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測量大班教案(通用16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9 08:58:07
自然測量大班教案(通用16篇)
時間:2023-11-29 08:58:07     小編:紫薇兒

教案的編寫需要具備一定的教學經驗和教育教學理論知識。教案的編寫要注重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實踐能力。教案是教師教學的重要產物,以下是一些優(yōu)秀教案的案例分享。

自然測量大班教案篇一

1、幼兒學習自然測量,知道除了用測量工具量物體的長度外,還可以用其他許多的東西進行,并試著做記錄。

2、在活動中探索正確的測量方法,(第一次測量的結束處為第二次測量的開始點,依次接著量)和初步探索量具長短和測量結果的簡單關系。

3、對自然測量感興趣,愿意使用不同的工具進行探索,試著講述操作結果。

4、培養(yǎng)幼兒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5、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各種不同形狀的積木,筆,紙等。

1、初步探索:

老師:今天我們一起來做小小測量員,老師這里有一些紙條要請小朋友來量一量。

提出要求:

(1)不能用尺來量。

(2)量好紙條后可以選擇其他的`東西進行測量。

幼兒操作活動后,老師略作講評:原來不用尺我們也可以知道紙的長度。

剛才,我們用許多的東西來測量了紙的長度,這次我們要用同樣的工具來量這張紙的長度,用什么呢?和孩子進行討論得出結論選擇同一樣測量工具。要求:在測量時,愿意記錄小朋友可以進行記錄。

幼兒探索活動,老師觀察記錄,提醒幼兒作記錄。

講評活動:我們已經量完了,現在一起來講講你量出這張紙有多長?

從幼兒的講述中得出正確的測量方法。(可以從孩子得出不同的結果后問:這是怎么回事,請幾個小朋友上來操作。探索正確的測量方法。)。

3、探索用不同的測量工具得出不同的結果。

幼兒操作,老師指導,得出不同的結果后作講評。知道量具和測量結果的簡單關系。

4、延伸活動:

今天的小小測量員真能干,用不同的工具測量出了許多東西的長度,現在,請能干的測量員去看看教室里還有什么可以測量的,你還可以用什么方法進行。

《自然測量》活動是幼兒較感興趣的一項數學活動內容,也是一項操作性很強的活動;而且,我為幼兒也準備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兒在活動中主動性及積極性都很強,探索活動中個個都表現地很投入,許多平時比較不愛動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動中也顯得活躍多了。幼兒通過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動,已能掌握比較準確的測量方法了;幼兒在測量中,各項能力也得到了發(fā)展,特別是動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自然測量大班教案篇二

活動目標:

1、初步掌握用自然物測量長度的方法。

2、進一步感知量具的長短與測量結果有關,量具越長,測量的次數越少,量具越短,測量的次數越多。

3、對測量活動感興趣。

活動準備:

1、幼兒已有用等長的量具一一排列擺放進行測量的經驗。

2、學具:

(1)各種長度不同的量具。

(2)記錄用的作業(yè)單、筆等。

3、教學用品:相等長度的小課桌若干、其他等物。

活動過程:

一、用打扮教室引起幼兒的測量興趣。

t:春天到了,我們小朋友們都穿上了好看的衣服,我們幼兒園也將要打扮一新,我們要給這里的小桌子做一個布的桌套,桌套要和桌子一樣大小,現在我們就來量量看,桌子有多長。

二、幼兒自選一種量具進行測量。量好后,請幼兒用筆和紙記錄下來。

三、幼兒交流自己剛才的測量方法與結果。

教師講述正確的方法:要求每次測量注意首尾相接。

討論:量相同的桌子為什么會有不同的測量結果?

幼兒討論。

小結:

測量工具越長,測得的結果越小,

測量工具越短,測得的結果越大。

四、幼兒換一種測量工具進行測量,并和第一次的測量結果進行比較,再次感受量具長短與測量結果之間的關系。

五、師生共同小結。

在測量活動中,我們發(fā)現大家測量相同的小桌子,用的量具越長,測量的次數越少;最具越短,測量的次數越多。

自然測量大班教案篇三

教材簡析:

測量是一個比較傳統(tǒng)的科學內容,以往的測量活動大多是教師為幼兒提供一定數量的測量工具如:筷子、繩子、粉筆、吸管等,讓幼兒進行測量的,他們的思維就大多被局限在教師所提供的工具內,創(chuàng)造性得不到充分的發(fā)揮。然而,現實生活中,可供幼兒進行測量的工具有很多很多,有的甚至我們成人都想不到,但是幼兒卻能夠去發(fā)現。

設計理念:

本活動從幼兒的實際生活出發(fā),將幼兒身邊的事物“桌子”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引起幼兒的興趣,讓他們自己動手、動腦,自主的探索、發(fā)現、操作,進而創(chuàng)造,從而獲得測量的正確方法與經驗,從中體驗經過他們自己探索發(fā)現而獲得的成功,讓幼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活動目標:

1、幼兒能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各種工具進行自然測量,初步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并記錄測量結果。

2、幼兒能積極動腦,解決測量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3、學會與他人合作進行測量,體驗合作的快樂。

4、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5、發(fā)展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

活動準備:

1、蠟筆、紙人手一份。

2、桌子八張。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引起幼兒探索的興趣。

那就讓我們自己動腦去量一量吧!

(二)幼兒進行測量,自己動腦尋找量具進行測量。

量完后提問:

1、你剛剛是用什么量的?(幼兒介紹自己使用的量具)。

2、那你是怎么量的呢?請你來給大家示范一下。(請多個幼兒回答并示范)。

3、你覺得他的這種方法怎么樣?(每請一個幼兒示范后,讓其他幼兒評價一下)。

4、教師與幼兒一同總結,從而得出正確的測量方法:從左往右或者從上往下開始測量,如果長度不夠,做好標記,再從標記處接著往下量。

(三)幼兒第二次操作:再次測量桌子的長度,并記錄測量結果。

師:現在老師要請你們用和剛剛不一樣的方法,再去量一量桌子的長度,然后把你用的量的工具和測量的結果記錄下來。你記錄的結果要自己看得懂,別人也要看得懂。

1.幼兒進行測量,教師進行觀察指導。

2.你是用什么量的?怎么量的?你量的結果是怎樣的?(讓幼兒出示測量記錄表)。

3.你們有沒有發(fā)現什么問題呢?為什么同一張桌子,你們量了之后記錄下來的結果不一樣呢?(幼兒討論后回答)。

4、教師小結(邊演示邊操作):雖然量的工具不同,但是量出來的桌子的長度還是一樣的!

5、介紹常用的測量工具,直尺、卷尺等。

(四)幼兒自由選擇測量對象,進行測量并記錄。

師:我們生活中,還有許多東西可以去量一量,你還想量什么呢?在量的時候,把你量的對象、量時用的工具和量的結果都記錄下來。你還可以和別人對照一下,同一樣東西,量的結果一樣嗎?如果你一個人不行的話,你可以找好朋友一起去測量。

1.幼兒自由測量,教師觀察并指導。

2.幼兒之間相互交流測量的過程。

3.集體交流評價。

4.教師總結。

教學反思:

這節(jié)課中,我覺得我的活動提問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問的效果也很好??梢哉f在大家的討論下,提問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兒不僅會說了,而且還更會問了。這樣的自由探索活動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也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熱情。孩子們在輕松、愉快地氛圍中,發(fā)揮了他們在活動中的主動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發(fā)展。

自然測量大班教案篇四

3、引發(fā)幼兒學習的興趣。

4、培養(yǎng)幼兒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測量工具:繩子、長棍、紙筒、筆

一、教師通過組織幼兒討論身高、體重引出課題,知道測量要借助工具

二、基本過程:

1、邀請幼兒測量桌子的長度,初步探索自然測量的基本方法

(1)請幼兒討論除了尺子還可以用哪些工具進行測量,引導幼兒說出各種自然測量工具(長棍、繩子、筆等)

(2)請幼兒以小組為單位自由測量桌子的長度并做好記錄

(3)請多名幼兒演示不同的測量的方法,師生討論哪種方法測出的結果更準確

2、教師示范演示首尾相接測量法,引導幼兒掌握其中要領

(2)教師講解、示范正確的測量方法并請幼兒操作

3、幼兒自由選擇測量工具進行自主測量桌子的長度并做好記錄表的填寫

4、對用不同工具測量出的結果進行比較,引導幼兒發(fā)現:量具的長短與測量結果有關:量具越長(或大)測量的次數越少;量具越短(或?。y量的次數越多(自然結束)

借助自然測量工具測量環(huán)境中的其他事物

數學活動對于小朋友來說是個很愉快的課程,因為整節(jié)活動中游戲的時間多,而且小朋友動手操作的機會比較多,但是要讓孩子們能真正的理解這節(jié)教學活動的內容,并做到熟練掌握、靈活運用卻不是那么容易。

自然測量大班教案篇五

1、喜歡參與測量活動,樂意運用自然測量的知識來解決所碰到的問題。

2、自主選擇工具,測量物體的長短,初步認識測量工具與測量結果之間的關系,并且初步學習正確測量的方法。

3、在動手動腦的活動中激發(fā)幼兒的探究精神,發(fā)展幼兒觀察、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4、了解數字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初步理解數字與人們生活的關系。

5、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進行排序會有不同的結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1、長短不一的測量工具、粉筆。

2、故事圖片。

3、記錄紙、筆。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

以故事的方式引入,提出問題:藍貓和淘氣的爭論如何測量小汽車的車頂長度?

幼兒討論。

(二)幼兒嘗試活動。

引導幼兒比較觀察測量的結果,并與同伴對比,有什么發(fā)現?

(三)討論。

1、比較測量的結果。

引導幼兒尋找測量結果與工具的關系。

2、討論測量的方法。

找準起點;沿邊線測量,不要偏離邊線;首尾相連。

3、小結:使用測量工具的長短不一樣,那么得到的結果也不一樣。

1、提出測量的要求:選擇一種工具,量時找準起點,用筆畫個記號,沿邊線測量,首位相連。

2、幼兒操作。

3、討論與總結:

(1)你用什么工具測量的?結果是多少?

(2)誰也是用這個工具的?結果一樣嗎?

(3)你還測了什么?結果怎樣?有人測的和他一樣嗎?你的結果呢?

(五)延伸活動。

1、討論:還有什么也可以當測量的工具?

2、我們身體的那些部位也可以當測量工具?

3、幼兒游戲:跳遠。

自然測量大班教案篇六

本課是蘇教版《科學》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觀察與測量》的第2部分,在同學們嘗試用各種感官對多種物體做了細致的觀察基礎上,發(fā)現我們的細致的觀察也會有不可靠的時候,感覺不可靠怎么辦?測量可以為我們提供精確的數據。本課將對同學們進行五種基本測量技能(測量長度,估算面積、測量容積、測量質量、測量溫度、測量時間)的訓練。

自然測量大班教案篇七

1、能用多個實物接著排和用一個實物移動的方法測量物體的長度。

2、能用數字記錄,并用語言表達測量結果。

3、激發(fā)幼兒積極探索測量物體的興趣。

4、發(fā)展動手觀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簡單的實驗記錄方法。

5、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小熊商店背景圖、玩偶小白兔、小馬、皮帶道具四條,方形卡、鉛筆、記錄表人手一份。

一、以“小熊皮帶專賣店”的形式引題。

1、師:今天森林里可真熱鬧啊!原來是“小熊皮帶專賣店”開張了???小馬是跑的最快的,它高高興興的來到皮帶店,他想買一條新皮帶呢?!巴?小熊皮帶店的皮帶可真多啊!”小熊貓說?!靶芾习?,我要買哪一條好呢?”熊老板熱情的說:”不急,我還有更漂亮的呢,你看!(出示四條皮帶道具)小馬高興地說:“哇!好漂亮啊!熊老板我的皮帶要六個方形卡紙連起來那么長,我要怎么選呢?”

2、介紹記錄表的使用方法。

熊老板服務可周到了,他耐心的說:“我為顧客準備了一張記錄表,你可以看一看、量一量那條皮帶要多長就計錄在表格里,這樣很快就能找到你合適的皮帶了。

二、引導幼兒動手測量皮帶的長度,探索測量的方法。

(1)請幼兒初步目測哪條皮帶是適合小白兔所要的.皮帶。

(過渡語):小馬著急的說:到底那條皮帶合適呢?哪個小朋友愿意幫我看一看哪條皮帶有六個方形卡紙那么長呢?嗯,我想請小手舉得漂亮的小朋友來幫我找一找。

(2)、引導幼兒用多個實物測量物體,教師觀察測量結果并把測量的結果記錄在表格中。

(過渡語)師:“哪個小朋友說的對呢?要用什么辦法才能找到合適的皮帶呢?”(請幼兒上來用六個放行卡紙測量)。

(3)、引導幼兒討論:為什么用一樣長的方形卡量會有不一樣的結果呢?應該怎樣測量?

教師小結:我們要把皮帶的起點和方形卡的起點對齊,再把其他的方形卡紙按順序一個緊挨著一個不留空隙,不層疊排放,這樣就能正確的量出合適的皮帶了小馬在小朋友的幫助下終于買到了合適的皮帶了,他呀,快快樂樂的拿著皮帶回家了。

(4)、引導幼兒探索用一個實物測量物體長度。

1)、請幼兒上來用一個方形卡紙測量。

2)、請幼兒用語言完整表達自己的測量方法。

教師總結:先從皮帶的一頭開始量,量一次在方形卡后面做一個記號,移動方形卡從記號這里接著往下量,注意中間不能空出來,也不能重疊,一直量到最后,量完數一數一共有幾個記號。

三、請幼兒測量自己的椅子的邊長,學習正確的測量方法。(教師重點觀察幼兒測量的方法,提醒幼兒用數字記錄,并跟同伴交流自己測量的結果。教師先要交待注意事項,及記錄表的填寫方式。

過渡語:小白兔很高興,它買到了合適的禮物,非常感謝小朋友。媽媽的生日就要到了,會請很多的客人椅子不夠坐,他覺得小朋友們坐的椅子很漂亮,也想在做一些和小朋友坐的一樣的小椅子,可不知道大小,所以想請小朋友再幫他量量你們坐的椅子的邊有幾個方形卡紙那么長回家也叫師傅做一些,記得把你們每次量的數量記在這張小的表格里哦。

(2)、師幼交流測量的結果。

(師:你們用方形卡量了椅子的邊長,量了幾次才量完?畫了幾個記號?)。

(3)、教師小結幼兒測量操作情況。

師:哇!小朋友都量好了,一起來看是幾個方形卡紙那么長呢?我們一起來驗證吧。

師:噢,原來椅子的邊有三個方形卡紙那么長。

幼兒測量不同的物體,掌握測量的正確方法。

師:媽媽的生日不僅椅子要加,窗簾、桌布等等很多東西都要換新的,小朋友這么聰明一起去他家?guī)退恳涣堪伞?/p>

幼兒通過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動,已能掌握比較準確的測量方法了;幼兒在測量中,各項能力也得到了發(fā)展,特別是動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自然測量大班教案篇八

活動目的:

1、喜歡參與測量活動,樂意運用自然測量的知識來解決所碰到的問題。

2、自主選擇工具,測量物體的長短,初步認識測量工具與測量結果之間的關系,并且初步學習正確測量的方法。

3、在動手動腦的活動中激發(fā)幼兒的探究精神,發(fā)展幼兒觀察、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4、了解數字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初步理解數字與人們生活的關系。

5、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進行排序會有不同的結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活動準備:

1、長短不一的測量工具、粉筆。

2、故事圖片。

3、記錄紙、筆。

活動過程: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

以故事的方式引入,提出問題:藍貓和淘氣的爭論如何測量小汽車的車頂長度?

幼兒討論。

(二)幼兒嘗試活動。

幼兒自選工具測量某一物體。

引導幼兒比較觀察測量的結果,并與同伴對比,有什么發(fā)現?

(三)討論。

1、比較測量的結果。

引導幼兒尋找測量結果與工具的關系。

2、討論測量的方法。

找準起點;沿邊線測量,不要偏離邊線;首尾相連。

3、小結:使用測量工具的長短不一樣,那么得到的結果也不一樣。

(四)幼兒自主測量。

1、提出測量的要求:選擇一種工具,量時找準起點,用筆畫個記號,沿邊線測量,首位相連。

2、幼兒操作。

3、討論與總結:

(1)你用什么工具測量的?結果是多少?

(2)誰也是用這個工具的?結果一樣嗎?

(3)你還測了什么?結果怎樣?有人測的和他一樣嗎?你的結果呢?

(五)延伸活動。

1、討論:還有什么也可以當測量的工具?

2、我們身體的那些部位也可以當測量工具?

3、幼兒游戲:跳遠。

活動反思:

由于選擇的教學內容——《自然測量》活動是幼兒較感興趣的一項數學活動內容,也是一項操作性很強的活動;而且,我為幼兒也準備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兒在活動中主動性及積極性都很強,探索活動中個個都表現地很投入,許多平時比較不愛動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動中也顯得活躍多了。幼兒通過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動,已能掌握比較準確的測量方法了;幼兒在測量中,各項能力也得到了發(fā)展,特別是動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環(huán)節(jié)。

適宜行為:在第一個環(huán)節(jié)中,讓幼兒進行探索性測量,并根據自己的測量經驗進行討論,讓幼兒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說出來,起到了互相學習,互相借鑒的作用,而且個別幼兒的演示、教師的示范講解,使幼兒對正確的測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處:

1、幼兒人數較多,而空間有限,選擇椅子的高度來測量,讓孩子的視線受阻,活動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確的測量方法時,選擇了和幼兒一樣的測量對象——椅子,由于空間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邊的幼兒觀察地比較不清楚。

問題:

1、如何選擇幼兒的探索對象、教師應發(fā)出怎樣的指令很重要,而我在此環(huán)節(jié)中欠缺充分的考慮。

對策:

1、可以讓孩子們選擇椅子靠背的邊作為對象進行測量,這樣既能讓幼兒的活動空間不會太窄,又有利于幼兒的探索。

第二個環(huán)節(jié)。

適宜行為:我充分考慮本班幼兒的實際操作特點,采用一放一收、再放再收的方式進行教學,幼兒均能遵守規(guī)則,并且學習效果較好;老師組織也比較輕松。

不足之處:我設計的小環(huán)節(jié)比較多,投放的材料也多,幼兒什么都想試一試,操作時間顯得不夠充分。

問題:

對策:

1、考慮將這個教學內容分成三個課時,把此次的目標、重點放在“學習多種自然測量的方法”上。第二個大環(huán)節(jié),就改為讓幼兒通過自由探索、操作,繼續(xù)學習、鞏固正確的測量方法。當然,我們可以在活動中,有意識地引導幼兒對有圓邊的物體進行測量,學習不同的測量方法。

2、把“嘗試讓孩子們自己發(fā)現不同的測量對象適合用不同的測量用具,測量工具的選擇和測量對象是有關系的”這一個目標放在第二個課時來進行。這樣,幼兒學習起來不會那么辛苦,操作的時間也更寬松,又能更有效地突破重難點。

整體感受:設計活動環(huán)節(jié),既要根據幼兒的活動特點來設計好環(huán)節(jié),又要很充分地考慮各個環(huán)節(jié)的目的性和可行性,還要考慮好各個小細節(jié)的處理。自身的業(yè)務水平也是相當重要的,問題的設置、隨機的觀察、引導語的把握均是需要進一步的培養(yǎng)。

自然測量大班教案篇九

1、知道用自然物測量物體的長度,掌握測量的正確方法。

2、能用數字記錄測量的結果,感知測量工具的長短與測量結果的關系。

3、愿意用自然測量的方法解決生活中遇到的簡單問題。

材料準備:吸管,稻草,絨條,筆,圍巾圖片(紅色圍巾和粉色圍巾),記錄表。

一、情境導入引出話題,引導幼兒動手操作,掌握正確測量的方法。

(一)教師以“買圍巾”為話題,激發(fā)幼兒學習興趣。

(二)教師引導幼兒知道用自然物“吸管”來可以測量圍巾的長度。

1、師:我想買一條圍巾的長度是“5個吸管一樣長”的圍巾。你們猜猜看哪條圍巾可能是老師想買的呢?(請個別幼兒回答)

2、師: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我們猜的對不對呢?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紅色圍巾有幾個吸管長、粉色圍巾有幾個吸管長呢?(引導幼兒說出“量一量”)

3、小結:我們可以用“量一量”的方法知道紅色圍巾有幾個吸管長,粉色圍巾有幾個吸管長。

(三)師幼討論測量的方法,并引導幼兒動手操作。

2、師幼討論,請個別幼兒示范

3、小結:吸管要放在圍巾的下面,以圍巾的一頭“對齊”(對齊就是要讓吸管的最邊上要跟圍巾的最邊上在同一條直線上)

(1)提出操作要求:小聲討論;聽到音樂聲停下手中的材料。

(2)教師觀察指導,幫助幼兒理解正確測量的方法并指導幼兒借助筆做記號。

(四)教師引導幼兒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

1、提問:你們是怎么測量的呢?結果又是怎么樣的呢?

2、請個別幼兒示范測量的方法,引導幼兒發(fā)現測量中的問題:每次測量時頭尾沒有銜接好,有的空了很長,有的重疊在一起了。

3、教師示范正確的測量方法,幫助幼兒直觀感知正確的測量方法:測量時先從圍巾的一頭對齊開始量,量一次后在吸管的后面用鉛筆做個記號,移動吸管從記號開始接著往下量,注意中間不能空出來,也不能重疊,一直量到最后,量完了最后數一數一共有幾個記號。

二、教師出示吸管、絨條、稻草作為測量工具,正確的測量同一條圍巾,并用數字記錄結果。

(一)教師出示多種測量工具,激發(fā)幼兒操作的興趣。

1、師:今天老師除了帶吸管來測量圍巾,還帶來了別的東西來(出示吸管、絨條、稻草等測量工具)我們一起來看看?,F在請小朋友用這些東西幫老師量一量這條圍巾的長度,用上我們剛才學的測量方法準確地測量。

2、介紹記錄表。

(二)教師引導幼兒正確測量,并學會用數字記錄。

1、提出操作要求:

(1)先用一種測量工具測量,測量完記錄,再用另一種工具測量記錄;

(2)聽到音樂停止操作,坐回座位上來。

2、幼兒操作,教師觀察指導。

(三)教師引導幼兒感知測量工具的長度與測量數字的關系。

引導語:小朋友們剛才測量時有沒有什么發(fā)現呢?

1、引導幼兒觀察并分享交流

(1)請個別幼兒說說自己的發(fā)現。

2、小結:原來我們測量的圍巾長度是一樣的,只是測量工具的長度不同,所以結果不同,長度越長,量的次數少,長度越短,量的次數多。

三、引導幼兒在生活中運用自然測量來解決問題。

師:今天我們學會了用很多種物品來測量,小朋友們都學會測量和記錄了嗎?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多東西都是需要測量的,我們就可以用今天學的測量方法來解決問題。

【評析:通過學習測量方法,引導幼兒把測量經驗延伸到生活中去。】

師:老師會把圍巾放在益智區(qū),小朋友們試一試還可以用什么測量?并記錄下測量的結果。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科學領域的目標指出:幼兒的科學學習是幼兒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嘗試發(fā)現事物間的異同和聯系的過程。幼兒在對自然事物的科學探究和運用數學解決實際生活問題過程中,不僅獲得豐富的感性經驗,充分發(fā)展形象思維,而且在感知具體事物基礎上初步嘗試歸類、排序、概括、抽象,逐步發(fā)展邏輯思維能力,為其它領域的深入學習奠定基礎。成人要善于發(fā)現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實際生活機會,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操作、實驗等方法,學會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幫助幼兒不斷積累經驗,并運用于新的學習活動,形成受益終身的學習方法和能力。下面就針對本次大班數學活動《自然測量》談談感受:

自然測量大班教案篇十

1、喜歡參與測量活動,樂意運用自然測量的知識來解決所碰到的問題。

2、自主選擇工具,測量物體的長短,初步認識測量工具與測量結果之間的關系,并且初步學習正確測量的方法。

3、在動手動腦的活動中激發(fā)幼兒的探究精神,發(fā)展幼兒觀察、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1、長短不一的測量工具、粉筆。

2、故事圖片。

3、記錄紙、筆。

幼兒討論。

幼兒自選工具測量某一物體。

引導幼兒比較觀察測量的結果,并與同伴對比,有什么發(fā)現?

1、比較測量的結果。

引導幼兒尋找測量結果與工具的關系。

2、討論測量的方法。

找準起點;沿邊線測量,不要偏離邊線;首尾相連。

3、小結:使用測量工具的長短不一樣,那么得到的結果也不一樣。

1、提出測量的`要求:選擇一種工具,量時找準起點,用筆畫個記號,沿邊線測量,首位相連。

2、幼兒操作。

3、討論與總結:

(1)你用什么工具測量的?結果是多少?

(2)誰也是用這個工具的?結果一樣嗎?

(3)你還測了什么?結果怎樣?有人測的和他一樣嗎?你的結果呢?

2、我們身體的那些部位也可以當測量工具?

3、幼兒游戲:跳遠。

自然測量大班教案篇十一

活動目標:

1.知道用自然物測量物體的長度,掌握測量的正確方法。

2.能用數字記錄測量的結果,感知測量工具的長短與測量結果的關系。

3.愿意用自然測量的方法解決生活中遇到的簡單問題。

活動準備:

材料準備:吸管,稻草,絨條,筆,圍巾圖片(紅色圍巾和粉色圍巾),記錄表。

活動過程:

一、情境導入引出話題,引導幼兒動手操作,掌握正確測量的方法。

(一)教師以“買圍巾”為話題,激發(fā)幼兒學習興趣。

(二)教師引導幼兒知道用自然物“吸管”來可以測量圍巾的長度。

1.師:我想買一條圍巾的長度是“5個吸管一樣長”的圍巾。你們猜猜看哪條圍巾可能是老師想買的呢?(請個別幼兒回答)。

2.師: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我們猜的對不對呢?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紅色圍巾有幾個吸管長、粉色圍巾有幾個吸管長呢?(引導幼兒說出“量一量”)。

3.小結:我們可以用“量一量”的方法知道紅色圍巾有幾個吸管長,粉色圍巾有幾個吸管長。

(三)師幼討論測量的方法,并引導幼兒動手操作。

2.師幼討論,請個別幼兒示范。

3.小結:吸管要放在圍巾的下面,以圍巾的一頭“對齊”(對齊就是要讓吸管的最邊上要跟圍巾的最邊上在同一條直線上)。

(1)提出操作要求:小聲討論;聽到音樂聲停下手中的材料。

(2)教師觀察指導,幫助幼兒理解正確測量的方法并指導幼兒借助筆做記號。

1.提問:你們是怎么測量的呢?結果又是怎么樣的呢?

2.請個別幼兒示范測量的方法,引導幼兒發(fā)現測量中的問題:每次測量時頭尾沒有銜接好,有的空了很長,有的重疊在一起了。

3.教師示范正確的測量方法,幫助幼兒直觀感知正確的測量方法:測量時先從圍巾的一頭對齊開始量,量一次后在吸管的后面用鉛筆做個記號,移動吸管從記號開始接著往下量,注意中間不能空出來,也不能重疊,一直量到最后,量完了最后數一數一共有幾個記號。

二、教師出示吸管、絨條、稻草作為測量工具,正確的測量同一條圍巾,并用數字記錄結果。

(一)教師出示多種測量工具,激發(fā)幼兒操作的興趣。

1.師:今天老師除了帶吸管來測量圍巾,還帶來了別的東西來(出示吸管、絨條、稻草等測量工具)我們一起來看看?,F在請小朋友用這些東西幫老師量一量這條圍巾的長度,用上我們剛才學的測量方法準確地測量。

2.介紹記錄表。

(二)教師引導幼兒正確測量,并學會用數字記錄。

1.提出操作要求:

(1)先用一種測量工具測量,測量完記錄,再用另一種工具測量記錄;。

(2)聽到音樂停止操作,坐回座位上來。

2.幼兒操作,教師觀察指導。

(三)教師引導幼兒感知測量工具的長度與測量數字的關系。

引導語:小朋友們剛才測量時有沒有什么發(fā)現呢?

1.引導幼兒觀察并分享交流。

(1)請個別幼兒說說自己的發(fā)現。

2.小結:原來我們測量的圍巾長度是一樣的,只是測量工具的長度不同,所以結果不同,長度越長,量的次數少,長度越短,量的次數多。

師:今天我們學會了用很多種物品來測量,小朋友們都學會測量和記錄了嗎?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多東西都是需要測量的,我們就可以用今天學的測量方法來解決問題。

自然測量大班教案篇十二

1、能正確選擇和使用測量工具,在探索中積極思考,從而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

2、初步理解測量方法,了解測量在生活中的應用。

3、愿意與同伴合作交流解決問題,體驗活動的樂趣。

1、幼兒已有初步的測量經驗。

2、選擇適宜的戶外活動場地。

3、測量用的木塊、茶葉盒、泡沫墊、水管、橡皮筋、石頭、吸管、積木、筷子等。

(一)、引題:創(chuàng)設游戲情景,幼兒自主探索。

(1)你是用什么工具量的?量了幾次?

(2)你呢,咦!那他們用的工具一樣怎么結果不一樣,這是為什么呀?你是怎么量的?

(3)那我們應該怎么測量呢?

引導幼兒發(fā)現測量中的問題。

小結:對了,我們要先找到起點,沿邊測量,不要偏離,不能重疊,首尾相連,而且還要做好記號。

(二)、探索:測量并記錄。

(1)提供一樣的測量工具幼兒來測量獨木橋的'長。

(2)師巡回觀察、傾聽、了解幼兒測量的情況。

(3)引導幼兒比較觀察測量的結果,并與同伴對比有什么發(fā)現?小結:小朋友剛才找到最起點開始量,量到了最后,還做好了記錄,你們真能干。

(三)、二次探索,分享、交流測量的過程和結果。

引導語:那接下來我們用學到的測量方法來量一下我們滾過的海綿墊有多長?這次你們自己選擇工具來量,量好了把結果記錄下來。

(1)將幼兒的測量結果展示在展板上,幼兒邊看邊交流。

提問:你用什么工具量的?結果是多少?

誰也是用這種工具的?結果一樣嗎?

還有不同工具的嗎?結果怎樣?

(2)說說為什么結果會不一樣。

小結:用長的工具測量的次數就少,用短的工具測量的次數就多。

(四)、幼兒再次測量。

幼兒自主選擇周圍的物體測量,師重點觀察幼兒的測量方法和記錄。

你剛才量了什么?是怎么量的?它有多長?

(五)活動延伸:

自然測量大班教案篇十三

2、自主選擇工具,測量物體的長短,初步認識測量工具與測量結果之間的關系,并且初步學習正確測量的方法。

3、在動手動腦的活動中激發(fā)幼兒的探究精神,發(fā)展幼兒觀察、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1、長短不一的測量工具、粉筆

2、故事圖片

3、記錄紙、筆

幼兒討論

幼兒自選工具測量某一物體

引導幼兒比較觀察測量的結果,并與同伴對比,有什么發(fā)現?

1、比較測量的結果

引導幼兒尋找測量結果與工具的關系

2、討論測量的方法

找準起點;沿邊線測量,不要偏離邊線;首尾相連

3、小結:使用測量工具的長短不一樣,那么得到的結果也不一樣。

1、提出測量的要求:選擇一種工具,量時找準起點,用筆畫個記號,沿邊線測量,首位相連。

2、幼兒操作。

3、討論與總結:

(1)你用什么工具測量的?結果是多少?

(2)誰也是用這個工具的?結果一樣嗎?

(3)你還測了什么?結果怎樣?有人測的和他一樣嗎?你的結果呢?

2、我們身體的那些部位也可以當測量工具?

3、幼兒游戲:跳遠

自然測量大班教案篇十四

1.幼兒學習自然測量,知道除了用測量工具量物體的長度外,還可以用其他許多的東西進行,并試著做記錄。

2.在活動中探索正確的測量方法,(第一次測量的結束處為第二次測量的開始點,依次接著量)和初步探索量具長短和測量結果的簡單關系。

3.對自然測量感興趣,愿意使用不同的工具進行探索,試著講述操作結果。

4.培養(yǎng)幼兒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5.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各種不同形狀的積木,筆,紙等。

1.初步探索:

老師:今天我們一起來做小小測量員,老師這里有一些紙條要請小朋友來量一量。

提出要求:

(1)不能用尺來量。

(2)量好紙條后可以選擇其他的東西進行測量。

幼兒操作活動后,老師略作講評:原來不用尺我們也可以知道紙的長度。

剛才,我們用許多的東西來測量了紙的長度,這次我們要用同樣的'工具來量這張紙的長度,用什么呢?和孩子進行討論得出結論選擇同一樣測量工具。要求:在測量時,愿意記錄小朋友可以進行記錄。

幼兒探索活動,老師觀察記錄,提醒幼兒作記錄。

講評活動:我們已經量完了,現在一起來講講你量出這張紙有多長?

從幼兒的講述中得出正確的測量方法。(可以從孩子得出不同的結果后問:這是怎么回事,請幾個小朋友上來操作。探索正確的測量方法。)。

3.探索用不同的測量工具得出不同的結果。

幼兒操作,老師指導,得出不同的結果后作講評。知道量具和測量結果的簡單關系。

4.延伸活動:

今天的小小測量員真能干,用不同的工具測量出了許多東西的長度,現在,請能干的測量員去看看教室里還有什么可以測量的,你還可以用什么方法進行。

自然測量大班教案篇十五

2、進一步感知量具的長短與測量結果有關,量具越長,測量的次數越少,量具越短,測量的次數越多。

3、對測量活動感興趣。

2、學具:。

(1)各種長度不同的量具。

(2)記錄用的作業(yè)單、筆等。

3、教學用品:相等長度的小課桌若干、其他等物。

一、用打扮教室引起幼兒的測量興趣。

t:春天到了,我們小朋友們都穿上了好看的'衣服,我們幼兒園也將要打扮一新,我們要給這里的小桌子做一個布的桌套,桌套要和桌子一樣大小,現在我們就來量量看,桌子有多長。

二、幼兒自選一種量具進行測量。量好后,請幼兒用筆和紙記錄下來。

三、幼兒交流自己剛才的測量方法與結果。

教師講述正確的方法:要求每次測量注意首尾相接。

討論:量相同的桌子為什么會有不同的測量結果?

幼兒討論。

小結:。

測量工具越長,測得的結果越小,。

測量工具越短,測得的結果越大。

四、幼兒換一種測量工具進行測量,并和第一次的測量結果進行比較,再次感受量具長短與測量結果之間的關系。

五、師生共同小結。

在測量活動中,我們發(fā)現大家測量相同的小桌子,用的量具越長,測量的次數越少;最具越短,測量的次數越多。

自然測量大班教案篇十六

1.幼兒能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各種工具進行自然測量,初步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并記錄測量結果。

2.幼兒能積極動腦,解決測量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3.學會與他人合作進行測量,體驗合作的快樂。

4.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5.發(fā)展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

1.蠟筆、紙人手一份。

2.桌子八張。

(一)導入活動,引起幼兒探索的興趣。

那就讓我們自己動腦去量一量吧!

(二)幼兒進行測量,自己動腦尋找量具進行測量。

量完后提問:

1.你剛剛是用什么量的?(幼兒介紹自己使用的量具)。

2.那你是怎么量的呢?請你來給大家示范一下。(請多個幼兒回答并示范)。

3.你覺得他的這種方法怎么樣?(每請一個幼兒示范后,讓其他幼兒評價一下)。

4.教師與幼兒一同總結,從而得出正確的測量方法:從左往右或者從上往下開始測量,如果長度不夠,做好標記,再從標記處接著往下量。

(三)幼兒第二次操作:再次測量桌子的長度,并記錄測量結果。

師:現在老師要請你們用和剛剛不一樣的方法,再去量一量桌子的長度,然后把你用的量的工具和測量的結果記錄下來。你記錄的結果要自己看得懂,別人也要看得懂。

1.幼兒進行測量,教師進行觀察指導。

2.你是用什么量的?怎么量的?你量的結果是怎樣的?(讓幼兒出示測量記錄表)。

3.你們有沒有發(fā)現什么問題呢?為什么同一張桌子,你們量了之后記錄下來的結果不一樣呢?(幼兒討論后回答)。

4.教師小結(邊演示邊操作):雖然量的工具不同,但是量出來的桌子的長度還是一樣的!

5.介紹常用的測量工具,直尺、卷尺等。

(四)幼兒自由選擇測量對象,進行測量并記錄。

師:我們生活中,還有許多東西可以去量一量,你還想量什么呢?在量的時候,把你量的對象、量時用的工具和量的結果都記錄下來。你還可以和別人對照一下,同一樣東西,量的結果一樣嗎?如果你一個人不行的話,你可以找好朋友一起去測量。

1.幼兒自由測量,教師觀察并指導。

2.幼兒之間相互交流測量的過程。

3.集體交流評價。

4.教師總結。

這節(jié)課中,我覺得我的活動提問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問的效果也很好??梢哉f在大家的討論下,提問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兒不僅會說了,而且還更會問了。這樣的自由探索活動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也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熱情。孩子們在輕松、愉快地氛圍中,發(fā)揮了他們在活動中的主動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發(fā)展。

【本文地址:http://m.aiweibaby.com/zuowen/16317752.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