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師授課的參考依據(jù),有助于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和教學質(zhì)量。在教案編寫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參考這些教案,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理解教學設計的方法和技巧。
魚我所欲語文教案篇一
教學目的:
1.積累文言詞語。
2.準確、明白的翻句。
3.學習本文比喻恰當,對比鮮明,說理透辟的論證方法。
4.認識孟子“舍生取義”思想的進步性及其現(xiàn)實意義。
教學重點、難點:
1.對語句及中心的理解。
2.對論證方法的理解。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內(nèi)容及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作者作品簡介。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人,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稱。在孔子的“仁”學基礎上,提出了系統(tǒng)的“仁政”學說,保留在《孟子》一書中。此書不僅是儒家的重要學術著作,也是我國古代極富特色的散文專集。其文氣勢充沛,感情洋溢,邏輯嚴密;既滔滔雄辯,又從容不迫;尤長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與語言,說明復雜的道理。對后世散文家韓愈、柳宗元、蘇軾等影響很大。
2、四書:《中庸》《大學》《論語》《孟子》。
二、正課,學習第一段。
1.朗讀課文。注意不讀錯音,讀好句子的節(jié)奏和重音,要讀得流暢,朗朗上口,讀出語言氣勢和感情。
2.請學生看第一段課下注釋,注意以下字詞的解釋,試著自己翻譯。
[所欲]“所”動詞,相當于名詞,意為“喜愛的東西”。
[得兼]同時得到。
【有甚于】比……更重要。
【茍得]茍且得到,這里是“茍且偷生”的意思。
魚我所欲語文教案篇二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鄒(今山東鄒縣)人。受業(yè)于孔子之孫孔的門人,是孔子之后戰(zhàn)國中期儒家學派最有權威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說惠王,不能用;乃見齊宣王,為客卿。宣王對他很客氣,可是也始終不用。于是孟子歸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門人萬章、公孫丑等記其言行,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義”,是孔子思想的發(fā)展。其散文氣勢充沛,感情強烈,富于鼓動性;善于運用譬喻來陳說事理,辯論是非,既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又增強了說服力?!遏~我所欲也》一文就較好地體現(xiàn)了這些特點。
二、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對照注釋掃除語音障礙。
2.請兩名學生朗讀課文的兩個小節(jié),讀后請其他學生指出讀錯的字詞。
3.教師運用投影將本課中的生字、詞打出,全班齊讀(或指名讀)。
4.齊讀全文。
5.學生自讀課文,參考注釋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處(字、句)可以勾劃出來,準備進行質(zhì)疑;有特別欣賞的語句也請勾劃下來,準備進行交流。
6.請兩三名學生說說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不要求字字落實)。
參考答案:人生常常面臨各種各樣的抉擇,在關鍵時刻應作出正確的選擇。
三、分步品味。
1.質(zhì)疑及交流。
參考答案: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解說:要求引原文答,教師可適當點撥。回答過程中學生可以對第一、二節(jié)的內(nèi)容進行質(zhì)疑,教師應盡可能地引導學生通過讀課文或相互討論的方式解決問題。)。
魚我所欲語文教案篇三
1.文章思想內(nèi)容:
本文以“魚”和“熊掌”為喻,說明在人生的道路上,會面臨許多重要的抉擇,我們應以“義”為重,為了維護它,要不惜做到“舍生而取義”。
2.孟子是如何在文章中提出他的主張的呢?
孟子用人們生活中所熟知的具體事物打了一個比方。魚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兩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我寧愿舍棄魚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愛的,義也是我想珍愛的,在兩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我寧愿舍棄生命而要義。
在這里,孟子把生命比作魚,把義比作熊掌,認為義比生命更珍貴就像熊掌比魚更珍貴一樣,這樣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義”的主張。這個主張是全文的中心論點。
3.文章結構層次:
文章共兩段,第一段可分為三層:
第一層:作者首先提出自己的論點。共兩句話。
第一句話設喻,第二句話由第一句話引出來論點“舍生而取義者也”
第二層:是對本文論點的進一步論證,是全文的重點。
作者首先是從正面闡發(fā)自己的觀點;接著,作者又從反面論述觀點。
第三層:作者得出結論,其實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但是當面臨生死存亡的考驗的時候,大多數(shù)人不是不想做,而是做不到。
第二段運用的是舉例論證法,作者以“一簞食,一豆羹”為例告訴我們,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簞食”,“一豆羹”,當它關乎生死的時候,也能考驗一個人的品德。
后又舉一例,從反面說明“萬鐘”亦不應受之。作者在這里又運用了對比論證法,將“一簞食”,“一豆羹”與“萬鐘”作對比。于是兩次舉例論證的運用,從正反兩方面再次印證了“舍生取義”這一論點。
結尾一句話,歸納此段,照應開頭。
4.本文的寫作特色:
(1)全文氣勢充沛,感情強烈,生動活潑,充分體現(xiàn)了孟子雄辯、善辯的才華。
(2)為了增強語勢,把道理說得深入淺出,生動有趣,更具有說服力,作者還采用了排比,比喻,對比的修辭方法。
一.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1.茍得2.一簞食3.蹴爾4.肆恣5.強以仕6.楹間。
二.填空:
1.孟子字名,戰(zhàn)國時人,他繼承了的思想體系,是繼孔子之后。
學派的又一位大師。
2.曾鞏字,朝家。著有《》。他與、、
合稱“唐宋八大家”。
三.解釋詞語:
(1)于(2)是。
(3)與(4)得。
(5)以。
四.閱讀下面文字,完成練習: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得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1.解釋下列加點詞語。
(1)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2)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3)今為妻妾之奉為之()(4)萬鐘于我何加焉()。
2.本段文字中引用了一個典故來說明的道理。
3.下列加點詞語用法及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
b.呼爾而與之爾來二十有一。
c.萬鐘于我何加焉乃知生于憂患。
d.萬鐘于我何加焉弗敢加也。
4.將“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譯為現(xiàn)代漢語。
5.概括這段文字的內(nèi)容要點。
答:
五.課外閱讀:
余少貧不能買書,然好之頗初。每去書肆垂涎翻閱。若價貴不能得,夜則形諸夢。曾作詩曰“塾遠悉過市,家貧夢買書?!?/p>
1.解釋加點詞語。
(1)書肆(2)垂涎(3)塾(4)形。
2.這段文字圍繞“好”字來寫,文中有哪些詞能反映出作者這種情感。
3.文中的兩句詩有何含義?
4.作者為何在“過市”時想?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參考答案。
一.
1.2.3.4.5.6.
二.
三.
1.比/對于2.這種/指上述做法3.語氣助詞歟/給。
4.得到/通“德”,感謝。
5.連詞,并且/連詞,表目的,來/連詞“而”/介詞“把”省“之”
四.
1.(1)通“向”從前(2)通“歟”語氣助詞(3)侍奉、侍候(4)好處。
2.嗟來之食;義重于生3.a(因為)。
4.這難道不可以讓它停止了嗎?(如果繼續(xù)下去)就叫做失掉了本心。
5.通過舉例論證從正反兩方面論證了“舍生取義”的論點。
五.
1.
(1)書鋪(2)流口水,這里是思書若渴,迫不及待的意思。
(3)舊時設立的教學的地方(4)出現(xiàn)。
2.垂涎;想;夢。
3.(因)私塾離家遠,上學(發(fā)愁)路過集市,(因)家里貧窮(買不起書)就夢見(自己)買上了書。
4.喜歡書卻因家貧買不起書,所以愁。表達了作者對書的深深喜愛和渴望得到的心情。
魚我所欲語文教案篇四
多年以前,孟子為他的“性善說”奔走呼告,擊敗了一個個強大的對手,他笑傲王侯,輕身赴險,把權勢、財富、美色看得一文不值,把理想、正義、人格看得高于一切;2000多年過去了,孟老先生已離我們遠去,但這天,人們依然在吟頌著他“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仍然在稱道著他“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時常用他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來勉勵自己;同學們,此時此刻你是否有許多話想說給大家聽,那就請放飛心聲吧!
有三個小題目可供參考:《我心中的孟子》、《孟子,請聽我說》、《孟子,我們呼喚你》。
九、結束語。
同學們,回顧這篇充滿浩然正氣的散文,你學到了什么?
巧妙的比喻,嚴密的邏輯,善辯的文采,舍生取義的精神……(讓學生歸納總結)。
這天這節(jié)課我們僅僅是打開了學習孟子的一頁篇章,我相信在今后的學習與生活中,同學們會帶著濃厚的興趣去發(fā)現(xiàn)孟子,研究孟子,學習孟子,因為他會讓我們終生受益!
教學反思:課堂教學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它需要從各個方面進行精心準備。在以往的教學當中,我總認為文言文深奧難懂,學生自己幾乎不能自主學習,所以大多采用串講的方式。一字一句,從來不敢有所怠慢,期望這樣能使學生對課文不再有疑惑,。但我發(fā)現(xiàn),無論怎樣盡力,學習效果都很難提高。
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為了能有效提高學習效果,我屏棄串講的模式,貫徹新課標,采用新的教學方法,相信學生的學習潛力,把時間還給孩子,讓他們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充當學習的主人。另外文言文教學不僅僅承載傳授文言知識的任務,其根本任務在于讓學生理解古代作品的熏陶漸染,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yǎng),進而創(chuàng)造出新的思想、文化?;谶@種認識,我在教學《魚我所欲也》一文時調(diào)整了教學重心:既注重文言基礎的積累,又注重學生的文化積淀,厚實學生文化底蘊,讓學生真正品位到孟子的魅力,內(nèi)化其高尚的人文精神。短短的四十五分鐘,我感覺有以下收獲:
1.重點文言詞語用法,能夠在文言文單元學習前教給學生“知其所以然”的方法,讓學生自行歸納梳理,能舉一反三;2.推行小組合作學習,力求人人盡享成功的喜悅。改變單一的老師提問,點名叫學生回答的模式,學生自己提問,自己回答,自己得到自主學習的權利,用心性很高;3.美讀吟誦是學習本文的秘訣。在瑯瑯的讀書聲中,師生一齊去品味孟子散文的意蘊美,在反復的誦讀中加深理解,從而自覺主動的完成學習目標;4.把時間還給學生。文言文學習可在課前給學生一節(jié)預習或自學時間,課上精講少析,給學生充分的理解、體悟時間,讓學生既能走進文本,和作者進行心靈溝通,也能走出文本,聯(lián)系社會,有自己的真知灼見;5.鏈接傳統(tǒng)文化,豐富人文素養(yǎng)。教學中把知識相互貫通,讓學生既認識戰(zhàn)國時的孟子又感悟“舍生取義”在這天的偉大好處;幫忙學生積淀中國古典文化,培養(yǎng)學生淡泊名利,堅守本心的意志,提升他們的文化品位,豐富他們的人文素養(yǎng)。
本課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由于部分同學基礎較差,理解課文較為吃力,學習節(jié)奏較慢,個別學生質(zhì)疑討論時有點無所適從。另外由于教師的執(zhí)教水平有限,部分環(huán)節(jié)沒有完全放開,主動性用心性還有待繼續(xù)提高。透過這節(jié)課,我對新課標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期望在以后的教學中,能進一步提高自我,完善課堂。
魚我所欲語文教案篇五
2、了解本文運用比喻和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
3、重點積累“欲”“舍”“甚”“惡”“患”等實詞的意義和用法,對文中的其他實詞和虛詞進行一般的學習和復習。
教學重點。
本文所運用的比喻論證、正反對比論證、邏輯推理論證等方法。
教學難點。
1、對語句及中心的理解。
2、理解文中的“義”“本心”的內(nèi)涵,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由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引出生死觀,導入孟子的《魚我所欲也》,了解孟子關于“舍生取義”的道德主張。
二、作者作品簡介。
1、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人,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稱。他生活在兼并戰(zhàn)爭激烈的戰(zhàn)國中期,政治上主張“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學基礎上,提出了系統(tǒng)的“仁政”學說,主張行“仁政”以統(tǒng)一天下,曾游說梁、齊等諸侯國君,均不見用。退而與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書。
魚我所欲語文教案篇六
得:表示客觀上的可能。
茍:茍且。這里指為了生而不擇手段。
惡:討厭,厭惡。
故:所以。
由是:由于這個原因。
是故:因為這個緣故。
獨:只。
呼爾:盛氣凌人喊叫的樣子。
萬鐘:優(yōu)厚的俸祿。
奉:侍奉。
不屑:因輕視而不肯接受。
本心:天性,天良;本來的心愿。
2.作家作品。
關于作者:
孟子(約前372~前289),戰(zhàn)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軻,鄒(今山東鄒城市)人。約生于周烈王四年,約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后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yè)于子思的學生。學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到過梁(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當時幾個大國都致力于富國強兵,爭取通過暴力的手段實現(xiàn)統(tǒng)一。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于事情”,沒有得到實行的機會。最后退居講學,和他的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生活的時代,百家爭鳴,“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場加以激烈抨擊。孟子繼承和發(fā)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對后世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被尊奉為僅次于孔子的“亞圣”。
孟子繼承和發(fā)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fā)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于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孟子把倫理和政治緊密結合起來,強調(diào)道德修養(yǎng)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焙髞怼洞髮W》提出的“修齊治平”就是根據(jù)孟子的這種思想發(fā)展而來的。
孟子哲學思想的最高范疇是天。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殘留的人格神的含義,把天想象成為具有道德屬性的精神實體。他說:“誠者,天之道也?!泵献影颜\這個道德概念規(guī)定為天的本質(zhì)屬性,認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觀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體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倫理思想,都是以天這個范疇為基石的。
關于《孟子》:
《孟子》長于言辭,善于用比喻說理,其文勢磅礴,論證嚴密,富于感染力和說服力,對后世散文發(fā)展有很大的影響,《孟子》一書記錄了孟子及部分弟子的言論和活動,是儒家的經(jīng)典。也是先秦優(yōu)秀的散文作品,現(xiàn)存七篇,每篇以開頭的兩三個字為名。漢朝趙歧把每篇分為上下兩部分,成為十四篇。宋朝朱熹把《孟子》《論語》《大學》和《中庸》全為《四書》。
3.背景鏈接。
孟子繼承了孔子的思想,而又有發(fā)展,他生活在諸侯互相攻伐“無義戰(zhàn)”的時代,目睹了人民遭受涂炭的社會現(xiàn)實,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在此基礎上,發(fā)展了民本思想,明確提出“民為貴”、“君為輕”。政治上主張實行“王道”、“仁政”。反對“霸道”、“暴政”。呼吁統(tǒng)治者重視人民、安定人民、少收賦稅,減輕刑罰,使百姓“不饑不寒”。這些觀點反映了人民的愿望,有一定進步意義,但卻脫離當時的社會實際,根本行不通。孟子還主張社會分工,這符合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但卻得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結論,為階級剝削和壓迫制造了理論依據(jù)。孟子的哲學思想屬于主觀唯心主義,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性善論”,認為人生來就有善良的本性,他說:“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小無有不下。”還說:“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知也。仁義禮智,非曲外鑠(給與)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的人性說中有合理的成分,他特別強調(diào)后天環(huán)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以及自我修養(yǎng)的作用,認為“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要求人們反躬自求,“養(yǎng)浩然之氣”,做到“舍生取義”,“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p>
魚我所欲語文教案篇七
學習目標:
1.積累文言詞語。
2.準確、明白地翻譯文句。
3.學習本文比喻恰當、對比鮮明、說理透辟的論證。
4.認識孟子舍生取義思想的進步性及其現(xiàn)實意義。
學習重點、難點:
1.對語句及中心的理解。
2.對論證方法的理解。
課前檢測:
日本政府寓言通過了右翼勢力編寫的歷史教科書,肆意篡改歷史,美化侵略,遭到了許多主持正義的國家的強烈譴責,真是_________,________。(用《孟子》中的名句填空)。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1、作者作品簡介。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字,鄒(今山東鄒縣)人,時期著名的家、家,是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僅次于,后世常以并稱。他生活在兼并戰(zhàn)爭激烈的戰(zhàn)國中期,政治上主張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學基礎上,提出了系統(tǒng)的仁政學說,主張行仁政以統(tǒng)一天下,曾游說梁、齊等諸侯國君,均不見用。退而與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書立說。其言論和行動的記載,保留在《孟子》一書中。此書不僅是儒家的重要學術著作,也是我國古代極富特色的散文專集。其文氣勢充沛,感情洋溢,邏輯嚴密;既滔滔雄辯,又從容不迫;尤長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與語言,說明復雜的道理。對后世散文家韓愈、柳宗元、蘇軾等影響很大。
本文提出在生和義不能兼顧的情況下,應該的觀點,并且進一步指出這是每個人都有的本心,那些在義上有虧的人不過是喪失了他們的本心罷了。
本文節(jié)選自《》?!陡孀由稀返闹饕獌?nèi)容是闡明性善說,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種子,所謂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這種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心不可小視,因為它們分別是仁義禮智這幾種道德的萌芽形態(tài):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意近恭敬)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義之端也。人應該推求本心,順著本心的方向發(fā)展,并將它發(fā)揚光大,從而成為道德上完善的人。本文講的是每個人都有本心,無論在什么情況下,人都應該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關頭,人也能經(jīng)受住考驗;而如果喪失了本心,人就會做出有損于人格的事來。
2、字詞掌握,解釋以下詞語的含義。
【所欲】【得兼】。
【有甚于】【茍得】。
【惡】【患】。
【使】【何不用也】。
【由是】【是故】。
【非獨】【勿喪】。
【呼爾而與之】【蹴爾】。
【不屑】【萬鐘】。
【何加】【奉】。
【所識窮乏者得我歟】【向為身死而不】。
【今為宮室之美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本心】。
3、課文講解。
文章第一段分為三層。
第一層:(從開頭至)提出本文的論點:在生和義無法同時兼顧的情況下應該。
這個觀點的提出是用魚和熊掌不能兼得的日常生活事例得出的,使用的論證方法是。
第二層(從到):對論點進行具體的分析與闡釋。
作者先從正面來講:雖然生命是我所喜愛的,但是,因為我所喜愛的東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茍且偷生的事;雖然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是,我所厭惡的東西還有甚于死亡的,因此即使是死亡之患,我有時也不避開它。這里所說的甚于生者就是指義;所說的甚于死者就是不義。于是,為了義,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義的事。
接著,作者又從反面來申述觀點:如果人們所喜愛的東西沒有超過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們厭惡的東西沒有超過死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死亡之患的辦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這里隱含的意思是,一旦將愛惜生命和懼怕死亡發(fā)展到極端,那么在生命受到考驗的時候,人的行為就會失去準則,做出讓人不齒的事情來,最終,人的價值和尊嚴喪失殆盡。因為暗含了這樣的意思,因此,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這兩句話,具有警醒人心的作用。
因此,這一層次所有用的論證方法主要是。
第三層(),作者進一步指出,其實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賢者才能做到舍生取義,是因為賢者能夠保有本心而已。
第二、三段運用的是論證法。作者以一簞食,一豆羹為例告訴我們,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簞食,一豆羹,當它關乎生死的時候,也能考驗一個人的品德。呼爾蹴爾而與之,則行道之人與乞人都不屑受之,這就是人沒有喪失本心的表現(xiàn)。又舉有的人不辯禮義地貪求萬鐘為例,說明喪失本心的表現(xiàn)。一簞食,一豆羹雖然比萬鐘少得多,可是弗得則死,看來更為重要。這里作者又運用了論證法,將一簞食,一豆羹與萬鐘作對比。按財富的數(shù)量說,萬鐘自然是多的.。但是,萬鐘決定的是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而一簞食,一豆羹決定的卻是生命,自然要比萬鐘更重要。通過這種對比,既讓人認識到將禮義拋到腦后,貪求富貴的行為是多么地不值得,也讓人醒悟到本心的喪失是一個漸變的過程,人應該時時反省自己才行。
二、問題研究。
孟子主張人性是善的,他認為人生而具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禮讓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這些善心喪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備仁義禮智。本文就是從這種理論出發(fā),闡明了義重于生,義重于利和不義可恥的道理。提出的主張。孟子認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義更重要,就會做出各種不義的事情來。他對比了兩種生死觀,贊揚了那些重義輕生、舍生取義的人。斥責了那些茍且偷生、見利忘義的人。告誡人們要辨別義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三、小結。
本文闡明了義重于生,義重于利和不義可恥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義的中心論點。他對比了兩種人生觀,贊揚了那些重義輕生、舍生取義的人,斥責了那些茍且偷生、見利忘義的人。告誡人們不辯禮義而貪求富貴的行為是不可取的。
當堂檢測:
說說下面各組句子中劃線的詞的意思或用法是否相同并翻譯句子。
1、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
2、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3、所欲有甚于生者。
萬鐘于我何加焉。
4、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魚我所欲語文教案篇八
一、使學生懂得“舍生取義”的道理,培養(yǎng)正確的生死觀。
二、繼續(xù)學習高中文言文實詞、虛詞及判斷句式等知識。
三、學習并體會孟子文章說理透徹、氣勢充沛、善于運用比喻和排比手法的特點。
1、朗讀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手段,尤其是一些名句名篇更應要求學生熟讀成誦。
2、《孟子二章》中,相對而言,《魚我所欲也》的文字較艱深些,并考慮到學生沒有預習且要當堂背誦,故把課文的第三自然段教學放到第二課時中,連帶《莊暴見孟子》一并完成。
一、導入新課。
1、引出課題,提示要點。
在人的.一生中,要作出許許多多各種各樣的選擇,尤其是在對待象生和死這樣重大的問題上,當我們必須作出非此即彼的選擇的時候,這對任何人都是一個嚴肅的人生課題。我們今天學習的《魚我所欲也》這篇課文告訴我們的就是這樣一個道理:我們應怎樣作出選擇。(板書課題)。
2、回顧復習,導向新課。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的文章善于雄辯,氣勢磅礴,感情充沛,辭鋒犀利,擅長運用比喻和對比等多種修辭手法。今天我們學的《魚的所欲也》也體現(xiàn)了這種風格。
二、疏通詞句文義。
(學生朗讀課文前二個自然段并找出不理解的詞句等。)。
(一)詞。
1、所欲:“所”加名詞,相當于名詞,意為“喜愛的東西”。
2、可得:同義詞連用,意為“可能”或“可以”。
3、者也:語氣詞連用,“者”表停頓,“也”也表肯定。
4、茍得:茍且偷生的事情。
5、由:按照、通過。
6、獨:只是。
7、爾:助詞,無義。
(二)句子。
1、“……者也?!咭病眱删洌号袛嗑涫剑∩嵊^點鮮明,語氣肯定。
2、“所欲有甚于生者”句:甚,超過,重要,形容詞。于,比,介詞,引進比較對“生者”。譯成現(xiàn)代漢語時語序應作調(diào)整。
3、“賢者能勿喪耳”句:賢者,這里可理解為“道德高尚的人”。喪,喪失??勺g為道德高尚的人能不喪失罷了。
4、“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句:由是,介賓詞組。是,(求生或避患)的手段或辦法。而,轉折連詞,可是。有,有人,指不愿舍義而求生。
三、文義。
第一自然段。
提問這一段中孟子講了一個什么問題?他對這個問題的基本看法是怎樣的?
明確:生和死的問題。應該舍生求義。
(學生朗讀)。
層次結構分析。明確:按句號劃分,本段共九句:第1句引喻,使生和義的問題抽象變?yōu)榫唧w,深奧變?yōu)闇\顯,讓人容易接受。第2句表明觀點,1、2句為并列關系,3、4句從正面、5、6句從反面加以論述證明。3、4句和5、6、句為對照關系。第7句舉例論證,第8句做出結論,末尾第9句為結論引伸,補充理由。7句與8句為因果關系。
(學生背讀)。
補充解疑:
“甚于生者”指“義”、“甚于死者”指“不義”。
“有所”可理解為“有........”的意思。
“是心”即“義”。課文中的“義”指封建倫理道德標準,從今天看,可理解為“正義“,賦予了新的內(nèi)容。
(學生試背)。
第二自然段。
本段的論點即為“是心”人皆有之,進一步從正面舉例論證。各種類植物,古代總稱為“菽”。
(學生朗讀數(shù)遍)。
要求學生選背一、二自然段中本人喜愛的一至兩句,并述說理由。
歸納:生死觀是我們?nèi)松^重要而又集中的體現(xiàn)?;蛟S在短短的一堂課中,我們還不能深深體味其中所包括的豐富蘊涵,但我們一定已明白了:人是應該而且能夠作出這種高尚選擇的。文天祥的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革命英雄劉胡蘭等英雄典范應該成為永遠激勵我們的人生座右銘!
魚我所欲語文教案篇九
魚是我們所喜愛的,熊掌也是我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么我們就只好放棄魚而選取熊掌了。生命是我們所喜愛的,大義也是我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都具有的話,那么我們就只好犧牲生命而選取大義了。生命是我們所喜愛的,但我們所喜愛的還有勝過生命的東西,所以我們不做茍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們所厭惡的,但我們所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災禍我們不躲避。如果人們所喜愛的東西沒有超過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樣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們所厭惡的事情沒有超過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逃避災禍的壞事,哪一樁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采用;采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見,他們所喜愛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義”);他們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嚴重的事(那就是“不義”)。不僅賢人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不過賢人能夠不喪失罷了。
一碗飯,一碗湯,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會餓死??墒禽p蔑地、呵叱著給別人吃,過路的饑民也不肯接受;用腳踢著(或踩過)給別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可是有的人)見了“萬鐘”的優(yōu)厚俸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這樣,優(yōu)厚的俸祿對我們有什么好處呢?是為了住宅的華麗、大小老婆的侍奉和熟識的窮人感激我們嗎?先前(有人)寧肯死也不愿接受,現(xiàn)在(有人)為了住宅的華麗卻接受了;先前(有人)寧肯死也不愿接受,現(xiàn)在(有人)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卻接受了;先前(有人)寧肯死也不愿接受,現(xiàn)在(有人)為了熟識的窮人感激自己卻接受了。這種做法不是可以讓它停止了嗎?這就叫做喪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惡廉恥之心。
魚我所欲語文教案篇十
積累文言文常用的實詞、虛詞,擴充文言詞匯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張,領會文章的思想內(nèi)涵。
三課時。
知識目標。
1、積累文言文常用的實詞、虛詞,擴充文言詞匯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張,領會文章的思想內(nèi)涵。
1、強化朗讀訓練、品味《孟子》散文的語言特色。
2、把握古人運用具體事例、正反對比或比喻說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觀點。
1、理解文意,理清論證思路,背誦課文。
2、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內(nèi)涵,辨析“失其本心”與“舍生取義”的關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一、導語設計。
人生常常會面臨各種各樣的選擇,在關鍵時刻如何作出正確的選擇呢?相信孟子會給我們提供幫助的。
生與死、利與義的問題歷來為世人關注,那么幾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這。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生命。
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匈牙利裴多菲)。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后來人。(夏明翰)。
這幾句話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價值取向?(學生回答:生為尊嚴,生為自由,生。
為名聲,生為正義。)今天,我們學習《魚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現(xiàn)了孟子什么樣的道德主張。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對照注釋,掃除語音障礙。
2、請兩名學生朗讀,其余學生評點。可以從讀音準確、節(jié)奏分明、重音清晰、流暢自然等方面評價。
3、學生齊讀課文。
4、學生白讀課,參考注釋,理解文意,有不懂之處勾畫出來,準備質(zhì)疑。
5、請學生概括本文大意。
明確:人在進行選擇時,應以義為重;人應保持自己的“本心”。
質(zhì)疑解疑,疏通文意。
檢查學生自學情況,點撥指導通假字、一字多義、重難句翻譯。
朗讀訓練,體會語言特色,初背課文。
1、學生齊讀課文中的排比句和對偶句,欣賞整齊而又有變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韻美。
2、學生背誦成組的排比句、對偶句。
3、學生齊背課文。
六、布置作業(yè)。
背誦課文。
理清本文的論證思路,畫出全文結構提綱。
魚我所欲語文教案篇十一
教學目的:
1、積累文言字詞,品味語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現(xiàn)代人生。
3、訓練語言思維,強化朗讀背誦。
教學重難點:
1、對語句及中心的理解。
2、對論證方法的理解。
教案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魚我所欲也》選自《孟子告子上》,題目是編者加的。孟子(約前372~前289年),名軻,字子輿,鄒(山東)人,戰(zhàn)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稱。他生活在兼并戰(zhàn)爭激烈的戰(zhàn)國中期,政治主張“法先王”。其言論和行動的記載,保留在《孟子》一書中。
《孟子》一書,《漢書·藝文志》著錄十一篇,現(xiàn)存七篇,跟《論語》一樣,也是用語錄體寫的,但體式有所不同,有些章論述當代的某些重要問題,篇幅比較長,論證也很充分,已經(jīng)具有議論文的規(guī)模,不過仍在章首冠以“孟子曰”一語,《魚我所欲也》即屬于這一類。孟子長于言辭,在辯論中經(jīng)常設譬,以小喻大,邏輯性很強,有極大的說服力;其文氣勢磅礴,筆帶鋒芒,又富于鼓動性,對后世散文有很大的影響。
解題:孟子主張人性是善的,他認為人生而具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這些“善心”喪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備“仁義理智”。本文就是從這種理論出發(fā),闡明了義重于生義重于利和不義可恥的道理。提出“舍生取義”的主張。孟子認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義重就會做出各種不義的事情來。他對比了兩種生死觀,贊揚了那些重義輕生、舍生取義的人。斥責了那些茍且偷生、見利忘義的人。告誡人們要辨別義和利,不要失去“本心”。本文行文流暢,論證嚴密;引譬設喻,生動形象;排比鋪陳,氣勢恢弘。體現(xiàn)了《孟子》一書文筆的特點。
二、正課。
1、朗讀課文,注意讀音節(jié)奏重音,要讀得流暢,朗朗上口,讀出語言的氣勢和感情。
2、請學生翻譯第一段,注意下列字詞的解釋:
得兼:同時得到。有甚于:比……更重要。如使:假如,假使。
由是:按照這種方法。是故:因此,由此可見。非獨:不僅僅。
勿喪:不喪失本心。
3、請學生翻譯第二段。注意下列字詞的解釋:
簞:古代盛飯用的圓竹器豆:古代盛飯或其它食品的器皿。
蹴爾:用腳踐踏著不屑:因輕傭?豢轄郵?nbsp;。
4、請學生翻譯第三段。注意下列字詞的解釋:
萬鐘:鐘,古代的一種計量器名,六斛四斗為一鐘。本詞是指很厚的俸祿。
何加:有什幺益處。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所認識的貧窮的人感激我嗎。得通“德”,恩惠,這里是感激的意思。
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鄉(xiāng),通“向”,以前。全句:從前為了禮義寧死也不接受。
是亦不可以已乎:是,此、這的意思。已,停止、放棄。
5、請學生翻譯整篇課文。
6、再次朗讀課文。
三、小結。
1、通假字。
(1)辟通避,躲避。例:故患有所不辟。
(2)辯通辨,辨別。例: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3)得通德,感激。例: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4)與通歟,語氣詞。例: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5)鄉(xiāng)通向,從前。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
2、一詞多義。
為:為宮室之美(為了,介詞)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做,動詞)。
得:故不為茍得也(得到)所識窮乏者得我與(感激)。
是:非獨賢者有是心(此、這)是天時不如地利也(這是)。
與: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通“歟”)呼爾而與之(給予)。
3、虛詞(注意“之”、“而”、“于”的用法)。
五、作業(yè)。
第二課時。
一、預習。
1、朗讀課文,熟讀成誦。
2、思考課后練習一、二、三題。
二、導入:上節(jié)課,我們已經(jīng)翻譯了全文,疏通了文意,這節(jié)課,我們將進一步探究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文章主題和寫作特色。
三、正課。
分析討論課文第一段,提出論點,分析論證。
參考答案: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解說:要求引原文答,教師可適當點拔。回答過程中學生可以對第一、二節(jié)的內(nèi)容進行質(zhì)疑,教師應盡可能地引導學生通過讀課文或相互討論的方式解決問題。)。
2.論點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樣圍繞論點逐層論述的?
總之,這段文章是說,能做到“舍生取義”是人有羞惡之心;如果不顧羞恥,不辯禮義而受“萬鐘”則失掉了“本心”,這種行為是應該停止的。全文旨意就在這一勸勉上。
3.這篇文章主要運用了哪些修辭方法?
明確:運用了比喻、對比、排比等。
比喻?!吧狒~而取熊掌”是一個巧妙而貼切的比喻,它恰當?shù)卣f明了在人們所喜愛的兩件事物不能同時兼得的情況下,就必須擇優(yōu)而取?!耙缓勈常欢垢币彩潜扔?,說明飲食對饑餓者雖然重要,但不合乎禮義也寧死不食,從而證明了“義”重于“生”,突出了主題。對比。生和義比,義比生更可貴;死與不義比,不義比死更可惡。又用假設方式與事實作對比,贊揚了舍生取義的人。最后用“不食嗟來之食”與“不辯禮義而受萬鐘”作對比,贊揚了舍生取義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貪圖榮華富貴而不顧禮義廉恥的權貴們。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層深入分析,又能增強文章的氣勢和論辯力量。
4.引導學生討論本文的論證方法。
2).用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顯出兩類不同的人,有的能保持本心,有的則失去本心。
3).總結:第一段首先用喻證法提出論點,然后進行分析論證,運用推理的方法,分辨證、假設、因果三個層次進行說理,邏輯嚴密,善于借題發(fā)揮,因勢利導;最后用層進式作結。全段緊緊圍繞中心論點進行論證。在我們將要寫的議論文寫作中,要學習這些論證方法和段的結構形式。題:淺談義與利。還可回顧借鑒一下前些時大學生關于“義大于利”還是“利大于義”的電視辯論大賽。質(zhì)疑。
四、延伸思考并布置作業(yè)。
(解說: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思考,對學生進行價值觀的教育。)。
2.背誦全文。
3.你過去一定也作過許多次選擇,其中哪一次對你的影響最大,給你的印象最深?請以“選擇”為話題寫一篇小作文。
魚我所欲語文教案篇十二
1、熟練掌握本文的詞、句翻譯。
2、掌握本文的論點、論證方法等有關內(nèi)容。
小組合作、教師點撥。
中考導航。
(一)金華市xx年。
1、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
(1)故患有所不避也。
(2)賢者也勿喪耳。
2、把下面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也。
3、文中以“舍魚而取熊掌”這一生活常理為喻有什么作用?
4、古往今來,有許多“舍生取義”的志士仁人,請你舉出一例,并簡要說說他的事跡。
(二)xx年安徽省。
1、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文聽意思。
(1)故不為茍得也茍: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使:______________。
2、翻譯下列句子。
(1)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2)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同學們,通過這兩個中考試題,你感覺復習本課我們應掌握哪些內(nèi)容?
知識梳理。
(1)熟練掌握文言實詞、虛詞的含義和用法。
(2)正確翻譯文章中的重點語句。
(3)正確把握本文的論點和論證方法等內(nèi)容。
一、背誦課文。
具體要求。
:請同學利用5分鐘的時間,背誦課文,注意以下重點句。
(1)生,____________,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是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請同學們準確默寫以上三個句子。
檢查方式:同桌互改。
二、重點詞。
具體要求。
:請同學用10分鐘的時間,根據(jù)課下小注熟練背誦以下重點詞。
一段:欲得舍茍患避如使由是生是故非獨賢者勿喪。
二段:豆呼爾蹴爾不屑。
三段:萬鐘何加得向是已本心。
溫馨提示。
:請同學們注意區(qū)分“茍”和“生”的翻譯,同時注意不同顏色的筆標注的重點詞。
檢查方式:(1)同桌互檢(2)快速反應。
三、重點句。
1、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
3、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4、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5、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
6、所識窮乏者得我?
7、是亦不可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8、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四、內(nèi)容分析。
具體要求:
請同學們在翻譯的過程中注意譯出重點詞,同時注意評議的表述。
檢查方式:
(1)組長檢查;
(2)同桌一題。
1、《魚所欲也》選自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名______字______,________家________家,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僅次于___________,后世常以“______________”并稱。(寫)。
2、本文的論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語__________________。
相關鏈接:
論點應該是明確的判斷,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它出現(xiàn)的位置一般在標題,開頭、結尾。
3、本文用了怎樣的論證方法,證明論點的,請舉例說明。
相關鏈接。
常見的論證方法: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作用:舉例論證:列舉了____________事例,證明______________增強文章的說服力。
道理論證:引用_______________的言論,證明____________具有權威性,論證有________力。
對比論證:證明________________正確錯誤分明,是非曲直明確,給人印象鮮明深刻。
比喻論證:通過形象的比喻來證明_______________把道理講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4、
(1)舉出能證明選文觀點的兩個具體事例;
(2)舉出能證明選文觀點的相關言論。
魚我所欲語文教案篇十三
知識目標。
1.積累文言文常用的實詞、虛詞,擴充文言詞匯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張,領會文章的思想內(nèi)涵。
能力目標。
1.強化朗讀訓練、品味《孟子》散文的語言特色。
2.把握古人運用具體事例、正反對比或比喻說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觀點。
德育目標。
教學重點。
1.理解文意,理清論證思路,背誦課文。
2.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
教學難點。
教學方法。
2.質(zhì)疑法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問,或?qū)ξ恼掠^點提出自己的見。
3.鑒賞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
設計(二)。
生與死、利與義的問題歷來為世人關注,那么幾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這些問題的呢?
魚我所欲語文教案篇十四
1、文章思想內(nèi)容:
本文以“魚”和“熊掌”為喻,說明在人生的道路上,會面臨許多重要的抉擇,我們應以“義”為重,為了維護它,要不惜做到“舍生而取義”。
2、孟子是如何在文章中提出他的主張的呢?
孟子用人們生活中所熟知的具體事物打了一個比方。魚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兩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我寧愿舍棄魚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愛的,義也是我想珍愛的,在兩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我寧愿舍棄生命而要義。
在這里,孟子把生命比作魚,把義比作熊掌,認為義比生命更珍貴就像熊掌比魚更珍貴一樣,這樣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義”的主張。這個主張是全文的中心論點。
3、文章結構層次:
文章共兩段,第一段可分為三層:
第一層:作者首先提出自己的論點。共兩句話。
第一句話設喻,第二句話由第一句話引出來論點“舍生而取義者也”
第二層:是對本文論點的進一步論證,是全文的重點。
作者首先是從正面闡發(fā)自己的觀點;接著,作者又從反面論述觀點。
第三層:作者得出結論,其實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但是當面臨生死存亡的考驗的時候,大多數(shù)人不是不想做,而是做不到。
第二段運用的是舉例論證法,作者以“一簞食,一豆羹”為例告訴我們,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簞食”,“一豆羹”,當它關乎生死的時候,也能考驗一個人的品德。
后又舉一例,從反面說明“萬鐘”亦不應受之。作者在這里又運用了對比論證法,將“一簞食”,“一豆羹”與“萬鐘”作對比。于是兩次舉例論證的運用,從正反兩方面再次印證了“舍生取義”這一論點。
結尾一句話,歸納此段,照應開頭。
4、本文的寫作特色:
(1)全文氣勢充沛,感情強烈,生動活潑,充分體現(xiàn)了孟子雄辯、善辯的才華。
(2)為了增強語勢,把道理說得深入淺出,生動有趣,更具有說服力,作者還采用了排比,比喻,對比的修辭方法。
一。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1、茍得2.一簞食3.蹴爾4.肆恣5.強以仕6.楹間。
二。填空:
1、孟子字名,戰(zhàn)國時人,他繼承了的思想體系,是繼孔子之后。
學派的又一位大師。
2、曾鞏字,朝家。著有《》。他與、、
合稱“唐宋八大家”。
三。解釋詞語:
(1)于(2)是。
(3)與(4)得。
(5)以。
四。閱讀下面文字,完成練習: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得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1、解釋下列加點詞語。
(1)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2)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3)今為妻妾之奉為之()(4)萬鐘于我何加焉()。
2、本段文字中引用了一個典故來說明的道理。
3、下列加點詞語用法及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
b.呼爾而與之爾來二十有一。
c.萬鐘于我何加焉乃知生于憂患。
d.萬鐘于我何加焉弗敢加也。
4、將“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譯為現(xiàn)代漢語。
5、概括這段文字的內(nèi)容要點。
答:
五。課外閱讀:
余少貧不能買書,然好之頗初。每去書肆垂涎翻閱。若價貴不能得,夜則形諸夢。曾作詩曰“塾遠悉過市,家貧夢買書?!?/p>
1、解釋加點詞語。
(1)書肆(2)垂涎(3)塾(4)形。
2、這段文字圍繞“好”字來寫,文中有哪些詞能反映出作者這種情感。
3、文中的兩句詩有何含義?
4、作者為何在“過市”時想?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參考答案。
一。
1、2.3.4.5.6.
二。
三。
1、比/對于2.這種/指上述做法3.語氣助詞歟/給。
4、得到/通“德”,感謝。
5、連詞,并且/連詞,表目的,來/連詞“而”/介詞“把”省“之”
四。
1、(1)通“向”從前(2)通“歟”語氣助詞(3)侍奉、侍候(4)好處。
2、嗟來之食;義重于生3.a(因為)。
4、這難道不可以讓它停止了嗎?(如果繼續(xù)下去)就叫做失掉了本心。
5、通過舉例論證從正反兩方面論證了“舍生取義”的論點。
五。
1、
(1)書鋪(2)流口水,這里是思書若渴,迫不及待的意思。
(3)舊時設立的教學的地方(4)出現(xiàn)。
2、垂涎;想;夢。
3、(因)私塾離家遠,上學(發(fā)愁)路過集市,(因)家里貧窮(買不起書)就夢見(自己)買上了書。
4、喜歡書卻因家貧買不起書,所以愁。表達了作者對書的深深喜愛和渴望得到的心情。
魚我所欲語文教案篇十五
1.能利用工具書識字詞;規(guī)范書寫。
2.能熟練的使用朗讀、默讀、略讀、瀏覽等閱讀方法。
3.培養(yǎng)學生達成閱讀理解的五個層次:了解課文涉及的文學常識;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內(nèi)容;隨文學習基本詞匯、語法知識和修辭(說明)方法的表達效果,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huán)境中的意義和作用;結合課文的內(nèi)容和主旨,表達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內(nèi)涵。
4.在閱讀中了解敘述、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了解文章的體裁,能夠區(qū)分寫實與虛構作品。
5.誦讀文言詩文,能借助工具書疏通文義;通過語氣、節(jié)奏等朗讀方法的訓練,達到熟讀成誦;在積累、感悟、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
6.口語交際中培養(yǎng)學生學會復述、轉述、即席講話和主題演講,提高學生表達、傾聽和交流的水平。
【教學重點、難點】。
1.教材分析。
《魚我所欲也》選自《孟子·告子上》,是一篇論述道德標準和政治節(jié)操的說理散文。孟子以嚴肅的態(tài)度,莊重的語言,闡述了一個重要的主張:義重于生,當義和生不能兩全時,應該舍生取義。一個正直的人,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應該為義而生,為義而死,必要時要“舍生取義”,而不能“見利忘義”。不辨禮儀而貪求富貴的行為是不足取的。
2.教學重點。
學生通過反復朗讀課文,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內(nèi)容,認識并學習“舍生取義”的精神。
3.教學難點。
學習本文的論證方法。
【學情分析】。
學生對于議論性的文章已經(jīng)有一定了解,為學生走進文本奠定了基礎;同時通過七、八年級文言文的訓練,學生已經(jīng)初步掌握了翻譯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并且積累了一些文言詞匯,在疏通文意、感知文章內(nèi)容方面有一定基礎。
1.學生基本能利用工具書及課下注釋,通過自主學習與小組合作,疏通文意、理清文章思路、感知文章大意;找出文章主旨。
2.對于文言詞匯的積累、重點句子的理解存在認知和記憶上的障礙。并且古代文化對當代中學生來說,應該是比較疏遠的話題,他們深受現(xiàn)代文化影響,對古代文學家缺乏了解,更加不知道如何欣賞古代文化。因此,對他們需要恰當適時的引導。
【教學目標】。
1、學生自覺運用工具書,借助課下注釋,積累掌握重點實詞(如:茍得蹴。
萬鐘鄉(xiāng)本心等)、虛詞(如:而、以、之、于等)以及句子的翻譯。
2.了解本文作者,梳理文章內(nèi)容。課文內(nèi)容通過朗讀訓練,疏通文意。
3.進行口語交際訓練,組內(nèi)交流發(fā)表即席講話,如何評價舍生取義。
4.認識并學習“舍生取義”的精神。
5.學習本文的論證方法。
【課時安排】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構建動場。
師動情誦讀裴多菲的《自由頌》。
幻燈片展示。
自由頌。
裴多菲。
生命誠可貴,
愛情價更高。
若為自由故,
二者皆可拋。
在人的一生中,要作出許多各種各樣的選擇,尤其是在對待象生和死這樣重大的問題上,當我們必須作出非此即彼的選擇的時候,這對任何人都是一個嚴肅的人生課題。
我們今天學習的《魚我所欲也》這篇課文告訴了我們應怎樣作出選擇。
自主學習。
學生自由誦讀課文,劃出不確定的朗讀節(jié)奏。
三、合作交流。
1、師生合作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時鄒人。是儒家繼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稱為“亞圣”。
孟子生于戰(zhàn)國諸侯混戰(zhàn)最激烈的時期,他繼承和發(fā)揚了孔子的思想,他提出“民貴君輕”、反對掠奪性戰(zhàn)爭等主張。
為此,他到各國去游說諸侯,反對“霸道”,提倡以“仁”“義”為中心的“仁政”、“王道”。
【本文地址:http://m.aiweibaby.com/zuowen/18104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