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歷史第三單元教案(通用17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2-13 21:05:14
七年級歷史第三單元教案(通用17篇)
時間:2023-12-13 21:05:14     小編:琴心月

編寫教案有助于教師對教學過程進行反思和改進。編寫教案需要注重教學內(nèi)容的層次性和邏輯性。通過閱讀教案范文,教師可以了解到教學設計的多樣性和靈活性。

七年級歷史第三單元教案篇一

一.

題號12345678910。

答案acbcaadbab。

題號11121314151617181920。

答案bbbbacddab。

二.21.(1)唐玄宗、開元盛世(每個1分,共2分。)。

(1)真實、愿意。(1分)因為那時政治穩(wěn)定,經(jīng)濟繁榮,人民生活安定、幸福,唐玄宗時期的開元盛世是封建社會空前繁榮的鼎盛時期。(3分)。

(2)不真實、不愿意(1分)因為封建社會的繁榮是建立在剝削、壓迫廣大貧苦農(nóng)民的基礎上的!詩中描繪的只是少部分地主階級的情況,對于廣大人民來說生活可能仍然是貧困的,只是相對隋朝來說可能農(nóng)民的生活有所改善。(3分)。

22.趙州橋唐太宗《金剛經(jīng)》玄奘武則天(10分)。

23.如政治穩(wěn)定;經(jīng)濟繁榮;唐政府鼓勵各國商人到中國貿(mào)易并允許他們長期居住;與外國交往密切文化發(fā)達等等,這些促使唐朝繁榮昌盛、聞名于世的經(jīng)驗,值得我們借鑒。(10分)。

24.圖說歷史(可以任選一個回答,10分。)。

圖(1)唐朝實行全面的開放政策,與世界各國廣泛的交流。(2分)。

鑒真唐朝的高僧,(2分)唐玄宗時接受日本學問僧的請求,東渡日本弘揚拂法。(2分)鑒真六次東渡終于成功,除講授佛經(jīng)外,還詳細介紹中國的醫(yī)藥、建筑、雕塑文學書法繪畫等技術知識,(4分)對中日經(jīng)濟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貢獻;(2分)。

圖(2)唐朝實行全面的開放政策,與世界各國廣泛的交流。(2分)。

玄奘,又稱三藏法師。(2分)為了求取佛經(jīng)經(jīng)義,貞觀初年,從長安出發(fā)前往佛教圣地。(2分)到達天竺后,遍游各地,尋師訪友,研習佛法,獲得了極高聲譽。(2分)玄奘是第一個系統(tǒng)地把天竺佛教歷史、地理、風土人情等記錄下來并介紹到中國的人。(2分)對中印經(jīng)濟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貢獻;(2分)。

七年級歷史第三單元教案篇二

1、阪泉之戰(zhàn):黃帝打敗炎帝,炎黃聯(lián)盟形成。

2、涿鹿之戰(zhàn):炎黃部落打敗蚩尤部落。

3、影響:華夏族逐漸形成,炎帝、黃帝被尊崇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二、傳說中炎帝和黃帝的發(fā)明——反映了我國原始社會晚期的社會發(fā)展水平。

1、炎帝的貢獻:

(1)教民開墾耕種,制作生產(chǎn)工具,種植五谷和蔬菜;(2)制作陶器,發(fā)明紡織,會煮鹽,教人們通商交換。(3)制作樂器琴瑟,有最早的圖文和歷法知識。

2、黃帝的貢獻:建造宮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教人煉銅,發(fā)明了弓箭和指南車。

3、黃帝時期:倉頡創(chuàng)造文字,伶?zhèn)愔谱饕袈?,隸首發(fā)明算盤,嫘祖擅長紡織并會繅絲。

三、堯、舜、禹的禪讓。

1、禪讓制的含義:將部落首領位子傳給賢德之人。

2、推舉人才的標準———賢德之人(德才兼?zhèn)?以身作則);。

3、禪讓制的實質:民主推舉部落聯(lián)盟首領的制度(民主推選、首領沒有特權)。

4、繼黃帝之后,用“禪讓制”推舉出的首領有堯、舜、禹。

5、大禹治水:與群眾同甘共苦,三過家門而不入,治水有功。體現(xiàn)了刻苦耐勞,堅持不懈,大公無私的精神。

歷史朝代順序表順口溜。

炎黃虞夏商,周到戰(zhàn)國亡,秦朝并六國,嬴政稱始皇。

楚漢鴻溝界,最后屬劉邦,西漢孕新莽,東漢遷洛陽。

末年黃巾出,三國各稱王,西晉變東晉,遷都到建康,

拓跋入中原,國分南北方,北朝十六國,南朝宋齊梁,

南陳被隋滅,楊廣輸李唐,大唐曾改周,武后則天皇,

殘皇有五代,伶官舞后莊,華歆分十國,北宋火南唐,

金國俘二帝,南宋到蘇杭,蒙主稱大汗,最后被明亡,

明到崇幀帝,大順立闖王,金田太平國,時適清道光,

九傳至光緒,維新有康梁,換位至宣統(tǒng),民國廢末皇,

五四風雨驟,建國存新綱,抗日反內(nèi)戰(zhàn),五星紅旗揚。

聯(lián)想記憶法。

就是由眼前的人、事、物,想到已知的與之相關的人或事物。如:看到書本,自然而然想到蔡倫的造紙和畢昇的活字印刷。學到意大利資本主義的萌芽,想到中國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區(qū)的“機戶出資,機工出力”。

學了英國工業(yè)革命,想到中國的鴉片戰(zhàn)爭。看到菊花,想起陶淵明;看到電燈,想起愛迪生;看到火車,想起史蒂芬孫;看到飛機,想起萊特兄弟。

七年級歷史第三單元教案篇三

知道春秋爭霸的史實。

[識記與理解]:識記春秋的年代與特點、春秋五霸、晉文公與楚莊王稱霸,吳越爭霸的史實,理解齊桓公成為春秋第一霸主及各霸主成就霸業(yè)的共同原因。

[能力與方法]:通過講解、閱讀教材、歸納比較的方法,學習本課的歷史,培養(yǎng)提高學生綜合概括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認識分封制的崩潰導致春秋爭霸,學習齊桓公的胸襟與用人、容人之量,認識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意義,認識霸主成功的共同原因在于改革而國強。

重點:齊桓公成為春秋第一個霸主。春秋爭霸的原因則是本課的難點。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一、導入新課:

復習分封制的權利與義務而導入。回憶,為學習打下基礎。

二、春秋五霸。

1、東周的建立:西周結束,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并說明東周包括整個春秋時期和戰(zhàn)國。

2、春秋的特點:講解特點:一是王權的衰落(原因、表現(xiàn)及影響),二是諸候爭霸。指導閱讀“引文“。

3、春秋五霸:學生勾在書上,并在地圖上找出這些諸候國在地圖上相應的地方。本部分內(nèi)容理論性強、學生缺乏必要的直觀材料來幫助理解,所以要求學生認真聽講,閱讀教材,并且落實在書上。

這說明了什么變化?反映了當時歷史的什么特點?

三、齊桓公首霸。

1、看地圖?!白x讀”:說的是什么人?與齊桓公稱霸有何關系?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有何感想。

4、有了強大的物質基礎后,是如何成為霸主的.呢?學生看書解決。

訓練識讀歷史地圖。

培養(yǎng)學生從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對學生進行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教育的滲透。

培養(yǎng)綜合概括能力。

四、晉楚爭霸。

閱讀,找出“晉文公與楚莊王能夠稱霸,分別與哪次重要的戰(zhàn)役直接相關?第一次戰(zhàn)役,我們可以用哪些成語來說明呢?哪些成語與楚莊王稱霸有關。簡略處理。

學生閱讀教材找成語,文史結合學習歷史。

體現(xiàn)什么智慧?

五、吳越爭霸。

1、闔閭是如何成為霸主的?它采取了哪些措施?

學生閱讀教材,整理出答案來,互相補充。

六、小結:學生小結本課的內(nèi)容。

問:你發(fā)現(xiàn)這些霸主能夠稱霸的共同原因是什么?請你聯(lián)系我們今天的改革開放,談談你的看法。

訓練學生綜合歷史的能力學習歷史,聯(lián)系古今。

七、學習與探究:學習活動:講故事,說成語。

七年級歷史第三單元教案篇四

1.水排的發(fā)明者是。

a.王景b.魯班c.杜詩d.李冰。

2.東漢時期,人口達百萬人的城市是()。

a.西安b.洛陽。

c.開封d.咸陽。

3.下圖是西漢的新工具耬車,主要用于()。

a.播種b.翻土。

c.耕地d.碎土。

二.閱讀下面材料,討論回答下列問題。

(1)材料反映了漢朝統(tǒng)治者什么想法?

(2)對照上述做法,當前有哪些不足之處?我們應從中獲得哪些認識?

答案。

一、選擇題1.c2.b3.a。

二、

(1)材料說明,漢朝統(tǒng)治者十分重視對鳥類的保護和環(huán)境的綠化。春、夏正是鳥類產(chǎn)卵節(jié)季,為保證鳥的繁殖,不準掏窩、不準打鳥是正確的。

(2)對漢朝時的`政策,當前許多人缺乏這種意識,盡管有關部門三令五申要保護有益珍禽奇獸,但有些飯店的餐桌上仍時有出現(xiàn),國家也出臺了一些政策保護,由于打擊力度不夠,仍屢禁不止。主要是人們對保護環(huán)境的觀念淡薄,還必須加強教育。城市綠化比以前有很大變化,但城市人口相比還差得很遠,還要繼續(xù)努力。

七年級歷史第三單元教案篇五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梁。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七年級歷史上冊第一單元的復習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1、記住北京人,山頂洞人的工具的制造,生產(chǎn)方式以及社會組織

2、記住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的生活和農(nóng)業(yè),工業(yè)畜牧業(yè)的情況

3、記住炎帝和黃帝是人文初祖及堯舜禹的禪讓

背誦同步訓練第4頁的“知識梳理”,完成下面的表格

原始居民距今時間生活區(qū)域勞動工具農(nóng)作物房屋樣式

河姆渡居民:

半坡居民:

結合課本的圖片進行記憶和復述

圖解“原始社會的解體”

布置作業(yè):完成同步訓練《單元測試一》、預習第5課

1.炎帝和黃帝:

時間

2.(難點)堯舜禹的禪讓

時間

3.學習過程:直接進入主題,使學生清晰的明確本屆課程的內(nèi)容

背誦同步訓練第1頁的“知識梳理”,完成下面的表格

項目:北京人山頂洞人

生活時期:

體質特征:

勞動工具:

取火方式:

生產(chǎn)活動:

社會組織:

思想觀念:

檢測:完成同步訓練第2頁的“選擇題”,接著校正錯誤。(估計5題難度稍大)

七年級歷史第三單元教案篇六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1、通過觀察、分析圖文資料,感受人類產(chǎn)生的基本條件和生活狀況,理解自然條件對人類早期文明的培育和制約作用。

2、通過觀察、思考,知道遠古人類從低級到高級不斷進化的過程。

3、分析有關資料,理解從古猿到人的演變過程中,勞動起了重要作用。

4、收集有關我國早期人類生活區(qū)域的分布情況、生活與生產(chǎn)情況的資料,知道中國是人類發(fā)源地之一。

能力目標。

能否初步認識人類的起源;能否說出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的演進程序;能否科學的想象并簡單的描述他們的生產(chǎn)與生活情況;;能否對人類的起源提出各種問題。

知識目標。

人類誕生的標志與時間;

自然環(huán)境因素對歷史進程的影響。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教師講有關人類起源的神話故事并讓學生評論,然后轉入話題“人到底是怎么來的?”

1、站立起來的祖先。

引導學生觀察圖1-1,想象一下人類的祖先在樹上生活的.情景。指出:一千多萬年以前,自然環(huán)境發(fā)生了變化,迫使一部分古猿從樹上下地生活。

小組討論:直立行走對人體質產(chǎn)生哪些影響?

通過討論由學生總結出直立行走是古猿向人類邁進的的重要一步,學會直立行走經(jīng)歷了近千萬年的歲月。

引導學生觀察圖1-3,比較猿“手”于忍受的區(qū)別。提問:從猿手到人手的演變過程中,什么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使學生認識勞動的重要性。

投影:打制石器,引導學生注意石器是怎樣制成的?有哪些特點與用途?

觀察圖1-5,提問:古人類生活在哪些區(qū)域?氣候有什么特點?教師補充說明遠古人類生活的自然環(huán)境與人類的起源有直接關系。

2、“北京人”的足跡。

學生自學本段內(nèi)容,教師設計以下問題:

比較北京人與山頂洞人在所處年代、外貌特征、使用工具、使用火的能力、居住方式等方面的區(qū)別。

活動區(qū):說一說:人工取火或與天然或相比,有哪些好處?

寫一寫:想象短文:猿人的一天。

七年級歷史第三單元教案篇七

一、選擇題:每小題1分,共20分。

1、b2、d3、b4、d5、d6、b7、c8、b9、d10、d。

11、d12、b13、b14、d15、a16、c17、c18、a19、d20、a。

二、非選擇題:第21題10分,第22題5分,第23題9分,第23題6分,共30分。

21、(1)焚書坑儒;(2)加強思想統(tǒng)治。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3)罷黜百家,獨尊儒術;(4)統(tǒng)一言論和思想;(5)兩個事件的目的和實質是相同的;都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都是文化專制主義的表現(xiàn)。兩個事件的方式和結果不同:秦始皇采用法家思想,對其他的思想文化進行極粗暴野蠻的破壞,結果并未能鞏固統(tǒng)治反而加速了秦的滅亡。漢武帝獨尊儒術,以儒學為正統(tǒng),促進大同一的形成與鞏固。

22、秦長城把戰(zhàn)國時期分段長城連接在一起,更長更牢固。秦長城不僅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與智慧的結晶,而且它橫亙在游牧區(qū)與農(nóng)耕區(qū)之間,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游牧民族的沖擊,保護了長城以南農(nóng)耕文明的發(fā)展。

23、(略)。

七年級歷史第三單元教案篇八

1.雅典城邦民主制度達到全盛時期的執(zhí)政官是。

a.克里斯提尼b.伯利克里c.凱撒d.屋大維。

2.男孩從7歲就開始軍事訓練,女孩也要練習跑步,投矛的城邦是()。

a.雅典b.斯巴達c.羅馬d.查理曼帝國。

3、公元前到公元前,希臘進入城邦時代。和是最有名的兩個城邦國家。

4、公元前5世紀后半期,通過伯里克利改革,雅典城邦出現(xiàn)前所沒有的繁榮景象,歷史稱這時期“”。

5、古代文明是歐洲文明的發(fā)源地。而文明又是希臘文明的開端。

6、希臘位于地中海東部的半島,東臨海。如果說亞非文明被稱為大河文明,歐洲文明則可被稱為文明。

7、雅典民主制度在執(zhí)政期間,達到全盛。

8、后來,希臘被王國征服,城邦時代終結。

二、重點研討。

伯利克里時期雅典的繁榮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

政治上。

經(jīng)濟上。

文化上。

第2課時羅馬帝國的興衰。

1.公元2世紀,被人戲稱為“羅馬帝國的小澡盆”的是()。

a.紅海b.里海c.黑海d.地中海。

2.東漢時期,中國的絲織品通過絲綢之路轉運到歐洲的大秦,大秦就是古代的()。

a.雅典b.古希臘c.羅馬帝國d.波斯帝國。

霸主。

4、公元前年,屋大維獨攬大權,標志著羅馬共和國結束,

時代開始。

5、公元前世紀中期,在半島中部,羅馬城建立。公元前年,羅馬共和國建立。公元前世紀羅馬統(tǒng)一意大利半島。世紀,羅馬成為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成為羅馬帝國的內(nèi)海。

6、公元前年,自稱共和國元首。羅馬共和國過渡到年代。

7、公元前年,爆發(fā)了領導的大規(guī)模奴隸起義。

8、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476年,西羅馬帝國被所滅。

二、重點研討。

(一)、羅馬共和國的建立與擴張。

(1)建立時間。

(2)軍事的擴張。

(3)斯巴達克起義。

(二)、羅馬帝國。

(1)、羅馬帝國出現(xiàn)的背景。

(2)、羅馬帝國建立的標志。

(3)、羅馬帝國的興盛。

(4)、羅馬帝國的分裂。

(5)、羅馬的滅亡。

(6)、羅馬為什么能夠成為地跨歐亞非的大帝國?

(三)、基督教的`創(chuàng)立。

(1)背景。

(2)時間。

(3)地點。

(4)基本教義。

(5)經(jīng)典。

(四)、

羅馬城羅馬共和國稱霸羅馬帝國建立。

第3課時西方文明之源。

1.馬教授準備考察西方文明的源頭,他應該去()。

a.印度b.希臘c.羅馬d.美國。

2.今天的奧林匹克運動會源于()。

a.古代希臘b.古代埃及c.古巴比倫d.古代西亞。

3.古希臘是歐洲戲劇的故鄉(xiāng)。被譽為“悲劇之父”的是()。

a.阿里斯多芬b.埃斯庫羅斯c.荷馬d.亞里斯多德。

4、西方文化之根源于和文明。

5、古希臘是歐洲戲劇的故鄉(xiāng)。誕生了“悲劇之父”和“喜劇之父”。

6、羅馬在公元前5世紀就頒布了第一部成文法典,稱為。法成為近代很多西方國家法律的基礎。

二、重點研討。

思考:西方文明與亞非文明有什么不同?

綜合探究一對比早期區(qū)域文明之間的異同。

1、、、、、以及歐洲的。

是人類文明的發(fā)祥地。

2、人類跨入文明時代的標準有、和。

3、世界上最早統(tǒng)一的奴隸制國家出現(xiàn)在流域。

4、阿拉伯數(shù)字是東方文明的重大成果。創(chuàng)造發(fā)明“阿拉伯數(shù)字”的是。

二、重點研討。

1、辨識早期文明的異同。

2、比較古代四大文明與古希臘文明。

3、亞非四大文明古國的相同點。

七年級歷史第三單元教案篇九

【課程標準】以元謀人、北京人等早期人類為例,了解中國境內(nèi)原始人類的文化遺存。

【教學目標】。

識記和理解:記住元謀人、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生活的時代和地點;知道北京人的體質特征;了解他們使用的工具特征及獲取生活資料的方式;理解原始人用火的意義。

能力與方法:通過識圖培養(yǎng)觀察能力;通過想象原始人生活情景,培養(yǎng)再造想象能力;通過比較北京人、猿類、現(xiàn)代人,幫助學生學習運用比較的方法學習歷史。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了解中華文明悠長的源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認識勞動在人進化中的作用,進行勞動觀點的教育;了解北京人與山頂洞人和生活環(huán)境,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

【教學重、難點】重點:是北京人;難點:元謀人的地位、北京人身體不平衡、山頂洞人人工取火的依據(jù)。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一、導入新課。

學生閱讀課。

積極參與設計考察線路,初步知道先后順序。

二、元謀人。

要求學生看書,找出“為什么叫元謀人?(同時解決‘北京人’、藍田人等名的來歷)”“生活的年代與地域?”

考察:“作為科學工作者,你怎么知道他已經(jīng)是人了呢?”“元謀人的發(fā)現(xiàn),有何重要意義?”

教師小結。過渡:已經(jīng)發(fā)掘的元謀人的遺存不多。接下來我們重點考察一下北京人。

學生閱讀,仔細研究,體驗一下考察的感覺。

過渡到下一目。

三、北京人。

要求學生閱讀課本,看看從哪些方面去考察北京人?(生活的年代、地域、環(huán)境、身體特征、工具的使用、火的使用等)。

問題:你認為有哪些條件(不)適宜人的生存?

比較體質特征(觀察真人比較)。

怎么樣知道北京人用火?如何得到火的?如何保存火種?使用火有何意義?

教師小結本目內(nèi)容,說明:北京人遺址是遺存最豐富的遠古人類,于1987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世界遺產(chǎn)名錄?!?/p>

活動: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如何度過的?

學生閱讀,先建立一個整體映像。

然后分別進行考察(閱讀、觀察、分析、結論、發(fā)言等活動)。

增加學生的自豪感。

四、山頂洞人。

大約二十萬年后,在北京人生活過的地方,又出現(xiàn)了一種進步得多的原始人類――這就是“山頂洞人”。

引導學生考察一下,山頂洞人有哪些方面比北京人進步(注意哪些方面,列表歸納)。

比較北京人山頂洞人。

生活年代。

體質特征。

工具制作。

生活用火。

穿著。

自然過渡,引起學生的興趣。

學生閱讀教材,填表比較。

著重考察:怎么知道他們會人工取火?他們是如何鉆孔的?

五、收獲與疑問。

我們今天的科考結束了,你有什么收獲呢?

還有哪些問題?

學生回答,作為小結。

拓展思路。

六、練習。

書后“學習測評”。

【教學后記】。

【第2課原始農(nóng)耕文化的遺存】。

【課程標準】簡述河姆渡遺址、半坡遺址等原始農(nóng)耕文化的特征。

【教學目標】。

識記與理解:記住他們生活的時代、地域和種植的糧食作物。理解自然條件對農(nóng)耕生活的影響。

能力和方法:通過識圖,培養(yǎng)觀察能力;通過觀察原始農(nóng)耕時代的器物,培養(yǎng)審美能力;通過河姆渡遺址和半坡遺址、舊石器和新石器的比較,培養(yǎng)學生掌握、運用比較的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認識中國對世界農(nóng)業(yè)起源的貢獻,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體驗原始農(nóng)耕勞動的甘苦及其所創(chuàng)造的價值,認識勞動的價值和意義。通過他們適應、利用與改造自然,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

【教學重、難點】河姆渡和半坡遺址為重點,前者更重。

難點為新石器的涵義,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與環(huán)境的關系。大汶口墓葬所反映的社會情況。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一、導入新課。

我們一日三餐吃的主食是什么?……導入農(nóng)業(yè)及農(nóng)業(yè)的起源而導入本課的新課學習。

(科考隊進入下一站,來到浙江余姚……)。

利用學生熟悉的內(nèi)容談話,接近歷史與現(xiàn)實距離。

二、河姆渡遺址。

除此以外,他們還從事哪些生產(chǎn)活動?你知道稻谷是如何種植、儲存、加工、食用的嗎?

當?shù)氐臍夂驐l件怎么樣?這與先民的這些生活習慣有什么關系?

指導學生閱讀p12史海拾貝。

這是南方的原始居民的農(nóng)耕文化。那北方的原始居民的農(nóng)耕文化是否一樣呢?

學生看書、尋找、發(fā)現(xiàn)。

理解生活的需要制造相應的工具。

理解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

知道最早種植水稻與粟。

過渡,引起學生繼續(xù)探究的興趣。

三、半坡遺址。

要求學生看書找找“半坡遺址原始居民的生產(chǎn)生活是否與河姆渡原始居民一樣?”“有哪些不一樣?”“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

觀察書上的石器和陶器,看看它們有什么用途?是如何使用的?

你能根據(jù)書上p10小字的描述和你的理解復原出半坡人的居住的房屋嗎?

帶著問題看書,有的放矢。

大膽猜測、想象。

學生看書,然后自己試圖畫出半坡人居住的房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四、大汶口遺址。

在山東泰安附近,比河姆渡和半坡晚些的時候,出現(xiàn)了一處更先進的原始農(nóng)耕文化遺址,即大汶口遺址。

現(xiàn)在請大家看看書,想想河姆渡、半坡、大汶口三處遺址的其同點?各有什么特點?

指導學生閱讀小字,想一想“大汶口墓葬的差異反映了什么歷史現(xiàn)象?”

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閱讀教材,去歸納發(fā)現(xiàn)。

五、小結。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和粟的國家。我國的原始農(nóng)耕文化具有起源早、成就大、存在南北兩大類型。

認真聽,自豪感。

六、學習活動與學習測評。

當堂測評、鞏固。

鞏固知識、激發(fā)興趣。

【教學后記】。

【第3課遠古的傳說】。

【課程標準】知道炎帝、黃帝和堯、舜、禹的傳說,了解傳說和史實的區(qū)別。

【教學目標】。

識記與理解:記住遠古傳說中的重要人物,記住漢族的前身和始祖。理解炎帝和黃帝與農(nóng)業(yè)起源關系的傳說的實質,理解“禪讓”的含義和實質。

能力和方法:培養(yǎng)從傳說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幫助學生掌握以傳說印證歷史的基本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了解華夏族形成的歷史,培養(yǎng)崇敬中華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了解以禹為代表的遠古居民的優(yōu)秀品行,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體驗禹治水的艱辛并了解其業(yè)績,體會人生的價值。

【教學重、難點】重點:農(nóng)業(yè)起源的傳說和華夏族的形成。禹治水的傳說。

難點:部落、部落聯(lián)盟的構成和性質?!岸U讓”的含義和實質。

【課前準備】課前收集有關黃帝、炎帝、蚩尤、大禹治水的傳說故事。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一、導入新課。

歷史講究真實可靠,傳說難免夸張?zhí)摌?。但不少傳說生動地反映了人類的歷史,包含著極有價值的內(nèi)容。

聽,集中注意力。

制造懸念,激發(fā)興趣。

二、炎帝和黃帝的傳說。

中國人都自稱是炎黃子孫,你知道是怎么來的嗎?

講解“炎”、“黃”之意及其傳說(或抽學生來講)。

整理出華夏族的來歷:

從中知道了哪些有關農(nóng)耕文化的重要信息?

談后世祭祀炎、黃(談兩碑上的字),華夏之祖。

調(diào)動參與興趣。

聽或自己講。

清晰明了,便于掌握。

學生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三、禪讓的傳說。

簡要講:黃帝以后很久,堯禪舜、舜讓禹。要求學生概括其過程的共同點。

然后得出結論。讓學生簡單發(fā)表一下關于如何看“禪讓制”的看法。

聽講、看書、歸納得出結論。

四、治水的傳說。

禹之所以在舜死后出任部落聯(lián)盟的首領。必定是他的德才出眾、威望很高。何以見得?還是讓我們一起來了解禹治水的傳說。

要求學生講述大禹治水的傳說。然后問,禹治水為什么能夠取得成功?然后小結:禹治水成功,樹立了崇高的威望。

處理輔欄的讀讀、說說。

過渡、導入。

學生好表現(xiàn),給他們提供表現(xiàn)的平臺,取得成功感。

五、情感升華。

我們從他們身上學習什么?

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要將其發(fā)揚光大。

學生自由發(fā)表意見。

六、拓展學習。

學生講。

【教學后記】。

【第4課夏朝和商朝】。

【課程標準】簡述夏朝建立的史實,知道禪讓制到王位世襲制的演變。了解夏、商的更替。

【教學目標】。

識記和理解:記住中華大地上國家產(chǎn)生的大概時間和標志,記住商朝后期的都城。理解夏朝在我國歷史的重要地位。了解商朝繁榮的主要表現(xiàn)。

能力與方法:通過對夏、商歷史特點的概括,培養(yǎng)概括能力。通過對禹、成湯等歷史人物的評價,培養(yǎng)評價歷史人物的初步能力。初步了解公元紀年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學習國家形成的相關知識,進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通過夏、商歷史的學習,更多地了解祖國悠久歷史,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yǎng)是非分明、愛憎分明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夏朝的建立和商朝后期的都城。難點:夏朝建立的標志;國家的含義。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一、談話導入新課。

禪讓的最后一個部落聯(lián)盟首領是誰?大家想不想知道從這以后又是怎么演變的呢?

認真聽,吸引起學生進一步學習了解的興趣。

從談論學生熟悉的問題入手,拉近歷史與現(xiàn)實距離。

二、夏朝----我國的第一個王朝。

1、夏朝的建立:講解夏朝的建立。事實上,禹已按照自己的愿望建立起了一個王朝。這在歷稱為----夏朝,建立的時間約公元前2070年。

借助于數(shù)學上的“數(shù)軸“解釋”公元“紀年法。

本目理論性強,又缺乏相應的歷史物證,教師講解為主,學生認真聽講。

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

2、夏朝的統(tǒng)治。

學生通過閱讀教材、結合自己課外了解的知識談自己對這幾個問題的看法。然后教師歸納整理,以突破難點。

三、商朝的建立與遷都。

1、商朝的建立:過渡。然后。

2、商朝的遷都:原因、情況、影響。

進入下一問題的學習。

認識是非善惡,戰(zhàn)爭的正義與非正義的性質。

為下一目的學習鋪墊。

四、商朝的盛衰。

1、商朝的疆域:學生閱讀教材上的地圖,說說。

2、經(jīng)濟的發(fā)展:觀察插圖說明了什么?然后閱讀教材,說說商朝表現(xiàn)?并要求學生來概括。

3、商朝的滅亡:知道,找找夏、商亡的共同原因。培養(yǎng)讀圖能力。

學生閱讀教材,培養(yǎng)學生分析、對比、歸納、概括的能力,同時認識到國家興亡與-的關系。

五、小結:學生:講了哪些問題,有何啟示。培養(yǎng)綜合、概括的能力。

七年級歷史第三單元教案篇十

一、慧眼識真(認真看、仔細想,相信你一定能選出最符合題目要求的一項。每小題3分,共60分)。

1、北通涿郡之漁商,南運江都之轉輸,其為利也博哉!這是古人稱頌。

a.隋朝大運河b.通濟渠c.邗溝d.江南河。

2、“政啟開元,治宏貞觀”是后世對唐代哪位皇帝的評價。

a.唐太宗b.唐高宗c.武則天d.唐玄宗。

a、唐玄宗b、唐太宗c、隋煬帝d、武則天。

4、“開元盛世”的出現(xiàn),把唐朝推向全盛,它出現(xiàn)的具體時期是。

a.唐太宗時期b.武則天時期c.唐玄宗前期d.唐玄宗后期。

a.隋文帝b.隋煬帝c.唐太宗d.唐玄宗。

6、明代中期,吳承恩所寫的《西游記》是我國歷一部浪漫主義長篇神話小說,其創(chuàng)作的史實依據(jù)應當是。

a.《大唐西域記》b.《封神榜》c.《石頭記》d.《三隧平妖傳》。

7、你認為在社會生活上至今還明顯保留著中國唐朝人的某些風尚的國家是。

a.印度b.阿拉伯c.朝鮮d.日本。

a.隋印《金剛經(jīng)》b.唐印《金剛經(jīng)》c.唐印詩集d.《夢溪筆談》。

a.對日本的影響b.對新羅的影響c.對天竺的影響d.對波斯的影響。

10、下面那種說法符合隋唐的特點。

a.中華文明的起源b.中華社會的繁榮開放。

c.中華民族的大融合d.中華帝國的衰落。

a.漢代b.唐代c.宋代d.清代。

12、我國四大發(fā)明中的哪兩項是唐朝時期出現(xiàn)的?

a.造紙術、印刷術b.印刷術、火藥。

c.指南針、火藥d.造紙術、火藥。

13、她遠嫁吐蕃,密切了唐蕃經(jīng)濟文化的交流,增進了漢藏之間的友好關系,她是。

a.金城公主b.文成公主c.王昭君d.太平公主。

14、暑假期間李麗要去參觀藝術寶庫莫高窟,你您告訴她應該去哪兒嗎?

a.山西大同b.甘肅敦煌c.河南洛陽d.陜西西安。

15、藏族的祖先是。

a.吐蕃b.回紇c.南詔d.邏些。

16、李白的詩歌的特點是。

a.直白如話b.沉郁悲愴c.豪邁奔放d.委婉清新。

a.祖沖之b.賈思勰c.僧一行d.李春。

18、曾六次東渡,終于到達日本,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重要貢獻的僧人是。

a.唐僧b.玄奘c.戒賢d.鑒真。

a.玄奘西行b.鑒真東渡c.文成公主入藏d.遣唐使到來。

20、觀賞風俗畫《清明上河圖》,可以幫助我們更直觀的了解。

a.唐代的社會生活面貌b.宋代的社會生活面貌。

c.元代的社會生活面貌d.明代的社會生活面貌。

二、非選擇題。

21.閱讀材料:(10分)。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九州道路無豺狼,遠行不勞吉日出。

請同學們思考回答:

(1)該詩描繪了唐朝哪位皇帝統(tǒng)治時期的狀況?他的統(tǒng)治前期被譽為什么?

(2)你認為詩人詩中描繪的情況真實嗎?你愿意生活在哪個時期嗎?為什么?

22、請仔細觀察以下一組圖片,并在括號內(nèi)寫出相應的圖片名稱(10分)。

()()()。

()()。

23、問答題(10分)。

唐朝的繁榮昌盛能夠聞名于世,有哪些經(jīng)驗值得我們借鑒?

24、圖說歷史。

你會說解說詞嗎?看下面圖片,以下列任何一個人物的主要活動為例,說說唐代中外交流的發(fā)展情況?(注意:可以任選一個回答,10分。)。

七年級歷史第三單元教案篇十一

1、掌握“世襲制”“公天下”“家天下”“牧野之戰(zhàn)”等歷史概念。

2、掌握夏啟、夏桀、商湯、盤庚、商紂、周文王、周武王等歷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動。

3、掌握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實和西周統(tǒng)治者為鞏固統(tǒng)治實行的分封制的簡況,為進一步了解我國夏、商、西周奴隸制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奠定基礎。

1、我國歷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

2、西周的分封制。

3、夏、商、周的更替。

分封制。

你知道我國最早的國家是怎樣建立起來的嗎?請同學們認真閱讀課文第20頁“夏朝的興衰”一目的內(nèi)容,回答:

模仿上面的知識結構圖示法,請同學們認真閱讀課文21—23頁“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子目的`內(nèi)容,找出子目包含的知識點,并列出其知識結構:

(不依附,不從眾,讓思考成為習慣)。

1、你一定看過電視連續(xù)劇《封神榜》!劇中的哪吒和二郎神都是神通廣大的英雄,他們幫助周武王打敗了商紂王。你認為歷武王伐紂是正義的還是非正義的?說說你的理由。

2、思考一下西周統(tǒng)治者怎樣才能把被征服的廣大地區(qū)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目的)對被分封的諸侯采用什么辦法控制?(方法)分封制實行的結果如何?(作用)。

填表:夏、商、西周的更替。

朝代建立時間滅亡時間都城開國君主亡國之君。

西周。

1、下列內(nèi)容中,標志著我國世襲制代替禪讓制的是()。

a、禹傳位給伯益b、禹傳子家天下c、舜傳位給禹d、啟打敗有扈氏。

2、商朝被后世稱為殷朝,下列事件中,與此有關的是()。

a、商湯伐夏b、牧野之戰(zhàn)c、盤庚遷都d、武王伐紂。

3、常言道:“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碑斈杲械却馁t明君主是()。

a、黃帝b、夏啟c、商湯d、周文王。

4、“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闭f明這句話正確的歷史事件是()。

a、國人b、世襲制代替禪讓制c、實行分封制d、盤庚遷都。

5、暴君亡國,明君興政。參照這一標準,下列四人中,與其他三人明顯不同的一位是()。

a、商湯b、商紂c、周文王d、周武王。

6、禪讓制的依據(jù)是()。

a、財產(chǎn)b、武力c、德才d、門第。

7、說夏朝是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其主要原因是()。

a、產(chǎn)生了奴隸主和奴隸兩個階級b。國家機構初具規(guī)模,成為階級壓迫的工具。

c、國王居住在寬大、宏偉的宮殿里d。國王暴虐無道,統(tǒng)治黑暗。

8、下列事件中,距今4000年左右的是()。

a、商湯滅夏b。武王伐紂c。世襲制代替禪讓制d盤庚遷殷。

9、在西周時期,既賦予諸侯相關權利,又要求諸侯履行相關義務的制度是()。

a郡縣制b、分封制c、禮樂制d、中央集權制。

七年級歷史第三單元教案篇十二

了解秦末農(nóng)民起義爆發(fā)的原因,知道秦末農(nóng)民起義的領導者以及秦朝滅亡的史實,理解陳勝吳廣起義的歷史意義。

【教學目標】。

一、知識能力:識記大澤鄉(xiāng)起義的時間、領導人;理解陳勝吳廣起義的歷史意義;培養(yǎng)用積極觀點和積極分析方法認識和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通過分析秦始皇,為鞏固同意采取的措施引入新課;通過分析秦的暴政和陳勝吳廣的關系,及陳勝吳廣的起義與秦滅亡的關系,學習因果關系的方法。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揭露秦的暴政,肯定和贊揚陳勝吳廣起義的首創(chuàng)精神及推翻暴政的歷史功績;認識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fā)展的直接動力和人民群眾對歷史發(fā)展的推動作用。

【教學重點難點及教學突破】。

重點:

1、大澤鄉(xiāng)起義。

2、秦朝的滅亡。

難點:

1、秦朝暴政對農(nóng)民起義的影響。

2、項羽劉邦反秦活動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學生讀課文引言。

2、教師引入:上一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解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的建立,而這個國家的締造者便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為了鞏固統(tǒng)治,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政治的、經(jīng)濟的、也有思想文化的,而這個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卻成為引發(fā)農(nóng)民起義的暴政之一。這是為什么呢?讓我們進入今天的新課――――陳勝吳廣起義。

3、過渡:秦始皇是一位偉大的封建帝王,其在中國歷史上的功績不可抹滅,但是他又極其殘暴,政治上專制獨裁,經(jīng)濟上橫征暴殮,而且還有嚴酷的刑罰,最終讓他建立起來的大秦帝國成為了一個短命的王朝。

二、新課講授。

(一)秦的暴政。

1、學生閱讀教材,了解秦的暴政的表現(xiàn)。

2、肯定學生收集的史料,告訴學生秦始皇“焚書坑儒”的初衷,是為了鞏固在思想文化領域的統(tǒng)治,但結果去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破壞了人才。秦始皇的暴政還體現(xiàn)在殘酷和剝削以及嚴酷的刑罰。

3、組織學生閱讀56頁有關秦始皇暴政的輔欄內(nèi)容及相關圖片資料,深入理解秦暴政。

4、引導學生了解秦始皇死后,胡亥奪位且昏庸殘暴,可補充“指鹿為馬”的成語加深學生的認識。

(二)、大澤鄉(xiāng)起義。

1、原因:秦二世的昏庸殘暴,加速了秦的滅亡,也是引發(fā)秦末農(nóng)民起義的重要原因,而直接的原因卻是因為延誤軍期。到底是怎么回事情呢。同學們閱讀57頁輔欄里的內(nèi)容后就會知道大澤鄉(xiāng)起義是怎么爆發(fā)的了。(在教師引導下閱讀教材,了解到陳勝吳廣本是秦軍隊中的小官,但是因天氣原因誤了軍期,無奈之下,揭竿而起。

2、出示秦末農(nóng)民起義形勢圖的動態(tài)課件,講解: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公元前2xx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xiāng)起義,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大規(guī)模的農(nóng)民起義由此開始。(看課件學生了解時間地點)。

3、指圖分析,告訴學生大澤鄉(xiāng)起義后,起義軍東征西戰(zhàn),取得了較大的成果,但是由于經(jīng)驗不足,吳廣陳勝先后被害。陳勝吳廣犧牲后,農(nóng)民起義繼續(xù)發(fā)展,其中以項羽劉邦領導的農(nóng)民起義最為著名。

(三)、秦朝的滅亡。

1、分析秦末農(nóng)民起義形勢圖,告訴學生,繼陳勝吳廣之后,項羽和劉邦的隊伍逐漸強大,其中項羽率部在巨鹿殲滅秦軍主力,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巨鹿之戰(zhàn)。引導學生閱讀教材輔欄里的史料。

2、讀最后一部分材料(明確秦朝滅亡的時間和標志,也理解到秦朝滅亡就是秦末農(nóng)民起義的結果。

(四)、課堂小結。

引導學生歸納,教師補充。

(五)學習測評。

完成課后學習測評題。

七年級歷史第三單元教案篇十三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知道鄭和下西洋、外國貢使制度、傳教士與《大清時憲歷》的基本情況,了解明清時期中國與外國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來往路線的大致情況。

(二)過程與方法:結合地圖,弄清西洋的概念,完成鄭和下西洋盛況表,并與同一時期歐洲航海家的航?;顒幼饕缓唵伪容^,認識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

(三)情感與態(tài)度:鄭和下西洋是我國航海世上的壯舉,對促進我國與亞非國家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認識外國貢使制度是明朝大國至上的一種反映。認識利瑪竇等人來華的主要目的是傳教,為了便于傳教也帶來了西方的科學技術。

二、教學方法:

分組討論法、問題探究法。

三、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明朝早期,經(jīng)濟發(fā)達,國力強盛,中外經(jīng)濟文化交流相對活躍和頻繁,其中,鄭和下西洋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外國貢使制度也說明了這一點。

《二》、鄭和下西洋:

提出問題,學生看書,師生共同解決:

1、“西洋”指哪里?(學生看課本注釋)明朝時,將今南海以西的海洋及沿海各地,統(tǒng)稱為西洋;南海東部及其附近諸島,通稱為為東洋。

2、鄭和下西洋的條件:(學生討論,教師總結)明朝前期,社會經(jīng)濟繁榮,國家強盛,我國的造船技術進步,指南針的發(fā)明及其應用于航海事業(yè)等,為鄭和下西洋提供了物質技術條件。

3、鄭和下西洋的目的:為了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lián)系,明成祖派鄭和出使西洋。

4、誰能介紹一下鄭和的生平?(學生概述)。

5、讀《鄭和下西洋路線圖》,說出鄭和下西洋的時間、次數(shù)、航線、規(guī)模、意義。

6、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和寶船模型,就鄭和下西洋的基本概況歸納制作一個表格。

附:哥倫布、達伽馬等人的遠洋航行。

《三》、外國貢使:

1、外國貢使制度有什么特點?(師生歸納)一是以外國朝貢,中國回賜的方式進行。二是對海外諸國朝貢嚴格限制,如發(fā)放貢舶“勘合”憑證,規(guī)定朝貢期限、貢舶停港、貢貨貢員及貢使進京的路線,手續(xù)極其煩瑣等。三是明朝回賜遠遠超出所接受的貢物,并對貢使附載商貨的超值收購。

2、外國貢使制度的衰落與評價:衰落原因:超值回賜與超值收購,加重了明朝的財政負擔。明中期以后逐漸衰敗導致這一制度無法繼續(xù)。評價:外國貢使制度實質是中國古代王朝大國至上觀念的切實反映。能以外國貢使制度形式進行適當?shù)馁Q(mào)易往來,對保持中外經(jīng)濟文化的交流和交往是有益的,本著“懷柔遠人”的精神,對加強與外國的正常外交關系也是有益的,但知識這是建立在巨額的經(jīng)濟支出前提之下的,不僅沒有達到正常的貿(mào)易交往,而且加重了明朝的財政負擔。

《四》、傳教士與《大清時憲歷》:

1、傳教士來華的目的:傳教士是跟隨殖民者之后來到中國的,對他們的活動要具體分析。他們?yōu)榱嗽谥袊鴤鹘?,采用了一系列有效的方式,同時傳入西方科學知識,其中,利瑪竇是典型的代表。(結合小字介紹利瑪竇。

2、指導學生明確制定《大清時憲歷》的相關情況:以明末徐光啟主持修訂的新歷法為基礎;這部歷法的制定者是傳教士湯若望等人;康熙帝予以承認和頒布。

3、學生看課本小字關于康熙的介紹,思考課本91頁課外學史。

四、作業(yè)設計:

1、畫出鄭和下西洋盛況表,說說那些因素使我國的航海事業(yè)由輝煌逐漸走向衰落?

2、假如你是明朝統(tǒng)治者,對外國貢使你會采取那些措施?

3、西方傳教士為什么來華?帶來了那些影響?

五、課堂小結:

本課通過鄭和下西洋、外國貢使、外國傳教士與《大清時憲歷》的內(nèi)容,反映了明朝和清朝初期的中外經(jīng)濟文化交流由興盛到衰弱的過程。明代初期及明末清初,中外經(jīng)濟文化交流尚能進行,其中,鄭和下西洋可以說是中國與外部世界交流的一個高潮。而明清時期的對外關系,總體上是封閉的,我們稱之為閉關鎖國。這就是下節(jié)課我們要學習的內(nèi)容。

六、板書設計。

中外經(jīng)濟文化交流。

一、鄭和下西洋(出)。

二、外國貢使(進)。

三、外國傳教士(進)。

七年級歷史第三單元教案篇十四

學習目標:1、通過朗讀,理解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感悟詩歌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

教學方法:朗讀法,合作探討法。

教學時數(shù):一課時。

教學過程:

1、由《七子之歌》導入。

2、自由朗讀詩歌,試著讀出感情。

3、以小小組為單位,推薦代表朗讀詩歌(全班學生做評委)。

4、說說詩歌中給你印象最深的內(nèi)容,揣摩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各抒己見,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5、你覺得詩人要表達的`愿望,在今天看來有什么現(xiàn)實意義嗎?

作業(yè):課后收集一些表達思念之情的詩文,并說說你選擇此文的理由。

七年級歷史第三單元教案篇十五

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概括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能力,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向班上的同學介紹某個同學,說的時候要抓住同學的特征,條理要清楚,語句要通順。

活動目標。

這次口語交際活動在于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概括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能力,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向班上的同學介紹某個同學,說的時候要抓住同學的特征,條理要清楚,語句要通順。

教師指導。

1.指導學生抓住同學的特征,學生都是剛升入初中的新同學,相處還不到一個學期,彼此還不太熟悉,要介紹清楚一個同學,就需要具備一定的觀察力,才能抓住同學的特征,講起來才不至于與別的同學混起來。

2.介紹是盡量避免羅嗦,枝枝蔓蔓,是聽的人抓不住頭緒,這就要求語言有概括力,句句話都說在點子上。

3.要求介紹的語言最好能夠生動有趣,教育學生要尊重同學,抱著欣賞的態(tài)度去介紹別人,發(fā)現(xiàn)別人的長處,向別人學習,要避免提到同學的某些缺陷,造成尷尬的局面。

4.聽的同學要集中精力,積極思維,展開聯(lián)想,分析判斷抓住發(fā)言人介紹的要點,猜出究竟是哪一個同學。

5.提前向學生講明意義,并明確要求,精心組織,周密安排,力求生動活潑,取得實效。

內(nèi)容。

在語文課上介紹某位同學的`特征,讓其他同學猜出他(她)是誰。并比較水說得好,誰猜得對。

要求。

1.要抓住同學的主要特征(包括身材,相貌,言談舉止,脾氣,性格,興趣愛好,個人特長等)進行介紹。

2.做介紹的同學力求語言形象,生動,不念稿子,聽介紹的同學要細心,抓住介紹的要點,并判斷出被介紹的同學是誰。

過程。

1.分小組進行討論,總結特征,然后在小組上進行表演,全班分為8個組,,并從中選出膽大心細的,觀察力強的同學到班上進行表演。

2.由小組選出的八位代表在講臺上描述,要求用普通話,語速適中,聽的同學集中精力,積極思考。

結果評價。

1.根據(jù)描述,其他同學能否迅速找出所描述的人。

2.口齒清楚,普通話流利,儀態(tài)自然大方,表述清楚,說話恰當?shù)葋碓u價。

注意事項。

1.介紹時不能說出同學的姓名,職務。

2.用尊重,欣賞被介紹同學的態(tài)度進行介紹。

七年級歷史第三單元教案篇十六

1、品味描寫月光的語句,牢記并運用哲理名句,理解感悟詩中的文化內(nèi)涵和思想感情,背誦默寫這首詩。

2、理解作者借詠月表達的人生感觸,學習詞人樂觀曠達的生活態(tài)度。

3、自主合作探究,師生互動,講練結合。

【教學重點】。

在多次誦讀中,理解詞作者表達的意思;在品讀重要詞句中,感受詞作的意境;在想象與拓展中,獲得樂觀、豁達的人生思考。

【教學難點】。

結合生命細節(jié),感受作者情懷,感悟人生規(guī)律,懂得得失與取舍。

七年級歷史第三單元教案篇十七

1840年,英國侵略者的堅船利炮轟開了中國的大門,五千年文明古國從此慘遭帝國主義列強鐵蹄的蹂躪,四萬萬中國人民掙扎在水深火熱之中,為了民族的生存和尊嚴,為了中華的崛起,中國人民前赴后繼,不屈不撓,譜寫了一曲曲悲壯激越的近代史詩。請你作為一名記者,穿越時光隧道,回到一百多年前的今天,將你見到的這幅交織著腥風血雨,凝聚著親仇愛恨的歷史畫卷告訴世人?!拌F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請用你的這正義之筆,將侵略者的殘暴和丑惡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把中國人民的不屈反抗鐫刻在歷史的豐碑上吧!

1.通過搜集、選擇、整理近代帝國主義侵華和中國人民反侵略斗爭的圖片、實物、史料,培養(yǎng)學生想象思維和分析、比較、歸納能力。

2.通過模擬時事報道,加深對中國近代屈辱史、抗爭史的認識,培養(yǎng)學生運用歷史知識表述歷史問題的能力。

3.通過對時事報道的交流、展示、評比,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

4.通過撰寫時事報道的全過程,培養(yǎng)學生感悟歷史,增強愛國主義的情感。

1.分工選題:全班分成若干組,每組負責教科書第一單元一節(jié)課內(nèi)容,選出正副組長。每組選定一項專題。(若不設組亦可,由學生按其所好選題,使學生更有自由發(fā)展空間)。

2.組織學生參觀當?shù)夭┪镳^,了解有關近代列強侵華的圖片、實物、史料;考察有關近代反抗與斗爭的歷史遺跡;觀看影視《林則徐》《火燒圓明園》《甲午戰(zhàn)爭》等作品,在擁有第一手資料的前提下,對圖片、實物、材料、遺跡等歷史畫面進行合理的想象,在想象的基礎上寫出一篇從鴉片戰(zhàn)爭到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結束期間的帝國主義侵華或中國人民反抗的時事報道。

3.閱讀《林則徐》《鴉片戰(zhàn)爭》《太平天國》《義和團運動》《中國近代戰(zhàn)爭史》等書籍,擷取有關片段,寫成時事報道。

4.將寫成的報道按標題、作者、撰稿時間、內(nèi)容、評價的要求在小組交流,由小組選出若干篇到班級評比。

5.按約定的評分標準,用全班投票的方式評出優(yōu)秀作品一、二、三等獎。

【本文地址:http://m.aiweibaby.com/zuowen/19287513.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