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我們在讀完一本書后,對書中情節(jié)、人物形象等方面的感受和思考的總結(jié)。那么,如何寫一篇令人滿意的讀后感呢?首先,應(yīng)該對書中的主題和故事情節(jié)有深入的思考,理清自己的思路。同時,要抓住書中的重要細節(jié)和人物形象,做到事實準(zhǔn)確、描述生動。此外,讀后感需要有自己的獨到見解和個人感受,不能簡單地復(fù)述書中內(nèi)容。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精選讀后感范文,希望能給大家提供一些寫作思路和參考。
蘇東坡傳讀后感心得篇一
起初拿到這本薄薄300多頁的《蘇東坡傳》,粗略的翻翻,并沒有發(fā)現(xiàn)他有多么多么的.吸引人。認認真真地開始看起來,也被林語堂那些看起來略微費力的文字加上并不能太多的情節(jié)弄得昏昏欲睡。于是這本書就一直“束之高閣”,直到老師說下周一律收齊。為了屆時的作業(yè),硬著頭皮開始飛速的看了起來。
從一開始的一目十行到后來廢寢忘食的細細去讀,才發(fā)現(xiàn)吸引我的是蘇東坡的那種大者所擁有的智慧,他那時間和空間都無法阻擋的人格魅力,加上林語堂那種平實的筆調(diào),讓這種魅力在字里行間濃烈的發(fā)散著。比起看書時候的萬千思緒,真正到下筆卻不知道怎樣去描繪這樣一個高大的人。林語堂的序里是這樣寫的“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工程師,是假道學(xué)的反對派,是瑜伽術(shù)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書,是飲酒成癖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堅持己見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
“發(fā)憤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天下書”這是蘇軾用來自勉的詩句,有這樣的詩句作鋪墊,但在我們領(lǐng)教了蘇軾的天才和博學(xué)后,還是免不了的驚訝,隨即就是無法言喻的崇拜。官場上的蘇軾仍是一個智者,但卻不是一個勝者。在那個黨羽之爭那個膨脹的年代,兩黨之爭,受益的是真理,受害的是他本人。他的性格中缺少的周旋和圓滑,多的是沖動和嫉惡如仇的正直,當(dāng)然,為了這種正直,即使有皇帝的信任,也沒有使他逃過一些牢獄之災(zāi)。對于這些所謂“小人”的挖空心思的陷害,在于他這樣一個樂天派而言總是嗤之以鼻“如蠅在食,吐之乃已”,而然在他不知吃過多少蒼蠅之后,依舊我行我素,這樣的性格除了讓他自己大呼“我真是無可救藥”之外,也不免讓人察覺他的可愛。蘇軾是幸運的,有一個信任他的皇帝,明辨是非,處處幫助他的皇太后。這種幸運或許也是他晚年悲涼不幸命運的導(dǎo)火線。蘇軾的晚年是寂寞的,“夜涼吹笛干山月,路暗迷人白種花。棋罷不知人橫世?!奔词惯@樣,或許他就是這樣一個人,他懂得知足常樂,他是滿足的。而喜歡他的卻為他暗暗不平,為官清廉,為百姓謀福謀利,到晚年,出一身本事外,烙得一貧如洗。這是他的不幸?還是上天的一種公平。他也許一生所做的只是秉承他的天性,而他一生所承受的是常人不可企及的悲喜。別人耗盡一生心血得到的而蘇東坡,所有的成就似乎都是信手拈來、不費半點功夫。
蘇東坡在宋詞上的成就,不言而喻。沒有人否認過,大家都對他的用典之多佩服得五體投地,即使李清照說蘇軾的詞不成調(diào),也沒有律??蛇@些都不影響他的地位。
蘇東坡是一個天才,是一個上下五千年才出了一個的天才。引用別人對于蘇軾的評價結(jié)束我想說的話。 “每每讀到有關(guān)東坡的文字,心是凈的,也是靜的。東坡給我的震撼,是人格上的,也是靈魂上的。如果真要探求他在我心中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他的一首詩正好作為寫照: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做東坡這樣的人,有凡人的不幸,更有圣人的高遠。在浩瀚史卷中,有幾個能像他那樣擁有豐富的一生?為人處世有幾個能像他那樣曠達超然?領(lǐng)悟生命有幾個能有他的心智和性靈?檢索命運有幾個能有他的酸甜苦辣悲歡離合?他是一個偉人,留下了曠世奇才,體現(xiàn)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他也是一個凡人,任憑世俗塵埃掩蓋;他是現(xiàn)時的石,后世的玉?!?/p>
蘇東坡傳讀后感心得篇二
今月曾照古時人。
望著夜幕中的那輪月,深邃的黑幕將我引向千年前的那抹身影??彰鞯脑鹿馊绶e水滿溢整個庭院,影影綽綽的是似荇藻般交叉錯雜的竹與柏的影。似乎才情總與美酒為伴,他在月下舉杯邀飲,衣角被清風(fēng)帶起,空氣中久久回響那空靈的詩。
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
這位月下的漫步者,正是蘇東坡。
最先知曉蘇東坡,是從他的詩、他的詞開始的。“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簡簡單單的幾處景物便描繪出一幅江南的早春圖;“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洋溢青春樂觀的精神;“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fēng)雨也無晴”道出人生的哲理。他的。
詩詞。
始終大氣磅礴,一如他的人。蘇軾的一生,交織著才情與坎坷,亦是一首令人回味的詩。一首帶著畫,隱著情,有時天真,有時老練的史詩。
在《蘇東坡傳》中,林語堂的筆下,卻讓我看到了一個更為生動的蘇東坡。最吸引我的卻是他剛正不阿,一心為民的品性。他在面對邪惡,面對錯誤,勇于提出,敢于批評。在他看來,榮華富貴,安寵榮辱不過是一己私欲,過眼云煙。他雖身在官場,心卻在田野。他的雙眼,關(guān)注的是百姓的愉悅與疾苦;他的目標(biāo),定位在百姓民生之上。就如西湖的蘇堤,原來是蘇軾在杭州做太守時,發(fā)現(xiàn)西湖中有一種水草,破壞了湖的水質(zhì),影響了杭州百姓的生活用水。于是他帶領(lǐng)大家清除水草。然而清除的水草無處可放,他便想到了在西湖中建堤。這樣既為這些水草找到合適放置的地方,同時還可以方便人們在西湖的出行。真是一舉兩得的好舉措。
蘇東坡也曾說:“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闭媸呛靡粋€“無一個不好人”啊!人之初,性本善。即使是一個大奸大惡之人,也會有他善良的一面。但放眼現(xiàn)在,誰能說自己相信“天下無一個不好人”。最多也不過是認為天下并非全都是惡人罷了。不過這也有無可奈何之處,現(xiàn)如今,我們無法辨認他人臉上的表情是出于真心,亦或是假意。于是,我們不再相信陌生人,乃至于身邊的親近之人。說到底,不是不想,而是不敢吧。因此,現(xiàn)在的我們或許無法理解古人是以怎樣的心態(tài)說出這樣的話,那份淳樸、摯誠是我們所不能想象的。
為人父母,蘇軾卻曾為他剛出生的兒子寫下這樣的詩句:“惟愿我兒愚且魯,無災(zāi)無難到公卿?!边@不免讓我有些許詫異,沒有望子成龍的期盼,沒有要其出人頭地的要求,卻只希望他兒子“愚且魯”,這是為何?細細一想,卻也了然。他是明白的,他知道自己此生的多災(zāi)多難,多是由于他的才智。能力越高,身上的擔(dān)子也就越重。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士人向來就多了一份責(zé)任,那兼濟天下,關(guān)護黎民的責(zé)任。是了,或許糊涂是福啊。他自然不愿他的孩子如他般艱辛,這也是一個父親最真切的祝福吧。
他一生都處于政治漩渦之中,卻并不精于自謀,應(yīng)該說他是放任不羈、風(fēng)光霽月的?!疤煜掠写笥抡?,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边@句蘇軾的《留侯論》中的話,不也是他自身的寫照嗎?這樣的他,是那般的令人傾倒而又望塵莫及。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yè)。
黃州惠州儋州。
這首蘇軾的絕命詩,寫盡了他一生坎坷。他的一生就如大海中的一葉孤舟般大起大落,雖飽經(jīng)憂患拂逆,他的人性卻更趨溫厚,而無尖酸刻薄。我想,我無法走近這位偉人,卻也愿在這千年之后探尋他的足跡。
春去秋來,朝午暮夜時,彈指間,流年暗換,物轉(zhuǎn)星移,為之奈何。逝者如斯,惟余滄海桑田中的翩然一角。凝望那千年前的身影,泛舟湖上,談笑風(fēng)生間,淡看宦海沉浮。
蘇東坡傳讀后感心得篇三
《蘇東坡突圍》是一篇含有較多學(xué)術(shù)研究成分的優(yōu)秀散文,它的主要內(nèi)容是在談?wù)摓楹翁K大文豪會在黃州寫下流傳千古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后《赤壁賦》。作者能以優(yōu)美的語言文字、以生動的敘述筆法來解讀蘇東坡,講得那么詳細,那么深刻,那么筆墨情濃、引人入勝。作者一邊介紹蘇東坡遭人誣陷的歷史,一邊傷心感嘆著文化與歷史的牽連。這篇文章不過幾千字,全篇都流露著作者對蘇東坡的崇敬與仰視,無論是正面的贊揚與評價,還是反面批判誣陷蘇東坡的小人,余秋雨欣賞著,批判著,謙卑地褒揚著。
“蘇東坡”是什么?是大江東去的豪放詩詞?是獨樹一幟的美妙書法?是超凡脫俗的高超畫藝?我只能說他是一個集全美于一身的出色的人。就是因為他太優(yōu)秀,才遭到一些品格低劣的人的圍攻。用他弟弟蘇轍的話就是:“東坡何罪?獨以名太高?!庇谑蔷陀辛顺裘阎摹盀跖_詩案”,就有了文壇上的“赤壁之圍”。烏臺詩獄過程中所受的苦難與非人的折磨、也只有在四年黃州的眾叛親離、也只有在朋友一個又一個地遠離自己、一次又一次的子虛烏有的罪名如污水般潑向自己時,在四年孤寂獨處的過程中認真地反思中,在自己把人生的際遇、世界的無常寄托于佛老之際,自己才能大徹大悟,才能真正地認清了人生間的真面目。這四年的黃州生活是孤寂的、是人生的最大的磨難—甚至比烏臺詩獄所受的嚴刑逼供更加令人不堪!在這人生最凄苦的時侯,在別人的看來這是人生最難以為繼的時侯,在其他人要痛不欲生無法再生存的時侯;視一切磨難為人生的磨刀石使他成為一代大文豪,而且是流芳千古的大文豪。不僅如此被受監(jiān)時,但蘇東坡仍甘愿在人民中為人民做貢獻,盡自己所能,把知識傳授給他們,使他們過上好日子,這也是蘇東坡高貴情操,如此完美之人,卻交上世俗之友。這也使蘇東坡孤獨一生,一無知己,也無知音。
遭遇磨難本身是痛苦的,但磨難之于人生又何嘗不是一種磨礪、一重洗禮呢?試想,假如蘇東坡沒有因小人陷害而被貶黃州,那么,他又怎么會看清官場之黑暗,體會到真正的孤獨寂寞呢?又怎么會創(chuàng)作出至今仍流傳不已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后《赤壁賦》呢?也許,他不會失去與朋友的聯(lián)系,但是他決不會體味到忽然間整個世界在身邊轟然消失的寂寞孤獨與恐慌。也許,他會照常作詩,但我們絕不會從他的詩作中看到受挫后的憤憤不平和再生后的淡泊寧靜。在不少情況下,才氣會招致磨難,但磨難更可能成就輝煌。因為正是磨難增加了蘇東坡的人生閱歷,把他推向更高的境界。
正視磨難吧,不要在磨難的泥潭中怨天尤人,自輕自賤;笑傲不幸吧,不要在不幸的羅網(wǎng)內(nèi)縮手縮腳,喪失我們前進的勇氣。讓我們直面人生,戰(zhàn)勝磨難,隨蘇子在赤壁的月下高歌一曲“大江東去”,淺唱一回“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蘇東坡傳讀后感心得篇四
“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這是林語堂比下的蘇東坡。林語堂,一代國學(xué)大師,正是因為這本《蘇東坡傳》,才能讓我們深入的了解蘇東坡。
當(dāng)你細細的去了解一個人的時候,尤其是像蘇東坡這樣鳳毛麟角的偉大人物,你總是會被他身上某一種性格或氣質(zhì)所折服,而我最欣賞蘇東坡的,便是他豁達的人生觀。
他曾經(jīng)說過這樣一句話:“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彼裕@一生,雖一直卷在政治漩渦之中,但卻光風(fēng)霽月,高高超越于狗茍蠅營的政治勾當(dāng)之上。就算被流放到中國域外的蠻荒瓊崖海島,他仍然以坦蕩的胸懷處之。他過得快樂,無所畏懼,像一陣清風(fēng)度過一生。我欽佩這樣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當(dāng)然,他也是一個天才,是散文學(xué)家,是新派的作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工程師,是詩人,是……但他沒有借用他的天才大腦刻意去達到某些目的,他保持天真純樸,終身不渝。他的詩詞文章,皆自然流露,順乎天性。他感受敏銳、思想透徹、寫作優(yōu)美、作為勇敢,絕不為本身利益而動搖,也不因俗見而改變。也難怪這么多詩作能流傳至今,使無數(shù)中國的讀書人所傾倒、所愛慕。
蘇東坡傳讀后感心得篇五
第一次翻開這本書,真的是毫無頭緒,而且也讀下去,便將它暫時冷落??扇缃裎矣窒肫鹛K東坡,我渴望了解他,于是再次翻開了這本《蘇東坡傳》。
蘇東坡的這一輩子可謂是吃了不少的苦頭,所以我稱他為“苦了一輩子的詩人”。但是盡管生活困苦,他總是豁達樂觀,所以他那無人能敵的陽光心態(tài)也是拜吃了太多苦頭所賜。
在1036年12月19日,這位偉大的詩人誕生了。蘇軾在他十歲時,已能寫出出奇的詩句。而他的父親蘇洵進京趕考,結(jié)果名落孫山。蘇洵敗在了需要有相當(dāng)?shù)乃囆g(shù)情緒的做詩上,這一點蘇東坡比他強。果然是“青出于藍勝于藍”?。?/p>
在蘇軾與蘇澈剛二十有余時,和父親已是朝廷命官。只是,這時的蘇東坡初入官場,還不夠成熟老練,他的妻子幫了他不少忙。蘇夫人能夠看出別人的短處,蘇東坡恰恰不能,所以妻子對蘇東坡的忠言他也聽。蘇夫人或許是參透了“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橘”的道理吧。
蘇東坡這位偉大的詩人,最令人喜歡的一點便是樂觀。因此,小人章惇和看蘇東坡不順眼的人十分煩惱,他們竟也無奈蘇東坡。當(dāng)蘇東坡只剩間破房子時,卻更加逍遙自在了。蘇東坡寫的小短文《記承天寺夜游》給了我很深的印象。有一句話為“月色入戶”,可見房子之破,連月光都投進來了??上乱痪錇椤靶廊黄鹦小保K東坡竟?jié)M心歡喜,像老朋友來家坐坐一樣,起了床,踏著月色,找好友張懷民去了。所以你看,這位詩人多么獨特!
蘇軾,讓我叫一聲你的名字,盡管你如曇花一現(xiàn),但你留給我們的記憶與回憶,不會淹沒在時間大海里,你將永遠住在人民心中,這朵美麗的花將永不凋零。
蘇東坡傳讀后感心得篇六
蘇東坡,本名蘇軾,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東坡先生”是北宋文學(xué)家、書法家、畫家,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lǐng)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歐陽修曾這樣評價青年時的蘇東坡說:“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三十年后,無人再談?wù)摾戏?。”他的話果然?yīng)驗,蘇東坡死后的十年之久,無人再談?wù)摎W陽修,大家都討論蘇東坡,即使當(dāng)時他的著作在遭朝廷禁閱,也有人冒險暗中偷讀?!皷|坡先生”文章縱橫恣肆,詩詞題材廣闊,清新豪放,獨具風(fēng)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于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與其父蘇洵、弟蘇轍并稱“三蘇”,有“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之美譽。
《蘇東坡傳》分為四部分論述其一生:童年與青年、壯年、老練和流放歲月。“東坡先生”生性放達,為人率真,深得道家風(fēng)范。好交友、好美食,創(chuàng)造許多飲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從詩詞中,就可以體會到他為人樂觀開朗,灑脫坦蕩,在《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中借“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去對待人類間的悲歡離合與自然現(xiàn)象中的月圓月缺;在《江城子》中纏綿悱惻,深情告白亡妻,“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當(dāng)時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被貶為杭州通判,在逆境中坦然自若,寄愁緒于湖光山色,為自己解脫苦悶,表現(xiàn)出淡然曠達和隨意而安的人生態(tài)度;“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即使暮年,依舊壯心不已,直抒報效朝廷的壯志豪情!
在他的詩詞中還能看到與弟弟轍倆人之間深厚的手足之情。在人生順逆榮枯過程中,兄弟二人憂傷時相互慰藉,患難時相互扶持,時時互贈詩文以表思念之情。轍為人處事冷靜機敏,穩(wěn)健實際,軾意氣風(fēng)發(fā),倔強任性,經(jīng)常向兄長忠言相勸,兄長頗為受益。軾對轍而言,不僅為兄為同學(xué),更是良師。他寫過一首詩:“我少知子由,天姿和且清。豈獨為吾弟,要是賢友生。”轍也在兄長的墓志銘上說:“我初從公,賴以有知。撫我則兄,誨我則師?!倍柑K洵深沉嚴肅,對事對人從不通融假借,正好將二子隨時勒抑,不得奮鬣奔馳。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三人經(jīng)常吟詩作對,相互學(xué)習(xí),其樂融融!這份真摯的父子兄弟情也成為了“東坡先生”日后仕途失意時強大的精神支柱。
東坡先生是一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在逆境中越挫越勇!處逆境而自強不息令人敬仰。其一生輕松愉悅,壯志凌云,才氣縱橫不可抑制。一時驊騮長嘶,奮蹄蹴地,有隨風(fēng)飛馳,征服四野八荒之勢。但也頗為坎坷,也許他的才華令上天嫉妒,于是給予他一路拂逆。讀后感·但正是這一路的艱辛挫折,使他一次又一次登上藝術(shù)的巔峰,終成時代的大家?;厥淄?,細細品來,正是生命中的那些坎坷,磨礪他的意志,豐富他的人生,激蕩他的思想,更加凸顯他品性高尚與人性的光輝!
東坡先生是一個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他的數(shù)次流放讓他更加接近那些平民的生活,體會普通百姓的酸甜苦辣。他所處的時代接近北宋滅亡,腐朽的根源正是朝中那些只圖自己利益、沉溺于蠅營狗茍的政治勾當(dāng)?shù)娜恕|坡先生雖潔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孤身一人,難以與龐大的政治團體抗衡。但這并不代表他會喪失為百姓服務(wù)的信念,他不斷向朝廷上書,請求免除因王安石新法所造成的.欠款,并放糧救濟因洪澇造成的饑荒。他心懷天下蒼生,為官一方,令后人敬仰傾佩。
他是詩人,是散文家,是畫家,是書法家,是美食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佛教徒……東坡先生是個說不盡也道不明的人?;刈x此篇,自恨讀書尚少,孤陋寡聞,未能將滿腹崇敬之情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未能將對東坡先生的愛慕敬仰之情寫于文中。這本《蘇東坡傳》僅是認識東坡先生的開始,來日方長,我會更多地接觸東坡先生的詩文,繼承他的思想,像他那般熱愛生活,積極向上,樂觀豁達,在公安工作中遇到的難題與考驗灑脫淡然,在順境中順其自然??偠灾?,得之坦然,矢之淡然,爭其必然。努力做一個正直有為、積極進取的人民警察!
蘇東坡傳讀后感心得篇七
一提到蘇軾,人們的腦海中就會浮現(xiàn)出一個可親、可敬的小老頭,仿佛他就是自己身邊的長輩一樣。蘇軾的詩詞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的豪放,有“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瀟灑,有“天涯何處無芳草”的達觀,有“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痛楚,還有“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哲理,還有那“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千古絕唱。
他在文學(xué)方面的造詣,還有他的書法,他的畫作,在當(dāng)時也是無人能比。就這么一個天才級的人物卻是一生仕途坎坷,窮困潦倒,但依然自得其樂。軾以他坦蕩的胸懷,盡情的享受人生,不懼權(quán)貴;他敢于說:“我做華堂上,不該麋鹿姿。”他敢對天子說:“我豈犬馬哉,從君求帷傘?”,他敢于向帝王直言陳述:“苛政猛于虎。水旱殺人,百倍于虎;人畏催欠,甚于干旱……是常有二十萬余虎狼散在民間,百姓何由安生?”
仕途的不順,反而讓他的才氣顯露出來,上天將他的一扇窗緊閉,也必將把他的才氣之門流傳千古,他即使被貶官,但是他依舊會用他的精神感動世間萬物,王安石的變法原本是好的,但它沒有將整個宋朝有一個轉(zhuǎn)變,縱使蘇軾奮力反抗,遭到迫害,歷史也會還給他一個光明的春天。
周國平評價蘇軾說:“讀所東坡豪邁奔放的詩詞文章,你簡直想不到他有如此坎坷艱難的一生?!碧K軾人格中那豁達樂觀的一面,他的詩文自然清新,奔放靈動,豪放不羈。
同時他也把這種豪放之風(fēng)吹入了詞中,大大擴寬了詞的題材。在“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英雄人物”背后,是詩人廣袤千里的豁達胸襟。人生之中難免會有些風(fēng)風(fēng)雨雨,當(dāng)他遇到暗礁時,早已用闊達的胸襟將其粉碎,好一個曠古奇才。
蘇東坡傳讀后感心得篇八
《蘇東坡傳》,非簡單之流水帳,更非采用“春秋筆法”,而是林語堂先生閱讀超多資料,包括蘇東坡的札記、詩詞、私人書簡等后所著的傳記。我心度之,是否林先生與蘇東坡有諸多相似之處,不然為何其言己了解、喜愛蘇東坡,而又能將《蘇東坡傳》寫得如此色彩鮮明、感情豐富。
觀蘇東坡一生,無法不對其才智贊嘆不已;而其言行、詩詞、幽默,無一不是其才智的體現(xiàn)。
蘇東坡是幽默的。某次與王安石談及王之所謂“字源學(xué)”時,引用《詩經(jīng)》中“鳴鳩在桑,其子七兮”,并父母共九只鳥,以王安石的方式來向其解釋為何“鳩”為“九”、“鳥”二字合成,實為嘲諷;后某次更戲謔王安石曰“‘波’若是‘水’之‘皮’,則‘滑’就是‘水’之‘骨’了?!奔词乖诒毁H至缺醫(yī)少藥的海南之后,對朋友僧人參寥的關(guān)心,他仍在回信中說“但若無醫(yī)藥,京師國醫(yī)手里,死漢尤多?!币源藖砀嬷笥巡槐負?dān)憂。
蘇東坡是熱愛生活的。其余不必說,僅在美食方面,就有軼事、傳說數(shù)樁。他自我研究烹飪之法、自我釀酒,更是留下了“東坡肉”、“東坡壺”以傳后世。他在詩詞中,也多次提及美食--“無竹令人俗,無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筍燜豬肉”、“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蘇東坡是感情豐富的。他的《江城子》一詞,“十年生死兩茫茫”,對其亡妻寄以情思,與其“大江東去”風(fēng)格迥異,凄婉哀傷。在朝云因瘟疫早逝后,他在《朝云墓志銘》和《悼朝云》一詩中,均表達了深切情愛與傷痛,之后更在《西江月·梅花》一詞中,以梅花象征朝云,既似寫花,又似寫人。
蘇東坡是剛直的。盡管有過數(shù)次因詩而被捕、受審,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詞風(fēng)。好友劉恕罷官出京時,他寫詩諷刺“群烏未可辨雌雄”,后又寫“猶誦麥青青”,對官場榮耀表示鄙夷之意。在某次剛剛被釋出獄后,即寫詩兩首,隨后自我也擲筆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藥!”
蘇東坡也是幸福的。他一生交友無數(shù),知己遍天下,兄弟情深,妻妾對其關(guān)愛有加。盡管不如意事眾多,如朝云笑言其“一肚子不合時宜”,但他的生活又怎可不稱為過得歡樂呢。
如林語堂先生所言,蘇東坡“像一陣清風(fēng)過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體雖然會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輩子,則可成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誰說不是呢僅此感懷東坡居士這位曠古奇才吧!
蘇東坡傳讀后感心得篇九
蘇的才華,自不必淺學(xué)評價了,至于腳踏東西文化,心平宇宙文章的林語堂其名也早已貫天下、垂青史,更不消多言。
給古人做的傳記,我以前也讀過幾本,然而大都工于學(xué)術(shù),讀起來如同面對戴著瓶底厚眼鏡的老學(xué)究,壓抑之余,興味寡然。比如有梁啟超先生著,叫做《王荊公傳》的,叫淺學(xué)很是自愧于學(xué)而不精,乃至搔首弄姿,汗如雨下,大有與字典同歸于盡的沖動。
和理解最遙遠的距離是仰慕,想必林語堂先生是深曉此理的。所以他才會用一種介紹朋友的語氣,以有那么點英雄惜英雄的心情為子瞻作傳吧。托了老外的福,這書里是見不到之乎者也一類了。我們也應(yīng)此得見一個有血有肉的東坡居士形象。這一點,怕是前無古人的吧。
在靜寂的夜晚,我聆聽著蘇子的腳步聲,和他一起走遍中國大半個中國,與他一道為這片土地上的農(nóng)民疾呼。在蘇看來,貶謫實在只是換個地方,他的責(zé)任實在一分未減。他見不得大宋農(nóng)民在豐收的日子也必須舉家逃荒,流離失所,所以只能大聲疾呼。后人談蘇軾,多敬佩他的曠達,卻不知這份曠達只用以面對他自己的苦難,對他人的苦難,蘇大多是流下同情的淚水。
蘇的名聲是伴著他的貶謫越傳越遠,越傳越大了。他在詹洲的文章,竟不需幾月就能傳到京師,成為得勢者喉中鯁住的魚骨。于是一貶再貶、越貶越遠,便成了蘇人生的常態(tài)。你啊,滿肚子不合時宜。侍妾朝云竟是這樣聰慧,一語道破蘇的宿命。
但我想,這句玩笑話必是含淚說的吧。
蘇東坡傳讀后感心得篇十
比之于李白,他多了憂國憂民的情懷,他的一生都在為百姓的疾苦而奔波勞累,被貶黃州時他雖是一介草民,但是仍然心系百姓,為了改變黃州丟棄女嬰的習(xí)俗更為了拯救那些無辜的生命,他用自己的積蓄建起了世界上第一座孤兒院,使那些剛出生的女嬰享有了生存的權(quán)利。出任杭州太守時他不僅整頓西湖,平衡糧價,更在杭州瘟疫盛行時為了解決農(nóng)民因藥價貴而沒錢買藥的問題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公立醫(yī)院。甚至在高齡謫居海南時他仍然沒忘了百姓,他教當(dāng)?shù)厝俗x書寫字,耕地種田,打井采藥,為海南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比之于杜甫,他又多了一些幽默和曠達,他喜歡陶淵明棄官歸隱的日子,在被貶為農(nóng)時安于田園生活,他曾寫道:吾現(xiàn)在東坡種稻,勞苦之中亦自有其樂。只是因為勞而有獲,衣食能夠自給,他就心滿意足了,這就是他的達觀思想。他還喜歡做菜,也樂于自己做菜吃,吃飯乃人生一大樂事也,這點倒是和我很像呢,從來都不能理解為什么有人會覺得吃飯是一種任務(wù)。蘇軾做的菜肴至今仍然有好多流傳下來了,最有名的當(dāng)屬東坡肉了吧,杭州樓外樓的東坡肉有幸吃過一次真的是名不虛傳呢,就是不知道是不是經(jīng)過現(xiàn)在的廚師改良過。
個人總覺得會吃的人總是更懂得享受生活,就像蘇軾,不管朝廷怎么貶都貶不倒他,因為不管在哪里不管處于什么樣的地位他總能找到自己該做的事情總能從生活中找到樂趣。人似鴻雁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時間總是轉(zhuǎn)瞬即逝,一切經(jīng)歷都只有一次,正因如此,所以他那么深刻而堅決的愛好人生。
讀罷全書,留給我最深刻的感觸是“塵世是唯一的天堂”人生不再,我們應(yīng)該趁著人生還未消逝的時候努力讓她更加豐富多彩,更加充實有價值!
蘇東坡傳讀后感心得篇十一
一提到蘇東坡,總會讓人產(chǎn)生敬佩之感,因為在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蘇東坡。
《蘇東坡傳》以蘇軾的一生為主線,他黃州四年生活及心路歷程為重點內(nèi)容。通過古樸的語言,從文學(xué)、藝術(shù)、美食、情感等多角度解析了蘇東坡的傳奇一生和他至高無上令人驚嘆的品性,讓我感觸頗為深沉。
公元一零五六年,年滿十九歲的蘇東坡初次離開生活將近二十年的故鄉(xiāng)湄州,前往汴京科考。
那年,他遇上了主考官,北宋文壇的領(lǐng)袖歐陽修。歐陽修閱卷時,讀到一篇文風(fēng)質(zhì)樸而明懷太志的文章。歐陽修本以為這是自己的弟子曾鞏所作,為避嫌予了一個第二名的成績。當(dāng)拆去糊名的紙片,歐陽修才發(fā)現(xiàn),作者并非曾鞏,竟是蘇東坡。歐陽修不禁感嘆道,“三十年后,無人再知我歐陽修,只知有蘇子瞻?!?/p>
看到這里,我不由得被歐陽修的話所震驚。歐陽修身為詩詞大家,他慧眼識珠,能對年輕初出茅廬的蘇東坡如此贊譽,可想蘇東坡那是怎樣的文采??!十年后,果不其然,正如歐陽修所言,蘇東坡名震北宋文壇,三十歲便成了文學(xué)大家。如此來說,蘇東坡從小就與文學(xué)有法著不解之緣。
誰知世事難料,蘇東坡因詩聞名于世,卻也因詩零落下獄。
公元一零七九年,“烏臺詩案”爆發(fā),蘇東坡入獄。他以為自己時日不長矣,日夜給弟弟蘇轍寫詩,抒發(fā)自己愁苦,悲涼的心境。蘇軾一生坦蕩,到此刻,對死亡也未曾有過任何畏懼??吹竭@里,敬佩之意不免在我心中油然而生。蘇東坡心憂天下,一心為國,生死早已被他置之度外;他無所恨懼,兩袖清風(fēng),早已不是凡人所能比擬。我不禁贊嘆道:“好一個蘇東坡!”
經(jīng)過諸多波折,在不見天曰的黑牢中過了一百多天的蘇軾,終是出了獄。在漫天風(fēng)雪中,踏上了去黃州的迷茫之路。從此,他由詩人變?yōu)檗r(nóng)民,由生活無憂變?yōu)橄绿锔N。但他心中卻是更加坦然,將城郊的一塊無的身荒地以“東坡”命名,自號“東坡居士”。
世事的風(fēng)雨滄桑,草木的萬千變化,都被收納進蘇東坡的生命里,假若他不曾遭遇“烏臺詩案”,假若他不曾躬耕東坡,心境必然大不同。不經(jīng)歷那些痛苦與折磨,他不會知道“也無風(fēng)雨見無晴”,竟是讓人喜悅。
我與蘇東坡相識在《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中。當(dāng)時,我只知他對人世間悲歡離合的感嘆,與兄弟的手足情深,卻未曾想他竟有如此的傳奇一生:
身居高位,他清高文雅,心懷天下百姓,被敗離京,他悠然自得,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如此拿的起,放的下,這人世間也唯有蘇東坡。
當(dāng)枯樹發(fā)芽,石頭花開,一張紙頁成為傳奇,人們就會從那張古老的紙上,嗅出舊年的芬芳。
蘇東坡傳讀后感心得篇十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題記。
林語堂說:“我認為我完全知道蘇東坡,因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為我喜歡他?!蔽易x《蘇東坡傳》,是因為我想了解蘇東坡。我想了解他,也是因為我喜歡他。
他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
蘇東坡早年成名,登上仕途,不曾想隨后的人生卻是在宦海漩渦中坎坎坷起伏。
烏臺詩案入獄后被貶黃州,后又放置定州、惠州、儋州,大半個中國的窮山惡水,都有他的足跡。他身處逆境,受人排斥,受政治上勾心斗角所累,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他在跌宕起伏的人生中歷經(jīng)的種種委屈、落寞、孤獨、清貧、艱險……但他總是能保持一份天真淳樸的童心,面對憂患一笑置之,不為利益而動搖,也不為俗見而改變自己的信念。
謫居黃州的蘇東坡,落魄得讓人心疼。擔(dān)著可有可無的閑職,領(lǐng)著微薄的俸祿只能舉家食粥度日,還有惡疾纏身的痛楚……他并沒有因此偏激和消沉,在他遨游赤壁之時,面對“江上清風(fēng)與山間之明月”,發(fā)出“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的感嘆,面對起起伏伏的人生,他風(fēng)輕云淡地說出“也無風(fēng)雨也無晴”。這份灑脫和坦然讓“諷刺的苛酷,筆鋒的尖銳”逐漸消失,代之出現(xiàn)的是光輝溫暖和親切寬容的成熟。當(dāng)他發(fā)現(xiàn)當(dāng)?shù)匕傩沼袟夝B(yǎng)女嬰的惡習(xí)時,于是毅然拿出自己少得可憐的薪資,到處寫信籌措資金,舉辦育嬰堂,救活了無數(shù)嬰童。蘇東坡在自己寒冷徹骨的人生低谷里,依然不曾忘卻要去溫暖別人。
在新舊當(dāng)權(quán)派的夾縫中艱難求生,卻從不舍棄自己兼濟天下的初心。他是黎明百姓的摯友,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極有“民主精神”的斗士。他與社會上各行各業(yè)人都有交往,帝王朝臣、詩人隱士、藥師、酒館主人、道士僧人、貧窮百姓、甚至不識字的農(nóng)婦等。在杭州廣州地區(qū)興辦水利,建立孤兒院和醫(yī)院,創(chuàng)辦監(jiān)獄醫(yī)師制度,頒布嚴禁殺害嬰兒的律令。在處理王安石新法改革遺患時,他全力從事救濟饑荒,為救百姓于水深火熱之中,不懼與朝廷抗?fàn)?。為減免貧民百姓欠稅而向朝廷懇求。這才是真正能做到關(guān)心大眾疾苦的高士該有的濟世情懷。
蘇東波無論悲喜,無論沉浮,都能懷揣初心,一路向前。這份豁達樂觀也激勵著我。
上個學(xué)期,我經(jīng)歷了人生中比較黯淡的一段時光,參加嘉禾中學(xué)自主招生考試,差十幾分沒有考上,而整個競賽1班只有幾個同學(xué)沒有被錄取,這對于成績處于中上游的我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雖然有老師和父母極力安慰,難免還是會耿耿于懷,曾經(jīng)有過退出競賽班的念頭。不經(jīng)意間又看到了書房的《蘇東坡傳》,腦海中不禁浮現(xiàn)出蘇東坡高大的形象。相較之下,想想自己這一點青春年少的挫折和失落算得了什么。只有現(xiàn)在不怕挫折,積極向上,學(xué)好知識和本領(lǐng),才能將來有能力幫助別人解決困難,有希望成為像東波居士肯為百姓謀利益的人。于是心中便又重新燃起希望,咬牙堅持。
讀了《蘇東坡傳》,我更加了解他,我也就更加喜歡他。從此,我愿懷揣這顆初心,同他一起繼續(xù)向前。
【本文地址:http://m.aiweibaby.com/zuowen/15864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