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我們需要對自己的成長進行總結。如何培養(yǎng)學習興趣和習慣,提高學習效果?如果你對總結寫作感到困惑,可以看看以下這些范文,或許能給你一些思路。
對壯族文化的體會篇一
中國是一個擁有眾多民族的多元文化國家,每個民族都擁有獨特的文化傳統(tǒng)和精神內涵,其中壯族文化作為我國重要的少數(shù)民族文化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藝術傳統(tǒng)。在我與壯族文化交流的過程中,我深深地感悟到弘揚壯族文化的重要性,同時也體驗到了其獨特的魅力和價值。
壯族是我國人口最多的少數(shù)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以及云南、貴州、湖南和廣東等地。他們擁有豐富多彩的民俗風情和獨特的民間藝術,如侗族的歌舞、花燈、木偶戲;壯族的錦衣舞、馬燈、天河文化等。在了解壯族文化的過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這個民族的熱情和開朗,也體會到了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和追求美的態(tài)度。
第三段:品味壯族文化的獨特魅力。
壯族文化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和深厚的歷史底蘊而吸引著人們的目光。比如,壯族舞蹈是壯族文化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之一,通過舞蹈表演,展示了壯族人民的樸實熱情和對自然、對生活的熱愛。我曾經親眼目睹過壯族的錦衣舞表演,舞者們以婀娜多姿的舞姿和歡快的音樂將人們帶入一個充滿快樂和美好的世界。此外,壯族的民間藝術也是獨具特色。他們不僅能夠手工編制精美的壯族服飾和飾品,還擅長木雕、石雕等技藝,每一件作品都飽含了藝術家們的智慧和靈感,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和文化內涵。
弘揚壯族文化不僅僅是為了傳承和保護壯族民間藝術,更是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和認同壯族文化的獨特魅力。壯族文化作為中國特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仍然保持著其獨特的魅力和影響力。對于當代社會而言,弘揚壯族文化既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發(fā)揚,也是對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包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交流和融合中,能夠產生新的創(chuàng)意和想法,促進社會的多元發(fā)展和進步。
第五段:我要積極參與壯族文化弘揚。
在我與壯族文化交流的過程中,我切身感受到了壯族文化的價值和魅力,因此,我決定積極參與壯族文化的弘揚。首先,我會加深對壯族文化的了解和研究,通過學習和體驗,深入挖掘壯族文化的內涵,并將其與我個人的生活和學習相結合。其次,我會利用各種渠道,如社交媒體、演講比賽等,向更多的人宣傳壯族文化的獨特魅力和重要意義,讓更多的人了解和認同壯族文化。最后,我還將積極參與壯族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活動,例如參加壯族舞蹈培訓班、學習壯族傳統(tǒng)技藝等,用實際行動為弘揚壯族文化做出貢獻。
總結:
弘揚壯族文化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和參與。每個人都應該意識到自己對弘揚壯族文化的重要性,并積極參與其中。只有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讓壯族文化在當代社會發(fā)揚光大,展現(xiàn)其獨特魅力和內涵。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夠了解和認同壯族文化,為其的繁榮和發(fā)展做出貢獻。
對壯族文化的體會篇二
第一段:引言(引入壯族文化)。
壯族是中國的一個少數(shù)民族,他們以其獨特的語言、風俗習慣和傳統(tǒng)文化而聞名。在我的一次旅行中,我有幸走進了壯族村落,深入了解他們的文化。在這次旅行中,我體驗到了壯族的獨特魅力,也深深被其傳統(tǒng)文化所吸引。
第二段:壯族傳統(tǒng)節(jié)日。
壯族有許多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其中最有名的是壯族人的新年——壯年。壯年通常在農歷正月初三,慶?;顒映掷m(xù)數(shù)天。在壯年期間,家家戶戶都掛著紅燈籠,花市攤位上擺滿了五彩繽紛的花卉和手工藝品。人們穿著傳統(tǒng)的節(jié)日服裝,參加舞獅和龍舟比賽。尤其令人難忘的是,壯族人還會舉辦火把節(jié),在夜晚燃放大量的煙花和煙霧,形成一幅絢麗多彩的畫面。這些慶?;顒硬粌H展示了壯族人的熱情和豪邁,同時也展示了他們豐富多彩的文化。
第三段:壯族傳統(tǒng)婚禮。
壯族的傳統(tǒng)婚禮也是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壯族的婚禮講究熱鬧和莊重,常常吸引著許多人的關注。傳統(tǒng)的壯族婚禮通常在夜晚舉行,新郎會穿上壯族錦繡袍服,新娘則穿著壯族傳統(tǒng)的彩色上衣和裙子,頭戴飾有珠寶和花朵的花冠?;槎Y上,舞架兒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郎和新娘會穿過舞架兒,來象征著他們的美滿和團圓。音樂、舞蹈和美食也都是婚禮上的重要元素。壯族的婚禮傳統(tǒng)不僅展示了他們對婚姻的重視,同時也展示了其獨特的風俗習慣。
第四段:壯族民歌舞。
壯族的民歌舞也是其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表達形式。壯族人民歌婚禮多情,歌詞寓情道義,贊美自然和家庭。壯族的舞蹈則充滿了力量和激情,舞姿獨特,動作優(yōu)美。在壯族的歌舞表演中,常常能看到舞者手持竹竿,身穿傳統(tǒng)服裝,在舞蹈中展現(xiàn)出壯族人民的豪邁和自信。這些民歌舞不僅展示了壯族人民對生活的熱愛,也傳遞了他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第五段:壯族傳統(tǒng)服飾。
壯族的傳統(tǒng)服飾也是其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壯族女子穿著的最具特色的是彩色上衣和裙子,上衣以紅色為主色調,并點綴著各種顏色的花紋,裙子則多為彩色條紋或花卉圖案。壯族男子則喜歡穿紅色上衣和黑色褲子,搭配鞋帽。這些傳統(tǒng)服飾不僅展現(xiàn)了壯族人民的兒女之情,同時也傳遞了他們對美的追求和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
總結:通過這次旅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壯族文化的獨特魅力。壯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傳統(tǒng)婚禮、民歌舞和傳統(tǒng)服飾都展示了他們豐富多彩的文化。我被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所感動,同時也更加珍惜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希望在未來的旅途中,我能繼續(xù)了解并體驗更多的民族文化,豐富自己的人生經歷。
對壯族文化的體會篇三
壯族文化作為中國華南地區(qū)的主要民族之一的文化,擁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底蘊。近日我有幸深入了解壯族文化,并在體驗中有了一些心得體會。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分享我對壯族文化的認識和感悟。
首先,壯族文化弘揚了幾千年的優(yōu)秀傳統(tǒng)。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壯族文化傳承了古代史書上記載的壯族部落的生活習俗、服飾和節(jié)慶活動。在我參觀壯族村寨的過程中,我看到了許多古老的民居,墻壁上刻滿了豐富多彩的裝飾圖案。我了解到,這些圖案代表著壯族人對祖輩的尊敬和崇拜,同時也反映了壯族人獨特的審美觀念和人文精神。此外,壯族文化中還有許多富有象征意義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如壯族三月三、壯族新年等,這些節(jié)日不僅僅是一種慶祝活動,更是對歷史文化的忠誠和傳承。
其次,壯族文化獨特的民間藝術形式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壯族舞蹈是壯族文化中最具代表性也是最受歡迎的藝術形式之一。在觀看壯族舞蹈表演時,我不禁被那優(yōu)美的舞姿與飽含深情的音樂所打動。壯族舞蹈以其獨特的舞步和熱烈的節(jié)奏,表達了壯族人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祖國的祝福。同時,壯族還以壯繡、壯錦等傳統(tǒng)工藝品聞名于世。這些精美的手工藝品,以其獨特的紋樣和鮮艷的色彩,向人們展示了壯族人民善良、熱情和真誠的內在品質。
此外,壯族文化重視家庭和社區(qū)的凝聚力和互助精神。在壯族村寨的參觀中,我有幸了解了壯族人民的家庭生活和社區(qū)生活。壯族人民非常注重家庭和睦,崇尚家族的力量。在他們的家庭中,親情和睦相處,鄰里之間樂于助人。我記得有一次,我遇到一個壯族老人,他主動邀請我到他家品嘗他們的傳統(tǒng)美食和飲品。在聆聽他與家人彼此之間的關愛和關心時,我深深地被壯族人民的家庭觀念所打動。此外,在壯族社區(qū)中,人們相互扶持,互幫互助,形成了一種密切的人際關系。
最后,壯族文化的發(fā)展也對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我了解到,作為一個古老的傳統(tǒng)文化,壯族文化在現(xiàn)代社會中仍然煥發(fā)著勃勃的生機。無論是在文化產業(yè)方面,還是在文化旅游領域,都有著巨大的潛力和空間。壯族文化給我展示了一個信息時代的多元化和開放性,也讓我明白了各民族文化的平等和共生。這一點對于促進我國多元文化的發(fā)展,推進民族團結和諧至關重要。
總之,通過對壯族文化的深入了解和體驗,我對壯族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和了解。壯族文化豐富多彩的傳統(tǒng)和獨特的民間藝術形式,以及家庭和社區(qū)的凝聚力和互助精神,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壯族文化的發(fā)展也對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讓我在信息時代的背景下更加關注和倡導多元文化的平等和共生。相信隨著時代的進步和人們對文化多樣性的更加認同,壯族文化將在未來繼續(xù)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為中華民族的繁榮發(fā)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對壯族文化的體會篇四
壯族是中國最大的少數(shù)民族之一,擁有悠久燦爛的文化傳統(tǒng)。參與壯族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推廣活動,讓我深入了解了壯族文化的獨特魅力,也對其深層次的歷史和精神內涵有了更為深刻的體會。通過這些經歷,我深刻認識到壯族文化在當代社會中的重要地位,同時也領悟到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和義務弘揚和傳承壯族文化。
首先,壯族傳統(tǒng)文化注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和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壯族人民對大自然有著深厚的敬畏之情,并通過各種方式表達對自然的感恩之情。例如,在壯族傳統(tǒng)節(jié)日“三月三”當天,人們會到自然的美麗景點欣賞風景,同時攜帶著自制的粽子和祭品,向自然界表達感激之情,并祈求來年的風調雨順。這種注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和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的觀念值得我們借鑒,并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環(huán)保,保護我們的環(huán)境和生態(tài)系統(tǒng)。
其次,壯族有著豐富多樣的傳統(tǒng)文化藝術。壯族舞蹈、歌曲和器樂都是其獨特的表現(xiàn)形式。壯族舞蹈以其雄壯熱烈的風格而聞名,舞蹈中的各種動作和姿勢都充滿了力量和活力,展現(xiàn)了壯族人民的勇敢和豪邁。壯族歌曲具有獨特的旋律和節(jié)奏,歌曲中融入了壯族人民對生活和愛情的熱烈激情。壯族的器樂也是其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壯繡、壯族民歌等等。這些傳統(tǒng)文化藝術在當代社會中仍然保留著其獨特的價值,通過對這些藝術形式的傳承和弘揚,能夠讓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賞到壯族文化的魅力。
再次,壯族文化注重家庭和睦和社會和諧。壯族人民對家庭和社會關系有著非常重視的觀念,認為家庭和社會和諧才能帶來幸福和安定。壯族社會普遍存在著大家庭的傳統(tǒng),家人之間的親情和敬老之道在壯族社會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同時,壯族人民也注重與鄰里和睦相處,通過各種社區(qū)和團體活動增進鄰里之間的感情,形成了和諧穩(wěn)定的社區(qū)關系。這種注重家庭和社會和諧的觀念是我們現(xiàn)代社會中應該秉承的價值觀念。
最后,我認識到弘揚壯族文化不僅是壯族人民的責任,也是每個人都應該承擔的義務。弘揚壯族文化不僅能夠讓人們更好地了解壯族文化,欣賞其獨特的魅力,也能夠促進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和理解。作為一個中國人,我應該積極參與到弘揚壯族文化的行列中去,通過學習和傳承壯族文化,推動民族文化的多元發(fā)展。
總之,參與壯族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推廣活動,讓我深入了解了壯族文化的獨特魅力,并且認識到壯族文化在當代社會中的重要地位。壯族文化注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和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擁有豐富多樣的傳統(tǒng)文化藝術、注重家庭和社會和諧,這些都是我們應該學習和接受的寶貴財富。弘揚壯族文化是每個人的責任和義務,通過傳承和推廣壯族文化,我們能夠促進文化多元發(fā)展,增進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和理解,共同推動社會進步。
對壯族文化的體會篇五
在這個多元文化的時代,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有著獨特的魅力。作為一個壯族學生,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壯族文化的獨特魅力,更為重要的是我深刻意識到了傳承壯族文化的重要意義。
壯族文化源遠流長,歷經千年,被廣大壯族人民所熱愛傳承。作為一個普通的壯族青年,我也在自己的生活中不斷感受著這種文化的魅力。壯族的歌舞、服飾、建筑、習俗等等無不體現(xiàn)著壯族文化的特點。例如,在壯族歌舞中,壯族人民通過歌舞表達自己的情感,表達自己內心深處的悸動,使人們更加了解和熱愛壯族文化;在壯族服飾中,人們能夠看到壯族文化的華麗與精致,深深地感受到壯族文化對美的追求;在壯族建筑中,人們能夠看到壯族文化的豐富多彩與大氣磅礴,深深地感受到壯族文化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然而,要傳承壯族文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我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快節(jié)奏化、多元化,人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審美觀等等也在不斷變化,這也給我們傳承壯族文化帶來了很大的挑戰(zhàn)。如何讓年輕一代意識到壯族文化的傳承和保護的重要性?如何讓年輕一代去學習壯族的語言、歷史、文學、藝術等等?如何讓年輕一代在自己的生活中體現(xiàn)壯族文化的精髓?這些都是我們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首先,要加強壯族文化教育。壯族文化是壯族人民的根,是壯族人民歷史傳承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應該通過學校、社區(qū)、文化館等多個渠道開展以壯族文化為主題的宣傳活動,讓更多的人了解壯族文化的魅力和價值。同時,在教育中要注重學生的體驗和參與,培養(yǎng)學生對壯族文化的熱愛和認同。
其次,要重視壯族語言的學習和傳承。壯族語是壯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壯族人民的寶貴財富。我們應該通過學校、社區(qū)等多種途徑推廣和傳承壯族語,培養(yǎng)和壯大壯族人民的壯族語言。
最后,要在生活中學以致用,創(chuàng)新傳承壯族文化。我們應該將壯族文化融入我們的生活中,如在節(jié)日慶祝、婚禮遵循、家居裝飾等方面體現(xiàn)壯族文化的傳承。同時,我們也應該不斷創(chuàng)新壯族文化,在傳承的基礎上,將壯族文化與現(xiàn)代文明相融合,讓更多人了解和熱愛壯族文化。
總之,傳承壯族文化是每個壯族人的責任和使命。我們應該在生活中不斷的感受和發(fā)掘壯族文化的精髓,讓更多的人參與到壯族文化的傳承中來,讓壯族文化的燦爛繼續(xù)發(fā)揚光大。
對壯族文化的體會篇六
壯族,是中國的56個民族之一,有著豐富而獨特的文化。我有幸能夠深入壯族地區(qū),親身體驗和了解到壯族文化的魅力與驕傲。壯族文化是我們民族的瑰寶,是整個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分享我對壯族文化的心得體會。
壯族擁有悠久的歷史,其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tǒng)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和思維方式。壯族是勤勞且智慧的民族,古代的壯族人民曾經建立了輝煌燦爛的巴蜀文明和南越文明。他們尊重自然、崇拜祖先、崇尚和平。在壯族文化中,龍是重要的象征,被視為吉祥的象征,人們常吟誦壯族經典《龍膽紫》來祈求福氣與好運。同時,壯族人民熱情好客,讓人感受到濃厚的人文關懷。
第二段:壯族的音樂與舞蹈。
壯族的音樂與舞蹈是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壯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娛樂和表達方式。壯鄉(xiāng)山歌是壯族音樂的代表,其動聽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詞傳達了壯族人民深沉的情感和對生活的熱愛。而壯族舞蹈則充滿激情和力量,舞者的身姿和動作充滿力量與美感,讓人仿佛置身于獨特的藝術境界中。在觀賞壯族音樂與舞蹈的過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壯族文化的獨特與卓越之處。
第三段:壯族的服飾與民俗。
壯族的服飾與民俗傳承了豐富的文化底蘊,呈現(xiàn)出獨特的風采。壯族女性的服飾以“云錦”為代表,色彩鮮艷而豐富,繡花和紋樣體現(xiàn)了壯族人民的審美觀和對生活的熱愛。壯族人民喜慶且熱鬧的民俗活動也讓我難以忘懷。例如,壯族的火把節(jié)是獨特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人們手持火把在夜晚走街串巷,歡呼雀躍,火光照亮了夜空,象征著祈求平安和幸福。這些壯族特有的服飾和民俗象征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
第四段:壯族的飲食與烹飪。
壯族的飲食與烹飪同樣令人稱道。陽朔、桂林等地一直以來都以壯族美食聞名于世。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是中國南方的美食王國,壯族人民擅長利用當?shù)刎S富的綠色食材,烹飪出獨具特色的美食。例如,著名的“米粉”和“苗米糕”,是壯族飲食文化的代表之一,以其獨特的主料和獨特的制作工藝而贏得了廣大人民的喜愛。通過品嘗壯族美食,我個人深深感受到了壯族人民對食物功夫與對美食的敬畏之情。
第五段:壯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與宗教信仰。
壯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和宗教信仰是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壯族有著豐富多樣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例如壯族的“二月二”是人們慶賀春天到來的重要節(jié)日,人們穿戴盛裝,在廣場上跳廣場舞,悠揚的音樂聲與歡聲笑語充盈在空氣中。壯族的宗教信仰以崇拜自然為核心,人們虔誠地祭祀祖先和山水,表達對大自然的敬畏之情。我深深感受到壯族人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和宗教信仰所傳遞出的文化價值觀,以及對生活的積極向往和向上的精神。
通過對壯族文化的了解與感悟,我發(fā)現(xiàn)壯族文化是我國民族文化瑰寶中重要的一部分。壯族人民勤勞好客、熱愛自然,他們通過音樂、舞蹈、服飾、飲食以及傳統(tǒng)節(jié)日和宗教信仰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壯族文化的獨特和卓越,使其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將永遠銘記這次對壯族文化的體驗和了解,對我來說,壯族文化就是一座寶藏,我樂于深入挖掘和傳承。
對壯族文化的體會篇七
壯族是中國民族中人口最多的少數(shù)民族之一,擁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多彩的文化。與壯族文化接觸的機會,讓我深刻體會到了其獨特的魅力。在壯族文化中,我領略到了壯族人民的堅韌不拔、勇敢無畏以及對家族、祖國的深深熱愛。
第一段:壯族人的堅韌不拔。
壯族人經歷了數(shù)百年的歷史沉淀和文化傳承,他們以堅韌不拔的精神面對各種艱難險阻。這種堅韌不拔的品質不僅體現(xiàn)在壯族人民的生活中,也反映在他們的文化習俗中。比如,壯族人民重視親情和家族的血脈相連,他們通常會在周末和節(jié)假日舉行家庭聚會,這不僅有助于加強家人之間的聯(lián)系,也彰顯了家族的傳統(tǒng)和凝聚力。他們還通過傳統(tǒng)體育項目如摔跤、攀巖等鍛煉身體,培養(yǎng)了壯族人民的堅韌毅力和團隊精神。
第二段:壯族人的勇敢無畏。
壯族人民具有勇敢無畏的精神,他們在面對困難時總能勇往直前。壯族傳統(tǒng)歌舞以及勇者舞、板凳舞等民俗活動中,無不散發(fā)著壯族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和勇敢追求。在壯族民間傳說中,還有許多關于勇士和英雄的傳說和故事,這些故事讓人們明白了勇敢無畏的力量。壯族的勇敢精神不僅在傳統(tǒng)文化中有所體現(xiàn),也在現(xiàn)代社會中繼續(xù)發(fā)揚光大。壯族武術表演和勇往直前的精神精神,都向世人展示了他們的勇敢與無畏。
第三段:壯族人對家族和祖國的熱愛。
壯族文化中,家族和祖國是人們最重視的兩個元素。壯族人有著濃厚的家族觀念,他們尊重長輩、關愛親人,注重家族的傳承和發(fā)展。他們傳承祖父輩的手藝和技能,讓每一個家族成員都能延續(xù)家族的榮譽。對于祖國的熱愛,在壯族人的心中尤為重要。壯族人常以自己的祖國概念來命名子女,他們尊崇祖國,將祖國看作是生命和幸福的源泉。在壯族人的心中,能為祖國做出貢獻是一種幸福和驕傲。
壯族文化中有許多獨特的節(jié)日和習俗,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壯族人慶祝的最重要的節(jié)日是壯年人民的春節(jié),這是全年中最盛大的節(jié)日,人們會穿上傳統(tǒng)的壯族服裝,繞著篝火跳舞、唱歌以慶祝新年的到來。另外,壯族還有粽節(jié)、三月三、七月半等諸多傳統(tǒng)節(jié)日,這些節(jié)日在慶祝的同時,也展示了壯族人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熱愛。除了節(jié)日習俗外,壯族人還將一些日?;顒尤缃浬?、建房等賦予了特殊的儀式意義,使其更加莊重和有意義。
隨著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和社會進步,壯族文化也在不斷發(fā)展和融合。壯族文化的傳承需要更多的人關注和參與進來。政府、社會和民眾都應該共同努力,保護和發(fā)揚壯族傳統(tǒng)文化,使其能夠與現(xiàn)代社會相結合,保持其獨特性和活力。通過舉辦文化活動、開設文化課程等方式,讓年輕一代了解、學習和感受壯族文化,使之能夠發(fā)揚光大。
總結:
壯族文化的魅力令人嘆為觀止,其堅韌不拔、勇敢無畏、對家族和祖國的熱愛、特色節(jié)日和習俗以及傳承發(fā)展都是壯族文化的重要方面。了解壯族文化不僅能夠增長知識,還能夠讓我們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的重要性。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壯族文化將會繼續(xù)在中國的文化舞臺上熠熠生輝,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壯族文化的體會篇八
作為一個壯族學生,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傳承壯族文化對于我們的重要性。壯族是中國的一個少數(shù)民族,有著獨特的語言、節(jié)日、習俗和服裝等方面的傳統(tǒng)文化。作為壯族青年,我們有責任不斷傳承并弘揚這些文化,讓更多的人了解和認識壯族文化。
首先,壯族的語言是我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我們文化的載體。如今,越來越多的壯族青年已經不能說流利的壯語,這是我們壯族文化的一種損失。我們需要做的是盡可能地學習和掌握壯語,用我們的行動來傳承壯族語言文化。
其次,壯族有許多獨特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例如壯族三月三和壯族五月會等傳統(tǒng)節(jié)日。這些節(jié)日是我們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需要通過各種方式,如組織文藝活動、表演出去等方式來傳承和展示。不僅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和認識壯族文化,也可以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共同感受這些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深刻內涵。
壯族的服裝也是我們文化的重要部分。我們傳統(tǒng)的服裝鮮艷多彩,特別是婦女的服裝更是華麗精美,其中不少服飾都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為了保護和傳承這些文化,我們需要盡可能多地穿著我們的傳統(tǒng)服裝,讓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賞我們的服裝文化。
最后,我們壯族年輕人需要更多出去走走,了解其他地區(qū)的文化。正如我們自己具有獨特的文化一樣,其他地方也有著不同的文化習俗,通過旅行和學習,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有趣的事情,也可以借鑒其他地區(qū)的文化,結合我們自己的文化進行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
總之,傳承壯族文化應該作為我們每個壯族青年的責任和使命,通過各種方式來展示、保護和傳承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只有這樣,我們的文化才能走向更廣闊的舞臺,讓更多的人了解我們,認識我們壯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對壯族文化的體會篇九
壯族是我國人口最多的少數(shù)民族之一,其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在尋根問祖的道路上,我對壯族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收獲了一些個人體會。
首先,傳承壯族文化需要注重家庭教育。在壯族家庭中,“家和萬事興”是被眾人廣泛傳頌的準則。我在朋友家中、親戚家中都看到了這一點。父母注重孩子的品德養(yǎng)成,在家中給予孩子足夠的愛、關心和理解。同時,壯族人非常注重祖宗和尊老。經常組織祭祀儀式或是尋根祭祖,以表達對先人的崇敬和尊重。這種家庭教育方式傳承了壯族文化里強烈的家庭意識,也讓人們從家庭中感受到壯族文化的生命力。
其次,傳承壯族文化需要保護和發(fā)展傳統(tǒng)文物。壯族的文化遺產非常豐富、獨特,如長鼓舞、地著舞、鵝湖船歌等,其中的文物代表著壯族文化的無窮智慧和生命力。我們應該抓住每一個機會,發(fā)揚壯族文化精髓,提高人民文化素養(yǎng),培養(yǎng)和壯大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同時,文化創(chuàng)新也是非常必要的。我們可以在傳統(tǒng)文化基礎上適當創(chuàng)新,讓傳統(tǒng)文化更具時代性、新民主主義性,更加有生命力。
最后,弘揚壯族文化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我國還有很多少數(shù)民族,他們已經深入到中國文化的靈魂中。我們需要不斷地學習和了解,用心體會和感悟少數(shù)民族的文化,讓更多的人關注和理解少數(shù)民族文化。只有當我們從每一個細節(jié)中發(fā)掘出文化精髓,才能通過我們的努力,保護和發(fā)展好壯族文化。
傳承壯族文化是重要的民族責任。唯有不斷尋求與時俱進的途徑和辦法,才能讓壯族的文化更具特色和生命力。我為自己能夠加入到傳承壯族文化的隊伍中而驕傲!
對壯族文化的體會篇十
壯族是中國的一個少數(shù)民族,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我有幸參與了一次壯族文化體驗活動,深深感受到了壯族文化的獨特之處。以下是我對壯族文化的一些心得體會。
壯族有著豐富多彩的節(jié)日文化。壯族的節(jié)日數(shù)不勝數(shù),最有名的莫過于壯族過橋節(jié)。據(jù)傳,過橋節(jié)始于明朝中期,至今已有數(shù)百年的歷史。這個節(jié)日主要是壯族人民為祭奠祖先、祈求豐收而舉辦的,也是一種傳統(tǒng)的團圓節(jié)日。過橋節(jié)的最大特點是人們會在一次大型的宴會上享用傳統(tǒng)的橋米線,這道菜有著濃郁的地方特色,吃起來鮮美可口。參與過橋節(jié)的人們會相聚一堂,共同品嘗美食,歡慶節(jié)日。
壯族的服飾文化也非常獨特。壯族服飾色彩鮮艷、圖案紋飾繁復,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壯族傳統(tǒng)婚禮上,新娘會穿戴一身絢麗的壯族婚服。這種服飾通常是由大量的銀飾組成,銀飾上鑲滿了珍貴的寶石,閃閃發(fā)光。而新郎則會穿著一襲壽喜服,以表示吉祥和幸福。壯族的服飾文化展示了他們對生活和美的追求,也反映了他們對自身文化傳統(tǒng)的重視。
壯族歌舞文化是壯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壯族人民靈感豐富,善于用歌舞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心境。壯錦舞是壯族對美好生活的寄托和祝愿,它具有激情奔放的特點。在壯族的婚禮上,新娘會跳一支傳統(tǒng)的壯錦舞來祈愿新婚生活美滿幸福。壯錦舞以獨特的舞姿和旋律吸引著人們的注意,讓人感受到濃厚的壯族風情和熱情。
壯族傳統(tǒng)手工藝是壯族文化的瑰寶。壯族的銀飾、刺繡等手工藝品因其精巧的工藝和獨特的風格而聞名。壯族的銀飾通常以自然景觀為主題,有山、水、動植物等。這些銀飾工藝精湛,生動地展現(xiàn)了壯族人民對大自然的熱愛和敬畏之情。而壯族的刺繡更是精美絕倫,頗具代表性的有“德保刺繡”。這種刺繡采用大小不等的細針,將五彩絲線繡就成各種圖案,非常精細,令人贊嘆不已。
壯族擁有悠久而獨特的文化傳統(tǒng),這次參與壯族文化體驗活動讓我深受啟發(fā)。壯族的節(jié)日文化、服飾文化、歌舞文化、傳統(tǒng)手工藝都揭示了壯族人民的智慧和勤勞,讓我更加欣賞到他們追求美好生活的態(tài)度。壯族文化的獨特之處,讓人們在追求現(xiàn)代化的同時,不忘自己的根和文化傳統(tǒng)。這對于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我相信,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壯族文化的魅力將會吸引更多的人們的關注和喜愛。
對壯族文化的體會篇十一
作為一個研究者和觀察者,我之前對壯族這一民族并不了解,而通過近期的研究和參與,我對壯族的文化和歷史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本文將探討我在與壯族同學交流、學習和豐富經歷中所取得的心得體會。
第二段:壯族文化的獨特性
壯族有著悠久豐富的文化傳統(tǒng),其獨特性表現(xiàn)在多個方面。首先,壯族的服飾和傳統(tǒng)習俗令我印象深刻。壯族男子的精美服飾、壯族婦女的錦繡服飾展現(xiàn)出濃郁的民族特色。其次,壯族的音樂、舞蹈和歌曲也是令人動容的藝術形式。壯族的傳統(tǒng)舞蹈形態(tài)優(yōu)美,獨特的音樂節(jié)奏給人帶來愉悅和激情。
第三段:與壯族同學的交流和學習
在與壯族同學的交流和學習中,我發(fā)現(xiàn)他們對壯族文化非常熱愛并積極傳承。他們通過詩歌、舞蹈、音樂等方式表達對家鄉(xiāng)的深情厚意。與他們的交流中,我了解到壯族傳統(tǒng)節(jié)日,例如壯族三月三、壯族新年等,這些節(jié)日給壯族人民帶來歡樂和團聚;同時,我也了解到壯族的飲食文化和習俗,例如婚宴、宴請和風味小吃等。這些交流和學習經歷讓我對壯族文化有了更為全面的認識。
第四段:壯族歷史的沉痛與崛起
與壯族同學的交流中,我還了解到了壯族歷史上的苦難和掙扎。壯族在歷史上曾經遭受了許多的戰(zhàn)亂和迫害,為了保護自己的權益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然而,壯族人民并沒有屈服,他們通過堅定不移的抗爭和奮斗,逐漸擺脫了困境,實現(xiàn)了繁榮與發(fā)展。如今的壯族人民以勇敢和堅強著稱,他們用辛勤努力創(chuàng)造了美好的生活,為經濟社會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第五段:對壯族課題的感悟與展望
通過與壯族同學的交流和學習,我對壯族的文化和歷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今后的研究中,我希望能更多地與壯族人民合作,進一步深入了解他們的文化和習俗,挖掘和傳承壯族悠久的文化遺產。同時,我也希望通過研究壯族的發(fā)展經驗和成功案例,探索并提出相關政策和措施,促進壯族地區(qū)的經濟和社會發(fā)展,實現(xiàn)更多人民的幸福和富裕。
結尾:
壯族文化的獨特性、壯族同學的交流和學習、壯族歷史的沉痛與崛起,這些經歷和體會使我更加了解和認識了壯族這一民族。將壯族文化和歷史納入我的研究課題,對我來說是一次寶貴的機會。通過這次研究,我對壯族民族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體驗,也對自己的研究充滿了信心和動力。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壯族的文化和經濟發(fā)展會取得更加輝煌的成就,我也將繼續(xù)投身于壯族研究,為壯族的發(fā)展和繁榮貢獻自己的力量。
對壯族文化的體會篇十二
舞蹈是一種用身體語言來表達情感和傳遞信息的藝術形式,而壯族舞蹈則是中國特色的民族舞蹈之一。作為一個非壯族人士,我有幸參與了壯族舞蹈的學習和表演,這讓我對壯族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感受。通過學習壯族舞蹈,我體會到了它的獨特魅力和文化內涵。在此,我將分享我對壯族舞蹈的心得體會。
首先,壯族舞蹈給我留下了深刻的視覺印象。壯族舞蹈以其獨特的形式和精妙的動作吸引了我的眼球。無論是女性舞蹈員婀娜多姿地轉身,展示出的柔美和舒展;還是男性舞蹈員矯健有力地舞動身體,展現(xiàn)出的剛猛和力量,壯族舞蹈不僅僅是動作的呈現(xiàn),更是一種生動的演繹。我不禁想起福爾摩斯所說的:“舞蹈者之所以美,是因為他們的神態(tài)與功夫非常相稱?!眽炎逦璧赋錆M了生命力,表達了壯族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和追求。
其次,壯族舞蹈讓我感受到了濃厚的民族文化氛圍。壯族舞蹈是壯族人民世代流傳下來的寶貴藝術財富,承載著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內涵。在壯族舞蹈的節(jié)奏中,我仿佛看到了古老的歲月,感受到了壯族人民的情感與智慧。每次跳舞之前,我們都會學習舞蹈背后所蘊含的故事和意義,了解壯族文化的淵源與發(fā)展。這讓我意識到,舞蹈不僅僅是一種藝術表達,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和交流。
再次,壯族舞蹈給了我跨文化交流的機會。舞蹈是一種通用的語言,能夠突破語言和文化的界限,通過身體的動作和表情展示出情感和意義。在學習壯族舞蹈的過程中,我與壯族舞蹈團的成員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我們一起練習舞蹈,一起交流和探討,彼此之間建立了無需語言的默契。通過壯族舞蹈,我更加了解了壯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傳統(tǒng)習俗,也更加尊重和欣賞他們的文化??缥幕涣鞯臋C會讓我受益匪淺,激發(fā)了我對不同文化的探索和理解的渴望。
最后,壯族舞蹈給了我一個展示自我的舞臺。在學習壯族舞蹈的過程中,我不僅僅在提高技巧和表演能力,更重要的是學會了表達自己。在臺上跳舞的那一刻,我放下了所有的顧慮和拘束,全身心地投入到舞蹈中。舞蹈的熱情和能量讓我更加自信和勇敢,讓我敢于展示自己的才華和激情。壯族舞蹈給了我一個展示自己的舞臺,讓我體驗到了舞蹈藝術的魅力和快樂。
總之,壯族舞蹈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我感受到了濃厚的民族文化氛圍,讓我與他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同時也讓我找到了一個展示自我的舞臺。通過壯族舞蹈,我更加了解了壯族文化,也更加熱愛和尊重不同的文化。我相信,壯族舞蹈將繼續(xù)傳承下去,為更多的人帶來快樂和啟發(fā)。讓我們一起跳舞,感受壯族文化的獨特魅力。
對壯族文化的體會篇十三
作為中國的五十六個民族之一,壯族在人口、文化、風俗等方面都有其獨特之處。我作為壯族人,深深感受到了這個民族的深厚文化內涵和鮮明特色,下面將從自己的角度出發(fā),闡述一下我的壯族心得體會。
一、壯族風俗文化
壯族是一個秉承著獨特風俗文化的少數(shù)民族,婚禮、生日、節(jié)日等都有著特殊的慶祝方式。生日時,壯族人會在門前放置一條生日蛇,象征著長命百歲,還要喝上一碗蛇湯。在婚禮上,又叫“拐門”,男方會帶上一份“蓋頭”,即將自家門口打著白布,女方必須攔住男方,讓其出錢給孩子買糖。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壯族的“跳竹竿”,壯族的男女會在節(jié)日上跳上幾米甚至十幾米高的竹竿,體現(xiàn)出了壯族人勇敢、團結、勤勞的精神品質。
二、壯服文化
壯族民族服飾的風格獨特,鮮艷奪目,常常在節(jié)日或慶?;顒又写┲D惺可碇o身毛衣,上面繡著各種精美的花鳥圖案,下身穿著寬松的褲子和弓箭袋,頭上戴著紫色綢巾,腰間別著皮帶。而女子則是穿著五彩斑斕的綢緞對襟褂,飾以銀質珠片和珠串,頭上綴著花環(huán)或發(fā)飾。壯族的服飾文化也是其獨特文化的體現(xiàn)之一。
三、壯族傳統(tǒng)節(jié)日
壯族傳統(tǒng)節(jié)日豐富多彩,如春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水灶節(jié)等。春節(jié),是壯族人最重要的節(jié)日之一,大到家家戶戶的鞭炮聲響,小到逛廟會、玩“爬竿”等,洋溢著濃濃的節(jié)日氣息。而在中秋節(jié),壯家人則會在水邊賞月、寄托思念和祝福,是感恩、祭祀、賞月、敬酒等多種文化元素的組合。
四、壯族習俗文化
壯族的習俗文化也十分獨特。例如,壯族人吃飯時只用右手,食物不能放在左手里,稱之為“拍手進餐”。在森林區(qū)居住的壯族群眾還會采用祭祀的方式來對待大自然。壯族的葬禮也十分特別,死者的靈魂必須靠風水方位埋葬才不會受到流浪鬼魂的侵襲。
五、壯族言談文化
壯族人的言談也十分獨特。壯語,屬于壯侗語族,具有抑揚頓挫、高低升降的特點,讓人聽起來十分悅耳動聽。在日常交流中,壯族人常會說一些諺語、俗語,如“一松竹一翠竹,一草一花一世界,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等,表現(xiàn)出他們的睿智和思想深度。
總之,壯族是一個有著鮮明個性和濃厚氣息的民族,其獨特的風俗文化和傳統(tǒng)習俗,以及深邃的言談文化,讓我感受到了其歷史文化的厚重,也讓我對生活的態(tài)度和思想方式產生了啟示。希望未來,在現(xiàn)代文化的沖擊和開放交流的影響之下,壯族文化能夠保持自己特色,并與世界其他的文化在互動交流中形成新的藝術氣質。
對壯族文化的體會篇十四
星期六,我懷著激動的心情,來到了淄博文化藝術城,來參加公益實踐活動,了解中國畫的藝術。
我們先在一樓民間藝術家郭宗磊,那里了解一些關于根雕的知識,我看到了一件件用樹根雕刻而成的根雕,那些根雕活靈活現(xiàn)、栩栩如生,我最感興趣的是那位老漁翁,那位老漁翁頭戴斗笠,身披蓑衣,手里提著兩條又肥又胖的大鯉魚真是惟妙惟肖。我們還見識了郭叔叔各式各樣、各有用途的工具。
我們去了一個素描的教室,那里面有很多石膏:錐形的、人物的、正方形的……我們還看到了很多美麗的國畫,淡破濃,濃破淡,顏色很鮮艷,很好看。
過一會兒,我們又來參觀了中國畫,韓老師還告訴我們國畫的紙分為生宣和熟宣,生宣容易淫,熟宣是由一層生宣和白礬組成的。我還知道油畫和中國畫的區(qū)別,最大的區(qū)別是,油畫不蓋章。章還分為閑章、姓名章、圖畫章,閑章的形狀長方形等隨意的形狀,是增加閑情雅致美觀的,大多是印于題目的第一個字和第二個字之間。而姓名章大多數(shù)形狀是正方形的。我還知道了,隸書的橫是蠶頭燕尾的樣子,而且,隸屬還比較扁,行書和草書,有些地方沒墨了,有些發(fā)白,叫飛白。
這次活動,我非常開心,我收獲了很多。這是我第一次參觀文化藝術城,我喜歡這里,因為在這兒,我長了很多知識。
對壯族文化的體會篇十五
壯族山歌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之一,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民俗與情感。作為一名充滿好奇心的文化愛好者,我有幸近距離接觸壯族山歌,并深入了解了它的內涵與表達方式。通過這段時間的研究與體驗,我驚嘆于壯族山歌的獨特之處,并從中領悟到了人生的智慧和價值。本文將從壯族山歌的歷史淵源、表演形式、藝術特點、文化傳承和心靈力量五方面,探討我對壯族山歌的心得體會。
首先,了解壯族山歌需從它的歷史淵源開始。壯族山歌始于唐朝,經過千年發(fā)展,在壯族地區(qū)生生不息。壯族山歌的創(chuàng)作與演唱傳統(tǒng)上是集體的,而且構成了一種傳統(tǒng)的文化共享活動。歷史上,壯族山歌一直是壯族人民的伴音,是他們表達感情、交流思想的重要載體。壯族山歌以飽含深情的歌詞和獨特的旋律,贏得了無數(shù)人們的喜愛。
其次,壯族山歌的表演形式也很獨特。壯族山歌通常由一位歌手和一支樂隊共同演奏,其中樂隊主要由手風琴、三弦、板胡等樂器組成,形成強烈的旋律與節(jié)奏感。歌手往往穿著傳統(tǒng)的鮮艷民族服飾,并以高亢激昂的聲線傳達出內心的情感,完美地演繹壯族山歌的獨特魅力。在表演過程中,歌手常常以高昂的頭腔唱出高潮部分,給人以強烈的沖擊力,讓人不禁為之動容。
再次,壯族山歌有著鮮明的藝術特點。首先,壯族山歌以情感的表達為主題,以熱情、豪放、自由的歌詞來表達人們對生活、愛情、友情和親情的熱切追求和深深眷戀。其次,壯族山歌的旋律多以民間常見的二胡和三弦為主導,具有濃郁的南方民族音樂特色。最后,壯族山歌在表演形式上有著獨特的舞蹈動作,通過動作來襯托歌曲中的情感,提升了藝術的美感。
進一步地,壯族山歌的文化傳承也十分重要。壯族人民通過代代相傳的方式,將山歌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重大節(jié)日、喜事或葬禮等場合,壯族山歌都能發(fā)揮它的重要作用,傳達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和敬仰之情。同時,壯族山歌也以口頭傳統(tǒng)的方式傳唱下來,保留了原生態(tài)的藝術特征,并且隨著時代的變遷,壯族山歌也與時俱進,融入了現(xiàn)代的元素,仍然能夠引起人們的共鳴。
最后,壯族山歌給我?guī)砹诵撵`上的力量和啟發(fā),使我對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壯族山歌歌詞中的情感表達真實而深刻,令我想起了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它們敞開了人們的心扉,喚起了一種共鳴,使我更加熱愛生活,更加珍惜眼前的人與事。同時,壯族山歌的表演形式和藝術特點也給了我很大的啟發(fā),讓我明白了藝術的力量和美好。
綜上所述,壯族山歌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不僅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獨特的表演形式,更承載著壯族人民的情感和文化傳承。通過對壯族山歌的研究與體驗,我深深被它的藝術特點和文化內涵所吸引,同時也領悟到了壯族山歌給予我的心靈力量和人生智慧。愿壯族山歌這一瑰寶能在未來得到更多人的發(fā)現(xiàn)和傳承,繼續(xù)為世人帶來美好。
對壯族文化的體會篇十六
壯族是我國人口最多的少數(shù)民族,主要分布在廣西、云南、廣東和貴州等地,國外主要分布在越南北部。舊時,壯族被稱為“僮”,后來該為“壯”。下面cn人才網(wǎng)小編為你介紹壯族的節(jié)日民俗文化。三月三三月三是廣西漢、壯、瑤、苗、侗、仫佬、毛南等民族最隆重的節(jié)日,確定為廣西傳統(tǒng)習慣節(jié)日并放假兩天。其中“三月三”歌圩普遍流行于壯族地區(qū),其中尤以紅水河、左右江流域最為常見。每場歌圩人數(shù)少則幾百人,多則數(shù)千甚至數(shù)萬人。在壯、瑤、苗、侗等少數(shù)民族聚居地區(qū)和一些漢族地區(qū),農歷“三月三”這一天,家家戶戶制作五色糯飯,染彩色蛋,殺雞宰鴨,喝酒慶賀,采取不同方式歡度這個節(jié)日,有些地方比過春節(jié)還隆重。春節(jié)壯族的春節(jié)從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三天,但初三至初五仍算春節(jié)期。它是壯族一年中最隆重的節(jié)日。一般從臘月二十三起就開始做準備,家家戶戶搞衛(wèi)生、縫制衣褲、購買年貨、張貼對聯(lián)、制作糕點、殺豬、包粽子、放鞭炮、穿特殊的服裝。春節(jié)又是個團圓的日子,凡是在外面工作的人,一般都趕在年三十之前回家團聚,吃團圓飯。春節(jié)期間,除了走親訪友,男女青年多去參加對歌、打陀螺、跳舞、賽球、演戲等文娛體育活動。除夕家家殺雞殺鴨,蒸制扣肉、粉精肉,制作叉燒肉等等。晚飯的八道菜中少不了“白斬雞”,有老人的家庭,會燉豬腳、燉整雞。米飯要做得很多,剩到第二天吃,象征著富裕。年三十晚家家都要守歲,直到半夜雞叫,燃放鞭炮,除舊迎新。初一初二凡來客必吃粽子。壯家的粽子是較高貴的食物。粽有大有小,大的一二斤重,小的二三兩,還有一種叫“風莫”(特大粽子)的,重達一二十斤。粽子主要原料是糯米,但要有餡兒。餡兒是由去皮的綠豆、半肥不瘦的豬皮拌上面醬制成,挾在粽心里,煮熟后,其味之香堪稱一絕。陀螺節(jié)在廣西壯族聚居的地方,每年都舉行一次有名的體育盛會――陀螺節(jié)。時間是由舊歷年除夕前兩三天至新年正月十六日,歷時半個多月。陀螺,壯語叫“勒江”,它有大有小,有輕有重。有大如河田柚的,重一斤左右,有小如鵝蛋的,也有二三兩。制作陀螺一定要選用質地優(yōu)良的堅木。它的“頭”要圓滑?!按颉钡臅r候,用兩三尺長的麻繩一圈一圈往上纏,一直纏到自己認為適當?shù)牡胤剑儆糜沂值臒o名指和小指挾住麻繩的尾端,迅速往地面一旋,陀螺就“呼呼”地轉動起來。質量好的陀螺,再加上旋的技術高明,轉起來長達七八分鐘才倒下來。比賽打陀螺更是熱鬧非凡,獲第一名者榮稱“陀螺王”。據(jù)說打陀螺自興起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了。隴端節(jié)隴端節(jié),是云南文山富寧縣及附近壯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半]端”(壯語,趕田壩之意),是壯語譯音,意為到寬闊平坦的地方去相聚。相傳這個節(jié)日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原是為了紀念民族英雄儂智高于公元1052年4月起兵反對宋王朝的事跡。隴端節(jié)已發(fā)展成為富寧縣以及鄰近一帶壯、瑤、苗、彝、漢各族人民進行物資交流,共同歡慶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相傳在北宋年間儂智高率眾揭竿而起,取得節(jié)節(jié)勝利,建立“南天國”,自稱“南天王”,克南寧,破欽州,打廣州。后來義軍失利,退守富寧。北宋統(tǒng)治者為平息農民起義,削弱起義軍力量,把壯族遣散到貴州等地。臨別前,人們紛紛集會,傷心敘別,囑咐鄉(xiāng)親們來年歸來團聚。此后,每年農歷三月,客居他鄉(xiāng)的壯族人民返鄉(xiāng)歸寨同親友團聚。隨著時間的推移,形成了“隴端”節(jié)。隴端節(jié)從農歷三月二十五日開始,歷時三天。節(jié)前,作為東道主的村寨,殺豬宰牛,在田壩上搭戲臺,做好接待客人的食宿安排。屆時,姑娘們穿上衣角、袖口鑲著銀排和繡有花邊圖案的無領斜襟上衣和蠟染統(tǒng)裙,戴上壯錦胸兜,腳穿繡花鞋,各個花團錦簇,美不勝收。英姿勃勃的小伙子與姑娘們相聚,載歌載舞,直到日落。仍有余興者還可隨姑娘進寨繼續(xù)對歌。吃立節(jié)吃立節(jié),是廣西龍州縣、憑祥市一帶壯族特有的節(jié)日?!俺粤ⅰ眽颜Z意為“歡慶”。壯族人民素有歡度春節(jié)的傳統(tǒng)。但在1894年春節(jié)來臨之際,法國侵略者侵略我邊境,為了打擊侵略者,青壯年奔赴疆場,英勇殺敵,保衛(wèi)了家園。正月三十日,出征的將士凱旋歸來,鄉(xiāng)親們殺雞宰羊,做糯米粑,盛情款待,共同歡慶勝利,補過春節(jié)。從此以后逐漸形成吃立節(jié)。節(jié)日期間,人們舞獅子、耍龍燈、唱歌跳舞,熱鬧非凡。婭拜節(jié)云南省富寧縣剝隘鎮(zhèn)者寧、索烏一帶的壯族,每年四月屬兔那一天,都要殺一頭牛、一口豬、兩只雞和四十八尾魚,到婭拜山去,奠祭壯族婦女婭拜(有傳說為儂智高母親)。那天,男女老少都到場,禮儀十分隆重。相傳婭拜是一個壯族山寨的頭領,她率領壯家百姓同官兵打仗,失敗后被殘殺。眾人把她埋葬到高山之巔,并將此山叫作婭拜山。每年到婭拜遇難之日,壯族人民就殺牛宰豬去祭奠她。這樣年年祭奠,從未中斷,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個節(jié)日――婭拜節(jié)。壯年壯年在壯語中叫“將也益”,而春節(jié)叫“將昆”即漢族節(jié)。壯年以農歷十二月為歲首,十一月末日為除夕,習慣叫“崴誼久”,意為過二九(不管月大月小,都如此稱謂)。是日,全寨集資買豬,(有的村寨按戶輪流專門喂養(yǎng)社豬)宰殺敬祀社王,祈求保佑五谷豐登。相傳古時曾殺人祭社,后來以豬代之,社王棚一般設于村邊大樹腳下,祭時,由摩公主持,婦女和家有孕婦的男子均不能參加,在社棚前宰豬敬供,集體叩拜,莊嚴肅穆,不許喧嘩說笑,忌穿白色、花衣,否則當年收成不好,禽獸為患。祭畢,將煮熟的豬肉按戶均分,各得一串,帶回家里作“接魂”敬祖主要供品。從除夕到初三,即敬土地公之前,嚴禁內外人出入。過年十天之內為節(jié)日活動期間,村村寨寨敲鑼打鼓,吹笛彈琴,縱情歡娛。親友互訪道賀,青年玩山串寨對歌作樂。有的還給周圍兄弟民族送年禮,近鄰的苗、侗、瑤、漢等族,前來作客,有的還鳴炮、擊鼓、吹笙,表示慶賀,到處喜氣洋洋,充滿著民族團結氣氛。
對壯族文化的體會篇十七
壯族舞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中國56個民族之一的壯族的傳統(tǒng)文化藝術之一。壯族舞融匯了壯族的習俗、信仰、生活和情感,表達了對生命、自然和社會的感慨和祈愿。在我學習壯族舞的過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它獨特的魅力,下面我將就我的學習心得和體會,簡述壯族舞的藝術魅力所在。
一、欣賞壯族舞,領略壯族文化的獨特魅力
作為一種表達文化和情感的語言,壯族舞在中國民族文化中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欣賞壯族舞需要學習壯族文化和生活習俗,讓我們更深入地了解壯族人民及其文化的內涵和精神風貌。壯族舞姿態(tài)優(yōu)美、形態(tài)優(yōu)雅,充滿生命力和婉約情感,充分體現(xiàn)了壯族人民崇尚自然和平和生命美的情感體驗,其內涵和意義的豐富,也讓我們更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二、學習壯族舞,提高身體素質和舞蹈技巧
學習壯族舞,可以豐富我們的身體有福的藝術修養(yǎng)和身體素質,提高我們的舞蹈技能和表現(xiàn)能力。跳舞是鍛煉人體柔韌性、力量和心肺功能的一種好方式,在學習壯族舞的過程中,我們需要通過各種動作和步伐,靈活扭動身體,使身體得到全面的鍛煉,并從中獲得一種美麗、自信、健康和快樂的態(tài)度和精神。
三、了解壯族舞,認識傳統(tǒng)文化藝術的獨特魅力
壯族舞深植于中國北部群山如黛的果嶺之地,是壯族人們對大自然熱愛和敬畏的表達。學習和欣賞壯族舞,讓我們了解和認識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藝術,也讓我們更加意識到中國的多彩文化和民族的和諧共存。壯族舞的韻律和步伐,透射出濃厚的地方民族文化和民族民間藝術的風情和情感色彩,為我們打開了了解和認識更多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的大門,也讓我們感觸到中國文化和民族多元性的內涵和深度。
四、表演壯族舞,傳承民族文化遺產的責任
壯族舞獨特的魅力和文化價值,為我們提供了在繼承中華文化遺產的過程中發(fā)揮無限創(chuàng)意和表現(xiàn)的舞臺,同時也呼吁更多的人去關注、認識和傳播中國的少數(shù)民族文化和民族民間藝術。學習和表演壯族舞,不僅是一種藝術和文化的體驗和挑戰(zhàn),也是我們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和傳承的責任。通過表演壯族舞,我們有機會帶領觀眾進入到壯族文化的視界中,進一步開闊心靈,拓展文化自我認知與體驗。
五、感受壯族舞,品味生命美的情感和內涵
壯族舞是一種飽含人文關懷的藝術形式,不僅在節(jié)慶和婚慶等場合中,更是在日常生活中與人們緊密相連。用跳舞的形式表達情感,不僅能豐富身體與心靈的生命感受,更是表達對大自然、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依存和關懷。因此,在欣賞和學習壯族舞的同時,我們也要從中領悟并重視生命美的價值和意義,并以此激發(fā)內心不斷向上的力量和情感的深層表達和爆發(fā)。
總之,壯族舞是中國民族文化和民族民間藝術的一種珍貴財富,是人類文化與情感的豐富表達,也是我們與自然和諧共生和真情互動的載體。在學習和體驗壯族舞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前行在道路上,共同擁抱生命、自然、和諧與美好。
對壯族文化的體會篇十八
壯族是中國少數(shù)民族之一,具有豐富的歷史和文化遺產。作為一名在壯族地區(qū)長大的人,我深深感受到了壯族文化的獨特魅力。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分享我的壯族心得體會,描繪我所見所聞的一些壯族文化活動和傳統(tǒng)習慣。
第一段:壯族的歷史與文化
壯族是中國第七大民族,主要分布在廣西、貴州、云南等地。壯族文化源遠流長,其有著獨特的歷史,文化和風俗習慣。壯族歷史上曾經積極參與了中國大陸的各種革命斗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壯族藝術包括音樂、舞蹈、繪畫和雕刻等,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和表現(xiàn)形式。其深刻的哲學思想和高尚的人文精神,使得壯族文化成為了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二段:參與壯族慶典的感受
作為一名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長大的壯族人,我曾參與過許多壯族慶典活動。在這些活動中,我感受到了壯族文化的獨特魅力。比如,春節(jié)期間,我常常會參與到壯族的“吃年飯”活動中,這個活動通常由一家人在家里自助享用帶有濃烈地地道壯族風味的年夜飯。我發(fā)現(xiàn),在這樣的活動中我看到了家庭之間的互助精神和感情紐帶,也體驗到了與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相關的家庭的關系的重要性。
第三段:壯族音樂與舞蹈的特點
壯族音樂和舞蹈是其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作為壯族的代表音樂,侗族歌是一種具有獨特的韻味和內涵的民族歌曲,這種音樂具有較強的傳統(tǒng)基礎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壯族舞蹈則既有古典的舞蹈,也有現(xiàn)代的舞蹈,具有濃郁的風格和獨特的藝術魅力。
第四段:傳統(tǒng)節(jié)日與食品習俗
壯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也非常豐富多彩。其中最重要的節(jié)日便是壯族的“三月三”節(jié),這是慶祝春耕和祭祀祖先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除此之外,還有農歷八月十八日的壯族納福節(jié),以及十月的壯族吃新節(jié)等重要的節(jié)日。壯族的食品習俗也有獨特的特點,如“香果節(jié)”期間的食用咸蛋、五仁月餅和糯米飯等特制食品。
第五段: 對于壯族文化的認識與思考
壯族文化是中國地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代表著中國地域文化的多元化,也代表著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多姿多彩。傳承和發(fā)揚壯族文化是我們每個壯族人的責任和義務,同時也是我們的榮耀和驕傲。在全球化的現(xiàn)代社會背景下,壯族文化該如何走向更廣闊的舞臺,如何保持其傳統(tǒng)的特色,這是一個充滿挑戰(zhàn)的問題。我們需要從內心深處懂得壯族祖先留下我們的文化無論傳承還是發(fā)展,都需要我們去傳承和發(fā)揚。
總之,壯族文化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財富之一,具有獨特的人文內涵和藝術價值,也呈現(xiàn)出我們中國文化的多元性。作為壯族人,我們應該保護和發(fā)揚壯族文化,為世界走向文化多樣化的目標作出貢獻。
對壯族文化的體會篇十九
壯族是中國少數(shù)民族中人口較多的一個民族,有人口15489630人。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是他們的主要聚居地。此外,廣東、貴州、云南、湖南等省也有分布。
壯族聚居區(qū)地處嶺南西部,地形奇特,山青水秀,自然景觀十分美麗。這里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多熱帶、亞熱帶作物。農產品有水稻、玉米、薯類等。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壯族地區(qū)素負盛名的特產。
壯族,是嶺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壯”、“布土”、“布曼”、“布雅依”等20余種自稱。新中國成立后,統(tǒng)稱“僮族”。后來改為“壯族”。
壯族有本民族的語言文字。壯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傣語支。古文字是“模仿”漢字《六書》的造字法而創(chuàng)造的一種與壯語語音一致的“方塊壯字”。20世紀50年代,根據(jù)壯族人民的要求,創(chuàng)制了一種全民族能夠接受以拼音字母為基礎的壯字。目前仍在推廣使用。
[宗教習俗]。
壯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銅鼓源遠流長,影響深遠。銅鼓鑄造精致,音響宏亮。人們常在喜慶的節(jié)日里敲奏它伴以歌舞。在宗教的活動中祭祀祖先,祈求神靈,人安糧豐。
[飲食習慣]。
多數(shù)地區(qū)的壯族習慣于日食三餐,有少數(shù)地區(qū)的壯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間加一小餐。早、中餐比較簡單,一般吃稀飯,晚餐為正餐,多吃干飯,菜肴也較為豐富。大米、玉米是壯族地區(qū)盛產的糧食,自然成為他們的主食。日常蔬菜有青菜、瓜苗、瓜葉、京白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藍、蕹菜、蘿卜、苦麻菜,甚至豆葉、紅薯葉、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為菜。以水煮最為常見,也有腌菜的習慣,腌成酸菜、酸筍、咸蘿卜、大頭菜等??斐鲥仌r加入豬油、食鹽、蔥花。
壯族對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如豬肉、牛肉、羊肉、雞、鴨、鵝等,有些地區(qū)還酷愛吃狗肉。豬肉也是整塊先煮,后切成一手見方肉塊,回鍋加調料即成。壯族人習慣將新鮮的雞、鴨、魚和蔬菜制成七八成熟,菜在熱鍋中稍煸炒后即出鍋,可以保持菜的鮮味。
壯族自家還釀制米酒、紅薯酒和木薯酒,度數(shù)都不太高,其中米酒是過節(jié)和待客的主要飲料,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雞膽稱為雞膽酒,配以雞雜稱為雞雜酒,配以豬肝稱為豬肝酒。飲雞雜酒和豬肝酒時要一飲而盡,留在嘴里的雞雜、豬肝則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當菜。典型食品:壯族有許多著名的菜肴和小吃,主要有:馬腳桿,魚生,烤乳豬,花糯米飯、寧明壯粽,狀元柴把,白切狗肉,壯家酥雞,清燉破臉狗,龍泵三夾。
對壯族文化的體會篇二十
壯族舞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內涵。我很幸運能夠參與壯族舞的學習與實踐,這讓我對這項文化藝術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與了解。在這里,我想分享一下我的壯族舞心得體會。
第一段,壯族舞的特點
壯族舞以“豪放、雄壯、奔放、婉約”為特點,表現(xiàn)了壯族人勇敢、開朗、豪邁的個性和華麗、優(yōu)美、堅韌的精神。壯族舞的動作大多體現(xiàn)了對生命力、力量和速度的追求,比如跳梆子、踩高蹺、打陽陽等動作。同時,壯族舞還兼具婉約柔美的一面,如跳瑤族歌舞、歌詞舞等。
第二段,學習壯族舞的過程
學習壯族舞需要花費不少汗水和時間,但也是一件充滿樂趣的事情。首先要了解和學習壯族舞的基本步伐和基本動作。這些動作都需要不斷的練習,才能夠掌握精髓和技巧。在學習中,有意志堅定的同學會一直堅持下去,學習技能,掌握本領。
第三段,參加表演的經歷
壯族舞的表演是一種很好的鍛煉自己的經歷。在表演前,整個團隊會緊張地練習動作,討論舞蹈內容和節(jié)目編排,以期在表演中能夠更好的發(fā)揮。在實際表演的時候,大家需要相互配合,與音樂協(xié)調,展現(xiàn)出壯族舞的特點和魅力,同時還要具有緊張、沉著、自信的狀態(tài),才能圓滿完成表演。
第四段,壯族舞藝術魅力的評價
壯族舞的藝術魅力在其獨特性和流傳性上得以展現(xiàn)。壯族舞在表達情感、宣揚主題、展示技藝等方面,形式豐富、內涵深刻,往往能夠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五段,壯族舞意義的總結
壯族舞的發(fā)展與保護是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保護和傳承的一個重要方面。在培養(yǎng)新一代的壯族青年能夠了解和熟悉自己的文化和傳統(tǒng)的方面,在學習和表演過程中,不僅僅是學習舞蹈技術,更是在繼承和發(fā)展一項文化藝術的豐富內涵和文化意義。
總體而言,壯族舞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文化藝術,它的內涵和魅力在多元化社會里表現(xiàn)出來更加的重要和有價值。 學習和實踐這門藝術,能夠增強文化自信和認同感,也是對壯族文化的全面了解和傳承的一種努力。
對壯族文化的體會篇二十一
壯族是中國現(xiàn)有的56個民族之一,也是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的主體民族,其人口數(shù)量超過2000萬。作為一名壯族人,我從小就深深地感受到了壯族的文化底蘊和獨特魅力。以下是我對壯族民族的一些心得體會。
第一段:壯族傳統(tǒng)文化的豐富性
壯族傳統(tǒng)文化極為豐富多彩,其中又以歌舞、藝術和民族習俗最為吸引人。壯族人善于創(chuàng)作和表現(xiàn),尤其是歌舞方面。每年的壯族三月三和壯族“過大年”等活動上,都會有大量的傳統(tǒng)歌舞表演,讓人沉浸其中,感受到壯族民族的強烈生命力和文化魅力。此外,在壯族特色飲食、服飾、節(jié)慶活動等方面也體現(xiàn)出了其獨特魅力。
第二段:壯族文化的傳承問題
壯族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問題,也是我們關注的一個重點。隨著現(xiàn)代化的進程和城市化的發(fā)展,一些傳統(tǒng)文化已經逐漸消逝,而許多年輕人反而更熟悉流行文化。因此,我們需要從教育和社會宣傳等方面入手,加強對壯族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宣傳,讓更多人了解和愛上壯族文化。
第三段:壯族的勤勞智慧
壯族人的勤勞智慧值得肯定,尤其是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的各個鄉(xiāng)村,我們能夠看到他們努力開發(fā)山地土地,在陡峭的山坡上耕種、建房、養(yǎng)殖等,切實實現(xiàn)了對自然的“駕馭”。同時,壯族還擅長匠藝,能把手工藝品做得細致精美,如布“扎染”、竹編、苗繡等。
第四段:壯族的團結精神
自古以來,壯族人一直重視家庭和睦與鄰里團結,從而形成了獨特的團結精神。我們常常能夠看到壯族人在重大節(jié)慶、生產生活等方面互相幫助、互相支持、互相尊敬。這種團結精神不僅體現(xiàn)了壯族文化所包含的和諧理念,也能夠幫助我們加強社會穩(wěn)定和發(fā)展。
第五段:壯族的自信與活力
隨著國家的快速發(fā)展,壯族人對自身民族文化的自信和活力越來越強。我們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傳統(tǒng)、歷史和特色,同時也積極吸收和融入其他民族的文化元素,創(chuàng)造出了更多更優(yōu)秀的文化產品。我們相信,在未來的日子里,壯族民族將不斷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為更好的社會進步和人民幸福貢獻自己的力量。
總之,作為一名壯族人,我深感自己身處的民族文化的偉大和魅力。我也堅信,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壯族文化必將繼續(xù)發(fā)揚光大。
對壯族文化的體會篇二十二
壯族是我國人口最多的少數(shù)民族,主要分布在廣西、云南、廣東和貴州等地,國外主要分布在越南北部。舊時,壯族被稱為“僮”,后來該為“壯”。下面cn人才網(wǎng)小編為你介紹壯族的文化藝術。山歌壯族人民能歌善唱,壯族的山歌因南北方言不同而有“歡”、“西”、“加”、“比”、“掄”等不同稱謂。壯族人定期還舉行唱山歌會“歌圩”,以農歷三月初三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萬人以上參加。右江一帶稱為“歡”,左江一帶稱為“詩”,桂北一帶稱為“比”和“歡”,都是唱山歌的意思。內容有請歌、求歌、激歌、對歌、客氣歌、推歌、盤歌、點更歌、離別歌、情歌、送歌等。被譽為“歌仙”的劉三姐就是歌手的典型代表。繡球廣西壯族古老的歌圩集會和繡球一直流傳至今。關于繡球最早的記錄可見于寧明花山壁畫,當時是一種球狀青銅武器,打獵時投出去砸獵物,這也是古書上將壯族的繡球稱作飛砣(駝)的原因。舞蹈戲劇唐代,壯族先民已有舞蹈,如舂堂舞以舂米為內容,以敲擊聲伴舞。宋代有扁擔舞、采茶舞、撈蝦舞、春牛舞等。男的舞姿剛健有力,女的婀娜多姿。這舞蹈流傳至今。在漢族戲劇的影響下,大約在清代,壯族開始出現(xiàn)戲劇。一種是用壯語演唱的壯劇、師公戲、木偶戲;另一種是在民間歌舞基礎上發(fā)展形成的歌舞劇。壯劇又分為流行于田林、西林、百色一帶的“北路壯劇”,是在滇戲的影響下,于民間說唱曲藝“板凳戲”的基礎上形成,吸收了滇戲的唱腔,伴奏的樂器有壯族的馬骨胡、葫蘆胡、木葉和漢族的笛子、三弦、二胡。流行于靖西、德保一代的“南路壯劇”,是在馬隘土戲的基礎上,受邑劇影響而形成演唱合一的戲曲形式,伴奏樂器除本民族的馬骨胡、葫蘆胡外,還采用了邑劇的文鑼、武鑼、大鈸、小鈸、二胡、三弦、笛子、鼓、梆子,以及龍州縣新發(fā)掘出的天琴彈撥樂器。歌圩歌圩盛行于壯族地區(qū)。各地圩期不完全一樣,但大體上春秋二季為最盛。春季多于春節(jié)后的一段時間,為正月初四或正月初七、二月十九、三月初三、三月十六等等;秋季則多于中秋節(jié)后的一段時間,為八月十五或九月初九、十月初十等。此外,還有不定期的歌圩,這是經常的普遍的。傳說很早以前,一位壯族老歌手的閨女長得很漂亮,又很會唱山歌,遠近的小伙子都想向她求婚,于是老歌手提出賽歌擇婿。各地青年歌手紛紛趕來賽歌,以期被老歌手和姑娘挑中。從此,形成了定期的賽歌集會――歌圩。定期歌圩一般一年舉行三兩次,規(guī)模大者上萬人參加,小者也有一二千人。不定期歌圩一般是小型的,三五十人,一二十人都可以進行。歌圩上所唱的歌,主要是以男女青年追求美好愛情理想為主題。其內容一般為見面歌、邀請歌、盤歌、新歌、愛慕歌、盟誓歌、送別歌等。歌圩一般為期一天,也有連續(xù)兩三天的。參加歌圩的除青年人外,也有中老年和少年。老人小孩主要是“觀戰(zhàn)”、欣賞、品評,有的老年歌手參與活動,但他們不唱歌,而是給青年人當參謀。歌圩非常熱鬧,除青年們對歌外,還有唱戲的、做買賣的。各種日用百貨、綾羅布匹、飲食糕點、雞鴨魚肉、蔬菜等,應有盡有。實際上歌圩也帶有幾分交易會的性質。歌會歌會與歌圩有所不同,大概是從歌圩派生出來的。歌會的會期不一定,只要有需要,隨時都可以進行。參加歌會的人數(shù)多者上千,少者三二十。歌會上所唱的歌,主要是以表現(xiàn)壯族人民變革社會、變革生活的思想激情和對未來生活的憧憬為主題。其內容大體從開篇歌開始,進而到獻歌、賽歌、評歌、和歌、學歌、團結歌等。參加歌會的一般是對時政有所感的成年人。花山崖畫寧明的花山文化是古代駱越人創(chuàng)造的世界聞名的藝術畫廊,主要分布于左江及其支流明江沿岸,綿延200多公里,另有5處分布于左江流域的憑祥市、天等縣等處。共有84個地點,183處,287畫組。主體形象為人身蛙形的蛙神形象,赭紅色,平涂成投影式(鬼影),皆兩臂彎肘上舉,半下蹲成騎馬式,猶如蛙泳之狀,整個畫面呈歡歌狂舞之態(tài),震動人心?;ㄉ窖庐嬍邱樤饺思漓胪苌竦氖サ?,是按照駱越人敬祀蛙神的場面描繪的。除了蛙神形象,還有奔犬、鹿、鳥、銅鼓、銅鑼、星星、太陽等形象。其產生年代上限在戰(zhàn)國,下限在西漢,長達700多年。少量為后世仿制。其中規(guī)模最大的為寧明縣的花山崖畫,壯語叫做岜萊(byaraiz),岜意為山,萊意為花紋。因其規(guī)模最大,故以之代表整個左江崖畫。花山崖畫和世界各地巖畫相比,有顯著的特色。其蛙神形態(tài)不僅整齊劃一,而且綿延700多年而不改,比較罕見。寧明花山畫面高40多米,寬長達170多米,就一個“地點”(世界巖畫規(guī)則,畫面邊沿外500米內無畫為一個“地點”)的面積來說,堪為世界之最。此畫面尚可辨認的人物形象達1300多個,所有的大小圖像加起來達4萬多個,世界少有?;ㄉ窖庐嬍堑咀魑幕募姓故?,像這樣大規(guī)模展示稻作文化的藝術珍品,堪稱一絕?;ㄉ窖庐嫴皇庆o態(tài)古老文化,而是活態(tài)文化,其所展示的稻作文化,依然活在民間。至今在古駱越北界紅水河沿岸的東蘭、鳳山一帶,還保留有“蛙婆節(jié)”,祭祀民族圖騰蛙神。節(jié)日里跳的蛙舞,舞者戴蛙首頭套,跳躍之狀酷似花山崖畫上的動作,其他地方民間流傳的一種師公舞,也酷似花山形象。故舞蹈家們把花山人物形態(tài)稱為蛙形舞姿。銅鼓壯族鑄造和使用銅鼓已有多年的歷史。迄今,在壯族地區(qū)的絕大多數(shù)縣份已發(fā)掘出不同時期的銅鼓。銅鼓的類型很多,大小不一。鼓面圓平,鼓身中空無底,裝飾著各種圖案花紋。在歷史上,銅鼓既是樂器,也是權力和財富的象征。從冶煉技術和造型技術來看,在廣西田東縣鍋蓋嶺出土的屬于戰(zhàn)國時期的銅鼓,在廣西貴縣、西林縣出土的屬西漢時期的銅鼓,均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天琴天琴,壯語叫“叮?!?,是著眼于它的發(fā)音特點而得名的。彈唱天琴流傳于左江流域的壯族地區(qū)。這種琴的共鳴器呈圓碗形,用大竹筒或葫蘆瓜殼制作。琴面蒙上蛇皮或蚌皮,也有用薄木板或竹殼覆蓋的。琴桿為木質,細而長,兩弦為絲質,是壯族農民舉行消災驅邪、祀神求福的跳天或唱天活動中所用的樂器,故稱天琴。群眾在演唱時,常常是邊唱邊彈。在節(jié)日喜慶時,天琴是伴舞的樂器。跳天者邊唱邊彈邊舞。
【本文地址:http://m.aiweibaby.com/zuowen/8551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