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對閱讀過程中的感受和思考進行總結和概括,對自己的思維和知識儲備進行提升和擴展。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讀后感呢?首先,我們要認真回味書中的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形象,深入思考作者所想表達的主題和意義,然后結合自己的觀點和體驗進行個人闡述,最后用簡潔明了的語言將內(nèi)心的觸動和感悟表達出來。下面是一些優(yōu)秀的讀后感,希望對你的寫作能有所啟發(fā)。
走在路上讀后感篇一
我承認我不是個認真的人,包括讀書,永遠在各類書之間打游擊戰(zhàn),放浪不羈。所以我不知道何為經(jīng)典,更不知道何為《在路上》,也就不知道為何此書被稱為“搖滾青年永遠的圣經(jīng)”。
收到書的時候還是挺興奮的,沉甸甸的大厚本,封面及插頁的彩繪,火一樣的激情,讓人熱血澎湃,66號公路,這趟旅途的起點。
這本書的寫法比較特殊,是作者凱魯亞克自創(chuàng)的“自發(fā)式寫作”,想到哪寫到哪,等寫完了,這趟旅途就結束了。這一點我還是很佩服的,pkd抽著大麻寫書,寫出一堆只有麻友才看得懂的東西;凱魯亞克吃著致幻劑寫書,寫出了30m的長卷筒。
讀本書的過程中,我是懵逼且激昂的,懵逼是不知道這一路旅行意義何在,激昂是這旅行確實夠放浪不羈。試想著:以110邁的速度只管一路前沖,沒錢了就停下來打點工,中間到各種親戚熟人家問候他們八輩祖宗,看到個順眼的妹紙約一發(fā),從美國的東部順著66號公路一直跑到西部,再換條路跑回來,再往東西南北跑一趟,不愧為“垮掉的一代”的旅行。
好吧,我可以理解迪恩的車技,畢竟那時候沒監(jiān)控隨便開,但我實在理解不了他全程ppp的心態(tài),也許這是我們禮儀之邦與歪果仁自由開放的文化差異吧。不過那崩壞儀表盤真帶勁,可能我沒機會崩壞汽車的儀表盤,改天崩壞個汽車吊的儀表盤試試吧。
書的后邊講了“垮掉的一代”的由來:凱魯亞克、金斯堡、卡爾、巴勒斯四個臭味相投的年輕人組成了這個群體的核心,每晚踩著拖鞋在小酒館扯淡,后來卡薩迪加入,幾人坐著這貨偷來的汽車從66號公路出發(fā),開始了橫穿美國的放蕩旅行。不同于我們認知中的x二代,這些“垮掉的一代”不但不垮,反而激勵著年輕人以反叛精神、放蕩不羈的態(tài)度去生活,在歡騰中獲得幸福。
當然,關于這段歷史我并不感興趣,我所感興趣的,是這趟旅途所表現(xiàn)出的文化差異。開著偷來的汽車和邊開車邊p在我們天朝人看來都是大逆不道的,在書中竟然寫得如此冠冕堂皇,而且都沒有jc叔叔把他們扇一大嘴巴子回去種地。諸如此類,除卻時代的差異,也與文化差異有關吧。俗話說,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娘,則國娘??赡?,像我們這樣的乖寶寶只能追隨前人的腳步,甚至長跪不起,像歪果仁那種不安分的,愛蹦跶的,才會踩上巨人的肩膀。
尤其讓我大寫的服的,是那叫做“麻桿哈扎德”的哥們,因為小時候見了次流浪漢,長大以后真的自己去當流浪漢了。這就像我們小時候跟著賣破爛的后邊吆喝,結果我們長大了只是偶爾賣破爛,而這位仁兄,則真的去賣破爛了。雖然很奇葩,但這也是人生的一個選擇,人生的路有很多條,舉棋不定的時候,大不了隨便選擇一條。
讀完這本書我也情不自禁想出去玩了,為何我生在這個開汽車的時代而不是騎馬的時代呢?我很想去體會一下“打馬過舊關河,一夜風濤作悲歌”的寂寥,也很想去體會“曾陪時龍躡天衢,羈金絡月照皇都”的意氣風發(fā),當然,我不會告訴你,我最大的夢想其實是騎羊駝。
不過呢,誰讓我生在這個高科技的時代呢,改日學了車,等有閑了,自駕去一趟大西北,把我在峽谷云養(yǎng)的那只小鹿接回來吧。
未來的路很長,可勁去作吧騷年。
走在路上讀后感篇二
一、主要內(nèi)容,感悟行知教育精髓。
讀完《走在行之路上》這本書,我掩卷沉思:陶行知現(xiàn)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的思想在行知實驗班,在行知實驗小學、行知實驗基地得到傳承和發(fā)揚。作為讀者的我們也對行知教育精髓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1.不留級制,踐行“一個都不能少”的誓言。
從我參加工作起,就沒有經(jīng)歷過留級制度,在楊校長的書中我清楚的看到了應試教育下留級制度的殘酷。對楊校長向留級制挑戰(zhàn)的勇氣欽佩不已。我想:不留級制的實施正應和了課程改革“以學生為本”的理念,教育要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教育要為學生的人人發(fā)展去激勵去喚醒。
看過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農(nóng)村教師為了不讓一個孩子失學拼盡了自己的所有,在城市優(yōu)越條件下的我們,是否為了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拼盡了自己的所有呢?楊校長能從一個不愛學習的孩子身上發(fā)現(xiàn)他有繪畫潛力,繼而找準突破口,以藝術帶動求知,使這個學生長大后能走進高等學府,實現(xiàn)迂回成才。而我們現(xiàn)在的學科教師對于學習上出現(xiàn)問題的學生,沒有考慮他的先天稟賦,沒有了解他的問題原因,沒有為問題學生量身打造一套教育方案。
讀到行知實驗班采用了多元智能理論、成功教育理論、賞識教育理論尋找教育突破口,我想:相信每一個孩子能行,期待每一個孩子成長,幫助每一個孩子進步,我們就能做到一個不少,一個不掉隊。
2.花苞心態(tài),發(fā)現(xiàn)“一個獨立個體”的優(yōu)勢。
結合學校旁邊的200畝荷花園,行知小學提出了教育者要人人修煉“花苞心態(tài)”。就像走進花園我們既善待盛開的鮮花,我們也期待未開的花苞。人人修煉一顆“花苞心態(tài),才是真愛,花苞心態(tài),缺點可愛,花苞心態(tài),耐心等待,花苞心態(tài),和諧時代。”讀到這些朗朗押韻又富含哲理的`短句,我們仿佛看到了“賞識教育”、“成功教育”在行知小學綻放異彩。
我們看到行知小學的孩子在優(yōu)點卡共享中找到自信,在自主課程(12多)中多元成長,在“走進生命,發(fā)現(xiàn)潛能,喚起自信,善待差異,引導自選”的賞識理論中實現(xiàn)了生活教育是叫人“生”,叫人“活”的教育。
這些來自農(nóng)村小學的教育理論和經(jīng)驗讓我們振奮,也讓我們汗顏。我們的教師和家長更多的是急功近利的心態(tài),催生了很多早熟的沒有潛力,缺乏后勁的孩子,制造了很多厭惡學習,失去自我的孩子。我們呼喚“花苞心態(tài)”在我們每一位教師心上生根,我們期待孩子們能在自信自然的環(huán)境中快樂成長。
3.聯(lián)合辦學,實現(xiàn)“一個行知基地”的輝煌。
正像楊校長反復總結的那樣,農(nóng)村學校怎么辦?那就要學會聯(lián)合(小學校,大教育)村校聯(lián)合、城鄉(xiāng)聯(lián)合、國際聯(lián)合。在廣泛的聯(lián)合中實現(xiàn)自我的超越和發(fā)展。五里小學從一所落后的農(nóng)村小學,發(fā)展成行知小學,行知教育基地,楊校長的聯(lián)合意識功不可沒。
我想教學中的“聯(lián)合”意義更為廣闊,我們要關注學科間的融合,關注課內(nèi)外的結合,關注學優(yōu)生與學困生的幫扶,關注小組學習的合作……教學中的“聯(lián)合”無處不在。
楊校長靠強強聯(lián)合,打造了一個魅力十足的行知教育基地,我們也可以利用學科的特點有效結合,打造屬于我們的魅力課堂。
走在路上讀后感篇三
寒假里我讀了《走在行知路上》,從中我學到了很多很多。
首先我知道陶行知特別重視生活教育的作用,但是陶行知又不把生活教育當作衡量教育、學校、書本甚至一切的標準。他說:“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在死教育、死學校、死書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這正如陶行知先生說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里有愛迪生?!弊鹬貙W生還要學會欣賞學生,特別是對那些學習基礎差、紀律松散的學生更要努力發(fā)現(xiàn)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并把這閃光點放大,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在成就感中獲得自信。當你面對“恨鐵不成鋼”的學生時,當你面對家庭和社會的煩惱時,一定要冷靜。如果我們把指責、批評、抱怨,換成啟發(fā)、表揚、激勵會是另一種情景。
其次陶行知是熱愛學生、熱愛學習的楷模?!芭踔活w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確,選擇了教育,就選擇了奉獻。有人將教師比作園丁,但是,“園丁的汗水,在綠葉上閃光,教師的汗水,在心靈中結果。園丁的夢境,常常是花的`芳香,葉的濃蔭,教師的夢境,常常是雅甜的笑臉,朗朗的書聲?!薄罢娼逃切男南嘤〉幕顒樱┆殢男睦锇l(fā)出來,才能打到心靈的深處。”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澳闳舭涯愕纳旁趯W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學生的生命放在大眾的生命里,這才算是盡了教師的天職?!碧招兄獮榱耸勾蟊娬莆瘴幕R,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開展文化教育活動。在我們前輩中間,也有許許多多平凡的教育工作者,無怨無悔地把自己的青春和一生精力揮灑在教書育人這塊神圣的土地上。沒有流芳百世,沒有權力財富,有的只是年復一年的耕耘,有的只是清貧與艱辛。
當然作為一名教師,就要學習,學習,學習,學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們要虛心的跟一切人學,跟先生學,跟大眾學,跟小孩學,跟朋友學,跟大自然學,也跟大社會學,要學的專,也要學的博。因為人類發(fā)展永無止境,科學永無止境,肩負著生產(chǎn)新知識,傳遞新知識的教師隊伍建設永無止境。教師要適應知識經(jīng)濟的需要,就要時時更新自己的觀念,及時獲取相關的信息,不斷進取,發(fā)展自己,完善自己。
最后我從陶行知身上學到了怎樣教學生學習,其實教學并非簡單的知識傳授,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如果說教學內(nèi)容已體現(xiàn)了這一方面的要求,而仍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式的話,就無所謂能力的培養(yǎng)了。因此我們主張要由“喂養(yǎng)”式轉(zhuǎn)為“覓食”式的教學。陶行知指出,在教學過程中,先生的責任不在于教,不在教學,而在于教學生學。先生如果只“教”或只“教學”,就把學生當作“容器”,被動地接受知識,調(diào)動不起學生學的積極性,更不能啟發(fā)學生的獨立思考。在想想新課程的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tài)度。所以教師的社會職能就是體現(xiàn)出“導”這個特點來。陶行知認為,教師不應把現(xiàn)成的解決等問題的方法傳授給學生,使學生根本不用思考,而應把解決問題的思路告訴學生,使學生自己動腦,經(jīng)過不斷反復推敲以求得最佳結果。與此同時,陶行知又指出不能讓學生像“無頭的蒼蠅”似的盲目亂撞,教師應精心設計好一系列程序,指導學生用最短的時間來解決問題。對解決問題的過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廣之,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對解決問題的方法而言也能夠發(fā)出去,以期達到解決別類的問題。由此我們不難體會到陶行知的苦心,他想通過這一方法的尋求來最終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學生就不僅能使自己獲得豐富的知識,而且還可以探索解決新的問題。
作為一名教師,我將永遠牢記陶先生的教誨,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論為指導思想,引導學生手腦并用,學會過硬的技能,使學生的素質(zhì)全面發(fā)展,成為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走在路上讀后感篇四
寒假期間,我讀了《走在路上》這本書,它給我?guī)砹俗孕藕陀職狻8嬖V了我們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相信自己。
我最喜歡的是第一篇“犟龜”,這篇小故事講的是教我們怎樣去相信自己,不管別人怎么說,不要輕易聽別人的話。只要堅持,一步一步走,總能走到終點的。
走在路上讀后感篇五
我個人對陶行知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接觸、了解的時間很短。說實在的,之前,我對“陶行知”三個字是十分陌生的,更談不上什么“學陶師陶”了。20后,才慢慢的接觸、了解陶行知和陶行知教育思想。我學陶師陶是從閱讀楊應彬同志未滿13歲時寫的一本叫《小先生的游記》的書開始的。閱讀《小先生的游記》時,我認真做了筆記,進而寫出了讀后感《少年哀樂過于人》(注:再版《小先生的游記》的序二)。那時,還寫成《陶行知親手培養(yǎng)的學生——楊應彬》一文(兩年后,拿到生活教育雜志第10期發(fā)表)。從閱讀《小先生的游記》起,我開始對百侯中學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曾得到陶行知親自指導推行生活教育運動的那段輝煌歷史產(chǎn)生了興趣。此后,我就從不斷了解“那段輝煌歷史”,走上漫漫行知路。,百侯中學大埔百侯中學學陶師陶成果——《行知路上》一書出版,在協(xié)助編輯、出版這本書的過程中,我進一步了解了陶行知生平事跡和陶行知教育思想,并在《侯中校友》、梅州教育城域網(wǎng)發(fā)表介紹該書出版的文章。
在即將過去的20一年來,我在行知路上是怎樣走的呢?主要是腳踏實地、一步一步走。今年,張達文會長領導下的縣陶研會把我評為學陶師陶先進個人,這是縣陶研會和領導對我這個初步接觸陶行知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后學者”的鼓勵。事實上,距離“先進”兩字,還是有很大差距的。一年來,我在學陶師陶方面做了什么?主要是:一、讀陶書,明校史,挖掘、整理百侯中學曾得到陶行知先生親自指導開展生活教育運動的“寶藏”;二、學習陶行知教育思想,領會其精髓,用以推進素質(zhì)教育,鑄造“陶”字特色品牌。
讀陶書,明校史,主要閱讀包括《陶行知文集》和各種陶研讀物,查閱百侯中學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曾得到陶行知親自指導推行生活教育運動的那段輝煌歷史的材料,了解陶行知生平事跡。
走在路上讀后感篇六
《走在路上》是梅子涵爺爺寫的一篇小說,這篇小說讓人十分感動。
文章寫的主要內(nèi)容是:小遠的學校舉行了看電影的活動,有一個同學不去看,小遠就把票買了下來,準備帶奶奶一起去看。但等奶奶準備好后,已經(jīng)過了很長時間了。一路上,小遠不停的對奶奶發(fā)火,并對奶奶很不耐煩的大喊大叫:“奶奶,快點!”后來,他想到了小時候奶奶對他的關心,他改正了自己不對的行為。
讀完了這篇文章,我的淚水早就將紙給浸透了。我十分感動,小遠知錯能改,讓人佩服,我要向他學習。其實,我也有過對奶奶不耐煩的'時候。那是我沒考好的時候,奶奶上前來安慰我,我卻不領情,大聲說:“你不要跟我說話!我煩死了!”便想一個隨時要炸開的氣球一般,沖進了房間。
如果能讓時光重新開始,我一定要將所有對奶奶發(fā)火的片段全部去掉!
這個文章中的小遠身上有許多值得大家學習的東西,我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成為像小遠一樣知錯能改的好孩子!
走在路上讀后感篇七
作為一名教師,如果沒有經(jīng)驗,沒有教學技巧,沒有管理方法,就不能勝任教學工作,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讀了朱永新的《走在教育的路上》后,心中體會頗多,我還真是第一次細致的去讀,下面我就把自己的讀后感與大家分享。
如何進行德育,朱永新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主要有:實行、榜樣、教訓與規(guī)則和懲罰、避免不良社交等。他關于這些方法作了以下簡明的羅列:
(3)訓條、規(guī)則與懲罰。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朱永新在文中非常嚴肅的提到了紀律,但是我們現(xiàn)在對于體罰學生是絕對禁止的,在這一點上,我們不能向朱永新說的那樣“鞭撻”學生,但是有度的懲罰是必要的,既然有獎勵就要有相對應的懲罰。我們可以借鑒魏書生老師的一些懲罰方式,如罰學生表演一個節(jié)目等,在不傷害學生身心的前提下,給予必要的懲罰或引導其自我反省、自我教育。
(4)避免不良的社交。他認為兒童必須非常用心地避免不良的社交,“青年人應當小心地防備一切腐敗的根源,如不良的社交,不良的談話,沒有價值的書籍之類?!蔽艺J為這需要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的努力,共同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尤其是家庭,家庭環(huán)境對于一個人的成長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所以我們的家長學校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我想說,朱永新在道德教育上沒有脫離宗教道德的規(guī)范,他還保留著宗教的道德觀。雖然縱觀他的教育理論,在道德教育的內(nèi)容和方法上,他所作的研究遠不如他在教學理論上的深刻而豐富,但他也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見解,如在培養(yǎng)主要德行方面注意到培養(yǎng)節(jié)制、堅忍的德行,在方法方面重視實行和榜樣,這些思想都是比較具有積極意義的。
做事先做人,德育是一切教育之首,通過閱讀這篇文章,激發(fā)了我探索更多德育理論的興趣,老師們,一起來閱讀吧!美德人生,我們一起來擁有!
走在路上讀后感篇八
今天我讀了梅子涵寫的一篇文章《走在路上》,《走在路上》主要說的是,小遠的學校組織去看電影《海浪》,聽人說還挺好看的。吳成成生病了,多處一張票,不知怎么搞的,小遠突然把票買來,想帶著奶奶去看,可是奶奶老了,動作很慢,從大房間到走廊再到穿好鞋子,一共用了二十五分鐘,小遠已經(jīng)很不耐煩了。小遠走得很快,像蒼蠅一樣,他每走幾米,就要等奶奶一會了。在半路上,小遠突然發(fā)現(xiàn),奶奶老了,弓著腰走路,他想起了以前他二歲的時候就跟奶奶在一起生活,小時候小遠什么都不懂,奶奶就耐心地給他解釋聽,那時候小遠很喜歡奶奶,奶奶為了讓小遠好好生活,六十多歲了還在干活,小遠吃得好了穿得好了,奶奶卻老了。于是小遠就跑回去,扶著奶奶走了。
這篇文章十分感人,小遠一開始覺得奶奶拖他后腿,走路拖拖拉拉的,小遠很討厭奶奶,后悔帶她來看電影,耽誤他的時間,看不了電影,讀到這里,我很討厭小遠,這么對待奶奶,但看到后面,小時候奶奶對小遠這么好,我就更生氣了,但是后來,小遠看到了奶奶駝背的樣子,想起了小時候的事,奶奶對他這么好?,F(xiàn)在奶奶都七十歲了,還讓她走這么快,實在是太不好了。于是就跑上去扶住奶奶去看電影。我覺得小遠并不是忘記了小時候的那些事,那寫事還在他的潛意識里,所以才有了對奶奶態(tài)度的改變,我很高興。我不能像小遠一樣,對長輩不耐煩,要孝順他們。這篇文章寫的很好,雖然沒有什么精彩的語言,但還是讓我很感動。
[]
走在路上讀后感篇九
輕輕合上已斷斷續(xù)續(xù)讀了近兩個月的《走在行知路上》一書,楊瑞清,這個響亮的名字深深地印入了我的腦海。這個以陶行知思想為指路明燈,用激情點亮人生,默默行走在農(nóng)村教育路上的小學鄉(xiāng)村教師,以自己對鄉(xiāng)村教育的執(zhí)著追求,初步探索出了一條“鄉(xiāng)村大教育”的路子,成就了自己扎根于農(nóng)村、做一個鄉(xiāng)村教育家的夢想。
楊瑞清有無數(shù)的機會可以選擇離開農(nóng)村,尤其是在他取得了若干的對于別人看來都是至高無上的榮譽之后,走上一條光鮮的為官之道,但是,他始終抹不去自己自己的“農(nóng)”字情節(jié),一個農(nóng)民的兒子,他的心靈的天平總是傾向農(nóng)村、總是離不開農(nóng)村的孩子。來,他選擇的是一條充滿了曲折而又艱辛快樂的道路,在這條路上有理想支撐、有激情相伴,更因為楊瑞清有著人淡如菊的情懷。他曾說過:我的付出,能改變孩子的一生呢!他用自己發(fā)明的人生價值公式,發(fā)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體會人生意義,當榮譽接踵而來的時候,他說:如果要我自己再定位,那么我的選擇仍然是“辦行知小學,教農(nóng)民孩子”。真是因為如此,楊瑞清的農(nóng)村教育之路走得雖然很辛苦,但是他很快樂、很幸福、很滿足!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感受到工作的壓力之大,大家的幸福指數(shù)更是越來越低,讀罷此書,不妨大家認真學運用一下楊瑞清的人生價值公式,給自己一個準確的心理定位,找到職業(yè)的幸福感,體會自己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走在路上讀后感篇十
我是個不太喜歡讓別人講大道理給我聽的人,那樣我會覺得很無趣。但這篇故事與眾不同,它就在我們的身邊,只是我們一直沒有在意。
其他也沒什么可說的了,說再多也沒用,有些人,就是“腦子不好使”,說來說去還是想叛逆,說來說去還是覺得父母有錯,關鍵不在于我能把應該報答父母的原因說的有多清楚,重點還是在于你,記住“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但請記得千萬別走上“叛逆”之路。
走在路上讀后感篇十一
假期閑暇時間,我有幸拜讀了朱永新教授的《走在教育的路上》,感觸頗多。《走在教育的路上》主要記錄了朱教授關于教育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從中可以看到的是一個教育理想主義者的心路成長歷程。此書共分五個部分,分別是“邊走邊吟”、“教育風景”、“書香世界”、“攜手圓夢”、“行者心語”。書中優(yōu)美的詩歌,樸實的文字,將我們帶入了他心中那個理想的教育境地。
“邊走邊吟”這部分收錄了十首詩,詩歌充分表達了作者對教育事業(yè)的激情,“新教育實驗”的行走激發(fā)了他的意志,邊走邊吟,成為他追尋教育夢想的一種生活方式。
“教育風景”記錄了朱老師去國內(nèi)多個地區(qū)考察和國外南美之行的感悟,無論到哪,“看風景”成了他不可或缺的一道程序,但對于一個有“教育情結”的行者來說,“看風景“是有選擇的,那就是主題風景——教育。他以廣闊的視野來考察、思索當?shù)氐慕逃龁栴}。其獨特的教育視角引人深思。
“書香世界”收錄了朱教授為一些中小學校長、老師,包括他的兒子朱墨的著作里所錄的若干篇序言,以及朱教授為自己的著作所寫的部分后記。無知識的行走,無異于行尸走肉。作者在行走之余大部分時間花在閱讀上。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一個人的精神發(fā)育史。閱讀使人的靈魂得到升華。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今后我也要像朱教授那樣,走進書香世界,做一個快樂的讀書人。
“攜手圓夢”記錄了作者以“追尋理想,崇揚人文”為使命的“新教育實驗”步伐,一群有理想的人,聚合在一個理想的平臺上,跟著一個有理想的教育家,在播種理想的路上,蹣跚前行。作為“新教育實驗”的創(chuàng)始人,朱教師是一個有思想的人,一個不斷追尋夢想,燃燒激情的人。他為中國的教育事業(yè)點燃了希望,他享受教育,邊走邊吟,用“心血”吟出來的詩篇震撼了一顆又一顆年輕的心。
《走在教育的路上》讓我認識到了一個心中有夢想,臉上有激情的出色的教育工作者——朱永新教授。他內(nèi)心帶著堅定的信念走在教育的路上,他總是可以找尋到獨特的“教育風景”,總是有新的啟迪和感悟。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今后我將一絲不茍地做好本職工作,將我心中的陽光傳遞給更多的學生。
走在路上讀后感篇十二
這個寒假,我讀了著名作家梅子涵伯伯的短篇小說《走在路上》。本文講的是這樣一個故事:小遠帶奶奶去看電影,奶奶年紀大了,出門慢,路上走得也很慢,小遠要遲到了!小遠開始不耐煩,甚至開始討厭,他想丟下奶奶一人朝前走去,回頭之間突然發(fā)現(xiàn)奶奶變得非常老,想起奶奶陪伴自己成長的一幕幕往事,他眼睛濕潤了,他覺得自己應該等一等奶奶,攙著奶奶一起走,哪怕遲到也沒有關系。
這篇小說寫得十分感人,它沒有用十分幽默的語調(diào),也沒有驚天動地的內(nèi)容,但卻可以抓住我的心,讓我情不自禁地讀下去,看完覺得心里酸酸的,差點掉下眼淚,我可以體會出作者寫這篇小說時,十分仔細,寫得很慢,很不著急,并從容地寫出了這篇短文應有的天然情感和它那飛揚的人格。
小說中“哦,小遠突然發(fā)現(xiàn)奶奶走路時背弓得這么厲害,踉踉蹌蹌的,讓人看一眼都覺得怪可憐的。奶奶變得多老啊!小遠天天和奶奶在一起,卻沒有注意奶奶已經(jīng)這樣老了。”看到這段,帶給我不小的觸動,小遠的奶奶已經(jīng)很老了,天天和她生活在一起的小遠居然對這一切毫無察覺,我們有時就是這樣,平時只知道接受來自父母爺爺奶奶的.關心,卻忘了在我們長大的同時,他們卻在一點點老去,忘了去關心他們。
記得從我上幼兒園時,每天都是婆婆接送我,幫我拿這拿那,接的時候還要給我?guī)弦恍┏缘?,就怕把我餓著,有時下雨,婆婆撐的傘總是一大半在我這邊,深怕我淋濕了生病,全然不顧自己會被淋濕。讀了《走在路上》這篇文章,想起我有時對婆婆的態(tài)度,讓我覺得非常羞愧,婆婆現(xiàn)在年紀也大了,我應該多關心她們,而不應該覺得他們啰嗦,感覺厭煩,他們需要有人關心,有人陪伴?!蹲咴诼飞稀纷屛腋佣昧艘P心家人,尤其是為你付出很多的祖父母,要像他們關心我們一樣去關心他們,那樣他們才會覺得晚年過得真幸福真開心!
走在路上讀后感篇十三
你是班級里的優(yōu)秀生嗎?你還在為自己取得的一些優(yōu)異成績而沾沾自喜吧!你的爸爸媽媽是不是想為了你的將來準備將你轉(zhuǎn)學至大城市上學?你想過在陌生的城市里求學的艱難困苦嗎?你有想過小升初的激烈競爭嗎?我今年已經(jīng)讀五年級了,明年的這個時候即將面臨這個渡江大戰(zhàn)。剛好在這個時候我看到了《今年,我們小升初》這本書,真是夏日里的及時雨呀!
《今年,我們小升初》是00后小女生陳盈穎創(chuàng)作的長篇校園勵志小說。本書取材于小作者的親身經(jīng)歷,作者在當年“小升初”過程中,參加了上海十所頂尖級重點初中的面試,小說真實再現(xiàn)了學校、家長與孩子所做的準備、各類初中名校的真實面試場景,無疑為家長與孩子提供了一本生動的“小升初全攻略”。00后新銳作家,傾情演繹校園故事,再現(xiàn)繁華都市“小升初”的升學壓力。
小說中,感情細膩自強不息的主人公漣漪,桀驁不馴成績優(yōu)異的江超,謙遜懂事的優(yōu)等生文帆,高傲嫉妒好強的蘇琪,刻苦用功的富二代辛恬,討人歡心的超常兒童迪凱,以及品德和學習兩手抓的優(yōu)秀教師張老師都被作者刻畫的栩栩如生。
小說全面表現(xiàn)了在當前社會“小升初”殘酷競爭的壓力下,學校的教育方式、家長們的教育心態(tài)、學生們的學習生活所發(fā)生的巨大變化,這一切,一個轉(zhuǎn)學到上海的孩子,體驗無疑更加真實與深切。
當我讀完這本書首先深切感受到:“梅花香自苦寒來”,不經(jīng)歷風雨,哪來美麗的彩虹?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五年級的學生了,現(xiàn)半年就進入六年級,很快就面臨擇校和升學考試。從現(xiàn)在開始,我要嚴格要求自己:上課認真聽講,每天認真完成作業(yè),多看課外書,有不懂的問題不恥下問,一定要讓自己的學習有如一臺用不松懈的鬧鐘毫無差錯的運轉(zhuǎn)。其次,只要你勤奮學習,美好的未來不是夢。只要我們向著一個目標不停的前進,終點就會離我們越來越近。讓我感受最深的還是主人公那堅強不屈的性格和堅持不懈的毅力,去也要向她一樣客服重重困難,堅持不懈、永不退縮地向著既定目標前進,相信通過我自身的努力,一定可以升學到一個更好的初中學習。
總之,這本書非常值得一看,尤其是面臨小升初的孩子以及他們的爸爸媽媽們。古人云:“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美好的明天,要從小升初開始。讓我們像她一樣,考進一所好初中。
走在路上讀后感篇十四
今天我讀了我們《七彩閱讀》上的《走在路上》這篇文章。這篇文章讀下來我非常受感動,文章主要內(nèi)容是寫一個男孩和他的奶奶去看電影。電影快開始了,但奶奶還在慢慢的走這,作者好幾次不耐煩,時不時向他的奶奶大吼到:“奶奶你快一點電影快開始了。”在一個回頭的剎那間,作者發(fā)現(xiàn)奶奶的背已經(jīng)彎的厲害了,像一棵年老的大樹。
從他和他奶奶去看電影為故事的一個理由,抒發(fā)主人公對他奶奶深深的愛,以童年時奶奶帶我出去逛街,并且都是奶奶背著作者為愛理由。對了,文章還有一處非常感人就是作者的奶奶在烈日下干活身上都汗衣服全被汗?jié)窳恕5⒉煌鼘ψ髡叩膼蹠r不時向作者大聲說:“往窗戶那里站,那里涼快?!蹦棠虩岬氖懿涣?,她買了一根棒冰,她剛吃了一口,就把剩下的棒冰給作者吃。寫到這一段的時候有一句話讓我非常感動,又非常震驚,也就是當奶奶買棒冰的時候,從口袋里拿出的紙錢上面已經(jīng)在滴著奶奶的汗水了。男孩和他的奶奶去看電影,突然想到小時候奶奶為自己操碎了心,想到這里我想作者已經(jīng)感到愧疚了所以立馬上前去攙扶他的奶奶了。這篇文章我讀了非常感動,愛很難發(fā)現(xiàn),愛很好發(fā)現(xiàn),只要去靜下心來就一定能找到愛,愛只屬于真正有心的人。
今天我讀了我們《七彩閱讀》上的'《走在路上》這篇文章。這篇文章讀下來我非常受感動,文章主要內(nèi)容是寫一個男孩和他的奶奶去看電影。電影快開始了,但奶奶還在慢慢的走這,作者好幾次不耐煩,時不時向他的奶奶大吼到:“奶奶你快一點電影快開始了?!痹谝粋€回頭的剎那間,作者發(fā)現(xiàn)奶奶的背已經(jīng)彎的厲害了,像一棵年老的大樹。從他和他奶奶去看電影為故事的一個理由,抒發(fā)主人公對他奶奶深深的愛,以童年時奶奶帶我出去逛街,并且都是奶奶背著作者為愛理由。對了,文章還有一處非常感人就是作者的奶奶在烈日下干活身上都汗衣服全被汗?jié)窳?。但她并不忘對作者的愛時不時向作者大聲說:“往窗戶那里站,那里涼快?!蹦棠虩岬氖懿涣?,她買了一根棒冰,她剛吃了一口,就把剩下的棒冰給作者吃。寫到這一段的時候有一句話讓我非常感動,又非常震驚,也就是當奶奶買棒冰的時候,從口袋里拿出的紙錢上面已經(jīng)在滴著奶奶的汗水了。男孩和他的奶奶去看電影,突然想到小時候奶奶為自己操碎了心,想到這里我想作者已經(jīng)感到愧疚了所以立馬上前去攙扶他的奶奶了。這篇文章我讀了非常感動,愛很難發(fā)現(xiàn),愛很好發(fā)現(xiàn),只要去靜下心來就一定能找到愛,愛只屬于真正有心的人。
走在路上讀后感篇十五
我是個不太喜歡讓別人講大道理給我聽的人,那樣我會覺得很無趣。但這篇故事與眾不同,它就在我們的身邊,只是我們一直沒有在意。
父母老了,我們應該懂事了,我們的`父母不再是曾經(jīng)的那個抱有很大的理想的青年了,而我們也不也不是那個愛調(diào)皮搗蛋,卻又惹人喜愛的小孩子了,我們是不是應該嘗試著在父母的后半生中,給予他們回報,完成他們對你的期望呢?其他也沒什么可說的了,說再多也沒用,有些人,就是“腦子不好使”,說來說去還是想叛逆,說來說去還是覺得父母有錯,關鍵不在于我能把應該報答父母的原因說的有多清楚,重點還是在于你,記住“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但請記得千萬別走上“叛逆”之路。
走在路上讀后感篇十六
寒假里我讀了《走在行知路上》,從中我學到了很多很多。
首先我知道陶行知特別重視生活教育的作用,但是陶行知又不把生活教育當作衡量教育、學校、書本甚至一切的標準。他說:"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在死教育、死學校、死書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這正如陶行知先生說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里有愛迪生。”尊重學生還要學會欣賞學生,特別是對那些學習基礎差、紀律松散的學生更要努力發(fā)現(xiàn)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并把這閃光點放大,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在成就感中獲得自信。當你面對“恨鐵不成鋼”的學生時,當你面對家庭和社會的煩惱時,一定要冷靜。如果我們把指責、批評、抱怨,換成啟發(fā)、表揚、激勵會是另一種情景。
其次陶行知是熱愛學生、熱愛學習的楷模?!芭踔活w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確,選擇了教育,就選擇了奉獻。有人將教師比作園丁,但是,“園丁的汗水,在綠葉上閃光,教師的汗水,在心靈中結果。園丁的夢境,常常是花的芳香,葉的濃蔭,教師的夢境,常常是雅甜的笑臉,朗朗的書聲?!薄罢娼逃切男南嘤〉?活動,惟獨從心里發(fā)出來,才能打到心靈的深處?!睕]有愛就沒有教育。“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學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學生的生命放在大眾的生命里,這才算是盡了教師的天職?!碧招兄獮榱耸勾蟊娬莆瘴幕R,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開展文化教育活動。在我們前輩中間,也有許許多多平凡的教育工作者,無怨無悔地把自己的青春和一生精力揮灑在教書育人這塊神圣的土地上。沒有流芳百世,沒有權力財富,有的只是年復一年的耕耘,有的只是清貧與艱辛。
當然作為一名教師,就要學習,學習,學習,學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們要虛心的跟一切人學,跟先生學,跟大眾學,跟小孩學,跟朋友學,跟大自然學,也跟大社會學,要學的專,也要學的博。因為人類發(fā)展永無止境,科學永無止境,肩負著生產(chǎn)新知識,傳遞新知識的教師隊伍建設永無止境。教師要適應知識經(jīng)濟的需要,就要時時更新自己的觀念,及時獲取相關的信息,不斷進取,發(fā)展自己,完善自己。
最后我從陶行知身上學到了怎樣教學生學習,其實教學并非簡單的知識傳授,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如果說教學內(nèi)容已體現(xiàn)了這一方面的要求,而仍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式的話,就無所謂能力的培養(yǎng)了。因此我們主張要由“喂養(yǎng)”式轉(zhuǎn)為“覓食”式的教學。陶行知指出,在教學過程中,先生的責任不在于教,不在教學,而在于教學生學。先生如果只“教”或只“教學”,就把學生當作“容器”,被動地接受知識,調(diào)動不起學生學的積極性,更不能啟發(fā)學生的獨立思考。在想想新課程的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tài)度。所以教師的社會職能就是體現(xiàn)出“導”這個特點來。陶行知認為,教師不應把現(xiàn)成的解決等問題的方法傳授給學生,使學生根本不用思考,而應把解決問題的思路告訴學生,使學生自己動腦,經(jīng)過不斷反復推敲以求得最佳結果。與此同時,陶行知又指出不能讓學生像“無頭的蒼蠅”似的盲目亂撞,教師應精心設計好一系列程序,指導學生用最短的時間來解決問題。對解決問題的過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廣之,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對解決問題的方法而言也能夠發(fā)出去,以期達到解決別類的問題。由此我們不難體會到陶行知的苦心,他想通過這一方法的尋求來最終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學生就不僅能使自己獲得豐富的知識,而且還可以探索解決新的問題。
作為一名教師,我將永遠牢記陶先生的教誨,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論為指導思想,引導學生手腦并用,學會過硬的技能,使學生的素質(zhì)全面發(fā)展,成為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走在路上讀后感篇十七
能在聆聽了南京市浦口區(qū)行知小學楊瑞清校長的《走在行知路上,創(chuàng)造精彩人生》報告后,打開這本凝聚了一位堅守農(nóng)村教育,耕耘行知沃土二十多年的校長的成長經(jīng)歷和管理經(jīng)驗的書潛心閱讀,于我是心魂俱靜的享受。作為一位小學語文教師,我的閱讀方式早就從隨性天然走向了感性認知與理性分析的融合,那就讓我從主要內(nèi)容、思想感情、表達方式三個方面談談我讀書后的感悟吧!
讀完《走在行之路上》這本書,我掩卷沉思:陶行知現(xiàn)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的思想在行知實驗班,在行知實驗小學、行知實驗基地得到傳承和發(fā)揚。作為讀者的我們也對行知教育精髓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從我參加工作起,就沒有經(jīng)歷過留級制度,在楊校長的書中我清楚的看到了應試教育下留級制度的殘酷。對楊校長向留級制挑戰(zhàn)的勇氣欽佩不已。我想:不留級制的實施正應和了課程改革“以學生為本”的理念,教育要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教育要為學生的人人發(fā)展去激勵去喚醒。
看過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農(nóng)村教師為了不讓一個孩子失學拼盡了自己的所有,在城市優(yōu)越條件下的我們,是否為了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拼盡了自己的所有呢?楊校長能從一個不愛學習的孩子身上發(fā)現(xiàn)他有繪畫潛力,繼而找準突破口,以藝術帶動求知,使這個學生長大后能走進高等學府,實現(xiàn)迂回成才。而我們現(xiàn)在的學科教師對于學習上出現(xiàn)問題的學生,沒有考慮他的先天稟賦,沒有了解他的問題原因,沒有為問題學生量身打造一套教育方案。
讀到行知實驗班采用了多元智能理論、成功教育理論、賞識教育理論尋找教育突破口,我想:相信每一個孩子能行,期待每一個孩子成長,幫助每一個孩子進步,我們就能做到一個不少,一個不掉隊。
結合學校旁邊的200畝荷花園,行知小學提出了教育者要人人修煉“花苞心態(tài)”。就像走進花園我們既善待盛開的鮮花,我們也期待未開的花苞。人人修煉一顆“花苞心態(tài),才是真愛,花苞心態(tài),缺點可愛,花苞心態(tài),耐心等待,花苞心態(tài),和諧時代?!弊x到這些朗朗押韻又富含哲理的短句,我們仿佛看到了“賞識教育”、“成功教育”在行知小學綻放異彩。
我們看到行知小學的孩子在優(yōu)點卡共享中找到自信,在自主課程(12多)中多元成長,在“走進生命,發(fā)現(xiàn)潛能,喚起自信,善待差異,引導自選”的賞識理論中實現(xiàn)了生活教育是叫人“生”,叫人“活”的教育。
這些來自農(nóng)村小學的教育理論和經(jīng)驗讓我們振奮,也讓我們汗顏。我們的教師和家長更多的是急功近利的心態(tài),催生了很多早熟的沒有潛力,缺乏后勁的孩子,制造了很多厭惡學習,失去自我的.孩子。我們呼喚“花苞心態(tài)”在我們每一位教師心上生根,我們期待孩子們能在自信自然的環(huán)境中快樂成長。
正像楊校長反復總結的那樣,農(nóng)村學校怎么辦?那就要學會聯(lián)合(小學校,大教育)村校聯(lián)合、城鄉(xiāng)聯(lián)合、國際聯(lián)合。在廣泛的聯(lián)合中實現(xiàn)自我的超越和發(fā)展。五里小學從一所落后的農(nóng)村小學,發(fā)展成行知小學,行知教育基地,楊校長的聯(lián)合意識功不可沒。
我想教學中的“聯(lián)合”意義更為廣闊,我們要關注學科間的融合,關注課內(nèi)外的結合,關注學優(yōu)生與學困生的幫扶,關注小組學習的合作……教學中的“聯(lián)合”無處不在。
楊校長靠強強聯(lián)合,打造了一個魅力十足的行知教育基地,我們也可以利用學科的特點有效結合,打造屬于我們的魅力課堂。
走在路上讀后感篇十八
這個寒假,我讀了著名作家梅子涵伯伯的短篇小說《走在路上》。本文講的是這樣一個故事:小遠帶奶奶去看電影,奶奶年紀大了,出門慢,路上走得也很慢,小遠要遲到了!小遠開始不耐煩,甚至開始討厭,他想丟下奶奶一人朝前走去,回頭之間突然發(fā)現(xiàn)奶奶變得非常老,想起奶奶陪伴自己成長的一幕幕往事,他眼睛濕潤了,他覺得自己應該等一等奶奶,攙著奶奶一起走,哪怕遲到也沒有關系。
這篇小說寫得十分感人,它沒有用十分幽默的語調(diào),也沒有驚天動地的內(nèi)容,但卻可以抓住我的'心,讓我情不自禁地讀下去,看完覺得心里酸酸的,差點掉下眼淚,我可以體會出作者寫這篇小說時,十分仔細,寫得很慢,很不著急,并從容地寫出了這篇短文應有的天然情感和它那飛揚的人格。
小說中“哦,小遠突然發(fā)現(xiàn)奶奶走路時背弓得這么厲害,踉踉蹌蹌的,讓人看一眼都覺得怪可憐的。奶奶變得多老??!小遠天天和奶奶在一起,卻沒有注意奶奶已經(jīng)這樣老了?!笨吹竭@段,帶給我不小的觸動,小遠的奶奶已經(jīng)很老了,天天和她生活在一起的小遠居然對這一切毫無察覺,我們有時就是這樣,平時只知道接受來自父母爺爺奶奶的關心,卻忘了在我們長大的同時,他們卻在一點點老去,忘了去關心他們。
記得從我上幼兒園時,每天都是婆婆接送我,幫我拿這拿那,接的時候還要給我?guī)弦恍┏缘?,就怕把我餓著,有時下雨,婆婆撐的傘總是一大半在我這邊,深怕我淋濕了生病,全然不顧自己會被淋濕。讀了《走在路上》這篇文章,想起我有時對婆婆的態(tài)度,讓我覺得非常羞愧,婆婆現(xiàn)在年紀也大了,我應該多關心她們,而不應該覺得他們啰嗦,感覺厭煩,他們需要有人關心,有人陪伴?!蹲咴诼飞稀纷屛腋佣昧艘P心家人,尤其是為你付出很多的祖父母,要像他們關心我們一樣去關心他們,那樣他們才會覺得晚年過得真幸福真開心!
走在路上讀后感篇十九
老師告訴我們,上了小學高年級,一定要讀一讀《魯濱遜漂流記》。我一直不以為然。而今年暑假,我卻用了一個多星期的時間,把這本書仔細地看完了。我似乎經(jīng)歷了一場旅行,旅行中最美麗的景色就是這本書的主人公:魯濱遜。
我是一口氣把這本書看完的。書中的描寫,令我震撼!在一個孤島,魯濱遜用最原始的材料——木頭、石頭,開辟了一片屬于他的天地。合上書,書中的一切還在我腦海里回味。起初,我對魯濱遜的看法是——固執(zhí)。可是后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翻過一頁又一頁的書,對魯濱遜的看法也改變了。這時的魯濱遜,在我的印象中是一個堅定、勇敢的人。
作者笛福,用他手中的妙筆,用他巧妙的構思,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部精彩絕倫的有聲電影。我一直以為,《魯濱遜漂流記》是一本適合男孩子看的書,漂流嘛!應該不太適合女孩子看。尤其是像我這樣,對航海一點兒興趣都沒有的女孩子??墒亲x完這本書,我卻認為,所有的孩子都應該看看這本書!
“總起來說,事實證明,我當前的不幸處境,是世界上很少有的。可是,即使在這樣的處境中,也有一些消極的東西或積極的東西值得感謝。”這是魯濱遜流落孤島時,在經(jīng)歷了諸多“幸運”與“不幸”之后,所總結出來的。只身漂流到荒島,寂寞傷感,這是不幸的;然而,魯濱遜卻大難不死,這是幸運的。在這樣艱難的環(huán)境下,魯濱遜沒有氣餒,而是積極向上地面對,用微笑面對——這是很難得的。比起現(xiàn)在,很多學生因為想不開而跳樓自盡。為什么要用如此極端的方法呢?活著就還有希望,活著就還有燦爛的明天呀!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我們都應該勇敢地面對,知難而進。
或許,我們沒有魯濱遜那樣奇特的、刺激的歷險記;或許,我們也沒辦法做到像魯濱遜那樣在荒島生活28年。但是,作者笛福已經(jīng)告訴我們,無論遇到什么,都要堅強、樂觀、善良、勇敢。無論何時何地,我們的生活,都不應該是悲慘的,我們應該讓希望與快樂與我們相伴。暑假,我伴隨著魯濱遜做了一次奇異的游歷。一路上,雖然沒有獨特的風景,我卻已經(jīng)用心感受到了這一路風景的美好。
跟隨著魯濱遜,我發(fā)現(xiàn)我長大了;在品讀《魯濱遜漂流記》時,我正走在成長的路上。
走在路上讀后感篇二十
今天我讀了梅子涵寫的一篇文章《走在路上》,《走在路上》主要說的是,小遠的學校組織去看電影《海浪》,聽人說還挺好看的。
吳成成生病了,多處一張票,不知怎么搞的',小遠突然把票買來,想帶著奶奶去看,可是奶奶老了,動作很慢,從大房間到走廊再到穿好鞋子,一共用了二十五分鐘,小遠已經(jīng)很不耐煩了。小遠走得很快,像蒼蠅一樣,他每走幾米,就要等奶奶一會了。在半路上,小遠突然發(fā)現(xiàn),奶奶老了,弓著腰走路,他想起了以前他二歲的時候就跟奶奶在一起生活,小時候小遠什么都不懂,奶奶就耐心地給他解釋聽,那時候小遠很喜歡奶奶,奶奶為了讓小遠好好生活,六十多歲了還在干活,小遠吃得好了穿得好了,奶奶卻老了。于是小遠就跑回去,扶著奶奶走了。
這篇文章十分感人,小遠一開始覺得奶奶拖他后腿,走路拖拖拉拉的,小遠很討厭奶奶,后悔帶她來看電影,耽誤他的時間,看不了電影,讀到這里,我很討厭小遠,這么對待奶奶,但看到后面,小時候奶奶對小遠這么好,我就更生氣了,但是后來,小遠看到了奶奶駝背的樣子,想起了小時候的事,奶奶對他這么好。現(xiàn)在奶奶都七十歲了,還讓她走這么快,實在是太不好了。于是就跑上去扶住奶奶去看電影。
我覺得小遠并不是忘記了小時候的那些事,那寫事還在他的潛意識里,所以才有了對奶奶態(tài)度的改變,我很高興。我不能像小遠一樣,對長輩不耐煩,要孝順他們。這篇文章寫的很好,雖然沒有什么精彩的語言,但還是讓我很感動。
【本文地址:http://m.aiweibaby.com/zuowen/5869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