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房贈與合同 自愿贈予房子協議匯總(3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4-02 06:53:07
樓房贈與合同 自愿贈予房子協議匯總(3篇)
時間:2023-04-02 06:53:07     小編:admin

隨著人們對法律的了解日益加深,越來越多事情需要用到合同,它也是減少和防止發(fā)生爭議的重要措施。那么合同書的格式,你掌握了嗎?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優(yōu)秀的合同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樓房贈與合同 自愿贈予房子協議篇一

女方:_________________,女,族,生,身份證號碼:_________________住址:_________________

雙方于2年月日在市民政府的民政部門登記結婚,婚后無子女,因雙方性格不和,無法共同生活,自愿離婚,經雙方協商一致,訂立離婚協議如下:

一、男女雙方自愿離婚。

二、現有的房產為歸屬方。

三、房內家具、家電等設施歸屬方。

四、婚前雙方各自財產歸各自所有,男女雙方各自私人生活用品歸各自所有。

五、雙方確認在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沒有發(fā)生任何共同債務,任何一方如對外負有債務的,由負債方自行承擔。

六、除上述房屋、家具、家電外,并無其他財產,任何一方應保證以上所列婚內全部共同財產的真實性。本協議書財產分割基于前述財產為基礎。任何一方不得隱匿、轉移婚內共同財產或婚前財產。如任何一方有隱匿前述所列財產外的財產,或在簽訂本協議之前二年內有轉移、抽逃財產的,另一方發(fā)現后有權取得對方所隱匿、轉移的財產的全部份額,并追究其隱匿、轉移財產的法律責任,隱匿、轉移方無權分割該財產。

七、本協議一式三份,自婚姻登記處頒發(fā)離婚證之日起生效,男、女雙方各執(zhí)一份,婚姻登記機關存檔一份。

八、如本協議生效后在執(zhí)行中發(fā)生爭議的,雙方應協商解決,協商不成,任何一方均可向女方所在地人民法院起訴。

男方:_________________(簽名)女方:_________________(簽名)

年月日年月日

樓房贈與合同 自愿贈予房子協議篇二

贈與人(甲方):

住所:

有效證件號碼:

受贈人(乙方):

住所:

有效證件號碼:

甲乙雙方依照有關法律規(guī)定,經協商一致,訂立扶養(yǎng)贈與協議,共同遵守執(zhí)行。

第一條贈與標的物:

甲方將自己擁有的位于市區(qū)街(路)號,建筑面積為平方米房屋自愿贈與給乙方。

第二條乙方應按約定履行扶養(yǎng)甲方的義務,否則不動產所有權不發(fā)生轉移。

第三條若乙方未按合同約定履行義務,則甲方可以撤銷贈與。

第四條甲方對不動產負瑕疵擔保責任,若故意不告知瑕疵或者保證無瑕疵,造成乙方損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第五條合同成立后,贈與人應將贈與的不動產所有權移轉登記與乙方。

第六條自合同生效之日起,由乙方負擔與不動產標的有關的一切費用。

第七條本合同自公證之日起生效。

第八條本合同一式兩份,甲乙雙方各執(zhí)一份。

甲方(簽章):乙方(簽章):

簽章時間:

樓房贈與合同 自愿贈予房子協議篇三

甲方(贈與人):父親: ,身份證號:

乙方(受贈人):母親: ,身份證號:

甲方乙方系父母與女兒關系。甲方自愿出資為乙方購買 小區(qū)一處房產贈與乙方。 雙方自愿達成贈與房產協議如下:

第一條:甲方自愿出資給乙方用于購買天勤苑小區(qū)號 樓 單元 層 戶的一處房產并贈與乙方所有,乙方自愿接受該房款 。

該房屋具體狀況如下:

(一)座落于 街道辦事處 路 小區(qū),建筑面積_____平方米;

(二)贈與房屋的所有權證證號為_____;

(三)房屋平面圖及其四至范圍見附件一

(四)土地使用權取得的方式為出讓

該房屋占用范圍內的土地使用權隨該房屋一并贈與乙方一人。該房屋的相關權益隨該房屋一并贈與乙方一人。

第二條:此房產所有房款和稅費均由甲方代乙方支付。乙方出面與開發(fā)商簽訂商品房買賣合同,辦理此房產相關手續(xù)并取得該房房產所有權證。

第三條:乙方沒經甲方書面同意不得將此房產抵押、轉賣或出租給他人,否則抵押、轉賣或出租行為無效。乙方已對此條款充分理解、知曉。

第四條:本合同簽訂時,乙方已婚。根據甲方的意愿,甲方實際出資以乙方名義購買的該套房產是甲方對乙方的一人贈與,并不贈與乙方的妻子。

第五條:甲方保留乙方違反本合同第三條約定收回該房產的權利。乙方未經甲方書面允許出售該房,甲方有權索要乙方出售該房時的所有房款。

第六條:本合同一式2份。其中甲方留執(zhí)1份,乙方留執(zhí)1份。

甲方(簽章):乙方(簽章):

簽約日期: 簽約日期:

【本文地址:http://m.aiweibaby.com/zuowen/2118977.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