一小節(jié)的內(nèi)容與開頭小節(jié)的描寫呼應?(“有胡*呢……”―節(jié))這樣寫給人留下了閏土的什么形象?(勇敢機智,板書。)因為這件事給作者的印象最深刻,所以詳細寫,板書。
4.除此以外,還有哪件事也寫得詳細?(在雪地捕鳥,板書)生輕讀捕鳥一節(jié),用筆劃出寫捕鳥動作的詞(掃、支、撒、拉、罩等)。討論:這一節(jié)反映了閏土什么品質(zhì)特點?(聰明能于。板書。)。
5.除了這兩件事,另外兩件事寫得詳細還是簡略:反映了人物什么品質(zhì)特點?(師生討論后板書:見多識廣、略寫)。
6.抽讀課后題1(2)、(3)兩題,生回答。
四、課文寫了反映閏土品質(zhì)特點的四件事,雖然也有詳略之分,但是,這四件事從總的來說,仍然是詳寫的'。那么,與閏土對比,“我”與“往常的朋友”這方面是詳寫還是略寫?(略寫)哪幾節(jié)用對比的方法來寫?(抽答)。
1.小黑板出示“我素不知道;……”一節(jié),齊讀,理解“素”、“如許”、“單”等詞語的意思。并抓住“我先前單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賣罷了”一句,引導學生理解“我”接觸的事少,過的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因而缺少見識的含義。
以羨慕和敬佩的語氣朗讀本節(jié)。
2.當閏土告訴“我”那些無窮無盡的稀奇事后,“我”有什么感想?哪一小節(jié)寫出了“我”的感想?(小黑板出示本節(jié),齊讀)理解“只看見院子里高墻上四角的天空”一句的深刻含義(比喻“我”與“往常的朋友整天生活在大院里,像井底之蛙,眼界狹窄、知識貧乏”)。
以羨慕、感嘆的語氣朗讀本節(jié)。
本課板書設計:
稀奇事反映品質(zhì)。
詳寫在雪地捕鳥―――聰明能干。
管西瓜刺猹―――機智勇敢。
海邊拾貝殼。
略寫見多識廣。
沙地有跳魚。
人教版六年級語教學設計篇十
1.能正確辨認從不同方向(正面、側(cè)面、上面)觀察到的立體圖形(5個小正方形組合)的形狀,并畫出草圖。
2.能根據(jù)從正面、側(cè)面、上面觀察的平面圖形還原立體圖形(5個正方體組合)進一步體會從三個方向觀察就可以確定立體圖形的形狀;能根據(jù)給定的兩個方向觀察到的平面圖形的形狀,確定搭成這個立體圖形所需要的立方體的數(shù)量范圍。
3.經(jīng)歷分別將眼睛、視線與觀察的范圍抽象為點、線、區(qū)域的過程,感受觀察范圍隨觀察點、觀察角度的變化而改變,能利用所學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xiàn)象。
4.能正確辨認從不同方向(正面、側(cè)面、上面)觀察到的立體圖形(5個小正方形組合)的形狀,并畫出草圖。
5.能根據(jù)給定的兩個方向觀察到的平面圖形的形狀,確定搭成這個立體圖形所需要的立方體的數(shù)量范圍。
第四單元百分數(shù)。
(一)百分數(shù)的基本概念。
1.百分數(shù)的定義:表示一個數(shù)是另一個數(shù)的百分之幾的數(shù),叫做百分數(shù)。百分數(shù)也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百分數(shù)表示兩個數(shù)之間的比率關系,不表示具體的數(shù)量,所以百分數(shù)不能帶單位。
2.百分數(shù)的意義:表示一個數(shù)是另一個數(shù)的百分之幾。
例如:25%的意義:表示一個數(shù)是另一個數(shù)的25%。
3.百分數(shù)通常不寫成分數(shù)形式,而在原來分子后面加上“%”來表示。分子部分可為小數(shù)、整數(shù),可以大于100,小于100或等于100。
4.小數(shù)與百分數(shù)互化的規(guī)則:
把小數(shù)化成百分數(shù),只要把小數(shù)點向右移動兩位,同時在后面添上百分號;。
把百分數(shù)化成小數(shù),只要把百分號去掉,同時把小數(shù)點向左移動兩位。
5.百分數(shù)與分數(shù)互化的規(guī)則:
把百分數(shù)化成分數(shù),先把百分數(shù)改寫成分數(shù),能約分的要約成最簡分數(shù)。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教版六年級語教學設計篇十一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從老麻雀在獵狗面前奮不顧身保護小麻雀的故事中,懂得母愛的偉大。
2、抓住重點語句,繼續(xù)練習從內(nèi)容中體會思想,掌握具體記敘和表達真情實感的方法。
3、認真體會作者是怎樣通過具體的描寫,來表現(xiàn)老麻雀奮不顧身掩護小麻雀的那種“強大的力量”。
教學重點:
理解、欣賞、體驗老麻雀是如何奮不顧身保護小麻雀的。體會母愛的偉大。
教學難點:
掌握具體敘述和表達真實思想感情的方法,并在作文中能有意識地加以運用。感受老麻雀為了保護小麻雀而表現(xiàn)出的那種精神的偉大。
教學準備:
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fā)學習興趣。
師:同學們,麻雀是十分弱小的動物,但在俄國作家屠格涅夫筆下的一只麻雀卻戰(zhàn)勝了龐大的獵狗,更打動了無數(shù)讀者的心》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麻雀》這篇課文。
二、學習新課。
同學們,現(xiàn)在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看看文章講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講了“我”打獵回來,我的獵狗看見一只從巢里掉下來的小麻雀想吃掉它,老麻雀奮不顧身的保護小麻雀的事)。
教師板書:小麻雀老麻雀獵狗。
三感悟全文,體驗母愛。
1、師:我們快速地讀課文,找出描寫小麻雀的語句,并寫寫自己的體會。
(學生讀、找、寫)。
(1)從“它嘴角嫩黃,頭上長著絨毛分明是剛出生不久,從巢里掉下來的?!?/p>
(說明它很弱?。?。
師:為了突出小麻雀的弱小要把“嫩黃、絨毛”讀稍重些。
(教師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2)從“我順著林陰路望-------看見一只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無可奈何地拍打著翅膀”
(體會到可憐)。
師:為了突出它的沒辦法在讀“呆呆的、無可奈何”時要拖長一些。
(教師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3)那么,這么可憐的小麻雀是怎么掉下來的呢?
讓學生抓住“風猛烈地搖撼著路旁的梧桐樹”,說明是風太大把小麻雀刮下來的。
(4)師:如果你此時面對一只剛出生不久的小麻雀,你會怎樣做?
(找學生回答)。
教師評價:你是一個有愛心有同情心的孩子!的確我們要和動物和睦相處。
2、師:可憐的小麻雀又會遇到什么情況?從課文里找出來。
(學生讀、找、回答。)。
教師出示:獵狗慢慢地走進小麻雀,嗅了嗅,張開大嘴,露出鋒利的牙齒。
(1)讓學生找出這句話的動詞。
(2)從這些動詞中你體會到獵狗的什么?
(3)獵狗想干什么?
(4)你能用一個詞來概括一下當時的情景嗎?
3、就在這千鈞一發(fā)的時刻,又怎么樣了呢?從課文中找。
教師出示:突然,一只老麻雀從一棵樹上飛下來------。
(1)讓學生找到比喻句,看看把什么比喻成什么?
(2)你從這個比喻句中體會到什么?
(3)那老麻雀怕嗎?你從哪里體會到的?
(4)老麻雀為什么怕呢?從課文中找到這句話。
(5)既然是沒有一點希望了老麻雀為什么還要撲下來呢?
教師小結:是呀!母愛的力量是使老麻雀只有一個念頭,哪怕是犧牲自己,哪怕只能延續(xù)小麻雀一分鐘的生命,作為媽媽也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沒有危險的樹枝上,決定與獵狗搏斗。
4、那結果怎么樣呢?我們齊讀第6、7自然段。
(1)獵狗為什么慢慢地向后退?
(2)我為什么急忙喚回了獵狗呢?
教師總結:老麻雀所表現(xiàn)出偉大的母愛,不僅感染了作者,也感染了我們每一個讀者的心。而我們的身邊同樣有這樣愛的存在,請聯(lián)系自己的實際,談談你的體會。
(讓學生交流,練筆)。
板書設計:
麻雀。
拯救搏斗。
小麻雀吃掉獵狗。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教版六年級語教學設計篇十二
1、正確認讀“擱板、勉強、蜷縮”等詞語;正確書寫“魁梧”等生字詞。
2、梳理小說中的人物,簡要概括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
3、抓住題目中的“窮”字,從文中找出表現(xiàn)“窮”的相關句子進行品讀,感知桑娜和西蒙兩家窮苦的生活。
(一)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1.板書課題,學生解題。(窮人就是生活窮苦的人。)
2.介紹作者及時代背景
本文作者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我們在以前曾經(jīng)學過他寫的《七顆鉆石》一課。他是偉大的俄國作家,出身貴族,但同情被剝削被壓迫的農(nóng)奴。他的作品無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資本主義勢力的種種罪惡。我們今天學習的這篇文章是托爾斯泰晚年時把法國著名作家雨果的敘事詩《窮人》改編成的一篇短篇小說。(課件出示圖片,介紹作者)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誦讀課文。
自讀提示:
(1)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a、檢查字詞過關情況:(課件出示生字詞)
詞語過關:“讀記寫”
舒適 擱板 勉強 填飽 抱怨 傾聽 掀起 裹住
蜷縮 魁梧 黧黑 撕破 倒霉 嚴肅 憂慮 濕淋淋
寒風呼嘯 洶涌澎湃 心驚肉跳 自言自語 自作自受
根據(jù)詞意,選詞填空:
(1)形容健康強壯的身體。( 魁梧 )
(2)形容恐懼不安。( 心驚肉跳 )
(3)形容水勢浩大,不可阻擋,也用來形容人的感情十分激動。(洶涌澎湃 )
(4)自己做錯了事自己承受。( 自作自受 )
(5)形容臉色黑中帶黃。( 黧黑 )
b、本文寫了幾個窮人?寫了窮人的什么事?
(板書:桑娜 五個孩子 漁夫 西蒙 兩個孩子)
師:這些人物中主要人物是誰?
生答,師板書:桑娜 漁夫
c、理清人物關系,概括主要內(nèi)容:這些人物之間發(fā)生了什么事。(指名二三個學生答)
師小結:你們看,如果我們把幾個人物先找到,想一想這幾個人物之間發(fā)生了什么事,就可以嘗試著歸納出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
2、理清文章的脈絡:這件事的起因、經(jīng)過、結果是怎樣的?
一(1、2):講漁夫的妻子桑娜在海風呼嘯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歸來。
二(3---1):講桑娜出門去看丈夫是否回來,順便去看生病的鄰居西蒙,發(fā)現(xiàn)西蒙已死,便抱回西蒙的兩個孩子。
三(12----27):講漁夫回來,聽說西蒙死了,主動提出把西蒙的孩子抱來撫養(yǎng)。
師板書寫作順序:等待丈夫——抱回孩子——催促桑娜
(三)品讀課文,學文悟“窮”
過渡: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是——《窮人》(生接)??衫蠋煱l(fā)現(xiàn)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那就是全文除了題目之外,文中沒有一個“窮”字,那么作者又是怎樣把“窮人”的“窮”給寫出來的呢?你又是從哪里感受到他們的“窮”呢?請細讀全文,用橫線畫出相關的句子。(課件出示問題)
1、學生自讀課文,畫出句子。
2、指名匯報,師生共同歸納(課件出示歸納要點),完成填空練習:
課件出示:
桑娜和漁夫從早到晚地干活,還只能(勉強填飽肚子)。孩子們沒有(鞋穿),不論(冬夏)都(光著腳)跑來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魚。
(師:桑娜一家吃的食物差,穿的衣服破,桑娜和丈夫拼命地干活才得以勉強填飽肚子。)
孩子雖然不算多———只有(兩個),可是(全靠)她一個人張羅,如今又加上病。唉,寡婦的日子真(難過)啊!
屋子里沒有(生爐子),又(潮濕)又(陰冷)。
一只蒼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從(稻草鋪上)垂下來。
母親在臨死的時候,拿(自己的衣服)蓋在他們身上,還用(舊頭巾)包住他們的小腳。
3、播放哀怨的音樂,渲染氣氛,學生讀這些語句,感受文中人物生活的貧窮。
4、師小結:他們屋內(nèi)的裝飾,他們的吃穿,他們沒日沒夜地忙碌于生活,都讓我們感受到了窮人生活的艱難和困苦。這也正是文學巨匠寫作手法的精妙所在,不見一個“窮”字,可是“窮”又無處不在。那么課文只寫了他們的“窮”嗎?還寫了什么呢?我們下節(jié)課繼續(xù)學習。
板書設計: 9 窮人
列夫·托爾斯泰(俄國文學泰斗)
等待丈夫
桑娜 抱回孩子 漁夫
催促桑娜
生活:艱難困苦
人教版六年級語教學設計篇十三
1、理解課文,體會先烈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和為此作出的貢獻,懂得今天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2、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3、練習縮寫課文。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1、從郝副營長在激戰(zhàn)前的神情和談話,理解先烈的廣闊胸懷和對未來的美好憧憬。
2、從郝副營長在戰(zhàn)斗中舍身為后續(xù)部隊引路的壯舉,理解先烈的無私奉獻精神。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
1、這篇課文的作者是誰?(王愿堅,當代著名作家。1945年參加八路軍。在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中,當過隨軍記者創(chuàng)作了許多革命歷史題材的小說。被列入100部愛國主義教育影片的《閃閃的紅星》,他是劇本的編者之一。)。
2、用生字卡片檢查生字的讀音。
3、指名按自然段朗讀課文,讀后評議,糾正讀音。
二、理清課文敘述順序。
1、課文哪些地方是寫現(xiàn)在,哪些地方是寫往事的?(全文一頭一尾是寫現(xiàn)在,中間大部分是寫往事。)。
2、怎樣把課文分成三?
3、指名分段朗讀課文。
三、理清第二段的敘述順序。
(1)提出自學要求:認真閱讀第二段,想一想,這段講了一件什么事,是按照怎樣的順序講的:按照事情發(fā)展的順序,把這一段分成三層。
(2)學生按要求自學。
(3)討論怎樣把這一段分成三層。
(4)請三名同學分三層朗讀課文。
四、深入理解第二段內(nèi)容。
1、指導理解第一層。
(1)指名朗讀率一層。
(2)通過杳字典理解下列詞語:挺進、豫皖蘇、圍殲戰(zhàn)。
(3)指名用自己的話說說這一層的內(nèi)容。(在圍殲戰(zhàn)開始前,“我”在交通溝里找到了突擊連,來到了郝副營長身邊。這是一位年輕的戰(zhàn)斗英雄,他在激戰(zhàn)之前心情是那樣的平靜,竟然借火柴的亮光在看一本破書中的插圖,看得那樣入神,火柴劃了一根又一根。他從插圖中一個孩子在電燈下聚精會神地讀書和情景,想到了未來,深情地說:“趕明兒勝利了,咱們也能用上電燈,讓孩子們都在那樣亮的燈光底下看書,該多好??!”)。
(4)激戰(zhàn)馬上就要開始了,他完全陷入了對未來的憧憬里。他在想什么呢?(革命勝利以后,勞動人民將有可能為建設祖國,為創(chuàng)造自己的幸福生活而辛勤工作,而不再為地主資本家賣命,他們的子女將有可能在舒適的環(huán)境中讀書學習,而不再像父輩那樣被剝奪了上學的權力……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郝副營長高尚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
(5)在理解的基礎上,指名學生把這一層再朗讀一遍。
2、指導理解第二、三層。
(1)指名朗讀。
(2)指導理解下列詞語:后續(xù)部隊、千鈞一發(fā)、整編師。
(3)指名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層的內(nèi)容。(突擊連沖進守敵圍墻后,后續(xù)部隊在黑暗中找不到突破口,和突擊隊失去了聯(lián)系。這樣,突擊隊孤軍深入,得不到增援,圍殲戰(zhàn)有可能失敗,情況非常危急。人們望著黑的圍,萬分焦急。就在這緊要關頭,郝副營長點燃了那本書,高高舉起,為后續(xù)部隊照亮了前進的道路。他自己則因為被火光所暴露,英勇地犧牲了。人們懷著崇敬和悲痛的心情埋藏了他的遺體。)。
(4)課文中說“為了讓孩子們能夠在電燈底下學習,他自己卻沒有來得及見一見電燈”。對這句話有什么體會?(表現(xiàn)了先烈為了人民的幸福不惜犧牲自己的無私奉獻精神。)。
(5)在理解的基礎上,指名學生把“戰(zhàn)斗打響后”和“戰(zhàn)斗勝利后”這兩層再朗讀一遍。
五、布置作業(yè)。
1、朗讀課文第二段。
2、預習課文的其它部分。
人教版六年級語教學設計篇十四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抓住重點語句,理解為人民服務的道理。教學重點:抓住重點語句,理解為人民服務的道理教學難點:抓住重點語句,理解為人民服務的道理教學時間:一課時教學過程:
1.介紹什么事演講詞的特點。
2.課件出示毛澤東題詞:為人民服務3.介紹毛澤東和張思德。
分五層講;意思分別是:
指出我們的隊伍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張思德同志就是隊伍中的一員。指出張思德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比泰山還要重。指出我們要為人民的利益堅持好的,改正錯的。
指出為人民的利益而犧牲是“死得其所”,但要盡量減少不必要的犧牲。號召大家追悼為人民利益而犧牲的同志,寄托哀思,團結起來。
2.第一段有幾句話?每句寫什么?句與句之間有什么關系?有三句。分別說隊伍的性質(zhì)、任務、這次追悼的人物。并列關系。
1、中心句: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
2、作者是怎樣圍繞中心句進行論述的?先引用司馬遷的話做論據(jù),再具體講什么樣人的死毫無意義,什么樣的人死得有價值。最后肯定張思德的死比泰山還要重。
3、你怎樣理解司馬遷的話?“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這句話的意思是人總是要死的,有的人的死比泰山還重,有的人的死比鴻毛還輕。
小結:這一段是講革命者對生死的看法,人要死得有意義、有價值,揭示了革命的人生觀。
1、這段是圍繞哪句話論述的?我們?yōu)槿嗣竦睦鎴猿趾玫?,為人民的利益改正錯的,我們這個隊伍就一定會興旺起來。
2、是怎樣圍繞這句話論述的?
通過舉例(李鼎銘提出”精兵簡政“的例子)加以論述。
3、每句說的是什么?第一句講有了缺點就不怕別人批評。第二句講不管是什么人,誰向我們指出都行。第三句講凡是符合“說得對”、“對人民有好處”這個條件,不管是誰的批評和意見,我們都要改正,都要照辦。
1、“共同的革命目標”是什么?解放全民族,完全、徹底為人民服務。
2、為實現(xiàn)這一革命目標應該怎樣做?“不怕困難”,“不怕犧牲”,“互相愛護”
3、各層層意。
第一層: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革命目標走到一起來了,但要取得全民族的解放,還要團結更多的人。
第二層:講怎樣對待困難,要看到成績、光明,要提高我們的勇氣,不要灰心。
第三層:講正確對待犧牲。一是為人民利益而犧牲是“死得其所”;二是要避免不必要的犧牲。
第四層:革命隊伍的人要互相關心、愛護、幫助。
1、我們要為什么人開追悼會?(開追悼會的制度是什么?)。
不管是誰死了,只要他是做過一些的益的工作,我們都要給他送葬,開追悼會。
2、開追悼會的意義是什么?寄托哀思,使整個人民團結起來。
3、為人民服務(毛澤東)。
演講人:毛澤東。
聽眾:根據(jù)地軍民。
背景:張思德為革命犧牲,送葬的追悼會。
人教版六年級語教學設計篇十五
1、在獨立思考、合作學習中感受西蒙、桑娜一家的貧窮,體會桑娜的善良及忐忑不安的原因,體會漁夫的善良和堅強。
2、學習作者通過語言、動作、心理描寫表現(xiàn)人物品質(zhì)的寫作方法。
3、激發(fā)學生對善良、樂于助人的美德的向往之情,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教育學生做一個有愛心的人。
感受漁夫和桑娜的善良。
從對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描寫的句子中有更深刻的感悟。
教學手段:
多媒體課件。
一、創(chuàng)設情境。
1、同學們,我們曾經(jīng)學過《跳水》這篇課文,還記得它的作者是誰嗎?
2、請同學們看屏幕(出示列夫·托爾斯泰照片),這就是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他的代表作《戰(zhàn)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是世界文學寶庫中不朽的名作。這節(jié)課我們再來學習他的一篇文章《窮人》。請同學們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質(zhì)疑問難。
2、誰能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
3、同學們,這篇課文情節(jié)曲折,感人至深,下面請同學們?yōu)g覽課文,想一想你能提出哪些不懂的或感興趣的問題。
4、誰能說一說你提出了哪些不懂的或感興趣的問題?
5、大家不僅能夠根據(jù)課文的重點詞句和主要內(nèi)容提問,而且多數(shù)同學提的問題都很有價值。老師把同學們的問題歸納整理,做為我們一會兒深入學習課文的要求。想知道我們的學習要求是什么嗎?請同學們看屏幕(大屏幕出示學習要求),誰來讀讀學習要求?(學習要求:結合課文內(nèi)容,回答下列問題,談出自己的體會和感受。
2、桑娜把孩子抱回來后,心里為什么忐忑不安?
3、漁夫身上的擔子那么重,為什么還要主動收養(yǎng)西蒙的兩個孩子。)。
三、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1、下面就請同學們帶著這幾個問題動筆到書中畫一畫有關句子,然后在小組內(nèi)交流一下自己的體會和感受。
四、匯報交流。
(一)、匯報交流第一個問題。
2、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體會桑娜對兩個孩子的關心和對鄰居西蒙的同情。
3、指導學生朗讀以下段落:
(2)師:此時,我們感受到了桑娜的身上有一種偉大的力量,那就是善良的力量,那就是愛的力量,此時桑娜除了抱回兩個孩子外,她沒有別的選擇。教師范讀這句話:她的心跳得很厲害,自己也不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但是覺得非這樣做不可。
師:讓我們再來感受桑娜的善良,誰來讀這句話?(她的心跳得很厲害,自己也不知道為什么這樣做,但是覺得非這樣做不可。)。
4、指導學生朗讀以下段落:
“寡婦的日子真困難?。 鄙D日驹陂T口想,“孩子雖然不算多——只有兩個,可是全靠她一個人張羅,如今又加上病。唉,寡婦的日子真難過?。∵M去看看吧!”
教師范讀,再指名讀。
(二)、匯報交流第二個問題。
2、引導學生體會桑娜矛盾、憂慮、擔心的復雜心情。在學生匯報過程中,引導學生弄清下列問題。
(1)多了這兩個孩子后,桑娜家的生活狀況會怎樣呢?
(2)桑娜都愛誰?
教師小結并板書:生活的貧窮是桑娜忐忑不安的重要原因。(邊說邊板書)桑娜現(xiàn)在的生活就很窮,收養(yǎng)了兩個孩子后生活會更窮。
(3)自由讀這段話(他會揍我的!那也活該,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頓也好!”),
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教師小結:從桑娜矛盾的內(nèi)心中我們依然能夠感受到她收養(yǎng)兩個孩子的愿望的強烈,決心的堅定。
3、指導朗讀:師:雖然桑娜的愿望是美好的,但現(xiàn)實是殘酷的,生活的貧窮讓桑娜矛盾重重,忐忑不安。怎樣才能讀出桑娜不安的心理呢?誰來讀這段話?(9—11自然段)。
請同學們評一評這位同學讀得怎么樣?
老師也想讀讀這段話,行嗎?師范讀。
此時的桑娜多難啊!如果是老師我會溜淚的?誰再來讀這段話?(配樂讀)。
這段話中的省略號可能省略了桑娜的一些想法,讓我們來試著補充一下。
(三)、匯報交流第三個問題。
2、引導學生體會漁夫的善良、堅強。相機引導學生弄懂下列問題:
(1)、你認為漁夫?qū)︵従拥氖聭撠撠熑螁幔?/p>
(2)、“熬”還可以換成哪個詞?你認為用哪個詞最好?
(3)、在困難面前,漁夫是多么堅強,下面就請同學們聽著風聲、海浪聲想象一下,在這個死里逃生的夜晚,漁夫是怎樣與風浪搏斗的?(播放風浪聲)。
(4)、為了撫養(yǎng)西蒙的孩子,桑娜和漁夫在今后的日子里會怎樣熬下去呢?
教師小結并板書:透過這個“熬”字,我們不難體會到漁夫和桑娜的身上有著一種“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品質(zhì)。
3、指導朗讀。漁夫雖然沒有什么豪言壯語,但他的話語是那么樸實、那么感人。讓我們來讀讀漁夫的話。(大屏幕出示句子:漁夫皺起眉,他的臉變得嚴肅,憂慮?!班?,是個問題!”他搔搔后腦勺說:“嗯,你看怎么辦?得把他們抱來,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們,我們總能熬過去的!快去!別等他們醒來?!保?/p>
如果是你,你能熬過去嗎?這就是漁夫的善良帶給我們的深深的震撼。讓我們再來讀這段話,從漁夫的身上汲取更多的力量。(哦,我們,我們總能熬過去的!快去!別等他們醒來。)。
4、指導分角色朗讀。我們剛才學得只是課文的高潮部分,怎樣才能讀好12——27自然段漁夫和桑娜的對話呢?下面我們分角色來讀,讓我們體會桑娜和漁夫共有的善良。誰讀桑娜的話?誰讀漁夫的話?誰讀旁白部分?(配樂分角色讀。)。
評一評他們讀得怎么樣?
你認為你現(xiàn)在最能讀好誰的哪句話呢?誰來試試?
五、拓展升華。
1、請同學們看圖,當西蒙拉開帳子后,他和漁夫之間會有怎樣的對話呢?
2、同學們,這是一幅多么感人的圖畫,現(xiàn)在讓我們給這幅畫起個名字吧!
老師起的名字是:愛心無價,真情永存。
3、課文以窮人為題,你認為窮人窮嗎?
人教版六年級語教學設計篇十六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nèi)容,體會“將心比心”成語的意思。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nèi)容,體會“將心比心”這個成語的意思。
教學難點。
體會如何進行人物語言描寫,而使表達產(chǎn)生感人的效果。
教學用具。
電子白板。
教學過程。
一、板題示標(2分鐘)。
同學們,在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當你坐在擁擠的公交車上時,這時突然上來一位白發(fā)蒼蒼的老人;當你在路上行走時,身旁的一位小朋友突然摔倒了。面對這樣的情形,你會怎么做?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來學習第八課《將心比心》,學完課文以后,相信你就會毫不猶豫地告訴老師答案了。
請看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白板出示,指名讀)。
二、第一次“先學后教”(初讀課文,掃除生字)(7分鐘)。
師:目標明確了,現(xiàn)在我們來比賽讀課文。要求:讀的同學聲音洪亮,不丟字,不加字,聽的同學認真聽,有錯及時舉手糾正。
1.指名讀,生糾錯。
2.師板書易錯字。
扎(多音字)不禁。
3.白板出示詞語,齊讀。
三、第二次“先學后教”(感知課文內(nèi)容)(8分鐘)。
師:同學們課文已經(jīng)能讀正確流利了,接下來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思考:課文主要講了哪兩件將心比心的事?(3分鐘后,比誰回答得更完整!)。
1.生自學。
2.交流結果,教師指導學生將句子說完整。
第一件事:一位阿姨幫奶奶開門。
第二件事:媽媽鼓勵為她扎針的護士。
四、第三次“先學后教”(品讀、理解課文。)(13分鐘)。
師: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思考:如果你是那位阿姨會怎么做?如果你是文中的那位被扎針的母親,你會這樣做嗎?(5分鐘后,我們來交流。)。
i.學生自學,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教師引導。師:文中的阿姨、母親是怎么做的?找到讀一讀。
3.學生品讀,說體會。
師:剛才人家談得都非常好,其實在文中有段含義深刻的句子,誰能讀一讀?
4.電子白板出示最后一段。(學生齊讀、多人讀。)。
師:這段話向我們揭示了深刻的道理,通過剛才朗讀,相信同學們都有了一定的理解,誰來談一下。
5.生談理解。
師:做任何事都要將心比心,多想想對方,多為別人著想。這樣,我們身邊處處有愛,世界就會變得更美好。
五、拓展延伸(當堂訓練)(10分鐘)。
師:課文學完了,相信同學們的心中一定不會是空蕩蕩的,裝滿了想說的話:你的感受、你的收獲、你想說的話、你所想到的……把自己想說的話寫在本子上,寫好后,全班交流。
1.學生自由練寫。
2.全班交流。
人教版六年級語教學設計篇十七
《橋》是部編版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13課。本課主要講述了山洪暴發(fā),老支書組織鄉(xiāng)親們撤離,他讓群眾先走,黨員在后,他從群眾中揪出兒子,最后木橋坍塌,老支書和兒子壯烈犧牲的故事。本文主要刻畫了老支書忠于職守、臨危不亂、舍己為人的黨員形象。
第一課時,我們主要學習生字詞,理清故事的起因、經(jīng)過、結果,初步感知老支書的人物形象。第二課時,主要抓住老支書的語言、動作描寫,深入品析人物形象,并體會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最后理解題目“橋”的含義。
一、導入環(huán)節(jié)。
因為這一課是第四單元的第一課,所以我從單元導讀入手,以單元主題導入新課。本單元是小說單元,所以我先出示了小說的三要素——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順勢導入新課《橋》。
二、生字詞檢測。
我依次挑選了四個基礎不好的同學,要求他們讀生字并組詞,其他同學聽讀正音。容易出錯的生字要求書空。詞語表中要求掌握的詞語邊讀邊記。
三、厘清課文層次。
這一環(huán)節(jié)我請同學們按照事情的發(fā)展順序,厘清課文層次,并以小標題的形式概括各部分內(nèi)容。我提示同學們,故事都可以分為起因、經(jīng)過、結果三部分,在經(jīng)過部分又可以分為發(fā)展和高潮。最后我們將課文劃分為“山洪暴發(fā)——組織撤離——橋塌殉職——祭奠英靈”四部分。但是我發(fā)現(xiàn)這是同學們參照《課堂筆記》的結果。在課堂上如何教會學生厘清課文層次沒有得到有效開展。
四、初步感知人物。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我只設計了一個問題:讀完課文,老支書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意在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五、環(huán)境描寫,感受危急。
這一環(huán)節(jié)要求學生找出描寫雨、洪水、橋的語句,并集中起來讀一讀,說一說自己的感受。
因為這篇課文故事情節(jié)簡單,理解起來比較容易。所以這節(jié)課進行地非常順利,課堂氣氛也特別活躍。課堂上缺少了課堂小結,成為這節(jié)課的遺憾。同時,我發(fā)現(xiàn)部分同學上課特別喜歡參照《課堂筆記》,所以我不知道學生是否真的理解了課堂內(nèi)容。
一、復習回顧。
1.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2.故事可以分為哪幾部分?
二、品析人物。
1.找出描寫老支書語言、神態(tài)、動作的語句,品析老支書的人物形象。
這一環(huán)節(jié)進行比較順利,學生可以準確找到具體語句,體會人物品質(zhì)。
三、感悟?qū)懛ā?/p>
1.結合描寫雨、洪水、橋的句子,體會環(huán)境描寫對人物形象的作用。
這是本節(jié)課的一個教學難點。為了降低難度,我將環(huán)境描寫的幾個作用(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心情,襯托人物形象、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展現(xiàn)在黑板上,讓學生集中讀環(huán)境描寫的語句,體會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但是沒有同學回答。再次引導,在“突遇山洪”部分描寫雨、洪水的句子讓你感受到了什么?當時情況怎么樣?學生可以回答當時雨非常大,山洪勢不可當,情況危急。我總結出這些句子渲染了緊張的氣氛,讓人感覺危險步步來臨,為下文寫人物出場埋下伏筆。在“組織撤離”部分環(huán)境描寫推動了情節(jié)的發(fā)展,襯托了老支書忠于職守、舍己為人的光輝形象。我感覺到學生不太理解。
反思這一環(huán)節(jié),我過于拔高了知識,學生對這一知識接觸較少,還不能書面總結。這一環(huán)節(jié)只要讓學生體會到,環(huán)境描寫襯托老支書忠于職守、舍己為人的光輝形象即可。其他作用可以作為知識拓展補充學習。
四、理解題目。
1.為什么以橋為題?
這也是本課教學難點。這一環(huán)節(jié)以講為主。反思這一環(huán)節(jié),問題出示過于簡單,學生無從下手。如果改為:本文用大量筆墨寫老支書,刻畫了老支書忠于職守、舍己為人的光輝形象,為什么不以“老支書”為題,而以“橋”為題呢?這樣學生就會有了思考的方向,更有助于對題目的理解。
五、課堂小結。
因為第一課時忽略了課堂小結,所以第二課時特意總結了本課內(nèi)容,彌補缺憾。
反思整個課堂教學,問題設置至關重要。大問題引領,小問題引路,才能為學生設置好學習支架。同時,課堂要以鍛煉學習能力為目標,不以完成課文教學為目標。課堂上要讓學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人教版六年級語教學設計篇十八
教科書第12冊第94頁“整理與反思”和95—96頁的“練習與實踐”5—10。
【知識要點】。
1、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相同點不同點。
特征關系式。
正比例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shù)的比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k(一定)。
反比例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shù)的積一定x×y=k(一定)。
與老教材相比,新教材進一步加強正、反比例的概念教學,突出正比例關系的圖像及簡單應用,重視正、反比例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淡化脫離現(xiàn)實背景判斷比例關系,不安排應用正、反比例關系解決實際問題。
2、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叫做這幅圖的比例尺。
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或=比例尺。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認識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掌握兩種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的思考方法。
2、使學生通過掌握判斷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方法,提高分析、判斷的能力。
3、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比和比例知識的應用價值,感受不同領域的數(shù)學內(nèi)容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認識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使學生感受正、反比例是描述數(shù)量關系及其變化規(guī)律的又一種有效的數(shù)學模型。
二、教學建議。
復習正比例和反比例,重點是它們的意義。教材讓學生回憶判斷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方法,重溫正比例關系的特征是兩種相關聯(lián)變量的商保持一定,反比例關系的特征是兩種相關聯(lián)變量的積保持一定。再通過第7、8題的判斷,進一步鞏固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第9題復習正比例的圖像,其中汽車行駛的路程和耗油量是否成正比例,要利用圖像找出幾組相對應的數(shù),組成比并求出比值,根據(jù)正比例的意義進行判斷。
復習比例尺的知識僅編排一道題,利用平面圖的比例尺和量出的圖上距離,計算相應的實際距離。教學第10題要說說這幅平面圖的比例尺和具體含義,從線段比例尺得出數(shù)值比例尺,回憶比例尺的意義和算法。要通過解題歸納求實際距離的方法及注意點,還要說說怎樣求圖上距離。
三、知識鏈結。
1、正比例和反比例(教科書六下p62例1、例2、p63例3)。
2、比例尺(教科書六下p48例6、p49例7)。
四、教學過程。
(一)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義。
1、教師提問:根據(j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義,我們怎樣判斷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關系?(小組討論后,交流)。
2、小結:第一,這兩種量是不是相互關聯(lián)?其中一種量是否隨著另一種量的變化而變化?第二,這兩種量中每一組對應的數(shù)的比值(或積)是否一定。
3、舉出一些生活中成正比例或反比例量的例子,在小組里交流。
例如:黃瓜的單價一定,數(shù)量和總價成正比例。因為,第一,數(shù)量和總價這兩種量是相互關聯(lián)的,其中一種量總價隨著另一種量數(shù)量的變化而變化。第二,這兩種量中每一組對應的數(shù)的比值都是單價。單價一定,所以這兩種量是成正比例的量。
(二)練一練。
1、下表中兩種量成比例嗎?為什么?
加數(shù)122、51424。
加數(shù)1827、5166。
總噸數(shù)422610024、4。
余下噸數(shù)41259923、4。
因數(shù)35320。
因數(shù)159101、5。
2、完成教科書95頁“練習與實踐”
第7題:讓學生先獨立做,再講評。講評時注意幫助學生解決困難。
第8題:引導學生列舉幾組對應的數(shù)值再具體分析每組中兩個數(shù)的關系后再判斷。
第9題:其中第1小題讓學生根據(jù)圖中標出的點的位置算出相應的耗油量與行駛路程的比值,再作判斷。(行駛75千米的耗油量是6升。)第2小題讓學生在教材提供的方格圖上描點、連線,再引導學生聯(lián)系畫出的圖象判斷汽車在市區(qū)行駛時,行駛的路程與耗油量成不成正比例。體會數(shù)形結合在解決問題方面的價值。
(三)復習比例尺。
1、教師提問:什么叫比例尺?比例尺有幾種類型?舉例說說它的意思?(重點是線段比例尺)。
2、舉例說說怎樣求圖上距離?怎樣求實際距離。
3、完成教科書95頁“練習與實踐”第10題。
(四)評價小結:
學了本課你對所學知識有什么新認識?還有什么問題?
習題精編。
一、對號入座。
1、在比例尺是1:4000000的地圖上,圖上距離1厘米表示實際距離千米。也就是圖上距離是實際距離的1(),實際距離是圖上距離的()倍。
2、一幅圖的比例尺是,那么圖上的1厘米表示實際距離();實際距離50千米在圖上要畫()厘米。把這個線段比例尺改寫成數(shù)值比例尺是()。
3、一種微型零件的長5毫米,畫在圖紙上長20厘米,這幅圖的比例尺是()。
4、判斷下列各題中兩種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路程一定,車輪的周長和車輪滾動的圈數(shù)。()。
人教版六年級語教學設計篇十九
本文開門見山指出每個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長,各有所短。接著就以風趣幽默的語言具體描寫五根手指的不同姿態(tài)和性格。最后闡明了一個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團結一致,成為一個拳頭,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強弱、美丑之分了”。
【教學目標】。
1.借助字典、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字詞。讀讀記記“瘙癢、窈窕、穢物、堂皇、緲小、附庸、養(yǎng)尊處優(yōu)”等詞語。
2.概括課文主要內(nèi)容,了解五根手指的'各自特點,了解作者描寫手指的方法。
3.領悟課文蘊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
【重點難點】。
清楚了解五指各自的特點,作者運用什么表達方法表現(xiàn)這些特點的。領悟課文中蘊含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聯(lián)系實際,引入新課。
1、同學們,你們喜歡猜謎語嗎?老師給你們出一個謎語:“五個兄弟,住在一起,有骨有肉,長短不齊?!蹦銈儾逻@是什么?對,就是手指。
2、談話:同學們,我們?nèi)巳硕加幸浑p手,手上長著十個手指(伸出兩只手),時時看到,常常用到??赡闳プ屑毾脒^他們嗎?是不是對他們的存在感到司空見慣、熟視無睹?如果我們仔細觀察、認真思考,這些普通的事物也會帶給我們耐人尋味的啟示。比如我每個人手上的五根手指。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第5課《手指》。
3.簡介作者:豐子愷(出示)。
豐子愷(1898.-1975.)浙江崇德人。我國現(xiàn)代畫家、散文家、美術教育家、音樂教育家、漫畫家和翻譯家,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藝大師。他的風格雍容恬靜,漫畫多以兒童作為題材,幽默風趣,反映社會現(xiàn)象。他與朱自清、朱光潛等人結為好友。
二、初讀課文,感知內(nèi)容。
過渡:那么圍繞手指主要寫了什么?豐子愷先生筆下五個手指各有什么長與短?請大家自己去讀一讀課文,找一找答案。
1.學生自讀。(出示)提出自讀要求。
1).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
2).邊讀邊想,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內(nèi)容?
3).作者通過描寫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點,想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2.匯報自讀效果,討論交流。
(1)指名分自然段朗讀課文,讀準“瘙癢、窈窕、穢物、堂皇、渺小、附庸、養(yǎng)尊處優(yōu)”等詞語,不理解的詞語提出討論。(本文語言淺顯樸素,較容易理解。)。
(2)指名說說的主要內(nèi)容,出示。課文主要內(nèi)容:課文先總寫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___,然后分別具體寫___,最后總結寫___。
(板書:各有所長,各有所短)。
人教版六年級語教學設計篇二十
一、教材簡析:
《匆匆》是人教版十二冊第四單元的第二篇課文,這篇散文朱自清寫于1922年3月,當時作者已經(jīng)24歲。五四運動時,朱自清為光明和新時代的到來而歡呼。五四高潮過后,由于舊的東西沒有摧跨,新的社會藍圖又不清晰,朱自清很想為國家作出貢獻,但是他找不到方向,沒有目標,于是陷入了思想苦悶中,徘徊于人生的十字路口。在猶豫、徘徊中,眼看寶貴的時光從身邊白白地流逝,于是作者寫下了這篇感人的散文。以此表達了作者對時光流逝的無奈和惋惜。文章的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結構精巧,層次清楚,轉(zhuǎn)承自然,首尾呼應;二是文字清秀雋永,純樸簡練;三是情景交融,充滿著詩意的語言,將自己的感慨依托于燕子、楊柳、桃花等多種可觀的大自然景觀中,讀起來像一首流淌的小詩。教學時我著重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感悟語言的美,進而感受作者的美好心靈,認識時光的短暫和一去不復返,從而更珍惜時光,珍惜生命。
二、教學對象分析:
六年級的學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學感悟能力,能把握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并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初步感受作品生動形象和優(yōu)美的語言,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而本文語言優(yōu)美、文辭雋永,優(yōu)美的語言中包含著作者濃郁的情感。這對于心理方面還不夠成熟的六年級學生,理解起來具有一定的難度。
三、教學目標:
(一)認知目標:
1.學會本課6個生字,正確讀寫飯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生詞。
2.熟練地、入情入境地朗讀課文,通過抓住重點詞句,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3.感受課文的語言美,領悟作者表達方法。
(二)能力目標:
1.讀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
2.培養(yǎng)學生感受美,欣賞美的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目標:
在閱讀中感悟作者的美好心靈,認識時光的短暫和一去不復返,從而更珍惜時光,珍惜生命。
四、教學重、難點:
(一)感受語言美,領悟表達方法。
(二)通過抓住重點詞句,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五、教學策略:
誦讀感悟法、讀寫結合法。
(一)多媒體課件。
(二)學生課前準備:搜集關于朱自清的資料。
七、課時安排: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語言導入;
同學們,我們前邊學過樂府詩《長歌行》還能想起來嗎?(學生齊背)這首詩中的'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告訴了我們一個什么道理嗎?(珍惜時間)是啊!自古以來就有許多文人志士寫過珍惜時間的名詩佳句,我國大教育家孔子就有過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慨嘆,今天我們學習一篇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匆匆》。
(二)作者介紹:
借助課件介紹作者的有關情況。
(三)出示學習目標:
1.學會本課6個生字,正確讀寫飯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生詞。
2.熟練地、入情入境地朗讀課文,通過抓住重點詞句,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3.感受課文的語言美,領悟作者表達方法。
(四)初讀課文,感知時光匆匆。
1.讀準字音。
2.本文講了一個什么道理?
(五)、品讀感悟,體會時光匆匆。
1、聽錄音,領悟感情,思考問題:
課文哪些地方寫了時光一去不復返?找出相關的語句深入體會。
2、根據(jù)學生匯報,順學而導,品讀時光一去不復返內(nèi)容。重點品讀以下內(nèi)容:
a引導學生匯報感受。
b學生個性化朗讀。
(2)八千多日子已經(jīng)從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
a品讀八千多日子的無聲無息,體會作者比喻運用的巧妙。
b教師介紹創(chuàng)作背景。
創(chuàng)作背景:
這篇散文寫于1922年3月,當時作者已經(jīng)24歲。五四運動時,朱自清為光明和新時代的到來而歡呼。五四高潮過后,由于舊的東西沒有摧跨,新的社會藍圖又不清晰,朱自清很想為國家作出貢獻,但是他找不到方向,沒有目標,于是陷入了思想苦悶中,徘徊于人生的十字路口。在猶豫、徘徊中,眼看寶貴的時光從身邊白白地流逝,于是作者寫下了這篇感人的散文。
(3)于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著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等我睜開眼和太陽再見,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著面嘆息。但是新來的日子的影兒又開始在嘆息里閃過了。
a學習表達方法。
引導從伶伶俐俐、過去、跨過、飛去、溜走、閃過等詞語中體會時光來去輕悄匆忙,在稍縱即逝間就過去了,速度越來越快。
b理解八千多日子來去匆匆。
引導從洗手、吃飯、凝然、躺在床上、嘆息體會朱自清日子的流逝,來去匆匆。
c引導學生聯(lián)想時光還會怎么樣匆匆流逝,運用課文的表達方法仿說.
的時候,
日子從;
的時候,
日子從;
的時候,
日子從。
d體會情感,指導朗讀。
a引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來理解本文感情。
(六)小結,布置作業(yè)。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搜集惜時、傷時的古代詩詞、文章、名言、警句。
3、寫一段自己對人生短暫的思考。
16、匆匆。
時光匆匆。
(無奈)。
一去不復返。
人教版六年級語教學設計篇二十一
一、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研讀課文中的重點詞句,感悟洪水肆虐的危機情境,體會老漢的大山形象。
二、教學重點:
通過研讀課文中的重點詞句,感悟洪水肆虐的危機情境,體會老漢的大山形象。
三、教學難點:
體會課題“橋”所蘊含的意義。
四、課前準備:
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揭題。
(1)這是課文中的幾個詞語,認識嗎?誰能來讀讀?(請兩位同學讀。齊讀)。
(2)老師把這詞語分成了兩排,上面一排是寫--洪水的,下面一排是寫--老漢的。(板書:洪水老漢)。
(二)走近洪水,感悟洪水可怕。
1、這究竟是一場怎樣可怕的洪水呢?讓我們回到課文中,大聲地讀讀課文,邊讀邊想,哪些句子是描寫洪水的,用波浪線劃下來。(學生交流)。
(1)反饋評價。
同學們找得都很準,但是,像剛才幾位同學那樣讀,能讓人感受到洪水的可怕嗎?老師也摘錄了幾個句子,請看屏幕上,請你們反復讀讀,通過朗讀告訴大家,這的的確確是一場可怕的洪水。
(2)生自由讀好后,選擇一句你最能讀好的讀給大家聽。
(3)教師相機引導:讀到“受驚的野馬”這個詞時,你腦海里出現(xiàn)了怎樣的畫面?有了這種體會,你肯定會讀得更棒。
從“跳舞”一詞里,你讀懂了什么?
獰笑是一種怎樣的笑聲?是什么在逼近?是死亡?。?/p>
讀得好,是有原因的,老師注意到你的表情,來讓我們一起把臉沉下,把聲音提高,一起讀。
【課件出示】。
山洪咆哮著,像一群受驚的野馬,從山谷里狂奔而來,勢不可當。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經(jīng)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獰笑聲中逼近。
水漸漸竄上來,放肆地舔著人們的腰。
水,爬上了老漢的胸膛。
――板書:狂如魔。
2、多么可怕的洪水啊!從這幾句話,我們仿佛看到洪水在不斷地--上漲,災情在不斷地--加重。此時此刻,在場的每一個人都會有逃生的欲望。我們來看看村民們是如何逃生的?一起讀。
【出示課件】。
村莊驚醒了。人們翻身下床,卻一腳踩進水里。是誰驚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號人你擁我擠地往南跑?!藗冇织偭怂频恼刍貋怼?/p>
人們跌跌撞撞地向那座木橋擁去。
(三)聚焦老漢,體會老漢的黨員大山形象。
1、同學們,現(xiàn)在的情景是洪水勢不可擋!村民們驚慌失措!在這危難時刻有一個人出現(xiàn)了,誰?(老漢)讓我們走進老漢,自由讀讀第6到13自然段,在勢不可擋的洪水面前,在驚慌失措的村民面前,老漢是怎么做的?請用橫線劃出。
【課件出示】。
木橋前,沒腿深的水里,站著他們的黨支部書記,那個全村人都擁戴的老漢。
站!老漢怎樣的站著?如果讓你們在“站著”前面加一個詞,你會加什么詞?在這些驚恐不安的村民的眼里,老漢像什么?--一座山(板書:穩(wěn)如山)。
【課件出示】。
老漢清瘦的臉上淌著雨水。他不說話,盯著亂哄哄的人們。他像一座山。
2、生自由讀讀這兩段話。
3、反饋交流。
怎樣的朗讀才能顯出老漢像一座山?
3、在這危難時刻,面對如此驚慌失措的村民,老漢下了一道命令,什么命令?
【出示課件】。
老漢沙啞地喊話:“橋窄!排成一隊,不要擠!黨員排在后邊!”
好一句“黨員排在后邊”,誰排前面?老漢始終把群眾的安危放在第一位。
在這個危難時刻,老漢會如何下這道命令呢?(指名朗讀,評價)。
哪一個標點引起了你們的注意?(感嘆號!連續(xù)出現(xiàn)三次?。├蠞h的喊話雖然是沙啞的,但是三個感嘆號傳出來的聲音就像大山一樣堅定!就像大山一樣鏗鏘有力!讓咱們鏗鏘有力地讀讀這段話!
4、小結:
在洪水面前,老漢作為一名黨員,一名黨支部書記,他穩(wěn)如一座山。
(四)設置矛盾,體會老漢父親的大山形象。
1、同學們,除了老漢,文中還有一個人作者也進行了具體描寫,誰?(小伙子)請你們認真默讀第14到23自然段,找出描寫老漢與小伙子動作的詞句。
反饋交流。
【出示課件】。
請你們把他們前后各自的動作對照看看,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矛盾的地方嗎?
這一“揪”是把小伙子從哪里揪到哪里?老漢猶豫了嗎?哪幾個詞可以看出?(突然,沖)老漢揪得像大山一樣果斷來,一起果斷地讀讀。
后來,老漢與“揪”相反的動作是“推”。這一“推”,又把生的希望留給了小伙子。
這一“瞪”,是小伙子對老漢的不滿,不情愿??墒呛髞磉@一“推”,又是那么心甘情愿地把生的希望讓給老漢。
矛盾之處(老漢:揪--推;小伙子:瞪--推)。
2、老漢和小伙子,他們說的、做的,前后似乎充滿了矛盾。同學們,你們能讀懂嗎?
出示文章的結尾: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個老太太,被人攙扶著,來到這里祭奠。她來祭奠兩個人,她丈夫和她的兒子。
讓我們一起懷著沉痛的心情讀讀這段話。
(五)再讀課題,總結全文。
再讀課題,你對橋又有什么感受?理解橋的象征意義,并總結全文。
【投影出示讀句子】。
他像一座山,一座屹立不倒的山,他更像一座橋,一座聯(lián)結生命的橋。
(六)作業(yè)布置。
1、鞏固生字、新詞。
2、完成《課堂作業(yè)本》。
(七)板書設計:
橋
洪水。
狂如魔。
老漢。
穩(wěn)如山。
【本文地址:http://m.aiweibaby.com/zuowen/15837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