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反映教師專業(yè)水平和教學思路的重要依據(jù)。編寫教案時,教師應當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實踐能力。教案中的教學步驟和教學活動都設計得非常巧妙和有意義。
采桑子·重陽教案篇一
1.了解詞的知識,積累一定數(shù)量的有關“愁”的詞。
2.揣摩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領會情景交融的意境和豐富的想象;積累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學會在寫作中發(fā)揮想象、創(chuàng)造意境的方法。
歐陽修(1007-1072):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天圣進s。官館閣???,因直言論事貶知夷陵。慶歷中任諫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誣貶知滁州。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時,對青苗法有所批評。謚文忠。主張文章應“明道”、致用,對宋初以來靡麗、險怪的文風表示不滿,并積極培養(yǎng)后進,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風與其散文近似,語言流暢自然。其詞婉麗,承襲南唐余風。曾與宋祁合修《新唐書》,并獨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編為《集古錄》,對宋代金石學頗有影響。有《歐陽文忠集》。六一居士初謫滁山,自號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將退休于潁水之上,則又更號六一居士。六“一”:一萬卷書、一千卷金石文、一張琴、一局棋、一壺酒,再加上他本人一老翁。
采桑子。
歐陽修。
輕舟短棹西湖好,綠水逶迤,芳草長堤,隱隱笙歌處處隨。
無風水面琉璃滑,不覺船移,微動漣漪,驚起沙禽掠岸飛。
采桑子:又名丑奴兒,羅敷媚等。雙調四十四字,上下闕各四句三平韻。
輕舟:輕便的'小船。短棹:劃船用的小槳。西湖:指潁州西湖。在今安徽省太和縣東南,是潁水和其他河流匯合處。宋時屬潁州。
綠水:清澈的水。逶迤:形容道路或河道彎曲而長。
隱隱:隱約。笙歌:指歌唱時有笙管伴奏。
琉璃:指玻璃,這里形容水面光滑。
漣漪:水的波紋。
沙禽:沙洲或沙灘上的水鳥。
譯:
西湖風光好,駕輕舟劃短槳多么逍遙。碧綠的湖水綿延不斷,長堤上花草散出芳香。隱隱傳來的音樂歌唱,像是隨著船兒在湖上飄蕩。
上闋中,作者是從哪些角度去寫景的?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畫?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采桑子·重陽教案篇二
3、能聯(lián)系已學過的秋景詩,體會毛澤東詞二首的高遠境界,并背誦兩首詩。
1、通過鑒賞意象把握詩歌境界;
2、聯(lián)系其他秋景詩了解毛澤東的開闊胸襟和豪邁氣概,把握毛澤東詩詞的意境高遠、詞風豪邁等特點,并做好詩詞積累。
“人生易老天難老”句的情感分析及對整首詞詞風的作用
常規(guī)教學,師生互動交流
課前詩詞推薦:辛棄疾《采桑子 少年不識愁滋味》
范讀、跟讀:(要求:掌握節(jié)奏和感情)
1、學生自讀,自己體會詞中感情和節(jié)奏;(將自己放入文本,才能從中汲取靈感和精髓)
2、學生范讀,互相點評,從語速與語調、輕重與緩急兩方面來判斷學生的掌握情況。(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容易在“人生易老天難老”句形成分歧。故意存疑,激發(fā)學生求知的欲望。)
3、誦讀指導:讀出遼遠的秋景,讀出勝利的喜悅,讀出戰(zhàn)斗的豪情和自信。
4、詞格介紹:聯(lián)系辛詞
1、意象的`概念,找出詩中意象:戰(zhàn)地黃花、強勁秋風、寥廓江天(這是初中訓練的能力,學生能夠完成,有了小小的成就感.)
2、探討意象中寄寓的情感:
戰(zhàn)地黃花――革命的熱情和豪情,分外嬌艷;
寥廓江天――秋色無垠,革命家胸懷也無垠?!敖饺绱硕鄫?,引無數(shù)英雄竟折腰?!弊鎳胶尤绱藟衙溃形胰绾尾粣鬯??!
3、領悟意境(聯(lián)系詩詞中秋景的名句,如杜甫《登高》:“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范仲淹《蘇幕遮》:“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薄容^意境的不同。)
燦爛金秋,借贊美壯闊山河抒發(fā)出詩人對祖國江山的無限熱愛之情,他置個人榮辱于不顧,一心為國,充滿革命樂觀主義豪情。整首詞詞格高遠,詞風豪邁,有著領袖的豪氣。
1、“人生易老”句似乎有些悲嘆年華老去,光陰難在之意,對此作何理解?(學生自由討論,允許發(fā)表不同意見。)
明確:“易老”是客觀事實,對此毛澤東有著清醒的認識,與蘇軾“一樽還酹將月”不同,毛澤東從“天難老”中獲得啟發(fā),意識到應在有限光陰中無限奮斗,所以貌似消極,實則暗含了毛澤東不屈的斗志!
2、初稿時上下闕相反,為何要改成現(xiàn)在這樣?請討論作答。(學生可能會有多角度理解,盡可能給予鼓勵。但要引導其從上下闕的關系上來思考,否則,討論將偏離軌道。)
明確:上下闕都是寫景抒情。上闕以人生感悟開篇,給全詞定下了一個哲思的基調。由短暫而生發(fā)出奮發(fā)之意,由豐碩戰(zhàn)果感到由衷鼓舞;下闕以秋風喻革命力量,累累戰(zhàn)果使革命力量不斷壯大,祖國山河如此壯闊遼遠,更讓詩人無比自豪,對革命充滿信心。這樣的構思,讓思路更具邏輯性,并且,尾句將詞的意境擴大得極為壯闊,將毛澤東的革命樂觀精神表現(xiàn)的更加雄健豪邁。
人生的秋天,往往來得突兀。我們如果只看到飄零的枯葉,散落的黃花,只品味其悲涼與蕭索,那么這樣的人生將布滿灰色的暗云。只要我們換一種心情,換一種眼光,我們可以讓心靈在秋高氣爽中蕩滌污漬,可以讓眼睛在霜染紅林中點燃激情;我們以友愛之心迎接大雁的南歸,我們以欣喜之心豐收果實的累累。劉禹錫不是說嗎:“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所以,讓我們帶著毛澤東的豪情,再一次朗讀《采桑子重陽》。(生朗讀)
愿同學們都能以樂觀豪邁的氣概度過生命中每一個秋天!
采桑子·重陽教案篇三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zhàn)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廖廓江天萬里霜。
而你知道毛澤東是在一個怎樣的背景下寫下《采桑子·重陽》這首詩的嗎?
人生易老天難老。
歲歲重陽。
今又重陽。
戰(zhàn)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
不似春光。
勝似春光。
寥廓江天萬里霜。
編輯。
“重陽”,陰歷九月初九,古人以九為陽數(shù),故稱九月初九為重陽節(jié)。1920xx年10月11日就是重陽節(jié)。這年5、6月間,紅四軍攻占龍巖,蔣介石組織兵力會剿紅軍,紅四軍主力配合當?shù)赜螕魬?zhàn)爭,9月21日,攻占上杭,擊敗敵人的會剿。此時毛澤東已經(jīng)離開紅四軍的領導崗位,他深入上杭、永定的農(nóng)村,一面養(yǎng)病,一面領導地方土地革命斗爭。這年10月11日,毛澤東來到上杭,這時的閩西山區(qū),黃色的野菊花競相開放,毛澤東面對怒放的野菊花吟成了這首詞。
題解。
一九二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在閩西龍巖召開了紅四軍第七次代表大會,會上毛澤東被朱德、陳毅等批評搞“家長制”,未被選為前敵委員會書記。毛澤東隨即離開部隊,到上杭指導地方工作,差點死于瘧疾。直到十一月二十六日,大病初愈的毛澤東才在上海中央(當時由周恩來主持)“九月來信”的支持下恢復職務。這首詩反映了病中的心情。
詩詞。
鑒賞。
賞析。
“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自戰(zhàn)國楚宋玉《九辯》以來,“悲秋”就成為中國古典詩賦的傳統(tǒng)主題。而前人以“九九重陽”為題材的詩章詞作,更借凄清、蕭瑟、衰颯的秋色狀景托怨情、興別恨,少有不著一“悲”字者。諸如王維的“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的“弟妹蕭條各何在,干戈衰謝兩相催”、杜牧的“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蘇軾的“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悲”等,或敘寫羈旅他鄉(xiāng)的孤寂清冷,或敘寫羈旅他鄉(xiāng)的孤寂清冷,或寄寓傷時憂國的凄愴痛楚,或傾吐落拓失意的抑郁苦悶,或抒發(fā)獲罪被貶的萬端感慨,皆“婉轉附物,招悵切清”。毛澤東的這首詞卻脫盡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掃衰頹蕭瑟之氣,以壯闊絢麗的詩境、昂揚振奮的豪情,喚起人們?yōu)槔硐攵鴬^斗的英雄氣概和高尚情操,獨步詩壇。
詞以極富哲理的警句“人生易老天難老”開篇,起勢突兀,氣勢恢宏。“人生易老”是將人格宇宙化,韶光易逝,人生短促,唯其易逝、短促,更當努力進取,建功立業(yè),莫讓年華付流水?!疤祀y老”卻是將宇宙人格化。寒來暑往,日出月落,春秋更序,光景常新。但“難老”并非“不老”,因為“新陳代謝是宇宙間普遍的永遠不可抗拒的規(guī)律”(毛澤東《矛盾論》)。“人生易老”與“天難老”,一有盡,一無窮;一短促,一長久;一變化快,一變化慢。異中有同,同中有異,既對立又統(tǒng)一。這并非“天行鍵,君子以自強不息”這一古老。
格言。
的簡單趨附,而是立足于對宇宙、人生的清理并茂的認知和深刻理解的高度,揭示人生真諦和永恒真理,閃耀著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光輝,具有極強的審美啟示力。“歲歲重陽”承首句而來,既是“天難老”的進一步引申,又言及時令,點題明旨,引起下文:“今又重陽,戰(zhàn)地黃花分外香”?!敖裼种仃枴笔恰皻q歲重陽”的遞進反復,年年都有重陽節(jié),看似不變,其實也在變,各不相同:如今又逢佳節(jié),此地別有一番風光。
古有重陽登高望遠、賞菊吟秋的風習。在歷代詩文中,重陽節(jié)與菊花結下了不解之緣。而身逢亂世的詩人,往往借寫菊花表達厭戰(zhàn)、反戰(zhàn)之情,即菊花是作為戰(zhàn)爭的對立面出現(xiàn)的。但毛澤東筆下的“黃花”卻是和人民革命戰(zhàn)爭的勝利聯(lián)系在一起的。這“黃花”既非供隱士高人“吟逸韻”的東籬秋叢,亦非令悲客病夫“感衰懷”的庭院盆景,而是經(jīng)過硝煙炮火的洗禮,依然在秋風寒霜中綻黃吐芳的滿山遍野的野菊花,平凡質樸卻生機蓬勃,具有現(xiàn)實與象征的雙重性,帶有賦和比的特點。詞作者是懷著欣悅之情來品味重陽佳景的。黃花裝點了戰(zhàn)地的重陽,重陽的戰(zhàn)地因此更顯得美麗?!胺滞庀恪比謱懗鲑p菊人此時此地的感受。人逢喜事精神爽,勝利可喜,黃花也顯得異常美麗;黃花異常美麗,連她的芳香也遠勝于往常。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詩情、畫意、野趣、哲理于一爐,形成生機盎然的詩境,既歌頌了土地革命戰(zhàn)爭,又顯示了作者詩人兼戰(zhàn)士的豪邁曠放的情懷。盡管“人生易老”,但革命者的青春是和戰(zhàn)斗、戰(zhàn)場、解放全人類的崇高事業(yè)聯(lián)系在一起的,他們并不嘆老懷悲,蹉跎歲月,虛擲光陰,而是以“只爭朝夕”的精神為革命而戰(zhàn),一息尚存,奮斗不止。
評析。
這首詞營造了一個恢弘開闊的藝術境界。詩人從大處著眼,從人生感悟落筆,擺脫了個人的榮辱得失,站在歷史的、宇宙的、人類的高度抒發(fā)一個革命者的壯志豪情。醞詞用字都非常大氣,比如“寥廓江天萬里霜”,一個“霜”字就包含了豐富多彩的畫景,它既指“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的霜葉,也指“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的霜天。這樣的秋景比起“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樹生花,群鶯亂飛”來,實在是別有風致。
其實細數(shù)毛澤東的詩詞,大概“萬”字的比例是用的最高的,萬山紅遍、萬里雪飄、萬類霜天競自由、萬木霜天紅爛漫、萬水千山只等閑、萬花紛謝一時稀、萬方樂奏有于闡、萬戶蕭疏鬼唱歌、萬丈長纓要把鯤鵬縛、二十萬軍重入贛、百萬雄獅過大江、敵軍圍困萬千重、玉宇澄清萬里埃、飛起玉龍千百萬、一萬年太久...可以說信手拈來,恰到好處。
毛澤東的原詞是: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zhàn)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毛澤東這首詞作于1920xx年,第一個讀者應該是陳毅元帥,而這首詞的書法則是進城以后的大草力作。當年,毛澤東在閩西征戰(zhàn)途中,恰逢重陽佳節(jié),觸景生情,因成此詞。它的字面意義不難理解,它的思想深度應當說在古往今來詠重陽詞中,獨步詞壇,無古無來,無往無今。
“悲秋”,歷來是中國古典詞賦的傳統(tǒng)主題。前人以“九九重陽”為題材的詩章詞作,借凄清、蕭瑟的秋色景狀寄托怨情、興發(fā)別緒,少有無一“悲”字者。而毛澤東的這首詞卻盡脫古人悲秋窠?,一掃衰頹蕭瑟的壓抑氣氛,描寫了重陽秋日的戰(zhàn)地風光,表達了對自然和人生的達觀態(tài)度,可以說是古今重陽詞壇中的開宗立派之作,極盡的反映了毛澤東的性格特征、曠達情懷、樂觀精神和堅強意志。需知,當時,毛澤東剛在紅四軍第七次代表大會上落選前敵委員會書記一職,離開了部隊,到上杭指導地方工作,并險些死于瘧疾;直到11月26日,大病初愈的毛澤東才在由周恩來主持的上海中央的“九月來信”支持下恢復了職務。在這樣的背景下,這首詞能夠天空海闊,氣度恢宏,超撥豪邁,其中以極富哲理的“人生易老天難老”開篇,起勢突兀,超凡脫俗,起點就拉下其他詞人一百米,這是一種怎樣的人生境界啊?“人生易老”,韶光易逝;唯其易逝,更需時不我待?!疤祀y老”則是將宇宙人格化,將宇宙還原為人,使宇宙與人產(chǎn)生可比性。人與宇宙相比,“人生易老”而“天難老”,但這“易老”和“難老”之間如何對待?這二者之間異中有同,同中有異,又如何處理其中的對立又統(tǒng)一?作者從宇宙、人生情理并茂的認知高度,瀟灑地揭示了人與自然的辯證法,因而具有極強的哲理啟示。如果把這句同后面句子聯(lián)系起來,更會發(fā)現(xiàn)其中的深刻?意和“別有洞天”.....
下句“歲歲重陽”,承首句而來,既是“天難老”的進一步引申,又言及時令,點題明旨,引起下文:“今又重陽,戰(zhàn)地黃花分外香”?!敖裼种仃枴笔恰皻q歲重陽”的遞進反復,年年都有重陽節(jié),如今又逢重陽,則是別有一番風景-----“戰(zhàn)地黃花分外香”。這“黃花”,經(jīng)過硝煙炮火的洗禮,依然在秋風寒霜中綻黃吐香。“分外香”三字寫出毛澤東此時此刻的大情懷:黃花因勝利而顯得異常之美,她的芳香也遠勝于往。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的詞境,顯示了毛澤東詞人兼戰(zhàn)士的豪邁曠放的情懷。特別是同起句“人生易老天難老”相呼應,如果說起句揭示了宇宙的無限與人生的有限,那么“戰(zhàn)地黃花分外香”及至下半闕的“勝似春光”,就是抒發(fā)了要在物質的有限中追求精神無限的大境界、大情懷,這實則是一種大無限。
下片承“歲歲重陽”、“今又重陽”的意脈,寫憑高遠眺,將詞的意境向更深更闊處開拓?!耙荒暌欢惹镲L勁”,這個“勁”字,力度極強,寫出秋風摧枯拉朽之勢,筆力雄悍,極有剛健勁道之美。詞人的感情、戰(zhàn)士的氣質決定了他的審美選擇:“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這滿山霜霞,盡染層林,戰(zhàn)地黃花,一望無際,無限美景,鋪向天邊,這種眼中大寫意,胸中百萬兵,正是“勝似春光”的神來之筆,而這一個“萬”字,更將詞境推向頂峰...其實細數(shù)毛澤東的詩詞,大概“萬”字的比例是用的最高的,萬山紅遍、萬里雪飄、萬類霜天競自由、萬木霜天紅爛漫、萬水千山只等閑、萬花紛謝一時稀、萬方樂奏有于闡、萬戶蕭疏鬼唱歌、萬丈長纓要把鯤鵬縛、二十萬軍重入贛、百萬雄獅過大江、敵軍圍困萬千重、玉宇澄清萬里埃、飛起玉龍千百萬、一萬年太久...可以說信手拈來,恰到好處。筆者偶爾也寫詩填詞,深知這個“萬”字可不是那么好寫的....
毛澤東的這首詞,營造了一個恢弘開闊的藝術境界,他從大處著眼,從人生感悟落筆,擺脫了個人的榮辱得失,站在歷史的、宇宙的、人類的高度抒發(fā)了作者的壯志豪情;他的這首詞用大草書法揮就,更使詞境錦上添花。在這些年陰盛陽衰、小技盛行的社會壯態(tài)下,在重陽節(jié)的日子里,重讀此詞,感慨萬千。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己?!眱H借此詞向時代呼喚大美、壯美、陽剛美....
采桑子·重陽教案篇四
3、背誦。
領會毛澤東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自學討論法
1
錄音磁帶;拓展練習的幻燈片。
1929年6月,紅四軍第七次黨代會后,毛澤東離開了領導崗位,到閩西地方工作。11月份以后,才又回到前委工作。這年秋天,紅四軍轉戰(zhàn)贛、粵、閩三省邊界,打了幾次勝仗,發(fā)展了紅軍,擴大了革命根據(jù)地。毛澤東寫此詞,充分表達了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1、聽讀;
2、自讀。
1、“人生易老天難老”有怎樣的哲學意味?抒發(fā)了詞人怎樣的情感?
2、為什么詞人說“戰(zhàn)地黃花分外香”?
3、“一年一度秋風勁”中的“勁”字有什么表達效果?
4、概括全詞主旨。
――“人生易老”是將人格宇宙化,相對于時間無限的宇宙來說,短暫人生只是流星一瞬,唯其如此,更當奮進,莫讓年華付流水。“天難老”卻將宇宙人格化,相對于短暫人生來說,宇宙是時間無限的。一有盡,一無窮,既對立,又統(tǒng)一,揭示了人生真諦和永恒真理。正因為“天難老”而“人生易老”,所以,我們要把有限的生命奉獻給無限偉大的革命事業(yè)。這里,體現(xiàn)了詞人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情緒是奮發(fā)昂揚的。
――紅軍打勝仗,黃花分外香,這是詞人的獨特感受,渲染了生機盎然的詩境,既歌頌了革命戰(zhàn)爭,又抒發(fā)了豪邁情懷。
――“勁”字,雄悍威猛,寫出秋風摧枯拉朽,驅除陳腐的凌厲之勢,表現(xiàn)革命形勢的銳不可當。
――全詞借景抒情,表現(xiàn)了戰(zhàn)爭勝利后的喜悅和對革命前途的樂觀。
略
采桑子·重陽教案篇五
1、體會詞的意境,品味詞的豪放風格。
2、把握詩歌的思想感情和表現(xiàn)手法。
1、濃郁的詩情畫意。
2、反復誦讀,在吟誦中體味詞的意境。
一課時
檢查《沁園春長沙》的背誦。
學習毛主席的另一首詞――《采桑子重陽》。
教師結合課文后注釋,補充:一九二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在閩西龍巖召開了紅四軍第七次代表大會,會上毛澤東被朱德、陳毅等批評搞“家長制”,未被選為前敵委員會書記。毛澤東隨即離開部隊,到上杭指導地方工作,差點死于瘧疾。直到十一月二十六日,大病初愈的毛澤東才在上海中央(當時由周恩來主持)“九月來信”的支持下恢復職務。這首詩反映了當時的心情。
本詞是一曲戰(zhàn)地秋景的頌歌。歷代的詩人、作家,一接觸“秋”字,總是要發(fā)一通悲秋的感嘆;在他們筆下,“悲”和“秋”永遠難于分開。主席的詩詞一反悲秋的傳統(tǒng)情調,把秋寫得無比可愛,讀了以后給人以很大的鼓舞。這首詞寫的是重陽節(jié)戰(zhàn)地風光,詩篇的字里行間洋溢著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表達了詩人與紅軍戰(zhàn)士們在艱苦的戰(zhàn)斗生活中從容不迫、歡快愉悅的心情。
1.請一學生朗讀、評價。
2.集體朗讀。
3.補充注釋:
[采桑子]
44個字。雙調。前闋,后闋各4句。平字押韻,陽、陽、香、光、光、霜。一韻到底。重陽和春光的重復,韻律勻整和諧,但這不是規(guī)則,而是作者的技巧。
[重陽]
9月9日的節(jié)日。因為在我國古代,六為陰數(shù),九是陽數(shù),農(nóng)歷九月初九,兩陽相重,故叫“重陽”,重陽節(jié)又是“老人節(jié)”。
重陽節(jié)習俗:
1.登高:九月重陽,天高云淡,金風送爽,正是登高遠眺的好季節(jié),因此,登高便成了重陽節(jié)的重要習俗。登高的目的――登高望遠,思念家鄉(xiāng)和親人;希望自己生活順利,步步高升;鍛煉身體。
2.吃重陽糕: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無山可登,無高可攀,就防止米粉糕點,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避災之意。
3.重陽節(jié)還有插茱萸辟邪的習俗。 4賞菊:喝菊花酒。
“登高”是全家到郊外爬小山。作為菊花節(jié),要喝菊花酒。哪一個都有驅邪的意思。
[黃花]
菊花。重陽節(jié)時少不了菊花,所以在李白的詩中有“九日龍山仗,黃花笑逐臣”(見子《九日龍山飲詩》)。李白的詩可能是漂在杯中的菊花瓣兒,但毛澤東的一定是盛開的菊花,秋天花香濃郁。盧照鄰的詩里有“獨有南山桂花發(fā),飛來飛去襲人裙。”詠桂花的香味在衣服周圍絳繞的情景。
毛澤東的這首詞脫盡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掃衰頹蕭瑟之氣,它寫了深秋的戰(zhàn)地風光,寫的那么鮮明爽朗;它表現(xiàn)了對自然和人生的看法,表現(xiàn)得那么豪邁樂觀。天空海闊,氣度恢弘。它以壯闊絢麗的詩境、昂揚振奮的豪情,喚起人們?yōu)槔硐攵鴬^斗的.英雄氣概和高尚情操,而使人受到無限鼓舞。
1、分析上片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宛如一山飛峙,起勢突兀。前句泛論人生天道,后句帶出重陽入題?!疤祀y老”三字是綱,籠罩全篇,后句只是進一步申說。首先,“人生易老”只是與“天難老”對比著說,一有盡,一無窮;一短促,一長久;一變化快,一變化慢。既對立又統(tǒng)一。其次,“天難老”是說宇宙間一切事物在不斷的發(fā)展變化,生生不已,光景常新。再次,“人生易老”不是慨嘆人命朝露,絲毫不含有消極感傷的意味。而恰恰相反,著重說的是“天難老”,是說正由于“人生易老”,所以必須把有限的生命獻給無限壯麗的革命事業(yè),讓小我化入大我,以有涯積為無涯,盡可能多發(fā)些光和熱,生命才更充實更寶貴。它揭示人生真諦和永恒真理,閃耀著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光輝,具有極強的審美啟示力。
“歲歲重陽”承首句而來,既是“天難老”的進一步引申,又言及時令,點題明旨,引起下文:“今又重陽,戰(zhàn)地黃花分外香”?!敖裼种仃枴笔恰皻q歲重陽”的遞進反復,年年都有重陽節(jié),看似不變,其實也在變,各不相同:如今又逢佳節(jié),此地別有一番風光。
“今又重陽,戰(zhàn)地黃花分外香?!睔q歲年年,都有重陽,重陽是過不完的。古人每逢重陽,也往往作詩填詞,大約不外花酒空愁,一片蕭瑟,滿懷岑寂。只有毛澤東此詞,意趣橫生,戛然獨造。假如說“今又重陽,”猶略似“日月依辰至”;而“戰(zhàn)地黃花分外香”,那就橫掃千古了。
詞作者是懷著欣悅之情來品味重陽佳景的。黃花裝點了戰(zhàn)地的重陽,,重陽的戰(zhàn)地因此更顯得美麗?!胺滞庀恪比謱懗鲑p菊人此時此地的感受。人逢喜事精神爽,勝利可喜,黃花也顯得異常美麗;黃花異常美麗,連她的芳香也遠勝于往常。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詩情、畫意、野趣、哲理于一爐,形成生機盎然的詩境,既歌頌了土地革命戰(zhàn)爭,又顯示了作者詩人兼戰(zhàn)士的豪邁曠放的情懷。
2、分析下片
下片承“歲歲重陽”“今又重陽”的意脈,寫憑高遠眺,將詩的意、境向更深更闊處開拓。歲歲有重陽,秋去又秋來,“一年一度秋風勁”,這個“勁”字,力度極強,寫出秋風摧枯拉朽、驅陳除腐的凌厲威猛之勢,此情豪邁異于桃紅柳綠、鶯語燕歌、溫柔旖旎的春日風光。但勁烈的西風、肅殺的秋氣在作者心中引起的不是哀傷,而是振奮。詩人的感情、戰(zhàn)士的氣質決定了他的審美選擇:“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為什么“勝似春光”?這里可以使人想起劉禹錫的《秋詞》:“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币驗榇猴L比秋風更強勁,秋景比春景更壯闊。黃庭堅《登快閣》:“木落千山天遠大”,秋天葉落以后山明天遠大,就感“寥廓江天萬里霜”,寫出秋天開闊的景象?!傲壤烊f里霜”七個字活畫出了一幅宏闊的江天萬里的秋景,表現(xiàn)了詩人樂觀、開闊的革命情懷。
1、恢弘開闊的藝術境界。
這首詞為我們營造了一個恢弘開闊的藝術境界。詞人從大處著眼,從人生感悟落筆,擺脫了個人的榮辱得失,站在歷史的、宇宙的、人類的高度抒發(fā)一個革命者的壯志豪情。
2、重疊的句法。
《采桑子》上下片的二三兩句,詞家常用疊句,如辛棄疾詞:“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庇秩鐓伪局性~:“恨君不似江樓月,南北東西。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恨君卻似江樓月,暫滿還虧,待得團圓是幾時?”用疊句的,則與第二句斷讀;不用疊句的,則通讀下來。這里的“歲歲重陽。今又重陽”和“不似春光。勝似春光”,都似疊非疊,有反復又有遞進,既斷讀卻又連轉,語勢流宕,音節(jié)瀏亮,風調韻致都極雋美,句法則為創(chuàng)格。于此等處,似不著力,卻見出含英咀華的功夫。
采桑子·重陽教案篇六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zhàn)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廖廓江天萬里霜。
人的一生容易衰老而蒼天卻不老,重陽節(jié)年年都會來到。今天又逢重陽,戰(zhàn)場上的菊花是那樣的芬芳。
一年又一年秋風剛勁地吹送,這景色不如春天的光景那樣明媚。卻比春天的光景更為壯美,如宇宙般廣闊的江面天空泛著白霜。
重陽:重陽節(jié)農(nóng)九月九日,為傳統(tǒng)的重陽節(jié),又稱“老人節(jié)”。
歲歲:年年。
今又重陽:此重陽是指詩人在戰(zhàn)地重逢的重陽,1929年的重陽。
戰(zhàn)地:這里指閩西農(nóng)村根據(jù)地,當時這里外有敵人包圍,內有地主民團的擾亂。
黃花:指菊花。
分外:格外。
勁:強勁。
不似:不類似,不像。
勝似春光:是說秋風比春光更美,是主觀感受。
寥廓:指宇宙的廣闊,也指廣闊高遠。
江天:指汀江流域的天空。
“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自戰(zhàn)國楚宋玉《九辯》以來,“悲秋”就成為中國古典詩賦的傳統(tǒng)主題。而前人以“九九重陽”為題材的詩章詞作,更借凄清、蕭瑟、衰颯的秋色狀景托怨情、興別恨,少有不著一“悲”字者。諸如王維的“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的“弟妹蕭條各何在,干戈衰謝兩相催”、杜牧的“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蘇軾的“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悲”等,或敘寫羈旅他鄉(xiāng)的孤寂清冷,或敘寫羈旅他鄉(xiāng)的孤寂清冷,或寄寓傷時憂國的凄愴痛楚,或傾吐落拓失意的抑郁苦悶,或抒發(fā)獲罪被貶的萬端感慨,皆“婉轉附物,招悵切清”。毛澤東的這首詞卻脫盡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掃衰頹蕭瑟之氣,以壯闊絢麗的詩境、昂揚振奮的豪情,喚起人們?yōu)槔硐攵鴬^斗的英雄氣概和高尚情操,獨步詩壇。
詞以極富哲理的警句“人生易老天難老”開篇,起勢突兀,氣勢恢宏?!叭松桌稀笔菍⑷烁裼钪婊毓庖资?,人生短促,唯其易逝、短促,更當努力進取,建功立業(yè),莫讓年華付流水。“天難老”卻是將宇宙人格化。寒來暑往,日出月落,春秋更序,光景常新。但“難老”并非“不老”,因為“新陳代謝是宇宙間普遍的永遠不可抗拒的規(guī)律”(毛澤東《矛盾論》)?!叭松桌稀迸c“天難老”,一有盡,一無窮;一短促,一長久;一變化快,一變化慢。異中有同,同中有異,既對立又統(tǒng)一。這并非“天行鍵,君子以自強不息”這一古老格言的簡單趨附,而是立足于對宇宙、人生的清理并茂的認知和深刻理解的高度,揭示人生真諦和永恒真理,閃耀著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光輝,具有極強的'審美啟示力?!皻q歲重陽”承首句而來,既是“天難老”的進一步引申,又言及時令,點題明旨,引起下文:“今又重陽,戰(zhàn)地黃花分外香”?!敖裼种仃枴笔恰皻q歲重陽”的遞進反復,年年都有重陽節(jié),看似不變,其實也在變,各不相同:如今又逢佳節(jié),此地別有一番風光。
古有重陽登高望遠、賞菊吟秋的風習。在歷代詩文中,重陽節(jié)與菊花結下了不解之緣。而身逢亂世的詩人,往往借寫菊花表達厭戰(zhàn)、反戰(zhàn)之情,即菊花是作為戰(zhàn)爭的對立面出現(xiàn)的。但毛澤東筆下的“黃花”卻是和人民革命戰(zhàn)爭的勝利聯(lián)系在一起的。這“黃花”既非供隱士高人“吟逸韻”的東籬秋叢,亦非令悲客病夫“感衰懷”的庭院盆景,而是經(jīng)過硝煙炮火的洗禮,依然在秋風寒霜中綻黃吐芳的滿山遍野的野菊花,平凡質樸卻生機蓬勃,具有現(xiàn)實與象征的雙重性,帶有賦和比的特點。詞作者是懷著欣悅之情來品味重陽佳景的。黃花裝點了戰(zhàn)地的重陽,重陽的戰(zhàn)地因此更顯得美麗。“分外香”三字寫出賞菊人此時此地的感受。人逢喜事精神爽,勝利可喜,黃花也顯得異常美麗;黃花異常美麗,連她的芳香也遠勝于往常。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詩情、畫意、野趣、哲理于一爐,形成生機盎然的詩境,既歌頌了土地革命戰(zhàn)爭,又顯示了作者詩人兼戰(zhàn)士的豪邁曠放的情懷。盡管“人生易老”,但革命者的青春是和戰(zhàn)斗、戰(zhàn)場、解放全人類的崇高事業(yè)聯(lián)系在一起的,他們并不嘆老懷悲,蹉跎歲月,虛擲光陰,而是以“只爭朝夕”的精神為革命而戰(zhàn),一息尚存,奮斗不止。
采桑子·重陽教案篇七
1. 了解詞的知識,積累一定數(shù)量的有關“愁”的詞。
2.揣摩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領會情景交融的意境和豐富的想象;積累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學會在寫作中發(fā)揮想象、創(chuàng)造意境的方法。
歐陽修(1007-1072):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天圣進s。官館閣校勘,因直言論事貶知夷陵。慶歷中任諫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誣貶知滁州。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時,對青苗法有所批評。謚文忠。主張文章應“明道”、致用,對宋初以來靡麗、險怪的文風表示不滿,并積極培養(yǎng)后進,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風與其散文近似,語言流暢自然。其詞婉麗,承襲南唐余風。曾與宋祁合修《新唐書》,并獨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編為《集古錄》,對宋代金石學頗有影響。有《歐陽文忠集》。 六一居士初謫滁山,自號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將退休于潁水之上,則又更號六一居士。 六“一”:一萬卷書、一千卷金石文、一張琴、一局棋、一壺酒,再加上他本人一老翁。
采 桑 子
歐 陽 修
輕舟短棹西湖好,綠水逶迤,芳草長堤,隱隱笙歌處處隨。
無風水面琉璃滑,不覺船移,微動漣漪,驚起沙禽掠岸飛。
采桑子:又名丑奴兒,羅敷媚等。雙調四十四字,上下闕各四句三平韻。
輕舟:輕便的小船。短棹:劃船用的小槳。西湖:指潁州西湖。在今安徽省太和縣東南,是潁水和其他河流匯合處。宋時屬潁州。
綠水:清澈的水。逶迤:形容道路或河道彎曲而長。
隱隱:隱約。笙歌:指歌唱時有笙管伴奏。
琉璃:指玻璃,這里形容水面光滑。
漣漪:水的波紋。
沙禽:沙洲或沙灘上的水鳥。
譯:
西湖風光好,駕輕舟劃短槳多么逍遙。 碧綠的湖水綿延不斷,長堤上花草散出芳香。 隱隱傳來的音樂歌唱,像是隨著船兒在湖上飄蕩。
上闋中, 作者是從哪些角度去寫景的?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畫?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采桑子·重陽教案篇八
1929年6月22日在閩(福建)西龍巖召開了紅四軍第七次代表大會,會上毛澤東因被朱德、陳毅等批評搞“家長制”,未被選為前敵委員會書記。毛澤東隨即離開部隊,到上杭指導地方工作,差點死于瘧疾。直到11月26日,大病初愈的毛澤東才在上海中央(當時由周恩來主持)“九月來信”的支持下恢復職務。這首詩反映了病中的心情。
在閩西征途中,詩人欣逢重陽佳節(jié),觸景生情,借景抒懷,寫了重陽節(jié)的戰(zhàn)地風光,表達了詩人對自然和人生的看法,表現(xiàn)了戰(zhàn)爭勝利后的喜悅和對革命前途的樂觀態(tài)度。文章寫得豪邁,氣度恢弘,使人讀過,備受鼓舞。
采桑子:詞牌名。重陽:題目。
重陽:節(jié)令名,陰歷九月初九,又叫重九。因9是陽數(shù),故名重陽。是傳統(tǒng)上文人登高賦詩之日。此詞作于1929年重陽節(jié)(為當年陽歷的10月11日)。
讀準字音,把握好節(jié)奏、音調,讀出語氣、感情。
賞析。
本詞為雙調。前后兩闋各4句。全詞44個字。韻腳為:陽、陽、香、光、光、霜。一韻到底。重陽和春光的重復,韻律勻整和諧,但這不是規(guī)則,而是作者的技巧。
一)“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
1、這兩句詞的意思是什么?
這兩句起勢突兀。前句是虛,后句是實;前句泛論人生天道,后句帶出重陽入題。這里化用了李賀的詩句“天若有情天亦老”(見于《金銅仙人辭漢歌》)。
“天難老”是將宇宙人格化。為什么難老?因為那是無情的。宇宙間一切事物都在不斷的發(fā)展變化,生生不已,無窮無盡。如寒來暑往,日出月落,春秋更替,光景常新,周而復始。
“人生易老”是說韶光易逝,人生短促。但詩人不是慨嘆人生如朝露。恰恰相反,正由于“人生易老”,更當努力進取,建功立業(yè),莫讓年華付流水。所以必須把有限的生命獻給無限壯麗的革命事業(yè),讓小我化入大我,盡可能發(fā)光發(fā)熱,生命才更充實更寶貴。這里詩人情緒是昂揚的,體現(xiàn)了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
2、“人生易老天難老”體現(xiàn)了什么哲理?
“人生易老”與“天難老”構成對比,絲毫不含有消極感傷的意味。一有盡,一無窮;一短促,一長久。既對立又統(tǒng)一,提示了人生的真諦和宇宙永恒的真理,閃耀著唯物主義的思想光輝。這是一句極富哲理的'警句。
二)“戰(zhàn)地黃花分外香?!?/p>
為什么“戰(zhàn)地”的“黃花”會“分外香”呢?
勝利可喜,人逢喜事精神爽,詩人異常興奮。戰(zhàn)地有著烈士的鮮血,戰(zhàn)地的“黃花”(滿山遍野的野菊花)經(jīng)過硝煙炮火的洗禮,依然在秋風寒霜中挺立開放、綻黃吐芳,它平凡質樸而生機勃勃,具有現(xiàn)實和象征的雙重性。使人看了怎能不感到格外美麗,格外芬芳?怎能不感到加倍喜悅?“分外香”寫出了賞菊人此時此地的感受。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詩情畫意于一爐,形成了生機盎然的詩境,既歌頌了革命戰(zhàn)爭,又顯示了詩人兼戰(zhàn)士的豪邁曠放的情懷。
古人也有于軍中寫重陽的,如岑參《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遙憐故園菊,應傍戰(zhàn)場開?!边@是什么情調?厭戰(zhàn)思家。岑參本來是以反映邊塞生活而著稱的詩人,而在戰(zhàn)地重陽,想到的只是長安故園,只是故園的菊花,還未能免俗,了無新意。至于一般的騷人墨客,那就更不用說了。
采桑子·重陽教案篇九
《采桑子·重陽》是一首革命時代背景下、作者個人經(jīng)歷了一些挫折之后,重新出發(fā)的詩作。行文有借鑒古人作品并升華之處,詩作容易體會和理解,可以快速成誦,也能從中領悟到一定的道理哦。
《采桑子·重陽》最早作為《毛澤東詞六首》之一正式發(fā)表于1962年5月號《人民文學》,當時標題為《采桑子》。1963年12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
詩詞。
》收入此詞,標題改為《采桑子·重陽》。
據(jù)有些資料披露,這首詞正式發(fā)表前有一稿。把兩稿對照如下。
修改稿原稿。
人生易老天難老,一年一度秋風勁,
歲歲重陽。不似春光。
今又重陽,勝似春光。
戰(zhàn)地黃花分外香。寥廓江天萬里霜。
一年一度秋風勁,人生易老天無老,
不似春光。歲歲重陽。
勝似春光,今又重陽,
寥廓江天萬里霜。但看黃花不用傷。
(見龔國基著《毛澤東與詩》210頁)。
《采桑子·重陽》的定稿與未定稿相比,除了上下闋顛倒以外,還有兩處較大的修改:一是“人生易老天無老”改為“人生易老天難老”;二是“但看黃花不用傷”改為“戰(zhàn)地黃花分外香”。從這幾處的修改,可以看出煉字的功夫。
一、上下闋顛倒后,意境和結構都大不同了。開頭就用一個深刻的哲理奇峰突起:“人生易老天難老”;緊接著扣題,雖然“歲歲重陽”,但是今天的重陽可不同了,是在戰(zhàn)地,感受分外深切。這樣由思緒到黃花再到秋風,最后飛到萬里寥廓江天。全詞由無邊到眼前,再由春光到無邊,結構上曲折起伏,又完整綿密。
二、“人生易老天無老”改為“人生易老天難老”,改動一字,但是思考頓深?!疤鞜o老”是膚淺的直覺,“天難老”反映了對宇宙空間上無邊無際、時間上無始無終的深刻認識。“人生易老”與“天難老”之間,又包孕了對有限與無限而辯證認識(若干個有限組成無限,而又永遠到不了無限)。
三、“但看黃花不用傷”改為“戰(zhàn)地黃花分外香”?!安挥脗笔怯袀粋淖晕医饷摚胺滞庀恪笔怯眯娜ジ惺軓奈从腥烁惺苓^的境界。很多分析都去聯(lián)系此時毛澤東此時的處境和心情,其實用不著;這兩個句子一比較,高下立現(xiàn)。
其實,詩詞中的“煉字”根本目的還是為了“煉意”,也就是為了更好地表現(xiàn)詩詞的意境。“煉字”必須以“煉意”為前提才有價值?!白帧笔浅鰤t杏,“意”是滿園春色。因此無句無篇也就說不上煉字。只有篇中煉句,句中煉字,切合題旨,切合情景,做到語意兩工,這樣煉出來的字才能真正靈光四射。《采桑子·重陽》的定稿在未定稿的基礎上作了幾處改動后,單獨看改動之處,可能覺不出有多好,可是如果把改動之處放到整首詞中來看,再聯(lián)系當時的寫作背景仔細品味,詞篇的字里行間洋溢著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就感人至深了。
人生易老天難老。
歲歲重陽今又重陽。
戰(zhàn)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
不似春光勝似春光。
寥廓江天萬里霜。
寫作背景“重陽”,陰歷九月初九,古人以九為陽數(shù),故稱九月初九為重陽節(jié)。1920xx年10月11日就是重陽節(jié)。這年5、6月間,紅四軍攻占龍巖,蔣介石組織兵力會剿紅軍,紅四軍主力配合當?shù)赜螕魬?zhàn)爭,9月21日,攻占上杭,擊敗敵人的會剿。此時毛澤東已經(jīng)離開紅四軍的領導崗位,他深入上杭、永定的農(nóng)村,一面養(yǎng)病,一面領導地方土地革命斗爭。這年10月11日,毛澤東來到上杭,這時的閩西山區(qū),黃色的野花競相開放,毛澤東面對怒放的野菊花吟成了這首詞。
采桑子·重陽教案篇十
《采桑子?重陽》新中國的締造者毛澤東主席于1929年創(chuàng)作的一首詞。此詞通過重陽述懷,表達了詩人對革命根據(jù)地和革命戰(zhàn)爭的贊美之情;表達了革命的人生觀、世界觀;表達了詩人寬廣的胸襟和高度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前后闋都是由議論轉入寫景,寓情于景,景中抒情。哲理寓于直敘,議論,寫景之中;深情寓于宏觀秋光之中。整首詞寫得鮮明爽朗、氣度恢弘,有著鼓舞人心的巨大力量。
原文: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zhàn)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讀后感:
讀著這樣蕩氣回腸的詞,讓人感到心潮澎湃,激動萬分。毛澤東的這首詞與古人寫重陽節(jié)詩詞的不同在于:它脫盡了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掃衰頹蕭瑟之氣,以壯闊絢麗的詩境、昂揚振奮的豪情,喚起人們?yōu)槔硐攵鴬^斗的英雄氣概和高尚情操。
此詞以極富哲理的警句“人生易老天難老”起句,起勢突兀,氣勢恢宏?!叭松桌稀笔菍⑷烁裼钪婊?,韶光易逝,人生短促,唯其易逝、短促,人們更當努力進取,建功立業(yè),莫讓年華付流水。“天難老”卻是將宇宙人格化。寒來暑往,日出月落,春秋更序,光景常新。但“難老”并非“不老”,因為“新陳代謝是宇宙間普遍的永遠不可抗拒的'規(guī)律”(毛澤東《矛盾論》)?!叭松桌稀迸c“天難老”,一有盡,一無窮;一短促,一長久;一變化快,一變化慢。異中有同,同中有異,既對立又統(tǒng)一。揭示著人生真諦和永恒真理,閃耀著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光輝,具有極強的審美啟示力?!皻q歲重陽”承首句而來,既是“天難老”的進一步引申,又言及時令,點題明旨,引起下文:“今又重陽,戰(zhàn)地黃花分外香”。“今又重陽”是“歲歲重陽”的遞進反復,年年都有重陽節(jié),看似不變,其實也在變,各不相同:如今又逢佳節(jié),此地別有一番風光。
古有重陽登高望遠、賞菊吟秋的風習。毛澤東為何說“戰(zhàn)地黃花分外香?”是有緣由的。毛澤東筆下的“黃花”卻是和人民革命戰(zhàn)爭的勝利聯(lián)系在一起的。這“黃花”既非供隱士高人“吟逸韻”的東籬秋叢,亦非令悲客病夫“感衰懷”的庭院盆景,而是經(jīng)過硝煙炮火的洗禮,依然在秋風寒霜中綻黃吐芳的滿山遍野的野菊花,平凡質樸卻生機蓬勃,具有現(xiàn)實與象征的雙重性,帶有賦和比的特點。詞作者是懷著欣悅之情來品味重陽佳景的。黃花裝點了戰(zhàn)地的重陽,重陽的戰(zhàn)地因此更顯得美麗?!胺滞庀恪比謱懗鲑p菊人此時此地的感受。
這一句讓人們讀到:這是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詩情、畫意、革命意志、哲理于一爐,形成生機盎然的詩境,而不僅僅是“戰(zhàn)地黃花分外香”七個字的本義,它既歌頌了土地革命戰(zhàn)爭,又顯示了作者詩人兼戰(zhàn)士的豪邁曠放的情懷。盡管“人生易老”,但革命者的青春是和戰(zhàn)斗、戰(zhàn)場、解放全人類的崇高事業(yè)聯(lián)系在一起的,他們并不嘆老懷悲,蹉跎歲月,虛擲光陰,而是以“只爭朝夕”的精神為革命而戰(zhàn),一息尚存,奮斗不止。
而“一年一度秋風勁”,這個“勁”字,力度極強,寫出秋風摧枯拉朽、驅陳除腐的凌厲威猛之勢,筆力雄悍,極有剛健勁道之美。此情豪邁異于東風駘蕩、桃紅柳綠、鶯語燕歌、溫柔旖旎的春日風光。但勁烈的西風、肅殺的秋氣在作者心中引起的不是哀傷,而是振奮。詩人的感情、戰(zhàn)士的氣質決定了他的審美選擇:“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天朗氣清,江澄水碧;滿山彩霞,遍野云錦,一望無際,鋪向天邊,極寫景色之瑰麗。
毛澤東的《采桑子。重陽》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詩情畫意、革命意志、哲理于一爐,形成生機盎然的詩境,既歌頌了土地革命戰(zhàn)爭,又顯示了作者詩人兼戰(zhàn)士的豪邁曠放的情懷。以壯闊絢麗的詩境、昂揚振奮的豪情,喚起人們?yōu)槔硐攵鴬^斗的英雄氣概和高尚情操。
采桑子·重陽教案篇十一
教學目標:
1、體會詞的意境,品味詞的豪放風格。
2、把握詩歌的思想感情和表現(xiàn)手法。
教學重點:
1、濃郁的詩情畫意。
2、反復誦讀,在吟誦中體味詞的意境。
教學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檢查《沁園春?長沙》的背誦。
學習毛主席的另一首詞――《采桑子?重陽》。
二、.寫作背景。
教師結合課文后注釋,補充:一九二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在閩西龍巖召開了紅四軍第七次代表大會,會上毛澤東被朱德、陳毅等批評搞“家長制”,未被選為前敵委員會書記。毛澤東隨即離開部隊,到上杭指導地方工作,差點死于瘧疾。直到十一月二十六日,大病初愈的毛澤東才在上海中央(當時由周恩來主持)“九月來信”的支持下恢復職務。這首詩反映了當時的心情。
本詞是一曲戰(zhàn)地秋景的頌歌。歷代的詩人、作家,一接觸“秋”字,總是要發(fā)一通悲秋的感嘆;在他們筆下,“悲”和“秋”永遠難于分開。主席的詩詞一反悲秋的傳統(tǒng)情調,把秋寫得無比可愛,讀了以后給人以很大的鼓舞。這首詞寫的是重陽節(jié)戰(zhàn)地風光,詩篇的字里行間洋溢著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表達了詩人與紅軍戰(zhàn)士們在艱苦的戰(zhàn)斗生活中從容不迫、歡快愉悅的心情。
三、誦讀,理解文意。
1.請一學生朗讀、評價。
2.集體朗讀。
3.補充注釋:
【采桑子】44個字。雙調。前闋,后闋各4句。平字押韻,陽、陽、香、光、光、霜。一韻到底。重陽和春光的重復,韻律勻整和諧,但這不是規(guī)則,而是作者的技巧。
【重陽】9月9日的節(jié)日。因為在我國古代,六為陰數(shù),九是陽數(shù),農(nóng)歷九月初九,兩陽相重,故叫“重陽”,重陽節(jié)又是“老人節(jié)”。
重陽節(jié)習俗:1.登高:九月重陽,天高云淡,金風送爽,正是登高遠眺的好季節(jié),因此,登高便成了重陽節(jié)的重要習俗。登高的目的――登高望遠,思念家鄉(xiāng)和親人;希望自己生活順利,步步高升;鍛煉身體。
2.吃重陽糕: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無山可登,無高可攀,就防止米粉糕點,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避災之意。
3.重陽節(jié)還有插茱萸辟邪的習俗。4賞菊:喝菊花酒。
“登高”是全家到郊外爬小山。作為菊花節(jié),要喝菊花酒。哪一個都有驅邪的意思。
【黃花】菊花。重陽節(jié)時少不了菊花,所以在李白的詩中有“九日龍山仗,黃花笑逐臣”(見子《九日龍山飲詩》)。李白的詩可能是漂在杯中的菊花瓣兒,但毛澤東的一定是盛開的菊花,秋天花香濃郁。盧照鄰的詩里有“獨有南山桂花發(fā),飛來飛去襲人裙。”詠桂花的香味在衣服周圍絳繞的情景。
四、閱讀鑒賞:
毛澤東的這首詞脫盡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掃衰頹蕭瑟之氣,它寫了深秋的戰(zhàn)地風光,寫的那么鮮明爽朗;它表現(xiàn)了對自然和人生的看法,表現(xiàn)得那么豪邁樂觀。天空海闊,氣度恢弘。它以壯闊絢麗的詩境、昂揚振奮的豪情,喚起人們?yōu)槔硐攵鴬^斗的英雄氣概和高尚情操,而使人受到無限鼓舞。
1、分析上片。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蓖鹑缫簧斤w峙,起勢突兀。前句泛論人生天道,后句帶出重陽入題?!疤祀y老”三字是綱,籠罩全篇,后句只是進一步申說。首先,“人生易老”只是與“天難老”對比著說,一有盡,一無窮;一短促,一長久;一變化快,一變化慢。既對立又統(tǒng)一。其次,“天難老”是說宇宙間一切事物在不斷的發(fā)展變化,生生不已,光景常新。再次,“人生易老”不是慨嘆人命朝露,絲毫不含有消極感傷的意味。而恰恰相反,著重說的是“天難老”,是說正由于“人生易老”,所以必須把有限的生命獻給無限壯麗的革命事業(yè),讓小我化入大我,以有涯積為無涯,盡可能多發(fā)些光和熱,生命才更充實更寶貴。它揭示人生真諦和永恒真理,閃耀著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光輝,具有極強的審美啟示力。
“歲歲重陽”承首句而來,既是“天難老”的進一步引申,又言及時令,點題明旨,引起下文:“今又重陽,戰(zhàn)地黃花分外香”?!敖裼种仃枴笔恰皻q歲重陽”的遞進反復,年年都有重陽節(jié),看似不變,其實也在變,各不相同:如今又逢佳節(jié),此地別有一番風光。
“今又重陽,戰(zhàn)地黃花分外香?!睔q歲年年,都有重陽,重陽是過不完的。古人每逢重陽,也往往作詩填詞,大約不外花酒空愁,一片蕭瑟,滿懷岑寂。只有毛澤東此詞,意趣橫生,戛然獨造。假如說“今又重陽,”猶略似“日月依辰至”;而“戰(zhàn)地黃花分外香”,那就橫掃千古了。
詞作者是懷著欣悅之情來品味重陽佳景的。黃花裝點了戰(zhàn)地的重陽,,重陽的戰(zhàn)地因此更顯得美麗?!胺滞庀恪比謱懗鲑p菊人此時此地的感受。人逢喜事精神爽,勝利可喜,黃花也顯得異常美麗;黃花異常美麗,連她的芳香也遠勝于往常。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詩情、畫意、野趣、哲理于一爐,形成生機盎然的詩境,既歌頌了土地革命戰(zhàn)爭,又顯示了作者詩人兼戰(zhàn)士的豪邁曠放的情懷。
2、分析下片。
下片承“歲歲重陽”“今又重陽”的意脈,寫憑高遠眺,將詩的意、境向更深更闊處開拓。歲歲有重陽,秋去又秋來,“一年一度秋風勁”,這個“勁”字,力度極強,寫出秋風摧枯拉朽、驅陳除腐的凌厲威猛之勢,此情豪邁異于桃紅柳綠、鶯語燕歌、溫柔旖旎的春日風光。但勁烈的西風、肅殺的秋氣在作者心中引起的不是哀傷,而是振奮。詩人的感情、戰(zhàn)士的氣質決定了他的審美選擇:“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為什么“勝似春光”?這里可以使人想起劉禹錫的《秋詞》:“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币驗榇猴L比秋風更強勁,秋景比春景更壯闊。黃庭堅《登快閣》:“木落千山天遠大”,秋天葉落以后山明天遠大,就感“寥廓江天萬里霜”,寫出秋天開闊的景象?!傲壤烊f里霜”七個字活畫出了一幅宏闊的江天萬里的秋景,表現(xiàn)了詩人樂觀、開闊的革命情懷。
五、強調鑒賞本詞要點:
1、恢弘開闊的藝術境界。
這首詞為我們營造了一個恢弘開闊的藝術境界。詞人從大處著眼,從人生感悟落筆,擺脫了個人的榮辱得失,站在歷史的、宇宙的、人類的高度抒發(fā)一個革命者的壯志豪情。
2、重疊的句法。
《采桑子》上下片的二三兩句,詞家常用疊句,如辛棄疾詞:“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又如呂本中詞:“恨君不似江樓月,南北東西。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恨君卻似江樓月,暫滿還虧,待得團圓是幾時?”用疊句的,則與第二句斷讀;不用疊句的,則通讀下來。這里的“歲歲重陽。今又重陽”和“不似春光。勝似春光”,都似疊非疊,有反復又有遞進,既斷讀卻又連轉,語勢流宕,音節(jié)瀏亮,風調韻致都極雋美,句法則為創(chuàng)格。于此等處,似不著力,卻見出含英咀華的功夫。
六、拓展延伸:
1、古有重陽登高望遠、賞菊吟秋的風習。在歷代詩文中,重陽節(jié)與菊花結下了不解之緣。試舉例賞析。
a、[唐]杜甫《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懷。
簡析:這首詩是大歷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時所作。蕭瑟的秋天,在詩人的筆下被寫得有聲有色,而引發(fā)出來的感慨更是動人心弦。這不僅由于寫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詩人對人生之秋所描繪的強烈的感情色彩。頷聯(lián)狀景逼真,是后人傳誦的名句。頸聯(lián)兩句,十四個字包含了多層含意,備述了人生的苦況,更令人寄予強烈的同情。
b、[唐]孟浩然《過故人莊》賞菊:喝菊花酒。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登高”是全家到郊外爬小山。作為菊花節(jié),要喝菊花酒。哪一個都有驅邪的意思。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簡析:詩中很樸實地抒寫了對兄弟們的懷念。全詩主客相契,情景交融,“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寫出了人們共通的感情。
2、鑒賞古人于軍中寫重陽。
如岑參《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遙憐故園菊,應傍戰(zhàn)場開?!边@是什么情調?厭戰(zhàn)思家。
采桑子·重陽教案篇十二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zhàn)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譯文。
人的一生容易衰老而蒼天卻不老,重陽節(jié)年年都會來到。
今天又逢重陽,戰(zhàn)場上的菊花是那樣的芬芳。
一年又一年秋風剛勁地吹送,這景色不如春天的光景那樣明媚。
卻比春天的光景更為壯美,如宇宙般廣闊的江面天空泛著白霜。
作者:毛澤東,字潤之,筆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jīng)_一個農(nóng)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國人民的領袖,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chǎn)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詩人,書法家。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采桑子·重陽教案篇十三
作者:馬鈺朝代:元體裁:詞,我性命有一只細磁碗,失手怕碎。言未訖,從空碗墜,驚哭覺來,師翌日乃曰,汝昨晚驚懼,才方省悟呂公大悟黃梁夢,舍棄華軒。返本還源。鐘離作大仙。山侗猛悟細磁夢,割斷攀援。煉汞烹鉛。風仙性月圓。
采桑子·重陽教案篇十四
一、由上節(jié)課導入新課: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是毛澤東眼中的一種秋景。其實,在詩人的眼中,秋天還有另一番景象,今天我們再來學習毛澤東的.另一首詞《采桑子重陽》。
二、本詞的寫作背景:
一九二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在閩西龍巖召開了紅四軍第七次代表大會,會上毛澤東被朱德、陳毅等批評搞“家長制”,未被選為前敵委員會書記。毛澤東隨即離開部隊,到上杭指導地方工作,差點死于瘧疾。直到十一月二十六日,大病初愈的毛澤東才在上海中央(當時由周恩來主持)“九月來信”的支持下恢復職務?!恫缮W又仃枴愤@首詩反映了毛澤東病中的心情。
三、學生自讀全詞,了解大意,走進詞作所創(chuàng)設的意境,領會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四、總結全詞:自宋玉《九辯》以來,悲秋就成為中國古典詩賦的傳統(tǒng)主題。毛澤東的這首詞卻脫盡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掃衰退蕭瑟之氣,以壯闊絢麗的詩境、昂揚振奮的豪情,喚起人們?yōu)槔硐攵鴬^斗的英雄氣概和高尚情操,獨步詩壇。
五、課堂練習:
1、根據(jù)有關詞的知識,從選項中選出恰當?shù)囊豁棧?/p>
沁園春蘇軾。
孤館燈青,野店雞號,旅枕夢殘。――――,晨霜耿耿;云山離錦,朝露溥溥;世路無窮,勞生有限,似此區(qū)區(qū)長鮮歡。微呤罷,憑征鞍無語,往事千端。
當時共客長安,似二陸,初來俱少年。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致君堯舜;―――,用舍由時;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閑處看。身長健,但優(yōu)游卒歲,且斗尊前。
a、月華收練;此事何難。
b、月華收練;此事有何難。
c、漸月華收練;此事何難。
d、漸月華收練;此事有何難。
2、閱讀以下兩首詩,請說一說哪一首是毛澤東作品。
詠蛙。
果然生就大肚樣,會有人來下池塘。人靜夜寂叫荷葉,“不是膽小是謙讓?!?/p>
詠蛙。
獨坐池塘如虎踞,綠楊樹下養(yǎng)精神。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作聲?
詠蛙。
蛤蟆本是地中王,獨臥地上似虎形。春來我不先張嘴,哪個魚鱉敢吭聲?”
六、布置作業(yè):
1、背誦這兩首詞。
2、課外選讀一首毛澤東的詞作,并寫一篇賞析性文章。
采桑子·重陽教案篇十五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zhàn)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蓖鹑缫簧斤w峙,起勢突兀。在這兩句中,從近處看,前句是虛,后句是實;前句泛論人生天道,后句帶出重陽入題。從遠處看,前句是主,后句是賓;前句中“天難老”三字是綱,籠罩全篇,后句只是進一步申說。于此,必須弄清楚以下三點:首先,“人生易老”只是與“天難老”對比著說,絲毫不含有消極感傷的意味。古詩詞中傷春怨秋,嗟貧嘆老,這種作品是太多了。但在這里,卻完全是另一種思想感情,這里著重說的是“天難老”。其次,“天難老”是說宇宙間一切事物在不斷地發(fā)展變化,生生不已,光景常新。“天”就是片段,“難老”就是指發(fā)展變化的過程無窮無盡。這三個字簡直就是辯證唯物主義宇宙觀的詩的說明,必須注意。再次,明白了“天難老”的涵義,也就明白了“人生易老”的說法,不但不是慨嘆人命朝露,而且恰恰相反,在這里是說正由于“人生易老”,所以必須把有限的生命獻給無限壯麗的革命事業(yè),以有涯積為無涯,盡可能多地發(fā)些光和熱,但這又何妨?天是難老的呀。這意義是豐富的,這情緒是昂揚的。它揭示出不朽的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它體現(xiàn)了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象格言一樣精警,真是耐人尋味。在這壯大,它是由“歲歲重陽”這一自然現(xiàn)象或客觀現(xiàn)實生發(fā)出來,是通過具體感性而顯現(xiàn)的抽象理念。所以,前主后賓,后句是前句的申說,卻不意味著后句較之前句不重要;因為,從另一角度著眼,便又看到:前虛后實,詩意乃是由“歲歲重陽”逗起的,“人生易老天難老”,則是升華,兩句是有機合成的精金,缺一不可。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本o承上片意,寫景,寫的是真實感受。自是秋風勁厲,不似春光嫵媚。但卻絕對不是“春華落盡,滿懷蕭瑟”。假如說在這兩句中,于秋風春光,尚無所軒輊;那么,緊接著寫道:“勝似春光,廖廓江天萬里霜”,這就于秋風春光,已有所抑揚了。為什么“勝似春光”?春天里哪能有這天高氣爽、江凈波平的既鮮明又絢麗的寥廓景象呢?“寥廓江天萬里霜”,這可同杜甫的“天宇清霜凈,公堂宿霧披”,大不相同。同是秋霜,杜甫聯(lián)想到的是“公堂”,毛澤東聯(lián)想到的是“春光”。而以秋比春,所作出的審美評價,顯然根據(jù)不全然在于春與秋的自然屬性,關鍵還是在詩人的戰(zhàn)斗性格更喜歡勁厲,不接近嫵媚。因而在這種借景抒情之中,自然便有了寓意,有了寄托。“秋風勁”使人聯(lián)想到如花似錦的和平生活。于是“勝似春光”,便是合乎邏輯的推論了?!敖臁本鋭t預示了革命前途的光明,表現(xiàn)了勝利信心的堅定。這些寓意和寄托,都是在寫景言情中的“言外意”,“味外味”,其妙處是“味在咸酸之外”。不得把詩的形象看作某種概念的象征,這比那種托物言志的手法又高一籌,是真正的詩意與精深的哲理的統(tǒng)一,是濃郁的詩意中放射出的巨大哲理光輝。它首先給人以強烈的美感享受,并從而又給人以剛毅的意志的鼓舞和智慧的理性的啟發(fā)。這是詩的最高的意境。
更多。
采桑子·重陽教案篇十六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
今又重陽,戰(zhàn)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
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注釋】。
采桑子:詞牌名,本于古樂采桑曲。
重陽:陰歷九月初九,傳統(tǒng)上文人登高賦詩之日。一九二九年的重陽是十月十一日。
天難老: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題解】。
一九二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在閩西龍巖召開了紅四軍第七次代表大會,會上毛澤東被朱德、陳毅等批評家長制“,未被選為前敵委員會書記。毛澤東隨即離開部隊,到上杭指導地方工作,差點死于瘧疾。直到十一月二十六日,大病初愈的毛澤東才在上海中央(當時由周恩來主持)”九月來信"的.支持下恢復職務。這首詩反映了病中的心情。
采桑子·重陽教案篇十七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zhàn)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注釋】。
1、重陽:陰歷九月初九,傳統(tǒng)上文人登高賦詩之日。一九二九年的重陽是十月十一日。
2、天難老: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3、黃花:指菊花。
4、不似:不類似,不象。
5、廖廓:空闊遠大。
【翻譯】。
人的一生容易衰老而蒼天卻不老,重陽節(jié)年年都會來到。今天又逢重陽,戰(zhàn)場上的菊花是那樣的芬芳。
一年又一年秋風剛勁地吹送,這景色不如春天的光景那樣明媚。卻比春天的光景更為壯美,如宇宙般廣闊的江面天空泛著白霜。
【賞析】。
“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自戰(zhàn)國楚宋玉《九辯》以來,“悲秋”就成為中國古典詩賦的傳統(tǒng)主題。而前人以“九九重陽”為題材的詩章詞作,更借凄清、蕭瑟、衰颯的秋色狀景托怨情、興別恨,少有不著一“悲”字者。諸如王維的“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的“弟妹蕭條各何在,干戈衰謝兩相催”、杜牧的“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蘇軾的“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悲”等,或敘寫羈旅他鄉(xiāng)的'孤寂清冷,或敘寫羈旅他鄉(xiāng)的孤寂清冷,或寄寓傷時憂國的凄愴痛楚,或傾吐落拓失意的抑郁苦悶,或抒發(fā)獲罪被貶的萬端感慨,皆“婉轉附物,招悵切清”。毛澤東的這首詞卻脫盡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掃衰頹蕭瑟之氣,以壯闊絢麗的詩境、昂揚振奮的豪情,喚起人們?yōu)槔硐攵鴬^斗的英雄氣概和高尚情操,獨步詩壇。
詞以極富哲理的警句“人生易老天難老”開篇,起勢突兀,氣勢恢宏?!叭松桌稀笔菍⑷烁裼钪婊?,韶光易逝,人生短促,唯其易逝、短促,更當努力進取,建功立業(yè),莫讓年華付流水?!疤祀y老”卻是將宇宙人格化。寒來暑往,日出月落,春秋更序,光景常新。但“難老”并非“不老”,因為“新陳代謝是宇宙間普遍的永遠不可抗拒的規(guī)律”(毛澤東《矛盾論》)?!叭松桌稀迸c“天難老”,一有盡,一無窮;一短促,一長久;一變化快,一變化慢。異中有同,同中有異,既對立又統(tǒng)一。這并非“天行鍵,君子以自強不息”這一古老格言的簡單趨附,而是立足于對宇宙、人生的清理并茂的認知和深刻理解的高度,揭示人生真諦和永恒真理,閃耀著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光輝,具有極強的審美啟示力。“歲歲重陽”承首句而來,既是“天難老”的進一步引申,又言及時令,點題明旨,引起下文:“今又重陽,戰(zhàn)地黃花分外香”。“今又重陽”是“歲歲重陽”的遞進反復,年年都有重陽節(jié),看似不變,其實也在變,各不相同:如今又逢佳節(jié),此地別有一番風光。
古有重陽登高望遠、賞菊吟秋的風習。在歷代詩文中,重陽節(jié)與菊花結下了不解之緣。而身逢亂世的詩人,往往借寫菊花表達厭戰(zhàn)、反戰(zhàn)之情,即菊花是作為戰(zhàn)爭的對立面出現(xiàn)的。但毛澤東筆下的“黃花”卻是和人民革命戰(zhàn)爭的勝利聯(lián)系在一起的。這“黃花”既非供隱士高人“吟逸韻”的東籬秋叢,亦非令悲客病夫“感衰懷”的庭院盆景,而是經(jīng)過硝煙炮火的洗禮,依然在秋風寒霜中綻黃吐芳的滿山遍野的野菊花,平凡質樸卻生機蓬勃,具有現(xiàn)實與象征的雙重性,帶有賦和比的特點。詞作者是懷著欣悅之情來品味重陽佳景的。黃花裝點了戰(zhàn)地的重陽,重陽的戰(zhàn)地因此更顯得美麗?!胺滞庀恪比謱懗鲑p菊人此時此地的感受。人逢喜事精神爽,勝利可喜,黃花也顯得異常美麗;黃花異常美麗,連她的芳香也遠勝于往常。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詩情、畫意、野趣、哲理于一爐,形成生機盎然的詩境,既歌頌了土地革命戰(zhàn)爭,又顯示了作者詩人兼戰(zhàn)士的豪邁曠放的情懷。盡管“人生易老”,但革命者的青春是和戰(zhàn)斗、戰(zhàn)場、解放全人類的崇高事業(yè)聯(lián)系在一起的,他們并不嘆老懷悲,蹉跎歲月,虛擲光陰,而是以“只爭朝夕”的精神為革命而戰(zhàn),一息尚存,奮斗不止。
【作者介紹】。
毛澤東(1893~1976)字潤之,筆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遺體在北京天安門水晶棺內。中國人民的領袖,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戰(zhàn)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chǎn)黨、思想家、軍事家、中國共產(chǎn)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詩人,書法家。主要著作《毛澤東選集》(四卷)、《毛澤東文集》(八卷)、《毛澤東詩詞》(共43首)。
采桑子·重陽教案篇十八
毛澤東這首詞從外觀上說,詞句曉暢,幾乎沒有任何費解的地方。然而這首詞卻采古之風于現(xiàn)代之韻。
古往今來,歌詠人生的詩詞真是太多了,但大多帶有悲觀色彩,及時行樂的一面。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便是很典型的。全詩只四句:“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庇恰澳钐斓刂朴啤?,便愈是“感人生之短暫”,前瞻后顧,孤獨悲涼,再加上人生坎坷,處處失意,便不免“愴然而涕下”了。毛澤東這里有說“人生易老天難老”且不是悲觀面對,而是告誡我們大自然的規(guī)律不容回避,應該珍惜生命,造福人類。雖然古今詩人們看到的是同樣的'客觀存在,是同樣的有限與無限的聯(lián)結,但是經(jīng)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這么一說,便沒有悲觀的味了。這就是毛澤東和其他詩人在世界觀上的不同之處。
這首詞的核心句子,或者說最足以代表這首詞的精神的,便是那句“戰(zhàn)地黃花分外香”了。這是對革命戰(zhàn)爭的由衷贊美。誰都知道,戰(zhàn)爭是伴隨著犧牲和災難的。尤其處在第一線作戰(zhàn)的人,隨時隨地都有犧牲的可能。如果一是對革命戰(zhàn)爭具有英勇無畏的獻身精神,如果一是把戰(zhàn)爭看作是一種幸福,一種愉快,他就不會對“戰(zhàn)地黃花”有一種“分外香”的感覺了。這如同當年馬克思回答他女兒的話。女兒問他:“你的幸福是什么?”馬克思只回答她兩個字:“斗爭?!边@就是說,為全人類的幸福而斗爭,才是他最大的幸福??梢?,毛澤東與馬克思的人生態(tài)度多么一致。
這樣的世界觀,帶給他的是革命的樂觀情緒。這在毛澤東的詩詞中,不止一處可以看到。如《大柏地》:“當年鏖戰(zhàn)急,彈洞前村壁。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币彩且焕?。村壁上留下一些彈痕,按常理說有什么好看的呵?但是在偉大的革命家筆下就是與常人不同。那些彈洞村壁,在斜陽、彩虹如帶的映照下,就顯得與眾不同了。
這是詞的上半闋。
下半闋主要是描寫秋天。毛澤東很喜歡秋天。俄羅斯的大詩人普希金,就很喜歡秋天。每個人都各有自己喜歡的季節(jié),這不算特殊。值得注意的是,毛澤東對秋天的描寫可以說獨樹一幟。在古代文學的傳統(tǒng)描寫中,秋天總多少和悲秋相聯(lián)系。老杜的《秋興八首》,可以說是其中的典型了。江邊、孤舟、悲號中的猿啼……真的叫人淚下。這些在藝術上的高度成就自不必多說。而老杜在那年多病羈留孤城的逆境中,憂國思家,心事重重,這是很自然的??墒牵珴蓶|筆下的秋天,比起許多詩家卻是另種調子。即使在他青年時期的詞作《沁園春.長沙》中,也可看到這種特色。盡管他“獨立寒秋”,而看到的是“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以及“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紅爛漫”,比春天的映山紅還要紅,還要可愛。
總之,這是一首滲透著無產(chǎn)階級世界觀的戰(zhàn)斗者之歌。它感情飽滿,總象宏麗。一種對革命前途的堅定信心,同外部世界的美水乳交融地化為一體了。
采桑子·重陽教案篇十九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zhàn)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翻譯。
人的一生容易衰老而蒼天卻不老,重陽節(jié)年年都會來到。今天又逢重陽,戰(zhàn)場上的菊花是那樣的芬芳。
一年又一年秋風剛勁地吹送,這景色不如春天的光景那樣明媚。卻比春天的光景更為壯美,如宇宙般廣闊的江面天空泛著白霜。
注釋。
重陽:重陽節(jié)農(nóng)九月九日,為傳統(tǒng)的重陽節(jié),又稱“老人節(jié)”。
歲歲:年年。
今又重陽:此重陽是指詩人在戰(zhàn)地重逢的重陽,1929年的重陽。
戰(zhàn)地:這里指閩西農(nóng)村根據(jù)地,當時這里外有敵人包圍,內有地主民團的擾亂。
黃花:指菊花。
分外:格外。
勁:強勁。
不似:不類似,不像。
勝似春光:是說秋風比春光更美,是主觀感受。
寥廓:指宇宙的廣闊,也指廣闊高遠。
江天:指汀江流域的天空。
賞析: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蓖鹑缫簧斤w峙,起勢突兀。在這兩句中,從近處看,前句是虛,后句是實;前句暢談人生天道,后句帶出重陽入題。從遠處看,前句是主,后句是賓;前句中“天難老”三字是綱,籠罩全篇,后句僅僅進一步申說。于此,有必要弄清楚以下三點:首要,“人生易老”僅僅與“天難老”對比著說,絲毫不富含消沉感傷的意味。古詩詞中傷春怨秋,嗟貧嘆老,這種著作是太多了。但在這里,卻完全是另一種思想感情,這里側重說的是“天難老”。其次,“天難老”是說世界間全部事物在不斷地發(fā)展變化,生息不斷,光景常新?!疤臁奔词瞧危半y老”即是指發(fā)展變化的進程無窮無盡。這三個字幾乎即是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詩的闡明,有必要注意。再次,理解了“天難老”的涵義,也就理解了“人生易老”的說法,不光不是慨嘆人命朝露,并且恰恰相反,在這里是說正由于“人生易老”,所以有必要把有限的生命獻給無限壯麗的.革新事業(yè),以有涯積為無涯,盡可能多地發(fā)些光和熱,但這又何妨?天是難老的呀。這含義是豐厚的,這心情是高昂的。它提醒出永存的前史發(fā)展規(guī)律,它體現(xiàn)了革新的達觀主義精神,象格言相同精警,真是耐人尋味。在這壯大,它是由“歲歲重陽”這一天然現(xiàn)象或客觀現(xiàn)實生發(fā)出來,是經(jīng)過詳細理性而閃現(xiàn)的籠統(tǒng)理念。所以,前主后賓,后句是前句的申說,卻不意味著后句較之前句不重要;由于,從另一視點著眼,便又看到:前虛后實,詩意乃是由“歲歲重陽”逗起的,“人生易老天難老”,則是提高,兩句是有機組成的精金,缺一不可。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色?!本o承上片意,寫景,寫的是實在感觸。自是秋風勁厲,不似春色嫵媚。但卻肯定不是“春華落盡,滿懷蕭條”。假如說在這兩句中,于秋風春色,尚無所軒輊;那么,緊接著寫道:“勝似春色,廖廓江天萬里霜”,這就于秋風春色,已有所抑揚了。為什么“勝似春色”?春天里哪能有這天高氣爽、江凈波平的既明顯又艷麗的寥廓現(xiàn)象呢?“寥廓江天萬里霜”,這可同杜甫的“天宇清霜凈,公堂宿霧披”,大不相同。同是秋霜,杜甫聯(lián)想到的是“公堂”,毛澤東聯(lián)想到的是“春色”。而以秋比春,所作出的審美評價,明顯依據(jù)不全然在于春與秋的天然特點,要害仍是在詩人的戰(zhàn)役性情更喜愛勁厲,不挨近嫵媚。因而在這種借景抒情之中,天然便有了涵義,有了寄予?!扒镲L勁”使人聯(lián)想到如花似錦的平和日子。所以“勝似春色”,就是合乎邏輯的推論了?!敖臁本鋭t預示了革新出路的光亮,體現(xiàn)了成功決心的堅決。這些涵義和寄予,都是在寫景言情中的“言外意”,“味外味”,其妙處是“味在咸酸之外”。不得把詩的形象看作某種概念的標志,這比那種托物言志的方法又高一籌,是真實的詩意與精深的道理的一致,是濃郁的詩意中放射出的無窮道理光芒。它首要給人以激烈的美感享用,并從而又給人以堅毅的毅力的鼓動和才智的理性的啟示。這是詩的最高的意境。
采桑子·重陽教案篇二十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zhàn)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譯文。
人的一生容易衰老而蒼天卻不老,重陽節(jié)年年都會來到。
今天又逢重陽,戰(zhàn)場上的菊花是那樣的芬芳。
一年又一年秋風剛勁地吹送,這景色不如春天的光景那樣明媚。
卻比春天的光景更為壯美,如宇宙般廣闊的江面天空泛著白霜。
作者:毛澤東,字潤之,筆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jīng)_一個農(nóng)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國人民的領袖,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chǎn)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詩人,書法家。
【本文地址:http://m.aiweibaby.com/zuowen/17278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