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心得體會是我們對自己在特定事件或經歷中得到的成果和經驗的一種總結。寫總結時要把握好篇幅和重點,不要過于啰嗦和冗長。以下是一些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心得體會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通過這些范文,能夠給你一些啟示和靈感,幫助你更好地寫出一篇優(yōu)秀的心得體會。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相信這些范文會對你有所幫助!
月亮與六便士的心得體會篇一
生活中有許多藝術作品都會給人們帶來深刻的啟發(fā)和思考。作家毛姆的小說《月亮和六便士》便是其中之一。這本書通過講述一個藝術家的人生故事,探討了許多重要的人生價值觀。讀完這本書后,我獲得了很多對人生和藝術的心得體會。
段二:人生的價值觀。
《月亮和六便士》通過主人公的經歷展現(xiàn)了人生的價值觀。從一開始的平凡到走出家庭、妻子和孩子的束縛,主人公梵高塔姆斯變成了一個追逐藝術、追求自由的旅行畫家。他拒絕了拜金主義和世俗觀念對他的束縛,選擇了追尋內心的真正激情。這展示了價值觀的重要性,通過尋找并追求自己真正的激情,我們才能夠過上有意義和滿足的人生。
段三:藝術的力量。
《月亮和六便士》也強調了藝術的力量。在主人公的藝術生涯中,他追求了自己的繪畫夢想,雖然在物質上并沒有取得很大的成功,但他的作品卻被人們廣泛認可。這源于他內心深處對藝術的熱愛和執(zhí)著追求。藝術的力量在于它能夠觸動人們的心靈,傳達出情感和思想的力量,影響著社會和個體的價值觀。通過這本書,我深刻感受到了藝術的魅力和能量。
段四:人性的探索。
在《月亮和六便士》中,毛姆通過主人公的經歷也展現(xiàn)了對人性的探索。主人公在尋找激情的過程中,遇到了各種各樣的人,從藝術家到妓女,從貴族到普通人,從他們身上他學到了許多關于人性的東西。他發(fā)現(xiàn),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激情和渴望,不同的人追求不同的價值觀和目標。這讓我明白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軌跡和選擇,我們應該尊重和理解他人的選擇,不要以自己的價值觀來評判他人。
段五:人生的真諦。
在《月亮和六便士》的結尾,主人公梵高塔姆斯最終病倒了,意識到了自己的終點。然而,他在生命中找到并追求了真正的激情和快樂,這才是他人生的真諦。通過這本書,我明白了人生的真諦不在于追求物質和世俗的成功,而在于找到并追求自己的內心真正的激情和快樂。只有做自己熱愛的事才是真正的幸福,而不是被外界的期望和價值觀所束縛。
總結:
通過閱讀《月亮和六便士》,我對人生和藝術有了更深的理解。人生的價值觀、藝術的力量、人性的探索,以及人生的真諦,這些都是我從這本書中獲得的心得體會。毛姆通過主人公的經歷將這些主題展示得淋漓盡致,給予讀者豐富的思考和啟發(fā)。我相信,只有在追尋自己真正激情的道路上,我們才能夠找到真正的幸福和滿足。
月亮與六便士的心得體會篇二
什么樣的書稱之為一本好書,那就是讀完能夠給予你觀點、引發(fā)你思考的腦洞書籍?!对铝僚c六便士》這本經典名著,當之無愧。
國本書故事簡介:。
銀行家查爾斯,人到中年,事業(yè)有成,為了追求內心隱秘的繪畫夢想,突然拋妻別子,棄家出走。去追尋自己虛無縹緲的畫畫夢想,在異國他鄉(xiāng),他貧病交加,對夢想?yún)s愈發(fā)堅定執(zhí)著。他說:我必須畫畫,就像溺水的人必須掙扎。
在經歷種種離奇遭遇后,他來到南太平洋的一座孤島,同當?shù)匾晃还媚锝Y婚生子,成功創(chuàng)作出一系列改寫現(xiàn)代藝術史的驚世杰作。就在此時,他被絕癥,與雙目失明擊倒,臨死之前,他囑咐妻子燒掉了他畫在墻壁.上的壁畫。
或“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痹铝粮吒咴谏?,是我們的理想。六便士是當時英國金額最少的錢,象征著我們生活。
人世漫長得轉瞬即逝,一些人為了生計疲于奔命,不知生活的意義何在,只為了得到更多的便士,買了車房,上個班,平平淡淡的過完--生,來這世上走一遭罷了。而這些人唯一存在的價值就是作為蕓蕓眾生中的--個螻蟻,一-個真正的動物,維系生態(tài)秩序,庸碌的走下去。
我不想謀生,我想生活。人生充滿著很多的哲學與道理。讀完本書我不經問自己幾個問題:。
1.我是誰?從哪里來?要到那里去?
2.我活著的意義是什么嗎?生活的意義是什么?
3我平凡、平庸嗎?
4踏踏實實的小日子過一-生會平淡無趣嗎?
5我的人生還有什么可能呢?
6我的理想是什么呢?該怎么去實現(xiàn)呢?7我該怎么充實與豐富自己的生活?
藝術來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文章主張我們鼓起勇氣去追尋更有價值的人生,不要平凡的泯于眾生。但普通的生活其實與理想是可以相容的,我們生活在這個大潮流的體系下,我們可能會抱怨,我們也可以在體系的規(guī)則下,找到自己的幸福與快樂。我們不是查爾斯,沒有辦法都有極高的天;賦,成為一個非常成功且?guī)Ыo人們影響的一個人。我想說的是:找到一個喜歡的人,一份喜歡的職業(yè),一個熱愛的興趣,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然后讓自己的生活充實有趣這便是我所想的最大的理想.了。
胡適曾說:“生命本沒有意義,你要能給它什么意義,它就有什么樣的意義?!泵總€人實現(xiàn)自己心中的理想,才是價值的體現(xiàn)。無關大小、無關意義、無關平庸、無關影響。
干什么都是好的,但要干出個樣子來!
月亮與六便士的心得體會篇三
這本書我花了整整三個月的時間去看完,不過我在前兩個月加三星期都在劃水,在最后一個星期的時候才靜下心把這書看完。不得不承認自己在閱讀前期有一種朦朦朧朧的感覺,也許是因為自己真的不懂什么英國幽默又或者自己思維層次還不夠深,無法將書里面兩種甚至多種的價值觀有很好的區(qū)分,導致前期后期出現(xiàn)了一種云里霧里的感覺。不過在知乎里面也有看很多人對于這本書的分析,勉勉強強也能梳理一點東西。
一、愛情。
關于愛情,我就不提斯特克里蘭這個無情的人了,即使他在我下面文字中會有些許描述,但是在語言鏡頭中,下面的主角不是他。斯特克利蘭一生大概有三位女子,三段情,而在我看來前兩位愛的并不是斯特克里蘭這一個人,她們愛的更多是自己。特別是第一任,愛的就是她的幻想,一旦軌道偏移,就想著去改變真人,這是一件特別可笑的事情。愛一個人更多的是包容,不僅能包容好的也能包容壞的,像是愛塔一樣,不去過多打擾,給足了彼此空間,讓愛的那個人活得更像他自己。在看知乎的時候看到了這樣一句話,覺得特別有道理:
感情易在日久生情,難在小心經營。
有感覺無感情,最終不過是,開始時,適逢其會,分開時,天各一方。(第一任)。
有感情無感覺,最終不過是,在一起時心意難平,分開時又決議難定。(第二任)。
這也是為什么斯特克里蘭在面對愛塔懇求——留下在他身邊照顧,他會心軟。文中這樣描述:
“如果別人選擇離開,讓他們走好了,可是我不會離開你的,你是我的男人,我是你的女人,如果你離開了我,我會吊死在屋后的那棵大樹上,我對上帝發(fā)誓,我說到做到?!?/p>
“你是我的男人,我是你的女人,無論你去哪,我都跟著你。”
片刻之間,斯特克里蘭的鐵石心腸被動搖和軟化,眼睛里含著淚,慢慢地順著臉頰流下……。
二、夢想無高低貴賤。
有的人想一生順順遂遂,偏安一隅而知足常樂;有的人想突破自我,渴望直面生活的崎嶇。兩種生活,兩種不同的價值觀,是兩種不同的選擇,無好無壞。做自己想做的人,過自己想過的生活,無人能去評判是非。
生活有許許多多的意難平,如果自己能在20歲前、(30歲40歲都沒有問題)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想要過怎么樣的生活,想要成為怎么樣的人,能像斯特克里蘭那樣灑脫其實真的就夠了。與其碌碌終身,不如活著像他一樣明明白白。當然不是所有人都能成為他,這也是他的偉大之處。
他的勇氣,“包含著對自己一直道德體系的拋棄,包含對他們責任的否定,包含對別人傷害的不屑(這是我不喜歡他的一點),這種內心的糾結,遠遠大于了物質的貧瘠。”
三、對于夢想的態(tài)度。
之前在打辯論賽的時候,因為沒有對夢想進行深入解刨而輸?shù)袅吮荣?。師兄說的很對,夢想是可以讓自己舍棄生命去追求的一個渴望,窮極一生都要去弄懂的,去實現(xiàn)的東西。像斯特克里蘭在畫畫這個“魔鬼”的驅動下,舍棄手中的六便士,逃離英國,去巴黎追尋他的白月光。沒錯在追尋的過程中,是痛苦的,因為我們的努力無法可視化,我們無法得知我們已經走到了哪一步,所以我們才會說要放棄。但是我們忽視了一點,我們是因為熱愛所以才要追逐它,當我們投入這件事的時候,已經得到了最大的報酬,能否被認可,收入是否同努力成正比都已經不重要了。
這讀書筆記還真是草草收筆,只能說自己真的很弱,無法將心里面想要表達的說出來。其實這本書是我打完辯論后看完的,最后一場我是替別人上的,只有兩天時間準備,關于夢想的?,F(xiàn)在就挺后悔當初沒有提早看完這本書吧,始終意難平,不過現(xiàn)在也挺好繼續(xù)加油吧。
月亮與六便士的心得體會篇四
《月亮與六便士》這是一個關于離開的故事,離開自己的生活,離開一切,去尋找內心深處的理想。
斯特里克蘭德的性格特質是什么呢?近乎自私的愛自己。這里說的愛自己不是說他因為愛自己,而讓自己的生活里充滿鮮花一樣的色彩,彩霞一般的絢爛,他不熱衷修飾自己,也不熱衷養(yǎng)生。他這種近乎自私的愛自己,是他愛自己的理想。也是世人詬病的地方,為了理想拋妻棄子。
開始過離群索居的生活之后,他不修邊幅到了極致,不事勞作,也沒有金錢。有一回因為饑餓,快要在昏暗的小閣樓死去——他降低生活水平,以一種完全不在乎生活水平的高度精神純度來追求自己的畫畫理想。
四十歲之前他有工作,有家庭。過著與常人一致的生活。四十歲以后他突然離開生活軌道,誰也不認識,他只認識內心的渴——成為一個畫家。對與錯?誰又說的清呢。希臘神殿的銘文“認識你自己”,認識自己之后我們才會從容不迫的選擇自己的生活,而不是依靠外界的標準或是他人的希望。
幸運的是,他是蕓蕓眾生里,認識到自己的人,最后他在繪畫上也取得了成就,畫完了內心的渴望后,他讓他的女伴將那副壁畫付之一炬,多么悲壯,那一場火把背負在他內心里的理想之石卸下了。
不幸的是,他背叛了他的家庭。每個人都會去同情他的妻子,去譴責男主人翁。所以他的妻子,最好的方法就是將他的所有東西都付之一炬,把背負在她內心里的失望,被拋棄,譴責通通卸下,做個明智的人。
中國有一句老話:高手在民間,說的是一些有著高超技藝卻鮮為人知的群體。斯特里克蘭德就是這樣的高手,在世前他的畫不被人賞識。直到死去,他被人熟知。繪畫就是為了功成名就嗎?答案是否定的,所以它死去后沒有遺憾,只有滿足。遺憾的人不是梵高,不是千里馬。而是我們讀者的心——總覺得有才華的人,一定要配上寶馬香車。
追求藝術(無論什么),總得是要有所犧牲的。讀文學書籍,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世界上的好壞的界限是模糊的??戳恕对铝僚c六便士》你還會對他的拋棄家庭做出什么樣的評判呢?文學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理由,他告訴我們切忌絕對,告訴我們世界的模樣,人性的模樣。一件事的展現(xiàn)的表象背后是有成因的,只要我們愿意去感受,那么我們就可以避免偏見盲從與庸俗。追求沒有正誤之分,無論是物質還是精神,重要的是明白自己想要什么,還是希臘的銘文:認識你自己。也是讓我去審視自己的一句話。
月亮與六便士的心得體會篇五
月亮與六便士是英國作家毛姆的一部成名作品,通過講述一個主人公在尋求藝術追求與財富得失之間的心路歷程,探討了許多人生的重要問題。這其中包括對人性的觀察、對人生意義的思考以及對藝術和社會關系的思考。閱讀《月亮與六便士》后,我深感毛姆的洞察力和思想深度。以下是我對《月亮與六便士》的心得體會。
首先,本書引發(fā)了我對人性的思考。主人公塔芙奧爾·斯特雷特是一個擁有美滿家庭和成功事業(yè)的商人,然而,他內心深處對藝術抱有巨大的熱愛。通過和畫家戈謝成為朋友,并最終追隨他的腳步,斯特雷特選擇放棄物質安穩(wěn)的生活,追求內心的激情。這引發(fā)了我對追求夢想和當下生活之間的矛盾思考。斯特雷特放棄了物質財富和家庭的支持,選擇了一種貧困而疏離的藝術生活。他的選擇讓我想起了某種程度上我自己對物質與夢想的取舍,讓我不禁思考,我們是否可以通過追求內心的激情而實現(xiàn)人生的意義。
其次,本書也引發(fā)了我對人生意義的思考。在斯特雷特的一生中,他通過對藝術的追求,真正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意義。他通過畫畫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獲得了內心的平靜和滿足。而對比之下,斯特雷特的物質擁有并沒有帶給他真正的快樂和滿足感。這讓我聯(lián)想到自己的生活,我們追求財富和物質的同時,是否也應該思考生活的真正意義是什么?我認為,在金錢和物質背后,追求內心的滿足和激情才是真正的意義所在。
其次,本書也讓我對藝術和社會關系進行了深入的反思。斯特雷特的追求藝術的行徑被周圍的人看作是瘋狂和不理智,甚至他的家人和朋友都不能理解他的選擇。然而,斯特雷特并沒有被這種異樣的眼光擊倒,他堅定地追求著自己的夢想。這給予了我一種啟示,即追求藝術是一種與眾不同、有時是孤獨的選擇,但卻是一種對真實自我的追求。無論是斯特雷特還是戈謝,他們對藝術的忠誠讓我對自己的職業(yè)選擇和人生追求產生了新的思考。
最后,本書也幫助我深入理解了藝術的力量。在斯特雷特最終的境地中,他通過畫畫來達到一種獨特的滿足感和自我辯護。這讓我聯(lián)想到一些藝術家,無論是畫家、音樂家還是作家,他們通過創(chuàng)作來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同時也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情感。藝術的力量不僅在于給予創(chuàng)作者滿足感,還在于能夠觸動觀眾的心靈。閱讀《月亮與六便士》讓我對藝術的力量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贊賞。
總而言之,閱讀《月亮與六便士》給了我許多的心得體會。通過對人性的思考、對人生意義的思索以及對藝術和社會關系的探討,我意識到追尋內心的激情和追求藝術的重要性。書中的塔芙奧爾·斯特雷特在我心中成為了一個強烈而值得敬佩的人物,他的故事也成為了我在人生追求中的借鑒和啟示。通過閱讀《月亮與六便士》,我明白了物質與夢想的取舍、生活的真正意義、藝術和社會關系的復雜性,以及藝術的力量。這些都成為了我思考和發(fā)展的重要思想。
月亮與六便士的心得體會篇六
作為老師,也要抽出時間及時的給自己補充能量,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慢慢的成長與進步。前兩天一個好朋友推薦讓我看看《月亮與六便士》這本書,說這本書特別好看。正好自己去逛書店的時候碰到了這邊書,所以買來看一下,看完之后感觸還是很大的。
小說的主要情節(jié)時主人查爾斯作為一個股票的經紀人,家中有賢惠的妻子,有兒有女,但是突然有一天他突然消失了,只是因為他心中燃燒的沒有泯滅的火苗,他對畫畫的摯愛,他要去追逐自己的夢想。這時突然讓我想到了一句話,沒有錢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夢想自己碌碌無為的度過一生。
所有人都會以為追逐夢想的道路非常美好,道路處處有驚喜,其實并不然,在追逐夢想的道路上會有荊棘,會有坎坷,這種夢想的追逐也不是喊幾句口號,而是腳踏實地的去自我實踐。這讓我想到了自己在大學時間的那一些渾渾噩噩的怎么去度過自己的時光的,在大四的時候,我暗下決心自己要考研,每天嘴上喊著自己的口號,別人出去玩自己就在圖書館學習,其實捫心自問當時自己身在圖書館,其實自己的心早就不知道飛到哪里去了,自己說著要追逐夢想,但是在自己實踐操作的時候并沒有自己下功夫,沒有去披荊斬棘的為自己的目標奮斗,夢想就離我越來越遠了。
夢想的實現(xiàn),肯定是要經歷一定的苦難之后才會開出勝利之花,正如查爾斯,在追逐自己做畫家的路上,先是經歷了生活的窘迫,五年之后身體上的疾病纏身加上心理上的挫敗感使他奄奄一息,這樣的挫折與苦難并沒有你使他回歸自己的舒適生活,仍然堅持著自己心中的那個小小的夢想,后來他又被流放到了太平洋上的一個小島上,還與一個土著的女人結了婚,但是后來又不幸的患上了麻風,致使雙目失明,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他卻畫出來了盛世之作。
看完這本小說,心情很復雜,不知道怎么評價他的功過,在自己離開家的那一刻,拋棄了自己的孩子與妻子,但是為了追逐自己的夢想,但是那種鐵石心腸,我相信在生活中我是無法喜歡上這樣的一個人的,縱使他多有才華。但是又想到了心中有夢想,到哪里都是遠方,為了追求真理,為了追尋自己心中的那簇火苗,堅定不移。
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外面飄著雪花,我想到了很多,想到那些為自己的目標堅定不移的偉人,想到了改變中國落后面貌一個個有目標的人,想到了原來自己,反思現(xiàn)在的自己。
捫心自問,安于現(xiàn)狀與追逐夢想,你會選擇哪個?
月亮與六便士的心得體會篇七
人生注重時序,閱讀有時也是這樣。
幾年前,我讀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覺得這是一本好書,于是碰上愛好閱讀的朋友就推薦它。我對這本書的喜愛多少與當時的處境以及心境有關。那時的我有迫切想要達成的目標,但卻受各方條件的限制,常有身不由己的感慨??吹叫≌f中的主人公,恣意“任性”,對人之常情的東西嗤之以鼻,這正是我個性中缺失的東西,于是乎對主人公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月亮與六便士》是英國作家毛姆以法國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為原型創(chuàng)作的一部小說。天才畫家跌宕起伏的人生與放蕩不羈的個性令人心向往之,同時也會心生難以望其項背之感。
和《月亮與六便士》不同,毛姆在《刀鋒》中刻畫了一個普通的美國人拉里。拉里身上既有獨特個性,又有一種謙和感。就整個故事情節(jié)來看,我更喜歡《月亮與六便士》,它的筆墨集中于主角,情節(jié)更緊湊,故事感更強?!兜朵h》中多條故事線交錯,除了主人公外,書中涉及的其他角色的命運走向都有較為詳盡的始末交代。這些部分對那些耐心不足的讀者來說,應該會覺得有些“拖沓”。但《刀鋒》中刻畫的主人公拉里的人物形象,我非常喜歡,他不像《月亮與六便士》中的思特里克蘭德那么冷酷、尖刻到令人難以理解;拉里非常富有同情心,為人謙和、誠摯且實在。像他這樣的一個人,無論成為誰的朋友,都會令對方感到榮幸。
《刀鋒》與《月亮與六便士》都出自毛姆之手,兩者有一些相似之處。它們的敘述角度一致,都是第三者敘事:敘述者兼作故事的講述者和半?yún)⑴c者。讀完《月亮與六便士》,再去看《刀鋒》中設置的“懸念”,其實已然毫無懸念感。你會發(fā)現(xiàn)這又是一個男人跳出別人為自己設定的人生路徑,奔赴自己預想的人生旅途的故事。拉里這個剛從戰(zhàn)場上退役的美國青年,不想投入工作,與美麗的未婚妻解除了婚約,想去流浪人生。他的想法在周圍那些有身份的人看來,是在作賤自己、糟蹋時光。他們認為拉里患上了戰(zhàn)后創(chuàng)傷后遺癥,才會產生流浪巴黎的荒誕想法。未婚妻以為他是一時興起,沒想到他早已打定了主意,并不打算回頭。拉里靠著微薄的收入,四處流浪,到各地尋找何為人生、人生為何的答案。他始終沒有找到一個清晰明確的答案,但在印度獲得了內心的愉悅,打開了新的生活視角。我們生活中出現(xiàn)拉里這樣的人,多數(shù)人會把他叫做瘋子,他不要過體面人的生活,非要到處吃苦,找罪受,很難理解這樣的人。但也會有少數(shù)人將他稱作理想主義的踐行者,把這個眾人視為平庸之徒的人喚作傳奇;因為他聽到內心的呼喚,就像虔誠的信徒獲得上天的啟示那樣刻不容緩地尋找朝圣之路。拉里究竟是傳奇還是瘋子,取決與人們對生活的定義以及對功成名就的看法。
拉里和本書中的另一個人物艾略特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前者不受名利的誘惑,放棄自己的身份地位和錢財,去追尋何為人生的宏大命題;后者有修養(yǎng)、智慧,儀表堂堂、資產豐厚卻一生癡迷于上流社會的交往活動,在宴會與請?zhí)g庸庸碌碌。關于個體如何存在以及社會在個體生活中扮演怎樣的角色,這將是人類無法徹底解答的難題,讀幾本哲學書籍有時候能緩解一下思考這些難題引發(fā)的頭疼癥,但是不深入生活,不找到自己的人生智慧,就只能哀嘆生活索然無味,人生缺少靚麗風景。多彩的生活需要強有力的世界觀來支撐,以此來構架起一個人的信仰世界,給他生命的信念、生活的力量。
人可以從閱讀中品嘗人生百態(tài),有時也需要從內心的呼喚出發(fā)用腳丈量大地。盡管我沒法去過流浪人間的生活,但我盡量讓精神世界處于流浪狀態(tài)。人說要安居樂業(yè),我漫浪的腦袋里常常浮現(xiàn)的是漂泊四海。
雖然我難以成為拉里和思特里克蘭德,但是非常欽佩他們有出走半生的勇氣。
月亮與六便士的心得體會篇八
選擇此書,因為它被世人認可。
經過時間檢驗仍被稱贊的書,就仿佛一個被人敬仰的人,面對被人敬仰的人和不足一提的人,心境肯定會不同——你會不由自主帶一些崇拜、信任、緊張、莊重。
讀此書比讀其它書更慢,因為我會更多的回讀、記錄、思考。
才看到序言,我就有好多想說的話??吹健袄硐肱c現(xiàn)實、藝術與生活、社會與自我”,我忽然感到,以前自己說理想與現(xiàn)實不相容,只是指工作與興趣不相符,時間受工作占用,不自由。如今看來,這是何等膚淺?不工作只做自己想做的事,不是不可能,甚至唾手可得,但很多人,往往在此上要加一個衣食富足。
看到“愛的虛幻與真實”,我想到:我愛過,那種受內心驅使的愛過,可我認為,那是一種淪陷,并不長久。愛情,只是生活中的小部分。
看到“這正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心聲:當你完成了最偉大的作品,它便離你而去,因為藝術的最高訴求并非任何實體,而是那遙不可及的精神的涅槃。”我想:閱讀的過程,是打開牢籠的過程,請別害怕,被黑暗中的人所懼怕的光明。
看到“這種人的‘偉大’來源于他們的地位,而非品質”、“崇拜者的奉迎和批評者的藐視也許沒什么兩樣”、“藝術是情感的體現(xiàn),情之所至,人人都能夠理解”、“我承認這種生活的社會價值,我也看到它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有一種強烈的沖動,渴望一種桀驁不馴的旅程。這樣的安逸,讓我恐懼?!薄ⅰ耙艺f,他們的學識有余,涵養(yǎng)不足?!?、“他們的激情蒼白無力,他們的夢想枯燥乏味。”、“文明踐行一種奇怪的才智:他們把短暫的生命,浪費在瑣碎的事物上”……我就會反思自己。
可是,這些反思似乎并不深刻,看完書隔了三天我來寫此篇讀后感或者叫做讀書筆記的東西,我不知道自己想寫些什么。
作者圍繞著主人翁斯特里克蘭,寫了他前后兩種不同性格所造成的幾乎完全對立的人生。
第一種,是普通人的生活寫照:做著一份普通的工作,與妻子過著平淡如水的生活,并和可愛的孩子生活在一起,看上去是那么符合世俗意義的幸福。
第二種,從斯特里克蘭選擇不告而別開始,仿佛一聲令下,他變?yōu)榱艘粋€絕對冷漠、決絕、固執(zhí)的人。他只活在精神世界里,仿佛有創(chuàng)造美——畫出杰作——的使命。他不需要憐憫,不需要贊美,他不為曾經的家人有半分煩惱和后悔,更不為陌生女人的誘惑而心動。世人的欲望也好,煩惱也罷,對他來說都不存在。他只管畫畫,吃不飽穿不暖生病都不算什么,只要餓不死可以繼續(xù)畫就好。這樣的狀態(tài),很是極端,也可稱為純粹吧。純粹的理想,純粹的想創(chuàng)造美。
而現(xiàn)實社會,講究規(guī)矩,講究名譽,講究吃喝,所以他們眼里的斯特里克蘭,令人討厭。不禮貌、臟兮兮、沒錢沒地位,畫的畫也不被理解,所以他被人嘲笑,被人厭惡。
可在他眼里,世人都是愚蠢的人,他們的一切舉動他都不放眼里。
他和世界是對立的。這樣的他,在到達他最后故去的那座小島后,不被懷疑,不被嘲笑,大家懂得給彼此空間,懂得“存異”,他甚至還娶了一個當?shù)赝林水斃掀?,生了孩子,過著簡單愜意的日子。那個土著女人,她長得漂亮,潔身自好,不在乎形式,她也不在乎斯特里克蘭是否有錢,是否帥氣,是否顯得彬彬有禮,她愛的是沒有任何裝飾的他。在主人翁得了麻風病以后,她依然能做到不離不棄,這是絕大多數(shù)人都無法做到的。為此,斯特里克蘭的晚年便沒有那般悲涼,但就算沒有土著女人,恐怕他也不會覺得自己可憐。
直到斯特里克蘭去世后,他原本并不被世人看好的畫成了珍寶。而他最珍貴的一副巨作——畫在他在島上屋子里的杰作,他命令他的土著女人在他死后將之付之一炬。
說實話,我不明白作者究竟想表達什么,而內容讓我感到的東西也太多了。
比如:作者能塑造出此人,一方面他是參照了畫家高更的生平,一方面肯定融入了他自己對現(xiàn)實對理想的思考。他的內心是否住著兩個斯特里克蘭?而這讓我看到,我的想法——認為作者刻畫的人物一定會帶著自己的影子——其實是我思想的限制。作者或許只是為了塑造一個對立的人,用他的生平,來表達他對“真正的美”的認識,對生活的矛盾的剖析。
比如:想成為一個畫家,或者一個其它領域的藝術家,他所要承受的往往很多:生存對金錢的所需,不愿對社會妥協(xié)而遭受委屈和鄙視;被懷疑、質疑、取笑。走在思想前沿的人,走在創(chuàng)造美的道路上的人,是和世俗的人的很多做法必定背道而馳的,而這種背道而馳的局面,不是選擇而來,也不是堅持就能渡過,那是發(fā)自內心的,被灌了不得不如此的魔咒。
比如:斯特里克蘭的畫被嘲笑,但是,卻有一個火眼睛睛的人認出他的不平凡。這個人是一個平庸的畫家,他自己沒有能力畫出杰作,但他卻懂得“真正的美”,并用自己的方式盡可能的去照顧主人翁,哪怕主人翁斯特里克蘭睡了他的女人,搶走了他女人的芳心給他來帶巨大的痛苦,他也依然不恨他,依然要保全斯特里克蘭,因為他相信他可以畫出舉世震驚的杰作。每個人似乎都有自己的天命,每個人完成使命的形式不一樣。有的人如斯特里克蘭這般,但這是極少數(shù),而這類人追求的東西,是凡人輕易體會不到的,若要體會,要體驗他所體驗過的那些痛苦與煎熬。有的人如這個平庸的畫家,他的使命可能不是創(chuàng)造,而是發(fā)現(xiàn),是成全。
比如:雖然作者寫斯特里克蘭冷漠,但那也是在社會的鏡子下顯示的樣子;社會的鏡子是否毫無偏差呢?顯然不是。他到小島以后的生活,充滿寧靜,只為遵循內心的向往;這樣的選擇,需要的不僅是勇氣,還要有智慧,有發(fā)自內心的向往。這樣的人,或許在世人眼里是冷漠的,是可惡的,甚至是可憐的。然而,這樣的人生,卻同樣讓我覺得是值得敬佩的。那種自由,是很多人高不可攀的。
比如:文中提到的一個優(yōu)秀醫(yī)生,在一次去往斯特里克蘭所居住的那座小島后,仿佛找到了自己內心的向往,于是毅然決然放棄了自己高俸祿的工作。人們?yōu)樗械酵锵?,覺得他傻。這是為什么,一個人追求自己內心喜歡的東西,就是傻?就是可笑?就有一百種理由可以來嘲笑他!
對待地位不足自己的人,對待看上去頗為寒酸的人,人們異常冷漠。本書剖析了現(xiàn)實生活中太多的問題。
而我只愿自己,做內心想做的事,不要成為金錢的奴隸,不要在乎別人的贊揚或潑的冷水。
只此短暫的一生,何須去奉承,何須去解釋。
月亮與六便士的心得體會篇九
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里,我們都只是滾滾向前的時代浪潮里微不足道的一員,我們疲于生計,日復一日的重復著索然無味的生活。
我初讀這本書的時候,覺得主人公是個瘋子,他不僅放棄了體面的工作,還拋棄了自己的妻兒,而這僅僅只是因為他頭腦中突然冒出的一個荒誕的想法。但是現(xiàn)在我卻認為斯特里克蘭德是一位勇敢的人,在眾人都只看見滿地的六便士時,斯特里克蘭德卻抬頭看見了自己的月光,為此他拋下一切不停的流浪,最終流浪到了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用畫筆譜寫了自己光輝燦爛的生命。
日復一日的枯燥生活漸漸磨平了我們對于這個世界的耐心,我們不再對安穩(wěn)生活以外的東西產生興趣,我們慢慢地成為了一個個只會賺錢的機器,沒有思想,沒有靈魂。但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也許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曾有過那樣一輪明月,那樣一方田野,但未必人人都會有像斯特里克蘭德那樣放棄一切重新開始的勇氣。
也許只是我們心中某一時刻突然冒出的想法,也許我們會覺得它很荒誕,但是人的一生總要為了自己而活著,為了自己心中所想瘋狂一次又如何,愿所有人都能充滿著激情去對待生活。我希望我們所有人都能夠抬頭看見自己的明月光。
月亮與六便士的心得體會篇十
每個人曾經的內心或多或少的都存在這樣的一塊凈土??墒俏覀冮_始長大,開始成熟。我們學會了,也試圖與這個社會妥協(xié)求生。萬物豐富著我們的日常生活,卻又日益對比出內心的某種匱乏。又或者是吃飽肚子之后,我們更想去追尋一種幸福感。“幸福感”“歸屬感”是每個人中最無價的珍寶。
“理想國”就是我們意識還沒有與這個社會碰撞之前的自我“真理”,我們愿意為之傾身而為。直到這個世界有了羈絆,這個“國”,那些我們無處安放的靈魂碎片,被自己驅逐。被現(xiàn)實世界打磨而下的精魄,逐漸的成為我們最神圣的秘密。那種自我純粹感,像是力量的源泉一樣。
“靈”與“肉”,就是看似矛盾的維度。而人活著不只是是為了更好的吃飽肚子。
最近聽了吳伯凡的課,課程的名字叫做“認知里的《月亮與六便士》”。
《月亮與六便士》的人物模型就是畫家高更,就是那位與梵高情投意合,又因為個人性格和對繪畫理解的矛盾徹底決裂了的畫家。梵高更是因此割掉了一只自己的耳朵。和創(chuàng)作了那一張只放有一只蠟燭的椅子。
小說里面的高更也是:“生于畫,死于畫,又融入了畫?!?/p>
人們總說,藝術家的世界是深晦難懂的。作為人,“肉”的維度,我們都是一樣。而這種“”難懂“”可能就代表人與人之間“靈”的維度差異。于是“靈與肉”的維度決定了我們人與人的不同。
而你同樣不能去說“靈”一定高尚于“肉”,而肉、“肉”一定現(xiàn)實于“靈”。陷入某種對比的.思想之后,就很容易產生一種一緯度的思想模式,而無論你的思想模型有多完善,只要是模式緯度上無法展開,那依然是殘缺的。
譬如如果太過追求“肉”那將會把生活變成一句只能追求身體快感的“行尸走肉”,而太多的追求“靈”那就將變成,完全不切實際的空想主義。所以讓一件事情獲得更有價值的意義那么就是緯度上完善,很多時候我們稱這種完善叫做“矛盾”,又如周國平說的“矛盾,就是智慧?!蹦敲淳褪巧囊饬x吧。
我們不能只是兩眼頂著月亮,而忘記了腳邊的六便士?;蛟S這就是一名作家,有一篇故事把一個道理,一種觀點,一個思維模式。表達的更加透徹的方法。而月亮與六便士,就是人生緯度“靈與肉”的追求。
生活不會總是一帆風順。記得人民日報里面的一句話,真正的勇士就是知道這個世界的殘酷依然勇敢面對人生。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熱愛生活。
腳踏實地,仰望天空,就是對于生活最最熱愛的態(tài)度。
月亮與六便士的心得體會篇十一
《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國作家威廉·薩姆賽特·毛姆的經典之作,書名取自毛姆另一部作品《人性的枷鎖》的一篇評論,評論寫道“主人公菲利普像所有年輕人一樣,終日仰望月亮,卻沒有看到腳下的六便士”。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則是現(xiàn)實的代表。毛姆覺得這個說法挺有意思,就用作了本書書名。
本書情節(jié)取材于法國后印象派畫家高更的生平。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德原本是位證券經紀人,擁有溫柔的妻子、乖巧的兒女和成功的事業(yè)。但是人到中年之后,內心中對曾經的繪畫夢想的追求越發(fā)強烈。他極度渴望成為一個畫家,就像被魔鬼附身一般。于是他決然地放棄已經擁有的平淡幸福的生活,拋妻棄子去巴黎追求繪畫的理想。在異國他鄉(xiāng),他不僅肉體上承受著貧窮和饑寒,而且為了尋找不同尋常的繪畫手法,在精神上亦承受著痛苦折磨。在生活中他性格冷漠、偏執(zhí)自私,然而在藝術的道路上他擁有極大的熱情,完全追尋自我,堅持自己獨特的作畫風格。在經歷了一次又一次離奇的遭遇后,主人公離開了文明的世界,來到與世隔絕的塔希提島上。在這個寧靜又質樸的小島上他和當?shù)氐耐林油樱瑒?chuàng)作出一幅又一幅震驚后世的不朽之作。
讀完這本書后,我對書中幾個人物的故事印象深刻。他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在作者的筆下鮮活而脆弱。
一、施特略夫——尊嚴和愛情的較量。
施特略夫是書中一個令人唏噓的人物。他說過:“我愛她遠遠超過愛我自己,我覺得,在愛情的事情上如果考慮起自尊心來,那只能有一個原因:實際上你還是最愛自己?!笔┨芈苑蚴且粋€人人都期待擁有的好朋友、熱心腸的大好人。但是對待妻子這樣一個他意外得到的美麗尤物,他卻卑微到塵埃。他對于妻子過分地討好,甚至使他散發(fā)出低賤的氣質。然而他的妻子最終還是背叛了他,在施特略夫的懦弱性格的對照下,斯特里克蘭德的霸道和原始的雄性氣質的呈現(xiàn),征服了這個外表文明,內心原始的女人。
施特略夫無疑是善良的,但是他不明白的是,并不是一味的寬容和放下尊嚴就是愛。尊嚴在這里并不能和愛情成反比,不是低到塵埃里面愛情就能開出花朵,在尋找愛情的道路上,我們應當了解自己,保持尊嚴。
二、斯特里克蘭德太太——愛情和理想的較量。
“如果他為了另一個女人離開你,你是可以寬恕他的,但是如果他是為了理想離開你,你就不能了對不對?因為你認為前者是對手,可是和后者較量起來就無能為力了”。這是文中的“我”對斯特里克蘭德太太解析其丈夫離家出走的原因,一針見血、絲毫不給對方留情面,這甚至是對愛情的一種赤裸的羞辱——是的我愛你,但是我更愛我自己。
通常人們討論的都是愛情和面包的較量,一面是心靈所向,另一面又是生存必須。但是或許我們沒有想到的'是,在這二者之外還有更加強大、不能令人拒絕的選擇,那就是去追求自己的理想。這是一種更加抽象、存在更多不確定性的東西,它讓人充滿好奇,想要去征服。在這些人看來,錢沒有了還可以再賺,愛情沒有了還可以再追求,但是如果失去了追尋內心那份執(zhí)著的勇氣,將永遠不能成為自己想成為的那個人,而成了“不得不”成為的人。
三、斯特里克蘭德——理想和現(xiàn)實的較量。
斯特里克蘭德先生尋找到了自己的理想,找到了那個擁有茂密的植物,永遠蔚藍的天空,慷慨的大自然和簡樸的生活的小島。與我國詩人陶淵明類似,他們的志向都是隱居山林,寄情山水。陶公不喜現(xiàn)實渾濁之風,于是歸田園居;斯特里克蘭德不愿受生活的束縛,只想用畫筆表達自己。但是陶公并沒有將與山水為伴的生活堅持一生,當朝廷再次向他遞出請?zhí)?,他放棄了自在隨性的生活,而投入紛擾繁瑣的現(xiàn)實之中,那是因為在陶公心中心系天下的想法從來沒有消失過。而斯特里克蘭德最終在這個美麗迷人的小島上,用一場平庸而又窘迫的死亡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這是現(xiàn)實給斯特里克蘭德最后的無情抽打。
其實不論是小說還是生活,理想和現(xiàn)實從來都不能割裂。理想升華于現(xiàn)實,然而又必須歸于現(xiàn)實??梢詥枂栕约?,到底想要的是什么,如果是平淡舒適的生活,這本身不值得羞愧。因為可恥的不是生活本身,而是你做了違心的選擇還心虛地為自己辯護。如果不愿放棄心中的不甘,不愿折服于這枯燥乏味的生活,那么引用書中的一句話“滿地的六便士,只有他抬起頭才看得見月亮”,用高曉松的歌詞來說就是:“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
月亮與六便士的心得體會篇十二
最近我看了一本標題很好聽的書,叫做《月亮與六便士》。
起初看《月亮與六便士》,并不覺被那開頭的故事所吸引,只是翻到故事的最后,幡然醒悟自己早已旁人的角度走入了斯朱蘭的夢境,追尋著自己的夢想,永不停歇的腳步,不論世事如何,只做唯一的自己。幸福的童話當中總是有一座漂亮的房子,一個愛人,一雙兒女,最后的斯朱蘭也是達到了他自己的童話,也許是幻化成墻上畫作中一角走入仙境罷了。每一任被他所拋棄的妻子,只是奔跑追尋月亮路途中,從口袋里跌落出來的便士而已,蛻去的是肉體,而終究留下的是靈魂。時間流傳最久的不是任何固化的物質,而是永久的精神。
月亮與六便士的心得體會篇十三
在這個暑假之中,我讀了英國作家威廉毛姆的代表作之一月亮和六便士。
該書的創(chuàng)作背景是20世紀初的英國,主角斯特里原本是一名證券經紀人,生活條件優(yōu)越,還有著幸福美滿的家庭,可就在一夜之間,他下定主意,辭職去了巴黎,住在破舊的閣樓之上,最終為了畫畫而拋棄了自己所有的一切,不管他人如何勸說,他仍是一意孤行,盡管如此,他受到了許多各種各樣的非議,但這并沒有使他放棄畫畫,最終他雖然沒有獲得事業(yè)上的成功,但在我看來他得到了精神上的富足。
很多人或許都會想這樣的人是不是精神方面有問題,不愿意過錦衣玉食的生活反而獨自一人過著孤獨貧困的日子,這樣的人如何成功?但斯特里憑借著強大的毅力使得他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就連他去世后的畫作也都以價值連城。
在斯特里生命的盡頭,他要求他的妻子燒掉自己的壁畫,在讀者看來他多年的心血毀于一旦或許感到十分可惜,但我認為他這一生已經十分滿足了,他已經體會到了創(chuàng)作畫的快樂,他注重的是創(chuàng)作的過程而不是其中的結果,就如著名翻譯家傅惟慈老先生所說遍地都是六便士,卻唯獨他看見了月亮。
在我們的現(xiàn)實世界中,不少人都在理想與現(xiàn)實之中不斷地進行選擇,正如書名一樣,月亮代表的是高潔的理想而六便士則是一筆微不足道的小錢,或許大多數(shù)人認為人生中崇高的理想怎么能和六便士相提并論,但事實便是如此,想追求自己的理想就必須有所取舍,就比如現(xiàn)在正在學習的我們,如果只為享樂,未來也只能為六便士不斷地奔波,如果現(xiàn)在努力學習,未來便有更大的機遇去尋找屬于自己的月亮。
【本文地址:http://m.aiweibaby.com/zuowen/13908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