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jié)是一種表達與交流的方式,通過對事物進行深入思考和概括,我們可以更加清晰地向他人傳遞自己的觀點和體會??偨Y(jié)需要客觀、全面地梳理和歸納,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改善自己的行為和表現(xiàn)。小編為大家搜集了一些優(yōu)秀的總結(jié)范文,供大家參考學(xué)習(xí)。
蒙古族風(fēng)俗篇一
1、日常生活禁忌:蒙古人騎馬、駕車接近蒙古包時忌重騎快行,以免驚動畜群;若門前有火堆或掛有紅布條等記號,表示這家有病人或產(chǎn)婦,忌外人進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為西方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動物的肉和驢肉、狗肉、白馬肉;辦喪事時忌紅色和白色,辦喜事時忌黑色和黃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腳、鞋、襪和褲子等;禁止在參觀寺院經(jīng)堂、供殿時吸煙、吐痰和亂摸法器、經(jīng)典、佛像以及高聲喧嘩,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獵。
2、火忌:蒙古人崇拜火、火神和灶神,認(rèn)為火、火神或灶神是驅(qū)妖避邪的圣潔物。所以進入蒙古包后,禁忌在火爐上烤腳,更不許在火爐旁烤濕靴子和鞋子。不得跨越爐灶,或腳蹬爐灶,不得在爐灶上磕煙袋、摔東西、扔臟物。不能用刀子挑火、將刀子插入火中,或用刀子從鍋中取肉。
3、水忌:蒙古人認(rèn)為水是純潔的神靈。忌諱在河流中洗手或沐浴,更不許洗女人的臟衣物,或者將不干凈的東西投入河中。草原干旱缺水,逐水草放牧,無水則無法生存。所以牧民習(xí)慣節(jié)約用水,注意保持水的清潔,并視水為生命之源。
婚制:蒙古族有搶婚和聘婚兩種婚姻制度。搶婚是奴隸制社會的一種婚姻形式。公元十三世紀(jì)以前,蒙古族社會多半為搶婚制。如成吉思汗的父親也速該把阿禿兒與訶額侖夫人的成親,就是搶婚形式。聘婚是封建社會的一種婚姻形式。公元十三世紀(jì)以后,蒙古族進入封建社會,即普遍實行聘婚制。但仍有搶婚制的殘余。在部落間的戰(zhàn)爭中,搶婚或掠奪婚仍屢見不鮮。
求親:青年男女在定親之前,男方要向女方求親。新中國成立前,通常是由男方的父母或委托媒人到女家求親,如果女家同意,就可以定親。按蒙古族的傳統(tǒng)婚俗,男方須多次向女家求親,才能得到女家的許諾?!睹晒琶厥贰肪硪恢杏涊d:也速該把阿禿兒帶領(lǐng)其子鐵木真(即成吉思汗)到德?薛禪家求親。德?薛禪說:“多求幾遍,才許給啊,會被人尊敬;少求幾遍,就許給啊,要被人輕看?!焙髞硇纬闪艘痪涿晒胖V語:“多求則貴,少求則賤?!鼻笥H達成協(xié)議后,由男方帶上哈達、奶酒和羊五叉或全羊到女家“下定”。女家請親友陪客人飲酒,表示正式定親。
聘禮:青年男女定親后由男方家送給女方家的禮品,又叫彩禮。聘禮的多少由男方家的經(jīng)濟情況而定。農(nóng)區(qū)多以金銀首飾、柜子、衣物為聘禮;牧區(qū)常以牛、馬、羊等牲畜為聘禮。牧民視“九”為吉祥數(shù),聘禮以“九”為起點,從“一九”到“九九”,最多不得超過八十一頭,取“九九”為長壽的意思。如貧困牧戶不具備九數(shù)牲畜的聘禮,也可以擇小于九的奇數(shù),以三、五、七頭牲畜為聘禮,但絕不能擇偶數(shù)。
嫁妝:女家陪送女兒的'出嫁禮物。蒙古族非常講究陪送嫁妝。男方送多少聘禮,女方就要陪送相應(yīng)數(shù)量的嫁妝。通常是女方陪嫁的東西,比男方送給女家的東西多。因此,蒙古族有一句俗語:“娶得起媳婦,聘不起姑娘?!?/p>
擇吉日:蒙古族的婚俗之一。又稱擇喜日。解放前,男女兩家定親后,首先要請喇嘛占卜,選擇吉日,確定結(jié)婚日期。吉日擇定以后,由男家派媒人和親友帶上哈達、美酒、糖果等禮品,前往女家,同其父母商談結(jié)婚事宜。談妥后,男女兩家開始準(zhǔn)備婚事。一般是打掃喜房,或新搭蒙古包,宰牛殺羊,準(zhǔn)備聘禮、嫁妝及其他結(jié)婚用品,通知雙方親朋好友,光臨賀喜。
娶親:蒙古族的婚俗之一。過去,蒙古族的娶親非常隆重,并保留著男到女家投宿娶親的傳統(tǒng)婚俗。娶親一般是在結(jié)婚喜日的前一天。新郎在歡樂的氣氛中,穿上艷麗的蒙古長袍,腰扎彩帶,頭戴圓頂紅纓帽,腳蹬高筒皮靴,佩帶弓箭。伴郎也穿上節(jié)日盛裝。一同騎上馬,攜帶彩車和禮品,前往女家娶親。娶親者至女家,先繞蒙古包一周,并向女家敬獻“碰門羊”1只和其他禮物。然后,新郎和伴郎手捧哈達、美酒,向新娘的父母、長親逐一敬酒,行跪拜禮。禮畢,娶親者入席就餐。晚上,又?jǐn)[設(shè)羊五叉宴席。并舉行求名問庚的傳統(tǒng)儀式。次日清晨,娶親者起程時,新娘由叔父或姑夫抱上彩車。新郎要騎馬繞新娘乘坐的彩車三圈。然后,娶親者和送親者一同起程離去。
婚禮:蒙古族很注重婚禮儀式,盡管地區(qū)不同,形式各有差異,但都非常隆重、熱鬧。一般牧區(qū)的婚俗是:當(dāng)娶親回到男家后,新郎新娘不下車馬,先繞蒙古包三圈。然后,新郎、新娘雙雙穿過兩堆旺火,接受火神的洗塵。表示愛情的純潔,新生活的興旺。新郎新娘進入蒙古包后,首先拜佛祭灶,然后拜見父母和親友。禮畢,由梳頭額吉給新娘梳頭。梳洗換裝后,等待婚宴的開始。婚宴通常擺設(shè)羊背子或全羊席,各種奶食品、糖果應(yīng)有盡有?;檠缟?,新郎提銀壺,新娘捧銀碗,向長輩、親友,逐一獻哈達、敬喜酒。小伙子們高舉銀杯,開懷暢飲;姑娘們伴隨著馬頭琴,放聲歌唱?;檠缤永m(xù)兩三天,親友才陸續(xù)離去。而女方送親者還要留人陪新娘住一至三日。有時,新娘的母親也送親,要住十多日。分別時,母女擁抱,痛哭,表示戀戀不舍。
拜火:蒙古族婚禮中的一個重要儀式。各地蒙古族盡管拜火的形式有所不同。但在婚禮上都是不可缺少的內(nèi)容。新娘娶到新郎家后,首先要舉行拜火儀式,新郎新娘從兩堆旺火之間雙雙穿過,接受火的洗禮,使他們的愛情更加純潔,堅貞不渝,生活美滿幸福,白頭偕老。杜爾伯特蒙古族的拜火儀式別具一格。當(dāng)新娘進入婆家后,院子里壘著一堆旺火,新郎和新娘要一齊往火里祭灑奶酒,并跪拜叩頭。旁側(cè)站著司儀誦念《火的贊詞》:圣主成吉思汗發(fā)現(xiàn)的火石,訶額侖母夫人保存下來的火種,用潔白的哈達、奶酒祭祀,民族之火從古到今。請新郎新娘祈禱吧!神火是你們婚配的見證;請新郎新娘叩頭吧!佛光為你們傳宗接代。
求名問庚:蒙古族娶親的程序之一。求問新娘的姓名。又稱討封。是一場有趣的戲?;顒?。娶親者在女家投宿的晚上,要在新娘的閨房里擺設(shè)羊五叉或全羊宴,也叫求名宴。新郎和娶親者,新娘及其兄嫂、姐妹們,皆為同輩,參加此宴。宴席上,大家戲耍新郎,逼他下跪或半跪,求問新娘的乳名或奶名。新娘羞怯不言,或故意不答。新娘的嫂子和姐妹們也不作答,有意拖延時間。這時,由男方的祝頌人與女方的嫂子相互答辯,并唱對歌,直到女方說出真實乳名,求名宴才告結(jié)束。求名問庚,實際上是一場智力競賽,以此表達蒙古族青年男女的聰明智慧。
刁帽子:也稱搶帽子。過去,蒙古族在娶親途中,娶親者和送親者縱馬奔馳,互相追逐,都想爭先到家,成為優(yōu)勝者。為此雙方在途中要進行刁帽子競賽。通常是送親者想方設(shè)法把娶親者的帽子搶過來,挑在馬鞭上,或者扔到地上,迫使新郎下馬去揀,以影響其行速。娶親者彼此掩護,而不讓送親者搶去帽子。
蒙古族風(fēng)俗篇二
蒙古族是東北亞主要種族之一,也是蒙古國的主體民族。
人種屬于純蒙古人種,是黃色人種的代表民族,語言為蒙古語。
在中國,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遼寧、吉林、黑龍江、新疆、河北、青海、河南、甘肅等省區(qū)。
全世界蒙古族人約為一千萬人,其中一半以上居住在中國境內(nèi)。
“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諸部落中的一個部落名稱。
正史始見于《舊唐書·北狄傳》,稱“蒙兀室韋”。
13世紀(jì)初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部統(tǒng)一了蒙古地區(qū)諸部,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
“蒙古”也就由原來的部落名稱變成為民族名稱。
蒙族歷史悠久,是一個熱情好客、講究禮儀、胸懷坦蕩的民族,至今保持著一套特有的民族禮儀。
蒙古族好飲酒,男女喜飲奶酒;且有大碗喝酒的豪俠風(fēng)度,“每飲必爛醉而后己”。
“整羊席”是喜慶和待貴客的宴席。
飲酒有未飲先酹的禮數(shù)。
“凡飲酒,先酹之,以祭天地?!?/p>
蒙族有客來必?zé)崆榭畲?,宴飲必備各種酒,獻上純凈的馬奶酒和各種肉、乳食品。
主人和客人必須暢飲,“男女雜坐,更相酬勸不禁”,“客飲若少留涓滴,則主人更不接盞,見人飲盡則喜”,“必大醉而罷”。
他們認(rèn)為,“客醉,則與我一心無異也”。
來客后,不分主客,誰的輩分最高,誰坐在上席位置。
客人不走,家中年輕媳婦不能休息,要在旁聽候家長召喚,隨時斟酒、添菜、續(xù)菜。
蒙古族接待客人講究禮節(jié),歡迎、歡送、獻歌、獻全羊或羊背等都按禮儀程序進行,程序中都要敬酒或吟誦。
蒙古族風(fēng)俗篇三
蒙古族賽駝是蒙古族傳統(tǒng)體育競技項目之一,是歷史繼承下來的駱駝文化遺產(chǎn)的重要組成部分。據(jù)調(diào)查、考證,駱駝被馴化并用于生產(chǎn)、生活及軍事中以后,賽駝活動也就隨之產(chǎn)生了。生活在大漠戈壁的蒙古人是馴服使用駱駝最早的民族,他們不僅把駱駝用于生產(chǎn)、生活中,而且把駱駝引入競技比賽,形成了傳統(tǒng)的體育運動項目――蒙古族賽駝。起初,駱駝主要被用于馱運,而賽駝則交融在走親訪友的追逐游戲中。后來,蒙古族人民群眾在祭祀敖包、舉辦廟會、舉行那達慕等群體活動時開展賽駝,并逐步形成規(guī)模,傳承延續(xù)下來。
蒙古族風(fēng)俗篇四
駝球競技項目源自于馬球競技項目,一次比賽分上下兩場,一支球隊每場比賽出6名隊員,每場比賽時間從10分鐘到20分鐘不等。前不久赴蒙古國參加比賽,由于受國際動物檢疫條例的約束,參賽隊只能派隊員,而賽駝則由邀請國提供,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隊員的正常發(fā)揮。
7月,烏拉特后旗從蒙古國引進了駝球競技項目,并從蒙古國邀請了教練員,通過嚴(yán)格挑選和訓(xùn)練,這個旗組建起前達門、西尼烏素兩支驍勇善戰(zhàn)牧民駝球隊,已有40多名駝球隊員。烏拉特后旗牧民駝球隊組建雖然只有兩年多時間,卻已在內(nèi)蒙古參加了40多場賽事,并兩次代表中國應(yīng)邀出席蒙古國舉辦的國際駝球比賽。駝球競技已成為這里廣大干部群眾喜愛的群眾性體育項目,烏拉特后旗也被譽為“中國第一駝球之鄉(xiāng)”。
蒙古族風(fēng)俗篇五
北宋時,蒙古高原上的居民——突厥系民族逐漸衰落,居住于今大興安嶺地區(qū)的室韋部落(包括成吉思汗祖先的蒙兀室韋諸部)開始西遷至蒙古高原,室韋諸部在突厥語中稱作韃靼,蒙兀室韋諸部稱黑韃靼。契丹人征服室韋諸部后,黑韃靼自稱尼倫部。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蒙古族有哪些風(fēng)俗習(xí)慣,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蒙古族的宗教習(xí)俗
薩滿教是蒙古人古老的原始宗教。薩滿教崇拜多種自然神靈和祖先神靈。成紀(jì)司汗【成吉思汗】信奉薩滿教,崇拜騰格里汗“長生天帝”。直到元時期,薩滿教在蒙古社會占統(tǒng)治地位,在蒙古皇族、王公貴族和民間中仍有重要影響?;适壹雷妗⒓捞珡R、皇帝駕幸上都時,都由薩滿教主持祭祀。成吉思汗和他的繼承者對各種宗教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政策。流行的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薩滿教等。蒙哥汗時期,蒙哥汗和皇族除信奉薩滿教外,也奉養(yǎng)伊斯蘭教徒、基督教徒、道教弟子和佛教僧侶,并親自參加各種宗教儀式。元朝時也采取同樣的政策。元朝時期伊斯蘭教徒的建寺活動遍及各地,基督教也受到重視和保護。國師八思巴曾向忽必烈及其王后、王子等多人灌頂。佛教取代了薩滿教在宮廷里的地位。但佛教的影響僅限于蒙古上層統(tǒng)治階級,蒙古人大多信奉的仍然是薩滿教。16世紀(jì)下半葉,蒙古土默特部俺答汗【阿拉坦汗】迎進了宗喀巴的藏傳佛教格魯派。1578年俺答汗【阿拉坦汗】和達賴三世索南嘉措在青海仰華寺會面,召開法會,在法會上索南嘉措被俺答汗【阿拉坦汗】封為“圣識一切瓦齊爾達喇達賴?yán)铩保_賴?yán)锓Q號由此產(chǎn)生。此后,在明、清兩朝的支持和提倡下,藏傳佛教在蒙古地區(qū)興盛起來。但薩滿教在東部地區(qū)以祭祀、占卜、治病活動形式不同程度地幸存了下來。
在清政府倡導(dǎo)下,整個蒙古地區(qū)大造寺院,雕刻佛像,繪制壁畫,鑄造神像以及各種金屬工藝隨之發(fā)展起來,喇嘛教在蒙古地區(qū)成了麻痹蒙古人民,使蒙古人喪失強悍的氣質(zhì)。
蒙古族的婚禮
蒙古青年男女結(jié)婚,要選擇吉日,男方要給女方家送彩禮。彩禮有現(xiàn)金、衣服、布匹、首飾、稻谷等。女方家陪嫁的東西有柜子、被褥、衣服、首飾、電器、自行車、大米、瓜子等。鑰匙由女方家送親人保管,等新娘到了男方家后,由新郎的母親拿錢來贖鑰匙,再交給新娘。結(jié)婚前一天,男方要把貼有紅紙的羊背子(shuus或者uuch)和酒送到女方家,既作為禮物又讓女方家用于招待賓客。
結(jié)婚這一天,新郎在陪郎的伴隨下來女方家迎親,同時要挑點青菜送新娘家。按習(xí)俗,迎親過程中新郎不能說話,一切由陪郎應(yīng)酬和周旋,直到把新娘娶回家。到女方家后,新郎被安排獨席吃飯,并不能動手,只能由陪郎夾菜喂新郎吃。當(dāng)男方來的人們把嫁妝挑、抬出門的時候,新郎就可以迎上新娘出門了。
新娘梳著少婦的發(fā)式,從上到下、從里到外都穿著嶄新的衣服。服飾尚青、黑色,衣裙的花邊圖案與上衣的高領(lǐng),都與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蒙古族相近。新娘穿的一件小褂,由送親隊伍中一孩童保管。新娘由舅舅抱進轎子,并由新娘的弟弟陪送到男方家。新娘上轎后要哭泣,表示不忍離開家,且要一路啼哭,直至進洞房。
新娘進入男方家大門之前,要燒喜神紙,進入大門后要勸新娘停止哭泣,進入洞房后要揭去新娘的紅頭巾,并供到堂屋中。吃飯時讓新娘在洞房內(nèi)吃獨席,由新郎為新娘添飯。當(dāng)晚,姑娘和小伙子要來慶賀,家里一片歡笑聲和歌聲。
第二天,新婚夫婦要到女方家回門,同時在女方家拜天地和祖先,岳父母同時給新郎一個銀鐲子。從女方家返回男方家的路上,不管碰到
什么
人,新婚夫婦都要作揖。返回男方家后,他們還要拜天地和祖先。第三天去上祖墳。新婚夫婦在姑娘和小伙子的陪伴下,挑著豬頭等供品和食品去上男女雙方家的祖墳?;貋砗螅履餆?,新郎挑水,給長輩和同伴燒洗腳水。婚禮至此即告結(jié)束。
婚后7天內(nèi),新娘不能回娘家,也不能到
其他
地方住宿。歷史上,蒙古男子可以另娶,而原配妻子卻不能改嫁的習(xí)俗。情況已經(jīng)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結(jié)婚自愿,離婚自由已成新風(fēng),但蒙古族的離婚率是很低的。(以上都是東部蒙古人的婚俗禮儀,南蒙古西部,新疆,俄羅斯,蒙古國則是傳統(tǒng)的婚禮)。蒙古族的民族節(jié)日
白月節(jié)
蒙古民間一年之中最大的節(jié)日是相當(dāng)于漢族春節(jié)的年節(jié),亦稱“白月節(jié)”,傳說與奶食的潔白有關(guān),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節(jié)日的時間與春節(jié)大致相符。除夕那天,家家都吃手把肉,也要包餃子、烙餅,初一的早晨,晚輩要向長輩敬“辭歲酒”。
在錫林郭勒盟民間除過年節(jié)外,還在每年的夏天過“馬奶節(jié)”。節(jié)前家家要宰羊做手把羊肉或全羊宴,還要擠馬奶釀酒。節(jié)日的當(dāng)天,每個牧民家都要拿出最好的奶干、奶酪、奶豆腐等奶制品擺上盤子里,用以招待客人。馬奶酒被認(rèn)為是圣潔的飲料,獻給尊貴的客人。
魯班節(jié)
是云南省通??h西城的一帶蒙古人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每年農(nóng)歷四月初二舉行,為期一天。居住在這里的蒙古人民從其他民族那里學(xué)會了建筑技術(shù)。他們修建的房屋,不僅造型別致、美觀,而且經(jīng)久耐用,頗受附近漢族人民的稱贊。為了紀(jì)念和慶祝在土木建筑方面取得的成就,他們就把農(nóng)歷四月初二定為魯班節(jié)。節(jié)日這天,外出修建的泥、木、石匠,無論路途遠近都要趕回家里來歡度節(jié)日。各村寨都要殺豬宰羊,搭臺唱戲。人們還把檀香木雕刻的魯班像拾著,敲鑼打鼓,游直各村寨,然后,大家匯集場上,唱歌跳舞。他們最喜歡的舞蹈叫“跳樂”。跳時,先由男青年作為先導(dǎo),他們懷抱龍頭四弦琴,邊彈邊跳,后面的人群分成兩行,有時圍成圓圈有時互相穿插,隊形多變,且歌且舞,場面十分活躍。
燃燈節(jié)
每年農(nóng)歷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臨,家家點燃酥油燈,以示歡慶?,F(xiàn)今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額敏縣多數(shù)蒙古族已不過燃燈節(jié);烏蘇縣蒙古族在燃燈節(jié)的—天多不燃燈,代之以各種娛樂形式。節(jié)日后,各村寨忙著收小麥、油菜籽,犁田插秧。干完這些農(nóng)活后,工匠們又成群結(jié)隊外出承包建筑。
那達慕
蒙古語意為“游戲”或“娛樂”。原指蒙古族傳統(tǒng)的“男子三競技”--摔跤、賽馬和射箭。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逐漸演變成今天的包括多種文化娛樂內(nèi)容的盛大慶典活動和物資交流活動。歷史上的那達慕不受時間限制,通常在祭祀山水、軍隊出征、凱旋、帝王登基、正月以及大型慶典等場合舉行。今天的那達慕,每年在夏秋之交舉行,一般是看當(dāng)年牧業(yè)的生產(chǎn)情況,小豐收小開,大豐收大開?;顒觾?nèi)容除了傳統(tǒng)的“男子三競技”,還有文藝演出、田徑比賽和各類經(jīng)濟文化展覽以及訂貨洽談、物資交流等。
蒙古族的飲食習(xí)俗
蒙古人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例如烤羊、爐烤帶皮整羊、手抓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餡餅等。民間還有:稀奶油,蒙古族常備奶制品;奶皮子;煺毛整羊宴,是蒙古傳統(tǒng)宴客菜,祭祀活動時也常用;熟烤羊,內(nèi)蒙鄂爾多斯地區(qū)風(fēng)味菜肴;白菜羊肉卷;新蘇餅,蒙古人民間傳統(tǒng)糕點;烘干大米飯,蒙古族風(fēng)味小吃。蒙古牧民視綿羊為
生活
的保證、財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離不開奶與肉。以奶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語稱“查干伊得”,意為圣潔、純凈的食品,即“白食”;以肉類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語稱“烏蘭伊得”,意為“紅食”。蒙古人除食用最常見的牛奶外,還食用羊奶、馬奶、鹿奶和駱駝奶,其中少部分做為鮮奶飲料,大部分加工成奶制品,如:酸奶干、奶豆腐、奶皮子、奶油、稀奶油、奶油渣、酪酥、奶粉等十余種,可以在正餐上食用,也是老幼皆宜的零食。奶制品一向被視為上乘珍品,如有來客,首先要獻上,若是小孩來,還要將奶皮子或奶油涂抹其腦門,以示美好的祝福。
蒙古人的肉類主要是牛、綿羊肉,其次為山羊肉、駱駝肉和少量的馬肉,在狩獵季節(jié)也捕獵黃羊肉。羊肉常見的傳統(tǒng)食用方法就有全羊宴、嫩皮整羊宴、煺毛整羊宴、烤羊、烤羊心、炒羊肚、羊腦燴菜等70多種。最具特色的是蒙古族烤全羊(剝皮烤)、爐烤帶皮整羊或稱阿拉善烤全羊,最常見的'是手抓羊肉。蒙古人吃羊肉講究清煮,煮熟后即食用,以保持羊肉的鮮嫩,在做手抓羊肉時,忌煮得過老。但內(nèi)蒙東部蒙漢雜居地區(qū)的蒙古人也喜食煮時加佐料,并把肉煮成酥爛的手抓羊肉。有些地區(qū)的蒙古人還喜將羊腰窩的肉切成大片,掛糊油炸成炸肉片,民間稱為“大炸羊”。牛肉大都在冬季食用。有做成全牛肉宴,更多的是清燉、紅燒、做湯。還食用駱駝肉和馬肉,油炸駝峰片蘸白糖,視為上肴,有經(jīng)驗的廚師還善于把牛蹄筋、鹿筋、牛鞭牛尾烹制成各種食療菜肴。為便于保存,還常把牛、羊肉制成肉干和臘肉。
蒙古人每天離不開茶,除飲紅茶外,幾乎都有飲奶茶的習(xí)慣,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煮奶茶,煮奶茶最好用新打的凈水,燒開后,沖入放有茶末的凈壺或鍋,慢火煮2—3分鐘,再將鮮奶和鹽對入,燒開即可。蒙古奶茶有時還要加黃油,或奶皮子,或炒米等,其味芳香、咸爽可口,是含有多種營養(yǎng)成分的滋補飲料。有人甚至認(rèn)為,三天不吃飯菜可以,但一天不飲奶茶不行。蒙古人還喜歡將很多野生
植物
的果實、葉子、花都用于煮奶茶,煮好的奶茶風(fēng)味各異,有的還能防病治病。大部分蒙古人都能飲酒,所飲用的酒多是白酒和啤酒,有的地區(qū)也飲用奶酒和馬奶酒。蒙古人釀制奶酒時,即先把鮮奶入桶,然后加少量嗜酸奶汁(比一般酸奶更酸)作為引子,每日攪動,3—4日待奶全部變酸后,即可入鍋加溫,鍋上蓋一個無底木桶,大口朝下的木桶內(nèi)側(cè)掛上數(shù)個小罐,再在無底木桶上坐上一個裝滿冷水的鐵鍋,酸奶經(jīng)加熱后蒸發(fā)遇冷鐵鍋凝成液體,滴入小罐內(nèi),即成為頭鍋奶酒,如度數(shù)不濃,還可再蒸二鍋。每逢節(jié)日或客人朋友相聚,都有豪飲的習(xí)慣。馬奶酒是鮮馬奶經(jīng)發(fā)酵制成,不需蒸餾。
奶酒扒肉
蒙古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為生計。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是他們生活最喜歡的飲料食品和待客佳肴。每年七八月份牛肥馬壯,是釀制馬奶酒的季節(jié)。勤勞蒙古婦女將馬奶收貯于皮囊中,加以攪拌,數(shù)日后便乳脂分離,發(fā)酵成酒。隨著科學(xué)的發(fā)達,生活的繁榮,蒙古人釀制馬奶酒的工藝日益精湛完善,不僅有簡單的發(fā)酵法,還出現(xiàn)了釀制烈性奶酒的蒸餾法。六蒸六釀后的奶酒方為上品。馬奶酒性溫,有驅(qū)寒、舒筋、活血、健胃等功效。被稱為紫玉漿、元玉漿,是“蒙古八珍”之一。曾為元朝宮廷和蒙古貴族府第的主要飲料。忽必烈還常把它盛在珍貴的金碗里,犒賞有功之臣。手扒肉是蒙古人傳統(tǒng)的食品方法之一。做法是將肥嫩的綿羊開膛破肚,剝皮去內(nèi)臟洗凈,去頭蹄,再將整羊卸成若干大塊,放入白水中清煮,待水滾肉熟即取出,置于大盤中上桌,大家各執(zhí)蒙古刀大塊大塊地割著吃。因不用筷子,用手抓食而得名。
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如年夜飯,尤為講究:一是全家務(wù)必聚齊,因故未回者必須留一座位和一套餐具,體現(xiàn)團圓之意;二是飯食豐盛,重視“口彩”,把年糕叫“步步高”、餃子叫”萬萬順”,酒水叫“長流水”,雞蛋叫“大元寶”,金魚叫“年年有余”;這條魚準(zhǔn)看不準(zhǔn)吃,名為“看余”,必須留待初一食用.北方無魚的地區(qū),多是刻條木頭魚替代;三是座次有序,多為祖輩居上。孫輩居中,父輩居下,不分男女老幼,都要飲酒。吃飯時關(guān)門閉戶,熱鬧盡興而止。
蒙古族風(fēng)俗篇六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蒙古族的服飾似乎很簡單,無非就是一件袍子,一雙靴子而已。其實,蒙古族的服飾是非常復(fù)雜而豐富多彩的。不僅各地形制有別,而且有年齡、婚否及盛裝與常服之別。
蒙古族服飾主要包括首飾、袍子、腰帶、靴子四個部分,如下:
首飾大致可分為頭飾、項飾、胸飾、腰飾、手飾等五大類。頭飾主要有頭巾、帽子、頭帶、頭圈、辮鉗、辮套、頭釵、頭簪、耳環(huán)、耳墜等,是蒙古族首飾中最絢麗的部分。如"顧古冠"是元代蒙古族已婚女子流行的高冠,高約1尺,頂部為四邊形,上面包裹著五顏六色的綢緞,綴有各種寶石、琥珀、串珠、玉片及孔雀羽毛、野雞尾毛等裝飾物,制作精美,絢麗多姿。
婦女們平時一般多罩頭巾。頭巾大約丈余長,顏色多種多樣。質(zhì)料有布、麻、綢、絹等。姑娘們喜歡將頭巾纏在頭上,然后在右側(cè)挽一個小結(jié),把頭巾的穗頭垂下來。已婚婦女們則用頭巾包住頭頂后,纏一圈,不留穗頭。在莊重的場合還要戴上繡有丹鳳朝陽、二龍戲珠等花紋圖案的帽子。帽頂上有紅色穗子和閃光明亮的帽頂寶石。傳說這種習(xí)俗始于成吉思汗時期。當(dāng)初成吉思汗統(tǒng)一蒙古各部落之后,下令每個人都要罩頭巾,以表示頭顱上飄有旌旗之角,希冀民族強大之精神常在。從結(jié)婚、告別姑娘生活的那天起,婦女們便要開始佩戴雍容華貴的盛裝首飾了。蒙古族的盛裝頭飾,以鄂爾多斯地區(qū)的最為典型。這種頭飾漢譯為"頭帶",主要由"連垂"和"發(fā)套"兩部分組成。不僅制作工藝精湛,而且多用數(shù)百顆珊瑚、數(shù)十條銀鏈、珍珠串和許多銀環(huán)、銀片以及瑪瑙、玉石等穿綴而成。裝扮起來可謂珠簾垂面、琳瑯滿目。一付頭帶一般都重達三、四斤,有的可達十余斤。據(jù)說一付高檔的頭帶,過去往往要用幾群好馬或數(shù)百峰好駝才能換取。
蒙古袍在內(nèi)蒙古、新疆等地牧區(qū),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喜歡穿長袍,俗稱"蒙古袍"。春秋穿夾袍,夏季穿單袍,冬季穿皮袍、棉袍。男袍一般都比較肥大,女袍則比較緊身,以顯示出女子身材的苗條和健美。其式樣和顏色因地因人而略有差異。一般蒙古袍的特點是寬大袖長、高領(lǐng)、右衽,多數(shù)地區(qū)下端不開衩。袍子的邊沿、袖口、領(lǐng)口多以綢緞花邊?quot;盤腸"、"云卷"圖案或虎、豹、水獺、貂鼠等皮毛裝飾。既美觀大方,又具有良好的實用功能。冬天防寒護膝,夏天防蚊蟲叮咬、遮暴曬。行可當(dāng)衣,臥可作被。鄂爾多斯等地的蒙古人還喜歡在袍外套穿長短不一的坎肩。
腰帶蒙古族服飾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多用棉布、綢緞制成,長三四米不等。色彩多與袍子的顏色相協(xié)調(diào)。扎腰帶既能防風(fēng)抗寒,騎馬持韁時又能保持腰肋骨的穩(wěn)定垂直,而且還是一種漂亮的裝飾。男子扎腰帶時,多把袍子向上提,束得很短,騎乘方便,又顯得精悍瀟灑。腰帶上還要掛上"三不離身"的蒙古刀、火鐮和煙荷包。女子則相反,扎腰帶時要將袍子向下拉展,以顯示出嬌美的身段。鄂爾多斯等地區(qū)扎腰帶還有一定的講究和規(guī)矩,未婚女子扎腰帶,并在身后留出穗頭,一旦出嫁,便是"布斯貴渾"(蒙古語,意為"不扎腰帶的人"),代替腰帶的是緊身的坎肩,以此來區(qū)分未婚姑娘和已婚婦女。
蒙古族風(fēng)俗篇七
漢族的春節(jié)習(xí)俗:一般以吃年糕、餃子、糍粑、湯圓、荷包蛋、大肉丸、全魚、美酒、福橘、蘋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饌為主;并伴有撣揚塵、洗被褥、備年貨、貼春聯(lián)、貼年畫、貼剪紙、貼福字、點蠟燭、點旺火、放鞭炮、守歲、給壓歲錢、拜年、走親戚、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如年夜飯,尤為講究:一是全家務(wù)必聚齊,因故未回者必須留一座位和一套餐具,體現(xiàn)團圓之意;二是飯食豐盛,重視“口彩”,把年糕叫“步步高”、餃子叫“萬萬順”,酒水叫“長流水”,雞蛋叫“大元寶”,金魚叫“年年有余”;這條魚準(zhǔn)看不準(zhǔn)吃,名為“看余”,必須留待初一食用。北方無魚的地區(qū),多是刻條木頭魚替代;三是座次有序,多為祖輩居上。孫輩居中,父輩居下,不分男女老幼,都要飲酒。吃飯時關(guān)門閉戶,熱鬧盡興而止。
在天津過春節(jié)還有掛中國結(jié)的習(xí)慣,大年三十之前天津人有到天津古文化街喬香閣請中國結(jié)的習(xí)俗,取喬香納福之意。
除夕的家宴菜肴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舊時北京、天津一般人家做大米干飯,燉豬肉、牛羊肉、燉雞,再做幾個炒菜。陜西家宴一般為四大盤、八大碗,四大盤為炒菜和涼菜,八大碗以燴菜、燒菜為主。安徽南部僅肉類菜肴就有紅燒肉、虎皮肉、肉圓子、木須肉、粉蒸肉、燉肉及豬肝、豬心、豬肚制品,另外還有各種炒肉片、炒肉絲等。湖北東部地區(qū)為“三蒸”、“三糕、“三丸”?!叭簟睘檎羧~、蒸全鴨、蒸全雞;“三糕”是魚糕、肉糕、羊糕;“三丸”是魚丸、肉丸、藕丸。哈爾濱一帶一般人家炒8個、10個或12、16個菜不等,其主料無非是雞鴨魚肉和蔬菜。贛南的年夜飯一般為12道菜。浙江有些地方一般為“十大碗”,討“十全十?!敝?,以雞鴨魚肉及各種蔬菜為主。江西南昌地區(qū)一般十多道菜,講究四冷、四熱、八大菜、兩個湯。
各地除夕家宴上都有一種或幾種必備的菜,而這些菜往往具有某種吉祥的含義。比如蘇州一帶,餐桌上必有青菜(則安樂菜)、黃豆芽(如意菜)、芹菜(勤勤懇懇)。湘中南地區(qū)必有一條一公斤左右的鯉魚,稱“團年魚”,必有一個3公斤左右的豬肘子,稱“團年肘子”。皖中、皖南餐桌上有兩條魚,一條完整的鯉魚,只能看卻不許吃,既敬祖又表示年年有余,另一條是鰱魚,可以吃,象征連子連孫,人丁興旺。祁門家宴的第一碗萊是“中和”,用豆腐、香菇、冬筍、蝦米、鮮肉等制成,含義為“和氣生財”。
合肥的飯桌上有一碗“雞抓豆”,意思是”抓錢發(fā)財”。管家人要吃一只雞腿,名為“抓錢爪”,意味著明年招財進寶。安慶的當(dāng)家人要在飯前先吃一碗面條,叫“錢串子”。南昌地區(qū)必食年糕、紅燒魚、炒米粉、八寶飯、煮糊羹,其含義依次是年年高升、年年有魚、糧食豐收、稻米成串、八寶進財、年年富裕。
蒙古族風(fēng)俗篇八
1、日常生活禁忌:蒙古人騎馬、駕車接近蒙古包時忌重騎快行,以免驚動畜群;若門前有火堆或掛有紅布條等記號,表示這家有病人或產(chǎn)婦,忌外人進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為西方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動物的肉和驢肉、狗肉、白馬肉;辦喪事時忌紅色和白色,辦喜事時忌黑色和黃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腳、鞋、襪和褲子等;禁止在參觀寺院經(jīng)堂、供殿時吸煙、吐痰和亂摸法器、經(jīng)典、佛像以及高聲喧嘩,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獵。
2、火忌:蒙古人崇拜火、火神和灶神,認(rèn)為火、火神或灶神是驅(qū)妖避邪的圣潔物。所以進入蒙古包后,禁忌在火爐上烤腳,更不許在火爐旁烤濕靴子和鞋子。不得跨越爐灶,或腳蹬爐[]灶,不得在爐灶上磕煙袋、摔東西、扔臟物。不能用刀子挑火、將刀子插入火中,或用刀子從鍋中取肉。
3、水忌:蒙古人認(rèn)為水是純潔的神靈。忌諱在河流中洗手或沐浴,更不許洗女人的臟衣物,或者將不干凈的東西投入河中。草原干旱缺水,逐水草放牧,無水則無法生存。所以牧民習(xí)慣節(jié)約用水,注意保持水的清潔,并視水為生命之源。
蒙古族風(fēng)俗篇九
“56個民族,56朵花”。每個民族都有不同的風(fēng)俗習(xí)慣,都有不同的特色民居,特色飲食,這就應(yīng)了一句話“百里不同風(fēng),千里不同俗”。
而滿族,就是這56朵花中艷麗的一朵,滿族的服飾特別有特色,下面,我就來簡單的介紹一下。
滿族婦女不纏腳,所有鞋子繡有漂亮的花飾,鞋底中央墊有10公分高的木質(zhì)鞋跟。滿族婦女穿著這樣的鞋走起路來,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搖曳的步態(tài)。
旗袍是滿族婦女的傳統(tǒng)服飾。她們喜歡穿長及腳面的旗袍,或外罩坎肩。旗袍的特點是立領(lǐng).右大襟.緊腰身.下擺開衩。古旗袍有琵琶襟.如意襟.斜襟.滾邊或鑲邊等。二十世紀(jì)二十年代后,經(jīng)改進,腰身寬松,袖口寬大,長度適中,便于行走。已成為中國婦女較通行的服裝。三十年代初受西方短裙的影響,長度縮短,幾近膝蓋,袖口縮小三十年代中又加長,兩邊高衩。四十年代縮短,出現(xiàn)短袖或無袖旗袍,外為流線型。繼后,衣片前后分離,有肩縫和裝袖式旗袍裙等。旗袍具有東方色彩,能充分顯示依態(tài)雍容文雅,被認(rèn)為是表現(xiàn)女性美的典型民族服裝。稱譽世界。
婦女旗袍的裝飾性比男性旗袍更強。領(lǐng)子.前襟和袖口都繡花裝飾。鑲嵌幾道花紋或彩牙兒,俗稱“畫道兒”或“狗牙兒”。
滿族婦女的服裝十分漂亮,滿族男子的服裝也很不錯。
歷史上的滿族男子多穿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帶,或穿長袍外罩對襟馬褂。
馬褂是滿族男子騎馬時常穿一種褂子。馬褂分為大襟.對襟.琵琶襟等多種形式。馬褂后成為日常罩于袍子外面的服裝。高領(lǐng)對襟,四面開禊,長及腰部,袖子稍短,袍袖可露出三、四寸,將袍袖卷于褂袖上面,即所謂大、小袖。現(xiàn)在許多滿族人所穿的對襟小棉襖,就是從馬褂演變過來的。為了騎馬方便,在長袍的外邊套一種身長至臍,四面開禊的短褂,以御風(fēng)寒。
滿族的男子夏季頭戴涼帽,冬季戴皮制馬虎帽。他們的衣服喜歡用青.藍.棕等色的棉.絲.綢.緞等各種質(zhì)地的衣料制作,褲腿扎青色腿帶,腳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烏拉。頂上留辮子,剃去周圍的頭發(fā)。
滿族,是我國56個民族中的一個少數(shù)民族,是一朵艷麗的奇葩。它有與其他民族不同的風(fēng)俗,不同的特色,需要我們?nèi)ヂ私?,慢慢的認(rèn)識。
56個人民族,56朵花,每個民族都具有不同的民居,不同的飲食,不同的服飾……百里不同風(fēng),千里不同俗。
滿族里的所有鞋子,上面都繡著花朵,當(dāng)一縷縷微絲的風(fēng)吹過去,那美麗的花,在搖曳的擺動著。在他們的民族里看了都是很平常的事,但在我看來,那可是嘖嘖贊嘆啊!
滿族的婦女的服飾原為寬松肥大型,鑲嵌著不同的花紋大花邊。在布料上,貴人和新婦女先用朱紅、大紅的顏色,中年的婦女喜歡藕荷色,青年少女喜歡粉色、綠色、月白色,長輩一般用深紫色,婆婦惟蘭灰素色。旗袍布料多為綢緞,比較貧窮、農(nóng)家婦女多用棉麻布料。
滿族男人騎馬時穿白褂子,這樣不僅顯出他們的帥氣,而且還……。
滿族男子的帽子,夏天的時候戴著涼帽,戴著不僅涼爽,冬天的時候,戴著又厚又舒服帽子,顯出萬象更新的氣象。
滿族人是非常注重禮節(jié)。平時滿族人互相見面時都要行請安禮,如果遇到長輩的時候,要先行禮請安才能說話,以表示尊敬。
滿族人最隆重的禮節(jié)是抱見禮,也就是抱腰接面禮。掛族也是滿族的一種盛行的一種風(fēng)俗,旗也叫門箋,窗箋。在春節(jié)的.時候每家都要在門楣上,窗戶上掛旗,有的還貼上對聯(lián),增加了節(jié)日的喜氣的氣氛。
滿族我國少數(shù)民族之一,它是—朵鮮艷的花,它貝有其它民族沒有的不同風(fēng)俗,不同的特色!
滿族人的發(fā)式繼承了金代女真人之習(xí)俗,男子發(fā)式是半剃半留,即前剃后留,留下的頭發(fā)編成發(fā)辮垂于腦后。辮子上可結(jié)有各種各樣的裝飾物,從裝飾物上就可以基本判定其地位的高低和身份的尊卑。傳說這種發(fā)式與女真族騎射的生產(chǎn)方式有關(guān),主要是為避免前面的頭發(fā)遮擋視線,影響獵射野物。六、七十年代,漢族農(nóng)村的小男孩,為了好養(yǎng)活,仍有腦后留小辮的習(xí)俗,這不能不說是受滿族風(fēng)俗的影響。
滿族婦女對頭發(fā)十分愛惜,對發(fā)式也十分講究。滿族婦女“辮發(fā)盤髻”的習(xí)俗,也是來自女真遺風(fēng)?!皟砂杨^”是滿族婦女最具有代表性的發(fā)式,就是把頭發(fā)束在頭頂上,分成兩綹,結(jié)成橫長式的發(fā)髻,高高的發(fā)髻最為流行;再將后面余發(fā)結(jié)成一個“燕尾”式的長扁髻,壓在后脖領(lǐng)上,使脖頸挺直。滿族女子身著旗袍,足蹬高底旗鞋,顯得亭亭玉立,儀態(tài)萬千,充分體現(xiàn)滿族女子的端莊優(yōu)雅。
清代中期,滿洲貴族婦女開始盛行“旗頭”,也叫“旗頭板”、“大拉翅”。就是以頭頂發(fā)髻為座,上面放置旗頭。旗頭和我們在舞臺上看到的差不多,是一種扁形的冠,里面有鐵架支撐,外面用青絨或青素緞等制成,正面有各種珠寶首飾的裝點,側(cè)面懸掛流蘇,真可謂是動則搖曳生姿,靜則雍容華貴。旗頭是由“兩把頭”發(fā)展而來的,由于是進關(guān)以后才流行起來的,所以,人們也把它叫“大京樣”。
蒙古族風(fēng)俗篇十
哈達是藏語音譯。常在迎送、饋贈、敬神、拜年以及喜慶時使用,以表示敬意祝賀。這種禮節(jié)由來已久。據(jù)《馬可·波羅游記》中所寫,蒙古族“過年過節(jié)時都互相用金銀玉石做的禮品同白色綢布一起捧獻”。
遞鼻煙壺。
遞鼻煙壺是蒙古民族古老的習(xí)俗,在蒙古包里作客,殷勤好客的主人,常常要拿出一個精致象個瓷瓶樣的小壺,敬給客人嗅,這就是裝著鼻煙的鼻煙壺。遞鼻煙壺也有一定的規(guī)矩。如果是同輩相見,要用右手遞壺,互相交換,或雙手略舉,鞠躬互換,然后各自倒出一點鼻煙,用手指抹在鼻孔上,品聞煙味,品完再互換。如果是長輩和晚輩相見,要微欠身,用右手遞壺,下輩脆足,用兩手接過,各舉起聞嗅,然后再互換。
1.多彩的服飾。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蒙古族的服飾似乎很簡單,無非就是一件袍子,一雙靴子而已。其實,蒙古族的服飾是非常復(fù)雜而豐富多彩的。不僅各地形制有別,而且有年齡、婚否及盛裝與常服之別。
蒙古族服飾主要包括首飾、袍子、腰帶、靴子四個部分,如下:
首飾大致可分為頭飾、項飾、胸飾、腰飾、手飾等五大類。頭飾主要有頭巾、帽子、頭帶、頭圈、辮鉗、辮套、頭釵、頭簪、耳環(huán)、耳墜等,是蒙古族首飾中最絢麗的部分。如“顧古冠”是元代蒙古族已婚女子流行的高冠,高約1尺,頂部為四邊形,上面包裹著五顏六色的綢緞,綴有各種寶石、琥珀、串珠、玉片及孔雀羽毛、野雞尾毛等裝飾物,制作精美,絢麗多姿。
婦女們平時一般多罩頭巾。頭巾大約丈余長,顏色多種多樣。質(zhì)料有布、麻、綢、絹等。姑娘們喜歡將頭巾纏在頭上,然后在右側(cè)挽一個小結(jié),把頭巾的穗頭垂下來。已婚婦女們則用頭巾包住頭頂后,纏一圈,不留穗頭。在莊重的場合還要戴上繡有丹鳳朝陽、二龍戲珠等花紋圖案的帽子。帽頂上有紅色穗子和閃光明亮的帽頂寶石。傳說這種習(xí)俗始于成吉思汗時期。當(dāng)初成吉思汗統(tǒng)一蒙古各部落之后,下令每個人都要罩頭巾,以表示頭顱上飄有旌旗之角,希冀民族強大之精神常在。從結(jié)婚、告別姑娘生活的那天起,婦女們便要開始佩戴雍容華貴的盛裝首飾了。蒙古族的盛裝頭飾,以鄂爾多斯地區(qū)的最為典型。這種頭飾漢譯為“頭帶”,主要由“連垂”和“發(fā)套”兩部分組成。不僅制作工藝精湛,而且多用數(shù)百顆珊瑚、數(shù)十條銀鏈、珍珠串和許多銀環(huán)、銀片以及瑪瑙、玉石等穿綴而成。裝扮起來可謂珠簾垂面、琳瑯滿目。一付頭帶一般都重達三、四斤,有的可達十余斤。據(jù)說一付高檔的頭帶,過去往往要用幾群好馬或數(shù)百峰好駝才能換取。
蒙古袍在內(nèi)蒙古、新疆等地牧區(qū),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喜歡穿長袍,俗稱“蒙古袍”。春秋穿夾袍,夏季穿單袍,冬季穿皮袍、棉袍。男袍一般都比較肥大,女袍則比較緊身,以顯示出女子身材的苗條和健美。其式樣和顏色因地因人而略有差異。一般蒙古袍的特點是寬大袖長、高領(lǐng)、右衽,多數(shù)地區(qū)下端不開衩。袍子的邊沿、袖口、領(lǐng)口多以綢緞花邊?quot;盤腸“、”云卷“圖案或虎、豹、水獺、貂鼠等皮毛裝飾。既美觀大方,又具有良好的實用功能。冬天防寒護膝,夏天防蚊蟲叮咬、遮暴曬。行可當(dāng)衣,臥可作被。鄂爾多斯等地的蒙古人還喜歡在袍外套穿長短不一的坎肩。
腰帶蒙古族服飾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多用棉布、綢緞制成,長三四米不等。色彩多與袍子的顏色相協(xié)調(diào)。扎腰帶既能防風(fēng)抗寒,騎馬持韁時又能保持腰肋骨的穩(wěn)定垂直,而且還是一種漂亮的裝飾。男子扎腰帶時,多把袍子向上提,束得很短,騎乘方便,又顯得精悍瀟灑。腰帶上還要掛上”三不離身“的蒙古刀、火鐮和煙荷包。女子則相反,扎腰帶時要將袍子向下拉展,以顯示出嬌美的身段。鄂爾多斯等地區(qū)扎腰帶還有一定的講究和規(guī)矩,未婚女子扎腰帶,并在身后留出穗頭,一旦出嫁,便是”布斯貴渾“(蒙古語,意為”不扎腰帶的人“),代替腰帶的是緊身的坎肩,以此來區(qū)分未婚姑娘和已婚婦女。
風(fēng)俗禁忌。
1、日常生活禁忌:蒙古人騎馬、駕車接近蒙古包時忌重騎快行,以免驚動畜群;若門前有火堆或掛有紅布條等記號,表示這家有病人或產(chǎn)婦,忌外人進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為西方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動物的肉和驢肉、狗肉、白馬肉;辦喪事時忌紅色和白色,辦喜事時忌黑色和黃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腳、鞋、襪和褲子等;禁止在參觀寺院經(jīng)堂、供殿時吸煙、吐痰和亂摸法器、經(jīng)典、佛像以及高聲喧嘩,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獵。
2、火忌:蒙古人崇拜火、火神和灶神,認(rèn)為火、火神或灶神是驅(qū)妖避邪的圣潔物。所以進入蒙古包后,禁忌在火爐上烤腳,更不許在火爐旁烤濕靴子和鞋子。不得跨越爐灶,或腳蹬爐灶,不得在爐灶上磕煙袋、摔東西、扔臟物。不能用刀子挑火、將刀子插入火中,或用刀子從鍋中取肉。
3、水忌:蒙古人認(rèn)為水是純潔的神靈。忌諱在河流中洗手或沐浴,更不許洗女人的臟衣物,或者將不干凈的東西投入河中。草原干旱缺水,逐水草放牧,無水則無法生存。所以牧民習(xí)慣節(jié)約用水,注意保持水的清潔,并視水為生命之源。
蒙古族風(fēng)俗篇十一
蒙古人騎馬、駕車接近蒙古包時忌重騎快行,以免驚動畜群;若門前有火堆或掛有紅布條等記號,表示這家有病人或產(chǎn)婦,忌外人進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為西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動物的肉和驢肉、狗肉、白馬肉;辦喪事時忌紅色和白色,辦喜事時忌黑色和黃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腳、鞋、襪和褲子等;禁止在參觀寺院經(jīng)堂、供殿時吸煙、吐痰和亂摸法器、經(jīng)典、佛像以及高聲喧嘩,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獵。
火忌:蒙古人崇拜火、火神和灶神,認(rèn)為火、火神或灶神是驅(qū)妖避邪的圣潔物。所以進入蒙古包后,禁忌在火爐上烤腳,更不許在火爐旁烤濕靴子和鞋子。不得跨越爐灶,或腳蹬爐灶,不得在爐灶上磕煙袋、摔東西、扔臟物。不能用刀子挑火、將刀子插入火中,或用刀子從鍋中取肉。
水忌:蒙古人認(rèn)為水是純潔的神靈。忌諱在河流中洗手或沐浴,更不許洗女人的臟衣物,或者將不干凈的東西投入河中。草原干旱缺水,逐水草放牧,無水則無法生存。所以牧民習(xí)慣節(jié)約用水,注意持續(xù)水的清潔,并視水為生命之源。
蒙古族風(fēng)俗篇十二
服飾:
靴子:蒙古靴子分馬靴和蒙古靴兩種,馬靴分棉靴和單馬靴。用牛皮制成黑色,個別有紫色,挺撥,秀氣,年青人多愛穿馬靴。蒙古靴(香牛皮靴)有尖稍向上翹的,靴子的邦,通常有圖案,壓花紋,里面有的襯皮,有的襯氈,靴身寬大,靴可套棉襪氈襪。
袍子:蒙古族男女老幼都喜愛穿長袍。這種袍子,寬大袖長。下端左右一般不分岔,領(lǐng)子較高,紐扣在右側(cè)。袍子的領(lǐng)口、袖口、邊沿,常用漂亮的花邊點綴,袍子的顏色,因地因人因季而異。
腰帶:是穿蒙古袍子時所必備的,有的是布料,有的是綢緞,長有五米,顏色和袍子相協(xié)調(diào)。
首飾:平素牧區(qū)婦女一般不戴帽,多用紅、綠等顏色的長綢子把頭纏上,男子,夏季多戴鴨舌帽,冬季多戴羊皮、狐皮帽,式樣是尖頂大耳或草原式斗笠帽。蒙古族婦女的首飾,逢年過節(jié),喜慶宴會,訪親探友時用于頭上的裝飾。裝飾品種類很多,材料也因貧富不同。比較講究的,多用瑪瑙、珍珠、寶石、金銀等制成。
飲食:
蒙古族的飲食大致分三大類,即肉食、奶食、糧食。一日三餐,兩稀一干,早晨中午一般喝奶茶泡炒米、奶食、手扒肉,晚上氽羊肉下面條、吃包子。
肉食:牛、羊肉是蒙古族最普通,也是最喜愛的食品。尤其愿吃羊肉的“手扒肉”,羊肉的吃法多種多樣。常見亦享有盛名的“手扒肉”、“全羊”,也叫“羊背子”。
飲料主要有三種:奶茶又叫蒙古茶。是蒙古民族最喜好的飲料,一日三餐都要喝奶茶;酸奶:即發(fā)酵后的馬奶“其格”以及發(fā)酵后的牛、羊奶“塔日嘎”能散熱止渴,且富有營養(yǎng);奶酒,又叫蒙古酒。把發(fā)酵的奶放入鍋中慢火熬煮、蒸餾后即釀成透明醇香的奶酒。
居住。
蒙古包是一種天幕式的住所,呈圓形尖頂。通常用羊毛氈子一層或二層覆蓋。蒙古包是滿族對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稱呼?!鞍睗M語是“家”“屋”的意思。古時稱作“穹廬”“氈包”。
蒙古包分兩種。一種是牧區(qū)夏季用的,為移轉(zhuǎn)式的,一種是冬營地為半固定式的。蒙古語稱移轉(zhuǎn)包為“烏爾郭格爾”。
閱讀精選(3):
蒙古族風(fēng)俗篇十三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為生計。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游牧生活,盡管這種生存方式在現(xiàn)代社會被弱化。但仍然被視作蒙古族的標(biāo)志。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諸部落中的一個以東胡為族源的部落所使用的名稱,之后逐漸吸收和融合了聚居于漠北地區(qū)的森林狩獵和草原游牧部落,發(fā)展成為這些部落的共同名稱。
蒙古人所崇拜的圖騰有狼、鹿、熊、芒牛、鷹、天鵝、樹木等等。《蒙古秘史》開篇第一句話這樣寫道:成吉思合罕的祖先是承受天命而生的孛兒帖赤那和妻子豁埃馬蘭勒一同蒙古人所崇拜的圖騰有狼、鹿、熊、芒牛、鷹、天鵝、樹木等等。此外,受中原漢文化的影響,蒙古民族也崇拜龍,還有的部族有樹木圖騰崇拜、芒牛圖騰崇拜等等。各種圖騰神話反映了蒙古民族特點及與北方各民族、個性是阿爾泰語系各民族神話的許多共通之處,體現(xiàn)出他們之間相互交融的密切聯(lián)系。
蒙古族風(fēng)俗篇十四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名族。勤勞、勇敢、強悍、的印象印在了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中。
蒙古人熱愛藝術(shù)。蒙古族民歌猶如浩瀚的海洋,千姿百態(tài),絢麗多彩。蒙古族長調(diào)民歌已經(jīng)被列入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安代舞、鷹舞、筷子舞、擠奶舞等蒙古舞奔放、剛毅,體現(xiàn)了蒙古族追求美好生活的熱切愿望。蒙古族的樂器也多種多樣,其中尤為馬頭琴、四胡等,民族特色突出。
蒙古族不僅有特色突出的樂器,還有有趣的蒙古服飾。蒙古族男子習(xí)慣戴禮帽或氈帽,身穿色彩鮮艷的斜襟蒙古袍,腰束綢緞寬帶,足蹬皮制或布制馬靴,飾以蒙古刀等;蒙古族婦女一般頭裹綢巾或戴圓形、錐形皮帽,身穿艷麗的斜襟蒙古袍或?qū)蟮拈L衣,腳穿布制靴子,戴玉或銀手鐲。非常具有特色,非常絢麗多彩。哎?哪里傳來的香味?哦,原來是蒙古人在款待客人。
來客人時,一般家庭均備蒙古餡餅和大米飯,稱為兩道菜,以示對客人的尊重。過春節(jié)時,家家按傳統(tǒng)習(xí)慣吃大塊肉,以示新一年的生活富裕美滿。蒙古族人普遍有喝紅茶的習(xí)慣。無論是體育運動還是其他傳統(tǒng),蒙古族都有著悠久的歷史。
蒙古族風(fēng)俗篇十五
禮儀風(fēng)俗:
蒙古民族對來客,不論是熟人還是陌生人,一見面總是熱情問候:“他賽音百努。”(安好),隨后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請客人進蒙古包,全家老少圍著客人坐下,問長問短,好似自家。
平常待客,在喝奶茶之后,慷慨大方的主人總是把香甜的黃油、奶皮、醇香的奶酒、酥脆的油炸果子和炒米、奶茶、奶酪以及獨具草原風(fēng)味的“手扒肉”一一擺在客人面前,請客人痛飲飽餐。主人若對客人表示個性敬意,常把奶壺、酒壺托在哈達上端出來,有時還唱一些表示歡迎和友好的歌曲來勸酒,客人接杯暢飲,主人就格外高興。遇到宴會請個性尊貴的客人或祭典,常擺整羊席。蒙古族叫它“烏查”、也有叫“秀斯”、“布乎利”的。當(dāng)客人告別的時候,常常是舉家相送,指明去路,并一再說“白乙日太!”白乙日太烏查熱亞(期望我們愉快地再見),“阿木日、賽音、雅巴!”(祝您一路平安)。
獻哈達:哈達是藏語音譯。常在迎送、饋贈、敬神、拜年以及喜慶時使用,以表示敬意祝賀。這種禮節(jié)由來已久。據(jù)《馬柯·波羅游記》中所寫,蒙古族“過年過節(jié)時都互相用金銀玉石做的禮品同白色綢布一齊捧獻”。
遞鼻煙壺:是蒙古民族古老的習(xí)俗,在蒙古包里作客,殷勤好客的主人,常常要拿出一個精致象個瓷瓶樣的小壺,敬給客人嗅,這就是裝著鼻煙的鼻煙壺。遞鼻煙壺也有必須的規(guī)矩。如果是同輩相見,要用右手遞壺,互相交換,或雙手略舉,鞠躬互換,然后各自倒出一點鼻煙,用手指抹在鼻孔上,品聞煙味,品完再互換。如果是長輩和晚輩相見,要微欠身,用右手遞壺,下輩脆足,用兩手接過,各舉起聞嗅,然后再互換。
在蒙古民族的習(xí)慣中,騎馬、坐車到牧民家作客。接近蒙古包時,就要輕騎慢行的,以免驚動畜群,在進蒙古包以前馬鞭和馬棒要放在門外,如帶入包內(nèi),則被看作對主人的不尊敬。出蒙古包后,不要立即上車、上馬,要走一段路,等主人回去了,再上車上馬。在包里作客,主人躬身端奶茶,客人應(yīng)欠身雙手去接。包內(nèi)西北角為供佛的地方,睡覺時腳不能伸向西北角。不宜用煙袋或手指人頭。鍋灶不許用腳踩碰,不能在火上烤腳,否則等于侮辱灶神。蒙古包內(nèi),若有了病人,便在包門的左側(cè)縛一條繩子,把繩子的頭埋在地下,表示主人不能待客,來訪者就不應(yīng)進門。
蒙古民族最重要的節(jié)日要算過年,一般進入臘月十五,人們就著手作過年的準(zhǔn)備工作。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這一天,全家人或親友聚在一齊飲食娛樂送火神。
從臘月三十到正月初五,是過大年最歡樂的幾天。大年三十夜幕降臨后,人們便聚集在最年長者家中,開始除夕“乃日”(宴會),全家人盡情享受“守歲”。除夕宴會上應(yīng)備辦“三鍋”一鍋是奶茶鍋;二鍋是羊背鍋;三鍋是肉湯飯食鍋。宴會中最少唱三首歌。
初一,開始拜年,首先要祭天。家里留一兩位老年人或婦女,其余人身著節(jié)日盛裝,手提銀壺奶茶,端著奶食品,來到用雪堆成的敖包上,將供品撒進點燃的火堆里,然后叩頭祈求風(fēng)調(diào)雨順,人畜平安。之后是家庭內(nèi)部拜年。晚輩向長輩問安叩拜,老人手捧哈達,壯年人用小幅綢子、青年人則用色澤鮮艷的長條綢子叩拜,長輩賜給子孫食物和錢。
家庭內(nèi)部拜年結(jié)束后,人們首先到最年長者家中,進門時依年齡大小而先后進,拜完年后至少獻兩首頌詞,三支歌,對出色的歌手,戶主捧起放有哈達的奶食盤誦祝詞,歌手待誦詞完后將哈達揣進懷里,接過奶食盤讓其他歌手品嘗。
生活風(fēng)俗。
(1)服飾:
靴子:蒙古靴子分馬靴和蒙古靴兩種,馬靴分棉靴和單馬靴。用牛皮制成黑色,個別有紫色,挺撥,秀氣,年青人多愛穿馬靴。蒙古靴(香牛皮靴)有尖稍向上翹的,靴子的邦,通常有圖案,壓花紋,里面有的襯皮,有的襯氈,靴身寬大,靴可套棉襪氈襪。
袍子:蒙古族男女老幼都喜愛穿長袍。這種袍子,寬大袖長。下端左右一般不分岔,領(lǐng)子較高,紐扣在右側(cè)。袍子的領(lǐng)口、袖口、邊沿,常用漂亮的花邊點綴,袍子的顏色,因地因人因季而異。
腰帶:是穿蒙古袍子時所必備的,有的是布料,有的是綢緞,長有五米,顏色和袍子相協(xié)調(diào)。
首飾:平素牧區(qū)婦女一般不戴帽,多用紅、綠等顏色的長綢子把頭纏上,男子,夏季多戴鴨舌帽,冬季多戴羊皮、狐皮帽,式樣是尖頂大耳或草原式斗笠帽。蒙古族婦女的首飾,逢年過節(jié),喜慶宴會,訪親探友時用于頭上的裝飾。裝飾品種類很多,材料也因貧富不同。比較講究的,多用瑪瑙、珍珠、寶石、金銀等制成。
(2)飲食:
蒙古族的飲食大致分三大類,即肉食、奶食、糧食。一日三餐,兩稀一干,早晨中午一般喝奶茶泡炒米、奶食、手扒肉,晚上氽羊肉下面條、吃包子。
肉食:牛、羊肉是蒙古族最普通,也是最喜愛的食品。尤其愿吃羊肉的“手扒肉”,羊肉的吃法多種多樣。常見亦享有盛名的“手扒肉”、“全羊”,也叫“羊背子”。
飲料主要有三種:奶茶又叫蒙古茶。是蒙古民族最喜好的飲料,一日三餐都要喝奶茶;酸奶:即發(fā)酵后的馬奶“其格”以及發(fā)酵后的牛、羊奶“塔日嘎”能散熱止渴,且富有營養(yǎng);奶酒,又叫蒙古酒。把發(fā)酵的奶放入鍋中慢火熬煮、蒸餾后即釀成透明醇香的奶酒。
奶食:蒙語叫“查干伊德”是純潔吉祥的意思。奶食品主要有六種:白油、黃油、奶皮子、奶豆腐、奶酪、奶果子。
其格:“其格”酸馬奶(通稱馬奶酒)是蒙古民族人民在各種聚會、盛宴中的珍貴飲料。在那達幕大會上,總是痛飲其格,以慶賀畜牧生產(chǎn)的大豐收和吉祥如意。據(jù)《馬可·波羅游記》記載,忽必烈在皇宴會上曾把其格、駝奶等飲料盛在金碗里款待客人。
蒙古酒:蒙古酒是蒙古族人的主要飲料之一,蒙古酒是從牛奶中提煉而成,故稱“牛奶酒”蒙古酒綿厚醇香,無色透明,少飲延年健體、活血補氣,男女老幼皆可飲之。蒙古族人制做“牛奶酒”歷史悠久,據(jù)史書載,蒙古勃兒只斤鐵木真12建國時每逢吉慶之日狂飲此酒,增添喜日氣氛。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元,尤為盛產(chǎn)蒙古酒。然而,時過700多年,生產(chǎn)蒙古酒的原始工藝流傳至今仍未改變。
(3)居住。
蒙古包是一種天幕式的住所,呈圓形尖頂。通常用羊毛氈子一層或二層覆蓋。蒙古包是滿族對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稱呼?!鞍睗M語是“家”“屋”的意思。古時稱作“穹廬”“氈包”。
蒙古包分兩種。一種是牧區(qū)夏季用的,為移轉(zhuǎn)式的,一種是冬營地為半固定式的。蒙古語稱移轉(zhuǎn)包為“烏爾郭格爾”。
蒙古包在大雪中阻力小,不積雪,下雨時包頂不存水。包的門方長而小且連地面,寒氣不易侵入。包的百葉哈納是用數(shù)根相等的細(xì)木棍和牛皮繩連結(jié)而成,用時拉開便成圓形的蒙古包墻,搬遷時折疊,又能當(dāng)勒勒車的車板。包的頂端有個口就是天窗,可通煙通氣,又可采光。
4、生產(chǎn)風(fēng)俗。
馬,是牧民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凡是放牧、探親訪友、出外辦事都需乘馬。馬的體質(zhì)不但結(jié)實強健,而且極耐粗放飼養(yǎng),以忍苦耐勞著稱。日行可達一百至一百五十公里。草原牧民無論男女老幼都能騎馬。
勒勒車,也叫“大樣車”,這種車的輪子較高,直徑最長的有一米四、五。軸輪多是用樺、榆、硬雜木而制成,車轅較長,除車身外一般相當(dāng)于半身的長度。它能夠拉水、搬運蒙古包、運燃料、用于婚喪嫁娶,適應(yīng)于草原、沙漠上通行。
庫房車,車體上放置一木制長方形有蓋有門的柜,柜外用鐵皮包封,或圍生牛皮,可防風(fēng)、防水、防潮。柜內(nèi)可儲藏糧食,肉食等生活用品。
拉水車,車上固定一大木桶或鐵制桶,用來拉飲用水,平時蓄水用。
駱駝,是沙漠地區(qū)的主要交通工具,個性是在冬季,牧民放牧愿騎駱駝,騎乘較暖,忍苦耐勞,幾天不喂草、不飲水也能過的去,冬季行路。搬運主要依靠駱駝,在沙漠中,常常可見到成群結(jié)隊的駱駝,在海洋般的沙地上魚貫而行,因此駱駝被人稱為“沙漠之舟”。
5、祭祀風(fēng)俗。
(1)敖包:最初是道路和境界的標(biāo)志,起指路,辨別方向和行政區(qū)劃的作用。祭敖包的時間,多在水草豐美,牛羊肥壯的六、七、八月間。祭祀時,敖包插上樹枝,樹枝上掛五顏六色的布條或紙旗,旗上寫經(jīng)文,祭禮儀上大致有血祭、酒祭、火祭、玉祭等。
(2)血祭:就是把自己喂養(yǎng)的牛、馬、羊宰殺了,供奉在敖包之前。這種祭法由來已久,此刻各另地方還有。相傳游牧?xí)r代,蒙古族牧民把供自己生存的牛、馬、羊等牲畜,看成是天地所賜,因此,祀天、地諸神時,就要宰殺牲畜來報答。
(3)酒祭:就是把鮮奶、奶油,一滴一滴灑在“敖包”前,祈求平安幸福。這種祭神的風(fēng)俗,也很早就有,(蒙古秘史)中稱作“酒注禮”,至今有的地方還能看到。據(jù)說它的意思是說,神不僅僅要吃肉,也要飲酒喝奶子的。
(4)火祭:就是在敖包前燒一大堆干樹枝或一大堆牛、馬、羊糞。祭祀時,各戶都走近火邊,念著自己家的姓氏,供上祭品,把“布呼勒瑪哈”整羊肉,投到火里燒,燒得越旺越好。蒙古民族認(rèn)為火最潔凈,用火能夠驅(qū)逐一切邪惡。
(5)玉祭:在古代玉是昂貴的,它常常是祭神的供品,過去蒙古民族祭敖包時,也有這種禮祭,此刻已經(jīng)沒有人用玉祭敖包了。
6、娛樂風(fēng)俗。
(1)賽馬:是草原上最激動人心的傳統(tǒng)體育娛樂活動,賽程通常是五十至七十華里。賽手不穿靴襪,只穿華麗的彩衣,頭上束著紅、綠綢飄帶,顯得既輕便又英武。當(dāng)駿馬疾馳的時侯,賽馬人騎在立刻如騰空一般,表現(xiàn)出嫻熟的騎藝。
(2)摔跤:蒙古式的摔跤是輪著摔,一上來就互相抓握,膝蓋以上任何部位著地都為失敗。摔跤人數(shù)是八、十六、三十二、六十四等雙數(shù),總數(shù)不能出現(xiàn)奇數(shù)。摔跤手的服飾比較講究,下身穿肥大的白褲子(班斯拉)外面再套一條繡有各種動物和花卉圖案的套褲,上衣是牛皮制做,上邊釘滿銀釘或銅釘(卓都格),背后中間有圓形銀鏡或”吉祥”之類的字,腰間系有紅、藍、黃三色綢子做的圍裙,腳登蒙古靴或馬靴。優(yōu)勝者脖子上常套著五顏六色的布條頂圈“姜嘎”。
(3)射箭:是蒙古民族最早用于軍事訓(xùn)練,后改為娛樂的活動。分靜射和騎射兩種。
(4)馬頭琴:是蒙古民族特有的也是最喜愛的民族樂器,流傳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草原牧民愛馬頭琴,對馬頭琴有特殊的感情。馬頭琴的琴聲優(yōu)美動聽,有人形容:“對于草原的描述,一首馬頭琴的旋律,遠比畫家的色彩和詩人的語言,更加傳神”。
(5)音樂、舞蹈:蒙古民族一向能歌善舞著稱。每當(dāng)宴會,慶祝節(jié)日,歌聲常常一個接一個。唱古老的民歌,民間傳說的故事,唱草原富饒美麗和對未來完美生活的憧憬。蒙古歌曲,尾聲悠長而高亢,音調(diào)多激昂,歌的韻在句首不在句尾。一般宴會、節(jié)日、婚禮用的和奏樂器是兩股胡琴,四股胡琴、蕭等。
(6)“好來寶”:是蒙古民間獨特的曲藝形式,是一種說唱藝術(shù)。它有固定的曲調(diào)和唱詞。一般是兩人拉著四胡對唱或一人自問自答。說唱演員不但能拉會唱,而且有觸景生情的靈感,有隨編隨唱的本領(lǐng),民族風(fēng)格,地方特色較濃,如今在錫林浩特市有時舞臺上演出的新式“好來寶”人數(shù)不等,有自編、自拉、自演,典調(diào)動聽,形式多樣且好看。
(7)蒙古象棋:類似國際象棋,由棋盤和棋子組成,棋盤有深淺兩色間隔排列的64個小方塊,棋子共32枚,雙方各16枚,有諾顏(王爺),哈屯(王后),也稱波日斯,各一枚,哈薩嘎(車),駱駝,馬各2枚,厚烏(兒子)各8枚。對奕時白格先走,以后雙方輪流走一著,吃掉對方的棋子,由原停的一格“王車易位”,“吃掉路兵”,“兵的升格”都算走一著,雙方任何一個“厚烏”到達對方最末一格時,都可變成自己一方的被吃掉的任何一個棋子。玩蒙古象棋,不能吃掉對方的“烏努欽厚烏”(孤兒)?!巴酢北粚Ψ綄⑺?,就算輸棋,雙方均?!巴酢被螂p方只剩同色格的單駱駝算和棋。
(8)“沙嘎”那達慕:
沙嘎,指羊踝骨。沙嘎有多種玩法。沙嘎的寬凸面叫“好尼”(綿羊),寬凹面四”牙瑪”(山羊),窄凸面叫“毛日”(馬),窄凹面則“烏和日”或“特?!保ㄅ;蝰橊劊?。沙嘎正立的叫“翁高”,倒立的叫“通高”。
(9)“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每年七八月間舉行?!澳沁_慕”在蒙語中是娛樂、游戲的意思,它源于摔跤、射箭、賽馬三項競技,現(xiàn)已成為草原上慶豐收、進行物資交流和舉行民間體育活動的隆重集會。
蒙古族風(fēng)俗篇十六
維吾爾族的豁達樂觀、回族的尊老愛幼、壯族的能歌善舞r22;r22;每個民族都有著自己不同的文化風(fēng)俗。在那內(nèi)蒙古的草原上,也有著這么一個民族,那里的人民熱情好客,講究禮儀。沒錯,他們就是騎在馬背上的游牧民族——蒙古族!
蒙古族人民之所以被稱為“馬背上的民族”,是因為他們以能騎、善射和身體強壯聞名。早在幾百年前,蒙古族就以騎兵精銳、驍勇善戰(zhàn)聞名,由成吉思汗帶領(lǐng),橫掃歐亞大陸。歐洲人的刀劍哪能抵御住那呼嘯而過的弓箭和堅硬的馬蹄,紛紛敗下陣來,連當(dāng)時的大金朝和西夏族也被消滅了,不要以為蒙古族人很粗魯,不懂文化,其實他們也有著極為講究的文明禮儀。
請客人進蒙古包時,主人會立在包外,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左手指門,請客人先進門。客人跪坐后,主人按照淺茶滿酒的禮俗熱情地獻上奶茶和美酒,并把哈達獻給客人。招待來客的佳肴有手抓羊肉和全羊席,以示蒙古族主人對來客的尊敬r22;r22;蒙古族的餐飲禮儀也極其講究,忌諱吃狗肉,不吃魚蝦等海鮮以及雞鴨的內(nèi)臟和肥肉。敬酒時,必須左手捧杯,用右手的無名指蘸一滴酒彈向頭上方,表示先要祭天;第二滴彈向地,表示祭地;第三滴彈向前方,表示祭祖先,隨后把酒一飲而盡。這獨特的習(xí)俗一直流傳至今。
蒙古族人民的服飾多為緄邊長袍,頭上戴帽或纏布,腰帶上掛著鼻煙壺,或是佩戴蒙古刀與荷包,腳穿馬靴。因放牧需要,蒙古族人多住蒙古包,蒙古包的材料多為裝配式的構(gòu)件,可以隨意安裝拆除,便于攜帶使用。
跟維吾爾族的古爾邦節(jié)、藏族的雪頓節(jié)、哈尼族的火把節(jié)一樣,蒙古族也有自己傳統(tǒng)而歷史悠久的盛大節(jié)日——那達慕大會。一般在農(nóng)歷七八月份開始舉行,席間有各種競技游戲,是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群眾性盛大集會。
怎么樣?聽了我的介紹,你一定也夢想有一天,能坐在蒙古包里,喝上一杯香醇的奶茶吧?
蒙古族風(fēng)俗篇十七
蒙古民族對來客,不論是熟人還是陌生人,一見面總是熱情問候:“他賽音百努?!保ò埠茫?,隨后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請客人進蒙古包,全家老少圍著客人坐下,問長問短,好似自家。
平常待客,在喝奶茶之后,慷慨大方的主人總是把香甜的黃油、奶皮、醇香的奶酒、酥脆的油炸果子和炒米、奶茶、奶酪以及獨具草原風(fēng)味的“手扒肉”一一擺在客人面前,請客人痛飲飽餐。主人若對客人表示個性敬意,常把奶壺、酒壺托在哈達上端出來,有時還唱一些表示歡迎和友好的歌曲來勸酒,客人接杯暢飲,主人就格外高興。遇到宴會請個性尊貴的客人或祭典,常擺整羊席。蒙古族叫它“烏查”、也有叫“秀斯”、“布乎利”的。當(dāng)客人告別的時候,常常是舉家相送,指明去路,并一再說“白乙日太!”白乙日太烏查熱亞(期望我們愉快地再見),“阿木日、賽音、雅巴!”(祝您一路平安)。
獻哈達:哈達是藏語音譯。常在迎送、饋贈、敬神、拜年以及喜慶時使用,以表示敬意祝賀。這種禮節(jié)由來已久。據(jù)《馬柯·波羅游記》中所寫,蒙古族“過年過節(jié)時都互相用金銀玉石做的禮品同白色綢布一齊捧獻”。
遞鼻煙壺:是蒙古民族古老的習(xí)俗,在蒙古包里作客,殷勤好客的主人,常常要拿出一個精致象個瓷瓶樣的小壺,敬給客人嗅,這就是裝著鼻煙的鼻煙壺。遞鼻煙壺也有必須的規(guī)矩。如果是同輩相見,要用右手遞壺,互相交換,或雙手略舉,鞠躬互換,然后各自倒出一點鼻煙,用手指抹在鼻孔上,品聞煙味,品完再互換。如果是長輩和晚輩相見,要微欠身,用右手遞壺,下輩脆足,用兩手接過,各舉起聞嗅,然后再互換。
在蒙古民族的習(xí)慣中,騎馬、坐車到牧民家作客。接近蒙古包時,就要輕騎慢行的,以免驚動畜群,在進蒙古包以前馬鞭和馬棒要放在門外,如帶入包內(nèi),則被看作對主人的不尊敬。出蒙古包后,不要立即上車、上馬,要走一段路,等主人回去了,再上車上馬。在包里作客,主人躬身端奶茶,客人應(yīng)欠身雙手去接。包內(nèi)西北角為供佛的地方,睡覺時腳不能伸向西北角。不宜用煙袋或手指人頭。鍋灶不許用腳踩碰,不能在火上烤腳,否則等于侮辱灶神。蒙古包內(nèi),若有了病人,便在包門的左側(cè)縛一條繩子,把繩子的頭埋在地下,表示主人不能待客,來訪者就不應(yīng)進門。
蒙古族風(fēng)俗篇十八
[民族簡介]。
蒙古族,現(xiàn)有人口約4800,00人。主要聚居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其余分布在中國的東北、西北地區(qū)。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于傳奇色彩的民族。千百年來,蒙古族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游牧生活。中國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跡,因而被譽為“草原驕子”。蒙古族在科學(xué)文化事業(yè)上比較發(fā)達,特別是明代以來,在歷史、文學(xué)、語言、醫(yī)學(xué)、天文、地理等方面,對祖國的科學(xué)文化事業(yè)作出了重大貢獻。在民間文藝方面,“好力寶”是蒙古族中流傳很廣的一種演唱形式,馬頭琴是最富特色的民族樂器。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東岸一帶。“蒙?!笔恰懊晒拧币辉~最早的漢文譯名,始見唐代。“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諸部落中的一個部落的名稱。13世紀(jì)初,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部統(tǒng)一了蒙古地區(qū)諸部,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懊晒拧币簿陀稍瓉淼牟柯涿Q變成為民族名稱了。蒙古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學(xué)。蒙古族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分為內(nèi)蒙古、衛(wèi)拉特、馬爾虎--布里亞特三種方言。
[飲食習(xí)慣]。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為生計。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是他們?nèi)粘I钭钕矚g的飲料食品和待客佳肴。每年七八月份牛肥馬壯,是釀制馬奶酒的季節(jié)。勤勞的蒙古族婦女將馬奶收貯于皮囊中,加以攪拌,數(shù)日后便乳脂分離,發(fā)酵成酒。隨著科學(xué)的發(fā)達,生活的繁榮,蒙古人釀制馬奶酒的工藝日益精湛完善,不僅有簡單的發(fā)酵法,還出現(xiàn)了釀制烈性奶酒的蒸餾法。六蒸六釀后的奶酒方為上品。馬奶酒性溫,有驅(qū)寒、舒筋、活血、健胃等功效。被稱為紫玉漿、元玉漿,是“蒙古八珍”之一。“手扒肉”是蒙古人傳統(tǒng)的食品方法之一。做法是將肥嫩的綿羊開膛破肚,剝皮去內(nèi)臟洗凈,去頭蹄,再將整羊卸成若干大塊,放入白水中清煮,待水滾肉熟即取出,置于大盤中上桌,大家各執(zhí)蒙古刀大塊大塊地割著吃。因不用筷子,用手抓食而得名。斟酒敬客,吃手扒肉,是草原牧人表達對客人的敬重和愛戴。當(dāng)你踏上草原,走進蒙古包后,熱情好客的蒙古人便會將美酒斟在銀碗或金杯中,托在長長的哈達上,唱起動人的敬酒歌,款待遠方的貴客,以表達自己的誠摯之情。
[服飾特色]。
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飾的4個主要部分,婦女頭上的裝飾多月瑪瑙、珍珠、金銀制成。蒙古族男子穿長袍和圍腰,婦女衣袖上繡有花邊圖案,上衣高領(lǐng),似與族相似。婦女喜歡穿三件長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無領(lǐng)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鈕扣,格外醒目。
[民族禁忌]。
蒙古族人騎馬、駕車接近蒙古包時忌重騎快行,以免驚動畜群;若門前有火堆或掛有紅布條等記號,表示這家有病人或產(chǎn)婦,忌外人進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為西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動物的肉和驢肉、狗肉、白馬肉;辦喪事時忌紅色和白色,辦喜事時忌黑色和黃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腳、鞋、襪和褲子等;禁止在參觀寺院經(jīng)堂、供殿時吸煙、吐痰和亂摸法器、經(jīng)典、佛像以及高聲喧嘩,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獵。
蒙古族風(fēng)俗篇十九
蒙古族牧民稱馬、牛、山羊、綿羊、駱駝為“五畜”,除夕之夜、初一早晨給“五畜”過年是蒙古族歷史沿襲下來的習(xí)俗。
除夕之夜,牧民們都要把自家的圈牛犢的地方和羊圈打掃得干干凈凈,然后點清自家的牲畜頭數(shù),如有缺的必須找回來。當(dāng)然也不允許別人家的牲畜在自家過夜。讓全部牲畜飲足水,吃飽草料后,牧民們便圍著畜群點燃一些松柏和卓拉(即用黃油燃燒的佛燈,也稱“長明燈”),開始了每年一度的“五畜過年”儀式。
初一早上日出之前,牧民各自帶著節(jié)前準(zhǔn)備的茶、肉、酒、米、奶制品,牽著馬趕著勒勒車,車上拉著臨時帳篷,到指定的地方集合。先到的把鐵鍋支起來,隨后大家把帶去的茶葉放到剛剛?cè)诨谋镏竽滩琛?/p>
等人們到齊后,長者們便點燃松柏枝,手里端著奶茶和奶制品,誦念祝福詞:“千頭羊,萬頭馬,千千萬萬,萬萬千千,膘肥體壯?!比缓蟠蠹揖垂┥n天,敬供大地,敬供東西南北等各個方位。
完成儀式后,各個牧群的人從畜群旁邊走過來,大家相互問候:“牲畜過年好嗎?畜群好嗎?”“好!好!畜群過年好!”互相問候完,大家就按著年齡的大小并排坐在牛皮墊上。
在野外喝完了茶,拿起煮好的手把肉,敬蒼天,敬佛主,敬祖先,祈求在新的一年里風(fēng)調(diào)雨順,陽光普照,鮮花盛開,綠地蔥蔥,牲畜興旺。隨后,大家動手煮餃子,蒸包子,在羊肉湯里煮小米粥。
吃喝完畢,長者帶頭提著套馬竿上馬,青少年們緊跟其后,每個人手里握著招福劍、招福袋、哈達、奶制品等。青少年們跟隨長者們一起誦念:“獲來!獲來!(招福之意,用有節(jié)奏的韻律說唱)福星高照!獲來!獲來!五畜興旺!獲來!獲來!”大家同聲喊唱。
祝福儀式后,牧民們還進行娛樂,他們在雪地上摔跤、射箭、賽馬,給優(yōu)勝者頒獎。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盡情娛樂,放歌縱酒,直至夕陽西下,才各自把家里的頭馬頭羊和坐騎等牲畜趕回家。
參加慶典的牧民快到家的時候,留在家里的人要出門迎上前去問候:“五畜過年好嗎?”答曰:“過年好!”“今年生的牲畜一定興旺、健壯!對不?”“仔畜肯定更茁壯!”一問一答,表達了牧民們對賴以生存的牲畜的祝福和期盼。
給五畜過年這一習(xí)俗至今蒙古族還保留著,只不過那種群體式的.敬拜儀式已不多見?,F(xiàn)在給“五畜”過年都是各戶單獨進行,那種十幾戶牧民聯(lián)合起來,選擇一個水草豐美的地方舉行慶典的歡騰場景已成了回憶。
“五畜過年”習(xí)俗是一種游牧文化,也是一種特定行為模式和道德規(guī)范。對大自然的崇拜,對牲畜的尊重,不僅有力地約束了人類肆意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行為,也把人類和自然本身同化為一個整體。
蒙古族風(fēng)俗篇二十
閱讀精選(1):
哈達時,主人張開雙手捧著哈達,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詞或贊詞,渲染敬重的氣氛,同時將哈達的折疊口向著理解哈達的賓客。賓客要站起身面向獻哈達者,集中精力聽祝詞和理解敬酒。理解哈達時,賓客應(yīng)微向前躬身,獻哈達者將哈達掛于賓客頸上。賓客應(yīng)雙手合掌于胸前,向獻哈達者表示謝意。
到牧民家做客或在旅游點上,主人或服務(wù)小姐首先會給賓客敬上一碗奶茶。賓客要微欠起身用雙手或右手去接,千萬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則會被認(rèn)為是不懂禮節(jié)。主人或服務(wù)小姐斟茶時,賓客若不想要茶,請用碗邊輕輕把勺或壺嘴一碰,主人便即刻會明白賓客的用意。
獻,是表達草原牧人對客人的敬重和愛戴。通常主人是將美酒斟在銀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長長的哈達之上,唱起動人的蒙古族傳統(tǒng)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讓不喝酒,就會被認(rèn)為是對主人瞧不起,不愿以誠相待。賓客應(yīng)隨即接住酒,接酒后用無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爐方向點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會喝酒也不要勉強,可沾唇示意,表示理解了主人純潔的情誼。
蒙古民族的禮宴上有敬神的習(xí)俗。據(jù)《蒙古風(fēng)俗鑒》描述,廚師把羊割成九個相等的肉塊,“第一塊祭天,第二塊祭地、第三塊供佛、第四塊祭鬼,第五塊給人,第六塊祭山,第七塊祭墳?zāi)?,第八塊祭土地和水神,第九塊獻給皇帝”。祭天則把肉拋向蒙古包上方;祭地則拋入爐火之中;祭佛置于佛龕前;祭鬼置于包外;祭山則掛之于供奉的神樹枝上,祭墳?zāi)辜醇辣久褡遄嫦?。置于包外,祭水神扔于河泊,最后祭成吉思汗,置于神龕前。這種習(xí)俗能夠追溯到古老的薩滿教,其崇拜多種神祗,爾后蒙古族信仰的喇嘛教又吸收了其古老的民間信仰,把眾多的神祗入了喇嘛教的軌跡。
蒙古族自古以來以性情直爽、熱情好客著稱。對家中來客,不管??瓦€是陌生人,都滿腔熱忱。首先獻上香氣沁人的奶茶,端出一盤盤潔白的奶皮、奶酪。飲過奶茶,主人會敬上醇美的奶酒,盛夏時節(jié)還會請客人喝馬奶酒。有些地區(qū)用手扒肉招待客人,還有必須的規(guī)矩。例如用一條琵琶骨肉配四條長肋骨肉進餐;牛肉則以一根脊椎骨肉配半節(jié)肋骨及一段肥腸敬客。姑娘出嫁前或是出嫁后回娘家都以羊胸脯肉相待,羊的小腿骨、下巴頦、脖子肉都是給晚輩和孩子吃的。接待尊貴的客人或是喜慶之日則擺全羊席。
蒙古人長幼有序,敬老愛幼。到蒙古包牧民家做客,見到老人要問安。不在老人面前透過,不坐其上位,未經(jīng)允許不要與老人并排而坐。稱呼老人要稱“您”,不許以“你”相稱或直呼其名。見到牧民孩子不要大聲斥責(zé),更不能打孩子。不要當(dāng)著家人的面說孩子生理上的缺陷。對孩子和善、親切,被認(rèn)為是對家長的尊重。
蒙古民族的勸酒往往透過情真意切的歌唱表達出來,唱歌與勸酒是同時進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后,大家舉杯合唱,然后大家一齊干杯,如此數(shù)遍,酒意酣暢。歌唱有禮儀性的,也有即興盡興的,有一人或數(shù)人的,也有合唱的,其歌唱往往痛快淋漓,通宵達旦。
熱情好客:蒙古民族有重情好客的傳統(tǒng)美德,這種習(xí)俗從古代一向流傳到此刻。
婚禮是蒙古族為孩子成家立業(yè)而操辦的一項重大禮儀活動。婚禮(蒙語稱“好力牧”)是由喇嘛或長輩選定良辰吉日,隆重舉行的結(jié)婚慶典。牧區(qū)婚禮一般持續(xù)三四天。
新娘上接親車之前,要舉行告別儀式。新郎新娘首先跪拜火神。跪拜結(jié)束后,新娘不能主動上車,而是哭著和父母依依不舍。此時,祝頌人前來用詩歌的形式勸告新娘。
母親端過一碗鮮奶,一邊安慰一邊讓她喝,但姑娘不能全喝,只喝一點兒,表示姑娘給娘家留口福。隨后母親把剩下的奶子往上灑向四邊八方。這時新郎過來把新娘推進大蓬車?yán)?,接送新娘的隊伍離新郎家不遠時,便要停要下來休息。這時新郎和伴郎先回去報信,然后新郎換騎快馬,領(lǐng)著迎親人馬前來迎接。
個民族的傳說、歷史,一些稀奇古怪、鮮為人知的習(xí)俗又重演了一遍。許多民族昨日已消失的淳樸古俗,這個民族這天還完整保留著。
蒙古族很注重婚禮儀式,盡管地區(qū)不同,形式各有差異,但都十分隆重、熱鬧。牧區(qū)的婚俗更有特色,娶親回到男方家,新郎新娘不下馬車,先繞蒙古包轉(zhuǎn)三圈,然后,新郎新娘雙雙穿過旺火,理解火神的洗禮,表示感情的純真、堅貞不渝和新生活的興旺。新郎新娘進入蒙古包,首先拜祭佛灶,然后拜見父母和親友,禮畢再梳頭改裝?;檠缟蠑[羊背子或全羊席,各種奶食品、糖果應(yīng)有盡有。獻哈達、敬酒、唱歌、跳舞,常常是通宵達旦,熱鬧非凡。
女帶翻檐尖頂帽。瑪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銀等珍貴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飾富麗華貴。男子的顏色多為藍、黑褐色也有的用綢子纏頭。女子多用紅、藍色頭帕纏頭冬季和男子一樣戴圓錐形帽。
蒙古族男子穿長袍和圍腰,婦女衣袖上繡有花邊圖案,上衣高領(lǐng),似與族相似。婦女喜歡穿三件長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無領(lǐng)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紐扣,格外醒目。
蒙古族服飾具有濃厚的草原風(fēng)格。因為蒙古族長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論男女都愛穿長袍。牧區(qū)冬裝多為光板皮衣,也有綢緞、棉布衣面者。夏裝多布類。長袍身端肥大,袖長,多紅、黃、深藍色。男女長袍下擺均不開衩。紅、綠綢緞做腰帶。
男子腰帶多掛刀子、火鐮、鼻煙盒等飾物。喜穿軟筒牛皮靴,長到膝蓋。農(nóng)民多穿布衣,有開衩長袍、棉衣等,冬季多氈靴烏拉,高筒靴少見,保留扎腰習(xí)俗。男子多戴藍、黑褐色帽,也有的用綢子纏頭。女子多用紅、藍色頭帕纏頭,冬季和男子一樣戴圓錐形帽。未婚女子把頭發(fā)從前方中間分開,扎上兩個發(fā)根,發(fā)根上面帶兩個大圓珠,發(fā)稍下垂,并用瑪瑙、珊瑚、碧玉等裝飾。還有比較有特色的是蒙古族摔跤服。
蒙古族摔跤服是蒙古族服飾工藝。摔跤比賽服裝包括坎肩、長褲、套褲、彩綢腰帶。坎肩袒露胸部。長褲寬大。套褲上圖案豐富,一般為云朵紋、植物紋、壽紋等。圖案粗獷有力,色彩比較強烈。內(nèi)褲肥大,用10米大布特制而成。利于散熱,避免汗?jié)褓N于體表;也適應(yīng)摔跤角力運動特點,使對手不易使用纏腿動作。套褲用堅韌結(jié)實的布或絨布縫制。膝蓋處用各色布塊拼接組合縫制圖案,紋樣大方莊重,表示吉祥如意。服裝各部分配搭恰當(dāng),渾然一體,具有勇武的民族特色。
安代蒙古族傳統(tǒng)民間歌舞。是古代”踏歌頓足“、”連臂而舞“、”繞樹而舞"等群眾舞形式的演變和發(fā)展。安代的表演形式,在場院里幾十、上百人不等,圍成大圓圈,圈里由兩名歌舞能手對歌對舞,眾人呼應(yīng)踩腳、甩動衣襟伴舞伴唱,構(gòu)成熱烈,歡騰的場面。解放后廣大舞蹈工作者透過搜集、整理、改編、創(chuàng)新,使古老的安代發(fā)展為反映生活,表現(xiàn)時代的新的藝術(shù)形式。形式基本有兩種:一種是在廣場上自娛性的'群眾舞,一種是在舞臺上表演性的。
頂碗舞鄂爾多斯蒙古族從元代承傳下來的傳統(tǒng)民間舞蹈。形式新穎,動作優(yōu)美,氣質(zhì)高雅,風(fēng)格獨特,具有濃郁的民族特點。在整個蒙古族民間舞蹈發(fā)展史上占居重要的位置。能歌善舞的鄂爾多斯蒙古人在婚宴和喜慶佳節(jié)的聚會上1人或2人頭頂茶杯或碗狀小油燈或碗,碗里盛滿清水或奶酒;雙手各拿兩個酒盅或一束竹筷在歌聲和樂聲中翩翩起舞。頂燈、頂碗舞的動作沒有固定的套數(shù)、掌握好基本動作和擊盅、打筷子的規(guī)律之后,舞者現(xiàn)場即興發(fā)揮,情緒越激昂,動作、舞姿的變化越豐富多彩,充分展現(xiàn)出舞者的技藝、智慧和民間舞蹈豐富、靈活、多變的特性。
筷子舞具有代表性的傳統(tǒng)民間舞蹈形式之一。表演者兩手各握一把筷子,手持筷子的細(xì)頭,擊打筷子的粗頭。動作有雙手胸前交叉擊打筷子,也可擊打雙肩;雙手腹前交叉擊打筷子;雙手胸前擊打筷子,接一手打肩一手交叉打腿;一手打肩一手轉(zhuǎn)圈打擊地面蹲轉(zhuǎn);雙手胸前打筷子接一手順著打腿,再雙手胸前打筷子接一手交叉打肩等。腳下舞步有平步行進與后退,亦有點地步行進后退,或各種轉(zhuǎn)和跳躍動作隨舞者即興而做。慢舞穩(wěn)重深沉,快舞則飄灑矯健。情緒高昂時筷子繞身飛舞,可在各種動作上擊打身體的各部位,場面簡單熱烈??曜游枘Y(jié)著蒙古族人民熱愛生活的情意和美化生活的智慧,是蒙古族人民精神生活的組成部分。
傳統(tǒng)節(jié)日有“白節(jié)”、祭敖包、那達慕、草原上勇敢者的游戲:打鬃節(jié)等。
蒙古族民間一年之中最大的節(jié)日是相當(dāng)于漢族春節(jié)的年節(jié),亦稱“白月”,傳說與奶食的潔白有關(guān),內(nèi)含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節(jié)日的時間與春節(jié)大致相符。除夕那天,家家都吃手把肉,也要包餃子、烙餅,初一的早晨,晚輩要向長輩敬“辭歲酒”。
在錫林郭勒盟民間除過年節(jié)外,還在每年的夏天過“馬奶節(jié)”。節(jié)前家家要宰羊做手把羊肉或全羊宴,還要擠馬奶釀酒。節(jié)日的當(dāng)天,每個牧民家都要拿出最好的奶干、奶酪、奶豆腐等奶制品擺上盤子里,用以招待客人。馬奶酒被認(rèn)為是圣潔的飲料,獻給尊貴的客人。
那達慕大會:每年夏秋季牧閑時舉行?!澳沁_慕”在蒙語中有娛樂或游戲之意。資料有摔跤、賽馬、射箭、舞蹈,以及物資交流等。除此之外,解放后,又增添了不少新資料,如田徑、球類比賽、文藝演出、圖片展覽、放映電影、交流生產(chǎn)經(jīng)驗等,成為蒙古族人民喜愛的盛會。
魯班節(jié),是云南省通??h西城的一帶蒙古族人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每年農(nóng)歷四月初二舉行,為期一天。居住在那里的蒙古族人民從其他兄弟民族那里學(xué)會了建筑技術(shù)。他們修建的房屋,不僅僅造型別致、美觀,而且經(jīng)久耐用,頗受附近各族人民的稱贊。為了紀(jì)念和慶祝在土木建筑方面取得的成就,他們就把農(nóng)歷四月初二定為魯班節(jié)。節(jié)日這天,外出修建的泥、木、石匠,無論路途遠近都要趕回家里來歡度節(jié)日。各村寨都要殺豬宰羊,搭臺唱戲。人們還把檀香木雕刻的魯班像拾著,敲鑼打鼓,游直各村寨,然后,大家匯集場上,唱歌跳舞。他們最喜歡的舞蹈叫“跳樂”。跳時,先由男青年作為先導(dǎo),他們懷抱龍頭四弦琴,邊彈邊跳,后面的人群群分成兩行,有時圍成圓圈有時互相穿插,隊形多變,且歌且舞,場面十分活躍。
燃燈節(jié),每年農(nóng)歷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臨,家家點燃酥油燈,以示歡慶?,F(xiàn)今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額敏縣多數(shù)蒙古族已但是燃燈節(jié);烏蘇縣蒙古族在燃燈節(jié)的—天多不燃燈,代之以各種娛樂形式。
節(jié)日后,各村寨忙著收小麥、油菜籽,犁田插秧。干完這些農(nóng)活后,工匠們又成群結(jié)隊外出承包建筑。
閱讀精選(2):
【本文地址:http://m.aiweibaby.com/zuowen/18086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