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審美的愉悅,更是思考和啟迪。寫讀后感時,可以對書中的思想和主題進行探討,提供自己的見解和思考。以下是一些讀書名言,希望能給大家寫讀后感提供一些靈感和啟示。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家長篇一
再次翻開龍應臺的書,沒想到竟是我讀大二的時候。還依稀記得小時候讀過她的《中國人,你為什么不生氣》等幾篇小短文,當時只覺得她的文章與自己平時讀得名著大不一樣,文章很有股霸氣。一直就理所當然的以為作者是位先生,一位思想深刻的先生。沒想到這次讀了她的《親愛的安德烈》,才發(fā)現(xiàn)她不僅是位女士,而且還是位和普天下母親一樣,對自己的孩子,飽含深情的媽媽。
《親》是由龍應臺和他的兒子安德烈之間的三十多封書信組成,中間穿插了些讀者的來信。龍應臺因為與兒子幾年未見,再相見時,兩人已從親密變得陌生。為了拉近兩人的距離,龍媽媽提議兩人通信,于是這本書便誕生了。
當時買這本書,我是被封面上介紹的,這本書讓許多“親子”由熟悉的陌生人變得能互相理解而觸動。當時我想起了自己的父母,想起了我周圍人與他們父母之間的關系。我們明明都深愛對方,卻無法表達,無處述說。結(jié)果都這樣僵持著渡過,然后揮手,帶著對彼此的誤解,走進自己的人生。我想這是無數(shù)人都正在經(jīng)歷,或已經(jīng)經(jīng)歷過的事。我不想讓這樣的遺憾繼續(xù),我也想通過這本書讀懂我的父母,讀懂我們的關系。
沒想到,我已打開這本書,得到的卻遠遠超出了我的想象。他們在信里的交談,那么陳懇。他們是把自己擺在了一個平等的地位交談,他們的通信中,也許有過爭執(zhí),也許有過分歧,但他們始終愿意試著去理解彼此。我和書里的讀者一樣,真的很羨慕他們這種關系。我自己也曾給父親寫過幾封信,可惜他太忙,沒時間回信,所以,我們對彼此的理解,也沒能加深。而現(xiàn)在看見別人做成功了曾經(jīng)自己沒做成功的事。我出了些許的嫉妒,便是由衷的感動。
我想時間不會重來,而我們有深愛對方,那為什么不試試再多打幾個電話,多寫幾封信。我已決定,開始提筆寫信。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家長篇二
這本書還是我初中的時候讀的,當時是我爺爺買給我的,因為我爺爺是個老教師,最喜歡讓我看書,小時候覺得爺爺好煩啊,老是要我背古詩什么的,現(xiàn)在很感謝爺爺了,給我買了那么多書,很多書我其實沒有怎么認真看,因為提不起興趣,講實話,龍應臺的人生三書我全部都認真看完了,完全是自己要看的那種,她,很吸引我。
《親愛的安德烈》首先很奇特,至少當時書讀的不多的我是這樣認為的,是龍應臺與安德烈的書信往來,所以很真實很自然。當時的安德烈十八歲。我覺得她屬實是一位很成功的母親以及教育者?!皭?,不等于喜歡;愛,不等于認識。愛,其實是很多不喜歡、不認識、不溝通的借口。因為有愛,所以正常的溝通仿佛可以不必了。不,我不要掉進這個陷阱。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沒有關系,但是我可以認識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認識這個人。我要認識這個十八歲的人?!?/p>
十八歲,十八歲的安德烈是個成年人了,他的生活充滿樂趣,他喝酒、聊天、開派對、旅行……身為母親的龍應臺,很想走進兒子的內(nèi)心,去重新認識這樣一個成年人。
在信中,他們談國家意識,談文化認同,談世界觀、人生價值,談愛情觀,也會談抽煙問題……有爭論,有認同,有時會吵起來,我覺得有趣極了,我當時羨慕極了這樣的母子關系。但是現(xiàn)在我不羨慕,因為現(xiàn)在我十八歲,我成年了我長大了,我回頭去看我的成長歷程,我的母親也是一位極棒的母親,從小到大給了我很大的尊重,給了我絕對的自由,并且在一些不能放任的方面對我絕對嚴格。越長大越覺得母親真不容易。
“對我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我也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quán)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边@一段話,我深深地喜歡著。人生如果是鋪滿荊棘的曲折小道,充滿了泥濘和坎坷,那么父母就像是系在我們身上的安全繩,不論我們?nèi)ネ翁帲际卦谖覀兩磉?。看了這本書,當時年少,更多的是對安德烈的羨慕,如今回首,更多的是理解和感恩。我十分感恩我的母親,她很偉大,溫柔似水,教會我太多溫暖的東西。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家長篇三
終于讀完了“人生三書”之一——《親愛的安德烈》。這是一本兩代人共讀的36封家書,使我受益匪淺,感慨萬分。
對一位母親而言,不論你的年齡有多大,都始終是她的孩子。,也是這樣一位母親,只是我認為她的愛有些過盛,自始自終都將安德烈當作一個幼童來對待。而安德烈,雖然有愛,但卻成為了一個彼此不認識不了解的人。
在最開始,這份母愛名曰“占有”,但后來,卻成了“放手”。
有時候父母總是不計代價的付出,希望我們能走在他們?yōu)槲覀冧伜玫穆飞?。但我們走遠了,他們又覺得無限荒涼和凄然。其實每個人都知道在我們的心里,沒有任何人能取代父母的位置。他們對我們的付出,對我們的愛護,我們?nèi)慷祭卫蔚赜浽谛睦?。當然,我們也愿意用我們自己的方式去回報父母?/p>
《親愛的安德烈》是一本適合闔家觀賞的書籍。父母可以從安德烈的字里行間知道現(xiàn)在的孩子心里在想什么;而年輕的我們,站在安德烈的角度,看著那一封封飽含母愛的回信,也許會對父母有更多的理解。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家長篇四
《親愛的安德烈》是龍應臺和讀大學的兒子安德烈之間的書信集。在安德烈十四歲那年,龍應臺離開歐洲去臺北市政府工作,這一走,就是四年。等龍應臺四年之后再回到安德烈身邊時,她發(fā)現(xiàn)安安變了,以前那個讓媽媽擁抱、親吻、牽手,以至于讓媽媽牽腸掛肚、頭發(fā)有點汗味的小男孩不見了。站在龍應臺面前的,是一個“不認識的人”,“他在想什么,他怎樣看事情,他在乎什么,不在乎什么,喜歡什么厭惡什么,為什么這樣做那樣做”等,龍應臺都一無所知。四年的時間,猶如一道鴻溝,把龍應臺遠遠地阻隔在一個鮮活的世界之外,以至于“想和他說話,可是一開口,發(fā)現(xiàn)即使他愿意,我也不知說什么好”。應對母子之間這樣的陌生和距離,龍應臺決定打破。
這樣的場景,一點也不難理解,14-18歲是快速成長期,這個階段,成長的不僅僅是個頭,更重要的是思想,當兩人的交往出現(xiàn)四年休眠期時,當兩人有了四年的距離時,你再想進入對方的世界,就必須想辦法打破阻隔兩人的堅冰,即使你們是母子。
為了了解安德烈,龍應臺決定和安德烈互通書信,在征得安德烈的同意下,兩人一堅持,就是三年。
在35封來來回回的信件中,母親慢慢走近了兒子的世界;在35次來來回回的爭論中,兒子逐漸了解了母親。作為讀者的我們,也在這35封你問我答、我爭你論的信件中,逐漸澄清了兩代人的人生觀以及東西方的文化區(qū)別、思維區(qū)別,因為這不僅僅是兩代人在對話,更是是兩種文化在對話。
這就是媽媽,這也是孩子,很多時候,每個孩子都有不一樣于家長的看法。家長要想培養(yǎng)出一個有思想有見地的孩子,首先要做的是允許孩子對自我說“不”。
這就是東方和西方的區(qū)別,東方人習慣于團體主義思維模式,西方人習慣于個人思維模式。很難說,是“團體思維”高于“個人思維”,還是“個人思維”優(yōu)于“團體思維”,但有一點不能否定,在西方個人思維模式下,他們變得愈加的獨立和自尊,而我們的盲從和隨大流意識,跟我們的團體思維也應當有很大的關系。
在養(yǎng)育兒子的過程中,我一向采取的是“放養(yǎng)”態(tài)度。但,看看龍應臺的文字,我對父母和子女的關系又上升到一個新的層次:父母僅僅是子女來到世界的一個通道,父母僅僅是子女生命最初的守護者以及成人后的守望者。充滿青春活力的孩子眼睛熱切地望著前方,奔向他的人生的愿景,而父母只能在后頭張望他越來越小的背影,揣摩那地平線有多遠,有多長。
龍應臺有一個很形象的比喻來形容父母和子女的關系,她說:“父母對于一個二十歲的人而言,就像一棟舊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為你遮風擋雨,給你溫暖和安全,可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會和房子去說話,去溝通,去體貼它、討好它。父母啊,只是子女完全視若無睹的住慣了的舊房子而已……父母和子女的緣分,就是在一生中,將是一次又一次的看著你離開,對著你的背影默默揮手。”
是啊,父母能做的,就是在子女年幼時給他以守護,長大后給他以守望,并且,這守護和守望,還都是一廂情愿、自愿付出,僅此而已。對于長大的孩子,父母到底有多少權(quán)利參與他的生活,或者幫他做出決定呢?我們再看看龍應臺的做法。當二十一歲的安德烈開始抽煙時,龍應臺也很生氣,恨不得把他嘴里的香煙拔出來,“扔進大?!薄5?,龍應臺沒有這樣做,她在內(nèi)心對自我說:“你面前坐著一個成人,你就得對他像對待天下所有成人一樣,你不會把你朋友或一個陌生人嘴里的煙拔走,你就不能把安德烈嘴里的煙拔走。他早已不再是你的孩子,他是一個個人,是一個‘別人’?!倍粴q,已經(jīng)到了獨立自主的年齡,是成人就得為自我的行為負責,也為自我的錯誤承擔后果。一旦理解了這個邏輯,他決定抽煙,做父母的就沒有權(quán)力或權(quán)威約束他。龍應臺只能說的一句是:“你得尊重你共處一室的人,所以,請你不在室內(nèi)抽煙?!?/p>
關于對人生意義和價值的看法,龍應臺的文字也給人很大的啟示。當安德烈對媽媽說,他也許會很平庸時,龍應臺這樣說:“對我最重要的,不是你是否有成就,而是你是否歡樂。什么樣的工作能夠給你歡樂?第一,它給你意義;第二,它給你時間……至于金錢和名聲,哪里是你歡樂的核心元素呢?假定說,橫在你眼前的選擇,是到華爾街做銀行經(jīng)理,或者到做照顧獅子、河馬的管理員,而你是一個比較喜歡動物研究的人,我就完全不認為銀行經(jīng)理比較有成就,或者獅子、河馬的管理員‘平庸’。每一天為錢的數(shù)字起伏而緊張而斗爭,還不如每一天給大象洗澡,給河馬刷牙?!?/p>
是的,人生過程本無意義,而我們就是要賦予它意義,我們賦予它意義的唯一方式就是體現(xiàn)自我的價值,感受生活的歡樂。當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義時,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能給人帶來極大的歡樂。
除了對工作的看法,龍應臺對朋友關系的思考也很精辟。她又打了一個比方:“人生,其實像一條從寬闊的平原走進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能夠結(jié)伙而行,歡樂地前推后擠、相濡以沫;一旦進入森林,草叢和荊棘攔路,情形就變了,各人專心走各人的路,尋找各人的方向。那推推擠擠、同唱同樂的群體情感,那無憂無慮無猜忌的同儕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僅有少年期有。離開這段純潔而明亮的階段,路其實能夠能愈走愈孤獨。你將被家庭羈絆,被職責捆綁,被自我的野心套牢,被人生的復雜和矛盾壓抑,你往叢林深處走去,愈走愈深,不復再有陽光似的伙伴?!焙芏鄷r候,我們在感慨友情的難得,殊不知,是自我沒有精力和本事再去培植友誼。
較之龍應臺的《目送》和《野火集》,《親愛的安德烈》更具有一種溫情,因為她是站在一個母親的角度上去書寫,但,即使是和十八歲的兒子的通信,睿智的人也在字里行間播撒下思考。親愛的朋友們,在讀艱澀的文字之余,在繁忙走親訪友的間隙里,不妨,也拿起這本書,放松一下,看龍應臺到底在怎樣說。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家長篇五
“我們是兩代人,中間隔個三十年。我們也是兩國人,中間隔個東西文化。我們原來也可能在他十八歲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樣各自蕩開,從此天涯淡泊,但是我們做了不同的嘗試--我努力了,他也回報以同等的努力。我認識了人生里第一個十八歲的人,他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這時《親愛的安烈德》作者之一的龍應臺女士所寫的。
《親愛的安德烈》是龍應臺與她的大兒子安德烈合寫的36封家書的合集,在這36封家書中,兩母子以通信的方式交流自己的思想與看法,并征求對方的意見。信中還有許多引人深思,感慨萬分的道理和句子,像第26封信《孩子,你喝哪瓶奶?》中,龍應臺給安德烈舉了一個例子,你是追趕壞的,還是去享受好的呢?還有在最后一封信《偉大的鮑勃迪倫與他媽》中,安德烈說了一句話“馬克吐溫說:‘我判斷一個人的品格,不看他如何對待比他地位高的人,我看他如何對待比他地位低的人?!?/p>
這本書還有很多類似的引人深思的好句,激發(fā)人們的思維。在書中,我看到許多讀者的來信,除了表示感謝,還有許多的認同與爭論,讀者與書本一起成長。
這本書非常的有益,它讓我明白了許多道理,也讓我知道了作為母親,她們的擔心,她們的關愛,她們的嚴厲等等,背后都藏著一顆愛我們的心。當然,這本書也談到了許多世界時事,豐富了我的知識量,也讓對這些事情的看法有所改變,讓我今后更加公平地去看待這類事情。
良書,就是益友,這本《親愛的安德烈》使我受益匪淺,也讓我重新認識了我的媽媽。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家長篇六
前幾天在網(wǎng)上看了《親愛的安德烈》,感覺很有意思。前面書中的安德烈,是個長著一頭鬈發(fā)的小男孩,睜著一雙好奇的大眼睛,等著媽媽把這個世界一一介紹給他;而后面書中的安德烈已是一個十八歲的大小伙子,有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母子之間隔著三十幾年的歲月,隔著中西方文化,龍應臺覺得:兒子愛她,但并不喜歡她。為了重新認識長大了的兒子,也讓兒子了解自己,龍應臺邀請安德烈以通信的方式和她共寫一個專欄,以書信的方式進入對方的生活、世界和心靈。
怎樣消除這樣一種隔閡?龍應臺的選擇是一方面堅守自己的陣地,一方面主動出擊,通過書信與安德烈討論問題、交流認識,尋求有效的溝通。這對于我們做父母的是一種很好的示范,我們不能要求孩子去了解、認同我們的過去,小時候被自己的父母叫到跟前,聽他們憶苦思甜,被他們諄諄教導時,我們不也是那樣的抵觸嗎?今天輪到我們做父母,同樣沒有特權(quán)讓孩子聽自己說,讓孩子按自己的模式去生活和思考。
“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盡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p>
說起來輕松,做起來何其艱難!“安德烈,青年成長是件不容易的事,大家都知道;但是,要抱著你、奶著你、護著你長大的母親學會放手,把你當某個程度的別人,可也不容易啊。”龍應臺如是說。
我在想,龍應臺做為一個有名的學者,做為一個對世界、對社會、對生活保有警覺、保有體察的母親,她能給予孩子一種引領;然而,平凡、渺小如我們,眼看著孩子在一天天長大,自己卻感覺還是個心智尚不成熟的孩子,又能給孩子些什么呢?想起來不免心慌啊。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家長篇七
初識龍應臺是因為《目送》,在網(wǎng)上很是暢銷。尤其是那一句“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可是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边@讓我很是感慨。當時很難想象母親和孩子竟能夠這樣的交流。當龍應臺遇到了所有家長都會遇到的問題——和自我的孩子終歸還是漸行漸遠時,甚至她的問題更為嚴重,在孩子最重要的成長過程中并未陪伴在孩子身邊,并且兩人中間還隔著一堵巨大的中西文化的差異之墻??墒驱埾壬x擇的是“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沒關系,可是我能夠認識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認識這個人?!庇谑莾蓚€人便一齊寫了三年專欄,經(jīng)過一封封跨越大洋的書信,一次次深夜的交談,讓所有人看到了,找到了和父母和兒女溝通的方法。36封家書談論的資料包含生活,社會,經(jīng)濟,政治,人生,母親與孩子思想的碰撞交流融合清晰的展此刻所有人的面前。如果說《傅雷家書》是父親對孩子諄諄的教誨,那《親愛的安德烈》就是母親與孩子深刻的交流。
何取舍——那只是個人的事。
第27封信《給河馬刷牙》更是使無數(shù)人潸然淚下。文中龍應臺主要寫到他的兒子覺得自我會一向平庸下去,而問他是否會失望,龍應臺的回答是只要覺得有意義,能夠帶來歡樂便不是平庸,平庸是和別的比的,自我的事情本就不需要和別人比較,何來平庸?“我怕你變成畫長頸鹿的提摩,不是因為他沒錢沒名,而是因為他找不到意義。我也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期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quán)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也讓我明白了父母的心,他們要求我們好好學習的目的并不是要讓我們成為什么人,而是讓我們有選擇成為什么人的權(quán)利。
“龍應臺的文字,橫眉冷對千夫指時,寒氣逼人,如刀光劍影。俯首甘為孺子牛時,卻溫柔婉轉(zhuǎn),仿佛微風吹過麥田。從純真的《孩子你慢慢來》,到坦率得近乎痛楚的《親愛的安德烈》,龍應臺的寫作境界逐漸轉(zhuǎn)往人生的深沉。”這樣的文品、人品,值得我們?nèi)テ纷x。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家長篇八
“你18歲的時候,最快樂的事是什么?最遺憾的是什么?你和你父母談過嗎?”在一年的班主任生涯中,很多學生都會問我這些問題。當時,他們與父母的溝通出現(xiàn)了各種各樣的問題,他們的關系甚至處于冰點。所以,我決定和我的學生們一起讀一本書《親愛的安德烈》。
這本書的作者是臺灣作家龍應臺。她是一位兇猛的文學斗士,被譽為中國最強大的筆;她也是一位敏感的母親,有兩個反叛獨立的混血兒子?!薄队H愛的安德烈》是龍應臺和大兒子安德烈的書信集。它包含36個字母。這36封信反映了母子心靈的碰撞,以及中西不同文化對個體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它們記錄了兩代人為消除隔閡和沖突所作的努力,為中西文化碰撞提供了清晰生動的例證。
在序言中,作者說:“要遇到一個18歲的孩子,你必須從頭開始。你必須放手?!辈还芪覀兪钦l,我們18歲的孩子可能很熟悉,相信理想,向往自由。但面對我們18歲的學生或孩子,我們總是在他們的地位和身份方面與他們進行不公平的溝通。他們會反抗,他們會掙扎,他們甚至會開始逃跑。我們生活中許多18歲的孩子和父母都生活在同一個環(huán)境中,正如作者所說,“就像水上的浮萍,他們彼此分離,對世界其他地方漠不關心”。我們更需要的是一起努力。讓我們在生活中再遇到一個18歲的孩子。他們也第一次認真地了解父母。無論是通過信件、對話還是游戲,我們都需要找到孩子和父母之間的聯(lián)系。
想想我18歲的時候,忙碌緊張的高中,我早晚都遇到了父母。我們的談話似乎都是關于“你想吃什么?”今天學習怎么樣?”考試怎么樣?”這樣的關心和問候?,F(xiàn)在學生的情況也差不多了。家長更注重孩子的學習。似乎他們對孩子的情感、愛好和愿望知之甚少。更不用說深入的交談和理解了,更何況,幾天不跟家長說一句話是不可能的。”我只知道有多少父母和孩子住在同一個房間里,但沒有什么可談的。他們彼此相愛,卻不認識對方。他們渴望接觸,卻找不到一座橋。在《親愛的安德烈》中,兩代人之間的對話可以如此廣泛和直接,沒有說教,而是敞開心扉。從“當?shù)聡嗽诘聡咔驎r,你會為他們歡呼嗎?”為了探索兒童對歷史和國家的理解,從一部關于階級與貧富差別的電影和社會公正兩方面探討生活中的兩種道德,從一夜之間的新聞事件談起民主理想主義的觀點,從香港和德國的咖啡館談起文化。從彼此的問題中談論死亡和未來。我想如果你想更全面地了解一個人,你可以試著瞄準一個問題,不僅是你的提問和回答,而且是互動交流,這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結(jié)果。
如果18歲的擔心不是生死攸關,肯定是一些小事,但會影響一整天的心情。家長會告訴我們,我們需要學會像雞湯一樣平衡,但很難體諒別人的感受,照顧好自己的位置。但這是我們生活中應該學會處理的麻煩,因為我們的思想是獨立的,但我們是社會群體中的人。對于未來,我們需要牢記龍應臺的話?!睂ξ襾碚f最重要的不是你是否成功,而是你是否快樂。而在現(xiàn)代生活的框架下,什么樣的工作更有可能給你帶來幸福?首先,它給你意義。第二,它給你時間。你的工作對你很有意義。如果你的工作沒有綁架你,讓你成為工作的囚徒,讓你充分體驗生活,你就更有可能幸福。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時,你就會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了你時間,又沒有剝奪你的生命時,你就有了尊嚴。成就感和尊嚴感會讓你快樂?!遍L久以來,無論是高考、考研、就業(yè)、升學、戀愛、婚姻、家庭等,都需要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真正的自我,認清生活的本質(zhì)。我們的最終責任對象是“我們自己”。而那些18歲的老路,無論誰有高人的指點,有多少深坑和險情你都要避免,還是自己走。
安德烈與母親龍應臺的交流,是我們生活中的望遠鏡和放大鏡,它使我們能夠看到遠處的天空,以及我們生活中的困難和平凡。我們也可以在這里找到18歲問題的正確答案。我們也慢慢地用眼淚和離開去理解:所謂的父母是那些不斷地快樂和悲傷到背后,想要找回擁抱卻不敢說出來的人。
在這個世界上,這是第一次出生并成為人類。再說,他們是第一對父母。我們也是第一批孩子。事實上,我們都在成長。當孩子因為父母而幸運時,他們?yōu)楦改父械津湴?。這是我們必須獨自走的路!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家長篇九
今天終于把計劃中要讀的龍應臺先生的《親愛的安德烈》讀完了,也終于明白這本書為何如此經(jīng)典。36封來往家書,她與大兒子安德烈推心置腹的訴說與質(zhì)問,一樁樁,一件件,哪件不是我和我們所經(jīng)歷或在經(jīng)歷的日常。
論個人,他們聊個人的信仰、自由和理想,這些字眼像是穿越千年來到我眼前。從打算留在這個城市的那天起,我們要開始奮斗,為房子,為謀生,為立足,而漸漸與故鄉(xiāng)等這些字眼好像斷了聯(lián)系。家里人以我為榮,但褪去看似光鮮的外衣,內(nèi)里的煎熬只有自己知道。日漸麻木的內(nèi)心,對這些字眼不再敏感。忽然讀起18歲的人信中這些字眼,唯憶起少年不更事之時。
論家庭,可能書中的安德烈還沒有到這個地步,不知現(xiàn)在的他會跟母親聊家庭的事情嗎。想想我們二人之家成立半年以來,和以前的二人生活并沒有任何改變。張先森每天都在窗外的樓燈快滅完的時候回到家,比之前更辛苦。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而能替他做的只有準備好水果倒一杯水。想起在學校讀書的時候,我想象自己以后的樣子,一定像電視里那些厲害的人,為身邊的人撐起一片天,能夠讓父母不再操勞,能夠和自己愛的人一起享受生活……原來,生活真的不是那么容易。
論社會乃至這個國家,我理解龍應臺先生的經(jīng)歷讓她沒有那種強烈的愛國感,我也羨慕安德烈生在一個和平美好的年代。我也算是,我見證了這個國家的昌盛,我愛這個國家,但出身草根,也見過底層的窮苦人,也慶幸我對他們保持著一種清醒的同情心?,F(xiàn)在的工作,讓我進入一個新的圈子,看到不一樣的事情,也對這個社會運行有了更多認識,最深刻的感受是,很多事情不是靠一句話的浪漫情懷就能改變的,只憑一個人,力量太有限。
我也相信龍先生所說的,"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quán)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平庸’是跟別人比,心靈的安適是跟自己比。我們最終極的負責對象,千山萬水走到最后,還是'自己'二字。"
愿你出走一生 歸來仍是少年。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家長篇十
所謂父母,就是那不斷地對著背影既歡喜,又悲傷,想要追回擁抱卻不敢聲張的人。
——題記
讀《親愛的安德烈》,我想,我知道了!
這是一位名為龍應臺的母親和她的十八歲兒子的故事……
書中的安德烈已經(jīng)長大了,成年了,可是龍應臺這位母親對他的愛卻沒有變,只不過換了一種方式,她開始學著認識名為十八歲的兒子,書中里提到人生就像旅行,前半部分是平原,和朋友嬉戲打鬧父母的陪伴下慢慢長大,后半部分是荊棘,需要一個人小心前行,在安德烈路途前半部分有龍應臺的陪伴,但是以需要她耐心的等待,把焦急藏在身后,在后面不停地張望著安德烈,那越來越遠的,越來越小的背影,揣摩著那地平線有多遠?怎么一下子就看不見了?看到那堅實的身軀不畏艱險的在前,想要擁抱他,卻不敢聲張。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家長篇十一
親愛的安德烈,一本母子三年互通書信的書。然而這本書中的交談卻并非日?,嵤?,更多的是一種對文化,對人生,對社會,對民主制度的思考與探討。母親與兒子之間的探討。
文化,是個很沉重的東西,沉重的文化,決定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格調(diào)。經(jīng)歷了納粹之后的德國,是嚴謹,低調(diào)的,同時又深深懺悔的。人們甚至不愿意去觸碰那段歷史。我想至少這點,讓我對這個日耳曼民族深深的喜愛,深深的敬仰。對于納粹所犯下的罪行,他們能夠深深懺悔,并一直牢記于心。日本與之相比,又如何。
我們的文化呢?中國的文化是什么?身處國外,我能引以自豪的是什么?我想,只有我們悠久的5000的歷史了??墒怯凭玫臍v史并不是我們的文化,歷史已成過往,歷史沉淀下來的有什么?我看到的是我們青年一代的中庸,隱忍,浮躁,麻木,沒有思想。甚至我自己都活在迷茫與麻木中。沒有了思想的文化,沒有了思想的社會,多么可怕!
最近突然悟了一句話:因為懂得,所以慈悲。張愛玲說這句話時是以一顆女人的心態(tài),在見過無數(shù)次的個性簽名以及轉(zhuǎn)載后,讓我覺得這句話是在很酸很膩?,F(xiàn)在想來,這句話說的很對。因為體會過痛苦,受過創(chuàng)傷,所以懂得深受苦難的人。因為懂得,所以有悲憫之心,所以以這顆慈悲之心去關懷他人。若普天下人人可以因為懂得,所以慈悲,想來這世間便多了許多和諧,少了許多傷痛。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家長篇十二
p87清純靜美,白衣白裙別上一朵粉紅的蝴蝶結(jié)--誰抵擋得住"美"的襲擊?對美的迷戀可以打敗任何智者自以為是的心得。我只能讓你跌到,看著你跌到,只能希望你會在跌到的地方爬起來,希望陽光照過來,照亮你藏著憂傷的心,照亮你眼前看不見盡頭的路。
--:受辦公室同事曹一美老師的影響,到圖書館把龍應臺出版的系列書借來看,首先看的就是曹老師寫了的《親愛的安德烈》。當看到以上這段話時,勾起了我一個回憶:曾經(jīng)的初戀時光,曾經(jīng)的花前月下的美好歲月,曾經(jīng)的恩恩怨怨。引起了一個感慨:"我只能讓你跌到,看著你跌到,只能希望你會在跌到的地方爬起來,希望陽光照過來,照亮你藏著憂傷的心,照亮你眼前看不見盡頭的路"。對自己孩子的就應該這樣,明智的家長一定要放權(quán),要讓孩子自己去選擇,去嘗試,去摸爬滾打,即使傷痕累累也不要后悔。世界上只有父母對自己子女的愛是以不占有為目的,是一種應該保持一定距離的愛,而不應該嬌生慣養(yǎng),甚至溺愛孩子。
如果媒體不維持一種高度的批判精神,一個社會是可以集體變"笨"的是不是?
正如我后來又追問她的反映她終于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西方文化唄。"
寫到這里,我又想到了另外一件事:20xx年的諾貝爾和平獎授予中國的劉曉波,我們的整個網(wǎng)絡,整個媒體都是沉默一片,甚至封殺有關報道,零星的信息中都是譴責西方的別有用心,而沒有一個人站出來說這是一件好事:至少人家拿中國當回事,諾貝爾頒獎典禮上至少有中國人的聲音和身影;劉曉波也好,__喇嘛也好,個人追求方面至少有我們值得敬佩的地方。
親愛的安德烈
人生就是一次次地目送離開,親愛的安德烈。
這句是臺灣的龍應臺說的。她是臺灣著名文化人及公共知識份子,著名作家,作品針砭時事,鞭辟入里。在歐洲、大陸、臺灣三個文化圈中,她的文章成為一個罕見的檔案,作品《野火集》等具有很大的影響。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家長篇十三
1)相差三十歲的兩代人,不同東西文化差異,母親與兒子共同的36封家書。
2)一本歷時三年母與子之間的溝通認識的家書。
3)適合年輕人和父母一起閱讀的書,類似的家書文章還有《傅雷家書》。
龍應臺《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母與子之間共同努力,三年時間重新認識對方。
龍應臺與安德烈,兩代人三十歲的相差,兩種中西文化的差異,他們卻又是母親與孩子之間簡單的關系。36封家書,母子兩代人的心靈碰撞,中西不同文化對他們個人思想意識的影響。
因龍應臺是作家,她筆下的思考和想法在與普通父母相似對孩子關愛之外,更多的是個體獨立的思考與認識,與安德烈長達三年時間通過36封家書,建立起彼此親密的關系,兩者都隨著時間推移重新認識并理解彼此。
安德烈是85年出生,年齡上比我這樣的九零后大出幾歲,龍應臺與安德烈的重逢是在分開四年之后,安德烈早已是18歲的少年。而對于我們18歲同樣是新的開始,想著總算可以脫離父母去遠方求學,或是隨心做自己喜歡的事。18歲的我們總自我感覺良好,覺得自己有新的想法和認識,某一方面有會挑戰(zhàn)父母的管教。安德烈家書中提到的他的觀點和看法,有很多的確與年輕的我們相似,而他媽媽龍應臺給出的答案和建議,對我們自身也是有益的。
其實,很羨慕安德烈有這樣一位好的媽媽,用母愛的方式去“套”住孩子,愿意在青春期的時候再次放低自己,重新認識長大的孩子。她是一位可愛的媽媽,也很偉大。同時覺得這無疑是一本好的教育書,喜歡一個媽媽可以與成年的孩子如此溝通討論。
比我小三歲的弟弟在青春期的時候同樣叛逆,以前一個聽話懂事,會時常與我和家人說說笑笑的弟弟,最終變得沉默不語,獨來獨往,而熱衷他覺得對的事兒,卻和他的朋友們侃侃而談。真希望我老弟也看看這本書,可他總是“嫌棄”我沒事寫寫畫畫。
我想,每個人都會孤獨,有時常常在想弟弟怎么如此喜歡張國榮,或許也是因為一份孤獨,別人無法走近,無法理解,當他在下一個路口轉(zhuǎn)彎,清秀輪廓淡淡,你看著他的瘦瘦高高的背影,只是感嘆——長大了!不必再追上了,他的孤傲是青春的憂傷,憂傷的氣息,漸行漸遠的是回不去的童年,而讓我如此懷念的卻是手拉手的親密,我親愛的弟弟,到底還是滿滿當當?shù)脑诤酢?/p>
青春期的大男孩,19歲高高瘦瘦的個頭兒,清秀輪廓分明,可,我怎么也讀不懂你的心,我抓不住過去的時光;19歲的你一路向前,跳躍著自己青春步伐,我在你身后眺望著你前進,高高低低的背影,我既然覺得有一絲漠然,冷冷的表情,輕盈地轉(zhuǎn)身,下一個路口我再尋不到你的背影,最后的視線消失了,仿佛在告訴我——“這段路我自己走,你不必再追了”。親愛的弟弟,我還要等待多久,才能回到小時候手拉手的模樣,我還要守望多久,才能看到你陽光般的微笑。你,離我們遠了。
同樣對于比我小好幾歲的九零后弟弟來講,我是不好評價他們這些小年輕,亦或者是父母也不好評價,每個時代不同,生活的態(tài)度與方式也不同,各有各的所愛,各有各的自信,對于這些小的90后,我想只能站在他們的角度,用“愛”去關心他們。希望他是優(yōu)秀的人。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家長篇十四
當母親將這本書冠以“好書,名著”等標簽推給我時,我百般不愿,心中的浮躁一層又一層,但當我翻開書頁,看了幾頁時,我對它頓時改觀。
超乎預料的有趣呢。而且,書中母子兩人書信內(nèi)容的深度也是我未曾想到的。龍應臺女士與安德烈,他們看著同一片星星,在同一個太陽的光芒下生存,但他們接觸不到被此,熟惡而又陌生。在這三十六封書信中,他們對簧富差異、美學、人文、各國文化差異等等提出了探討與研究。這三十六封跨海書信,使這對母子有了連結(jié),重新認識到了對方,她認識了人生中第一個18歲的人,他也認識了自己的母親。看著書中風趣幽默的語句,我看到了一些別樣的東西,一些我從未注意到的事情。
我知道了這個世界可悲的貧富差距,我知道了“提本非樹”:我知道了“間題意思”我知道了kich,我知道了很多很多第一次如此認真的看一本書,這本書也沒有讓我失望記憶猶新的是第21封信,“文化,因為逗留”。
咖啡館幾乎是每個城市都有的建筑,我也常常習慣在空暇的時間去這類環(huán)境幽靜,氣氛高雅的地方,點杯咖啡,寫寫作業(yè)或是看看書我喜歡這樣的氣氛,這可以讓我放松,且愉悅。
然,在香港這個地方,羊目細尋,你竟是尋不著咖啡館的龍應臺女士在書店買了書,想要尋一家咖啡館,鈷進一個寧靜的角溶,在咖?香氣的繞里,把整袋新書翻完,可香港是沒有咖啡館的她在信中如此寫道:“那天很熱,我背著很重的書,一條街一條街找,以為和臺北一樣,轉(zhuǎn)個一定可以看到,可是沒有,真的沒有。去餐廳吧,可是那是一個油賦,甜滋滋的地方,匆忙期和喧帶著對時國企業(yè)斷的不滿,他們對本土產(chǎn)業(yè)的滅不情愿在那里消費而即使坐下來,身邊也總是匆忙的人,端著托盤急切地找位子,咖啡館里彌漫著一種時間壓迫感。
這就是香港,這個城市,忙的香港人在大街小巷步履匆,他們工作時間之長,全世界第一。
哪一種都不可以。
文化,來自逗留,“逗”才有思想的,靈感的,能量的爆發(fā)?!傲簟辈庞谐恋?、累積、醞釀、培養(yǎng)。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家長篇十五
《親愛的安德烈》是著名作家龍應臺和兒子安德烈用三年時間互通書信的結(jié)集。36封家書呈現(xiàn)了母子兩代人心靈的碰撞以及中西不同文化對個體思想意識的影響。在信中,安德烈“有三分玩世不恭,二分黑色幽默,五分認真”;龍應臺“有八分認真,二分知性懷疑”。安德烈對龍應臺“嘲笑有加”;龍應臺對安德烈“認真研究”。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就是眼看著這個自己深愛的孩子越走越遠,而且他的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有時候父母總是不計代價的付出,孩子走遠了,又覺得無限荒涼和凄然。其實每個人都知道,在我們的心里,沒有人能取代父母的位置,他們對我們的付出,對我們的愛,我們其實全都牢牢的記在了心里。我們也愿意用最大的愛去回報,只是,請允許我用自己的方式。我愿意把我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拿來讓我的媽媽過上相對充裕的生活,去享受自己想要的精神或物質(zhì),這樣我會得到一種莫大的快樂和滿足;但我不愿意聽她嘮叨一分鐘,我覺得這不是不愛,只是因為我們不是能在語言交流上取得愉悅的人。如果說她在說,我在聽,我不違心的告訴你,那僅僅是出于禮貌和孝敬。
當然,我覺得龍應臺和安德烈,也有些其他的原因。
比如說,龍應臺從政。我是有點很難理解一個母親和兒子的書信談論的都是國家大事,世界,國家,民族,公平,自由,正義,很像是政治家們在探討議論人類的發(fā)展,時局的走向;這跟我看《傅雷家書》的感覺不太一樣。我想對龍應臺來說這可能是職業(yè)習慣思維定勢,但對安德烈來說,他只是個人主義的自由慣了的年輕人,有幾分熱情,幾分牽強,就很難說清了。
比如說,也有安德烈的原因。父母都是有成就的名人,而且長時間不在身邊,從小過著優(yōu)裕的生活,十幾歲周游了半個世界。我們可以想象這樣的孩子是獨立、自由、無憂而任性的人。他會放縱自己沉迷于自己的喜好,比如說朋友、音樂、足球、啤酒,而不愿意拿一點點時間來敷衍任何人。
我不知道通過這樣的方式,他們是否達到了最終的目的,消除了心靈上的隔離;還是只是一個母親一次有些癡心有些偏執(zhí)的努力,其實在我的心里,我覺得可能沒有。
【本文地址:http://m.aiweibaby.com/zuowen/5408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