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科學實驗報告格式(通用23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0-31 07:38:17
精選科學實驗報告格式(通用23篇)
時間:2023-10-31 07:38:17     小編:曼珠

圖表、表格和圖像可以用于直觀地展示數(shù)據(jù)和趨勢。一個好的報告應該能夠提出明確的問題和解決方案,并給出相應的分析和建議。撰寫報告需要時間和耐心,希望大家能夠在寫作中享受到思考和發(fā)現(xiàn)的樂趣。

科學實驗報告格式篇一

實驗地點 實驗室

實驗目的 在設計對比實驗中嚴格控制變量,并注意收集實驗數(shù)據(jù)用事實說話。

實驗器材 生態(tài)瓶、小魚、水草

實驗步驟 1、減少生態(tài)瓶里的水。

2、增加生態(tài)瓶里的生物。

實驗現(xiàn)象 1. 由于水量減少,動植物的生存空間減少,氧氣量減少,水少的小魚浮出水面的次數(shù)比較多。

2. 水草增加,產生的氧氣量就增加,魚浮出水面的次數(shù)會減少;小魚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魚浮到水面的次數(shù)會增多。

實驗結論 減少水和添加動物、植物會引發(fā)生態(tài)群落的變化。

備注

實驗人 實驗時間

儀器管理員簽字

科學實驗報告格式篇二

蠟燭吹不滅思考:

用力吹燃燒的蠟燭,卻怎么也吹不滅。你知道怎樣做到這一點嗎?

材料:1根蠟燭、火柴、1個小漏斗、1個平盤

操作:1.點燃蠟燭,并固定在平盤上。

2.使漏斗的寬口正對著蠟燭的火焰,從漏斗的小口對著火焰用力吹氣。

3.使漏斗的小口正對著蠟燭的火焰,從漏斗的寬口對著火焰用力吹氣。

講解:1.這樣吹氣時,火苗將斜向漏斗的`寬口端,并不容易被吹滅。如果從漏斗的寬口端吹氣,蠟燭將很容易被熄滅。

2.吹出的氣體從細口到寬口時,逐漸疏散,氣壓減弱。這時,漏斗寬口周圍的氣體由于氣壓較強,將涌入漏斗的寬口內。因此,蠟燭的火焰也會涌向漏斗的寬口處。

注意:注意蠟燭燃燒時的安全

科學實驗報告格式篇三

實驗地點 實驗室

實驗目的 能設計一個生態(tài)瓶建造方案。

實驗器材 大飲料瓶、泥土、水草、水生小動物

實驗步驟 1、先在瓶底裝入一層淘洗干凈的沙(如要加幾塊小石子也就在這時候放)。

2、裝入半瓶自然水域的水。

3、往瓶里種上自己準備的水草。

4、再放入小動物。

5、進行觀察記錄。

實驗現(xiàn)象 生物和非生物是互相作用、互相依存的,形成了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

實驗結論 生物和非生物是互相作用、互相依存的,形成了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

實驗效果

實驗人 實驗時間

儀器管理員簽字

科學實驗報告格式篇四

實驗地點 五年級教室

實驗目的 認識光的反射及應用

2、將夾橫立在桌上,并在桌面上放一頁有字的紙。

3、打開手電筒開關,對著卡紙,觀察文字

實驗現(xiàn)象

黑色反光弱,紅色反紅光,黃色反黃光,綠色反綠光,白色反光能力強。

實驗結論

深色反光弱,淺色反光能力強。

實驗效果

實驗人

試驗時間

儀器管理員簽字

科學實驗報告格式篇五

1、實驗目的

2、實驗設備、儀器及材料

3、實驗內容

3.1實驗方案設計與選擇(設計性、創(chuàng)新性實驗需寫該項內容)

3.2實驗原理及實驗步驟(實驗工作原理或實驗的主要操作過程)

3.3實驗記錄(核心代碼及調試過程)

注解:理工科實驗需記錄實驗過程中的數(shù)據(jù)、圖表、計算、現(xiàn)象觀察等,實驗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其它如在計算機上進行的編程、仿真性或模擬性實驗需記錄程序核心代碼以及程序在調式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及解決方法;記錄程序執(zhí)行的結果。

3.1上機實驗的內容及要求

3.2算法設計思想與算法實現(xiàn)步驟

3.3程序核心代碼,程序調試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3.4程序運行的結果

4、實驗總結

4.1實驗結果分析及問題討論

4.2實驗總結心得體會

注解:實驗總結的內容根據(jù)不同學科和類型實驗要求不一樣,一般理工科類的實驗需要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并且對實驗過程中問題進行討論;在計算機上進行的編程、仿真性或模擬性實驗需要對上機實踐結果進行分析,上機的心得體會及改進意見。其它實驗應總結實驗過程寫出心得體會及改進意見。

各門實驗課程實驗報告的格式及內容要求,請按照實驗指導書的要求手工書寫。

1、實驗目的

2、實驗設備、儀器及材料

3、實驗內容

3.1上機實驗的內容及要求

3.2算法設計思想與算法實現(xiàn)步驟

3.3程序核心代碼,程序調試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3.4程序運行的結果

4、實驗總結

4.1程序運行結果分析及思考題討論

4.2實驗總結心得體會

科學實驗報告格式篇六

實驗地點 室外

實驗目的 觀察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

實驗器材 木板、白紙、橡皮泥、木棒

實驗步驟 1、做一個簡易的日影觀測儀。

2、每隔十分鐘,量鉛筆影子的長度,在白紙上做下記錄。

實驗現(xiàn)象 1、陽光下物體影子的方向隨著太陽方向的改變而改變,影子總是和太陽的方向相反。

2、陽光下物體影子長短的變化是隨著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變化而變化的,太陽位置最高時影子最短,太陽位置最低時,影子最長。

實驗結論 1、陽光下物體影子的方向隨著太陽方向的改變而改變,影子總是和太陽的方向相反。

2、陽光下物體影子長短的變化是隨著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變化而變化的,太陽位置最高時影子最短,太陽位置最低時,影子最長。

實驗效果

實驗人 實驗時間

儀器管理員簽字

科學實驗報告格式篇七

實驗地點 實驗室

實驗目的 蚯蚓適宜的生活環(huán)境是什么樣的?

實驗器材 蚯蚓、泥土、水、盒子

實驗步驟

1、

(1)把長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蓋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護蚯蚓,方便它爬行。

(3)把5條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間,蓋好蓋子。

(4)5分鐘以后打開盒蓋,做好觀察和記錄。

(5)再做2次。

2、

(1)在另外的盒子兩端分別鋪上同樣土質的泥土,不同的是一邊干燥,一邊濕潤。

(2)把10條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間,蓋好蓋子。

(3)5分鐘以后打開盒蓋觀察,記錄。

(4)再做2次

實驗現(xiàn)象

1、蚯蚓向黑暗的一方爬行。

2、蚯蚓向濕潤的一方爬行

實驗結論

1、蚯蚓喜歡黑暗的環(huán)境。

2、蚯蚓喜歡濕潤的環(huán)境。

備注

實驗人

實驗時間

儀器管理員簽字

科學實驗報告格式篇八

實驗地點 實驗室

實驗目的 分析綠豆種子發(fā)芽需要的條件(陽光)

實驗器材 綠豆芽、實驗盒、

實驗步驟 將種有相同綠豆芽的兩個花盆中的一盆放在陽光充足的地方,一盆放在黑暗的地方,保持其他條件不變,過一段時間觀察。

實驗現(xiàn)象 放在陽光充足的地方的綠豆芽生長較好,放在黑暗的地方的綠豆芽生長的不好甚至死亡。

實驗結論 綠豆芽生長需要陽光

實驗效果

實驗人 實驗時間

儀器管理員簽字

科學實驗報告格式篇九

實驗地點 實驗室

實驗目的 植物的生長需要一定的環(huán)境

實驗器材 綠豆芽、水、紙巾

實驗步驟 1、在一個盤子里鋪上幾層吸水紙,把5粒剛發(fā)芽的綠豆并排放在吸水終上,保持吸水紙一端濕潤。

2、3----5天后觀察觀察。

實驗現(xiàn)象 豆芽的根會向有水的方向生長

實驗結論 植物的生長需要一定的環(huán)境,當環(huán)境改變后它們會努力的適應環(huán)境的變化。

實驗效果

實驗人 實驗時間

儀器管理員簽字

科學實驗報告格式篇十

實驗地點 實驗室

實驗目的 認識陽光的強弱和溫度的關系

實驗器材 溫度計1支,鏡子3面,膠布

實驗步驟 1、用膠布將溫度計固定在墻上。

2、用鏡子反光對著溫度計(一鏡反射或多鏡反射)

實驗現(xiàn)象 一次照射的溫度比多次照射光的溫度低。

實驗結論 一次照射的溫度比多次照射光的溫度低。

備注

實驗人 實驗時間

儀器管理員簽字

科學實驗報告格式篇十一

學院:生命科學學院

專業(yè):生物科學類

年級:20xx級

姓名:

學號:1007040085

20xx年xx月xx日

實驗十分離產淀粉酶的微生物

1、熟悉常用微生物培養(yǎng)基(牛肉膏蛋白胨培養(yǎng)基)的配制方法。

2、學習各種無菌操作技術,并用此技術進行為微生物稀釋分離、劃線分離接種。

3、用平板劃線法和稀釋涂布平板發(fā)分離微生物。

4、認識為微生物存在的普遍性,體會無菌操作的重要性。

5、掌握分離產淀粉酶微生物的試驗方法和步驟,了解產淀粉酶的微生物種類及形態(tài)。

1、簡單單細胞挑取法

2、平板分離法和稀釋涂布平板法

此次實驗采取的是平板分離法和稀釋涂布平板法結合,該方法操作簡單,普遍用于微生物的分離與純化。其原理包括:

1)稀釋后的細胞懸液圖不在平板上可以分離得單個菌株

2)在適合于待分離微生物的生長條件(如營養(yǎng)、酸堿度、溫度與氧等)下培養(yǎng)微生物,或加入某種抑制劑造成只利于待分離微生物的生長,而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長的環(huán)境,從而淘汰一些不需要的微生物。

3)微生物在固體培養(yǎng)基上生長形成的單個菌落可以是由一個細胞繁殖而成的集合體。因此可通過挑取單菌落而獲得純培養(yǎng)。獲得單菌落的方法可通過稀釋涂布平板或平板劃線等方法完成。

以淀粉作為惟一碳源的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未分離細菌,能產淀粉酶的細菌能生長,且菌落周圍出現(xiàn)透明圈(淀粉不透明,被消化后變透明),則產淀粉酶微生物被分離出來。本實驗采用透明圈檢驗法檢測培養(yǎng)物中是否有產淀粉酶微生物的生長。

1、器材:

培養(yǎng)皿、載玻片、蓋玻片、普通光學顯微鏡、量筒、滴管、吸水紙、燒杯、三角瓶、酒精燈、玻璃棒、接種環(huán)、鑷子、恒溫培養(yǎng)箱、高壓蒸汽滅菌鍋、、天平、濾紙、ph試紙等。

2、試劑:

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養(yǎng)基的原料(牛肉膏、nacl、瓊脂、蛋白胨)、淀粉、盧戈氏碘液、蒸餾水、250ml三角瓶中裝90ml無菌水加20粒玻璃珠,作稀釋用等。

3、土樣:

取自貴州大學農生樓后土壤10g,地下10cm左右。

1、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養(yǎng)基:

蛋白胨1%……………………………………4g

nacl0.5%…………………………………..2g

瓊脂2%……………………………………..8g

ph……………………………………7.0~7.2

(2)無菌水的制備

分別取9ml蒸餾水加入5支試管中,加塞后用報紙包扎捆綁,放入高壓蒸汽滅菌鍋滅菌備用。取90ml蒸餾水加入250ml三角瓶中,同樣的操作,滅菌備用。

(3)器皿的準備

將刻度吸管用報紙包扎,培養(yǎng)皿裝入專用滅菌杯分別放入高溫滅菌箱滅菌備用。

2)倒11個平板和7支試管斜面,包扎,0.1mp、121℃、滅菌30min.

2、制備土壤稀釋液:

稱取土樣10g,放入盛有250ml無菌水的帶有玻璃珠的三角瓶中,振蕩搖勻10min使土和水充分混合,然后用移液槍從三角瓶中吸取1ml(此操作要求無菌操作),加入另一盛有9ml無菌水的試管中,混合均勻,以此類推分別制成制成0.01、0.001、0.0001、0.00001、0.000001不同稀釋度的土壤溶液。

3、涂布培養(yǎng):

0.00001、0.000001濃度的土壤稀釋液作為涂布平板培養(yǎng)的對象,將其分別涂布在3個牛肉膏蛋白胨培養(yǎng)基中,共6個培養(yǎng)基,標號,37°c溫箱培養(yǎng)48h。

4、選取目的菌株:

兩天后對土壤溶液的微生物培養(yǎng)基進行觀察,并取兩個菌落形態(tài)完全一致的分散的單個菌落,對其中一個噴灑盧戈氏碘液,觀察其菌落周圍是否出現(xiàn)透明圈,如果出現(xiàn)透明圈說明此菌株產淀粉酶,是目的菌株,記錄細菌明顯的性狀。

科學實驗報告格式篇十二

實驗地點實驗室

實驗目的種子發(fā)芽的條件是水、空氣、溫度。

實驗器材種子發(fā)芽實驗盒、注有“1”、“2”的標號紙、綠豆種子、紙巾、實驗記錄表格

實驗步驟1、準備好6個水杯,每個水杯都放好紙巾(中間挖兩個洞)貼上標簽

2、將種子放入洞中

3、6個小盤中1號杯不滴,其余的都滴上適量的水。

4、用塑料紙將3號杯口密封,用塑料杯子罩住5號杯,用紙箱罩住6號杯。

5、將1號杯和2號杯,3號杯和4號杯,5號杯和6號杯進行對比。實驗現(xiàn)象

種子發(fā)芽的必需條件是水、空氣、溫度。

實驗結論種子發(fā)芽的條件是水、空氣、溫度缺一不可。

實驗效果

實驗人實驗時間

儀器管理員簽字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科學實驗報告格式篇十三

認識各大類巖漿巖的主要代表巖石,學習肉眼鑒定巖漿巖的方法。

了解巖漿巖的結構、構造和它們在地殼中的產出狀態(tài)。

學習沉積巖的肉眼鑒定方法,加深對沉積作用的理解。通過鑒定初步認識常見的一些有代表性的沉積巖。

通過實驗了解變質巖的主要特征;認識一些常見變質礦物和變質巖類型,加深對變質作用的理解。

通過對未知巖石標本的鑒定,達到復習和鞏固對三大類巖石特征的認識,了解變質巖、巖漿巖及沉積巖的一些主要區(qū)別,進一步掌握肉眼鑒定巖石的步驟和方法。

巖漿巖的常見造巖礦物如石英、鉀長石、斜長石、白云母、黑云母、角閃石、輝石、橄欖石等。

巖石的結構和構造概念。

巖漿巖的分類依據(jù)及其主要代表性巖石。

巖漿巖的主要特征及肉眼鑒定方法。

了解沉積巖的形成過程和分類;巖石的構造與結構;各沉積巖類具代表性巖石的特征。 變質作用的概念;變質礦物;變質巖的結構與構造;變質巖的分類及其代表巖石。

標本:

巖漿巖: 花崗巖、偉晶花崗巖、正長巖 、閃長巖、輝長巖 、橄欖巖 、 花崗斑巖、流紋巖 、金伯利巖 、玄武巖、流紋巖、安山巖。

沉積巖:礫巖、粗砂巖、細砂巖、豆狀灰?guī)r、生物灰?guī)r、粉砂巖、頁巖、油頁巖、石灰?guī)r、鮞狀灰?guī)r、竹葉狀灰?guī)r、豆狀灰?guī)r、白云巖、波痕、泥裂、水平層理、波狀層理、交錯層理、結核等。

變質巖:片巖、千枚巖、板巖、片麻巖、石英巖、大理巖、蛇紋巖、矽卡巖、角巖、混合巖。

工具:小刀,放大鏡,稀鹽酸等。

主要分類及分析

(1)巖漿巖:

主要的造巖礦物有,石英、長石、角閃石、黑云母、輝石、橄欖石。酸性巖漿巖中前幾種礦物居多,而基性巖漿巖中則偏向于后者。也因此,在巖石的顏色上來說由肉紅色--灰白色--黑色變化。

結構上來說,侵入的巖漿巖里面的礦物應該是較均勻的分布,巖石呈現(xiàn)塊狀。而噴出的流紋巖中會呈現(xiàn)一些流動構造;以及噴出的安山巖和玄武巖中會有氣孔和杏仁狀構造,這種特殊的結構構造也是它們的鑒定標志。

(2)沉積巖:

由于組成沉積巖的礦物都是經過了風化和搬運,所以一般來講每種沉積巖在成分上相對較簡單。沉積巖的劃分就是根據(jù)成分劃分的,泥巖、碳酸鹽巖、石英(長石)砂巖。所以沉積巖就以某種成分為主(如以泥質、或以石英等)。

構造上沉積巖一般都呈現(xiàn)層狀構造。當然如果手表本很小的話可能見不到層理而是塊狀的。

沉積巖還有一大特點就是生物的出現(xiàn)。尤其在碳酸鹽巖里面貝殼等生物的出現(xiàn)很普遍,這是一大鑒別標志。

(3)變質巖:

變質巖是巖漿巖和沉積巖經過后期的高溫或者高壓過后,原來的巖石經過了成分和構造上的改造而形成。所以成分上來講除了與前兩種巖有相同的造巖礦物外還有一些比較特別的屬于變質巖的專有礦物或者礦物組合。例如紅柱石,出現(xiàn)紅柱石的巖石就必定是低級變質作用形成的巖石;石榴石與紫蘇輝石組成的代表高溫高壓環(huán)境的麻粒巖。

但手表本鑒別變質巖更主要的依據(jù)是其結構構造。應力作用下形成的變質巖很多都具有片狀結構,也因此變質巖能以結構構造來命名為片巖、片麻巖等。

科學實驗報告格式篇十四

實驗地點實驗室

實驗目的認識陽光的`強弱和溫度的關系

實驗器材溫度計1支,鏡子3面,膠布

實驗步驟1、用膠布將溫度計固定在墻上。

2、用鏡子反光對著溫度計(一鏡反射或多鏡反射)

實驗現(xiàn)象一次照射的溫度比多次照射光的溫度低。

實驗結論一次照射的溫度比多次照射光的溫度低。

備注

實驗人實驗時間

儀器管理員簽字

科學實驗報告格式篇十五

(一)、地球結構模型的制作

【實驗目的】通過制作地球結構模型使學生更清楚地掌握地球內部的構造。

【實驗材料】各種顏色的橡皮泥。

【實驗過程】

1、用黃色的橡皮泥做成球形,代表地核;

2、用橘色的橡皮泥在黃色球形的外面再包圍一層,把黃色的球形裹起來,代表地幔;

3、再用棕色的橡皮泥在橘紅色的橡皮泥外層包圍一層,代表地殼。這樣一個地球結構模型就制好了。

【注意事項】

1、 制作之前先考慮:各個橡皮泥圈層該有多厚?

2、 便于觀察可以將球狀模型切開,展現(xiàn)其剖面,以便直觀地看到地球的內部構造。

(二)模擬火山噴發(fā)

【實驗目的】模擬火山噴發(fā)

【實驗材料】三腳架、鐵盒子、土豆泥、番茄醬、酒精燈、火柴。

【實驗過程】

1、在鐵盒子里放一些土豆泥,做成山的形狀,并在土豆泥中間挖個小洞。

2、往洞里倒入一些番茄醬,用薄薄的一層土豆泥封住洞口。

3、把鐵盒子放到鐵架臺上,用酒精燈加熱,觀察番茄醬受熱后外溢的現(xiàn)象。

【實驗現(xiàn)象】番茄醬受熱后,番茄醬在土豆泥的裂縫部分或有空隙的地方溢出。

【實驗結論】巖漿受熱后,通過巖石空隙或裂縫部分向上運動并溢出。

(三)地震模擬實驗

【實驗目的】模擬地震發(fā)生時的情景

【實驗材料】紙箱、木塊、記號筆。

【實驗過程】

1、在紙箱上畫上街道的圖形。

2、在每個街道的拐角處都有用小木塊壘成樓房。

3、在紙箱底部敲擊,使樓房倒塌。

4、根據(jù)樓房倒塌的情況,判斷地震的中心和強弱。

【實驗現(xiàn)象】紙箱底振動,樓房倒塌。

(四)地震成因模擬實驗

【實驗目的】模擬地震產生的原因。

【實驗材料】竹筷——地表的巖層

【實驗過程】

1、每人拿一根筷子,慢慢用力彎曲,體會手上有什么感覺,觀察發(fā)生的現(xiàn)象。

2、同時用兩根筷子試一試。

【實驗現(xiàn)象】筷子會斷裂,手感覺到麻木。

【實驗結論】地表受到巨大的力時,會產生褶皺或斷裂,形成地震

(五)卵石磨圓的模擬試驗

【實驗目的】通過卵石磨圓的模擬實驗,認識卵石是怎樣形成的?

【實驗材料】有蓋得大口玻璃瓶、誰、磚、錘子。

【實驗過程】

1、用錘子把磚敲成塊。

2、把磚塊放入盛有水的大口玻璃瓶里,把瓶口擰緊。

3、用力搖晃瓶子,過一段時間后進行觀察。

【實驗現(xiàn)象】觀察到碎磚塊沒有了棱角,變成了圓形。

【實驗結論】在誰的沖刷和碎磚塊得相互碰撞、摩擦的過程中,碎磚塊棱角消失,變得光滑起來。

(六)溫度對巖石破壞作用的模擬實驗

【實驗目的】模擬溫度對巖石破壞作用的實驗

【實驗材料】酒精燈、頁巖、燃燒鉗。

【實驗過程】

1、先點燃酒精燈,用燃燒鉗夾緊巖石,放在火焰的外焰加熱。

2、掌握好加熱時間,加熱巖石后馬上把它放入水中,反復做幾次。

【實驗現(xiàn)象】巖石表面出現(xiàn)裂縫,有的一塊塊往下掉碎屑。

【實驗結論】巖石在溫度等因素的長期作用下發(fā)生破碎現(xiàn)象。

【注意事項】

1、使用酒精燈要注意安全。

2、不要用手碰石頭。

3、巖石選取易碎的頁巖效果最好,也可以用板巖或風化花巖做實驗。

4、冷水的溫度越低越好,最好用冰水。

(七)滴水穿石模擬實驗

【實驗目的】研究水滴的力量

【實驗材料】黑色手工紙、面粉、滴管、燒杯、水、米尺。

【實驗過程】

1、在黑色手工紙上用面粉堆成大小相同的面堆。

2、用滴管從不同的高度向面堆滴水,發(fā)現(xiàn)面堆在水的沖擊下四處濺出。

3、用米尺量出每次滴水的高度和面粉濺落的范圍直徑。

【實驗現(xiàn)象】面粉堆在水的沖擊下四處濺出。

【實驗結論】水滴位置越高,下落時所產生的沖擊力越大。實驗室條件下水滴下落的高度遠遠低于自然界中雨水的高度,由此推斷雨水對地表有強大的沖擊力,天長日久,能形成“滴水穿石“等改變地貌的現(xiàn)象。

第二單元 聲音的秘密

(一)聲音的產生

【實驗目的】研究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實驗材料】空紙盒、橡皮筋、小鼓、音叉、一盆水。

【實驗過程】

1、把空紙盒去掉盒蓋,把橡皮筋緊繃在盒子上,用手撥動橡皮筋,使它發(fā)出聲音,觀察現(xiàn)象。

2、在鼓面上放少許豆粒,用鼓槌把鼓敲響,觀察現(xiàn)象。

3、用錘敲音叉,聽到聲音后,用音叉接觸水面,觀察現(xiàn)象。

【實驗現(xiàn)象】

1、皮筋在震動。

2、鼓面在振動,豆粒在上下跳動。

3、水面有波紋,并有水滴濺起,音叉振動。

【實驗結論】聲音是有物體振動產生的。

(二)聲音的傳播

【實驗目的】聲音是有什么傳播的?

【實驗材料】鬧鐘、塑料袋、水槽、水。

【實驗過程】

1、把鬧鐘放在空氣中,能否聽到聲音?這聲音是通過什么物體傳入耳朵里的?

3、把鬧鐘用塑料袋扎好,放入水槽中。將耳朵緊貼水槽,你能聽到腦中的聲音嗎?

【實驗現(xiàn)象、結論】

1、能聽到聲音,聲音是通過氣體傳入耳朵的。

2、能聽到聲音,聲音是通過固體傳入耳朵的。

3、能聽到聲音,聲音是通過液體傳入耳朵的。

(三)鼓膜作用的模擬實驗

【實驗目的】模擬鼓膜作用

【實驗材料】紙筒、橡皮筋、火柴、細線、小鏡子。

【實驗過程】

1、把紙箱去掉底當外耳道;在紙筒的一端蒙上一塊橡皮膜,繃緊后用橡皮筋固定,當作鼓膜;把一根火柴棒系在細線上,并固定在橡皮膜的中央。對著鏡子在紙筒的另一端發(fā)出各種聲音,觀察火柴的現(xiàn)象。

2、將橡皮膜扎破,在對著鏡子在紙筒的另一端發(fā)出各種聲音,觀察火柴棒的現(xiàn)象。

【實驗現(xiàn)象、結論】

1、聲波通過紙筒傳到橡皮膜上,引起振動,帶動著火柴棒跳動起來。

2、橡皮膜破了不能形成振動,不能帶著火柴棒跳動。

(四)聲音的大小與什么有關?

【實驗目的】聲音的大小與什么有關?

【實驗材料】鼓、碎紙屑。

【實驗過程】

1、在鼓面上放些碎紙屑,輕敲鼓,聽發(fā)出的聲音,并觀察鼓面上紙屑的振動情況。

2、敲擊由輕逐漸加重,再聽聲音強弱的變化,并觀察鼓面上紙屑的振動情況。

【實驗現(xiàn)象、結論】

響聲越大,紙屑跳動的越高。說明振幅越大,聲音越高。

第四單元生活中的材料

(一)木材特點的實驗

【實驗材料】各種木材、錘子、放大鏡、酒精燈、鑷子、小刀、電流表、電池、導線、水槽。

【實驗過程】

1、用點燃的酒精燈燒木柴,看哪種木材更易燃燒。

2、用放大鏡觀察木材的花紋,比較木材的形狀和花紋的粗細。

3、用小刀刻木材,探究不同木材的軟硬程度。

4、將木材放入盛有水的水槽中,看木材的沉浮現(xiàn)象。

5、把不同的木材連入電路,看木材的沉浮現(xiàn)象。

6、和其他物品比較輕重。

【實驗現(xiàn)象】

1、大部分木材易燃。

2、木材有花紋(年輪)。

3、木材軟硬程度不同,有的很軟,有的很硬。

4、木材有沉浮現(xiàn)象,浮得多沉得少。

5、干木材不導電,是木材導電能力很弱。

(二)紙的吸水性試驗

【實驗材料】各種長寬厚相同的紙條、膠水、尺子、水槽、水。

【實驗過程】

1、把各種紙條一次粘在尺子上。

2、在水槽中裝入少量水。

3、把尺子水平放入水槽,讓各種紙同時浸入水中。觀察哪種紙爬升的水漬高,哪種紙的吸水性能就好。

(三)陶瓷特點的實驗

【實驗材料】各種陶瓷、錘子、小刀、酒精燈、鑷子、白紙、放大鏡、電池、導線、小閘門、電流計、火柴、水槽、木頭、鐵絲、銅絲、冷熱水。

【實驗過程】

1、用火燒,看是否易燃。

2、用錘子砸,用小刀刻,研究陶瓷的軟硬。

3、放入盛有水的水槽中,看陶瓷的沉浮現(xiàn)象。

4、把陶瓷放入熱水中,觀察陶瓷是否容易傳熱。

5、把陶瓷聯(lián)入電路,看是否導電。

6、讓陶瓷從高處落下,看是否易碎。

7、有陶瓷碎片切割紙片。

【實驗現(xiàn)象】陶瓷不易燃,硬度大,不能浮在水面上,不易導電,不容易傳熱,易碎,碎片很鋒利等。

(四)金屬特點的實驗

錘子、木條、陶瓷等。

【實驗過程】

1、用火燒,看是否易燃。

2、用錘子砸,用小刀刻,研究金屬的硬度。

3、放入盛有熱水的水槽中,看金屬是否容易傳熱。

4、用放大鏡,砂紙打磨,觀察金屬的花紋、光澤。

5、把金屬連入電路,看是否導電。

6、讓金屬從高空處落下,看是否易碎等等。

【實驗現(xiàn)象】金屬不易燃,硬度較大,容易傳熱,有金屬光澤,容易導電,不易碎等。

第五單元 水循環(huán)

(一) 水蒸發(fā)時要吸收熱量

【實驗目的】探究水蒸發(fā)時要吸收熱量

【實驗材料】溫度計、棉紗、支架、表。

【實驗過程】

1、將溫度計的液泡包上棉紗,把它浸入水中,觀察溫度是多少。

2、把溫度計提出水面,掛在支架上,觀察溫度計液泡上的水在蒸發(fā)時溫度有什么變化。邊觀察邊做記錄。

【實驗現(xiàn)象】溫度計液泡上的水蒸發(fā)時,溫度在不斷下降。

【實驗結論】水蒸發(fā)時要吸收周圍的熱量。

(二)沸騰

【實驗目的】研究水沸騰的現(xiàn)象

【實驗材料】鐵架臺、石棉網、燒杯、酒精燈、溫度計、彩筆、鐘表。

【實驗過程】

1、組裝好帶有兩個鐵圈的鐵架臺,在鐵架臺的下一鐵圈上墊一石棉網,放上半燒杯涼水,下面放好一個酒精燈。在鐵架臺上鐵圈上掛一支溫度計,溫度計的液泡正好浸入水中。

2、未加熱之前,先記錄下溫度計的讀書,然后點燃酒精燈,開始加熱。每隔一分鐘記錄一次溫度計的讀書。

【實驗現(xiàn)象】水的溫度不斷升高,達到一定溫度時,水就會沸騰。水沸騰后,繼續(xù)加熱,溫度不會再升高。

【實驗結論】把水加熱到一定程度(通常是100℃)水會迅速變成水蒸氣并不停地翻騰起來,這叫做“沸騰”。水沸騰后,溫度計讀數(shù)保持不變,這個溫度就是這杯水的沸點。

(二) 凝結實驗

【實驗目的】探究水凝結

【實驗材料】酒精燈、火柴、試管夾、燒杯、小碟子、少量冰塊、三腳架、石棉網。

【實驗過程】

1、在三腳架上市啊棉網,把裝有水的燒杯放在上面。在燒杯上面裝有冰塊的小碟子上。

2、點燃酒精燈,給水加熱。

3、觀察現(xiàn)象。

【實驗現(xiàn)象】隨著溫度的升高,水里不斷產生氣泡,水面上游水汽出現(xiàn),在小碟子的下面出現(xiàn)水珠。

科學實驗報告格式篇十六

認識各大類巖漿巖的主要代表巖石,學習肉眼鑒定巖漿巖的`方法。

了解巖漿巖的結構、構造和它們在地殼中的產出狀態(tài)。

學習沉積巖的肉眼鑒定方法,加深對沉積作用的理解。通過鑒定初步認識常見的一些有代表性的沉積巖。

通過實驗了解變質巖的主要特征;認識一些常見變質礦物和變質巖類型,加深對變質作用的理解。

通過對未知巖石標本的鑒定,達到復習和鞏固對三大類巖石特征的認識,了解變質巖、巖漿巖及沉積巖的一些主要區(qū)別,進一步掌握肉眼鑒定巖石的步驟和方法。

巖漿巖的常見造巖礦物如石英、鉀長石、斜長石、白云母、黑云母、角閃石、輝石、橄欖石等。

巖石的結構和構造概念。

巖漿巖的分類依據(jù)及其主要代表性巖石。

巖漿巖的主要特征及肉眼鑒定方法。

了解沉積巖的形成過程和分類;巖石的構造與結構;各沉積巖類具代表性巖石的特征。 變質作用的概念;變質礦物;變質巖的結構與構造;變質巖的分類及其代表巖石。

標本:

巖漿巖: 花崗巖、偉晶花崗巖、正長巖 、閃長巖、輝長巖 、橄欖巖 、 花崗斑巖、流紋巖 、金伯利巖 、玄武巖、流紋巖、安山巖。

沉積巖:礫巖、粗砂巖、細砂巖、豆狀灰?guī)r、生物灰?guī)r、粉砂巖、頁巖、油頁巖、石灰?guī)r、鮞狀灰?guī)r、竹葉狀灰?guī)r、豆狀灰?guī)r、白云巖、波痕、泥裂、水平層理、波狀層理、交錯層理、結核等。

變質巖:片巖、千枚巖、板巖、片麻巖、石英巖、大理巖、蛇紋巖、矽卡巖、角巖、混合巖。

工具:小刀,放大鏡,稀鹽酸等。

主要分類及分析

(1)巖漿巖:

主要的造巖礦物有,石英、長石、角閃石、黑云母、輝石、橄欖石。酸性巖漿巖中前幾種礦物居多,而基性巖漿巖中則偏向于后者。也因此,在巖石的顏色上來說由肉紅色--灰白色--黑色變化。

結構上來說,侵入的巖漿巖里面的礦物應該是較均勻的分布,巖石呈現(xiàn)塊狀。而噴出的流紋巖中會呈現(xiàn)一些流動構造;以及噴出的安山巖和玄武巖中會有氣孔和杏仁狀構造,這種特殊的結構構造也是它們的鑒定標志。

(2)沉積巖:

由于組成沉積巖的礦物都是經過了風化和搬運,所以一般來講每種沉積巖在成分上相對較簡單。沉積巖的劃分就是根據(jù)成分劃分的,泥巖、碳酸鹽巖、石英(長石)砂巖。所以沉積巖就以某種成分為主(如以泥質、或以石英等)。

構造上沉積巖一般都呈現(xiàn)層狀構造。當然如果手表本很小的話可能見不到層理而是塊狀的。

沉積巖還有一大特點就是生物的出現(xiàn)。尤其在碳酸鹽巖里面貝殼等生物的出現(xiàn)很普遍,這是一大鑒別標志。

(3)變質巖:

變質巖是巖漿巖和沉積巖經過后期的高溫或者高壓過后,原來的巖石經過了成分和構造上的改造而形成。所以成分上來講除了與前兩種巖有相同的造巖礦物外還有一些比較特別的屬于變質巖的專有礦物或者礦物組合。例如紅柱石,出現(xiàn)紅柱石的巖石就必定是低級變質作用形成的巖石;石榴石與紫蘇輝石組成的代表高溫高壓環(huán)境的麻粒巖。

但手表本鑒別變質巖更主要的依據(jù)是其結構構造。應力作用下形成的變質巖很多都具有片狀結構,也因此變質巖能以結構構造來命名為片巖、片麻巖等。

科學實驗報告格式篇十七

實驗地點 室外

實驗目的 物體的顏色和吸熱

實驗器材 白色紙、粉色紙、黑色紙、黑色蠟光紙、鋁箔紙對折做成的紙帶,溫度計

實驗步驟

1、把不同顏色的直對著做成袋狀。

2、分別插上溫度計放在陽光下。

實驗現(xiàn)象

1、 深色紙比淺色紙升溫快

2、 黑色蠟光紙比黑色無光紙升溫慢

實驗結論 物體的顏色與吸熱的本領有關,深色物體比淺色物體吸熱快 備注

實驗人

實驗時間

科學實驗報告格式篇十八

xx

讓小燈泡亮起來

自主認識小燈泡、電池、導線的構造。

(裝置)電池、電池夾、開關、小燈泡、燈座、導線、回形針、紙片等。

1、用一根導線、一個燈泡、一節(jié)電池,連接好電路,讓小燈泡亮起來;

2、增加電池夾、小燈座、開關,讓小燈泡亮起來。

簡單電路由電源、用電器、開關和導線四個部分組成。

燈泡要亮須有電源、導線、開關等。

科學實驗報告格式篇十九

9光的反射能力

五年級教室

認識光的反射及應用

卡紙(紅、黃、綠、黑、白)各一張,手電筒一支,夾子

1、夾子夾住卡紙

2、將夾橫立在桌上,并在桌面上放一頁有字的紙。

3、打開手電筒開關,對著卡紙,觀察文字

黑色反光弱,紅色反紅光,黃色反黃光,綠色反綠光,白色反光能力強。

深色反光弱,淺色反光能力強。

實驗人

試驗時間

儀器管理員簽字

科學實驗報告格式篇二十

實驗地點實驗室

實驗目的在設計對比實驗中嚴格控制變量,并注意收集實驗數(shù)據(jù)用事實說話。

實驗器材生態(tài)瓶、小魚、水草

實驗步驟

1、減少生態(tài)瓶里的水。

2、增加生態(tài)瓶里的生物。

實驗現(xiàn)象

1.由于水量減少,動植物的生存空間減少,氧氣量減少,水少的小魚浮出水面的次數(shù)比較多。

2.水草增加,產生的氧氣量就增加,魚浮出水面的`次數(shù)會減少;小魚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魚浮到水面的次數(shù)會增多。

實驗結論

減少水和添加動物、植物會引發(fā)生態(tài)群落的變化。

備注

實驗人

實驗時間

儀器管理員簽字

科學實驗報告格式篇二十一

蚯蚓的選擇。

實驗地點。

實驗室。

實驗目的。

蚯蚓適宜的生活環(huán)境是什么樣的?實驗器材。

蚯蚓、泥土、水、盒子。

實驗步驟。

1、

(1)把長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蓋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護蚯蚓,方便它爬行。(3)把5條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間,蓋好蓋子。

(4)5分鐘以后打開盒蓋,做好觀察和記錄。(5)再做2次。

2、

(1)在另外的盒子兩端分別鋪上同樣土質的泥土,不同的是一邊干燥,一邊濕潤。

實驗現(xiàn)象。

1、蚯蚓向黑暗的一方爬行。

2、蚯蚓向濕潤的一方爬行。

實驗結論。

1、蚯蚓喜歡黑暗的環(huán)境。

2、蚯蚓喜歡濕潤的環(huán)境。

備注。

實驗人。

實驗時間。

儀器管理員簽字。

科學實驗報告格式篇二十二

小學科學課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這門課程不僅要求學生親歷以觀察、實驗為主的探究過程,而且還要求學生通過實驗報告單將實驗過程、實驗現(xiàn)象和實驗結論記載下來。這一環(huán)節(jié)是對實驗過程的再現(xiàn)和總結,既有助于學生加深對新的科學概念的理解,又有助于發(fā)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由于小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都較低,完成一個實驗,他們不會感到困難,然而獨立地完成一個實驗報告卻很困難。主要表現(xiàn)在不會用簡明準確的語言描述實驗過程和實驗現(xiàn)象,對實驗現(xiàn)象的分析抓不住要害和實質。因此,指導學生學會填寫科學實驗報告單,是科學課教學的另一項艱巨的工作,必須引起我們科學課教師的高度重視。下面就如何指導學生填寫科學實驗報告單,談談我的思考和做法,與同行們商討。

1、引導學生提出與課題有關的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只有學生自己主動提出問題,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得以真正的發(fā)揮,從而促使學生作進一步深入細致的觀察、思考和探索。

2、對自己提出的問題進行大膽而有依據(jù)的猜想與假設。在學生提出了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后,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猜想或假設,要讓學生從各個角度去思考。學生進行猜測后,要求學生說出自己猜測的理由,這樣既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思維習慣,又使學生交流了提出假設的思維方法,相互之間受到啟發(fā),并使學生明白提出的假設不能憑空亂猜。

3、指導學生討論制定實驗計劃,確保實驗有序進行。實驗計劃一般包括提出與課題有關的科學問題和對問題答案的猜想與假設、設計實驗過程、確定實驗方法和實驗材料,考慮注意的問題等內容。讓學生自行設計實驗,制定實驗探究計劃,是一種實驗前的“動腦”活動。這個實驗前的“動腦”活動是必不可少的,它一方面能夠讓學生明白為什么要這樣去動手實驗,而不是單純“好玩”;另一方面使各個實驗小組的探究活動能夠有序、有效地開展。

4、合作探究,人人參與。實驗計劃確定后,就要組織學生開展實驗探究活動,這是填寫科學實驗報告單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在實驗過程中必須做到合理分工,人人參與,要按照實驗計劃有條不紊地進行實驗操作,認真細致地觀察實驗現(xiàn)象,及時做好實驗現(xiàn)象和實驗數(shù)據(jù)的記錄。

一個實驗做完之后,教師必需了解學生是怎樣做的,看到了什么現(xiàn)象,有什么發(fā)現(xiàn)和疑問,這就有了交流匯報的環(huán)節(jié)。這一環(huán)節(jié)既是教師檢驗實驗教學效果的需要,也是學生填寫科學實驗報告單的需要。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要認真作好以下兩點:

1、請實驗很成功的小組交流他們探究的問題、實驗的步驟、看到的現(xiàn)象和得出的結論。

2、要組織好學生的討論。由于小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還較低,對實驗步驟的匯報,實驗現(xiàn)象的描述,難免會出現(xiàn)步驟錯亂,語句不通的問題。教師要讓學生充分發(fā)表自己的修改意見,再進行評價總結。

引導學生對實驗現(xiàn)象進行分析,總結概括實驗結論,這是實驗探究活動由動手轉入動腦的過程,是思維從感性到理性的質的飛躍,只有完成了這個飛躍,學生才能真正獲得知識。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要運用學過的科學知識解釋觀察到的實驗現(xiàn)象,這既鞏固了學生已有的科學知識,又鍛煉了學生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當然,這個過程是整個探活動最困難的階段,這就需要教師根據(jù)學生的生活經驗、科學知識儲備、認知能力、思維規(guī)律給予恰當?shù)囊龑А?/p>

學生的實驗報告單,必須書寫整齊、格式規(guī)范、語句通順,條理清晰。教師要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去記錄實驗步驟,描述實驗現(xiàn)象,概括實驗結論。切忌學生相互傳抄,報告千篇一律。

教師不能越俎代庖,讓學生聽寫老師口授的報告內容。教師要按時批閱、公正地評價學生的實驗報告,對于學生報告中的重要錯誤,要明確指出,并要求學生認真糾正。

好奇,是小學生的天性,但由于小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還處在發(fā)展階段,對于缺乏童趣的成人化語言,他們不僅難于理解和接受,而且還會產生厭煩和抵觸的情緒。因此,在設計小學科學實驗報告單時,每個項目的名稱要盡量使用學生易懂且樂于接受的兒童語言,每個項目要填寫的內容應該是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描述的。

一般情況下,實驗報告是根據(jù)實驗步驟和順序從六方面展開來寫的:

1、實驗名稱:即本次實驗所要達到的目標或目的是什么。

2、實驗日期和實驗者:注明實驗時間和實驗者名字。

3、實驗器材:寫出主要的儀器和藥品,應分類羅列,不能遺漏。

4、實驗步驟:根據(jù)具體的實驗目的和原理來設計實驗,寫出主要的操作步驟。

5、實驗現(xiàn)象:正確如實的記錄實驗現(xiàn)象或數(shù)據(jù),為表述準確應使用專業(yè)術語,盡量避免口語的出現(xiàn)。

6、實驗結論:對于所進行的操作和得到的相關現(xiàn)象運用已知的科學知識去分析和解釋,得出結論。

1、以說明為主。即實驗報告以說明為主,不用像記敘文一樣進行生動細致的描寫,更不用在說明過程中展開聯(lián)想或比喻等,要避免主觀感受的出現(xiàn)。

2、必須記實,資料客觀。實驗報告所使用的資料都應是通過實驗所觀察到的現(xiàn)象和所獲得的數(shù)據(jù)。這些內容應是客觀、真實、確切的,不允許有半點虛假。

3、盡量用圖解輔助。圖解可以增加實驗報告的表達能力,比如實驗裝置有時較復雜,光靠文字無法完全說明,如果使用圖解輔助,加上文字注解,就可以一目了然。

4、表達準確簡明。準確,就是按照實驗的客觀實際,選擇合乎科學學科特點的最恰當?shù)脑~句,科學地表達意思;簡明,就是在說明問題時語言簡潔明了,避免冗長的句子和啰嗦含糊的表達。

1、小學科五年級下冊《教材》、《教師用書》

2、《名人名句大全》

科學實驗報告格式篇二十三

實驗時間:xx

實驗名稱:磁鐵能吸引那些物體

實驗目的:了解磁鐵的基本特性。

所用器材:(裝置)釘子、紙、橡皮、別針、銅線、鋁線、泡沫塑料、尺子、回形針、水槽、磁鐵。

實驗步驟:

1、用磁鐵分別吸釘子、回形針、大頭針,觀祭現(xiàn)象;

2、用磁鐵分別吸橡皮、紙、銅線、鋁線、泡沫塑料、尺子、

水槽,觀察現(xiàn)象;

3、給上述材料分類。

實驗結果:磁鐵能吸引鐵質東西最多。

認識與結論:磁鐵只能吸引鐵質物質。

【本文地址:http://m.aiweibaby.com/zuowen/5657309.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