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教案(實用16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2-01 06:34:10
我第一教案(實用16篇)
時間:2023-12-01 06:34:10     小編:曼珠

教案可以幫助教師合理分配教學時間,確保教學進度。教案的編寫應注意教學過程的階段性和遞進性。希望大家能夠通過閱讀這些范文,掌握一些教案編寫的技巧和方法。

我第一教案篇一

《第一場雪》是六年制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一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用優(yōu)美、生動的語言為我們勾畫了一幅瑞雪圖。情溢言表,充分體現(xiàn)了作者由這場雪預見到明年糧食的豐收而無比喜悅之情。

1、 知識目標:深入研讀課文,感受下雪后景象的美,豐富學生對下雪的認識。

2、 德育目標:激發(fā)學生對雪的向往,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3、 發(fā)展目標:培養(yǎng)和發(fā)展想象力與探究能力。

通過語言文字,了解雪后景色的美麗及作者的聯(lián)想,體會作者喜悅的心情。

領悟作者通過寫景及聯(lián)想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法:采用感情朗讀法利用極富感情的語言表達,緊扣重點詞、句細嚼慢咽完成本節(jié)的教學任務。

學法:教給學生四讀的學習方法,仔細品味重點段、句、詞,體會文中的情感。

利用多媒體教學。

1、 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閱讀

先讓學生回顧下雪前,下雪時的情景,接著播放《雪絨花》課件,激起學生閱讀下文的興趣。

2、 回顧學法,整體感知

3、 精講細讀,釋疑拓展,體會情感

4、 揭示背景,情感升華。

先介紹本文作者峻青的寫作背景,接著以一個反問(如此:瑞雪兆豐年!作者能不高興?我們能不高興?)升華情感,最后讓學生匯報收集的資料。這一環(huán)節(jié),從部分回歸整體,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升華情感,完成教學任務。

5、 研讀運用,深化發(fā)展。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先師生共同總結(jié)寫作方法,再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部分,反復朗讀,達到背誦。

6、 作業(yè)設計:以生為本,高度自主。

這次設計的作業(yè)是把自己喜歡的詞句摘抄在《小蜜蜂》積累本上,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的自主性。

7、 板書設計。

第一場雪

雪前:驟然變冷 一讀:呈現(xiàn)畫面

雪中:紛紛揚揚 二讀:品詞品句

雪后:雪大景美人歡 喜愛 三讀:領悟情感

聯(lián)想:瑞雪兆豐年 喜悅 四讀:以情帶讀

我第一教案篇二

1、理解課文內(nèi)容,感受雪后的景美,體會作者的心情。

2、學習作者抓住特點描寫下雪景象和通過寫景及聯(lián)想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通過語言文字,了解雪后景色的美麗及作者的聯(lián)想,體會作者喜悅的心情。

領悟抓住特點描寫下雪景象和通過寫景及聯(lián)想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

一、積累,回顧:

1、通過第一課時的學習,哪些詞語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快速把它寫下來。

2、用上這些詞介紹你印象中的第一場雪。

(設計意圖:注重學生詞語的積累,課堂上盡可能的給學生提供讀、寫、記憶的機會。)

二、感受景美:

1、哪個自然段讓你有這樣的感受,放聲朗讀,想象畫面。

2、和同座交流讀后感受。

3、再讀課文,動筆勾畫、批注:哪些詞句讓你有這樣的體會?

4、交流感受,相機指導:

(隨學生的回答順序出示):

句1:嗬!好大的雪?。?/p>

(抓??!體會作者內(nèi)心的感受。)

句2:山川、樹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層厚厚的雪,萬里江山變成了粉妝玉砌的世界。

(引導想象,抓住詞語全、罩、粉妝玉砌加以體會,感情朗讀。)

句3:落光了葉子的柳樹上,掛滿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銀條兒;冬夏常青的松樹和柏樹,堆滿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

(抓住動詞掛、堆及疊詞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

句4:一陣風吹來,樹枝輕輕地搖晃,銀條兒和雪球兒簌簌地落下來,玉屑似的雪末兒隨風飄揚,映著清晨的陽光,顯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抓住簌簌地落下來、隨風飄揚加以想象,體會動靜結(jié)合的寫法。)

5、指導背誦。

(設計意圖: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通過這一環(huán)節(jié)進一步將學生的讀引向深究、發(fā)現(xiàn)、感悟的層次,以此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感及邊讀邊想象邊體會的好習慣。)

三、感受人歡:

1、出示畫面,展開想象:在這樣的境界里,你最想干什么?

2、讀一讀第五自然段,讀出高興的心情。

3、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

4、贊一贊,夸一夸這一場雪。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體會景美的基礎上展開想象,波動學生心靈的琴弦,刺激了學生多種感官,自然而然的體會人歡。)

四、體會聯(lián)想.,加深認識:

1、讀6、7自然段,你讀懂了什么?有什么想問的?

2、指名說,相機介紹有關雪與農(nóng)作物的關系。

3、理解瑞雪兆豐年、冬天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

五、情感升華,說寫訓練:

1、為什么課題為《第一場雪》。

(1)指名說。

(2)簡介歷史背景。

(3)感情朗讀。

2、抒發(fā)情感:這膠東半島的第一場雪呀,!

3、積累,識記。(機動)

(設計意圖:破釋題意,引導學生更深刻的領會文章中心。)

六、作業(yè) :

1、讀讀背背文中自己喜歡的部分。

2、課外閱讀一篇寫景的文章,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

我第一教案篇三

師:我發(fā)現(xiàn)重慶的孩子特別聰明,老師非常高興,老師的家鄉(xiāng)在呼倫貝爾,前幾天,那里下起了第一場雪(老師伴隨音樂、畫面深情介紹場景。)

上課。

師:一場及時的大雪給人們帶來了豐收的希望,今天我們來學習《第一場雪》,請同學們齊讀課題,打開書,讓我們伴隨作者的描述去感受喜悅的心情。輕聲朗讀課文,注意讀準生詞的字音。

生自由讀課文。

師:同學們讀得真認真,我們來檢查一下。

(媒體出示生詞,學生認讀。)

師:老師提醒一下,大家仔細看看這些生詞,在字形和讀音上有什么注意的地方?

生:沉甸甸的甸需要注意,玉屑的屑要注意讀音。

師:非常好,誰愿意領著大家讀一讀。

生領讀屑、瑞等生詞。

師:我們來比賽誰認得快。(媒體出示生詞,生依次認讀。)

師:非常好,我們來分段朗讀課文,好嗎?

生:好。

請位學生分自然段朗讀課文,齊讀。(老師隨機糾正玉屑、映著等字詞的讀音。)

師:這是一場怎樣的雪?

生:及時的雪。

生:我認為這不僅是一場及時的雪,還是一場很美的雪,給孩子們帶來了舒暢。

生:我認為雪像一位化妝師,把山川、樹木、房屋打扮得非常美麗。

師:下面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感受雪的大和美,邊讀邊勾畫出描寫雪景的句子,看看自己有什么收獲。

生默讀課文。

師:(巡視)她是抓住重點詞。

師:好了,你來說一說。

生:我認為有第三段中的雪花簌簌,因為寫出了雪的大。

生:我認為還有山川、樹木,這段話

師:粉妝玉砌的世界是怎樣的世界?多美啊,作者發(fā)出了怎樣的感嘆?

生:呵,好大的雪??!

師指導感情朗讀。

師:還有嗎?

生:我從第四自然段中的落光了葉子的松樹上體會到了作者把雪后的美景描寫的很好。

投影展示雪后的美景。

師:讓我們再來讀一讀這一句。

生讀落光了葉子的一句。

師:誰愿意繼續(xù)。

生:顯出一道五光十色的彩虹。這里更加顯示了雪化了之后的美麗景象。

投影展示雪末隨風的景象。

師:讓我們連起來讀一讀。

生讀落光了葉子的柳樹上五光十色的彩虹一段。

師:你還有什么樣的感受嗎?

生:我從這里體會到了雪花的大。

生:我從地上一會兒就白了也體會到雪下得大。

師:我們來看看105頁下面這段話,偶爾撲哧一聲,我們來感受一下。

生:我聽到了積雪把枯枝壓斷的聲音。

師:對,我們一起用朗讀來感受一下。

生讀。

師:多美啊,同學們聲音再大一點,我們再讀一次。

生讀。

師:雪多大,景色多美??!請結(jié)合自己搜集的資料和生活經(jīng)驗,想想什么叫瑞雪。

生思考,老師巡視。

生:我體會到這場雪預兆著明年是一個豐收年。

生:這預示著給農(nóng)作物帶來豐收。

師:你把這段話讀一讀。

生讀。

師:聽明白了,大雪可以把,請大家一起來讀一讀。

生讀冬天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

師:被指的是什么?

生:雪。

我第一教案篇四

劉校長曾經(jīng)說過這么一句話:“一年之計在于春,一個國家在于孩子”。開學一周半了,看著孩子們背著書包,迎著陽光來到了學校,一聲:“老師好!’,我覺得自己的責任重大。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是祖國的`花朵,看到這些天真爛漫的孩子求知的眼光,看到孩子們抱著書,認真細讀,我就是想到了自己,想到自己沒有好好去多讀書,認真學習,其實我還有好多知識等待著我去學去探討。

周三有個學生問:“老師!有什么辦法能使我們的空氣變好?”我……?這個問題希望你們好好學習,將來這個問題有待于你們?nèi)ラ_發(fā)研究。

我第一教案篇五

火紅的楓葉教學設計:

(一)、復習檢查:

同學們,學習了第一節(jié)課知道了些什么?檢查學生生字詞掌握情況。

(二)、進行新課:

1、數(shù)一數(shù)課文有多少個自然段?

2、齊讀課文第一自然段:這一段為我們講了些什么?

時間地點誰干什么。

3、自由讀第二自然段:讀懂了些什么?這段話的意思是什么?(楓葉很紅,一片比一片紅)作者的心情怎樣?誰來讀出這種心情。(從快慢、輕重上加以指導)。

4、作者找呀找,找到了最紅的楓葉了嗎?哪一個自然段告訴了我們?誰來讀這一段?其它同學告訴老師和同學們,作者是怎樣寫出楓葉的紅的?把寫楓葉紅的句子用“——”劃出來,讀一讀。請同學們仿照課文“比……還……,比……還……”說一句話。

這一段除了寫楓葉的顏色“紅”以外,還告訴了我們什么?你從什么地方知道的?請用“~~~~~~~”把它劃出來,讀一讀。楓葉的形狀像什么?這種……像……的寫法,我們叫它比喻,這樣的句子,我們叫它比喻句。仿說比喻句。指導學生讀、背喜歡的句子。

5、作者找來這火紅的楓葉干什么呢?課文哪些段告訴了我們?抽生回答。

討論:作者為什么給老師送楓葉而不送其它禮物呢?

(學生自由回答,自己親手做的禮物最有意義;老師像楓葉火紅火紅的,裝點著祖國的教育大花園……)。

比一比:作者的禮物和你送給老師的禮物,誰的更好?說出理由。

(三)、拓展升華:

你認為老師最需要學生的是什么?還有沒有更好的禮物獻給老師呢?在豐收的秋天里,除了教師的節(jié)日外,還有些什么節(jié)日,準備為他們送什么禮物呢?請同學們下來準備。

(四)、作業(yè)布置。

(三)。

媽媽,不要送傘來《媽媽,不要送傘來》是一篇通俗易懂的文章。教學中,我通過各種形式的讀,讓學生體會小朋友的勇敢與快樂??删驮谖艺J為可以為這節(jié)課圓滿畫上個句號時,我的結(jié)束語把我推向另一個世界。

師:同學們,你們還有什么問題嗎?

生:老師,我覺得書上寫雨點不會把我淋壞,是不對的。

我心里“咯噔”一下:都怪我只注意讓學生空談勇敢,而忘了現(xiàn)實中所存在的問題。

師:你能說說原因嗎?

一語驚醒夢中人,話甲子一下子打開了。

生1:對呀!平時父母和老師也不讓我們淋雨呀!

生2:頭頂著書包來跑,一點都不方便,哪還機靈呀!

生3:淋雨發(fā)燒后,不能上學,父母更操心,一點都不愛父母。

……。

面對突如其來的變化,我頓時啞口無言。可教學不能就此打住呀!生灌硬套,不是辦法。我機靈一動,為何要在對錯上打轉(zhuǎn)呢?因此,我沒有做任何自行評價,但我首先表揚了他們的積極主動,大膽質(zhì)疑。

再引問:你能想出不讓父母操心,又不會讓自己生病的法子嗎?

生:我自己準備雨具,放在書包里。

生:我跟順路的同學合用一把傘回家。

生:大雨的時候,我先不回家,等雨停了再走。

……。

課堂上,五花八門的答案,層出不窮。也正因為這樣,學生在爭論中體會到與現(xiàn)實中的矛盾,在對與錯的問題上,學會一分為二來分析,從而能靈活地變換角度地去思考。所以,在語文課堂中,教師能少些理論,多些情趣;少些限制,多些引導;少些包辦,多些自由;那么,學生就會越來越喜歡語文,而語文才能真正成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

我第一教案篇六

1、理解課文內(nèi)容,感受雪后的景美,體會作者的心情。

2、學習作者抓住特點描寫下雪景象和通過寫景及聯(lián)想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通過語言文字,了解雪后景色的美麗及作者的聯(lián)想,體會作者喜悅的心情。

領悟抓住特點描寫下雪景象和通過寫景及聯(lián)想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

一、積累,回顧:

1、通過第一課時的學習,哪些詞語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快速把它寫下來。

(設計意圖:注重學生詞語的積累,課堂上盡可能的給學生提供讀、寫、記憶的機會。)。

二、感受景美:

1、哪個自然段讓你有這樣的感受,放聲朗讀,想象畫面。

2、和同座交流讀后感受。

3、再讀課文,動筆勾畫、批注:哪些詞句讓你有這樣的體會?

4、交流感受,相機指導:

(隨學生的回答順序出示):

句1:嗬!好大的雪啊!

(抓?。◇w會作者內(nèi)心的感受。)。

句2:山川、樹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層厚厚的雪,萬里江山變成了粉妝玉砌的世界。

(引導想象,抓住詞語全、罩、粉妝玉砌加以體會,感情朗讀。)。

句3:落光了葉子的柳樹上,掛滿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銀條兒;冬夏常青的松樹和柏樹,堆滿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

(抓住動詞掛、堆及疊詞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

句4:一陣風吹來,樹枝輕輕地搖晃,銀條兒和雪球兒簌簌地落下來,玉屑似的雪末兒隨風飄揚,映著清晨的陽光,顯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抓住簌簌地落下來、隨風飄揚加以想象,體會動靜結(jié)合的寫法。)。

5、指導背誦。

(設計意圖: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通過這一環(huán)節(jié)進一步將學生的讀引向深究、發(fā)現(xiàn)、感悟的層次,以此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感及邊讀邊想象邊體會的好習慣。)。

三、感受人歡:

1、出示畫面,展開想象:在這樣的境界里,你最想干什么?

2、讀一讀第五自然段,讀出高興的心情。

3、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體會景美的.基礎上展開想象,波動學生心靈的琴弦,刺激了學生多種感官,自然而然的體會人歡。)。

四、體會聯(lián)想.,加深認識:

1、讀6、7自然段,你讀懂了什么?有什么想問的?

2、指名說,相機介紹有關雪與農(nóng)作物的關系。

3、理解瑞雪兆豐年、冬天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

五、情感升華,說寫訓練:

(1)指名說。

(2)簡介歷史背景。

(3)感情朗讀。

2、抒發(fā)情感:這膠東半島的第一場雪呀,!

3、積累,識記。(機動)。

(設計意圖:破釋題意,引導學生更深刻的領會文章中心。)。

六、作業(yè):

1、讀讀背背文中自己喜歡的部分。

2、課外閱讀一篇寫景的文章,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

我第一教案篇七

1、理解課文內(nèi)容,感受到第一場雪景的美。

2、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能說出自己對雪的感受。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多媒體課件

2、學生交流學習成語。(請兩名同學)

3、其余同學的搜集的成語在小小組內(nèi)交流。

1、同學們,剛才我們交流了與雪有關的成語,今天老師和大家一起來學習一篇描寫雪景的文章,題目是《第一場雪》(點擊課件)。

2、大家一起來讀讀課題。(齊讀)

3、你感覺讀得好嗎?你來試一試?你為什么要把課題這樣讀呢?

4、真好,你把雪的美以及人們對這第一場雪的期盼都讀出來了,好,現(xiàn)在我們就按剛才同學說的這種感情,再一次把這個課題讀好。(齊讀)

2、學生匯報交流。

1、過渡句:作者筆下的第一場雪感覺是這么突然,昨天還是陽春三月,今天就下起來了;這第一場雪感覺又是這么的及時,想到明年會有一個好收成,我們心中也是無比喜悅。從你們的發(fā)言中,教師也深深感受到給同學們留下感受最深的是這第一場雪的美景,主要集中在課文的第三、四、五小節(jié)。同學們,能不能通過你們對這三小節(jié)的朗讀,把你們此時此刻的感受和體會盡情地表達出來?可以自由選擇讀書的方式,個人讀,或者小小組配合讀。

2、學生自由選擇讀書的方式開始讀書。

3、誰來讀,你讀得最棒的是哪一段。

(1)學生個人朗讀。(分兩人)

(2)小組配合朗讀。(一組)

(3)師:每當我看到雪花飛舞,雪花洗禮著這個世界的時候,《雪絨花》的旋律會在我的腦子里回蕩。這曲子那抒情的旋律,準確地表現(xiàn)出下雪時的美好。雪絨花,雪絨花,小而白,潔而亮,仿佛對著我微笑這首曲子同學們在音樂課上剛學過!下面,就讓我們在大雪飄飄時,去體驗一下,雪絨花飄落在我們的手中、發(fā)梢時的感覺吧?。◣煵シ配浵瘢?/p>

(4)齊讀。

(1)學生個人朗讀。

(2)小組配合朗讀。(分兩組)

(3)師:多美?。∥覀兛纯催@雪后的美景去!看的時候可以交頭接耳、指手畫腳,動起來?。úシ配浵瘢?/p>

(4)師:假如這段雪景再和同學們聲情并茂的朗讀結(jié)合起來就更好了,請同學們來當當配音員,注意配音員要與畫面協(xié)調(diào),先試試再來!

(5)同學們嘗試著配上錄像朗讀。(分兩組)

(6)師:好,我們大家一起來試試,把自己的感受讀出來!全體起立,可以再加上些動作。

(1)學生朗讀。(兩人或兩組)

(2)你們喜歡堆雪人、擲雪球嗎?我們趕快全部加入到這隊伍來,齊讀。

《第一場雪》這篇文章就像一幅幅畫卷向我們展開,有夜雪圖、有瑞雪圖、戲雪圖、豐收圖。讓我們把課文的第3。4。5小節(jié)齊讀一遍,把你們的所有感受都通過讀表現(xiàn)出來!

1、大家剛才已經(jīng)跟隨作者峻青去領略了他所看到的那一場雪,感受到了許多。雪是一種能夠令人產(chǎn)生許多種情緒的東西,在每個人眼中也會有不同的感受。同學們,你們眼中的雪是怎樣的呢?可以再到課文中與作者再次細細交流;也可以想想自己閱讀過的有關雪的詩歌,散文;或者回憶一下自己看雪的情景(請同學們在小小組內(nèi)先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2、學生來交流自己的感受。

許多同學與作者的感受是相通的,那么課后請你選擇你喜歡的課文段落去背一背,如果你的感受不同于作者,課后可以把你眼中的雪它寫下來,下節(jié)課我們再一起來交流。

我第一教案篇八

《勸學》是學生剛?cè)敫咧惺墙佑|的第一篇文言文,合理確定教學目標就顯得非常重要。我們認為高中階段文言文的教學一是要汲取思想文化、文學藝術的營養(yǎng),二是應領略古代典籍的博大艱深,三是必須積累古代漢語的基本語匯語法常識。

在教學過程中,圍繞“在學習中獲得教養(yǎng)”的主題,首先了解古代賢哲在此問題上的看法,然后以文本為平臺,致力于學生在思想情感、文化素養(yǎng)等方面有所感悟,從而具體感知古代文化典籍的魅力,吸收人生成長的精神營養(yǎng)。

正是強調(diào)學生感知的需要,教學中要突出誦讀、涵泳的方式,通過文本建立與作者思想情感交流的渠道。力避教師一包到底的傳統(tǒng)講授的方式。

教學目標。

1.了解學習是完善自我,獲得教養(yǎng)的重要途徑。

2.了解比喻、對比在表達中的具體作用。

3.在理解文意,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準確背誦。

教學重點與難點。

1.辯證認識學習在人的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2.具體理解比喻和對比手法在語境中的作用。

3.了解文中“于”“之”“而”以及“絕”“勸”“日”“知”的意義及用法。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熟悉課文。

1.學生自由朗讀。

2.同座相互指導。

3.學生自愿表演朗讀。

4.學生和老師一起討論糾正朗讀中暴露的錯誤。

5.老師朗讀,也可由學生品評。

(二)介紹作者。

1.閱讀題注,明確需要記憶的文學常識:荀況,戰(zhàn)國末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系荀子和門人共同編著。

2.補充介紹。

(1)稷下:古地名,故址在今山東臨淄附近,是戰(zhàn)國齊都臨淄西邊南首門,一稱稷門。因地近稷山,設館其下,故名稷下。為戰(zhàn)國各學派薈萃的中心。荀子曾三次擔任當時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學宮之長)。

(2)蘭陵令:春申君任命荀子為蘭陵令,開始了他一生中短暫的仕途生涯。蘭陵在今山東蒼山縣西南蘭陵鎮(zhèn),原為魯?shù)兀敎缤龊髿w于楚。荀子在蘭陵一邊做官,一邊著述,同時收徒講學,進入學術創(chuàng)造的一個高潮。

(3)孫卿:漢代避宣帝諱而改稱荀子為孫卿。

(三)討論第一段。

1.討論幾組比喻的作用。

(1)青出于藍、冰寒于水的比喻:說學習可以提高自己。

(2)糅木為輪的比喻:說學習可以改變自己。

(3)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的比喻:本體是下句“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說學習可以修身益智。

(4)第一段5個比喻,都是正面設喻,從正面闡述學習的重要性。

(5)比喻的表達效果:文中所用的喻體幾乎都是常見的、易懂的,這些仿佛信手拈來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會使人自然而然地聯(lián)想到某些直觀、淺近的形象事物,進而連類比物,啟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說的深刻道理。

2.討論首句“學不可以已”與比喻的關系:開宗明義,提出中心;從邏輯關系看,是因果關系,首句是果,結(jié)論,5個比喻是因。

3.討論“可以”“以為”古今意義是否相同:“可以”這里與現(xiàn)代漢語意義相同,都是能夠的意思?!耙詾椤边@里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文中是“拿它做”,現(xiàn)代漢語是“認為”。

(四)結(jié)合自身情況,用比喻說出學習可以提高自己、改變自己、修身益智的作用。

1.分組。

2.討論。

3.由學生自行評價。

(五)當堂背誦第一段。

1.在理解基礎上熟讀。

2.鼓勵學生在大致能背的時候勇敢的嘗試背誦。

3.找出背誦過程中暴露的共同問題想出巧妙的背書方法。

第二課時。

(一)討論第二段。

梳理5個比喻的內(nèi)部關系。

1.“登高博見”與“跂而望”為一組,本體是前面一句:“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跂而望”喻“終日而思”,“登高博見”喻“須臾之所學”,說學習能事半功倍。

2.“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為一組,說善于借助外物則效益倍增。

3.5個比喻就是5組正反對比,都是闡述學習的作用。

(二)當堂背誦第二段。

1.在理解基礎上熟讀。

2.組織背誦競賽,比速度,比正確率。

(三)討論第三段。

1.討論“積土成山”“積水成淵”“不積跬步”“不積小流”的比喻意義及寫法:前兩個先正面設喻,后兩個再反面設喻,都是說學習要積累,其本義在四個比喻的中間,“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2.騏驥駑馬、鍥朽木及鍥金石的比喻的意義和寫法:騏驥駑馬的比喻先正面后反面,鍥朽木鍥金石的比喻先反面后正面,都是說學習要持之以恒。

3.蚓與蟹的比喻的意義和寫法:蚓是正面設喻,蟹是反面設喻,都是說學習要用心專一。

4.明確“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的句式:定語后置,“之”為結(jié)構(gòu)助詞,表示定語后置。

5.第三段的比喻闡明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

(四)當堂背誦第三段。

1.理清層次結(jié)構(gòu)來幫助背誦。

2.集體背誦。

3.理解性背誦。

(五)課文的邏輯結(jié)構(gòu)。

課文一開頭提出“學不可以已”這一論點后,接著從三個角度展開論述:在第一段中,學習可以使人“知明而行無過’,說明學習具有重大的意義,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第二段,學習使本性與一般人沒有差別的人成為君子,說明學習具有重大的作用,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第三段,闡述學習應持注重積累、持之以恒、專心致志的方法和態(tài)度,半途停止是不會學好的,只有“學而不已”才能成功,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梢娤惹剀髯由⑽倪_到極高的理性思維水平。

(六)結(jié)合自己的實際情況談談對學習的作用、方法和態(tài)度的理解。

(七)作業(yè):整理課文里有關語言現(xiàn)象。

1.通假字。

(1)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輮同煣。

(2)雖有槁暴,不復挺者有同又暴同曝。

(3)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知同智。

(4)君子生非異也生同性。

2.詞類活用。

(1)動詞的使動用法:木直中繩,輮以為輪。

(2)名詞作狀語:a.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b.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3)名詞用作動詞: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b.假輿馬者,非利足也。

(4)形容詞用作動詞:假輿馬者,非利足也。

3.特殊句式(學生口譯,教師重點點撥翻譯注意點)。

(l)固定格式。

無以至千里(“無以……”意為“沒有用來……的辦法”。下文“無以成江?!敝小盁o以”同此)。

(2)定語后置。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我第一教案篇九

《第一場雪》是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的一篇課文,曾經(jīng)從資料上、網(wǎng)絡上看過幾位老師的執(zhí)教,也現(xiàn)場進行一次觀課、議課,從中可以看出一些有意思的東西。

最早看到的是杭州師范學院黃老師提供的一個片段:

課后,聽課者與授課教師交流:

問:這么美的課文,并不適合默讀,您為什么不讓學生放聲朗讀呢?

問:您想到過改嗎?

答:教材的要求可以擅自改動嗎?

在這個片段中,教師的教學設計和教學行為被文本約束,被教材限制。

成都市一所小學的文老師教過這篇課文,她這樣描述:

今天上午,我剛剛和孩子們一起學了《第一場雪》。我覺得優(yōu)美的文章,朗朗上口的文章,應該反復咀嚼,反復品讀。一遍又一遍,每一遍都會有不一樣的韻味生出,每一遍都會有新的陶醉。

本來,我打算把第3自然段讀上兩三遍即可。可有個孩子一定要說:老師,我認為寂靜應該換為幽靜!于是,按照慣例,大家展開討論。另一個孩子又說:我認為,第3自然段后應該繼續(xù)寫偶爾咯吱一聲響,接著是一聲鳥叫,不知哪只鳥兒從掉落的窩里驚醒。這樣,山村的雪夜更顯得寂靜。大家不斷地朗讀,不斷地想象,不斷地產(chǎn)生新的想法。因而朗讀也越發(fā)地有味了。

不久前,筆者聽取了成都師范附小姚老師上的《第一場雪》。姚老師從雪到第一場雪,然后介紹了作者與寫作背景,分析了下雪前、下雪中、下雪后的文章結(jié)構(gòu)后,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引導學生學習作者是如何寫出雪大、雪美和作者的欣喜之情上。

課后議課,姚老師說,一般情況下,這篇文章都會以朗讀、感悟文字優(yōu)美為主要任務。但她覺得文字優(yōu)美的文章多,而這一篇短短的文章在點面結(jié)合、聲色結(jié)合、人景結(jié)合、動靜結(jié)合等方面十分有特色,她期望通過這一課的學習能夠讓學生學習觀察,學習寫作,也就是把感情的東西用寫作體現(xiàn)出來,而不僅僅是朗讀中表達。我覺得姚老師的處理很有道理。但姚老師說,在賽課中,是不敢這樣處理的。我問為什么?她說,賽課不會給上課老師表達自己教學思想的機會,如果主要方法不是通過朗讀來體味作者的心情,評委就不可能給高分,大家就會不理解。由此看,約束教師的不僅有教材,還有習慣性的評價,教師還需要從公開課、賽課要求中解放出來。

最近一次看到《第一場雪》教學活動是在網(wǎng)絡上,河南省濟源市克井鎮(zhèn)柿檳小學苗老師從教材中解放出來,也從其他人的評價中解放出來,上了這樣一堂課:

這篇文章本應月初就該講了,我也備好了課,但臨上課的前兩天突發(fā)奇想:這是一篇介紹雪的文章,學生對雪沒有直觀的認識(即使認識也是相隔近一年了),怎能學好?倘若到下雪時再講豈不更妙?想到此我就將此文滯后,先學其他文章。雖然我知道這樣安排有悖編者的本意,不太妥當,但還是想試著這樣去調(diào)整。就在今天早上,當我一起床發(fā)現(xiàn)下雪了,心中頓感異常興奮,覺得是該到講《第一場雪》的時候了,于是就學習了這一課。說實話我是帶著無比興奮的心情走進課堂的,誰知課初學生就給我出了一道難題,它們的回答與我預先的設計大相徑庭:

我第一教案篇十

1、知識目標:理解課文內(nèi)容,感受雪后的美麗景象,體會大雪給人們帶來的喜悅心情;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能力目標:能抓住特點寫景物,通過聯(lián)想表達思想感情的寫作方法。

3、情感目標: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珍惜大自然思想感情。

理解課文內(nèi)容,從而理解作者的感情。

抓住特點描寫景物抒發(fā)作者的情感。

多媒體課件

播放多媒體:下雪場景

師生邊欣賞畫面邊背誦第三自然段

1、師:請自由讀課文第三部分“雪后”,(生自由讀第四、五自然段)

師:你從哪些詞語中品味出這種美的?把你找到的詞語寫到黑板上。

(部分學生上臺寫,其余學生交流)

2、師:粉妝玉砌本來是什么意思?

師:在課文中指用什么裝飾,用什么砌成,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再解釋具體些。

(播放“粉妝玉砌”多媒體。)

(學生欣賞圖片后,有感情地朗讀“山川、樹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層厚厚的雪,萬里江山變成了粉妝玉砌的世界。”)

師:看一看這“萬里江山變成了粉妝玉砌的世界”這句話還可以怎樣說?

3、品味“毛茸茸、亮晶晶的銀條兒,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兒”

多媒體出示:毛茸茸、亮晶晶、銀條兒、蓬松松、沉甸甸、雪球兒

指名讀這些詞語,然后請學生點評。

師:怎樣才能讀出味道來呢?請同學們邊觀賞錄相邊讀讀這些詞語,看是不是更有感悟呢?

(播放多媒體,學生邊看邊讀邊體會)

4、再用“讀——欣賞——感悟”的方法體會“玉屑似的雪末兒”、“五光十色的彩虹”。

5、師:讀這一段時,要一邊讀,一邊在腦海中展現(xiàn)這幅美的畫面,體會雪景這美。

師:請同學們自由地讀一讀。(可大聲讀,也可默讀,可與伙伴讀等等)

師:讀得不錯。你仿佛站在雪地里,置身于美景之中。

(多媒體出示:嗬,好大的雪啊!

嗬!好大的雪啊!)

師:讀讀這兩句,有什么不同?

師:“嗬!”表露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師:是又驚又喜,發(fā)出贊嘆。贊嘆什么呢?

(贊嘆雪下得大。贊嘆雪景非常美。還贊嘆雪后人們喜悅的心情。)

師:這一“嗬!”含三贊:一贊雪之大,二贊雪景美,三贊人之歡。應該把這種情感讀出來。

(范讀:嗬!好大的雪啊!)

學生自讀自評。

6、(多媒體出示“落光了葉子的柳樹上,掛滿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銀條兒;冬夏常青的松樹和柏樹,堆滿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一陣風吹來,樹枝輕輕地搖晃,銀條兒和雪球兒簌簌地落下來,玉屑似的雪末兒隨風飄揚,映著清晨的陽光,顯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讓學生朗讀)

(再次出現(xiàn)這一片段,“落光了葉子的、毛茸茸、亮晶晶、冬夏常青的、蓬松松、沉甸甸、輕輕地、簌簌地、玉屑似的、五光十色”這些詞用紅色顯示,并提醒學生注意,再次讓學生朗讀)

(多媒體出示“()柳樹上,掛滿了()銀條兒;()松樹和柏樹,堆滿了()雪球。一陣風吹來,樹枝()搖晃,銀條兒和雪球兒()落下來,()雪末兒隨風飄揚,映著清晨的陽光,顯出一道道()彩虹?!保?/p>

師:請同學們再讀讀這一段話,你有什么感覺?

師歸納:我們寫文章,如果用上一些恰當?shù)男稳菰~、使用恰當?shù)男揶o手法,會使文章顯得更加生動具體。

7、師:當你“推開門一看:‘嗬!好大的雪啊!’”,這時,你最想做什么?

學生想象。自由發(fā)言。

(播放多媒體。)

師:是呀,在那白茫茫的世界里,我們自由自在的玩耍嘻戲,打雪仗,堆雪人,拍照片,還有什么不高興呢?那末,作者此時的心情和我們一樣嗎?請自由讀課文。

師;你是從哪句話看出作者和我們的心情是一樣的?

師:孩子們“那歡樂的叫喊聲,把樹枝上的雪都震落下來了。”是真的嗎?為什么這樣寫?

師:這是什么寫法?(夸張的寫法。)

師:也許是一陣風把樹枝上的雪吹落下來,也許是孩子們擲的雪球把雪打落下來,而作者把它寫成“孩子們的叫喊聲把雪震落下來”這就突現(xiàn)了孩子們玩雪時的歡樂氣氛,表達了作者無比歡樂的心情。

師:看到這如畫的美景,聽著孩子們的叫喊聲,作者能不高興,我們能不高興。那么請同學再去朗讀這一段。

(1)、你讀懂了什么?

(2)、你能想像當農(nóng)民看到這一場“瑞雪”,會是怎樣的心情嗎?

(3)、假如你是農(nóng)民的孩子(小豐),請你設計一段小豐與爸爸的對話并寫下來。

要求:把你讀懂的內(nèi)容與你的想像結(jié)合起來。

讓學生充分想像,寫下來,可同組同學合作,互相聽聽,看看,評評,然后指名表演。

同學們,今天我們和作者一起欣賞了雪后美景。希望我們今后每個人都能像今天這樣用自己的真情,真心感受大自然的美,珍惜大自然的美,創(chuàng)造大自然的美。大自然的美無處不有,校園里到處都是,你們現(xiàn)在就到校園去找找吧。

把自己喜歡的詞句摘抄在積累本上

我第一教案篇十一

1、使學生體驗分類標準的多樣性,根據(jù)不同的分類標準可以有不同的分類。

2、讓學生進一步體驗分類的思想及其在生活中的用途。

按照確定好的標準進行分類。

學習用具,幾何圖形。

情境活動參與教學。

一、活動導入。

1、讓學生整理自己的書包。

組織討論:說一說是怎樣整理的,

2、讓學生看一看教科書的圖。

說一說這兩個小朋友怎樣整理的。

3、小結(jié):

分類結(jié)果在同一標準下是一樣的,在不同標準下呈現(xiàn)多樣性。

二、練一練。

1、分一分,說一說。

(1)怎么分?說標準。

可以按年齡分類,按性別分類。

(2)圖上有什么,怎么分?

可以按顏色分類,按樣式分類,按樣式和顏色分類。

(3)圖上有什么,怎么分?

可以分成機動車和非動車兩類:大車、小車、自行車三類,按分配個數(shù)分成三類。

2、看一看,可以怎樣分。

(1)圖上畫著什么,可以怎么分。

(2)匯報,交流:可以按大小分類,按形狀分類。

3、想一想有哪幾種分法。

看圖,可以怎樣分。

按大小分類,按顏色分類,按用途分類。

三、小結(jié),實踐。

1、這節(jié)課你學會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2、實踐活動。

到圖書館或書店看一看。

五位置與順序。

我第一教案篇十二

1、探索相關的退位減法的過程中,進一步感知解題策略的'多樣性。

2、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

理解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

感知解題策略的多樣性。

投影。

一、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

1、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左手3支筆,右手2支筆。說說哪只手多?多多少支?

2、出示主題圖,讓學生觀察圖片,理解題目意思。說說你從圖中發(fā)現(xiàn)了什么問題?

二、討論交流,解決問題。

1、組織小組討論:誰多?多幾只?你是怎么想的?

2、小組代表發(fā)言。(允許有不同的解題策略)。

3、列出算式:11-7=。

4、研究算法。

(1)獨立思考,嘗試解題。11-7=?

(2)交流11-7=411-7=411-7=4。

101因為4+7=11。

10-3=711-1=10所以11-7=4。

3+1=410-6=4。

(3)小結(jié)算法。

5、運用知識,嘗試練習。

(1)、獨立完成,試一試。

(2)、選幾題說說你是怎樣算的?

三、鞏固知識。

1、指導練一練第1題。

(1)、獨立計算。

(2)、選2題說說思考過程。

2、指導第2題。

(1)、讓學生觀察圖畫獨立填寫。

(2)、交流。

3、指導第3題。

(1)獨立計算,交流結(jié)果。

(2)觀察題目,說說每一組題有什么特點。

4、指導第4題。

(1)計算,交流結(jié)果。

(2)觀察算式,說說有什么規(guī)律。

(3)交流規(guī)律。

四、總結(jié)。

五、板書:

飛行表演。

11-7=411-7=411-7=4。

因為4+7=11。

10-7=311-1=10所以4+7=11。

3+1=410-6=4。

我第一教案篇十三

合作方塊游戲活動;初步經(jīng)歷計劃與組織過程的鍛煉。

(1)通過游戲活動體會計劃與組織的重要意義,培養(yǎng)合作精神。

(2)通過制定考察活動計劃,初步經(jīng)歷計劃與組織的鍛煉。

怎樣進行

本單元結(jié)合季節(jié)特點和學校實際情況,營造一個走出校園考察的活動情境,旨在把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調(diào)動起來。在這種欲望的驅(qū)動下,利用考察活動的平臺,讓學生自己制定一個考察計劃。

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入下面的教學活動,使學生體驗到計劃與組織的重要意義,本單元首先安排了“合作方塊”游戲活動。教學時,一定要精心準備活動材料,周密組織教學過程,要讓學生玩得高興,玩得有序,玩出體會。

游戲準備:準備大小相同的紙,剪刀,每位學生取一張,分別剪成長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等規(guī)則圖形,然后分組裝成一袋,小組之間交換,作為拼圖用的卡片。

游戲規(guī)則:小組成員都拼出了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時,就完成了任務。率先拼完的小組獲勝。

游戲要求:游戲前,小組先討論協(xié)商方案,制定實施計劃;游戲時小組成員都從袋內(nèi)取卡片,拼成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游戲后,引導學生根據(jù)自己小組在活動中的表現(xiàn),討論和總結(jié)經(jīng)驗與教訓,并進行集體交流,特別強調(diào)認真作好活動計劃與組織工作的重要性。

走出教室去親近大自然,深入社會,這是令學生歡欣鼓舞的事。教師宣布下周六到大自然中去考察的消息后,啟發(fā)談話“剛才的游戲活動,我們已經(jīng)體會到認真作好計劃與組織工作是十分重要的。為了保證活動的順利進行,考察活動前,我們要做好哪些計劃與組織工作呢?”引導學生分成小組,一起商議,并作好記錄。

由于這是探究過程能力訓練單元的第一課,根據(jù)兒童的認知特點,我們對制定考察計劃的方法做了適當指導,它是以卡通對話和樣張的形式體現(xiàn)的,教學時教師要認真領會這一編寫意圖。這節(jié)課的下半時教學重點是制定考察活動計劃,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計劃與組織能力。如果教學時間不足,可以讓學生課后完成,并告訴他們下節(jié)課要舉行“考察計劃展示會”,從而調(diào)動他們參與的積極性。

學習要點

引導學生自主地總結(jié)出計劃與組織項目清單。

學習目標

與組織的重要意義。

怎樣進行

舉行“考察計劃展示會”是本節(jié)課和本單元的重點活動。教學時大致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首先,讓各小組將制定好的考察計劃貼在展板上或黑板上,組織全班學生參觀。也可以把各組的考察計劃復印若干份,每組發(fā)一份,這樣便于下面的討論與總結(jié)。這一過程既是參觀與學習的過程,也是比較與評價的過程。

接下來組織小組討論,引導學生重點討論“哪些小組的準備工作做得好?計劃與組織的內(nèi)容有哪些?”并讓他們把討論結(jié)果記錄在“計劃與組織項目清單”里。

然后,進行集體交流與討論,集思廣益,統(tǒng)一認識,清楚制定考察計劃的項目和計劃與組織的要求。從而為后面的學習打下基礎。需要說明的是教材里提供的計劃與組織項目清單的內(nèi)容,只是一個樣張,決不是標準答案。教師要根據(jù)所選擇活動的內(nèi)容和教學實際,充分開發(fā)和利用本班學生的智慧,讓他們體驗怎樣計劃與組織,了解計劃與組織的一般內(nèi)容和要求,這才是本課的教學目的。

通過以上教學活動,學生對怎樣計劃與組織有了新的認識。為了進一步提升每一位學生計劃與組織的能力,下面讓學生分組制定一個完整的考察計劃,并且要從中選擇適合全班考察的內(nèi)容,評選出最好的考察計劃,用來指導下周六的科學考察活動。

我第一教案篇十四

1、探索相關的退位減法的過程中,進一步感知解題策略的多樣性。

2、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

理解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

感知解題策略的多樣性。

投影。

1、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左手3支筆,右手2支筆。說說哪只手多?多多少支?

2、出示主題圖,讓學生觀察圖片,理解題目意思。說說你從圖中發(fā)現(xiàn)了什么問題?

1、組織小組討論:誰多?多幾只?你是怎么想的?

2、小組代表發(fā)言。(允許有不同的解題策略)。

3、列出算式:11-7=。

4、研究算法。

(1)獨立思考,嘗試解題。11-7=?

(2)交流11-7=411-7=411-7=4。

101因為4+7=11。

10-3=711-1=10所以11-7=4。

3+1=410-6=4。

(3)小結(jié)算法。

5、運用知識,嘗試練習。

(1)、獨立完成,試一試。

(2)、選幾題說說你是怎樣算的?

1、指導練一練第1題。

(1)、獨立計算。

(2)、選2題說說思考過程。

2、指導第2題。

(1)、讓學生觀察圖畫獨立填寫。

(2)、交流。

3、指導第3題。

(1)獨立計算,交流結(jié)果。

(2)觀察題目,說說每一組題有什么特點。

4、指導第4題。

(1)計算,交流結(jié)果。

(2)觀察算式,說說有什么規(guī)律。

(3)交流規(guī)律。

11-7=411-7=411-7=4。

因為4+7=11。

10-7=311-1=10所以4+7=11。

3+1=410-6=4。

我第一教案篇十五

1、通過整理與復習,進一步鞏固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的思考過程。并能正確計算加減法。

2、發(fā)現(xiàn)算式間的規(guī)律。

1、(1)出示一些寫有進位加法的卡片,貼在黑板。

(2)引導學生思考可以把哪能些算式排在一起?(小組討論)

(3)小組代表發(fā)言。

(4)師小結(jié)。

2、出示加法表。

(1)、填寫加法表。

(2)、觀察加法表,你能發(fā)現(xiàn)什么?在小組內(nèi)交流。

(3)、以小組為單位在全班交流。

1、(1)出示一些寫有退位減法的卡片,貼在黑板上。

(2)討論:哪些算式能放在一起?

(3)交流。

3、出示減法表。

(1)填寫減法表。

(2)觀察減法表,你能發(fā)現(xiàn)什么?在組內(nèi)交流。

(3)全班交流。

1、看圖理解題意。

2、用書上的句式說一說。

我第一教案篇十六

1、在具體的活動中,讓學生體驗上下的.位置關系,初步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2、培養(yǎng)學生簡單的空間推理能力。

體驗上下的位置關系。

主題圖、有關學具、剪刀

參與性學習

一、導入

二、新課教學:出示主題圖。

1、仔細看圖,說說圖上有什么。

2、考考你:

小鳥在小兔的xx面,小兔在鳥的xx面,

松鼠在小兔的xx面,松鼠在小鳥的xx面。

3、指名說,評議。

三、鞏固練習,練一練

1、填一填,說一說。

(1)仔細觀察圖。

(2)報名說。

2、把6寫在上一行,把9寫在下一行。

讓學生說了哪個數(shù)在上,哪個數(shù)在下。

3、說一說。

仔細看圖,同桌討論,報名匯報。

4、請你分房子。

(1)自己動手剪貼動物。

(2)說說它們的位置關系。

5、獨立完成思考推理題。評析、校對。

四、小結(jié)。

本節(jié)課你又學會了什么?

【本文地址:http://m.aiweibaby.com/zuowen/16846021.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