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編寫可以幫助教師合理安排時間,保證教學進程的順利進行。編寫教案前,教師應該對所教授的內容進行全面的了解和準備。教案范文的編排有層次和邏輯性,讓學生更易于理解和吸收。
山居秋暝教學教案設計篇一
一、教學目的:。
1、欣賞并領會近體詩的藝術特點。
2、品味詩歌的意境。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鑒賞詩歌的表現(xiàn)手法,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難點:對詩人思想感情的認識。
三、教學時數(shù):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課前引入--復習詩歌的知識。
二、課文分析詳細過程:
山居秋暝教學教案設計篇二
1、通過誦讀推敲詩意,提高詩歌鑒賞能力。
2、理解王維詩歌“詩中有畫”的風格特點。
3、培養(yǎng)學生探究、質疑、批判的文化精神。
1、要求學生掌握“抓詩眼,品意境”,“知人論世”的詩歌鑒賞方法。
2、挖掘文本的深層意蘊,探究“言外之意,味外之旨”。(難點)。
一學時。
一、導入、作者簡介。
由英文詩歌《紅豆》引出詩人王維。王維字摩詰,太原人。其思想以四十歲為限分前后兩個時期。早年王維積極用世,是至情至性之人,用詩筆寫愛情,如《紅豆》,寫親情和友情,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四十歲后,則清心寡欲,流連山水,寄情田園,于是有了“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他在長安東南置下宋之問的輞川別墅,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從此,暮鼓晨鐘,青燈黃卷,沉迷于佛法禪理當中。今天我們選學一個反映他后期生活的篇章《山居秋暝》。(出示課題)。
二、教師范背或指名學生背誦默寫。
三、誦讀指導。(節(jié)奏停頓,語氣語調)。
四、學生談初讀感受,自由評析,教師點評。
要點:1、新雨——清空山——幽秋意清明首聯(lián)交代節(jié)令天氣,秋雨過后,群山如洗,空明清幽?!翱铡睘槿娭?,言山空實則為心空,詩人晚年已經(jīng)參悟世間萬相,看透人事紛爭,心境歸于寧靜。
2、頷聯(lián)起筆寫景,先高處著筆,神圣靜穆,展現(xiàn)畫面的高度。再低處收束,流動延伸,拓開環(huán)境的深度。這是一幅清泉映月圖:朗月如鏡,纖塵不染,照徹詩人靈魂,清泉自流,逝者如斯,當為人生倥傯。一靜一動,一色一聲,和諧安適?!八?、泉”兩象言歸隱之情趣,古人歸隱,均言埋跡林泉,遁形江湖。
3、前四聯(lián)寫自然萬象,此聯(lián)起,寫人物活動?!爸裥鷼w浣女,蓮動下漁舟?!币蛞显娐?,故用倒文,實為“竹喧浣女歸,蓮動漁舟下”。此山中之趣,除天籟,尚有人籟。故詩人并不孤寂。“竹、蓮”均為高潔之物,浣女漁舟則寫出鄉(xiāng)居安適之氛圍。
4、最后一聯(lián)乃言志之語,自然萬物盛衰榮枯已不為詩人關心,“自可留”是自可隱,順應天性,恬然自適在結尾顯露無遺。
5、小結。法國藝術理論家凡貝爾說:“藝術是有意味的形式?!痹姼枰嗳绱恕4嗽娭耙馕丁痹谟谠娙诵闹新褊E山林,閑適自足之真性情。中國古代也有“歌詠言,詩言志”的說法,本詩之志又體現(xiàn)在詩的景和畫中,因此蘇東坡曾評價王維的詩是“詩中有畫?!?/p>
6、關于“空山”?!堵共瘛罚骸翱丈讲灰娙?,但聞人語響?!薄而B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薄翱铡辈还鈱懗銮逵陌查e之境,也正是詩人皈依佛法之悠悠禪心,不是山空,是心空。
7、質疑和批判。黃培芳在《唐賢三昧集箋注》評“寫景太多,非其至者?!?/p>
六、學生將此詩改寫成散文短章,相互交流。
七、課堂遷移訓練。(見課件,從略)。
山居秋暝教學教案設計篇三
教學目標:
1.了解古體詩與近體詩的區(qū)別。
2.掌握學習古典詩歌的方法。
3.學習《山居秋暝》的藝術技巧,體味詩人寄寓其中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1.掌握學習古典詩歌的方法。
2.理解該詩的藝術技巧。
3.體味詩人的情懷。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外學習。
板書:
1.王廠長的一番話,拋磚引玉,讓我們接著討論。
2.你放心去做,如果碰到困難,我一定鼎力相助。
(生回答)。
明確:“拋磚引玉”是比喻用粗淺的、拙劣的東西(多指詩文、意見等)引出別人高超的、完美的東西。,這是個謙辭,如“我的這一番話,不過是拋磚引玉,還請大家提出更好的方法”;“鼎力相助”是指大力幫助,這是一個敬辭,表示請求或感謝時用,如“遇到什么困難,還希望您鼎力相助”。那么,這兩句個成語為什么用錯呢?是因為它謙、敬辭用錯了地方。
二、導入新課。
1.師:大家都知道,我國是一個詩歌大國,我國的古典詩歌燦若星河,那么,我國的古典詩歌都有哪些類型呢?大家還記得嗎?我們一起來回憶一下。
板書:
明確:《夢游天姥吟留別》、《琵琶行》是古體詩,《近體詩六首》里的是近體詩。
師點撥:近體詩成熟于唐代,唐以前的詩基本都是古體詩,唐以后的基本都是近體詩。但是,唐人既寫古體詩,也寫近體詩。
3.問:那么,如何鑒賞詩歌呢?我們一起來回憶之前說過的鑒賞詩歌的方法。
板書:
(1)理解文意。
(3)聯(lián)系作者的時代背景及其生平經(jīng)歷。
(5)語言特點。
師:我們前段時間用這個方法學習了兩首古體詩,那么今天,我還就用這個方來學習幾首近體詩。大家把課本翻開到32頁,《近體詩六首》。首先看第一首,《山居秋暝》。
三、具體研習《山居秋暝》。
1.學生齊讀。
2.解題。
明確:寫景。
問:既然是寫景,那它的藝術技巧最有可能的是什么?
明確: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3.理清文意。
(1)問:首聯(lián)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景?
師示范:秋天傍晚,高山寂靜,雨后初霽,空氣清新,天氣涼爽。
(2)問:頷聯(lián)又描繪了一幅什么圖景?剛才老師已經(jīng)給大家示范了一次,這次就請同學們自己來說說。
(學生回答)。
山居秋暝教學教案設計篇四
1.品讀王維詩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2.誦讀課文。抓住意象,品味意境。
3.對王維思想的了解。
一課時。
一、導入。
思考:被蘇軾稱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詩人是誰?(王維)。
二、走近王維。
稱為“王孟”。前期寫過一些邊塞詩,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園詩,通過田園山水的描繪,宣揚隱士生活;體物精細,狀寫傳神,有獨特成就。著有《王右丞集》。
王維多才多藝,詩、畫、音樂都很有名,受佛家、道家思想影響很深。
三、誦讀:。
山居秋暝(王維)。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四、初步感知:
1.這是一副以什么為題的畫呢?詩題中“山居”、“秋暝”分別是什么意思?
“山居”:山中的居所。“秋暝”:秋天的傍晚。
本詩寫秋天傍晚的山景。
2.抓住意象。
空山新雨后,時間、地點、天氣(背景)。
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景物:月、松、泉、石(主體)。
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人物:浣女歸、漁舟下(主體)。
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詩人愿望(抒情)。
王孫自可留。
3.發(fā)揮想象,聯(lián)想意境。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山村晚景圖。請抓住意象極其特征,通過創(chuàng)造性想象,補充形象,再現(xiàn)畫面,用散文化的語言描述這幅圖畫,盡可能描繪細致、語言優(yōu)美。(提示:可從光、色、形、靜態(tài)、動態(tài)等方面展開聯(lián)想。)。
(范文)山居秋暝。
雨說停就停了,村莊被沖洗得清清爽爽。裊裊娜娜的炊煙似山間某寺院敲響的晚鐘,在秋天微涼的空氣里緩緩游動。
偶一抬頭,月亮不知什么時候掛在了枝頭。晶瑩的光輝,在松針的鋒芒下,碎得滿地都是。一些清澈的聲音,潺潺地淌過石頭,然后又隱隱約約流向遠方。
溪邊。竹林搖響了幾聲喧笑,月光下,一群長發(fā)飄曳的少女提著浣沙的竹籃,走進了各自的柴門。今夜,又有人會被夢中的王子擁進新房。
一陣漁歌牽動了蓮荷,水波蕩漾的河心,收網(wǎng)的漢子,駕著滿倉沉甸的收成穿過夜色,沿流而返。他們知道,無論何時踏進家門,總有一盞燈將溫暖到天明。
時光如水,春芳消歇;滾滾紅塵,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真的好想做一個隱者,從此萬念俱寂,醉臥山間,不究世事。惟把這份淡泊,這份純美,這份幽靜而飄渺的景致,留在生命的最深處。
五、深入鑒賞。
“空山”如何理解?
“空山”的理解。
環(huán)境:無人(無達官貴人)、無聲(無塵世喧囂)。
心境:空明。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獎⒂礤a《陋室銘》。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陶淵明《歸園田居》。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陶淵明《飲酒》。
2.“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美在哪里?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詩句中蘊含了哪幾組對比?
動靜、聲音、上下、遠近、色彩、剛柔等。
相對、對比中,景是和諧的,主要特點:幽清、明凈。
3.為何先寫“竹喧”再寫“歸浣女”,先寫“蓮動”再寫“下漁舟”?
景是和諧的,那么人加入又如何呢?下。
景、人的組合,是完整的田園生活圖景,景、人和諧統(tǒng)一。(天人合一)。
山村的自然美:明月、青松、清泉、白石、翠竹、青蓮——清新、寧靜。
村民的生活美:淳厚樸實、勤勞善良、和平安樂。
這是詩人理想中的生活環(huán)境:風景清幽、民風淳厚。
詩人厭惡污濁的官場,這里安靜、淳樸的生活是他的生活理想,他又深受佛道思想影響,所以選擇隱居。后人稱之為“詩意的生活”、“詩意的憩居”。
4.由詩中所寫景與人來看,詩人追求的到底是怎樣的一種人生態(tài)度?
景清幽、明凈,以物芳而明志潔;
人淳厚、樸實,廣人相而望政通。
王維追求的是寧靜、淡泊的人生態(tài)度。
息陰無惡木,飲水必清源。
寧棲野樹林,寧飲澗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嘔見王侯。——王維。
六、擴展閱讀。
——作者希望他自己以及他的各種朋友都能擺脫世俗、欲念的束縛,建構一種寧靜、淡泊的心境和真誠、相知的人際關系。
七、課后思考:
除了隱居,有無更好的方式?
隱居是不是逃避?試與屈原比較。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
山居秋暝教學教案設計篇五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劉逸生《唐詩小扎》(有刪改)。
王維的山水詩有個很突出的特點,用熱鬧的字面不是寫出熱鬧的境界而是寫出幽靜的境界。我說它是”寓靜于動“或”動中顯靜“。同樣是水飛、云起、鳥啼、花發(fā),在別的詩人筆下,也許只能是熱鬧的鋪排,而在王維的筆下卻恰好就是幽靜的意趣。你看:
颯颯秋雨中,淺淺石榴瀉。跳波自相漸,白鷺驚復下。(《欒家瀨》)。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fā)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辛夷塢》)。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鳥鳴澗》)。
這一類小詩,畫面上充滿了動態(tài),有些還是十分熱鬧,然而意境還是異常幽靜的。這些在紙上看來又吵又鬧的家伙,完全沒有破壞作者所企圖創(chuàng)造的意境,反而是構成這意境的主力。你能說不是有點奇怪嗎?照我看來,這就是人們把王維的優(yōu)秀山水詩和那些冷漠枯寂的作品區(qū)別開來,認為他的詩”豐縟而不華靡“的原因之一。
這首《山居秋暝》,通過對于秋色的描寫,說明山中仍然是一片美麗和平的恬靜,從而作出人們可以繼續(xù)在山中隱居的結論。開頭兩句,容易明白,不用多說。這里要著重談的是中間那四句。
中間四句,作者全力描寫秋天的晚景,亦即題中點出的”秋暝“。寫秋,前人很容易寫出一片哀頹蕭殺:
”庭風吹故葉,階露凈寒莎?!埃ㄓ禾眨?。
”聽雨寒更盡,開門落葉深?!埃ㄉ疅o可)。
”花酣蓮報謝,葉在柳呈疏?!埃ㄋ究帐铮?。
都不免罩上一層黯淡的色彩。比較豁達的是:
”大暑去酷吏,清風來故人?!?。
”微雨池塘見,好風襟袖知?!埃ǘ拍粒?/p>
上一句是所聞,下一句是所見。錯落地把當時的景色、人物勾畫得如此幽美,如此絢麗??雌饋恚@里洋溢著一片熱鬧;可是,這些明月、清泉、浣女、漁舟的熱鬧,和作者所要表現(xiàn)的幽靜基調并不抵觸,反而是相反相成地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正如”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這兩句膾炙人口的詩句,寫出事物的動態(tài)不是為了破壞這個幽靜的'境界,而是為了烘托它。人們從這些喧鬧的景物中,很自然地體味出一種和平恬靜,體味出恬靜中的一片活潑生機,因而它給人的感覺,就不是枯寂陰森,荒涼可怕。它和那些寫幽靜就必然是寂寞凄清的寒瘦詩人有著截然不同的風格。被稱為”四靈“之一的南宋詩人翁卷(字靈舒),他在雁蕩山時,曾寫出他的觀感:
”背日山梅瘦,隨潮海鴨寒。平途迷望闊,峻嶺疾行難?!?。
”嵐蒸空寺壞,雪壓小庵清。果落群猴拾,林昏獨虎行?!?。
我不知道作者當時的心情如何,也許他認為這樣才算是”真實“地寫出雁蕩山的景色。然而,他未免把幽靜看得過分死板了,認為只有使用瘦、寒、迷、難、空、昏、壞、獨等類字樣,才顯得幽靜,因而他不能不墮入了枯寂的一途。許多山水詩人也打不破這個圈子,把幽靜通向冰冷,甚至通向死寂。然而,幽靜并不等于枯寂冰冷(假如不是有意描寫枯寂死寂的話),只有知道幽靜與熱鬧之間既對立又統(tǒng)一、相反相成的關系,才不難理解王維的優(yōu)秀山水詩何以與眾不同。
在詩的結末里,詩人用”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來點明自己愿意留在山中的意思。翻成現(xiàn)代漢語就是說,春夏兩季的許多花花草草,如今都已經(jīng)衰謝了。由他去吧(所謂”隨意“)!山中的隱士(所謂”王孫“,是泛指,也包括作者在內)完全能夠欣賞這些迷人的秋景,用不著楚山去的。收束了全詩,并點出作者作詩的用意。
三、背誦這首詩歌。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講解《登高》。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課前故事引入。
(語調低沉,語速緩慢,滿懷感情)1200多年前,一個秋天,九月初九重陽節(jié)前后。夔州,長江邊。大風凜冽地吹,吹得江邊萬木凋零。樹葉在天空中飄飄灑灑,漫山遍地滿是衰敗、枯黃的樹葉。江水滾滾翻騰,急劇地向前沖擊。凄冷的風中,有幾只孤鳥在盤旋。遠處還不時傳來幾聲猿的哀鳴。這時,一位老人朝山上走來。他衣衫襤褸,老眼渾濁,蓬頭垢面。老人步履蹣跚,跌跌撞撞。他已經(jīng)滿身疾病,有肺病、瘧疾、風痹。而且已經(jīng)”右臂偏枯耳半聾“。
重陽節(jié),是登高祈求長壽的節(jié)日。可是這位老人,一生坎坷,窮愁潦倒,似乎已經(jīng)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時,國家正處在戰(zhàn)亂之中,他遠離家鄉(xiāng),孤獨地一個人在外漂泊。
面對萬里江天,面對孤獨的飛鳥,面對衰敗的枯樹,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頭……。
二、課文分析引導。
1、放音樂《二泉映月》。
2、老師在樂聲中滿懷深情地朗誦《登高》全詩。營造凝重的課堂氣氛。
3、師再朗誦,學生跟讀。
4、講解:要想讀好一首詩或一篇文章,你就把你自己當成作者,化身為其人,就當這首詩或這篇文章就是你自己寫的。老師在讀這首詩時就真是這樣想的,我想我就是杜甫,就是那個老病孤獨的杜甫。我就站在長江邊上,衣衫襤樓,蓬頭垢面,登高望遠,懷想家鄉(xiāng),思念親人,牽掛祖國,同時更凄涼地想自我人生,想自己這一輩子。
所以,讀好一首詩,理解--這是首先要做到的。注意,所謂理解,就是理性地把握。(板書:理性地把握)這應是誦讀好的一個前提。
3、啟發(fā)式教學:(1)今天我們學的這首詩首聯(lián)共寫了幾種景物?
(2)各分別用什么詞描寫的?
(3)十四字寫六種景,什么特點?
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飛鳥,你們想像一下,應該是一種什么處境的鳥?
我們?yōu)槭裁床话阉胂癯梢恢粴g樂的呢?而且大家為什么都認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
語調、表情、動作都要配合上?!疤旄摺?-要仰視,清渚、沙白--要俯視,“鳥飛回”--要遠望,向著家鄉(xiāng)看。
要求學生對老師的示范,既要聽,又要看。(師生共讀)。
(6)頜聯(lián),寫了幾種景物?
由落水,我們想到什么?由樹及人,還是要聯(lián)系杜甫的此時此境來聯(lián)想。
生命怎么樣?長久還是短暫?
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卒于770年,活了58歲,寫這首詩時是767年,55歲,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寫的。
如果說“落木蕭蕭”是有生命短暫之感的話,那么,“不盡長江”呢?
所以,他又感到豁達、坦蕩、胸襟開闊。讀的時候,大家應該把這種豁達、坦蕩,那種氣魄讀出來。應該讀得昂揚一些。站在長江岸邊面對洶涌的波濤,目光遠望,音調略高。尤其“滾滾”二字應該讀出磅慮的氣勢。待到這里,已經(jīng)是第三句了,前三句一直低沉,此時應該高昂一些。
5、集體背王維詩《九月九回憶山東兄弟》。
6、討論杜甫的人生。
三、根據(jù)本課的學習,自學其余幾首近體詩。
1、學生自學。
2、每首詩歌指一名學生分析講解,其余學生討論是非。
四、課后小結和作業(yè)。
1、小結課文內容。
2、背誦全詩。
山居秋暝教學教案設計篇六
1、學習動靜結合的表現(xiàn)手法。
2、學習借景抒情的表達手法,體會詩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潔的人格志向。
【教學重點】。
1、學習動靜結合的表現(xiàn)手法。
2、學習借景抒情的表達手法。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潔的人格志向。
【教學時數(shù)】。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朗讀古詩。
二、介紹相關文化常識。
王維,字摩詰,世稱王右丞,有《王右丞集》。有“天下文宗”,“詩佛”的美稱。王維的詩以描繪山水田園和歌詠隱居生活一類成就最大,與孟浩然同為“山水田園”派詩人。
三、分析本詩。
1、在這首詩中,作者描寫了什么時間,什么地點的景物?
地點:山中。時間:秋天傍晚下過一場雨后。
2、作者為什么要突出“新雨”呢?
是為了突出秋雨之后山野間的明麗與清新,給人賞心悅目的感受。
3、作者在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
明月,松林,清泉,山石,青竹,浣女,青蓮,漁舟。
4、蘇軾曾經(jīng)這樣評價過王維的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鳖h聯(lián)和頸聯(lián)中的四句,每一句都是一幅畫,小組討論,用幾句話來描繪一幅畫面。
非常寧靜,清新,恬然。
以動襯靜。正因為有這些聲音,使得整個環(huán)境顯得更安靜。
7、哪些是靜景,哪些是動景?
“明月松間照”是靜景,“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是動景。
8、詩的尾聯(lián)“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怎么理解?
任憑春天的百花凋謝,山中的美景還是讓我留戀。
(簡單介紹王維的生平)。
所表達的是一種對于山水的.留戀,對隱居生活的渴望以及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10、山中明明有那么多美麗的景物,作者為什么還稱這之為“空山”呢?結合作者的寫作背景思考。
“空”字顯示了山野間的安靜與寬闊,這與作者希望遠離塵世與世俗的愿望正好吻合。
四、翻譯全詩。
五、分析格律。
1、這首詩的體裁是什么?
五言律詩。
2、對偶句有哪些?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3、哪些字是押韻的?
后,秋,流,舟,留。
六、作業(yè)設計:
1、翻譯全詩。
2、請嘗試用一段話描繪這首詩呈現(xiàn)的畫面。(200字)。
七、板書設計:
山居秋暝。
王維。
王維,字摩詰,世稱王右丞,《王右丞集》?!疤煜挛淖凇保霸姺稹??!吧剿飯@”派詩人。
景物:明月,松林——靜景。
清泉,山石。
竹林,浣女——動景。
青蓮,漁舟。
山居秋暝教學教案設計篇七
首聯(lián):緊扣詩題,點出了時間、地點、季節(jié)。
給全詩創(chuàng)造了一個空寂,清新,幽雅的環(huán)境。
頷聯(lián)頸聯(lián):
動靜結合,以動襯靜:明月松間照(靜),清泉石上流(動)——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視覺、聽覺結合:竹喧歸浣女(聽覺),蓮動下漁舟(視覺)。
總結:不僅是詩中有畫,而且是有聲的畫面,體現(xiàn)出一種自然美、生活美。
3、面對如此美景詩人發(fā)出了怎樣的感慨?
熱愛田園生活對隱居生活怡然自得的喜愛和滿足心情。
1、詩中明明寫有“浣女”“漁舟”為什么下筆說是“空山”?
“浣女”“漁舟”的活動是為了反襯山的幽靜空曠;山中樹林茂盛掩蓋了人們的活動;這是詩人的感受,這里人跡罕至猶如世外桃源。(供參考)。
2、關于“王孫”可以直一般貴族子弟也可以指詩人隱居之人。
1、王維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與孟浩然齊名,稱為“王孟”。他繼承和發(fā)揚了謝靈運開創(chuàng)的山水詩而獨樹一幟,使山水田園詩成就達到高峰,在中國詩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由于他常以一位禪者的目光覽觀萬物,才使他的詩有了一種其他詩人所難以企及的靜美、澄曠、寂悅。特別是他在描寫大自然中一剎那間的紛紜動象,是那樣的清凈與靜謐,禪韻盎然,如:“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飛鳥,時鳴春澗中?!保ā而B鳴澗》)以及名句“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等,往往蕩滌讀者之胸襟,給人以恬淡寧和的無盡遐思。蘇軾贊他“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敝小锻跤邑┘?。
《山居秋暝》是王維晚年閑居藍田輞川是寫的一首五言律詩,王維思想:王維,父親早死,母親篤信佛教。二十歲中進士,可是仕途多舛,中年遭遇挫折,逐漸走上了明哲保身、遠禍自全的道路,思想日趨消極。從開元二十八年(740)到天寶三年(743),王維先隱終南山,晚年又在陜西藍田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山居秋暝》就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
2、略說山水田園詩。
山水田園詩,源于老莊哲學,成于淵明手筆,繼于大謝(謝靈運)小謝(謝眺),盛于唐代王(王維)孟(孟浩然)。山水田園詩以描繪秀麗的山光水色,和諧的田園生活為主要內容,寄托了作者因懷才不遇,或憤世嫉俗,或厭惡官場,或清貧自守而寧愿隱身山林,嘯傲煙霞,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生活愿望。王維的這類詩的題材代表了唐代山水田園詩創(chuàng)作成就。
3、這是一首山水田園詩歌,作者選取了哪些意象描繪了幾幅優(yōu)美的畫面?請大家在課本上劃出具體的意象,并用“——圖”給每一幅畫面命名。
(1)意象:明月、松,清泉、山石、竹、浣女、蓮、漁舟。
(2)畫面:(首聯(lián))空山秋雨圖;(頷聯(lián))月照泉林圖;
(頸聯(lián))鄉(xiāng)村人居圖;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王維,字摩詰,太原祁人。他的詩有兩種傾向:首先,他的詩歌反映了盛唐時代的積極進取精神,或歌頌邊塞將士的英勇,或抨擊朝廷權貴的奸邪,或描寫祖國山川的壯麗,都給人以奮發(fā)圖強的激勵。其次,在他的隱逸詩中,詩人描繪的山水田園風光,總帶有虛無寂靜超凡出世的情調。王維精通音樂和繪畫,對自然美有著特殊的敏感,詩作多輕盈淡遠之音,縹緲空靈之境,色彩豐富,節(jié)奏和諧,充溢著詩情畫意之美,被譽為“詩中有畫”。他的有些詩還滲透著佛禪機。
《山居秋暝》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詩,寫終南山居處的清幽,抒發(fā)了詩人恬靜、喜悅的心情。首聯(lián)“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寫出秋天的傍晚,剛下過一陣細雨,空氣清新、幽靜,山居住所籠罩在一片煙雨迷離的氛圍中。頷聯(lián)“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緊承首聯(lián),抓住了典型環(huán)境中的景物作照像式的放大描寫。清亮的月光透過密密的松枝直射下來,稀疏地點綴林間,泉水無聲無息地沖刷著石頭。而“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則打破了這一片寧靜安謐的氣氛,出現(xiàn)了浣女,響起了撥水行舟的聲音。這四句寫景,將高下、遠近、動靜、景色與聲響等交織一處,構成了一幅完美的藝術畫面。尾聯(lián)“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一句化用典故,《楚辭·招隱士》中有“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和“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的詩句。這里反用其意,抒發(fā)了作者希望回避世間紛擾,過隱居生活的情懷。
這首詩歌對自然景物的描寫非常成功,語言自然、清新,似不帶人間煙火。詩中寓有畫意,美學價值極高。清幽的畫面與恬靜的心情相互映襯,為我們創(chuàng)造了一個幽遠、空靈的意境。
山居秋暝教學教案設計篇八
1、學習動靜結合的表現(xiàn)手法。
2、學習借景抒情的表達手法,體會詩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潔的人格志向。
1、學習動靜結合的表現(xiàn)手法。
2、學習借景抒情的表達手法。教學難點:體會詩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潔的人格志向。
一課時。
王維,字摩詰,世稱王右丞,有《王右丞集》。有“天下文宗”,“詩佛”的美稱。王維的詩以描繪山水田園和歌詠隱居生活一類成就最大,與孟浩然同為“山水田園”派詩人。
1、在這首詩中,作者描寫了什么時間,什么地點的景物?地點:山中。時間:秋天傍晚下過一場雨后。
2、作者為什么要突出“新雨”呢?是為了突出秋雨之后山野間的明麗與清新,給人賞心悅目的感受。
3、作者在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明月,松林,清泉,山石,青竹,浣女,青蓮,漁舟。
4、蘇軾曾經(jīng)這樣評價過王維的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鳖h聯(lián)和頸聯(lián)中的四句,每一句都是一幅畫,小組討論,用幾句話來描繪一幅畫面。
5、每一幅畫面就象電影中的一個鏡頭,把這些鏡頭連起來就是山中的整個景致。這些景色給你什么感覺?非常寧靜,清新,恬然。
6、我們可以看到,洗衣服的少女歸來時發(fā)出了喧鬧聲,漁舟經(jīng)過時蓮花也隨之擺動,為什么它們給你的感覺仍然是“靜”呢?以動襯靜。正因為有這些聲音,使得整個環(huán)境顯得更安靜。
7、哪些是靜景,哪些是動景?“明月松間照”是靜景,“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是動景。
8、詩的尾聯(lián)“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怎么理解?任憑春天的百花凋謝,山中的美景還是讓我留戀。
9、王國維曾經(jīng)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作者描寫了那么美麗恬然的山中景色,所要表達的是一種怎樣的感情呢?(簡單介紹王維的生平)所表達的是一種對于山水的留戀,對隱居生活的渴望以及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10、山中明明有那么多美麗的景物,作者為什么還稱這之為“空山”呢?結合作者的寫作背景思考。“空”字顯示了山野間的安靜與寬闊,這與作者希望遠離塵世與世俗的愿望正好吻合。
1、這首詩的體裁是什么?五言律詩。
2、對偶句有哪些?“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3、哪些字是押韻的?后,秋,流,舟,留。
1、翻譯全詩。
2、請嘗試用一段話描繪這首詩呈現(xiàn)的'畫面。(200字)。
山居秋暝教學教案設計篇九
《山居秋暝》是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古詩三首》的第一首,此詩描繪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時分山村的旖旎風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樸風尚,表現(xiàn)了詩人寄情山水田園并對隱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滿足心情。全詩將空山雨后的秋涼,松間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聲音以及浣女歸來竹林中的喧笑聲,漁船穿過荷花的動態(tài),和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給人一種豐富新鮮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麗的山水畫,又像一支恬靜優(yōu)美的抒情樂曲,體現(xiàn)了王維詩中有畫的創(chuàng)作特點。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以朗讀感悟為主,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象畫面,在朗讀中體會詩歌的意境美,感悟詩人的情感。
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初步體會課文中的靜態(tài)描寫和動態(tài)描寫。在《山居秋暝》中,頷聯(lián)“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采用了動靜結合,寫出了雨后空山的自然美景,而頸聯(lián)“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則是以動襯靜,寫出了山中黃昏之際的人情之美。我把這兩聯(lián)作為了教學重點。在學習頷聯(lián)時通過圈畫詩歌的景物引導學生關注王維詩歌的意象,改動詩歌引導學生體味詩句的對偶之美和意境之美,然后結合圖面想象說話,體會詩歌的動靜結合的畫面美。在學習頸聯(lián)是通過關注詩句的倒裝句式引導學生理解詩意,同時通過猜想“竹喧”的其他原因和改動詩句中的“喧”“動”兩個動詞,引導學生想象畫面,體味詩歌中的動態(tài)之美。
1、學習詩歌的朗讀方法,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讀出詩歌的節(jié)奏美和韻律美。
2、結合具體的詩句和詞語展開想象,從朗讀和想象中體會詩歌的動靜之美。
3、結合詩歌背景,感悟詩人的情感,了解王維詩歌的“空”。
原文呈現(xiàn)。
一、詩眼切入,理解詩題。
1、導入: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一首詩歌,引讀詩題——《山居秋暝》。
2、誰能告訴我“暝”的讀音,它是什么意思?
3、“山居”是什么意思?拓展理解“村居、家居、客居、旅居、隱居”的意思。
4、王維的“山居”就是一種隱居,你知道王維隱居在哪嗎?了解背景:王維隱居在一座山中,這座山就是終南山,他在終南山腳下建了一座別墅,叫“輞川別業(yè)”。
5、再讀詩題:“山居秋暝”寫的就是王維在秋天的黃昏看到的山中之景,“山居”點明了詩歌的地點,“秋暝”點明了詩歌的時間。
6、王維在終南山的黃昏看到地、聽到地和想到的都寫在了這首詩里面。
二.誦讀詩歌,讀出韻律。
1、學一首詩首先就要把詩句讀好,你們平時怎么讀詩的?
2、點名讀,點名評價。
3、師生配合讀,讀出節(jié)奏。
4、生齊讀,讀出韻律。
三、想象畫面,言說情景。
(一)學習首聯(lián)。
1、過渡:讀詩不僅要讀準確、讀出節(jié)奏和韻律,還要讀出詩人所感。(板書:感)。
2、出示第一句,齊讀。
3、一場新雨把山里洗得干干凈凈,你走在這樣的山林中,感覺怎么樣?
4、指導朗讀:新雨初霽,初秋的傍晚,走在這樣的山林里,詩人一定覺得清新自在,心曠神怡。請你帶著這樣的感覺讀。
(二)學習頷聯(lián)。
1.過渡:雨后初秋的傍晚就像是一幅畫,這幅畫最美的是莫過于——出示第二句聯(lián),引讀。
2、圈一圈:這里出現(xiàn)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是怎樣的?(板書:景)。
5、指導朗讀,感受動靜之美:這幅畫不僅靜,也有動!讓我們到詩句中去感受!(板書:動靜結合)。
(三)學習頸聯(lián)。
1、過渡:山居秋暝中還有一幅動態(tài)的畫,是哪一幅?——出示第三聯(lián),為什么?
2、理解倒裝:“竹喧歸浣女”你怎么理解的?
3、猜一猜:還有什么原因會引起“竹喧”?
6理解王維詩歌的特點:如果說第一幅畫重點寫的是景物,那第二幅就是人物,看王維的詩,不僅有動有靜,還有人有景!
8、小結:這兩幅畫真美,就是大詩人蘇軾讀了,也贊嘆不已,于是他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p>
四、讀懂尾聯(lián),感悟詩情。
1、你想住在這幅畫里面,你想留在那里嗎?為什么?
2、你能把想留的心情讀出來嗎?
3、出示尾聯(lián)——王維也想留在這里?!半S意”“春芳”“歇”是什么意思?
4、小結:因為這里有最美的山居秋暝,有最樸實的鄉(xiāng)民,所以王維想要留在這兒。
五、拓展背景,讀透詩心。
1、既然這里有這么優(yōu)美的景物和淳樸的山民,可為什么詩人說這座山是“空山”?
2、出示背景資料:王維從官場上回歸到山居生活,他感受到的是?
3、到了山中之后,他的心變得怎么樣了?
4、播放歌曲:聽完歌給你怎樣的感覺?為何歌曲后面重復?
5、點撥:因為作者在前面是寫景,所以在尾聯(lián)開始抒情,表達自己想留在這山中的情感。(板書:情)。
6、再讀詩歌,理解詩情:讓我們再讀一讀這首詩,體味王維的那顆留戀山居的心吧。
7、出示《鹿柴》《鳥鳴澗》:王維的詩中,90多首都有這個空字——。
8、齊讀,你從這兩句中讀出了怎么樣的感受?
9、小結:王維筆下的“空”是一種境界、靜是一種生活,他的心空了,并不是一無所有,而是有自己的追求。
10、配樂朗讀:讓我們配著音樂,一起再美美地讀《山居秋暝》。
山居秋暝教學教案設計篇十
1、了解作者王維的生平、作品風格。
2、通過解讀詩句,品味王維詩“詩中有畫”的美感,掌握學習《山居秋暝》的藝術技巧;3、指導學生體味詩人寄寓其中的情感。
1、指導學生通過朗讀帶動對全詩內容的理解。
2、通過解讀詩句,學習該詩的藝術技巧。
3、體味詩人厭惡官場、歸隱山林的愿望及追求。
朗讀法、講授法、討論法。
1課時。
中國堪稱詩歌的國度,而唐朝是一個詩的時代,是中國古典詩歌的光金時代,那么,我國的古典詩歌都有哪些類型呢?大家還記得嗎?我們一起來回憶一下。
唐朝不僅在詩體上創(chuàng)造了五七言近體詩,完善了七言古體詩,還孕育出一個燦若明星的龐大的詩人群體。其中,除了有同學們熟悉的“詩仙”李白,“詩圣”杜甫,還有在唐詩的天空中熠熠閃光的世稱“詩佛”的——王維。
1、解題。
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2、生再齊讀。
3、逐聯(lián)理解詩句。
(1)問:首聯(lián)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景?“晚來秋”不是“晚秋”,而是“秋天的傍晚”。
明確:首聯(lián)緊扣詩題,點出了地點、天氣、時間、季節(jié),營造了一種空曠清幽的境界,暗含詩人歸隱的情懷。
板書:
首聯(lián):鋪設畫面的基調:清幽。
(2)問:頷聯(lián)又描繪了一幅什么圖景?剛才老師已經(jīng)給大家示范了一次,這次就請同學們自己來說說。
(學生回答)。
明確:皎潔的月光透過松樹的虬枝翠葉,星星點點地灑了進來;清清的泉水從石上淙淙流過。問:概括頷聯(lián)寫了什么?明確:山中具體的景色。
問:那么山中的具體景色有什么樣的特點?明確:明潔。
明確:動靜結合。板書:
頷聯(lián):山中的具體景色:明潔動靜結合。
(3)問:結合注釋,想想看頸聯(lián)“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又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景?(學生回答)。
明確:竹林里傳來歡聲笑語,原來是洗衣的少女洗罷歸來;荷葉紛披,原來是打魚船順流而下。問:概括頸聯(lián)寫了什么?參考頷聯(lián)我們概括出來的答案。明確:山中的人事活動之景。
問:從作者的描述中,可見人們在這里生活得怎樣?明確:悠閑、自由。
明確:頷聯(lián)側重于寫物,頸聯(lián)側重于寫人。
頷聯(lián)表現(xiàn)出山村的自然美,頸聯(lián)表現(xiàn)出山村的生活美、人情美。板書:
頷聯(lián):山中的具體景色:明潔(自然美)動靜結合。頸聯(lián):山中的人事活動:悠閑、自由(生活美)。4、分析詩人的思想感情(1)問:前三聯(lián)寫了哪些意象?(學生回答)。
明確:空曠、清幽、寧靜、明潔、清新、悠閑、自由。
明確:恬淡、閑適。
(4)問:看到這樣清幽、寧靜而清新的景象,作者的心情應該是怎樣的呢?
明確:喜愛。
明確:詩人對山中生活的留戀。
(6)作者為什么喜愛“山居秋暝”的生活甚至愿意留下來?對這里的生活感到留戀?明確:“山居”的自然美、人情美。
(7)那么現(xiàn)實生活中有沒有?
明確:沒有,現(xiàn)實中作者身處紛紛擾擾的官場。
(8)這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愿望?
明確:表達了作者欲遠離塵世歸隱山林,不再回到紛紛擾擾的官場中去的強烈愿望,即尾聯(lián)表達了作者對官場生活得厭惡,追求隱逸的生活像這種在詩歌的結尾表達作者心志和情懷的篇章結構,我們叫做卒章顯志。
板書:
尾聯(lián):對山中生活的留戀:隱逸情懷、卒章顯志。
(9)作者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愿望呢?這可能跟作者的經(jīng)歷有關,下面請一個同學來給我們介紹一下王維的基本情況。
明確:王維,字魔詰,山西太原人,唐開元九年中進士,他做的官較多,最大的做到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著有《王右丞集》。
王維深受儒、佛影響。他早年出仕,也曾有過積極從政、曾一度有過匡世濟時的理想。特別是在張九齡拜相以后,王維曾極力稱頌張九齡的一些政治主張,得到張的賞識與信任。因而早年的詩歌以游俠和邊塞詩為主,詩風豪邁、氣勢雄渾,表現(xiàn)了積極的政治抱負和愛國熱情。
但隨著張九齡的罷相,王維的仕途也漸趨坎坷,朝廷奸佞專權,政治黑暗。面對黑暗現(xiàn)實,他既不愿與邪惡勢力同流合污,又不敢同他們決裂。因此后期他采取了半官半隱、全身遠禍的生活方式,走上了寄情于山水的道路。詩歌主要是反映淡泊閑適的山水田園詩。
這首詩就是他隱居生活中的一個篇章。
1、歸納本詩主旨:
大家還記得我們歸納主旨的公式嗎?一起來回憶。然后大家思考這首詩的主旨,把它寫在紙上,待會兒請兩位同學來回答。
(學生回答)。
追求)的思想感情。
2、歸納本詩藝術技巧。
借景抒情、動靜結合、卒章顯志。
山居秋暝教學教案設計篇十一
1、通過誦讀推敲詩意,提高詩歌鑒賞能力。
2、理解王維詩歌“詩中有畫”的風格特點。
3、培養(yǎng)學生探究、質疑、批判的文化精神。
1、要求學生掌握“抓詩眼,品意境”,“知人論世”的詩歌鑒賞方法。
2、挖掘文本的深層意蘊,探究“言外之意,味外之旨”。(難點)
一學時
由英文詩歌《紅豆》引出詩人王維。王維字摩詰,太原人。其思想以四十歲為限分前后兩個時期。早年王維積極用世,是至情至性之人,用詩筆寫愛情,如《紅豆》,寫親情和友情,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四十歲后,則清心寡欲,流連山水,寄情田園,于是有了“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他在長安東南置下宋之問的輞川別墅,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從此,暮鼓晨鐘,青燈黃卷,沉迷于佛法禪理當中。今天我們選學一個反映他后期生活的篇章《山居秋暝》。(出示課題)
要點:1、 新雨——清 空山——幽 秋意清明 首聯(lián)交代節(jié)令天氣,秋雨過后,群山如洗,空明清幽?!翱铡睘槿娭郏陨娇諏崉t為心空,詩人晚年已經(jīng)參悟世間萬相,看透人事紛爭,心境歸于寧靜。
2、頷聯(lián)起筆寫景,先高處著筆,神圣靜穆,展現(xiàn)畫面的`高度。再低處收束,流動延伸,拓開環(huán)境的深度。這是一幅清泉映月圖:朗月如鏡,纖塵不染,照徹詩人靈魂,清泉自流,逝者如斯,當為人生倥傯。一靜一動,一色一聲,和諧安適?!八?、泉”兩象言歸隱之情趣,古人歸隱,均言埋跡林泉,遁形江湖。
3、前四聯(lián)寫自然萬象,此聯(lián)起,寫人物活動?!爸裥鷼w浣女,蓮動下漁舟?!币蛞显娐?,故用倒文,實為“竹喧浣女歸,蓮動漁舟下”。此山中之趣,除天籟,尚有人籟。故詩人并不孤寂?!爸?、蓮”均為高潔之物,浣女漁舟則寫出鄉(xiāng)居安適之氛圍。
4、最后一聯(lián)乃言志之語,自然萬物盛衰榮枯已不為詩人關心,“自可留”是自可隱,順應天性,恬然自適在結尾顯露無遺。
5、小結。法國藝術理論家凡貝爾說:“藝術是有意味的形式?!痹姼枰嗳绱?。此詩之“意味”在于詩人心中埋跡山林,閑適自足之真性情。中國古代也有“歌詠言,詩言志”的說法,本詩之志又體現(xiàn)在詩的景和畫中,因此蘇東坡曾評價王維的詩是“詩中有畫?!?/p>
6、關于“空山”。《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薄而B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薄翱铡辈还鈱懗銮逵陌查e之境,也正是詩人皈依佛法之悠悠禪心,不是山空,是心空。
7、質疑和批判。黃培芳在《唐賢三昧集箋注》評“寫景太多,非其至者?!?/p>
山居秋暝教學教案設計篇十二
通過兩首詩學習,著眼于指導學生了解一些欣賞古詩的方法,為學生進入高中做過渡與銜接。
1.理解詩歌的基本內容。
2.指導學生欣賞詩歌,并進行初步實踐。
1.一課時。
2.學法指導課。
1.朗讀詩歌,讀注釋,初步理解詩歌的內容。
2.找資料,看看別人是如何品味這兩首詩的。
3.查找兩位詩人的相關資料。
1自讀自誦。
2.欣賞品詩方法。
3.學寫詩聯(lián)賞析。
1.用譯寫解說內容。
2.用描述表現(xiàn)詩境。
3.用吟誦傳情達意。
4.用評說深入賞析。
教學板塊一自讀自誦。
(一)知人論世讀經(jīng)典。
1學生展示課前收集資料。
2方法指導。
1)姓名字號。
2)朝代。
3)重要人生經(jīng)歷和思想。
4)重要成就。
5)代表作品。
6)寫作背景。
3示例。
1)杜甫(712——770),字子美,號少陵野老。
2)唐朝著名現(xiàn)實主義詩人。
3)關懷現(xiàn)實政治,同情百姓疾苦,對社會狀況有深刻的體驗。
4)四個人生階段:
讀書和漫游時期(三十五歲以前)。
困居長安時期(三十五至四十四歲)。
這一時期,杜甫先在長安應試,落第。
陷賊和為官時期(四十五至四十八歲)。
安史之亂爆發(fā),杜甫獨自去投肅宗,中途為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
西南飄泊時期(四十八至五十八歲)。
隨著九節(jié)度官軍在相州大敗和關輔饑荒,杜甫棄官,攜家隨人民逃難到了成都,后再度飄泊,病死在湘江上。
大歷五年(770)冬,已半身偏枯的詩人貧病交困,漂零在長沙與岳陽之間湘江的一葉扁舟上,幾天后,詩人便溘然長逝了,終年五十九歲。
5)成就:詩現(xiàn)存1500多首,生動的記錄了安史之亂前后廣闊的社會現(xiàn)實,準確的展示了唐王朝由盛轉衰急劇轉變,被稱為“史詩”。
6)背景:本詩寫于767年,離川,漂泊峽中時。為深秋登高有感而作。
(二)學生自讀詩歌,旁批,讀注釋,背誦。
分三個層次:
1、讀出節(jié)奏,讀清楚韻腳。
2、譯讀,邊讀邊譯。
3、吟誦詩歌。
女讀:《山居秋暝》美——自然美,生活美,心情美。清亮。
男讀:《登高》悲——景物悲,身世悲,心境悲。
教學板塊二欣賞品詩方法。
(一)、用譯詩解說內容。
新雨過后山谷里空曠清新,深秋傍晚的天氣特別涼爽。
明月映照在幽靜的松林間,清清的泉水在碧石上流淌。
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歸來,蓮葉晃動處漁船輕輕搖蕩。
春天的美景雖然已經(jīng)消歇,眼前的秋景多么令人神往。
活動方式:
1生輕聲朗讀體會。
2生試譯登高。
師:要求:
1、譯成詩。
2、用解釋和加字方法擴充。
3、盡量押韻。
(二)、用描述表現(xiàn)詩境。
男:雨說停就停了,山被沖洗的清清爽爽。裊裊娜娜的炊煙似山間寺院的鐘聲,在秋天微涼的空氣中緩緩游動。
女:月亮不知什么時候掛上了枝頭。如水的光輝,在松針的鋒芒下,碎的滿地都是。清清溪水潺潺淌過石頭,隱隱流向遠方。
男:溪邊,竹林搖響著喧笑。月光下,一群少女提著浣紗的竹籃,走進了各自的柴門。
女:一陣漁歌牽動了蓮荷,漁人駕著漁船,沿流而返。
合:時光如水,春芳消歇;寧靜與閑適,讓人好想做一個隱者,把這份淡泊,這份淳美,流在生命的深處。
活動方式:男女生讀,慢慢體會。
師:怎樣描述詩境呢?1展開想象;2進行生動甚至是華麗的擴寫;3、融入個人感受。
(三)、用吟誦傳情達意。
《山居秋暝》——一首隱居者的情歌;《登高》——一首流浪者的心曲。
《山居秋暝》——整首詩表現(xiàn)出清新的格調;《登高》——整首詩表現(xiàn)出蒼涼的意境。
《山居秋暝》——是一種悠然的陶醉;《登高》——是一種深沉的嘆息。
師:怎樣用吟誦來傳情達意?
1、深刻的理解作品。
2、醞釀情感。
3、定準基調,把握節(jié)奏,展示韻律。
教學板塊三學寫詩聯(lián)賞析。
(一)、8種賞析角度。
全詩概說,聯(lián)意解析,字詞品味,畫面賞析,思路體會,情感體味,手法理解,意境探求。
(二)、示例。
1.教師教讀--首聯(lián)賞析:
·首聯(lián)對起,寫登高所見,一連出現(xiàn)六個特寫鏡頭,十四個字勾勒出一幅登高遠眺的秋江山水圖,動靜相映,聲色并茂,氣韻生動。(詩聯(lián)概說)。
·出句從感覺、視覺、聽覺諸方面著筆:長天高遠,秋風凜冽,峽猿悲啼;對句從視覺角度寫:小洲清冷,沙灘灰白,上面點綴著逆風而飛的鳥群。(聯(lián)意解析)。
·句中用字遣詞極其貼切。深秋九月,潭寒澗肅,沙洲小渚,孤零冷落,所以說"清";風霜高潔,水落沙出,所以說"白"。因為臺高,故愈覺其風大,所以說"急";風大則水鳥低飛盤旋,所以說"回"。(字詞品味)。
·"風急"二字帶動全聯(lián),不僅上下兩句對,而且還有句中自對,如上句"天"對"風","高"對"急",下句"沙"對"渚","白"對"清",讀來富有節(jié)奏感。(手法理解)。
·詩一開始便有悲涼的氣氛。人登高,更感風急,含有老邁飄泊的衰颯悲戚之感。"天高"地遠,扶病獨登臺,就越發(fā)顯得孤獨悲哀。故聽猿長嘯,也大有哀意。(意境探求)。
·畫面也是慘淡的,它映照出詩人心上的凄涼。特別是"猿嘯哀"和"鳥飛回"這兩個細節(jié),跟詩人素有的傷時感情聯(lián)系起來看,簡直就是包括詩人在內的千萬個流離失所者的寫照。(情感體味)。
2、同學們自讀,然后自由選擇內容,學寫詩聯(lián)賞析。
3、交流,教師評點。
【本文地址:http://m.aiweibaby.com/zuowen/16116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