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目的在于提供教學方案、指導教學實施,使學生能夠有效地掌握教學內容。在編寫教案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和認知水平,以及教學資源的利用和安排。教案的編寫需要借鑒其他優(yōu)秀教師的經驗和教學資源。
詩歌的教案篇一
意象是主觀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詩歌創(chuàng)作總是從捕捉“意象”入手,圍繞著“意象”的安排和經營完成創(chuàng)作全過程的。詩人或因物生情,或移情于物,使得外在物象成為思想、情感的“凝結點”,從而誕生出詩歌的意象。
意象的生成,是詩歌創(chuàng)作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繼承傳統(tǒng)意象和獨創(chuàng)現(xiàn)代意象是較常用的兩種手法。
生成詩歌意象,可以繼承傳統(tǒng)意象。中國古典詩歌中的許多物象,比如春華秋實、日、月、星、辰等,本是無情無知的客觀物象,經過歷代詩人的反復繼承、運用和發(fā)展,積淀了豐厚的象征意蘊,成為符號化了的“客觀物象”和“象征意蘊”的有機結合體。這些古典詩歌中的意象,我們可以稱之為“傳統(tǒng)意象”。從詩歌創(chuàng)作的實際情況來看,任何人都不可能白手起家,都必須對前輩留下的寶貴遺產進行繼承、發(fā)展和突破,在“傳統(tǒng)意象”這一點上同樣也不例外。從廣義上說,許多“傳統(tǒng)意象”都不會過時,重要的是我們能運用自己的詩心慧眼,在“傳統(tǒng)意象”固有的“象征意蘊”上,灌注新鮮的時代氣息,融入嶄新的審美趣味,賦予我們獨立的思考、獨特的感情。比如丁香結(即丁香的花蕾),是古典詩歌中寄寓愁心、抒寫愁情的“傳統(tǒng)意象”,唐代李商隱有“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的詩句,南唐李璟有“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的詞句。戴望舒《雨巷》借鑒并改造了這一“傳統(tǒng)意象”,從丁香的愁心發(fā)展為“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賦予丁香新的社會心理內涵,給予丁香人的形象容顏,從而和“雨巷”、“我”等意象構成了《雨巷》美好而朦朧的意境。
生成詩歌意象,還可以獨創(chuàng)現(xiàn)代意象??梢赃@樣說,衡量一個詩人對詩歌世界在深度和廣度上開掘的程度,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看他有沒有創(chuàng)造出獨特的意象,他是否擁有獨特的意象群。王維的詩歌境界清新、潔凈、恬淡、和諧,這一詩情、畫境和禪意渾融無間的藝術境界,大多是由空山、明月、清泉、翠竹、蓮花等一系列帶有象征意味的意象構成的。李白的詩歌境界神光離合,偉岸超邁,和他的“明月肺腑”、“淋漓酒膽”是分不開的;明月、美酒、成為他“迷狂”狀態(tài)下催生的詩歌的重要意象。聞一多《發(fā)現(xiàn)》中“掛著懸崖”的“噩夢”、“嘔出”的“一顆心”,舒婷《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中“破舊的老水車”、“熏黑的礦燈”、“淤灘上的駁船”、“雪被下古蓮的胚芽”、“掛著眼淚的笑窩”、“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線”,食指《相信未來》中“蜘蛛網(wǎng)”、“灰燼的余煙”、“失望的灰燼”、“凝露的枯藤”、“溫暖漂亮的筆桿”、“孩子的筆體”,等等,都是從客觀世界中抽取出來的獨特的象征性事物,飽含他們對這些事物的神圣情思,這些具有原創(chuàng)性的意象成為他們提供給現(xiàn)代詩歌的寶貴財富,詩人們這種惟新是求的精神值得我們好好學習。
我們寫詩歌,不妨在詩歌意象生成上進行一些有益的嘗試,或者繼承傳統(tǒng)意象,或者獨創(chuàng)現(xiàn)代意象,從而寫出具有當代青年意氣風發(fā)、昂揚進取的“少年精神”的詩篇來!
甲、乙兩個好朋友吵架,乙打了甲一拳,甲在沙地上寫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拳”。又一次外出時,甲不小心掉進河里,乙把他救了上來,甲在石頭上刻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币覇柤诪槭裁匆@樣記錄?甲說:“寫在沙地上,是希望大風幫助我忘記;刻在石頭上,是希望刻痕幫助我銘記?!鄙钪杏性S多事情是可以忘記的,有許多事情又是需要銘記的。
請以“忘記和銘記”為話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選文體,自擬標題。所寫內容必須在話題范圍之內。
文題既平中見奇,又平中見深,有助于培養(yǎng)考生處理社會關系的能力,讓他們學會寬容,學會大度,并善于隨時調整自己的精神狀態(tài),懂得哪些該忘記,哪些該銘記,或進行生動地敘寫,或進行深情地言說,或進行深刻地說理。如寫詩歌要注意意象的選擇與生成,可以把目光投向現(xiàn)實生活,也可以回眸歷史事件,其中哪些事物銘刻在你的腦海中,永遠不會忘卻,激起你腦中想象,或繼承傳統(tǒng)意象,或創(chuàng)造現(xiàn)代意象,把自己的情感依附在所選擇的意象上,做到景中見情,情景合一,寫出自己飛揚的詩篇。
母親,像一堵墻,遮住了風雨,擋住了烈日,好讓我們這些不經風雨的小樹苗能茁壯成長;母親,像慈祥的鳥媽媽,每天都用充滿愛的手撫摸著我們這些幼雛的羽毛,鼓勵我們去搏擊萬里長空。
母愛是深沉的,母愛是細膩的,母愛也是無私而偉大的。請你寫一首詩,獻給母親,表達自己的情感。
詩歌是最為精練的文學品種,往往選取生動、典型的藝術形象,集中地反映生活的本質,以巨大的概括力激發(fā)讀者的想象,給人以美的享受,那么,如何寫好這樣的一首詩歌呢?我以為應從以下幾點做起。
意象是詩歌藝術的精靈,詩人一般借意象來表現(xiàn)自我,來寄托主觀情思。寫獻給母親的詩篇時,就可以精選和母親有關的意象,比如,母親的白發(fā)、眼睛、手腳等;也可以選擇母親勞作時的工具,比如鋤頭、鐮刀、鐵锨等。無論選取哪種意象,都要把自己的情感蘊涵在其中。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一詩選取了“云彩”、“金柳”、“艷影”、“青荇”、“水草”、“虹”、“夢”、“長蒿”、“星輝”、“笙簫”、“夏蟲”、“康橋”、“衣袖”等意象,這些意象都已超越了它們的自然屬性,是詩人珍藏在心靈深處的一份情感,意象的“虛”與詩人心中情的“實”,相映成趣,一張一合,無不流露出意象的張力。
詩要高度地概括生活,這就需要用最精煉的語言去刻劃鮮明的藝術形象;詩要抒發(fā)強烈的感情,就需要運用各種修辭手法強化詩的感情。詩歌常用的修辭手法有:比喻、象征、對比、夸張、對偶、擬人、反復等。采用不同的修辭格會取得不同的表達效果。給母親寫詩,可以運用比喻修辭。我們可以把母親比喻成“天空”,撐起我們的一片天;也可以比喻成“大地”,生育并養(yǎng)育著我們;還可以比喻成“春蠶”“蠟燭”等,生命不息,關愛不止。也可以運用排比的修辭:母親是什么?母親是在孤寂的深夜里為我遞上一杯熱牛奶的溫暖。母親是什么?母親是放學時永遠駐立于路口的等待。母親是什么?母親是在我們成功時那綴滿欣慰淚花的笑容。母親是什么?母親是我們欲逃避時那堅毅的眼神。這些排比句的運用,就會把對母親的那份濃濃感激之情真摯地表達出來,就能更好地打動讀者。
一首成功的詩歌,韻律是不可或缺的?!绊嵞_是詩歌的方向盤,像船只一樣,詩歌靠著它航行前進?!保绹逃也乩照Z)詩句的末字韻母相近,詠唱起來就有一種動人的音韻美。我們在寫給母親的這首詩歌里也要根據(jù)表達的需要,在不損害詩歌內容的前提下,盡可能地做到雙句押韻。
黃昏已經來臨。
20多年來。
母親。
您走過的小路依然。
村口的槐樹已經枝葉茂盛。
我沿著門前的小河飛翔。
您給我的我怎能償還。
以陽光的名義為您祈禱。
母親今年雨水豐沛。
您給我結實的骨骼讓我收獲。
坐在南國潮濕的空氣中。
點一盞燈。
夜幕里我看到了您兩鬢的銀絲像北方的雪。
更像溫暖的棉。
母親當莊稼成熟的時候。
兒子一定回家。
這首詩首先精選了“小路”、“槐樹”、“小河”、“燈”、“莊稼”等這些鄉(xiāng)村特有的意象,寓情于景,抒發(fā)了對母親的感恩和思念之情;其次還恰切地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把母親的白發(fā)比作“銀絲”,比作“北方的雪”,比作“溫暖的棉”,既準確形象,又給人帶來無限的暖意,那濃濃的溫暖不僅溫暖著小作者,也洋溢在每一個讀者的周圍,這不能不讓人佩服小作者對語言的駕馭能力;另外,“莊稼成熟”一詞語意雙關,既可以說是自然界田地里的莊稼成熟之時,也可以理解為小作者長大成熟之日,一語多意,給人帶來更多的思考。
詩歌的教案篇二
一、引出“家”的話題,理解“家”的含義。
老師: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你們喜歡自己的家嗎?你的家在哪里?家里有誰?
老師: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我們都住在不同的房子里,家里的每個人都非常關心我們,我們的家多好!多溫馨呀!
二、欣賞畫面,理解作品。
1、幼兒自由討論,說說小客人的家在哪里。
2、借助畫面,幫小客人找家。
老師:我這里有一幅圖,請小朋友們看看,圖上畫的是誰的家?(出示畫有藍天、樹林、草地、河水、花兒、幼兒園的單幅背景圖,并逐幅圖幫幼兒分析,將教具貼在背景圖上。)。
三、理解、感受、記憶詩歌。
1、教師示范朗誦。(配樂)。
提問:你最喜歡詩歌中的哪一句?為什么?
2、幼兒跟著老師有感情地朗誦整首詩歌。(配樂)。
提問:藍藍的天空為什么是白云的家呢?
密密的樹林為什么是小鳥的家呢?......
3、將部分貼絨教具拿掉,幫助幼兒記憶詩歌。
1)將一個貼絨教具拿掉。幼兒和老師有感情地朗誦整首詩歌。(配樂)。
2)將三個貼絨教具拿掉。幼兒有感情地朗誦整首詩歌。(配樂)。
4、將單幅背景圖訂成一本書,并給書起名字。幼兒和老師邊看書,
邊有感情地朗誦整首詩歌。(配樂)。
四、嘗試仿編詩歌。
1、教師:藍藍的天空是白云的家,還可以是誰的家?(幼兒回答,教。
師即興將幼兒所說內容畫下來,貼在書上。)。
2、幼兒自由發(fā)言后,教師對幼兒的仿編詩句進行組合,并和小朋友一起念,一起欣賞。
附:詩歌“家”
藍藍的天空是白云的家,
密密的樹林是小鳥的家,
綠綠的草地是小羊的家,
清清的河水是小魚的家,
紅紅的花兒是蝴蝶的家,
快樂的幼兒園是小朋友的家!
詩歌的教案篇三
1、初步感知理解詩歌中“家”的含義,讀準“樹林、田野、花園“的字音。
2、借助教師提供的圖片,學習詩歌,并遷移生活經驗,進行仿編詩歌的活動。
3、積極參與仿編活動,體驗仿編后的成功感。
1、圖片:云朵、花朵、小鳥、魚兒、小朋友;天空、田野、樹林、小河、幼兒園。
2、幼兒用書人手一冊。
音樂起,教師帶領幼兒隨著音樂邊唱歌邊表演《辦家家》。
二、引導幼兒觀察圖片,初步了解詩歌的內容。
教師分別出示圖片:云朵、花朵、小鳥、魚兒、小朋友,提問:這是什么?它們的家在哪里?啟發(fā)幼兒說出:天空、田野、樹林、小河、幼兒園。并根據(jù)幼兒的講述出示相應圖片。
三、教師采用提問的方式,鼓勵幼兒講出詩歌的部分內容。
(1)教師指著天空,說“藍色的天空是誰的家?”
(2)教師指田野,說:廣闊的田野,是……采用等待放慢速度的方式鼓勵幼兒接著說出:是花朵的家。
(3)下面幾句詩的學習方法同上,并帶領幼兒重復說一遍。
四、教師帶領幼兒根據(jù)圖片的提示完整地朗誦1-2遍。
五、教師采用提問的方式,幫助幼兒進一步理解每段句中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
六、帶領幼兒打開幼兒用書,閱讀幼兒觀察圖夾文,閱讀詩歌《家》。
七、教師引導幼兒根據(jù)原詩歌的結構仿編詩歌。
八、教師進一步激發(fā)幼兒的想象,鼓勵幼兒仿編詩歌。
《家》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將幼兒所不熟悉的事物引入他們熟悉的經驗內,作者的大膽想象一下子調動起幼兒的已有經驗,使幼兒有一種親切感,結尾時的一句話把幼兒從想象拉回現(xiàn)實,使他們更貼切地聯(lián)想到自己,更真實地感受到家的重要性,整首詩歌語句簡練明白,充滿了歡快的情緒,易為幼兒所接受?;顒又攸c是理解詩歌語言,難點是按照重負結構仿編,一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學習作品。第二部分是理解詩歌。第三部分是仿編。其中第一部分是基礎,主要是完成活動目標的重點,第二部分是關鍵,主要讓幼兒進一步感受,理解詩歌,為下面仿編作鋪墊,最后一部分是升華,著重讓幼兒把之前獲得的大量知識經驗,用詩歌中的語言表現(xiàn)出來。
整個活動中,我采用了對話法,圖示法,表演法,小組合作法,創(chuàng)編法,完成教學目標,幼兒在充分理解一對對依戀關系的基礎上,感受到大自然的豐富多彩,從而引發(fā)他們的興趣,了解了客觀事物之間的簡單聯(lián)系,最主要的是他們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也得到了鍛煉。
讓幼兒暢所欲言:大班幼兒思維活躍尤其是抽象思維已經萌芽,加之積累的生活經驗已比較豐富,他們愿意,也樂意在集體面前暢所欲言,想象如果我是一個六歲的孩子,同樣也渴望這樣的言語交流。在此基礎上,我在活動的一開始,沒有直接學習詩歌,而是一起分享以下對家的感覺,同時出發(fā)點在于如何為孩子們提供一個寬松的語言情境?!罢f得是否準確”不重要,關鍵是舉手大膽地說。“你喜歡自己的家嗎?為什么?”陳思涵說:家里有好玩的玩具。清優(yōu)說:奶奶給我做好吃的菜。圓圓說:爸爸媽媽陪我一起玩。石建廷說:我在家里感到最舒服……這些都為接下來學習詩歌打下情感基礎。
充分的準備是活動的保證:教具的存在對活動的進行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有了圖片,小朋友很快地就熟悉了詩歌的內容,例如在學習詩歌部分,我就運用了圖示法,讓小朋友邊看邊念,在仿編的開始部分,我也運用了圖示法,用他們熟悉的畫面進行引導,這些圖片都發(fā)揮了它們的價值。
詩歌的教案篇四
(一)知識經驗準備對動物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熟悉幼兒園的活動。
(二)物質準備背景圖一幅:天空、小河、草地、大樹。頭飾及動物圖卡:小兔、小魚、小鳥、小猴,錄音機及配樂磁帶。
(三)環(huán)境準備營造溫馨的氛圍,創(chuàng)設幼兒熟悉的動物樂園環(huán)境。
詩歌的教案篇五
大班詩歌“四個太陽”,這是一首具有奇妙別致的想象和熾熱愛心的散文詩。
它將太陽在四季里變成了不同的顏色,在孩子們的幻想中,用生動而簡潔的語言勾勒了一幅美麗的畫面,綠色、金色、紅色、彩色這些美麗的色彩都代表了每一季節(jié)的太陽,把孩子們帶入一個快樂美好的幻想世界中。要想讓幼兒理解和體會到詩歌中的內容,感受詩歌的美,就必須對詩歌中所提到的各種景色和事物有所了解,知道它們之間的依存關系。這是理解這首詩歌的知識基礎也是本次活動的知識點。所以我準備在課前可以利用散步活動、談話活動引導幼兒觀察認識詩歌中所提到的這些事物,如感受太陽的溫暖,觀察了解太陽的顏色,四季中的變化及與我們人類的關系等,讓幼兒親身感受生活中大自然的美,為詩歌教學的開展奠定了情感基礎。
《綱要》中指出“要培養(yǎng)幼兒初步的發(fā)現(xiàn)美、感受美、表現(xiàn)美的情趣和能力?!钡囊?,及幼兒園語言教學的任務。
1、在理解詩歌內容的基礎上,感悟太陽的可愛、體會文中的意境,初步嘗試有感情的朗誦詩歌。
2、能大膽表達,發(fā)展口語表達能力,培養(yǎng)欣賞為學作品的興趣和想象力,并進行仿編詩歌的嘗試。
3、體驗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美好情感。
理解詩歌的內容初步學習有感情的朗誦。這是依據(jù)了語言的教育意義指出:語言是認識世界的重要工具,它能促進幼兒認識能力的發(fā)展,提高審美觀。這首詩歌含有豐富的想象意境,用詩一般的語言勾畫了一幅引人入勝的畫面,是幼兒認識世界了解世界的好教材。幼兒只有理解了作品的內容感受到詩歌的美,才能在感情上產生共鳴進行朗誦。
根據(jù)詩歌的結構及語言情緒進行詩歌創(chuàng)編。語言教育能激發(fā)起幼兒對文學作品的興趣,培養(yǎng)思維能力、口語表達能力。語言的感情色彩對幼兒有很大的感染力。作為大班幼兒有了一定的理解語言、表達語言的基礎,幼兒往往不滿足于對一首詩歌的朗誦,他們有想表達自己的想法,有創(chuàng)編的欲望和渴望??墒沁@種渴望要變成實踐行動,幼兒靠自己是難以實現(xiàn)的,必須有教師的引導和幫助,因此這是本次教學活動的難點所在。
活動準備是為了完成具體活動目標服務的,同時幼兒是通過與環(huán)境、材料的相互作用來獲得發(fā)展的?;顒訙蕚浔仨毰c目標、活動主體的能力、興趣、需要等相適應,所以我既進行了物質準備:詩歌內容的多媒體課件,每組操作用四季景觀圖一套,紅色、綠色、黃色太陽各一個,空白太陽輪廓人手一個,水彩筆等。又考慮到幼兒的知識經驗準備:知道四個季節(jié)的變化特點及與人們的關系。
詩歌的教案篇六
全班齊讀:
1、如夢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1、念奴嬌·赤壁懷古(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第一首語言風格:委婉含蓄--像一位懷春的名門淑女。
第二首語言風格:奔放豪壯像一個威風凜然的將軍。
1、什么是詩歌的語言風格?
是指詩人在長期的創(chuàng)作實踐中逐漸形成的獨特的語言藝術個性,是詩人的個人氣質、詩歌美學觀念在作品中的凝結,是具有恒定的,區(qū)別于其他詩人的藝術特色。
2、常見詩人的語言風格:
陶淵明的樸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頓挫。
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邁飄逸。
王昌齡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
李商隱的朦朧隱晦王維的詩畫一體。
溫庭筠的綺麗香艷高適的悲壯蒼涼。
李清照的婉約悱惻陸游的悲壯愛國。
3、常見的概述語言特色風格的.詞語:
其特點是用語新穎,不落俗套。一般用在寫景詩中,詩風比較亮麗,語言比較通俗,比喻新穎獨到,包含著作者的喜悅之情。大部分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孟浩然的詩相對比較清新。而陶潛的詩特點雖不乏清新,但主體風格是平淡。
其特點是選用確切的字眼直接敘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飾,顯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平淡不等于簡陋和寒傖,它是用語上的返璞歸真,體現(xiàn)了詩人的真功夫,如陶淵明的詩,李煜的詞。
其特點是有富麗的詞藻、絢爛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隱的詩。
其特點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潑辣的,往往是斬釘截鐵,一語破的。如白居易的新樂府詩。
5)委婉含蓄--像一位懷春的名門淑女。
其特點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敘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傾訴,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發(fā),或欲說還休,讓讀者去體味。如杜牧的絕句,李清照后期的詞。
6)奔放豪壯像一個威風凜然的將軍。
其特點是直率而有氣勢。如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詞句,將滾滾長江與歷史長河融于一體,凸現(xiàn)出了歷史蕩滌千古風流的奔放氣勢,使讀者體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對景抒情的壯懷氣魄。
7)慷慨悲涼、悲慨蒼涼像一只孤單離群的大雁。
即悲壯慷慨、寂寥蒼勁的藝術風格。此風格的作品,含思悲壯,出語高昂,充滿著對時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時,或感時傷亂,憂國憂民,心中郁結,憤慨不平。如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泣下。詩歌以蒼茫原野為背景,勾勒出一位胸懷大志卻因報國無門而孤獨悲傷的詩人形象,蒼涼悲壯,慷慨激昂。
詩歌的教案篇七
1、猜謎語,激發(fā)幼兒興趣。教師說千條線、萬條線,掉在水里看不見。(雨)。
2、請幼兒欣賞兒歌《小雨點》(放錄音)。
提問:
兒歌的名稱叫什么?
噢,小雨點落下來了,我們會聽到什么呀?
它們都落到哪里了?
3、出示可操作性圖片,請幼兒再次欣賞兒歌。提問:
花園里有誰?花兒怎樣了?(理解動詞:張)誰在魚池里?魚兒怎樣了?(理解動詞:搖)苗兒在哪里?它在干什么?(理解動詞:拔)。
(1)引導幼兒完整跟讀兒歌,提示幼兒吐字清楚、有感情地朗誦。
(2)分別以集體、小組形式背誦兒歌。
5、仿編兒歌。
教師:小雨點除了會落在花園、魚池和田野里,它們還會落在哪里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1)揭開公園圖片,提問:小雨點,沙沙沙,落在哪里呀?誰會怎么樣呢?
2)揭開森林圖片,提問:小雨點,沙沙沙,落在哪里呀?誰會怎么樣呢?
引導幼兒園用兒歌里的句式說話。
(3)請想想小雨點還會落在哪里呢?誰會怎么樣呢?
引導幼兒大膽、合乎邏輯地想象。
a讓幼兒自由說。
b請幼兒個別說。
(4)引導幼兒將新編的詩句組成新的詩歌內容。
6、教師小結評價幼兒編詩歌的表現(xiàn),鼓勵幼兒回家后繼續(xù)編。
詩歌的教案篇八
1、理解詩歌內容,初步感受詩中優(yōu)美的語言與意境。
2、學習詞:綠綠的、紅紅的、圓圓的、甜甜的。
3、發(fā)揮想象力,初步嘗試仿編詩歌。
1、課前與幼兒交談、了解幼兒做夢的情況及內容。
2、課件、搖籃曲音樂。
3、詩歌的圖譜。
4、太陽、月亮、蘋果、皮球、星星、香蕉等圖片。
師:小朋友,你做過夢嗎?你夢見了什么?
1、欣賞詩歌《夢》。
(播放音樂,教師完整朗誦)。
2、理解詩歌內容。
(1)播放課件,聽老師配樂朗誦詩歌。
幼兒回答,說到哪句,老師就出示相應的圖譜,并引導幼兒理解詩歌內容。(以下環(huán)節(jié)的順序依據(jù)幼兒的回答安排)。
(2)小草愛做夢,夢是怎么樣的?(綠綠的)為什么?(學習詞:綠綠的,因為小草的顏色是綠綠的,它喜歡穿綠綠的衣服,穿上綠色的衣服很漂亮,你們喜歡綠綠的小草嗎?綠綠的小草最美了。)。
(2)小花愛做夢,夢是怎么樣的?為什么?(學習詞:紅紅的,因為小花的顏色是紅紅的,小花穿上紅色衣服真漂亮。)。
(4)露珠愛做夢,夢是怎么樣的?為什么?(學習詞:圓圓的,因為露珠的形狀是圓圓的,露珠晚上睡著的時候做的夢都是圓圓的。)。
(5)小朋友愛做夢,夢是怎么樣的?為什么?(學習詞:甜甜的,因為小朋友在爸爸媽媽的關心愛護下幸福的生活,做的夢也就很美很甜。)。
師:我們一起來試一試,能不能把詩歌《夢》完整朗誦。
(引導幼兒根據(jù)圖譜完整朗誦詩歌。)。
4、配樂朗誦詩歌。
師:這么優(yōu)美的詩歌《夢》配上動作一定很好看,讓我們一起來表演這首優(yōu)美的詩歌。(帶領幼兒邊朗誦詩歌邊表演,加深幼兒對詩歌的記憶。)。
1、結合課件,啟發(fā)幼兒仿編(白云、星星、月亮…)。
師:瞧!白云也愛做夢,它的夢會是怎么樣的呢?誰能把這句話連起來說?
(啟發(fā)幼兒仿編,把幼兒仿編的詩歌串成一首新詩并完整朗誦。)。
2、讓幼兒自由選擇圖片,嘗試創(chuàng)編。
師:老師這兒有很多圖片,你們可以選一張自己喜歡的'圖片來編一句好聽的詩歌。(創(chuàng)編時可以從顏色、形狀、味道等方面引導幼兒,拓展幼兒思維)。
師:有誰愿意把編好的詩歌念給大家聽?小兔也很想聽了!
(勵幼兒當眾展示仿編的詩歌。)。
教師:小朋友,你們編的詩歌太棒了。你們愿意念給爸爸媽媽聽嗎?
詩歌的教案篇九
三、活動過程:
1、以“小燕子”的禮物引入活動,鼓勵幼兒以小圖片交流對春景的認識,并初步以詩歌語句進行表達。
(1)尋找禮物――同伴交流――集體介紹。
教師指導語:今天,小燕子給我們帶來了一份春天的禮物,一半送給了小朋友,一半送給了馬老師,你們知道小燕子送給你們的是什么禮物嗎?小燕子已經悄悄地把禮物藏在了小朋友的椅子下面,找一找,說說你收到的禮物?用簡單好聽的句式來說一說?引導幼兒用詩歌語句進行表達。
(2)重點理解:小池塘笑了,酒窩圓又大。
請幼兒比較小池塘的旋渦與臉上的酒窩,并學說詩歌語句。
2、引導幼兒根據(jù)詩歌內容進行圖片分類,借助禮物分類的游戲幫助幼兒理解詩歌的三段結構。
過渡語:你們已經拿到了小燕子的禮物,那另外一半禮物在哪里呢?(教師出示三本書)。
(2)教師小結:噢,原來這是一本彩色的書,這是一本會笑的書,還有一本是會唱的書。請幼兒把自己收到的禮物(小圖片)送到相應的書里。
教師指導語:彩色的書里會有些誰呢?誰會藏進會笑的書里?會唱歌的書里又會是誰?(討論后有秩序地貼圖片,提醒幼兒遇到困難同伴之間解決)。
(3)集體檢查并分類的說說理由。
3、分段理解詩歌內容,并引導幼兒逐段有表情地誦讀。
(1)說說自己最喜歡哪本書?為什么?整理幼兒的語句并集體誦讀。
(2)重點說說誰在春天里歌唱,引導幼兒用五個字的句子總結。
(3)聽錄音:《春天》。
過渡語:小燕子送給我們的禮物真有意思,瞧:我們把小燕子的禮物放在一起就是一首好聽的詩歌《春天》。
(4)詩朗誦,采用分組對誦的方式練習誦讀兒歌。
4、延伸活動:鼓勵幼兒開展創(chuàng)編活動。
教師指導語:春天是一本彩色的書,春天是一本會唱的書,春天是一本會笑的書。春天真的很美,那春天還可以是一本怎樣的書呢?我們一起到外面找找看,待會兒我們一起來畫畫我們心中的春天,說說我們找到的春天。
詩歌的教案篇十
你知道小雨點落下來了,它們都落到哪里去了嗎?今天老師帶來的這首好聽的詩歌,就能告訴你答案。
二、引導幼兒學習詩歌,理解詩歌內容,
1、教師有感情的朗誦兒歌提問:詩歌的名稱叫什么?詩歌里有誰?(小魚,小花,小苗)。
2、出示ppt圖片,請幼兒觀看圖片再次欣賞詩歌。
花園里有誰?花兒怎樣了?(理解動詞:張)詩歌里是怎么說的呢?我們一起做做看。
苗兒在哪里?它在干什么?(理解動詞:拔)誰來說說看?小苗兒是怎么往上拔的呢?
(1)引導幼兒完整跟讀詩歌,提示幼兒吐字清楚、有感情地朗誦。
(2)分別以集體、小組形式背誦詩歌。并創(chuàng)編動作進行表演。
三、學習創(chuàng)編詩歌。
1、引導幼兒觀察圖片1,提問:小雨點,沙沙沙,落在哪里呀?誰會怎么樣呢?(荷花,青蛙的引導。荷花樂的張嘴巴,青蛙樂的叫呱呱,笑哈哈)。
2、觀察森林圖片,提問:小雨點,沙沙沙,落在哪里呀?誰會怎么樣呢?引導幼兒用詩歌里的句式說話。(小樹樂的往上拔,小鳥樂的叫喳喳)3、與幼兒一起將新編的詩句組成新的詩歌內容,并完整朗誦一次。
附教材:小班詩歌《小雨點》。
小雨點,沙沙沙,落在魚池里,樂得魚兒搖尾巴。
小雨點,沙沙沙,落在花園里,樂得花兒張嘴巴。
小雨點,沙沙沙,落在稻田里,樂得苗兒往上拔。
小班:詩歌《小雨點》。
小雨點,沙沙沙,落在魚池里,樂得魚兒搖尾巴。
小雨點,沙沙沙,落在花園里,樂得花兒張嘴巴。
小雨點,沙沙沙,落在稻田里,樂得苗兒往上拔。
小雨點1。
詩歌的教案篇十一
《春江花月夜》為中國古典十大名曲之一,原名《夕陽簫鼓》它意境深遠,樂音悠長。
教材分析:
民族管弦曲《春江花月夜》力圖從音樂的角度來刻畫一幅美麗動人的月夜江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樂曲的旋律流暢婉轉,格調古樸典雅、生動秀美,充分地利用各種音樂手段,形象地描繪祖國春江月夜的良辰美景,貼切地表現(xiàn)出標題“春江花月夜”的新意。這首樂曲的生動音樂語言,激發(fā)著人們豐富的聯(lián)想與想象。因此,它遠遠地超過了用詩歌語言所表現(xiàn)的意境。
《春江花月夜》原來是一首琵琶曲,曲名為《夕陽蕭鼓》,這首作品已成為中國傳統(tǒng)音樂中的一顆光彩奪目的璀璨明珠。它宛如一幅山水畫卷,把春天靜謐的夜晚,月亮從東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蕩漾,花影在兩岸輕輕搖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現(xiàn)在我們的眼前,給人們以高度藝術美的享受。
《春江花月夜》是由引子、主題樂段、主題的多次變奏及尾聲構成的。這首具有中國特色的變奏曲,每個樂段前面都有一個小標題。分別為:江樓鐘鼓、月上東山、花影層疊、水深云際、漁歌唱晚、洄瀾拍岸、橈鳴遠瀨、欸乃歸舟、尾聲。
教學目標:
1.通過欣賞古曲《春江花月夜》,使學生了解相關的`音樂文化知識,培養(yǎng)學生熱愛民族音樂的感情和學習民族音樂的興趣。
2.了解和懂得中國傳統(tǒng)音樂“魚咬尾”和“換頭合尾”的創(chuàng)作手法。
3.能夠背唱《春江花月夜》的主題。
教學設計理念:
教師現(xiàn)場演奏的鋼琴版《春江花月夜》引出對管弦樂隊演奏的《春江花月夜》這一欣賞主題,通過對上節(jié)課對民族樂隊編制的學習學生已經能很辨別主題樂段的演奏樂器,教師引導學生通過音樂要素等方面對樂曲意境進行欣賞。通過學生的視唱和對樂曲的反復聽賞,還有學生運用鋁片琴和三角鐵對最后一句的伴奏,教師的引導學生總結出“魚咬尾”以及“換頭和尾”的音樂創(chuàng)作方法,并對“魚咬尾”這一音樂創(chuàng)作方法進行簡單音樂創(chuàng)作,有效地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習興趣,引導他們聆聽、欣賞和感受樂曲的內涵美,并達到情感的升華,進而理解生活,熱愛生活,熱愛民族音樂文化,開拓未來,創(chuàng)造出嶄新的世界。
教學設計亮點:
教學重點:
1.理解中國傳統(tǒng)音樂“魚咬尾”和“異頭同尾”的創(chuàng)作手法,并對“魚咬尾”這種音樂創(chuàng)作方法進行音樂創(chuàng)作活動。
2.利用豐富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充分感受《春江花月夜》詩情畫意的意境,幫助學生理解樂曲的內涵。
教學難點:
認識中國傳統(tǒng)音樂“魚咬尾”和“異頭同尾”的創(chuàng)作手法,并對“魚咬尾”這種音樂創(chuàng)作方法進行音樂創(chuàng)作活動。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1.教師演奏鋼琴《春江花月夜》導入新課。
2.《春江花月夜》作品簡介。
《春江花月夜》為中國古典十大名曲之一,原名《夕陽簫鼓》它意境深遠,樂音悠長?!断﹃柡嵐摹酚置稘£栐乱埂?、《潯陽琵琶》或《潯陽曲》,這是一首著名的琵琶曲,明清時期就已流傳。1925年,上海大同樂會的柳堯章、鄭覲文將此曲改為絲竹合奏,同時根據(jù)《琵琶行》中的“春江花朝秋月夜”更名為《春江花月夜》。并列有一系列的小標題如:江樓鐘鼓、月上東山、花影層疊、水深云際、漁歌唱晚、洄瀾拍岸、欸乃歸舟及尾聲。作品把春天靜謐的夜晚,月亮從東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蕩漾,花影在兩岸輕輕搖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給人以高度的藝術享受。
3.復習民族管弦樂隊編制。
二、欣賞《春江花月夜》。
1.欣賞《春江花月夜》第一段。
設問:這段樂曲反復出現(xiàn)了那些樂器?(琵琶、簫、古箏)這些樂器的音色給你們帶來一種什么樣的意境呢?(教師播放江樓鐘鼓的民樂合奏版,學生用心聆聽)。
2.聆聽《春江花月夜》前三段。
設問:音樂欣賞完了,這段樂曲出現(xiàn)了那些樂器?給你們帶來什么樣的意境呢?
3.視唱主題,總結“魚咬尾”的音樂創(chuàng)作方法。
4.“魚咬尾”的音樂創(chuàng)作活動。
5.再次聽賞《春江花月夜》的前三段,總結“換頭和尾”的音樂創(chuàng)作方法。
6.演奏《春江花月夜》的主題。
7.總結《春江花月夜》音樂的美。
三、課堂小結。
《春江花月夜》從音樂的角度來刻畫了一幅美麗動人的月夜江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貼切的表現(xiàn)出標題“春江花月夜”的新意。我們不得不感嘆——《春江花月夜》實在太美!盡管我們無法留住此情此景,但我們今后可以通過欣賞更多的民族器樂曲,來了解我們民族器樂曲的音樂語言,培養(yǎng)熱愛祖國的民族音樂藝術,增強民族自豪感。
教學反思: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不斷地總結經驗,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也希望各位同仁給我提出寶貴意見,謝謝大家!
詩歌的教案篇十二
1、教師有感情地朗誦詩歌,幼兒完整欣賞。
提問:聽了這首詩歌你的心情怎樣?你最喜歡詩歌里的哪一句?(引導幼兒用詩歌里的語句進行回答)同時教師利用圖片進行操作,進一步鞏固幼兒對詩歌的理解。
3、引導幼兒邊朗誦邊加動作進行表演,進一步感受小雨點給花朵、魚兒、種子等帶來的快樂。
詩歌的教案篇十三
1、激發(fā)幼兒熱愛夏天的情感。
2、引導嘗試改編詩歌內容,能有感情的朗誦詩歌。
3、引導幼兒理解并學習詩歌內容。
:理解詩歌內容,能有感情朗誦詩歌。
嘗試仿編詩歌內容。
反映詩歌內容的幻燈片。
一、開始部分
萌發(fā)幼兒學習興趣
你們知道現(xiàn)在是什么季節(jié)嗎?夏天都有什么變化?
二、基本部分
1、初步欣賞詩歌內容。
出示畫面,教師帶領幼兒欣賞幻燈片。你們看到了什么?(幼兒答,教師出示)
2、教師朗誦詩歌,幼兒初步欣賞。
這些動物的歌聲匯集在一起,變成一首好聽的詩歌。我們一起來欣賞吧。
教師朗誦,幼兒欣賞。詩歌里你聽到了什么?夏天的歌在哪里?
3、學習詩歌。
1)分段出示幻燈片并理解詩歌內容。
夏天的歌,在哪里?誰在草叢里?它是怎么叫的呢?
夏天的歌,還會在哪里呢?誰在大樹上?它又是怎么叫的呢?
(依次學習第三、四段詩歌。)
2)結合幻燈片,用問答的形式學習詩歌。
師:夏天的歌在哪里?幼:蟈蟈蟈,在綠綠的草叢中。
師:夏天的歌在哪里?幼:知了知了,在高高的大樹上。
(用同樣方式依次學習第三、四段。)
一、帶領幼兒邊看幻燈片邊朗誦詩歌2~3遍。
4、根據(jù)詩歌的句式創(chuàng)編。
想一想夏天的歌還會在哪里呢?我們還可以聽到什么美妙的聲音?
三、結束部分
引出詩歌名字《夏天的歌》
請小朋友在幼兒園路上仔細觀察夏天還有什么變化,把你的發(fā)現(xiàn)告訴老師、小朋友好嗎?
詩歌的教案篇十四
1.學習朗誦詩歌,并在原有詩歌的內容上擴展,找出會跳、會飛、會游的動物,提高思維的兼容性、連動性。
2.在學念詩歌的過程中,讓幼兒了解不同動詞的運用。
(二)情感目標。
鼓勵幼兒愛思考,喜歡嘗試新事物,樂于與人交往。
(三)人格目標。
通過大膽表述和在集體面前朗讀,培養(yǎng)幼兒的自信心。
詩歌的教案篇十五
該詩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國的統(tǒng)一,又將鄉(xiāng)愁描寫的淋漓盡致。正像中國大地上許多江河都是黃河與長江的支流一樣,余光中雖然身居海島,但是,作為一個摯愛祖國及其文化傳統(tǒng)的中國詩人,他的鄉(xiāng)愁詩從內在感情上繼承了我國古典詩歌中的民族感情傳統(tǒng),具有深厚的歷史感與民族感。同時,臺灣和大陸人為的長期隔絕,飄流到孤島上去的千千萬萬人的思鄉(xiāng)情懷。
余光中作為一個離開大陸三十多年的當代詩人,他的作品也必然會烙上深刻的時代印記?!多l(xiāng)愁》一詩,側重寫個人在大陸的經歷,那年少時的一枚郵票,那青年時的一張船票,甚至那未來的一方墳墓,都寄寓了詩人的也是萬千海外游子的綿長鄉(xiāng)關之思,而這一切在詩的結尾升華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而現(xiàn)在/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庇腥绨俅ū枷驏|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詩人個人的悲歡與巨大的祖國之愛,民族之戀交融在一起。而詩人個人經歷的傾訴,也因為結尾的感情的燃燒而更為撩人愁思。余光中熱愛中華傳統(tǒng)文化,熱愛中國。禮贊“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
全詩共四節(jié)。一方面,詩人以時間的變化組詩:小時候——長大后——后來——現(xiàn)在,四個人生階段。另一方面,詩人以空間上的阻隔作為這四個階段共同的特征:小時候的母子分離——長大后的夫妻分離——后來的母子死別——現(xiàn)在的游子與大陸的分離。詩人為這人生的四個階段各自找到一個表達鄉(xiāng)愁的對應物:小時候的郵票——長大后的船票——后來的墳墓——現(xiàn)在的海峽。由此,看到這首詩以時空的隔離與變化來層層推進詩情的抒發(fā),構思極為巧妙。
詩人精練地提取了幾個單純的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四個意象是單純、明朗、集中、強烈。它們又是豐富的,即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張力,能誘發(fā)讀者多方面的聯(lián)想。這四個意象把本是一個非常抽象的“鄉(xiāng)愁”物化、具體化,通過“托物寄情”取得了很好的藝術效果。這些意象和“這”、“那”這兩個簡單的指示代詞聯(lián)接在一起,巧妙地將彼此隔離的人、物、時間和空間,將愁緒的兩端緊密融合。若有若無的距離和聯(lián)系,給那些整日在相思、別離和相聚閶奔波的人們一種強烈的共鳴,給人們一種難以言表的哀愁和歡欣。詩歌以時間的次序為經,以兩地的距離為緯,在平鋪直舒中自有一種動人心魄的魅力,引起人們無限的哀愁和無盡的相嗯。
詩歌在藝術上呈現(xiàn)出結構上的整飭美和韻律上的音樂美。在均勻、整齊的句式中追求一種活潑、生機勃勃的表現(xiàn)形式,在恰當?shù)囊庀蠼M合中完美地運用語詞的音韻,使詩歌具有一種音樂般的節(jié)奏,回旋往復,一唱三嘆。詩人用融合了中國傳統(tǒng)審美特征的現(xiàn)代詩語,唱出了詩人心中對故鄉(xiāng)、對祖國的深深眷戀之情。
《鄉(xiāng)愁》有令人矚目的形式美。一是結構上寓變化于統(tǒng)一,節(jié)與節(jié),句與句,均衡對稱。但整齊中又有參差,長句與短句相互變化錯落,體現(xiàn)了自由詩的特點。二是同一位置上的詞的重復和疊詞的運用,在音樂上造成一種回環(huán)往復,一唱三嘆的旋律,給全詩營造了一種低回悵惘的氛圍。
【本文地址:http://m.aiweibaby.com/zuowen/16259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