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湖上初晴后雨說課稿(專業(yè)18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9 19:12:27
飲湖上初晴后雨說課稿(專業(yè)18篇)
時間:2023-11-29 19:12:27     小編:FS文字使者

總結不僅是對已經(jīng)完成的工作的總結,也是對未來計劃和行動的指導。寫總結時可以參考一些優(yōu)秀的范文和樣例。這里為大家精選了一些關于個人發(fā)展和職業(yè)規(guī)劃的總結范文,希望能為大家的職場生涯提供一些建議和思考。

飲湖上初晴后雨說課稿篇一

今天有幸聽了xx小學張xx老師執(zhí)教的《飲湖上初晴后雨》和##小學郭xx老師的《落花生》,受益匪淺。前者重視經(jīng)典作品的品味,后者重視人性光輝的啟迪,學生始終在輕松和諧的氛圍中學習知識、訓練技能、體驗情感,兩節(jié)完全不同的語文課堂卻有異曲同工的精彩。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水光瀲滟晴方好”,一個“方”字將詩人心中晴日西湖恰到好處的美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足見詩人文學和文字的`造詣之深,不禁讓人聯(lián)想到《登徒子好色賦》所說“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西湖的美,在詩人心中,也許就是這種唯美的感受吧。“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取形下筆,對仗工整而又渾然天成,然后神來一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前人多把美人的眼睛比作西湖的水,蘇軾以西湖喻美人,不落窠臼卻又不著痕跡。本詩如此高的文學成就三年級的孩子當然不能一下子領悟,所以教師適當取舍,重點品味其意境,培養(yǎng)其理解、想象和表達能力。

首先,我認為張老師在教學內(nèi)容的把握上既有向內(nèi)適度的挖掘又有向外合理的拓展,分寸把握較好。

古詩不好教,它需要學生突破時間和空間與古人對話,與文本對話。它只有四句話,仿佛誰都能上一下,其實不然,處理的不好,要么拓展不足干澀呆板,要么外延太多花里胡哨。《飲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詩人蘇軾贊美西湖美景的七絕經(jīng)典。作品放在小學、初中、大學都可以學,每個年齡階段都可以有不同的領悟?,F(xiàn)在是三年級的孩子,教師對教材的處理深淺得宜。

然后,在教學方法上,緊緊抓住讀,各種讀,讀中學、讀中思、讀中悟、讀中怡情,讀的層次有讀正確到讀出味道,學生隨著教師的引導漸入佳境。

當然,教師在教學中也存在一些略顯不足的地方,如對學生的關注略顯不足,耐性略顯不足,有時學生的朗讀或者回答,最后一個字還未發(fā)明亮,教師就急于進入下一個環(huán)節(jié)去了,這是年輕老師最容易犯的毛病。

飲湖上初晴后雨說課稿篇二

內(nèi)容與教材分析:

我說課的內(nèi)容是人教版第八冊第四單元的《古詩三首》中的兩首——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和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水光瀲滟晴方好,畢竟西湖六月中,

山色空蒙雨亦奇。風光不與四時同。

欲把西湖比西子,接天蓮葉無窮碧,

淡妝濃抹總相宜。映日荷花別樣紅。

第一首由景入手,然后抒發(fā)感受,第二首則相反,開門見山直抒胸臆,然后寫景。兩首詩都是描寫西湖夏季的景色,均表現(xiàn)詩人對西湖的熱愛與贊美。因此,定課題為《西湖組詩》。

課標要求:課程標準中指出要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yǎng)語感。在熏陶感染、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學生高尚情操及健康的審美情趣。結合古詩這一獨特文學形式,教學中以學生誦讀為基本方法,做到以讀帶情,以讀悟情。

教學目標:

1、學會6個生字,正確讀寫新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理解重點詩句的意思,并能展開想象,體會詩的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激發(fā)學生對自然對生活的熱愛之情。

重難點:

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難點是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共六部分。

一、導入新課。由學生背誦《憶江南》《望天門山》等寫景的詩詞導入新課,自然引也對西湖組詩的學習。由舊知過渡到新知,溫故知新,親切自然。

學生自讀——讀通詩句——根據(jù)注釋自學、初步理解詩意。然后師生交流,共同品讀,感悟。在品讀過程中從景和情兩方面來說。

1、在欣賞美景時,抓住“水光瀲滟”“山色空蒙”兩詞,借助畫面,及教師語言渲染等手段,幫助學生理解,引導學生想象,體會出陽光照耀下的西湖色彩明麗、波光粼粼,猶如一塊巨大的寶石,熠熠生輝。以及雨中西湖的朦朧、神秘。讓學生邊想象邊誦讀,從景中悟情。古詩語言精煉、意境深遠,有廣闊的想象空間,有了想象就有了意境,有了品味,把學生帶進詩中描繪的意境之中。

2、由欣賞景自然過渡到詩人的感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先讓學生談理解,然后教師補充“西子”與“西湖”的共同點:一是都在杭州;二是名字均以“西”字打頭;三是兩者都娥娜多姿、溫柔嬌美、天生麗質(zhì)。近而讓學生品出詩人比擬精妙,品語言魅力,感受詩人把西湖比成中國古代最美的女子,他對西湖是多么熱愛。并采取多種形式讀出這種感受。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引導學生依托詩文反復品味語言,在讀的過程中,投入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在誦讀過程中,深入品味語言的韻律內(nèi)涵。在讀中檢查理解。然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板書:淡妝濃抹)并非是對西湖一時一景的描寫,而是抓住了西湖神韻,進行的精煉概括,成了贊美西湖的巔峰之作。而學生此時的理解仍然只停留在詩中對晴天、雨天的描寫上。只有學生感受西湖不同季節(jié),不同天氣下的景色,才能深刻理解這兩句詩。因此,在后面的教學中,隨著學生對西湖組詩的學習,逐步加深理解,感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魅力。

三、學習第二首。(出示詩)。

西湖自古美名傳,無數(shù)文人都贊美過它,由此轉入對楊萬里的《曉出凈慈詩送林子方》的學習。

1、學生讀通詩句。

2、然后說說如果根據(jù)詩意畫一幅畫,你會用怎樣的色彩,畫成什么樣。引導學生抓住“接天、無窮碧”想象荷葉之廣袤,視野之寬闊;抓住“映日、別樣紅”感受花之鮮艷,這是對學生進行說和想象的訓練點。比如:荷葉的描寫,由一片綠葉到一湖綠葉,直到水天相接處,藍天、碧葉、紅花相映成畫。讓學生在豐富想象中感受美,并用讀表現(xiàn)出來。六月西湖,碧葉紅花妝扮,濃妝艷抹,品湖之濃艷,這正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學習第二首,既是對“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加深理解,又以此句抒情。

四、拓展補充。

古詩詞是燦爛輝煌的寶藏,不應止于課本、課堂學習的局限。應借助課堂教學拓展延伸,大量閱讀,我根據(jù)學生學習基礎及教材內(nèi)容,優(yōu)化課堂資源,擴展古詩詞學習的深度和廣度。因此,我補充《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錢塘湖春行》。讓學生讀后說說自己的感受,體會雨中西湖及春天西湖的美,再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加深理解。

2、為全面感受西湖美,體會“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美妙,再欣賞雪中西湖、秋之湖、月下西湖的美景。(板書:秋、雪、冬)此時,學生完全感受到西湖“晴陰雨雪皆成景,春夏秋冬入畫屏。(板書:皆成景、入畫屏)。

五、賽詩會。

舉行跨時空的賽詩會,教師語言鋪設情境,學生以不同詩人身份吟誦四首古詩,既激發(fā)學生誦讀興趣,深化對詩的感悟,又把同一題材的詩串在一起,便于記憶。

六、最后,以超市的形式出示作業(yè),給學生選擇余地,把課堂內(nèi)容延伸到課下。

飲湖上初晴后雨說課稿篇三

尊敬的領導、評委、老師們:

大家晚上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飲湖上初晴后雨》。接下來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和學法、教學準備、課時安排、教學過程、教學板書幾個方面進行解說。

《飲湖上初晴后雨》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第21課古詩兩首中的第二首。是北宋詩人蘇軾的一首寫景抒情詩,詩中描寫了西湖晴天和雨天不同的美麗景色,抒發(fā)了作者熱愛西湖,贊美西湖,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由于鄉(xiāng)村的學生沒見過西湖,所以教學上有一定的困難。但是,他們對計算機的操作有了一定的基礎和能力,初步具有了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好奇的求知欲。我讓他們上網(wǎng)查找有關西湖的資料和圖片。為了能讓學生輕松愉快地學習,我想讓學生利用多媒體課件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讓學生直觀感受西湖的晴天和雨天的美,為學習詩文做了很好的鋪墊。

(一)知識與技能。

1.認識兩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熟讀成誦。

3.感悟詩的文美、景美、意境美、情美,能用自己的話說說詩的大致意思。

4.學以致用,寫作訓練,培養(yǎng)語用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學生朗讀詩文,隨文識字。

2.教師范讀、引讀、帶讀,學生個別讀、小組讀、男女生開火車讀。

3.學生朗讀感悟,背誦積累。

4.結合文中的注釋,自己體會詩意,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寫一寫。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體會作者的情懷,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重點:理解詩句的意思。

突破方法:借助多媒體課件展示畫面,指導學生觀察,邊想象詩句所描繪的景象;通過朗讀,感知古詩的意思,解決重點。

難點:體會詩的意境美,培養(yǎng)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突破方法:通過反復吟誦,讀懂詩句內(nèi)容,體會詩的意境和情感。在讀背中,積累古詩,感受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

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自學。教師示范引領、指導朗讀。

學生:自讀自悟、反復讀,讀反復,背誦積累同伴合作、交流、共解疑難。

西湖風景圖、生字詞、古詩的課件。

學生收集有關古詩內(nèi)容和詩人的資料,搜集描寫祖國大好河山的古詩。

我用一課時完成。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學生背誦交流,教師評定。)。

2.誰還知道這首詩的作者是誰呢?

(學生回答:蘇軾。教師給與肯定、鼓勵。)。

引領學生讀題,解疑、點撥。

4.師簡介作者:蘇軾宋代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詩人,被稱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留下了許多經(jīng)典的文學作品。下面就請同學們?nèi)プx讀蘇軾的這首《飲湖上初晴后雨》,體會作者的情懷,感受一下我國傳統(tǒng)文化古詩的魅力,感受古詩語言的精妙、簡約之美吧。

(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在復習舊知的同時,很自然地進入新知的學習,找到新知和舊知的支點,達到學習的遷移。激發(fā)學生求知的欲望,為學習新知識做了很好的鋪墊。)。

(二)、初讀古詩。

1.要求學生自讀古詩,并隨文識字,解決字詞難題,讀通讀順。

(學生讀書,教師走進學生相機指導。)。

2.出示課件:古詩文。

(1)指名朗讀古詩,訓練學生朗讀,順便解決字詞難題。

(2)男女生開火車讀,小組開火車讀,訓練朗讀,指導朗讀。

(3)教師引讀,學生接讀。

(4).教師示范朗讀,讓學生感受古詩的意境美語言美情感美。

(這樣的設計目的: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利用不同層次的朗讀和教師的示范朗讀,能很好地指導學生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古詩的節(jié)奏美、韻律美、意境美,從而感受詩歌的魅力。)。

(三)、精讀古詩,品讀意境美,賞析佳句。

1.指名學生讀古詩文,其他同學思考:聽懂了什么呢?這句話寫了什么意思呢?

(學生交流,教師評點。)。

2.讓學生自己結合課文注釋,自行解決詩文大意,先自己說,后和同桌交流,解決疑難。(培養(yǎng)合作精神)。

3.交流理解詩意,教師相機點撥。

4.訓練學生熟讀成誦(給足2分鐘時間),交流背誦訓練(達到當堂訓練、集體訓練)。

這樣的環(huán)節(jié)設計目的是:訓練學生的傾聽能力和語言概述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交際能力和訓練記憶力,又達到集體訓練和當堂訓練的目的。)。

(四)、美讀古詩,體會意境美、語言美、景美情更美。

(1)、教師再度示范讀,以有效指導朗讀。

(2)、學生美讀古詩,體會情感。

(這樣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在讀中品,在品中讀,在讀中感悟詩的意境美、語言美、情感美,又能很好地指導學生的朗讀,增強讀的效果和能力。)。

(五)、課堂總結。

同學們,我們的大文豪、書畫家、詩人蘇軾,僅僅用了28個漢字,就把西湖晴天和雨天的兩種不同風格的美景描繪的淋漓盡致!這正體現(xiàn)了古詩的語言特點和語言的魅力——簡約精妙,同時字里行間里也流露出作者贊美西湖、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懷。也可見他的語言文字的運用和表達能力都是很強的。我們學習語言就是要積累語言,運用語言。

(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目的:課堂總結是想讓學生更加明白一節(jié)課學習的重難點,明確語言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給學生內(nèi)心的震撼,以此來激發(fā)學生語言表達的欲望。)。

(六)、拓展升華,學以致用。

同學們,請你們也拿起手中的筆,運用你們學過的語言,恰當?shù)赜蒙弦恍┟涝~美句,來描寫西湖晴天和雨天的兩種不同的美麗景象吧!要讓讀者一看、聽者一聽就能明白你想要表達的是怎樣的感情。

1、學生習作練筆。

2、交流習作,師生評定。

(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目的:通過對比寫,讓學生明白對于同一種景物的描述,我們可以采用不同的寫法及表達方式,達到同構異想,找到知識的原點和支點,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習寫作方法,積累表達方法。訓練語言的運用表達和實踐能力)。

飲湖上初晴后雨說課稿篇四

《飲湖上初晴后雨》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21課的內(nèi)容。該詩是宋代大詩人蘇軾寫的同題《絕句》中的第二首。作者以生動傳神的筆墨描繪了西湖在不同氣候下呈現(xiàn)的不同風姿。教學中應從抓住詩中的重點詞句,引導學生理解感悟。同時應發(fā)揮韻文形式利于朗讀的優(yōu)勢,以讀促思,以讀悟情。

【學生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對于韻文的學習有一定難度,但他們有了一定的學詩經(jīng)驗,會對本詩的學習、理解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兒童特有的表現(xiàn)欲望、探究需要、被認可的需要,利于教者進行教學活動的設計。

【設計理念】。

以學生學習和活動方式結構課堂教學是本設計突出的理念。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積極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實踐。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激發(fā)學生自主的潛能。抓住兒童心理,發(fā)展學生個性,注重引導學生在語言實踐中感悟、體驗、積累。滲透學習方法,促進學習實踐,激發(fā)求知欲望,培養(yǎng)學生對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句。

2、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體驗詩句情感,培養(yǎng)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

3、在小組交流中,體驗合作的方法、樂趣,增強競爭意識。

【教學流程及設計意圖】。

一、談話切入,嘗試背詩,創(chuàng)設情境,欣賞畫面,引出新詩。

從與學生初次見面實際出發(fā),挖掘?qū)W生的已有經(jīng)驗,既鞏固了學生的知識,又為新課學習作好鋪墊。根據(jù)學生愛玩的心理特征,創(chuàng)設情境,由欣賞畫面引出教學內(nèi)容,營造學習氛圍,調(diào)動學習熱情,實現(xiàn)自然過渡。

二、師生商討,激發(fā)動機,滲透學法,組織合作,自主探究。

深入挖掘?qū)W生學詩經(jīng)驗,幫助學生歸納梳理學詩方法,科學組織劃分小組角色,營造組際競賽氛圍,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極大限度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方法自己定,小組自己組,任務自己分,為學生的自主探究提供時間和空間的保障。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語文學習實踐當中。實現(xiàn)了方法的鞏固,促進學生合作技能的提高。教師深入學習組中,及時了解學生學習過程的反饋信息,以便及時調(diào)整學習活動的進程或走向。

三、小組匯報,組際競爭,相互評價,理解內(nèi)容,突出重點。

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情況,組織學生匯報,尊重學生個性,培養(yǎng)學生表達和評價的能力,促進合作能力的提高。

四、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讀背,加深感悟,增強體驗,提高能力。

通過多形式的讀書實踐,激發(fā)學生的想像,豐富學生的體驗,加深對詩句內(nèi)容的感悟,

以讀促思,升華理解,促進語言積累,受到美的熏陶。

五、拓展學習,開發(fā)資源,引導創(chuàng)新,促進實踐,綜合發(fā)展。

通過小練筆《假如我能去西湖》,喚起學生的認知,提高語文素養(yǎng)。

飲湖上初晴后雨說課稿篇五

大家好,我是唐山市遷西縣第四小學的李心語老師。

同學們,歡迎走進古詩詞微課堂。

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哪里嗎?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在杭州最有名的景點就是西湖了,這就是久負盛名的杭州西湖,湖邊聳立著望湖樓,沿著西湖漫步,走到西湖的十景之因去一閱風荷。荷花美麗迷人,這真是“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不知何時天上下起了蒙蒙細雨,雨中的西湖云霧繚繞,宛如仙境一般。拂堤吹曉更是生機盎然。望著蘇堤不由得想起了一個人,那就是蘇軾。

蘇軾,號東坡居士,世人稱其為“蘇東坡”,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學家、書畫家,與父蘇洵,弟蘇轍并稱“三蘇”。他博學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人為緬懷蘇軾,稱長堤為蘇堤。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蘇軾的這首千古名篇《飲湖上初晴后雨》。題目就像詩的眼睛,理解了題目就打開了詩歌的大門。我們看看題目的意思,《飲湖上初晴后雨》飲的意思就是飲酒,從題目中我們知道詩人與朋友在西湖上一邊飲酒一邊欣賞美景。起初陽光明媚,后來就下起了雨。那么初晴后雨的西湖有著怎樣的奇妙景色呢,讓我們來一讀為快吧!

自讀。讀古詩要把握詩的節(jié)奏才能體會詩的韻律美和節(jié)奏美。下面我們就按照畫好的節(jié)奏一起來讀一讀吧!再讀。

這首詩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韻律美,詩的內(nèi)涵也很美。下面就讓我們細細品味詩的內(nèi)涵。我們先來看詩的第一句,“水光瀲滟晴方好”晴字點名了天氣,和題目中的初晴相照應,晴天的西湖水光瀲滟,瀲滟是什么樣子的呢?看,這就是晴天的西湖,在萬里晴空下水光瀲滟的西湖波光粼粼、金光閃閃的樣子,瀲滟的意思就是波光閃動的樣子。方好,正好,恰到好處。晴天的西湖,水面上波光粼粼,美麗極了!晴日里的西湖是這樣的陽光明媚,就是這樣的西湖讓蘇軾不由得發(fā)出這樣的感嘆“水光瀲滟晴方好”!

晴天的西湖這樣美,那雨后的西湖又是怎樣的呢?“山色空蒙雨亦奇”??彰桑悦oh渺的樣子。雨天的西湖云霧迷蒙,群山若隱若現(xiàn),也十分奇妙。是啊,雨中的西湖云霧繚繞,是多么神奇美妙??!所以詩人不禁吟誦道:山色空蒙雨亦奇!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詩人采用對比的手法,把西湖在兩種天氣下的風姿展現(xiàn)了出來?!扒绶胶谩薄坝暌嗥妗睂懗隽藢Σ煌谰暗馁潎@!一天之中,看到了西湖濃抹的美,領略了西湖淡妝的奇妙,詩人不禁贊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蘇軾筆下的西湖真美麗啊不只是蘇軾,在美麗的西子湖畔還有許多文人墨客為它寫下了美妙的詩篇,同學們課下可以去搜集相關的詩篇,讀一讀背一背吧!這節(jié)課的學習到此結束,感謝大家的聆聽!

飲湖上初晴后雨說課稿篇六

我說課的內(nèi)容是人教版第八冊第四單元的《古詩三首》中的兩首——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和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水光瀲滟晴方好,畢竟西湖六月中,

山色空蒙雨亦奇。風光不與四時同。

欲把西湖比西子,接天蓮葉無窮碧,

淡妝濃抹總相宜。映日荷花別樣紅。

第一首由景入手,然后抒發(fā)感受,第二首則相反,開門見山直抒胸臆,然后寫景。兩首詩都是描寫西湖夏季的景色,均表現(xiàn)詩人對西湖的熱愛與贊美。因此,定課題為《西湖組詩》。

課標要求:課程標準中指出要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yǎng)語感。在熏陶感染、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學生高尚情操及健康的審美情趣。結合古詩這一獨特文學形式,教學中以學生誦讀為基本方法,做到以讀帶情,以讀悟情。

1、學會6個生字,正確讀寫新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理解重點詩句的意思,并能展開想象,體會詩的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激發(fā)學生對自然對生活的熱愛之情。

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難點是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多媒體課件。

共六部分。

一、導入新課。由學生背誦《憶江南》《望天門山》等寫景的詩詞導入新課,自然引也對西湖組詩的學習。由舊知過渡到新知,溫故知新,親切自然。

學生自讀——讀通詩句——根據(jù)注釋自學、初步理解詩意。然后師生交流,共同品讀,感悟。在品讀過程中從景和情兩方面來說。

1、在欣賞美景時,抓住“水光瀲滟”“山色空蒙”兩詞,借助畫面,及教師語言渲染等手段,幫助學生理解,引導學生想象,體會出陽光照耀下的西湖色彩明麗、波光粼粼,猶如一塊巨大的寶石,熠熠生輝。以及雨中西湖的朦朧、神秘。讓學生邊想象邊誦讀,從景中悟情。古詩語言精煉、意境深遠,有廣闊的想象空間,有了想象就有了意境,有了品味,把學生帶進詩中描繪的意境之中。

2、由欣賞景自然過渡到詩人的感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先讓學生談理解,然后教師補充“西子”與“西湖”的共同點:一是都在杭州;二是名字均以“西”字打頭;三是兩者都娥娜多姿、溫柔嬌美、天生麗質(zhì)。近而讓學生品出詩人比擬精妙,品語言魅力,感受詩人把西湖比成中國古代最美的女子,他對西湖是多么熱愛。并采取多種形式讀出這種感受。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引導學生依托詩文反復品味語言,在讀的過程中,投入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在誦讀過程中,深入品味語言的韻律內(nèi)涵。在讀中檢查理解。然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板書:淡妝濃抹)并非是對西湖一時一景的描寫,而是抓住了西湖神韻,進行的精煉概括,成了贊美西湖的巔峰之作。而學生此時的理解仍然只停留在詩中對晴天、雨天的描寫上。只有學生感受西湖不同季節(jié),不同天氣下的景色,才能深刻理解這兩句詩。因此,在后面的教學中,隨著學生對西湖組詩的學習,逐步加深理解,感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魅力。

三、學習第二首。(出示詩)。

西湖自古美名傳,無數(shù)文人都贊美過它,由此轉入對楊萬里的《曉出凈慈詩送林子方》的學習。

1、學生讀通詩句。

2、然后說說如果根據(jù)詩意畫一幅畫,你會用怎樣的色彩,畫成什么樣。引導學生抓住“接天、無窮碧”想象荷葉之廣袤,視野之寬闊;抓住“映日、別樣紅”感受花之鮮艷,這是對學生進行說和想象的訓練點。比如:荷葉的描寫,由一片綠葉到一湖綠葉,直到水天相接處,藍天、碧葉、紅花相映成畫。讓學生在豐富想象中感受美,并用讀表現(xiàn)出來。六月西湖,碧葉紅花妝扮,濃妝艷抹,品湖之濃艷,這正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學習第二首,既是對“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加深理解,又以此句抒情。

四、拓展補充。

古詩詞是燦爛輝煌的寶藏,不應止于課本、課堂學習的局限。應借助課堂教學拓展延伸,大量閱讀,我根據(jù)學生學習基礎及教材內(nèi)容,優(yōu)化課堂資源,擴展古詩詞學習的深度和廣度。因此,我補充《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錢塘湖春行》。讓學生讀后說說自己的感受,體會雨中西湖及春天西湖的美,再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加深理解。

2、為全面感受西湖美,體會“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美妙,再欣賞雪中西湖、秋之湖、月下西湖的美景。(板書:秋、雪、冬)此時,學生完全感受到西湖“晴陰雨雪皆成景,春夏秋冬入畫屏。(板書:皆成景、入畫屏)。

五、賽詩會。

舉行跨時空的賽詩會,教師語言鋪設情境,學生以不同詩人身份吟誦四首古詩,既激發(fā)學生誦讀興趣,深化對詩的感悟,又把同一題材的詩串在一起,便于記憶。

六、最后,以超市的形式出示作業(yè),給學生選擇余地,把課堂內(nèi)容延伸到課下。

一、說教材:《飲湖上初晴后雨》這首詩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六組第一篇課文《古詩兩首》中的第二首。本組課文以“壯麗的祖國山河”為專題組......

一、說教材:《飲湖上初晴后雨》這首詩是北師大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五組的第二篇課文《古詩兩首》中的第二首。本組課文以水為專題組織單元。這......

飲湖上初晴后雨說課稿篇七

尊敬的領導、評委、老師們:

大家晚上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飲湖上初晴后雨》。接下來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和學法、教學準備、課時安排、教學過程、教學板書幾個方面進行解說。

《飲湖上初晴后雨》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第21課古詩兩首中的第二首。是北宋詩人蘇軾的一首寫景抒情詩,詩中描寫了西湖晴天和雨天不同的美麗景色,抒發(fā)了作者熱愛西湖,贊美西湖,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由于鄉(xiāng)村的學生沒見過西湖,所以教學上有一定的困難。但是,他們對計算機的操作有了一定的基礎和能力,初步具有了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好奇的求知欲。我讓他們上網(wǎng)查找有關西湖的資料和圖片。為了能讓學生輕松愉快地學習,我想讓學生利用多媒體課件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讓學生直觀感受西湖的晴天和雨天的美,為學習詩文做了很好的鋪墊。

(一)知識與技能。

1.認識兩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熟讀成誦。

3.感悟詩的文美、景美、意境美、情美,能用自己的話說說詩的大致意思。

4.學以致用,寫作訓練,培養(yǎng)語用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學生朗讀詩文,隨文識字。

2.教師范讀、引讀、帶讀,學生個別讀、小組讀、男女生開火車讀。

3.學生朗讀感悟,背誦積累。

4.結合文中的注釋,自己體會詩意,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寫一寫。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體會作者的情懷,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重點:理解詩句的意思。

突破方法:借助多媒體課件展示畫面,指導學生觀察,邊想象詩句所描繪的景象;通過朗讀,感知古詩的意思,解決重點。

難點:體會詩的意境美,培養(yǎng)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突破方法:通過反復吟誦,讀懂詩句內(nèi)容,體會詩的意境和情感。在讀背中,積累古詩,感受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

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自學。教師示范引領、指導朗讀。

學生:自讀自悟、反復讀,讀反復,背誦積累同伴合作、交流、共解疑難。

西湖風景圖、生字詞、古詩的課件。

學生收集有關古詩內(nèi)容和詩人的資料,搜集描寫祖國大好河山的古詩。

我用一課時完成。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學生背誦交流,教師評定。)。

2.誰還知道這首詩的作者是誰呢?

(學生回答:蘇軾。教師給與肯定、鼓勵。)。

引領學生讀題,解疑、點撥。

4.師簡介作者:蘇軾宋代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詩人,被稱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留下了許多經(jīng)典的文學作品。下面就請同學們?nèi)プx讀蘇軾的這首《飲湖上初晴后雨》,體會作者的情懷,感受一下我國傳統(tǒng)文化古詩的魅力,感受古詩語言的精妙、簡約之美吧。

(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在復習舊知的同時,很自然地進入新知的學習,找到新知和舊知的支點,達到學習的遷移。激發(fā)學生求知的欲望,為學習新知識做了很好的鋪墊。)。

(二)、初讀古詩。

1.要求學生自讀古詩,并隨文識字,解決字詞難題,讀通讀順。

(學生讀書,教師走進學生相機指導。)。

2.出示課件:古詩文。

(1)指名朗讀古詩,訓練學生朗讀,順便解決字詞難題。

(2).男女生開火車讀,小組開火車讀,訓練朗讀,指導朗讀。

(3).教師引讀,學生接讀。

(4).教師示范朗讀,讓學生感受古詩的意境美語言美情感美。

(這樣的設計目的: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利用不同層次的朗讀和教師的示范朗讀,能很好地指導學生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古詩的節(jié)奏美、韻律美、意境美,從而感受詩歌的魅力。)。

(三)、精讀古詩,品讀意境美,賞析佳句。

1.指名學生讀古詩文,其他同學思考:聽懂了什么呢?這句話寫了什么意思呢?

(學生交流,教師評點。)。

2.讓學生自己結合課文注釋,自行解決詩文大意,先自己說,后和同桌交流,解決疑難。(培養(yǎng)合作精神)。

3.交流理解詩意,教師相機點撥。

4.訓練學生熟讀成誦(給足2分鐘時間),交流背誦訓練(達到當堂訓練、集體訓練)。

這樣的環(huán)節(jié)設計目的是:訓練學生的傾聽能力和語言概述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交際能力和訓練記憶力,又達到集體訓練和當堂訓練的目的。)。

(四)、美讀古詩,體會意境美、語言美、景美情更美。

(1)、教師再度示范讀,以有效指導朗讀。

(2)、學生美讀古詩,體會情感。

(這樣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在讀中品,在品中讀,在讀中感悟詩的意境美、語言美、情感美,又能很好地指導學生的朗讀,增強讀的效果和能力。)。

(五)、課堂總結。

同學們,我們的大文豪、書畫家、詩人蘇軾,僅僅用了28個漢字,就把西湖晴天和雨天的兩種不同風格的美景描繪的淋漓盡致!這正體現(xiàn)了古詩的語言特點和語言的魅力——簡約精妙,同時字里行間里也流露出作者贊美西湖、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懷。也可見他的語言文字的運用和表達能力都是很強的。我們學習語言就是要積累語言,運用語言。

(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目的:課堂總結是想讓學生更加明白一節(jié)課學習的重難點,明確語言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給學生內(nèi)心的震撼,以此來激發(fā)學生語言表達的欲望。)。

(六)、拓展升華,學以致用。

同學們,請你們也拿起手中的筆,運用你們學過的語言,恰當?shù)赜蒙弦恍┟涝~美句,來描寫西湖晴天和雨天的兩種不同的美麗景象吧!要讓讀者一看、聽者一聽就能明白你想要表達的是怎樣的感情。

1.學生習作練筆。

2、交流習作,師生評定。

(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目的:通過對比寫,讓學生明白對于同一種景物的描述,我們可以采用不同的寫法及表達方式,達到同構異想,找到知識的'原點和支點,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習寫作方法,積累表達方法。訓練語言的運用表達和實踐能力)。

飲湖上初晴后雨說課稿篇八

有幸聆聽了李老師的《飲湖上初晴后雨》,有些小小的感受:

一、創(chuàng)設情境,感知美。

課始,李老師選用與詩意相協(xié)調(diào)的古箏樂曲《平湖秋月》,并配上西湖的十大勝景,孩子們靜靜地坐著凝神細聽,耳中滿是曲調(diào)宛轉的古曲,老師深情的朗誦,孩子們很輕松地進入了“千里鶯啼綠映紅”的西子湖畔。課件中,伴隨著一張張西湖圖片出示,西湖美麗、多姿、朦朧、奇妙的景色真實生動地展現(xiàn)孩子們眼前。古詩中“形象”化為可作用于視覺感受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圖片,為學生創(chuàng)設出詩的意境;古詩中的“情”化為可作用聽覺的旋律,學生披文入境,感受了語言文字的精妙。在教學時,李老師更是借用那微妙的雨聲,將孩子帶到了煙雨迷蒙的西湖,領略那披著薄薄輕紗的“少女”,讓學生感受了詩歌的意境,更好地投入自己的情感。

二、緊抓詞語,品味美。

古詩用詞非常精煉,一字一詞都經(jīng)過作者的千錘百煉所至,因此抓住重點字詞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詩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在教學時,李老師緊緊抓住“雨”、“奇”、“晴”、“好”來理解詩意,感受詩境,讓學生隨著詩人分別走進了煙雨蒙蒙和水光瀲滟的西湖,不管是“雨”還是“晴”,對詩人來說都是那樣的美妙,得以引出“淡妝濃抹總相宜”。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體驗到了自然美。

三、安排練筆,體會美。

李老師在讓學生感受西湖的雨天和晴天的美景后,安排了兩次的小練筆:(1)是雨,讓西湖的草更??;是雨,讓西湖的花更??????;……(2)陽光明媚,蕩舟西湖,我看見湖面??????;岸邊???;湖堤的小道上???;……這些練習不但能讓學生更深的理解詩歌反映的內(nèi)容,而且能讓學生感受雨中西湖的奇,品味晴天西湖的好,將學生完完全全地帶入了美麗的西子湖畔。

飲湖上初晴后雨說課稿篇九

《飲湖上初晴后雨》是人教版實驗教材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21課《古詩兩首》中的第二首。第一首《望天門山》描繪的是天門山夾江對峙,長江雄奇秀麗的景色;《飲湖上初晴后雨》描繪的是西湖在不同氣候下呈現(xiàn)的不同風姿。它的作者是宋朝詩人蘇軾,原作有兩首,這是第二首。詩人只用了28個字,就讓我們感受到他對西湖的喜愛和對大自然的熱愛。

二、教學目標。

基于對教材的了解和三年級學生的情況,本節(jié)課,我制定了的教學目標是:

1、認識“亦、妝”2個字。

2、正確、有感情地朗讀古詩,了解詩句意思,并背誦古詩。

3、通過朗讀感悟,引導學生想象畫面,體會詩人喜愛西湖的情感,培養(yǎng)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

三、教學重難點:

1、理解并背誦古詩。

2、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感悟、想象畫面,體會詩文表達的情感。

四、教法、學法。

為了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審美感官,體會詩詞的情趣與意境,我采用的。

教法是:創(chuàng)設情境法、朗讀品味法、想象體驗法。

學法是:采用聽、說、讀、品、思等多種感官互動的學習方法。

教具是: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

根據(jù)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本節(jié)課,我設計了四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1、激趣導入,初識詩人揭課題。

2、初讀正音,了解詩文大意。

3、細讀品析,體悟詩人情感。

4、拓展延伸,感受祖國山河美。

(一)、激趣導入,初識詩人揭課題。

上課伊始,我說:“孩子們,上節(jié)課我們領略了天門山和長江的雄奇秀麗,現(xiàn)在想不想到杭州的西湖去看看呢?”我播放課件西湖風景視頻后,這樣說:“孩子們,這就是這是西湖。西湖如一首詩,似一幅畫,歷史上無數(shù)個文人墨客都喜歡贊美它。在宋朝,有一位詩人,他第一次來到杭州就喜歡上了西湖,并視西湖為他的'第二故鄉(xiāng),你們知道他是誰嗎?”(板書:蘇軾,然后課件出示蘇軾資料。)接著說:“今天我們就隨著大詩人一起去看看他眼中的西湖。”師板書課題,強調(diào)“初、晴”的書寫,然后齊讀課題,理解課題。

(二)、初讀正音,了解詩文大意。

“讀古詩和讀其他文章不同,要把節(jié)奏讀出來,讀出詩的味道?!彼?,我先要求學生合作讀,讀準字音;接著我示范讀,指導認讀“瀲滟、亦奇、淡妝”;然后要求學生自由讀,把詩讀流利、讀出節(jié)奏;最后匯報讀。在匯報讀的過程中我不斷指導,及時評價。在這樣層層遞進地讀之后,我引導學生結合注釋了解詩文大意(課件出示補充資料),為品詩意做好鋪墊。

(三)、細讀品析,體悟詩人情感。

新課程標準要求:“誦讀古代詩詞,要有意識地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备鶕?jù)這一要求,我從詩中所描繪的景物入手,引導學生在讀中想象畫面,從中獲得獨特的情感體驗和審美享受。

1.品讀前兩行詩句。

我先出示晴天西湖的畫面,問:“孩子們,你們看到了什么?你們能用一個詞來形容眼前的景象嗎?詩人用了哪個詞呢?”通過直觀形象的畫面幫助學生理解“瀲滟”就是波光閃動的樣子。接著又啟發(fā)學生盡情發(fā)揮想象:“晴天的西湖除了波光閃閃的湖面,還會有哪些美麗的景象?”然后多層次多角度地誦讀“水光瀲滟晴方好?!?/p>

我采用創(chuàng)設情境引讀法:

西湖的水在陽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金光閃閃,真好!請讀——水光瀲滟晴方好。

晴天的西湖色彩明麗、熠熠生輝,令人賞心悅目。請美美地讀一讀——水光瀲滟晴方好。

晴天的西湖真美,讓我們帶著內(nèi)心的喜愛,大聲地讀——水光瀲滟晴方好。

在這樣創(chuàng)設的情景中,學生不斷地品讀,漸入詩的意境、詩人的情感世界。

當孩子們還沉浸在晴天西湖的美麗中時,我話鋒一轉:“雨中的西湖又是怎樣的景象呢?請大家閉上眼睛想一想。”孩子們閉目冥想,我旁白:“雨水灑在湖面上、灑在周圍的山上、灑在荷花和荷葉上,又會怎樣呢?”通過一系列鋪墊,雨中西湖朦朧、神秘、奇妙的畫面浮現(xiàn)在了孩子們的腦海中,從而體悟到:雨中的西湖同樣令詩人喜愛。帶上這樣的感受合作讀、男女生接力讀,這對后兩句詩文的理解和體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品讀后兩行詞句。

我出示《越王勾踐》電視劇照中西施作為村女和王妃的不同照片,讓孩子們理解什么是“淡妝”、“濃抹”、以及為什么“總相宜”,因為美女的天然麗姿沒有變。然后利用這組對比圖片反復誦讀“淡妝濃抹總相宜”,突然畫面變回西湖陰晴圖片,詩句卻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引導學生明白,詩寫的不是美女,而是西湖,美女只是一個比方而已,西子湖也因此得名。接著,我又出示幾組圖片讓學生想象:“眼前的西湖像什么時候的西子?”讓學生感受到西湖晴陰雨雪皆成景,春夏秋冬入畫屏,進一步體會“濃妝淡妝”指的是西湖不同季節(jié),不同天氣下的景色。同時也明白了詩人心中,西湖無論什么時候、什么樣子都是美的。在理解的基礎上齊讀、比賽讀,從而感受詩人對西湖深深的喜愛,并體會到古代詩詞的語言的魅力。

在此基礎上,我指導學生把自己當做詩人,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整首詩。接著,我建議孩子們把后兩行詩正確、工整地抄寫在積累本上,并指導書寫“、抹、宜”。

(四)、拓展延伸,感受祖國山河美。

六、板書設計:

這樣的板書設計力求簡潔,既體現(xiàn)整首詞的脈絡,又體現(xiàn)“一切景語皆情語”的思想。

西湖晴好雨奇。

總相宜。

西子淡妝濃抹。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飲湖上初晴后雨說課稿篇十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教材分析。

《飲湖上初晴后雨》是人教版實驗教材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21課《古詩兩首》中的第二首。第一首《望天門山》描繪的是天門山夾江對峙,長江雄奇秀麗的景色;《飲湖上初晴后雨》描繪的是西湖在不同氣候下呈現(xiàn)的不同風姿。它的作者是宋朝詩人蘇軾,原作有兩首,這是第二首。詩人只用了28個字,就讓我們感受到他對西湖的喜愛和對大自然的熱愛。

教學目標。

基于對教材的了解和三年級學生的情況,本節(jié)課,我制定了的教學目標是:

1、認識“亦、妝”2個字。

2、正確、有感情地朗讀古詩,了解詩句意思,并背誦古詩。

3、通過朗讀感悟,引導學生想象畫面,體會詩人喜愛西湖的情感,培養(yǎng)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

教學重難點。

1、理解并背誦古詩。

2、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感悟、想象畫面,體會詩文表達的情感。

教法、學法。

學法是:采用聽、說、讀、品、思等多種感官互動的學習方法。

教具是: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根據(jù)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本節(jié)課,我設計了四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一)激趣導入,初識詩人揭課題。

(二)初讀正音,了解詩文大意。

(三)細讀品析,體悟詩人情感。

(四)拓展延伸,感受祖國山河美。

一、激趣導入,初識詩人揭課題。

上課伊始,我說:“孩子們,上節(jié)課我們領略了天門山和長江的雄奇秀麗,現(xiàn)在想不想到杭州的西湖去看看呢?”我播放課件西湖風景視頻后,這樣說:“孩子們,這就是這是西湖。西湖如一首詩,似一幅畫,歷史上無數(shù)個文人墨客都喜歡贊美它。在宋朝,有一位詩人,他第一次來到杭州就喜歡上了西湖,并視西湖為他的第二故鄉(xiāng),你們知道他是誰嗎?”(板書:蘇軾,然后課件出示蘇軾資料。)接著說:“今天我們就隨著大詩人一起去看看他眼中的西湖?!睅煱鍟n題,強調(diào)“初、晴”的書寫,然后齊讀課題,理解課題。

二、初讀正音,了解詩文大意。

“讀古詩和讀其他文章不同,要把節(jié)奏讀出來,讀出詩的味道?!彼?,我先要求學生合作讀,讀準字音;接著我示范讀,指導認讀“瀲滟、亦奇、淡妝”;然后要求學生自由讀,把詩讀流利、讀出節(jié)奏;最后匯報讀。在匯報讀的過程中我不斷指導,及時評價。在這樣層層遞進地讀之后,我引導學生結合注釋了解詩文大意(課件出示補充資料),為品詩意做好鋪墊。

三、細讀品析,體悟詩人情感。

新課程標準要求:“誦讀古代詩詞,要有意識地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根據(jù)這一要求,我從詩中所描繪的景物入手,引導學生在讀中想象畫面,從中獲得獨特的情感體驗和審美享受。

1.品讀前兩行詩句。

我先出示晴天西湖的畫面,問:“孩子們,你們看到了什么?你們能用一個詞來形容眼前的景象嗎?詩人用了哪個詞呢?”通過直觀形象的畫面幫助學生理解“瀲滟”就是波光閃動的樣子。接著又啟發(fā)學生盡情發(fā)揮想象:“晴天的西湖除了波光閃閃的湖面,還會有哪些美麗的景象?”然后多層次多角度地誦讀“水光瀲滟晴方好?!?/p>

我采用創(chuàng)設情境引讀法:

西湖的水在陽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金光閃閃,真好!請讀——水光瀲滟晴方好。

西湖的山在陽光的照射下,翠色欲滴,亮得耀眼,真好!請讀——水光瀲滟晴方好。

西湖的荷花、荷葉遠遠望去有粉有綠,在陽光的照射下,在湖水的蕩漾中,顯得更加嬌艷,請讀——水光瀲滟晴方好。

晴天的西湖色彩明麗、熠熠生輝,令人賞心悅目。請美美地讀一讀——水光瀲滟晴方好。

晴天的西湖真美,讓我們帶著內(nèi)心的喜愛,大聲地讀——水光瀲滟晴方好。

在這樣創(chuàng)設的情景中,學生不斷地品讀,漸入詩的意境、詩人的情感世界。

當孩子們還沉浸在晴天西湖的美麗中時,我話鋒一轉:“雨中的西湖又是怎樣的景象呢?請大家閉上眼睛想一想?!焙⒆觽冮]目冥想,我旁白:“雨水灑在湖面上、灑在周圍的山上、灑在荷花和荷葉上,又會怎樣呢?”通過一系列鋪墊,雨中西湖朦朧、神秘、奇妙的畫面浮現(xiàn)在了孩子們的腦海中,從而體悟到:雨中的西湖同樣令詩人喜愛。帶上這樣的感受合作讀、男女生接力讀,這對后兩句詩文的理解和體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品讀后兩行詞句。

我出示《越王勾踐》電視劇照中西施作為村女和王妃的不同照片,讓孩子們理解什么是“淡妝”、“濃抹”、以及為什么“總相宜”,因為美女的天然麗姿沒有變。然后利用這組對比圖片反復誦讀“淡妝濃抹總相宜”,突然畫面變回西湖陰晴圖片,詩句卻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引導學生明白,詩寫的不是美女,而是西湖,美女只是一個比方而已,西子湖也因此得名。接著,我又出示幾組圖片讓學生想象:“眼前的西湖像什么時候的西子?”讓學生感受到西湖晴陰雨雪皆成景,春夏秋冬入畫屏,進一步體會“濃妝淡妝”指的是西湖不同季節(jié),不同天氣下的景色。同時也明白了詩人心中,西湖無論什么時候、什么樣子都是美的。在理解的基礎上齊讀、比賽讀,從而感受詩人對西湖深深的喜愛,并體會到古代詩詞的語言的魅力。

在此基礎上,我指導學生把自己當做詩人,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整首詩。接著,我建議孩子們把后兩行詩正確、工整地抄寫在積累本上,并指導書寫“、抹、宜”。

四、拓展延伸,感受祖國山河美。

我總結過渡:“描寫西湖的古詩還有很多,你知道有哪些?”交流后我課件出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領著誦讀。接著布置作業(yè)進一步拓展:“描寫祖國風光的古詩詞也很多,請你課下收集,讀給小伙伴聽”。這樣的設計,既能讓學生了解掌握更多詩詞名句,又能學生培養(yǎng)對古詩詞的興趣和對祖國山河的熱愛。

飲湖上初晴后雨說課稿篇十一

一、素質(zhì)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學會本課5個生字,理解詩句的意思。

(二)能力訓練點。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能背誦。

2.訓練學生自我感悟詩句意思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體會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愛。

(四)美育滲透點。

通過理解詩句,感受自然之美,語言文字之美,陶冶學生愛美的情趣,提高鑒賞美的能力。

二、學法引導。

(一)教師教法。

創(chuàng)設情境法、引導法、點撥法。

(二)學生學法。

借助詞典及書上注釋自讀感悟。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一)重點。

1.理解詩句,了解古詩所描寫的景物,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二)難點。

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疑點。

“應憐屐齒印蒼苔”的含義及它與“小扣柴扉久不開”的關系。

(四)解決辦法。

1.多讀品味。

2.發(fā)揮小組優(yōu)勢,討論交流。

3.教師引導,提供插圖投影片,適當點撥。

四、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一)教師活動設計。

激趣導入??,指導學生自學古詩,引導學生匯報交流,提供媒體展示,隨機評價,布置作業(yè)?。

(二)學生活動設計。

課前預習,課堂自讀感悟,討論交流,朗讀與背誦,為古詩配畫。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啟發(fā)談話。

古詩是同學愛讀愛背的文學體裁。背誦理解古詩對積累語言、培養(yǎng)語感是最有效的做法了。今天我們來學習宋代三位大詩人的作品。

板書:12??古詩三首。

2.明確本節(jié)課學習目標:學習第一首《游園不值》。

(二)自學、探究《游園不值》。

1.讀通全詩。

2.自主探究詩句意思及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3.小組合作,共同探討,教師巡視指導。

(三)匯報自學收獲。

1.指定一個小組的代表到臺上來,給大家講這首詩。(教師用電腦呈現(xiàn)寫有這首詩的字幕片,或直接用投影。)。

在學生講的過程中,其他人可以發(fā)表不同的看法,可以質(zhì)疑;這名“小老師”如答不上來或答不對,可由其他學生代答,學生都不會可由老師點撥。

2.在學生充分發(fā)表看法后,師生共同整理,梳理出通暢的詩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l)關于題目。

游園不值:意思是游覽花園,沒能進去,因而沒游成。不值:沒有遇到。

(2)“應憐屐齒印蒼苔”的含義及與下句的關系。

師引導:這句詩除了要理解每個詞語的意思,要想弄清含義還要調(diào)整詞序,還要弄清各個部分的主語。

應:大概,表示推測。

憐:在詩中是愛惜的意思。

展齒:古時的木底鞋下的橫梁。這里指鞋底。

蒼苔:生長在地上的青苔。

“憐”什么?是屐齒還是蒼苔?學生比較后,覺得“蒼苔”柔弱纖細,應該“憐”蒼苔。

是誰“憐蒼苔”呢?當然是園子的主人。

這句怎樣調(diào)整才通順?“應憐蒼苔屐齒印”。

通順的意思是:大概是(花園的主人)太愛惜蒼苔,(怕被我的)木鞋底踩壞。

第一句意思明確了,學生自然明白因為園子主人“憐蒼苔”,所以才有“小扣柴扉久不開”,一因一果。

(3)關于“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這兩句詩的理解。

a.表面意思:園子里的春色是關不住的,一枝紅杏已經(jīng)探出墻頭來。(看圖印證)。

b.這兩句詩反映了春天朝氣蓬勃、生動活潑,使人感到生命力的強大及不可阻擋。

(前兩句感到掃興、遺憾;后兩句則有對蓬勃春意的贊美,心中充滿驚喜、快慰。這首詩主要表達了作者對春的贊頌,對旺盛生命力的贊頌。)。

(四)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并背誦下來。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背誦《游園不值》。

(二)自主探究。

1.讀通全詩。

2.朗讀、感悟詩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小組合作,共同探討。

(三)匯報自學收獲。

1.指名到臺上當小老師,指著字幕片上的詩句,逐詞逐句講解需要點撥的地方:

(1)題目。

“飲湖上初晴后雨”,詞序調(diào)整“初晴后雨”應該是“雨后初晴”,“飲湖上”應為“湖上飲”,題目應調(diào)整為“雨后初晴湖上飲”,把省略的部分補充完整,意思是雨后初晴(在)西湖上飲(酒)時(看到的景象)。

(2)西子,春秋時越國有名的美女,叫西施。

(3)相宜:合適,適宜。

(4)前兩句寫的是實景,后兩句則是作者大膽的想像,用西施之美來比喻西湖之美,表達了作者對西湖美景的愛之深。

(5)前兩句中的詞語之間對仗工整,如“水光”對“山色”,讓學生找出其他相對應的詞語,體會作者構思、用詞之精妙,充分展示了晴天、雨天西湖迥然不同的風姿。

讓學生看繪有插圖的投影片(晴、雨兩張)。

2.讓學生質(zhì)疑,師生共同解答。

(四)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1.聽范讀。

2.學生練習。

3.組內(nèi)交流讀。

4.班上展示。

(五)背誦這首詩。

第三課時。

(一)復習導入??。

1.指名背誦前兩首詩。

2.說說這兩首詩中哪些句子給你的印象最深,為什么?

3.本節(jié)課任務:學習《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二)自主探究。

1.讀通詩句,詩準字音。

2.自讀、感悟,讀懂詩句,體會情感。

3.組內(nèi)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三)匯報學習收獲。

1.請一名學生上臺講詩意,其他人隨時質(zhì)疑,“小老師”若解答不出,教師相機點撥。

學生的質(zhì)疑處可能是:

(1)“凈慈寺”與“西湖”有何聯(lián)系?

題目中的“凈慈寺”是一個佛寺,在杭洲西湖邊上。

(2)“林子方”,是作者的朋友。

(3)題目意思是清早走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時看到的景色。)。

(4)“無窮”,在詩中指范圍廣,無邊無際?!盁o窮碧”,指無邊的綠伸向遠方。

(5)“別樣紅”,紅得特別出色,特別可愛。

引導:同樣是寫西湖,這首詩與前一首有什么不同?

(前一首詩中作者用奇麗的想像把西湖擬人化了,表現(xiàn)了西湖之美;這一首詩作者集中描繪了湖面蓮葉、荷花,紅綠相映,荷日生輝,把西湖之美具體化了。)。

2.看圖,(用投影)直觀感受西湖六月的美。

(四)感情朗讀,并背誦這首詩。

(五)總結、擴展。

1.指名朗讀三首詩。

2.說說每首詩的各自特色和情感表達方面的相同之處。

3.談談自己的收獲。

4.課下閱讀相關內(nèi)容的古詩并背誦一首。

(六)布置作業(yè)?。

1.正確書寫5個生字。

2.將三首詩摘抄在自己的讀書筆記上。

3.為“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或“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配畫。

4.把《游園不值》改編成一個故事,并講給別人聽。

附:板書設計?。

飲湖上初晴后雨說課稿篇十二

宋代:蘇軾。

朝曦迎客艷重岡,晚雨留人入醉鄉(xiāng)。

此意自佳君不會,一杯當屬水仙王。

其二。

作者:蘇軾。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二、譯文。

天色朦朧就去迎候遠道而來的客人,晨曦漸漸地染紅群山。傍晚泛舟西湖,天上飄來了一陣陣雨,客人不勝酒力已漸入醉鄉(xiāng)。西湖晴雨皆宜,如此迷人,但客人并沒有完全領略到。如要感受人間天堂的神奇美麗,還是應酌酒和西湖的守護神“水仙王”一同鑒賞。

其二。

晴天,西湖水波蕩漾,在陽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極了。下雨時,遠處的山籠罩在煙雨之中,時隱時現(xiàn),眼前一片迷茫,這朦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如果把美麗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妝也好,濃妝也罷,總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麗質(zhì)和迷人神韻。

三、文學賞析。

這組詩共二首,但許多選本只看中第二首,因而第一首已鮮為人知。其實第二首雖好,卻是第一首的注腳。第一首所說的“此意自佳君不會”的“此意”,正是指第二首所寫的西湖晴雨咸宜,如美人之淡妝濃抹各盡其態(tài)。不選第一首,題中的“飲”字也無著落。蘇軾的意思是說,多數(shù)人游湖都喜歡晴天,殊不知雨中湖山也自有其佳處。湖上有水仙王廟,廟中的神靈是整天守在湖邊,看遍了西湖的風風雨雨、晴波麗日的,一定會同意自己的審美觀點,因而作者要請水仙王共同舉杯了。這一首的首句“艷”字下得十分精到,把晨曦的絢麗多姿形容得美不勝收。若只看第二首,則“濃抹”一層意思便失之抽象。

其二。

第二首詩的上半首既寫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寫西湖的晴姿雨態(tài)?!八鉃囦偾绶胶谩泵鑼懳骱缣斓乃猓涸跔N爛的陽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蕩漾,波光閃閃,十分美麗?!吧缴諠饔暌嗥妗泵鑼懹晏斓纳缴涸谟昴换\罩下,西湖周圍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無,非常奇妙。從第一首詩可知,這一天詩人陪著客人在西湖游宴終日,早晨陽光明艷,后來轉陰,入暮后下起雨來。而在善于領略自然并對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詩人眼中,無論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從“晴方好”“雨亦奇”這一贊評,可以想見在不同天氣下的湖山勝景,也可想見詩人即景揮毫時的興會及其灑脫的性格、開闊的胸懷。上半首寫的景是交換、對應之景,情是廣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間情景相對,西湖之美概寫無余,詩人蘇軾之情表現(xiàn)無遺。

下半首詩里,詩人沒有緊承前兩句,進一步運用他寫氣圖貌之筆來描繪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遺貌取神,只用一個既空靈又貼切的妙喻就傳出了湖山的神韻。喻體和本體之間,除了從字面看,西湖與西子同有一個“西”字外,詩人的著眼點所在只是當前的西湖之美,在風神韻味上,與想象中的西施之美有其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相似之處。而正因西湖與西子都是其美在神,所以對西湖來說,晴也好,雨也好,對西子來說,淡妝也好,濃抹也好,都無改其美,而只能增添其美。對這個比喻,存在有兩種相反的解說:一說認為詩人“是以晴天的西湖比淡妝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濃妝的西子”;一說認為詩人是“以晴天比濃妝,雨天比淡妝”。兩說都各有所見,各有所據(jù)。但就才情橫溢的詩人而言,這是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詩思偶到的神來之筆,只是一時心與景會,從西湖的美景聯(lián)想到作為美的化身的西子,從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想象西子應也是“淡妝濃抹總相宜”,當其設喻之際、下筆之時,恐怕未必拘泥于晴與雨二者,何者指濃妝,何者指淡妝。欣賞這首詩時,如果一定要使?jié)鈯y、淡妝分屬晴、雨,可能反而有損于比喻的完整性、詩思的空靈美。

飲湖上初晴后雨說課稿篇十三

古詩《飲湖上初晴后雨》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21課的內(nèi)容。該詩是宋代大詩人蘇軾寫的同題《絕句》中的第二首。作者以生動傳神的筆墨描繪了西湖在不同氣候下呈現(xiàn)的不同風姿。教學中應從抓住詩中的重點詞句,引導學生理解感悟。同時應發(fā)揮韻文形式利于朗讀的優(yōu)勢,以讀促思,以讀悟情。

三年級的學生對于韻文的學習有一定難度,但他們有了一定的學詩經(jīng)驗,會對本詩的學習、理解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兒童特有的表現(xiàn)欲望、探究需要、被認可的需要,利于教者進行教學活動的設計。

以學生學習和活動方式結構課堂教學是本設計突出的理念。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積極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實踐。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激發(fā)學生自主的潛能。抓住兒童心理,發(fā)展學生個性,注重引導學生在語言實踐中感悟、體驗、積累。滲透學習方法,促進學習實踐,激發(fā)求知欲望,培養(yǎng)學生對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

1.認識“亦、妝”兩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句;

3.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體驗詩句情感,培養(yǎng)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

4.在小組交流中,體驗合作的方法、樂趣,增強競爭意識;

5.鞏固學習方法,豐富學習經(jīng)驗,激發(fā)學生對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

一、談話切入,創(chuàng)設情境,欣賞畫面,引出新詩。

同學們,你們?nèi)ミ^西湖嗎?請同學說說自己的體會,沒去過的同學也關系,今天我們隨著攝影師的鏡頭一起去西湖看看吧?。úシ盼骱幕脽羝?/p>

二、組織合作,自主探究,小組匯報,相互補充,理解內(nèi)容,突出重點。

1.理解詩題意思,介紹作者;

2.自由讀詩句,讀準字音;

3.出示詩句中的詞語,開火車讀詞語;

4.將詞語帶入詩句,自由讀詩;

5.小組分工合作,出示學習方法:讀——提出疑問——借助注釋解疑——再讀;

6.小組匯報詩意,指名補充;

7.師說詩意,生說對應的詩句;

三、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讀背,加深感悟,增強體驗,提高能力。

1.師指導有感情朗讀,注意詩句的重音和停頓;

2.師介紹西湖與美女西施的相通之處,加深對詩句的理解;

3.配樂有感情朗讀;

4.師范讀,生想象情境;

四、拓展學習,開發(fā)資源,引導創(chuàng)新,促進實踐,綜合發(fā)展。

1.在有感情朗讀的基礎上指導背誦;

本課是一首寫景的古詩,在授課時,老師在課前搜集了大量有關西湖的圖片,由欣賞畫面引出教學內(nèi)容,營造學習氛圍,創(chuàng)設了教學氛圍,調(diào)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實現(xiàn)自然過渡。對于課題的解釋深入淺出,本首詩有一些字音較難,所以我設計了比賽的方式賽讀詞語,體現(xiàn)了扎實有效的教學風格,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極大限度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明確學習方法,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語文學習實踐當中,促進學生合作技能的提高。教師深入學習組中,及時了解學生學習過程的反饋信息,以便及時調(diào)整學習活動的進程或走向。對于詩意的理解在學生互相幫助、補充的基礎上,教師再進一步適時點撥。在師范讀生想象畫面這一環(huán)節(jié),激發(fā)了學生的想像力,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加深了學生對詩句內(nèi)容的感悟,以讀促思,升華理解,促進語言積累,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通過背誦其它描寫風景的詩句,喚起學生的認知,激勵學生閱讀背誦更多的詩歌作品,引導學生接觸更多的祖國傳統(tǒng)文化,促進認識積累,提高語文素養(yǎng)。

不足之處:三年級的學生對于小組合作學習還處于培養(yǎng)階段,小組合作學習的匯報這一環(huán)節(jié)應更加扎實,學生的合作意識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另外,從本首詩還可以進行拓展,布置研究性作業(yè),由課內(nèi)指向課外。如果教師把古詩板書在黑板上就更好了!

飲湖上初晴后雨說課稿篇十四

晴天,西湖水波蕩漾,在陽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極了。下雨時,遠處的山籠罩在煙雨之中,時隱時現(xiàn),眼前一片迷茫,這朦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麗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妝也好,濃妝也罷,總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麗質(zhì)和迷人神韻。

注釋。

瀲滟:水波蕩漾、波光閃動的樣子。方好:正顯得美。

空濛:細雨迷蒙的樣子。濛,一作“蒙”。亦:也。奇:奇妙。

欲:可以;如果。西子:即西施,春秋時代越國著名的美女。

總相宜:總是很合適,十分自然。

詩句賞析。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從詩題可知,詩人在西湖飲酒游賞,開始時陽光明麗,后來下起了雨。兩種不同的景致,讓他都很欣賞。他說:天晴之時,西湖碧水蕩漾,波光粼粼,風景正好;下雨時,西湖周圍的青山,迷蒙蒼茫,若有若無,又顯出另一番奇妙景致?!盀囦佟保ü忾W動。“空蒙”,煙雨迷茫。這兩個詞都是疊韻詞,增強了詩歌語言的音樂性。

這里,詩人既寫了湖光,又寫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韻,可以說內(nèi)容是很多的。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又很籠統(tǒng),因為這兩句并非只適用于西湖。其實,這正是詩人筆法高妙之處。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里,怎樣美法,恐怕沒人說得清。如果具體地描繪景物,可能會有個別精彩之句,但總失之太實、太具體,不能傳達出西湖給人的整體印象。蘇軾這兩句有高度的藝術概括性,同時又很形象、很傳神,想象空間很大,將“西湖即是美”這一人們共有的感受用詩的語言表述出來。同時,這兩句也反映出詩人開闊的胸襟與達觀自適的性情。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西子”即西施,春秋時越國有名的美女。無論是淡雅妝飾,還是盛裝打扮,西施都一樣美麗動人;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話,那么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樣美不勝收。

以絕色美人喻西湖,不僅賦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別致,情味雋永。人人皆知西施是個美女,但究竟是怎樣的美麗,卻只存在于個人心中。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嗎?采用這樣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寫,不知要節(jié)約多少筆墨,而它的寓意卻豐富深刻得多。它對讀者不只訴之于感受,同時也訴之于思考,讓讀者通過自己的想象去發(fā)揮詩的內(nèi)涵。這一出色的比喻,被宋人稱為“道盡西湖好處”的佳句,以致“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別名。也難怪后來的詩人為之擱筆:“除卻淡妝濃抹句,更將何語比西湖?”(宋人武衍《正月二日泛舟湖上》)。

飲湖上初晴后雨說課稿篇十五

《飲》是四年級上冊的一首寫景抒情的經(jīng)典詩文,是宋代大詩人蘇軾的一篇傳世佳作。這首詩抓住了夏季時晴時雨的特征,描繪了西湖在不同天氣下呈現(xiàn)的別樣風姿,表達了詩人對西湖美景的熱愛與贊美。

的意境。在教學這首詩時,我通過多種方式創(chuàng)設情境,力圖讓學生真正“入境”。課堂一開始,我就通過多媒體課件向?qū)W生播放了美麗的西湖風光圖片,并且用優(yōu)美的語言作旁白,讓學生對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觀的感受,營造了閱讀期待。在突破詩歌的教學難點,理解“瀲滟”一詞描繪的西湖畫面時,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閃閃的畫面,并且讓學生盡情發(fā)揮想象“晴天的西湖除了波光閃閃的湖面,還會有哪些美麗的景象?”在讓學生感受雨中西湖畫面時,我又讓學生閉上雙眼在雨聲中冥想:“雨中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象?”通過一系列鋪墊,學生漸漸進入了詩歌的情境,西湖時晴時雨的美麗畫面浮現(xiàn)在了他們的腦海之中,這對詩歌后兩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理解,對詩人情感的體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古詩教學中,朗讀是重頭戲,只有通過朗讀,才能讓學生理解詩歌,體會到詩人表達的感情。這一堂課中,我采用了多種朗讀形式,有范讀、個別讀、分小組讀、男生讀、女生讀、齊讀等。通過這一系列的朗讀活動的開展,學生漸漸體悟到了詩人的情感。

飲湖上初晴后雨說課稿篇十六

后雨:陰雨天的西湖。

“飲湖上初晴后雨”,詞序調(diào)整“初晴后雨”應該是“雨后初晴”,“飲湖上”應為“湖上飲”,題目應調(diào)整為“雨后初晴湖上飲”,把省略的部分補充完整,意思是雨后初晴(在)西湖上飲(酒)時(看到的景象)。

【原文】。

宋·蘇軾。

水光瀲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濃妝淡抹總相宜。

【注釋】。

飲湖上初晴后雨:即詩人與朋友在西湖飲酒游覽,適逢天氣由晴轉雨的意思。

瀲滟:波光閃動的樣子。

方好:正好。方,剛剛,副詞。

空蒙:形容云霧迷茫,似有若無。

亦:也。

奇:奇妙。

欲:想要。

西湖:這里指杭州西湖,又叫西子湖,因為它在杭州西面;叫西子湖,則是從這首小詩而來。

西子:即西施,春秋時代越國著名的美女,姓施,家住浣紗溪村(在今浙江諸暨縣)西,所以稱為西施。

淡妝濃抹:或淡雅地妝束,或濃艷地打扮。

【翻譯】。

水波閃動晴天時景色迷人,

山巒迷茫煙雨中也顯得神奇。

如果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

無論淡妝濃妝她總是美麗。

水波蕩漾的晴天,景色真好,煙雨迷茫的雨天景色更加奇特。如果把西湖比作西施,不論她是淡雅的裝束,還是濃艷的打扮,都是一樣光彩照人。

【賞析】。

這是一首贊美西湖美景的詩,寫于詩人任杭州通判期間。原作有兩首,這是第二首。

首句“水光瀲滟晴方好”描寫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蕩漾,波光閃閃,十分美麗。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寫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籠罩下,西湖周圍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無,非常奇妙。從題目可以得知,這一天詩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陽光明麗,后來下起了雨。在善于領略自然美景的詩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態(tài)都是美好奇妙的?!扒绶胶谩薄坝暌嗥妗?,是詩人對西湖美景的贊譽。

“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兩句,詩人用一個奇妙而又貼切的比喻,寫出了西湖的神韻。詩人之所以拿西施來比西湖,不僅是因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個“西”字,同樣具有婀娜多姿的陰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們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質(zhì),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為的修飾,隨時都能展現(xiàn)美的風致。西施無論濃施粉黛還是淡描娥眉,總是風姿綽約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態(tài)還是花朝月夕,都美妙無比,令人神往。這個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認,從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別稱。

這首詩概括性很強,它不是描寫西湖的一處之景、一時之景,而是對西湖美景的全面評價。這首詩的流傳,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北宋文學家、知名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洵、弟轍,合稱“三蘇”。他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又刻苦學習,青年時期就具有廣博的歷史文化知識,顯露出多方面的藝術才能。枕頭仁宗嘉v二年(1057年)考進士時,主司歐陽修見其文章連稱“快哉!快哉!”1059年任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神宗時,任太常博士、開封府推官,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請求外任,出為杭州通判,改知密州、徐州、湖州。元豐二年(1079年),御史臺有人摘引其非議新法的詩句,以“訕謗朝政”罪名入獄,即所謂“烏臺詩案”。出獄后,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五年后,改任汝州團練副使。哲宗即位司馬光等舊黨執(zhí)政,他復為朝奉郎,任登州知州、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充任侍讀,又因與司馬光等政見不合,請求外任,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后任兵部尚書兼侍讀、端明殿這士兼翰林侍讀學士、守禮部尚書。元v八年(1093年)新黨再度執(zhí)政,他以“譏刺先朝”罪名,貶為惠州安置、再貶為儋州(今海南省儋縣)別駕、昌化軍安置?;兆诩次唬{(diào)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卒于常州,謚號文忠。

蘇軾的文學觀點和歐陽修一脈相承,但更強調(diào)文學的獨創(chuàng)性、表現(xiàn)力和藝術價值。他認為作文應達到“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zhì),但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tài)橫生”(《答謝民師書》)的藝術境界。蘇軾散文著述宏富,與韓愈、柳宗元和歐陽修三家并稱。文章風格平易流暢,豪放自如。釋德洪《跋東坡(左忄右允)池錄》說:“其文渙然如水之質(zhì),漫衍浩蕩,則其波亦自然成文?!?/p>

蘇詩現(xiàn)存約四千首,其詩內(nèi)容廣闊,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筆力縱橫,窮極變幻,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為宋詩發(fā)展開辟了新的道路。燮星期《原詩》說:“蘇軾之詩,其境界皆開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萬物,嬉笑怒罵,無不鼓舞于筆端?!壁w翼《甌北詩話》說:“以文為詩,自昌黎始,至東坡益大放厥詞,別開生面,成一代之大觀。……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筆一枝,爽如哀梨,快為并剪,有必達之隱,無難顯之情,此所以繼李、杜后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處亦在此?!?/p>

蘇軾的詞現(xiàn)存三百四十多首,沖破了專寫男女戀情和離愁別緒的狹窄題材,具有廣闊的社會內(nèi)容。蘇軾在我國詞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將北宋詩文革*運動的精神,擴大到詞的領域,掃除了晚唐五代以來的傳統(tǒng)詞風,開創(chuàng)了與婉約派并立的豪放詞派,擴大了詞的題材,豐富了詞的意境,沖破了詩莊詞媚的界限,對詞的革*和發(fā)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劉辰翁《辛稼軒詞序》說:“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

蘇軾是我國文學史上一位杰出作家,他以豐富的文學實踐,把北宋的詩文革*運動推向前進,使詩、文、詞各方面的創(chuàng)作出現(xiàn)了高峰。其文學成就曾引起當代和世后學人的普遍重視。南宋的陸游、辛棄疾,金代的元好問,明代的袁宏道,清代的陳維崧、查慎行等都是明顯受他影響的作家。蘇軾作品中流露的游戲人生、隨緣自足的思想對后世文人也有不良的影響。生平詳見《宋史》卷三三八。有《東坡全集》、《東坡詞》。

飲湖上初晴后雨說課稿篇十七

后雨:陰雨天的西湖。

“飲”,詞序調(diào)整“初晴后雨”應該是“雨后初晴”,“飲湖上”應為“湖上飲”,題目應調(diào)整為“雨后初晴湖上飲”,把省略的部分補充完整,意思是雨后初晴(在)西湖上飲(酒)時(看到的景象)。

【原文】。

宋·蘇軾。

水光瀲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濃妝淡抹總相宜。

【注釋】。

飲:即詩人與朋友在西湖飲酒游覽,適逢天氣由晴轉雨的意思。

瀲滟:波光閃動的樣子。

方好:正好。方,剛剛,副詞。

空蒙:形容云霧迷茫,似有若無。

亦:也。

奇:奇妙。

欲:想要。

西湖:這里指杭州西湖,又叫西子湖,因為它在杭州西面;叫西子湖,則是從這首小詩而來。

西子:即西施,春秋時代越國著名的美女,姓施,家住浣紗溪村(在今浙江諸暨縣)西,所以稱為西施。

淡妝濃抹:或淡雅地妝束,或濃艷地打扮。

【翻譯】。

水波閃動晴天時景色迷人,

山巒迷茫煙雨中也顯得神奇。

如果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

無論淡妝濃妝她總是美麗。

水波蕩漾的晴天,景色真好,煙雨迷茫的雨天景色更加奇特。如果把西湖比作西施,不論她是淡雅的裝束,還是濃艷的打扮,都是一樣光彩照人。

【賞析】。

這是一首贊美西湖美景的詩,寫于詩人任杭州通判期間。原作有兩首,這是第二首。

首句“水光瀲滟晴方好”描寫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蕩漾,波光閃閃,十分美麗。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寫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籠罩下,西湖周圍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無,非常奇妙。從題目可以得知,這一天詩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陽光明麗,后來下起了雨。在善于領略自然美景的詩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態(tài)都是美好奇妙的?!扒绶胶谩薄坝暌嗥妗?,是詩人對西湖美景的贊譽。

“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兩句,詩人用一個奇妙而又貼切的比喻,寫出了西湖的神韻。詩人之所以拿西施來比西湖,不僅是因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個“西”字,同樣具有婀娜多姿的陰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們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質(zhì),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為的修飾,隨時都能展現(xiàn)美的風致。西施無論濃施粉黛還是淡描娥眉,總是風姿綽約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態(tài)還是花朝月夕,都美妙無比,令人神往。這個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認,從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別稱。

這首詩概括性很強,它不是描寫西湖的一處之景、一時之景,而是對西湖美景的全面評價。這首詩的流傳,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北宋文學家、知名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洵、弟轍,合稱“三蘇”。他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又刻苦學習,青年時期就具有廣博的歷史文化知識,顯露出多方面的藝術才能。枕頭仁宗嘉v二年(1057年)考進士時,主司歐陽修見其文章連稱“快哉!快哉!”1059年任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神宗時,任太常博士、開封府推官,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請求外任,出為杭州通判,改知密州、徐州、湖州。元豐二年(1079年),御史臺有人摘引其非議新法的詩句,以“訕謗朝政”罪名入獄,即所謂“烏臺詩案”。出獄后,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五年后,改任汝州團練副使。哲宗即位司馬光等舊黨執(zhí)政,他復為朝奉郎,任登州知州、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充任侍讀,又因與司馬光等政見不合,請求外任,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后任兵部尚書兼侍讀、端明殿這士兼翰林侍讀學士、守禮部尚書。元v八年(1093年)新黨再度執(zhí)政,他以“譏刺先朝”罪名,貶為惠州安置、再貶為儋州(今海南省儋縣)別駕、昌化軍安置?;兆诩次?,調(diào)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卒于常州,謚號文忠。

蘇軾的文學觀點和歐陽修一脈相承,但更強調(diào)文學的獨創(chuàng)性、表現(xiàn)力和藝術價值。他認為作文應達到“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zhì),但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tài)橫生”(《答謝民師書》)的藝術境界。蘇軾散文著述宏富,與韓愈、柳宗元和歐陽修三家并稱。文章風格平易流暢,豪放自如。釋德洪《跋東坡(左忄右允)池錄》說:“其文渙然如水之質(zhì),漫衍浩蕩,則其波亦自然成文?!?/p>

蘇詩現(xiàn)存約四千首,其詩內(nèi)容廣闊,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筆力縱橫,窮極變幻,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為宋詩發(fā)展開辟了新的道路。燮星期《原詩》說:“蘇軾之詩,其境界皆開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萬物,嬉笑怒罵,無不鼓舞于筆端?!壁w翼《甌北詩話》說:“以文為詩,自昌黎始,至東坡益大放厥詞,別開生面,成一代之大觀?!绕洳豢杉罢撸焐」P一枝,爽如哀梨,快為并剪,有必達之隱,無難顯之情,此所以繼李、杜后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處亦在此?!?/p>

蘇軾的詞現(xiàn)存三百四十多首,沖破了專寫男女戀情和離愁別緒的狹窄題材,具有廣闊的社會內(nèi)容。蘇軾在我國詞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將北宋詩文革*運動的精神,擴大到詞的領域,掃除了晚唐五代以來的傳統(tǒng)詞風,開創(chuàng)了與婉約派并立的豪放詞派,擴大了詞的題材,豐富了詞的意境,沖破了詩莊詞媚的界限,對詞的革*和發(fā)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劉辰翁《辛稼軒詞序》說:“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p>

蘇軾是我國文學史上一位杰出作家,他以豐富的文學實踐,把北宋的詩文革*運動推向前進,使詩、文、詞各方面的創(chuàng)作出現(xiàn)了高峰。其文學成就曾引起當代和世后學人的普遍重視。南宋的陸游、辛棄疾,金代的元好問,明代的袁宏道,清代的陳維崧、查慎行等都是明顯受他影響的作家。蘇軾作品中流露的游戲人生、隨緣自足的思想對后世文人也有不良的影響。生平詳見《宋史》卷三三八。有《東坡全集》、《東坡詞》。

飲湖上初晴后雨說課稿篇十八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那一年,詩人因為得罪了權貴被貶到西湖。當時的西湖因為當?shù)鼐用翊竺娣e種植荷花,已經(jīng)快被淤泥填滿了。詩人得知這一情況,馬上帶領百姓挖淤泥,筑堤壩,才使西湖恢復了以前的面貌。

于是他寫下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本文地址:http://m.aiweibaby.com/zuowen/16487079.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