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非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實用14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2-08 09:20:10
最新非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實用14篇)
時間:2023-12-08 09:20:10     小編:MJ筆神

讀后感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書中的主題和思想,同時也可以提高我們的思考和寫作能力。在寫讀后感時,要展示自己的觀點和理解,但也要注重邏輯性和連貫性。以下是一份別具一格的讀后感范文集,希望大家對其中的觀點和寫作技巧有所收獲。

非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篇一

初期讀感覺非常的枯燥,隔了很長時間都沒有再讀,后來硬著頭皮慢慢讀下來的。到最后讀完仔細思考后才覺得主人公逐夢的代價和魄力!

理想與現實,是文學作品四大永恒的主題之一,這本書用月亮與六便士做比喻真是極為恰當。第二次讀毛姆的書,開頭真是有點味同嚼蠟,我一度以為第一章是作者寫的序,看到斯特里克蘭不告而別那里,才算開始看到故事情節(jié)了。但全書讀完了,才發(fā)現這就是毛姆寫作的腔調,有點淡淡的漫不經心和距離感,有分寸的嘲諷和恰到好處的評議,不著痕跡地融入了作者的價值觀,講故事和寫作的手法實在是高明。

好的小說讓人看完后掩卷思考,回味無窮,這本書就是如此,雖然是差不多1前完成的小說,但內容在今天讀起來依然鮮活,也許這就是此書經久不衰成為經典的原因吧!

非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篇二

毛姆用一種平鋪直敘,不加修飾的手法近乎坦白地訴說了他所了解的斯特里克蘭的一生,這剛好跟斯特里克蘭畫畫的技法一樣,粗糙卻動人。

作為畫家,半路出家的斯特里克蘭毫無疑問是成功的,但作為父親,丈夫,朋友,股票經紀這些角色,他可謂是不折不扣的失敗者,甚至是可以被世俗道德所譴責的對象。但這些在前者面前好像不值一提。

都說這是一本關于夢想的書,“滿地都是六便士,而他卻抬頭看到了月亮。”如果僅僅以此為例,來歌頌夢想的偉大,未免有些空中樓閣與不切實際,很像成功學告訴你,只要朝著夢想不斷努力,就會成功。要知道,主角斯特里克蘭是一個被上天眷顧的寵兒,他很清楚的知道自己被賦予的夢想與才能,他所做的就是一直畫下去。而他的朋友斯特羅夫,因為僅僅被賦予了創(chuàng)作沖動卻沒有相應的才能,最終只能在追逐不切實際的夢想中迷失了自我。

所以,夢想不能一概而論,沒有誰比誰的更高級,我想對于查理芒格和巴菲特而言,六便士比月亮要神圣很多吧。

非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篇三

一個家庭美滿,事業(yè)有成的證券交易人突然放棄了自己的一切,拋妻棄子,身無分文的來到巴黎,在一間破舊的廉租房里開始了自己的第二重人生。沒有蓄謀已久,不是頭腦一熱,他像是被魔鬼抽走了靈魂,被命為畫奴,終其一生只為畫畫。對于世人的指控,情人的以死相逼,他冷酷無情,巋然不動;對于朋友的接濟與善意,他理所應當的接受,還不斷打罵欺辱他們。這樣的奇幻,卻又有種魔力在震撼著我們,他技藝粗陋卻堅定地強調“我必須畫畫”,他在臨終前瞎著雙眼卻將生命的那種明艷、壯美、力量鋪陳在整個房間,又甘愿將其付之一炬,他把生命托付在畫紙上,只有用顏料填涂才能擁有色彩。

坦白說,毛姆筆下的這種人是不存在的,相比于原型來說更像是毛姆自己的理想化身,是為歌頌理想而存在的人物。原型高更在做出改變一切的時候也是經歷了諸多選擇和考量的,但文中的斯特里克蘭卻是直截了當的改了行,讓人摸不著頭腦。但從全書來看,正因為他是斯克里特蘭,所以他一定會這樣,對于世俗的拋棄,道德的背離,人際關系的逃脫,正證明著他不具有社會人的特質。一切的社會行為,包括給人做翻譯,和朋友的愛人建立情人關系,都是為了生存和原始需求的服務,是對社會的妥協(xié)。而他兩次搬遷,從高度文明的上流階級到魚龍混雜的底層階級,再到無管轄的自由狀態(tài),隱居大山深處,都體現著他在想方設法逃離人類社會的枷鎖,所以如果用道德標尺去衡量他是不公平和沒有意義的。

而這樣的斯特里克蘭卻有著超脫常人的地方,那就是必須要去做的事。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說我必須要去做什么,是因為權衡利弊下這么做更有好處或者更符合道德標準,但很少有事情是無緣由的必須要做,如果有這樣的人,在車流中一定要逆行,沒有任何理由,仿佛神明的旨意一樣,我們八成會覺得他瘋了,而斯特里克蘭卻正是這樣,在社會的洪流里非要無故的逆行。

而支撐這種不明智逆行的正是理想。想法在我們成長過程中像是一棵小樹,不斷的開枝散葉,有的被人砍掉了,有的自己脫落了,而理想則是樹的主干,在我們成熟以后沒有道理的去堅持,去喜歡,去奮斗,有的人能找到自己的主干,在故宮修40年的表也不覺得無聊;有的人在沙漠里科研十幾年不能與家人通訊也覺得付出值得;有的人像斯特里克蘭一樣拋棄一切在西單的地鐵站歌唱。他們是幸運的人,但大多數人可能找不到自己的主干,最終成為社會的一份子,過著效益第一,職稱優(yōu)先的中產階級生活,但偶爾還是迷茫,像是書中局促的證券經紀人斯特里克蘭一樣。也許我們暫時不幸,沒找到可以為之奮不顧身的理想。但通過這本書,我想說的是,我們還有可能遇見理想,還有時間為之奮斗,在斯特里克蘭完成生命里最宏大最震撼的巨幅圖景時,那明黃和鮮紅交織的是生命的激越和力量,是理想的榮光,這種淋漓盡致的激情和意志仿佛命運交響曲結尾的休止符,無聲卻激昂回響。我被震撼了,理想太美,為堅持理想還是屈服現實舉棋不定的人,還沒遇到理想的人們,要敢想敢夢。

理想啊理想,我愿為你臣服,獻上我的生命,做你永世的奴仆。(顧雨薇)。

非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篇四

就如作者所言,往往一個藝術家的性格,比藝術家的作品更能吸引人們注視,那些坊間傳言更加增添了藝術家的神秘氣質,越是未被證實的言論,越能激發(fā)人們想象力。

就好比我閱讀本書以前,我首先去當當網上看下暢銷書排名,然后看了毛姆的生平介紹,以及本書的簡介,但是現在我腦子里只有一個我記得最為清楚,他四分之三喜歡女人,四分一喜歡男人,越是一些讓人不能理解的行為就越能勾起我們的興趣。真的可謂是沒有傳奇故事英雄不能稱之為真正的英雄!

作者在書中說到,我寫這本書,如果是為了博取別人的認可或者喜愛,那我就是個傻瓜,我創(chuàng)作是因為我享受創(chuàng)作的過程,我樂在其中。很多作者嘔心瀝血,廢寢忘食創(chuàng)作出來的作品,往往也只是別人消磨時間的工具,在暢銷書架上都呆不到一個禮拜,隨后就淹沒在浩瀚的書海中。所以這本書是作者為了滿足自己的創(chuàng)作樂趣而完成的一部作品。就像人生一樣,我努力工作好好生活,是為了實現的自己的人生價值。

這本書故事簡單,情節(jié)也不曲折,但是主人翁,查爾斯.斯特里克蘭德卻表現出驚人的意志力,在這物欲橫流的世界堅持自己的理想并在實現自己理想的過程中所遭受的厄運。在我們眼里他是悲劇,窮困潦倒,甚至聲名狼藉,但是他偉大的作品卻告訴我們他是個天才,就如作者開始所說的那樣,現在已經很少有人否認他的偉大,甚至讓人詬病的一些行為舉止,都讓人們解讀為天才的獨特氣質。

查爾斯.斯特里克蘭德偏執(zhí)而又天真熱忱的一生就是作者價值觀的體現,如果斯特里克蘭德早期的作品很蹩腳,但是在后期他已經稍有名氣,有人上門求他的作品,他依然不賣,已然過著窮困潦倒甚至衣不蔽體的生活,沒錢的時候就去打零工,一旦賺夠了買顏料的錢就是埋頭創(chuàng)作。這就對應了作者所說的那樣,我只是享受的創(chuàng)作的過程,不是為了取悅誰,更加不是為了去賺錢,這是一個天才的價值體現。

在斯特里克蘭德生前書中只有三個人擁有了他的作品,第一個應該說是他的伯樂,一個蹩腳的三流畫家,但是卻是頂級作品鑒賞家德克.斯特洛夫。斯特里克蘭德對他的評價是你是一個好人,但是你的作品很土。就像老板說我們,你是一個聽話懂事的員工,但是你的業(yè)務能力很差一樣。這是一個天才該有的傲慢。德克對斯特里克蘭德有救命之恩,但是他卻讓他家破人亡,如果說這是悲,但是和心靈的自由相比,這應該是喜吧。一個其貌不揚的矮胖矮胖的背井離鄉(xiāng)的三流畫家,一個為了感恩嫁給你的貌美如花的妻子,受著周圍人冷嘲熱諷,為什么不回到屬于自己的地方,享受著屬于自己生活呢?為什么非要用自己一生都不可能企及的高度去苛求自己,圍繞著不愛你的人去搖尾乞憐呢?最后斯特里克蘭德送給他一副作品,他妻子的裸體畫作,他感到被羞辱了,要立刻銷毀那副作品,但是作為一個鑒賞家,他知道那是一副天才畫作,他還是沒有尊嚴的收起了那副作品,他當時心情應該是幫人類留下了一副曠世絕作吧,即可悲可憐又可愛可敬。作者對這個人物的描寫很立體,善良而又軟弱。認識自己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甚至是找到適合自己生長的土壤,這應該是一個人最基本的自我認知吧。

第二個擁有斯特里克蘭德作品的是一個在他十分落魄的時候,借給他200法郎給他工作機會,且允許他的工會之余讓他作畫的一個精明的猶太商人科恩,他的妻子卻把那副畫扔在雜物間許多年沒動。第三個擁有他作品的人是布呂諾船長,第一個在塔希提島上欣賞他仰慕他的人并去拜訪過他的人。那位鮮花旅館的老板娘在他死后拍賣市場拍賣遺物的時候面對一堆的畫作卻花了27法郎買了美式爐子,看來是不是特別諷刺。有些東西是需要智慧才可以擁有的,有些東西是你無論如何也不配擁有的。

斯特里克蘭德最后的著作,除了他的妻子應該只有那位庫特拉斯醫(yī)生見過,那一副壁畫,最后被妻子阿塔焚燒掉的壁畫,醫(yī)生用一大段的感受去描述那幅畫,總之讓人特別難受但又嘆為觀止。但是世人無緣相見,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結局?我想還是表達了作者偏執(zhí)的傲慢的態(tài)度,我創(chuàng)作只是為了滿足我自己的創(chuàng)作愿望,不是為了取悅別人,這幅壁畫是我最滿意的作品,你們欣賞不了,所以就毀了他。還有他堅信自己以后一定會聲名遠播,瘋狂的信徒會前來欣賞他的畫作,這會打擾妻子兒女的生活,破壞了他理想的生活狀態(tài),索性就毀了他。

里面還穿插了一個互換身份的醫(yī)生,是作者講述的,作者拋出的問題是什么是幸福?這讓我想到了現在的沈魏,一個熟讀古典文學的流浪漢,他稱自己為環(huán)保主義者,現實比小說更加更瘋狂!那些膜拜追捧他的人們,不遠萬里而來,和他合影留念,有的整天坐在他身邊,有的甚至舉牌寫著我愛你,我要嫁給你的瘋狂信徒。很難想像這樣事情會發(fā)生在21世紀物質文化生活特別豐富的今天。什么是幸福?一百年前作者也提出了自己的疑問。當今社會更加崇尚物質的富有,社會的主流價值觀決定著人們的價值觀取向。刷著抖音看著直播,在吵雜的人群中找不到自我。完全沒有查爾斯.斯特里克蘭德為了理想拋棄所有,只為抵達自己理想的決心和勇氣。幸福,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衡量標準。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一部穿越百年的著作,之所以會廣為流傳,一定有他特別的東西,每一個譯者都會有不同的解讀,每一位讀者也都會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這本書我看了兩個譯本,可以說是西方語言的幽默和漢語言文字豐富表達的完美結合的典范,其中有一句我覺得特別有意思,我記憶深刻,說兩個婦女在竊竊私語,講著可以讓雪白的桌布泛起紅潤的話........一部經典之作,完美的故事情節(jié),優(yōu)美的語言的魅力,無懈可擊的邏輯思維,讓人久久不能釋懷的作者要頌揚的偉大的精神,以及讓作者也不能回答的來之靈魂的拷問。

我們所向往的,我們所懷念的,我們不懈努力去實現的,正是一生所要展現的!

非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篇五

偏執(zhí)孤獨的天才,從人盡皆知的梵高,到本書主角的原型高更,人們談起他們的時候除了他們的作品后,總是避免不了提及他們的瘋狂。藝術品的美是一種美,其背后的故事,也是另一種藝術吧。

在《月亮與六便士》的熱門書評里,除了劉瑜的那一篇外,還有一篇寫于20xx年,作者那時候在上海當程序員,攢了十幾萬塊,決定辭職用兩年的時間去一窺自己的夢想,寫一本書?!拔覔靿蛄肆闶?,現在想看看月亮。”他是這樣寫的。距今已經6年過去,我和很多人一樣好奇寫書的結果,但點進作者的主頁,發(fā)現他的賬號已經被注銷。有人在那篇書評下留言,說作者的書的確出了,但評價一般。雖然不知道真正的結局如何,不知道作者是重回為六便士埋頭生活的日子,還是繼續(xù)追尋著月光,但那篇書評為《月亮與六便士》留下了一個神秘的注腳,或者可以算是書里的虛擬故事無意中漫延出了一角到現實中,也或者是現實小心翼翼地往書中探了探頭窺望了一下。

讀過這本書的人,或者根本沒有聽說過這本書的人,大多數都有想放棄一起去追求夢想的時刻吧。極端的便好像斯特里克蘭德,如同惡靈附身,可以拋妻棄子不吃不喝,卻必須要畫畫,現實一點的就是書評的作者,放手一搏但還是保留了退路,給自己一個犯錯的機會。平凡人如我,能做到后者都需要很大的勇氣,更多的時候只是做做白日夢,把“夢想”變成“消遣”、“興趣”。

看完《月亮與六便士》后我在思考,斯特里克蘭德的作品最后有沒有被大眾認可,有沒有售出天價,是不是對故事并沒有太大影響呢。沒錯,他死后的成功為畫家的一生更添了幾分唏噓和悲涼,但斯特里克蘭德從不在乎別人對他的畫作的評價,當最后一筆落下,畫便成了一個實物,脫離了他的靈魂,再與他無關了。與其說書里表現繪畫是他的天賦,不如說著重點在表現他的瘋狂。也不知道是他怪異、超前的繪畫天賦促使了他的瘋狂,還是他的瘋狂孕育了他的繪畫。

世上天才不少,瘋子不少,但人們獨愛瘋狂的天才,仿佛異于常人的表現使得這些天才離平凡更遠一點,離神更近一點。

非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篇六

六便士是英國價值最低的貨幣,代表顯示與卑微,月亮是這世上遙不可及的事物,可遠觀而不可褻玩,代表了無數人心中崇高的理想。

這是一本講述關于理想和現實的書,正如書中的毛姆所說,如果你忙于在地上尋找那六便士,你便不會看抬頭看天。

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在人到中年的時候,放棄了穩(wěn)定體面的工作和溫馨舒適的家庭生活,瘋魔一般地踏上了學畫之路,從衣冠楚楚地證券經紀人開始流浪,而當現在的生活越背離原來安逸的生活環(huán)境,他就離自己的理想越近,靈感也不斷涌現。

當然徹底拋棄自己的肉身時,他精神中最有藝術氣質的一面終于通過他留在塔希提小島上的畫凸顯出來。

斯特里克蘭在塔希提島上貧病交加悲慘死去的一幕令人震驚,這和其留下的驚世名作被毀一樣讓人惋惜卻又無奈。

斯特里克蘭的行為讓一般人難以捉摸,仿佛一直有一股冥冥中的力量讓他著了魔般走上作畫之路。

正如作家劉瑜所說“被夢想俘虜的人就是在追逐自己的厄運,”在斯特里克蘭的眼中,他的人生價值仿佛就是不顧一切代價,舍棄一切欲望,追求自己的夢想,這無疑是在他自己的人生中綻放了一場盛大的煙火。

在我讀到這本書的時候,我是感到駭然并且敬畏的。

在結尾處,斯特里克蘭將自己的畫作付之一炬的時候,我仿佛看到他以一個勝利者的姿態(tài),踩著無數追名逐利之人的身軀,打破了一切世俗的枷鎖,身旁仿佛是高高在上的圓月。瞬間感覺到在主人公的面前,自己的一切世俗痕跡原形畢露,在一瞬間自己羞愧難當。

作者毛姆在作品中以第一人稱敘述斯特里克蘭的故事,看到了他因為看清人性的寬容,讓我在羞愧之余似乎又能找到一絲安慰。也許我無法拋棄手中的便士,單純地仰望著空中的月亮。

但這是一個人的選擇,在我眼中,生活不只是一成不變的活著,也不是不顧一切地追逐心中的理想,也許我們能在兩者中找到一個相對平衡的方向,只要專注于此,付出努力我想便是好的。

當然生活中不能沒有便士,但也不能沒有月亮,沒有月亮的人生終將沉淪于便士的銅臭,我尊敬那些追求便士心懷月亮的人,也同樣對那些追求月亮的人報以祝福。

也許看完這部作品有許多人對于人生的選擇會有不同的看法,也許在一些人眼中,斯特里克蘭的所作所為是完全自私自利的,不負責任的,也許在另一些人眼里,斯特里克蘭的行為是值得我們崇拜的;我想這些都無可厚非。

非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篇七

《月亮與六便士》的主人公是查爾斯·斯特里克蘭,故事講的是一個一心追求藝術的畫家,斯特里蘭德,他原本是名股票經紀人,有著美滿的家庭,在外人眼里他是個成功者,但對他而言其實不然。于是離家出為了追求她心中的藝術、夢想,盡管他過的非常不好,最后病死在山林小屋中,但他也無怨無悔。

第一次看這個故事時,我感覺非?;奶?,無法理解主人公拋棄美好富足的生活,妻子與兒子,僅僅為了去實現兒時夢想去當一個畫家。但在我第二次翻閱的時候,我漸漸理解了斯特里蘭德的想法,正如書中的他所說“男人的靈魂在宇宙最遙遠的地方遨游,女人卻想把他禁錮在家庭收支多賬薄里”。如果說做自己最想做的事,做自己認為最有意義的事,生活在最喜愛的環(huán)境里,寧靜淡泊、與世無爭,這難道是糟蹋自己嗎?與大多數的人不一樣的行為,就被定義為非正常人嗎?藝術沒有定義,應該尊重每個人的選擇,每個人的生活。滿地都是六便士的時代,只有他看見了月亮。那個理想、浪漫、純潔而無暇的月亮。

人活著的意義是什么呢?是賺很多很多的錢嗎?我想應該不是!生活的意義大概是為了追逐心中的夢想,義無反顧,勇往直前吧!哪怕頭破血流,也只為了成就最真實的自己。

高曉松說:“誰都有茍且的時候,當我們低下頭去撿六便士的時候,也不要忘了抬頭去看看天上的月亮”。

我常常思考自己以后該追求怎樣的生活方式,小時候喜歡月亮,現在喜歡六便士,常常在兩者中矛盾,但是現在月亮與六便士我都要,普通的生活與理想可以兼容,我努力工學習努力工作,依然阻擋不了我認識新的朋友新的事物,閑暇時光我仍然可以追求我的月亮。

對于理想和現實的博弈戰(zhàn),永遠難做辯駁,因為你我三觀不同,價值觀互異。但無論你我選擇哪條路,既已選擇,那就頭也不回地、堅定地走下去。

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中,我們容易被他人的光芒閃暈、被生活的日常擊昏,忘記了心中的理想,那個屬于自己的月亮,這是可悲的,我不希望在某天夜晚枕在枕頭上思考生活時,對現狀感到恍惚,對未來感到迷茫,而后環(huán)顧四周,心生悲涼,我要不忘我的月亮,我要在滿是六便士的路上矢志不渝的追尋那個屬于我的月亮。

非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篇八

看完《月亮與六便士》后一直不知道該怎么寫讀后感,因為書的最后的文字已經很好地表達了我的情感了,是的,正如奧斯卡·王爾德所說:“我不想謀生,我想生活”。

斯特里克蘭是我從來沒有遇到過的一種人,或許是大多數人沒能遇到過的,但是他身上的某些特質,又是我們普通人所具有的。理想與現實、藝術與生活、社會與自我、感情與理智的沖突是小說的四大主題。我可以保證,我不會成為斯特里克蘭。因為我沒有他的才華。

他是一個偉人,偉大的人,他的偉大之處是敢于拋棄世俗對自己所有的定義和禁錮,只為追求內心的東西。理想,信仰,藝術,自我……將一個四十多歲家庭幸福,工作順利的男人拉入了另一個世界。他不顧別人的感受,自私,冷漠,生活窮困潦倒。他不顧一切地畫畫,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

最終在他去世后,他的畫作變?yōu)檎鋵?,他的名字流芳百世。這只是一個虛構的故事,據說斯特里克蘭的人物原型是畫家高更。網上搜了一下高更的代表作《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也是小說中最后斯特里卡蘭病逝之前的神圣之作的原型。

只想說,無法理解這張圖的神奇之處,當然,必定是畫作的高級,而我的理解能力的低級,對于畫作的理解需要時間和培養(yǎng)。缺乏這種培養(yǎng),所以在我看來這幅圖無法理解,找不到它的美。

但是,這是一幅世界享譽的繪畫巨作,已經毋庸置疑,我還有一點深刻的理解。生活還是生存?大概會貫穿于一個人的整個一生。比如我,現在自認為物質生活匱乏,我常常稱之為“生存”。經歷艱難拼搏后,或許在中年或老年的時候,會享受“生活”。

我發(fā)出這種疑問的原因是,正如斯特里克蘭,中年的時候生活幸福,卻仍然要追尋自己的理想。他那時候豐富的物質生活已經不能夠滿足他了,所以他脫離了已經存在的在外人看來是幸福的生活,選擇走一條艱辛的路。

同樣啊,我,我們很多人,現在的物質生活或許匱乏,自認為是為了“生存”在拼搏,那過幾十年之后呢?物質生活滿足了,有車有房有存款有家庭有小孩。那時候的我們,就一定會達到了“生活”的狀態(tài)嗎?我不敢斷定,人心是可怕的,可怕之處是它時刻在變化,追求在變化,愿望也在變化。讀后感·所以,要怎樣界定“生活”or“生存”。只有人心,你自己的心。與外界的人,身邊的親人朋友,所處的物質世界,都毫無關系。

我們現在的社會的價值觀一直在扭曲,把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推崇到至高地位,忽視自我的認知和精神建設,或許你住在大house里,卻過得不開心。在寶馬車里哭?還是在自行車后座上笑?就是一個最簡單的“生存”還是“生活”的問題。下面引用一段書中印象深刻的一段話。與上無關。

小說第四十一章中,當布蘭奇因斯特里克蘭不愛她而絕望自殺后,“我”批評斯特里卡蘭過于殘忍,斯特里卡蘭說:我不需要愛情。我沒有時間戀愛。這是人性的弱點。我是個男人,有時候我需要女人。當我的欲望滿足了,我就會忙別的事情。真是討厭,我無法克制自己的欲望;它囚禁著我的精神;我希望有一天,我可以不受欲望支配,自由自在地去工作。因為女人除了愛情什么也不懂,所以她們把愛情看得非常重要,簡直荒謬。她們還想說服我們,讓我們相信這就是生活的全部。實際上,這是微不足道的一部分。我只知道欲望。這是正常的、健康的。愛情是一種病。

非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篇九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p>

我們的一生也許都會在選擇六便士還是選擇月亮之間徘徊,二者不可得兼。就像書中提到的查理斯·思特里克蘭德,在去世之后被塑造成了另外一個人,他的畫作因此身價大漲,而當他的家人試圖解釋一些訛傳后,畫作的價格“比九個月前降低了二百三十五磅”。

當我們選擇入世,身上就會不可避免地沾染一些世俗之氣,此時,是選擇戴上面具順從社會的大浪潮,從而保全自己的名聲地位,還是選擇月亮,遵從自己內心的愿望,放棄那些身價大漲的機會?每個選擇都是正確的,然而我們也必將因為自己的選擇而后悔。

生在人世,長于斯,不可出世。我們要生存,我們要社交,我們只能用六便士去購買面包。選擇月亮意味著什么?遠離人世,追尋理想,成為別人眼里的瘋子,過著物質窮困的生活。

月亮與六便士正是一本探討如何選擇的書,書中主要講述的人——查理斯選擇了他心中的月亮,從此被人投以憐憫的目光。把他的故事代入到我們自己身上,我們也能切身體會到社會世俗與心靈向往所在之間的矛盾。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作者在書中其實并未明確給我們解釋一個正確答案——這個答案顯然是不會有的。他是成功還是失敗,主要取決于我們讀者的價值觀。

我們不用急著去選擇,最先應做好的,應是樹立好自己的價值觀和評判標準,并且不要因此去試圖改變或批評他人的價值觀。我們向往著天上的月亮,卻仍緊緊攥著手中的便士。丟不掉放不下,這可能是大部分人通常的狀態(tài)。我們錯了嗎?沒有。誰都沒法批判誰,心之所向不同而已。如果我選擇月亮,就會受到選擇便士的人們的不理解的目光的注視。那么還是不用改變吧,畢竟沒有對不起自己。

非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篇十

國慶期間,智齒發(fā)炎,消炎拔牙,苦不堪言。也感謝這顆智齒,要我安心窩在床頭讀書。或者要感謝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置身書中,讓我忘卻了牙齒的疼痛。

故事很簡單,寫了證券經紀人斯特里蘭克人到中年,事業(yè)有成。為了追求內心隱秘的繪畫夢想,拋妻棄子,踏上追求夢想的離經之路。他不在乎貧窮、饑餓、疾病、被鄙視,最終創(chuàng)作出了偉大的作品。當然,這個偉大,是達到了自己創(chuàng)作最高級別的自我滿足,而非外界的認可,因為他根本不在乎外界的評價。當然,他的作品在他死后,也得到了外界的認可。

在今天這個年齡,讀了這本書,少了那份網友評論的“讀了這本書的人都辭職追求夢想去了”的沖動。從書的整體故事性和作者的出發(fā)點來看,主旨就如標題,你是要抬頭看月亮,還是低頭撿六便士。人人都有夢想,我們是該追求夢想,還是被現實捆綁??墒菚械乃固乩锾m克,我并不喜歡,不喜歡的原因,是因為我已經被現實世界改造徹底呢,還是我不喜歡如此自私、冷酷的人呢?假想我在20歲時讀此書,又會怎樣理解?我也不喜歡斯特里蘭克女士的虛偽,但是現實社會她又成了當今女權主義歌頌的被拋棄后自強不息的楷模。我喜歡書中最后的老船長,他說:“我不是跟你講了,從某種角度看,我也是一個藝術家嗎。我在自己身上也深深感到激勵著他的那種熱望。但是他的手段是繪畫,我的卻是生活。”

用網友的話說:這兩者其實都是基于同一個出發(fā)點,事實上,他們的境界是一個層次的,后者一點都不高尚。以我自己的通俗腦袋去通俗地說:對普通人來說,charlesstrickland是沒有意義的,你要是讀了這本書受到這個角色感染那還真是一個傻了,就像現在漫天的廉價的“去旅行”、“再不就了”。我覺得真正的超然是坦然接受世俗的一切,既不刻意迎合也不刻意厭惡,所謂”小隱在山林,大隱于市朝“。作者本身表現出的水平很值得贊揚,尤其贊同他在文中的一句話:作家更關心的是了解人性,而不是判斷人性。

非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篇十一

放下書本,腦中還縈繞著那個畫家的形象??赡苡洸蛔∷拿?,卻記得他的偏執(zhí)的.個性、苦難的命運、非凡的才華,還有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刻。

這個天才名字叫查理斯.思特里克蘭德。據說這個人物是有原型的,這就是法國著名后期印象派畫家高更。但此書不是像《梵高傳》那樣是一本傳記,而是一部以真人為原型的虛構的長篇小說。書中對男主人公沒有少年和青年的經歷敘述,而是直接進入他的中年。

作者毛姆,在書中是貫穿全文的“我”,全書也以第一人稱來敘述。通過“我”,一個作家的回憶,來講述與思特里克蘭德的初相識、交往、好奇、追尋,他以平靜的語言敘述著旁觀著,而作為讀者,也漸漸進入到他的講述中,心情跟隨著主人公的命運而不斷的變化著。

思特里克蘭德原本有一個體面的工作,是個證券經紀人,有一個外人看來很安穩(wěn)的家庭。他相貌平凡,甚至顯得笨拙,給人印象“是一個忠厚老實、索然無味的普通人”。突然有一天他離家出走,原因竟然是“我要畫畫”!沒人了解他少年時就存在內心的夢想,更沒人理解他著了魔似的瘋狂。他不管不顧地要用畫筆譜寫未知的命運!

貧窮,饑餓,無處安身,病痛折磨,現實的困窘接踵而至,但他都毫不在意,也從不后悔。畫畫成為他生命里全部的熱愛和力量,他熱切的想創(chuàng)作造出美來,直到眼睛失明,還用油彩在叢林中的小屋墻壁上涂畫。

最終,他得到了他自己所追求的東西,他創(chuàng)造了一個世界。

藝術家是情感最豐富的,雖然思特里克蘭德的情感都奉獻給了繪畫,但他生命里不乏喜歡他的女人。他后半生經歷過三個女性:平凡生活里的妻子、朋友施特略夫的太太勃朗什、停止流浪后遇到的單純女子愛塔。他和妻子是現實中的平常夫妻,過著貌合神離的日子,彼此并不理解。他與勃朗什是剎那的火花。勃朗什原本是施特略夫的妻子,有著內心的秘密,在施特略夫把病重的思特里克蘭德接到家中照護時,她的情感由厭惡、害怕轉為強烈的愛,但畫家熱愛和執(zhí)迷的是繪畫藝術,對她已經沒有了興趣,施特略夫依然愿意接納她,但女人的心只有她自己了解,最終她以自殺結束了生命。在思特里克蘭德流浪到塔希提島時,他經別人介紹認識了愛塔,也許是愛塔的單純質樸吸引了思特里克蘭德,也許孤獨的他渴望溫暖,他與艾塔來到一個沒有人煙的孤島上,相依為命并有了孩子,這是一段艱苦卻安寧的日子。也許是神靈的光輝照耀,思特里克蘭德在這個時期創(chuàng)作出了最偉大的作品。也許,這個天才畫家,他來人世不是愛女人的,而是創(chuàng)作流芳百世的繪畫藝術作品的。

雖然思特里克蘭德死后才華才被承認,作品頓時身價倍增,但他的才華在當初并不是無人賞識。作為同樣是畫家的施特略夫被思特里克蘭德嘲笑為畫匠,他卻看出了思特里克蘭德的天才,他雖然也不富裕,卻心甘情愿地給予思特里克蘭德吃和住,購買顏料等幫助,甚至在對方占了自己畫室并奪走自己老婆時還萬般遷就。這段故事情節(jié)約占了全書的三分之一,讓讀者認識到畫家性格中自私、無情的一面。如果說天才有理由唯我獨尊、眼中無人,那施特略夫這樣的默默承受,給予思特里克蘭德無私的照顧也讓人感動。也許他是上天派來的關照畫家的人。

苦難成就天才,藝術確實是“不瘋魔不成活”。天才是上帝安排到人間的,他為了使命而奮斗,他的自私,他的怪癖,甚至他的無情,世人都該用憐憫的、疼愛的心來對待,因為他把才華和生命給予了人間。

作為書名的“月亮與六便士”,隱喻著理想與現實,或者精神與物質。作者毛姆說,如果你忙于在地上尋找那六便士,你便不會抬頭看天,也便錯失了那月亮。我們不能用常人的標準來評價有個性的人,精神層面的追求不能用物質標準來衡量,追求精神卓越的人是值得我們敬重的。

非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篇十二

首先在我寫之前我首先要承認自己不是一個文藝青年。但因為這本書的知名度以及莫名的緣分,讓我有機會閱讀此書。

這本書總體篇幅不長,內容卻十分豐富。本書中的我以主人公的口吻講述整個故事,對主要人物的描寫一小部分來自于自己,大部分來自于別人的講述。故事的主角斯特里克蘭,是在倫敦一個證券公司做經紀人,過著安穩(wěn)舒適的生活,但突然有一天他拋妻棄子,當“我”去幫其妻子一探究竟時卻發(fā)現斯特里克蘭只想畫畫。而從這開始,有關這位畫家的一系列的故事才算真正展開。

斯特里克蘭在巴黎困苦不堪的時候接受了斯特羅夫的幫助,在此期間卻和斯特羅夫妻子布蘭奇暗通款曲,而后又把她拋棄,最后布蘭奇自殺未遂但抑郁而終。在巴黎經歷了這些之后他又去了馬賽而后遠赴南太平洋塔希提島。在這個島上斯特里克蘭靠救濟維生,后經介紹與一個土著人結婚。他們生活在一個偏遠的島嶼上過著自給自足,與世隔絕的日子,最后斯特里克蘭死于麻風病,臨死前他已雙目失明,最后他在自己住的房間里畫了滿墻的壁畫,并告訴妻子,他死后要把房子燒了,最后他傾其一生所畫出來的杰作就這樣被燒得一干二凈。

通過斯特里克蘭的一生可以發(fā)現他就是一個為繪畫而生的人,這一生,他過得貧困潦倒,但他毫不在乎,他一步步擺脫生活的桎梏,精神的枷鎖,終于他最后把畢生所悟表現在臨終前的壁畫上,而他的夢想實現了就讓妻子把它毀了,至始至終他都是一個思想特立獨行的人,從來不會為別人做些什么,也不會在乎別人的看法。這也許就是天才的獨特之處。

斯特里克蘭一生都在做減法,他甩掉身上所有的負擔,專心做好一件事而終有所成。而現實中,好像大部分人的人生都是在做加法,我們被越來越多的身份困住,也許有些時候適當的放棄反而能幫助我們做出正確的判斷。

文中斯特里克蘭的原型是高更,通過這部小說,讓我們也更深刻的了解了這位偉大的畫家。同時也引發(fā)作為人們的思考。一個人是追求位高權重,衣食無憂?還是淡泊寧靜,與世無爭的生活,這都取決于個人的志向,而只要是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都不應該被否定。與此同時,“特立獨行”的天才不應該被指指點點,而是需要大家更多的包容心和愛心。而天才所留下的作品也作為我們的食糧引領我們向更高的精神世界探索。

非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篇十三

又是一個懶散的早晨,打開窗,清晨的絲絲涼意在這個夏天顯得特別珍貴,我靜靜地靠在窗邊,隨手拿起床邊的《月亮與六便士》,借著晨起的陽光,看了起來。

故事的主人公——倫敦證券經紀人思特里克蘭德,原來是和我一樣的平凡人,只是突然著了藝術的魔,拋妻棄子,絕棄了旁人看來優(yōu)裕美滿的生活,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用畫筆譜寫出自己光輝燦爛的生命,把生命的價值全部注入絢爛的畫布的故事。

在故事里,月亮是夢想與信仰,六便士是安逸與舒坦,縱然腳下鋪滿了便士,而他的眼里卻只有月亮。我為斯特里克蘭歡呼!貧窮的糾纏,病魔的折磨他毫不在意,只是后悔從來沒有光顧過他的意識。當一切都已經塵埃落定,就像一幢房子,馬上就要結頂了,結果他卻說“我要重新造”,從而在別人懷疑、嘲笑、不理解的目光中,他能有勇氣活出兩個完全不一樣的人生,我表示無限敬佩。

夢想與信仰,從我們呱呱落地起,就與我們相隨,本是靈魂一部分,但在俗世不斷浸染中被磨滅。斯特里克蘭,在他活到四十歲,渾身已沾染了俗氣時,能毫不回頭,拋棄一切,內心的堅毅已徹底的震撼了我。這得需要多大的勇氣呀。

我最喜歡書里的這段話:“我總覺得大多數人這樣度過一生好像欠缺點什么。我承認這種生活的社會價值,我也看到了它的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卻有一種強烈的愿望,渴望一種更狂放不羈的旅途。我的心渴望一種更加驚險的生活?!泵恳粋€人都有夢想,似乎在很多時候都變成了幻想,或者最后夢想也被現實打敗了,但是,在這本書中,我發(fā)現,每一個人,每一個夢想,在追逐中是最閃亮的,夢想之所以美好,是因為追逐讓我們擁有了更多。

陽光透進來了,我伸了伸腰,又是一個元氣滿滿的早晨,從今天開始,從此刻開始,我也要打破平靜,追逐我的夢想,尋找我最閃亮的光。

非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篇十四

第四部分(第十八章—第二十二章)小說中主人公在羅馬結識了畫家施特略夫。

施特略夫非常重感情,但是在他那很容易就被打動的感情里面卻寒有某種愚蠢的東西,讓你接受了他好心腸的幫助卻絲毫沒有感激之情。他不斷受人傷害,可是他的性格又是那么善良,從來不肯懷恨人;即便挨了毒蛇咬,也不懂得吸取經驗教訓,只要疼痛一過,又會心存憐憫地把蛇揣在懷里。

他是個名副其實的好人。他極力肯定并向其他人推薦思特里克蘭德的畫作,不管思特里克蘭德是否領情;得知妻子和朋友背叛自己,他傷心難過卻還是要默默祝福,自己凈身出戶。

可就是這樣善良的一個人,總給人一種自說自話、自娛自樂的感覺。他每天為不同的人奔波忙碌著。他發(fā)放愛心、提供幫助,可又好像沒人領情的樣子。他的生活好像是披著滑稽劇外衣的一出悲劇。他一個人在舞臺上惟妙惟肖地表演著,而臺下,空無一人。

面對妻子的背叛他說:“我愛她大大超過愛自己。在我看來,愛情一旦摻雜了自負,原因只能有一個,即你實際上還是最愛自己?!?/p>

一個不愛自己的人,有什么資格對別人善良。那什么是善良呢?善良并非為別人而活,不是犧牲自己去換取別人的幸福,而是想辦法讓大家過得更好。善良也是一種大智慧。施特略夫的善良,太過愚蠢和卑微。好人的世界會是一片祥和,而老好人的世界則會是哀鴻遍野。放棄底線,模糊邊界,不是真正的善良,而為了滿足自己的拯救情結,到頭來遍體鱗傷、滿目瘡痍的不僅僅是自己,還有最親最近的人。

【本文地址:http://m.aiweibaby.com/zuowen/18080842.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