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活出自我讀后感(模板14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09 10:00:16
2023年活出自我讀后感(模板14篇)
時間:2023-11-09 10:00:16     小編:夢幻泡

讀后感是讀者在閱讀完一本書之后,對所讀書籍內容的感受和思考的表達。寫讀后感時,要注意字詞的準確選擇和句子的流暢,使文章更具表達力和文采。以下是對一本經典小說的讀后感,希望能與大家分享我的感受和體會。

活出自我讀后感篇一

李笑來老師的新書,一口氣讀完。下面羅列幾條自己印象比較深刻的點,談一下自己的感受。

1、“韭菜”的常見特征:他們嚴重缺乏基本的閱讀能力。他們是那種買一輩子東西都不讀產品說明書的人,他們是那種無論拿到什么,都要問別人怎么用的人。

感受:市場總是遵循2-8定律,獲得收益的總是那一小撮人。要想成為那一小撮人,就要通過自己的認知去判斷,不能人云亦云,隨大流。引用書里的一句話:成功的投資者永遠是極少數(shù),他們具有的共同特征:不為表象所動,喜歡探討表象之下的實質。

2、每一次行情結束的根本原因是“入場資金枯竭”。連不相干的人都開始進場的時候,牛市就要結束了;你就應該干看著,啥都不買......等到了熊市,等到大家都罵娘的時候,再開始買入!

感受:想起了巴菲特的一句名言:“眾人貪婪時我恐懼,眾人恐懼時我貪婪”。各種投資者all-in的時候,上升趨勢就到頭了。大多數(shù)“韭菜”經過失望謾罵而后竟然平靜的時候,下跌趨勢也就漸漸見底了。

3、“做最壞的打算”永遠比“盲目樂觀”更靠譜。

感受:當決定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先想想最壞的結果是什么。如果感覺能接受,那就去做。反之,如果接受不了這個最壞的結果,那就就此打住,不再去想。

4、做一次傻事沒關系,但一旦發(fā)現(xiàn)自己很傻,就要馬上糾正,絕對不能對自己的傻x行為進行合理化。痛苦+反思=進步。

感受:“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可怕的是在犯錯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5、投資原則:

這個世界真的需要這東西嗎?

它解決了什么原本沒有被解決的問題?

去中心化在這件事上真的必要嗎?

財務公開的存在真的會提高它的效率嗎?

它在多大程度上更接近一個dac(去中心化自治公司)?

感受:以能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痛點,換句話說就是是否能夠落地為評判標準。而不是以有大佬站臺、大基金參投等因素為風向標。

如果想快速了解一個人,那就讀一下他寫的書。我是屬于后知后覺的人,之前沒有訂閱得到專欄的《通往財富自由之路》,也沒有讀過笑來老師的書。亡羊補牢,也獲益匪淺,以上是讀第一遍的一點兒感受與心得,后續(xù)會再仔細的讀一遍。

活出自我讀后感篇二

習慣于暢游在書的海洋里,我感受到了它的博大精深,從《十萬個為什么》到四大名著,從《一千零一夜》到《平凡的世界》,余秋雨的散文杰作,金庸的武俠小說,那是一個迷人的世界,在那里精神得以慰籍,心靈得以凈化。

一直很喜歡劉墉先生的文章,讀著他的文章,心中總會有一股莫名的感動?!冻阶约骸肥亲髡叩莫氉涌既朊绹母咧惺丰肺纳瓕W校第一年,作者寫給那個怯生生年輕人的一系列信件。教導他怎樣面對艱險橫逆的環(huán)境和未來的挑戰(zhàn),教他怎樣發(fā)揮潛能,超越自己!

在書中,作者強調:人生最強的對手,不一定是別人,而可能是我們自己,在超越別人之前,先得超越自己!在肯定自己之前一定要先超越自己,超越自己就能肯定自己。

每個人應該從小就看重自己,在別人肯定你之前,你得先肯定自己。常常覺得自己很沒用處而看輕自己,在家中也常常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或是感到連一點事都做不好,因而傷心、難過,往往使自己摔的很慘,人生或許就是這樣吧,沒有失敗哪來的成功呢?越挫越勇,勇于挑戰(zhàn)才會擁有許許多多的經驗和回憶。

在人生這條路上,自始至終都和你競爭的對手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如果想要更好地戰(zhàn)勝自己,超越自己,那么你就應該從小就會看重自己。這樣你才能成為一個真正沖破人生冰河的人——一個生活中的強者。

劉墉先生形象地比方:“馬腿斷了,當然還能活!但是身為一匹馬,不能跑了,就算活著,又有什么意義?”所以,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須成功,讓學生能養(yǎng)成良好地學習習慣和掌握做人的基本道理。在這點上,絕對不能失敗,因為失敗的不僅僅是我一個人,而是我和我的學生們!

人生在世,最大的敵人不一定是外來的,而可能是我們自己!我們難以把握機會,因為猶豫,拖延的毛病,我們容易滿足現(xiàn)狀,因此不思進取。這些,都是導致我們失敗的原因。古人也說過:“憂患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本哂袘n患意識,掌握正確的方法,人生就會走向成功!

活出自我讀后感篇三

《超越自我》這本書是我國著名九段棋手陳祖德先生的自傳。他是“中國流”布局的創(chuàng)始人,曾三次獲得全國圍棋冠軍,也是我國戰(zhàn)勝日本九段的第一人。此書副標題《我的黑白世界》。讀這本我能感覺到他在每一字一句之間都付出了真情,很真實地,就像一個老先生站在我面前講述他的那些有意思的故事。

看完這本書我感覺到自己很渺小,有些自私,還有些小孩子氣。過去的兩年里我很自私地為一些小事生氣,并且常常浮躁,鬧脾氣的時候自己還沒知覺。我心思里常常跟別人比,卻忘了自己應當是要跟自己比,戰(zhàn)勝自我才是最重要的,做一切事情的根本。他說:“很少有人知道我的生平中曾有個志愿——當油漆工。”他后來的一切改變也都肯定不是浮躁來的,我可以讀到,他很實在地去認識了自己才選擇了棋壇。這是他說的話:“我也只是通過我這一生的實踐,才真正認識我自己,才知道我是走上了真正適合我的崗位——棋壇。”

他記得老師們對他的每一次肯定,并且深深地愛著他的老師們,“我的每一點成績都包含著多少人的心血!每當我想起教導過我的那些前輩棋手,包括周己任老師,尤其是當我想起顧先生的時候,我常想,一個人如果自己成長了,便忘卻了培育過他的人,那他的良心何在呢?”

他懂得什么更重要,“天災不可怕,人禍更有甚之。一個人在精神上受到的痛苦,往往不亞于在身體上、生活上受到的痛苦?!?“作為一個圍棋手,失去一次比賽自然十分不幸,但我清楚地意識到,我們的國家正面臨一個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

陳先生還有一個說法我覺得很受用:“永不失敗是永不成功的同義詞”。

今天該還書了,看完了一遍,覺得意猶未盡,還應該多看幾遍。下次有機會再借來看。

活出自我讀后感篇四

《自我關懷的力量》是一本啟發(fā)我們走出對現(xiàn)狀不滿的困境的書,通過在生活中實踐書中的相關理念,找到反轉生活的力量。

我們都更容易關懷他人、包容他人、理解他人,卻忽略了自己!自我關懷是當今社會高壓下人們共同缺少的一種心理能力。因為自尊、自我批評的主流地位,人們在善待別人的同時,卻不能同樣善待自己。

作者為我們打開了另一扇心靈之窗,讓我們承認自己的苦難與不完美,并且關懷自己,愛自己。人非萬能,總有人比我們做得更好,在坦然接受這一切后,我們才能重新感受到快樂與幸福,并能更加愛護他人。內夫博士通過許多經典的研究結果、個人經驗、實用練習和幽默故事,讓每個人都學會如何轉變不良的情緒模式,讓自己變得更健康、快樂、幸福和高效。

本書通過自我關懷、靜觀、共通人性的講解與練習,幫大家找到與自己和解的辦法。學會自我關懷,也就掌握了反轉生活的力量。

正如作者內夫在本書的末尾處所言:我們不必刻意追求完美以使自己顯得高貴,也不必讓自己的生活按照特定的程序展開才覺得滿意。我們可以同時感悟作為人類的歡樂與悲痛,并以此來改變自己的人生。

學會自我關懷,并非一蹴而就,尤其是自我批判的習慣頑固不化。正如書中所介紹的,通常一些自我苛責,源于過往的經歷。我們可以通過回憶過往及角色扮演,表達出當時被這么評判時的感受,以及自己對這些評價的不認同,指出評價會造成的不利影響,轉而用自己渴望聽到的話語、希望得到的對待回應自己。

這么做是為了在遇事時,可以恢復到跟現(xiàn)實適切的狀態(tài)。在負面情緒產生時,仍能以多視角、多維度地看待自己遭遇的一切,看到其中的復雜性、無常性,體恤自己的不易,關懷到人總有失去控制、不堪重負、紛亂如麻的時刻。

活出自我讀后感篇五

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是教師的典范,做人的榜樣,世界教育大師。他經歷35年的教育生涯,一心撲在教育事業(yè)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記錄、總結自己的教育實踐,形成了豐厚的蘇霍姆林斯基教育經驗。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的教育素養(yǎng)首先是指對自己所教的學科要有深刻的知識。而其重要特征的第一個標志,就是教師在講課時能直接訴諸學生的理智和心靈。

同時,讀書,讀書,再讀書?!處煹慕逃仞B(yǎng)的這個方面正是取決于此。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饑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群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

另外,教師的教育素養(yǎng)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懂得各種研究兒童的方法。沒有扎實的心理學基礎,就談不上教育素養(yǎng)。

教育素養(yǎng)還有一個方面,這就是教師的`語言修養(yǎng)問題。在提高教育技巧——這首先要自己進修,付出個人的努力,提高勞動的素養(yǎng),首先是提高思想的素養(yǎng)。這就要求我們提高師德水平。他告誡我們,沒有個人的思考,沒有對自己的勞動的尋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么任何提高教學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議的。蘇老在一個案例中提到的那位非常受學生和聽課者歡迎的歷史教師說道:“對這節(jié)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jié)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xiàn)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這其中的奧秘告訴我們,一些優(yōu)秀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們持之以恒地讀書,不斷地補充他們的知識大海。由此可見,教育大家都源自于勤奮學習、刻苦鉆研及大量的積累。

蘇霍姆林斯基那獨具風格的理論和教誨還有很多,“學無止境,教海無涯”。有人說老師是種植孩子美好感覺的土壤,是照亮孩子的心靈的明燈。教育工作任重而道遠,我將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中不斷向大師學習,充實和豐富自我,勤勤懇懇、踏踏實實的工作,呵護與珍愛孩子幸福的童年。

活出自我讀后感篇六

我曾經以為,我在了解自己和控制自己這點上,可以做得比別人好很多。

我以為我可以清楚地覺知自己。

意思就是說,我自己怎樣思考,會有怎樣的情緒,我自己都能了解到,不會有一時頭腦發(fā)熱的時候。

后來我接觸到《正念的奇跡》這本書的時候,我覺得我可以完全不用練習,就可以輕松地做到覺知自己。

只要我想,我就做得到。

可是我最近想到了一個問題。

當我吃飯,嚼東西的時候,我的舌頭在什么位置,有什么動作呢?

我想到這個問題時,我就發(fā)現(xiàn),我并不能完全地覺知自己。

我在做一些事情的時候,也和大多數(shù)人一樣,不能維持正念,也就是說,不能專注于當下正在做的事,也不能專注于當下身體每個部位的感受。

在我讀過《英雄之旅:自我發(fā)現(xiàn)的旅程》之后,我對于自我觀照,自我催眠等,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再結合正念的概念來看這本書中提到的一些訓練方法,就會得到一點新的理解。

在《英雄之旅》這本書中,提到一個概念,叫做中正。

這個狀態(tài)是說,把自己的情緒與身體狀態(tài),都調整到一個沒有偏移的狀態(tài)。

在這個狀態(tài)下,我們的身心都是開放的,平靜的,不帶任何情緒。

這應該是可以借助正念的方法來實現(xiàn)的。

我們可以調節(jié)呼吸,覺知身體所有部位的感覺。

就是我們要知道我們身體每個部位的感覺。

我認為,這個中正的狀態(tài),可以理解為,專注于當下的感覺而沒有任何情緒和思考的狀態(tài)。

在這個狀態(tài)下,我們能更好地對外部環(huán)境的氣氛進行感知,也能對來自自身的想像更有代入感。

是容易接受自我催眠與自我暗示的狀態(tài)。

這可能也是《英雄之旅》這本書中,把中正作為基本概念來講,來使用的一個原因。

書中提到了很多方法,是用來發(fā)現(xiàn)自己生活的意義的。

有自己完成的,有需要找他人合作完成的。

如果我們不是專業(yè)從事心理學相關工作的,可能不會熟練地應用這些方法。

但是中正的狀態(tài)本身,就能起到與正念差不多的效果,可以讓人感受到平靜,減少我們的焦慮。

而且,這是一個需要不斷練習的技能。

練習這個技能本身就能給我們的身心都帶來好處。

所以還是值得學習,嘗試的。

活出自我讀后感篇七

在讀完了《超越自我——個人與組織共贏的策略》這本優(yōu)秀的讀物后,我感觸頗豐。書中強烈的超越自我精神令我感到振奮與鼓舞,并讓我樹立了與組織共贏這一職業(yè)奮斗目標。

作者在前言中開門見山地指出,“工作是人的一生最不可缺少的部分,通過工作你不僅可以賺取生活所需,而且還可以從中實現(xiàn)自己的成就感和滿足感,此外,你的自信心、價值觀和潛能也只有通過工作才能得以充分的肯定和發(fā)揮?!边@一點,讓我對工作的重要意義有了重新認識。超越自我,不僅是一種重要的人生態(tài)度,也是一種積極的工作態(tài)度,是我們工作高績效和生活高質量的重要保證。

日復一日的工作很容易令人的熱情逐漸冷卻,感到索然無味,甚至會對工作表現(xiàn)出浮躁的心態(tài)、對工作失去激情、敷衍應付,這樣一種工作狀態(tài)是很可怕的。在讀完《超越自我》這本書后,我深深的意識到了在任何時候、面對任何壓力的情況下,都不能對工作失去熱情與激情,要兢兢業(yè)業(yè)做好本職工作。如何才能保持工作的熱情呢?我認為應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是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tài)。我們不能總是以本位主義去思考問題,“我為單位付出多少,就應有多少的回報”,若回報不如所愿時,便灰心失望,失去工作熱情,想跳槽。要知道,換一個工作未必就不會對工作產生厭倦,在這家單位做不好,到了其它單位一樣可能做不好。所以,對工作我們要擺正心態(tài),端正工作態(tài)度。

第二、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理清個人與公司未來發(fā)展目標的認識。只有對公司的發(fā)展目標深入了解,才能促使自己不斷充實自我,適時調整自己的角色,以適應公司的發(fā)展需要;只有找到個人和公司愿景的最佳結合點,才能獲得真正的心理歸屬感。

第三、不斷地給自己制定新的目標,長、短目標相結合,并朝著這個目標努力,這樣工作起來就有動力和沖勁。有了方向和動力,自然就能保持高漲的工作熱情。

活出自我讀后感篇八

聆聽了冉乃彥教授的報告《教育與自我教育》后,讓我對教育有了一個全新的深刻的認識和理解。老師面對的是一批批天真活潑、個性奔放的孩子們,他們有各自的思維和想法,走入他們的心靈深入,激活他們的自我意識,讓他們把教育者的要求,變?yōu)樽约号Φ哪繕耍蚁?,這才是教育的真諦!

人,總是忘記去好好看清自己,對于中學生,也許更多的是迷失自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自己有什么價值,所以過的不明不白,學的稀里糊涂。自報自棄,甚至于不求上進。

理論指導實踐,在初三緊張的學習中,我與同學們共同開了一節(jié)班會——《認識自我》,請同學們談一談你的優(yōu)點,缺點,你被你的父母、老師、朋友了解嗎,你做的最有意義的事是什么,你的生活是快樂的還是痛苦的,你的將來會是什么樣的,你在走你自己的人生路嗎……同學們大膽地說出自己,表達自己,“天生我才必有用”“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聽著同學們不絕于耳的勵志名言,我知道自我教育才是育人的傳家寶!

讓我們再一次溫習冉教授的話:“給孩子一些權利,讓他自己去選擇;給孩子一些機會,讓他自己去體驗;給孩子一點困難,讓他自己去解決;給孩子一點問題,讓他自己去找答案;給孩子一些條件,讓他自己去鍛煉;給孩子一片空間,讓他自己向前走?!蔽覀兊慕逃沃囟肋h!

活出自我讀后感篇九

書的作者弗蘭克是猶太人,納粹時期被關進了奧斯維辛集中營,卻奇跡般地活了下來,所以才寫成了這本書,書的第一部分就是介紹他在集中營的經歷,前面寫到他是如何裝在擁擠的火車車廂里被運送到集中營,以及當時左右兩道選擇就是生死選擇等等這些,讓我想起了《美麗人生》中的這些畫面。

這一部分看得特別慢,每段描述腦海中都會浮現(xiàn)那些畫面,也看得比較壓抑,透過這些文字能感受到作者強大的內心和清醒的意識,也許正如他所說,他對未來有期待,對當下賦予了意義,他需要活下來把他的研究弄完,并且,他的心中還有愛,他無時無刻不在思念他的妻子。

意義療法認為,負責任就是人類存在之本質。

作者提到了發(fā)現(xiàn)生命意義的三種不同方式:

通過創(chuàng)立某項工作或者從事某項工作;

通過體驗某種事情或者面對某個人;

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采取某種態(tài)度。第一種就是成就或成功,其意義顯而易見。第二種和第三種需要進一步解釋。

找到生命之意義的第二種方法就是通過體驗某種事情——如真善美——通過體驗自然和文化或體驗另一個人的獨特性——就是說去愛某個人。

讀這本書時,尤其是對于集中營生活描述的部分,腦中不時冒出這些想法:我現(xiàn)在真是太幸運啦,我的生活真是太美好了啊,原來賦予意義能如此強大啊,原來內在力量是可以改變命運的呢。

這本書很薄,值得在迷茫的時候讀一讀,也值得在情緒低落的時候讀,最后引用下文中多次提到的尼采那句:“知道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p>

活出自我讀后感篇十

封面的那句話很好的描述著弗蘭克爾的人生經歷——“他并不是當年在集中營里被編號為119104的待決囚犯,而是讓人的可能性得以擴大的圣者”。

弗蘭克爾活出了生命的意義,在他看來——他生命的意義就在于幫助他人找到他們生命的意義。

弗蘭克爾在書中說“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惟獨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環(huán)境中選擇一己態(tài)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

在意義療法的第一章中,他列舉了弗洛伊德的快樂原則,列舉了阿德勒的“追求權力”,以此他提出了不同于這二者的“追去意義”。

在存在之挫折中,他指出了存在的三個定義:存在本身、追求意義、意義。這三個在我看來通俗意思就是活著、自我、人類。

在心里——動力中,他借用尼采的話“知道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他指出緊張是必要的,這是由已完成和有待完成間的矛盾產生的。他舉例到,讓工程師加固橋梁,反而需要施加壓力,以使構成橋梁的材料更加致密。

在存在之虛無中,他借用叔本華的話“人注定要徘徊在焦慮和厭倦這兩極之間”。他指出三個東西可以賦予人意義——苦難、成功、他人。

在生命之短暫中,他指出我們應該嫉妒老人,因為他們不僅擁有的是可能性而且已經是現(xiàn)實性,他們做過了,愛過了,也勇敢的承受過痛苦,可以在自豪而快樂的日子里回憶過往的日子。

他說——人不要只想短暫性本身,要去想之前有過的豐富果實,曾經歷過的快樂和痛苦,曾做過的許多事情。那一切都不會被否定,也不會被忘卻。應該說“曾經存在”是最為確定的一種存在。

在對泛決定論的批評中,他提到,人無法選擇外在的環(huán)境,但可以選擇內在的態(tài)度去面對。他說,自由是人的生命中消極的一面,而其積極的一面就是責任。

在為悲劇性的樂觀主義辯護中,他指出“三重悲劇”在意義療法中包括了——痛苦、內疚、死亡。他說人在面對災難時總有能力——獲取負責任的行動動機,提煉改過自新的機會,將苦難轉化為成就。不要“過度意念”,要了解“矛盾意向法”。他在年輕人的三大癥狀——抑郁、侵犯、成癮依賴中指出,要抓住意義的導向,要找到不得不集體實現(xiàn)的意義,要把握每一個情境的意義來獲得總體的意義。他反對集體罪過的觀念,因為殺人犯用菜刀殺人,不代表菜刀就是來殺人的。

他勸戒我們——盡情享受你現(xiàn)在的生活,就像是活在第二次,不要像你的第一次生命那樣,錯誤地行事與生活。

他說因為在磨難中依然能找到意義,那生命的意義就是無條件的,至少在潛在意義上講是這樣的。因此無條件的意義也意味著人無條件的價值,而這種價值給了人尊嚴的持久性。因此不能僅從有用性意義上的價值來評判人,還要注意到人尊嚴上的價值。

最后他說道——雖然世界的狀況不妙,但是,如果我們都不努力做得最好,那它只會越變越遭。

因為有了奧斯維辛,我們知道了人能夠做什么。

因為有了廣島,我們知道人正處于什么樣的危險之中。

活出自我讀后感篇十一

記不得亦舒哪本小說里,有人問女主人公,母親去世是什么感覺。回答是,再沒有體會到真正的快樂。

跟愛一樣,幸福是如此的神秘而難以定義。與健康類似,當我們特別關注它的時候,應該是它出了問題。如成功一般,當我們刻意去追求它的時候,它往往與我們擦肩而過。海子說,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我想他一定是特別的不幸福。

有時候我們會誤會憂郁癥患者。生活這么美好,為什么他們就不能用心去感受讓自己快樂起來。如書中所言,過度渴望也可能是致病因素,這一類的病癥,往往對應著某種恐懼,而恐懼激發(fā)的癥狀,又反過來強化了恐懼。患有憂郁癥的人很可能不是不想幸福,相反是因為太想幸福,或者太害怕自己不幸福,所以反而沒法幸福起來。書中建議的“矛盾意念法”,就是要停止跟癥狀做斗爭,試著去做相反的事,不再過度關注自己所害怕的事情,癥狀反而會減輕甚至消失。比如失眠患者,當他們嘗試用盡量晚點上床睡覺來替代試圖入睡的時候,反而可能會快就入睡了。

回到本文開頭,當遭遇至親離世這樣的苦難之后,我們是否還有機會擁有真正的快樂?

問題也許在于如何定義真正的快樂。如果真正的快樂是指那種不依附于任何東西,由內心散發(fā)出來的幸福感的話,我覺得可能真的是很難再有了。父親走了之后,不自覺地我會抗拒很多以前讓我覺得幸福的事物。比如我會本能地害怕節(jié)日和周末的到來,不愿意走進熟悉的餐館,在機場商店買特產時總會躲開父親喜歡的食物。

盡管如此,我知道自己并沒有真正地喪失幸福感。書中說,快樂是(而且一直是)一種附加品,如果這種附加品本身成了目的,反而會受到減損。所以找到幸福的最好辦法,也許就是不再把追求幸福作為目標,而把生活變成一件一件的小確幸。

回想起父親生病到離世的十個月間,盡管有見不到希望的憂傷,也有不斷被現(xiàn)實打擊的悲苦,但也不乏這樣的小確幸。父親生病后胃口一直不好,而營養(yǎng)又至關重要,所以我把給爸爸做飯當成首要任務。用小姨安慰媽媽的話說,系上圍裙是最好的治愈方式。那段時間,我推掉了幾乎所有的出差任務,每天根據(jù)爸爸口味琢磨做什么飯,如果做的飯爸爸多吃了幾口,就很開心。爸爸喜歡吃牛肉,我學會了鹵牛腩,得需要三天時間經過十幾道工序才能把鹵好的黑紅發(fā)亮的牛腩切好片端上桌。在慢火煮燉散發(fā)的香味中,似乎連時間都慢了下來,真愿意時光就此停駐。我總覺得,中國人的幸福,很大一部分就在那端上桌的一盤盤菜肴中,也在那圍坐桌邊的熱鬧中。父親最后一次入院,營養(yǎng)科醫(yī)生檢查說營養(yǎng)情況良好,這件事成了我的小確幸。

在苦難中,我們的心會變得更加敏感,特別是對生活里那些美好的東西,比如詩詞,大自然,溫暖與愛。去年父親臨走前的那一周,有一天從地鐵站出來,突然看見去往醫(yī)院的道路旁的樹上盛開著大朵大朵黃色的花,如此絢爛奪目,讓人印象深刻。今年父親離世周年的清晨,我特地坐地鐵去看那些樹,卻連一朵花的影子都找不到了。不知今年的春天是否離開得更早一些。

清明前的一個夜晚,在夢中見到了父親,戴著他最喜歡的兒子在迪卡儂幫他挑的灰色網(wǎng)球帽。我倆碰面之后,竟然不約而同說,去哪了啦?醒來時的黑暗里,我知道自己流淚了,我想,跟父親,我們終歸還是走散了。

父親離世前一個多月,我曾經寫下一段話:“有時候覺得,如果人是一種無法回憶過去,也不會想象未來的動物,是不是會少很多痛苦。然而那樣的話,我們將失去那些溫暖的記憶,也不再對未來抱有希望。所以過去和未來,讓我們感受溫暖與希望,即使痛苦伴隨,依然無怨無悔?!?/p>

房龍在《人類的故事》里說,人是這樣一種被疾病和痛苦包圍,卻仍然能夠感受幸福和快樂的生物。我想,正是因為那些溫暖和希望,讓我們即使面對苦難,依然能夠感受幸福。

最后,還想再一次分享弗蘭克爾在書的“自序”中所強調的:不要只想著成功-你越想成功,就越容易失敗。成功就像幸福一樣,可遇而不可求。它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產物,是一個人無意識地投身于某一偉大事業(yè)時產生的衍生品,或者是為他人奉獻時的副產品。幸??倳蹬R的,成功也同樣;常常是無心插柳柳成蔭。

活出自我讀后感篇十二

作為一部心理學著作,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于其研究結論并非出自傳統(tǒng)的調查方法而是源于作者的親身經歷。納粹集中營的黑暗生活不僅沒有擊垮他,反而引發(fā)他對生命意義的進一步思考,最終開創(chuàng)了意義療法。

感激作者能夠忍痛回憶起那段地獄般的歲月,才讓讀者不僅可以一窺納粹時期的集中營毫無人性的生活,也可以借由作者的苦難經歷悟出生命的意義。

環(huán)境決定論認為人不過是眾多外在因素的偶然產物,是一種被動的存在。而。

集中營里,囚徒形同豬狗命懸一線,不僅食物極度匱乏,每天還要面對干不完的重活,眼前唯一重要的問題是解決饑餓和缺覺。盡管面對同樣的苦難絕境,你仍然能看到有兩類人:一類人已經完全喪失對未來的渴望,也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而活;另一類人仍然保有仁慈之心,他們可以選擇安慰別人,也可以將自己的最后一塊面包留給別人,雖然這部分人少之又少。但我們依然能夠看到,在物質人身極度受到限制的狀況之下,人類依然擁有精神自由,這種自我意志是外界力量無論如何無法剝奪的。而絕大部分人放棄了這種自由,成為了臣服于外在環(huán)境的犧牲品。

作者就是第二類極少數(shù)之人,他相信他或回憶溫暖的往事,或以幽默感自嘲處境,或發(fā)揮自己醫(yī)者的角色醫(yī)治獄友,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

誠如作者所說,我們無法控制生命中會發(fā)生什么,但我們依然可以自由選擇以何種態(tài)度和行為去面對生活提出的問題。而而人生的巨大轉折也往往來自苦難的挑戰(zhàn),因此苦難是有意義的。這里雖然有雞湯的味道,但實際上作者強調的“苦難”指的是命中注定的苦難,如果苦難本身可以避免,那么人們首先要做的是想辦法解決苦難的根源,而不是自虐式的一味受苦難折磨。

意義療法認為,生命對每個人都提出了問題,人們必須擔負起責任回答屬于他的那些問題。

(1)通過創(chuàng)立某項工作或從事某種事業(yè);

(2)通過體驗某種事情或愛某個人;

(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采取某種態(tài)度。

活出自我讀后感篇十三

知道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這本書一共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在納粹時期被關在集中營的故事,集中營的殘酷剝削吞噬著里面的人們,通過一個個故事去探討活下去的意義,印象比較深的是那個做夢夢見31日會得到自由的男人,在31日越來越臨近的時候覺得一切都是泡影,意志消沉,最后在31日當天死去的故事。

集中營里每天都在上演著死亡的戲碼,但是死亡率最高的時刻卻是圣誕節(jié)期間,他們不是累死、餓死、病死,而是因為心里的預期被大大降低,失去勇氣變得沮喪,最終減弱了他們身體的抵抗力,導致的死亡。致辭作者用尼采的話引出全書宗旨“知道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第二部分是作者通過哲學、心理學結合自己的經歷總結出的“意義療法”的深入探討。人主要關注的不是獲得快樂或避免痛苦,無論你處在什么樣的痛苦逆境之中,只要找到了意義,痛苦就不再是痛苦了,甚至有人會準備去受苦,在這個意義上,他的痛苦有了意義。作者列出的找到生命的意義有三個主要途徑,第一個是創(chuàng)造或從事某種工作。第二是經歷某件事或是面對某個人。第三個是即使是處于絕境中,也要勇敢面對無法改變的厄運,只要敢于面對就仍能超越自我從而改變自己。

覺得這本書中不僅僅教會了我們在挫折中如何自救,也能讓我們在作出人生重大選擇時保持積極的態(tài)度去面對這復雜的百態(tài)人生。

活出自我讀后感篇十四

一位叫做弗蘭克爾的精神病學家,在二戰(zhàn)期間,為了照顧年邁了父母放棄了可以去美國的機會,最后被關進了納粹集中營,時間長達3年,以1/20的生存機會活下來,并寫下的這本著作。

關進集中營的生活,是無止境的饑餓和體力活,永遠不充足的睡眠,對生命的未知以及對于戰(zhàn)友不斷放棄生命的無奈。

臟亂差帶來的反差讓集中營的囚徒陷入深深的恐懼和絕望,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因無法接受現(xiàn)實落差而放棄生命,書中提及一個作曲作詞家,夢見了3月30日戰(zhàn)爭會結束,大家會被解放。然而隨著日子的接近,希望逐漸渺茫,最后這個人在2.29日發(fā)高尚在最后于3.30日逝世,死因傷寒。而戰(zhàn)后大量的研究指向集中營最常見的情況就是缺乏勇氣導致的抵抗力下降導致生病從而走向生命的終點。

作者認為他的活下來于運氣有非常大的關系,同時,他對生命的使命感——完成他因被關而丟失的精神病研究手稿,支撐著他要一直地活下去。大部分活下來的人也是有著強烈的生存使命感的。

這樣的經歷,造就他對生命的意義有不一樣的看法。書中寫道“我們期望生活給予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對我們有什么期望”。在大部分人漸漸失去信仰的年代,人們不問牧師,但是希望向心理醫(yī)生/精神學家探尋生命的'意義。而作者的觀點事,別問外界能給予你什么,應該是在外界條件不可控的情況下,思考自己該承擔的責任。如果你活在痛苦當中,對待痛苦的態(tài)度也是意義的一種體現(xiàn)。

1、通過創(chuàng)立某項工作或從事某種事業(yè)。

2、通過體驗某種事情或面對某個人(譬如愛情)。

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采取某種態(tài)度。

現(xiàn)在就是過去,過去能被改變和修補。自由是人的生命消極的一面,其積極的一面就是負責任。

大部分人都同意“人是需要某種東西才能活下去”,但是現(xiàn)在普遍社會現(xiàn)象是“無意義感”。

作者認為,我們需要找到生活的目的和意義。心理醫(yī)生面對病人,更多時候是回歸到病人的過去,歸結為童年的不幸或者過去某個行為某件事情所帶來的心理陰影,而意義療法不是歸咎于某個原因,而是讓我們思考自己的責任和價值,不對過去下判斷。

很多患上神經性官能癥的人(中國稱心理?。ㄟ^意義療法發(fā)明的特別技術:矛盾意念法,得到了治愈。譬如一個失眠的人,會恐懼失眠,失眠本身是個痛苦的事,而對失眠的恐懼會加深這種恐懼,作者建議,可以干脆不強迫自己入睡,去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晚點上床入睡,反而會更快入睡。

與我上周看完的《未來簡史》,有一個很不同的觀點,簡史認為人是生化的算法,我們的行為看上去是我們自己主動選擇的,但是很有可能是生化的一個算法結果,我們的決定不是自主的產物。而本書認為,越是在惡劣的環(huán)境,越能體現(xiàn)人的差異,就是我們在困境的看法和我們對生命的堅持,這是一種很重要的能力。

在可以選擇的時候我們可以聽從內心活著謹慎選擇,在不可以選擇的時候我們看似沒有選擇,但是作者相信我們依然有選擇的機會,就是選擇讓內化自己,讓自己在困境中找到自己的意義,活出生命的意義。

所以心情憂郁的時候是選擇找到生命的意義?還是在過去陰影中尋找和解和解決的方式?

我個人覺得兩者都很重要?;畹每鞓肪褪亲詈玫姆绞?。謝謝本書帶給我的觀點;越痛苦,越美麗。

【本文地址:http://m.aiweibaby.com/zuowen/9686170.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