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案設計(熱門22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6 09:19:17
荷塘月色教案設計(熱門22篇)
時間:2023-11-16 09:19:17     小編:JQ文豪

教案的編寫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目標,確保教學過程的連貫性和針對性。編寫教案必須符合教學大綱和課堂實際,要注意教學內容的前后銜接和邏輯性。想了解如何編寫一份實用的教案嗎?請看以下小編為您精選的教案樣本。

荷塘月色教案設計篇一

《荷塘月色》作于大革命遭受挫折的白色恐怖的歷史時期,作為一位正直的、懷著滿腔愛國熱忱的知識分子,他無疑是極為痛苦而為祖國深感憂慮的。作者對荷塘月色的描寫既表現了作者內心的壓抑、沉悶之情,以及對黑暗現實和反動統(tǒng)治的強烈不滿;也表現了作者對現實的逃避,作者也正是想借淡月掩映下的荷塘景色,擺脫現實的煩惱,追求剎那安寧的心境;同時也體現了他追求美好、自由生活的理想。(錢谷融主編《中國現代文學作品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這樣的理解具有它的合理性,但是這樣的坐實又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對這篇散文的誤讀。

作品中的“心里頗不寧靜”既然沒有明確說出是因大革命失敗而來,就有多種可能,既可能原因在大革命失敗,也可能原因在家庭瑣事??傊?,作者是想找一個“逃遁”之所。所以具有日常性的“日日走過的荷塘”、并不特別美的荷塘才會變得美倫美奐。這樣的荷塘首先是自然的美,作者通過一系列的比喻、擬人都修辭手法,將自然的美與諸如“舞女”“剛出浴的美人”“遠處高樓飄來的歌聲”“梵阿鈴”等聯(lián)系了起來。荷塘之美被是清醇的,但是喻體卻是艷冶的。在喻體與本體同時出現的表達方式,與其說是為了形容荷塘與月色,但同時也表現了艷冶的想象。但不管怎樣,艷冶的夢想是在半遮半掩中表現出來的。接著作者進行了深度的時間性想象,即將想象由現實/荷塘引入歷史和文化,寫出歷史上許多采蓮的盛事來,直接地寫出歷史上與采蓮有關的情事。先是寫出皇家的采蓮景況,引用了梁元帝《采蓮賦》,寫出“妖童媛女,蕩舟心許”的熱鬧場景。但因為自己不是皇帝,而就是皇帝則事過時移,因此心里不免酸楚起來。于是又把自己放到平民的位置上寫出民間采蓮的情事:“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泵詰龠^人頭的蓮花中,男女嬉戲,低頭弄蓮子相愛的場面。

無論是寫現實中的荷塘的美,還是寫歷史上采蓮的盛事,文本的總體指向都與娛樂有關。在寫荷塘的現實部分,一系列的比喻,如“凡俄琳的歌聲似的”“剛出浴的美人似的”,很顯然是個體的欲望呈現。就是寫歷史上采蓮的盛事,所想到的也都是與情愛有關涉的,如“妖童媛女,蕩舟心許”和“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歷史上的情事,使“我”心曠神怡。即使意識到現實/今的逼迫,但也不想回到現實。

但就在他反復咀嚼“弄蓮子”,細訴內心“愛子”的心意的時候,突然到了家門口。因為是如此的沉浸,以致忘卻了現實,而當現實突然出現的時候,所以嚇了一跳,因此文中才有“猛然抬頭”之說。一切的愛情想象,面對這現實中熟睡的妻子――家庭以及家庭道德責任的時候,都不得不煙消云散。所以說,這篇散文實際上是作者的艷情想象,一場士大夫的艷夢。

這部寫了士大夫艷情白日夢,但是這樣的夢想又總是被現實所攪擾。這就形成了朱自清散文的既放縱/想象又約束/現實之間的振蕩文本結構,既以謹嚴縝密的結構約束放縱想象的文本形式。在這篇《荷塘月色》之中是如此,在另外一篇散文《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中也同樣表現出來。

荷塘月色教案設計篇二

知識與能力:了解作者及背景,欣賞荷塘月色的美景,分析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提高鑒賞能力。

過程與方法:課前預習,加強誦讀,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品味精練準確、清新雋永、優(yōu)美動人的散文語言。

情感與態(tài)度: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感情,培養(yǎng)愛國主義思想情感。

【教學重點】。

通過4—6段賞析,品味文章語言美,對學生進行文學審美教育。

【教學難點】。

分析散文的寫作手法,學習本文比喻、擬人、通感等修辭手法,掌握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教學方法】。

教法:1、誦讀法;2、問題引導法;2、交流討論法;3、點撥法。

學法:1、自主學習法——搜集資料、自主思考、主動探究、解決問題。

2、勾畫圈點法——勾出文中的重點句,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閱讀習慣。

3、合作探究研討法——交流討論,共同研讀。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重點學習課文第4、5段,賞析景物描寫,學習運用各種修辭格描寫景物的方法,品味、揣摩詞語。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在我國現代文學史上,有一位著名的文學家、教授,在極為貧困的情況下,他自己一身重病,但寧愿餓死,也不去領取美國的“救濟糧”,他以對生命的抗爭表現了中國人民不屈于外侮的錚錚鐵骨,他以對權貴的蔑視展示了中國知識分子的偉岸人格。毛澤東同志稱贊他“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他是誰呢?他,就是著名的美文家朱自清先生。朱自清先生不僅有鐵骨,是個有骨氣的人,他的高尚品格就如同周敦頤筆下的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同時飽含柔情,他的筆下充滿了對生活的熱愛與憧憬。

二、作者介紹。

朱自清(1898——1948年),字佩弦,是毛澤東稱頌的“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的作家、學者。生于江蘇東??h,祖籍浙江紹興,自祖父以來定居揚州,所以自稱揚州人。19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哲學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學任教,參加文學研究會。1925年任清華大學教授。

作品有散文與詩《蹤跡》,散文集《背影》、《你我》、《歐游雜記》、《倫敦雜記》,雜文集《論雅俗共賞》、《標準與尺度》等。初中學過他的《背影》、《春》。

三、寫作背景。

本文寫于1927年,當時xxx叛變革命,中國革命處于低潮,xxx、xxx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黨人和廣大革命人民的奮起反抗,同時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識分子的不滿和譴責。朱自清是一位有正義感的作家。他不滿于反動派的血腥屠殺,但因受階級的局限,沒勇氣正視血淋淋的現實,只能用消極態(tài)度表示不滿和反抗?!逗伞氛峭ㄟ^“我”在荷塘月夜的獨步、深刻地表現了作者在時代的政治低下寂寞、苦悶、彷徨無路的情緒和出污不染、潔身自好的情操。

四、整體感知。

(聽錄音,然后學生快速瀏覽課文,思考以下問題。)。

1.夜深人靜之時,作者為什么會突然想去荷塘邊散步?

師生交流明確:“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整個社會籠罩在白色恐怖之中,朱自清陷入彷徨苦悶之中。他既對現實不滿,又不敢投入到火熱的革命斗爭中去,內心極度矛盾,因而想借賞景排遣苦悶。

全文就是圍繞“頗不寧靜”這一心情展開的,它就像是一支樂曲中的主旋律,始終在全曲中回蕩!

2.為排遣心中的不寧靜,作者散步的游蹤是怎樣的?

師生共同明確:家——小路——荷塘——家。

3.一夜暢游,作者找到了心靈的寧靜了嗎?

學生齊答。到底找到沒有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作者的心情是怎樣變化的。

請看第三自然段的內心獨白。我們先一起朗讀這個段落。

4.這一段獨白到底流露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先提問后師生共同明確:淡淡的喜悅與淡淡的哀愁互相交織。

五、重點賞析:

1.兩組同學朗讀,另兩組同學思考作者描寫了哪些荷塘景物。

明確:荷葉、荷花、荷香、荷波、流水。

2.四人小組討論:這些景物有何特點?作者分別用什么修辭手法來描寫它們?(出示小黑板)師生共同明確,如下表:

荷塘景物。

修辭方法。

荷葉。

密、高、美。

比喻。

荷花。

姿態(tài)柔美、晶瑩剔透、纖塵不染。

博喻、擬人。

荷香。

淡淡的。

通感。

荷波。

快速。

比喻。

流水。

脈脈。

擬人。

3.歸納月下荷塘的總體特點:寄寓的感情素淡、寧靜,寄寓了淡淡的喜悅之情。

六、布置作業(yè)。

1.預習第五~第八自然段。

2.思考:從第五自然段中找出你覺得用得非常好的動詞,想想好在哪里。

第二課時。

一、回顧上節(jié)課的內容。

1.本文的文眼是哪一句?

2.文章所體現出來的作者的心情是怎樣的?

二、師生互動,賞析第五自然段。

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月色下的荷塘,那么這節(jié)課我們再來看看荷塘上的月色。

1.兩組同學朗讀,另兩組同學思考: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荷塘上的月色的?

明確:先寫月光,再寫月影,最后寫光與影。

2.上節(jié)課布置了一個作業(yè),要求大家從第五自然段中找出你認為用得很貼切的動詞,并思考它好在哪里。那么,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大家都找到了哪些動詞。

先提問,然后教師總結明確。

“瀉”:寫月光像流水一般地傾瀉,賦予月光以動感,寫出了荷花荷葉在月光下寧靜、柔和的美感。

“浮”:寫出霧的輕柔,表現出月光下荷葉、荷花那種飄渺的姿容。

“畫”:仿佛有無形的手在展紙描繪一般,富有情趣,表現了作者的喜愛之情。

明確:原因是天上有一層淡淡的云?!昂摺北扔骼收眨靶∷北扔鞯?/p>

的云遮住了滿月的意境。這種柔和的恬淡正合作者此時的心境,所以說“這恰是到了好處”。

三、賞析第六自然段。

明確:沒有。從“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可以看出來。

2.如何理解“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明確:荷塘月色這自然美景給作者帶來心靈的寧靜,但這是暫時的,對現實。

的無奈,對前途的迷茫,使作者心頭的哀愁和苦悶驅之不散,揮之不走。

四、賞析第七、八自然段。

1.作者為什么會“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

明確:“頗不寧靜”的心情在夢境般的荷塘岸邊沒有得到排遣,就想靠對古代采。

蓮盛況的向往和懷念來擺脫。

明確:沒有。從“可惜現在我們早已無福消受了”可以看出來。

3.此時此刻的作者為什么會惦著江南呢?

明確:觸景生情,面對黑暗的現實苦悶彷徨,無所適從,欲超然又想掙扎,借思鄉(xiāng)排遣憂愁。

4.作者從荷塘回到家里,心緒如何?

明確:現實依舊,愁思依舊,心里依舊不寧靜,剛才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恍如一夢。

五、分析作者情感的變化。

明確:不靜——求靜——得靜——出靜。

六、賞析文章的語言藝術:

本文的語言特色在本部分得到了充分體現。以下幾點值得注意。

一是比喻。寫靜態(tài)荷花連用三個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

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分別寫出了淡月輝映下荷花晶瑩剔透的閃光,綠葉襯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閃光,以及荷花不染纖塵的美質。

二是通感。通感是“一種感覺超出了本身的局限而領會到屬于另一種感覺的。

印象”(錢鐘書語),即感覺的轉移。本文有兩例:

例1:“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庇?。

嗅覺向聽覺轉移。“縷縷清香”與“渺茫的歌聲”在許多方面有相似之處,如時斷時續(xù),若有若無,輕淡縹緲,沁人心脾,有意感覺的轉移伴隨著想象的中跳躍。“清香”與“歌聲”同屬美好事物,把“清香”比喻成遠處的“歌聲”,烘托出幾分優(yōu)雅和寧靜來。

例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

的名曲?!庇梢曈X向聽覺轉移。月的光華和陰影,用“名曲”的旋律來形容,表明光與影的和諧,與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樣悠揚、優(yōu)美,烘托出一種溫馨、幽雅的氛圍,給讀者以聯(lián)想和想象,乃至帶入一種幻境。

三是疊字的運用。由學生從課文中選出例子。

四是動詞的運用。由學生從課文中選出例子。

七、小結。

本文寫夜游的動機、夜游的聯(lián)想。從出門到回家,敘述線索清晰而有變化,

結構自然嚴謹。寫景層次分明而富有特征,朦朧的景色與淡淡的喜悅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語言優(yōu)美、凝練而傳神。運用比喻、聯(lián)想、襯托等手法把景象表達得極其真切而富韻味。

八、布置作業(yè)。

1.背誦第4~5自然段。

2.課下閱讀朱自清的作品。

荷塘月色教案設計篇三

(一)知識教育目標。

1.把握寫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點。

2.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運用,動詞、疊詞的精心選用。

(二)能力訓練目標。

1.訓練整體感知、揣摩語言的能力。

2.提高對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的領悟能力。

3.提高對情景交融意境的鑒賞能力。

(三)德育滲透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

2.引導學生關注社會,追求理想。

教學建議:

一、本文的教學重點應放在結構安排、寫景的層次和運用語言的技巧上。

二、本文語言精美,寫景狀物傳神,應加強朗讀訓練,讓學生自然地受到感染,體會文章的韻味。

本文語言樸素、典型,充滿詩意,這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要引導學生學習作者巧妙運用比喻、通感,精心選用動詞、疊詞的表達技巧。

解決辦法。

1.介紹課文的寫作背景及作者當時的思想狀況。

2.引導學生品味表達作者感情基調與感情發(fā)展變化的關鍵語句。

3.引導學生體味本文描寫景物的特點,從中領悟寄寓的思想感情。

4.通感的修辭方法學生第一次接觸,可以結合練習題講一點知識,必要時可擴展一些練習。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要點:

講解《荷塘月色》,弄清作者寫作的緣起及描繪月色下的荷塘的特點,環(huán)境描寫與抒發(fā)感情的關系。引導學生學習作者巧妙運用比喻、通感,精心選用動詞、疊詞的表達技巧。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解題:荷塘月色(加點部分板書,下同)是朱自清的早期散文作品之一。荷塘,是指作者任教的北京清華大學清華園里的荷花池,表明作者所要描繪的特定處所。月色是文章描繪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諧寧靜的境界。

朱自清在青年時代曾參加過五四運動,向往過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后來也投身過反對北洋軍閥的斗爭。1927年,蔣先生叛變革命,中國革命處于低潮,朱自清陷入苦悶之中。他既對現實不滿,又不敢投入火熱的革命斗爭中去,因而借賞景來排遣苦悶。本文中所反映出來的憎惡現實,想找一個安寧的所在而不得的苦悶心情,在當時一部分正直的知識分子中很有代表性。

二、學生默讀課文,參照練習一,初步理解文章的意思。

三、教師先讀課文、正音并解釋詞語。

四、理清全文的段落。教師歸納:全文分三大段。第一大段,(即第1自然段),寫作者夜深人靜時去荷塘觀賞月色的緣由。第二大段,(26自然段)是全文的主體,細致地描繪荷塘月色的迷人、恬靜,抒發(fā)作者淡淡的喜悅和哀愁。第三大段(末兩個自然段),寫江南采蓮習俗及惦念江南之情,表達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全文結構完整,銜接自然緊密,寫景與抒情有機地揉合在一起。

五、講讀第一段。

(一)指名朗讀。

(二)提問:作者為什么惦念起荷塘來了?作者寫自己離開沉浸在寂靜中的家有什么用意?

師生共同談話,注意忽然兩字。

月亮升高了,馬路上孩子們的嬉笑聲聽不見了,妻子拍著閏兒也漸入睡。周圍已經沉靜下來了,本來可以好好想一。些問題,但是,許多的事縈繞在自己頭腦中,無法理清,忽然想起了荷塘,作者是為了排遣內心的煩惱,找尋片刻的心靈的寧靜而去荷塘邊的。

第一句是全文的文眼,它象是一支樂曲中的主旋律,在全曲中回蕩。

六、講讀第二段:

(一)提問,這一段是按照什么線索來寫的?學生回答,教師歸納:這一段是按照作者漫步荷塘的過程來寫的。按照作者的活動、視線的轉移,有層次地展現荷塘月夜的美麗景色,抒發(fā)作者的感情。

小路(第2節(jié))荷塘(第4節(jié))月色(第5節(jié))荷塘周圍的樹(第6節(jié))。

漫步思索(線索)(板書)。

(二)講讀第2節(jié):

文章先寫去荷塘必經的小路。提問:這條小路有些什么特點?學生回答,教師歸納:作者抓住了小路的曲折、幽僻,多樹的特點(板書),這三者中,幽僻是主要的特點。曲折與多樹是構成幽僻的重要條件。小路沿荷池而筑,隨荷池彎曲,呈曲折之態(tài)。多樹則蓊蓊郁郁,更顯幽深僻靜。

文章用了對比的`方式,襯托出月下小路的美??纯醋髡呤窃鯓舆M行對比的?

用白天(少人走)、一般的夜晚(更加寂寞)、沒有月光的晚上(陰森森的)和今天的淡月比,寫出景色朦朧,富有詩意,第一次把月色點了出來。

(三)講讀第3節(jié):

提問:這一節(jié)寫作者去荷塘時的感受,請你說說這種感受的具體內容?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請學生把象今晚上,現在都可不理這段話劃出來。這是作者感受的具體內容。作者感到在這種幽僻的壞境之中,自己成了一個自由的人。在這種環(huán)境里,可以不做違心的事,不說違心的話,可以無拘無束、自由自在,拋棄塵世間的喧囂和煩惱。聯(lián)系文章的寫作背景,可以理解這種感受,表達了作者對自由寧靜生活的向往和對黑暗的社會現實的不滿,進一步點明了夜游的原因。

(四)講讀第4節(jié):

背誦課文第四段,討論以下問題。

(1)作者寫月下的荷塘景物順序是如何安排的?有何特點?

先總寫荷塘,再寫葉子、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定點觀察,由近及遠,由上到下,先靜態(tài)后動態(tài)。

(2)鑒賞景物特色及語言技巧。

荷塘曲曲折折用疊詞,突出廣度。

荷葉田田用疊詞,突出密度。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用比喻,以動寫靜,寫出了高而圓的風姿。

荷花裊娜,擬人,飽滿的花朵姿態(tài)柔美。

羞澀,擬人,含苞欲放的嬌美情態(tài)。

明珠,比喻,晶瑩剔透地閃光,暗寫月光柔和。

星星,比喻,忽明忽暗地閃光,暗寫月光柔和。

美人,比喻,纖塵不染的美質。

荷波閃電,比喻,突出快速。

凝碧,以靜寫動。

流水脈脈,擬人,默而有深情。

(3)歸納月下荷塘的總體特點,寄寓的感情素淡,寧靜,寄寓了淡淡的喜悅之情。

(五)講讀第5節(jié):

背誦課文第五段,討論以下問題。

(1)這一段是從哪幾個方面來描寫荷塘上的月色的?

先寫月光,再寫月影,最后寫光與影。

(2)作者選用了哪些動詞來描寫月光,有什么好處?

瀉,照應月光如流水一般中的流水這個喻體,增強動感,表現了月輝照耀、一覽無余的情景。

浮,水氣輕輕升騰,慢慢擴散、彌漫,以動景寫靜景,以青霧襯月光,表現了月光的朦朧、淡雅。

洗,牛乳的比喻承上文瀉字而來,一個洗字表現了月光潔白柔和而又鮮艷欲滴。

籠,夢的比喻承上文浮字而來,一個籠字表現了月光下葉子與花的輕飄柔美的姿容,襯托了月光的朦朧、柔和。

原因是天上有一層淡淡的云。酣眠比喻朗照,小睡比喻淡淡的云遮住了滿月的意境。這種朦朧柔和的恬淡正合作者此時的心境,所以說恰是到了好處。

(4)作者為什么又要寫月影?哪個動詞用得精妙?

荷塘四周有蓊蓊郁郁的樹。月影當是景中一景,塘上月光、塘中月影交相輝映,能使月色表現得更為精妙。

一個畫字用得精妙,仿佛有無形的手在展紙描繪一般,富有情趣,表現了作者的喜愛之情。

(5)寫光與影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有什么好處?

運用了比喻與通感的手法。將視覺形象化為聽覺形象,光與影的黑白塊兒仿佛變成了活潑跳躍的音符,化靜為動,寫活了。光與影的和諧分布與名曲的優(yōu)美、悠揚、和諧動聽,兩相烘托,擴大了意境。

(6)這段描寫荷塘上的月色,總體特點是什么?寄寓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朦朧,和諧,寄寓了作者淡淡的喜悅之情。

七、講讀末兩節(jié)。寫夜游荷塘引起的聯(lián)想,想到古代詩詞中對采蓮的描繪從而引起對江南美好生活的懷念,表現了作者對眼前的寂寞、毫無生氣的環(huán)境的不滿之情,進一步表現了作者內心的不平和對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在思鄉(xiāng)的哀愁中結束全文。

八、寫作特點:

本文語言樸素典雅,準確生動,富有韻味。作者是如何使語言表達得如此美的?

(1)作者精心選用恰當的動詞,使語言準確、貼切,創(chuàng)造出生動的意境。

(2)作者善于運用疊詞,傳神地描寫事物特征,加強語氣,舒展文氣,增加音韻美,深化物態(tài)情貌。

(3)作者善于運用比喻、擬人、通感等修辭手法,使語言形象生動,創(chuàng)造出引人入神的意境。

九、歸納中心思想。讓學生歸納,教師總結。從荷塘月色美麗景色的描繪中,表露了作者對黑暗的社會現實的不滿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總結、擴展。

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善于通過鑒賞作者的景物描寫去把握其中寄寓的情感。而鑒賞作者的景物描寫,要善于分析景物描寫的層次、景物描寫的技巧造成的效果,要品味景物的特點,最后歸結到美感特征。

課外閱讀朱自清的另一篇散文《綠》,領悟寄寓在梅雨潭的綠中的思想感情,并與《荷塘月色》表現的思想感情進行比較。

十、布置作業(yè)。

自由命題寫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要求運用比喻、通感的修辭方法,在選用動詞與疊詞上下點功夫。

荷塘月色教案設計篇四

全文可以分為三個部分。作者首先交代了作者去荷塘的時間和緣由。開頭就說出這幾天“頗不寧靜”的內心狀態(tài)?!邦H”字是對不寧靜心情的強調。下文中作者思緒翻飛,神馳萬里,或行或止,或喜或愁,都和這“頗不寧靜”的心情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這一句是作者進行藝術構思的焦點,也是《荷塘月色》這篇文章的文眼。它以強烈的直接抒情開始,將淡淡哀愁流露在字里行間,為全文定下了感情的基調。

第二部分從荷塘周遭的環(huán)境寫起,向“荷塘月色”的主體進發(fā)。作者先寫曲折幽僻的小煤屑路。通過“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的敘述,暗寫了在這種氣氛環(huán)境中作者的一顆寂寞的心。繼而實寫荷塘四周的林木,虛寫沒有月光時的陰森氣象,虛實相參地,勾勒出此刻荷塘的環(huán)境和作者的心境。最后以贊美今夜的淡淡月光作結。平時無意于荷塘的月色,盡管今晚的月光只是淡淡地,仍然覺得很好。讀者帶著這種思索轉入了下一段。這個結句完成了由寫景到抒寫作者心情之間的過渡。

第三段緊承第二段,披露自己所以中意于今夜荷塘的原委,抒發(fā)自己踏月尋幽的萬端感慨。”路上只我一個人”提起了下邊關于踽踽獨行于荷塘的一番妙論。“背著手踱著”這一細節(jié),微妙地展示了作者此刻稍有寬解的心情。接下去是一段內心剖白:“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我也象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里?!币环N喜悅之情溢于言表,但是都加了“好象”、“象”這樣修飾語,說明這種喜悅之情是建立在虛幻的遐想上的自我慰藉。從以后的行文中可知這當然也只能是不堪現實一擊的淡淡地喜悅。盡管如此,由于此時此地能使身心掙脫生活的種種羈絆,偷得片刻安寧,因而才有了“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薄笆莻€自由人”的感覺。只是這樣一種感覺的獲得,就能使作者發(fā)出:“且受用這無邊的荷塘月色”的自足的愜意的心聲,足見這樣一個小天地對困擾于人事中的作者來說,是多么難求的境界。這句話,細加品位,最能撩人心緒。從作者苦澀的微笑中,讀者看到了一個痛楚的靈魂對現實的反抗。

第三部分開始正式的對荷塘和月色的景致進行詳細的描寫,最先撲入眼簾的是滿塘荷葉?!巴ねぁ币辉~表現了荷葉的風姿秀麗,“舞女裙”的比喻,恰到好處地寫出了荷葉臨風搖曳的姿態(tài)。在縱觀之后,凝神細審,視線移到萬綠叢中的點點白花。盛開的裊娜喜人,含苞欲放的流露著勾人情思的嬌羞,十分傳神地寫出了荷花的不同姿態(tài)。進而用“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這樣的比喻,寫出荷花從光色上給人的感受?!懊髦椤笔菍懡幒苫ǖ牧岘囂尥福氨烫炖锏男切恰笔菍懺跐M塘荷葉襯托和月光的輝映下,遠處荷花的閃爍迷離。既看到宜人的花色,也就必然會嗅到沁人的花香?!翱|縷清香”,能讓讀者真切地感受到,是很難的。但作者以歌聲設比,用時斷時續(xù)若有若無的遠處的歌聲,把聽覺和嗅覺兩種感覺溝通起來,這種移感修辭手法的運用,實在可以傳神。在這番靜態(tài)描寫之后,又把荷塘的動態(tài)捕捉進鏡頭里。清風徐徐,荷葉的一絲顫動,化為一道碧痕,蕩向荷塘那邊。這種細致的描摹,使人宛然若見。在一連串的比喻描寫之后,作者又用“更見風致”概括地寫出淡淡月色之下,脈脈流水之上的荷葉的美。

第五段描繪荷塘的月色。月色是單調的,難以著筆,而作者把它和形態(tài)不一、色彩有別的景物結合在一起進行描寫,就使月色有了光上的變化。作者繼續(xù)展示出月光下荷塘四周的景象?!斑h遠近近”“高高低低”等重迭詞語的運用,造成了樹木錯落有致的層次感。

第四部分為文章結尾,從單純的寫景寫開來,進一步表現了作者不滿現實,幻想超脫而不能得的復雜心理。

荷塘月色教案設計篇五

知識與能力:了解作者及背景,欣賞荷塘月色的美景,分析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提高鑒賞能力。

過程與方法:課前預習,加強誦讀,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品味精練準確、清新雋永、優(yōu)美動人的散文語言。

情感與態(tài)度: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感情,培養(yǎng)愛國主義思想情感。

通過4—6段賞析,品味文章語言美,對學生進行文學審美教育。

分析散文的寫作手法,學習本文比喻、擬人、通感等修辭手法,掌握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教法:

1、誦讀法;

2、問題引導法;

2、交流討論法;

3、點撥法。

學法:

1、自主學習法——搜集資料、自主思考、主動探究、解決問題。

2、勾畫圈點法——勾出文中的重點句,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閱讀習慣。

3、合作探究研討法——交流討論,共同研讀。

多媒體課件。

2課時。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重點學習課文第4、5段,賞析景物描寫,學習運用各種修辭格描寫景物的方法,品味、揣摩詞語。

在我國現代文學史上,有一位著名的文學家、教授,在極為貧困的情況下,他自己一身重病,但寧愿餓死,也不去領取美國的“救濟糧”,他以對生命的抗爭表現了中國人民不屈于外侮的錚錚鐵骨,他以對權貴的蔑視展示了中國知識分子的偉岸人格。毛澤東同志稱贊他“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他是誰呢?他,就是著名的美文家朱自清先生。朱自清先生不僅有鐵骨,是個有骨氣的人,他的高尚品格就如同周敦頤筆下的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同時飽含柔情,他的筆下充滿了對生活的熱愛與憧憬。

朱自清(1898——1948年),字佩弦,是毛澤東稱頌的“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的作家、學者。生于江蘇東海縣,祖籍浙江紹興,自祖父以來定居揚州,所以自稱揚州人。1920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哲學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學任教,參加文學研究會。1925年任清華大學教授。

作品有散文與詩合集《蹤跡》,散文集《背影》、《你我》、《歐游雜記》、《倫敦雜記》,雜文集《論雅俗共賞》、《標準與尺度》等。初中學過他的《背影》、《春》。

本文寫于1927年,當時xxx叛變革命,中國革命處于低潮,xxx、xxx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黨人和廣大革命人民的奮起反抗,同時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識分子的不滿和譴責。朱自清是一位有正義感的作家。他不滿于反動派的血腥屠殺,但因受階級的局限,沒勇氣正視血淋淋的現實,只能用消極態(tài)度表示不滿和反抗。《荷》正是通過“我”在荷塘月夜的獨步、深刻地表現了作者在時代的政治低下寂寞、苦悶、彷徨無路的情緒和出污不染、潔身自好的情操。

(聽錄音,然后學生快速瀏覽課文,思考以下問題。)。

1.夜深人靜之時,作者為什么會突然想去荷塘邊散步?

師生交流明確:“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整個社會籠罩在白色恐怖之中,朱自清陷入彷徨苦悶之中。他既對現實不滿,又不敢投入到火熱的革命斗爭中去,內心極度矛盾,因而想借賞景排遣苦悶。

全文就是圍繞“頗不寧靜”這一心情展開的,它就像是一支樂曲中的主旋律,始終在全曲中回蕩!

2.為排遣心中的不寧靜,作者散步的游蹤是怎樣的?

師生共同明確:家——小路——荷塘——家。

3.一夜暢游,作者找到了心靈的寧靜了嗎?

學生齊答。到底找到沒有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作者的心情是怎樣變化的。

請看第三自然段的內心獨白。我們先一起朗讀這個段落。

4.這一段獨白到底流露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先提問后師生共同明確:淡淡的喜悅與淡淡的哀愁互相交織。

1.兩組同學朗讀,另兩組同學思考作者描寫了哪些荷塘景物。

明確:荷葉、荷花、荷香、荷波、流水。

3.歸納月下荷塘的總體特點:寄寓的感情素淡、寧靜,寄寓了淡淡的喜悅之情。

1.預習第五~第八自然段。

2.思考:從第五自然段中找出你覺得用得非常好的動詞,想想好在哪里。

1.本文的文眼是哪一句?

2.文章所體現出來的作者的心情是怎樣的?

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月色下的荷塘,那么這節(jié)課我們再來看看荷塘上的月色。

1.兩組同學朗讀,另兩組同學思考: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荷塘上的月色的?

明確:先寫月光,再寫月影,最后寫光與影。

2.上節(jié)課布置了一個作業(yè),要求大家從第五自然段中找出你認為用得很貼切的動詞,并思考它好在哪里。那么,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大家都找到了哪些動詞。

先提問,然后教師總結明確。

“瀉”:寫月光像流水一般地傾瀉,賦予月光以動感,寫出了荷花荷葉在月光下寧靜、柔和的美感。

“浮”:寫出霧的輕柔,表現出月光下荷葉、荷花那種飄渺的姿容。

“畫”:仿佛有無形的手在展紙描繪一般,富有情趣,表現了作者的喜愛之情。

明確:原因是天上有一層淡淡的云?!昂摺北扔骼收?,“小睡”比喻淡淡。

的云遮住了滿月的意境。這種柔和的恬淡正合作者此時的心境,所以說“這恰是到了好處”。

明確:沒有。從“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可以看出來。

2.如何理解“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明確:荷塘月色這自然美景給作者帶來心靈的寧靜,但這是暫時的,對現實。

的無奈,對前途的迷茫,使作者心頭的哀愁和苦悶驅之不散,揮之不走。

1.作者為什么會“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

明確:“頗不寧靜”的心情在夢境般的荷塘岸邊沒有得到排遣,就想靠對古代采。

蓮盛況的向往和懷念來擺脫。

明確:沒有。從“可惜現在我們早已無福消受了”可以看出來。

3.此時此刻的作者為什么會惦著江南呢?

明確:觸景生情,面對黑暗的現實苦悶彷徨,無所適從,欲超然又想掙扎,借思鄉(xiāng)排遣憂愁。

4.作者從荷塘回到家里,心緒如何?

明確:現實依舊,愁思依舊,心里依舊不寧靜,剛才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恍如一夢。

明確:不靜——求靜——得靜——出靜。

本文的語言特色在本部分得到了充分體現。以下幾點值得注意。

一是比喻。寫靜態(tài)荷花連用三個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

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分別寫出了淡月輝映下荷花晶瑩剔透的閃光,綠葉襯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閃光,以及荷花不染纖塵的美質。

二是通感。通感是“一種感覺超出了本身的局限而領會到屬于另一種感覺的。

印象”(錢鐘書語),即感覺的轉移。本文有兩例:

例1:“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庇?。

嗅覺向聽覺轉移?!翱|縷清香”與“渺茫的歌聲”在許多方面有相似之處,如時斷時續(xù),若有若無,輕淡縹緲,沁人心脾,有意感覺的轉移伴隨著想象的中跳躍?!扒逑恪迸c“歌聲”同屬美好事物,把“清香”比喻成遠處的“歌聲”,烘托出幾分優(yōu)雅和寧靜來。

例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

的名曲。”由視覺向聽覺轉移。月的光華和陰影,用“名曲”的旋律來形容,表明光與影的和諧,與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樣悠揚、優(yōu)美,烘托出一種溫馨、幽雅的氛圍,給讀者以聯(lián)想和想象,乃至帶入一種幻境。

三是疊字的運用。由學生從課文中選出例子。

四是動詞的運用。由學生從課文中選出例子。

本文寫夜游的動機、夜游的聯(lián)想。從出門到回家,敘述線索清晰而有變化,

結構自然嚴謹。寫景層次分明而富有特征,朦朧的景色與淡淡的喜悅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語言優(yōu)美、凝練而傳神。運用比喻、聯(lián)想、襯托等手法把景象表達得極其真切而富韻味。

1.背誦第4~5自然段。

2.課下閱讀朱自清的作品。

荷塘月色教案設計篇六

(一)知識教育目標。

1.把握寫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點。

2.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運用,動詞、疊詞的精心選用。

(二)能力訓練目標。

1.訓練整體感知、揣摩語言的能力。

2.提高對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的領悟能力。

3.提高對情景交融意境的鑒賞能力。

(三)德育滲透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

2.引導學生關注社會,追求理想。

教學建議:

一、本文的教學重點應放在結構安排、寫景的層次和運用語言的技巧上。

二、本文語言精美,寫景狀物傳神,應加強朗讀訓練,讓學生自然地受到感染,體會文章的韻味。

本文語言樸素、典型,充滿詩意,這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要引導學生學習作者巧妙運用比喻、通感,精心選用動詞、疊詞的表達技巧。

解決辦法。

1.介紹課文的寫作背景及作者當時的思想狀況。

2.引導學生品味表達作者感情基調與感情發(fā)展變化的關鍵語句。

3.引導學生體味本文描寫景物的特點,從中領悟寄寓的思想感情。

4.通感的修辭方法學生第一次接觸,可以結合練習題講一點知識,必要時可擴展一些練習。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要點:

講解《荷塘月色》,弄清作者寫作的緣起及描繪月色下的荷塘的特點,環(huán)境描寫與抒發(fā)感情的關系。引導學生學習作者巧妙運用比喻、通感,精心選用動詞、疊詞的表達技巧。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解題:荷塘月色(加點部分板書,下同)是朱自清的早期散文作品之一。荷塘,是指作者任教的北京清華大學清華園里的荷花池,表明作者所要描繪的特定處所。月色是文章描繪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諧寧靜的境界。

朱自清在青年時代曾參加過五四運動,向往過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后來也投身過反對北洋軍閥的斗爭。1927年,蔣先生叛變革命,中國革命處于低潮,朱自清陷入苦悶之中。他既對現實不滿,又不敢投入火熱的革命斗爭中去,因而借賞景來排遣苦悶。本文中所反映出來的憎惡現實,想找一個安寧的所在而不得的苦悶心情,在當時一部分正直的知識分子中很有代表性。

二、學生默讀課文,參照練習一,初步理解文章的意思。

三、教師先讀課文、正音并解釋詞語。

四、理清全文的段落。教師歸納:全文分三大段。第一大段,(即第1自然段),寫作者夜深人靜時去荷塘觀賞月色的緣由。第二大段,(26自然段)是全文的主體,細致地描繪荷塘月色的迷人、恬靜,抒發(fā)作者淡淡的喜悅和哀愁。第三大段(末兩個自然段),寫江南采蓮習俗及惦念江南之情,表達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全文結構完整,銜接自然緊密,寫景與抒情有機地揉合在一起。

五、講讀第一段。

(一)指名朗讀。

(二)提問:作者為什么惦念起荷塘來了?作者寫自己離開沉浸在寂靜中的家有什么用意?

師生共同談話,注意忽然兩字。

月亮升高了,馬路上孩子們的嬉笑聲聽不見了,妻子拍著閏兒也漸入睡。周圍已經沉靜下來了,本來可以好好想一。些問題,但是,許多的事縈繞在自己頭腦中,無法理清,忽然想起了荷塘,作者是為了排遣內心的煩惱,找尋片刻的心靈的寧靜而去荷塘邊的。

第一句是全文的文眼,它象是一支樂曲中的主旋律,在全曲中回蕩。

六、講讀第二段:

(一)提問,這一段是按照什么線索來寫的?學生回答,教師歸納:這一段是按照作者漫步荷塘的過程來寫的。按照作者的活動、視線的轉移,有層次地展現荷塘月夜的美麗景色,抒發(fā)作者的感情。

小路(第2節(jié))荷塘(第4節(jié))月色(第5節(jié))荷塘周圍的樹(第6節(jié))。

漫步思索(線索)(板書)。

(二)講讀第2節(jié):

文章先寫去荷塘必經的小路。提問:這條小路有些什么特點?學生回答,教師歸納:作者抓住了小路的曲折、幽僻,多樹的特點(板書),這三者中,幽僻是主要的特點。曲折與多樹是構成幽僻的重要條件。小路沿荷池而筑,隨荷池彎曲,呈曲折之態(tài)。多樹則蓊蓊郁郁,更顯幽深僻靜。

文章用了對比的`方式,襯托出月下小路的美??纯醋髡呤窃鯓舆M行對比的?

用白天(少人走)、一般的夜晚(更加寂寞)、沒有月光的晚上(陰森森的)和今天的淡月比,寫出景色朦朧,富有詩意,第一次把月色點了出來。

(三)講讀第3節(jié):

提問:這一節(jié)寫作者去荷塘時的感受,請你說說這種感受的具體內容?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請學生把象今晚上,現在都可不理這段話劃出來。這是作者感受的具體內容。作者感到在這種幽僻的壞境之中,自己成了一個自由的人。在這種環(huán)境里,可以不做違心的事,不說違心的話,可以無拘無束、自由自在,拋棄塵世間的喧囂和煩惱。聯(lián)系文章的寫作背景,可以理解這種感受,表達了作者對自由寧靜生活的向往和對黑暗的社會現實的不滿,進一步點明了夜游的原因。

(四)講讀第4節(jié):

背誦課文第四段,討論以下問題。

(1)作者寫月下的荷塘景物順序是如何安排的?有何特點?

先總寫荷塘,再寫葉子、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定點觀察,由近及遠,由上到下,先靜態(tài)后動態(tài)。

(2)鑒賞景物特色及語言技巧。

荷塘曲曲折折用疊詞,突出廣度。

荷葉田田用疊詞,突出密度。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用比喻,以動寫靜,寫出了高而圓的風姿。

荷花裊娜,擬人,飽滿的花朵姿態(tài)柔美。

羞澀,擬人,含苞欲放的嬌美情態(tài)。

明珠,比喻,晶瑩剔透地閃光,暗寫月光柔和。

星星,比喻,忽明忽暗地閃光,暗寫月光柔和。

美人,比喻,纖塵不染的美質。

荷波閃電,比喻,突出快速。

凝碧,以靜寫動。

流水脈脈,擬人,默而有深情。

(3)歸納月下荷塘的總體特點,寄寓的感情素淡,寧靜,寄寓了淡淡的喜悅之情。

(五)講讀第5節(jié):

背誦課文第五段,討論以下問題。

(1)這一段是從哪幾個方面來描寫荷塘上的月色的?

先寫月光,再寫月影,最后寫光與影。

(2)作者選用了哪些動詞來描寫月光,有什么好處?

瀉,照應月光如流水一般中的流水這個喻體,增強動感,表現了月輝照耀、一覽無余的情景。

浮,水氣輕輕升騰,慢慢擴散、彌漫,以動景寫靜景,以青霧襯月光,表現了月光的朦朧、淡雅。

洗,牛乳的比喻承上文瀉字而來,一個洗字表現了月光潔白柔和而又鮮艷欲滴。

籠,夢的比喻承上文浮字而來,一個籠字表現了月光下葉子與花的輕飄柔美的姿容,襯托了月光的朦朧、柔和。

原因是天上有一層淡淡的云。酣眠比喻朗照,小睡比喻淡淡的云遮住了滿月的意境。這種朦朧柔和的恬淡正合作者此時的心境,所以說恰是到了好處。

(4)作者為什么又要寫月影?哪個動詞用得精妙?

荷塘四周有蓊蓊郁郁的樹。月影當是景中一景,塘上月光、塘中月影交相輝映,能使月色表現得更為精妙。

一個畫字用得精妙,仿佛有無形的手在展紙描繪一般,富有情趣,表現了作者的喜愛之情。

(5)寫光與影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有什么好處?

運用了比喻與通感的手法。將視覺形象化為聽覺形象,光與影的黑白塊兒仿佛變成了活潑跳躍的音符,化靜為動,寫活了。光與影的和諧分布與名曲的優(yōu)美、悠揚、和諧動聽,兩相烘托,擴大了意境。

(6)這段描寫荷塘上的月色,總體特點是什么?寄寓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朦朧,和諧,寄寓了作者淡淡的喜悅之情。

七、講讀末兩節(jié)。寫夜游荷塘引起的聯(lián)想,想到古代詩詞中對采蓮的描繪從而引起對江南美好生活的懷念,表現了作者對眼前的寂寞、毫無生氣的環(huán)境的不滿之情,進一步表現了作者內心的不平和對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在思鄉(xiāng)的哀愁中結束全文。

八、寫作特點:

本文語言樸素典雅,準確生動,富有韻味。作者是如何使語言表達得如此美的?

(1)作者精心選用恰當的動詞,使語言準確、貼切,創(chuàng)造出生動的意境。

(2)作者善于運用疊詞,傳神地描寫事物特征,加強語氣,舒展文氣,增加音韻美,深化物態(tài)情貌。

(3)作者善于運用比喻、擬人、通感等修辭手法,使語言形象生動,創(chuàng)造出引人入神的意境。

九、歸納中心思想。讓學生歸納,教師總結。從荷塘月色美麗景色的描繪中,表露了作者對黑暗的社會現實的不滿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總結、擴展。

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善于通過鑒賞作者的景物描寫去把握其中寄寓的情感。而鑒賞作者的景物描寫,要善于分析景物描寫的層次、景物描寫的技巧造成的效果,要品味景物的特點,最后歸結到美感特征。

課外閱讀朱自清的另一篇散文《綠》,領悟寄寓在梅雨潭的綠中的思想感情,并與《荷塘月色》表現的思想感情進行比較。

十、布置作業(yè)。

自由命題寫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要求運用比喻、通感的修辭方法,在選用動詞與疊詞上下點功夫。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荷塘月色教案設計篇七

一、關于《荷塘月色》的感悟:

在教學以前,我自己重新精讀過這篇課文。我不認為傳統(tǒng)的教材分析可取。我完全拋棄他人已有的分析,用自己的筆,自己的頭腦去鉆研,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結果我有了很多獨特的想法。比如我發(fā)現朱自清帶上門出去前他其實是很想同人交談,如果有一位知己可以與他共享這份苦悶,我想他就不會如此不平靜如此寂寞了。他的妻子,迷迷糊糊哄著孩子睡覺,他必須尋找一個傾訴的對象。這時候就想起了日日走過的荷塘。

我認為這篇文章一直是作者與荷塘――他心目中藝術的美,或者說簡直就是他追求的“藝術的女人”對話。他本來一直處在一種落寞的心境中,找不到傾訴的對象,找不到心靈相通的人。他在煤屑路上走,他體驗著一個人的自由,他說他喜歡這樣,但這看來又似乎是他的自嘲,他還是不甘心寂寞,他還是在尋找對話的客體。于是他開始了“受用”荷塘月色,其實不是“受用”,而是和這樣一個寧靜幽美的月下荷塘展開了對話。

既然是對話的客體,當然不是靜靜美麗著的自然,荷塘在他心中不斷幻化成脫俗曼妙的女子,他心目中的“藝術的女人”。這些女人亭亭玉立,有體態(tài)輕盈、隨風起舞的,有羞澀如明珠般閃爍的,還有通靈清透的出浴美人。這些藝術的女人在他面前盡現其嬌羞、柔媚的一面,他似乎聽到了美人渺茫的歌聲,他似乎看到美人心底的那絲顫動。

“藝術的女人”在他面前慢慢虛化幻化,她們開始做夢,那是一個朦朧而美好的夢,讓人不忍心去觸碰,唯恐不小心驚動了夢中靜謐、祥和而又柔美的女人。

他無奈,只能把視線移開荷塘,移向四圍,像鬼一樣黑黢黢的樹影中,他終于又發(fā)現了新的藝術女人,新的對話客體――豐姿綽約的楊柳。楊柳的倩影是無論什么煙霧都遮擋不了的,連影布荷葉都顯得那么和諧,也只有名曲才可以有如此諧和的演奏。他很高興,但是楊柳似乎沒有荷花那般通人性,她的美總是讓人覺得無法接近。于是作者再尋覓新的對話者,然而沒有了,他的視線越過了樹梢,看到遠山,看到樹縫里的燈光,聽到嘈雜的蟬聲和蛙聲,他知道又是回到了人世,那些通靈美妙的女子不再和他對話,他沒有心情了。他再次感到落寞,他說“我什么都沒有”。

他不甘心沒有人與他對話。他回想起古代的女子,他們是多么活潑可愛,唱著艷歌去采蓮,那個風流的季節(jié)多么讓人向往,但一轉念,向往歸向往,還是不能回去與他們對話。

沒有對話的人好讓人惆悵啊。作者覺得自己像《西洲曲》里的女人,唉,想著想著,不由得懷念家鄉(xiāng)了,也許只有家鄉(xiāng)才能找到真正可以對話的人。

他帶著一腔無處訴說的失落走著,走著,已然看見過去的一切,繼續(xù)罷。苦悶,暫時放在心里。待來日希望找到紅顏知己,讓我傾訴郁結已久的煩悶罷。

他尋找一個知己,一個可以領會他的內心可以聽他傾訴的知己,在他心中,這個知己只有藝術的女人才可以充當,他最后仍然失望了。

二、教學目標。

(一).文學角度。

1.了解朱自清其人其作。

2.了解散文這一文學體裁。

(二).寫作角度。

1.體會散文的景中含情、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2.學習散文準確生動的用詞方法。

3.學習散文使用多種修辭的表現手法。

三、教學重點。

(一).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

(二).生動準確的用詞。

(三).多種修辭手法。

四、教學難點。

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如何讓學生體會景中包含的感情,情觀照下的景。

五、教學方法:體驗法品味法。

六、課時設想。

共兩課時,提前發(fā)朱自清生平資料給學生。

第一課時:文本解讀通過通讀課文,想象、體味、感受作者的情及月下荷塘的景,了解情景如何自然交融,掌握本文寫作脈絡。

第二課時:藝術品讀包括品讀詞語和品讀修辭兩部分。

七、教學過程。

(一).第一課時。

1.作者及背景簡介(有提前發(fā)下去的材料,略)。

2.請學生讀課文,讀得時候注意(15分鐘)。

1)設身處地地去感受作者的心情假設你是作者,你不寧靜,你想著出去走走,你來到煤屑路上,你看到這樣的荷塘,你看到這樣的樹影,你會想到什么?你會感到什么?如果你想得和他想得不同,如果有疑問,請一定記下你的疑問。

例如:“頗不寧靜”想想自己什么時候頗不寧靜?不寧靜的時候最希望作甚么?

2)找出本文的感情基調你在體驗過程中,認為作者寫這篇文章的心情如何?

3)理出作者的行動和思想脈絡。

4)寫出自己的疑問,小組討論。

3.提問,通過提問帶領大家走入課文。

1)散文貴在“形散而神不散”,本文的題眼在哪里?本文給你的整體感情是什么樣的?

2)寫出本文的寫作線索,找出過渡型的詞眼和語句。

3)本文的感情是按照一個什么順序發(fā)展變化的?

4)文章中作者的行動路線是什么樣的?作者在行動過程中視線是如何發(fā)展變化的?

5)直接寫景的部分是哪些?景中是否有情?如果有,情是如何融入景中?請舉例說明。

6)作者筆下的景完全是客觀真實的嗎?如果不是,則作者如何將自己的情投射到景中?請舉例說明。

7)直接抒情的部分有嗎?直接抒情完全體現出作者內心的感情了嗎?為什么?請舉例說明。

4.布置作業(yè)。

1)請同學們找出至少5個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句子進行賞析,說明情是什么樣的情,景又如何表現情,情景是通過什么交融在一起。

2)找出本文中自己認為最精彩的詞語和修辭手法,試著說明為什么精彩。

提示:詞語可以使用“替換法”體會不同的表達效果。

修辭可以使用“還原法”體會不同的表達效果。

荷塘月色教案設計篇八

1、分析作者矛盾思想感情,頌揚中國知識分子的美好情懷。

2、賞析精美語言,提高情景交融的鑒賞能力。

3、引導學生關注社會,追求理想。

把握作者“淡淡的喜悅與淡淡的哀愁交織”的感情。

話題探討法、鑒賞法。

1、介紹課文的寫作背景及作者當時的思想狀況。

2、引導學生品味表達作者感情基調與感情發(fā)展變化的關鍵語句。

3、引導學生體味本文描寫景物的特點,從中領悟寄寓的思想感情。

一、導入新課。

(課件1)。

同學們,請看畫面,我們的眼前出現了一大片碧綠的荷塘。面對此等美景,楊萬里贊嘆道:“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敝芏仡U卻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潔品格!

描寫同一事物卻反差如此之大,正印證了王國維先生的那句話“一切景語皆情語”,

(課件2)寫景是為了抒情,客觀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觀情感的烙??!

今天我們就跟隨朱自清的腳步,看一看他給我們描寫了怎樣的荷塘美景,抒發(fā)了怎樣的獨特情懷!

三、聽配樂朗誦,初步感知。

教師:優(yōu)美的誦讀讓人陶醉,下面,我們先來聽一聽本文的配樂朗誦,同學們小聲跟讀,隨文入境!

邊讀邊注意以下兩個問題:

1、給文章每個段落加上番號。

2、找出文中表現作者心情的語句。

課件放配樂誦讀。(課件4)。

四、抓住關鍵詞語,理出作者游蹤,探究作者情感路線。

相信優(yōu)美的誦讀已經讓我們沉醉其中。現在大家來看看文章開頭。

問題1:夜深人靜之時,作者為什么會突然想去荷塘邊散步?

師生交流明確:主要是由于“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夜深人靜之時本應好好休息了,但許多事情剪不斷,理還亂,就想到去荷塘散步,以此來排遣內心的煩惱!

全文就是圍繞“頗不寧靜”這一心情展開的,它就像是一支樂曲中的主旋律,始終在全曲中回蕩!

問題2:為排遣不寧靜,作者散步的游蹤是怎樣的?(齊答)。

師生共同明確。

游蹤:家——小路——荷塘——家。

問題3:一夜暢游,朱自清找到了心靈的寧靜嗎?

學生齊答。(只讓學生回答“找到”還是“沒有找到”)到底找到沒有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作者心情是怎樣變化的。

請看第3自然段的內心獨白。我們先一起來朗讀這個自然段。

學生朗讀。

問題4:這一段獨白到底流露了朱自清怎樣的心情?

學生明確:盡管有哀愁,但更有一種淡淡的喜悅之情!作者只有這幽僻的壞境之中,才感到自己成了一個自由的人,才能夠拋開塵世間的喧囂和煩惱?!梢娮髡邔ΜF實的不滿!

“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绷髀冻鲎髡邽槟軌驎簳r得到自由,欣賞荷塘月色而淡淡喜悅?!梢娮髡呋孟氤摤F實!

五、師生互動,賞析4、5、6自然段。

帶著滿腔的期待和淡淡的喜悅,朱自清來到了荷塘邊。他眼中的荷塘夜景是怎樣一番景象呢?我們來與他共同分享!

(一)、我們分成兩組,第1組同學朗讀第4段,第2組同學注意:

勾出本段中你喜歡的句子,并思考為什么喜歡。(課件5)。

1、學生自由回答。(教師大力鼓勵多答,暫時不作評價)。

2、同學們說得很好,現在我們去掉文中的某些句子和詞語,表達效果又有什么不同呢?(課件6展示改動后的文字)我們來讀一讀。

改動文字:荷塘上面,滿是葉子。葉子出水很高,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開著的,有打著朵兒的。微風過處,送來清香。這時候葉子和花也有一絲的顫動,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底下是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課件6)。

學生朗讀。問:感覺怎么樣啊?(學生:不好)。

教師分析:

曲曲折折、田田——疊詞,富有節(jié)奏感和音樂美。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亭亭玉立、修長婀娜、靈動飄逸(課件7)。

裊娜——常用來形容女子體態(tài)輕柔優(yōu)美,這寫出了荷花柔軟嫵媚飽滿的荷花柔美姿態(tài)(課件8)。

羞澀——含苞欲放的嬌美情態(tài),有一種“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钡纳倥膵尚摺#ㄕn件9)。

明珠——晶瑩剔透。

星星——閃閃發(fā)光、忽明忽暗(課件10)。

美人——用剛出浴的美人來形容露珠點點的荷花,使人想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從而想到荷花的質樸、清新、純潔、淡雅和高貴、冰清玉潔(課件11)。

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若有若無、輕靈飄渺,用聽覺來寫嗅覺,想像奇妙。

閃電——突出快速。

脈脈——飽含深情,極富人性之美。

一番賞析后,相信同學們對這一段已經有了全新的感覺,下面讓我們再次以最深情地朗讀來詮釋本段。學生朗讀。(課件12)。

教師小結:朱自清的想像是多么豐富啊,古人有讀《漢書》來下酒,今天我們是品“荷塘月色”來純凈我們的心靈!

2、兩組交換,賞析5、6段。(課件13、14)。

參考:(以學生講為主,教師重點分析四處)。

第5、6段:

重點1:“瀉”——一個“瀉”字,頓時化靜態(tài)為動態(tài),寫出了月光的流動感。再加上修飾語“靜靜地”,準確地寫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傾瀉,但又是絕無聲響地幽靜幽美,這就創(chuàng)造了一個安謐的氛圍,意境相當優(yōu)美。(“照”字直白,是如實地寫,不是描繪,淡而無味。另方面與“如流水一般”不相配,失去和諧感。)(課件15)。

重點2:浮——浮”寫出了霧的輕飄狀態(tài),突出了恬靜朦朧,一個水氣迷蒙、月色輕籠的境界呼之欲出。(而“升”給人騰空而上的感覺,不能妥帖地道出霧的輕柔。)(課件16)。

重點3:“畫”——仿佛有無形的手在展紙描繪一般,富有情趣,表現了作者的喜愛之情。(。(“印”不能寫出美)(課件17)。

重點4:“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薄@種朦朧柔和的月色非常符合作者此時的心境,所以說“恰是到了好處”。(課件18)。

教師小結:朱自清就是就是這樣一位神奇的國畫大師,用“新而不失自然”的語言之筆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清幽淡雅、朦朧和諧之景,讓荷塘與月色融為了一體,心境與景物融為了一體,整個天地融為了一體!給我們以巨大的審美享受!寫景是為了抒情,這淡淡的荷塘月色之景中,寄寓的是作者淡淡的喜悅之情!

(打出課件19)。

畫面——美麗。

氣氛——寧靜。

格調——雅致。

六、簡析作者矛盾心情,把握情景交融。

問題5:荷塘月色如此迷人,但朱自清回到家中時,是不是完全擺脫了心靈的苦悶了呢?

學生回答:沒有。(如學生回答找到了,就引導對下面兩個句子的理解)。

問題6:從后文的哪些抒情語句可以看出?

學生回答:

1、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2、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打出課件20)。

家———小路—————荷塘————家。

不寧靜—受用無邊月色—我什么沒有—無福消受。

教師補充小結:李白是“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朱自清是借景消愁愁更愁!但朱自清是巧妙地運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借朦朧之景抒朦朧之情,不著痕跡地表露了自己的情感。雖然他沒有高呼“我很痛苦”,但我們在荷塘月色中能夠深深感受到:人生憂傷雖輕猶重,孤獨苦悶似淡還濃!

七、知人論世,頌揚中國知識分子美好情懷。

教師:29歲的朱自清此時已是清華大學教授,前途無量,怎么會如此惆悵和苦悶?要了解這一點,就必須“知人論世”,了解時代背景,了解作者的性格氣質!我們來看一看本文的時代背景。(課件21、22)。

1、本文寫于1927年7月,正是蔣介石發(fā)動4.12反革命政變之后,白色恐怖籠罩著中國大地。

2、朱自清在同時期發(fā)表的《一封信》中這樣寫道:“這幾天似乎有些異樣,像一葉扁舟在無邊的大海上,像一個獵人在無盡的森林里……似乎在掙扎著,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沒有明白。”

教師小結:很明顯,時代的風云變幻在朱自清心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面對黑暗現實,作者看不到希望前途,因而迷茫惆悵!朱自清雖然選擇了暫時的逃避,但至少他是愛國的,關注現實的,正直的!體現了潔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高潔品行!正因為如此,他才能在20年后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也不領美國的救濟糧!塑成了萬人景仰的人格豐碑?。ㄕn件23)。

教師總結全文:同學們,“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讓我們接過中國知識分子這面愛國的大旗,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譜寫新的樂章!

荷塘月色教案設計篇九

課件是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經過教學目標確定,教學內容和任務分析,教學活動結構及界面設計等環(huán)節(jié),而加以制作的課程軟件。朱自清荷塘月色公開課課件,我們來看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通過花卉引導同學回顧思考有關荷花的詩文,以及人賦予它的特定文化內涵(出示幻燈片),導入新課。

介紹作者;(教師)第一次聽說朱自清這個名字并對他產生敬意時,顯然不是因為他曾當過中學語文教師,也不僅僅因為他是一名著名的學者、詩人,而是另一個原因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第一次知道朱自清的名字,是在毛澤東的著作里本來朱自清既沒加入***,也不是共產黨人,而是一位有獨立人格的自由知識分子,在硝煙彌漫的戰(zhàn)爭年代,按理他是不太可能進入毛澤東的視野的但是在新中國誕生前夕的1949年,他的名字引起了毛澤東的'注意,甚至是敬意,并寫入了他的政論名篇《別了,司徒雷登》中毛澤東這樣寫道:“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許多曾經是自由主義或民主個人主義者的人們,在美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反動派面前站起來了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我們應當寫聞一多頌,寫朱自清頌,他們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最終,朱自清先生貧病交加,倒在了蔣家王朝最后一個冬天,也倒在新中國的晨曦之中他死的時候年僅48歲朱自清的名字因此載入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史冊!他也因此贏得了我的深深的敬意?。ɑ脽羝鍪荆?。

二.課文閱讀:

(一)配樂朗讀。

(二)同時給文章每個段落加上番號找出文中表現作者心情的語句。

(三)抓住關鍵詞語,理出作者游蹤,探究作者情感路線。

問題1:夜深人靜之時,作者為什么會突然想去荷塘邊散步?

師生交流明確:主要是由于“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夜深人靜之時本應好好休息了,但許多事情剪不斷,理還亂,就想到去荷塘散步,以此來排遣內心的煩惱!

全文就是圍繞“頗不寧靜”這一心情展開的,它就像是一支樂曲中的主旋律,始終在全曲中回蕩!

問題2:為排遣不寧靜,作者散步的游蹤是怎樣的?(齊答)。

師生共同明確。

游蹤:家——小路——荷塘——家。

問題3:一夜暢游,朱自清找到了心靈的寧靜嗎?

學生齊答(只讓學生回答“找到”還是“沒有找到”)到底找到沒有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作者心情是怎樣變化的。

請看第3自然段的內心獨白,我們先一起來朗讀這個自然段。

學生朗讀。

問題4:這一段獨白到底流露了朱自清怎樣的心情?

學生明確:盡管有哀愁,但更有一種淡淡的喜悅之情!作者只有這幽僻的壞境之中,才感到自己成了一個自由的人,才能夠拋開塵世間的喧囂和煩惱——可見作者對現實的不滿!“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流露出作者為能夠暫時得到自由,欣賞荷塘月色而淡淡喜悅——可見作者幻想超脫現實!

(四)幻燈片出示課文心情的脈絡。

(五)朗讀課文4.5.6段。

荷塘月色教案設計篇十

教學目標:

1、在反復朗讀中感受本文意境。

2、鑒賞并學習本文寫作語言的藝術技巧。

3、在朗讀與鑒賞中探究本文所流露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1、鑒賞、學習本文語言的藝術特色。

2、探究本文所流露出的作者的的情感變化。

教學方法:

“品讀式”教學、“探究式”教學與“講授式”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方式。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思路:

一、課前預習:

1、通讀課文,掌握文中多音字、生僻字的字音、字形。

2、查閱資料,回憶作者朱自清的大致概況。

二、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說到荷花,宋代詩人楊萬里有“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感嘆(ppt展示荷花遠景圖),而周敦頤看到的是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ppt展示荷花近景圖),可見,不同人眼中的同一事物也是有區(qū)別的。那么,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眼中的荷花又是怎樣的呢?今天,我們就通過《荷塘月色》來感受一下。

2、課文品讀。

(1)大家已經預習過課文,現在找?guī)孜煌瑢W分別來讀一下1-3段、4-6段以及余下段落,注意讀準字音。(教師根據學生讀的情況,做出相應的糾正)。

明確:

第四段:寫月下的荷塘,描寫了荷葉、荷花、荷香等景物。

感受:花葉茂盛、美。

第五段:寫荷塘上的月色,描寫了月光、青霧、云、月影等景物。

感受:幽雅、寧靜。

第六段:寫荷塘四周的景色,描寫了樹、遠山、路燈光、蟬聲與蛙聲等景色。

感受:朦朧、陰沉中夾了些許熱鬧。

第二段:寫小煤屑路邊的景色。

感受:沉寂、陰郁、冷清。

(對于感受,不做固定要求,可見仁見智,全憑學生的鑒賞。)。

3、語言鑒賞。

剛剛我們感受了一下這些景的意境,那么,為什么這些語言會傳達出這樣的感受呢?下面請同學們齊讀一遍寫景的這幾段,選擇幾句你喜歡的,從語言藝術特色方面分析一下它們好在哪里或者為什么這些語言會傳達出這樣的意境。

(學生先自由發(fā)言,然后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情況做出相應的總結與補充。)。

總結講解:

語言典雅,動靜結合,充滿詩情畫意,運用了多種修辭。

(1)比喻、擬人,文中大量運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將景物的狀態(tài)描寫的生動、形象?!罢缫涣A5拿髦椤ぁぁぁ偝鲈〉拿廊恕币痪溥B用三個比喻寫靜態(tài)的荷花,繪出了淡月輝映下荷花的晶瑩剔透,綠葉襯托下荷花的忽明忽暗以及荷花纖塵不染的美質。

(2)通感,就是在描寫客觀事物時,憑借人們各種感覺間的息息相通,用形象的語言把某一感官上的感受移到另一感官上,使“一種感覺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領會到屬于另一種感覺的印象”(錢鐘書語)。文中通感的使用使文章的語言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例如,“微風過處····渺茫的歌聲似的”,“清香”本屬于嗅覺的,作者卻將它轉化成聽覺上的“渺茫的歌聲”,令人聯(lián)想到若有若無、輕淡幽香、沁人心脾的感受,其間感覺的轉移伴隨著想象的跳躍。

(3)疊字,文中疊字的運用不但傳神的描摹出眼前的景象,而且使文氣舒展,給人音韻和諧的美感。如“蓊蓊郁郁”“遠遠近近”“高高低低”的樹、“曲曲折折”的荷塘、“隱隱約約”的遠山,“亭亭”的荷花、“田田”的葉子、“縷縷”的清香、“脈脈”的流水,“密密地”挨、“靜靜地”瀉、“重重”圍住等,比比皆是,獨具匠心。

以上這些句子及修辭手法大家可以積累起來,學著仿寫,以鍛煉自己的寫作能力。

4、情感探究。

《荷塘月色》是一篇寫景散文的同時,又是一篇抒情散文,那么文中到底蘊含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呢?請同學們再次閱讀課文,細細體會,然后以小組為單位探討以下兩個問題:

(1)全文流露出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這種情感有變化嗎?是如何變化的?

(學生討論后以小組為單位發(fā)言)。

明確:

(1)對于文章所體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歷來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認為表現了愁悶心境,有的認為表現了閑適的心情,下面我們看一下這篇散文的寫作背景,以助于體會作者的感情。(ppt展示本文的寫作背景)。

《荷塘月色》是一篇寫景的優(yōu)秀散文。寫于1927年7月,那時朱自清在清華大學教書,住在清華大學西院。文章里提到的荷塘就在清華園。當時正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著中國大地。朱自清也處于苦悶彷徨之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參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決這惶惶然”,但他最終還是選擇了“暫時逃避的一法”。原因是什么呢?他曾經對夫人陳竹隱說:“我只是在行為上主張一種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義?!庇终f,“妻子兒女一大家,都指我生活”,“還是暫時超然為好”(陳竹隱《憶佩弦》)。但是他畢竟是一個愛國民主主義者,面對黑暗現實,又不能安心于這種“超然”。在《一封信》中他表白說:“這幾天似乎有些異樣,像一葉扁舟在無邊的大海上,像一個獵人在無盡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團亂麻,也可以說是一團火,似乎在掙扎著。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沒有明白。”《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掙扎”的心跡的真實描摹和生活寫照。

總的來說,全文中處處流露著淡淡的憂愁和淡淡的喜悅,在憂愁的籠罩下,因看見荷塘月色的美景,生出了短暫的輕淡的喜悅之情。

(2)作者的思緒從不靜、求靜、得靜到出靜,回歸現實,感情經歷了復雜的變化。開篇“心里頗不寧靜”表現了作者的煩悶之情,于是走出家門以求靜;小煤屑路上的景物描寫如“寂寞”“蓊蓊郁郁”“陰森森”“淡淡的”,恰巧反映了作者低沉的心境;看到月下荷塘,“便覺是個自由人”,漸生出淡淡的喜悅之情(提示:“好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隨著走出荷塘,心情又開始回到憂愁(提示:“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又聯(lián)想到江南,生出了懷念之情(提示:“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最后回到家中,無奈回歸現實。

5、總結。

通過學習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我們領略了月下荷塘的優(yōu)雅、朦朧、幽靜的物境之美,同時又感受到了作者那淡淡的憂與淡淡的喜相融合的復雜感情。全文從情到景,復又歸情,是記游又是抒情,結構安排恰到好處地達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效果。此外,在寫作技巧上,文中多處使用比喻、擬人、疊字及通感等修辭手法,使得全文語言典雅,充滿詩情畫意,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最后,讓我們欣賞一段《荷塘月色》的電視散文,再次品味一下那景那情。

6、作業(yè)。

(1)背誦課文第四、五、六段。

(2)任選校園中一處景物,仿照文中寫景部分,寫一段寫景文字。

7、板書設計。

朱自清。

shapemergeformat。

一、說教學目標。

高中與初中相比,在學習能力、學習方法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如本單元——現當代散文單元學習重點就是在整體把握散文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的基礎上,品味文章的語言,賞析散文的表現手法。

依據學生學習特點、教材特色以及大綱要求,制定教學目標如下:?

(3)情感與態(tài)度目標: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情感,培養(yǎng)正確的審美觀。

二、說教材。

《荷塘月色》是高中語文教科書第一冊第二單元的第一篇文章,由于第一單元是詩歌單元,因此,這篇文章事實上是學生進入高中接觸的第一篇現代文?!逗商猎律肥且黄獙懢笆闱樯⑽摹V熳郧宓膶懢吧⑽脑诂F代文學的散文創(chuàng)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他運用白話文描寫景致獨具魅力,被稱為寫景的好手。并且在景物描寫中,能自然地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使他的作品不僅具有繪畫美,而且富有情趣美?!逗商猎律肥侵熳郧逑壬鷫涯陼r期的作品,他的爐火純青的文字功力在《荷塘月色》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堪稱現代白話文的典范。因此,學習這篇文章不僅要讓學生走進作品的情感世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習作者借景抒情的手法,更要讓學生仔細品位語言,領略語言文字的魅力。

荷塘月色教案設計篇十一

《荷塘月色》是一篇美文,也是寫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散文名篇。根據本單元學習重點揣摩語言,那么教學本文,應從感受景物的特點入手,來把握作者的感情,進而品味文章的語言之美。品味語言時先讓學生充分地盡情地朗讀,感受和理解語言之美,然后要求每人選擇一段或一兩個句子評點,老師適當給以點撥和引導。引入《楊義評〈荷塘月色〉》和《余光中評〈荷塘月色〉》兩篇觀點相左的文章,讓學生交流討論。課后以我對《荷塘月色》語言風格的看法為題寫一篇短評。

[得意之筆]。

1.作者借朦朧之景抒朦朧之情,這是不錯的,更重要的是借荷月言己志。在作者的筆下,荷葉清純,荷花素潔,荷香清淡,月色如水,月光如霧,這一切,無不是作者那高尚純潔、樸素無華品格的象征。作者原名自華,后該名自清,由此,我們可以讀出荷月之美與作者之品格的相通之處,這就是一個清字:出淤不染,皎潔無瑕!而作者一生都無愧于自清二字:清正,清貧,清白,清廉。

(只有從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出發(fā),才能真正領會文章獨到的藝術魅力)。

2.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一句,比喻形象生動,形神兼?zhèn)?,不僅寫出了荷花的形態(tài)美,而且化靜為動賦予了荷葉勃勃生機,展現了荷葉少女般的纖柔嬌美、綽約豐姿。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無精打采的,是瞌睡人的眼。一句暗喻高妙,逼真地寫出了月色的迷蒙暗淡,顯示作者漸露憂煩傷感之情。描摹物態(tài),信手拈來自然成文,毫無斧鑿之痕,非大家不能為也。

(用詞設喻之妙,需要品味,更需要聯(lián)想)。

l.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l.月亮上來了,是一輪燦爛的滿月,它象一面光輝四射的銀盤,從那平靜的大海里涌了出來。

l.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

(2)下面四句詩,哪一句最符合作者寫《荷塘月色》一文的動機和心情?

l.抽刀斷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

l.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l.欲上高樓去避愁,愁還隨我上高樓。

l.剪不斷,理還亂,才下眉頭,又上心頭。

(精心設計一些高質量題目,有助于能力的遷移)。

[思想感片]。

朱自清中國知識分子自畫像。

月夜下,荷塘邊,一位教書先生模樣的人,在不停地徘徊,他偶爾駐足望一眼點點荷花,隨即又陷入了沉思。此時月色迷離,夜闌人寂,蟬聲和蛙聲不時傳來,撩撥得人心煩意亂。

每每讀《荷塘月色》,就想見了這種情景,不禁暗自揣摩朱自清先生的模樣,那一定是一位清秀文弱心細多感的人。及至看到先生的肖像,果如其然,古人曰文如其人,信也夫!

先生的形象無疑就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形象,欲了解中國的知識分子,先生無疑是最好的樣本。

中國的知識分子最多難。

先生才華橫溢,著作等身,但窮困潦倒一生,雖與身處亂世有關,卻足以說明中國知識分子的命運多蹇。歷代統(tǒng)治者都是五大郎開店,對知識分子既嫉妒又懼怕,再者是輕視,斥之為書呆子,迂腐可笑不諳世事。他們官場上不會阿諛奉承左右逢源,故得不到上司賞識;商場上不會投機倒把坑蒙拐騙,故發(fā)不了橫財。清苦寂寞,注定是他們的`命運。他們的精神翱翔在科學和理性的高空,而身子卻深陷于齷齪的大地上,靈肉分離苦不堪言。做中國的知識分子,何其不幸哉!

中國的知識分子最清高。

先生作此文時是清華的教授,但日子據說過得很拮據,然而先生人窮志不短,而且歷久彌堅,情愿餓死,也不吃美國的面粉,表現了中國知識分子寧折不彎的骨氣和正氣。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士可殺而不可辱,頭可斷而魂不死。這種特立獨行高傲無羈的人格,最大地顯示了生命的高貴和尊嚴。伯夷不食周粟,有人視之為傻瓜,但千百年來人們還是把他做為義的化身歌而頌之。朱自清做的是自由主義知識分子,有人以此非議之,但事實已經證明,現在的中國最缺乏的正是這樣的人。

中國的知識分子最愛國。

先生教務繁重,兼有家事拖累,經常是身心俱瘁自顧不暇,但他仍密切關注時局發(fā)展并為此寢食不安,表現了中國知識分子可貴的愛國精神。位卑未敢忘憂國,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知識分子尤甚。這種愛國情感,仿佛與生俱來至死不悔。內憂外患生死存亡的關頭,挺身而出奔走呼號的是他們;歌舞升平國泰民安的時候,不甘現狀居安思危的是他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今古一脈相傳。他們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以天下為己任,真正是中國各階層中最杰出最優(yōu)秀的一群人。

中國知識分子,可憐!可敬!可愛!

[一孔之見]。

(1)《荷塘月色》整篇文章設喻達14次之多,除少數堪稱佳構外,大多均不足稱道,如把荷花比作明珠星星,平淡無奇,了無新意,比作剛出浴美人,又有些庸俗不堪,使人想入非非;把荷香比作歌聲,把月影比作名曲,更是牽強附會匪夷所思,世人多以通感視之,認為神奇之至,未免有些夸張。

(2)《采蓮賦》和《西洲曲》引入文中,究竟有何指向,令人無從把握。作者飽受國事家事之憂,意欲尋一別樣天地,以求解脫,解脫不成,便借詩抒懷,這可以理解,可詩中明明表現的是少男少女引逗嬉戲纏綿悱惻的戀情(《采蓮賦》)、女子對心上人的表白和思念(《西洲曲》),莫非朱先生于情感生活上有難言之隱?聯(lián)系1927年的社會大背景,又不能這樣理解。前后矛盾,白璧有瑕,實在遺憾。

荷塘月色教案設計篇十二

文眼:“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

游蹤:家——小路——荷塘——家。

情感線索:淡淡的喜悅與淡淡的哀愁互相交織。

特點。

修辭方法。

荷葉。

密、高、美。

比喻。

荷花。

姿態(tài)柔美、晶瑩剔透、纖塵不染。

博喻、擬人。

荷香。

淡淡的。

通感。

荷波。

快速。

比喻。

流水。

脈脈。

擬人。

(正面)月光:瀉—輕柔月色、青霧:浮、輕紗的夢??光與影的和諧。

(反面)(側面)黑影、倩影。

作者情感的變化:不靜——求靜——得靜——出靜。

【教學反思】。

從上課的效果來看,我發(fā)覺我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處理還是不夠細致;但也有一些可圈可點之處?,F總結如下:

首先,為了突破常規(guī),而且朱自清是學生比較熟悉的作家,所以在上課過程中我省略了作者介紹這一環(huán)節(jié)。我覺得這樣處理的效果應該還是可以的,它提高了課堂效率。而對于寫作背景的介紹我不似往常一樣放在作者介紹之后,而把它放在講解文章的文眼時。作者為什么會心里頗不寧靜?自然而然地引出當時的社會背景。這樣處理顯得比較連貫,不會覺得生硬。這是我覺得在這堂課中處理得比較好的地方。

其次,在講解過程中我省略了對課文結構的分析。上完課之后我覺得這個環(huán)節(jié)不能省。因為職業(yè)類學校的學生對于課文的整體把握能力比較差,省略了這一環(huán)節(jié)不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另外,在對于學生回答時的引導方面做得很不夠,往往會把自己想好的答案強加給學生,這樣不利于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這些都是我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應該改進的地方。

荷塘月色教案設計篇十三

1、知識:情景交融、通感、動詞、疊詞。

2、能力:理清結構、感受語言美。

3、情感:感受意境美,體會作者全心自由的狀態(tài)和情感。

說明:我們現在給考生的這份簡案是將詳案進行了縮減,保留了總體思路和每個環(huán)節(jié)的關鍵詞,但大家在寫簡案時的風格各不相同。只要保證能把大體授課思路寫得自己能清楚,并能在講臺上順暢演繹出來,就是好的簡案。在考場上寫簡案時,目標可以不寫,只用三兩個名詞把最重點要解決的知識點放在教案最前即可,如“情景交融、通感、動詞、疊詞”。

二、重難點。

1、重:情景交融;

2、難:感情的變化。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mv,解析課題“荷塘”“月色”,到底美在哪里。

(二)初讀(朗讀指導)。

1、朗讀全文,想象畫面。

2、師范讀,讓學生畫出并評自己喜歡的語句。

(三)品讀(語言美)。

1、指名讀。品荷花美。

(1)比喻:舞女的裙,靜中帶動。

(2)擬人:“裊娜”,姣美。

(3)通感:渺茫的歌聲,荷香飄逸。

(4)品動態(tài)美:一絲顫動——凝碧的波痕。

2、指名讀,品月色美。

(1)比喻句:牛乳——月下荷花的清新、月色的朦朧。

(2)黑影、倩影:借相關事物,形象化。

3、品評動詞、疊詞。

(1)師引導關注小詞:“瀉”——月光酣暢淋漓,寫活了。

(2)學生按照方法,點評其他。

說明:在具體的教學過程設計中,尤其是不同層次的閱讀這個重點環(huán)節(jié),考生如若覺得一些過渡語和引導詞,或者特別新奇的想法,不寫詳細就不能順暢表達,那就在保持整體環(huán)節(jié)次序進行的過程中,在某一小步驟上,詳細標明此處老師該如何用話述,如“默讀,找思路”這個步驟,就可以在下一行稍詳細寫上給自己的備注:“如果說論據是諸多散落的珍珠的話,還需要一根線把它們串起來才能做成項鏈,論據才能更好地來證明論點。請大家再次朗讀課文,看看作者是按照怎樣的思路來證明“敬業(yè)”這一論點的?”

(四)爭鳴(探究情感)。

1、聽錄音,進意境。

2、介紹寫作背景,論點:此時的朱自清,心情如何?小組討論,出示其內心獨白。

(五)拓展(改寫)。

1、配樂朗誦,摘抄、背誦。

2、改寫:把散文改成詩歌,或給散文配上一副水墨畫;小組。

說明:一些只用關鍵詞代替,就能在講臺上演繹說它背后內涵的內容,只在簡案上寫出代表性關鍵詞即可。如上邊的辯論,考生可不必寫這么長的兩段引語,只簡寫為“梁‘木匠—政治家=價值同’、拿破侖‘元帥—士兵’小組辯論”即可。我們建議大家多寫簡案,多去構建自己的“代表性關鍵詞”系統(tǒng),這樣才能在考場上爭取更多時間。

課后反思。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作為膾炙人口的散文名篇,歷來頗受人稱道,在高中語文教學中,也向來是重點講解篇目。然而,看過很多老師的講解,都是講重點放在了4到6這三段經典段落上,雖說老師的講法各異,不乏別出心裁,另辟蹊徑者,這三段還是有些被“講爛了”的意味。而作為這篇課文其他往往被忽略地比較多的部分,其實也同樣是精品,同樣值得我們去學習,例如“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這樣的經典語錄便出自這篇課文的第三段。

因此,我在準備這篇課文的講解時,不從名段切入。我設計的第一課時主要是對文章整體脈絡的把握,并且把回憶江南采蓮事這個部分放在了前面講。在對這篇課文的寫作背景和作家生平的了解方面,我采用的是讓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先自己找,分析到作者心中不寧靜的原因時我再進行適當補充。另外第一課時,我本來還設計了仿寫環(huán)節(jié),即在講解第三段時,讓學生們仿寫“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我先和學生們一起分析這個句子的結構,弄清楚它前后的對應和對比關系,學生們不難仿寫出很好的句子。遺憾的是,在試講過程中,有時間限制,我未能安排好時間,將這個環(huán)節(jié)放進去。

美文美讀,《荷塘月色》寫得如此之美,正適合這樣的教法。反觀我在上這個課時,卻是將讀的環(huán)節(jié)設計過少,既沒有名家朗讀,也沒有自己的范讀。另外,這篇課文如果能夠配上適當的圖片和音樂來講,效果也應該更好。我之前倒是想到這一點,后來沒有做出讓自己滿意的ppt來也就放棄了。最后還有很重要的一點:這個課下來,我說話的語氣太平淡,顯得很沒有激情;又多說長句,不便于學生的接受。

總之,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這節(jié)課講得固然有可取之處,然而,更多的是缺陷和不足,接下來需要繼續(xù)學習的地方還有許多。

荷塘月色教案設計篇十四

1.知識:情景交融、通感、動詞、疊詞。

2.能力:理清結構、感受語言美。

3.情感:感受意境美,體會作者全心自由的狀態(tài)和情感。

1.重:情景交融;

2.難:感情的變化。

(一)導入:mv,解析課題“荷塘”“月色”,到底美在哪里。

(二)初讀(朗讀指導)

1.朗讀全文,想象畫面。

2.師范讀,讓學生畫出并評自己喜歡的語句。

(三)品讀(語言美)

1.指名讀。品荷花美。

(1)比喻:舞女的裙,靜中帶動

(2)擬人:“裊娜”,姣美

(3)通感:渺茫的歌聲,荷香飄逸

(4)品動態(tài)美:一絲顫動——凝碧的波痕

2.指名讀,品月色美。

(1)比喻句:牛乳——月下荷花的清新、月色的朦朧

(2)黑影、倩影:借相關事物,形象化

3.品評動詞、疊詞。

(1)師引導關注小詞:“瀉”——月光酣暢淋漓,寫活了。

(2)學生按照方法,點評其他。

(四)爭鳴(探究情感)

1.聽錄音,進意境。

2.介紹寫作背景,論點:此時的朱自清,心情如何?小組討論,出示其內心獨白。

(五)拓展(改寫)

1.配樂朗誦,摘抄、背誦。

2.改寫:把散文改成詩歌,或給散文配上一副水墨畫;小組。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作為膾炙人口的散文名篇,歷來頗受人稱道,在高中語文教學中,也向來是重點講解篇目。然而,看過很多老師的講解,都是講重點放在了4到6這三段經典段落上,雖說老師的講法各異,不乏別出心裁,另辟蹊徑者,這三段還是有些被“講爛了”的意味。而作為這篇課文其他往往被忽略地比較多的部分,其實也同樣是精品,同樣值得我們去學習,例如“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边@樣的經典語錄便出自這篇課文的第三段。

因此,我在準備這篇課文的講解時,不從名段切入。我設計的第一課時主要是對文章整體脈絡的把握,并且把回憶江南采蓮事這個部分放在了前面講。在對這篇課文的寫作背景和作家生平的了解方面,我采用的是讓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先自己找,分析到作者心中不寧靜的原因時我再進行適當補充。另外第一課時,我本來還設計了仿寫環(huán)節(jié),即在講解第三段時,讓學生們仿寫“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我先和學生們一起分析這個句子的結構,弄清楚它前后的對應和對比關系,學生們不難仿寫出很好的句子。遺憾的是,在試講過程中,有時間限制,我未能安排好時間,將這個環(huán)節(jié)放進去。

美文美讀,《荷塘月色》寫得如此之美,正適合這樣的教法。反觀我在上這個課時,卻是將讀的環(huán)節(jié)設計過少,既沒有名家朗讀,也沒有自己的范讀。另外,這篇課文如果能夠配上適當的圖片和音樂來講,效果也應該更好。我之前倒是想到這一點,后來沒有做出讓自己滿意的ppt來也就放棄了。最后還有很重要的一點:這個課下來,我說話的語氣太平淡,顯得很沒有激情;又多說長句,不便于學生的接受。

總之,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這節(jié)課講得固然有可取之處,然而,更多的是缺陷和不足,接下來需要繼續(xù)學習的地方還有許多。

荷塘月色教案設計篇十五

2.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教學重點】。

1.結合語境揣摩詞語、語句的含義,體味作品語言精練優(yōu)美的特點及表達效果。

2.感悟景語和情語渾然一體的妙處。

【教學難點?】。

1.作品中的景物描繪上如何體現作者當時的心境的。

2.作品中景物描寫所營造出的的意境。

【教學方法】。

誦讀法、賞析法。

【教學課時】。

4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文導入??。

當然,我們的教學重點還是放在對作品結構、語言、技法的分析理解上,抓不住這些,對作品主旨的認識也不會落到實處。

二、作品結構分析。

教師啟發(fā)指導:

第1段獨游荷塘的時間、地點和緣由。(心境:"頗不寧靜")去荷塘。

第3段行在小路時的感受。(追尋清冷、幽僻的環(huán)境)觀荷塘。

第5段流瀉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觀察、感受到的)。

第7段聯(lián)想古代江南采蓮的舊俗。

第8段在思鄉(xiāng)與遐想中踱回家門。

顯然,第1段是"引起";第2-6段是"主體內容"(寫景狀物);第7-8段由現實而思古,再返現實收束全篇。

所以全文結構為:

第一部分(第1段)寫"觀荷緣起"(情)。

第二部分(第2-6段)寫"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8段)寫"景中人"(情)。

三、行文線索。

從以上結構分析,可體會到全文寫景是為抒情服務,而貫穿全文的是一條,前后心情變化的思緒線索。情-景-情,這正好像一條經線,而對荷塘景色的描寫猶如一條緯線。

四、小結。

1.本文結構。

2.寫作線索。

五、作業(yè)。

熟讀課文,劃出文中描寫優(yōu)美的語句。

第二課時。

一、課文內容賞析。

第一段。

者彷徨苦悶,希望在一個幽靜的環(huán)境中尋求解脫卻又無法解脫的心情。不加掩飾直抒出作者內心的苦悶,心緒煩亂。這也正是夜深人靜出游荷塘的緣由(欲排遣苦悶之情)至于為什么有這種苦悶,說明當時朱自清先生的思想狀況:朱自清受過"五四"運動的洗禮,目睹過"三、一八"慘案的全過程,他追求進步,痛惡黑暗的反動統(tǒng)治;他雖然是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但富有正義感和愛國心。在大革命高潮時,他很興奮,時時關注著南方的革命,渴望中國的統(tǒng)一和民主的實現。"四、一二"政變,給他打擊是沉重的,他"心里是一團亂麻,也可以說是一團火,似乎在掙扎著,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沒有明白"。按他當時的思想境界是不可能毅然投入到革命洪流中去的。手中的筆是他尋求解脫的工具,《荷塘月色》是誕生是很自然的。用"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來概括,濃縮他當時的心情是十分準確的。弄清這句的含義也有助于弄清他為什么要大寫荷塘月色之美,要發(fā)思古之幽情了。)今晚在院子里坐著乘涼,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月亮漸漸地(如果省略了"漸漸"一詞,表達效果有何不同?析:"漸漸"寫出了時間流動和空間轉移的緩慢,與環(huán)境的寧靜和心境的頗不寧靜相適應,如果省略了,則不能描摹出時空變換的流動性,也不能體現出緩慢中的寧靜與寧靜中的頗不寧靜)升高了,墻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妻在屋里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若將"帶"字換成"掩"或"關"有何不同?析:"掩"-出門/轉身/拉掩,動作煩瑣,有一定的目的性;"關"-動作過程與"掩"相類似,目的性強,語言的感情色彩平淡蒼白,缺乏表現力;"帶"-輕輕地將門從背后掩上,動作輕柔隨意,保持環(huán)境的寧靜,也與心境相符)上門出去。

(1、在本自然段中,作者所處的環(huán)境是由哪幾個空間立體地構成的?析:院子、夜空、墻外、屋里、門外)。

(2、在本自然段中,作者使用了哪些疊詞?有何作用?析:日日、漸漸、迷迷糊糊、悄悄;本文使用的疊詞不僅傳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時也有一種韻律美。疊詞一般用輕聲的語調來讀,輕柔的語調與輕柔的情景相符,能渲染出一種雅而不俗的語言氛圍,而在語音的延長中,語意與情感也是綿綿不絕,令人回味的。)。

第二段。

沿著(為什么不用"通往"?析:"沿著"是圍繞,才可見"荷塘四面"的景色,而"通往"則表示還走在往荷塘的路上,無以得見"荷塘四面"。)荷塘,是一條曲折的小煤屑路。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曲折、幽僻、寂寞"三種情景前后有何聯(lián)系?析:曲折引出幽僻,幽僻引出寂寞。)荷塘四面,長著許多樹,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楊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樹。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作者在描繪景物時用了哪些疊詞?析:蓊蓊郁郁、陰森森、淡淡;景物的色調是怎樣的?析:淡淡;流露了怎樣的心情?析:淡淡的哀愁。)。

第三段。

路上只我一個人,背著手踱著。(若換成"走"字,表達效果有何不同?析:"踱":

走路時不緊不慢,不慌不忙,慢條斯理,腳步井然有序,而心里卻若有所思,若有所感,在幽閑、超然中,淡淡的哀愁在若隱若現。若換成"走"字,則缺少了情景融合的神韻)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平常的自己"是怎樣的?現在的自己又是怎樣的?析:苦悶、彷徨、想逃避又難以超然;自由的人)到了別一世界里。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妙處"和"受用"兩個詞,可以表明作者的心情有何變化?析:從淡淡的哀愁到淡淡的喜悅)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本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在上下文的聯(lián)系中有何作用?析:在行文上,這是一個過渡句,提挈下文重筆寫荷塘月色。對這點,好認識;它與第2自然段有什么關系,則容易則容易被忽略。這句是對"去荷塘"文字的一個接續(xù),2、3兩段便渾成一體了。更重要的是這一句感情上起了變化,作者沒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他要追尋美來自慰,反映了不滿現實而又幻想脫現實的心態(tài)。)。

二、作業(yè)。

熟讀第四段、第五段,品析作者是如何寫月下荷塘和塘中月色的。

第三課時。

一、課文內容賞析。

第四、五段。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彌望"何解?析:充滿視野,滿眼,如"春色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亭亭"與前面哪個詞相呼應,它修飾的是"舞女"還是"裙"?析:與"高"相呼應,修飾"舞女")的舞女的裙。(本句運用了比喻修辭,本體和喻體分別是什么?它們之間有何相似之處?析:本體--葉子;喻體--亭亭的舞女的裙;舞女的裙與葉子自然舒展的形態(tài)相似。)層層的葉子中間,("田田"與"層層"是對前面哪個詞的具體解釋?為什么?析:曲曲折折;"田田"描其連綿不絕,"層層"描其高低有序),零星地點綴("點綴"與前面哪個詞相呼應?析:零星)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本句運用了哪種修辭手法?若換用其它修辭手法好不好?為什么?析:擬人;不能換用其它修辭手法,因為擬人的運用可以回應上面的"舞女",荷莖象舞女,葉子象舞女的裙,而花便象舞女的容顏,同樣千姿百態(tài),楚楚動人)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本句運用了比喻修辭格,本體和喻體分別是什么?它們之間有何相似之處?析:本體--白花;喻體--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剛出浴的美人。1、月下的荷花白而光亮,而且是"零星地點綴著"的,與"一粒粒"的"明"珠相似;2、白花"點綴"在"層層的葉子中間",在綠叢中隱約閃爍,與"碧天"里的"星星"相似;3、荷花是"裊娜"、"羞澀"而且是白而亮的,其神態(tài)與色澤都與剛出浴的美人相似)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此處運用了"通感"的寫景方法,試述什么是"通感"?其最大的特點是什么?"縷縷清香"與"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有何相似?這樣描寫有什么作用?析:"通感"指"一種感覺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領會到屬于另一種感覺的印象",即把一種可感的形象轉化為另一種可感的形象的方法。其最大特點是"感覺的轉移"。相似處:斷斷續(xù)續(xù),若有若無,捉摸不定。作用:用"歌聲"比"荷香"真切、新奇。荷香本是嗅覺的可感形象,作者卻把它比作"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使其轉化為聽覺的形象,把視覺、嗅覺、聽覺交織在一起,啟迪讀者更加深遠地想象和聯(lián)想。)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顫動"的原因是什么?析:微風)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為什么只有一道而不是幾道?析:一絲的顫動,象閃電般)凝碧的波痕。(波痕為什么是凝碧的?析:田田、層層、肩并肩、密密地挨著)葉子底下是脈脈(寫出的流水的什么特點?析:無聲、含蓄)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這一段所寫的景物的順序能不能調動?析:不能。因為葉子出水很高,而且是田田的,目之所及肯定首先是葉子;因為白花是點綴其間的,而且白而發(fā)亮,所以接著寫花是理所當然的;因為花是零星的,所以微風過處有清香;因為有微風,就有了波痕;因為有了波痕,便看見了底下的流水;因為有流水,所以葉子更見風致。作者的目光又回到葉子與花上,從而順理成章,從容不迫地引出下文對靜靜地瀉在葉子與花上的月光的描寫。景物出現的順序是有著極強的前后關聯(lián)的,極富層次感,絕不能調動)。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若換用"淌"字在表達效果上有何不同?析:"瀉"表明月上中天,月光自上而下,有更強的動感與立體感;"淌"雖也有往下流的意思,但一般是表示水、淚或汗等順著或依附著某物流下來,而月光是從空中照下的,并無依附任何事物。)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ㄈ魮Q用"飄"在表達效果上有何不同?析:"浮"描寫出青霧與葉花既互相貼近互相映襯又若即若離的層次感和動感,又可描寫出青霧似動而靜、似靜而動的輕柔含蓄之態(tài);"飄"雖與"薄薄"相呼應,但既"飄"便"散"、便"逸",雖有輕柔之態(tài)而無含蓄靜謚之美,而且"霧"之所以"青"是因為霧貼近田田、密密的葉子而成,飄高飄遠了,便無"青"的感覺。)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牛乳"和"輕紗"的本體是什么?夢的本體又是什么?析:薄薄的青霧;葉子和花)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本句描寫了哪兩種樹影的哪些特點?"畫"字對表現這些特點有何作用?析:灌木--參差的斑駁的黑影;楊柳--稀疏的倩影;"畫"說明樹影的錯落有致、濃淡和諧是恰到好處的,象是出自名畫家之手,也讓讀者更易聯(lián)想和想象到荷塘月色的詩情畫意)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本句運用比喻和通感的修辭格,本體和喻體分別是什么?它們之間的相似點是什么?是從哪兩種感覺的互相轉移?析:本體--月色;喻體--名曲;相似點:和諧;是視覺與聽覺的互換。)。

(評:這一段寫荷塘上的月色,有正面描寫,如流水,瀉;也有用景物進行反襯,如寫青霧、葉子和花、黑影、倩影等;寫出了光與影雖不均勻,卻和諧如名曲,光與影融為一體,荷塘與月色融為一體,心境與物景融為一體,整個天地渾然一體,如夢似幻,如詩如畫,令作者與讀者如癡如醉,作者心中流露出的依然是淡淡的喜悅。)。

二、作業(yè)。

背誦四、五段。

第四課時。

一、課文內容賞析。

六、七、八段。

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遠遠近近"、"高高低低"描寫出樹的哪些特點?析:連綿成片、高低錯落,層次分明)而楊柳最多。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恢辉谛÷芬慌?,漏著幾段空隙,像是特為月光留下的。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豐姿,便在煙霧里也辨得出。(在總體寫樹中又著重寫了楊柳的豐姿,這是一種怎樣的寫法?析:點面結合)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作者是怎樣由景寫到人的?作者的心景又有了什么變化?析:由路燈光聯(lián)想到人的眼,由人的眼自然會聯(lián)想到人的心,一想到個人,熱鬧的蟬聲與蛙聲自然會驚擾了荷塘和作者內心的超然境界,作者終于發(fā)出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的慨嘆。作者的心緒又從淡淡的喜悅轉為淡淡的哀愁。)。

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作者為什么會"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

于是妖童媛女,蕩舟心許;鹢首徐回,兼?zhèn)饔鸨?;櫂將移而藻掛,船欲動而萍開。爾其纖腰束素,遷延顧步;夏始春余,葉嫩花初,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裾。

可見當時嬉游的光景了。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作者觸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聯(lián)想到江南采蓮的情景,作者說這是一個"熱鬧"和"風流"的季節(jié),并引用梁元帝的《采蓮賦》描寫當時"嬉游"的光景,作者有沒有被這種光景所感染呢?文章中的哪個句子可以表明?析:沒有。"可惜現在我們早已無福消受了,"依然是"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于是又記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西洲曲》本是用來描寫一個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卻借用來表達什么感情?文章中的哪個句子可以表明?析:思鄉(xiāng)之情--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

今晚若有采蓮人,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

子,是不行的。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此時此刻的作者為什么會惦著江南呢?析:觸景生情,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面對黑暗的現實苦悶彷徨,無所適從,欲超然又想掙扎,借思鄉(xiāng)排遣憂愁)--這樣想著,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么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作者從荷塘回到家里,心緒如何?析:作者從遐想中回到現實,現實依舊,愁思依舊,心里依舊不寧靜,剛才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恍如一夢。)。

二、小結。

《荷塘月色》是作者在二十年代寫成的,很難表現出新民主主義革命"呼嘯吶喊"。

的戰(zhàn)斗性來,朱自清不是魯迅。但,在民主革命的大潮中,朱自清先生不斷改造自己,終于成為了可歌可泣的民主戰(zhàn)士,毛澤東在《別了,司徒雷登》一文中熱烈地頌揚了他"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的民族氣節(jié)。希望大家找來這篇文章讀讀。同時推薦大家看看他寫的散文《綠》、《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等。

《荷塘月色》是我國現代散文寶庫中的珍品,我們應當背熟其中精彩的段落,記得熟,反復咀嚼,營養(yǎng)就會吸收得更多些。讀文學作品,一定要有"參與"意識。

陶潛說,"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韓愈說,"沉浸秾郁,含英咀華"。

三、作業(yè)。

1.書后練習四。

2.完成練習冊上相關練習。

荷塘月色教案設計篇十六

3、體驗場景融合技術的應用;

4、欣賞這篇文章的語言風格。

1、把握寫作脈絡,體會作者的內心感受;

2、欣賞文字中的圖畫之美;

3、學習這篇文章簡潔清新的語言風格。

錄音機、閱讀磁帶、多媒體

基于課堂的閱讀欣賞課

1課時

介紹

月,引來無限遐想。古往今來,月亮成了情感的載體。月下漫步,感慨無限,人生的萬千思緒涌入,也會慢慢散去。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散文佳作。在一個寧靜的月夜,筆者獨自來到清華校園的荷花池。望著明月,嗅著荷香,沉浸在無邊的荷香月色中。

主題:荷塘月色

知識積累

1、作者作品

朱自清是中國現代著名的散文家。作為一個有個性的人,他于1948年8月死于貧困,寧愿餓死也不愿吃美國救濟食品?!八@示了我們民族的精神?!保珴蓶|的評論)

2、創(chuàng)作背景

寫于1927年,白色恐怖籠罩中國。作為一個愛國知識分子,他抑郁失落,找不到出路,一頭扎進了古典文學的“象牙塔”。面對現實的黑暗,我們無法安心于這種“超脫”。

整體感知

聽,感受大意,整理線索。

1、路線:家鄉(xiāng)胡同,湯和胡同

2、感慨:不求清靜,就得清靜。

分析:

開頭并不安靜,文字里彌漫著淡淡的憂傷,淡淡的歡喜。最終向往自由美好的生活,最終回歸現實:并不寧靜。

文本欣賞

(多媒體展示相關圖片,直觀,引起學生聯(lián)想)

讀第一段,思考:

你怎么理解“這幾天我感覺很煩躁”?(引導學生分析全文的背景和情感線索。)

清除:

透露全文主旨,“一紙聲明,是警策?!?/p>

1、對現實的不滿;

2、對個人和國家未來的擔憂;

3、對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

二、第三段:月下荷塘

1、一生朗讀,體會這一段景物描寫的精妙之處。

作者向我們展示了月下荷塘的寧靜、美麗、朦朧之美。從荷葉到荷花,再到蓮香到蓮波,最后到流水,都寫出了優(yōu)美的畫面,尤其是比喻的運用,引得學生重點分析。

例:“微風拂過,送來縷縷清香,像遠處高樓上幽幽的歌聲。”嗅覺轉化為聽覺,蓮香與歌唱聯(lián)系在一起,兩者的相似之處是微妙的。

第三和第四段:荷塘月色

其他同學念了一輩子,才體會到荷塘月色的特點。(學生回答,老師總結)

清:動詞“瀉”寫出了月色明亮的乳白色感覺,“浮”的應用寫出了月下荷花空靈柔和的樣子,“籠”寫出了月色朦朧柔和。

“酣睡”是指明亮的光線,“午睡”是指被層層淡淡的云遮住的月光,恰到好處。

這一段從不同的角度描寫了不同場景上的月光,使得眼前的場景變得艱難。

四、第五段:荷花池周圍

一起讀一讀,想一想:荷塘周圍寫了哪些場景?

清:柳、煙、光、暗、低。水里的蛙聲,樹上的蟬鳴,反映了作者內心的失落和淡淡的憂傷。

5、大聲朗讀《采蓮賦》和《西周曲》

思考:在回家的路上,作者對江南采蓮的思考有什么作用?

(學生回答,教師點撥和總結)

清除:

荷塘之美喚起了演員內心的思鄉(xiāng)之情,青年男女的美好情感喚起了作者對自由生活的向往。

延長

這是一部散文佳作,描寫了當時一個知識分子的苦悶。學完這篇文章,你是怎么認識“我”的?(組織學生討論,自由評論)

你可以提出一個觀點,但你不必要求相同。

技術鑒賞

這篇文章語言古樸典雅,清新自然,富有詩意。作者把自己的感情融于情景之中,即在情景中抒發(fā)自己的感情,給我們展示了一幅月下荷塘的迷人畫卷。(學生互動,總結文中精彩句子的特點,并嘗試總結發(fā)言)

清除:

1、隱喻的使用;

2、通感的運用;

3、疊詞的使用。

課堂總結

在我們的眼前,呈現出這樣一幅畫面:荷葉和荷花。明月傾銀輝,清風送荷香。這個清新、神秘、寧靜的荷塘,是作者靈魂的避難所。暫時的寧靜使作者得到精神上的升華,從而引發(fā)他對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希望同學們能經常走近自然,用自己多愁善感的心去體驗,用自己獨特的視角去發(fā)現萬物之美。

課后作業(yè)

1、寫一篇檢討,放在周筆記本上;

荷塘月色教案設計篇十七

《荷塘月色》是一篇美文,也是寫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散文名篇。根據本單元學習重點揣摩語言,那么教學本文,應從感受景物的特點入手,來把握作者的感情,進而品味文章的語言之美。品味語言時先讓學生充分地盡情地朗讀,感受和理解語言之美,然后要求每人選擇一段或一兩個句子評點,老師適當給以點撥和引導。引入《楊義評〈荷塘月色〉》和《余光中評〈荷塘月色〉》兩篇觀點相左的文章,讓學生交流討論。課后以我對《荷塘月色》語言風格的看法為題寫一篇短評。

1.作者借朦朧之景抒朦朧之情,這是不錯的,更重要的是借荷月言己志。在作者的筆下,荷葉清純,荷花素潔,荷香清淡,月色如水,月光如霧,這一切,無不是作者那高尚純潔、樸素無華品格的象征。作者原名自華,后該名自清,由此,我們可以讀出荷月之美與作者之品格的相通之處,這就是一個清字:出淤不染,皎潔無瑕!而作者一生都無愧于自清二字:清正,清貧,清白,清廉。

(只有從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出發(fā),才能真正領會文章獨到的藝術魅力)

2.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一句,比喻形象生動,形神兼?zhèn)?,不僅寫出了荷花的形態(tài)美,而且化靜為動賦予了荷葉勃勃生機,展現了荷葉少女般的纖柔嬌美、綽約豐姿。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無精打采的,是瞌睡人的眼。一句暗喻高妙,逼真地寫出了月色的迷蒙暗淡,顯示作者漸露憂煩傷感之情。描摹物態(tài),信手拈來自然成文,毫無斧鑿之痕,非大家不能為也。

(用詞設喻之妙,需要品味,更需要聯(lián)想)

l.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l.月亮上來了,是一輪燦爛的滿月,它象一面光輝四射的銀盤,從那平靜的大海里涌了出來。

l.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

(2)下面四句詩,哪一句最符合作者寫《荷塘月色》一文的動機和心情?

l.抽刀斷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

l.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l.欲上高樓去避愁,愁還隨我上高樓。

l.剪不斷,理還亂,才下眉頭,又上心頭。

(精心設計一些高質量題目,有助于能力的遷移)

朱自清中國知識分子自畫像

月夜下,荷塘邊,一位教書先生模樣的人,在不停地徘徊,他偶爾駐足望一眼點點荷花,隨即又陷入了沉思。此時月色迷離,夜闌人寂,蟬聲和蛙聲不時傳來,撩撥得人心煩意亂。

每每讀《荷塘月色》,就想見了這種情景,不禁暗自揣摩朱自清先生的模樣,那一定是一位清秀文弱心細多感的人。及至看到先生的肖像,果如其然,古人曰文如其人,信也夫!

先生的形象無疑就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形象,欲了解中國的知識分子,先生無疑是最好的樣本。

中國的知識分子最多難。

先生才華橫溢,著作等身,但窮困潦倒一生,雖與身處亂世有關,卻足以說明中國知識分子的命運多蹇。歷代統(tǒng)治者都是五大郎開店,對知識分子既嫉妒又懼怕,再者是輕視,斥之為書呆子,迂腐可笑不諳世事。他們官場上不會阿諛奉承左右逢源,故得不到上司賞識;商場上不會投機倒把坑蒙拐騙,故發(fā)不了橫財。清苦寂寞,注定是他們的命運。他們的精神翱翔在科學和理性的高空,而身子卻深陷于齷齪的大地上,靈肉分離苦不堪言。做中國的知識分子,何其不幸哉!

中國的知識分子最清高。

先生作此文時是清華的教授,但日子據說過得很拮據,然而先生人窮志不短,而且歷久彌堅,情愿餓死,也不吃美國的面粉,表現了中國知識分子寧折不彎的骨氣和正氣。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士可殺而不可辱,頭可斷而魂不死。這種特立獨行高傲無羈的人格,最大地顯示了生命的高貴和尊嚴。伯夷不食周粟,有人視之為傻瓜,但千百年來人們還是把他做為義的化身歌而頌之。朱自清做的是自由主義知識分子,有人以此非議之,但事實已經證明,現在的中國最缺乏的正是這樣的人。

中國的知識分子最愛國。

先生教務繁重,兼有家事拖累,經常是身心俱瘁自顧不暇,但他仍密切關注時局發(fā)展并為此寢食不安,表現了中國知識分子可貴的愛國精神。位卑未敢忘憂國,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知識分子尤甚。這種愛國情感,仿佛與生俱來至死不悔。內憂外患生死存亡的關頭,挺身而出奔走呼號的是他們;歌舞升平國泰民安的時候,不甘現狀居安思危的是他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今古一脈相傳。他們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以天下為己任,真正是中國各階層中最杰出最優(yōu)秀的一群人。

中國知識分子,可憐!可敬!可愛!

(1)《荷塘月色》整篇文章設喻達14次之多,除少數堪稱佳構外,大多均不足稱道,如把荷花比作明珠星星,平淡無奇,了無新意,比作剛出浴美人,又有些庸俗不堪,使人想入非非;把荷香比作歌聲,把月影比作名曲,更是牽強附會匪夷所思,世人多以通感視之,認為神奇之至,未免有些夸張。

(2)《采蓮賦》和《西洲曲》引入文中,究竟有何指向,令人無從把握。作者飽受國事家事之憂,意欲尋一別樣天地,以求解脫,解脫不成,便借詩抒懷,這可以理解,可詩中明明表現的是少男少女引逗嬉戲纏綿悱惻的戀情(《采蓮賦》)、女子對心上人的表白和思念(《西洲曲》),莫非朱先生于情感生活上有難言之隱?聯(lián)系1927年的社會大背景,又不能這樣理解。前后矛盾,白璧有瑕,實在遺憾。

荷塘月色教案設計篇十八

寫于1927年7月,那時作者在清華大學教書,文章里描寫的荷塘就在清華園。當時正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著中國大地。作者也處于苦悶彷徨中,他想投身革命,卻有太多的顧慮和猶豫;他選擇了逃避,卻又在矛盾中掙扎。在如此復雜的心緒之下,他借景抒情,寫出了這篇著名的《荷塘月色》。

文章一開頭就點出全文的“文眼”:“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彼虢栌魏商僚沤饪鄲灒谑亲髡邚囊婚_始就以獨處的心境創(chuàng)造出孤寂的氛圍,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文章有時直書胸臆,如第三自然段:

路上只有我一個人,背著手踱著。這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像今晚上,一個人在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作者可以不再逃避,直面自己的感覺,而這種感覺則是通過對周圍景色的描寫表現出來的?!拔覑蹮狒[,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看似矛盾其實卻并不矛盾,仔細想想,其實人大多都是這樣,在熱鬧中想冷靜,群居久了希望能獨處?!耙粋€人在……便覺是個自由的人”他得到的是思想上的自由。“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這一句感情起了變化,先前是潛藏在心底很難傾吐的淡淡哀愁,這里流露出淡淡的喜悅,反映出作者不滿現實而又幻想超脫現實的心態(tài)。正是這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悅,給優(yōu)美的荷塘披上朦朧的輕紗,作者筆下的景也是淡雅、安謐、柔和的,做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文章更多的是把感情寄托于景色中。如“這是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是路寂寞還是人寂寞?不言而喻。“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寫景中隱約透著淡淡的憂愁和壓抑。“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雖然是“熱鬧”,卻給人一種“鳥鳴山更幽”的感覺。“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作者仍然擺脫不了綿綿的愁緒。

荷塘月色教案設計篇十九

一、說教材:

《荷塘月色》是一篇寫景抒情散文。朱自清先生借月夜荷塘美景抒發(fā)情懷。文中所寫的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所寫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作者的高明之處是將描寫荷塘與描寫月色巧妙地結合起來,突出了物境之美。

之所以能如此巧妙,歸功于傳神的動詞,巧妙的疊詞,以及比喻、通感等修辭。根據《大綱》要求、本單元學習重點和本文的特點,我擬定本課的學習重點是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而后者也是難點。

二、說教法:

本文作為朱自清的散文名作,尤其是語言方面有許多值得鑒賞的地方。個人認為本文教學宜在整體把握文章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鑒賞,使學生在掌握知識同時,培養(yǎng)其鑒賞散文的能力。

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是教學的主導,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師生之間的互動是很重要的`。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過程中來,通過自主學習、互相討論、探究學習內容等形式發(fā)展獨立閱讀的能力。

三、說目標:

1、知識目標:

(1)能通過感知全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2、能力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初步鑒賞散文的能力。

(2)培養(yǎng)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

3、德育目標:引導學生通過本文的學習培養(yǎng)健康的審美情趣。

四、說課時:

依照目標分為兩課時:

(1)第一課時引導學生通過感知全文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2)第二課時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五、說準備:

1、培養(yǎng)學生預習課文的習慣,布置預習內容。

2、準備好錄音機、錄音帶、學習目標小黑板。

六、說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采用開門見山直入課題方式有利于讓學生明確學習重點、對象及任務,使之有了明確的學習方向。

(二)、出示學習目標。

(三)、播放錄音,指導學生誦讀。

1、創(chuàng)設情景,引導學生通過誦讀感受作者心靈的律動,從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訓練學生用普通話流暢朗讀,落實《大綱》要求。

(四)、檢查預習情況。

1、交流作者生平、寫作背景等資料。

2、討論交流對課文內容的整體感知。

(1)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落實能力目標。

(2)同時也為落實知識目標作準備。

(五)先自主思考,再分組討論,限時作答。

調動學生參與,完成知識目標,落實能力目標。

(六)小結。

(七)布置作業(yè)。

思考并完成課后練習二、三,為下節(jié)課落實知識目標作準備。

第二課時:

(一)出示目標。

(二)引導誦讀,為德育目標作準備。

(三)檢查作業(yè),為落實知識目標作準備。

(四)引導學生結合課后練習討論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五)小結。

(六)總結全文,從結構、語言、意境等三方面審美賞析,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情趣。落實德育目標。

(七)布置作業(yè):預習新課。

荷塘月色教案設計篇二十

1.理解文中“我”與世界的關系。

2.揣摩文章典雅清麗、準確生動、富有韻味的語言,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1、通過指導學生誦讀,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

2、通過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幫助學生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提高學生語言的審美情趣。

預習學案

1.請多遍通讀全文

2.了解作者以及相關寫作背景

3、字音辨識

有人說文中寫了很多東西,而我看到了是作者與一方荷塘不斷博弈的心。在他的世界里,有荷塘,月色,有妻兒,有家鄉(xiāng)。

文中有哪些詞語能表達出“我”的心情?“我”之外的世界又呈現出怎樣的特點?請大家梳理分別概括地寫在下列表中。

我與妻兒(1)我與曲徑(2.3)我與荷塘和月色(4.5)

我與妻兒(10)我與家鄉(xiāng)(7-9)我與荷塘四周(6)

梳理我與世界的關系:對抗或融合)

“我與荷塘月色”是公認最美的段落,沒有直接描述“我”心情的語言,只有進入畫境后去揣摩作者的心情,王國維先生說:“一切景語皆情語?!边@幅淡雅、朦朧的荷香月色圖訴說著怎樣的情語呢。第四段請同學們讀一下,進入畫境(生讀)同學們的概括是否準確?我們一起再來學習。

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美麗的(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剛出浴的美人,又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順序)。微風過處,送來陣陣(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靜靜的(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分析:

再請一位同學讀一下。

下面老師為你們讀下第五段,同學們思考下,月光是無形的,作者是怎樣描繪它的呢?你最欣賞哪一處?注意畫出來談談你的感受。

第五段:(老師展示四處,第五處學生可以自己發(fā)揮選擇)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淌(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

2.薄薄的青霧飄(浮起)在荷塘里。

3.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浸(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

4.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ó嫞┰诤扇~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

5.自選

分析:

再來看“我”與世界的關系:對抗或融合。(后黑板上與前副黑板)因為融合,我們的文章表現手法有了融情于景,因為對抗,也就有了以樂景寫哀情,倍增其哀的樂景襯哀情。他對抗是因為“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心緒不寧,是家事?是國事?(結合背景,蔣介石叛變革命,百姓處在白色恐怖中,作為愛國民主戰(zhàn)士,他是非常苦悶彷徨,希望借一方荷塘尋求解脫),當作者已然把自己和周圍的景致融為一體了,心靈得到了極度自由的舒展,進入到一種渾然忘我的境界中去,然而這種臆想式的超然物外注定是短暫的,作為一個誓死不吃美國救濟糧的愛國知識分子,憂國憂民始終是他不能拋棄的情懷。所以這篇文章的文眼應該就是“頗不寧靜”.

小結:朱自清的散文之美,是有自己的個性特點的,有人曾將它概括為一個“清”字。我想,這個“清”字,不但指清秀、素雅的文字,恐怕清潔,純真的品質(板書主黑板)都包含在里面才是。

能夠徜徉于文字中的人是豐富而優(yōu)雅的儒者,能夠沉浸于美中的人是詩意棲居在這個世界上的智者!

朱自清先生很厲害。月色本無形,他卻能以荷塘為依托,化無形為有形,使我們眼前葉朦朧、花朦朧、香飄水溶溶。月色無處不在。宋徽宗也曾給畫師們出過一道考題“踏花歸來馬蹄香”,香氣如何表現呢?聰明的畫師畫的是,蝴蝶追逐馬蹄,蹁躚起舞?,F在,我想請同學們在下面詞語中任選一個,寫一段話,要求就是化無形為有形。這些詞語是“寒冷,孤獨,愁緒,愛”。

荷塘月色教案設計篇二十一

結合本單元的推薦閱讀,由學生自己向同學推薦自己所讀過的朱自清的散文,導入課文。

(1)布置學生課前利用網絡或者書籍查找朱自清的生平作品以及《荷塘月色》的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在課堂上進行交流,教師結合學生發(fā)言適當補充。

(2)整體感知:多媒體課、錄音帶或教師配樂范讀,指導學生反復朗讀,把握全文感情基調;學生自讀,邊讀邊作圈、點。

(1)引導學生在自讀的基礎上討論、交流,找出表明作者情感變化的語句,并歸納出作者情感變化的過程。

(2)明確作者情感變化的過程:頗不寧靜——尋寧靜——暫得寧靜——失寧靜。

本文寫到結尾,作者的心情其實并未平靜下來,為何他“心里頗不寧靜”呢?

學生討論,教師指導,可根據當時的背景和作者的經歷性格等分析,有多種原因,但要在文中找到根據。

(2)當你心情郁悶時如何排遣煩惱心情的?請你向朱自清推薦一種更好的排遣方法。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并記錄發(fā)言結果。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荷塘月色教案設計篇二十二

寫于1927年7月,那時作者在清華大學教書,文章里描寫的荷塘就在清華園。當時正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著中國大地。作者也處于苦悶彷徨中,他想投身革命,卻有太多的顧慮和猶豫;他選擇了逃避,卻又在矛盾中掙扎。在如此復雜的心緒之下,他借景抒情,寫出了這篇著名的《荷塘月色》。

文章一開頭就點出全文的“文眼”:“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彼虢栌魏商僚沤饪鄲灒谑亲髡邚囊婚_始就以獨處的心境創(chuàng)造出孤寂的氛圍,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文章有時直書胸臆,如第三自然段:

路上只有我一個人,背著手踱著。這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像今晚上,一個人在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作者可以不再逃避,直面自己的感覺,而這種感覺則是通過對周圍景色的描寫表現出來的?!拔覑蹮狒[,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看似矛盾其實卻并不矛盾,仔細想想,其實人大多都是這樣,在熱鬧中想冷靜,群居久了希望能獨處?!耙粋€人在……便覺是個自由的'人”他得到的是思想上的自由。“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這一句感情起了變化,先前是潛藏在心底很難傾吐的淡淡哀愁,這里流露出淡淡的喜悅,反映出作者不滿現實而又幻想超脫現實的心態(tài)。正是這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悅,給優(yōu)美的荷塘披上朦朧的輕紗,作者筆下的景也是淡雅、安謐、柔和的,做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文章更多的是把感情寄托于景色中。如“這是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是路寂寞還是人寂寞?不言而喻?!皹淇p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睂懢爸须[約透著淡淡的憂愁和壓抑。“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雖然是“熱鬧”,卻給人一種“鳥鳴山更幽”的感覺?!暗珶狒[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作者仍然擺脫不了綿綿的愁緒。

【本文地址:http://m.aiweibaby.com/zuowen/12382835.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