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四講讀后感(優(yōu)質15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2-07 03:17:08
美學四講讀后感(優(yōu)質15篇)
時間:2023-12-07 03:17:08     小編:琉璃

讀后感是對自己閱讀體驗的總結和回顧,并借此反思自己的成長與進步。在寫讀后感的過程中,我們要注重表達自己的獨立思考和獨到見解。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范文,供大家參考和學習。

美學四講讀后感篇一

藝術操作是藝術創(chuàng)造才能的一個重要方面。在藝術意象的生產過程中,藝術操作一方面是意象形成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又賦予意象以最終的形式符號,將意象孕育的成果物化為現(xiàn)實的可傳達的藝術品。表面看來,藝術操作純然是一種外在的技藝,實際不然。在藝術家準備操作時,心中的意象不一定已經非常清晰、完善,靠著操作運動,意象才逐漸鮮明、完整并得以最后定型、完成。鄭板橋講他畫竹的體會:“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霜氣皆浮動于疏枝密枝之間。胸中勃勃遂有畫意。其實胸中之竹,并非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落筆倏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薄靶刂兄瘛敝圆煌凇把壑兄瘛?,是因為經過了藝術家的意象孕育和改造,這一目了然;而“手中之竹”又不同于“胸中之竹”,則常為人忽視。其實,這是藝術家把心中孕育的意象用藝術操作加以表達并且用特定形式符號將之凝定下來。因此,不能輕視藝術操作,它是意象孕育的繼續(xù)與完成。

藝術操作是意象創(chuàng)造的有機組成部分和深化,人們應當重視藝術操作中的技能,因為所有的.藝術操作作為一種實踐活動,作為主體本質力量的對象化,是離不開特定的技能的。一定意義上也可以說,藝術操作就是藝術技能的運用與發(fā)揮。

各種不同門類的藝術,由于其形式符號及傳達媒介的不同,各有不同的操作和技能。對于外行,由于不能掌握其操作技能,就不可能進入藝術的創(chuàng)作過程,即使有了“胸中之竹”,也變不成“手中之竹”。因此,操作技能是藝術創(chuàng)作中極為重要的環(huán)節(jié)。

然而,如果離開藝術意象的創(chuàng)作過程,孤立地追求操作技能,就會淪為匠藝。如一些廣告畫,就技能角度看,是符合“畫”的要求的,然而缺乏藝術不可少的靈氣,所以算不上真正的藝術。這就涉及藝術創(chuàng)造中“技”與“道”的關系問題。

這里所謂的“道”是指藝術創(chuàng)造過程中自由無礙、充滿生氣的最高境界。操作技能經過長期訓練,嫻熟自如,藝術家就能將它們化為自己的血肉,與對象世界親密無間,從而進入“道”的自由境界?!肚f子》記載孔子見佝僂者承蜩(知了)就像撿東西一樣簡單,便問其道。佝僂者答曰,他是經過長期的技能鍛煉,并專心致志,從而達到這種境界的。在這種專注狀態(tài)中,粘知了仿佛不需要技能,只需要粘就行了。這就是技、道合一的境界。這個思想在《莊子》的另一個故事“庖丁解?!敝幸搀w現(xiàn)出來。它告訴人們,主體在技能之中,是可以探索到“道”的真諦的。也就是說,主體在技能的操作中,是可以體悟、把握“道”并進而達到“道”的。

“技”與“道”是相通的,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暗馈笨梢酝ㄟ^“技”體現(xiàn)出來,“技”也可以在高度嫻熟時達于“道”。通過長期刻苦鍛煉而達于“道”的技能,能將心中所感受的立即轉化為手中所操作的,這就是古代書畫理論所講的“心手相應”。心與手之間達到了這種自由和諧,也就意味著消除了“道”與“技”的界限。一切優(yōu)秀的藝術家畢生所追求的就是這樣一種藝術創(chuàng)造的至高境界。

美學四講讀后感篇二

當我滿懷著好奇之心,翻開《草房子》這本書的時候,一件件看似尋常而又催人淚下的故事,勾起了我的興趣。合上書,一個個故事讓我淚流滿面。

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禿鶴了,他天生頭上就沒長一根毛,這讓他十分自卑。禿鶴用生姜擦拭頭皮,可是卻毫無效果,戴上帽子,引發(fā)了一連串的事故。于是,禿鶴選擇了報復,在一次會操中,讓學校沒有奪得第一名,同學們離他越來越疏遠。在一次演出中,禿鶴演的楊大禿瓢惟妙惟肖,獲得了同學們的贊賞。我不禁為禿鶴鼓掌,之前,禿鶴和同學們打架,會操時摘掉帽子,都是想引起師生的重視,給老師證明,自己是一個有能力的人,可是,師生都誤解了他,可他并沒有為此而放棄,而是更努力的展示自己的能力。我認為,一個孩子只要有上進心,有尊嚴,那么,他(她)就會成功。禿鶴,就是一個這樣的孩子,所以,他成功了,擁有了他真正的好朋友!

我腦中浮現(xiàn)出了一幅畫面。天上那一輪皎潔的月光,幽幽地照著禿鶴的光頭,讓那光頭更富有光澤,就如一面鏡子。夜晚,閃著金光的草房子,波光粼粼的河水,倒映著禿鶴——那個最美的少年。禿鶴靜靜地坐在在碼頭的臺階上,偷偷地啜泣,可眼淚還是流了出來,泛起了層層漣漪。當桑桑與同學們找到他時,他已泣不成聲。桑??蘖?,紙月哭了,整個油麻地小學的師生們都哭了。在今天,在這一時刻,他們遇到了油麻地最純潔的少年——禿鶴。這時,豆子大小的淚珠“啪嗒啪嗒”地滴在地板上,我也哭了!因為,我也曾經是我們班的“禿鶴”。

有一次,我忘帶小黃帽,給班級扣分,同學們都責怪我,于是,我便要報復同學,為班級拉分,每天不帶小黃帽,致使班級得不到“文明班集體”。結果,同學們離我越來越遠,我既難過又后悔,一直想彌補自己的過錯。終于,在一次演講活動中,我為班級奪得了榮譽,與同學們重新成為了好友。那一刻,禿鶴跟我的感受應該是一樣的吧!

合上《草房子》這本書,禿鶴、紙月、杜小康……依然清晰地站在我面前。禿鶴,一個堅強、有尊嚴的男孩兒。紙月,一個文靜、善良、懂事的小女孩兒。杜小康,一個沉著、自強不息的孩子。他們,似乎就生活在我的周圍,時刻激勵著我,感動著我!

美學四講讀后感篇三

莊子多從大自然和一般生活中發(fā)現(xiàn)美;蔣勛更是深諳其道,善于在平實的生活中發(fā)現(xiàn)大美。在《品味四講》中,蔣勛從食、衣、住、行方面重新審視“美”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角色:在小吃里發(fā)現(xiàn)信仰;感受服裝的體溫;如何營造一個家;怎樣將急躁、焦慮和抑郁的心情轉化成緩慢的生活節(jié)奏;如何從生活細節(jié)中找到快樂,享受悠閑的文化……在《品味四講》中,蔣勛首次提出生活美學的概念。讓我在享受孤獨與體悟生活后,找到自己獨特的品味,從美中獲得情感與力量。

其中的句子,現(xiàn)在我還是記憶猶新,覺得寫得很好很有感悟:所有生活的美學旨在抵抗一個字――忙。忙就是心靈死亡,不要再忙了――你就開始有生活美學。生活的美學是一種尊重,生活的美學是對過去舊有延續(xù)下來的秩序有一種尊重。這件衣服跟我皮膚的感覺,那雙鞋子跟我的腳走路形狀產生的感覺,或者一頂帽子戴久之后,好像慢慢變成個朋友的關系了。有些人只有房子,并沒有家。也許大家都有印象,爬山的時候忽然會有一個亭子,或者你走到溪流旁邊忽然會有一個亭子,你發(fā)現(xiàn)有亭子處就是讓你停下來的地方。它是一個建筑空間,但也是一種提醒和暗示說:“不要再走了!因為這邊景觀美極了?!?/p>

美在生活中,由于現(xiàn)代生活的快節(jié)奏,導致我們失去了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一切生活變的成為一種義務,變的麻木。而書中恰恰給了我們一次放慢節(jié)奏的旅行,真真切切的體會到生活的美!

美學四講讀后感篇四

《美學四講》中,作者從“自然的人化”的觀念出發(fā),倡“人類學歷史本體論”之說,立宏觀理論體系,結構嚴密,氣魄恢宏,不單回應了現(xiàn)時流行的中外各美學流派,而且從哲學高度,以主體的實踐和積淀,統(tǒng)一社會與自然,探討美與人的本體存在、美感與心理情感的“數學方程式”、藝術產品與藝術作品、“后現(xiàn)代”等等問題,提出美與與人類命運相關連的前景。

全書分四部分,依次回答四個問題:美學是什么?美是什么?美感是什么?藝術是什么?作者基于這些問題意識,分別在四講中探討了美學領域的諸多復雜命題。這里既有對從古至今具有代表性的各家各派的觀點的評析,又有自己的一家之見。由于引入了大量生動貼切的例證,文字風格也淺顯暢達,所以這本書雖然要作美概論看,但讀來又絲毫不覺得繁瑣可畏。整體上作者以簡潔有力、極為濃縮的文筆,旁征博引,娓娓而談,引領讀者通過仔細閱讀和深入思考而走入金碧輝煌的美學宮殿。

在四講中,我收益最大的是李澤厚先生對美和美感的見解。

關于美。

中國傳統(tǒng)把一切能作為欣賞對象的事物都叫美,而李澤厚認為這是把美的概念泛化了。美既然是具有肯定性價值的審美對象,那么美總會有一定的感性形式,于是他認為美必須具有感性形式,從而訴諸人的感性。這就談到了審美對象問題。李澤厚把它解釋為:人的主觀情感、意識與對象結合起來,達到主客觀在‘意識形態(tài)’的統(tǒng)一,才能產生美。

李澤厚認為美的根源就是“自然的人化”,即實踐。所謂“自然的人化”是物質化,是物質生產勞動實踐。美的本質是“人類和個體通過長期實踐所自己建立起來的客觀力量和活動?!?/p>

“美是真與善的統(tǒng)一,也就是合規(guī)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統(tǒng)一?!焙弦?guī)律性是社會美的方面,而從客觀對象說,合目的性則是自然美的方面。他從社會美到自然美進一步說明了人類總體的社會歷史實踐創(chuàng)造了美。

關于美感。

李澤厚認為美感問題屬于心理科學范圍,是審美心理學所專門研究的課題。西方美學家認為美是美感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而這個過程有一個中介,就是主觀的審美心理。因此研究美感就需要從審美心理研究。

美感首先是悅耳悅目,這里耳目不只是認知而是享受,這享受也不只是生理快感,而是身心愉悅。其次是悅心悅意,最高的形式也是最高的境界就是悅志悅神,它是道德基礎上達到某種超道德的人生感性境界,它不僅不只是耳目器官,而且也不止是心意情感的感受理解,而且還是整個生命和存在的全部投入。黑格爾認為與崇高有關,是一種崇高感,而在中國則可以理解成“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李澤厚在《美學四講》中所講的美學是哲學美學,是美的哲學。美屬于哲學范疇,研究的是美的本質問題,而美感則屬于心理學范疇,研究的是審美心理的問題。但是它們都可以從哲學的高度,從人類學本體論出發(fā),用“自然的人化”觀念來探討,于是,歸根到底關于美與美感到底是什么的問題又可以用“自然的人化”來解釋。因此,“自然的人化”既是研究美與美感的出發(fā)點,又是美與美感的歸宿。

美學四講讀后感篇五

人經常感嘆人生無常,去日苦多,時間一去不復返,總希望把時間喚醒、逆轉和凝練,藝術便能滿足人的這種要求。時空從人們現(xiàn)實地把握世界的感性知覺變?yōu)轶w驗人生的心理途徑,它直接地喚醒、培育、塑造人的自覺意識,豐富人的心靈,去構建這個藝術——心理情感的本體世界,以確認人類的生存和人的存在。

藝術把時空凝凍起來,成為一個永久的現(xiàn)在,這種凝練的時空,它毫不真實,卻永不消逝。藝術勾銷時間,這種勾銷卻使心理增長。時空本是人類把握世界的感性方式,藝術里的時空卻成為人類心理增長的途徑。人類和個體都通過時間的體驗而成長。

如“康德”所云,只有天才才能創(chuàng)造藝術。他指的天才并不是天資,而是指藝術作為審美理想的表現(xiàn),有將深刻的人生內容轉化為藝術形式的偉大才能,以造成偉大的意識層。這種創(chuàng)作是“無法之法”,它不能教,沒有固定的法則方式,純靠藝術家個人去捕捉從而去表現(xiàn)那既有理性內容、又不能用概念來認識和表達的東西,創(chuàng)造既是典范又是獨創(chuàng)的富有人生意味的作品。

人生境界、生命感受和審美能力(包括創(chuàng)作和欣賞)的個性差異,具有本體的意義,即那似乎是被偶然扔入這個世界、本無任何意義的感性個體,要努力去取得自己生命的意義。這種意義不能邏輯地產生出來,而必須由自己通過情感心理來尋索和建立,所以它不只是發(fā)現(xiàn)自己、尋覓自己、而是去創(chuàng)造、建立那只能活一次的獨一無二的自己。人作為個體生物是如此之偶然、短促和艱辛,而死卻是必然和容易,所以人不能是工具、手段,人是目的自身。藝術是人的感性存在的對映物,它就存在于人的日常經驗中,這即是心理——情感本體。

當藝術品完全失去社會功用,僅供審美觀賞,成為“純粹美”時,它們即將成為“完美”的裝飾而趨向衰亡。藝術品如何從實用、功利的人工制作向所謂的純藝術的審美過渡,正是有關心理——情感本體的建構關鍵之一。

生命是一堆印象、材料而已,作為美的藝術,正是通過形式的尋覓和創(chuàng)造而積淀著生命的力量、時代的激情。從而使此形式自身具有生命、力量和激情。這即是生活積淀。原始積淀是審美,藝術積淀是形式,生活積淀是藝術。

在生活中去做非功利的省視,在經驗中去進行情感的凈化,從而使經驗具有新鮮性、客觀性、開拓性,使生活本身變?yōu)閷徝酪馕兜念I悟和創(chuàng)作,使感知、理解、想象、情欲處在不斷變換的組合中。于是藝術作品不再只是供觀賞的少數人物的產品,而日益成為每個個體存在的自我完成的天才意識,個體先天的潛力、才能、氣質將充分實現(xiàn),它迎接積淀、組建積淀卻又打破積淀,于是積淀常新、藝術常新、審美常新!

藝術正是人類這種作為精神生命本體在不斷伸延著的物態(tài)化的確證。人們在這種物態(tài)化的對象中,直觀到自己的生存和變化而獲得精神上的培養(yǎng),增添自我生命的力量,因此所謂的生命力就不只是生物性的原始力量,而是積淀了社會歷史的情感,這也就是人類的心理本體的情感部分,它是“人是值得活著的”的強有力的確證。藝術的最高價值便不過如此,不可能有比這更高的價值了。無論是科學或道德都沒有也不可能達到這個有關生命意義的價值,所以,藝術及其意味作為歷史性與開放性之同一,不只是回首過去,也不只是現(xiàn)實體驗,它同時是指向未來的。它和時間一樣,把過去、現(xiàn)在、未來融為一體,是無時間的時間,所以它是永恒的,只要人類永恒的話。

只有抽象的才是具體的。這里的抽象既不是現(xiàn)實事物變形抽象,也不只是情感表現(xiàn)形態(tài)抽象,而是對世界、宇宙、人生的情理交融的領悟的抽象,這種抽象是概念抽象所不可能有的。美感盡管不能脫離形、色、聲、體的感知、想象和憎愛、欲望,但其高級形態(tài)卻完全超越這種感知、想象和情欲,而進入某種對人生、對宇宙的整個體驗的精神境界。音樂之所以比其他許多藝術常常更能達到某種哲理的深度,也是因為這最高哲理是訴諸人的感受,情感的人生——宇宙感懷,這也就是藝術作品的“意味層”?!拔⒚顭o形,寂寞無聽”(阮籍)。

大自然之令人魂消骨蝕,不僅不只是耳目器官,而且也不只是心意情感的感受理解,還是整個生命和存在的全部投入。在中國呈現(xiàn)為與大自然相融會的“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悅耳悅目,悅心悅意,悅志悅神?!吧舷屡c天地同流”“大樂與天地同和”,只有當人與自然完全吻合一致,才能達到所謂“極樂”“至樂”的審美境界和感受,也就在這時空中超越了時空?!爸翗窡o樂”不是宗教,而是審美。它不厭鄙,不拋棄感性,不否定,不拋棄內在的和外在的自然,它是在感性自身中求得永恒。在中國,作為崇高感受的悅志悅神主要表現(xiàn)為一種生命力量的正面昂奮,即所謂“天性健”的陽剛氣勢,表現(xiàn)為一種“與天地參”的人的自然化。

藝術是人類的一種記憶,是人類的自我意識,藝術不是為審美而出現(xiàn)或創(chuàng)造的??捎鞑豢捎鳎山獠豢山?。理之于詩,如水中鹽,有味無痕,性存體匿。即之愈稀,味之無窮。

人作為感性生命的存在,終歸是要死亡的,個體的生命都在有限的時空之中,因此,人追求超越這個有限,追求超越這個感性的個體存在,而期待、尋求那永恒的本體或本體的永恒。

美學四講讀后感篇六

作者:儒貓。《莊子四講》全書分成四章,每章都以《莊子》原文中的片段作為支撐,主要闡釋了故,命,天,人,忘,游,虛,芒芴。

我覺得作者比較出彩的點在于,很多人把莊子的“忘”、“虛”理解為退回初始狀態(tài)、混沌的世界,與萬物合一,僅此而已,而畢來德則更進一步(不知這一步是走對了還是錯了),強調虛空、混沌帶來的變化和自我更新自我塑造的能力,讓來回往復的主體得以重新定義與自我、他人、世界的關系。我想到的比喻是陶泥,畢來德不僅強調把已經塑成花瓶的陶泥揉回原本的球型,而更為強調揉回了球之后,這團泥可以被重新造成一條蛇、鈴鐺、一只兔子。

作者另一個出彩的地方在于,他提出莊子的虛或者混沌,指的不是宇宙,而是身體,身體(而非所謂心靈、精神的自主運作是自主性的保障),這個觀念我仍然存疑,可能我還沒能徹底理解畢來德的身體指的是什么,不過,確實是意識對于自身的認識以及對獨特性的渴望把自體和他者分割開來,而意識也在這種認識中化為他者(這也是畢來德另一個有意思的發(fā)現(xiàn):知道和不知道都有道理,都符合莊子的描述,它們卻是在根本上沖突的;也就是說,一方面,人在知覺的時候無法言說,言說的時候不知覺,因此人說的是自己“不知”的東西,另一方面,道是可以被“知”的,到了天的境界,則可以“游”,也就是畢來德所說的“靜觀”)。

另外,《莊子》原文,尤其是《天運》,實在是太精彩了,太值得反復揣摩了。

美學四講讀后感篇七

我一直覺得在博物館看國畫是一種奇妙的體驗,畫卷中全無動漫的浮夸,也沒有油畫那樣流光溢彩,如空谷幽蘭,卻有暗香浮動,神秘而不可把握。經過《中國美學十五講》“蹈虛躡影”、“無色之色”兩篇文章對國畫知識的介紹后,我對國畫終于是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想談一談我自己的一些理解與聯(lián)想。

“蹈虛躡影”揭示了藝術家創(chuàng)作時的構思規(guī)律,提出藝術不是寫“實”,而是寫“影”——在畫中大概就體現(xiàn)為幻象化的景物。一來作者通過對質實的世界的改造,直觀地傳遞出事物給人的感受。比如有些人物畫各人比例不同,有的人衣袍無風自動,這樣畫重點就很鮮明,人物有力量感,畫面也更具氣韻美。過于追求局部的描繪,反而使畫面形散而神不似,失去內部的靈性。二來沒有了現(xiàn)實空間的限制,畫家便能通過畫面寄托自己某些內在情思。這樣創(chuàng)作出來的畫往往很有個人風格,展現(xiàn)出畫者的真性情。琢磨這樣的`畫,也便是在琢磨畫者的思想,這讓我不禁想起了一個故事。米芾曾見到蘇軾畫竹從地而起,一筆至頂,便問:“何不逐節(jié)分?”蘇軾答:“竹生時何嘗逐節(jié)生?”我想不僅是我,米芾一定也被蘇東坡的奇思妙想給驚艷到了。畫竹的過程中他側重于表現(xiàn)出其中的時間感,做到了以表相的一個“點”,表現(xiàn)出內在的“流”。只從這一支畫竹,便可以見出蘇軾思維方式的卓爾不群。

黑白二色的基調,使中國畫別具一格。但這其中還有更深刻的內涵?!盁o色之色”闡明了為何中國畫的色調基本都是黑白二色,這其中有色空思想的影響,也有歷史因素影響。在中國哲學中,無色即為世界本色。我們現(xiàn)在畫畫配色講究,卻遠不如古人以水墨率性而為——插畫里藍瑛的《溪山雪霽圖》留給我很深的影響,畫面里只有深深淺淺的黑白二色,溪流處能讓人感覺到溪水的流動,沒有多余的色彩喧賓奪主,靈動之感就這么自然而然地出來了。

朱良志先生在書中說“生命超越是中國哲學的核心”,中國的畫確乎是不寫實的,表現(xiàn)的主題更多是情感與哲學。據說在古代,作畫就常常被用于體現(xiàn)自己的品行修養(yǎng)。無論是“蹈虛躡影”,還是“無色之色”,都是再高明沒有的表現(xiàn)主題的手段,它們建立在超脫原有物象的基礎上的,體現(xiàn)出作者辯證思維。也許正因為這樣,我們才能從國畫中品出人與物的精神氣質,風度韻味,有更多的收獲。

美學四講讀后感篇八

黑格爾是德國古典哲學和美學的集大成者,他的美學是他的學生根據他在海德堡大學的講課記錄和教學提綱整理而成的,也是他的藝術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

黑格爾給美所下的定義為:“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xiàn)”。在黑格爾看來美源自絕對理念,使美具有了客觀精神性。絕對理念的發(fā)展是必然的,美的產生發(fā)展也就是必然的。

藝術美與自然美孰優(yōu)孰劣,在黑格爾看來,藝術美是遠遠高于自然美的。因為藝術美是由心靈產生和再生的美,蘊含著精神與理念的心靈比自然現(xiàn)象高多少,藝術美相對于自然美就優(yōu)越多少。藝術美才是真正的美,藝術美的優(yōu)越性是黑格爾重要的觀點。任何時期,任何類型的藝術,只要是真正的追求美就應該是孕育著理念的,是表達心靈的,只有這樣的美,也只有傳達此類情感的藝術才是有生命力的。

美是承載理念的,美食理念的感性顯現(xiàn),黑格爾一元論的美學思想始終貫穿在他的思想的各個方面。美學研究是藝術哲學的研究,而研究藝術與科學?宗教等是不同的,它是感情的載體,是傳達精神?傳達理念的橋梁。心靈的東西才是最高的。藝術家的地位是直接關涉他通過藝術作品表現(xiàn)心靈和靈魂的深度?廣度與厚度。這其中就涉及到最高形式的真實――“理念”,藝術作品揭露心靈實質是在表現(xiàn)理念,藝術作品表現(xiàn)理念的程度同時也決定了其影響和地位。藝術的目的在于表現(xiàn)理念,而藝術的直接后果則在于產生美感,著煤矸石同國外在實現(xiàn),通過感性存在顯現(xiàn)出來的理念。藝術作品是訴諸于感性掌握的,而理念顯現(xiàn)在現(xiàn)實中也絕不是簡單融合,而是蘊含著外來的或內部的?感性的知覺或想象等多方面的內容。黑格爾談到美的對象時說,美的對象必須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有概念所假定的各部分協(xié)調一致的必然性,另一方面是這些部分的自由性的顯現(xiàn)是為它們本身,不只是為它們的統(tǒng)一體?!敝挥心依诉@兩個方面的美,即只有顯現(xiàn)了理念的美才是真美。

而自然是理念的最淺近的客觀存在,自然美較之于藝術美等蘊含著理念的美來說也是淺顯的。理念與體現(xiàn)概念的結合有不同層次,只有這二者的統(tǒng)一直接在感性的實在的顯現(xiàn)中存在,理念才成為美的理念。而自然作為理念淺近的顯現(xiàn),它是具有一定缺陷的。自然美是個別事物的美,它不能像藝術美那樣表達無限自由?永恒,因而具有內在性?依存性和局限性的缺陷。

第一在理念初級顯現(xiàn)為自然的個別事物,這些直接顯現(xiàn)著的事物的各內在方面的因素依然僅僅是內在的。動植物延續(xù)生命的過程和它們美的顯現(xiàn),都沒有承載靈魂,顯現(xiàn)在外面的都不是真正的生命,而是低生命一級的各種構造,他們只有在自身以內才是有生命力的。人是較高一級的,他可以通過皮膚等顯現(xiàn)他的生命力與力氣,但是也只是一種遮蓋,在對靈魂生活?情欲?情感的'顯現(xiàn)方面,依然存在較大的缺陷。

第二,這種個別事物的存在還有依存性。這些個別事物雖然是注入理念,但是這種直接注入的理念也不是自由自覺的,在它同外在世界發(fā)生錯綜復雜的關系時,他是依賴著這些關系的:動植物的生存依賴著它們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它們的生活方式?生活習慣及整個延續(xù)生命的方式態(tài)度都會受到影響;人的肉體存在也是在這些外在環(huán)境的約束下進行的,雖然人具有意識,具有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但是人類的良好發(fā)展也是不得不受制于自然規(guī)律。人類心靈的存在也不是孤立的,他的各種感觸也是直接受啟于外在世界的人與事,單純的身體方面的生活目的和心靈方面的生活目的,在自己成為旁人手段為他人服務和滿足自己利益的過程中,是否合乎于自己的心意,這是依賴著社會的關系網的。

第三,因為自然是直接的個別化的客觀存在,所以它又具有局限性。每一個自然存在,有生命的與無生命的,因其是個體個別化的,所以相對于完美的理念而言是具有較大的局限性的,它們顯現(xiàn)為一種不完滿的。

藝術美與自然美的區(qū)別是藝術與精神的區(qū)別,黑格爾稱藝術美為“理想”,這種理想是在自然里找不到的,這種承載理念的藝術是形式和內容?內在因素與外在因素的高度統(tǒng)一。理想是絕對真實的,而自然本身是不真實的,所以藝術是一種創(chuàng)造,一種對心靈的還原。它不脫離自然,同時藝術也不是生糙的自然,而是心靈的創(chuàng)造。藝術美是灌注了心靈與生氣,融匯了理念的一種較高的顯現(xiàn),所以藝術美是克服了自然美的種種缺陷,是一種完美的存在?!袄硐胧潜旧硗隄M的美,而自然則是不完滿的美?!薄霸谧匀唤绫緛硎窍艧o常的東西,藝術卻使它有永恒性;就這個意義來說,藝術也是征服了自然。”

黑格爾在討論藝術美與自然美時他貶低自然美,只是認為這種沒有充分體現(xiàn)理想的美不能作為美學研究的對象。他不否認自然美存在的事實,同時,對于自然美的一些抽象形式諸如正氣一律?平衡堆成?符合規(guī)律?和諧等都是不否認的,甚至他不否認自然美本質也是精神的,也是理念的顯現(xiàn),只不過是理念最淺的顯現(xiàn)罷了。

“美食理念的感性顯現(xiàn)”及“藝術美高于自然美”是《美學》中黑格爾的兩個重要觀點。

從某種角度而言,自然美可以說是藝術美的母親,和營養(yǎng)的源泉,黑格爾批判自然美,推崇藝術美,一方面和他自己對于美學本體論的認識相矛盾,另一方面也體現(xiàn)了他對于自然美的認知局限。

總的來說,黑格爾的《美學》從美學史的角度探研了美學發(fā)展的偉大歷史宏圖,也開創(chuàng)了系統(tǒng)研究美學的先河,但是從對美學本質分析顯然是不到位而有所欠缺的。

美學四講讀后感篇九

《美學散步》里給我印象較深的是以下內容:詩、畫的美及兩者的關系、書法、音樂和建筑、國外的雕塑,以及藝術意境和從藝術中反映出來的哲學理念。作者的文字流利、內容豐富優(yōu)美、見解獨到。

關于詩和畫的分界,作者認為:詩傳畫外意。詩留給人更深長的想象空間,他列舉了達芬奇用了四年時間畫出的蒙娜麗莎的眼睛。有時候詩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就像一些攝影作品的題目一樣,能夠拔高藝術作品境界。另外,詩還能詠時間,而畫只能捕捉瞬間。

很多詩像印象派,比如王昌齡的《初日》:初日凈金閨,先照床前暖;斜光入羅幕,稍稍親絲管;云發(fā)不能梳,楊花更吹滿。多么美妙的一副香閨畫啊?!皻w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薄敖袢蘸鰪慕贤贾以趫D畫中?!薄疤柕墓?,洗著她早起的靈魂。天邊的月,猶似她昨夜的殘夢。”自然無往而不美。何以故?以其處處表現(xiàn)這種不可思議的活力故。照相片無往而美。何以故?以其只攝取了自然的表面,而不能表現(xiàn)自然底面的精神故。要有發(fā)現(xiàn)自然中美的眼睛,心中要有詩的意境。“意境是情與景的結晶?!蓖醢彩姡簵盍Q蜩綠暗,荷花落日紅酣,三十六陂春水,白頭相見江南?!鞍虢瓪堅掠麩o影,一岸冷云何處香?!?/p>

悠悠心會,妙處難與君說。

中國各門傳統(tǒng)藝術(詩文、繪畫、戲劇、音樂、書法、建筑)往往相互影響,甚至相互包含(如詩文、繪畫中可以找到園林建筑藝術所給予的美感或園林建筑要求的美,而園林建筑藝術又受詩歌繪畫的影響,具有詩情畫意)。作者將中國傳統(tǒng)的美感或美的理想(詩歌、繪畫、工藝美術等)歸納為兩類:芙蓉出水的美和錯采鏤金的美。其中,魏晉六朝是一個轉變的關鍵。陶淵明的詩顧愷之的畫王羲之的字都是一種自然可愛的美,漢賦、明清的瓷器、京劇舞臺上濃厚的彩色的美是錯采鏤金的美。作者極推崇魏晉,因為這之前—漢代—在藝術上過于質樸,在思想上定于一尊,統(tǒng)治于儒教;這時代之后—唐代—在藝術上過于成熟,在思想上又入于儒、道、佛三教的支配。晉人的美,是這全時代的最高峰,傾向簡約玄澹、超然脫俗。

埃及、希臘的建筑、雕刻是一種團塊的造型,中國古代的繪畫不重視立體性,而注意流動的線條,把形體化成為飛動的線條,著重于線條的流動,因此使得中國的繪畫帶有舞蹈的一位。國外的很多畫家、雕刻家注重光和影,中國話卻是線的韻律,光影都不要了。這一定程度上受到中筆墨的影響。西方畫家是由幾何、三角構成透視學的空間,,而中國畫是詩意的創(chuàng)造性的藝術空間。西洋在埃及、希臘以來傳統(tǒng)的畫風,是在一幅幻現(xiàn)立體空間的畫境中描出圓雕式的物體,特重透視法、解剖學、光影凹凸的暈染。中國畫法不重具體物象的刻畫,重意境。西畫的透視法是畫家立在地上平視的對象;中國畫的透視法是提神太虛,從世外鳥瞰的空間立場。中國畫的空間構造,既不是憑借光影的烘染襯托,也不是移寫雕像立體及建筑的幾何透視,而是顯示一種類似音樂或舞蹈所引起的空間感型。

歌德說:建筑是冰凍住了的音樂。中國的建筑、園林、雕塑中都潛伏著音樂感—即所謂韻。中國園林建筑喜歡用生氣勃勃的動物形象,飛動之美,是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重要特點。相較而言,希臘建筑的雕刻,多半用植物葉子構成花紋圖案,中國的植物花紋直到唐代以后才逐漸興盛起來。中國慣用園林來處理空間美感,如天井、院子。園林中的設計除了“游”中“望”,還可以“借景”。山水是詩人畫家書寫情思的媒介,藝術境界不是一個單層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現(xiàn),而是一個境界層深的創(chuàng)構。中國人愛在山水中設置空亭一所,作為山川靈氣動蕩吐納的焦點和精神聚集的處所。靜穆的關照和飛躍的生命構成藝術的兩元,也是構成“禪”的心靈狀態(tài)。

美學四講讀后感篇十

縱觀中國歷史的演變,托舉出多少的傳奇文明,各種思想、文化交互更迭,新舊更替循環(huán)往復,《美學三書》告訴我們“只要相信事情是有因果的,歷史地具體地去研究探索便可以發(fā)現(xiàn),文藝的存在及發(fā)展仍有其內在邏輯?!闭缋蠋熒险n曾提到過的,在物質資源缺乏的時期,精神領域如藝術、哲學卻可以相對繁榮的發(fā)展,因為它們較少依賴于物質條件,而正好作為黑暗現(xiàn)實的對抗心意而出現(xiàn)。

如魏晉時期,連綿戰(zhàn)禍,經濟萎縮,但其思辨哲學所達到的純粹性和深度上,卻是空前的。以天才少年王弼為代表的魏晉玄學,不但遠超繁瑣和迷信的漢儒,而且也勝過清醒和機械的王充。時代畢竟是前進的,這個時代是一個突破數百年的統(tǒng)治意識,重新尋找和建立理論思維的解放歷程。再如宋朝,在積貧積弱的社會狀況下,繪畫的主題從仕女牛馬、具體人事轉到自然對象、山水花鳥。它是歷史行徑、社會變異的間接曲折的反應。而以要求自身與自然合為一體為教義,希望從自然中吮吸靈感或了悟,來擺脫人事的羈絆,獲取心靈的解放。以千秋永在的自然山水為摹畫對象即使這一思想在繪畫上的體現(xiàn)。它們早就有聯(lián)系了,并構成了中國山水畫發(fā)展成熟的思想條件。

由此可見,藝術與社會條件是有著某種深層次的內在聯(lián)系的,這種聯(lián)系表現(xiàn)在相互作用上,可能就是一種反作用,二者一消一漲,似是在尋求一種物質與精神的平衡。然而,總觀歷史的軌跡,時代還是在不斷進步發(fā)展著的,不管是物質進步還是精神進步,都是在推動著人類文明向前進!

美學四講讀后感篇十一

宗白華美的態(tài)度是超然的,又是世俗的。他在書中展示了一個美的人生和宇宙,充滿了親切感和家園感。他從一丘一壑一花一鳥中發(fā)現(xiàn)了“宇宙是無盡的生命”,也發(fā)現(xiàn)了它是“平整的世界,圓滿的和諧”。英國詩人勃萊克的“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國”就是這種描述的最景致的詩句。沒有一種以天地為廬而又悠悠自足的博大情懷,沒有一種能澄情以觀道的空明澄澈,是不可能發(fā)現(xiàn)這種生動與清和的美的統(tǒng)一。而他似乎輕而易舉地領悟到了美的神韻,如在拈花微笑間頓悟了一切聲光,色彩和形象中微妙精深的律動和氣韻。

《美學散步》這部書是宗白華美學論文的第一次結集出版。宗白華是五四新文化大潮沖出的新一代學人,早年曾留學歐洲,足跡踏及藝術之都巴黎。

代他出版過詩集,他本來是個詩人。青年時期對生命活力的傾慕贊美,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沉思,一直伴他前行,也構成了他美學篇章的特色。這個集子里的`文章,最早寫于1920年,最晚作于1979年,實在是宗白華一生關于藝術論述的較為詳備的文集。他沒有構建什么美學體系,只是教我們如何欣賞藝術作品,教我們如何建立一種審美的態(tài)度,直至形成藝術的人格。而這正是中國藝術美的精神所在。宗白華曾在集子里這些文章相當準確地把握住了那屬于藝術本質的東西,特別是有關中國藝術的特征。因此,閱讀這部書本身,就是一種藝術的享受,作者用抒情化的語言引領我們進行藝術的欣賞。

宗白華美的態(tài)度是超然的,又是世俗的。他在書中展示了一個美的人生和宇宙,充滿了親切感和家園感。他從一丘一壑一花一鳥中發(fā)現(xiàn)了“宇宙是無盡的生命”,也發(fā)現(xiàn)了它是“平整的世界,圓滿的和諧”。英國詩人勃萊克的“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國”就是這種描述的最景致的詩句。沒有一種以天地為廬而又悠悠自足的博大情懷,沒有一種能澄情以觀道的空明澄澈,是不可能發(fā)現(xiàn)這種生動與清和的美的統(tǒng)一。而他似乎輕而易舉地領悟到了美的神韻,如在拈花微笑間頓悟了一切聲光,色彩和形象中微妙精深的律動和氣韻。

美學四講讀后感篇十二

山川草木,泥墻黛瓦。究竟是什么在夢境里時隱時現(xiàn)?是自然的造化還是本心的感受讓我看見落照里白帆點點的月夜的海,聽聞那海潮如訴衷曲的絮語。

行走在中國的文化檐廊里,天空的白云貌似永久飄逸,覆成橋畔的垂柳給人無限的遐思。月總是出現(xiàn)在詩人的心腑里,坐久渾忘身世外,僧窗凍月夜深明,靜穆的月夜不禁讓人寒意頓起。今夜月明入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月又被描摹成念鄉(xiāng)的使者。詩人對月的無盡感懷使月的姿態(tài)豐富多彩,美滲透在詩人的筆下。朝陽下無意瞥見一枝帶露的花,感覺著它生命的新鮮,生意的無盡,自由而無所掛礙,便產生了無窮的不可言說之美。美還在同情里,美在同疏林透射的斜陽共舞中,美在同藍天閃閃的星光合奏中,美在同黃昏初現(xiàn)的冷月齊顫中。無限的同情對于星天云月,鳥語泉鳴,死生離合,喜笑悲啼。同情是一種情感的交融與共振,亦是美之所蘊含。羅素曾說: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苦難不可遏止的同情心,這三種純潔而又無比強烈的激情支配著我的一生。他從對人類的同情中獲得幸福的動力,但是同情更是可以移至山川草木,亭臺瓦樓乃至萬事萬物,就像是雖然走進原野,發(fā)現(xiàn)花能解語,鳥亦知情,亦覺得山水云樹,月色星光是我們有知覺,有感情的姊妹同胞。這樣,美就漫步在純潔的同情之中。

再轉閣游行于文學藝術境界之中,恍惚如乘上一葉小舟游蕩在山水詩畫中觀摩亭岸垂柳,飛鳥掠痕。方士庶在《天墉庵隨筆》里說山水草木,造化自然,此實境也。因心造境,以手運心,此虛境也。虛而為實,是在筆墨有無間故古人筆墨具此山蒼樹秀,水活石潤,于天地之外,別構一種靈奇?;蚵室鈸]灑,亦皆煉金成液,棄滓存精,曲盡蹈虛揖影之妙。美,美在意境里。元代湯采真說:山水之為物,稟造化之秀,陰陽晦冥,晴雨寒暑,朝昏晝夜,隨形改步,有無窮之趣,自非胸中丘壑,汪汪洋洋,如萬頃波,未易摹寫。山水成了書寫情思的媒介,美雖在意境里但也要寄托在實物下,而也只有大自然的全幅生動的山川草木,云煙明晦,才足以表象我們胸襟里蓬勃無盡的靈感氣韻。意境的抒揮使美得以具化而又閃透著一種朦朧的色彩,就好比贊賞那樹的蒼翠遒勁,美被加于樹之上,但意境里卻閃透著一種基于樹卻高于樹的朦朧之美。意境里所渲染的生命化,傳神化,妙悟的體驗才是給人心靈美感撞擊的三大源泉。草之靈悟,花之嫵艷,木之堅韌無不見諸于詩人構筑的意境之下,使得描摹的物象愈發(fā)鮮明活潑。

最后徜徉在藝術寶庫的大殿里,美更是難以勝收。韓愈曾說:旭善草書,不治他技,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與心,必以草書發(fā)之。不難看出,張旭的書法不但書法自己的感情,也表達出自然界各種變動的形象。這些形象在他的書法里不是事物的刻畫,而是情景交融的意境,像中國畫,又似音樂,似舞蹈,又似優(yōu)雅的建筑。書法家的一撇一捺,一轉折一彎鉤,都能再現(xiàn)其書寫時的心境,比如某個彎鉤出現(xiàn)裂點,顏色偏深,那想必是書法家心緒不寧,或為外物所擾,或為心內波瀾;而有時筆畫順暢,一氣呵成,遒勁有力,又能窺見其行云流水,舒暢感懷的閑境。再轉至音樂節(jié)律,無不輻射出幻境之美,音樂使聽者心中幻現(xiàn)出自然景象,因而豐富了音樂感受的內涵。雖未至心卻已至,身不行而能夢繞山川,這都是一草一木棲神明的啟示。其至微至妙難以名狀,不亦是無窮無盡,清谷空幽的美嗎?再之于園林建筑,橫亙了設計者的筆法,承載了建筑者的希冀?;蚩臻g的空靈幽遠之美,或內部裝飾飛動奇玄之美。窗匾檐欄,山石水木遍布空間的精心布置,組織空間,創(chuàng)造空間,無不蘊含著美的感受。

美的散步絕不是要飛到奇景妙物處參看,許多時候就是自己的一片內心,一點空靈的創(chuàng)造也會展現(xiàn)出奇絕的美妙。

美學四講讀后感篇十三

讀宗先生的《美學散步》,除了書中美的風景以外,感受到的是撲面而來的生命氣息,是生命的節(jié)奏和對人生的關懷。美學的人生建立文學藝術上的,從而人生的“美”,是靠文學藝術所實現(xiàn)的。文中有提到:文學藝術的左鄰“宗教”,與其右鄰“哲學”,他們都表達我們情緒中的生境和實現(xiàn)人格的和諧,“宗教”是對人生的熱情的灌溉,表達著許多人的人生的信仰,哲學是人生中所攜帶的人生智慧,宇宙觀念,使其能執(zhí)行?!叭松u”和“人生啟示”的.任務?!八囆g”,“宗教”,“哲學”,其三者組成了美學,他們組成的境界,這就指示著生命的真諦,宇宙的奧秘,乃至那美學人生。

文中有寫到:文藝境界的廣大,和人生同期光大,他的深邃,和人生同其深邃,是多么豐富,充實,孟子曰:“充實之謂美”,這個話當做如是觀。然而它又需超凡入圣,獨立于外項指標,評他獨創(chuàng)的形象創(chuàng)造一個世界,冰清玉潔,脫盡塵滓,這又是何等空靈,空靈和充實是藝術精神的兩元??彰鞯臎Q心容納著萬境,萬境浸入人的生命,染上了人的心靈所以靈氣往來是物象呈現(xiàn)著靈魂生命的時候,是美感誕生的時候。因此,美就由此而來,帶著空明和充實,來到了美學人生。

美的散步絕不是要飛到奇景妙物處參看,許多時候就是自己的一點充實,一點空靈的創(chuàng)造也會展現(xiàn)出奇絕的美妙,美學的人生。

美學四講讀后感篇十四

意境是藝術家的獨創(chuàng),是從他最深的‘心源’和‘造化’接觸時突然的領悟和震動中誕生的,它不是一味客觀的描述,像一照相機的攝影。”(79頁)這說明了繪畫(藝術)與照相機的區(qū)別。

攝影所得的照片記錄的只是一種機械的真實,將一瞬間的光與影定格下來,在這一意義上說,照片比繪畫更能反映現(xiàn)實,它幾乎是絲毫不差(差別的只是精度)地記錄下真實的場景,將現(xiàn)象還原至本來面目。

繪畫若在這一點上與其一較短長,必然技藝不如。

這也許是十九世紀以來寫實主義繪畫不在占據主流的原因之一。

無論畫家的技巧如何高超,對視角、光線、位置的把握如何準確,都不如攝像機的精確-那種不帶人為主觀色彩的、近于無情的精確。

畫家是有感情的人(即使他強調自己是在“客觀”地描繪),而這種主觀色彩正是繪畫區(qū)別于攝影的標志,也是繪畫得以在更高的層面上超越攝影的簡單真實(機械真實)的資本。

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論認為“似者得其形,遺其氣,真者氣質俱盛”,崇尚“氣韻生動”。

這種“氣韻”并不是虛幻而與現(xiàn)實毫無瓜葛的,這種“真”同樣要求“對自然現(xiàn)象作大量詳盡的觀察和對畫面構圖作細致嚴謹的安排?!?李澤厚:《美的歷程》169頁)中國五代畫家荊浩驚異于太行山之美,作了數萬本草圖,“方得其真”。

這種“真”自然不是簡單的真實,畫家在作畫時,每一刻的心緒都不同,每一筆都是不同心緒的反映,繪成整體便是無數不同心緒的集合。

可以說繪畫既是空間(平面)上點、線、色彩等的組合,又反映了時間上的心理凝積過程。

在這一意義上說,一幅畫包含了無數幅畫,是無數個心理活動凝積的產物。

因此畫是“流動”的,即“美在流動之中”(9頁)。

或認為就算攝影所得的照片不是“流動”的,那么錄像總該是“流動”的,它真實記錄了事件的前后過程,應該是最真實的“真”。

我認為錄像只是有限張(或者無數張)照片的連續(xù)展示而已,它在本質上仍然是相片,仍然只是機械的真實。

無論多長的錄像,它總是有限的(時間和空間),注定它不能反應無限的時間和空間。

一幅畫或許只描繪了一幅圖景,卻可以蘊藏著無限的剎那,而相片雖然也可以讓人聯(lián)想,卻因為它過于形象,反而或多或少剝奪了欣賞者想象的權利,想象的空間喪失了,藝術性也就隨之削減了。

攝影的過程是機器的運作,只能反映“物理的目睹的實質(85頁)”,繪畫是畫家用畫具混合了自己的心緒、情感、記憶創(chuàng)作出的給欣賞者以無盡想象空間的藝術品。

這也許已經決定了二者在藝術性上的區(qū)分了。

后記:由于時間關系,沒能將全書看完,對于宗白華先生的美學思想沒有充分領會,很多觀點都是在我“斷章取義”甚至誤解了原意的基礎上得出的,算是很大的冒犯。

其中的關于“美”、“藝術”的定義主要參照董紹春老師的理論,然后用來分析宗白華先生的理論,多有不當之處。

在閱讀《美學散步》之前,我已經先看了李澤厚的《美的歷程》,于是拿二者相關的部分比較,引用部分一般都標出了原文頁碼。

美學四講讀后感篇十五

美學散步讀后感,一代美學大師宗白華所著,下面是小編帶來的美學散步讀后感,歡迎閱讀!

閑閑的碎語,但字字珠璣,品味雕琢的文字,暢游美學的境界,仿佛美玉一般,絢爛之極歸于平淡。

體會一份清閑的淡泊,感悟一遭情景交融,寧靜的心中,獨戀一份美的意韻。

宗白華先生美的態(tài)度即是超俗的,又是入世的。

他在書中為我們展示了一個美的人生和宇宙,這里充滿了親切感與家園感。

宇宙之大,無非虛實相生,美無處不在。

宗先生從一丘一壑一花一鳥中發(fā)現(xiàn)了“宇宙是無盡的生命,豐富的動力學”,也發(fā)現(xiàn)了它是“平整的秩序,圓滿的和諧”。

英國詩人勃萊克的“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國”就是這種描述的最景致的詩句。

沒有一種以天地為廬而又悠悠自足的博大情懷,沒有一種能澄情以觀道的空明澄澈。

新鮮活潑的心境,是不可能發(fā)現(xiàn)這種生動與清和的美的統(tǒng)一。

而宗白華先生似乎輕而易舉的領悟到了美的神韻,如在拈花微笑間頓悟了一切聲光,色彩和形象中微妙精深的律動和氣韻。

這種境界是“一內在自足的境界,無待于外而自成意義豐富的小宇宙,啟示著宇宙人生的更深的一層真實?!彼皇菑臒o邊的空間指向無限,而是從無邊回到萬物,返回自身,回歸“小宇宙”。

它屬于有限之中,又讓人從有限中發(fā)現(xiàn)永恒。

可以說,宗先生中的美學思想已然把中國傳統(tǒng)的哲學、美學——儒佛道三合而一了。

在閱讀中思考,我感到書中的每一篇文章皆是一顆珍奇的寶石,它們折射著理性與感性的光芒。

或論詩畫與書法,或論音樂與舞蹈,或論建筑與雕塑,自然與藝術的乃至整個人生宇宙之美的事物。

凡宗先生所論及的,他總在直觀的把握后,欣賞它,贊美它,評判它。

他以散文的抒情方式,以詩人靈感閃現(xiàn)時的思維方式,表達自己精辟的美學見解。

清代王船山在論詩時說:“以追光躡影之筆,寫通天盡人之懷,是詩家正法眼藏。”好一個“以追光躡影之筆,寫通天盡人之懷”!這正是可用來總結《美學散步》中所體現(xiàn)的宗先生的美學追求。

其篇幅短小,其筆墨簡淡,而微言大義昭著。

“他是真理的探尋者,他是美學的.醉夢者,他是精神和肉體的勞動者。”宗先生對羅丹的評語又可恰如其分的用來評價他自己。

藝術的欣賞就是對美的發(fā)現(xiàn)和感情,那么美在哪里呢?美就在你的心中。

畫家詩人創(chuàng)造的美,就是他們心靈創(chuàng)造的意象,獨辟的靈魂,那么什么是意境呢?因人于世界接觸關系層次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現(xiàn)。

或是為滿足生理的物質的需要而有功利的境界;或是因人群公共互愛的關系而有倫理的境界;或是因人群組合互制的關系而有政治的境界;或是因研究物理追求智慧而有的學術境界;或是因欲近本人歸真,冥合天人而有的宗教境界。

功利境界主于利,倫理境界主于愛,政治境界主于權,學術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

化實景而為虛境,創(chuàng)形象而為象征,使人類最高的心靈具體化,肉身化。

對藝術的投入,就有美感的誕生;對藝術的展示就有美麗的縮放!或許一切美的光都來自心靈的源泉。

一個意韻,我想就應該是一個情與景的結晶,深入了才可得鏡中花,水中月。

散步于美學中,亙古不變的——芳香泗溢!

《美學散步》是宗白華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他生前惟一一部結集出版的美學著作。

作者沒有建構什么美學理論體系,而是用他行云流水般的抒情筆觸、愛美的心靈引領讀者去體味來自生活中無所不在的藝術美,待得我散步歸來,我發(fā)覺自己的心靈得到了升華與凈化。

對于體味中國藝術至境,宗白華原則的是從“錯彩鏤金”走向“芙蓉出水”,以他特有的方式將中國美學的各方特色熔鑄出來并標舉到了極致。

宗白華先生認為,美學的內容,不一定在于哲學的分析、輯的考察,也可以在于個人的行動所啟示的美的體會和體驗。

他的美學研究不重哲學的分析、邏輯的考察,而重趣談、風度、藝術和審美的體驗;不是從邏輯定義和概念辨析出發(fā),而是從美的體會或體驗出發(fā);不是糾纏于本質、對象、特征等美學理論的空泛討論,而是憑借自己深沉的心胸去充分領略、感受大自然、藝術人中的生命美、境界美。

藝術作品的美決定于它所被灌注的生命力是否流暢,和生命力是否被觀賞者所感受到而產生共鳴。

維納斯雕像之所以會被人們認為是美麗的,是因為它身上的每一根線條都是順滑流暢,沒有一絲的滯澀,給人的是一種自然的共鳴。

也就是維納斯雕像的創(chuàng)作者所賦予維納斯雕像的是一股流暢的生命力,并且使這股生命力深深地蘊藏在維納斯雕像這一件作品當中,并且讓觀賞的人也感受到這股力量與情感的流動。

一段音樂之所以動聽,也是因為創(chuàng)作者的靈感行云流水,以體會一種生命力的流暢感為動力,并沒有加以任何的修飾,所尋求的是生命的協(xié)調。

宗白華美的態(tài)度是超俗的,又是入世的。

他在書中展示了一個美的人生和宇宙,充滿了親切感與家園感。

宗先生從一丘一壑一花一鳥中發(fā)現(xiàn)了“宇宙是無盡的生命”,也發(fā)現(xiàn)了它是“平整的秩序,圓滿的和諧”。

英國詩人勃萊克的“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國”就是這種描述的最景致的詩句。

沒有一種以天地為廬而又悠悠自足的博大情懷,沒有一種能澄情以觀道的空明澄澈,是不可能發(fā)現(xiàn)這種生動與清和的美的統(tǒng)一。

而他似乎輕而易舉地領悟到了美的神韻,如在拈花微笑間頓悟了一切聲光,色彩和形象中微妙精深的律動和氣韻。

意境是藝術家的獨創(chuàng),是從他最深的‘心源’和‘造化’接觸時突然的領悟和震動中誕生的,它不是一味客觀的描述,像一照相機的攝影?!?79頁)這說明了繪畫(藝術)與照相機的區(qū)別。

攝影所得的照片記錄的只是一種機械的真實,將一瞬間的光與影定格下來,在這一意義上說,照片比繪畫更能反映現(xiàn)實,它幾乎是絲毫不差(差別的只是精度)地記錄下真實的場景,將現(xiàn)象還原至本來面目。

繪畫若在這一點上與其一較短長,必然技藝不如。

這也許是十九世紀以來寫實主義繪畫不在占據主流的原因之一。

無論畫家的技巧如何高超,對視角、光線、位置的把握如何準確,都不如攝像機的精確-那種不帶人為主觀色彩的、近于無情的精確。

畫家是有感情的人(即使他強調自己是在“客觀”地描繪),而這種主觀色彩正是繪畫區(qū)別于攝影的標志,也是繪畫得以在更高的層面上超越攝影的簡單真實(機械真實)的資本。

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論認為“似者得其形,遺其氣,真者氣質俱盛”,崇尚“氣韻生動”。

這種“氣韻”并不是虛幻而與現(xiàn)實毫無瓜葛的,這種“真”同樣要求“對自然現(xiàn)象作大量詳盡的觀察和對畫面構圖作細致嚴謹的安排?!?李澤厚:《美的歷程》 169頁)中國五代畫家荊浩驚異于太行山之美,作了數萬本草圖,“方得其真”。

這種“真”自然不是簡單的真實,畫家在作畫時,每一刻的心緒都不同,每一筆都是不同心緒的反映,繪成整體便是無數不同心緒的集合。

可以說繪畫既是空間(平面)上點、線、色彩等的組合,又反映了時間上的心理凝積過程。

在這一意義上說,一幅畫包含了無數幅畫,是無數個心理活動凝積的產物。

因此畫是“流動”的,即“美在流動之中”(9頁)。

或認為就算攝影所得的照片不是“流動”的,那么錄像總該是“流動”的,它真實記錄了事件的前后過程,應該是最真實的“真”。

我認為錄像只是有限張(或者無數張)照片的連續(xù)展示而已,它在本質上仍然是相片,仍然只是機械的真實。

無論多長的錄像,它總是有限的(時間和空間),注定它不能反應無限的時間和空間。

一幅畫或許只描繪了一幅圖景,卻可以蘊藏著無限的剎那,而相片雖然也可以讓人聯(lián)想,卻因為它過于形象,反而或多或少剝奪了欣賞者想象的權利,想象的空間喪失了,藝術性也就隨之削減了。

攝影的過程是機器的運作,只能反映“物理的目睹的實質(85頁)”,繪畫是畫家用畫具混合了自己的心緒、情感、記憶創(chuàng)作出的給欣賞者以無盡想象空間的藝術品。

這也許已經決定了二者在藝術性上的區(qū)分了。

后記:由于時間關系,沒能將全書看完,對于宗白華先生的美學思想沒有充分領會,很多觀點都是在我“斷章取義”甚至誤解了原意的基礎上得出的,算是很大的冒犯。

其中的關于“美”、“藝術”的定義主要參照董紹春老師的理論,然后用來分析宗白華先生的理論,多有不當之處。

在閱讀《美學散步》之前,我已經先看了李澤厚的《美的歷程》,于是拿二者相關的部分比較,引用部分一般都標出了原文頁碼。

未注明的都引用自《美學散步》

【本文地址:http://m.aiweibaby.com/zuowen/17738994.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