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得到了一些心得體會以后,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能夠給人努力向前的動力。那么你知道心得體會如何寫嗎?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心得體會吧,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紅色文化心得體會篇一
扎西縣,位于川西北的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素有“中國蘋果原鄉(xiāng)”之美譽。這個美麗的地方,不僅擁有絢麗多彩的自然風光,還孕育了獨特的紅色文化。在扎西縣參觀紅軍長征紀念館的過程中,我深受教育和感動。下面,我將結合個人體驗與體會,談談對扎西紅色文化的心得。
第一段:紅色文化的歷史淵源
扎西縣是經過紅軍長征的重要通道之一,這里曾經是紅軍長征的重要駐扎地之一。在紅軍長征紀念館里,我看到了當年紅軍戰(zhàn)士們浴血奮戰(zhàn),生死離別的場景。他們憑借堅定的信念和英勇的精神,披荊斬棘,艱苦奮斗,為中國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紅色文化正是在這里烙印于人們的心靈深處。我們應該銘記歷史,傳承紅色精神。
第二段:扎西紅色文化的獨特內涵
紅軍長征紀念館陳列著大量生動的實物和圖片,其中有很多都是在這一片土地上發(fā)生的真實故事。在這里,我感受到了紅軍的樂觀積極,無論困境如何,都堅持著堅定的信念,百折不撓地前行。同時,紀念館還展示了紅軍戰(zhàn)士們的軍旗和紀律,他們時刻牢記著共產主義信仰,保持著共產黨員的紀律。通過參觀紅軍長征紀念館,我深深感受到紅軍精神的偉大和扎西紅色文化的獨特內涵。
第三段:紅色文化對當?shù)氐挠绊?/p>
扎西縣從長征時期就開始發(fā)展紅色旅游,利用紅軍長征的紅色資源吸引游客,推動當?shù)亟洕l(fā)展。扎西縣還注重培育紅色文化人才,通過舉辦各類紅色文化活動,提高人們對紅色文化的認同感和對紅軍精神的理解。這些努力讓當?shù)厝烁惺艿郊t色文化的力量并從中受益。同時,紅色文化也吸引大量的游客前來參觀,推動了扎西縣旅游業(yè)的發(fā)展。
第四段:扎西紅色文化的現(xiàn)實意義
紅色文化對于中國人民來說,有著深遠的現(xiàn)實意義。紅軍長征是一段艱苦卓絕的歷史,這段歷史告訴我們,在困難面前永不言敗,勇往直前才能取得成功。紅色文化也告訴我們,應該堅持正確的道路,堅定自己的信仰,為實現(xiàn)中國夢而奮斗。扎西紅色文化展現(xiàn)出了中華民族的剛毅和堅韌,給我們更多的信心和力量。
第五段:個人的心得體會
參觀扎西紅軍長征紀念館,我深受觸動。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應該學習紅軍戰(zhàn)士們堅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撓的精神,牢記歷史,追求真理,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同時,我們也要傳承紅色文化,保持良好的革命傳統(tǒng),將正能量傳遞給更多的人,推動社會的進步。
扎西紅色文化的歷史淵源、獨特內涵、對當?shù)氐挠绊?、現(xiàn)實意義以及個人的心得體會,這些都讓我深深感受到了扎西紅色文化的偉大和獨特。充分享受美麗自然風光的同時,我們也應該重視紅色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將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為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貢獻力量。紅色文化,不僅是扎西縣的寶貴財富,更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紅色文化心得體會篇二
蒙山從這里崛起,多少沂蒙兒女在這里前仆后繼;千里沂河從這里縱橫而過,哺育了多少華夏兒女;王羲之從這里誕生,奧運圣火在這里傳遞??誰不說俺家鄉(xiāng)好,一首《沂蒙山小調》傳唱大江南北!我的家鄉(xiāng)是山東臨沂,我為自己是一個臨沂人而驕傲!
臨沂歷史悠久,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早在四、五十萬年以前,人類的祖先就在這塊土地上創(chuàng)造了遠古文明。二十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早期的文化遺存在境內有多處發(fā)使用文字符號,現(xiàn)沂河和沭河流域發(fā)現(xiàn)的近百處細石器文化遺存,是一、二萬年前的人類所創(chuàng)造。
臨沂這里才人輩出,盡顯文韜武略“魯南古城秀,瑯琊圣賢多”。歷史上孔子72賢徒,有13人在臨沂,著名的24孝,臨沂就有7孝。這里有三國蜀漢最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他被推為智慧化身;“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是忠君的典型。一首《出師表》更是讓他流芳百世!這里是宗圣曾子的誕生地,“吾日三省吾身”這是他留給是人的教導。這里有南朝宋文學家鮑照,算圣劉洪;這里有“鑿壁偷光”的典范匡衡,臥冰求鯉”的主人翁王祥;這里還有秦國大將蒙恬,抗日名將左寶貴···他們留給世人的不僅是歷史的的文物,更多的是精神的財富。
臨沂是享譽海內外的“書圣故里”,別稱書城、書法城、書法圣城。臨沂有著歷史上悠久而濃郁的書法文化,這里生過一代“書圣”王羲之,與羲之有“二王”之稱的王獻之,大書法家顏真卿、羊欣等。
王羲之故居位于臨沂市洗硯池街20號,為古典園林式建筑。一期占地面積約28畝,建筑面積300余平方米。洗硯池正對大門,占地5畝。傳說,王羲之幼年時刻苦練字后即到池中洗刷硯臺,長時間后以至于池水呈墨色,于是人們名曰“洗硯池”。在洗硯池的北面約10米,即是高出地面2米的曬書臺,有150平方米,為當時王家曬書之所。在曬書臺北面約10米處,有5間仿古建筑,占地200平方米,是現(xiàn)代人修的瑯琊書院,里面珍藏的王羲之的碑貼、碑刻,以及書法名家的真跡。在故居西側是百米長的書法碑廊,均為當代書法名家的手跡。東側則是亭榭、小橋及一片片竹林,景色宜人。
物產的豐富、食俗的久遠、使沂蒙人民流傳下來許多獨具特色的食品,如:糝、八寶豆鼓、民間伏醬、六姐妹煎餅、莒南鍋餅、沂水豐糕、郯城挎包火燒等都是沂蒙獨有的地方小吃;能登大雅之堂的沂蒙菜有:光棍雞、蒜泥魚、燴肉絲魷魚、蒙山全蝎、莒南爐肉等都是土生土長的民間特色菜;檔次較高的飯店流行的新潮菜有:果味銀杏、燈籠蝦片、龍珠鮑翅、清湯烏穗、桃源燜魚頭、甲魚丸子等已成沂蒙美食的新族。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除蘭陵老字號的蘭陵酒外,還有沂蒙老曲、銀麥啤酒、金銀花茶等頗具特色的美食,為沂蒙山區(qū)悠久的飲食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之具有了豐厚的文化內涵。獨特的沂蒙飲食文化,是辛勤的沂蒙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勞的雙手實踐的結果。但上千年的飲食文化、技藝,其史料多數(shù)散亂不全,傳統(tǒng)技藝頗多失傳,將其搜集整理,并系統(tǒng)歸納絕非易事,該書編者本著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對沂蒙美食的過去和現(xiàn)在進行了一次科學的總結,由于受時間、資料、水平限制,不足之處在所難免,但本書編者志在弘揚沂蒙傳統(tǒng)飲食文化,使之不斷得到繼承和完善,這無疑是為沂蒙飲食業(yè)的繁榮做出了一大貢獻。
臨沂小吃糝,臨沂地區(qū)的風味小吃。因其香辣可口、肥而不膩、祛風除寒、開食健胃實為眾人所喜愛,早晨喝糝系臨沂傳統(tǒng)食俗?!凹R”(臨沂方言中念sa四聲)在文字上講是用肉作成的湯羹,僅在臨沂或臨沂人的飯店中才能見到。相傳是古代西域回族的一種早餐食品。最初由元朝大都一對回民夫婦來臨沂經營,當時叫“肉糊”,后來仿制者越來越多,明朝時期定為“糝”。臨沂煎餅,是沂蒙山區(qū)民間傳統(tǒng)家常主食,也是久負盛名的地方土特食品。臨沂煎餅歷史悠久,相傳孟姜女哭長城,所帶食物即煎餅。清代蒲松齡在其《煎餅賦》中寫到,“煎頭則合米豆為之,齊人以代面食”,“圓如銀月,大如銅缸,薄如剡溪之紙,色如黃鶴之翎,此煎餅之定制也?!笔秤眉屣炐枰^長時間的咀嚼,因而可生津健胃,促進食欲,促進面部神經運動,有益于保持視覺、聽覺和嗅覺神經的健康,延緩衰老,不失為一種保健食品。
地處沂蒙老區(qū)的臨沂市,紅色旅游資源豐富,被譽為華東“小延安”。在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沂蒙老區(qū)是著名的革命根據(jù)地、山東解放區(qū)的首府和華東地區(qū)革命斗爭的指揮樞紐,劉少奇、徐向前、羅榮桓、陳毅、粟裕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里戰(zhàn)斗、生活過,留有大量的革命遺跡?!耙拭赡赣H”、“沂蒙紅嫂”、“沂蒙六姐妹”的故事代代流傳。業(yè)已形成的“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chuàng)業(yè)、無私奉獻”的沂蒙精神。
孟良崮旅游區(qū),教育之旅。孟良崮旅游區(qū)位于臨沂市蒙陰縣和沂南縣交界處,屬蒙山山系,主峰海拔575.2米,面積1.5平方公里。相傳宋朝楊家軍將領孟良曾屯兵于此,故名。1947年5月,華東野戰(zhàn)軍在陳毅、粟裕的指揮下,在孟良崮一舉殲滅了國民黨的精銳部隊——整編七十四師,擊斃該師師長張靈甫,孟良崮由此而名揚海內外。
沂蒙山根據(jù)地是中國四大根據(jù)地之一,位于山東省沂水縣夏蔚鎮(zhèn)王莊境內,是山東省省委前身,原蘇魯豫皖邊區(qū)省委所在地,中共中央山東分局在這里創(chuàng)建,山東黨報《大眾日報》在這里創(chuàng)刊,八路軍山東縱隊在這里成立,孟良崮戰(zhàn)役陳毅和粟裕指揮所原址就座落于景區(qū)內,建于清朝年間至今保存最完好的圣母山圣母堂及哥特式建筑天主教堂,經歷一百多年仍屹立于景區(qū)內。這里還是德國大櫻桃在中國最早的發(fā)源地,每年的五月中旬到六月份景區(qū)都舉行萬畝櫻桃采摘節(jié)。這里不僅是中國紅色旅游的圣地,而且還是綠色沂蒙風情典型代表,這里還是代表《紅嫂》精神的沂蒙頌發(fā)源地。是國防教育基地,革命老區(qū)夏令營接待中心,愛國教育基地,社會實踐基地,全國百家紅色旅游區(qū)。
華東革命烈士陵園,緬懷革命的先驅。位于臨沂市城區(qū)金雀山腳下,沂河西岸。1949年4月,山東省人民政府為紀念在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中犧牲的華東地區(qū)革命烈士而建。是華東地區(qū)最大的革命烈士陵園。
譽為“中國地下河漂流第一洞”。山東地下大峽谷旅游區(qū)以保護性開發(fā),永續(xù)利用,可持續(xù)發(fā)展為原則,以壯美的自然景觀及豐厚的地質文化和優(yōu)質服務塑造文明、安全、親善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沂水天然地下畫廊,美輪美奐的天堂(aaaa級)。天然地下畫廊,是中國鐘乳發(fā)育最豐富的溶洞,全長3200米,被譽為巖溶地質博物館。洞內鐘乳遍布、石筍林立,168處經典景觀栩栩如生,“蒙山沂水”、“蓮花仙境”、“北國風光”、“宇宙奇觀”、“南國風情”、“海底世界”六幅神秘畫卷由五道天然石門相隔,自然天成。因此有“江北第一溶洞”的美譽。天然地下畫廊1200米探險溶洞漂流精彩刺激,乘漂流船在地下穿山而行,飛渡氣象萬千的“海底世界”,穿過鐘乳林立的地下奇觀,美輪美奐、驚險刺激。溶洞外有中國東部緯度最低的滑草滑雪運動場,運動場三山環(huán)抱,青山、綠樹、芳草、溪流和諧交融。沂水地下熒光湖更是美不勝收。于1100萬年前,全長1800米,洞中地下湖水量充沛,碧水長流,清冽甘美,幽深莫測。洞內不但有大量的鐘乳、奇石和天河、天鍋、天橋及洞上洞、洞內洞等很多人都有過捉螢火蟲的經歷,在黑夜里追逐許久,才把小小的螢火蟲放進瓶子里,隔著玻璃看它一閃一閃發(fā)出微光??讓螢火蟲像星星一樣掛在天上,是不少人兒時的夢想。在沂水地下熒光湖,能讓你夢想竟成真:成千上萬的螢火蟲在巖洞內熠熠生輝,燦若繁星,有人把這種自然奇觀稱為“世界第九大奇跡”。
誰不說俺家鄉(xiāng)好,臨沂向人們敞開了一幅塵封已久的畫卷:這里山水秀麗,山有魂、水有情,沂蒙山沂河相依、相繞,寶塔崮、透明崮,無山不崮,無崮不奇;這里人文資源深厚,千古圣人在這里遙望,俯瞰著這塊虔誠的土壤;千里溶洞,寶石的光芒,沉淀在著豐厚的土壤。眾多的革命遺址,濃郁的文化沉淀,秀麗的風光水色,純樸的風土人情,濃郁的紅色文化,無以不讓人沉迷其中,流連忘返。臨沂人民更是張開溫暖的臂懷,擁抱著您的到來!
紅色文化心得體會篇三
近年來,揭陽市政府不斷加大對紅色文化的重視,積極將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化相結合,為這個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注入了新的生機。近日,我作為一名游客,深入了解了揭陽市紅色文化,收獲頗豐。
首先,揭陽市圍繞紅色文化設置了許多主題景點和紅色教育基地,讓人們深刻領悟到了紅色文化的內涵和精神。例如,位于揭東區(qū)的龍?zhí)队⒘壹o念館,它以紀念揭陽市革命先烈為主題,展示了當時抗日戰(zhàn)爭時期揭陽人民的英勇斗爭歷程,讓人們感受到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力量。這樣的景點和教育基地,讓游客能夠在游覽的同時,收獲對紅色文化的了解和感悟。
其次,揭陽市在保護紅色文化方面也下了不少的功夫。例如,位于揭陽市區(qū)的少年先鋒隊紀念館,是一個以革命時期先鋒隊員為主題的博物館,展示了當時少年先鋒隊員的艱苦奮斗和忠誠信仰。在這個博物館,可以看到許多珍貴的歷史文物,如歷年來的少先隊員制袍等,這些文物無不反映出當時紅色文化的影響和貢獻。揭陽市政府的這種舉措,讓我們看到了對紅色文化的珍視和愛護。
再次,揭陽市也在積極推廣紅色文化,讓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這種文化。例如,在揭陽市達開鎮(zhèn),每周都會開展黨史、紅色教育等主題宣講,向全鎮(zhèn)婦女和青少年普及了黨史、人民軍隊、抗日戰(zhàn)爭等方面的知識,讓大家了解到紅色文化對于中華民族的意義和價值,這樣的宣傳也能讓更多的人走進揭陽市這個紅色故都。
最后,揭陽市也不斷創(chuàng)新,并將紅色文化與現(xiàn)代化相結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揭陽市的《紅色煙囪》演出,采用了現(xiàn)代化的舞臺上演技術和精美的舞美設計,將紅色文化與現(xiàn)代藝術融為一體,讓更多的年輕人喜愛上并接受了這種文化,也讓揭陽市這座紅色故都煥發(fā)出了新的時代光芒。
總之,揭陽市作為中國的紅色故都,將一直保持對紅色文化的珍視,讓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這種文化,也讓這座城市越來越有活力和文化內涵。希望我們能夠在這方面發(fā)揮更大的作用,為紅色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紅色文化心得體會篇四
獨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頭 。
看萬山紅遍 ,層林盡染
漫江碧透 ,百舸爭流 ,魚翔淺底 ,萬類霜天競自由。
悵寥廓 ,問蒼茫大地 ,誰主沉浮。
攜來百侶曾游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
恰同學少年 ,風華正茂,書生意氣 ,揮斥方遒 。
指點江山 ,激揚文字 ,糞土當年萬戶候。
曾記否 ?到中流擊水 ,浪遏飛舟!
紅色文化心得體會篇五
里莊小學 祖曉瑩
生在沂蒙山,長在沂蒙山,從小,沂蒙精神便在父輩們的敘述中縈繞我的耳畔,讓我銘記于心。沂蒙的精神在我的內心占據(jù)著極大的位置,激勵著我開拓創(chuàng)新、奮勇直前。
沂蒙,是一片紅色的沃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歷史上,誕生了無數(shù)圣賢奇才,如智圣諸葛亮,書圣王羲之,算圣劉洪。他們燦若星辰,光照千秋。同樣,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也誕生了無數(shù)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兒女,為后人樹立了一座不朽的歷史豐碑;如沂蒙六姐妹,沂蒙母親,沂蒙紅嫂,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培育下,沂蒙人民與山東黨政軍一起,共同創(chuàng)造了“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chuàng)業(yè)、無私奉獻、吃苦耐勞、勇往直前、永不服輸、敢于勝利”的沂蒙精神。
一、沂蒙精神之涵
“最后一塊布,做軍裝;最后一口飯,做軍糧;最后一個兒子,送戰(zhàn)場”。這就是當時偉大的沂蒙人民為支援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所作出的巨大犧牲的真實寫照!沂蒙精神可謂感天動地。面對這片紅色故土,陳毅元帥曾深情地慨嘆:“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們用小米供養(yǎng)了革命,用小車把革命推過了長江!”
(一)、愛黨愛軍。
然條件和貧窮落后宣戰(zhàn),正是這構成了沂蒙精神的閃光點。
(二)、開拓奮進
開拓奮進,是沂蒙人民追求進步、改革創(chuàng)新、敢為人先的先進思想意識,是沂蒙精神的永恒主題。不安于現(xiàn)狀,不墨守成規(guī),敢于走前人沒走過的路,這是沂蒙人的重要特點和秉性。正是這種秉性,使沂蒙兒女在翻身求解放、求自由中不停地求索,勇于接受新思想、新文化,敢于冒極大的風險支持革命、參與革命。也正是這種秉性,使沂蒙人民在改革開放中敢于革故鼎新,敢為人先,勇于走在時代潮流的前頭。新中國成立后,沂蒙人民響應黨的號召,面對落后的面貌、脆弱的經濟、惡劣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沂蒙人民勇于向惡劣的自然條件和貧窮落后宣戰(zhàn),頑強拼搏地整山治水、修筑梯田,涌現(xiàn)出了被毛澤東批示為“愚公移山,改造中國,厲家寨是一個好例”的莒南縣厲家寨,“兩個肩膀一雙手,龍頂山上寫春秋”的平邑縣九間棚村等一大批自力更生、頑強拼搏改變貧窮面貌的先進典型,展現(xiàn)了沂蒙人民戰(zhàn)天斗地的精神風貌。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沂蒙人民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不動搖,方向明確,目標遠大,沂蒙精神融進了尊重科學、改革創(chuàng)新的新內涵,從而使沂蒙精神升華到了一個新境界,達到了一個新水平,煥發(fā)了新光彩一一即堅定不移地走改革開放的道路,一心一意搞經濟建設的堅定信心和信念;從生產力欠發(fā)達的實情出發(fā),不斷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搶抓機遇,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開拓創(chuàng)新精神。
(三)、艱苦創(chuàng)業(yè)
不通;土貨不出,外貨不入”。特別是受封建剝削和外來勢力的壓迫,再加上革命戰(zhàn)爭年代為革命事業(yè)而獻出了幾乎全部的人力、財力和物力,經濟基礎因而極端薄弱,發(fā)展經濟遇到了特殊的困難。正是這種艱難困苦磨礪了沂蒙人民,鍛煉了沂蒙人民,培育了沂蒙精神。沂蒙人民在困難面前不悲觀失望,不坐等國家援助,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治山治水,改造自然。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就涌現(xiàn)出了厲家寨、高家柳溝、王家坊前等一批先進集體,使臨沂成為當時的農業(yè)先進地區(qū);進入八十年代,又涌現(xiàn)出了寧家溝、九間棚等一批頑強創(chuàng)業(yè)的先進集體;九十年代劉家團林村、郭圪墩村等一大批小康村脫穎而出,成為共同富裕路上的領頭雁。這一切都表明,艱苦創(chuàng)業(yè)是沂蒙精神的基調,也是沂蒙精神與時俱進的基石。沒有沂蒙人民的艱苦創(chuàng)業(yè),就沒有沂蒙精神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
(四)、無私奉獻
改革開放年代,王廷江放著“百萬富翁”不當,甘愿將自己600多萬的合法收入無償獻給集體……他們以自覺奉獻為榮,以長期奉獻為貴,以竭力奉獻為樂。正是這一切,孕育了沂蒙精神,孕育了沂蒙精神不息的生命力,也推動著沂蒙精神與時俱進。
二、沂蒙精神之踐
(一)、進一步增強理想信念。
巍巍沂蒙山聳立起無私奉獻的豐碑,滔滔沂河水訴不盡沂蒙兒女對黨的限無忠誠。蒙山沂水孕育了用乳汁救活傷員的“沂蒙紅嫂”—明德英; 擁軍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張玉梅、伊廷珍、楊桂英、伊淑英、冀貞蘭、公方蓮);與日本侵略者血戰(zhàn)到底的“中國抗日第一村”淵子崖村;被毛澤東稱作“愚公移山,改造中國”的典型厲家寨;這里還有宛轉悠揚、風靡大江南北的一曲民歌《沂蒙山小調》;這里還有共和國主席劉少奇、開國元勛陳毅、徐向前、羅榮桓、開國第一將粟裕、谷牧、羅炳輝、抗日英雄張靈甫、張自忠、劉震東等一大批革命英雄群體,留在這一片片充滿神奇和靜謐的土地上。在沂蒙這塊土地上,發(fā)生的那一幕幕催人奮進、蕩氣回腸的革命故事,至今讓人無比動容!
神是臨沂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但它又不僅僅屬于臨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痹谶@個意義上,沂蒙精神也是山東的、中國的、世界的。一個民族,沒有振奮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沂蒙精神的力量,歸根結底是信念的力量。堅定的信念是團結人民共同奮斗的精神紐帶。這種為人民所選擇的信念,體現(xiàn)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反映人民訴求,引導人民認識自己的利益,并為自己的利益而奮斗。它是引領人民前進的火炬,是戰(zhàn)勝一切艱難險阻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山東人民從對比中感受到,只有共產黨才真正為人民謀利益,只有跟著共產黨才能翻身得解放,這種信念引領人民開拓創(chuàng)新、艱苦奮斗、無私奉獻,形成璀璨的沂蒙精神之花,形成取得革命勝利的強大力量。在新的歷史時期,山東人民信念如一,認準了只有跟著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國家才能富強,人民才能幸福。黨的方向成為人民的方向,黨的道路成為人民選擇的道路,黨的事業(yè)成為人民為之奮斗的事業(yè)。山東人民解放思想,干事創(chuàng)業(yè),加快發(fā)展,推進經濟文化強省建設,創(chuàng)造自己美好的生活,山東發(fā)展一舉跨入全國前列。回顧走過的道路可以發(fā)現(xiàn),沒有堅定的信念,就沒有事業(yè)發(fā)展的凝聚力;沒有堅定的信念,就沒有我們今天的一切。沂蒙精神的重大時代價值,在于昭示我們,只有信念堅定,才能激發(fā)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強大力量。信念堅定,是沂蒙精神的核心,是沂蒙精神歷久彌新的根源所在。
(二)、進一步弘揚沂蒙精神。
殊品格,它體現(xiàn)了沂蒙人民不管在什么困難條件下,都能自力更生、堅韌不拔、艱苦奮斗的精神風貌。“無私奉獻”概括了沂蒙人民顧全大局、公而忘私、自我犧牲、勇于奉獻的價值取向,這是沂蒙精神的核心。
作為沂蒙兒女,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更應該要學習前輩們的大義凜然慷慨赴難的英雄氣概。進一步解放思想,創(chuàng)新觀念,破除唯書唯上、因循守舊、墨守成規(guī)、固步自封的思維慣性,樹立敢想、敢干、敢闖、敢試、敢冒的創(chuàng)新精神,靈活運用政策,為我所用,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工作。堅定理想信念,激發(fā)對黨的事業(yè)的無限忠誠,以大無畏的精神,做好一切工作。
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宏人?!痹诱f:“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遠?!比欢?,在這所謂的道義背后,在一樁樁英雄事跡之中,始終有一個千年不變的精神內容存在,這便是—一沂蒙精神。作為新時代接班人的我們更應該來弘揚我們的精神、我們的精髓。沂蒙精神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強大精神動力,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必須弘揚沂蒙精神。弘揚沂蒙精神,最根本、最主要的是將沂蒙精神貫徹到實踐中去,并在實踐中不繼地發(fā)展沂蒙精神,不斷賦予沂蒙精神以新的時代內容。
沂蒙精神是沂蒙人民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實踐中形成的先進群體意識,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臨沂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1992年7月28日,江澤民同志來臨沂視察,欣然寫下了“弘揚沂蒙精神,振興臨沂經濟”的題詞。孟良崮戰(zhàn)役,沂蒙兒女在艱難困苦的條件下,傾盡全力,不惜破家支前,支援革命。“最后一口糧做軍糧,最后一塊布做軍裝,最后一個兒子送戰(zhàn)場”!這種無私博大的胸懷,感天動地,成就了沂蒙精神的靈魂。沂蒙兒女用鮮血和生命凝結成的“沂蒙精神”,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永遠牢記在心,結合工作實際,永遠發(fā)揚下去。
紅色文化心得體會篇六
鐘山風雨起蒼黃 ,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距龍盤今勝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 ,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間正道是滄桑。
《沁園春 雪》
一九三六年二月
北國風光 ,千里冰封 ,萬里雪飄 。
望長城內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頓失滔滔 。
山舞銀蛇 ,原馳蠟象 ,欲與天公試比高!
須晴日 ,看紅裝素裹 ,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妖 引無數(shù)英雄競折腰
惜秦皇漢武 略輸文采 唐宗宋祖 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 成吉思汗
只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數(shù)風流人物 還看今朝
紅色文化心得體會篇七
紅色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形態(tài),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革命時期,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人民進行了漫長而艱苦的斗爭,以實現(xiàn)國家獨立和人民解放。這段歷史時期孕育著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塑造了眾多優(yōu)秀的紅色文化符號。近年來,紅色文化重新走入人們的視野,成為人們追求精神追溯和文化歸屬感的重要渠道和載體。
段二:發(fā)揚紅色文化的現(xiàn)實價值
由于紅色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它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價值。首先,紅色文化弘揚了革命精神和革命傳統(tǒng),激發(fā)了人們對國家、民族和人民事業(yè)的熱愛。其次,紅色文化以強大的歷史底蘊和道德力量,對當代社會的價值觀念、行為規(guī)范起到了積極的倡導和影響作用。再次,紅色文化具有與實際生活密切相連的思想、內容和形式,可以通過宣傳、教育和文化活動等方式,拓寬人們的視野,提高社會整體素質。
段三:體驗最新紅色文化的個人感受
在最新紅色文化的熏陶下,我感受到了一種深深的敬仰之情和自豪之感。紅色文化的價值觀以人民為中心,強調個人奉獻和集體利益的統(tǒng)一。這種價值觀對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使我明白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激發(fā)了我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和責任意識。同時,最新紅色文化為我提供了尋找自我的機會,通過閱讀、學習和參觀,我更加深刻地體驗到了革命先烈的偉大精神和無私奉獻。
段四:怎樣傳承和弘揚最新紅色文化
最新紅色文化對于當代社會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我們應該努力傳承和弘揚這一文化。首先,要加強紅色文化的傳統(tǒng)教育,讓人們從小就接觸和了解紅色文化。其次,要通過各種形式開展紅色文化宣傳和普及活動,激發(fā)人們對紅色文化的興趣和參與度。最后,要加強對紅色文化的研究和傳播,推動紅色文化融入當代社會,并注重其與時俱進的特點。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發(fā)揚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核,傳承紅色文化的基因。
段五:紅色文化對現(xiàn)代社會的啟示
紅色文化的精神理念對現(xiàn)代社會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經濟全球化和快速發(fā)展的時代,紅色文化提醒我們:無論是在個人還是集體層面,精神追求和價值觀念的堅守是至關重要的。只有堅定追求真理、善良正直,才能在困難和挑戰(zhàn)面前保持堅韌和勇氣。同時,紅色文化的體驗也告訴我們,無論我們身處何地,還是多么艱難困苦,只要我們保持堅定信念和不屈的斗志,就一定能夠創(chuàng)造美好的未來。
結語:
紅色文化作為我國的重要文化符號,具有豐富的歷史內涵和現(xiàn)實價值。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們應該通過親身的體驗和努力,更好地發(fā)揚紅色文化的精神,傳承紅色文化的基因,使紅色文化成為推動社會進步和人民幸福的重要力量。同時,我們也應該深入理解紅色文化背后的深刻思想,將其運用到當代社會生活中,為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做出自己的貢獻。
紅色文化心得體會篇八
榆林是一座充滿著紅色文化氣息的城市,這里孕育了眾多的革命先烈,是中國革命的重要發(fā)源地之一。作為一個年輕的學生,我有幸來到榆林參加學習交流活動,親身感受到了榆林紅色文化的深厚底蘊,忍不住在這里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心得體會。
第一段:榆林紅色文化的歷史背景
榆林的紅色文化可以追溯到上世紀20年代末。當時,中國共產黨在榆林地區(qū)發(fā)動了一系列的革命斗爭,取得了重大勝利。在此基礎上,農村中的貧苦農民紛紛響應共產黨的號召,加入到革命隊伍中來。數(shù)十年的革命歲月,孕育了眾多的革命先烈,包括延安整風運動的重要領導人之一,著名的理論家、教育家、哲學家梁漱溟。此外,還有王林、楊春雷、陳啟春、李耀東等革命烈士,他們在保護榆林和平、推動革命進程中奮斗過,為中國革命事業(yè)做出了卓越貢獻。
第二段:榆林紅色文化的具體體現(xiàn)
在榆林,人們可以看到許多有關紅色文化的展覽館、紀念館以及文化遺址。其中最為知名的就是世界文化遺產王家坪革命舊址和靈山革命烈士陵園,是一座集紅色文化、風景名勝、旅游觀光為一體的著名景點。此外,還有主題民俗公園、中國紅色旅游線路、革命歷史長廊、紅色報刊館等。這些展館、景區(qū)都將青年教育作為主要任務,向廣大游客展現(xiàn)了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歷史、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和精神風貌,有力地弘揚了榆林紅色文化。
第三段:榆林紅色文化心得體會
作為一名年輕的大學生,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榆林紅色文化的魅力。在參觀革命烈士紅色陵園時,我看到了革命烈士為了民族解放而英勇犧牲的事跡,感受到他們的高尚品質和偉大精神。在王家坪革命舊址中,我不僅看到了橋梁的奇巧工程,更了解到了斗爭的艱辛,了解到了革命先烈們的理論和精神。在榆林紅色旅游線路中,我游覽了許多有關榆林紅色文化的景點,如中共前方司令部舊址、紅軍長征出師紀念碑等,深刻感受到了中國共產黨的光榮歷史和偉大成就。這一切都讓我感動不已,更讓我受益匪淺。
第四段:榆林紅色文化的現(xiàn)實意義
紅色文化是中國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更是時代的精神指引。榆林的紅色文化,不僅是一種歷史,更是一種精神,是激勵人們前進、奮斗實現(xiàn)夢想的重要動力之一。在當今的社會實踐中,人們應該學習榆林紅色文化的優(yōu)秀精神和思想,承認革命先烈們?yōu)槿嗣窭孀鞒龅呢暙I,為實現(xiàn)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第五段:結論
回到現(xiàn)實生活,紅色文化始終給了我們偉大的前進動力。作為新時代的人,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們應該學習榆林紅色文化的優(yōu)秀思想,結合自己的實際,堅定信念,努力奮斗,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不懈努力。我相信,在榆林紅色文化的熏陶下,我們會更加堅定自己的人生目標,并迎接未來的挑戰(zhàn)。
紅色文化心得體會篇九
橫峰縣是_精神的首創(chuàng)地,也是清貧精神的發(fā)源地。82年前,_同志曾就做好支部工作指出:支部是黨內的基本組織,是群眾的核心。但長期以來,有的支部“三會一課”制度不規(guī)范、不正常、不嚴肅,存在日常教育“老一套”、民主評議走過場等問題。為有效_這一難題,橫峰縣委于中央部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前夕,在全縣推行“支部生活日”,帶動“三會一課”,傳承紅色基因,促進基層黨組織變強、黨員隊伍變優(yōu)、群眾生活變好?,F(xiàn)匯報如下:
一、明確時間,安排好支部生活日
黨員是黨的基礎細胞。我們以增進黨員“存在感”、“歸屬感”為切入點,嚴格規(guī)范并執(zhí)行“支部生活日”制度,重新“找回”正常的組織生活。去年9月,縣委制定下發(fā)了《關于嚴格落實黨支部生活制度的通知》,規(guī)定每個季度第一周的星期一為全縣“支部生活日”,如遇國家法定節(jié)假日,則順延至上班后第一天開展支部活動。在“支部生活日”這天,全縣497個黨支部的9559名黨員都必須參加支部活動。經過8個多月的有力推進,各支部和黨員在思想上形成認同、行動上成為自覺,養(yǎng)成了常態(tài)化參加組織生活的習慣。
二、領導帶頭,指導好支部生活日
一方面要求全縣所有黨員干部無論職務高低,都以普通黨員身份參加所在支部的“支部生活日”,讓黨員干部與普通黨員在一起,帶動“支部生活日”扎實推進。另一方面結合精準扶貧工作,所有縣鄉(xiāng)干部建立了聯(lián)系點,掛點聯(lián)系一個村黨支部和一個分管單位黨支部,規(guī)定領導干部聯(lián)系點既是精準扶貧工作聯(lián)系點,也是基層黨建工作聯(lián)系點、“支部生活日”的指導聯(lián)系點,做到掛鉤聯(lián)系“無死角”,精準指導有對接。同時,要求黨員領導干部帶頭到“支部生活日”上講黨課,每年至少參加一次掛點村(或分管單位)的“支部生活日”。目前,全縣縣級領導干部已經到聯(lián)系點(或基層單位)參加“支部生活日”3次以上。
三、創(chuàng)新模式,組織好支部生活日
支部生活,就像黨員政治生活的一道“大餐”,“食材”太少不行,“口味”單一也不行。如何準備豐富“食材”,以多種口味開啟全縣各級黨組織和黨員的活力之源?一是主題不拘一格,由“我聽題”變?yōu)椤拔疫x題”。為使主題切合實際,每次開展“支部生活日”之前,支部委員會根據(jù)當前時政方針、重點工作、群眾訴求等,廣泛征求黨員意見,由黨員來提選題,結合本地單位實際情況靈活確定活動主題,使“支部生活日”更具針對性。議題可以是對村級重大事務的意見,也可以是對黨課學習內容的建議,提高黨員參與積極性,增進普通黨員認可。二是形式不拘一格,用“新模式”_“老套路”。學政策,讀文件,聽的人不認真,讀的人也枯燥。為此,我縣創(chuàng)新開放式“支部生活日”制度:可以到一線開展服務,堅持哪里有支部的服務對象,哪里就能開展組織生活。把活動開展到樓宇小區(qū)、農家庭院、項目工地、產業(yè)基地??梢缘郊t色教育基地開展體驗教學,縣委依托閩浙(皖)贛革命根據(jù)地舊址群,在紅五分校設立“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基地,目前,全縣共有160多個支部學習教育基地開展“支部生活日”。可以為不能現(xiàn)場參加的黨員提供便利,為了有效解決流動黨員參加活動難的問題,我們利用流動黨員多為年輕黨員、愛用智能手機上網的特點,建立支部微信群及qq群,實現(xiàn)線上線下互通,讓流動黨員與黨組織由千里之遙變?yōu)椤爸浮背咧g,在線參加“支部生活日”;對于年老體弱、行動不便的黨員,支部生活日甚至適時開到黨員家里去。三是參與不拘一格,從“黨內活動”延伸“黨群互動”。過去,組織生活只有本單位、本部門黨員參加,總蒙著一層神秘的“面紗”。我縣適時、適度擴大“支部生活日”活動的參與對象,邀請管理服務對象、其他支部的黨員、社會各界熱心人士列席參加,在廣開言路中集中智慧,在民主討論中凝聚共識,使批評與自我批評這一良好傳統(tǒng)落到實處。
四、落實責任,保障好支部生活日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執(zhí)行??h委狠抓責任落實,有效發(fā)揮考核評比的“指揮棒”作用,以考核+評比的模式來推動“支部生活日”質量提升。一是落實黨支部書記的責任。堅持“書記抓、抓書記”,黨支部書記是組織“支部生活日”的第一責任人,承擔統(tǒng)籌策劃、引導動員、組織實施的職責。二是落實基層黨委的責任。堅持“抓經常、經常抓”,要求基層黨委對所轄黨支部活動開展情況進行督查指導。落實黨支部活動經費,把支部活動經費列入單位經費預算,為活動開展提供有力保障。目前,全縣共落實支部活動經費190余萬元。三是落實組織部門的責任??h委組織部對“三會一課”的要求、程序、考核等內容進行規(guī)范和明確,做到有章可循。統(tǒng)一印制了支部會議記錄本,發(fā)放到全縣所有黨支部。由縣委組織部牽頭組成督導組,將支部生活日開展情況納入黨建工作督查考核范圍,考核結果作為黨組織集體、黨組織負責人考核的重要內容。對活動開展不正常的,采取有力措施進行整改。探索開展“組織生活、我最喜歡的組織生活、黨課擂臺”等各具特色的評比活動,以點帶面,推廣經驗,支部生活日質量大為提升。
全縣通過開展“支部生活日”,強化黨員干部“存在感”“責任感”“使命感”,撐起群眾“獲得感”,催生了發(fā)展“加速度”。
一是強化黨員“存在感”,激活了黨員意識。通過“支部生活日”制度,推動黨支部活動向正?;统B(tài)化發(fā)展,讓黨員真正像個黨員、真正做回黨員。葛源鎮(zhèn)一位年近80的老黨員激動地說:“我都入黨60年了,還是第一次有縣委書記參加我們的黨員大會,我感到非常高興,今天這個支部生活是我這輩子過得最有意義的組織生活。”岑陽鎮(zhèn)一名黨員形象地說:“以前黨支部活動總是有一搭沒一搭,經常有失落感,現(xiàn)在活動正常了,就有了存在感,激發(fā)了榮譽感,黨員意識更強了。
二是強化黨員“責任感”,增強了黨員活力??h委要求全縣各級黨組織,通過短信、微信、微博等各種方式,將支部生活日的主題、內容、要求等信息及時分享,讓黨員真正體會到“離崗、離鄉(xiāng)未離黨”。尤其是離退休黨員、外出務工黨員有一種找到“家”的感覺,黨員的責任感得到進一步強化。廣大黨員參與社區(qū)建設、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明顯提高。比如,針對最為棘手的農村衛(wèi)生保潔問題,黨員帶頭做義工、清理垃圾,樹立標桿、作出表率。去年以來,全縣利用“支部生活日”這一平臺,收到群眾意見建議2100多條,并在第一時間回應群眾關切,有235個“老大難”問題得到解決,成為聯(lián)系服務群眾的有效形式。
三是強化黨員“使命感”,推動了縣域發(fā)展。建立“支部生活日”制度,不僅吹響黨員“集結號”,更吹響了發(fā)展“沖鋒號”,讓黨員重拾了“使命感”。通過支部生活日,讓黨組織和黨員養(yǎng)成在群眾“眼皮子底下”工作的習慣,鼓勵每一位黨員都積極投身項目建設、新農村建設、城鄉(xiāng)環(huán)境治理、規(guī)范農民建房等中心工作,讓他們亮明身份,當先鋒、做模范,從而贏得群眾的認可,讓黨員真正喊出“我是黨員、向我看齊”,催生了發(fā)展“加速度”,全縣上下進入“高速運轉”狀態(tài)。今年一季度,全縣完成生產總值15.58億元,增長7.3%;財政收入3.3億元,增長11.2%;固定資產投資10.95億元,增長16.3%。以“個十百千萬”工程為核心內容的“秀美鄉(xiāng)村、幸福家園”創(chuàng)建活動快速推進,113個“望得見山水、留得住鄉(xiāng)愁”的美麗新村建設初顯成效。僅用56天,就完成了興安街道3個村莊83戶97棟4.6萬平方米的房屋拆除任務;僅用61天,盤活了閑置十年的中儲糧橫峰直屬庫原有辦公樓以及糧庫資源,建成了電商眾創(chuàng)園一期,創(chuàng)造了“橫峰速度”,提升了基層組織的戰(zhàn)斗力。
支部活動創(chuàng)新無止境,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下一步,我縣將以此次會議精神為指導,進一步發(fā)揮“支部生活日”制度優(yōu)勢,扎實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傳承紅色基因,激發(fā)黨員活力,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造“經濟結構優(yōu)化、民生發(fā)展優(yōu)先、生態(tài)環(huán)境優(yōu)美”的幸福新橫峰作出積極的貢獻!
紅色文化心得體會篇十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需要承載和傳遞紅色文化的精神,為下一代的成長貢獻自己的力量。在教學和工作中,我們能夠深刻感悟到紅色文化所蘊含的力量和價值。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分享我的教師紅色文化心得體會。
第一段:紅色文化的概念
紅色文化是中國革命文化的總稱,它是中國革命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紅色文化包括黨的理論和歷史文化、革命英烈和先進事跡、紅色史跡和遺址等方面。紅色文化傳承和弘揚的是中國革命者的革命精神和為民族獨立、人民幸福而奮斗的理念。
第二段:紅色文化的教育意義
弘揚紅色文化,不僅是對先烈的崇敬和紀念,更是對先烈們集體智慧和紅色精神的傳承。在教育學生中,我們通過講述和傳遞先烈們的英烈事跡,教會學生們理解紅色文化的意義、感悟革命先烈的高尚為人、高尚精神和奉獻精神。這將幫助學生們樹立崇高的人生追求,培養(yǎng)逆境中奮斗的為人和底蘊,成為有愛國情懷和強烈社會意識的人。
第三段:紅色文化在教學中的應用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將紅色文化融入課程,如通過紅色史跡、紅色故事、紅色音樂、紅色文字等多維度地展示紅色文化,感染學生、啟發(fā)學生、引發(fā)學生思考和情感上的共鳴,把思想引導和情感教育融合在一起。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學習所掌握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建立起具有深厚文化背景和高質量精神追求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第四段:紅色文化的實踐意義
紅色文化不僅要傳承和弘揚,更要在實踐中切實地呈現(xiàn)。作為紅色文化傳承者,教師需要在生活、學習、工作中充分體現(xiàn)紅色文化的價值。這將進一步印證紅色文化的實踐意義,激勵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接受和實踐紅色文化的精神,切實感受紅色文化的力量,進而積極為社會建設作出貢獻。
第五段:給教育事業(yè)帶來的正面影響
教育事業(yè)是國家事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紅色文化是推進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和蓬勃前進的精神支柱。教育人員積極傳承和培育紅色文化精神,將使學校內涵得到增強、人才得到提高、學生得到啟發(fā)。同時,也為破除過去發(fā)展的封建思想、繼續(xù)弘揚紅色文化、構建和諧社會做出了積極而又深刻的貢獻。
總之,紅色文化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最為崇高、最為深刻的一部分,同時也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寶貴精神財富。我們教育工作者應將紅色文化視為自己的責任,牢記紅色文化的價值和精髓,注重在工作中的實踐與傳遞,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讓紅色文化的靈魂深入人心、深入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進程中。
紅色文化心得體會篇十一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是老師們常說的一句話,然而,打仗打得多了,革命圣地也就多了。像井岡山,西柏坡這些革命圣地是眾所周知的吧。井岡山是一個陽光明媚,空氣清新的好地方。
毛秉華老師曾經說過一句話:井岡山紅色文化的形成得益于他的光榮歷史。秋收起義失敗后,毛主席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決定放棄攻打湖南中西長沙的原定計劃,改向敵人力量相對薄弱的農村進軍,放棄了城市包圍農村的戰(zhàn)略,改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
1927年10月,毛主席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率領中國工農紅軍來到井岡山,建立起中國第一個農村根據(jù)地――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西柏坡是一個不驕,不躁,艱苦奮斗的地方,他的這些優(yōu)點都值得我們學習。西柏坡在中國歷史上有著獨特的貢獻,這里被譽為“革命圣地旅游家境”。西柏坡是河北省石家莊市平山市的一個普通山村,1948年5月,毛主席率領中共中央,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移駐西柏坡,1949年3月23日,毛主席和黨和黨中央離開西柏坡前往北京,這一段時間,毛澤東在這個最后一個農村指揮所里演繹了精彩非凡的戰(zhàn)爭樂章?!皼]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句話永遠蕩漾在我心中。
為了祖國美好的明天,我們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長大了為祖國出一份力。
紅色文化隨筆【第二篇:在紅色文化里成長】
可以說,我的成長是與紅色文化密不可分的,甚至我到目前為止成長的每一個過程,都是在紅色的文化里熏陶的。
我常在自己的個人簡介里寫下這樣的話:“祖籍在井岡腳下,生長于贛南山區(qū),蜷居南昌某高?!薄_@么一說,也便把我和紅色文化中的三個搖籃聯(lián)系在了一起。我們都知道,井岡山是中國革命的搖籃,贛南是中央蘇區(qū)的搖籃,而南昌又是軍旗升起的地方,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搖籃。
我的祖籍是在井岡腳下的永新縣,用祖父的話來說,那是一個抬頭見井岡的地方。于是我從小就在祖輩的教導中,了解著關于故土,關于井岡,關于中國革命的過去。后來隨著年齡的增長,在課本里,在課外書中,又讀到更多關于故鄉(xiāng)的字詞,關于那段屬于中國革命歷史的記述。
我清楚地記得,“三灣改編”在永新,“龍源口大捷”在永新,我清楚地知道,我從永新登井岡的路,是紅軍曾經走過的路,踩著的是革命的足跡。提到我的故鄉(xiāng),我是自豪的,因為它記錄著中國革命的最初,記錄著一個偉大祖國的前行足跡。從小到現(xiàn)在,我多次登上井岡,每一次,都有新的感觸,每一次,都對生活多一點希望。祖國越來越繁榮強盛,更叫人記住曾經拋灑熱血的革命先烈。
我出生在贛南山區(qū),在很小的時候,便知道贛南有個叫瑞金的地方,那是曾經中華蘇維埃政府的所在地,被稱為“紅都”。慢慢長大,知道贛南還有另一個名字,叫“紅土地”。當然,這不僅僅是因為贛南的大部分土壤都是呈紅色,還是因為贛南幾乎所有的縣區(qū)都與紅色文化密不可分。就拿我所在的小縣崇義來看,歷史中也曾有過“上堡整訓”這樣的記錄,當時的我黨高級軍官王爾琢就犧牲在崇義,紀念碑名還是由肖克將軍親筆題寫的。
我們無法忘記,那段屬于贛南的紅色傳播,那段屬于中央蘇區(qū)的歷史。寫東西的我,偶爾捕捉了一些關于贛南的文化信息,《蘇區(qū)干部好作風》的民謠,是當?shù)厝嗣駥μK區(qū)干部的最高評價,陳毅元帥的《梅嶺三章》,記錄了南方游擊戰(zhàn)爭的艱難,抒發(fā)了我軍堅定不移的勝利信念。
再說說南昌,上大學來到這座城市,已經是第三個年頭了。不能說很熟悉這樣一座城市,卻在有限的時間里盡可能地走了那些革命的遺跡。尋訪了那些紀念著紅色文化的標志。去過了八一起義紀念碑、革命歷史博物館,走過了八一起義紀念館、朱德訓練團。每一次出行都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游玩,多了一層歷史的洗禮,多了幾分心情的凝重和深沉,每次回來卻也是收獲不少。
我們不能忽略,在那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在南昌城里的那一聲槍響,它劃破了原本寧靜的夜空,寫下一段歷史。這一槍,是武裝斗爭打響的第一槍,自然也具有非常的意義,而江澤民同志題寫的“軍旗升起的地方”,更是把南昌這座英雄城,和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國革命聯(lián)系在了一起。
有一句話叫,忘記過去就等于背叛。而紅色江西就是這樣一段屬于江西的,屬于那個革命戰(zhàn)火年代的過去。它是一段讓老一輩革命先輩懷念起來都倍感艱辛的歷史,更是一段值得每一個在這個新時代成長起來的青年人在心里銘記的歷史。
學習紅色江西的歷史,真正的意義就在于讓更多的人回顧這么一段過往,回顧屬于井岡,紅米飯南瓜湯的生活,回顧屬于瑞金,蘇區(qū)干部艱苦樸素的傳統(tǒng),回顧屬于南昌,血雨腥風斗爭的場景。再想想現(xiàn)在,飯飽衣暖、生活富足、平安和諧,還有什么不滿足,還有什么值得我們去貪婪和謀取。
我覺得,有那么一段歷史,是不應該被我們所遺忘的……
紅色文化隨筆【第三篇:重溫紅色之旅,弘揚紅色精神】
在女兒的書柜里有她小學時期的一本革命傳統(tǒng)教育讀本――《紅色之旅》,我很感興趣地讀了起來,引我走進那戰(zhàn)火紛紛的年代,穿梭于時間的隧道:從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到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從革命圣地延安,到抗聯(lián)殲敵的林海雪原;從東進序曲到太行硝煙;從西柏坡到天安門上五星紅旗飄揚。書中的每一個故事對于一個出生于60年代中期的我來說,并不陌生,可今天讀著,還是感覺那么的令人振奮,那么的催人奮進,那么的令人難以忘記!
《紅色之旅》告訴我們要牢記歷史,歷史更不會忘記《紅色之旅》!回顧我們偉大的祖國,走過了多少光輝而曲折的道路,歷經多少雨雪風霜!有多少先烈拋頭顱、灑熱血,換來了今天的國旗飄揚!有多少志士仁人,為之漚心瀝血、鞠躬盡瘁,才有今天的國泰民康!
一九二一年七月二十三日,一道耀眼的曙光在東方的地平線上粲然升起,一聲春雷在神州的云空轟然巨響。偉大的中國共產黨誕生了!十三位黨的創(chuàng)始人策劃著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決策,規(guī)劃著四億五千萬同胞的光明走向。從此,一個受封建、受殖民統(tǒng)治的中國初現(xiàn)黎明的曙光!
黎明前必定要歷經黑暗,要追求真理必須戰(zhàn)勝邪惡的阻攔,前進的道路必然不會風順平坦。
在革命的道路上,革命者“任腳下響著深重的鐵鐐”,也不會放棄對真理的追求;“任你把皮鞭舉得高高”,正義決不會低下頭顱向邪惡求饒。李求實面對敵人的酷刑康慨陳詞:“共產黨員都是千錘百煉用鋼鐵打成的,你們永遠殺不完!我們的良心和靈魂,永遠屬于我們的黨!”正如他的名字,為求真理而實踐著一個共產黨員的諾言!一聲“怕死不當共產黨員”,毅然踏著烈士的鮮血走向行刑的鍘刀,她就是“生的偉大,死的光榮”的劉胡蘭!李文、惲雨棠、陳然、江竹筠、許曉軒……他們是共產黨員中的優(yōu)秀代表;他們是共和國先軀中偉大而又平凡的一員!“桃花紅雨英雄血,碧海丹霞志士心?!?/p>
在革命的道路上,總會有坎坷和曲折,為了反國民黨反動派的五次“圍剿”斗爭,中國共產黨開始了漫漫革命征途上的長征,這是對革命領袖們指揮才能的考驗,這是對共產黨人的考驗,這是對紅軍斗志的考驗!“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英勇的紅軍將士們爬雪山,過草地,跋涉著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革命之路,歷經兩年之久行程二萬五千里,縱橫十一個省。長征不僅向所走過的十一個省,也向全中國全世界宣告,革命是解放受苦受難受壓迫的人們的道路;紅軍是人民的軍隊,革命代表著中國最廣大人民抗日救國的根本愿望。長征的勝利,標志著中國革命將走向勝利;長征的勝利和其偉大的歷史意義,已載入共和國的光輝史冊!
在革命的道路上,為保衛(wèi)祖國的大好河山不受侵略者鐵蹄的蹂躪,共產黨領導英勇的八路軍、新四軍、抗日聯(lián)軍對日本侵略者進行英勇的抗戰(zhàn),抗日峰火燃遍長城內外,映紅塞北江南。東北抗聯(lián)更是給日寇以沉重的打擊。在這場偉大的斗爭中,涌現(xiàn)出無數(shù)的民族英雄?!拔宄呱碥|何所惜,四省之地幾時收。”鄧友梅、楊靖宇、趙一曼……他們的名字讓日軍聞風喪膽,正義終究戰(zhàn)勝邪惡,最后日本侵略者不得不在投降書上簽單。
偉大的中華民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歷了28年艱苦卓絕的斗爭,終于迎來黎明的曙光,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一個偉人向全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在莊嚴的國歌聲中,一面五星紅旗冉冉升起,光彩四射,映照著共和國大地!
我懷著激動的心情放下《紅色之旅》,回味著我們偉大祖國曾經的風霜雪雨。歷史的紅色之旅結束了,那是革命先烈們開創(chuàng)的;未來的紅色之旅才剛剛開始,要靠我們這一代來開創(chuàng)。正如黨的創(chuàng)始人毛主席詩中所云:“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p>
歷史的紅色之旅,是革命先烈們?yōu)榫葒让穸窢帲晃磥淼募t色之旅,是為強國富民而奮斗。
未來的紅色之旅是歷史賦予我們的神圣職責――新世紀偉大史命。我們決不能辜負革命先輩們寄予我們的厚望,接過先輩們手中的火炬,讓它燃燒得更旺!我們一定要倍加珍惜今天這來之不易的,用革命先軀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美好生活。在未來的紅色之旅之路上,高舉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弘揚老一輩紅色之旅的革命精神,刻苦學習,努力工作,開拓進取,用我們的聰明智慧和無窮力量去描繪明天偉大的“中國夢”,去書寫未來那波瀾壯闊的篇章!
我們走在未來紅色之旅的最前沿,與時俱進,追趕太陽!立志向上,為明天更輝煌!
開創(chuàng)未來紅色之旅,弘揚崇高革命精神。實現(xiàn)偉大的“中國夢”,讓華夏大地更輝煌!
紅色文化隨筆【第四篇:弘揚紅色精神】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逐漸喜愛上了閱讀紅色故事和革命詩歌,從這里我了解了近代中國歷經磨難的風雨滄桑,感受了中國共產黨成長壯大的曲折歷程,也明白了中國人民前赴后繼英勇抗爭的熱血豪情。
董存瑞、黃繼光、劉胡蘭、夏明翰,每個熟悉的名字都讓我們難以忘懷,長征、抗戰(zhàn)、解放、改革,每段歷史都給我們留下了感人肺腑的故事。從紅色經典中我讀懂了萬里長征的艱苦卓絕,讀懂了林海雪原的孤膽雄心,感悟了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激情豪邁,也感悟了百萬雄師過大江的大氣磅礴。長征路上的嚴峻險阻,八年抗戰(zhàn)的艱難困苦,白色恐怖下的千回百轉,南征北戰(zhàn)的蕩氣回腸,一篇篇感人的故事,一首首雄壯的詩篇,是鐫刻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不朽豐碑,是見證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歷史畫卷。
1921年7月,浙江嘉興南湖的一艘紅船上傳出巨人的吶喊,猶如春雷喚醒了沉睡已久的東方雄獅,拔開了數(shù)百年來籠罩于千萬仁人志士心頭的迷霧,亮出了共產主義的偉大旗幟,點燃了神州大地上的星星革命之火。從此,炎黃子孫們的理想有了歸依,有了值得托付的導航人――中國共產黨。
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無數(shù)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用鮮血和生命換來了中國革命的勝利。解放后的中國千瘡百孔、百廢待興,共產黨又帶領我們走進建設社會主義的新時代,幾代中華兒女聚集在鮮紅的旗幟下,揮舞著銀鐮披荊斬棘,奮發(fā)進取,為鋪就強國之路,用實踐的巨筆描繪出一幅幅嶄新的畫卷,一個充滿生機活力的中國崛起在世界的東方。九十年的光輝歷程,走出了一條亙古不變的真理:中國共產黨是時代的中流砥柱,是中華民族的脊梁。
亞洲睡獅已經雄起,東方巨龍正在騰飛,憶往昔崢嶸歲月,展未來任重道遠。我們,是黨的接班人,我們的雙手要勇敢地承擔起歷史重托!我們是跨越世紀的新一代,是21世紀的真正主人。革命的精神不能拋棄,它依然是我們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制勝法寶,我們要把自己的人生目標與祖國、時代的命運聯(lián)系起來,樹立遠大理想,培養(yǎng)良好品德,發(fā)揚創(chuàng)新精神,掌握實踐能力,勤奮學習,立志成才,共同譜寫新世紀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的嶄新篇章!
紅色文化隨筆【第五篇:品讀紅色經典,書寫精彩人生】
現(xiàn)在我們已經步入21世紀,科技的發(fā)展從生活的方方面面影響著人類。但是,那些祖祖輩輩留下的紅色經典卻漸漸淡出我們的腦海。不,我們不應該將它們遺忘,我們應該細細品味,始終將它們銘記在心。
細讀《紅巖》,真的讓我感觸很深?!都t巖》是以描寫重慶解放前夕殘酷的地下斗爭,特別是獄中斗爭為主要內容的長篇小說。它的基本情節(jié)以“中美合作所”集中營(包括渣滓洞和白公館)內的敵我斗爭為中心,交錯地展開了我地下黨領導的城市的地下斗爭、學生運動、工人運動、獄中斗爭以及華鎣山區(qū)的武裝斗爭,集中描寫了革命者為迎接解放、挫敗敵人的垂死掙扎而進行的最后決戰(zhàn),歌頌了革命者在酷刑考驗下的堅貞節(jié)操,塑造了許云峰(許建業(yè))、江姐(江竹筠)、成崗(陳然)、劉思揚(劉國志)、余新江(余祖勝)等眾多可歌可泣,令人難忘的革命英雄形象,深刻展示了革命者的崇高精神境界和思想光輝。
當時,解放戰(zhàn)爭正以雷霆萬鈞之勢向前推進,反革命的最后堡壘重慶正處于全面包圍之中,盤踞在這里的國民黨反動派進行著垂死的掙扎,而被關押在“中美合作所”集中營里的共產黨員則同他們展開了一場勝利前光明與黑暗的殊死搏斗。
這部經典紅色作品,也為我們刻畫了一個個鮮活的英雄人物。他們雖有著不同的年齡,不同的經歷,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感情,但是,他們始終以一腔熱血對待自己的革命事業(yè)。其中,江姐這個人物給我留下的印象最為深刻。她失去了丈夫,但依然強忍悲痛,毅然接替了丈夫的工作。后來,由于叛徒的出賣,江姐不幸被捕,受盡拷打。最后英勇犧牲,為共產主義理想獻出了僅29歲的生命。
我要感謝《紅巖》,它就像一面旗幟,讓我樹立了遠大的目標和理想。沒有革命英雄的英勇善戰(zhàn),沒有革命英雄的拼死保衛(wèi),哪有我們今天的美好生活?可看看今天的社會,很多人都不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為了金錢,有些人不惜走上犯罪道路;為了權力,有些人不惜花錢去阿諛奉承。這些黑暗的社會現(xiàn)象,讓我們不禁連連感嘆。難道就讓烈士們的鮮血付之東流?不,我們應該振作起來,不能再腐敗下去。為了我們的未來,更為了我們子孫后代的未來,用勤勞的雙手,去建造美好的明天。
我愿就這樣,品讀紅色經典,書寫精彩人生。
【本文地址:http://m.aiweibaby.com/zuowen/3770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