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老師,常常要根據(jù)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jù),有著重要的地位。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的教案嗎?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教案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水到哪里去了科學教案三年級篇一
教學目標:
1、認識一些常見的材料。知道材料有天然的,也有人造的。
2、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和方法認識材料。能名對常見材料進行簡單分類。
3、意識到人們?yōu)榱藵M足各種需求,在不斷研究、發(fā)明、生產(chǎn)新材料。
教學準備:
學生自備一些玩具。
教學活動建議:本課屬于他們是什么做的單元部分的教學內容,學生面對紛繁復雜的各種材料很難系統(tǒng)的認識,所以教師要指導學生將這些材料分門別類的進行整理,這樣才有利于學生認識這些材料,了解它們的特點。在課上,可以從學生喜愛和熟悉的材料引入,認識和研究材料的性質,從而引發(fā)學生學習本單元其它幾課的興趣,近而完成“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內容目標中的“關注與科學有關得不償失社會問題”的相關條目。教師要重點指導學生尋找人造材料與其原料的對應關系,使學生明白人造材料來源于天然材料。
教學過程:
(一)由教室里的物品導入新課:
1、談話:同學們,請仔細觀察一下,教室里有哪些物品?它們是哪些材料制成的?
2、學生分組觀察、討論,做好記錄。
3、學生匯報討論結果,將學生的匯報適量板書。
4、談話:我們認真觀察了教室里許多物品,它們的材料多種多樣,有紙、木頭、金屬、塑料等材料做成的,這些材料都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材料。(板書)
(二)探究新知:
1、給常見材料分類:
(1)講述:我們在生活中認識了許多材料,你們能給它們分個類嗎?
(2)學生分組討論,給這些材料分類。
(3)提問:同學們在給這些材料分類時是按什么標準分的?怎么分?
(4)、學生匯報討論結果。
(5)教師總結:材料的分類方法很多,人們一般把材料分為兩類:直接來自于大自然的,是天然材料,如木材、石料、棉花、羊毛等;不是直接來自于大自然,而是經(jīng)過加工處理的,使天然材料的性質發(fā)生了變化,如紙、鐵、玻璃和塑料等,它們是人造材料。
(6)指導學生看書中插圖,感知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關系。
(7)你們還能把這些材料分成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嗎?(8)學生進行分類。
2、觀察、研究身邊常見的物品。
(1)講述:我們身邊的物品都是由各種各樣的材料制成的,今天就來研究研究他們分別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同學們可以觀察自己的球鞋或者其他物品,研究他們制作的材料。
(2)學生分組選擇身邊的物品進行研究,做好記錄。 (3)匯報研究結果。
(4)提問:人們?yōu)槭裁匆x擇這些材料來制作這些物品呢?
(5)學生討論、匯報。 (6)教師總結。
(7)拓展:任選一件有兩種以上材料制作的物品,研究他們是什么材料?有什么特點?
(8)分組研究、討論。
3、認識一些新型材料。
(1)學生拿出課前準備的一些新型材料的資料,在全班進行交流。
(2)教師也可以介紹有關“納米材料,超導材料”等新型材料的知識。
(3)學生談談了解了這些新型材料后有什么感想、體會。
(三)拓展應用:
1、觀察家中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哪些是天然材料,哪些是人造材料?
2、如果讓你發(fā)明一種新型材料,你將發(fā)明什么材料,用來做什么?
水到哪里去了科學教案三年級篇二
一、教學目標:
(一)過程與方法:
1、能夠認識液體在水中的沉浮現(xiàn)象和溶解現(xiàn)象,能用文字、圖畫、圖表描述所觀察到的現(xiàn)象。
(二)知識與技能:
1、知道哪些液體可以沉浮,哪些可以溶解在水里。
2、知道混合液體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體驗制作果汁飲料的樂趣,留心注意日常生活中的身邊的事物。
二、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食用油、蜂蜜、果汁、洗滌劑、燒杯、攪拌棒、天平、涼開水。
2、學生準備:桃子或桔子,榨汁機、干凈的礦泉水瓶、少量白糖或蜂蜜。
三、教學時間:1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復習引入。
(1)液體有哪些不同性質?
(2)液體有哪些相同性質?
(二)學生自主學習。
1、研究把水倒進水中有的沉,有的浮。
(1)提出問題。
b.學生假設。
(2)設計實驗。
a.根據(jù)我們剛才的假設,我們怎樣設計實驗來驗證呢?
b.學生分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法、實驗中應該要注意的一些現(xiàn)象。
c.請學生匯報設計的情況。
(3)進行實驗。
(4)分析實驗結果。
a.你們預測與實驗結果相同嗎?你能找這其中的原因嗎?
b.在實驗過程中邊研究邊填寫p51的表格。
(5)師生共同小結得出結論:和固體在水里的沉浮一樣,有的液體浮于水面,有的沉在水下。
2、研究把液體倒入水中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
(1)把液體倒入水中是否也會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呢?請同學用剛才的研究方法或者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研究。請自己設計一個表格,把觀察到的結果記錄在表格中。
(2)學生分組研究。
(3)師生共同小結:和固體在水里的溶解一樣,有的溶解于水,有的不能溶解于水,但這不是絕對的。在條件改變的情況下,原先不溶解于水的深也可能溶解于水。課后我們可以繼續(xù)研究。
(三)課后作業(yè)。
1、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液體混合與分離的例子。例如:榨取果汁、用洗滌劑洗碗等,你還知道哪些例子呢?課后榨取一份果汁,將你的果汁調制的美味一些。
水到哪里去了科學教案三年級篇三
1、蝸牛的特點體現(xiàn)在它的運動、身體構造等多方面。
2、蝸牛能對外界的刺激產(chǎn)生相應的反應,如觸角伸縮、身體躲進殼內以躲避危險等。
3、蝸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種物體上爬行,腹足做細波浪狀運動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跡。
流程與方法。
1、經(jīng)歷和體驗從整體到局部的觀察流程,并學習使用放大鏡做更細致的觀察。
2、用簡圖畫出蝸牛的外形。
3、按照教科書介紹的方法飼養(yǎng)蝸牛,做好記錄。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發(fā)展研究小動物的興趣,樹立起認真細致、實事求是地觀察態(tài)度,做到不打擾、不傷害小動物。
【學習重點】。
經(jīng)歷對蝸牛外形、運動、反應等方面的觀察活動。
【學習難點】。
學生觀察流程中對蝸牛的態(tài)度及對觀察到的信息的整理。
【學習準備】。
1、分組:2-3只蝸牛、放大鏡、樹枝、繩子、玻璃、飼養(yǎng)槽。
2、與學生相同的但大一號的材料。
【學習流程】。
一、課前布置學生捉蝸牛。
1、教師提醒學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蝸牛,捉到蝸牛的地方有什么環(huán)境上的特點。
2、關注:學生捉蝸牛是否傷害蝸牛和其他動植物。
3、設計意圖:使學生對蝸牛的生活環(huán)境有一個初略的認識。
二、觀察蝸牛的身體。
1、組織討論觀察蝸牛的身體的順序,討論紀錄的方法。在學生觀察流程中解答學生問題和給與指導。
2、學生觀察、記錄蝸牛的身體。并在觀察流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問題。
3、關注:學生在觀察流程中的組織紀律性,學生在觀察流程中交流和記錄情況。
4、設計意圖:認識蝸牛的身體結構特點。
三、觀察蝸牛的運動和反應。
1、組織學生討論觀察蝸牛運動的方法和記錄的方法。在學生觀察流程中解答學生問題和給與指導。
2、學生觀察、記錄蝸牛的運動。并在觀察流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問題。
3、關注:學生在觀察流程中是否用到適度刺激的方法觀察蝸牛的反應,學生在觀察流程中交流和記錄情況。
4、設計意圖:認識蝸牛運動的特點:靠腹足運動,爬過的地方有粘液,能對刺激做出反應。(被注:觀察蝸牛的身體和觀察蝸牛的運動結合起來在同一時間段內完成)。
四、飼養(yǎng)蝸牛。
1、教師介紹飼養(yǎng)蝸牛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2、學生飼養(yǎng)、觀察蝸牛并記錄發(fā)現(xiàn)和產(chǎn)生的新問題。
3、關注:飼養(yǎng)流程中是否堅持觀察、記錄。
4、設計意圖:在飼養(yǎng)流程中了解更多有關蝸牛的信息。
水到哪里去了科學教案三年級篇四
1.通過攪拌和提高水的溫度,能夠加快食鹽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科學探究目標。
1.通過對比的方法研究同樣的水中溶解相同食鹽的速度。
2.能用攪拌使水中的物體充分溶解。
科學態(tài)度目標。
學會使用對比的方法觀察實驗現(xiàn)象。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現(xiàn)象,知道可以利用各種方法加快溶解的速度。
【教學重難點】。
重點:學生認識到通過攪拌和提高水的溫度,能夠加快食鹽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難點:設計對比實驗進行探究。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學生實驗材料一套。
小組準備:相同質量的食鹽4份、四杯水(三杯自來水、一杯熱水)、玻璃棒1根、秒表1只、學生活動手冊等。
【教學過程】。
一、聚焦:揭示課題(預設2分鐘)。
[材料準備:食鹽1份,一杯水]。
1.出示食鹽和水。
提問:把食鹽放入水中會如何?(預設:食鹽會溶解在水里。)。
提問:這些食鹽完全溶解在水中大約需要多少時間?(預設:5分鐘、6分鐘、10分鐘)。
提問:誰有辦法使食鹽更快的溶解?(預設:用熱的水、用玻璃棒攪拌)。
2.揭示課題:加快溶解(板書)。
二、探索:加快溶解(預設30分鐘)。
活動一:如何進行實驗。
2.組織學生匯報、交流。
3.教師小結:我們可以用對比實驗的方法進行研究,做對比實驗時,只能改變其中的一個條件而保持其它條件不變。
活動二:探究溫度與溶解快慢的關系。
1.提問:要研究溫度與溶解快慢的關系,需要哪些材料?(預設:食鹽、燒杯、冷水、熱水)。
2.出示實驗記錄表。
3.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上面的實驗記錄表。
4.組織學生匯報、交流。
5.介紹實驗要求以及學生活動手冊的填寫方法。
(1.小組合作;2.分步進行;3.及時記錄。)。
6.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驗,并完成學生活動手冊。
活動三:探究攪拌與溶解快慢的關系。
[材料準備:每組相同質量的食鹽2份、兩杯水、玻璃棒1根、秒表、學生活動手冊等。]。
1.提問:要研究攪拌與溶解快慢的關系,又需要哪些材料?(預設:食鹽、燒杯、水、玻璃棒、秒表)。
2.出示實驗記錄表。
3.組織學生結合上一個實驗,完成上面的實驗記錄表。
4.組織學生匯報、交流。
5.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驗,并完成學生活動手冊。
三、研討:實驗發(fā)現(xiàn)(預設6分鐘)。
[材料準備:學生活動手冊]。
1.組織學生小組討論:影響食鹽溶解快慢的因素有哪些?你是怎么知道的?
2.學生反饋交流。
小結:通過提高水的溫度和攪拌,能夠加快食鹽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3.提問:如果要讓食鹽更快地溶解在水里,還可以怎樣做?
四、拓展:請在生活中繼續(xù)尋找加快溶解的方法。(預設2分鐘)。
1.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知道加快食鹽溶解的方法有哪些?
【板書設計】。
6.加快溶解。
對比實驗:只能改變一個條件。
加快溶解的方法:用熱水。
攪拌。
水到哪里去了科學教案三年級篇五
教學目標:
1、能借助工具完成觀察人物。
2、能用勾畫、填充輪廓圖的形式記錄觀察的結果。
3、能意識到觀察是要認真仔細,抓住事物的顯著特征,發(fā)現(xiàn)合作的好處,能說出人體的4大組成部分。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談話:你了解自己的身體嗎?讓我們一起來觀察吧?
2、學習新課。
指導學生進入觀察自己的身體。
你有什么辦法觀察自己的身體有幾部分構成?學生討論,把想到的方法寫在記錄本上,匯報討論結果。
學生觀察記錄活動:以小組為單位,同學之間互相幫助,在紙上用筆畫出身體的輪廓。畫好后請你觀察,你的身體有哪幾部分組成?學生匯報觀察結果。
比1比,小組中誰最高?誰最重?想1想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誰最高,誰最重?把測量的結果標的輪廓圖上。學生討論,匯報交流結果。
評:多種實驗工具是簡單的測量變得更加富有挑戰(zhàn)性。這就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指導學生觀察身體的顯著特征。
世界上有沒有兩個完全一樣的人?請大家互相觀察自己同學有哪些不同之處?看誰找到的多?把觀察到的特征標在輪廓圖上。學生觀察比較活動,匯報觀察結果。
討論:想1想,在每個人的一生中,這些特征哪些是會改變的,那些是不會改變的?學生討論,匯報討論結果。
展示自己的輪廓圖:說1說自己觀察和測量的結果,你能根據(jù)圖上的信息猜出是誰的輪廓嗎?學生分組進行交流。讓學生保存課堂上自己觀察和測量的材料。
評:培養(yǎng)小組合作精神。
指導學生觀察指紋。
小組活動:將每個組的同學將右手食指的指紋印在書上。請你們比較小組每個同學的指紋,看看你會有什么發(fā)現(xiàn)?把你小組成員的名字寫在書上,把你們的發(fā)現(xiàn)也寫在書上。匯報小組觀察比較結果。
討論:每個人的指紋都不同,指紋的這種特性能幫助人們做什么?你有什么辦法知道關于指紋更多的知識,學生匯報討論結果。
清你保存好自己的輪廓圖,并且記錄自己每年的成長情況。
3、全課總結。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學會了什么認識事物的方法?表揚學生上課的情況。
4、板書設計:2、認識自己。
頭
頸
人的身體分為:軀干。
四肢。
課后小記:本科學生能夠通過測量,觀察的方法來認識自己,教學效果好。學生的學習興趣高,基本上能夠掌握測量的方法,并且能夠親自測量,能夠分組畫出自己的輪廓。
水到哪里去了科學教案三年級篇六
教學目的:
(一)科學探究目標:學習并模仿達爾文進行細致觀察,能用語言或簡單的文字、圖畫記錄被觀察物的特征,同時提出問題并試著作出初步的假設。
(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在觀察與思考活動中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激發(fā)學生對科學課的濃厚興趣。
(三)科學知識目標:觀察、認識一些自然物的.性質。
教學重點:
學習模仿達爾文進行細致觀察并了解觀察物的特征。
教學難點:
能抓住被觀察物體的外部特征。
教學準備:
放大鏡、前一課找到的“寶貝”、記錄單。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導入。
一、展示找到的寶貝。
教學新課。
二、學習討論達爾文的觀察方法。
1、觀察的基本過程:觀察、記錄、提出問題(初步猜想、解釋)。
2、觀察的基本方法:看、摸、聞、聽、嘗。
三、觀察寶貝。
1、如果每組選一樣你們最感興趣的寶貝觀察,你們選哪一樣?打算用什么方法去觀察這個寶貝?(小組討論)。
2、匯報交流,教師指導完善,明確小組成員的分工與合作。
3、學生觀察寶貝,教師巡視指導。
一、活動:認領寶貝。
1、觀察一顆寶貝石頭。
2、上交石頭。
3、認領寶貝。
4、小結。
二、全課總結。
教學后記:
水到哪里去了科學教案三年級篇七
1、師:用圖畫和文字將植物一生的生長變化過程畫下來和寫下來。
2、生:在p2頁“我知道的植物生長過程”的畫板里畫圖。
3、師:展示學生畫的作品。
4、師:指名學生說說自己畫的作品的意義。
5、師: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莖、葉繁殖后代,但是,我們熟悉的綠色開花植物幾乎都是從種子開始它們新的生命的。
水到哪里去了科學教案三年級篇八
教學目標:
1、訓練學生用感官認識事物。
2、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掌握觀察動物和植物的方法。
教具準備:放大鏡、尺子、線、畫筆、畫紙。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教師談話:在我們的周圍有許多動物植物,同學們項目想親自去找1找,認識認識哪?學生回答。
教師講述:今天這節(jié)課、老師就帶你們去尋找身邊的動物植物。(板書課題)。
評:上課的開始,通過談話,導出課題。
2、學習新課:
指導學生制作觀察計劃。
要向觀察得細致、成功,首先,我們來制定觀察計劃。
教師講述:觀察計劃大致包括:尋找地點、帶什么工具、怎樣觀察、小組成員如何分工等等。
評:學生分組研究,用什么方法、怎樣找制訂研究計劃。
小組討論:研究觀察方案。教師提示:不認識的動物畫下來。帶領學生到操場上去尋找動植物。
教室講述安全事項:注意安全、細致觀察。
指導學生填寫觀察記錄卡、觀察報告。
教師講述:剛才,我們都可到操場上分工找到了一些動物植物,下面將我們觀察的結果記錄在觀察記錄卡上,并且填寫觀察報告。
學生填寫觀察記錄卡、觀察報告,教師巡回指導。
教師小節(jié)填寫情況。
語言訓練:課小組用在什么地方、用什么方法,找到了什么的形式,向全班同學匯報觀察結果。
鞏固:
教師講述:今天,我們學習來尋找動物植物,同學們在下課注意留心周圍的事物,看誰發(fā)現(xiàn)多、記錄的多。
評:教師指導學生觀察記錄,培養(yǎng)學生記錄的能力。
拓展活動:
學生看圖。
學生討論: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圖中這些物體?
匯報討論結果。
評:復習鞏固,使課上知識得到拓展延伸。
板書設計:3、尋找動物和植物。
日期
地點。
觀察報告:方法。
找到了有趣的現(xiàn)象。
課后小記:本課教師根據(jù)教學需要,把學生帶到室外,學生的學習興趣高,能夠通過看、摸、聞、聽的方法,找到身邊的動植物,教學效果好。
水到哪里去了科學教案三年級篇九
科學概念:
樹的整體形態(tài)一般由樹冠、樹干、樹根組成,樹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個部分。
樹生長在一定的環(huán)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過程與方法:
用各種方法觀察一棵樹,描述一棵樹。
用簡圖描述樹的整體形狀。用拓印樹皮的觀察樹干。
用實物來補充語言描述的不足。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能客觀地記錄觀察到的現(xiàn)象,能繼續(xù)關注樹木的變化。
水到哪里去了科學教案三年級篇十
1、師:種植植物是一項長期研究的觀察活動,要做好管理、觀察和記錄等工作。要隨時觀察記錄鳳仙花的生長變化情況。每周要測量一次鳳仙花的植株高度、觀察鳳仙花葉的形狀和數(shù)量。
2、師:把你測量和觀察的數(shù)據(jù)填寫在p5頁中表格中。
3、師:期末,每個學生要寫一篇“鳳仙花生長變化的日記”。
水到哪里去了科學教案三年級篇十一
教學目標:
1、了解常見金屬的種類,了解不同金屬的性質。
2、: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和方法認識金屬,通過實驗研究不同金屬的性質。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
3、各種類型的金屬段,實驗用的相關材料。
教學活動建議:本課也是本單元的一個次級研究主題,主要引導學生探究金屬這一類物質的共同性質特征。在教學中,教師通過問題:為什么使用該種金屬的問題來導入,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探究金屬的性質部分是本課最重要的活動內容,要求學生逐一進行操作和觀察,以揭示金屬的共同性質。教師一定要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先動腦再動手,知而后行,才是科學的研究。學習科學是為了服務于生活中,所以在了解了金屬的性質后,教師要引導學生運用知識,啟發(fā)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學以致用。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講述:在我們生活中的常見材料,除了我們前面認識和研究的紙和布外還有很多,今天我們就再來認識和研究一種材料:金屬。(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一)、了解身邊的金屬制品。
2、學生分組討論,交流。3、匯報本組的討論結果。
4、講述:用金屬制作的物品有廚房用具、高壓電線、獎杯、常用工具等,因為它們比較耐用、可以導電、有光澤、銳利,所以用金屬制作這些東西。用金屬來制作是利用了金屬的一些特性,如堅固耐用、堅硬銳利等,那金屬的性質究竟有哪些呢,我們接下來研究研究。
(二)、研究金屬的性質。
1、研究金屬的光澤度。
(1)選擇鐵釘、粗鋁絲、粗銅絲等材料;(2)用砂紙摩擦它們表面;。
(3)比一比,摸一摸,說說有什么發(fā)現(xiàn)。(變光亮,有熱度)。
(4)學生分組實驗,匯報。(5)總結:摩擦變亮、摩擦生熱。
2、研究金屬的導熱性。
(1)把鋁勺、塑料棒、木筷放在熱水里,過3分鐘后摸一摸,有什么感覺?(塑料棒有一點熱,木筷沒有感覺,鋁勺很燙)。
(2)學生分組實驗,匯報。(3)總結:鋁勺導熱快。
3、研究金屬的延展性。
(1)裁剪一段5厘米長的粗鋁絲放在鋼板上;(2)用鐵錘敲打它,把圓形敲成扁形的;。
(3)用尺子量一量,有什么變化?(變寬、變長)(4)學生分組實驗,匯報。
(5)總結:金屬在受到外界壓力時,形狀可以發(fā)生變化,具有向外擴散的延展性。
4、總結金屬的性質。
(1)提問:通過以上的實驗活動,我們知道金屬有哪些性質?
(2)學生分組討論、交流。(3)總結:輕重、硬度、延展性、導熱性。
(4)講述:金屬的性質還很多,我們在以后的學習探究中會逐步學習到。
三、拓展應用:
2、學生分組討論,匯報。
3、教師總結。4、課后學生搜集有關金屬的的資料閱讀。
水到哪里去了科學教案三年級篇十二
帶孩子們到“研究”區(qū)。
師:看這片草地,你們認為這里有哪些植物和動物呢?今天我們就弄明白這些問題!
2、指導學生在各自周圍半徑一米的范圍之內,觀察并記錄盡量多的植物和動物。(強調這不是比賽,不必追求分辨出每種動植物的種類,而是一項觀察游戲)。可將不知道的動植物名字編號,如:小草1、小草2。
【本文地址:http://m.aiweibaby.com/zuowen/19778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