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感想體會(匯總17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01 18:22:07
實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感想體會(匯總17篇)
時間:2023-11-01 18:22:07     小編:筆塵

總結是一種思考和梳理的過程,通過它我們能夠更好地認識自己。鑒于這個問題的重要性,我們需要思考一個更完善的解決方案。以下是市場調研報告總結出的消費者需求和趨勢,請大家關注。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感想體會篇一

教學目標:

1、 能熟練地,有感情地朗讀全詩,背誦全詩。

2、 深入體會詩句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感受古詩這一獨特藝術形式的美。

教學重點:深入體會詩句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感受古詩這一藝術形式的美。

教學流程:

一、導言

二、讀詩

(一)、出示詩,請同學們小聲的誦讀這首詩注意把語句讀通順,生字要讀準確。

(二)、強調“茱萸”

1、強調寫法

2、什么是茱萸?

(四)、聽了他的朗讀,你感受到什么?(孤獨思念)再來讀讀這首詩,把這種感覺讀進去,讀到字里行間。

三、解詩

這到底是怎樣的愁緒呢?下面請大家默讀這首詩,結合書中的注解,利用手里的字典,理解一下詩句的含義自己練習說給同桌聽。

(注意逐句逐字的理解)

四、品詩

(一)“異鄉(xiāng)異客”

背景介紹:作者王維十五歲便離開了自己的故鄉(xiāng)永濟,遠赴長安參加科舉考試。這首詩相傳是少年離家后第二年所做,當時的“異鄉(xiāng)”指的是(國都長安)那時的長安是繁盛的,唐代詩人盧照鄰在她的長詩《長安古意》中曾描述過那時的盛景(屏幕出示)

(二)“獨”

(三)“倍”

轉眼離家已兩年有余,徹骨的孤獨讓思念越發(fā)深刻,也讓詩人寫下了這樣一個千古名句——“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1、那個字最能打動你?從“倍”字你能讀懂什么?“每逢佳節(jié)”單指重陽節(jié)嗎?

2、好一句“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一千多年來道出了多少天涯游子對家鄉(xiāng),對祖國的思念:

a、每當國慶佳節(jié),還在他鄉(xiāng)的莘莘學子,會用詩句對家人說:——

b、中秋來臨,異地求職謀生的人們,會對著明月訴說:——

d、當深深的思念,濃濃的鄉(xiāng)愁涌上心頭,王維用詩這一最美的語言,讓生活在一千二百年后的我們,同他一起感懷,一起哀傷,也讓我們一起再來讀讀這兩句詩。

(四)、詩人用濃烈的情感直抒胸臆后,筆鋒一轉,又為我們鋪設了這樣一幅畫面,請同學讀后兩句。

1、是呀!離家已有兩年,此前每年的重陽節(jié)王維都會和家人一起登高遠眺,那又是一幅怎樣其樂融融的情景呢?同學們,愿意和王維一起追憶一下那久違的畫面嗎?讓我們閉上眼靜靜地想一想。

2、而如今,這一切都只能出現(xiàn)在回憶之中,重陽是別人的,團聚是別人的,屬于自己的那支茱萸,又在哪里呢?讀這兩句。

五、讀詩

(一)、音樂,教師范讀

(二)、教師渲染

1、又一個離家的重陽節(jié),我獨自站在異鄉(xiāng)的窗前,面向家的方向,深情地吟誦著——

3、全班一起讀

六、結語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感想體會篇二

有人曾說:“品一壺清茶,讀一首好詩,是人生的一大樂事?!苯栌眠@句話,我想說的是品味一節(jié)好課,是人生的一大樂事,品味11節(jié)好課,那更是其樂無窮之事,感謝這次魅力課堂展示,感謝這次做課的11位老師帶給我們如此精彩的語文課,帶給我們如此美妙的幸福感。

孔老夫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备母模艺f:“教而不研則惘,研而不教則殆?!本实恼Z文課堂需要我們去回味,去品析,去反思,惟有這樣,我們的實踐才會更有價值,我們對未來才不會迷失方向。很開心,領導把評鐘老師課的任務交給了我,雖然有很大的壓力,但想著能有機會逼自己去回味,去品析,去反思,也就快樂開心了許多。鐘老師是個詩意的老師,上的又恰好是古詩,對于缺少詩情的我來說,還真的是個挑戰(zhàn)。為了配合他的詩意,我也希望自己的評課多一份詩的感覺,但想法有多美好,現(xiàn)實大概就有多殘酷,我再搜腸刮肚都沒有詩。所以就只好隨便開始我的評課了。

一、重語文實踐,高山流水韻依依。

語文新課程標準強調,教學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注重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雖然是一首短短的古詩,一首學生早就已經(jīng)耳熟能詳?shù)墓旁?,鐘老師在引入學習后也一再強調學生讀,要求學生讀出些新意,結合注解邊讀邊悟,讀得更加有感覺。課堂上,我相信大家對鐘老師的三次寫,一定難以忘懷。(1)晨曦微露,鳥鳴聲聲,________;天高云淡,陽光暖暖,____________;月上枝頭,晚風習習,____________。(2)晨曦微露,鳥鳴聲聲,但是沒有了________;天高云淡,陽光暖暖,但是沒有了________;月上枝頭,晚風習習,但是沒有了________。(3)晨曦微露,鳥鳴聲聲,忘不了________;天高云淡,陽光暖暖,忘不了________;月上枝頭,晚風習習,忘不了________。雖然只是讓學生寫了一次,但卻把這三次不同層次的寫,渾然融為了一體。我還注意到了,老師這三次的讀,其中兩個同學都被請到了,我相信讀的聽的,就在這三次的表達里,一定體會到了王維不同的情感歷程。把聽,讀,寫,悟很好的結合在一起。

二、重情感引領,高歌低吟總關情。

文章不是無情物,每一篇文章,字里行間滲透著的都是作者的情。這首詩,假如是我,會很自然地都把作者的情感基調定位在作者身處他鄉(xiāng),對家人的思念。而鐘老師卻不僅引領學生感悟到了作者身在他鄉(xiāng)的孤獨,還有對家人那份深深的愧疚,以及他那份隱忍之志。課堂上老師引領學生走進佳節(jié),體會節(jié)是人非,不變的雖然是節(jié)日,但作者的心情的改變眼中的節(jié)日自然也就不一樣了。在這變和不變中,讓學生感悟作者的孤獨,作者對家人的愧疚。再由愧疚引發(fā)學生質疑:書讀到此,你有什么話想問王維嗎?為什么你不回去?在學生一聲聲的責問中,出示: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這歸對王維意味著什么?這不歸對王維又以為著什么?讓學生體會到不歸對于作者來說那是一種隱忍,才有了“五年后,開元九年,王維高中進士,后官至尚書右丞?!庇辛撕笕恕巴蹙S詩畫雙絕。他的詩中有畫,他的畫里有詩?!庇辛恕笆烙欣畎资翘觳?,杜甫是地才,王維是人才”的人才王維啊!

三、重課堂整合,心靈潤澤意悠遠。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感想體會篇三

1.學會本課3個生字。

2.背誦古詩,能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想象詩句所描寫的景象,激發(fā)學習古詩的.興趣。

3.體會作者思念親人、思念家鄉(xiāng)的感情,養(yǎng)成積累的習慣。

教師:一則故事、音樂磁帶、搜集重陽節(jié)的常識、教學掛圖或課件。

學生:搜集思念親人的古詩。

1~2課時。

一、介紹詩人,揭示課文題目。

1.我們以前學過王維的古詩嗎?誰會背?(《鳥鳴澗》《畫》《相思》)。

2.王維簡介:唐代著名詩人,少年聰慧,9歲時就以文才出名。他多才多藝,不僅能做詩,而且懂音樂、繪畫,與另一位唐代詩人孟浩然齊名。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就是他17歲時寫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3.揭題、質疑、解題。

二、學生自讀詩歌,初步感知詩意。

1.學生自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

2.同桌互讀詩歌。要求讀通句子。

3.點名讀,讓其他學生注意聆聽,看朗讀者是否達到了以上要求。

4.借助注釋、插圖,結合自己的閱讀感受,初步感知詩的大意。

三、交流感悟,體會意境。

1.全班齊讀詩歌,然后在四人小組內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

2.全班交流。

(1)借助注釋,合作學習,弄清詩句字面意思。學生對哪句有所得就說哪句,順序不限;教師還要重視多方互動與交流的作用,激勵學生融入自己的閱讀感受,綜合理解古詩。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獨”,獨自一人;“異鄉(xiāng)”,他鄉(xiāng);“異客”,陌生的客人。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在外地孤獨一人,人生地疏、舉目無親,倍感孤寂。

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逢”,遇到;“倍”,更加;“佳節(jié)”,美好的節(jié)日,本詩指重陽節(jié)。這句話的意思是,每當遇到節(jié)日,我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親人。

遙知兄弟登高處:“遙”,遠;“兄弟”,哥哥和弟弟;“登高”,民間風俗,重陽登高。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在遙遠的地方,想到兄弟們一定都登上了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遍”,全都;“茱萸”,一種含有濃香的植物,古人重陽登高插茱萸,據(jù)說可以防災。這句話的意思是,兄弟們頭上都插著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只缺少我一個人。

(2)質疑,交流。疑問主要由學生提出,答案則由交流得出結論。點名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收獲,弄懂了些什么。(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有趣的民間風俗,對比的寫作手法,簡練的語言風格等)。

(3)有感情地朗讀。

先讓學生自己悟讀,再點名讀并評議,接著集體讀,最后男、女生比賽讀。

(4)背誦詩歌。

自己試背,同桌互背,集體背誦。

四、拓展延伸,遷移練筆。

2.學生練筆,展示交流。(把優(yōu)秀作品張貼在黑板上)。

3.背誦詩歌,深化感情。

五、拓展思路。

1.除了本詩外,你還搜集到了哪些思念親人的詩?(教師引導學生閱讀、交流搜集到的詩歌,留意詩歌間的內在聯(lián)系,使學生能更深地理解古詩)。

2.課后練習。

(1)把自己搜集的古詩背熟。

(2)自主把自己搜集到的任意一首古詩改寫成記敘文。

(3)辦一期思鄉(xiāng)、思親為主題的古詩手抄報。(小組合作)。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感想體會篇四

教學目標:

1.會認1個字,會寫3個字,重點指導書寫“異”字,上下結構,上邊的部分是巳不是已和己。正確讀寫“茱萸、佳節(jié)”詞語。注意“異”字與“導”字區(qū)別。

2.背誦課文。

3.培養(yǎng)孩子對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的熱愛。

教學重點:背誦課文,借助注釋理解詩句的意思。

教學難點:這首詩寫了哪個傳統(tǒng)節(jié)日?寫出了什么樣的節(jié)日情景?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時數(shù):1課時。

教學過程:

1.板書“佳節(jié)”(課件展示)。

師:同學們喜歡過節(jié)嗎?為什么呢?

2.師:看來,大家在過節(jié)時都是開開心心的。那么我國有哪些傳統(tǒng)節(jié)日呢?(春節(jié)、元宵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課件展示))知道重陽節(jié)嗎?它是哪一天?(九月九日(課件出示))。

是啊,過節(jié)時我們都是高高興興的,可唐朝有位詩人(課件:詩人頭像)在重陽佳節(jié)這天,卻道出了這樣的感嘆:(課件展示出:“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大家知道這句詩出自那里嗎?(對,它就是出自我國著名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

1.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這首詩!要求是把字音讀準,詩句讀順。

2.指名讀,正音。

3.同學們真不錯,字音讀得準,詩句也讀順了。

5.請同學們把課題齊讀,想想,題目中的“憶”是什么意思?(想念、思念…)。

簡述“山東”的意思。(山東:是指華山以東王維的家鄉(xiāng)蒲州,與今天說的山東省不同。)。

現(xiàn)在誰能用自己的語言說說題目的意思?從題目中你知道了什么?學生交流。(重陽節(jié)這天,詩人很思念自己在家鄉(xiāng)的兄弟們。)。

6.對于我們的詩人王維,同學們又知道多少,誰來說說?(課件出示簡介王維:唐代著名詩人、畫家,字摩詰。他多才多藝,擅長繪畫、書法,精通音樂,宋蘇軾稱贊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他與另一位唐代詩人孟浩然并稱“王孟”。)。

7.老師介紹(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課件出示《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詩人在十幾歲時離開故鄉(xiāng)到長安參加科舉考試,到二十歲考中進士,在這段時間內,他一直漂波在外,自然產生思鄉(xiāng)念親之情。特別是在尤其是佳節(jié)到來之際,這種情感更為強烈。這首詩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創(chuàng)作的。

9.恩,真不錯!現(xiàn)在我們來欣賞朗讀。課件出示。

明明是合家歡聚的重陽佳節(jié),詩人為何會有如此的感嘆呢?讓我們走進這首詩背后的一段故事中,你可能會有新的感受。

1.生讀詩,師巡視。

2.讀了故事,是不是又有了新的感受了?學生交流。(師板書課件出示:倍思親)。

3.課文中的哪些句子給了你這樣的感受,一邊默讀課文,一邊畫出這些句子,試著把自己的感受讀出來。(課件: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我們先來看看這兩句詩的意思,請同學們根據(jù)老師給的字義,自己試著說說它的意思。(課件出示:獨:獨自一個人。異鄉(xiāng):他鄉(xiāng)。異客:外地生活的人。逢:遇到。倍:加倍。整句詩意:我獨自一個人在他鄉(xiāng)作為他鄉(xiāng)的客人,每當遇到佳節(jié)就加倍的思念親人。)。

4.交流:誰想第一個把自己的感受和大家分享?

15歲那年,他就離開家鄉(xiāng),來到京城長安,不覺已經(jīng)兩年了。

(1)從這句話中,你感受到的是什么?

(2)是??!王維小小年紀就遠離家鄉(xiāng)到外求學(板書華山東邊是家鄉(xiāng),西邊是長安)它的家鄉(xiāng)在華山以東的蒲州,長安在華山以西,他這一別就有兩年了。兩個“異”字,更突出了詩人的“獨”。想想實際生活中,你離開過你爸爸媽媽一段日子嗎?多久?心情如何?而王維是整整兩年沒有與親人相見??!他是多么的想念自己的親人??!你還想再讀讀這句話嗎?相信你現(xiàn)在一定能讀出自己的感受來。(指名讀)。

1.一年一度的重陽節(jié)又到了,家家戶戶歡度節(jié)日的情景是怎樣的呢?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想象一下。

2.學生交流。你的眼前出現(xiàn)了怎樣的一副畫面?

3.課文中哪些句子能讓你感受到這種歡度節(jié)日的場面?(指名讀:遙知兄弟登高處?!斑b想兄弟們正在登高望遠”)。

1.師導:王維獨自一人在他鄉(xiāng)求學,重陽佳節(jié)這天,看著家家戶戶歡度節(jié)日的熱鬧場面,想起了在家鄉(xiāng)時和兄弟們歡聚的情景,思鄉(xiāng)之情愈發(fā)濃了,思緒萬千之時,就將這濃濃的思念融進了四行詩句中……(課件出示古詩,教師范讀整首詩)。

2.剛才,老師在誦讀這首詩時,把自己當作了王維,借這首詩來表達我對家鄉(xiāng)的思念,老師相信你們也一定也體會到了詩人的心情,那就來吟誦這首詩吧!

3.指名讀。兩名學生讀后,對比評價,體現(xiàn)個性化朗讀。

請同學們也像這兩位同學一樣,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指名讀)。

1.“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有這樣感嘆的又豈止王維一人呢?我國歷代就有不少詩人借詩來抒發(fā)自己心中的情感。老師從其中選取了唐代詩人李白的詩文給大家賞讀,請同學們根據(jù)注釋來讀讀詩,體會同樣的思鄉(xiāng)之情,選擇你喜歡的一首讀給大家聽。

2.學生自由練讀《靜夜思》。

1.在這飽含濃濃思鄉(xiāng)情的樂曲聲中,我們也即將結束這堂課了,讓我們再次深情地吟誦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吧!

2.配樂齊誦詩文。

請采訪一下你的家人或親友,他們外出學習、務工的時候,過節(jié)是否思念故鄉(xiāng)和親人,請親身體會一下“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的感情。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感想體會篇五

1.學會本課3個生字。

2.背誦古詩,能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想象詩句所描寫的景象,激發(fā)學習古詩的興趣。

3.體會作者思念親人、思念家鄉(xiāng)的感情,養(yǎng)成積累的習慣。

教師:一則故事、音樂磁帶、搜集重陽節(jié)的常識、教學掛圖或課件。

學生:搜集思念親人的古詩。

1~2課時。

一、介紹詩人,揭示課文題目。

1.我們以前學過王維的古詩嗎?誰會背?(《鳥鳴澗》《畫》《相思》)。

2.王維簡介:唐代著名詩人,少年聰慧,9歲時就以文才出名。他多才多藝,不僅能做詩,而且懂音樂、繪畫,與另一位唐代詩人孟浩然齊名。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就是他17歲時寫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3.揭題、質疑、解題。

二、學生自讀詩歌,初步感知詩意。

1.學生自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

2.同桌互讀詩歌。要求讀通句子。

3.點名讀,讓其他學生注意聆聽,看朗讀者是否達到了以上要求。

4.借助注釋、插圖,結合自己的閱讀感受,初步感知詩的大意。

三、交流感悟,體會意境。

1.全班齊讀詩歌,然后在四人小組內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

2.全班交流。

(1)借助注釋,合作學習,弄清詩句字面意思。學生對哪句有所得就說哪句,順序不限;教師還要重視多方互動與交流的作用,激勵學生融入自己的閱讀感受,綜合理解古詩。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獨”,獨自一人;“異鄉(xiāng)”,他鄉(xiāng);“異客”,陌生的客人。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在外地孤獨一人,人生地疏、舉目無親,倍感孤寂。

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逢”,遇到;“倍”,更加;“佳節(jié)”,美好的節(jié)日,本詩指重陽節(jié)。這句話的意思是,每當遇到節(jié)日,我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親人。

遙知兄弟登高處:“遙”,遠;“兄弟”,哥哥和弟弟;“登高”,民間風俗,重陽登高。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在遙遠的地方,想到兄弟們一定都登上了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遍”,全都;“茱萸”,一種含有濃香的植物,古人重陽登高插茱萸,據(jù)說可以防災。這句話的意思是,兄弟們頭上都插著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只缺少我一個人。

(2)質疑,交流。疑問主要由學生提出,答案則由交流得出結論。點名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收獲,弄懂了些什么。(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有趣的民間風俗,對比的寫作手法,簡練的語言風格等)。

(3)有感情地朗讀。

先讓學生自己悟讀,再點名讀并評議,接著集體讀,最后男、女生比賽讀。

(4)背誦詩歌。

自己試背,同桌互背,集體背誦。

四、拓展延伸,遷移練筆。

2.學生練筆,展示交流。(把優(yōu)秀作品張貼在黑板上)。

3.背誦詩歌,深化感情。

五、拓展思路。

1.除了本詩外,你還搜集到了哪些思念親人的詩?(教師引導學生閱讀、交流搜集到的詩歌,留意詩歌間的內在聯(lián)系,使學生能更深地理解古詩)。

2.課后練習。

(1)把自己搜集的古詩背熟。

(2)自主把自己搜集到的任意一首古詩改寫成記敘文。

(3)辦一期思鄉(xiāng)、思親為主題的古詩手抄報。(小組合作)。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感想體會篇六

1、會認6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學習借助注釋理解詩意。

4、想象畫面,體會詩歌感情,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習古詩的興趣。

反復吟誦,想象畫面,感受詩情。

體會詩人后兩句是從“兄弟”的角度來抒發(fā)思鄉(xiāng)之情。

收集有關重陽節(jié)與王維的資料。

一、緊扣詩眼,從“心”出發(fā)。

1、師:讀一讀詩題,你能得知什么?

2、交流課前收集的有關重陽節(jié)和王維的資料。(重陽節(jié)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漢初。據(jù)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到了東漢,民間又有了重陽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jié)又叫登高節(jié)。登高所到之處,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重陽節(jié)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jīng)很普遍。)。

3、師:怎樣記住“憶”?豎心旁表示什么?

回憶源于內心,回憶往事,免不了融入個人的情感。詩人在重陽節(jié)回憶起親人,會有著怎樣的情感呢?我們到詩中去發(fā)現(xiàn)。

二、理解詩意,以“意”鋪陳。

1、師:圈出生字,多讀幾遍。放聲讀古詩,做到讀正確,讀流利。

2、同桌互讀,給出評價,尤其注意生字的讀音。

3、同桌互相交流識字方法。

4、師:小聲讀,將自己未讀懂的字詞做上記號。

5、組內交流,講講自己已經(jīng)讀懂的,以及還沒讀懂的。

6、結合生字教學,由字及詞,解決“不懂”。

重點引導:

(1)“異”——“異鄉(xiāng)”“異客”

推薦識字方法:與形近字“導”區(qū)別。

學生口頭組詞:異國、異地……。

師:什么叫“異國”?(其他的國家)那“異鄉(xiāng)”“異客”是什么意思?

(2)“逢”

推薦識字方法:換偏旁(峰、蜂、鋒)。

學生口頭組詞:逢年過節(jié)、相逢……。

師:聯(lián)系生活實際,想想“逢年過節(jié)”是指什么時候?

師(范寫):應先寫里面,再寫外面,把走之兒寫得長一些才美觀。

(3)“遙”——“遙知”

(4)“插”——“遍插”

師范寫,引導學生注意右半邊的筆順。

師:“遍插”到底插哪兒呢?(提供資料:古人認為在重陽節(jié)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

形成注釋:異:別的,其他的;逢:遇到;遙知:遠遠地推想;遍插:身上到處插滿。

7、師:再讀古詩,借助書上的注釋和大家討論后形成的注釋,自己試著理解詩歌的意思。

三、想象畫面,由“意”入心。

(一)領:想象“獨”,體會“思親”

1、師:讀一讀,想一想:17歲,王維身處“異鄉(xiāng)”作為“異客”是什么滋味呢?(“獨”)。

2、師:“獨”的背后隱藏著一幅幅畫面。讓我們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近王維當年的生活,尋找一幕幕中他那孤獨的身影。

來到大街,人來人往,熱鬧非凡,而他。

路過大院,親朋相聚,舉杯痛飲,而他。

出門遠游,游人結伴,互幫互助,而他。

3、師:詩人的心中在想什么?(“思親”)。

4、指導朗讀:再怎么想念親人,你仍在“異鄉(xiāng)”;再怎么孤獨,你仍為“異客”。

5、揭示學法:古詩的語言精煉,學習時可以結合詩句,想象文字后的一幅幅畫面。身臨其境,自然能走進詩人的內心深處。

(二)扶:想象“佳節(jié)”,體會“倍思親”

1、師:反復地讀一讀,第二句詩讓你看到怎樣的畫面?

2、全班交流,統(tǒng)一意見:佳節(jié),往往是家家戶戶團圓的日子。目睹周圍人家的其樂融融,詩人勢必會想起與家人團聚的情景。

3、師:你知道有那些佳節(jié)?(春節(jié)、元宵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

4、師:把你們想到的畫面與大家分享,一同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提供句式:每逢節(jié),我便想起)。

5、指導朗讀:平時也就罷了,而佳節(jié)來臨時別人家舉杯暢飲,慶祝團圓,而詩人卻只能孤獨地回憶這一幅幅畫面,你能說說他此時的心情嗎?(“倍思親”)。

(三)放:想象“少一人”,體會“兄弟情深”

1、師:讀一讀后兩句,你看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2、組內交流。

在學生發(fā)言的基礎上,略作點撥:兄弟們會說些什么?(“少一人”)會祝愿些什么?(聯(lián)系茱萸的資料:茱萸可以避難消災。)。

3、靜靜地默讀,這幅畫面最令人遺憾的是什么?(“少一人”)。

4、余音式朗讀:“少一人”是詩人此時最大的痛,“少一人”在詩人的心中不斷地撞擊著,我們共同來表達詩人心中無奈的吶喊。一組讀后兩句詩,其他三組接連重復“少一人”。

5、師:表面上寫兄弟們想念詩人,但這一切都是作者的推想,你能看出什么?(詩人想念兄弟,兄弟想念詩人,可見“兄弟情深”啊!)。

四、回扣詩眼,感悟詩“心”

1、師:學完整首詩,再來看看“憶”,單單只是回憶嗎?“憶”怎樣解釋才更為貼切?(思念)。

2、師:王維既然如此思念親人,為什么不回去呢?(了解創(chuàng)作背景:詩人當時只有17歲,正在長安想取得功名,實現(xiàn)個人的理想。)。

3、師:好男兒志在四方,不是不想回,而是不能回,這是一種深深的無奈。思念如美酒越釀越深,才會寫出思鄉(xiāng)的名篇——《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才會誕生思鄉(xiāng)的名句——“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4、練讀全詩,力圖表達詩人思鄉(xiāng)的情感。

五、指導背誦,學法遷移。

1、再現(xiàn)三組畫面,依托畫面,練習背誦。

2、師:通過反復吟誦來想象詩中蘊藏的畫面,體會詩人情感,這是學習古詩的一個好方法。希望你們在學習其他古詩的時候,也能學到用到。

3、推薦學習:王維另一首抒發(fā)思鄉(xiāng)之情的詩。

雜詩。

君自故鄉(xiāng)來,應知故鄉(xiāng)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六、布置作業(yè)。

1、找一找王維寫的其他古詩,讀一讀,背一背。

2、嘗試用想象畫面的方法自學一首古詩。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感想體會篇七

1查找有關資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創(chuàng)作背景。

2展開豐富想象,用自己語言說說詩句意思。

3品重點字詞,美讀詩句,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4培養(yǎng)學生閱讀古詩的興趣和能力。

想象詩中描寫的情景,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

1、學生交流。(學生有的介紹上網(wǎng)查找的.資料;有的介紹從課外書知道的內容。)

2、誰會背王維的詩。

師:同學們懂得真多,今天我們再王維的一首詩。板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解題:從詩歌的題目中你了解到什么?(九月九日是農歷重陽節(jié),古人在這一天有登高的風俗習慣。山東指華山以東作者的家鄉(xiāng)蒲州。題目的意思是,在重陽佳節(jié)里懷念家鄉(xiāng)的兄弟。)

師小結:王維少年時期就很有文才,有多方面的藝術才能。他善于描寫自然景色。有人稱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1.放錄音配樂朗讀。

2.學生自讀。

通過讀準字音??纯茨阕x懂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3.指讀全詩。思考。詩中寫了什么時間,在什么地方,什么人的什么事?誰能用一句完整的話說出來。

(詩中寫在九月九日重陽節(jié)。詩人獨自在異地他鄉(xiāng)思念家鄉(xiāng)兄弟的事。)

1這首詩中你認為哪些字用得好?哪些句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生1:我認為獨字用得好,獨字表現(xiàn)詩人一個人離開家鄉(xiāng)、親人的孤獨心情。

生2:我認為異字用得好,說出詩人在外地想念家鄉(xiāng)、親人的感情。

2、你認為這首詩寫得最好是哪一句?你體會到什么?

生: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師:為什么每遇到節(jié)日就加倍地思念親?(自己孤身在外,每逢過節(jié)時,看到別人全家歡聚一堂皇,就感到孤單寂寞,因此,比平時更加思念親人。)

3、展開想象,用自己語言說說詩意。(獨自一人身在他鄉(xiāng),成為他鄉(xiāng)之客。每遇到美好的節(jié)日,我就加倍地思念故鄉(xiāng)的親人。在遙遠的地方,想到兄弟們都登上高處,一個個都插上茱萸,單單缺少我一個人。)

1.有感情地朗讀全詩。說一說,詩中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詩中表達了作者身居外地,逢重陽節(jié),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讀時速度稍慢,聲音稍低緩。)

2、配樂朗讀。

1、這是一首思鄉(xiāng)的詩,假如你是詩人你會怎樣說?用什么方法向親人述說思鄉(xiāng)的感情?(學生說了很多方法。)

2、既然同學們想到用電話,就請你們當詩人,老師當詩人的親人,述說思念之情。(口語訓練,產生情感共鳴)

附:板書設計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倍思親

獨兄弟

少一人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感想體會篇八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正確理解詩句的意思。

【過程與方法】。

通過搜集作者生平資料,了解作者,鍛煉搜集信息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會詩人思念親人思念家鄉(xiāng)的情感。

【重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正確理解詩句的意思。

【難點】。

體會詩人思念親人思念家鄉(xiāng)的情感。

朗讀法、設置情境法。

(一)情境創(chuàng)設,激發(fā)興趣。

播放視頻《?;丶铱纯础?,并順勢導入新課。

(二)知人論世,整體感知。

2.教師配樂范讀全文,同學聽讀,初步感知文意。感受本詩的情感基調。

3.介紹作者王維。

4.結合書下注釋,翻譯全文。

(三)深入研讀,體會情感。

學生按語文興趣小組分組討論ppt展示的問題串,10分鐘時間后,指名學生具體分析問題的答案。

1.詩人他身處何處?他感覺如何?

2.自己孤獨一人的時候他想到了什么?

3.他獨自登上高樓,又作何感想?

(四)拓展延伸,發(fā)散思維。

你還知道哪些懷念家鄉(xiāng)的詩句呢?說出來我們一起交流一下。

(五)小結作業(yè),鞏固提高。

1.師生共同總結。

2.為本首詩配一幅插圖。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選自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三組第9課,本詩是盛唐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重陽節(jié)登高遠望思念親人和家鄉(xiāng)的名篇。詩人在詩的開篇直扣主題,描寫自己獨自一人身處異鄉(xiāng),在這樣的節(jié)日中,異常思念自己的家鄉(xiāng)和親人。緊接著又寫到自己遠在家鄉(xiāng)的兄弟,按照重陽節(jié)的風俗習慣登高之時,或許遠方的兄弟也在思念身在異鄉(xiāng)的自己。詩中的名句“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從古至今,扣動了無數(shù)游子思鄉(xiāng)的心。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感想體會篇九

此詩原注:“時年十七?!闭f明這是王維十七時的作品。王維當時獨自一人漂泊在洛陽與長安之間,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濟)人,蒲州在華山東面,所以稱故鄉(xiāng)的兄弟為山東兄弟。九月九日是重陽節(jié),中國有些地方有登高的'習俗?!短接[》卷三十二引《風土記》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氣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頭,言辟熱氣而御初寒?!?/p>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感想體會篇十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是盛唐著名詩人王維因重陽節(jié)思念家鄉(xiāng)的親人而作。詩人一開頭便緊急切題,寫異鄉(xiāng)異土生活的孤獨凄然,因而時時懷鄉(xiāng)思人,遇到佳節(jié)良辰,思念倍加。接著詩一躍而寫遠在家鄉(xiāng)的兄弟,按照重陽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懷念自己。詩意反復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千百年來,成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動多少游子離人之心。

我把理解詩句,感受詩中蘊涵的思鄉(xiāng)之情,作為教學本詩的一個重點;同時由于五年級學生對古詩已不再生疏,對學習古詩的方法也有初步的了解,所以我認為通過本詩的學習,掌握學習古詩的方法,是本課的另一個重點。

這首詩的字里行間蘊含著強烈的感情,而詩人所處的年代與學生十分遙遠,學生的情感難以與詩人產生共鳴,所以體會詩人的情感,理解詩的意境是教學本詩的難點。

一、教學目標

根據(jù)本詩的特點,通過教學重難點的分析,我確定的教學目標是:

1、看注釋理解《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意思,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詩的內容。

2、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情感,領會詩文的意境。

3、能正確朗讀古詩,掌握朗讀古詩的方法。

4、拓展積累其他幾首思鄉(xiāng)的詩和句子。

二、教學理念

1、新課程標準強調語文學習應該“以人為本”,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耙寣W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詩誦讀課更應該以讀為本,讀中感悟,尊重學生的主體感受和情感體驗。

2、古詩是我們祖先遺留下來的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傳統(tǒng)。我們的教學目的主要是讓學生了解古代詩歌,增加傳統(tǒng)文化的積累;啟發(fā)學生喜歡古詩,并且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陶冶愛美的情趣。但是由于古詩創(chuàng)作的年代離學生比校久遠,所以學生在理解意思,體會意境方面就比較困難。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我主要是想通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來突破教學的重難點。總之在整個的教學設計過程中,我始終有一條清晰的脈絡,那就是從整體上把握古詩,通過層層誦讀的方法去指導學生體會它獨特的意韻美及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3、語文課堂應該成為傳承和宏揚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舞臺。古詩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古詩本身又是一種獨特的民族文化。古詩教學應該引領學生最大限度地走進這種文化,潛心會文,虛心涵詠,熟讀精思,切己體察,使這種文化滋養(yǎng)學生心智成長。

三、教學方法

1.五年級學生學習古詩已有一定的基礎。以往的串講串問,效果不理想。所以我打算運用情境教學法,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己學習,運用多媒體,動用多種感官,進入到詩人描繪的情境中,體會詩句的意境美。

2.在傳授知識,培養(yǎng)能力的同時,教會學生學習,寓學法指導于教學的全過程。

四、說教學程序

根據(jù)這首詩的特點和學生已有的學習古詩的基礎,我按以下幾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教學:

(一)揭題,讀題,解題

古詩是我國瑰麗的文化遺產,通過對詩人寫作視角的小結,直接揭示本課課題,學生也很明確這是一首思鄉(xiāng)詩。詩歌的學習要在課開始就先聲奪人,抓住情感的基調,因此在讀題上加以強化:“讀詩要從讀題目就開始入情入境。”題目中的“憶山東兄弟”中“山東”地理位置是個難點,采用板畫形式,直觀形象地畫出詩人家鄉(xiāng)蒲州、華山以東、長安的簡單示意圖,突破難點,同時也了解了詩人寫作背景。

(二)誦讀,理解意境

古人有“七分詩三分讀”的說法,可見在學習古詩時朗讀的重要性。這是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只有在朗讀(或吟誦)中才能充分發(fā)揮詩歌的抒情、審美的藝術效果,也只有在朗讀中,學生才能辨味詩的語言,才能加深對詩意的理解,才能被詩中的`情感所感染并與之產生共鳴。所以古詩教學中必須要重視反復朗讀。本課朗讀,我設計了“字正腔圓”去初讀,讓學生讀準詩句;“有板有眼”去認真讀,讓學生注重節(jié)奏;“原汁原味”去吟誦,讓學生把握情感基調。

在此誦讀基礎上,我讓學生再走近詩人,走進古詩,讓學生自己借助工具書,自主學習詩的意思。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我通過“詩人的身在哪里?心在哪里?”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讓學生入情入境。在分析理解“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讓學生展開想像翅膀,從“獨”、“異鄉(xiāng)”、“異客”中體會詩人孤獨寂寞的心情;從“每逢”、“倍”體會詩人的思鄉(xiāng)思親。通過描繪意境小結第一句詩,讓學生對讀詩句,加深了學生對千古名句的理解和感悟。通過想像王維和兄弟互相牽掛對方,更深層地體會作者思鄉(xiāng)的傷感。在理解全詩的基礎上,師生通過韻譯、詩文的反復對讀,充分感受詩歌的藝術力量。

(三)古今鄉(xiāng)愁詩歌拓展,學以致用。

古詩教學,最主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詩學素養(yǎng),通過古詩拓展,為他們的課外閱讀打開新的視窗。本中拓展了兩首古詩:一首是蘇軾的《水調歌頭》,另一首是現(xiàn)代詩人余光中的《鄉(xiāng)愁》。通過對古今文人墨客詩作的欣賞,熏陶學生的情懷,陶冶情操,提高語文素養(yǎng)。本課中還設計了一個“古詩今用”,把千古名句巧妙地運用到現(xiàn)代意境中,引起人們的情感共鳴,也提高了學生寫作水平。

(四)總結課文,共勉學生

課的最后,贈送一首勉勵詩于學生,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我們今天所學的詩僅是古詩滄海中的一粟,作為炎黃子孫應當更廣泛地從民族文化中汲取養(yǎng)料,從而開闊視野,體會我們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讓學生學習語言之美,學習運用美之語言。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感想體會篇十一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靜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長相思。

作者:納蘭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xiāng)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月夜憶舍弟。

杜甫。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人日思歸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人歸落雁后,思發(fā)在花前。

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秋思。

張籍。

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

――。

秋風引。

―劉禹錫。

何處秋風至?

蕭蕭送雁群。

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感想體會篇十二

1、理解詩句的意思。

2、體會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情。

理解詩句的意思。

課件。

一課前游戲,復習導入。

1、說說你知道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有哪些習俗。

春節(jié)、中秋節(jié)、端午節(jié)、重陽節(jié),可以以連線方式表現(xiàn)節(jié)日、日期和習俗。

2、小組比賽背誦《夜書所見》。

二自主學習,初步感知。

1、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通古詩,可輕讀、大聲讀,可獨自讀、同桌齊讀、小組合讀。

2、練習朗讀。先讀準字音,再讀準節(jié)奏。

(1)出示生字卡片,讀準字音。

(2)以指名讀、齊讀等多種方式讀通古詩。

(3)讓學生憑借已有的經(jīng)驗和直覺讀準節(jié)奏。

3、自主學習,老師巡視指導。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古詩。

可以自學,也可幾個人合作學習,用查字典、看注釋、看插圖等方法,理解詩中詞語的意思。圈出不理解的詞語。

(2)交流學習收獲。

(3)質疑:還有什么不懂之處?

老師重點指導“異鄉(xiāng)”“異客”的意思。

4、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讀出思念家鄉(xiāng)、思念親人的感情。

三趣味活動。

1、按卡片連詞背誦。

請學生把生字卡片按出現(xiàn)的先后順序排列起來,并試著背誦。

2、詩句連對。

老師說詩句意思,學生背相應句子。

3、情境練背。

學生當小詩人,加動作或表情,先自己朗讀,再上臺表演,達到背誦的目的。

4、賽詩會。

(1)集體賽:每個小組背兩首詩,一首課內的,一首課外的,看哪一組背得既響亮又流利。

(2)個人賽:每一小組派一名代表參加比賽,看誰背得最富有感情。

課后習題。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感想體會篇十三

1.欣賞并理解古詩,能初步發(fā)現(xiàn)古詩的語言結構特點。

2.理解古詩中“異鄉(xiāng)”、“異客、“憶”、“遍插”、“遙知”、“茱萸”、等字詞的意思,初步掌握古詩的.完整詩意。

3.感受古詩中詩人表達的思念家鄉(xiāng)親人之情。

4.通過觀察圖片,引導幼兒講述圖片內容。

5.萌發(fā)對文學作品的興趣。

1.讓幼兒預先知道“九月九日”是重陽節(jié),了解一些節(jié)日民俗。

2.相關詩句字卡。

3.自制課件。

一、聽老師故事、引出古詩,幫助幼兒初步理解古詩所表達的內容。

提問:九月九日這一天,詩人在干什么呢?他想到了些什么?

1.師有感情地朗誦古詩,并出示相應的文字卡片。

提問:古詩里說了些什么?

2.古詩和剛才的故事講的是同樣的事,你覺得它們有什么不同?

三、欣賞古詩,理解故事中的字、詞及古詩所表達的含義。

提問:

1.在這首古詩里你有哪些地方還不明白?

2.這首古詩告訴我們一件什么事?

3.師生完整欣賞并有感情地朗誦古詩。

四、遷移情感,體驗詩人的思鄉(xiāng)之情。

2.引導幼兒用喜歡的方式表達對老人的喜愛之情。

在活動中,我用講故事的形式間接地了解古詩的內容和意境,并利用多媒體課件來進行教學。我知道圖片是最為直接能吸引幼兒的視線的,故事也是幼兒最為喜歡、最容易理解的,把兩者有機結合能激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讓孩子們學得特別的快,可以有效的幫助孩子理解古詩的內容,更加的直觀形象。孩子對于重陽節(jié)都十分的陌生,雖然能夠出示茱萸、重陽糕等相關圖片,但是這兩種物品對于幼兒來說是很少見到的,教師只是一筆帶過,老師應該適時的加以引導或者通過知識經(jīng)驗準備來引導幼兒認識。

小百科:《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唐代詩人王維的名篇之一。此詩寫出了游子的思鄉(xiāng)懷親之情。詩一開頭便緊切題目,寫異鄉(xiāng)異土生活的孤獨凄然,因而時時懷鄉(xiāng)思人,遇到佳節(jié)良辰,思念倍加。接著詩一躍而寫遠在家鄉(xiāng)的兄弟,按照重陽節(jié)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懷念自己。詩意反復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更是千古名句。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感想體會篇十四

1、學習本課生字,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指導描紅“佳”、“倍”。

4、了解文包詩的題材特點,以及大致閱讀方法。

一、談話導入,激發(fā)興趣。

1、同學們,時間已經(jīng)進入12月了,我們很快就要迎接好幾個節(jié)日的到來,圣誕節(jié)、元旦還有春節(jié)。同學們喜歡過節(jié)嗎?為什么呢?(學生自由回答)看來大家在過節(jié)時都是開開心心的,節(jié)日如此美好,難怪被人們稱為“佳節(jié)”呢。(板書:佳節(jié)),指導書寫“佳”。不過,唐朝有位詩人在節(jié)日這天,卻道出了這樣的感嘆: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誰來讀一讀?指導正音。

2、這句話出自——(出示詩)指導朗讀。

3、你能讀懂這句話嗎?(“倍”是什么意思?“逢”是什么意思?)指導感情朗讀。

二、了解文包詩,通過讀文,理解詩句意思。

1、你是怎么知道的?王維看著家家戶戶歡度節(jié)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鄉(xiāng)的親人了。

(1)你從哪些詞句感受到重陽節(jié)是一個美好的節(jié)日的?(指名讀)。

(3)“興高采烈”能換個詞嗎?(興致勃勃欣喜若狂歡天喜地喜笑顏開)。

(4)是呀,這重陽佳節(jié)的大街上可真熱鬧呀,誰能通過朗讀把咱們也帶到熱鬧的大街上去?指名讀,齊讀。

(1)指名讀句,這句詩是什么意思呢?你從哪里知道的?

2)前兩句都能從文章中找到意思,后兩句,能不能找到呢?課文哪里說了他們的意思?

3)發(fā)現(xiàn)有沒有課文和詩句的關系???簡單介紹文包詩以及閱讀方法。

3、出示:15歲那年,他就離開家鄉(xiāng),來到京城長安,不覺已經(jīng)兩年了。

(2)異鄉(xiāng)指的是——?(板書:異)。

(師作簡介,將詩題中的“山東”與現(xiàn)在的山東省加以區(qū)分,王維的家鄉(xiāng)在蒲州,在華山以東,所以詩題稱“憶山東兄弟”。)。

(3)體會:“獨”。(板書:獨)獨僅僅是指獨自一人嗎?

你考試得了100分,最想告訴誰?受了委屈呢?作為孩子,我們的喜怒哀樂最想的就是和爸爸媽媽分享,王維離開家時,也才15歲,還是個孩子呢,小小年紀,獨自一人在異地求學,兩年沒有見到親人了,他是多么的——孤獨?。≌l再來讀一讀詩句,想象自己就是王維,孤孤單單一個人,在異鄉(xiāng)做客。(指導讀)。

(再出示第二段)體會:”一年一度的重陽節(jié)又到了”的“又”。別人歡歡喜喜,而此時的王維獨自一人身在他鄉(xiāng),他當然就更加思念家鄉(xiāng)的親人。(板書:倍)。

4、他會想些什么呢?王維主要思念了哪些親人?又想起了哪些事?自由讀讀課文第三自然段,同桌交流交流。

王維想,以前在家鄉(xiāng)時,每逢重陽節(jié),總要和兄弟們頭插茱萸,手挽著手去城外登高遠眺。大家歡聚在一起,是多么讓人高興??!

(1)指名讀句談體會。

(2)同學們,讓我們也來插插茱萸、挽上手、登高遠眺,感受王維和兄弟登高的喜悅吧。齊讀。

(3)他“思親”思的僅僅是兄弟嗎?也許,他還會思念——。

他思念的其實是他所有的親人,和他的家鄉(xiāng)??!

快樂的時光總是令人難以忘懷。然而如今,王維只身一人身處長安,他在山的這頭,而家鄉(xiāng)和親人卻在山的那頭,那么遙遠的。這就是——天各一方,不能相會。

如今我們卻天各一方,不能相會……此時此刻,兄弟們一定也在登高聚會,西望長安,思念著我呢。

四、指導寫字。

1、出示生字,指導書寫“獨”、“憶”。

2、學生描紅。

板書:

扶老攜幼興高采烈。

佳節(jié)倍思親。

異獨。

本課是一篇“文包詩”,而且是學生初次接觸到“文包詩”這種體裁的課文,課文中生字比較簡單,學生也已經(jīng)有了預習的習慣。所以我在本課設計時,嘗試使用隨文識字的方法,生字教學以檢查為主,留出時間讓學生通過老師幫一幫、扶一扶,明白“文包詩”的體裁特點,以及閱讀方法,這樣以后遇到“文包詩”體裁文章時,學生就掌握來了一定的學習方法。愿望是美好的,不過由于推翻了已經(jīng)定稿的教案,時間緊迫下,新的教案思考并不完善,在實施時,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

1、隨文識字并沒有完全落實到位。有些段落的生字忘記了強調。

2、作為了解“文包詩”體裁特點的一種手段,對詩句的理解應該點到為止,我挖掘過深,一方面失去了本意,二來也使得耗時過長,使得后面的寫字任務沒有了時間完成。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感想體會篇十五

1、欣賞并理解古詩,能初步發(fā)現(xiàn)古詩的語言結構特點。

2、理解古詩中“異鄉(xiāng)”、“異客、“憶”、“遍插”、“遙知”、“茱萸”、等字詞的意思,初步掌握古詩的完整詩意。

3、感受古詩中詩人表達的思念家鄉(xiāng)親人之情。

4、通過觀察圖片,引導幼兒講述圖片內容。

5、萌發(fā)對文學作品的興趣。

讓幼兒熟讀、吟誦《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1、讓幼兒預先知道“九月九日”是重陽節(jié),了解一些節(jié)日民俗。

2、相關詩句字卡

3、自制課件

一、聽老師故事、引出古詩,幫助幼兒初步理解古詩所表達的內容。

提問:九月九日這一天,詩人在干什么呢?他想到了些什么?

二、完整欣賞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初步發(fā)現(xiàn)古詩的語言結構特點,理解古詩詩意。

1、師有感情地朗誦古詩,并出示相應的文字卡片。

提問:古詩里說了些什么?

2、古詩和剛才的故事講的是同樣的事,你覺得它們有什么不同?

三、欣賞古詩,理解故事中的字、詞及古詩所表達的含義。

提問:

1、在這首古詩里你有哪些地方還不明白?

2、這首古詩告訴我們一件什么事?

3、師生完整欣賞并有感情地朗誦古詩。

四、遷移情感,體驗詩人的思鄉(xiāng)之情。

2、引導幼兒用喜歡的方式表達對老人的喜愛之情。

在活動中,我用講故事的形式間接地了解古詩的內容和意境,并利用多媒體課件來進行教學。我知道圖片是最為直接能吸引幼兒的視線的`,故事也是幼兒最為喜歡、最容易理解的,把兩者有機結合能激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讓孩子們學得特別的快,可以有效的幫助孩子理解古詩的內容,更加的直觀形象。孩子對于重陽節(jié)都十分的陌生,雖然能夠出示茱萸、重陽糕等相關圖片,但是這兩種物品對于幼兒來說是很少見到的,教師只是一筆帶過,老師應該適時的加以引導或者通過知識經(jīng)驗準備來引導幼兒認識。

小百科:《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唐代詩人王維的名篇之一。此詩寫出了游子的思鄉(xiāng)懷親之情。詩一開頭便緊切題目,寫異鄉(xiāng)異土生活的孤獨凄然,因而時時懷鄉(xiāng)思人,遇到佳節(jié)良辰,思念倍加。接著詩一躍而寫遠在家鄉(xiāng)的兄弟,按照重陽節(jié)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懷念自己。詩意反復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更是千古名句。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感想體會篇十六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

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詩意:“我”獨自一人在他鄉(xiāng)游居漂泊,每每一到好節(jié)日,我對家鄉(xiāng),對親人,對老友那濃濃的'思念之情更加深了。遙想,兄弟們一定正在登高山吧!一定都插上了茱萸,唯一可惜的就是少了“我”一人。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感想體會篇十七

【學習目標】。

1、學生通過學習能理解古詩內容,會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詩句所描述的情境,感受詩人的孤獨、對親人的思念之情。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句。

3、能學懂一組思念親友類古詩,提高閱讀、理解古詩的能力?!緦W習重難點】。

在理解詩句意思的基礎上感受詩句中所表達的詩人的思想感情?!緦W習準備】。

1、學生預習并了解相關知識,收集相關資料。2、教師準備好課件?!窘虒W過程】。

一、揭題、解題。

3、是誰在思念?你對王維有什么了解?師補充簡介詩人。過渡:王維為什么要思念家鄉(xiāng)親人?他是怎樣表達自己的思念之情的呢?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古詩。

(從題目入手,讓學生的課外知識與所學內容有機結合,激發(fā)了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使學生對全詩有個整體感知,以問題過渡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初讀全詩整體感知。

1、放錄音配樂朗讀。

2、學生自讀。

通過查字典讀準字音??纯茨阕x懂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3、指讀全詩。思考。詩中寫了什么時間,在什么地方,什么人的什么事?誰能用一句完整的話說出來。

(詩中寫在九月九日重陽節(jié)。詩人獨自在異地他鄉(xiāng)思念家鄉(xiāng)兄弟的事。)。

三、品讀詩句、了解詩意。

1、這首詩中你認為哪些字用得好?哪些句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生1:我認為“獨”字用得好,“獨”字表現(xiàn)詩人一個人離開家鄉(xiāng)、親人的孤獨心情。

生2:我認為“異”字用得好,說出詩人在外地想念家鄉(xiāng)、親人的感情。

2、你認為這首詩寫得最好是哪一句?你體會到什么?

生: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師:為什么每遇到節(jié)日就加倍地思念親?(自己孤身在外,每逢過節(jié)時,看到別人全家歡聚一堂皇,就感到孤單寂寞,因此,比平時更加思念親人。)。

3、展開想象,用自己語言說說詩意。(獨自一人身在他鄉(xiāng),成為他鄉(xiāng)之客。每遇到美好的節(jié)日,我就加倍地思念故鄉(xiāng)的親人。在遙遠的地方,想到兄弟們都登上高處,一個個都插上茱萸,單單缺少我一個人。)。

四、再讀悟情。

1、有感情地朗讀全詩。說一說,詩中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詩中表達了作者身居外地,逢重陽節(jié),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讀時速度稍慢,聲音稍低緩。)。

2、配樂朗讀。

五、想象訓練口語。

這是一首思鄉(xiāng)的詩,假如你是詩人你會怎樣說?用什么方法向親人述說思鄉(xiāng)的感情?(學生說方法)。

六、作業(yè)。

附:板書設計。

倍思親。

兄弟。

少一人。

【本文地址:http://m.aiweibaby.com/zuowen/6357180.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