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燈籠幼兒教案(優(yōu)秀20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2-06 07:33:07
做燈籠幼兒教案(優(yōu)秀20篇)
時間:2023-12-06 07:33:07     小編:GZ才子

在教育教學領域中,教案是教師進行教學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的必備工具。編寫教案時需要注意教學資源的有效利用和教學環(huán)境的優(yōu)化。教案是教師用來指導和組織教學活動的重要工具,要編寫一份完美的教案,首先需要充分了解教學內容和學生背景。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例,供大家參考學習。

做燈籠幼兒教案篇一

活動目標:

1。愿意參與手工制作的活動,并大膽進行活動,體驗活動的樂趣。

2。懂得用正確的方法和步驟進行粘帖活動,懂得進行收拾。

活動過程:

1。幼兒認識活動的材料和成品,引起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2。幼兒進行制作。

3。把幼兒的成品進行展示,幼兒之間進行互相的欣賞。

指導重點:

1。教師幫助幼兒了解活動的過程和步驟。

2。教師在活動的過程中提幼兒收拾自己使用過的物品。

3。教師鼓勵幼兒大膽講述自己的感受。

環(huán)境材料:

長方形的各色蠟光紙若干;黃色的長條形蠟光紙若干;糨糊少許、抹布若干。

做燈籠幼兒教案篇二

活動目標:

1.幼兒初次嘗試在燈籠上繪畫的樂趣,體驗與家長參與美術活動的`快樂。

2.掌握立體繪畫裝飾技巧。

3.增強幼兒的動手能力及審美能力。

活動準備:。

燈籠人手一個,繪畫用品,毛條若根,燈籠圖片,音樂。

活動過程:

一、導入。

討論:小朋友們想一想我們在過春節(jié)時都干些什么?(放鞭炮,貼春聯(lián),掛燈籠,)。

那小朋友都見過什么樣的燈籠?

二、教學內容。

1.觀察并欣賞:今天老師也給小朋友帶來了好多不同的燈籠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出示圖片欣賞)。

2.你剛才都看到了什么形狀的燈籠?上面有哪些圖案?

3.出示成品燈籠這是老師裝飾的燈籠小朋友看看上面都有什么圖案,用到了什么材料?

4.馬上過春節(jié)了那請小朋友也把自己的燈籠裝飾的漂漂亮亮的吧。

5.幼兒及家長動手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6.注意及要求;繪畫時注意手的力度不要太大,圖案盡量畫的大一點,涂色是注意冷暖色搭配,使用顏料時保持衣服的干凈整潔,制作完后寫上自己的名字。

三、活動小結。

教師對幼兒及家長做好的作品進行點評。

四、活動延伸。

家長及幼兒將制作好的燈籠拿到手上跟音樂走t臺秀最后擺造型照相,最后將作品創(chuàng)設班級環(huán)境。

做燈籠幼兒教案篇三

1、增進參與環(huán)境布置的興趣和能力,體驗成功的快樂。

2、運用粘貼的方法制作燈籠,促進雙手的協(xié)調配合,養(yǎng)成良好的操作習慣。

3、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動準備。

預先拉上繩。

2、毛錢做的燈籠穗子,固體膠,剪刀。

3、幼兒操作材料。

活動過程。

1、出示實物紅燈籠,引起幼兒興趣。

提問:這是什么?你們在哪兒見過燈籠?都見過什么養(yǎng)的燈籠?設么時候掛燈籠?

2、出示圓形燈籠范樣,幼兒仔細觀察,探索燈籠制作方法。

提問:它們是有什么紙做的?是用幾片紙做的?是怎么粘在一起的?

3、教師邊示范邊提出制作要求。

(1)制作燈籠的彩色紙可以是三張,也可以是四張、五張等。

(2)對折后在彩紙的反面粘上膠,紙片的邊角要對齊、粘牢。

(3)粘合最后一篇紙時,先把穗子掛線夾在燈籠中間。

4、幼兒操作,教師指導。

(1)鼓勵能力強的幼兒完成作業(yè)后熱心幫助別人。

(2)幫助能力弱對幼兒掌握對折、粘連的方法。

5、把幼兒制作的燈籠掛起來,共同欣賞。

討論:說說哪個燈籠做的好,好在那里。

6、出示菱形燈籠范樣,引導幼兒探索制作方法,鼓勵幼兒回家嘗試制作。

小百科:燈籠,又稱燈彩,是一種古老的中國傳統(tǒng)工藝品。起源于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前后,人們都掛起象征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

做燈籠幼兒教案篇四

1、引導幼兒繼續(xù)學習看圖示折紙,先折“雙三角”再折出燈籠。

2、發(fā)展幼兒手部動作的靈活性。

3、發(fā)展幼兒空間辨別能力和空間想象力。

4、嘗試通過動作和色彩來感知美、創(chuàng)造美。

1、人手一張彩色方形紙;顏色有紅、黃、綠等。

2、操作卡片《燈籠》折紙圖示1份,半成品1份,未吹氣成品1份,裝飾好的燈籠一只。

3、彩色長紙條、剪刀、漿糊、棉簽、顏料。

導入活動—幼兒學習折疊方法—幼兒操作—評價活動。

1、導入活動,引起興趣。

教師:國慶節(jié)時,小朋友們在大街上看到掛在店門口那圓圓胖胖的是什么?

2、引導幼兒學習燈籠的折疊方法。

(1)出示折紙圖示,明確圖上各符號所代表的意思。

(2)幼兒按操作卡片圖1、圖2、圖3折好:圖1把正方形紙對角折成三角形;圖2、圖3把兩只尖角分正反對準直折成正方形。

(3)教師出示半成品講解并演示圖4“雙三角”的折法:一只手插入中間,另一只手對捏兩道邊后,用手抹平就成圖4下面繼續(xù)圖5、圖6、圖7折成圖8,教師再拿出沒吹氣的燈籠示范吹氣的方法。

3、交代要求,幼兒操作,教師指導。

(1)教師:請大家開始折雙三角,折好再按圖5、圖6、圖7折成圖8.折的時候注意折邊要整齊,每折好一個步驟都要用手把紙抹平,全部折好后,再用剪刀把長條紙剪成細絲狀,貼在燈籠底部,上面貼兩根細紙條作為掛的帶子,吹好氣以后再把上面的兩根細紙條連接貼好。

(2)請小朋友用顏料、棉簽,給燈籠輕輕畫上好看的圖案。

幫助有困難的幼兒完成折紙,并指導幼兒粘貼,注意粘貼的部位并保持整潔。

3、評價作品,結束活動。

把做好的燈籠懸掛在窗臺上,讓全體幼兒來欣賞,找出折得好或裝飾得好的燈籠,讓幼兒說出喜歡哪一個,并說出為什么喜歡。

活動中孩子們的興趣較高,當教師示范吹出燈籠的時候表現(xiàn)的非常新奇,還給與教師鼓掌,也由此激發(fā)了孩子們的學習欲望。能力強的孩子能夠根據圖示一點一點的進行活動,而能力弱的則需要教師的指導或其他同伴的幫助,才能完成。但是整個活動能進行完,孩子也在此基礎上能有創(chuàng)新,將燈籠變成了話筒。

幼兒行為基礎。

在平時的活動中,孩子們對于折紙的興趣也比較大,能夠認真折紙,但是對于看圖示折紙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動手能力較弱的孩子他們的靈活度不夠,還有待于進一步的提高。小百科:燈籠就成了中國人喜慶的象征。經過歷代燈彩藝人的繼承和發(fā)展,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品種和高超的工藝水平。從種類上有:宮燈、紗燈、吊燈等等。從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鳥、龍鳳、魚蟲等等,除此之外還有專供人們賞玩的走馬燈。

做燈籠幼兒教案篇五

在平時的活動中,孩子們對于折紙的興趣也比較大,能夠認真折紙,但是對于看圖示折紙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動手能力較弱的孩子他們的靈活度不夠,還有待于進一步的提高。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繼續(xù)學習看圖示折紙,先折“雙三角”再折出燈籠。

2、發(fā)展幼兒手部動作的靈活性。

3、發(fā)展幼兒空間辨別能力和空間想象力。

活動準備。

1、人手一張彩色方形紙;顏色有紅、黃、綠等。

2、操作卡片《燈籠》折紙圖示1份,半成品1份,未吹氣成品1份,裝飾好的燈籠一只。

3、彩色長紙條、剪刀、漿糊、棉簽、顏料。

活動流程。

導入活動—幼兒學習折疊方法—幼兒操作—評價活動。

活動過程。

1、導入活動,引起興趣。

教師:國慶節(jié)時,小朋友們在大街上看到掛在店門口那圓圓胖胖的是什么?

(1)出示折紙圖示,明確圖上各符號所代表的意思。

(2)幼兒按操作卡片圖1、圖2、圖3折好:圖1把正方形紙對角折成三角形;圖2、圖3把兩只尖角分正反對準直折成正方形。

(3)教師出示半成品講解并演示圖4“雙三角”的折法:一只手插入中間,另一只手對捏兩道邊后,用手抹平就成圖4下面繼續(xù)圖5、圖6、圖7折成圖8,教師再拿出沒吹氣的燈籠示范吹氣的方法。

3、交代要求,幼兒操作,教師指導。

(1)教師:請大家開始折雙三角,折好再按圖5、圖6、圖7折成圖8.折的時候注意折邊要整齊,每折好一個步驟都要用手把紙抹平,全部折好后,再用剪刀把長條紙剪成細絲狀,貼在燈籠底部,上面貼兩根細紙條作為掛的帶子,吹好氣以后再把上面的兩根細紙條連接貼好。

(2)請小朋友用顏料、棉簽,給燈籠輕輕畫上好看的圖案。

(3)幼兒操作,教師輔導。

幫助有困難的幼兒完成折紙,并指導幼兒粘貼,注意粘貼的部位并保持整潔。

3、評價作品,結束活動。

把做好的燈籠懸掛在窗臺上,讓全體幼兒來欣賞,找出折得好或裝飾得好的燈籠,讓幼兒說出喜歡哪一個,并說出為什么喜歡。

活動反思:

活動中孩子們的興趣較高,當教師示范吹出燈籠的時候表現(xiàn)的非常新奇,還給與教師鼓掌,也由此激發(fā)了孩子們的學習欲望。能力強的孩子能夠根據圖示一點一點的進行活動,而能力弱的則需要教師的指導或其他同伴的幫助,才能完成。但是整個活動能進行完,孩子也在此基礎上能有創(chuàng)新,將燈籠變成了話筒。

做燈籠幼兒教案篇六

活動目標:

1、認讀加法算式題,初步理解算式中“+”、“=”(數(shù)學符號)和三個數(shù)字的實際意義。

2、比較、分辨燈籠的特征,學習將燈籠與算式題配對,體驗加法算式題在生活中的運用。

活動準備:

不同特征的剪紙燈籠(大小、顏色、握柄、流蘇、花紋等不同)、3的加法算式題。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價值取向:引發(fā)興趣,導入掛燈籠的話題。

1、導入:國慶節(jié)馬上就要來了,大家在國慶節(jié)的時候都喜歡掛燈籠,紅紅火火,特別(喜慶)熱鬧。今天,我們將與燈籠和算式題做朋友。

二、認讀加法題價值取向:初步感受加法算式題中的組成部分。

1、認讀加法題:1+2=3,2+1=3關鍵提問:

1)這些算式題上有什么?(幾個數(shù)字?幾個符號?)小結:有數(shù)字、符號、排列出來的叫算式題。“+”叫加號,“=”叫等號,在算式題中“+”讀加上,“=”讀等于。

三、說一說價值取向:初步理解算式中“+”、“=”和三個數(shù)字的實際意義2、1、出示一串三個燈籠的圖片及算式題:1+2=32+1=3(兩個算式題分別出現(xiàn)的)導入:根據這張圖片,老師列了一個加法算式題,小朋友一起仔細看一看這些燈籠。

3、關鍵提問:這些符號和數(shù)字都表示什么呢?

小結:這二數(shù)學題中有“+”叫加法,表示后面的數(shù)比前面的數(shù)大;“=”叫等號,“=”后面的數(shù)表示總共有多少,也叫總數(shù);前面的兩個數(shù)字分別代表2個大燈籠和1個小燈籠,后面的數(shù)字表示燈籠的總數(shù)。

(如:一盞打燈籠加上兩盞小燈籠,總共有3盞燈籠···)。

四、看燈籠找算式題價值取向:理解并運用加法算式題的實際意義。

2、幼兒操作:

操作要求:觀察各串燈籠,分辨他們不同的特征。尋找可以匹配的算式題,對應地掛在一串串燈籠下面,說說所表示的意思。

3、交流:

小結:算式題的用處很大,能幫我們許多忙,使我們的日常生活變得更加便利。

做燈籠幼兒教案篇七

活動目標:

1.學習制作玩具,增進折紙技巧。

2.操作自制玩具,體驗快樂。

活動準備:

1.“美術”:《舞龍舞獅真好玩》。

2.龍的圖片,長條紙(把8開紙裁成四長條,每條約38×7cm),臘筆、筷子、膠帶、剪刀。

活動過程:

1.問幼兒:“什么動物頭上有角?”“什么動物身上有鱗片?”“什么動物有長長的尾巴?”

2.展示龍的圖片,請幼兒觀察龍的外形的各部分(特征)像什么動物。

3.拿出長條紙示范制作紙龍的.方式:

——折出龍的身體。

——折出龍的角。

——用筆卷一卷龍的角。

——畫上龍的五官及鱗片。

——頭尾粘上筷子。

4.請幼兒上臺操作,讓紙龍?zhí)琛#ㄅ錁罚?/p>

5.提供材料,讓幼兒制作自己的玩具紙龍。

做燈籠幼兒教案篇八

1、能理解故事內容,講述故事的梗概。

2、感受故事的.風趣。

3、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

4、理解故事內容,豐富相關詞匯。

1、紅燈籠一盞,教學掛圖,故事錄音帶,故事中人物頭飾。

2、《語言》下p.2~3。

一、漂亮的紅燈籠——教師出示紅燈籠,請幼兒欣賞,激發(fā)幼兒興趣,引出教育內容。

二、聽故事——教師播放故事錄音,請幼兒欣賞。

出示教學掛圖,邊看邊聽故事。

引導幼兒討論:你覺得故事中那些地方很有趣?

三、學講故事——幼兒邊看圖邊跟教師學講故事。

請幼兒閱讀畫冊,練習講故事。

四、表演故事——請幼兒戴頭飾,教師旁白,幼兒按角色分組自編動作表演故事——聽故事錄音,教師扮演其中一個角色和幼兒一起表演故事。

做燈籠幼兒教案篇九

長方形卡紙一張,直尺一把,鉛筆一枝,雙面膠一卷,介紙刀一把,線繩一根。

第一步:量距離。

在準備好的卡紙上面,按1cm為間隔,從卡片的一端開始,劃分出若干等距離的線,并用鉛筆描繪出來。

第二步:切卡紙。

用介紙刀沿著剛才劃線的地方切開,注意,不能切得長短不一,不然做出來的燈籠會很不勻稱。

第三步:卷卡紙。

在切好卡紙后,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把卡紙卷一下,呈現(xiàn)一個弧形。做到這一步呢,燈籠的大致輪廓就出來了。

第四步:剪垂穗。

我們都知道燈籠下面都有一些很很飄逸的穗穗,現(xiàn)在我們就來剪出這些穗。用剛才卡紙的邊角料,間隔著剪,要密集一些,這樣穗才會飄逸好看。最后將剪好的穗貼在弧形卡紙下面的一周上。

第五步:貼線繩。

成敗在此一舉了。在已經對貼好的燈籠上面,在水平角度上各貼上線繩,記住,線繩之前應該先裁剪成兩段,長度要一直,不然提燈籠的時候就無法保持平衡了。

燈籠完成啦。過程不是很復雜,只要靜下心來,一步一步地跟著做,就可以擁有屬于自己的小燈籠。

小百科:燈籠,又稱燈彩,是一種古老的中國傳統(tǒng)工藝品。起源于20xx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前后,人們都掛起象征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

做燈籠幼兒教案篇十

1、了解冷色和暖色的對比關系。

2、學習報紙印畫的基本技巧。

3、能夠正確使用工具和材料,體驗畫畫的樂趣。

大紅燈籠圖片,蠟筆,抹布。

1、通過尋找身邊的顏色,認識冷色與暖色。

引導語:色調中有冷的與暖色,請找找你身邊的物體哪些是冷色調,哪些是暖色調?今天我們分別用這兩個色系來為燈籠上顏色吧!

2、教師講解示范,交代要求。

(1)把畫紙鋪好,然后用蠟筆上顏色。

(2)注意不要畫出線,并且要用對顏色。

3、幼兒畫畫,教師指導。

(1)提醒幼兒要吧燈籠的周邊鋪滿顏色,要涂滿均勻。一個燈籠用暖色一個燈籠用冷色。

4、展示作品,欣賞與評價。

將幼兒的作品粘貼到墻上進行環(huán)境布置。

做燈籠幼兒教案篇十一

工具和材料:

長方形卡紙一張,直尺一把,鉛筆一枝,雙面膠一卷,介紙刀一把,線繩一根。

制作過程:

第一步:量距離。

在準備好的卡紙上面,按1cm為間隔,從卡片的一端開始,劃分出若干等距離的線,并用鉛筆描繪出來。

第二步:切卡紙。

用介紙刀沿著剛才劃線的地方切開,注意,不能切得長短不一,不然做出來的燈籠會很不勻稱。

第三步:卷卡紙。

在切好卡紙后,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把卡紙卷一下,呈現(xiàn)一個弧形。做到這一步呢,燈籠的大致輪廓就出來了。

第四步:剪垂穗。

我們都知道燈籠下面都有一些很很飄逸的穗穗,現(xiàn)在我們就來剪出這些穗。用剛才卡紙的邊角料,間隔著剪,要密集一些,這樣穗才會飄逸好看。最后將剪好的穗貼在弧形卡紙下面的一周上。

第五步:貼線繩。

成敗在此一舉了。在已經對貼好的燈籠上面,在水平角度上各貼上線繩,記住,線繩之前應該先裁剪成兩段,長度要一直,不然提燈籠的時候就無法保持平衡了。

結束語:

燈籠完成啦。過程不是很復雜,只要靜下心來,一步一步地跟著做,就可以擁有屬于自己的小燈籠。

小百科:燈籠,又稱燈彩,是一種古老的中國傳統(tǒng)工藝品。起源于20xx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前后,人們都掛起象征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

做燈籠幼兒教案篇十二

活動目標:

1、學習將圓形紙片折疊成三角形并組合拼搭成三角面燈籠的技能。

2、學習簡單地裝飾技能,初步培養(yǎng)幼兒的審美情趣。

3、培養(yǎng)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以及對美工活動的興趣。

4、讓幼兒體驗自主、獨立、創(chuàng)造的能力。

5、感受作品的美感。

活動準備:

范例、大小相同的圓形紙片若干、膠水,串繩、珠子等操作材料。

活動過程:

一、引起興趣。

1、出示范例,幼兒觀賞。

2、提問:

(1)這是什么?(燈籠)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2)你知道這是用什么形狀的紙做成的嗎?(圓形)一共用了幾個圓形紙片?(有12片、16片、20片等各種樣式)圓形中間是什么形狀?你會把圓形紙片折疊成三角形嗎?(請個別幼兒示范后教師再重點講解)。

(3)出示大小不同的兩個三角面燈籠,提問:為什么兩個燈籠會不一樣大小?

(圓形紙片大小不同,做成的燈籠大小也不同,一只球體所需要的圓形紙片大小應該是一樣的)。

二、示范講解。

1、圓形紙片折疊成三角形。

重點要求幼兒做到:要折疊出相同大小的三角形。

2、粘貼。

(1)每一張圓形紙片的三處折疊部分要和另外三個圓形紙片的折疊部分粘貼起來就成球體。

(2)涂膠水粘合時要對整齊。

(3)用串繩、珠子進行裝飾,制作成燈籠。

三、幼兒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1、提醒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不同數(shù)量的圓形紙片進行制作。

2、先將圓形全部折疊成三角形后,然后再一起拼搭粘貼。

3、幫助個別能力弱的幼兒完成作品。

四、結束講評。

1、幼兒觀賞燈籠,體驗成功的快樂。

2、請個別幼兒講述制作過程,遇到什么困難?是如何解決的?

活動反思:

1、雖然本班幼兒入園至盡已進行了一系列的圓形折疊粘貼活動,但是由于孩子們之間能力存在著差異,因此,在開展這一活動的過程中,我為孩子們提供了多種范例,它們分別是用12片、16片、20片圓形紙片制作的`燈籠,使孩子們能根據需要有目的地選擇制作。

2、活動進行過程中,要啟發(fā)幼兒互幫互學,同伴之間交流分享制作經驗,共同體驗成功的快樂。

小百科:燈籠,又稱燈彩,是一種古老的中國傳統(tǒng)工藝品。起源于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前后,人們都掛起象征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

做燈籠幼兒教案篇十三

1、了解民問花燈的制作材料、工具、程序,產生親手制作的愿望。

2、能大膽地提出自己的問題,并積極尋求解決的辦法。

3、在參與裝飾花燈的過程中,豐富審美感受與體驗。

1、請民間藝人來園現(xiàn)場表演制作花燈。

2、半成品花燈骨架、各色紙。

1、介紹做花燈的藝人,激發(fā)參與活動的愿望。

2、觀察已經制作好的花燈,討論制作需要的材料。

3、看藝人現(xiàn)場表演扎兔子燈,了解做兔子燈的工具、材料及制作方法。

(1)幼兒猜測兔子燈的制作方法。

(2)幼兒觀看扎制兔子燈,大膽提出疑惑的問題,尋求問題的解決辦法。

(3)討論、歸納兔子燈的制作方法。(用竹篾扎成兔子的骨架——裱糊白紙——用彩色紙進行美化裝飾——裝上可以滾動的輪子并安上蠟燭。)。

4、分組合作,對半成品花燈骨架進行美化、裝飾。

(1)觀察半成品花燈骨架,商量裝飾的辦法。

(2)分組合作,美化裝飾花燈。

在區(qū)域中提供可拼插成花燈的吹塑紙、毛線、剪刀、筆等制作材料,供幼兒嘗試用對插連接的方法自制花燈并運用各種材料和方法進行裝飾。

做燈籠幼兒教案篇十四

1、認讀加法算式題,初步理解算式中"+"、"="(數(shù)學符號)和三個數(shù)字的實際意義。

2、比較、分辨燈籠的特征,學習將燈籠與算式題配對,體驗加法算式題在生活中的運用。

不同特征的剪紙燈籠(大小、顏色、握柄、流蘇、花紋等不同)、3的加法算式題。

一、談話導入價值取向:引發(fā)興趣,導入掛燈籠的話題。

導入:國慶節(jié)馬上就要來了,大家在國慶節(jié)的時候都喜歡掛燈籠,紅紅火火,特別(喜慶)熱鬧。今天,我們將與燈籠和算式題做朋友。

二、認讀加法題價值取向:初步感受加法算式題中的組成部分。

認讀加法題:1+2=32+1=3關鍵提問:

這些算式題上有什么?(幾個數(shù)字?幾個符號?)小結:有數(shù)字、符號、排列出來的叫算式題?!?"叫加號,"="叫等號,在算式題中"+"讀加上,"="讀等于。

三、說一說價值取向:初步理解算式中"+"、"="和三個數(shù)字的'實際意義。

1、出示一串三個燈籠的圖片及算式題:1+2=32+1=3(兩個算式題分別出現(xiàn)的)。

2、導入:根據這張圖片,老師列了一個加法算式題,小朋友一起仔細看一看這些燈籠。

3、關鍵提問:這些符號和數(shù)字都表示什么呢?

小結:這二數(shù)學題中有"+"叫加法,表示后面的數(shù)比前面的數(shù)大;"="叫等號,"="后面的數(shù)表示總共有多少,也叫總數(shù);前面的兩個數(shù)字分別代表2個大燈籠和1個小燈籠,后面的數(shù)字表示燈籠的總數(shù)。

(如:一盞打燈籠加上兩盞小燈籠,總共有3盞燈籠···)。

四、看燈籠找算式題價值取向:理解并運用加法算式題的實際意義。

2、幼兒操作:

操作要求:觀察各串燈籠,分辨他們不同的特征。尋找可以匹配的算式題,對應地掛在一串串燈籠下面,說說所表示的意思。

3、交流:

小結:算式題的用處很大,能幫我們許多忙,使我們的日常生活變得更加便利。

游戲是孩子們都喜歡的,我設計了與本課相關的游戲,讓孩子們在“玩中學,學中玩”充分感受到學習知識是很快樂的一件事情。

但我忽略了孩子本身的個體差異,沒做到去觀察每個孩子的聽課狀況。好的孩子把知識都學會了,但個別孩子聽課狀態(tài)不是很好,沒有全身心的投入到課堂氣氛當中去,我也沒能做到及時的去提醒、去點撥。今后的課堂中我一定要更細心的去觀察我的每一個學生,讓他們都能更好的去聽課,去學習。還有游戲的時候,不可能做到每個孩子都到前面來進行游戲,但我明顯可以看到有些孩子由于沒能到前面來游戲那種失望的表情。我今后的課堂上一定要多設計一些游戲,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參與。

展開全文。

做燈籠幼兒教案篇十五

1.認識“良、受、贊”等14個生字,會寫“良、使”等7個生字和以下詞語:咱倆、泥人、使勁。學習新部首工字旁和力字旁。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固結合作的好處。教學重點:

1.學習字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1.認識“良、受、贊”等14個生字。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教學過程。

1.板書課題請大家圍繞題目猜想,課文可能會寫些什么內容?

1.學生自讀。輕聲朗讀課文,畫出不容易讀準、不容易讀好的字、詞、句反復練習。

2.幫讀。同桌互讀,互相正音、評議,再互相說說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三、學習生字。

1.讀一讀,看能否讀準它們的字音。2.認一認。去掉拼音,調換順序認讀生字。

3.玩一玩。請大家拿出你們的識字卡片,互相說一說,認一認。

4.議一議。介紹自己的識字方法給大家聽。

1.會寫“良、使”等7個生字和以下詞語:咱倆、泥人、使勁。學習新部首工字旁和力字旁。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固結合作的好處。

1.指名分段讀課文,讀后評議交流。

2.質疑解疑,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請學生再讀課文,畫出不理解的詞句,同學之間互相合作解決。)。

3.討論“王京為什么在燈籠下寫下‘合作真快樂’”這幾個字。

1.教師指導寫字,提醒學生注意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重點筆畫的書寫運筆方法。

2.重點指導:“巧、泥、勁、燈”3.學生練寫,

4.展示學生的作業(yè)。

做燈籠幼兒教案篇十六

1、初步了解燈籠是節(jié)日喜慶的象征。

過年過元宵節(jié)。

ppt課件(燈籠圖片)、油畫棒、人手一份未涂色的燈籠圖。

小班美術課件《燈籠涂色》ppt課件。

二、給燈籠穿上漂亮的衣服。

1、教師出示燈籠的范畫實物圖。

看一看,老師的小燈籠都有什么顏色,講解涂色要求。

2、幼兒動手操作涂色,教師指導,顏色涂均勻,不出格子。

注意畫面干凈整潔。

3、展示幼兒作品,涂的好的給予表揚,較差一些的'多鼓勵增強幼兒的自信心。

配套圖片素材提供5種燈籠圖片,可以選擇打印供幼兒涂色。

做燈籠幼兒教案篇十七

1、能理解故事內容,講述故事的梗概。

2、感受故事的風趣。

3、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

4、理解故事內容,豐富相關詞匯。

1、紅燈籠一盞,教學掛圖,故事錄音帶,故事中人物頭飾。

2、《語言》下p.2~3。

一、漂亮的紅燈籠--教師出示紅燈籠,請幼兒欣賞,激發(fā)幼兒興趣,引出教育內容。

二、聽故事--教師播放故事錄音,請幼兒欣賞。

出示教學掛圖,邊看邊聽故事。

引導幼兒討論:你覺得故事中那些地方很有趣?

三、學講故事--幼兒邊看圖邊跟教師學講故事。

請幼兒閱讀畫冊,練習講故事。

四、表演故事--請幼兒戴頭飾,教師旁白,幼兒按角色分組自編動作表演故事--聽故事錄音,教師扮演其中一個角色和幼兒一起表演故事。

元宵節(jié)快到了,老奶奶扎了一盞漂亮的紅燈籠。

紅燈籠走呀走,來到了樹林里。咦,它身后跟著一只小白兔,小白兔后面跟著一只小胖豬。嘿,小胖豬后面又來了一只小黃狗。喵喵喵!小黃狗后面又跟著一只小花貓。原來,小動物們正準備過節(jié),聯(lián)歡會上正好少一盞紅燈籠,大家一起說:"紅燈籠!我們都喜歡你。"老奶奶半夜醒來了不見了紅燈籠,真著急呀!她出門去找紅燈籠,一5邊找一邊喊:"紅燈籠,你在哪里?"小花貓聽見了,告訴了小黃狗。小黃狗聽見了,告訴了小胖豬。小胖豬聽見了,告訴了小白兔。小白兔聽見了告訴了紅燈籠。

老奶奶終于找到了紅燈籠。在正月十五元宵晚會上,老奶奶還和紅燈籠一起表演節(jié)目呢!

紅燈籠又回到了老奶奶家,老奶奶用一根黃繩子把紅燈籠高高地掛在大門上,紅燈籠真快樂!

做燈籠幼兒教案篇十八

很多幼兒都很喜歡手工,自己動手制作出來的東西能夠讓幼兒感受到滿足感,剪紙是幼兒樂此不疲,用簡單的材料幼兒從中體會到樂趣,既能發(fā)展幼兒動作協(xié)調性,又能發(fā)展幼兒動手動腦的習慣,在從中體會樂趣。

1、通過活動讓幼兒學會使用剪刀的技能;。

2、培養(yǎng)幼兒心靈手巧、動作協(xié)調的技巧,并養(yǎng)成動手動腦的習慣。

培養(yǎng)幼兒手的靈活性、協(xié)調性。

彩色卡紙、紙杯、安全剪刀、竹筷、牙簽、雙面膠、毛線。

1、激發(fā)幼兒制作的興趣。

當你家里過新年的時候,你家門口會懸掛什么東西呢?

讓我們一起來制作紙杯燈籠吧!看看誰制作的最美、最好看吶!

2、老師指導幼兒制做燈籠。

(1)分發(fā)制作材料;

(2)指導安全制做,小心使用剪刀、牙簽;

(3)制作方法:

第一步:把彩色卡紙粘貼在紙杯的外面作裝飾;

第三步:在紙杯底部的中間用牙簽鉆一個小孔,穿上毛線,并在杯里將線頭打好結。將線的另一頭系在竹筷的一端,燈籠就做好了。

3、師生一起念兒歌:

小紙杯,

真好玩,

剪好圖形上面貼,

在鉆一個小小孔,

系好繩子成燈籠。

燈籠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一個代表著吉利,喜慶的物品,也是我國獨有的物品,是中國文化中比較有象征意義的一種物品,做燈籠的課程主要是想要讓小朋友們更加了解中國文化。

做燈籠幼兒教案篇十九

1,愿意參與涂色活動,感受涂色活動所帶來的樂趣。。

2,知道燈籠的顏色是紅紅的。

3,鍛煉幼兒手的靈活度,完成自己的作品。

1,畫有燈籠輪廓的紙與幼兒人數(shù)相同。

2,紅顏色的蠟筆若干。

3,錄音機一個,磁帶一盒。

提問一:寶寶們,我們過節(jié)的時候和平時有什么不一樣啊?

提問二:寶寶們,我們過節(jié)和過新年的時候,門口和街上都掛上好多好多什么???(引導幼兒說出好多好多的燈籠)。

提問三:寶寶,你看到的燈籠是什么顏色的?(幼兒自由交流,學說紅紅的燈籠)。

1,教師出示畫有燈籠輪廓的紙,提問:寶寶,這是什么呀?(幼兒回答)。

(引導幼兒說出涂色)。

3,教師向幼兒講解做畫的要求:

1,教師范畫,重點突出涂色時方向要一致。(例左右左右、上下上下)。

2,提問:寶寶,老師是怎么涂色畫紅紅的燈籠的?

4,播放音樂,幼兒操作涂色。

1,幼兒動手涂色,老師巡回指導。

2,幼兒任選方法涂色,老師提醒幼兒注意衛(wèi)生,互相謙讓。

(1)我們今天的小畫家的畫真棒,瞧xxx涂的顏色非常均勻,xxx這次也能大膽地畫畫了,……逐一出示幼兒的作品,讓幼兒欣賞。

(2)讓我們把紅紅的燈籠掛在教室的門上,好嗎?結束活動。

做燈籠幼兒教案篇二十

1、增進參與環(huán)境布置的興趣和能力,體驗成功的快樂。

2、運用粘貼的方法制作燈籠,促進雙手的協(xié)調配合,養(yǎng)成良好的操作習慣。

1、購買的紅燈籠一個,圓形燈籠(三片紙做的)范樣一個,菱形燈籠(四片紙做的)范樣一個。教室里預先拉上繩。

2、毛錢做的燈籠穗子,固體膠,剪刀。

3、幼兒操作材料。

1、出示實物紅燈籠,引起幼兒興趣。

提問:這是什么?你們在哪兒見過燈籠?都見過什么養(yǎng)的燈籠?設么時候掛燈籠?

2、出示圓形燈籠范樣,幼兒仔細觀察,探索燈籠制作方法。

提問:它們是有什么紙做的?是用幾片紙做的?是怎么粘在一起的?

3、教師邊示范邊提出制作要求。

(1)制作燈籠的彩色紙可以是三張,也可以是四張、五張等。

(2)對折后在彩紙的反面粘上膠,紙片的邊角要對齊、粘牢。

(3)粘合最后一篇紙時,先把穗子掛線夾在燈籠中間。

4、幼兒操作,教師指導。

(1)鼓勵能力強的幼兒完成作業(yè)后熱心幫助別人。

(2)幫助能力弱對幼兒掌握對折、粘連的方法。

5、把幼兒制作的燈籠掛起來,共同欣賞。

討論:說說哪個燈籠做的好,好在那里。

6、出示菱形燈籠范樣,引導幼兒探索制作方法,鼓勵幼兒回家嘗試制作。

【本文地址:http://m.aiweibaby.com/zuowen/17562542.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