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應(yīng)該明確教學(xué)目標(biāo),確定教學(xué)內(nèi)容和教學(xué)方法,以及評價學(xué)生學(xué)習(xí)的方式。教案的編寫還應(yīng)提供充足的練習(xí)和鞏固學(xué)習(xí)的機會。多媒體教學(xué)教案范文,助力教師掌握信息技術(shù)教學(xué)方式。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篇一
文章看完了,而我卻未合上書,這篇文章使我意猶未盡,內(nèi)心久久不能平靜,荷塘月色的美麗可以令人暫時忘記憂愁,可見它的美麗,使我感到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而我生活在這么一個美好的生活環(huán)境中,更應(yīng)該要去努力學(xué)習(xí)、工作,好好的珍惜現(xiàn)在的生活。
更多。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篇二
1、知識:情景交融、通感、動詞、疊詞。
2、能力:理清結(jié)構(gòu)、感受語言美。
3、情感:感受意境美,體會作者全心自由的狀態(tài)和情感。
1、重:情景交融;
2、難:感情的變化。
(一)導(dǎo)入:mv,解析課題“荷塘”“月色”,到底美在哪里。
(二)初讀(朗讀指導(dǎo))。
1、朗讀全文,想象畫面。
2、師范讀,讓學(xué)生畫出并評自己喜歡的語句。
(三)品讀(語言美)。
1、指名讀。品荷花美。
(1)比喻:舞女的裙,靜中帶動。
(2)擬人:“裊娜”,姣美。
(3)通感:渺茫的歌聲,荷香飄逸。
(4)品動態(tài)美:一絲顫動——凝碧的波痕。
2、指名讀,品月色美。
(1)比喻句:牛乳——月下荷花的清新、月色的朦朧。
(2)黑影、倩影:借相關(guān)事物,形象化。
3、品評動詞、疊詞。
(1)師引導(dǎo)關(guān)注小詞:“瀉”——月光酣暢淋漓,寫活了。
(2)學(xué)生按照方法,點評其他。
(四)爭鳴(探究情感)。
1、聽錄音,進意境。
2、介紹寫作背景,論點:此時的朱自清,心情如何?小組討論,出示其內(nèi)心獨白。
(五)拓展(改寫)。
1、配樂朗誦,摘抄、背誦。
2、改寫:把散文改成詩歌,或給散文配上一副水墨畫;小組。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篇三
帶著淡淡的愁緒走出家門,趁月色出來散心,順著幽靜的小路一路走來,自然而然地來到了日日經(jīng)過的荷塘邊,一去看那月下的荷塘。月色下的荷塘是那樣的美,比之白天又別有一番風(fēng)致。荷葉是亭亭的如舞女的裙,可以想見荷葉隨風(fēng)起舞時婆娑(posuo)婀娜的美妙身姿;而點綴其間的白色的荷花,不禁讓人想起她“出污泥而不染”的特性。荷花又是形態(tài)各異的:“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用上“裊娜、羞澀”二詞,在作者的眼里荷花儼然已是仙子一般了。作者用細致的工筆和絕妙的比喻,對荷葉的形神、荷花的資質(zhì)進行一番令人神往的描繪,荷花、荷葉的優(yōu)美形象似已展現(xiàn)眼前。
這還不是最美的,一縷“微風(fēng)”讓這副極美的荷花圖動了起來:“微風(fēng)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fēng)致了?!宾畷r,荷香如歌,似有若無,花葉顫動,流波溢彩,葉、花、形、色、味渾然一體。人也在微風(fēng)中全身心地沉醉在這荷塘美景之中了。
而這似乎還不夠極致!再看看塘上的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比~下的流水被密密的葉子遮住了,不能看見,而葉上“如流水”一般的月光卻在“靜靜地瀉”著,一個“瀉”字,化靜為動,使人看到了月光的流動感;“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一個“浮”字又突出了霧的輕飄朦朧。葉子和花在薄霧籠罩下,迷迷蒙蒙,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如夢似幻。月色迷蒙柔和、薄霧輕籠飄浮,這月下的荷塘真是恍如仙境了!滿月而有淡淡的云霧,給人的感覺如“小睡”一般,正如作者此時的心境,卻是恰到好處。作者在這里無意中流露出了淡淡的喜悅?!皬潖澋臈盍南∈璧馁挥?,像是畫在荷葉上?!睏盍馁挥安皇恰巴丁痹诤扇~上,作者偏偏用了一個“畫”,仿佛是一位繪畫高手在潑墨揮毫,精心描繪一般,使投在荷葉上的影子貼切自然、美麗逼真,富有情趣。“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月色清淡,黑白相間的光和影猶如和諧的旋律,荷香縷縷,作者如此細膩入微的感受真是令人如癡如醉!
這美麗的景色可以讓作者忘記自己的憂愁了吧?但是“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都沒有?!弊髡哌€是無法擺脫那一縷愁緒,淡淡的哀愁與淡淡的喜悅相互交織,給優(yōu)美的月下荷塘披上朦朧的輕紗,清幽淡雅、安謐柔和、朦朧和諧,荷塘與月色融為了一體!
讀著朱老先生的《荷塘月色》,便宛若置身荷塘一般,仿佛在那幽徑上走著的是自己了。那亭亭碧綠的荷葉,那婀娜多姿的荷花,月色迷蒙、薄霧繚繞的荷塘便又展現(xiàn)在眼前。
解析:
《荷塘月色》寫于1927年7月。此時,正值“四·一二”運動之時。曾參加過“五四”運動的愛國知識分子朱自清,面對這一黑暗現(xiàn)實,他悲憤、不滿而又陷入對現(xiàn)實無法理解的苦悶與彷徨之中。懷著這種孤獨苦悶的心情,朱自清先生寫下了《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是現(xiàn)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借對“荷塘月色”的細膩描繪,含蓄而又委婉地抒發(fā)了作者不滿現(xiàn)實,渴望自由,想超脫現(xiàn)實而又不能的復(fù)雜的思想感情,為我們留下了那時一個正直知識分子在苦難中徘徊前進的足跡。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篇四
1、理清全文的結(jié)構(gòu),了解直接抒情的語句的內(nèi)涵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2、體會散文的語言美——對生活語言的巧妙加工。
3、認識“通感”的修辭方法,體會本文中“通感”所產(chǎn)生的藝術(shù)效果。
[教學(xué)重點]。
1、作者是怎樣從多角度描摹荷塘美景?
角度、視線由近及遠、由上而下的空間順序:
茂密的荷葉——多姿的荷花——荷香——葉花顫動——流水。
體味作者的匠心:
動靜結(jié)合,“靜”是“動”的瞬間表現(xiàn)。
可見與可想結(jié)合,寫出散文的神韻。如:荷葉田田——水脈脈含情。
2、本文的線索是什么?
經(jīng)線:欣賞荷塘月色前后的心情變化。緯線:對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寫。
3、“通感”的特點及其作用:
a、例:“微風(fēng)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b、本體——花香(嗅覺)喻體——渺茫的歌聲(聽覺)。
c、作用:把花香的特點寫清了,生動形象。
d、相似點:立于微風(fēng)中嗅馨香(時有時無)——聽遠處高樓傳來的歌聲(時斷時續(xù))。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xué)過程]。
布置預(yù)習(xí):
a、請學(xué)生熟讀課文;
b、背誦4-6段。
第一課時。
導(dǎo)入課文:
一、具體介紹朱自清的生平和創(chuàng)作:
朱自清,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祖籍浙江紹興,1898年生于江蘇東海。1903年隨家定居揚州。1916年中學(xué)畢業(yè)后,考入北京大學(xué)預(yù)科班,次年更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學(xué)系。畢業(yè)后在江蘇、浙江等地的中學(xué)任教。
上大學(xué)時,朱自清開始創(chuàng)作新詩,1923年發(fā)表的長詩《毀滅》,震動了當(dāng)時的詩壇。1929年出版詩集《蹤跡》,1925年任清華大學(xué)教授,創(chuàng)作轉(zhuǎn)向散文,同時開始研究古典文學(xué)。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詩人、散文家、學(xué)者,又是民主戰(zhàn)士、愛國知識分子。毛澤東稱他“表現(xiàn)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本文是一篇以寫景為主的抒情散文。寫于1927年7月,當(dāng)時正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著中國大地。朱自清也處于苦悶彷徨中。
《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掙扎”的心跡的真實描摹和生動寫照。
二、聽《荷塘月色》的配樂錄音帶:
三、作品結(jié)構(gòu)分析:
全文共10個段落,每段都有其獨立的內(nèi)容,但從作者的行蹤變化上看,從扣文題的主體文字與宕開筆墨寫聯(lián)想的“閑筆”來看,這10個自然段還可以劃分成幾個大部分,把文章的基本框架弄清楚了,有助于我們對內(nèi)容的分析和對主旨的探索:
緣起:第一段:獨游荷塘的時間、地點和緣由。(心境:“頗不寧靜”)。
去荷塘:第二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樹木、月色。
第三段:行在小路時的感受。(追尋清冷、幽僻的環(huán)境)。
觀荷塘:第四段:荷塘美麗的景色。
第五段:塘中的月色。
第六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離荷塘:第七、八、九段:聯(lián)想古代江南采蓮的舊俗。
第十段:在思鄉(xiāng)與遐想中踱回家門。
從寫景狀物的角度看:
第一部分:(1)寫觀荷緣起。(情)(引子)。
第二部分:(2-6)寫荷塘月色。(景)(主體)。
第三部分:(7-10)寫景中人。(情)(尾聲)。
小結(jié)本節(jié)課的內(nèi)容:
布置作業(yè):
1、背誦4-6段;
2、閱讀課后附文。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yè):
二、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對其中有代表性的進行分析,讓學(xué)生反復(fù)體會:
1、全文首句:“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
分析:這是分量很重的一筆,可見“文由情生”,本句是“文眼”。
問:起筆這樣寫是什么目的?
不加掩飾直抒情懷,顯出作者內(nèi)心有苦悶,心緒煩亂。這也正是夜深人靜出游荷塘的緣由,即,欲排遣苦悶之情。
2、第三段中路上的一段獨白:“路上只我一個人……這是獨處的妙處”。
分析:此段拋開寫景,句句都是內(nèi)心活動,這樣寫是不是偏離了文章的主題呢?
明確:
a、抒寫月下獨處的自由感正是對“心里頗不寧靜”的自我調(diào)節(jié),蘊涵了對黑暗現(xiàn)實的不滿。
3、第三段最后一句:“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分析:
a、這是過度句,提示下文重筆寫荷塘月色;
b、這一句感情上起了變化,作者沒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
三、解析第四段,看作者是怎樣從多角度來描摹荷塘美景的:
1、先寫滿眼茂密的荷葉,次寫多姿多態(tài)的荷花,順筆寫及的荷香,最后寫葉子和花的一絲顫動以及流水。層次井然,形象精確。
這是按觀察的角度,視線由近及遠、由上而下的空間順序來寫的。
以上是順序特點,細分析,還可以看出作者的匠心:
a、抓靜態(tài)與動態(tài)的結(jié)合,把荷塘寫“活”。(這個問題要啟發(fā)學(xué)生回答,讀進去)而且,作者筆下的景物都是“動”的,“靜”不過是“動”的瞬間表現(xiàn),揚靜而情動。
b、抓可見與可想的結(jié)合,寫出了散文的神韻。所謂“可想”,是指由“可見”引起的合理聯(lián)想,把不可見的景物寫得很有風(fēng)采。
通感的運用:(詳見前重、難點“通感”部分)。
四、請學(xué)生自己賞讀5、6段:
欣賞的重點可放在對某些字詞的品味上,也可以研究一些極有感情特色的比喻句上: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瀉”字精確在哪兒?
五、小結(jié)全文:請學(xué)生說說自己對文章主旨的理解。
布置作業(yè):完成課后思考練習(xí)、本課《課課練》。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篇五
《荷塘月色》描寫了哪些景物呢?文題標(biāo)得明白:一是荷塘,一是月色。在歷代詩文中寫荷塘的不少,寫月色的更多。但本文的“荷塘”、“月色”絕對區(qū)別于其他的“荷塘”、“月色”。這里的荷塘不會是“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這里的月色也不能是“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這里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這里的月色是“荷塘的月色”。正因為作品鮮明地突出了景物的特色,生動真實地再現(xiàn)了特定環(huán)境下了特定景物,文章所要抒發(fā)的真摯感情才有可靠的寄托,才讓讀者感到真實親切。
先看對荷葉的描寫:“葉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如果我們拋開特定的環(huán)境,用“青翠的玉盤”來比喻荷葉行嗎?當(dāng)然行,而且表現(xiàn)力還相當(dāng)強。這樣的描寫既繪出了荷葉的色,又表現(xiàn)了荷葉的質(zhì),還狀摹了荷葉的形。然而這種比喻只好在朝霞、夕照里,或蒙蒙細雨中,絕不能在淡淡在月光下。夜不辨色,更難辨質(zhì),月色中所見的荷葉,主要是其自然舒展的形態(tài),與裙十分相似。
寫荷花,原文連用了三個比喻:“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焙苫▼善G華貴,堪以美人作比。宋代詩人楊成里的《蓮花》詩中就有“恰如漢殿三千女,半是濃妝半淡妝”的句子。朦朧的月色中把荷花看成美人,而且是剛出浴的,朦朧之感恰當(dāng)好處。相反,若不是在朦朧的月色中,而將荷花比作“明珠”和“星星”也有幾分牽強。
文章這樣描寫荷香:“微風(fēng)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種斷斷續(xù)續(xù),似有似無的感覺絕不會產(chǎn)生于書聲瑯瑯的清晨,也不會產(chǎn)生于陽光刺目的中午,只能產(chǎn)生于“墻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jīng)聽不見了”的寂靜的月夜。我們再看另一個寫花香的句子:“這里除了光彩,還有淡淡的清香,香氣似乎也是淡紫色的,夢幻一般輕輕地籠罩著我?!保ā蹲咸偬}瀑布》)這是燦爛陽光下的花香,紫色的花兒正“在和陽光互相挑逗”著,滿目耀眼的紫色刺激得作者生出“香氣也是淡紫色的”這樣的感覺顯得十分自然。
直接描寫月光的只有一句,本文多是以影寫月,這也是被歷代文人所稱道的表現(xiàn)技法?!案咛巺采墓嗄荆湎聟⒉畹陌唏g的黑影;彎彎的楊柳的倩影,卻又象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著的名曲?!边@里的黑影參差且斑駁,給人一種搖蕩起伏的去感。為什么?就因為它是落在荷塘里。荷塘里“微風(fēng)過處……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象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黑影落在這波痕上面,當(dāng)然更顯參差和斑駁。也正因為荷塘處于這種動態(tài),楊柳的倩影才像“畫”而不是“印”在荷葉上。也正因為有了那道凝碧的波痕,光與影才現(xiàn)出一條條五線譜似的曲線,讓人聯(lián)想到“梵阿玲上奏著的名曲”。
二、以真言抒真情。
文壇許多作家為了寫出不朽之作,都刻意追求作品能反映自己的真情實感,但文章寫出來,又往往給人矯揉造作之嫌。這其中的原因當(dāng)然是多方面的,而一個重要的原因則是缺乏精深的語言功力,以至造成一字不穩(wěn),真情盡失的遺恨?!逗商猎律芬晃膭t能以準(zhǔn)確貼切的語言,抒發(fā)出作者因置身于良辰美景而生出的“淡淡的喜悅”,以及社會帶來的又終究難以排遣的“淡淡的哀愁”。
在整個寫景過程中一直充溢著這種“淡淡的喜悅”,但原文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后還有一句“峭楞楞如鬼一般”;僅此一句,就足以攪擾了溫馨的美景,破壞了喜悅的心情。峭楞楞的鬼影帶給人的只有恐怖,沒有喜悅,就連那“淡淡的哀愁”也不會由此產(chǎn)生,更不會生出“梵阿玲上奏著的名曲”如此美妙的聯(lián)想。
盡管身處良辰美景,到底無法排遣“淡淡的哀愁”?!耙粋€人在蒼茫的月光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闭Z中置一“覺”字,文章便增添了無窮意味;少這一字,則真成了自由的人,那就只有喜悅,沒了哀愁。還有,“白天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xiàn)在都可以不理”中的兩個“一定”,更能表現(xiàn)出作者內(nèi)心深處難言的苦衷。
在對美景的描寫過程中應(yīng)該盡是喜悅了吧?也不盡然。看這句:“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的光,沒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泵鑼懧窡簦M選消極的詞語和事物,而且句式舒緩,語調(diào)低沉,讀者從字里行間似乎能聽到作者無可奈何的嘆息聲。同是寫燈,《我的空中樓閣》是這樣的語言:“山下的燈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燈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煙,淡如霧,山也虛無,樹也縹緲?!本涫秸R,節(jié)奏明快,在這如歌的行板中洋溢著作者按捺不住的喜悅。以上兩段描寫,詞語當(dāng)然不能互換,就連句式也絕不能互調(diào)。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篇六
全文可以分為四個部分。作者首先交代了作者去荷塘的時間和緣由。開頭就說出這幾天“頗不寧靜”的內(nèi)心狀態(tài)。“頗”字是對不寧靜心情的強調(diào)。下文中作者思緒翻飛,神馳萬里,或行或止,或喜或愁,都和這“頗不寧靜”的心情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這一句是作者進行藝術(shù)構(gòu)思的焦點,也是《荷塘月色》這篇文章的文眼。它以強烈的直接抒情開始,將淡淡哀愁流露在字里行間,為全文定下了感情的基調(diào)。
第二部分從荷塘周遭的環(huán)境寫起,向“荷塘月色”的主體進發(fā)。作者先寫曲折幽僻的小煤屑路。通過“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的敘述,暗寫了在這種氣氛環(huán)境中作者的一顆寂寞的心。繼而實寫荷塘四周的林木,虛寫沒有月光時的陰森氣象,虛實相參地,勾勒出此刻荷塘的環(huán)境和作者的心境。最后以贊美今夜的淡淡月光作結(jié)。平時無意于荷塘的月色,盡管今晚的月光只是淡淡地,仍然覺得很好。讀者帶著這種思索轉(zhuǎn)入了下一段。這個結(jié)句完成了由寫景到抒寫作者心情之間的過渡。
第三段緊承第二段,披露自己所以中意于今夜荷塘的原委,抒發(fā)自己踏月尋幽的萬端感慨。”路上只我一個人”提起了下邊關(guān)于踽踽獨行于荷塘的一番妙論?!氨持瞩庵边@一細節(jié),微妙地展示了作者此刻稍有寬解的心情。接下去是一段內(nèi)心剖白:“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我也象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里?!币环N喜悅之情溢于言表,但是都加了“好象”、“象”這樣修飾語,說明這種喜悅之情是建立在虛幻的遐想上的自我慰藉。從以后的行文中可知這當(dāng)然也只能是不堪現(xiàn)實一擊的淡淡地喜悅。盡管如此,由于此時此地能使身心掙脫生活的種種羈絆,偷得片刻安寧,因而才有了“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是個自由人”的`感覺。只是這樣一種感覺的獲得,就能使作者發(fā)出:“且受用這無邊的荷塘月色”的自足的愜意的心聲,足見這樣一個小天地對困擾于人事中的作者來說,是多么難求的境界。這句話,細加品位,最能撩人心緒。從作者苦澀的微笑中,讀者看到了一個痛楚的靈魂對現(xiàn)實的反抗。
第三部分開始正式的對荷塘和月色的景致進行詳細的描寫,最先撲入眼簾的是滿塘荷葉?!巴ねぁ币辉~表現(xiàn)了荷葉的風(fēng)姿秀麗,“舞女裙”的比喻,恰到好處地寫出了荷葉臨風(fēng)搖曳的姿態(tài)。在縱觀之后,凝神細審,視線移到萬綠叢中的點點白花。盛開的裊娜喜人,含苞欲放的流露著勾人情思的嬌羞,十分傳神地寫出了荷花的不同姿態(tài)。進而用“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這樣的比喻,寫出荷花從光色上給人的感受。“明珠”是寫近處荷花的玲瓏剔透,“碧天里的星星”是寫在滿塘荷葉襯托和月光的輝映下,遠處荷花的閃爍迷離。既看到宜人的花色,也就必然會嗅到沁人的花香。“縷縷清香”,能讓讀者真切地感受到,是很難的。但作者以歌聲設(shè)比,用時斷時續(xù)若有若無的遠處的歌聲,把聽覺和嗅覺兩種感覺溝通起來,這種移感修辭手法的運用,實在可以傳神。在這番靜態(tài)描寫之后,又把荷塘的動態(tài)捕捉進鏡頭里。清風(fēng)徐徐,荷葉的一絲顫動,化為一道碧痕,蕩向荷塘那邊。這種細致的描摹,使人宛然若見。在一連串的比喻描寫之后,作者又用“更見風(fēng)致”概括地寫出淡淡月色之下,脈脈流水之上的荷葉的美。
第五段描繪荷塘的月色。月色是單調(diào)的,難以著筆,而作者把它和形態(tài)不一、色彩有別的景物結(jié)合在一起進行描寫,就使月色有了光上的變化。作者繼續(xù)展示出月光下荷塘四周的景象?!斑h遠近近”“高高低低”等重迭詞語的運用,造成了樹木錯落有致的層次感。
第四部分為文章結(jié)尾,從單純的寫景寫開來,進一步表現(xiàn)了作者不滿現(xiàn)實,幻想超脫而不能得的復(fù)雜心理。
作者簡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江蘇揚州人。
“文學(xué)研究會”的早期成員,現(xiàn)代著名的散文家、學(xué)者。原任清華大學(xué)教授,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轉(zhuǎn)西南聯(lián)合大學(xué)任教。在抗日民主運動的影響下,政治態(tài)度明顯傾向進步。晚年積極參加反帝民主運動。他的散文,結(jié)構(gòu)嚴謹,筆觸細致,不論寫景抒情,均能通過細密觀察或深入體味,委婉地表現(xiàn)出對自然景色的內(nèi)心感受。抒發(fā)自己的真摯感情,具有濃厚的詩情畫意。主要作品有《毀滅》、《蹤跡》、《背影》、《歐游雜記》、《倫敦雜記》等。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篇七
讀著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我仿佛也漫步在那月圓之夜的清華園。他筆下的荷塘是美麗的,是寧靜的。
在作者筆下,一切都是靜的?!办o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斑駁的黑影”,“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shù)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作者以動襯靜,寂靜的荷葉荷花與蟬鳴蛙噪相結(jié)合。在這安靜的夜里,這能依稀的聽見幾聲蟬鳴于蛙聲,在想那作者一人踱步塘邊,即便是那樣的靜寂,在作者眼中也仍是一片的喧囂,熱鬧。因為作者“什么也沒有”,唯有的只是那復(fù)雜的情感和那時喧時靜的心。
慢慢踱出那寂靜冷清的荷塘,映入眼簾的便是作業(yè)的一種復(fù)雜心情。聯(lián)系到作業(yè)的生活境況,那一幕幕的種種便浮現(xiàn)眼前。而這一切便都在這荷塘月色。
作者描寫了荷塘的月夜美景,含蓄的抒發(fā)了作業(yè)的不滿現(xiàn)實,渴望一種屬于自己的自由,想超脫現(xiàn)實而又不能的復(fù)雜思想感情,為后人留下了舊中國正直的知識分子在苦難中徘徊前進的足跡,在寄托了作者對荷塘月色的喜愛同時也寄托了作者一種向往于未來的政治思想。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篇八
一、作者簡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祖籍浙江紹興,18生于江蘇東海。19隨家定居揚州,所以自稱“我是揚州人”。19中學(xué)畢業(yè)后,考入北京大學(xué)預(yù)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學(xué)系。畢業(yè)后在江蘇、浙江等地的中學(xué)任教。
上大學(xué)時,朱自清開始創(chuàng)作新詩,1923年發(fā)表的長詩《毀滅》,震動了當(dāng)時的詩壇。1929年出版詩集《蹤跡》,1925年任清華大學(xué)教授,創(chuàng)作轉(zhuǎn)向散文,同時開始研究古典文學(xué)。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詩人、散文家、學(xué)者,又是民主戰(zhàn)士、愛國知識分子,毛主稱“表現(xiàn)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荷塘月色》寫于1927年7月,原載1927年7月10日《小說月報》第18卷第7期。
朱自清曾受過“五四”運動的洗禮,目睹過“三。一八”慘案的全過程(他那天參加了請愿游行)。他雖然是小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但富有正義感和愛國心。在大革命高潮時,他很興奮,時時關(guān)注著南方的革命,渴望中國的統(tǒng)一和民主的實現(xiàn)。
但是無可諱言,朱自清的思想和政治立場的轉(zhuǎn)向是晚年的事情。他曾經(jīng)在日記中這樣寫道:“陳君來訪,談及國事,彼思想甚左,余坦白告余之立場與政府相同。”。朱自清由一位小資產(chǎn)階級出身的知識分子成長為“表現(xiàn)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的著名詩人、作家、學(xué)者,走過了一段坎坷不平的道路。
四。一二政變給他的打擊是很大的,他在信中這樣寫道““這幾天似乎有些異樣,像一葉扁舟在無邊的大海上,像一個獵人在無盡的森林里。走路、說話都要費很大的力氣;還不能如意。心里是一團亂麻,也可以說是一團火,似乎掙扎著,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沒有?!保ü?jié)選自朱自清,1927年9月17日的一封信)“只有參加革命和反革命,才能解決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參加這種實際行動時,便只有暫時逃避的一法?!壹炔荒軈⒓痈锩c反革命,總得找一個依據(jù),才可姑作安心的過日子了。我是想找一件事,鉆了進去,消磨這一生。我終于在國學(xué)里找出了一個題目,開始像小兒的學(xué)步。這正是往“死路”上走;但我樂意這么走,也就沒有法子?!保ㄖ熳郧濉赌睦镒摺?923年2月)。
朱自清既反感于“反革命”,又對共產(chǎn)黨的“革命”心懷疑懼,陷入不知“那里走”的“惶惶然”中,他“躲到學(xué)術(shù)研究中”,躲到大自然中,既是“避難”,又在與政治保持距離中維護知識分子的相對獨立。
《荷塘月色》就是在這種心情下誕生的。
三、結(jié)構(gòu)框架。
《荷塘月色》有兩條線索,一條是作者欣賞荷塘月色前后心情的變化,一條是作者的行蹤。全文共8個自然段,每段自有其獨立性。各段內(nèi)容如下:
第1段獨游荷塘的時間、地點和緣由。
第2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樹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時的感受。
第4段荷塘美景。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第7段聯(lián)想采蓮舊俗。
第8段回家。
從寫景狀物的角度上看,第2~6段顯然是文章的主體內(nèi)容,應(yīng)歸為一部分。第1段是“引子”也應(yīng)獨立。第7~8段由現(xiàn)實寫及想象中古時候的舊俗,突轉(zhuǎn)一筆(回到家門)收束全篇。
這樣分析,全文應(yīng)劃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寫“觀荷緣起”(情)。
第二部分(第2~6段)寫“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8段)寫“景中人”(情)。
《荷塘月色》的結(jié)構(gòu),是圓形的,外結(jié)構(gòu)、內(nèi)結(jié)構(gòu)均如此。從外結(jié)構(gòu)看,這篇作品從作者出門經(jīng)小徑到荷塘復(fù)又歸來,依空間順序描繪了一次夏夜游。從內(nèi)結(jié)構(gòu)看,情感思緒從不靜、求靜、得靜到出靜,也呈一個圓形。內(nèi)外結(jié)構(gòu)的一致性,恰到好處地適應(yīng)了作者展現(xiàn)一段心理歷程的需要。
全文首尾呼應(yīng)。文章的首尾有三處相互照應(yīng)。一是開頭的一句“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這是全文的文眼,其實也是一個懸念。文章的結(jié)尾照應(yīng)的句子回答這個懸念:“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倍情_頭的“妻在屋里拍著閏兒,模模糊糊地哼著眠歌”,與結(jié)尾的“妻已睡熟好久了”一句相呼應(yīng)。三是開頭的“我悄悄地披了衣衫,帶上門出去”與結(jié)尾處的“輕輕地推門進去”,這兩處的呼應(yīng)極為緊密,“悄悄”與“輕輕”說明了我的心情并沒有多大改變。首尾的三處呼應(yīng),使文章渾然一體,有機統(tǒng)一。
四、荷香月色,詩情畫意。
全文就像是一幅工筆畫,為我們描繪出了一幅荷塘月色圖。我第4、5、6三段為例,來看看作者是怎樣設(shè)色著墨、行文布局的。
作者首先著力寫荷塘,先寫田田的荷葉,后寫綠葉中綴開著的荷花和花苞,以及微風(fēng)吹來的花香。這是靜的畫面。緊接著他就捕捉那微風(fēng)過處葉動花顫的情狀,“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這是動的畫面。動靜結(jié)合,形象地傳達出了荷塘富有生氣的風(fēng)姿。在這一段里,作者沒有提及月光,但不管是靜止畫面還是動態(tài)景象,處處都存在著淡淡的月光,這月色就融化在作者通過觀察之后的具體描寫之中。那葉子、花朵的情態(tài),以及被微風(fēng)帶起的凝碧的波痕,都是在輕淡月色映射下形成的。
接下去著力寫月色,先寫月光如流水般傾瀉在花葉上的情景,“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這是實寫;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則又是虛擬,但虛中見實,貼切地表現(xiàn)了朦朧月色下荷花飄忽的姿態(tài)。虛實為用,寫出一種勾人心魄的意境。單寫月光比較單調(diào),因此又著力摹寫月的投影,有“參差”“斑駁”灌木的'“黑影”,也有“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而這些“影”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光影交錯,把岸邊樹、塘中荷連結(jié)在一起,構(gòu)成了美麗而繁雜的圖案,由是荷塘在其襯映下更顯得風(fēng)情綽約了。這里著意寫月色,但處處又不忘荷塘,那月光如流水般靜靜瀉在花葉上所形成的“薄薄的青霧”,就是月色和荷塘里的霧光葉色、水氣交相雜糅而形成的朦朧景象。最后寫荷塘四面,凝聚點在柳樹。寫月下的樹景,因為遠近高低盡是柳樹,把一片荷塘圍住了,只有幾段空隙,漏進了月光,所以“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而楊柳的“豐姿”就在這一團迷蒙霧氣中顯露出來。這里著墨較濃。繼之,則寫樹梢的遠山,樹縫里的燈光,樹上的蟬聲,樹下水里的蛙鼓。這只是隨意點染。濃淡相間地勾勒了整個荷塘的月夜風(fēng)采。
作者寫月色是荷塘里的月色,寫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層次里復(fù)有層次,使整個畫面有立體感、滲透感;其中動靜、虛實、濃淡、疏密,是畫意的設(shè)置,也是詩情的安排,這就不僅使畫面色彩均勻悅目,而且透出一股神韻,氤氳著一種濃郁的詩意。
五、藝術(shù)手法。
《荷塘月色》成功地運用多種藝術(shù)手法。有鮮明的比喻,出水的荷葉“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打著朵兒的花苞,像“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不僅貼切,而且生動;有鮮明的對比,彎彎楊柳的稀疏“倩影”,在“峭楞楞如鬼一般”的灌木“黑影”的比襯下,越發(fā)顯得輕俏;有強烈的襯托,以“沒精打采”的燈光來映襯月色的明亮,以蟬聲和蛙鼓來烘托四周的寂靜;有生動的擬人,那裊娜地開著的荷花,像“剛出浴的美人”,把水面的白荷寫得極為標(biāo)致。但更令人贊賞的是,由于作者對描寫對象有極其深刻的體會,因此突破一般經(jīng)驗而產(chǎn)生一種奇特而新穎的手法,如“微風(fēng)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花香本來訴諸嗅覺,但作者把它寫成有旋律的歌聲,給人以嗅覺兼聽覺的感受。又如“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流動的光波,本是無聲的,被描寫成動聽的音樂,給人以視覺兼聽覺的感受。照理說,香味、光影和歌聲、琴聲沒有什么相通之處,但作者卻運用了古典詩歌中常有的“通感”的藝術(shù)手法,把嗅覺和視覺的形象,轉(zhuǎn)化為聽覺的形象,摹擬了香和光時斷時續(xù)、似有若無的形態(tài),使難以描摹的感覺,通過另一種可感形象而具體化了。這種出神入化的藝術(shù)處理手段,在現(xiàn)代散文創(chuàng)作中是不多見的。
《荷塘月色》描寫得很細,這來自于作家對客觀物象觀察的細,體味的細。僅以對蟬聲這一細節(jié)的描寫就足以說明問題,由于有些讀者提出異議,以為月夜不應(yīng)有蟬鳴,因為這個問題朱自清請教了好些人,最后還是親自體察,“又有兩回親聽到月夜的蟬聲”,才打消了本想修改的念頭。(《關(guān)于“月下蟬聲”》)。整篇《荷塘月色》均體現(xiàn)了作者這種縝密審察的創(chuàng)作精神,他不但對荷塘作整體的揣摩,而且作局部的審視,時而以荷塘為主景,月色為背景,時而以月色為主景,荷塘為背景,時而摹寫花葉,時而描繪岸柳,時而淡勾云彩,時而輕描樹影,層層鋪陳,步步開拓,細膩地展現(xiàn)了荷塘月色之令人“驚異”之美。
《荷塘月色》的藝術(shù)成就,除了描寫技巧有獨到之處外,語言也有突出的特色。朱自清語言的最大特點是自然新穎,如他自己所主張的,“新而不失自然”,他常常成功地以“不歐化的口語”(《〈你我〉序》)來繪神狀態(tài)、表情達意,例如“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等,均平白如話,自然流暢,絲毫沒有雕琢的痕跡,讀著令人感到分外親切。優(yōu)美的藝術(shù)境界是要通過高質(zhì)量的語言來實現(xiàn)的,所以凡杰出作家無不重視語言的鍛煉。朱自清十分注意遣詞用字的準(zhǔn)確和貼切,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這“瀉”字和“浮”字,把月光和霧氣點活了。又如寫微風(fēng)過處“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一絲”“一道”“一帶”“一兩點”,都是量詞當(dāng)形容詞用,起到了豐富、潤色、強化形象,以及渲染和加強詩情畫意的作用。
在《荷塘月色》里,作者還運用了許多疊字疊詞來深化物態(tài)情貌的形象感,如用“田田”來形容荷葉的密度,以“層層”來表明它的深度,用“曲曲折折”來表示荷塘的廣度。又如“蓊蓊郁郁”是“蓊郁”這一雙音節(jié)詞的重疊,不但說明樹木之多,而且加強了夜色濃重的氣氛;“遠遠近近,高高低低”,是遠近高低的連用,極寫了荷塘四面樹叢之茂密。這種例子很多,簡直俯拾即是,這些多樣形態(tài)的疊字疊詞不僅富有藝術(shù)表現(xiàn)力,而且節(jié)奏鮮明、韻律協(xié)調(diào),富有音樂美。總之,《荷塘月色》的語言藝術(shù)確是達到了如作者所追求的“順口”“順耳”“順眼”的境地。
文中的開頭并沒有直接描寫荷塘的月色,而是說作者“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雖然當(dāng)時語文老師也曾跟我們分析了作者當(dāng)時寫下這篇文章的文化背景,多多少少也讓我們了解到了作者的處境??赡芫褪且驗椤靶睦镱H不寧靜”這個原因吧,所以才自然而然的想起了“日日走過的荷塘”。于是就有了去看那“另有一番樣子”的荷塘的渴望了。
作者在此時仍然沒有著筆寫他的荷塘月色,而是在去荷塘的路上抒發(fā)了自己的內(nèi)心感觸?!拔覑蹮狒[,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在蒼茫的月光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得是個自由人?!睆闹锌梢钥闯龃藭r的作者才是真實的原本的他。沒有任何修飾,也沒有任何虛偽,只“覺得是個自由的人”。在當(dāng)是的情形下想做回真實的自己可不是一句話兩句話的事,因為有些事往往是身不由己、也有些是逼不得已而為之。所以趁著“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這個時候,“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xiàn)在都可以不理?!蔽ㄒ灰龅木褪恰扒沂苡眠@無邊的荷塘月色好了?!?/p>
作者由此筆鋒一轉(zhuǎn),很自然的把讀者引到了古畫一般的荷塘月色上來。
“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葉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傲阈堑陌谆ā?,“裊娜的”或“羞澀的”,“如明珠”,“如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作者一開始便用了豐富的比喻的手法和擬人手法從不同的角度對荷葉、荷花進行了形象地描繪??傮w上給人一種清新高貴的感覺。
“微風(fēng)過處”,“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非常形象地從嗅覺引起聽覺的、聯(lián)想。當(dāng)描寫葉與花的顫動時,“像閃電”,像“一道道凝碧的波痕”。此時葉子底下“脈脈的流水遮住了,而葉子卻更見風(fēng)致了”。
荷塘描寫后,接下來的就是月光了?!霸鹿馊缌魉话恪?,“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币粋€“瀉”字,大本來靜止的月光寫出了動感來了,給人一種想“月光浴”的浪漫情調(diào)?!氨”〉那囔F”,“牛乳”、“輕紗的夢”,似真似幻,亦真亦幻,巧妙地給荷塘月色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接下來描寫灌木落下的“班駁的黑影”如“鬼一般”,楊柳“稀疏的倩影像畫在荷葉上”?!肮馀c影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雖然寥寥幾筆,卻能從不同方位、不同程度給讀者帶來了不同的感官沖動與享受。
從荷塘寫到月光,再從月光寫到荷塘的四面,層層開展層層推進。雖然作者對荷塘四周的楊柳、遠山、還有燈光,甚至蟬聲蛙聲都沒有詳細的描寫,可能是心情因素吧。因為從作者的“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都沒有”當(dāng)中看出有一種“往事不堪回首”的味道。
文章的結(jié)尾作者用了“采蓮”的事來結(jié)束。從荷塘想起采蓮,再而想起《采蓮賦》和《西洲曲》來:
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就這樣,整篇文章在如詩如歌如畫般的音調(diào)中落下了帷幕。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篇九
1、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
2、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3、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
4、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5、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fēng)致了.
6、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
7、像籠著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
8、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fēng)味的.
9、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而楊柳最多.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篇十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fēng)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英語violin小提琴的譯音)上奏著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而楊柳最多。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只在小路一旁,漏著幾段空隙,像是特為月光留下的。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豐姿,便在煙霧里也辨得出。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shù)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篇十一
4.欣賞本文的語言風(fēng)格。
1.把握寫作脈絡(luò),體會作者內(nèi)心情感;
2.賞析文中的畫面美;
3.學(xué)習(xí)本文樸實清新的語言風(fēng)格。
教學(xué)用具錄音機朗讀帶多媒體。
課時1。
月,引人無限的遐思。古往今來,月成了情感的載體。月下漫步,情思無限,人生的萬千思緒紛涌而來,也會緩緩散去。今天,我們來學(xué)習(xí)一篇散文佳作。作者在一個靜謐的月夜,獨自一人來到清華園的荷塘。靜望明月,細嗅荷香,沉浸于無邊的荷香月色中了。
知識積累。
1.作者作品。
朱自清,中國現(xiàn)代著名散文家。是位有骨氣的文人,1948年8月,因貧得病逝,寧愿餓死,也不吃美國的救濟糧?!氨憩F(xiàn)了我們民族的氣概?!保珴蓶|評)。
2.創(chuàng)作背景。
作于1927年,當(dāng)時白色恐怖籠罩著中國。作為一個愛國的知識分子,苦悶彷徨,找不到出路,一頭鉆進古典文學(xué)的“象牙之塔”。面對現(xiàn)實的黑暗,卻又無法安心于這種“超然”。
整體感知。
聽錄音,感知大意,理清線索。
1、路線:家小路荷塘小路家。
2、情感:不靜尋靜得靜失靜。
分析:
開頭不寧靜,文中貫穿著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悅,愁緒難消中又向往著自由美好的生活,最后回到現(xiàn)實:不寧靜。
文本賞析。
(多媒體展示相關(guān)畫面,形象直觀,引發(fā)學(xué)生聯(lián)想)。
一、閱讀第一段,思考:
“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怎么理解?(引導(dǎo)學(xué)生結(jié)合背景和全文的情感線索來分析。)。
明確:
揭示全文主旨,“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p>
1、對現(xiàn)實的不滿;
2、對個人和國家前途的憂慮;
3、對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
二、第三段:月下荷塘。
1、一生朗讀,體會本段的景物描寫的精妙之處。
作者向我們展示出月下荷塘的靜謐、美好、朦朧之美。由荷葉到荷花,接著荷香到荷波,最后到流水,寫出了一幅幅優(yōu)美的畫面特別是比喻手法的運用,帶領(lǐng)學(xué)生重點分析。
示例:“微風(fēng)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化嗅覺為聽覺,把荷香和歌聲聯(lián)系在一起,取其若有若無的相似點,可謂精妙。
一生朗讀,其他學(xué)生體會荷塘中月色的特點。(生回答,師總結(jié)歸納)。
明確:動詞“瀉”寫出了月光的鮮明欲滴的奶白色的實感,“浮”的運用寫出了月下荷花縹緲輕柔的姿容,“籠”寫出了月光的朦朧輕柔。
“酣睡”喻朗照,“小睡”喻被一層層淡淡云遮住的月光,恰到好處。
本段從不同角度,描寫出不同景物上的月色,使難狀之景如在眼前。
四、第五段:荷塘四周。
生齊讀,思考:荷塘四周寫了哪些景物?
明確:楊柳、煙霧、燈光,陰暗、低沉。水里的蛙聲和樹上的蟬聲,反襯出作者內(nèi)心的失落和淡淡的憂愁。
五、朗讀《采蓮賦》《西洲曲》。
思考:作者回家的路上,想到江南采蓮的情景有什么作用?
(生回答,師點撥、歸納)。
明確:
荷塘的美景引動作者內(nèi)心的鄉(xiāng)思,青年男女美好的情思引發(fā)了作者對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探究延伸。
這是一篇散文佳作,寫出了一位知識分子當(dāng)時內(nèi)心無法釋然的苦悶之情。學(xué)完本文之后,對“我”是怎么認識的?(組織學(xué)生討論,自由發(fā)表評價)。
言之有理皆可,不必苛求同一。
手法鑒賞。
本文的語言樸素典雅,清新自然,蓄滿詩意。作者融情于景,即景抒情,向我們展現(xiàn)出一幅幅令人陶醉的月下荷塘美景圖。(學(xué)生互動交流,總結(jié)文中精彩句子的特點,試做歸納、發(fā)言)。
明確:
1.比喻的運用;
2.通感手法的運用;
3.疊詞的運用。
課堂小結(jié)。
在我們的眼前,展現(xiàn)出這樣的畫面:荷葉田田,荷花朵朵。明月瀉銀輝,清風(fēng)送荷香。這清新、神秘、靜謐的荷塘就是作者心靈的避難所。暫時的寧靜讓作者獲得了精神升華,引發(fā)出他對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希望同學(xué)們能常走近自然中,用善感的心靈去體會,以自己獨特的角度去發(fā)現(xiàn)萬物之美。
課后作業(yè)。
1.寫篇讀后感放在周記本上;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篇十二
《荷塘月色》是現(xiàn)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借對“荷塘月色”的細膩描繪,含蓄而又委婉地抒發(fā)了作者不滿現(xiàn)實,渴望自由,想超脫現(xiàn)實而又不能的復(fù)雜的思想感情,為我們留下了舊中國正直知識分子在苦難中徘徊前進的足跡?!逗商猎律分械摹俺鲈〉拿廊恕憋@然是不符合的,“那個年代,女同志別說出浴了,就是露出肚臍都要受批判?!备咭徽n本里,朱自清寫《荷塘月色》時,曾將點綴于荷葉之間的白花喻為“剛出浴的美人”,采蓮少女蕩舟出湖,原來不是“載歌載舞”,而是唱著艷歌去的,歌中唱道:妖童媛女,蕩舟心許……——這些輕度“涉黃”的細節(jié)曾一度被剪除。但現(xiàn)在課本中已恢復(fù)其原來內(nèi)容。首先,說明作者的思緒變化:不靜到求靜到得靜到出靜,回歸現(xiàn)實,高于現(xiàn)實。
帶著淡淡的憂愁走出家門,趁月色出來散心,順著幽靜的小路一路走來,自然而然地來到了日日經(jīng)過的荷塘邊,一去看那月下的荷塘。月色下的荷塘是那樣的美,比之白天又別有一番風(fēng)致。荷葉是亭亭的如舞女的裙,可以想象荷葉隨風(fēng)起舞時婆娑婀娜的美妙身姿;而點綴其間的白色的荷花,不禁讓人想起她“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荷花又是形態(tài)各異的:“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用上“裊娜、羞澀”二詞,在作者的眼里荷花儼然已是仙子一般了。作者用細致的工筆和絕妙的比喻,對荷葉的形神、荷花的資質(zhì)進行一番令人神往的描繪,荷花、荷葉的優(yōu)美形象似已展現(xiàn)眼前。
這還不是最美的,一縷“微風(fēng)”讓這副極美的荷花圖動了起來:“微風(fēng)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fēng)致了?!宾畷r,荷香如歌,似有若無,花葉顫動,流波溢彩,葉、花、形、色、味渾然一體。人也在微風(fēng)中全身心地沉醉在這荷塘美景之中了。
而這似乎還不夠極致!再看看塘上的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比~下的流水被密密的葉子遮住了,不能看見,而葉上“如流水”一般的月光卻在“靜靜地瀉”著,一個“瀉”字,化靜為動,使人看到了月光的流動感;“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一個“浮”字又突出了霧的輕飄朦朧。葉子和花在薄霧籠罩下,迷迷蒙蒙,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如夢似幻。月色迷蒙柔和、薄霧輕籠飄浮,這月下的荷塘真是恍如仙境了!滿月而有淡淡的云霧,給人的感覺如“小睡”一般,正如作者此時的心境,卻是恰到好處。作者在這里無意中流露出了淡淡的喜悅。“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畫在荷葉上。”楊柳的倩影不是“投”在荷葉上,作者偏偏用了一個“畫”,仿佛是一位繪畫高手在潑墨揮毫,精心描繪一般,使投在荷葉上的影子貼切自然、美麗逼真,富有情趣。“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月色清淡,黑白相間的光和影猶如和諧的旋律,荷香縷縷,交融,作者如此細膩入微的感受真是令人如癡如醉!
這美麗的景色可以讓作者忘記自己的憂愁了吧?但是“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都沒有?!弊髡哌€是無法擺脫那一縷愁緒,淡淡的哀愁與淡淡的喜悅相互交織,給優(yōu)美的月下荷塘披上朦朧的輕紗,清幽淡雅、安謐柔和、朦朧和諧,荷塘與月色融為了一體!
讀著朱老先生的《荷塘月色》,便宛若置身荷塘一般,仿佛在那幽徑上走著的是自己了。那亭亭碧綠的荷葉,那婀娜多姿的荷花,月色迷蒙、薄霧繚繞的荷塘便又展現(xiàn)在眼前。
一以真言寫真景。
《荷塘月色》描寫了哪些景物呢?文題標(biāo)得明白:一是荷塘,一是月色。在歷代詩文中寫荷塘的不少,寫月色的更多。但本文的“荷塘”、“月色”絕對區(qū)別于其他的“荷塘”、“月色”。這里的荷塘不會是“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這里的月色也不能是“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這里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這里的月色是“荷塘的月色”。正因為作品鮮明地突出了景物的特色,生動真實地再現(xiàn)了特定環(huán)境下了特定景物,文章所要抒發(fā)的真摯感情才有可靠的寄托,才讓讀者感到真實親切。
先看對荷葉的描寫:“葉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比绻覀儝侀_特定的環(huán)境,用“青翠的玉盤”來比喻荷葉行嗎?當(dāng)然行,而且表現(xiàn)力還相當(dāng)強。這樣的描寫既繪出了荷葉的色,又表現(xiàn)了荷葉的質(zhì),還狀摹了荷葉的形。然而這種比喻只好在朝霞、夕照里,或蒙蒙細雨中,絕不能在淡淡在月光下。夜不辨色,更難辨質(zhì),月色中所見的荷葉,主要是其自然舒展的形態(tài),與裙十分相似,更賦予葉子一種動感美。
寫荷花,原文連用了三個比喻:“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焙苫▼善G華貴,堪以美人作比。宋代詩人楊成里的《蓮花》詩中就有“恰如漢殿三千女,半是濃妝半淡妝”的句子。朦朧的月色中把荷花看成美人,而且是剛出浴的,朦朧之感恰當(dāng)好處。相反,若不是在朦朧的月色中,而將荷花比作“明珠”和“星星”也有幾分牽強。
文章這樣描寫荷香:“微風(fēng)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边@種斷斷續(xù)續(xù),似有似無的感覺絕不會產(chǎn)生于書聲瑯瑯的清晨,也不會產(chǎn)生于陽光刺目的中午,只能產(chǎn)生于“墻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jīng)聽不見了”的寂靜的月夜。我們再看另一個寫花香的句子:“這里除了光彩,還有淡淡的清香,香氣似乎也是淡紫色的,夢幻一般輕輕地籠罩著我?!?《紫藤蘿瀑布》)這是燦爛陽光下的花香,紫色的花兒正“在和陽光互相挑逗”著,滿目耀眼的紫色刺激得作者生出“香氣也是淡紫色的”這樣的感覺顯得十分自然。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篇十三
路上只我一個人,背著手踱著。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里。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xiàn)在都可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繁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fēng)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fēng)致了。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篇十四
《荷塘月色》是現(xiàn)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借對“荷塘月色”的細膩描繪,含蓄而又委婉地抒發(fā)了作者不滿現(xiàn)實,渴望自由,想超脫現(xiàn)實而又不能的復(fù)雜的思想感情,為我們留下了舊中國正直知識分子在苦難中徘徊前進的足跡?!逗商猎律分械摹俺鲈〉拿廊恕憋@然是不符合的,“那個年代,女同志別說出浴了,就是露出肚臍都要受批判。”高一課本里,朱自清寫《荷塘月色》時,曾將點綴于荷葉之間的白花喻為“剛出浴的美人”,采蓮少女蕩舟出湖,原來不是“載歌載舞”,而是唱著艷歌去的,歌中唱道:妖童媛女,蕩舟心許……——這些輕度“涉黃”的細節(jié)曾一度被剪除。但現(xiàn)在課本中已恢復(fù)其原來內(nèi)容。首先,說明作者的思緒變化:不靜到求靜到得靜到出靜,回歸現(xiàn)實,高于現(xiàn)實。
帶著淡淡的憂愁走出家門,趁月色出來散心,順著幽靜的小路一路走來,自然而然地來到了日日經(jīng)過的荷塘邊,一去看那月下的荷塘。月色下的荷塘是那樣的美,比之白天又別有一番風(fēng)致。荷葉是亭亭的如舞女的裙,可以想象荷葉隨風(fēng)起舞時婆娑婀娜的美妙身姿;而點綴其間的白色的荷花,不禁讓人想起她“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荷花又是形態(tài)各異的:“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用上“裊娜、羞澀”二詞,在作者的眼里荷花儼然已是仙子一般了。作者用細致的工筆和絕妙的比喻,對荷葉的形神、荷花的資質(zhì)進行一番令人神往的描繪,荷花、荷葉的優(yōu)美形象似已展現(xiàn)眼前。
這還不是最美的,一縷“微風(fēng)”讓這副極美的荷花圖動了起來:“微風(fēng)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fēng)致了?!宾畷r,荷香如歌,似有若無,花葉顫動,流波溢彩,葉、花、形、色、味渾然一體。人也在微風(fēng)中全身心地沉醉在這荷塘美景之中了。
而這似乎還不夠極致!再看看塘上的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比~下的流水被密密的葉子遮住了,不能看見,而葉上“如流水”一般的月光卻在“靜靜地瀉”著,一個“瀉”字,化靜為動,使人看到了月光的流動感;“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一個“浮”字又突出了霧的輕飄朦朧。葉子和花在薄霧籠罩下,迷迷蒙蒙,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如夢似幻。月色迷蒙柔和、薄霧輕籠飄浮,這月下的荷塘真是恍如仙境了!滿月而有淡淡的云霧,給人的感覺如“小睡”一般,正如作者此時的心境,卻是恰到好處。作者在這里無意中流露出了淡淡的喜悅。“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畫在荷葉上。”楊柳的倩影不是“投”在荷葉上,作者偏偏用了一個“畫”,仿佛是一位繪畫高手在潑墨揮毫,精心描繪一般,使投在荷葉上的影子貼切自然、美麗逼真,富有情趣?!肮馀c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月色清淡,黑白相間的光和影猶如和諧的旋律,荷香縷縷,水乳交融,作者如此細膩入微的`感受真是令人如癡如醉!
這美麗的景色可以讓作者忘記自己的憂愁了吧?但是“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都沒有?!弊髡哌€是無法擺脫那一縷愁緒,淡淡的哀愁與淡淡的喜悅相互交織,給優(yōu)美的月下荷塘披上朦朧的輕紗,清幽淡雅、安謐柔和、朦朧和諧,荷塘與月色融為了一體!
讀著朱老先生的《荷塘月色》,便宛若置身荷塘一般,仿佛在那幽徑上走著的是自己了。那亭亭碧綠的荷葉,那婀娜多姿的荷花,月色迷蒙、薄霧繚繞的荷塘便又展現(xiàn)在眼前。
一以真言寫真景。
《荷塘月色》描寫了哪些景物呢?文題標(biāo)得明白:一是荷塘,一是月色。在歷代詩文中寫荷塘的不少,寫月色的更多。但本文的“荷塘”、“月色”絕對區(qū)別于其他的“荷塘”、“月色”。這里的荷塘不會是“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這里的月色也不能是“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這里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這里的月色是“荷塘的月色”。正因為作品鮮明地突出了景物的特色,生動真實地再現(xiàn)了特定環(huán)境下了特定景物,文章所要抒發(fā)的真摯感情才有可靠的寄托,才讓讀者感到真實親切。
先看對荷葉的描寫:“葉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比绻覀儝侀_特定的環(huán)境,用“青翠的玉盤”來比喻荷葉行嗎?當(dāng)然行,而且表現(xiàn)力還相當(dāng)強。這樣的描寫既繪出了荷葉的色,又表現(xiàn)了荷葉的質(zhì),還狀摹了荷葉的形。然而這種比喻只好在朝霞、夕照里,或蒙蒙細雨中,絕不能在淡淡在月光下。夜不辨色,更難辨質(zhì),月色中所見的荷葉,主要是其自然舒展的形態(tài),與裙十分相似,更賦予葉子一種動感美。
寫荷花,原文連用了三個比喻:“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焙苫▼善G華貴,堪以美人作比。宋代詩人楊成里的《蓮花》詩中就有“恰如漢殿三千女,半是濃妝半淡妝”的句子。朦朧的月色中把荷花看成美人,而且是剛出浴的,朦朧之感恰當(dāng)好處。相反,若不是在朦朧的月色中,而將荷花比作“明珠”和“星星”也有幾分牽強。
文章這樣描寫荷香:“微風(fēng)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種斷斷續(xù)續(xù),似有似無的感覺絕不會產(chǎn)生于書聲瑯瑯的清晨,也不會產(chǎn)生于陽光刺目的中午,只能產(chǎn)生于“墻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jīng)聽不見了”的寂靜的月夜。我們再看另一個寫花香的句子:“這里除了光彩,還有淡淡的清香,香氣似乎也是淡紫色的,夢幻一般輕輕地籠罩著我?!?《紫藤蘿瀑布》)這是燦爛陽光下的花香,紫色的花兒正“在和陽光互相挑逗”著,滿目耀眼的紫色刺激得作者生出“香氣也是淡紫色的”這樣的感覺顯得十分自然。
直接描寫月光的只有一句,本文多是以影寫月,這也是被歷代文人所稱道的表現(xiàn)技法?!案咛巺采墓嗄?,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彎彎的楊柳的倩影,卻又象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著的名曲?!边@里的黑影參差且斑駁,給人一種搖蕩起伏的動感。為什么?就因為它是落在荷塘里。荷塘里“微風(fēng)過處……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焙谟奥湓谶@波痕上面,當(dāng)然更顯參差和斑駁。也正因為荷塘處于這種動態(tài),楊柳的倩影才像“畫”而不是“印”在荷葉上。也正因為有了那道凝碧的波痕,光與影才現(xiàn)出一條條五線譜似的曲線,讓人聯(lián)想到“梵阿玲上奏著的名曲”。
二以真言抒真情。
文壇許多作家為了寫出不朽之作,都刻意追求作品能反映自己的真情實感,但文章寫出來,又往往給人矯揉造作之嫌。這其中的原因當(dāng)然是多方面的,而一個重要的原因則是缺乏精深的語言功力,以至造成一字不穩(wěn),真情盡失的遺恨。《荷塘月色》一文則能以準(zhǔn)確貼切的語言,抒發(fā)出作者因置身于良辰美景而生出的“淡淡的喜悅”,以及社會帶來的又終究難以排遣的“淡淡的哀愁”。
在整個寫景過程中一直充溢著這種“淡淡的喜悅”,但原文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后還有一句“峭楞楞如鬼一般”;僅此一句,就足以攪擾了溫馨的美景,破壞了喜悅的心情。峭楞楞的鬼影帶給人的只有恐怖,沒有喜悅,就連那“淡淡的哀愁”也不會由此產(chǎn)生,更不會生出“梵阿玲上奏著的名曲”如此美妙的聯(lián)想。
盡管身處良辰美景,到底無法排遣“淡淡的哀愁”?!耙粋€人在蒼茫的月光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語中置一“覺”字,文章便增添了無窮意味;少這一字,則真成了自由的人,那就只有喜悅,沒了哀愁。還有,“白天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xiàn)在都可以不理”中的兩個“一定”,更能表現(xiàn)出作者內(nèi)心深處難言的苦衷。
在對美景的描寫過程中應(yīng)該盡是喜悅了吧?也不盡然??催@句:“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的光,沒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泵鑼懧窡?,盡選消極的詞語和事物,而且句式舒緩,語調(diào)低沉,讀者從字里行間似乎能聽到作者無可奈何的嘆息聲。同是寫燈,《我的空中樓閣》是這樣的語言:“山下的燈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燈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煙,淡如霧,山也虛無,樹也縹緲?!本涫秸R,節(jié)奏明快,在這如歌的行板中洋溢著作者按捺不住的喜悅。以上兩段描寫,詞語當(dāng)然不能互換,就連句式也絕不能互調(diào)。
特色。
1.欣賞景物描寫。
定。這幽雅淡遠的感受也只能在月夜獨處時才會有,如在嘈雜的白天,絕不會有這樣的感受。荷香本是嗅覺形象,作者卻把它比喻成“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使其轉(zhuǎn)化為聽覺形象,這種把一種感覺的形象轉(zhuǎn)化為另一種感覺的形象的寫法,在修辭學(xué)上稱為“通感”或“聯(lián)覺”。運用這種修辭方法,可以啟發(fā)讀者更加廣闊深遠的想像和聯(lián)想,讓讀者從各自的生活經(jīng)歷和文化素養(yǎng)出發(fā),去領(lǐng)會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shù)境界。又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卑押扇~和荷花放在月光的背景下,一個“瀉”字,給人一種奶白色而又鮮明欲滴的實感;一個“浮”字,又表現(xiàn)出月光下荷葉、荷花那種縹緲輕柔的姿容。作者是通過寫葉、花的安謐、恬靜,襯托出月色的朦朧柔和。又如:“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愣愣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边@里寫“黑影”和“倩影”,還是寫月色,因為影是月光照射在物體上產(chǎn)生的。樹影明暗掩映,錯落有致,反襯月光輕盈蕩漾。月色本是難以描摹的,但作者透過不同的景物,從不同的角度去寫月色,使難狀之景如在眼前。
2.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文章開篇便是“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以下處處關(guān)聯(lián)這種不寧靜的心緒:路是幽僻的,寂寞的;地上的月光是淡淡的,天上的云也是淡淡的;“樹色一例是陰陰的”;聽到熱鬧的蟬聲和蛙聲,心想“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想到古人采蓮的盛況,發(fā)出“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的感慨,不滿于現(xiàn)實,又不得不回到現(xiàn)實中來。淡淡的憂愁情緒籠罩了全文。
但是,作者的感情是復(fù)雜的,與“淡淡的憂愁”相伴隨的,還有“淡淡的喜悅”。文章開頭,“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可見作者是想擺脫憂郁情懷而欣然前往荷塘的;沿著荷塘的小路,往日陰森森,“今晚卻很好”,經(jīng)過一番澄思靜慮,便覺得自己是個“自由的人”;到了荷塘,他真正暫得自由,心系于美景,怡然之情頓生;由賞景而思接千載,想到古人采蓮那個“熱鬧的季節(jié)”,“風(fēng)流的季節(jié)”。可見,“淡淡的喜悅”同樣籠罩了全文。
直接而集中地表現(xiàn)作者思想感情的,是第三段的內(nèi)心獨白。這一大段獨白,是從不寧靜到觀賞荷塘月色的怡然自得的一個過渡,表達了作者心靈世界與外部世界的沖突和尋求擺脫沖突的愿望。作者的這種心情,在月下荷塘這樣一個幽美的環(huán)境中,表現(xiàn)的便是憂愁與喜悅相交織的審美情懷。
總之,憂愁與喜悅是相伴共生的:處憂愁之中而向往喜悅,處喜悅之中而受憂愁的牽掣。它們是作者觀景時矛盾心態(tài)變化的兩個方面。但內(nèi)心的波動沒有大起大落,而是有所掩抑的,情感的抒發(fā)是有所節(jié)制的(他自稱是個“中和主義者”),這就是所謂怨而不怒、哀而不傷的“中和主義”的表現(xiàn)。所以無論是憂愁還是喜悅,都是“淡淡的”。
關(guān)于本文的主題思想和作者的寫作意圖,歷來有多種不同的理解。
有人認為,本文是作者寄情山水之作,抒寫清冷幽深的境界,表現(xiàn)凄涼的心境;有人認為本文是借景抒情之作,表現(xiàn)作者愁悶的心情;有人認為是表現(xiàn)作者欣賞月下荷塘自然之美的情趣,拘守個人的小天地,表現(xiàn)閑適的心情;有人認為它不是抒發(fā)作者逃避現(xiàn)實的情緒,而是表現(xiàn)作者對現(xiàn)實不滿的憤激心情;有人認為是表現(xiàn)對黑暗實現(xiàn)不滿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凡此種種,不勝枚舉。
3.品味精美語言。
本文語言樸素典雅,準(zhǔn)確生動,貯滿詩意。
朱自清的散文語言一貫有樸素的美,他力求“真”,“真就是自然”(《論逼真與如畫》),“回到樸素,回到自然”(《今天的詩》),以為“藻飾過甚,真意轉(zhuǎn)晦”,便不可取。他不用綺麗的、古奧的、生僻的字詞來雕琢描繪事物,而顯千情萬態(tài)于輕描淡寫之中。但也不是單純的樸素,而是寓靈機、靈巧、靈動、靈秀于樸素之中,也常依據(jù)忽然觸發(fā)的感受,憑借豐富的想像,使物象靈光閃現(xiàn),把讀者引入如詩如畫的境界中。以本文而論,作者不用濃墨重彩,畫的是淡墨水彩。適當(dāng)?shù)剡\用一些有色彩的詞語,但更多地是運用比喻,啟發(fā)讀者的聯(lián)想和想像,使畫面的色彩淡中有濃。
如寫靜態(tài)的荷花,連用三個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是寫淡月照耀下花朵晶瑩閃光;“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是寫綠葉襯托下的花朵忽明忽暗;“又如剛出浴的美人”,是寫荷花不染纖塵的美質(zhì)。這些詞句,全無奇異之處,但是用在本文的語境中,卻有著特殊的藝術(shù)魅力,準(zhǔn)確生動地表現(xiàn)了此時此境、此景此物的審美特征。再有,“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這“瀉”字也很平常,但與“靜靜地”修飾語相配合,準(zhǔn)確生動地寫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傾瀉,又絕無聲響,幽靜幽美。又如,“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脈脈”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動來表達情意,這里用來寫流水,流水無聲而又好像有情意。它們嵌在句子中,不像苦心經(jīng)營的,卻很有表現(xiàn)力。其他如寫荷葉用“挨”,寫燈光用“漏”等,都很見作者的語言功力。
本文用了三十多個疊字,不但傳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時有一種音韻美。蓊蓊郁郁、遠遠近近、高高低低的綠樹,隱隱約約的遠山,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玉立的荷花,縷縷的清香,靜靜的花葉,薄薄的青霧,既加強了語意,又使文氣舒展,音韻和諧。
更多。
【本文地址:http://m.aiweibaby.com/zuowen/17040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