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古代報告的寫法9篇(優(yōu)秀)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4-04 20:57:57
2023年古代報告的寫法9篇(優(yōu)秀)
時間:2023-04-04 20:57:57     小編:zdfb

“報告”使用范圍很廣,按照上級部署或工作計劃,每完成一項任務,一般都要向上級寫報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況、工作中取得的經驗教訓、存在的問題以及今后工作設想等,以取得上級領導部門的指導。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報告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報告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古代報告的寫法篇一

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我國古代議論散文已經發(fā)展得相當完善了?!爸T子百家”的文章都屬于古代議論散文的范圍。如語錄體的《論語》《孟子》等,這種議論散文基本上沒有完整的篇章結構;另一種是論文集形式的《墨子》《莊子》《韓非子》等,這些文章都有正式的題目、明確的主題,文章的結構、層次、開頭結尾都很講究。

從秦漢開始,古代議論散文有了新的發(fā)展,出現了大量的單篇論文,體裁也趨于多樣化,主要有論(《過秦論》《六國論》等)、說(《師說》《捕蛇者說》等)、辯(《諱辯》《桐葉封弟辯》等)、原(《原道》《原君》等)、書信(《答李翊書》《答司馬諫議書》等)、贈序(《送東陽馬生序》等)等。

我國古代議論散文有以下兩個特點:一是說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簡述,形象的描繪和感情的抒發(fā)來進行。二是文字簡約,讀之常有字字珠璣之感,為文者不可不學。

閱讀古代議論散文時,學生可以運用以下幾種方法:

二、從分析篇章結構入手

學生要掌握不同類型的古代議論散文的文體特點。如“論”是析理推論的古代議論散文,相對來說要求邏輯清晰,論證嚴密;“說”是以記敘、議論或說明等方式來闡述事理的古代議論散文;“辯”的文體特點是駁證一個錯誤的論點或論證某些事實;“原”是探源的意思,即對某種理論、主張、政治制度或社會習俗的考察和探討,理論性比較強。只有從這些不同類型的古代議論散文的結構入手,才可以讓我們更方便、更直接地把握文章的主題思想。

三、從分析藝術形象入手

許多古代議論散文是借助于事例的簡述,形象地描繪來闡述觀點的,那么分析這些藝術形象對把握文章的主題思想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四、從分析文章語言入手

中國古代議論散文在語言上的主要特點是文字簡約,讀之常有字字珠璣之感,同時又極富魅力,哲思妙語俯拾皆是,很值得學生用心品讀,細細咀嚼。

【閱讀訓練一】

深慮論

方孝孺

慮天下者,常圖其所難,而忽其所易;備其所可畏,而遺其所不疑。然而禍常發(fā)于所忽之中,而亂常起于不足疑之事。豈其慮之未周歟?蓋慮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當秦之世,而滅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為周之亡,在乎諸侯之強耳,變封建而為郡縣。方以為兵革可以不復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漢帝起隴畝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漢懲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為諸侯,以為同姓之親,可以相繼而無變,而七國萌篡弒之謀。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勢,以為無事矣,而王莽卒移漢祚。光武之懲哀、平,魏之懲漢,晉之懲魏,各懲其所由亡而為之備,而其亡也,皆蓋出于所備之外。唐太宗聞武氏之殺其子孫,求人于疑似之際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見五代方鎮(zhèn)之足以制其君,盡釋其兵權,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孫卒困于敵國。

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蓋世之才,其于治亂存亡之畿,思之詳而備之審矣。慮切于此而禍興于彼,終至亂亡者何哉?蓋智可以謀人,而不可以謀天。良醫(yī)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豈工于活人而拙于謀子也哉?乃工于謀人而拙于謀天也。

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變,非智慮之所能周,非法術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謀詭計,而唯積至誠、用大德以結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釋。故其子孫雖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國,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慮之遠者也。夫茍不能自結于天,而欲以區(qū)區(qū)之智,籠絡當世之務,而必后世之無危亡,此理之所必無者也,而豈天道哉?

(選自《古文觀止》)

閱讀上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題。

1.下列各句中,黑體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變封建而為郡縣(封邦建國)

b.方以為兵革可以不復用(兵器)

c.其于治亂存亡之幾(治理亂世)

d.籠絡當世之務(包攬)

a.秦代吸取周代的教訓,改變封建制為郡縣制,于是加強了中央極權,卻因放棄了兵器而失去天下。

b.漢代吸取秦的教訓,鎮(zhèn)壓了王國叛亂后,又把郡縣制恢復為封建制,從而穩(wěn)定了政局,安定了天下。

c.宋代吸取唐末藩鎮(zhèn)割據的教訓,大力削弱武將的兵權,結果導致宋代軍隊戰(zhàn)斗力很弱,被周邊xxx所困擾。

d.魏代和晉代,因為能夠吸取前朝覆亡的教訓,積極改進他們的統(tǒng)治策略,因而都有效避免了封建制和郡縣制的危害。

3.下列對原文有關主旨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國家發(fā)生禍亂或者遭到覆滅的命運,主要是因為建國者的智慧有限,不能運用謀略來防患于未然。

b.要想國家長治久安,僅靠一點智謀是不夠的,必須用非常誠懇的態(tài)度,修養(yǎng)德行,從而感動上天而獲得庇護。

c.歷代的滅亡,根本原因在于每個朝代都產生了自己策略上的失誤,前朝的教訓雖然吸取了,但本身的問題卻被忽略了。

d.凡能遠慮的國君,一定能夠找到為子孫后代積累大德的辦法,因而上天特別眷顧,即使他是一個不成材的繼承者,上天也不想使他滅亡。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勢,以為無事矣,而王莽卒移漢祚。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豈工于活人而拙于謀子也哉?乃工于謀人而拙于謀天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閱讀訓練二】

梅圣俞①詩集序

歐陽修

予聞世謂詩人少達而多窮,夫豈然哉?蓋世所傳詩者,多出于古窮人之辭也。凡士之蘊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自喜放于山巔水涯之外,見蟲魚草木風云鳥獸之狀類,往往探其奇怪;內有憂思感憤之郁積,其興于怨刺,以道羈臣寡婦之所嘆,而寫人情之難言,蓋愈窮則愈工。然則非詩之能窮人,殆窮者而后工也。

圣俞詩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謝景初,懼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陽至于吳興以來所作,次為十卷。予嘗嗜圣俞詩,而患不能盡得之,遽喜謝氏之能類次也,輒序而藏之。

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師,余既哭而銘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遺稿千余篇,并舊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為一十五卷。嗚呼!吾于圣俞詩論之詳矣,故不復云。

(選自《四部叢刊》)

[注]①梅圣俞:梅堯臣,北宋詩人。少年舉進士不第,仁宗時賜進士出身,多任小吏,仕途上不得志。②蔭(yìn)補:子孫因前輩功勛而得官為“蔭”,官吏或缺被選充職為“補”。梅堯臣26歲時因叔父梅詢蔭補為太廟齋郎。③王文康公:王曙,宋仁宗時任宰相。

閱讀上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題。

1.下列各句中,黑體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蓋愈窮則愈工(生活貧窮)

b.以道羈臣寡婦之所嘆(寄居或停留在外地)

c.猶從辟書,為人之佐(接受某部門長官的聘請)

d.雖知之深,亦不果薦也(推薦)

2.下列各組句子中,均說明詩文“愈窮則愈工”的一項是()

①內有憂思感憤之郁積

②予聞世謂詩人少達而多窮

③予友梅圣俞,少以蔭補為吏

④其為文章,簡古純粹

⑤殆窮者而后工也

a.①②③b.②③④c.④⑤⑥d.①②⑤

3.下列對文章的闡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歐陽修為已故摯友梅圣俞的詩集寫此序言,重點不在評梅詩,而在對梅圣俞一生懷才不遇表示同情和不平。

c.第二自然段寫“長老”“世人”都驚異于梅圣俞的詩才,這些并非閑筆,從正面肯定了梅圣俞詩文所取得的很高成就。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然時無賢愚,語詩者必求之圣俞。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為窮者之詩,乃徒發(fā)于蟲魚物類,羈愁感嘆之言。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余既哭而銘之,因索于其家。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古代議論散文的閱讀》

閱讀訓練一:

(安寧與動亂)

(a項放棄了兵器錯。b項漢生王國叛亂是在封邦建國之后,政局也并非因此而穩(wěn)定。d項“有效避免”,文中并未提及)

3.b(a項不是因為智慧有限,如果失去民心,有違天道,任何智謀都是沒有用的。c項根本原因不能說是策略的失誤,而是民心向背問題。d項一定能找到為后代積累大德的辦法,文中無根據,“上天也不想使他滅亡”錯,是上天不想立即滅他)

4.(1)漢武帝、漢宣帝之后,逐漸分割諸侯王的土地,削弱他們的勢力,這樣便以為平安無事了,沒想到外戚王莽最終奪取了漢家的皇位。(2)難道是善于救助別人而不善于救自己的子女嗎?這是善于謀劃人事而不善于謀劃天道。

古代報告的寫法篇二

一、適當運用對比教學法

本文所謂對比教學法,主要針對以下三種情況:一是將古代文學中同屬一系列題材的文本進行對比;二是將古代文學作品與現當代文學作品、

外國文學作品進行對比,分析它們在文學元素(主題、人物、情節(jié)等)的異同;三是對于某些有爭議的作品或文學現象,可列舉學界的多種觀點,讓學生對比分析。

筆者認為,在古代文學史的教學中運用對比法,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拓寬學生的視野,從而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下面試分述之:第一種情況最適合用于中國古代文學中的世代積累型作品的教學中。

所謂世代積累型是指不同時代的人對同一種題材進行不斷加工完善,最后由文人編訂而成的作品。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將要講授的作品與其前代同題材的`作品進行對比,讓學生思考文本中人物、情節(jié)、線索、沖突、主題等文學元素的變化。

如《西廂記》的教學就是比較典型的例子。

眾所周知,《西廂記》的故事來源于唐代元稹的《鶯鶯傳》傳奇,隨后又經歷了宋、金、元時期民間和文人的重新闡釋。

在教學中,教師可在課前布置學生細讀《鶯鶯傳》和《西廂記》,讓他們思考《西廂記》是如何在人物、情節(jié)、沖突、主題等方面對《鶯鶯傳》進行創(chuàng)新和超越。

接著在課堂上讓學生展開討論,最后,教師再加以點撥和總結。

通過這樣操作,不但使教學水到渠成,而且也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

這種方法同樣適用于學生比較熟悉的文本的教學中。

如漢樂府名篇《陌上桑》,被選入高中語文教材。

古代報告的寫法篇三

一、現實的需要

學生對中國古代文學的學習普遍存在“學習古代文學有什么用”的疑問,認為學習古代文學沒有前途,學生的學習目的完全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并不是為了獲得文學修養(yǎng),因此,學習的積極性普遍較低。學生中不僅對于古代優(yōu)秀的作家作品不甚了解的大有人在,如許多大學生都沒有看完四大名著,而且他們對于地方文化特質和文化名人等更是茫然不知。這樣的現狀顯然不利于學科體系建設。因此,對古代文學課程的改革勢在必行。此外,當前廣西經濟建設快速發(fā)展,但是文化建設相對不足,因此,在中國古代文學課程中進行廣西地方歷史文化的教育,將有利于豐富和完善廣西文化建設。尤其是,自2012年以來,廣西重點培育打造“14+10”產業(yè)體系,全面實施北部灣經濟區(qū)開放國家戰(zhàn)略,推進廣西—東盟經濟圈的形成,與經濟發(fā)展相配套的是文化的建設,廣西需要大量從事文化傳播工作、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工作的人才,這就要求廣西高校培養(yǎng)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人才,以滿足社會發(fā)展的要求。因此,探討地方歷史文化視野下的中國古代文學的教學改革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

二、重新定位

中國古代文學是高校中文專業(yè)的一門專業(yè)基礎課,長期以來,教育界只注重古代文學的基礎課功能,而忽視了它的文化傳播功能。眾所周知,文化和文學只有在傳播中才能體現真正的價值,故對古代文學這門課程進行了重新定位:既強調其基礎課的功能,又要突出其文化傳播功能。因此,古代文學這一門課程,應該改變以往的定位,而重新定位為要為廣西培養(yǎng)適合的文學與文化的傳承者和傳播者,以服務于廣西現實的社會經濟發(fā)展的需要。另外,廣西各歷史文化名城是廣西地方經濟文化發(fā)展的區(qū)域中心,若以學生身邊的地方文化為突破口,將容易集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注意力。因此,在古代文學教學中若能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資源,將是促進教學改革的重要措施。而且,作為傳統(tǒng)課程的古代文學得益于傳統(tǒng)而又囿于傳統(tǒng),從教學內容上來說,普遍遵循的套路是注重重點詞、句的解讀,并沒有注重對其內在的文化內涵進行理解性教學;而從教學手段來看,也主要采用的是背和記相結合的模式。因此,課程改革極易流于形式。而若將廣西地方歷史文化融入古代文學的教學任務中,將地方文化作為古代作品理解的圖釋者和人文素質教育的承載者,彰顯地方文化特色,培養(yǎng)學生熱愛鄉(xiāng)土的情懷,教學改革則較易操作,而且也符合高校目前專業(yè)課程設置趨于實用性和多樣性的時代趨勢。總的來說,古代文學在教學中引入廣西地方歷史文化,這是改變古代文學教學中只重“史”之文學歷程,而忽視古代文學史之空間地域特色之弊端,讓學生從時空兩維度立體了解古代文學的重要途徑。古代文學教學與廣西地方歷史文化的結合,既讓古代文學教學更具實踐性與現實性,又讓學生參與地方歷史文化宣傳與保護,對推動古代文學教學改革無疑有著示范作用。

三、改革實踐

在中國古代文學的課程教學中,教學改革始終是一個大問題。雖然今日中國高校眾多,教材繁雜,然本人在多年的教學中,發(fā)現對古代文學的教學,大致還是延續(xù)寫作背景、作家生平以及作品介紹等教學模式,這就極大影響了教學效果。因此,探索該課程教學改革,應主要在古代文學教學改革中轉變觀念,引入廣西地方歷史文化資源,從教材、課程、教法上對中國古代文學進行教學改革。

(一)教材改革

(二)課程改革

1.在古代文學教學中設置廣西地方文學教學的專題版塊。依照《中國地域文化通覽(廣西卷)》等著作,將廣西地方歷史文化資源滲透在古代文學教學中,如講述先秦神話傳說時,可引入廣西壯瑤等族的“布洛陀”、“莫一大王”、“一幅壯錦”、“百鳥衣”、“盤瓠王”、“密洛陀”等民間故事;又如講述唐宋代文學時,可重點講述客桂文人的文學活動,如柳宗元、李商隱、蘇軾、秦觀、黃庭堅、范成大等;又如在講述明清文學時,可重點介紹桂籍作家群的文學創(chuàng)作,如蔣冕、戴欽、吳廷舉、嶺西五大家、臨桂詞人群體等。2.重新設計實習實訓環(huán)節(jié)中的“文學創(chuàng)作與采風”的課程。通過與廣西各地景區(qū)的聯系與合作,讓學生前往實習,以宣揚廣西地方文化為主題進行文學采風與創(chuàng)作,將課堂理論知識的教學轉為實地考察,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調研、作業(yè)檢查等方式,豐富古代文學教學方式。

(三)教法改革

古代文學的教學歷來是以課堂講授為主,輔以學生自學、課堂討論、課外作業(yè)等環(huán)節(jié)。以往的古代文學史的教學,是從理論到理論,缺乏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因此,在古代文學教學改革應轉變觀念,在教學方法上跳出傳統(tǒng)模式,從單純的講授型教學轉變?yōu)檠芯刻剿餍越虒W,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和發(fā)現的能力,提高授課效果。具體改革措施有:1.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實現廣西地方歷史文化資源與教學內容的相融合。主要形式有:(1)將“尋找古代文學中的地方歷史文化資源(如唐宋文人與桂林山水)”以作業(yè)任務形式布置給學生,鼓勵學生走進圖書館及地方文化名勝,改變學生的被動學習局面,促進學生的創(chuàng)新型、主動型學習。這樣,課外學習古代文學與文化便從“規(guī)定”變成“需要”乃至“必要”,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協作意識、創(chuàng)新精神,提高其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2)將“地方歷史文化資源融入具體的作家作品分析”中,讓學生通過撰寫課程論文、畢業(yè)論文的形式,在廣西地方文化典籍、廣西歷史文化名人、廣西地方文化現象等中選題,將身邊的“歷史文化”進行重建,形成自己對廣西地方文化的“認知結構”。另外,要注意的是,所有的改革均應遵循一條基本原則,即是在原有的教學計劃中融入廣西地方文化資源,不應對教學計劃進行重大修改,而只是局部調整教學時間,適當進行教學內容改革。

四、余論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高校開設古代文學課程始于“五四”新文學運動時期,是在西方學術視野下建構而成。在借鑒西方美學思想、文學理論和科學方法的基礎上,20世紀的中國學者試圖建立中國古代文學學科。1910年,林傳甲著《中國文學史》由武林謀新室出版。同年,東吳大學教授黃人開始撰寫并講授《中國文學史》。此后百年,出現的中國文學史專著難以計數,且各大高校均開設這一課程。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各高校普遍使用的文學史教材有游國恩主編的《中國文學史》、劉大杰主編的《中國文學發(fā)展史》、章培恒主編的《中國文學史》、袁行霈主編的《中國文學史》等。西方學者韋勒克和沃倫認為“編寫某一個時期的文學史首先遇到的問題是關于如何敘述的問題:我們需要辨出一種傳統(tǒng)慣例的衰退和另一傳統(tǒng)慣例的興起。為什么這一傳統(tǒng)慣例的變化會在某一特定的時刻發(fā)生是一個歷史問題,用一般的術語是不能解釋的”,又說“文學上某一時期的歷史就在于探索從一個規(guī)范體系到另一個規(guī)范體系的變化”。[4]而在中國古代文學的課程教學中,如何敘述始終是一個大問題。因此,本文所探討的即是立足于地方歷史文化教育的視野來敘述中國古代文學發(fā)展歷史,從而進行教學改革,以提高教學效果,以培養(yǎng)熟悉廣西各地方文化資源的專業(yè)人才。

古代報告的寫法篇四

本學期的采風活動,讓我受益匪淺。在青蘋果老師的帶領下,我們一群小學生浩浩蕩蕩地來到了古色古香的佛山桐語江湖小鎮(zhèn)。

走進小鎮(zhèn),一股古色古香的氣息迎面而來。大家心里別提多高興啦,腳下好像生了風一樣,走得又快又帶勁!小鎮(zhèn)里有幾十個古代職業(yè)體驗館,讓我眼花繚亂!在鏢局里,我體驗到保管、運送金銀財寶任務的艱巨;在樓蘭遺跡里,我體驗到在廢墟中挖出貴重寶物的喜悅;在魯班閣,我們體驗到古代人建筑的智慧。

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西樵山學院。一走進學院,在先生的指導下,我們換上了像“裙子”一樣的校服,最讓我新奇的是,我們要在中間系一條長長的寬寬的腰帶。我hai發(fā)現古代的桌子和現代的也很不一樣,長長的,但是十分矮,我們只能盤腿而坐。這里的“書”是用竹筒編成的,“字”是用刀刻上去的。原來古代人是這樣學習的,真令我大開眼界。

不知不覺到了下午,老師宣布上車回學校了,我們依依不舍地走出了桐湖小鎮(zhèn)?;氐郊?,我意猶未盡,我還沉醉在桐語江湖小鎮(zhèn)的快樂之中!

古代的諺語12-11

古代名字03-06

古代報告的寫法篇五

一、中國古代歷史理論意義概述

盡管在古代,沒有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體系來指導史學問題的研究,盡管研究的方法與現代的馬克思主義的認識事物的方法論相差甚遠,乃至有些理論和認識具有很大的缺陷,但這些相關的方法和觀點,對具體的歷史問題、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分析,對我們現代對古代歷史的認知有著十分積極的參考意義。對于這些前人的成果,我們應該持有正確的態(tài)度,不能一味否定,而應該批判的汲取過來,作為我們的營養(yǎng)。研究中國古代歷史理論的時代特點和史學價值,把握歷史理論發(fā)展的脈絡,推演歷史前進的動力和發(fā)展規(guī)律,是我們史學工作的重要任務。深入探討古代歷史理論,有助于解析古代哲學、史學思想體系與現代歷史史觀的異同,求同存異,科學客觀的認識古代歷史。

二、中國古代歷史理論的發(fā)展階段

任何理論和意識形態(tài)的形成都會經歷起萌、發(fā)展、繁榮、延伸(或消亡)的不同層次的演進過程。中國古代歷史理論同樣經歷這樣的發(fā)展歷程。目前我國史學界較為權威的劃分標準是:先秦時期起源,漢朝時期逐漸形成理論雛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的發(fā)展;五代時期至xxx戰(zhàn)爭時期為繁榮階段。下面進行分別探討。

1、秦漢時期形成中國古代歷史理論的基本雛形

歷史時代的意識和認知水平決定于當時社會人們的思想。先秦、秦漢時期,是我國歷史封建社會的開端。經歷了漫長的原始社會、奴隸社會的變遷,人類的認識水平在這一階段慢慢得到提升。先秦、秦漢歷史時代,經歷的時間非常久遠,因為生產力在很長的一段歷史時間內基本沒有什么大的進步,所以那時的人們對歷史理論的認識發(fā)展最為緩慢。經歷了夏、商、周等朝代的劇烈征伐和相互吞并,在社會動蕩、斗爭、經濟政治變革、文化往來的動蕩時代之后,涌現出了很多的大思想家和意識流派?!鞍偌覡庿Q”是當時意識領域中的重大歷史事件,對古代歷史理論的起源有非常重要的史學意義。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至漢朝時代,奠定了多民族在同一國家共存的基礎?!扒鼗蕽h武”在中國歷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歷史地位。這一時期文字的出現,促成了史學發(fā)展的源頭和根基。其表現就是史官、宮廷頌詩等,各國也出現了國史研究機構。漢朝時期,私人著史現象頻頻出現。后來為中國史學奠定基礎的宏大史書《史記》、《漢書》先后問世。

2、中國古代歷史理論的發(fā)展時期

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間是中國古代歷史理論的發(fā)展時期。這一時期的封建社會的相關制度和生產力水平都得到了大幅的提升和發(fā)展。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各種生產關系和思想領域的變化也開始出現。這一時間出現很多的重要歷史思想和歷史理論問題,其中最重要的恐怕要數“天下一統(tǒng)”的思想了,古代人們的“忠君愛國”的思想造就了天下一統(tǒng)理念的形成?!拔ㄎ胰A夷”的論點成為那時的海內一統(tǒng)的歷史觀念的基礎,對于國家概念來龍去脈問題的爭論和探討也比先秦和漢朝激烈很多、先進很多。在這個時期涌現出的史學大家,如柳宗元等的史學觀點,對天命和人力的關系、對國家與下屬行政之間的關系等,都達到了空前的認識水平,這就意味著中國古代歷史理論的發(fā)展達到一個新得高度。

3、中國古代歷史理論的鼎盛時期

五代時期開始直至1840年的xxx戰(zhàn)爭時期,是中國古代歷史理論的繁榮時期。在這段時期內,不管是國與國之間的相互征討殺伐,還是經濟、生產力的突飛猛進,還是對外關系的微妙變化,都對中國古代歷史理論的發(fā)展有著直接或者間接的影響。在這一時代有史學的意識形態(tài)有一些鮮明的特點,首先是憂國憂民的思想摻雜進史學觀點里面,這是由于當時的社會現狀帶來的,從另外一個角度反映了自史及人急切希望變革的原文。其次,多種史學流派紛至沓來,出現了多民族史學的并立局面。再次,這一時期史學觀點更加貼近于人與自然關系的論述,在此期間出現了大量的歷史性筆記和地方史志。第四,這一時期的史學觀點普遍帶有一定的批判意識,表達了人類認識論有向客觀和唯物發(fā)展的需求。這一時期的著名史學大家如顧炎武等對中國古代歷史的理論的繁榮都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三、中國古代歷史理論的特點

1、古代歷史以多種形式給我們留下歷史理論財富

首先在古代史書對歷史的講述中,史學者除了客觀的將一些歷史事件記述下來,還從史學角度闡述了自己的歷史見解,并且很多史者在理論上有一定的高度。其次,隨著古代歷史的延伸,許多史學觀點的雛形和著作漸漸被積累起來,除了集中一些專門的歷史評述中之外,在各種史書的字里行間也間或看到。再次很多的古代歷史著作,以往統(tǒng)統(tǒng)被定義為歷史大事筆記,而很少有人從歷史理論的角度去深研之。舉個簡單的例子,古代老子《道德經》《易經》等比較主流的劃分標準是以往都在哲學領域內去研究,但觀其內容,又何嘗不是在歷史理論的范疇內闡述人與自然的關系呢?

2、對歷史問題的延續(xù)性探索

這一特點相對來說較好理解,同一個歷史事件,歷史問題,對于不同歷史時代的史學者來說所意味的歷史理論也不相同。歷史理論和史學觀點的成型和成熟,就是在這種連續(xù)性的爭論和探索中逐漸形成的。

3、歷史理論不獨立于歷史事件和歷史史實之外

中國古代歷史充滿了變革與斗爭,這也決定了史學者在建立和論述歷史理論的同時必須依托于相關的歷史問題和歷史事件,所以中國古代歷史理論沒有獨立于客觀事件純理論性的東西存在,絕大部分是以事論理,以理解事。所以往往并不是所有的歷史典籍都具有歷史理論的高度,但是具有價值歷史理論則肯定包含于歷史典籍之中。

四、結束語

中國古代歷史理論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史學者除要擁有遍覽群書的史學底蘊,更應該具有的是科學客觀的認識論基礎。既要從歷史時代的角度來辨析歷史事件的理論價值,又要從史學的視角來研究歷史理論的變遷,這些都是十分必要的。

古代報告的寫法篇六

(1)稱呼

寫一封信,先要把收信人的稱呼頂格寫在第一行,然后,再在后面加上冒號,表示下面有話要說。

(2)問候語

問候語要寫在稱呼的下一行,空兩格。它可以獨立成為一段。

(3)正文

正文一般分為連接語、主體文、總括語三個部分。每一個部分開頭都應另起一行,空兩格落筆。

(4)祝頌語

祝頌語是表示致敬或祝賀一類的話,如“此致”、“?!钡取K梢跃o接著正文寫,也可以獨占一行,空兩格寫。另外,在寫與“此致”和“?!毕嗯涮椎摹熬炊Y”、“健康”一類表示祝愿的話語時,一般要另起一行頂格寫。

(5)署名

寫完信之后,在信的右下角寫上發(fā)信人的姓名叫做署名。在署名的前面一般還要加上合適的稱謂,如“同學”、“好友”,“弟”“妹”等。

(6)日期

發(fā)信的日期可寫在具名的后邊,也可以另起一行。

(一)稱呼

古代報告的寫法篇七

如果古代有手機,如果未來沒有手機!

(一)

盆友們大家設想一下,如果古代有手機的話,歷史會不會改變呢!秦始皇就可以不用大費周章的招人修長城了,只要在微信朋友圈招呼一下立馬就有很多人來幫忙!如果古代有手機的話,溝通就會方便得很多!就不用練隔個幾十米還宣宣宣的了!飛鴿傳書還那么容易就被截獲了?如果有手機的話,豈不是省事多了么?你們說說哈,你們說那時候的人咋就想不出來呢!你們看看現在多好,但是現在都覺得有手機就有了安全感!有的甚至得了手機依賴癥呢!

(二)

如果未來沒有手機的話,那些有手機依賴癥的該咋辦?。浚ㄔ擖c贊的點贊哈?。┯行┈F代人覺得有了手機就有了安全感!,如果沒了手機就沒有了安全感!現在的人什么都依賴手機??!什么購物啊,打車啊,社交啊,等等一類的。完全都是依賴信的使用!想象一下,如果這些人失去了手機的話,他們的生活該怎么辦??!世界不再有色彩,人類無法再依靠手機生活了!沒有手機人們又得像古代人一樣麻煩了呢?這一切都還是未知的,讓人們有無限遐想呢!

想想有手機是好還是壞呢?想想自己是不是也有手機依賴癥呢?同時想想如果古代有手機,如果未來沒有手機呢!

古代報告的寫法篇八

我想你時不必用別人寫過的語言

帶著我的祝福一秒鐘跳轉到你的郵箱里

我肯定從庭院里采下幾株含苞待放的梅花

在寫上一首短詩

整個驛道上充滿著香氣

當信被打開的時候

梅花開得正當時

花香溢滿整個房

假如我生活在古代

想要見你時不必乘這條空調快車

而是騎一頭小驢子

山林間驢蹄子聲對應的是平平仄仄的韻腳

而不是飛速而寬廣的高速公路

或者駕一葉扁舟

我會經過一條條不知名的河流

我有足夠的時間為某一段風景來編制一首短詩

假如我生活在古代

我想我們是田邊佃戶家的采桑女

在舊的衣服也難掩我們的清麗

因為我們不能下地干活

白天我們燒制飯菜

傍晚我們則坐在門前的海棠樹下

紡織吟唱

掛在海棠樹上的螢火蟲

在歡聲中

假如我生活在古代

我肯定隨父親或某位親人進了京

你依舊在海棠樹下吟唱

而再見到你時

火紅的嫁衣

更托出你那絕世容顏

你我可能在談笑以前的時光

假如我生活在古代

你可能坐在海棠樹下

微笑的等著丈夫的歸來

你我的信件仍舊如期往來

在次收到你的信時

梅花開的正好

我依舊會把梅花裝進

等你來拆開

古代報告的寫法篇九

中國古代文學教學既要強調厚重傳統(tǒng),又要借鑒日新的理論,同時面臨課時壓縮的現實,分享了關于古代文學史論文的題目給大家!

1、以《墨子》為例分析古代漢語中的“所”字結構

2、《馬氏文通》中韻律影響句法現象研究

3、“道”的文化闡釋

4、古代漢語詞類活用的類型及規(guī)律--以《論語》為例

5、關于古代漢語緒論的幾個問題

6、主觀化與古代漢語“n所v”結構的雙重身份

7、從拉丁語到古漢語--漢譯《幾何原本》卷一“界說”的翻譯分析

8、詩語、框架與海外經驗--張斯桂《使東詩錄》淺論

9、評王力《古代漢語》常用詞的編排

10、當代文學與對外漢語文化教學

11、《世說新語》中程度補語的句法和詞性研究

12、淺析第三人稱代詞在漢魏以來的發(fā)展

13、成語、俗語--學習文言文的新途徑

14、淺析《馬氏文通》對“先置”現象的研究

15、淺談漢語言文學的全球化發(fā)展

16、如何培養(yǎng)我校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興趣

17、古代漢語“遠+n”和“n+遠”構式的語義與句法歷時對比研究

18、《論語》同義詞辨析

19、古詩文吟誦的歷史傳統(tǒng)與規(guī)則要領

20、古代漢語字間關系考察--以“薄”與“迫”“箔”“簿”三字關系為例

21、粵方言中的文言字詞

22、淺析“以”在古代漢語中的用法及意義

23、基于語料庫的古漢語第一人稱代詞研究

24、漢民族文化對古代漢語詞匯的意義研究

25、始于古代日本的漢語翻譯文化

26、談古代漢語語法知識在古典文獻閱讀中的作用

27、郭錫良本《古代漢語》文選中通假字音韻特點研究

28、淺析“些”的古今用法和變遷

29、淺析古代漢語中代詞的研究狀況

30、試論古代漢語中“個”“個”“個”的用法及其流變

31、王力《古代漢語》注“通”注“同”字研究

32、漢語在古代越南的傳播與漢越語言的接觸研究

33、古代漢語同位短語研究

34、綜論古代漢語中名詞和動詞作狀語

35、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假設連接詞研究初探

36、論古典詩詞中的“擬形”修辭

37、八部古代漢語教材文選比較研究

38、古代漢語在成語中的體現

39、《世說新語》名詞做狀語現象淺析

40、清末民初標題詞匯研究

41、八部古代漢語教材通論文字、詞匯、語法對比研究

42、《黃帝內經》醫(yī)學術語詞義研究

43、從“日”的語音變化看中原與周邊民族神話的關系

44、關中方言與古代漢語關系探析--大荔方言古語古義疏證

45、現代漢字中不能納入六書或三書的情況分析

46、評唐蘭先生的象形一定是獨體字說

47、關于“形聲”名義的理解

48、《說文》假借觀分析

49、現代簡化字中古非繁簡字關系類型分析

50、《異體字整理表》中古非異體字關系類型分析

51、同形字與一般假借字的關系

52、《說文解字》的學術淵源與創(chuàng)新

53、漢字字典部首演變歷史

54、通假現象的原因及性質

55、中學語文教材注釋術語“同”和“通”的使用情況

56、漢字形體演變對字形結構分析的影響

57、論成語意義的引申趨勢

58、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對詞義引申的分析

59、古漢語述賓結構的語義關系

60、古漢語“于”和“於”字比較研究

61、古漢語被動句表示方法的疑難問題

62、漢字的文化意蘊例說

63、古漢語人稱代詞比較研究

64、先秦“是”的用法及其發(fā)展

65、從《七略》六分發(fā)到《隋書·經籍志》四分發(fā)的演變

66、《隋書·經籍志》和《四庫全書總目》圖書分類法的異同

67、魏晉南北朝時期史志目錄出現的原因

68、關于偽書定義的思考

69、家譜在學術研究上的價值

70、《昭明文選》的體例及其特點

71、清代私家藏書興盛的原因

72、《四庫全書總目》經部與子部儒家類的分類區(qū)別

73、鄭珍鄭智同父子《說文》研究綜述

74、莫友芝與影山草堂藏書

75、例庶昌與《古逸藏書》

76、嚴可均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

77、《詩經》句首語氣詞的統(tǒng)計及歸類

78、《詩經》句末語氣詞的統(tǒng)計及歸類

79、王念孫的訓詁學成就綜述

80、鄭玄的訓詁學成就綜述

81、《顏氏家訓》訓詁方法述評

82、《經義述聞》訓詁方法述評

83、《漢語大字典》詞語誤釋舉例

84、《左傳》《史記》異文語言淺析

85、《世說新語》“某詞語”簡釋

86、論漢字發(fā)展演變的規(guī)律

87、許慎六書說論評

88、古漢語的后置定語問題

89、原始漢字的認定及其構形特點

90、“‘何所’十動詞”的內部結構層次

91、漢字起源研究述評

92、半坡刻符的性質及其與文字的關系

93、古漢字指事字的表義功能

94、形聲字起源試論

95、甲骨文形聲字研究

96、《說文》省聲研究

97、訓詁學與中學語文教學

98、淺談抒情文學的意境

99、通俗文學漫談

100、儒道文學觀之比較

101、從“詩言志”到“詩緣情而綺靡”的邏輯發(fā)展

102、魏晉南北朝時期文體論概述

【本文地址:http://m.aiweibaby.com/zuowen/2278060.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