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三年級語文下冊教案人教版9篇(模板)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6-06 13:34:46
2023年三年級語文下冊教案人教版9篇(模板)
時間:2023-06-06 13:34:46     小編:zdfb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應該怎么制定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年級語文教案人教版篇一

1、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培養(yǎng)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能力。

2、理解課文內容,對比露西的前后兩封信,想想你更喜歡哪封信呢?學會語言的運用技巧。

3、繼續(xù)培養(yǎng)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開展小組討論,理解、感悟課文。

2、運用已有的識字方法識字。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使學生懂得在困苦中尋找樂趣,懂得在親人面前要報喜不報憂,以免親人擔憂的道理。

2、懂得凡事都往好處想,這樣生活才能過得更美好。

引導學生多種方法識字,規(guī)范書寫生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1、初步體會當說話人在話語后面時的標點符號的使用方法。

2、懂得在親人面前要報喜不報憂的道理。

第1課時

一、談話激趣導入。

2、揭示課題:一封信。

二、初讀課文,識寫生字。

1、根據自讀提示,學生自讀課文。

師:這個故事就藏在課本的第35頁,讀之前看看老師給大家的小提示。

(1)自由大聲地朗讀課文,努力把課文讀通順。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把我會認的字畫上圓圈。難讀的地方多讀幾次。

(2)再讀,想一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識記生字。

(1)帶拼音認讀生字。

大家看,這里有這么多信封,只要孩子們能將上面的生字讀正確,我們就能順利地將信封打開。你能叫出它們的名字嗎?借助拼音讀一讀吧!

(2)去掉拼音認讀生字。

調皮的生字寶寶丟掉了它的帽子,你們還認識他們嗎?給你的同桌讀一讀吧!

(3)開火車讀生字。

(4)交流識字方法。

有什么好辦法能記住他們嗎?先跟你同桌交流交流!

老師也出幾個字謎考考大家!

(5)認讀詞語。

三、再讀課文,理解感悟。

1、請孩子們匯報課文講的是一件什么事?

(課文講了露西要給爸爸寫一封信,開始露西給爸爸報告家里的壞消息,后來在媽媽的提醒下,他向爸爸報告了媽媽的好消息。)

3、自由讀讀露西兩封信的內容,體會一下兩封信給你帶來的感覺。

四、寫字指導。

1、觀察要求寫的生字,說說在寫的時候應該注意些什么?

2、全班交流,互相提醒。

3、觀察“珠、圓、筆”,在寫的時候應該注意些什么?

4、教師在田字格中范寫。

5、學生描紅、練寫。

6、教師點評。

五、總結全文。

第2課時

一、聽寫詞語,復習導入

1、聽寫詞語。

2、對照批閱。

3、寫字指導。

二、理解過程,品味語言

1、學習第一封信。

請同學們自由讀第三自然段,邊讀邊思考:露西在信里告訴了爸爸哪些事?這些事都有一個什么共同的特點?找出相關句子畫下來!

2、匯報交流。

(1)重點句1“你不在,我們很不開心?!遍_門見山的告訴爸爸他們的生活不開心,這樣的信,爸爸看到以后會怎樣?只能徒增煩惱。

(2)重點句2“還有,家里的臺燈壞了,我們修不好。從早到晚,家里總是很冷清?!睆倪@句話看出爸爸不在的日子,家里的生活過得很不好。特別是“總是”一詞。

(3)學習用“總是”說一句話。

3、指導朗讀。

(1)師引讀。

(2)生領悟讀。

4、學習第二封信。

請自由讀課文7到14自然段,邊讀邊思考:露西在信里告訴了爸爸哪些事?這封信和第一封信的內容一樣嗎?他表達的是露西怎樣的心情?找出相關句子畫出來。

5、匯報交流。

(1)找出露西第二封信的內容,讀一讀。

(2)重點句子1“太陽閃閃發(fā)光。陽光下,我們的希比希又蹦又跳?!边@句話寫出了什么?也寫出了什么?(我們家的希比希過得很快活,我們也跟著過得很快活)

7、“還有,下個星期天我們去看電影?!眿寢屨f。這句話有什么特點?說話的人物在說的話的后面。仔細觀察它的標點符號,應該怎樣打標點?像這樣的句子還有哪些?在文中找找。

8、將露西寫的第二封信在課件上完整的呈現出來,再讀一讀。

三、對比分析,明白道理。

2、小組討論:你認為第一封信好些?還是第二封信好些?為什么?

3、明白其中的道理。

4、朗讀全文。

四、課堂延伸,拓展練習

你有親人不在身邊嗎?你有什么話想對他們說呢?請拿出本子,拿起手中的筆,一起來給遠方的親人寫一封信吧!注意信的書寫格式,試著寫一寫。

三年級語文教案人教版篇二

《孟母教子》

學習目標:

1、認識本課部分生字,會正確書寫“呆和沾”,理解新詞“沾沾自喜、憂心忡忡、慢條斯理”等詞語。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初步感受孟母教子的良苦用心,并通過小孟軻行為的轉變,懂得學習要戒驕戒躁,刻苦磨練,謙虛謹慎,才能不斷進步。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大意,積累好詞佳句,并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懂得學無止境,刻苦磨練的道理。只有謙虛謹慎、精益求精,才能不斷進步。

教學過程:

一、談話揭題

1、談談自己的母親。同學們,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人值得我們一輩子去記住。說一說,現在你的腦中印象最深的人是誰?

2、讀題質疑。(孟母為什么教?怎樣教?教得結果怎樣?)

二、讀文,初步感知人物

1、要解決這些疑問并不難,我相信只要認真讀書就可以解決了。先來看一看,讀書前有什么小提示。

出示要求:

(1)大聲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順句子,讀通課文。

(2)劃出文中喜歡的人物,與同桌交流互享。

2、交流生字新詞,初步感知孟軻

(1)不同方式讀:指名讀、開火車讀、齊讀、(適機評價)

(2)用上一兩個詞語,來說一說文中的人物。

三、品讀,學習孟母為什么要教子。

出示句子:“小孟軻天資聰穎,受到先生和長輩的寵愛,不禁沾沾自喜。這使孟母憂心忡忡。”指名讀。

1、結合學生對的發(fā)言,導入課文第一段學習。

2、讀一讀,說一說,孟母為什么要教子?

3、指導理解沾沾自喜,憂心忡忡

4、說話訓練:孟軻會怎樣沾沾自喜?孟母又會怎樣憂心忡忡?

5、指導有感情朗讀:帶上他們此時的心情讀。(多練習)

四、感知孟母教子的良苦用心

◆孟母看到孟軻沾沾自喜,僅僅是憂心忡忡嗎?她還在干什么?(想方法)出示句子:孟母思來想去,終于有了辦法。

讀一讀,說一說:從這句話里讀感受到了什么?(板書:日思夜想、終于)

◆孟母終于想出方法來了,那么這是一個什么方法呢?請同學們趕緊到文章里找一找,讀一讀吧!

交流學習:

1、說一說,課文哪幾個自然段介紹了這個方法?

2、出示課文的4-5自然段,自由讀一讀,說一說,從這兩段話里讀出了什么?

3、交流,從哪些地方看出外公箭法高超?(兩方面引導)

●外公百發(fā)百中百步穿楊

這兩個詞語的意思一樣嗎?文中是怎么寫的?劃一劃相關的詞語讀一讀。

●孟軻看呆了(指導書寫呆)

說話練習。此時此刻,你覺得孟軻心里在想什么?應該讀出什么樣的語氣。

●有感情朗讀。

◆學習第6自然段

孟軻感受到了母親的這一番良苦用心,所以這一夜(師出示句子),(生讀)小孟軻沒有睡好,他沒想到上山來,母親讓他明白了那么多道理。

(1)是呀,這一夜小孟軻是輾轉反側,睡不著覺,他在想什么呢?你又在想什么呢?同學們,拿出筆,把你想說的都寫下來吧!

(2)學生交流從中悟到的道理,并寫在稿紙上。

五、情感升華

母親用一生的時間都在教育孟軻,她成功了嗎?(補充介紹孟子相關資料)

孟母教子的故事還有很多,(出示幻燈)希望有興趣的同學多去讀讀這些優(yōu)美的故事。

最后,讓我們懷著一顆感恩的心走出我們的教室,走進我們的生活。(播放樂曲《感恩的心》樂曲中結束)


三年級語文教案人教版篇三

1、復習鞏固本課的生字新詞,聯(lián)系上下文解釋指定詞語,會寫6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了解蒲公英、蒼耳、豌豆是怎樣傳播種子的,培養(yǎng)學生對大自然熱愛的情感和觀察大自然的興趣。

知道三種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

理解課文中的重點詞語,知道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教學過程:

一、課前檢測:

1、出示字詞卡片,讀準字音

蒲公英旅行娃娃紛紛蒼耳山洼炸開蹦跳觀察

降落傘就得知識乘著帶刺鎧甲豌豆不信豆莢

已經如果準備好辦法啪的一聲四海為家許許多多

2、導入課題:

3、出示學習目標:

二、朗讀感悟:

1、學習課文第1節(jié)。

(1)默讀,找出不理解的詞語。(用“?”標出)

(2)重點理解:“孩子”、“長大”、“四海為家”、“旅行”四個詞語各表示什么意思?孩子:在本課指的是植物的種子。

長大:是指種子已經成熟。旅行:文中指植物的種子傳播出去。四海為家:指的是種子到處生根發(fā)芽。

(3)指導感情朗讀。

(4)這節(jié)提出了一個什么問題?課文講了哪幾種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

2、學習課文第2節(jié)。

(1)自由讀課文,找出疑難問題。

(2)學生質疑,全班討論釋疑。

蒲公英的種子是怎樣的?為什么離開媽媽?

結合理解重點詞語:降落傘

觀察實物,問:這里的降落傘指什么?(一朵毛茸茸的小花)紛紛:實物演示,讓學生說一說種子是怎樣飛的。(一個緊跟著一個沒有順序地隨風飛去。)誰能用“紛紛”說一句話。

準備:用準備說一句話。這里為什么說“準備”?(種子的毛茸茸小花是從蒲公英的孕育生長過程中具備的)。

(3)乘著風:投影出示“乘”的三個意思:讀一讀,選擇正確答案。(畫√)

(4)填空練習。蒲公英媽媽為孩子準備了( ),孩子( )離開媽媽。

(5)小結:蒲公英種子傳播需要哪兩個條件?板書:降落傘,風吹。

(5)指導感情朗讀。

(6)小結學習方法并板書。

3、學習課文第3節(jié)。

(1)用學習第2節(jié)的方法自學第3節(jié)。先找出疑難問題再四人一組討論。

(2)匯報自學情況。

重點理解“帶刺的鎧甲”。什么是鎧甲,在這里指什么?古代士兵身上穿的護身衣,用金屬和皮革連綴而成。學生觀察實物,手觸感覺它的堅硬。

(3)填空練習。蒼耳媽媽給孩子準備了( ),孩子( )離開媽媽。

(4)指導感情朗讀。

(5)小結并板書:蒼耳種子傳播需要哪兩個條件?(帶刺的鎧甲、動物帶)

4、運用同樣的學習方法自學第4節(jié)。

(1)自學后做填空練習。

豌豆媽媽給孩子準備了( ),讓孩子( ),豆莢炸開,孩子( )離開媽媽。

(2)提問板書:豌豆種子傳播需哪兩個條件?板書(豆莢、太陽曬)。

(3)指導感情朗讀。

( )豆莢炸開,孩子們( )離開媽媽。

①讀原句:豆莢炸開,孩子們離開媽媽。 ②填空后再讀一讀。 ③比較你喜歡哪句,為什么? ④讀第4節(jié)。

5、小結2、3、4節(jié)內容。

通過前邊的學習,我們了解了蒲公英、蒼耳、豌豆三種植物種子傳播的方法,知道種子傳播一要利用自身的條件、二要利用自然界的條件,這樣才能使自己的“孩子”四海為家。

6、背誦課文。(1)指導背誦的方法。 (2)擇段背誦。 (3)同桌

比背。

7.學習第5節(jié)。

(1)同學們還知道哪些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

(2)齊讀第5節(jié),背誦下來。

(3)為什么粗心的孩子得不到它?

三、總結:

學了《植物媽媽有辦法》這一課,大家有什么新的收獲?大自然還有許多奧秘等著大家去探索和發(fā)現,希望大家課后多到大自然中去走走,去看看藍天、白云,去了解更多了不起的植物媽媽。

四、課后檢測:完成小狀元p5:2、3、7

三年級語文教案人教版篇四

《孫中山破陋習》

【教學要求】

⒈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⒉學會默讀,講述故事。

⒊掌握課文主要內容,體會孫中山對纏足這一封建陋習的憎恨和他敢于同封建勢力作斗爭的精神。

【教具準備】

孫中山掛圖、插圖、投影片、詞卡。

【教學時間】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小朋友們,你們知道孫中山先生嗎?他是我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他從小就反對封建習慣勢力,今天我們要學習的一篇課文就是講他的這方面的故事的。

二、揭示課題:

⒈板書課題:

孫中山破陋習

⒉解釋課題:

⑴出示孫中山先生像。

⑵簡介孫中山。

⑶陋習:指不好的、不文明的、不合理的習俗。

三、初讀指導

⒈學習生字詞。

⑴給課文每個自然段寫上序號。默讀課文,畫出不認識不理解的詞語。

⑵會讀生字。

⑶理解下列詞語的意思。

空閑

廢除

纏足

痛苦

⒉檢查自學情況。

⑴出示詞語。

孫中山

挑柴

纏足

空閑

⑵指名讀詞語。要求:讀準字音。

⑶了解詞語掌握情況,重點理解下列詞語的意思。

纏足

廢除

⑷讀生字詞。

四、寫字指導:

⒈指導要點:

孫:偏旁最后一筆是提不是橫。

閑:外部的門各筆之間均不連筆。

纏:右部上端不能少寫一點。

⒉各人用鋼筆描紅。

五、布置作業(yè):

⒈讀、抄詞語。

⒉練讀課文。

⒊思考:課文主要說了一件什么事?用那幾個自然段寫了這件事?試著從事前、事件經過、事后這三方面把課文分成三部分。

第二課時

一、聽寫詞語。

二、學習課文:

⒈指名讀課文。

⒉指名把課文分為三部分。

⒊分部分講讀。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⑴指名讀

⑵這一自然段有幾句話?主要講了什么?

你們看,孫中山的姐姐事怎樣的一個女孩兒?(能干、活潑的女孩子)

⑶小結:

第一部分主要講孫中山有一個能干、活潑的姐姐。

⑷齊讀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第2~8自然段)

⑴指名讀。

⑵這七個自然段講的事一件什么事?(講的是孫中山反對媽媽給姐姐纏足的事)

⑶這件事事怎么發(fā)生的?齊讀第二自然段。(板書:痛苦、流淚)想象一下當時的境界。

為什么姐姐這么痛苦、流淚?請比較下面兩句話。

出示:媽媽正用一根布條,給姐姐纏足。

媽媽正用長長的布條,一道又一道給姐姐纏足。

比較:這兩句意思有什么不同?那一句好,為什么?

⑷出示投影片,指導看圖。

①分析圖片。

畫面上哪兩個人?屋子里坐著是什么人?她正在干什么?屋子外面站著的是什么人?他的神情態(tài)度怎么樣?為什么會這樣?

②小結圖意。

⑸孫中山看到姐姐纏足痛苦流淚,感覺怎樣?他向媽媽提出什么意見,媽媽是怎么說的?請齊讀第3、4自然段。

①從第三自然段看,孫中山反對給姐姐纏足的理由是什么?(姐姐受罪、不能干活)

②他向媽媽提出反對意見,媽媽是怎么說的?

③媽媽為什么嘆氣?可是媽媽又不能不這么做,為什么?說明了什么?

⑹孫中山聽了媽媽的話以后又是這么同媽媽爭辯的?有用嗎?

齊讀第5、6、7三個自然段。

⑺孫中山同媽媽爭辯沒有用?那么結果怎么樣?這件事使孫中山感到怎么樣?請齊讀第8自然段。

結果姐姐變得這么樣了?

⑻小結:

這一部分講的是孫中山反對給姐姐纏足的事。

⑼齊讀第二部分。

三、布置作業(yè):

⒈讀課文,練習講述整個故事。

⒉復習。

第三課時

一、講述課文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

⒈指名讀。

⒉辛亥革命成功是這么回事?(教師介紹:辛亥革命)

⒊首先廢除纏足陋習,表現了孫中山怎么樣的精神?這件事有什么重大意義?

⒋看書上的插圖。

教師講述:孫中山先生_了清政府,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功勞偉大。人民為了紀念他為他立了銅像。

⒌小結。

這一部分講的是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成功后,首先廢除了纏足陋習。

⒍齊讀第3部分。

二、總結:

這篇文章寫的是孫中山小時候看到姐姐被纏足帶來的痛苦,在辛亥革命成功后,首先廢除了纏足陋習的事,表現了他對封建勢力的痛恨以及敢于同封建勢力作斗爭的精神。

三、作業(yè):

⒈默讀全文:練習講說這個故事。

⒉指名說這個故事,師生評議。

⒊同座二人練習。

三年級語文教案人教版篇五

《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教學目標:

1、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能背誦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2、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身居外地在重陽節(jié)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背誦古詩。

2、教學難點:通過語言文字體會詩人身居外地在重陽節(jié)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

課前準備:錄音機、磁帶、卡片

教學過程:

一、讀題質疑,直奔中心

1、師:王維是唐代一位大詩人,他寫了一首有名的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齊讀這首詩)。課文用最膾炙人口的一句作為課題。

2、齊讀課題,找出課文圍繞課題的哪個詞來寫的。(思親)

3、學生圍繞“思親”質疑。(①為什么思親?②怎樣思親?)

二、詩文對照,讀中解疑

(一)細讀第一自然段

1、自由讀,思考問題:為什么思親?讀后討論

(因為詩人獨自一人,少小離家,離家之遠—在長安離家之久—已兩年,所以思親之情油然而生。)

2、出示: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詩文對照,說說詩句的意思。

3、指導感情朗讀。(“不知不覺已經兩年了”讀得稍緩,帶些傷感。)

(二)細讀第二自然段

1、師引讀:恰逢一年一度得重陽節(jié)又到了(生接讀第二自然段)。

2、文題對照,理解“倍”的意思。

3、自由讀第二自然段。說說你覺得哪些詞用得好。(交流后出示卡片:一年一度、扶老攜幼、興高采烈、登高游玩、家家戶戶)

4、用上這些好詞說說詩人為什么“倍思親”。看誰用的好詞多。

5、出示: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詩文對照,說說詩句的意思。

6、指導感情朗讀。(一、二、三句讀出人們歡度佳節(jié)的熱鬧、愉快氣氛;第四句聲音放低,速度放緩,讀出王維的孤獨與寂寞,深深的思念之情。)

(三)細讀第三自然段

1、配樂范讀第三自然段,讓學生體會詩人的心情。

2、自由讀,討論問題:王維是怎樣思親的?(前半段:王維思念以前與兄弟們歡度重陽節(jié)的情景。后半段:王維遙想此時兄弟們是怎樣思念他的。)

3、學習前半段。(1、一邊配樂,一邊讓學生默讀,啟發(fā)學生想象:“總要”、“頭插茱萸”、“手挽著手”、“登高遠眺”的情境,體會如今“天各一方”、“不能相會‘的遺憾。2、指導感情朗讀。)

4、學習后半段。抓住“一定也在思念我“、無限深情地說……”反復指導朗讀,讓學生感受詩人內心的激動與神往。

5、出示: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詩文對照,理解詩句的意思。

(四)細讀第四自然段

1、王維此時的心情可用書上的哪句話表達?(王維思緒萬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2、指導感情朗讀第一句

3、聯(lián)系上文,體會王維的思緒萬千。(兩個省略號)

4、師:他提起筆寫下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

5、出示古詩,配上樂曲,讓學生扮演詩人,上臺誦讀。

設計意圖:

一、繞課題質疑

課題常常是課文的“眼睛”,而“眼睛”又是“心靈的窗戶”。因此,對課文題目質疑問難往往是打開理解課文的“窗戶”。抓住課題中重點詞語—“思親”質疑問難,是訓練學生見題思考的能力,通過對“思親”的質疑,學生能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結構形式,同時也抓住了這篇文章的中心內容。

“為什么思親?”和“怎樣思親?”是理解全文,體會詩人思想感情的關鍵,具有“牽動”全文的作用。教師只要抓住這兩個問題,就能順利地開展本課的閱讀教學。

二、抓好詞練說

“運用從模仿開始”。針對第二段好詞多的特點,讓學生多讀后找出好詞,引導學生練說。這樣,課文規(guī)范的語言就會逐漸成為學生的語言的一部分,學生也在自己的語言實踐中加深了對詞的理解。同時還能使學生體會出詩人思念親人的感情在此佳節(jié)更加濃烈了。

三、創(chuàng)情境激情

1、在教學第三段前,先讓學生靜聽一分鐘音樂,能感染學生,誘發(fā)學生的情感,再聲情并茂地范讀,能引生入境,使學生與詩人共鳴:共思、共憂、共吟,有利于學生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2、在指導學生背誦古詩時,教師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景氛圍,給學生提供自我表現的天地,能使學生產生一種學習的內驅力,一種學習的激情,產生主動參與的愿望,從而增強自我的學習意識。

四、扣文解詩意

在整堂課的設計中,我總把詩與文有機結合,相互對照。讓學生在文的環(huán)境中解詩意,降低了學詩的難度,有助于學生體會詩的意境和感情,使學生印象深刻,記憶牢固。

三年級語文教案人教版篇六

《曹沖稱象》講的是曹操的小兒子曹沖想出辦法稱象的故事,表現了曹沖愛動腦筋、善于觀察、富于聯(lián)想的特點,也說明了遇事動腦筋、想辦法,就能解決難題曹沖的年紀與學生相仿,且這個故事趣味性強,學生必將產生濃厚的閱讀興趣。課文第四自然段是重點內容曹沖利用水的浮力,用將大象和石頭等量代換的方法來稱象,令人驚嘆。

《曹沖稱象》是一個民間方為流傳的歷史故事。課文通過對曹沖稱象的具體方法和步驟的介紹以及與大臣們方法的對比,表現了曹沖愛動腦筋,善于觀察,富于聯(lián)想的品質。故事情節(jié)曲折生動,引人入勝,語言通俗易懂。教學時,要避免分析,而應該結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啟發(fā)思考,鼓勵學生創(chuàng)新,訓練學生的思維和表達能力。低年級的小學生喜歡聽故事,愛動手,好奇心強。教學中,教師充分引導學生在掌握字詞,熟讀課文的基礎上,進行充分的討論交流,動手實踐,拓展學生思維的空間。

1、學生認識“稱、象”等11個生字,會寫“再、象”等8個字,能用“一邊……一邊……”說話。

2、教師指導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能讀好對話表達的意思。

3、教師通過稱象辦法引導讓學生喜愛曹沖這位愛動腦筋的想辦法的小朋友,能從他稱象的故事中受到啟發(fā),并想出其它巧妙的稱象辦法。

4、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表達能力,愿意主動給家人講《稱象》的故事。

識字、寫字,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1、通過讀、思、述、議、演示、觀察等學習活動,感悟曹沖稱象辦法的巧妙,教師引導讓學生喜愛曹沖這位愛動腦筋的小朋友,能從他稱象的故事中受到啟發(fā),并想出其它巧妙的稱象辦法。

2、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表達能力。

講授法演示法練習法讀書指導法

1、多媒體課件

2、模擬稱象的道具:如裝水的玻璃缸、塑料肥皂盒蓋、玩具象(要有一定的重量)、小石塊等去體驗稱象過程。

一、趣味導課

同學們,你們見過別人稱東西嗎?都用什么稱呀?(出示秤稱實物畫面)那,大家見過有人稱大象嗎?(出示大象畫面)是呀,大象又高又大,怎樣稱出它的重量呢?今天我們學習一個古代故事《曹沖稱象》。(教師出示第一張有課題的幻燈片)

(設計意圖:本課內容充滿童趣,談話直奔課文主旨,吸引學生,激發(fā)學習興趣。)

二、認讀詞語:

教師提出要求引導學生初讀課文,然后溫馨提示:自由讀文,畫出生字,了解內容。

1、學生輕聲自讀課文,要求畫出生字,讀準字音,不丟字,不掉字。

2、指名讀課文。強調重點字的讀音:如“稱、官、員、堵、議、桿、秤沿”等字的讀音。(教師出示第2-3張幻燈片,引導學生讀準生字,重點指導“稱、官、堵、沿”的寫法)

3、利用生字課件(教師出示第4張幻燈片)同桌之間互相指認部分生字,適當用生字練習組詞或說話,共同識記,然后在書中給生字注音。

4、小組同學合作,幫助認字有差距的同學學會生字。(引導學生充分自學,發(fā)揮合作學習的優(yōu)勢,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學習慣。)

三、整體感知:

1、教師引語:“曹沖為什么要稱象”、“曹沖想用什么方法稱象”、“大象到底有多重”等問題是我們要讀書弄懂的重要問題,下面請你們輕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先標出課文有幾個自然段,然后一邊讀,一邊想,課文中講了一件什么事?(教師出示第5張幻燈片引導學生學習)

(1)學生讀書后知道本文講的一件事情:這篇課文主要講了曹沖小時候想辦法稱象的故事。(教師點播第5張幻燈片后面的部分出現故事內容)

(2)教師出示幻燈片第6張引導學生想一想:課文中是怎樣描寫這頭大象的呢?用“~~~”畫出文中的句子,并根據文中描寫的內容畫一畫大象的樣子。

(1)指名朗讀第一自然段

(2)學習第二自然段,感悟大象“又高又大”。(教師出示第7張幻燈片引導學生感悟大象的樣子)

a.指名朗讀

b.學生畫出寫大象又高又大的語句,互相交流再出示“這頭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墻,腿像四根柱子”這個句子,指導朗讀,體會大象“又高又大”。

c.教師引導學生說出“你是從哪些話中看出大象又高又大”?教師激發(fā)學生想象,發(fā)展思維和語言,學生說出:大象的身子像一堵墻,腿像四根柱子。(教師出示第8張幻燈片引導學生感受到大象的身子像墻,腿像柱子。)

d.教師引導學生朗讀句子,讀出驚奇、疑問的語氣。

e.教師引導:“像……像……”這兩個比喻句把大象的高大寫得既生動又形象。請你仿照這個句子說一說:()像(),()像()。(教師出示第9張幻燈片引導)

f.教師(教師出示第10張幻燈片引導)引導學生看圖說話,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墻,腿像四根柱子,耳朵像,鼻子像,尾巴像。

(1)四個同學一組,分角色練習朗讀,再互換角色朗讀,(教師出示第11張后半部分幻燈片引導學生讀句子)曹操問:“誰有辦法把這頭大象稱一稱?”有的說:“得造一桿大秤,砍一棵大樹做秤桿。”有的說:“有了大秤也不成啊,誰有那么大的力氣提得起這桿大秤呢?”也有的說:“辦法倒有一個,就是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塊一塊的再稱?!辈懿俾犃酥睋u頭。

官員們

造大秤稱大象(教師出示第12張幻燈片引導)

宰大象稱大象(教師出示第13張幻燈片引導)

曹操不滿意(教師出示第14張幻燈片引導)

(1)自由朗讀,要求讀熟:曹操的兒子曹沖才7歲,他站出來說:“我有個辦法。先把大象趕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著水面,在船舷上畫一條線。再把大象趕上岸,往船上裝石頭,裝到船下沉到畫線的地方為止。然后,稱一稱船上的石頭。石頭有多重,就知道大象有多重了?!?教師出示第16張幻燈片引導小組合作學習)

(2)(教師出示第17--19張幻燈片引導小組合作學習)幻燈片上按照“先……再……然后……”等表示承接關系的詞語出示句子,讓同桌之間互相說說曹沖稱象的辦法再指名學生說,師生共同評價,看是否把曹沖稱象的辦法說清楚了。

(3)實驗演示指名學生上講臺,一邊說一邊通過道具實驗演示曹沖的稱象辦法教師提醒全班學生認真觀察。(教師出示第20張幻燈片引導學生演說曹沖稱象的步驟。)

a、造一桿大秤,砍一棵大樹做秤桿。

b、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塊一塊的再稱。

c、把大象趕到船上,用船來稱。

d、思考、討論:曹沖的稱象辦法好嗎?為什么?

(通過討論,使學生知道用船代替秤,解決了提不動的難題;用石頭代替大象,解決不能把大象宰割成一塊一塊稱的問題,從而認識到曹沖聰明、善于觀察事物、愛動腦筋。)

5、(教師出示第22張幻燈片)啟發(fā)學生說出其他更好的稱象辦法:曹沖才7歲,就這么聰明,你也跟他差不多年紀,在我們科技進步的今天你還有其他更好的稱象辦法嗎?同桌互相說一說,看看誰的方法最簡便最不傷害大象!

(通過教師啟發(fā)學生說出在我們科技進步的今天還有其他更好的稱象辦法,使學生的思維更有新意。)

四、課堂作業(yè):

一()大象一()墻

一()柱子一()大秤

一()大船一()石頭

五、拓展延伸:

(教師出示第24張幻燈片)引導學生回家做拓展作業(yè):

a、結合現在的條件,你有什么稱象的好辦法請寫出來?

b、給爸爸媽媽講故事。

六、板書設計:

曹沖稱象

大象身子像一堵墻,腿像四根柱子

三種方法稱象:

1、造一桿大秤稱象(官員說)

2、宰大象割肉再稱(官員說)

3、把大象趕上船來稱(曹沖說)

曹沖說的第三種辦法好:曹沖聰明、善于觀察事物、愛動腦筋。

三年級語文教案人教版篇七

1、聰明在于學習,天才在于積累。(列寧)

2、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毛澤東)

3、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周恩來)

4、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勞動的結果。(宋慶齡)

5、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高爾基)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王維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望天門山》唐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飲湖上初晴后雨》北宋蘇軾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夜書所見》葉紹翁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小兒垂釣》胡令能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杜牧)

*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

* 水南水北重重柳,山后山前處處梅。(王安石)

* 溫故而知新:溫習已聞之事,并且由其中獲得新的領悟;

*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簬讉€人一起走路,其中必有值得我學習的老師。

*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是聰明的。指做學問態(tài)度要端正,也指做人要誠實。

*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 峨眉天下秀,三峽天下雄。

* 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

* 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

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

山花對海樹,赤日對蒼穹。

秋月白,晚霞紅,水繞對云橫。

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

正月菠菜才吐綠,二月栽下羊角蔥;三月韭菜長得旺,四月竹筍雨后生;

五月黃瓜大街賣,六月葫蘆彎似弓;七月茄子頭朝下,八月辣椒個個紅;

九月柿子紅似火,十月籮卜上秤稱;冬月白菜家家有,臘月蒜苗正泛青。

匆匆地離開 悄悄地說話 輕輕地撫摸 甜甜地笑了

快活地歌唱 拼命地工作 好奇地盯著 認真地寫字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遠近聞名 黑白相間 輕重倒置 舍近求遠 頭重腳輕 積少成多

異口同聲 左鄰右舍 里應外合

風餐露宿 日夜兼程 滿載而歸 如愿以償 沒精打采

沉默不語目不轉睛 恍然大悟 五湖四海

舉世聞名 高樓大廈應有盡有

嚴嚴實實 來來往往 舒舒服服 確確實實

又松又軟 又香又脆 又唱又跳 又說又笑

不慌不忙 不緊不慢 不知不覺 不聞不問

傲慢---謙虛 懦弱—勇敢 丑陋—美麗 愚蠢—聰明

外貌:圓溜溜 胖乎乎 紅撲撲 水汪汪

神態(tài):笑呵呵 樂陶陶 喜滋滋 笑嘻嘻

景物:靜悄悄 霧沉沉 雨蒙蒙 白茫茫

顏色:綠油油 黑糊糊 白花花 金燦燦

牽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

薔薇綻開了笑臉。

萬壽菊欣然怒放。

月光花舒展開自己的花瓣。

睡蓮從夢中醒來。

煙草花在暮色中蘇醒。

曇花含笑一現。

(假裝 假日 ) (問好 好奇) (發(fā)現 白發(fā)) ( 晃眼 搖晃) ( 朝向 朝霞)

金黃 杏黃 橙黃 鵝黃

火紅 粉紅 橘紅 桃紅

嫩黃 翠綠 碧綠 墨綠

寶藍 碧藍 蔚藍 湛藍

玩耍 雜技 推開 講究 山峰 郊外 誠實 紀律

重要 一朵 準確 窮苦 蜜蜂 膠水 城市 記者

草坪 評價 蘋果 干燥 急躁 做操

分辨 辮子 花瓣 俄國 嫦娥 饑餓

三年級語文教案人教版篇八

《放飛蜻蜓》

教學目標:

1、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有生字組成的詞語;

3、憑借對課文的朗讀感悟,對資料的合理運用,了解有關蜻蜓的有關知識,懂得蜻蜓是人類的好朋友,激發(fā)學生保護有益動物的思想感情;并體會到老一輩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對下一輩的關懷愛護和諄諄教導。教學重、難點重點:憑借對課文的朗讀感悟,有選擇地運用摘抄有關蜻蜓知識的資料,豐富對蜻蜓的認識,懂得蜻蜓是人類的好朋友,激發(fā)學生保護有益動物的思想感情;并體會到老一輩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對下一輩的關懷愛護和諄諄教導。教學難點:有選擇地運用摘抄有關蜻蜓知識的資料,豐富對蜻蜓的認識。

教學步驟

導入課文

1、繼續(xù)學習放飛蜻蜓,請同學們回憶,課文圍繞蜻蜓只要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2、教師介紹陶行知

(1)學生回憶課文的主要內容法。

(2)學生了解陶行知語文閱讀教學要走兩個來回:由整體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體。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對課文內容的回憶概述,既鍛煉了語言的表達能力,也對內容有個整體的感知,同時介紹陶行知先生,為接下來的教學打下基礎。

指導精讀,感悟知情:

1、走近蜻蜓

2、走近陶行知學習重點詞語,體會陶先生對孩子的關愛和尊重。

反復練讀,深化感情

拓展、延伸

作業(yè)1:借助教材,走近蜻蜓(出示蜻蜓休息實物圖)

1、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從陶行知和孩子們的對話中,你對蜻蜓有了哪些了解?(請同學們打開書,在課文中找一找,畫一畫)

2、交流:可以用我知道了還知道了3、理解七嘴八舌

3、媒體出示:陶行知說:據說,在它這個說法正確嗎?據說這個詞語說明了什么?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誰查找了資料?請你為大家作介紹。

4、引讀:它的眼睛很,結構是由可以6、指導朗讀蜻蜓的眼睛很特別,那讀的時候要注意哪些詞語,才能讀出它的特點呢?

作業(yè)2:活用資料,走近蜻蜓

1、關于蜻蜓,同學們手中還有一份資料,大家都讀過了吧?你能借助資料把蜻蜓介紹得更加具體嗎?

2、如說我們可以選擇一個方面來作補充。課文介紹了蜻蜓吃蒼蠅、蚊子、孑孓,但沒講吃多少,資料上是怎樣說的?

3、看看介紹蜻蜓眼睛和尾巴上你還有沒有補充?

4、創(chuàng)設情境,在言語交際中走近蜻蜓。同學們介紹了這么多蜻蜓的知識,老師也感到受益匪淺,也喜愛上蜻蜓了。瞧,這位同學也很喜愛蜻蜓,他在干什么呢?(用網兜捉蜻蜓)你想對他說些什么?

5、交際訓練。(注意教師角色的轉換)現在老師就是這位同學捕捉蜻蜓的同學,你想對我說什么?

過渡:蜻蜓是飛行家,是捕蟲能手,是我們的朋友孩子們入神地聽著陶行知先生的話。

6、讀了課文,你對陶先生這位教育家有什么影象?

7、再讀一讀課文,把文中描寫陶先生說話時的神態(tài)、動作的詞語畫出來,體會一下,陶先生是一位怎樣的教育家?

三年級語文教案人教版篇九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復習鞏固本課的生字新詞,聯(lián)系上下文解釋指定詞語,會寫6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了解蒲公英、蒼耳、豌豆是怎樣傳播種子的,培養(yǎng)學生對大自然熱愛的情感和觀察大自然的興趣。

教學重點:知道三種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課文中的重點詞語,知道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課前檢測:

1、出示字詞卡片,讀準字音

蒲公英 旅行 娃娃 紛紛 蒼耳 山洼 炸開 蹦跳 觀察

降落傘 就得 知識 乘著 帶刺 鎧甲 豌豆 不信 豆莢

已經 如果 準備 好辦法 啪的一聲 四海為家 許許多多

2、導入課題:

3、出示學習目標:

二、朗讀感悟:

1、學習課文第1節(jié)。

(1)默讀,找出不理解的詞語。(用“?”標出)

(2)重點理解:“孩子”、“長大”、“四海為家”、“旅行”四個詞語各表示什么意思?孩子:在本課指的是植物的種子。

長大:是指種子已經成熟。 旅行:文中指植物的種子傳播出去。 四海為家:指的是種子到處生根發(fā)芽。

(3)指導感情朗讀。

(4)這節(jié)提出了一個什么問題?課文講了哪幾種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

2、學習課文第2節(jié)。

(1)自由讀課文,找出疑難問題。

(2)學生質疑,全班討論釋疑。

蒲公英的種子是怎樣的?為什么離開媽媽?

結合理解重點詞語:降落傘

觀察實物,問:這里的降落傘指什么?(一朵毛茸茸的小花) 紛紛:實物演示,讓學生說一說種子是怎樣飛的。(一個緊跟著一個沒有順序地隨風飛去。)誰能用“紛紛”說一句話。

準備:用準備說一句話。這里為什么說“準備”?(種子的毛茸茸小花是從蒲公英的孕育生長過程中具備的)。

(3)乘著風:投影出示“乘”的三個意思:讀一讀,選擇正確答案。(畫√)

a)搭坐公共交通工具。b)表示利用條件。c)登,由低處到高處。d)進行乘法運算

(4)填空練習。蒲公英媽媽為孩子準備了( ),孩子( )離開媽媽。

(5)小結:蒲公英種子傳播需要哪兩個條件?板書:降落傘,風吹。

(5)指導感情朗讀。

(6)小結學習方法并板書。

3、學習課文第3節(jié)。

(1)用學習第2節(jié)的方法自學第3節(jié)。先找出疑難問題再四人一組討論。

(2)匯報自學情況。

重點理解“帶刺的鎧甲”。什么是鎧甲,在這里指什么?古代士兵身上穿的護身衣,用金屬和皮革連綴而成。學生觀察實物,手觸感覺它的堅硬。

(3)填空練習。蒼耳媽媽給孩子準備了( ),孩子( )離開媽媽。

(4)指導感情朗讀。

(5)小結并板書:蒼耳種子傳播需要哪兩個條件?(帶刺的鎧甲、

動物帶)

4、運用同樣的學習方法自學第4節(jié)。

(1)自學后做填空練習。

豌豆媽媽給孩子準備了( ),讓孩子( ),豆莢炸開,孩子( )離開媽媽。

(2)提問板書:豌豆種子傳播需哪兩個條件?板書(豆莢、太陽曬)。

(3)指導感情朗讀。

( )豆莢炸開,孩子們( )離開媽媽。

①讀原句:豆莢炸開,孩子們離開媽媽。 ②填空后再讀一讀。 ③比較你喜歡哪句,為什么? ④讀第4節(jié)。

5、小結2、3、4節(jié)內容。

通過前邊的學習,我們了解了蒲公英、蒼耳、豌豆三種植物種子傳播的方法,知道種子傳播一要利用自身的條件、二要利用自然界的條件,這樣才能使自己的“孩子”四海為家。

6、背誦課文。(1)指導背誦的方法。 (2)擇段背誦。 (3)同桌

比背。

7.學習第5節(jié)。

(1)同學們還知道哪些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

(2)齊讀第5節(jié),背誦下來。

(3)為什么粗心的孩子得不到它?

三、總結:

學了《植物媽媽有辦法》這一課,大家有什么新的收獲?大自然還有許多奧秘等著大家去探索和發(fā)現,希望大家課后多到大自然中去走走,去看看藍天、白云,去了解更多了不起的植物媽媽。

四、課后檢測:完成小狀元p5:2、3、7

【本文地址:http://m.aiweibaby.com/zuowen/2376895.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