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計人教新課標六年級(通用18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30 04:03:23
教學設計人教新課標六年級(通用18篇)
時間:2023-11-30 04:03:23     小編:MJ筆神

在學習和工作中,總結是一種重要的反思方式,可以幫助我們發(fā)現(xiàn)問題并加以解決??偨Y自己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造力可以幫助我們不斷拓展思路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梢詭椭覀儼l(fā)現(xiàn)總結的寫作技巧和方法。

教學設計人教新課標六年級篇一

學習目標:

1、使學生會口算整十、整百數(shù)乘整十數(shù),

2、會口算兩位數(shù)乘整十、整百數(shù)。

3、感受數(shù)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使學生經(jīng)歷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計算過程,

5、掌握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計算方法。

6、使學生能結合具體情境進行乘法估算,

7、并解釋估算的過程。

8、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教學重、難點:兩位數(shù)乘的筆算。

學情分析:本單元的筆算乘法的內容是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是在學習了筆算多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先出現(xiàn)不進位的,突出乘的順序及部分積的書寫位置,幫助學生理解筆算的算理,接著,學習進位的讓學生經(jīng)歷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需要進位的筆算過程,幫助學生掌握筆算乘法的方法。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筆算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因為,學生掌握了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計算方法,不僅可以解決與此有關的實際問題,還為學習多位數(shù)四則混合運算打下了基礎,而且,為學生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因數(shù)是更多位數(shù)的乘法問題,奠定了基礎。計算教學與解決問題教學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有利于學生體會計算的作用,感受數(shù)學與現(xiàn)實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而且,對于培養(yǎng)學生用數(shù)學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良好的數(shù)感是十分有利的。

課時安排:8課時。

1、口算乘法3課時。

2、筆算乘法4課時。

整理和復習1課時。

口算乘法。

教學內容:書本第58頁例1及做一做、練習十四1----4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jīng)歷整十、整百數(shù)乘整十數(shù)的口算乘法的過程,能比較正確熟練地進行口算。

2、學會運用整十、整百數(shù)乘整十數(shù)的口算乘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和演繹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整十、整百數(shù)乘整十數(shù)的口算乘法的規(guī)律,正確進行口算。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整十、整百數(shù)乘整十數(shù)的口算乘法的規(guī)律,正確進行口算。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口算:

40×460×530×3300×7200×8。

12×424×213×332×311×5。

自己選兩題,說說口算方法。

2、口答:

(1)3個十是()?30是()個十?

(2)300是()個百?60是()個十?

(3)9個十是()?3個30是()?

板書:口算乘法。

二、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

1、出示情景圖:

2、分小組討論交流。

三、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教學例1。

1、指名說說你從圖中獲得什么信息?可以提什么問題?根據(jù)學生回答,教師整理板書如下:

問題a:郵遞員叔叔工作10天,要送多少份報紙?要送多少封信?

(1)你會解決這些問題嗎?

(2)怎么解決?

根據(jù)學生回答,師板書:第一個問題算式。

300×1060×10。

(3)說說算式表示的意義。

(4)口算上面算式的結果。(同桌交流口算方法)。

(5)指名匯報口算方法:(可能會有以下幾種)。

a.300×10因為10個100是1000,所以10個300是3000,則300×10=3000(份)。

b.300×10先算3×1=3,接著在3的末尾添上300和10后面一共有的3個0。

所以300×10=3000(份)。

同理:60×10=600(封)(10個10是100,10個60是600)。

2、用你喜歡的方法解決第2個問題。

問題b:郵遞員叔叔工作30天要送多少份報紙?要送多少封信?

(1)學生獨立解答。

a.300×30,60×30分別表示什么?

b.你怎么口算?

(2)匯報口算方法:

(3)小組討論:比較兩種方法,尋找較簡便的口算方法。

3、學生回答后教師引導學生小結。

兩個因數(shù)末尾都有0的乘法,口算時只要先把0前面的數(shù)相乘,再看兩個因數(shù)的末尾一共有幾個0。就在乘得的積的末尾添上幾個0。

四、鞏固新知。

第58頁做一做:

(1)看誰算的對又快。

(2)指名匯報口算結果。

(3)任選一題說說你的口算過程。

五、應用知識,解決問題。

1、第60頁第3題:

(1)獨立完成。(2)同桌交流。

2、書上第60頁練習十四第4題:

2、開火車口算比賽。

第60頁練習十四第1、2兩題:

1)。

2)。

(得數(shù)答錯的學生自己編一題再答,若學習有困難的可請其他同學幫助)。

六、課堂總結: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還有不明白的或需要提醒大家的嗎?請學生談收獲。

七、布置作業(yè):《課堂作業(yè)本》第28頁。

板書設計:口算乘法。

郵遞員叔叔工作10天,要送多少份報紙?要送多少封信?

300×10=3000(份)60×10=600(封)。

郵遞員叔叔工作30天要送多少份報紙?要送多少封信?

300×30=9000(份)60×30=1800(封)。

作業(yè)反饋:作業(yè)學生完成得都不錯,只是在解決問題時漏掉答,或回答得不完整。

教學設計人教新課標六年級篇二

課文以竊讀為線索,以放學后我急匆匆地趕到書店,到晚上依依不舍離開的時間順序和藏身于眾多顧客,借雨天讀書兩個場景的插入,細膩生動地描繪了竊讀的獨特感受與復雜滋味,表現(xiàn)了我對讀書的熱愛和對知識的渴望。

作者善于通過自語式的獨白描繪心境,表達自己的感情。在竊讀這種氛圍中,一方面享受閱讀的快樂,一方面還要時刻關注周圍的環(huán)境,非常形象生動地表現(xiàn)了我的心情變化,使人如歷其境。此外,作者還善于用細致入微的動作描寫來表達自己的感情。

二、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竊讀,炒菜,鍋勺,踮起腳,饑餓,懼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撐,書柜,哎喲”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抓住主要內容,體會竊讀的復雜滋味,感悟作者對讀書的熱愛,對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4、學習作者通過細致入微的動作描寫和心理描寫來表達感情的方法,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生動。

三、重點和難點:

引導學生把握主要內容,體會作者對讀書的熱愛,對知識的渴望;。

在閱讀中體會作者通過動作和心理活動,將竊讀滋味具體化的寫法。

在學習中,受到熱愛讀書的感染,激發(fā)閱讀的興趣,并通過開展綜合性學習使之強化。

教學過程:

談話導入。

1、師:你們喜歡讀書嗎。

學生齊答:喜歡。

誰能來形容一下你愛讀書的具體表現(xiàn)呢生表述。(2個左右)。

生1:我喜歡上一本書,就會沒日沒夜地看,常常忘了吃飯和睡覺。

師:咱們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這種情況。

生異口同聲答:廢寢忘食。

師板書這個詞。

生2:我喜歡一本書的時候,總是捧在手中,舍不得放下。

師:真是--生接:愛不釋手。

提供一些成語給學生,如:廢寢忘食,夜以繼日,通宵達旦,愛不釋手……。

2、今天,老師要帶著大家走進一位女作家--林海音的童年,看看她是怎樣酷愛讀書的。

屏幕出示林海音的照片,師口述林海音的情況。(林海音出生在19,在她小時侯那個年代,讀書是有錢人的享受,勞動人民因為生活貧困讀不起書,一輩子與知識無緣。那些只供得起孩子上學的家庭,也沒有余錢給孩子買課外書讀。雖然林海音出生在一個知識分子的家庭,但是貧困的經(jīng)濟狀況還是無法滿足她那顆渴望讀書的心,她是怎樣讀完一本又一本心愛的書呢)。

初讀課文。

1、師:先自己讀一遍課文吧!不理解的詞語作個記號,不理解的句子多讀幾遍,開始吧!

2、學生讀課文,師巡視指導。師隨機將學生不理解的詞語寫在黑板上。

3、師板書詞語:貪婪腋下饑腸轆轆。

師:老師發(fā)現(xiàn)這些詞語對大家來說有一定難度,讀。說說意思。

4、讀了課文,你知道童年的林海音是怎樣讀書的呢。

生1:她是在書店里讀書的,而且是悄悄的,不能被書店老板發(fā)現(xiàn)。

師:正如大家說的那樣,因為家里窮,買不起書,童年的林海音只能在書店里偷偷地讀完一本又一本書。

5、課文沒有題目,你覺得取什么課題最適合這個故事呢。

生幾乎異口同聲答道:竊讀。

師評價:你們取的題目竟然和作者想的一樣。

出示原先的課題。讀課題。

師:換個字理解竊的意思。

生:是偷讀。

師:竊讀并不是偷書,而是偷偷地在書店里讀書。

6、課文中一句話直接道出了作者竊讀時的滋味,能找出來嗎。

生思考5秒左右,開始動筆,在書中劃出這句話。

師:大聲地把這句話讀出來吧!

生讀句子:我很快樂,也很懼怕--這種竊讀的滋味!

學習1-4自然段。

1、交流:直接表述作者竊讀滋味的句子。

幻燈出示:我很快樂,也很懼怕--這種竊讀的滋味!

齊讀句子。

師:作者快樂的是什么,懼怕的是什么聯(lián)系上下文,好好想想。

生考慮大概3秒。

生:作者快樂的是她總算找到了想看的書,懼怕的是擔心被書店老板發(fā)現(xiàn),會把她趕出去。

師:他說得對嗎。

生齊答:對!

師:此時此刻,我們無法親身感受到那種竊讀的滋味,但是,作者筆下的文字是鮮活的,這些文字會告訴我們作者的心情。先讓我們在1--4自然段中去找找作者竊讀時的快樂吧!

2、學習1--4自然段。

師:讀讀這些文字,體會作者動作和心理活動的語句,你能否感受到作者竊讀時的快樂學生自己學習,師巡視。

3、交流:結合找出的語句說說自己的體會。

師提醒交流規(guī)范一點:我從這些語句感受到了作者的快樂,讀語句,說理由。

交流句段一:

生1:我從這些語句中感受到了作者的快樂,啊!它在這里,原來不在昨天的地方了。因為他找到了想看的書,所以心中是很快樂的。

師:你說得真好!這句話中有一個字最真實表現(xiàn)了作者當時極度的快樂,可以用驚喜來表達。

生齊說:啊。

師:是的,這是作者看到了她心愛的書時的驚喜,是與老朋友重逢般的驚喜,就這樣讀。

齊讀句子。

出示句子:在一排排花花綠綠的書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尋找,卻找不到那本書。從頭來,再找一遍。啊!它在這里,原來不在昨天的地方了。

從這句話中,你感受到了作者竊讀的快樂,還感受到了什么。

生:還感受到了作者尋找書時候急切的心情。

師:就帶著這種尋書的急切和找到的快樂,讀這句話。

學生自己練習讀。

指名讀。

出示句段:我跨進店門,暗喜沒人注意。我踮著腳尖,從大人的腋下鉆過去。喲,把短發(fā)弄亂了,沒關系,我總算擠到里邊來了。在一排排花花綠綠的書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尋找,卻找不到那本書。從頭來,再找一遍。啊!它在這里,原來不在昨天的地方了。

師:其實在這段文字中,作者的動作描寫是很精彩的,找找動詞。

師和學生一起找到動詞,用記號表示出來。(跨踮鉆擠)。

生:我體會到了作者心中很急切。

生:我體會到了作者已經(jīng)顧不上去理頭發(fā)了,一般情況下,女孩子很注意自己的形象,而她卻不在乎這些了。

師:一個不顧惜自己的形象也要讀書的孩子。

生:我體會到了作者非常愛讀書。

齊讀這段話。

交流句段二:

生:我從這句話感受到了作者竊讀時的快樂,急忙打開書,一頁,兩頁,我像一匹餓狼,貪婪地讀著。作者急切想讀到這本書,我可以感受到她的快樂。

師:這句話,誰再來說說體會。

生:我從像一匹餓狼和貪婪感受到作者讀書的急切,她帶著快樂的心情讀到了這本書。

生齊答:快樂!

師:是的,這時候的作者也是這樣快樂,她正快樂地沉浸在知識的海洋里。再讀這句話。

齊度。

交流句段三:

生:我從這句話中感受到作者竊讀時的快樂,我跨進店門,暗喜沒人注意。暗喜告訴我們作者當時很快樂。

師:這時候的她又因為什么而快樂呢。

生:作者因為自己溜進店門沒被發(fā)現(xiàn)而高興,因為她可以快樂地尋找她想看的書了。

生:還有我可以安心了,也說明作者當時很快樂。店里的顧客少,她就不容易被發(fā)現(xiàn),這樣她也可以安心看書了。

指名說。

評:這是一個多么酷愛讀書的小姑娘啊!

那么,面對懼怕,這個小姑娘又是如何堅持竊讀的呢請大家快速閱讀5-7自然段,找找答案。

四、學習5-7自然段。

1、自由讀5-7自然段,想想這三段內容寫了什么。

2、看著屏幕上的句子說說。

當她感到當時的環(huán)境已不適宜再讀下去的時候,她會;為了隱藏自己,她會;最令她開心的下雨天,為了讓別人更相信自己,她會。

指名說(2-3位同學),自己說給同桌聽。

3、也許大家會覺得不可理解,為什么她要費盡周折來隱藏自己呢。

生:因為她怕被書店老板發(fā)現(xiàn)。

引出句段:我害怕被書店老板發(fā)現(xiàn),每當我覺得當時的環(huán)境已不適宜再讀下去的時候,我會知趣地放下書走出去,再走進另一家。一本書要到幾家書店才能讀完。

(1)師:當時的環(huán)境已不適宜再讀下去的時候,你認為會是怎樣的一種情況呢(假設1:書店的人少了,她容易被發(fā)現(xiàn);假設2:書店的店員或老板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她,盯著她看以示警告;假設3:書店的店員或老板用語言呵斥,轟趕她出去……)。

生1:也許是老板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她,已經(jīng)在看她了。

師:會以什么樣的眼神看著她呢。

生:注視。

生:瞪。

生:盯。

……。

師:也許--。

生2:也許老板已經(jīng)準備趕她了。

師:會用什么樣的語言。

生:他會說:小姑娘,你不要再看了。

師:這是一個相當寬厚的老板,如果是一個冷漠,自私的老板呢。

生:他也許會說:窮光蛋,沒錢就不要來看,滾出去!

(哄堂大笑)。

師:一個多么形象的詞啊!窮光蛋道出了作者當時窘困的生活狀況。

如果這是一個相當粗暴,蠻橫無理的老板呢他不但會用語言侮辱她,甚至還會采取一些動作。

生:那老板會用掃把將她趕出門去。

師:好!趕!

生:那老板會把她拖出去。

師:拖!

生:拎!

生:推!

生:攆。

……。

(2)出示一段課外內容:但在這次屈辱之后,我的小心靈確受了創(chuàng)傷,我的因貧苦而引起的自卑感再次地犯發(fā),而且產(chǎn)生了對人類的仇恨。我不再去書店,許多次經(jīng)過文化街都狠心咬牙地走過去。

師:老師給大家?guī)砹艘欢卧?,這段話選自林海音《竊讀記》原文中的一段話,它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課文。指名一位同學讀這段話。

指名生讀該段話。

學生沉浸在回味當中,片刻--。

生:那個老板用極端粗魯?shù)脑捫呷枇俗髡?,甚至還打了作者。

師:那么我的因貧苦而引起的自卑感再次地犯發(fā),又指什么呢。

生:指老板羞辱作者沒有錢,很窮。

師:就如剛才的那個詞--生接:窮光蛋。

(3)師生合作再現(xiàn)故事情景。

師:我需要和幾位同學合作著將這個故事用語言表達的方式展現(xiàn)在大家眼前,誰愿意。

師與學生一起口述:

(師)有一天,我正貪婪地讀著那本我喜愛的書,突然,一個巨大的吼聲向我襲來--,

(生)窮光蛋,沒錢也來看書,給我滾出去!

(師)隨即,一只大手攥緊了我的衣領--。

(生)將我高高拎起,提著走到門口,將我重重地摔在地上--。

(師)我回頭一看,看到了一張。

(生)充滿怒氣的臉。

(生)一張嚴厲的臉。

(生)兇神惡煞般的臉。

(師)緊接著,一扇厚厚的木門碰地一下在我背后關閉……。

(4)回旋文本。

師:也許這樣的事情已經(jīng)不止一次地發(fā)生,所以,她學會了察言觀色,學會了偽裝和保護自己。所以--接說句式:當她感到當時的環(huán)境已不適宜再讀下去的時候,她會;為了隱藏自己,她會;最令她開心的下雨天,為了讓別人更相信自己,她會。

(5)小結。

這是一個酷愛讀書的孩子,在那個特殊的年代為了獲取更多的知識而做出的一種努力啊!

五:全文總結。

同學們,可以說《竊讀記》三個字中充滿了作者讀書的樂趣,也飽含著作者童年時代的辛酸。

教學設計人教新課標六年級篇三

教學目的:1、理解反比例的意義,能根據(jù)反比例的意義,正確的判斷兩種量是否成反比例。

2、通過引導學生討論探究,分析合作,使學生進一步認識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和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

3、初步滲透函數(shù)思想。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總結出成反比例的量,是相關的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shù)積一定,進而抽象概括出成反比例的關系式.

教學難點:利用反比例的意義,正確判斷兩個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學過程:

一、復習鋪墊。

1、下面兩種量是不是成正比例?為什么?

購買練習本的價錢0.80元,1本;1.60元,2本;3.20元,4本;4.80元6本.

2、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二、探究新知。

1、導入新課: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常見的數(shù)量關系中的另一種特征--成反比例的量。

2、教學p42例3。

(1)引導學生觀察上表內數(shù)據(jù),然后回答下面問題:

a、表中有哪兩種量?這兩種量相關聯(lián)嗎?為什么?

b、水的高度是否隨著底面積的變化而變化?怎樣變化的?

d、這個積表示什么?寫出表示它們之間的數(shù)量關系式。

(2)從中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這與復習題相比有什么不同?

a、學生討論交流。

b、引導學生回答:

(3)教師引導學生明確:因為水的體積一定,所以水的高度隨著底面積的變化面變化。底面積增加,高度反而降低,底面積減少,高度反而升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積的乘積一定,我們就說高度和底面積成反比例關系,高度和底面積叫做成反比例的量。

(4)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兩種相關的量,用k表示它們的積一定,反比例可以用一個什么樣的式子表示?板書:x×y=k(一定)。

三、鞏固練習。

1、想一想:成反比例的量應具備什么條件?

2、判斷下面每題中的兩個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說明理由。

(1)路程一定,速度和時間。

(2)小明從家到學校,每分走的速度和所需時間。

(3)平行四邊形面積一定,底和高。

(4)小林做10道數(shù)學題,已做的題和沒有做的題。

(5)小明拿一些錢買鉛筆,單價和購買的數(shù)量。

(6)你能舉一個反比例的例子嗎?

四、全課小節(jié)。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成反比例的量,知道了什么樣的兩個量是成反比例的兩個量,也學會了怎樣判斷兩種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五、課堂練習。

p45~46練習七第6~11題。

教學設計人教新課標六年級篇四

班級姓名小組小組評價。

學習目標:

1、理解比的意義,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稱。理解分數(shù)、除法和比三者之間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掌握求比值和比的未知項的方法。

2、通過獨立思考、小組合作、展示質疑,培養(yǎng)遷移、體會數(shù)學知識之間的普遍聯(lián)系。

3、激情投入,陽光展示,全力以赴,做最好的自己。

重點:分數(shù)、除法、比三者之間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

難點:理解求比值和比的未知項的方法。

使用說明與學法指導:

先由學生自學課本,經(jīng)歷自主探索總結的過程,并獨立完成自主學習部分,通過獨立思考及小組合作,能夠理解比的意義,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稱。理解分數(shù)、除法和比三者之間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掌握求比值和比的未知項的方法。并獨立完成導學案,然后學習小組討論交流,讓同學們進行展示,小組間互相點評,對于有疑問的題目教師點撥、拓展。

一、自主學習:

1、自學課本p43-p44頁。

2、填空。

1)、比的書寫符號是()叫做()。

2)、10比15寫作()或()。

3)、35:21讀作()。

4)、比的各部分名稱。

5)、在兩個數(shù)的比中,()叫做比的前項。()叫做比的后項。

6)、()叫做比值。

二、合作探究:

例1、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0:5:40.3:0.5。

小結:1)、求兩個數(shù)比的比值的方法就是:

2)、比值可以用()、()或()表示。

例2、討論比和比值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

例3、討論比和分數(shù)、除法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和區(qū)別呢?

例4、求比中未知項的方法。

():8=215:()=。

要點提示;已知比的前項、后項和比值中的任意兩項,都可以根據(jù)它們之間的關系來求出第三項。

三、學以致用:新課標第一網(wǎng)。

1、讀一讀,寫一寫。

5:3讀作:10:11讀作:

35比36寫作:55比39寫作:

2、想一想,填一填。

1)、7比4記作(),7是比的(),4是比的(),寫成分數(shù)形式是()。

2)、比和分數(shù)相比,()相當于分數(shù)的分子,()相當于分數(shù)的分母,()相當于分數(shù)值。

3)、0.3==():()。

4)、甲是乙的5倍,甲和乙的比值是(),乙和甲的比值是()。

5)、爸爸今年36歲,小紅7歲,今年爸爸與小紅年齡的比是():(),比值是();今年小紅與爸爸年齡的比是():()比值是()。

6)、汽車每小時行駛60千米,獵豹的速度是每小時96千米,獵豹與汽車速。

度的比是():(),比值是()。

7)、修一條公路,甲隊18天修了1620米,乙隊10天修了1000米,甲隊與乙隊所修路程的比是():(),比值是();所用時間比是():(),比值是()。

8)、360千克與0.84噸的比值是();40分鐘與時的比值是()。

3、判斷題。

1)、比的前項不能為0。()2)、a:b的比值3:1。不是()。

3)、3km:4km=km()。

4)、甲數(shù):乙數(shù)=5:2,則甲數(shù)是乙數(shù)的2.5倍。()。

5)、小明和哥哥去年的年齡比是5:8,今年年齡比不變。()。

4、求比值。

0.8:1.660米:70米。

1.5噸:1.2噸9:8:

四、解決問題:

1、求比的未知項。

4:()=0.5():12:()=。

教學設計人教新課標六年級篇五

班級姓名小組小組評價。

學習目標:

1、學會用方程解答“已知一個數(shù)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shù)”的應用題。會分析除法應用題中的數(shù)量關系,學習用線段圖表示題中數(shù)量關系的方法。

2、通過獨立思考、小組合作、展示質疑,在學習過程中,感悟分數(shù)除法應用題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培養(yǎng)推理能力。

3、極度熱情,全力以赴,精彩展示,做最好的自己。

重點:會用方程解答“已知一個數(shù)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shù)”的實際問題。

難點:根據(jù)分數(shù)乘法的意義,找到等量關系,正確列出方程。

使用說明與學法指導:

先由學生自學課本,經(jīng)歷自主探索總結的過程,并獨立完成自主學習部分,通過獨立思考及小組合作,能夠學會用方程解答“已知一個數(shù)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shù)”的應用題。會分析除法應用題中的數(shù)量關系,學習用線段圖表示題中數(shù)量關系的方法。并獨立完成導學案,然后學習小組討論交流,讓同學們進行展示,小組間互相點評,對于有疑問的題目教師點撥、拓展。

一、自主學習:

1、自學課本p37-p39頁。

思考:1)、列方程解應用題的關鍵。

2)、用算術法解除法應用題的關鍵。

2、填空。

1)、米是米的();米相當于()米。

2)、自行車的速度是汽車的,把()看作單位“1”。

3)、一個數(shù)的是,這個數(shù)是()。

4)、一根卅繩長54米,剪去,還剩()米,把()看作單位“1”。

3、解方程。

二、合作探究:

例1、根據(jù)測定,成人體內的水分約占體重的,而兒童體內的水分約占體重的,小明體內有28千克的水分,小明的體重是爸爸的。

1)、小明的體重是多少千克?

2)、小明爸爸的體重是多少千克?

要求:(1)、用兩種方法解答。

(2)、畫出線段圖表示題中的數(shù)量關系。新課標第一網(wǎng)。

小結:(1)、列方程解應用題的關鍵:

(2)、用算術法解分數(shù)除法應用題的關鍵:

要求:1)、用兩種方法解答。

2)、畫線段圖表示題中的數(shù)量關系。

小結:1)、分數(shù)連除應用題的解題關鍵:

2)、分數(shù)連除應用題的解題方法:

方程解法:

算術解法:

三、學以致用:

1、畫線段圖表示下面各數(shù)量關系。

1)、雞的只數(shù)是鴨的。

2)、女生人數(shù)占全班的。

2、列式計算新課標第一網(wǎng)。

1)、一個數(shù)的是64,求這個數(shù)。

2)、12的與什么數(shù)的2倍相等?

3)、加上一個數(shù)的,和是1,求這個數(shù)。

四、解決問題:

1、小紅看一本書,已看了76頁,是未看頁數(shù)的,這本書小紅還有多少頁未看?

教學設計人教新課標六年級篇六

吳興區(qū)學校(幼兒園)具體課時備課表(成熟型教師用)。

單元(章)主題百分數(shù)任課教師與班級。

本課(節(jié))課題納稅第8課時/共9課時。

教學目標(含重點、難點)。

及設置依據(jù)1.使學生知道納稅的含義和重要意義,知道應納稅額和稅率的含義,以根據(jù)具體的稅率計算稅款。

2.在計算稅款的過程中,加深學生對社會現(xiàn)象的理解,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3.增強學生的法制意識,使學生知道每個公民都有依法納稅的義務。

重點:稅額的計算。

難點:稅率的理解。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內容與環(huán)節(jié)預設個人二度備課課后反思。

一、復習。

1.口答算式。

(1)100的5%是多少?(2)50噸的10%是多少?

(3)1000元的8%是多少?(4)50萬元的20%是多少?

內容與環(huán)節(jié)預設個人二度備課課后反思。

2.什么是稅率?

二、新授。

1.閱讀p98頁有關納稅的內容。說說:什么是納稅?

2.稅率的認識。

(1)說明:納稅的種類很多,應納稅額的計算方法也不一樣。應納稅額與各種收入的比率叫做稅率。一般是由國家根據(jù)不同納稅種類定出不同的稅率。

(2)試說以下稅率表示什么。

a、商店按營業(yè)額的5%繳納個人所得稅。這里的5%表示什么?

b、某人彩票中獎后,按獎金的20%繳納個人所得稅。這里的20%表示什么?

3.稅款計算。

(1)出示例5(課本99頁)。

(2)理解:這里的5%表示什么?(應繳納營業(yè)稅款占營業(yè)額的百分比。)。

(3)要求“應繳納營業(yè)稅款多少”就是求什么?

(4)讓學生獨立完成?

4.看課本98頁內容。讀一讀,什么是納稅?什么是稅率?

內容與環(huán)節(jié)預設個人二度備課課后反思。

三、練習。

1.鞏固練習:練習二十三第4題。(要點:5%對應的單位“1”是營業(yè)額,7%對應的單位“1”是營業(yè)稅。)。

2.依據(jù)第5題,學生各自發(fā)表意見。

(有關稅率的常識:由于不同行業(yè)的經(jīng)營效果有差別,又由于國家為了保護和扶持某些人民群眾迫切需要的產(chǎn)品和服務行業(yè)等,會減少這些行業(yè)的稅率,因此消費稅和營業(yè)稅的稅率會有很大差別。如例5中說到飯店的營業(yè)稅率是5%,而審稿費的個人所得稅率就是3%。)。

四、小結:今天你有什么收獲?

板書。

設計納稅。

應繳稅款=應納稅金額×稅率個人二度備課:課后反思:

作業(yè)布置或設計學習、宣傳稅法知識。課后反思:

教后整體反思。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學設計人教新課標六年級篇七

活動目標:1、通過設計運動場,復習鞏固比例、面積、體積、周長等知識,并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2、通過綜合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進一步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獲得運用數(shù)學解決問題的方法。

3、體會數(shù)學知識和方法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作用,培養(yǎng)研究和解決問題意識和能力。

活動重點:學生通過合作,自己設計運動場,并解決相關問題。

活動難點:學生設計運動場的過程。

活動方式:小組合作。

活動準備:白紙、直尺、圓規(guī)等。

活動過程:

一、情景導入。

課件展示幾幅不同地方的運動場圖片。

這些都是不同地方的運動場,這幾個運動場都有什么共同之處呢?

學生匯報。(都有跑道、都是橢圓形,由一個長方形和兩個完全相同的半圓組成)。

教師總結,課件演示運動場的組合圖。

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設計運動場。板書:設計運動場。

二、探究合作。

(一)繪制運動場平面圖。

1、看到這個運動場,你認為至少應該知道哪些數(shù)據(jù)?

匯報:要知道長方形的長、圓的半徑等。

如果學生匯報寬,引導:長方形的寬也可以看作什么?

如果學生匯報出周長或直徑,師問:我們怎么來畫出它的周長?

課件閃耀需要確定的數(shù)據(jù)的線條。

2、課件出示設計任務:學校要設計一個小型的運動場,運動場共設4條跑道,最內側跑道的內沿長200米,每條跑條寬1米。

“最內側跑道的內沿長200米”指的是什么?(內圈一圈的長度)。

這200米由哪幾部分組成?(兩條長和圓的周長)。

請同學們以四人小組為單位討論“利用以上信息,如何分配長和半徑比較合適?”

學生匯報,并說明分配的理由。教師將各組匯報的數(shù)據(jù)板書。

課件演示幾種情況。明確:如果長的數(shù)據(jù)較大,那半徑的數(shù)據(jù)就會較少,那么運動員在過彎道時,不便于加速,如果彎道數(shù)據(jù)較大,直道數(shù)據(jù)較小,那么不便于在這個運動場內的直道上設計短跑跑道,也不利于運動員發(fā)揮水平,當直道和彎道的長度大致相等時,才能兼顧到以上兩方面的問題。

確定數(shù)據(jù):長是50米,半徑是16米比較合適。

3、如果同學們要畫出運動場的設計圖,你認為分哪幾步進行?

設計步驟:

1)確定合適的比例尺。

2)計算圖上距離。

3)畫運動場的平面圖。

每個小組桌上都有一張白紙,請同學們猜測一下比例尺是多少是最合適的?

學生猜測,教師板書。

那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合作算出每個比例尺對應的圖上距離,再找出你認為最合適的比例尺。

現(xiàn)在就請同學們用合適的比例尺在最短的時間,畫出最美的平面圖吧,你可以獨立完成,也可以自由合作完成。

學生展示作品,并介紹設計步驟。

(二)建造運動場。

畫的真專業(yè)!看樣子同學們已經(jīng)具備了設計師的最基本素質?,F(xiàn)在我還要測試一下你們是否具有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要在這個運動場鋪20厘米厚的煤渣,一共需要多少立方米的煤渣呢?

學生計算,指名匯報。

2、要在4條跑道上鋪設塑膠,每平方米價格是170元,一共需要多少錢?

計算學生匯報思路,明確思路后獨立計算。

(三)設計運動場。

1、要在這個運動場設計100米的賽跑的起跑線,設計在哪?怎么設計呢?

學生討論,并在圖紙上標出起跑線。

學生匯報。如果出現(xiàn)起跑線都在同一直線上的情況,提示:

如果你站在這個賽場比賽,你會選擇哪個跑道?為什么?

每個跑道的長度都相等嗎?

如果要使比賽公平,應該怎樣設計起跑線?

(根據(jù)每個跑道的差,從內圈開始,每個跑道向前移一定的距離。)。

到底向前移多長的距離是最公平的呢?(第二道應該在第一道前面的3.14米處)。

照這樣計算,第三道、第四道100米跑的起跑線在哪里?

2、如果是200米賽跑,應該怎樣確定各跑道的起跑線?(應該是每個跑道向前移6.28米處)。

3、運動場內還可以設計其他什么運動設施?

如:小足球場、跳遠沙坑、跳高場地等。

二、總結全課。

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教學設計人教新課標六年級篇八

1、欣賞圖片,師談話:和人一樣,動物也有自己的愛憎,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情懷,第七組課文向我們講述了發(fā)生在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之間的感人故事,展示了動物豐富的情感世界,讀來令人難以忘懷。這一組元的專題是“人與動物”。

(二)、檢查預習。

1、誰愿意讀讀這些詞語?(指名讀,男女生讀,齊讀)。

2、出示:抑揚頓挫相依相隨。

誰能來解釋下這兩個詞語的意思?

3、出示本課要寫的生字。

誰來準確的讀出這些字?(讀字,指名讀)寫好漢字是我們中華兒女的驕傲,課下一定要練習寫好這些生字。

4、查讀課文。

同學們的自學能力這么強,我相信課文的朗讀一定沒問題,在查讀課文之前有一個小小的要求,讀的同學不但要準確還要有一定的速度,其他同學要認真傾聽。

(三)、整體感知。

1、瀏覽課文,思考: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學生自己概括)。

2、師講授方法。

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有很多,對于這篇課文我們可以采用課題拓展法,老人關心海鷗,海鷗送別老人。主要內容就是這樣簡明扼要。

過渡:我們想象一下,在翠湖邊,總能看見一位老人和一群海鷗,你的眼前出現(xiàn)了怎樣的一種情境呢?(相依相隨)。

瀏覽課文的第15自然段中找到一個四字詞語來概括。

學生答畢,板書:相依相隨。

師:你真是火眼金睛啊,找得十分準確,十多年來,老人與海鷗在翠湖邊相依相隨,當老人去世時,發(fā)生了怎樣的事情?同樣也用四字詞語來概括(意想不到)。

板書:意想不到。

(四)、細讀感悟。

海鷗送別老人。

(1)、飛。

出示:“意想不到的事情發(fā)生了……發(fā)生了什么大事”

具體的說說,海鷗的什么行為讓你意想不到?能用文中的一個字概括嗎?(板書:飛)。

還有幾處飛讓你意想不到?

出示:“當我們不得不去收起遺像的時候……白色漩渦中脫出身來?!?/p>

“撲”字為什么不用“飛”,更能體現(xiàn)出海鷗的傷心,那種急切想留住老人。

過渡:除了飛,還有什么行為?

(2)、叫(板書)。

強調:連聲鳴叫大聲鳴叫。

你現(xiàn)在就化身為一只小海鷗,你在鳴叫什么?

過渡:這一飛一叫寫出了海鷗的焦急與不舍,你能讀出這種情感嗎?(師導生讀)。

這飛與叫是對海鷗的動態(tài)描寫(板書:動態(tài))。

(3)、立。

出示:“過了一會兒……白翼天使”

海鷗們好像在做什么?(為老人守靈)就像兒女為老父親守靈一樣,海鷗的心情會怎樣?(傷心難過)你能讀出這種感情來嗎?(指名讀)。

這是對海鷗的什么描寫?(靜態(tài))。

過渡:這一動一靜的畫面讓人意想不到,但它更體現(xiàn)了海鷗對老人那份令人震撼的情。那么為什么會發(fā)生這樣的事情呢?(老人生前與海鷗相依相隨)。

老人關心海鷗。

2、默讀1--13自然段,找一找、畫一畫,老人與海鷗是怎樣“相依相隨”的?

(1)、喂海鷗。

出示:“老人把餅干丁很小心地放在……飛成一篇有聲有色的樂譜?!?/p>

這是老人在喂海鷗,(板書:喂)用到哪些動詞,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老人動作嫻熟)。

老人總是嫻熟的喂海鷗,海鷗是怎么吃的呢?

(應聲而來,掃的干干凈凈)你體會到了什么?(吃得很快,熟悉)。

這一喂一吃展現(xiàn)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這場面,像一幅靈動的畫,更像一首美妙的歌。這說明老人與海鷗配合的(默契)。

我們也來默契的配合一下怎么樣?(師生配合讀)。

過渡:除了喂海鷗,還有什么地方寫出了相依相隨?

(2)、喚海鷗。

與老人起的這些名字相比,誰起的好?(老人起的好,特別)。

這說明什么?(老人對海鷗了解)。

每當老人喂海鷗時就呼喚著海鷗的名字,是怎樣呼喚的呢?(親昵)我們也來親昵的呼喚一下海鷗吧!

(3)、談海鷗:

這部分是對老人的什么描寫?(板書:語言)從老人的語言中你體會到了什么?(學生自由談)。

談海鷗時老人滿是喜愛,滿是贊美、滿是幸福。難怪朋友告訴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和海鷗就像親人一樣相依相隨。

3、老人形象。

這到底是怎樣的一位老人呢?文中有沒有描寫老人的形象的地方?

這么節(jié)儉的老人為什么還要每天去喂海鷗呢?(對海鷗無私的愛)。

這樣的一位老人,怎能不讓人肅然起敬呢?帶著你的敬佩之意再來讀一讀吧。

(五)、整體升華。

過渡:十多年的每一個冬天,幾千個日子,幾萬里的路程,老人把海鷗當成了自己的兒女,而海鷗也把老人當成了他們的父親,他們就這樣相依相隨。同學們,課文學到這,相信你們一定被老人與海鷗之間的真情所感動,那令人意想不到的一幕幕仍歷歷在目,那我們?yōu)楹尾辉偃セ匚兑幌潞zt送別老人的感人畫面呢?誰愿意讀讀15--17自然段?(指名讀)讓我們在他的朗讀聲中細細品味老人與海鷗的深情厚誼吧!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學設計人教新課標六年級篇九

教學目標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進而理解課文內容。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重點分析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進而理解課文內容。

難點分析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進而理解課文內容。

教具準備課件:課文插圖、魯迅介紹及重點語句。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談話交流,導入新課。

學生回答后,出示課本75頁圖。讓我們隨著本組課文的學習去認識、了解魯迅先生吧!

今天我們先來學習魯迅先生寫的一篇文章《少年閏土》。隨機板書課題。

檢查預習,整體感知。

1、組織分段朗讀課文。

2、教師巡視指導朗讀。

3、啟發(fā)質疑。(學生可能會提出不理解“其間、無端、素不知道、如許”等詞語,教師可通過后面的練習幫學生理解;如果提出不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可放在深入理解課文時解決)。

4、出示練習:把下面的詞語與正確的解釋連線:

5、引發(fā)思考,啟發(fā)談話。

初識閏土,了解特點。

1、提出思考問題,并出示重點理解的句子。

(1)他正在廚房里……用圈子將他套住了。

(2)他見人很怕羞……我們便熟識了。

2、引發(fā)學生思考,教師適時板書:紫色的圓臉頭戴小氈帽頸套銀項圈。

3、提出思考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并解答疑問。

結合“他見人很怕羞……我們便熟識了”體會閏土具有年少、健康、天真、活潑的特點。

隨文練筆,進行仿寫。

1、讓學生結合對閏土外貌描寫的學習,說一說描寫人物外貌要注意什么。

2、指導學生進行小練筆。

3、組織學生做游戲。

1、隨著教師的導入進入本課的學習。

2、全班齊讀課題。

3、學生分段朗讀課文,糾正字音。

默讀課文,在課本空白處作簡單的批注,在文中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記號。并想一想少年閏土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4、學生自讀圈畫,

5、質疑。(學生自讀后提出自己不懂的詞語或句子,然后全班交流解決)。

6、完成練習:連線。

其間只知道。

無端稀奇。

素不知道如此。

如許從來不知道。

希奇其中。

單知道無緣無故。

7、說說少年閏土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能談多少就談多少)。

8、思考:“我”和閏土第一次見面時,閏土是什么樣子的?速讀課文,畫出有關句子。

9、思考并回答:閏土的外貌有什么特點?

10、思考并回答:從閏土的外貌特點中,可以看出他是個怎樣的少年?

11、結合對閏土外貌描寫的學習,說一說描寫人物外貌要注意什么。(抓住人物的特點)。

12、用幾句話描寫一位同學的外貌。

13、一位學生讀,其他同學猜一猜他寫的是誰。(如果同學們能很快猜出來,就說明他寫得像,抓住了人物的外貌特點)。

教學反思。

教學設計人教新課標六年級篇十

教學目標1、完成習作:通過一兩件事寫出一位小伙伴的特點,也可根據(jù)所給材料進行合理的續(xù)寫。

2.通過交流與討論,發(fā)現(xiàn)作文的不足之處并認真修改自己的作文。

重點分析通過交流與討論,發(fā)現(xiàn)作文的不足之處并認真修改自己的作文。

難點分析通過交流與討論,發(fā)現(xiàn)作文的不足之處并認真修改自己的作文。

教具準備小黑板。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交流談話,激趣導入。

在口語交際課上,同學們交談興致很濃,都介紹了自己記憶中印象深刻的一個人。談到了自己的小伙伴的特點。大家都有了強烈的寫的欲望,今天我們就來寫一寫我們的小伙伴。

選材命題,明確要求。

1.復習指導,范文引路。

2.開啟思路,確定對象。

3.題目舉例,拓展思維:

《愛國的肥貓》寫一個外號叫肥貓的同學的愛國事例。

《饞貓記事》寫一個特別嘴饞的朋友。

試寫初稿,進行修改。

1.組織習作,教師巡回指導,并對有困難的學生進行個別指導。

2.指導學生進行自我修改。

3.組織組內互讀互改。

4、組織再次修改習作,抄寫習作。

優(yōu)秀習作賞析。

1、引導學生讀自己的文章。提醒其他學生認真傾聽。

2、師生共同評價學生所讀文章,指出優(yōu)點,點明不足。1、聽教師導入本課。

2、復習《少年閏土》的寫作方法,明確怎樣寫出人物的特點來:抓住人物的的語言、行動、神態(tài)來表現(xiàn)人物,不僅可以把人物寫活,而且能夠把事情寫清楚、寫具體,寫得打動人心。

4.聽教師例舉范例,拓展寫作思維。

5.進行習作,

6.學生完成初稿,進行自我修改。

7.組內互讀互改。

8、朗讀賞析,交流評議。

a.每小組推薦一至兩位同學,教師作適當調整,由學生朗讀,引導學生進行賞析。

b.學生交流評議,重點注意是否寫出了特點。

c.教師點評。

9、再次修改自己的習作,清楚認真地抄寫在作文謄寫本上。

10、學生毛遂自薦,讀自己習作中的精彩語段。提醒其他學生認真傾聽。

11、師生共同評價學生所讀文章,指出優(yōu)點,點明不足。

教學反思。

教學設計人教新課標六年級篇十一

一、引導學生體會勞動人民之間相互關心,寧愿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高貴品質。

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朗讀進一步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掌握人物的特點。

三、認識本課這描寫人物的心理活動,表現(xiàn)人物特點的寫作方法。

四、理解本課生字詞:心驚肉跳、勉強、傾聽、探望、張羅、忐忑不安、自作自受、黧黑。

教學重點:

從環(huán)境和人物的心理、對話的描寫中體會人物的美好心靈,是學習的重點。

教學難點:

其中理解桑娜的復雜心理,既是重點,又是難點。

教學準備。

課件。

課時安排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引導學生體會勞動人民之間相互關心,寧愿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高貴品質。

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朗讀進一步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掌握人物的特點。

三、學習課文,弄清人物關系,理清文章段落層次,試讀課文,講讀第一段。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出示卡片:列夫托爾斯泰問:這個名字熟悉嗎?誰來介紹有關他的一些情況?

2.我還知道托爾斯泰晚年時把法國著名作家雨果的敘事詩《窮人》改編成了一篇文章。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窮人》,板書課題。

二、檢查預習。

2.我想聽聽你讀準這些詞了嗎?

出示卡片:濺起浪花(jian起浪花)填飽肚子(tian飽肚子)抱怨(抱yuan)自作自受(自zuo自受自)。

濕淋淋(濕linlin)黎黑(li黑)模樣(mu樣)忐忑不安(tante不安)。

3.這篇課文中有兩個地方比較難讀,一處是第九小節(jié),還有一處是桑娜和漁夫的對話部分,誰來挑戰(zhàn)困難,讀給大家聽聽。

4.解決了這些詞句,請你把預習中最感動你的地方讀給同桌聽,讀的同學要求讀準字音,把句子讀流利了,聽的同學要求:仔細聽,如果對方有錯誤,請及時指出。

三、學習課文第一、二自然段。

1.自由讀1-2自然段,讀后說說桑娜家的生活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學生自由讀1-2自然段。交流。

默讀1-2自然段,桑娜的家里很窮,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畫出有關句子,說說理由。

交流。(家境貧窮的)桑娜:用的(破帆)(補)。

吃的(黑面包、魚)(只有)。

穿的(光著腳)(不論)。

2.從這兩個自然段中,你感覺到桑娜是個怎樣的人?快速瀏覽課文,找出句子讀一讀。交流:(勤勞能干的)桑娜:食具(閃閃發(fā)亮)。

從早到晚地干活。

3.再讀課文,體會桑娜家雖然窮她的勤勞能干能使他們勉強生活。

四、寫話練習。

請你抓住窮、勤勞兩個特點來寫《桑娜的一天》。

古老的鐘發(fā)啞地敲了才五下,桑娜就早早地起了床___________。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內容,體會桑娜、漁夫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好品質。

2、學習含義深刻的句子,指導學生合理的想象。

3、練習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解題知窮人。

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窮人一課,齊讀課題。思考:課文中的窮人指的是誰?

板書:桑娜漁夫西蒙。

二、學習1-7自然段。

1、課文中哪些內容描寫他們窮呢?同學們讀課文,完成填空練習。

出示幻燈:桑娜和漁夫從早到晚的干活,還只能;孩子們沒有;吃的是,菜魚。西蒙的兩個孩子他一個人張羅,如今又加上病。寡婦的日子!他們!

2、學生練習填寫。

3、指導有感情的朗讀。

三、學習描寫桑娜心理的句子。

1、桑娜一家如此貧窮,當她發(fā)現(xiàn)西蒙死了,就毫無猶豫的把兩個孩子抱回家?;貋砗笏肓诵┦裁茨兀客瑢W們默讀8--11段把有關的句子畫出來。

2、同學讀自己畫的句子。

3、教師出示幻燈,逐句學習。

(2)出示幻燈:“她忐忑不安的想:他會說什么呢?這是鬧著玩的嗎?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jīng)夠他受的了……是他來啦?……部,還沒來!……為什么把他們抱過來?。俊麜嵛业?!那也活該,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頓也好!”

(3)學生圍繞省略號進行合理想象,體會桑娜善良的好品質。

(4)練習有感情的朗讀。

四、體會漁夫的品質。

1、不僅桑娜有這樣的品質,還有誰有呢?(找出描寫漁夫品質的句子學習。)。

2、出示幻燈:“哦,我們,我們總能熬過去的!”

3、體會這句話的意思。

漁夫、桑娜可能。

孩子們可能。

五、再造想象。

那他們今后的生活會怎樣呢?請同學們根據(jù)書上的插圖描寫。

板書設計:

桑娜漁夫西蒙。

人抱熬。

擔憂害怕堅定。

善良。

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

[窮人教案教學設計(人教版六年級上冊)]。

教學設計人教新課標六年級篇十二

教材分析。

《碧螺春》是冀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傳統(tǒng)文化吐馨香”中的一篇講讀課文。本課通過名茶碧螺春,向我們展示了中國的茶文化。課文開頭,僅用一句話點明了碧螺春的“久負盛名及主要產(chǎn)地。接下來,課文依次介紹了碧螺春的傳說、采摘、制作、品嘗碧螺春以及人們對碧螺春的評價和喜愛。文章結構緊湊,前后連貫,描寫細致入微,用詞準確生動,富有濃郁的文化氣息。

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簍、煞”等11個要求會認的字,掌握“霞、彌”等10個要求會寫的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背誦課文第四、第六、第八自然段。

3、了解碧螺春的傳說和采摘、制作過程,了解有關茶文化的信息。

4、了解茶鄉(xiāng)人的生活和生產(chǎn)情況,感受茶鄉(xiāng)人生活的美好。

5、把握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表達的有序性,體會描寫的細致與準確,積累相關的詞句。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碧螺春的傳說和采摘、制作過程,并背誦課文第四、第六、第八自然段。

教學難點。

把握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表達的有序性,體會描寫的細致與準確,積累相關的詞句。

學情分析。

六年級的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還不算太多,本課就是有關馳名中外的中國茶文化的科普讀物,讓學生在學習課文的同時感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滋養(yǎng)。

授課類型。

講讀課。

教學準備。

教師:錄音機、小黑板、碧螺春茶葉、杯子。

學生:查找相關資料、預習課文。

教學方法。

以讀代講、小組合作探究、討論法。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情境引入。

同學們,如果讓你從飲食方面選一種,你會選擇什么?(餃子、茶……)你知道哪些種類的茶?(龍井、毛尖、碧螺春等)。我國是茶樹的原產(chǎn)地,是世界產(chǎn)茶、飲茶最早的國家,世界第一部茶葉著作——《茶經(jīng)》,就是出自我國唐代陸羽之手。今天,我們就透過中國名茶——碧螺春,領略我國茶文化的魅力。

板書課題:碧螺春。

二、展示目標(出示小黑板)。

三、自學文本。

四、全班交流。

指名分段讀課文,檢查生字、生詞自學情況。

五、再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的寫作順序。

本文先講了碧螺春的產(chǎn)地,然后用一個傳說介紹碧螺春名字的來歷,接著依次介紹了碧螺春的采摘、制作、品茶以及人們的評價與喜愛。

給各段起個合適的名字:清晨采茶、入夜制茶、月下品茶。

六、質疑答疑:

七、小結:

八、作業(yè):熟讀課文第四、六、八自然段。

教學設計人教新課標六年級篇十三

一、談話導入,引出話題:

二、初讀感知通大意:

1.林清玄資料。

2.請同學們自由讀文,思考:文中講了一件什么事?

三、品讀感受曉內容。

默讀課文,畫出直接描寫桃花心木的句子。

生:(生活動)指名讀句子。

師:這么優(yōu)雅自在、充滿生命力的桃花心木,你們想看看嗎?(課件出示)。

師:這就是桃花心木,它是常綠喬木,樹桿筆直,樹冠茂盛,樹高達15公尺以上,也就是我們五層教學樓那么高,甚至還要高。

師:如果你是種樹人,你會怎樣培育呢?

生:天天澆水、施肥。

生:給它除草。

師:那書中的種樹人是怎樣育苗的呢?現(xiàn)在請同桌一起讀文,共同找出描寫種樹人培育樹苗的句子。

師:誰來讀一讀。

生:(讀句子)。

師:(板書:種樹苗天數(shù)澆水無規(guī)律)。

生:齊聲:感到奇怪。

師:作者也奇怪了,(出示:奇怪的……越來月趣怪的……更奇怪的…..)快到文中找找,誰能帶著感到奇怪的語氣來試著讀讀。

四、研讀感悟明道理。

生:(讀課文)。

師:誰還能再試試(指導朗讀)。

點評:多讀深入體會當時作者的奇怪及所產(chǎn)生的疑惑心理。

師:作者越來越奇怪了(出示:“我起先以為……..但是….”)那一段。

師:誰來讀讀,能不能不改變句子的原意,把兩個問句換一種說法。

生:但懶的人不會知道有幾棵樹苗枯萎了,忙的人不可能行事那么從容。

師:是啊,這樣說不是也可以嗎?可是作者為什么要用問句呢?

生:反問句更能增加作者當時奇怪的心理。

點評:通過插入的句子訓練,讓學生細讀體會說法的不同,在表達意義上程度也不同,問句更能體現(xiàn)作者奇怪的心理。

師:是?。≌娴暮闷婀?!面對我們的不解和疑問,種樹人怎么回答的?快動筆畫畫種樹人說的話。

生:(讀書、動筆畫)。

師:畫好了,誰原意當種樹人來讀讀。(生讀文,同時課件出示種樹人說的一段話)。

師:同桌一個扮演種樹人,一個扮演作者,相互問一問說一說。(生活動)。

點評: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要經(jīng)常地跟別人交流,而交流最主要的手段是口語,那么,口頭表達能力的強弱就直接關系到交流的效果,因此,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就顯得尤為重要。又因為小學階段是一個人發(fā)展語言的黃金時期,那么,盡快培養(yǎng)學生清楚、準確地運用語言,培養(yǎng)口頭表達能力。

師:誰能用上“之所以……是因為……”這個句式說一說種樹人的話。

生:不后悔,只有在不確定中尋找水源,拼命的扎根,才能長成參天大樹。如果每天來澆并澆一定量的水,樹苗就會養(yǎng)成依賴的習性,根就會浮在地表,無法深入地下。

生:齊讀“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課件出示)。

師:你是怎么理解這句話的?這個“不確定”指什么?(師板書:不確定)。

生:指生活的變化無常、經(jīng)受困難或遭受不幸。

點評:由樹聯(lián)想到了人,培養(yǎng)學生結合生活實際拓展知識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五、美讀拓展升情感生:(舉例說)。

師:他們的事跡讓我們感動,他們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這樣的面孔你海熟悉嗎?(出示5.12地震中的小英雄的圖片,讓學生說他們的事跡)。

師:這些孩子用他們的行動詮釋了“堅強”,面對生活中的不幸,他們做到不放棄,勇敢的面對,他們才是(生齊: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比較經(jīng)得起生活的考驗。)。

師:讓我們再一次為那些生活在很艱苦的環(huán)境中,但從不放棄努力的人們說一聲(生齊: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比較經(jīng)得起生活的考驗)。

師:我們很感謝種樹人給我們的啟迪,同學們:如果你就是那棵已經(jīng)長大了的桃花心木,你想對誰說點什么?(課件出示)。

生:(暢所欲言)。

點評:通過種樹人給的啟迪,讓學生進一步理解‘環(huán)境造就人’的道理,讓學生走進文本,換角色深入體會。師:同學們,這是一篇借物喻理的文章,學習了本課,結合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你從以下三道題中任選一題,寫出你的心里話。(課件出示)生:(動筆寫作)師:誰寫好了,能給大家讀讀嗎?生:(展示自己的習作,師給予評價)師:同學們:不經(jīng)歷風雨怎么能見彩虹,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老師希望你們無論遇到什么困難,都要勇敢堅強的面對,做一個自強不息的孩子!

教學設計人教新課標六年級篇十四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情境中,探索確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數(shù)對表示物體的位置。

2.使學生能在方格紙上用數(shù)對確定位置。

教學重點:能用數(shù)對表示物體的位置。

教學難點:能用數(shù)對表示物體的位置,正確區(qū)分列和行的順序。

一、導入。

2、學生各抒己見,討論出用“第幾列第幾行”的方法來表述。

二、新授。

1、教學例1。

(2)學生練習用這樣的方法來表示其他同學的位置。(注意強調先說列后說行)。

(3)教學寫法:××同學的位置在第二列第三行,我們可以這樣表示:(2,3)。按照這樣的方法,你能寫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嗎?(學生把自己的位置寫在練習本上,指名回答)。

2、小結例1:

(1)確定一個同學的位置,用了幾個數(shù)據(jù)?(2個)。

(2)我們習慣先說列,后說行,所以第一個數(shù)據(jù)表示列,第二個數(shù)據(jù)表示行。如果這兩個數(shù)據(jù)的順序不同,那么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

3、練習:

(1)教師念出班上某個同學的名字,同學們在練習本上寫出他的準確位置。

(2)生活中還有哪里時候需要確定位置,說說它們確定位置的方法。

4、教學例2。

(1)我們剛剛已經(jīng)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學所在的位置?,F(xiàn)在我們一起來看看在這樣的一張示意圖上(出示示意圖),如何表示出圖上的場館所在的位置。

(2)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討論說出如何表示大門的位置。(3,0)。

(3)同桌討論說出其他場館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

(4)學生根據(jù)書上所給的數(shù)據(jù),在圖上標出“飛禽館”“猩猩館”“獅虎山”的位置。(投影講評)。

三、練習。

1、練習一第4題。

(1)學生獨立找出圖中的字母所在的位置,指名回答。

(2)學生依據(jù)所給的數(shù)據(jù)標出字母所在的位置,并依次連成圖形,同桌核對。

2、練習一第3題:引導學生懂得要先看頁碼,在依照數(shù)據(jù)找出相應的位置。

3、練習一第6題。

(1)獨立寫出圖上各頂點的位置。

(3)照點a的方法平移點b和點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

(4)觀察平移前后的圖形,說說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圖形不變,右移時列也就是第一個數(shù)據(jù)發(fā)生改變,上移時行也就是第二個數(shù)據(jù)發(fā)生改變)。

四、總結。

我們今天學了哪些內容?你覺得自己掌握的情況如何?

五、作業(yè)。

練習一第1、2、5、7、8題。

練習課。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熟練掌握用兩個數(shù)據(jù)決定物體位置的方法,并能正確運用確定位置的方法解決有關的問題。

2、豐富學生對現(xiàn)實空間的認識,建立空間觀念。

體會數(shù)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體驗數(shù)學活動充滿著探索與創(chuàng)造。

教學重點:能用數(shù)對表示物體的位置。

教學難點:能用數(shù)對表示物體的位置,正確區(qū)分列和行的順序。

教學過程:

一、基礎練習。

1、說一說。

2、練一練。

(1)介紹一下,你在班上的座位是第幾列第幾行,你的幾個好朋友分別在第幾列第幾行。

(2)利用方格圖標出你和你的朋友的座位。(電腦課件呈現(xiàn))。

(3)完成后,學生說一說座位的具體位置和表示的數(shù)據(jù)。

二、專項練習。

完成課本練習一中第6~8題。

1、第6題。

(1)畫出三角形abc向右和向左平移5個單位后所在的位置,并在頂點用a′b′c′表示。

(2)依據(jù)頂點a(1,1),寫出其它各頂點的位置。

(3)觀察各頂點位置,說一說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2、第7題。

(1)認真觀察題目,然后填上數(shù)據(jù)。

(2)按順序描述王玲的活動路線。

3、第8題。

(1)認真讀題,弄清題意。

(2)獨立思考,設計編號的方法。

(3)反饋結果,全班交流。

三、作業(yè)。

選用課時作業(yè)設計。

教學設計人教新課標六年級篇十五

《窮人》是俄國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一篇文章,主要寫桑娜和丈夫在自家十分艱難貧窮的情況下,收養(yǎng)因病去世的鄰居西蒙的孩子,反映了舊俄時代人民的悲慘生活和窮人的善良。本文對人物的心理活動描寫細膩,感人至深。根據(jù)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主要通過讓學生感情朗讀、思維想象去感悟人物的內心,從而受到愛的教育。

具體設計有以下幾點:

首先,抓住教材特點,長文短教。在學生了解作者,整體感知課文,提出疑問后,進行啟發(fā)引導,直奔中心段。這樣,就能夠在有限的40分鐘內,高效率地完成教學任務。其次,在學生劃出“描寫桑娜心理活動的句子”后,針對桑娜的做法談自己的觀點,引導學生對省略的內容補充、想象;在學生找出并劃出“能體現(xiàn)漁夫‘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語句”后,又進一步讓學生對漁夫、桑娜和孩子們的將來進行想象,體會出窮人勤勞、淳樸和善良的本性,學習他們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好品質。這樣不但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分析和思考問題的能力,而且使他們從中受到愛的教育。再則,讓學生充分地讀,使他們“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感受桑娜和漁夫的勤勞、淳樸和善良,學習他們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好品質。

2、理解不懂的詞語。

3、通過補充省略的內容,提高想象能力。

4、通過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提高分析和思考問題的能力。

【重點難點】。

通過人物的心理活動和言行,體會人物的美好心靈。

【教法】。

〖情境教學法。

1、以教師飽含情感的語言啟迪學生的.心靈。

2、讓學生在心領神會中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并以感情的朗讀去表達情感。

【教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談話導入,放課件,板書課題。

二、整體感知,明確目標。

1、交流對作者的了解。

(目的是使學生養(yǎng)成課前查閱資料的好習慣,培養(yǎng)他們整理資料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2、讓學生用最簡練的語言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并說出是怎么概括出來的。

教師評價。

(這一步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能力)。

3、讓學生找出文中最使自己感動的段落,并從中提出疑問。

教師根據(jù)學生發(fā)言,提出這節(jié)課要重點解決的問題:桑娜和漁夫那么貧窮,為什么還要收養(yǎng)西蒙的兩個孩子?其它問題讓學生通過認真讀課文,討論交流,自行解決。

(教師要充分相信學生,培養(yǎng)他們的自主能力、合作興趣,樂于探究的能力。)。

三、直奔中心,激發(fā)想象。

學生讀8~11自然段,劃出描寫桑娜心理活動的句子。

1、指名讀劃的句子。

2、出示課件。

她的心跳得很厲害,自己也不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但是覺得非這樣做不可。

學生針對“桑娜覺得非這樣做不可”,談自己的觀點,并說出理由,從而體會出桑娜這個人善良的本性。讀這句話,再一次感受桑娜的善良。

(出示課件)她忐忑不安地想:“她會說什么呢?這是鬧著玩的嗎?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jīng)夠她受的了……是他來啦?……不,還沒來!……為什么把他們抱過來啊?……他會揍我的!那也活該,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頓也好!”

指名讀這段話,其他學生仔細觀察,看看這短話有什么特點。

讓學生想象補充五個省略號的內容和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桑娜極其復雜、矛盾的心理和她“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高尚品質。

(一是讓學生通過想象感受人物復雜的、矛盾的、變化的心情,二是抓住教材特點培養(yǎng)學生豐富的想象力,三是體會列夫.托爾斯泰這位大作家、這位文學巨匠遣詞造句的高明之處。)。

四、深入探究,拓展思維。

1、學生找出并劃出能體現(xiàn)漁夫“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語句。

2、出示課件。

哦,我們,我們總能熬過去的!?

通過對“熬”進行換詞練習,對漁夫、桑娜和孩子們的將來進行想象,體會桑娜一家歲月的艱苦、生活的艱難,體會漁夫“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優(yōu)秀品質。

五、總結全文,升華中心。

師生互動:教師進行課堂小結,同時讓學生想象窮人富裕的一面,使文章中心得到升華,最后得出結論: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教學設計人教新課標六年級篇十六

1.能有感情地朗誦詩歌,培養(yǎng)鮮明的愛憎感情,懂得為人民服務的人將得永生,與人民為敵的人必然滅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運用的對比手法,體會這種手法運用的好處。

教學難點:理解兩種人的含義。

教學流程。

一、輕叩魯迅,引入課題。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他是誰嗎?(幻燈出示魯迅圖片)。

師:對,他就是魯迅!一個多么響亮的名字!通過本組前面幾篇課文的學習,我們對魯迅這個中國偉大的革命者、思想家、文學家已經(jīng)有了較深刻地認識,接下來讓我們看一段影像資料。(課件播放《魯迅》電影片尾葬禮部分)。

師:看了這段影像資料,你心里體會到了些什么?

生說:(送葬的人多,魯迅得到了許多人的尊敬和熱愛……)。

師:下面請大家再來讀這段一遍,體會人民對魯迅的尊敬和熱愛。(課件出示文段)。

師導接:是呀!“魯迅死了,但他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1949年10月19日,魯迅逝世13周年,全國各地第一次公開、隆重地紀念魯迅,著名詩人臧克家參加了首都的紀念活動,他深切追憶魯迅為了人民鞠躬盡瘁的一生,百感交集,寫下了《有的人》這首短詩。

生:齊讀詩題兩遍。

二、聽范讀,理順思路。

1.自讀詩歌。

師:下面請同學們一起走進詩歌--齊讀一遍。

師:哪位同學來讀一讀,可以選擇你喜歡的小節(jié)讀一讀?)。

師:你覺得他讀得怎樣?為什么?(注意表揚:他讀得很有感情,你點評得也很到位,掌聲送給他們。)。

2.聽范讀。

師:下面請大家來看一看、聽一聽朗誦家沙桐和長瀟是如何誦讀的這首詩歌的?(課件播放新詩會沙桐和長瀟朗誦的《有的人》)。

過渡:聽了兩位朗誦家的朗誦后,你是否有一種被感染了的感受呢?下面就請大家好好地學習這首一詩吧,好好體會魯迅偉大的人生。首先,讓我們來了解詩歌的主要內容及層次。

3.理思路。

師提問:這首詩一共有幾節(jié)?可以分為幾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是什么?(生說后,師課件出示,再齊讀段意。)。

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節(jié)):作者提出了對生和死的不同的觀點。

第二部分(第2、3、4節(jié)):寫了兩種人對待人民的不同態(tài)度。

第三部分(第5、6、7節(jié)):寫了人民對待兩種人的不同態(tài)度。

師提問:請同學們認真分析三部分之間是什么結構關系?(課件出示)。

(第一部分是全詩的總綱,二、三部分是對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觸最深的兩點分別進行解說和深入開掘,贊頌魯迅鞠躬盡瘁為人民的偉大精神。)。

三、品讀重點句子、詞語,理解詩意,體會句子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一)思考問題:

詩歌前四節(jié)中每節(jié)有兩個“有的人”,它們的意思是否相同呢?(課件出示)。

(每節(jié)詩前兩句都是指反動統(tǒng)治者。每節(jié)詩后兩句都是指魯迅以及像魯迅一樣的人。)。

(二)小組內交流,理解詩句意思。

看看你還有哪些詩句的意思是不明白的?先在小組內交流,把解決不了的問題提出來吧。

(三)讀重點句子,體會深層含義。

詩句1.有的人活著,他已經(jīng)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思考一:這一節(jié)寫了幾種人?(兩種)他們指的是哪些人?(課件出示)。

填空完成對這節(jié)詩的理解。(課件出示)。

思考二:兩個“活”與“死”有什么不一樣的含義呢?(課件出示)。

前面的“活”是指人活著,后面的“活”是指精神活著。前面的“死”是指精神死了,后面的“死”是指人死了。(課件出示)。

詩句2.有的人/騎在人民頭上:“呵,我多偉大!”

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

哪個同學來讀讀這節(jié)詩?其他同學聽后說說:你是怎樣理解這節(jié)詩的?(溫馨提示:注意紅色的字詞)。

詩句3.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

請同學跟老師一起來理解這句詩的意思。

詩句4.騎在人民頭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給人民作牛馬的/人民永遠記住他!

這里的“摔垮”有什么深刻的含義呢?

詩句5.把名字刻入石頭的/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

請同學跟老師一起來理解這句詩的意思。

四、分角色朗讀,體會表達方法。

1.朗讀要求:

(1)男同學讀每節(jié)詩的第一、二行,女同學讀每節(jié)詩的第三、四行。

(2)要有感情地讀,讀出人民對反動派的恨和對像魯迅這樣的人的愛的感情來。

這里運用了對比的手法。更好地表現(xiàn)了廣大人民群眾對魯迅先生的無比崇敬和愛戴之情。

3.請找出文中具體運用對比的手法的地方。

1、每一小節(jié)前后兩句話構成對比。

2、第二小節(jié)和第五小節(jié)構成對比。

3、第三小節(jié)和第六小節(jié)構成對比。

4、第四小節(jié)和第七小節(jié)構成對比。

五、領悟詩歌主旨。(填空:課件出示)。

六、拓展延伸。

1.你還知道哪些像魯迅一樣一心為人民的典范呢?請你說一說。

圖片出示魯迅這樣的人物(配解說)。

2.欣賞歌曲《八榮八恥》。

教學設計人教新課標六年級篇十七

1、使學生學會解比例的方法,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

2、通過合作交流、嘗試練習,提高學生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解比例的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遷移的能力,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

導學重點:使學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學會解比例。

導學難點:引導學生根據(jù)比例的基本性質,將比例改寫成兩個內項的積等于兩個外項積的形式,即已學過的含有未知數(shù)的等式。

預習學案。

依照下面的條件列出比例,并且解比例。

(1)72和24的比等于15和x的比。

(2)等號左端比的前項和后項分別是0.4和16,等號右端的比是8:x。

(3)x和23的比等于35和14的比。

(4)比例的兩個外項分別是4和10,兩個內項分別是x和28。

導學案。

我們知道比例共有四項,如果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項,就可以求出這個比例中的另外一個未知項。求比例中的未知項,叫做解比例。解比例要根據(jù)比例的基本性質來解。

學習例2。

(1)把未知項設為x。

(2)根據(jù)題意列出比例:x::320=1:10。

(3)怎樣解這個比例?解比例的根據(jù)是什么?

(4)一名同學到黑板解答。

學習例3解比例1.52.5=6x。

根據(jù)學生的回答總結出,像例3這種形式的比例要交叉相乘來解。

總結解比例的過程。

剛才我們學習了解比例,大家回憶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根據(jù)比例的基本性質把比例變成方程。)。

變成方程以后,再怎么做?(根據(jù)以前學過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從上面的過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過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識?(根據(jù)比例的基本性質把比例變成方程。)。

課堂檢測新課標第一網(wǎng)。

1、解比例。

x:10=14:130.4:x=1.2:21.2:2.4=3:x。

課后拓展。

小芳調制了兩杯糖水,第一杯用了25克糖和200克水,第二杯用了30克糖和250克水。

(1)分別寫出每杯糖水中糖與水質量的比,看它們能否組成比例。

(2)按照第一杯糖水中糖與水的比計算,300克水中應加入糖多少克?

板書設計。

解比例。

解比例:求比例中的未知項。

例2法國巴黎的埃菲爾鐵塔320m。例3解比例1.52.5=6x。

北京的“世界公園”里有一座埃菲解:1.5x=2.5×6。

爾鐵塔的模型,它的高度與原塔高1.5x=15。

度的比是1:10。這座模型高多少米?x=151.5。

解:設這座模型的高度是x米。x=10。

x:320=1:10。

10x=320×1。

x=3新課標第一網(wǎng)。

x=32。

教學設計人教新課標六年級篇十八

教學目標1、回顧本單元所學課文,交流對魯迅的認識。

2、交流體會本組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總結體會這類句子的方法。

3、積累魯迅的名言。

4、通過閱讀“魯迅巧對先生”的故事,感受魯迅的敏捷才思。

重點分析交流體會本組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總結體會這類句子的方法。積累魯迅的名言。

難點分析交流體會本組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總結體會這類句子的方法。積累魯迅的名言。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交流平臺。

1、談談心目中的魯迅。

(1)學了本單元的課文,我們被魯迅先生的才學和人格魅力所折服,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談談自己心目中的魯迅。

(2)提出要求:可以就課文來談,可以結合課外學習的收獲來談;可以講同魯迅有關的人和事,也可以說說讀魯迅作品的體會。

(3)自組織小組討論,合作學習。

(4)指名交流匯報,師生評議。

(5)教師小結。

2、交流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

(2)教師歸納總結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方法:

聯(lián)系上下文。聯(lián)系生活實際。

結合時代背景。展開豐富聯(lián)想。……。

y過渡:魯迅先生的文章無疑是人類文化寶庫中的一筆財富,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細細品讀魯迅先生文章中的膾炙人口、發(fā)人深省的名言警句。

1、組織學生自讀。指名讀。

2、引導理解重點詞語:

3、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背誦。

趣味語文。

1、過渡:魯迅先生的童年發(fā)生過許多故事,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讀一個魯迅巧對先生的故事。

2、指導朗讀。

3、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提出思考問題。

4、布置作業(yè)。

1、聽教師導入。

2、小組討論,合作學習。

3、匯報交流,師生評議。

4、聽教師小結。

5、交流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

(1)學生讀教材中的內容,談理解。

(2)學生找句子,交流體會方法。

(3)和教師一起總結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的方法。

6、學生自讀。

7、理解重點詞語:

千夫:眾多的人。孺子:小孩子。

無端:沒有來由地;無緣無故地。

空耗:白白地消耗。無異:沒有不同;等同。

8、有感情地朗讀、背誦。

9、展示課外搜集的一些魯迅先生的名言。

10、聽教師引入。

11、學生自讀。指名讀。

12、思考:周樟壽的對子妙在哪里?他為什么對得好?

13、文人巧對對聯(lián)的故事還有很多,課后搜集此類故事,與同學們交流。

教學反思。

【本文地址:http://m.aiweibaby.com/zuowen/16561222.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